现代农业的技术

时间:2023-12-05 18:10:13

导语:在现代农业的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农业的技术

第1篇

听音乐、吃套餐、睡蚊帐——物理农业养出“贵族菜”

距离大白菜收获还有段时间,可胶州大白菜协会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前来订购大白菜的外地客户。去年冬天一度卖到100元两棵,如今又未收先卖,胶州大白菜身份缘何如此金贵?近日,笔者走进胶州大白菜的种植基地,亲眼目睹了“贵族菜”独特的种植管理方式。

胶州市大白菜协会会长徐明振告诉笔者,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是目前物理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声频发生器根据植物的谐振频率、环境因子和含水量等因子的变化,选择产生相应频率波段的谐振波,这些波动能量直接作用于植物神经脉络上的穴位,与植物产生共振,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营养的吸收,加快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随着胶州大白菜名头越来越响,胶州更加注重提升大白菜的品质。今年,该市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经过对土壤、水、大气的严格检测,对不同地块土壤取样化验,根据土壤含肥量和不同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的肥量,合理用肥。

来到胶东镇后店口村黑增江的白菜地,老远就看见一座座一人多高的“白纱帐”。罩在菜田上的防虫网就像一顶巨型“蚊帐”,可防止害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对于菜地里繁殖的少量害虫,每个帐子里还设置了一盏中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光、波、色、味四种方式诱杀小菜蛾、菜螟等害虫,彻底杜绝蔬菜害虫。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放赤眼蜂治玉米螟,用生物天敌“收拾”害虫,在青岛地区还是第一次。人们满怀着好奇听生物学博士于毅讲解。“大家看,这就是赤眼蜂的卵。”于博士拿出一个绿网包,里面盛满了一小包一小包的如米粒般大小的白圆球,他拿出一小包来演示说,“这一小包就是3000头赤眼蜂,用针把它别在玉米叶的背面,防风防雨又防高温。两三天以后,赤眼蜂就孵化出来了,它会找到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的卵,把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卵里面,利用害虫卵的营养孵化后代。

这样,害虫还在卵的阶段就被‘吃’掉了。一般一亩地放四次赤眼蜂就够了,第一次只需要放一包,等到了玉米螟盛期,就放三包”以前,农民都用农药打害虫,今年为什么要采用生物技术呢?即墨市农业局局长胡思荣说:“用农药防治玉米螟,每亩地大约需要10元钱,而用赤眼蜂每亩地只需要8块钱,并且省工省力、安全无毒,提高了玉米品质,减少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慢慢的,赤眼蜂逐渐繁殖多了,害虫自然就会得到控制,还能维护生态平衡呢。今年,我们即墨下大力气搞‘吨粮田’建设,所以这次先在粮食高产区内选择了2000亩秋玉米做试验,明年打算大面积推广开,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避灾农业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避灾农业,即在农业生产中,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变主要依靠地利为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及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主动型农业。避灾农业思维的基本点是:消除对抗性,走向顺和性;避免单极性,注重系统性;减少粗放性,增强科学性。

把引进推广新良种、新技术作为增强避灾能力的支撑点和避灾增收的突破口。青岛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

几年来,青岛市还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通过改进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浇关键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水渠渗透,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干旱到来前定期喷施旱地龙、腐殖质酸等抗旱剂,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为配合“避灾农业”的发展,青岛市健全完善了农业抗灾测报防治体系。及时根据灾情需要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服务,保护农民财产安全。“避灾农业”的兴起,为农民买上了一张保险单。

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都市农业分外耀眼

从一碧万顷的海青茶园到烟波浩渺的陡崖子水库,从古韵悠悠的藏马山到帆影点点的灵山岛,胶南处处激荡着都市休闲农业的身影。

第2篇

1.1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全国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发挥自身特有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与科研、教学部门密切合作,重点服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到位率,推广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氮肥后移、玉米密植、地膜覆盖等一大批高产实用栽培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2007~2011年,全国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9.2亿亩,氮肥后移面积超过7.6亿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超过1.6亿亩,玉米大垄双行覆盖面积超过1.1亿亩;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2012年年底,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到2.9万个,耕地流转面积超过1537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4.7%,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稳步提升。

1.2助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不断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综合运用免耕、少耕栽培及集中育秧等技术手段,简化种植程序,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与投入成本,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超过92%、66%和76%。湖南省2012年确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县60个,累计推广机插秧480万亩以上。经测算,机插田相比手插田早、中稻平均亩增产分别达36.7kg、46.2kg,增收95元、120元。江西2011~2012年全省免耕直播油菜推广面积831.35万亩,占油菜生产面积的50.7%,每亩可节约用工4~5个,增收节支近500元。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动江西油菜从2006年的600.4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827.8万亩。

1.3强化了防灾抗灾技术手段各地栽培技术推广部门从品种、播期、管理等方面综合配套,增强作物综合抗逆能力,强化避灾抗灾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重要生产环节出现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提升农作物生产防灾抗灾能力。面对近年来低温阴雨、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四川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覆盖栽培、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推广落实水稻旱育秧、小麦玉米旱地规范改制、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通过展示示范和技术培训,带动大面积避灾增产技术推广落实。2012年甘肃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329万亩,2012年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项生产粮食730万t,增产135万t。

2栽培技术推广创新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为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解决栽培技术推广体系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契机。二是各级政府对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重视和关注程度增加,栽培技术推广队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三是推广经费、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工作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四是栽培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舞台更加宽广。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外部环境与内在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都对栽培技术推广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1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更加突出,必须以挖掘单产潜力为主要抓手从耕地资源看,201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比21世纪初减少近1亿亩。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耕地资源必将持续减少,而粮食及主要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一矛盾今后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加剧。从淡水资源看,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业用水资源缺乏,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降水时期不一致,干旱与水土流失交错存在。在有突破性、革命性的栽培技术成果较少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多项技术的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单产潜力,当前我国粮食总产已经实现连续9年增长,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44.4kg,比2001年增加59.9kg,10年提高了21.1%。要想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实现单产水平的新提高,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发挥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擅于、专于集成组装优势,加大主要农作物重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来挖掘增产潜力,变争“单项冠军”为夺“全能冠军”。

2.2劳动力转移趋势难以改变,必须以轻简高效为发展方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量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1.5亿人,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劳动力不仅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力和技术素质明显偏低,各项实用新技术的应用难以到位,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新情况,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要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栽培技术的轻简化水平;同时顺应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潮流,改进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做到农艺与农机融合,加强信息装备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信息传递、灾害预警和远程管理,提升栽培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2.3农业生产格局深刻改变,必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快速迈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3%,粮食产量达746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6万个,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必须适应并努力推进这一新趋势,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倾听他们的服务诉求,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不断提升为其服务的水平,通过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重大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4自然灾害频发重发成为常态,必须以防灾减灾为工作立足点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进一步增大,罕见自然灾害转向频发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种类、地域出现了新的变化,重发频率显著上升。尽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持续提高,但因灾损失粮食总体上仍呈偏重态势,自然灾害始终是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不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建立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减轻干旱、涝害、多雨渍害、病虫害以及大面积倒伏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减灾增产。

3栽培技术推广创新存在的问题

面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栽培技术创新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3.1理论与集成创新有待加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而当前的现实是,栽培技术理论没有重大突破,许多作物缺乏突破性品种,轻简栽培技术研究不深,重大病虫防控的有效措施缺乏,适应机械化栽培的模式和设备研发不够,集成创新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与科研、教学部门合作不深,技术贮备还不足。

3.2基本条件建设有待加强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普遍缺少基本的试验示范基地和经费,缺少开展栽培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许多经济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旱坡和丘陵地区,没有完善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他设施,水利灌溉基础薄弱,种植规模化程度低;许多地区还没有从事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技术普及程度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

3.3政策项目支持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投入逐步加大,但从投入结构方面来看,注重技物结合的单项技术投入,如良种、施肥、防虫防病、设施栽培等,而忽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投入,也导致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或叠加效应不明显。由于投入不足,相关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无法大范围开展,很多实用栽培技术到位率、普及率较低,也导致良种良法脱节,单产水平始终难以突破。栽培技术推广创新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和项目扶持。

3.4推广应用有待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技术有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而且延伸到产后贮藏、保鲜等领域。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受现行体制、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技术推广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技术不到位等问题。栽培技术推广队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将服务延伸到产前、产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要。

4栽培技术推广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1指导思想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加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综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2主要目标

4.2.1解决关键栽培技术瓶颈。到2020年,在玉米各主产区推广1~2个突破性新品种,集成示范1~2套以机械收获为重点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在双季稻各主产区集成推广1~2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50%;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油菜品种,带动全国油菜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15%,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20%;初步解决花生联合收获的问题;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甘蔗品种,甘蔗机械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培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替代部分进口品种。

4.2.2推广主要栽培技术模式。到2020年,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5亿亩,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5亿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1亿亩;油菜免耕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000万亩;花生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大豆垄三栽培面积达到5000万亩,棉花轻简育苗移栽在适宜地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甘蔗健康种苗推广率达到50%;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60%。

4.2.3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通过栽培技术创新,到2020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点区域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50kg、玉米550kg、小麦500kg、马铃薯2000kg、油菜150kg、棉花110kg、蔬菜2500kg、甘蔗6t。

4.3重点任务一是创新推广机械化栽培技术。综合考虑作物种类、栽培关键技术和目前农机发展等情况,筛选确定以农机为主导,农艺配合发展的技术模式。将机械适应性作为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标,改革与机械化生产不适应的农艺措施,创新推广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栽培科技成果,大力宣传推广株型、抗倒性、成熟期等指标适宜机收的高产优质品种。调整玉米栽培的垄距、行距等指标,增强与现有收获机械相关参数的适配性,提高机械的通用性和玉米机收效率;集成推广油菜开沟、免耕、松土、施肥、播种、覆盖一体化播种技术,调整间作套种技术的行间距、幅宽等指标,使间套种技术也能满足机械化的要求,实现增产增效。二是创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通过推广适宜品种、简化栽培管理方式、合并田间作业程序、发展机械化等方式,减少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实现省时、省力、降耗、节本、增效。大力推广适应轻简化栽培的作物品种,适应机耕机收的需要,减少病、虫、草害防治用工;简化作物栽培管理方式,推广少免耕、直播、化学除草、少中耕、减少施肥次数和一次性施肥、化学调控等技术,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来简化管理、减少生产环节;合并田间作业工序,推广播种、施肥、除草等多道程序联合作业技术;推广适应多种生态条件、不同耕地类型的中小型耕种收获机械和油菜、棉花轻型收获机械以及旱地作物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减少劳动强度。三是创新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改变传统的推广单项栽培技术方式,根据作物特性、生产条件和区域特点,创新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推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东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早熟耐密品种和抗旱节水为核心,水稻以大棚旱育秧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主要创新推广小麦以深松深耕和“一喷三防”为核心,玉米以耐密品种和贴茬机播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创新推广水稻以早熟品种和集中育秧为核心,油菜以“早熟三高”品种和“一促四防”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西南西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为核心,马铃薯以种薯脱毒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四是创新推广信息化栽培技术。加强以物联网、专家智能系统、3S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作物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作物栽培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创新作物生长农情监测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动态了解田间作物生长发育、温度、光照、病虫草害、土壤墒情等各项农情指标,及时准确地满足作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通过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等生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制订最佳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加大3S技术在优化作物布局结构、水肥精确动态控制上的推广应用,提高作物田间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5促进栽培技术推广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已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节点,栽培技术推广也应适应这一大环境和新形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5.1提高认识,增强技术创新意识栽培技术推广不仅是单纯的推广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推动现代种植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技术创新作为衡量推广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最新作物生产理论和实践、农业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5.2扩大合作,增加技术创新源泉加强与有关科研、教学等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了解栽培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及早进入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转化推广,增加推广部门的创新技术来源。加强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沟通,广泛了解各地高产典型,善于发现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点,及时总结推广。积极参加国际农业技术推广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各作物主要国家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及推广、研究热点,适时引进、消化和再吸收。

5.3创新机制,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加快创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改变面向一家一户的传统推广方式,重点联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强创新技术的辐射带动能力。整合资金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抓好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主要产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提高技术的传播效率。

5.4拓宽职能,开展技术认证试点工作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牵头组建跨专业、跨区域、跨作物的农业生产技术专家认证委员会,逐步开展作物生产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认证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生产技术准入制度,减少盲目推广,提高栽培技术推广效率。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工业社会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需要相关人员的重视和解决。

一、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1.含义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将能够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对其进行普及,确保其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有效应用的活动。

2.原则

农业技术推广并不是盲目进行的,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2)尊重农民的主观意愿,不能强制进行;

(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保推广的技术经过了相应的试验和示范;

(4)受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5)实现科研单位、推广机构、群众组织、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相互结合;

(6)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应用范围

农业技术推广的应用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领域,包括各种各样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如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止、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水土保持技术以及农业气象技术等。

二、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在科技成果的传播中,起到传播纽带的作用;(2)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中的有效转化;(3)在新的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起创造作用;(4)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5)在对农业方针、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参谋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二次完善。

三、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及时进行更新,逐渐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费短缺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地方财政问题和各种方面的原因,使得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无法充分实现。

2.缺乏完善的推广体系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漏洞,首先,推广机构臃肿,部门设置分散;其次,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使得推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然后,工作人员在年龄结构、知识层面等方面,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新鲜的血液无法及时补充。

3.推广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着推广内容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根据相应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户最为急需的农业技术,主要是良种、病虫害防治以及高效肥料等方面。由于农民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现象,如果推广的技术过于专业,必然会使得农民难以理解,技术难以得到普及。

4.推广手段单一

根据相应的问卷调查,对于农户而言,最容易接受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是现场示范、专业咨询、技术资料传播等。但是在实际技术推广中,存在着推广手段单一的情况,使得技术推广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四、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策略

1.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和服务事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结合我国当前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各级地方政府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提高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水平,为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应的法律纠纷,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立法进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对农行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分类,分为工业性推广和商业性推广两种,同时,加强对公益结构的管理,从而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阻碍,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

首先,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病虫害的防治、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处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等;其次,要对机构部门进行合理设置,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要结合实际应用区域中的农业特色、农业资源、经济发展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然后,要充分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

4.改进推广服务方式

针对推广方式单一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采取经营的方式,根据市场变化的基本规律,承担农资供应、农副产品加工、营销等服务,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另一方面,要建设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引导科研组织、教育组织等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去,从而实现推广形式的多样化和推广内容的全程化。

5.做好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工作

对于新的科研成果或效益高、潜力大的技术项目,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加大扶持力度,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引导部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科技推广型农业企业转变,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这样,可以将科技成果清楚地展示在农民眼前,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提高农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针对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要加大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如物理农业技术、特色有机农业服务、秸秆还田技术等,结合相应的实地调查研究,对新的实用性农业技术进行推广。以当前较为先进的转基因技术为例,我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发展时间尚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玉米的产量与美国相比,约为0.6:1的比例,在同样种植面积下获得的收益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科研部门要加大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力度,突破相应的技术瓶颈,做好良种选育工作,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将转基因技术向农民进行清晰地讲解,对技术进行推广,使得农户愿意接受和应用转基因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7.加强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难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或者说不敢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宁可产量低一点,自己累一点,也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对于这种情况,要加强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的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突出技术的层次性和实用性,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推广不同的农业技术,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升其对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以及运用农业技术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尝到农业技术的甜头后,自然就会转变自身的观念和认识。例如,有机农业技术的应用,种植出的有机蔬菜等作物口感好、产量高,在市场销售中具有巨大的前景,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自然就会继续应用,从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海侠.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与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8):53

[2]陈利伟.财政视角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困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3):45-46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9-02

ResearchonApplicationof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yinModernAgriculture

YU Shuang-jie

(Yangling Jinghu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rstment Services Co.,Ltd.,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as regarded as the third worl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es after computer and internet,which had become a necessary trend of the world information network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and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ere explained.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Key wordsthe internet of things;modern agriculture;application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农业发展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就要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物联网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智能化培育,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方便快捷地追溯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信息等。农业作为民生的基础国家产业,其现代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弱。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的引入与实际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现代农业的物联网技术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信息监测等方面[1-2]。该文对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化农业发展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其可行性以及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1物联网的概念及体系结构

1.1物理网的概念及体系结构

物联网本身是针对特定管理对象的“有限网络”,是以实现控制和管理为目的,通过传感、识别器和网络将管理对象连接起来,实现信息感知、识别、情报处理、态势判断和决策执行等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3]。2009年,在无锡市发表的“感知中国”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物联网开发研究做出方向性指导,物联网基础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技术即是将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装置、基于光声电磁的传感器、3S技术、激光扫描器等)与物联网相结合,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并通过操作终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科学技术。其技术的简单含义便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仍然是互联网,借由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得以延伸和扩展,其独特性在于其用户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技术是在已经发展起来的传感、识别、接入网、通讯网、互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基础上的信息集成、发展和全面提升。

1.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主要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为传感器网络,包括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条形码、传感器等设备在内的传感器网络,其作用是实现信息的感知、识别、筛选和采集;第2层次为信息传输网络,即信息通道,以实现远(近)距离信息的传输与共享;第3层次为信息应用网络,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反馈来提供人们所需的各种信息服务。物联网的3个层次使得其可以实现整个网络系统的信息感知,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以及有效的系统智能反馈处理。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实际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如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远程生产监控和遥感系统、食品的安全追溯系统等。通过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可以分析总结出植物生长对外界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肥沃度等的需求规律和数值范围,实现农产品生产的精准科学控制;通过智能分析和实时控制系统,能够准确地把握植物生长对环境因素各项指标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等。

2.1物联网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中国在精准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水平,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管理系统,其利用传感器以及监测技术来获得土地的必要数据,根据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之前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对作物的投入和作业进行量化控制。物联网技术在精准农业上的具体应用途径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作物生长信息进行资料采集,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按照作物生长的具体条件,对资源的投入量进行量化控制,达到减少投入成本、提高单位产量、保护农业资源和维护农村环境质量的目的[4]。我国在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进行了一系列农业定量遥感试验。结果表明:示范区的农作物产量相对提高15%~20%,经济效益提高10%,设施成本降低10%,经济效益提高18%。精准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可以采用以下2种模式:一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农作物的生长决定因素(土壤类型、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分布等)信息输入系统数据库,并构建接收各种定位动态数据的接口,实现农作物的定位定量施肥灌溉,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操作的农业高度集约化农区;二是将信息技术与现有农业机械设施相结合,将定位、定量灌溉、施肥、施药等生产密切结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2物联网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实际应用

在食品安全控制和追溯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加大对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流程的监管,降低食品安全隐患。2009年“金卡猪”正式出现在市场上,市民购买贴有“电子身份证”的猪肉时更放心。所谓的“金卡猪”便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生猪的饲养、防疫灭菌、产品加工、食品流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的信息监控,将每头猪的信息都储存在芯片中,制成电子耳标和体标。市民在购买猪肉时,只需要通过销售店中的电子读写器扫描条形码,便能查出猪肉的生产厂家、屠宰时间、检疫时间、饲养场环境等详细信息,从而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跟踪和可追溯系统,达到科学的全程化饲养监控、安全生产监控、市场化可追溯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生产目标。实践应用方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应用安全溯源系统,条码生成与打印以国际通用的EAN/UCC为编码基础,用户只需填入相关产地、地块等信息,即可自动生成条码并打印出来。2006年中国水产业推出鱼类产品智能防伪卡,实现水产品的全程质量跟踪管理[5]。2009年10月,江苏大闸蟹利用RFID信息追溯系统实现其产品的质量可追踪性、食品安全性以及食品质量的可验证保证系统。

2.3物联网在农业信息监测中的应用

信息除在精准农业中监测农作物的害虫、土壤的酸碱度和施肥状况等外,还包括从种子选择到病虫害防治,从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库等方面。信息监测范围涵盖广义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渔业等[6]。

3结语

物联网是全球未来四大技术产业之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未来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产能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机械化和规范化。

4参考文献

[1] 马兴,王巍,韩洁,等.以物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4):376-378.

[2] 文黎明,龙亚兰.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54,56.

[3] 潘明,钟锋.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11(7):55-57.

[4] 李炳坤.加入世贸组织与农业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2(1):14-20.

[5] 朱晓姝.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391-393.

[6] 杨玉建.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模式初探――以向阳坡生态园区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3(3):17-20.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制造;应用研究;有效方案

1现代加工技术的定义与现状

1.1现代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制造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快,新型现代加工技术层出不穷,有效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地区已经出现了和时展相匹配的制造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逐渐兴起,并带动相关行业崭露头角。因此,现代加工技术和现代制造行业相辅相成,制造行业发展进步能够加快现代加工技术的研发速度,而各种现代加工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则能够有效提高现代制造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品质。近几年,国内比较热门的现代加工技术越来越多,如数字化控制技术、激光加工技术、虚拟加工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等,此类现代化的新型加工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推动制造行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制造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解决传统加工制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发更多高科技农业机械,推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1.2国内现代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中的现状

农业机械制造不断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在传统的机械制造生产前,设计师需在图纸上绘制其整体框架、标注相关零部件以及各项参数。但对于生产商而言,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及时掌握准确信息,因此为了避免出现差错还需与设计师进行一一核对,这样的效率显然无法满足市场所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软件,如CAD系统,将机械设备各项参数以及要点直接画在电脑图纸上,不仅有利于弥补人工误差,还能保证图纸的精准性。当前超精密切割技术的应用也比较普遍,但是该项技术的精度要求十分严格,如使用超精密切割技术实现对农业机械设备模具的加工,还需强化细节的设定,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的加工,通过对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设备满足相关要求。

2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的问题

2.1管理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部分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已经出现质的飞跃,在管理技术上也较为成熟,其中就包含了对各项系统管理技术的应用,这使得农业机械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实现得到了保证。并且对这些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模式及其效率,进而推动农业机械制造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近几年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看,很多大型农业机械都采用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提高对机械的管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对促进农业企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整体上来看,在管理应用上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如技术水准不高,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偏低等。

2.2制造工艺层面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制造工艺受制于原材料等因素,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技术以及原材料的实际应用无法达到相应标准的情况下,也就无法与现代的农业生产制造产业进行有效结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此外,在部分农业机械制造领域当中,有部分企业出于市场因素考虑,为了尽快占领市场,对产品的质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整体的精度上存在较大不足;部分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上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很多都是采用“拿来主义”,借鉴或者仿制,导致在技术标准上落后于先进厂家,不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也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水平发展受到限制。

2.3设计技术层面的问题

在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科技的推动下,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大多采用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图纸和方式上也有明显转变。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CAD软件进行机械设备的构图设计或者是对产品的二次开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项技术是存在欠缺的,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现代化加工技术的实际特征

3.1现代化加工技术和农业机械制造工作的相关性较强

原有的应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并不能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就当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其相关性特征非常明显,精密严格的加工技术脱颖而出,促使农业制造行业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在进行农业机械制造加工建设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大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研发力度,将传统的制造工艺和现代化的加工技术紧密结合到一起,利用更加精密的技术研制精密的机械。实际上,现代加工技术的具体要求就是提高工艺的精密性,所以农业机械制造工作和现代加工技术的关系非常密切,能够有效提升相关行业的发展步伐。按照实践的具体情况可以发现,探索和研发现代化的相关技术时,通常会以机械设计制造工作为主要对象,充分利用高端的新型生产技术,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工作的效率和品质。实践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制造工作和现代化加工技术工作密不可分,其对精密性的要求也非常一致,相关工作人员和设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现代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工作中的作用,重视两项工作的相关性,利用两项工作的相关性提高研发和制作水平,制造更多高科技的农业机械,进而不断提升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地位,不断推动国内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3.2现代加工技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实际上,伴随着现代化加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业机械制造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密技术。但是,在农业机械制造工作中应用的现代加工技术难度非常大,而且应用过程比较繁杂,工作步骤非常多,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根据现实发展情况不断整合技术加工环节,提高现代加工技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深入分析国内的农业机械制造工作可以发现,整个工作环节的步骤非常多,既包括前期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又包括中期的完善加工以及后期的销售工作等,在完成相应工作时要在确保机械制作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制作效率。由此可见,从事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要确保加工建设的流畅性和系统性,才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且,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机械制造工作时,只有积极应用现代加工技术,才能够切实保证制作工作流程的顺利性和完整性,推动整个加工、制作、销售工作朝着系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来看,各种高端农业加工技术层出不穷,发展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农业机械制造工作,对农业机械的品质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现象要求技术研究人员必须提高对现代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创新和革新农业机械制造的具体方案,将农业机械制造工作和现代加工技术巧妙融合到一起,争取提高加工技术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尽可能减少农业机械制造工作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促使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朝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制造工作的社会地位。

4研究现代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4.1应用激光加工技术的实际效果

在众多现代化的加工技术中,激光加工技术属于精密性较高而且智能化较强的加工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激光加工技术就已经被应用到了原料加工建设中。激光加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能量和高密度的光束加工相关的材料,利用激光光束和原材料的碰撞产生的化学原理改变原有材料的形状,进而加工制作出所需要的产品。而在农业机械制造领域中,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在进行农业机械制造工作时,技术人员通常会选择激光切割方法、激光焊接方法以及激光快速成型法,不但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制造工作的速度,还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制造产品的精密性。具体来讲,农业机械制造工作不再应用激光加工技术,而是应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这种技术不但可以打造无接触的加工环境,而且基本没有噪音,提高了农业机械制造工作的环保性。这种高端的新型成型加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制作效率,提高制作机械产品的精密度。在使用激光成型技术时,工作人员可以将该技术和计算机编程技术融合到一起,综合利用上机位和下机位,提高农业制造工作的效率。如,以前在制作农业机械设施中的连杆机构时,工作人员通常会选择利用数控机床完成这项工作,或者人工制作机械设备,但制作出来的农业机械精度过低,而且易生产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工作效率偏低。而应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操作比较简单,相关技术人员把需要制作的连杆机构的相关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自动按照程序设定控制激光光束的运行状态,完成刻画、扫描工作后将相关材料固化,利用堆积效应将其加工定型,简单的操作就能快速制作出精密度较高的连杆机构。

4.2应用增材制造技术的实际要求和应用效果

增材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三维系统建设模型,然后应用CAD完成驱动加工操作。这种现代加工技术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有诸多优势,不仅加工制作速度快,而且“加法”成型、生产柔性大。这种技术属于第3次工业革命的最新产物,而且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航天制造领域,还是建筑和机械制造领域都在积极应用该项高端技术。如今,在完成农业机械制造工作过程中,通常会选用增材制造技术完成金属激光烧结或者光固化成型工作,不但可以节省制作成本,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华东农业大学的相关研究者利用该项技术制作了很多农业机械产品,如排肥轮机构,整体精密度非常高,而且与普通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排肥轮机构相比,变异系数比较小,运行的平稳度较高。

4.3应用虚拟现实加工技术的具体情况

在现代农业制造工作当中,虚拟现实加工技术属于新领域,目前还未广泛应用。虚拟现实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虚拟仿真的方法,重新打造一个制作农业机械设备的三维模型或者四维模型,利用仿真实验模型道具检验模拟情境的实际效果,在完全验证成功后完成实物加工制造环节。应用虚拟现实加工技术制作出来的农业机械产品具有较强的可视化特点,所以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观看产品时的效果就如同带上VR眼镜一样。虚拟现实加工技术和传统意义上的三维仿真建模技术不同,其整体的真实感和体验感更强,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精准度和综合品质。另外,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积极利用虚拟现实加工技术宣传农业机械设施,提高大家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通过虚拟模型了解农业机械设施的制作过程和制作要求。如,黑龙江地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宣传片,展示了机械制作和应用过程,为用户提供了独特新颖的购买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根据实践表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较好,相关单位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更多的加工制作领域当中。

4.4重视农业机械技术制造人员的培训

要促进现代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充分应用,就需要积极把握目前的发展形势,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以及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等诸多方面的经验。此外,还需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对于现代加工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充分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现状以及重点,及时推进相关实用课程。对农机企业要实现政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通过“产、学、研”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强化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农机推广应用,实现机械化理念,从而有利于树立农村走向现代化,对于农产品创新研发以及机具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种植;现代化技术;基本特征

1 现代种植业的基本特征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农业种植是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相对较多,但是耕地面积却很少,因此,一定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以满足我国人口的生活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现代化农业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其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计,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推进种植业现代化进程,对于夯实现代农业根基、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种植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生产中多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种植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数据库技术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农业信息系统是实现农业种植信息化的重要举措,而农业信息系统需要数据库的支撑,通过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农业种植过程做到信息化的管理,方便农业信息的查询和共享,并且基于数据库技术可以建立农业专家系统和种植模拟系统等,其中农业专家系统是将本行业众多专家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输入到数据库中,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时即可通过专家系统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必请专家本人到场即可完成,因此更为高效;农业种植模拟系统是通过将农业种植中各项参数输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模拟可直观地看到按当前参数会出现的各类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因此效率极高。

(2)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

农作物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时间、土壤pH值等环境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尤其是在反季采用塑料大棚种植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必须通过人为营造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就需要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如果是人工监测,不但会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还具有精度差的劣势,而采用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则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实现无人值守,并且传感器可将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数据第一时间反馈到处理器,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条件控制动作器的动作,动作器负责控制灌溉、通风、供暖等系统的运行,使农业种植实现精细化管理。

(3)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就是应用监控摄像头采集到的实时图像通过传输系统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为工作人员的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有效规范现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工作人员按规范操作,并且当发现病虫害或其他问题时,可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来找到发生问题的确切时间,便于对症下药,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

2、光技术的应用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不断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与光照情况有很大关系,在大棚等设施工业的实际生产中,自然光很难完全满足所有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充分利用人工光来改善农作物生长的光环境。当前常用的人工光源包括白炽灯、钠灯、日光灯以及其他特殊光源等。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来说,其需要的光源种类和光强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实际工作中在选择光源之前要首先对农作物的喜光性进行充分了解,科学选择光源,通过透光膜等技术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光投射,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光进行过滤,同时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随时调整光强度,一方面使光合作用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节约能源。另外,通过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利用光源吸引害虫,从而进行捕杀,可有效降低农药的施用量,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3、生物技术的应用

(1)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中的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植物生长的速度,而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好的优良品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对作物农作物的侵害,保证植物种苗无病毒,促进良种经济作物的快速发展。

在现在农业种植中,对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建立在细胞的全能性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人工的诱导,保证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良好的发育,最终成为完整的一种生物技术。

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要注意保证在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及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使得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当组织培养技术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处理。关于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要用诱导或分化的培养基,就是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与少量的生长素。

(2)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一部分,它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将它作为制作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可以起到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还可以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药性,可见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在具农业种植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很多药品的生产就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的。但大都受材料来源限制,致使其产量有限,价格也是非常的昂贵。而微生物生长的迅速比较快,容易被控制,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所以我们可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最后导入微生物细胞内,使其产生相应的药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产量问题,也能降低生产的成本。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为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有多项新技术投放到农业种植领域,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各种先进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较快,在农业种植中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秦丽萍,黄夏英. 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 福建农业. 2015(05)

[2] 王丽波. 论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03)

[3] 张平平,刘大为. 探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和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6)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应用研究

由农机消费大县迈向农机生产大县,是河南省汝南县的全新定位。该县在新农机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建立以农业机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为主体的3平方公里的农机产业园,为推动农机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平台的诞生,不但催生了农机生产企业加速成长,也吸引了大批农业机械制造项目扎根汝南县,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汝南县农业大县无大型农机制造的空白。目前,该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0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16.3亿元,农业机械总拥有量5.1万台,其中大中型农业机械1.2万台,配套农具11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小麦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75%以上,玉米秸秆还田率达80%以上,实现了农机合作社乡镇全覆盖。

1数控机床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数控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应用更加频繁。最近几年,我国各种中高职院校培养了大批数控技术人才,为了数控机床制造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过去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中,很多数控技术都是由外国企业控制,引进国外的机械设备,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对国外技术比较依赖,国内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所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技术水平较低,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为了进一步促进数控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净胜能力,需要我们逐渐构建属于本国特有的体系化和规模化数控机床产品,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领域提供充足的零部件,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数控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可以整体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配套能力,同时,在农机设备机床可靠性方面,也能够利用数控技术得以实现。此外,应用数控技术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机设备生产质量和水平,使农业机械制造行业逐渐向着自动一体化方向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不断推出了大量高性能的数控机床产品,显示了我国在机床生产水平提升。我们相信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自主数控技术制造高质量的农业机械设备。

2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首先,CAD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随着工业技术更新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机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的设计周期越来越短,现代化的CAD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过去传统的CAD技术主要以计算为基础,处理符号推理。但是传统的CAD技术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创造性设计要求,工作很困难,因此,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CAD技术必须在系统中引入人工智能方法,采用专家系统技术,积极发展智能化CAD技术,以适应创造性设计要求。智能化CAD设计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功能模块有机组合在一起而设计出来的复杂系统。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应用智能化的CAD系统,可以很好解决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复杂的设计、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机械产品开发周期,在未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其次,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中的应用。随着数字计算机的诞生,其逐渐被应用到控制加工机床的加工运动方面,形成了数字控制机床。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数控机床技术逐渐称为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无图纸生产,广泛使用CAD技术和CAN技术,实现了全部的数字化设计。最近几年,数字制造技术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数控技术、制造信息支持持系统为主体的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不断得到应用。但是从目前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还比较滞后,但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农机制造领域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数字技术,直接推动农机制造行业实现自动化发展。

3虚拟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首先,虚拟装配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在农机产品开发阶段进行装配评价,从而保证在农业设备设计阶段对整个产品的功能、性能从装配角度进行分析,避免设计中存在失误,为接下来的生产定型提供方便,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采用二维图纸进行了平面设计和线性设计无法及时发现重设计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的装配干扰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装配干扰问题在后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重新设计,增加了制造成本,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通过使用虚拟装配技术,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对产品进行模拟加工,对设备零部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通过程序自动检查机械设备设备装配存在的干扰问题;其次,虚拟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热加工技术的应用。模拟系统针对机械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以及制造技术难度进行全面分析,模拟机械设备成型过程中各种数值和物理量,对机械设备形成过程进行动态化的仿真模拟,在不同生产条件和制造环境分析不同金属材料的配置情况,进而对机械设备热成型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急性控制和优化,充分发挥不同看金属材料的潜能,实现生产加工最轻化和材料应用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余震,袁根福.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2]计算机虚拟制造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J].苏.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第8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问题;措施

农业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产业之一,其对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而进入新世纪后,农业的发展也逐渐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即农业经济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与解决。因此,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推广与应用。

1.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1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当前,我国的人口越来越多,但由于商业、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因此,要满足我国如此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1.2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干旱、洪涝、霜冻以及病虫等灾害不仅频频发生,而且其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给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大部分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才能有效减轻这些灾害所带来的损伤。

2.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

2.1改变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

现今,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要求进一步改变我国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其由个体化经营的方式逐渐转变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式靠拢。再者,我们还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农业领域的生产方式由当前的种植、养殖,发展为未来集加工、运输、营销、储藏以及各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农业经济。

2.2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还在于对农业发展新方向,即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确立。而要使得我国农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不仅要达到合理的种植力度,还要保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将农业生产与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以形成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科技领域层面。

2.3摆脱农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能够帮助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总量的平衡,并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摆脱当前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以确保农业产值年年有余。

3.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1法律方面的制约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立法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得到有效的改进与完善。比如说,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只有一部《农业法》是专门为农业事业服务的。再者,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主要依靠行政执法来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阶段,执法部门在工作中任何不专业、不规范的行为,都会对下层部门的具体实施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

3.2资金方面的制约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产量也逐年提高,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要进一步有效推广与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就必须切实提高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其资金的支持。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投资的步伐却逐渐放缓,资金投入也逐年减少,这些都使得我国农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呈现一种短缺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4.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资金的支持与投入

为切实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必须要增强对其科研资金的支持与投入,这是保证农业经济有效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这还是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环境、学习条件以及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当前,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较低,这些都限制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进一步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地区的人民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严重限制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增加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研资金投入,并进一步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热情,从而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前提。

4.2树立新的推广理念

现今,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理念一般来说,都是以行政为主要载体来进行各项推广任务的,而其却常常忽视位于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农民。这一现象的发生严重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难以长久,并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推广理念,将农民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主体,并靠示范与培训来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应用,从而切实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做出贡献。

4.3完善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

为了切实增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对相关人员推广工作的有效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人员,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管理与培训,从而尽量减低推广人员的混淆指导现象的发生。再者,对于科研与推广人员,我们要在工作中给予其适当、及时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热情,并激励他们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4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要切实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我们就必须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而要实现这些问题,对于农民的基础教育是关键。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在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推广的同时,普及农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农民们能够接受更为有效、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与时俱进,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5.总结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究有效措施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定敏.新时期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分析[J].中国农资,2013(12).

[2]詹文倩.浅谈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J].财经界,2012(08).

[3]贾彬良,侯立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12(04).

第9篇

农用化学制剂残留是指化肥、农药、兽药和激素等化学制剂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源、大气中的微量化学药剂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空间狭小的特点加剧了农用化学制剂残留的程度。由于设施农业空间精耕细作、高密度养殖,较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加之几乎全方位封闭的模式,使得处于隔离空间的设施内农用化学制剂无法快速挥发至空气、土壤当中,导致设施内农用化学制剂残留远高于露地环境。

物理农业的概念

物理农业是物理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将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学知识和高新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用特定的技术方法处理农作物,达到增产、优质、抗病和高效的目的。物理农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益于人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技术。

物理农业技术保障设施农业发展

1.物理农业技术依据物理学原理,不含化学残留,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因此,在设施农业中采用物理农业技术,不仅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化学制剂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替代化学制剂。

(1)利用高压电场促进植物的生长。通过高压电场作用,植物对CO2的吸收加速并使光补偿点降低,即在弱光环境中仍有较强的光合速率:在高压电场作用下,温室空间持续保持清亮状态,隔绝了气传病害的气流传播渠道。(见图1)

(2)利用高压电场促进食用菌的生长。通过高压电场作用,食用菌的呼吸作用强度加强,食用菌与基质之间HCO3的强烈交换促进了食用菌对基质营养的吸收,进而加快了食用菌生长速度,而且菌丝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随电场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变化又会促进菇蕾的发生。(见图2)

(3)利用声波应力钙调机理促进食用菌生长。声波的变化如同温度变化、风、雨、大气电场等环境应力一样,能够引起植物、食用菌体内以及周边栽培基质之间的钙离子的重新调整,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是钙调蛋白调节同化产物输送、根系离子交换的外部信号,调节过程的强化可导致植物根系、食用菌菌丝的活力提高,进而促进植物、食用菌菌丝的快速生长与出菇。

(4)利用臭氧技术减轻植物病害。臭氧中单原子氧与引起温室植物病害的细菌、真菌及病毒接触后,将其组织蛋白、氨基酸、硫醇类或低分子量肽以及未饱合脂肪酸氧化,引起这类微生物、病毒的活性降低,甚至死亡。细菌细胞膜是臭氧氧化作用的主要部位,臭氧作用于细胞膜上,形成的游离根――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2能使细胞膜氧化破裂,失去物质交换能力和酶失活。(见图4)

(5)利用磁场原理丰富种子周围土壤微量元素。种子在磁场处理正向效应规定的磁场强度范围内受到微磁化和物质结构扭变处理,处理后的种子播种于土壤中会与土壤形成生化、物理性质的互作,带有微磁性的种子会将其周边的微量元素铁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吸引至种子表皮一土壤固液混合相组成的活性界面中,扭变的膜结构会在土壤环境中慢慢得到修复,之后种子萌发并加以利用丰富的微量元素构建丰产的物质基础。(见图5)

(6)利用直流电流脉冲电解作用改善土壤环境。土壤在具有直流性质的脉冲电流作用下,离子发生移动,使负脉冲带pH增高而中和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正脉冲带H+浓度增高,土壤溶液酸度增加,又可促进难溶矿物质养分的溶解、分解与转化,对土壤有很好的解毒效果,而电极附近的微生物会在脉冲电流和高酸高碱的作用下失活。(见图6)

由于土壤水分中含有含酚、氯化合物,因此,土壤电处理产生的气体中还含有大量酚类气体和原子氯气体,酚类气体和原子氯气体在土壤团粒缝隙逸散过程中可以有效杀灭引起土传病害的病原微生物。

在土壤含水率较低时,流过土壤的定向脉冲电流可以集流于土壤虫体表皮而迅速将其杀死。

利用高压电场防治畜牧疾病

通过高压电场作用,污浊空气中的粉尘、飞沫、汽雾会立刻荷电并受电场力的作用而做定向脱除运动,并迅速吸附于地面、畜禽体表面、畜禽舍内结构表面,污浊空气即刻变为清亮状态,在随后系统的自动循环间歇工作中,空间电场抑制了粉尘、飞沫、汽雾的飞扬和升腾,禽舍空间持续保持清亮状态,进而,预防畜禽因粉尘黏附引起的呼吸道系统病变。

(1)通过高压电场作用,附着在粉尘、飞沫、汽雾上的大部分空气病原微生物也会在空间电场中的高能带电粒子、臭氧的双重作用下被杀死和灭活,在随后系统的自动循环间歇工作中,环境中的空间电场、高能带电粒子、臭氧一同抑制了地面、畜禽体表面、畜禽舍内结构表面上的病原微生物群落的发展,而外界的粉尘、飞沫、气雾也被自动循环间歇工作的空间直流电晕电场阻挡在房舍外,断绝了气传疫病的气流传播渠道,为预防气溶胶传染病的发生建立了有效而无形的空间电场防线。空气微生物被杀死和灭活的过程也就是空气微生物疫苗化的过程,杀死的或灭活的、致弱的空气病原微生物被动物吸入肺泡中进行直接接种免疫,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动物抵抗各种呼吸道疾病的抗体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