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教育行业分析

时间:2023-12-06 10:20:16

导语:在艺术教育行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教育行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职业教育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Art and Design

XIA Qilei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impact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problems conduct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 and professional art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s to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work continued to develop.

Key words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kills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建设,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并制约着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面认识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推进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1 取得的成绩

通过各高职院校十余年来的不懈努力,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专业课程结构渐趋合理。经过多年的建设,各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不断优化整合,尤其对基础课程的整合引起了更多重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2)实践课程比重逐步增大。实践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实践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程比重逐渐增大。

(3)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从事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明显。

(4)教学组织形式走向多样。根据专业特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采取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还有近年来不少学校推行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 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职业特点不强、课程标准建设力度不足、实践教学综合强度偏低和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1)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足。还有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在不自觉中还存在着向职业艺术家培养模式看齐的状况,在教学中把艺术家的技能表现、艺术形式的外化表达以及艺术类职业的职业能力三者之间简单地划等号,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专业课程带有了明显的艺术学科化倾向,把艺术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代替艺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并非培养专职的艺术家,而是培养社会及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艺术家式的学科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不能适应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

(2)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力度滞后。2012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稿),艺术设计类53个专业中的7个专业有了相关教学标准,而大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文件。更多的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使用本校制定的教学标准,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艺术设计专业采用若干年前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或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艺术专业的相关课程标准来替代。没有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广泛代表性的用于指导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造成教学组织随意性强,同类专业之间横向沟通难,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施难,制约着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专业实践教学整合程度不够。各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现有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特定课程或者某一课题而进行的实训或实习活动,实践教学的目的比较明确而单一,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缺乏必要的整合、没有适当综合内容的实践教学,虽然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技能训练的实际问题,但对于艺术设计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落后。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研究不够深入,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评价标准建设不足,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落后,对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无序,对人才培养状况的反馈信息收集渠道不畅,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状况和人才培养状况缺少定量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判断,不易进行有效的全面把握和综合比较。

(5)社会行业参与办学程度有限。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在一个封闭性较强的学校内部环境中进行的,与社会行业的双向沟通还不是十分畅通;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大、动力不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十分有限。虽然有一定的阶段课程是在企业进行的实习等的实践教学,也有一部分专业是企业订单式的培养,但在总体上来看,学校和企业尚未在这个环节形成稳定而有序的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

3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起步晚,对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规律研究不够、对专业特点把握不准确的原因,也有观念落后、开放意识不强的原因。

(1)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上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阶段内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特征。无形中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使得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中仍然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学科化的倾向。

(2)对培养艺术家的教育和艺术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艺术家的职业表现形式和艺术学科的外化展现形式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艺术专业的教学和艺术家培养有很大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说,造就艺术家的教育就是艺术的学科教育。因此,很容易把造就艺术家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等同起来看待。

(3)对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保障作用认识不足。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较多关注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过程等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认识还停留在要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学习者遵章守则阶段。没有认识到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应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求学就业需求、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

(4)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契合点尚未大力发掘。传统的高等教育多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较少考虑外界因素的介入。这种传统造成当前我们进行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学校开放办学力度不够;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红利,造成参与的动力不足。

4 改进的探讨

(1)面向职业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对本专业面向的社会职业岗位做详尽的调研,深入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期望和要求,紧紧把握社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职业需要的艺术设计技能养为出发点,构建课程模块。构建以职业化的艺术设计技能养成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力求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需求之间形成较强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与岗位的关联度,同时力求精简学时、提高效果,进而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以达到“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2)根据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规定各科课程各方面基本要求的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在紧紧把握社会对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基础上,深入研究课程模块的特点。根据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依据社会对职业的素质期许、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整体特征等几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必须能够反映专业特点才能具备实际使用价值,避免过度拔高或降低标准。

(3)紧扣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尚情操和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技能提高与锻炼的良好平台。除了针对某门特定艺术课程进行的较为单纯的技巧性训练之外,更要加强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在加强融合、突出素质、协调适度的原则下系统设计,打破相关艺术门类或课程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应于教学模块,建设一批综合性强、能对职业技能进行多维度训练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把握行业需要完善教学监控。要在培养的艺术设计职业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可这一基础上,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观。学校应该积极开放办学,推进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要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来自社会的监控与评价,通过建立社会化的诊断预警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结语

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机构和社会行业共同合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机构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只注重学校内部体系的局限,更多地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教育主管机构为指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广泛参与为补充,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推进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便华.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4).

[2] 卢矜.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J].艺术教育,2005(1).

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校发展,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利益共赢的教育模式。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需要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1.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继续深化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互惠共赢、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48号)也指出: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即怎样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问题。因此,校企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深度融合、合作机制长效机制、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更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2年6月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教育与经济之间内在互动的需求,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多种功能,这种内在双驱、相吸的结果,必然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与互动,其中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高职教育新的培养目标。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需要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及时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设计的要求也逐渐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国内外大型企业对设计概念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对设计专业水准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出于成本控制和竞争压力,极力压缩设计周期和投入,使得设计水准失控,专业设计公司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此外,设计门类的细化以及以数码设计为代表的新型设计都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严峻性。职业院校是以就业教育为导向的,只有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增强办学活力。但近年来,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设计市场“僧多粥少”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并存。目前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但缺乏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深入实践。因此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在对湖南省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试图为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从而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构建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成绩,但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居多。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对应的产学研合作,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突出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全程参与、学院稳步推进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必然要求。

1.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这两个不同实体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与互惠共享行为。要真正解决校企合作之间的问题,不仅需要依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调,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表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只有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实现校企持久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应当在政策、管理和协调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举措进行引导和利用财政资金进行扶持。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调动行业参与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的具体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全过程,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化。二是,政府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制定规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文件。政府指导校企双方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签署合作协议,规范合作行为,保证校企合作方的合法权益,并在校企合作中加强监管作用。三是,强化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的功能。政府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

2.建立校企共赢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为市场制度提供恰当的制度基础,企业作为市场的经济实体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企业怎样配置自身资源,是否参与校企合作,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只起到提供相关政策,协调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能否获得成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企业内在的原动力,促进企业自主参与校企合作。从在校企合作中所获得的利益诉求看,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者“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企业可挖掘学校潜在的资源,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对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或继续深造,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及人力资源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为自身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难题。再次,校企合作不仅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优惠,还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塑造。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获得市场需求及人才需求的最新相关信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校还可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担任学校的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找到研究项目,学校在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教师的定岗实践。

3.建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优势共享机制

在校企合作推行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两种不同的实体,两者之间的互惠共赢是关键问题。没有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校企合作就无法深入持续开展。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的社会属性、功能、利益取向的不同,要使这一多方参与的合作系统长效运转,就需要政校行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制度管理,在宏观层面进行主导和协调,落实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和调控评价机制等,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行业加强指导和支持,聚集行业专家、技术人才定期举办研讨、讲座等方式,为校企合作提供指导意见,为规范校企合作提供决策;企业和学校在具体的合作事项上积极参与配合,企业要积极参与和指导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全面、稳定、长期开展,高职院校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各方的共赢问题,促使各方资源、技术、管理的共享和互动,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寻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有效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的能力,提高行业指导能力,提高企业人才引进质量和生产效益,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对接,与市场接轨,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高职艺术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纲,苏文.校企合作育特色 协同创新铸品牌[N].中国教育报,2013.5

[2]马粤娴.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以广东金融学院HRM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2

[3]周建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4]李梦卿,张碧竹.我国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5]曹淑江.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第3篇

关键词: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发展

1 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理念

我国包装设计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获得了很大进步,也不断获得国际奖项,但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讲,整体设计水平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原因便是不同的设计理念,因为设计的源头便是理念。

第一,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培养创新思维。艺术的灵魂便是创新。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市场激烈的竞争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赋予了教育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对严峻的经济考验,我们虽然始终提倡在面向市场的基础上对包装设计教育进行探索以及不断对教学进行理念与模式创新,但是在实际教育中传统美术工艺和教育理念模式还是处于主导位置,并没有将创新上升至理念。

第二,世界包装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便是绿色包装理念,但是分析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情况,到处都是不合理的包装设计。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礼尚往来的生活习惯,这本来毫无争议,但是目前这一习惯已经遭遇了曲解,当人们对商品进行选择时,人们对产品判断好坏的重要标准便是包装的豪华程度,这样就促使企业在包装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进一步产生了过度包装。为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一些教师将包装奢华理念也带到了包装设计教育中。

2 包装艺术设计发展要求

首先,包装艺术设计主要服务于销售产品,需要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消费者目前已经从温饱型逐渐转向小康型和享受型,要求具有更加舒适、美观和方便的商品包装造型和艺术结构。这样就要求不断创新包装艺术设计理念,以便满足时展要求。其次,艺术设计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同时还要超越生活。只有这样,艺术设计产品才能成为艺术品,才能出现商品的美化,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再次,包装艺术设计在知识经济时代事实上属于一种经济行为,设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如何才能促使包装设计的作品成功转变为促销的艺术品?第一就是对设计实行准确定位。在定位包装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对艺术表达实行准确定位,还要积极定位符合现代化消费者的美感。最后,伴随着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各种流派与设计理念的演变包装艺术设计也不断发展变化。能够看出,流行于世界的设计理念必定是与时展要求相符合的设计理念。设计流派的发展规律与结果也顺应时展方向积极设计调整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壮大与发展,反之则会滞后甚至消失。

3 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建议

(1)与时展相符。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包装艺术设计必定与时展要求相符。如何才能促使包装艺术设计与时展要求相符呢?迫切需要在包装艺术设计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人才的重要来源便是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所以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必须同步。高科技的发展首先成为时展的重要体现。很明显,包装艺术设计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逐渐提升了技术含量,普遍开始将电脑作为辅助设计。也就是说,在艺术与技术世界不断进行磨合的边缘位置出现了包装艺术设计学科。在包装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高含量的技术知识,一些创新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艺术设计知识。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着重凸显了两个字创新。包装艺术设计教育需要着重凸显创新特点,在培养包装艺术设计人才过程中构建一个创新模式。把创新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教学手段中。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培养出兼具创新理念与发明创造能力的包装设计艺术人才,才能在世界包装艺术设计中使中国具有巨大的竞争能力。

(2)注重社会效益。所有工作都需要注重效益,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也对社会效益非常重视,这也是时展的要求。包装艺术设计重视社会效益,是指怎样对包装设计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高素质产品。需要在教育管理、人才以及市场方面产生效益,将人才市场作为重要方向,把社会需求作为重要目标,以创新的方法技术作为措施,找准改革重点,积极完善培养方法,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只有如此,最终才能培养出具备一定素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促使包装艺术教育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

(3)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包装艺术设计的主体是产品的包装,是一种对人类精神与物质需求积极满足的艺术综合创作。如此一来,包装艺术设计行业实践工作的中心便是为了达到商业目标而产生的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劳动,终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润。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是将授业解惑作为基础,积极培养与市场要求相吻合的包装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的艺术劳动,终极目的就是获得社会效益。经过培养的人才主要工作是包装艺术设计,假如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那么就是成功的包装艺术设计,有效提高了社会效益,同时也就表示我们获得了成功的教育。联系实际情况分析,包装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必须是市场需求,联系设计服务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

第一,设置课程应当将艺术作为重要基础,只有拥有扎实的艺术基础,才能获得良好的风格创意。第二,设置课程需要利用创新技术。例如,电脑设计。学生获得市场的认可与学校重视电脑设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诚然不能仅仅是学习电脑设计,进而忽视其他课程。还要设置一些音乐、文学等课程,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对学生情操进行培养,启发设计思维,也有利于创意设计。第三,要联系实践。积极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更加关键的是可以获得书本上没有的重要知识。设计原本就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例如设计需要紧密结合印刷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印刷工艺进行考虑,思考设计作品是否能够利用目前的印刷工艺制作成成品。这些知识的积累必须利用实践活动。当然,应当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必须将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实践作为辅助内容,特别是年级较低的学生,不能较早进行设计服务,而是要巩固基础,丰富知识面,为更好的实施设计服务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4)重视教学策略。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对学生的智力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才智进行启迪,积极培养创造思维。只有开发了智力,才能够产生更多的设计构想。智力开发的重要方式就是利用生动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策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结束语

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为了符合市场要求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从单纯的理论教学逐渐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包装艺术教育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果,为中国包装行业设计与市场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素质能力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是以我国家具终端销售的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卖场设计、销售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的设置,以“重能力、讲素质、求实用”为指导思想,以现代社会人才市场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以为家具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为主体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性,以实际应用为重点的实践性,以熟悉掌握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为标准的先进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即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该专业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技能之外还需具有一定艺术素养,以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基本上是与专业教育脱节状态,没有真正融注在各种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之中的。该专业的艺术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内容只有与专业整体培养目标融为一个邮寄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结合专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拓展专业素质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综合学科,除了要掌握家具以及室内艺术的历史之外,还需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站在市场之上,以此为根据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基础课程开始,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个阶段,彼此联系、沟通。将美术、设计艺术、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贯穿教育始终,强调联系性、共通性、连贯性的原则,是单门课程不在培养单一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艺术素质培养不是技能教育更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逐步做到从不懂欣赏到会欣赏到渴望欣赏的高度。如果偏离了这个轨道,那么所谓的启发心智、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创造力的艺术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课程设置形同虚设了。虽然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上进行融会贯通非常困难,但是终归有一些内容和方式可以在这种全面行为中起最突出和最直接的作用,是最为适宜的和最为有效的。

二、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是在画室等类的教室中完成教学的。授课过程简单,教师只能通过一些传统教学上使用的静物模型、石膏人像形式上的物品去努力让学生掌握如何勾线、如何上色调,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适应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要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艺术素质的培养方式需要创新,与专业紧密结合。创意性的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尤为重要,它能够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激发师生互动交流的设计热情,也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经常让学生去接触专业,了解行业。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够锻炼学生在专业、社会中的个人适应能力。学习素描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家具专业产品作为静物绘画,并根据职业技能的需要,增加设计速写的课时量,利用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快速绘画能力。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请一些学者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引导师生共同创办实践工作室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具有浓厚设计氛围的教学环境。

艺术素质教育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别强。除了老师的直接传授外,为了彻底掌握这门技艺,就要不断地去回顾、观摩这一门技艺曾经具有的高度和面貌。在这种追寻和追问中,渐渐养成了一种艺术学习者对历史的尊重态度和使他们对艺术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联系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培养专业职业素质能力

家具行业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各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在家具行业的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具的发展历史就是世界的艺术发展史。掌握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必须循序渐进。从艺术的角度,增加实践环节,或就以实践为主进行素质培养。

首先,改变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处于被接受者、被塑者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保证学生的艺术独立性、全面性。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确立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调动起他们作为自身审美发展主题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比如:将《家具发展史》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分解,将其拆分为《古典家具风格辨析》与《现代家具赏析》两门课程,融合色彩、雕刻、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学科,培养学生辨析、赏析家居艺术的素质。其次,教师必须运用新职教理念指导教学,与学生平等交往,以探索的模式教学,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再次,教师的综合艺术素质必须加强,才能胜任融合了艺术技能的新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大力加强校园艺术教育,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素质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大环境。学院可成立各类艺术社团,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有针对性的参加艺术展,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学院不断拓展艺术活动的载体,深化艺术活动的内容,扩大学生团体受众面,使校园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有利于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培养。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文艺活动、艺术讲座或展览。比如:演讲赛、书画展、文学作品赏析会、文物展、古典文学赏析会等活动,有利于增强自身的专业艺术素养。

艺术素质培养的最终指向是艺术表达能力的发展和作品的产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去观察、比较、分析、认识,选择和放弃,不断地回答自己应当怎样做和下一步应当怎样做。在听取老师的介绍和接受舆论的影响时,自己内心本能地或不断地斟酌、试想、否定和尝试,这些都极大地刺激和依赖于独立思考,锻炼和发展着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第5篇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1.社会需求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提供更多适应性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基础,构建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且,伴随边缘科学以及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社会环境下不同部门对不同职业的发展需求产生了定的转变,在很多专业课程设计中,并不是单纯的设计教学,使艺术设计课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变化。

2.设计角度的现状分析

在社会环境多元发展的环境下,信息化社会的组件在某种程度上会为社会的运行及发展构建出全新的发展环境,不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艺术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创新环境。在设计本质上分析,其服务体系的设计不在只是强调其服务性的功能,而是更注重一种创新性的理念需求,在这种环境下,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性的教育机制,在满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发展。

3.学生自我需求的现状分析

在学生自我需求角度中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艺术专业学生的自我需求发生了系列性的转变,不同时代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拥有自己较为鲜明的特点。对于当前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理念开放,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全新的事物充满渴望。但是,由于不同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成长及学习的过程中,艺术的追求及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制约。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可行性教学模式

通过对广东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在教学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可行性的教育创新理念,并做大以下几点内容:

1.构建专业性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的出现使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逐渐提升,因此,在这一环境下,高职院校在专业性艺术人才培养中,就应该认识到这些因素,通过对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构建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教育人员应该掌握时展的基本需求,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以及市场的全新需求,从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依据。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也应该培养“专多能型”的专业人才,随着不同行业的渗透性发展,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在设计行业运行中,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展。

2.有效明确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教育创新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构建向导性的教育创新理念,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工作协调能力,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明确目标。高职院校教育中,也应该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并在艺术设计课程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操作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的基本目标。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明确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帮助并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通过课程方案、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性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为艺术专业教学活动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3,有效调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机构是现阶段艺术专业课程创新的基础,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充分结合,实现教育目标的创新性发展。文章将广东省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课程的创新作为基础,对其选修以及限选课程进行了分析,其具体的课程模块如表一所示。

结束语

在现阶段高职艺术专业课程设计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时展的基本需求,完善创新性的教育体系。通过课程的可操作性运用,构建结构性、内容性以及程序性的教学模式,从而为高职院校艺术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有效依据,为教育的发展及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实现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观;联系;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在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和主要的能动者,人类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势必作用于生态环境的构建;而教育系统本身作为一个由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多因子融合而成的体系,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观点也适用于教育现象的解释和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生态学应运而生,并在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为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教育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对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教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的缘由,以期对问题的解决和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化有所启示。

一、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进而研究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教育系统中教育内部和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有着相似的内在机制,他们都是由主体、客体、环境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教育与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生态观可以适用于该系统。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中,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来加以审视”,倡导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下的教育观。教育要沿着生态发展道路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自然原理:动态平衡原理、协同进化原理、生态位原理、适度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阿里氏原理、花盆效应原理等。同时,教育生态观倡导以下基本原则:

(一)自然性原则

人作为教育生态中的主体,也是自然生态的成员,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其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范畴。因此,教育实践和理念要符合自然规律、尊重个体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

(二)系统性原则

教育生态系统由受教育者、教育者、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等因子组成,有宏观的教育大环境,也有微观的课堂教学小环境。系统性原则要求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意大环境和小环境、宏观和微观、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动态的检测,微观的发现,宏观的把握。

(三)整体性原则

“牵一发,动全身”,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全局性的多因素影响,这都是整体效应的体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具备整体观念,保持教育生态圈的平衡与协调。

(四)能动原则

生态系统通过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环境变化的相互调整,以达到系统适应环境之目的,教育生态系统亦然。但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能动性,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可以经常通过决策调整其发展目标和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作出积极的预测和调整,提高教育效能。

二、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常见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艺术类大学生长期以来是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学生英语平均入学成绩较低、基础较差,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一直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学效能低、效果差。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总结,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如下问题:

(一)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弱

据调查,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艺术类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的职业帮助不大, 他们大多屈从于外在压力而学, 为考试和证书而学,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学等等,课外基本不花时间学习,没有学好英语的内在动机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特征与英语学习有矛盾的一面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而语言学习与逻辑思维密切联系,这恰恰是艺术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局限。此外,专业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艺术注重的是创新和美感,语言更加侧重规则和信息互动。因此,有些艺术专业大学生尽管用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但对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只是凌乱的死记硬背,不能形成体系,找不到英语学习规律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大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数高校在选用教材时没有把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文理科学生加以区别对待, 而是同样选用针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设计的大学英语教材,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等,只是在对艺术类学生授课时适当放慢进度。这些教材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陷入被动, 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

三、基于教育生态观的问题分析

以上问题是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结果强差人意。学生学习积极性依然不高,学习兴趣仅在活动开展时因为活动的趣味性有所提升却不能持续。有的学校选用了难度较小的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编写的教材, 如《新编实用英语》、《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等,但这些教材内容注重科技英语多,很少涉及艺术领域的知识, 无法照顾到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 学生学习时兴趣依然不足,日常英语学习状态没有显著的改善。

教育生态学倡导用系统、整体、联系的眼光看待教育现象。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大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元素,其教学实际中问题的出现必然与教育生态体系中的其它组成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时我们总是拘泥于微观的小环境,势必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和“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因此,在解析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问题时,应以更宏观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到微观的发现、宏观的把握、动态的监控。

根据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原则,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各因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而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弱并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产物,而是教育生态体系中多因子作用的结果。首先一直以来艺术类学生大学入学考试时英语分数要求低,因此在中学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生就形成了英语学习不重要的观念,英语语言基础没有打牢,没有形成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对艺术类学生英语要求低理论上折射出社会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需求,但学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存在滞后性。在过去中国开放程度低、世界全球化进程慢的背景下,艺术类行业英语要求低可能是一个事实,但在现今“世界村”的时代,各国艺术文化交流频繁,跨国企业众多,艺术行业对从业者英语的要求势将有所提高,这种英语需求不仅涉及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涉及跨文化交流素质和世界公民意识等。然而现阶段对艺术类行业的英语需求分析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学校教育中英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继而影响学校微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材内容、课堂活动设计等。

另外,根据花盆效应原理,“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同样地,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从书本到书本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学校教育失去现实意义。因此,艺术类大学英语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而严重缺失的艺术类行业英语需求的分析更显得刻不容缓。

此外,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自然性原则,教育实践要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包括教学环境中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虽然艺术类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薄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但艺术类专业学生也有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情感丰富、自我艺术突出、可塑性强、对感兴趣的事物容易着迷等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如果能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被充分利用也能增强语言学习效能。因而,教育者应调查了解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征,不能强求改变其英语学习方面的个性弱势,应通过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教学活动和方法尽量发挥其个性优势。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

[2] 贾小娟.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J].文教资料,2006(12).

[3] 李继红.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特征与外语认同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1).

[4] 李新国.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5] 王爱英,院佳莉,王乐,郑爱国.我校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6] 王蕊.综合性大学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策略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第7篇

关键词: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四方联动;校团共建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全面推进,更是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我国的高职舞蹈表演专业2000年开始起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打响了高职舞蹈表演专业起跑的第一声枪声,随后高职舞蹈教育在一种浮华时代下驶入了快车道,规模迅速扩大,急驰在21世纪崭新的跑道上。但由于高职高专舞蹈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规模急剧扩大,专业建设还十分年轻,还不成熟,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如何搭建适合舞蹈表演专业的校企合作宽广平台,通过校团共建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盛产”出真正优秀的舞台技能型表演人才,是高职舞蹈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产品,高职舞蹈表演教育必须培养出合格、优秀的舞台表演人才,必须把具体的岗位目标和艺术市场纳入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目前,大部分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技巧、技术的训练,或只是以经典艺术作品为范本,将舞蹈技能传授给学生,把很关键的艺术实践这个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隔离开来。这样的结果,学生缺乏舞台实践经验,教师教学脱离实际,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舞台表演工作,等到慢慢适应了舞台,年轻的舞台艺术生涯也即将结束。

(一)学生封闭在“象牙塔”。

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除了苦练基本功外,还需要与舞台有直接和充分良性的互动。

但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教学过程相对封闭,舞蹈教育基本就局限在教室中的教与学。在教学活动安排方面,教师习惯于按照规定的大纲、教案进行动作讲解、示范,除此之外与学生无更多的互动。更严重的是,有些高职院校出于学生安全考虑,甚至采取“封闭式”、“军营式”管理模式,切断学生与外界演出的一切联系。长此以往,学生被限制在狭窄的教学空间中,流血、流汗地苦练基本功,但难以接触到现实中的舞台,形成了学科的自我封闭,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真正舞台实践的磨练,学生一旦上了舞台极易出现心理紧张、手脚僵硬、表情麻木等“怯场”现象,制约了表演类学生的舞台职业发展。

(二)教师缺乏一线经验。

教师是强教之本,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在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锻炼,从事实际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才能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符合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舞蹈教师都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等高等学府,从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学院就业,教学基本照搬自己在高校所学的内容,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极少,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忽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习惯性地以教师为主,示范动作,然后一遍一遍地要求学生模仿――练习――再模仿――再练习,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三)课程脱离市场需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高职课程,既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也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而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从职业的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培养人才。

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必须同其他专业一样,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最好以当地文化艺术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并在政府、行业和艺术团共同运作的社会大背景下,形成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和艺术团四方联动的培养机制,真正让学生成为适合舞台发展的表演型舞蹈人才。

二、“四方联动、校团共建”的意义

(一)定义。

“四方联动、校团共建”是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和艺术团四方共同努力下,学院与艺术团共同培养表演人才,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服务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政府:领导作用,牵头作用。制定有关制度,出台文件,牵头组建行业协会,为四方合作创造环境。

行业:引导艺术团走进学院,带领学院深入艺术团。起到桥梁作用、指导作用、协调作用,沟通学院与艺术团之间的联系,指导职业培训,组织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等。

艺术团:提供人才需求规划,提供前沿技术、实训实习资源和兼职教师;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接受学生实习,安排学生就业,建立“双师”教师培训基地。

学院:利用行业的优势资源,使课堂贴近舞台,教学贴近市场,使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形成明显的优势。为艺术团演员开展培训,与艺术团合作创编作品等。

(二)益处。

1. 搭建师生艺术实践平台。

校团共建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平台,使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变成现实。通过校团共建,年轻教师参与一线舞台演出或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指导学生艺术实践,及时把握最新艺术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校团共建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重要平台。学生通过演出的磨练不断成长,从课堂上单一技能、技巧的学习,到舞台上艺术表现和观众们的直接评价,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有了当演员的亲身感受和真实体验。这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有利于发挥与校团联合的优势。校团通力合作,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技能、技巧和实际舞台表演相结合,建立和发展正确的自我评价,认识演员职业内涵,使培养大批合格的艺术人才成为一种可能。

2.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校团共建将成为艺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器,教师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之中,而是走出课堂,走向实践。从而不断推出优秀作品,横向课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艺术人才。

3. 提高学院服务社会的水平

艺术团和学院可以共同创作并演出一批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将教学和实践、产品和市场、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这样为校团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维向度,既活跃了当地文化,又提高了学院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四方联动、校团共建”机制探索

“校团共建”不能随意、松散、零星,必须围绕市场发展需求,遵循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以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和艺术团四方组建的行业协会为载体,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艺术团参与、院校主体”为特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如我院与长隆校企合作实践中通过“互动”、“双赢”、“激励”、“制约”、“保障”等有效机制,达到“政、行、团、院四方联动”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发展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以此为例谈谈“四方联动、校团共建”中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人才培养校团“互动”机制。

四方组建的行业协会发挥指导作用,推动艺术团资源全程介入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学院和艺术团各类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学院参与政府和行业、艺术团产业发展规划讨论;行业、艺术团参与学院专业设置论证,共同制定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规划。逐步扩大与艺术团的合作,如“订单式”培养长隆艺术团巡游表演人才、“委培式”培养一定数量的在职演员等;融合表演市场的岗位要求,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校团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共编专门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院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艺术团兼职教师承担舞蹈实践类课程教学;艺术团积极提供顶岗实习资源和就业岗位等。

(二)驱动校团通力合作的“双赢”机制。

高职院校与艺术团都是利益主体。艺术团主要目标是盈利,有利于艺术团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艺术团的欢迎。高职院校应该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艺术团需求、争取给艺术团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艺术团进行合作。

1. 根据艺术团用人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舞蹈表演专业根据行业的特点,分析行业的旺季与淡季,调整教学计划,以保证艺术团在演出旺季有学生去艺术团顶岗实习。如与我院合作的长隆艺术团一般是下半年的演出任务比较重,国庆节、七夕节、中秋节、万圣节、圣诞节、平安夜等节日都有加场表演,第二个学期派学生去实习,既解决了艺术团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又在繁忙的演出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 适应艺术团演出需要,加长顶岗实习的时间。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实习时间为期3个月,学生实习3个月后必须回到学校参加大概7周左右的课堂教学,延长在艺术团实习的时间,既可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为艺术团节约人力成本(艺术团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演员报酬)。这样可以受到艺术团的欢迎和好评。我院学生到长隆艺术团顶岗实习的时间为期6个月,最为合适。

3. 在四方组建的行业协会指导和协调下,艺术团建立合作育人基地、师资培养基地、社会服务基地,与学院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立网络直播课堂等。艺术团在校团共建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团长期友好合作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学院,因为它帮助学院履行了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责。

(三)促进校团全面合作的“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团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团共建的成果。

如我院与长隆艺术团合作中双方制定了教师奖励制度。一方面,聘请艺术团编导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演员为学院特聘专家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对于表现好的兼职教师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学院派老师到长隆艺术团社会实践,根据其表现选拔优秀教师参与艺术团的排练、创编、演出等,并根据工作量和作品质量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等。

学院与长隆艺术团建立的这种激励机制,既调动了直接受益的艺术团演员与学院教师,也调动了领导的积极性。领导要定期对艺术团演员与学院教师的工作做出符合事实的评价,并根据评估、评价的结果对成绩显著的艺术团和有突出贡献的演员与教师进行奖励,在这样的评价和奖励过程中,及时把握教学质量的最前沿信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四)规范校团健康合作的“约束”机制。

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团共建的健康发展。长期有效的校团共建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校团共建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协议中规定学生到长隆艺术团顶岗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饮食保障等,一旦发生违约或安全事故,做到有据可查。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艺术团与学院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团共建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团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和道德要求。

(五)配套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

无论学院或艺术团, 合作与共建仅凭热情或“约束”机制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强有力的支持以及政、行、团、校四方科学合理的配套保障机制。

1. 首先政府要发挥领导作用,尽快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要倡导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提升职校的社会地位;要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排忧解难,搭建平台和桥梁,减轻职业教育寻求校企合作所承受的压力和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顾虑。

2. 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行业、艺术团、学院相关人员参加,成立行业协会,协调校团间关系,保障双方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引导艺术团和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如开发人才培养四方协作网站,通过政府、行业、艺术团、学院信息上网,实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等。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管理机构,它发挥正常职能作用,校企合作才能在积极稳妥的状态下运行。

3. 四方共建质量工程,成立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组建和培训、教材开发、质量评估、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各种培养要素和各个培养环节中起到监督、指导作用。通过监督的独特作用,可以促进艺术团和学院更好合作,培养出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贴近现实舞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波澜壮阔,在改革深入发展的同时,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必定受到挑战和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确立自己在竞争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是摆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性课题。在文化、教育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建设不能坐以待毙而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政府、行业的支持,搭建校团共建的平台,通过与艺术团的强强联手,完成并实现“共建基地”、“共育人才”、“共打品牌”的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学+练+演”工学结合的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0201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倩芸.广东高职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探析――以能力为本位[J].南昌高专学报,2012,(2).

[2]柯国凤. 高职高专影视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2+1”教学模式为例[J].文教资料,2009,(2).

[3]何晓春.高职“四方联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3).

第8篇

关 键 词:室内 环境艺术 教育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从发生本源上来说是人们对美好家居生活的营建,逐步拓展到工作环境、休闲环境、交往空间等更大的社会领域。这种发展正是人们经济生活不断扩展的结果,也是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提升的必然规律。因此室内设计作为人类对所处环境物质改造的集中艺术反映,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当代室内环境艺术及教育沿革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源自日本的室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并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的。环境艺术最初的定位,完全是依附在室内设计范畴之上,确切地说是中国特色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中国室内环境艺术,其开端是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逐步开放与物质的相对匮乏,要求通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塑造出能够代表中国实力和潜力的环境面貌。因此,最初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基于这种社会需求而着重强调市政办公、涉外宾馆等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装修与装潢。注重的是室内环境的艺术装饰和面貌展示。这种以公共建筑为开端的室内设计是现代中国该学科发展的特有模式。这也造成了早期的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片面局限于装饰、装修以及艺术的单纯堆砌之上,关注的焦点是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形象展示,而非真正的人文关怀设计。133229.COm在这一时期,环境艺术教育内容多由其他艺术学科衍生而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逐步走向大众,业内人士意识到室内设计并非简单的艺术堆砌。该时期的室内设计教育开始强化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同时开始注重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同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对室内设计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教育经过了初期的摸索逐步开始体现出作为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教育的特性。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日渐关注功能空间与人文因素的特性,这一时期对于设计师的培养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点,并且推动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室内设计开始从政府行为逐渐归属到公众生活空间的设计。

其后,因为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室内设计的多样化、风格化、功能化、人文化更为突出。环境艺术的教育开始导向于以人为本的艺术设计模式,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逐步强调出功能与技术、生态与绿色的现代室内设计要求。该时期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面向的是设计师极度匮乏的市场需求,因此教育仍然旨在培养设计师,属于精英教育层面。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该行业细化的不断期许,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面的发展,室内环境艺术教育从传统艺术教育的上层化、贵族化开始有所转变。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一直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更而不断调整的,并且教育的模式是针对设计师社会效应的反馈而不断更新的。因此环境艺术的发展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因为学院派始终引领着行业导向并不断根据社会变化而调整着自身的教育步伐,所以在短短二三十年有着建筑行业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建筑行业发展主要受商业模式的设计院所影响,学院成果的社会转换实施较慢,因此近年来设计思想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室内设计)。

二、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现状

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厚重的培养土壤,尤其是服务大众的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其发展的后劲更是来源于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认同。公众的理解与认同将极大地影响行业的发展。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需要人才培养的多层面化,而且提高公众素质与公众认可度是该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教育规模的扩大。

同时专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增长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也派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并且这种发展也融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等相关学科内容。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分化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主体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教育的体系也随之演化。在这一时期室内环境艺术日趋发展成熟,其教育不再仅仅单层面关注功能、以人为本、生态,而是融合了各学科特长,开始寻求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学科总体发展的定位。

三、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定位

从中国教育体系的根基来看,室内环境艺术教育是源于外来文化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土壤的传播和发展,在行业发展初期是适应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了阶段性民众对生存环境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但在经历了数十年追逐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热潮之后,人们逐渐冷静,民族精神逐渐苏醒。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突出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意识的环境空间,需要重新拾回东方文明的国际地位。因此在此时期需要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适应于发展需求,调整教育导向,促进该行业国际地位的确立。

事实上,中国的环境观是早于西方世界的,这种环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并且从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先进的现实意义。在《大学》中,孔子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对于外部环境的改造应先究其内因,如果放弃我们对自身的关怀,不能完善自身的感知、知识、美德、健康和人性,我们将缺乏克服和转变外在条件的能力。相应的,作为艺术教育,我们应先回归到人本身的素养修正之上。预施以技,先立其身。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应着重强化传统文化、国学及美学素养的培养,应加强学生对生活审美的感知,提升学生对人文关怀、自然关怀的认同。如果我们不理解中国美学元素与符号语言的相通性,又怎能理解中国环境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不理解传统建筑空间伦理格致的哲学思想,又怎能拥有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呢?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教育思想正是当代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我们所要继承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知识,而是传统文化思想,不是要求所有的设计都仿古,而是要求所有的设计都能够体现民族思想的意识渗透。

西安美院“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办学理念,为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美学基础教育背景,同时大美术中对于环境美学意识以及应用美学的发展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从一切为了美术到美术为了一切”的哲学理念也正是国际上美学发展的先进思想。

美国文学家梭罗曾说过,“诚然,绘一幅画、塑一座像或者创造几件美的东西,这样的才干实为可贵,但通过我们的眼和手去描绘、塑造周遭的氛围、环境,那要伟大得多。去改善生活的质量,这是最高明的艺术。”审美的环境正是每个人生活的介质,是环境的艺术、人类生活的艺术。显而易见环境艺术的教育应是深入浅出的,是耳濡目染的,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教学的意义正在于此。设计不应仅仅停留于图纸,设计应是整个构思到实施的过程。教育应贯穿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方法流程的学习,是框架体系的搭建,是知识点的不断填充与梳理。教授的应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绝非简单的答案,更何况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原本只是有规律可循,而无一定之规可依。实践正是一种要求学生依据规律自我探寻的教育方式。这也是应用美学教育的特色定位。

西安美院的室内环境设计教育正是在建筑环境艺术系的确立之后逐渐充实并确立特色导向的。对于当今的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更新。身处西北,我们有责任挖掘、保存和发扬这块土地的精神,因此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应立足陕西地域文化特点,创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体系。深研本土文化的丰沛资源,强调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确立具有民族美学精神的现代室内设计教育根基,同时以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作为室内设计教育办学的基本依据。以理论——实践——理论为基本模式,进行知识强化、应用与提升。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学生参与学院实际生产科研项目,大力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多学科交叉性与知识教授系统性应是室内设计教学设置的基本依据。现代室内设计涉及到艺术、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心理等众多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其教学设置就需要兼容并蓄,同时要具备知识搭建的连贯性与体系化。使学生能够在室内设计庞杂的知识学习中,脉络清晰地打下坚实的框架基础,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对应掌握及扩充学习。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一二十人的小班,而是一二百人的庞大课堂,多层面的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面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生产的需要和当代教育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个体人才教育上,还应兼顾强化群体优势。既要体现个体教育所不能完成之事(例如整个古城的调研、考察、绘制和规划),还应体现在对学生的沟通、协作与设计组织能力的培养上。

第9篇

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艺术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当时主要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相继成立了数所艺术院校,为今天的艺术职业教育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说到艺术职业教育,就会提及高等职业院校,现代艺术职业院校主要有两种办学形式:一种是以“艺术学院”命名的专业院校,专业构成以艺术专业为主,艺术相关专业为辅的办学模式;另外一种是集文科、理科、艺术相关专业于一身的综合性院校,艺术专业不占有主导位置,相比较专业院校,不管是从师资上还是办学条件上来说都略显薄弱。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对文化艺术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对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也充满了期待,直到近几年,艺术职业教育在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同样面临着专业人员饱和的严峻趋势,并已经处于发展速度缓慢的状态。

艺术职业教育带来的显著成就

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各行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技术应用型人才紧缺,艺术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行业的技术工人更为紧缺。这也为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使得各大院校不断提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完善教学设施,只为更好的、有效的发挥艺术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优势。同时,在短短的几年里随着轻工业的发展,艺术设计逐渐接近生活,被社会需要,至此各相关院校着重实践操作,并侧重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

随着对艺术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刻,结合国家现代教育的特点,在组织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原则,准确把握艺术职业教育特点,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尽快融入社会,发挥作用。

艺术职业教育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艺术职业教育已经处于发展迟缓阶段,曾经以适应社会需要而使地位提高,各大相关院校开设了与一线行业相近的专业。同时,致力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最终达到“高薪就业”的办学宗旨。随着很多新兴行业的发展,艺术职业教育,面临着跟不上时代的危机,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同时得到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了共识,职业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整体来看,职业教育必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资金不足、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凸显。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于艺术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及发展方向,基本没脱离正常运转轨道,根据我国民情而制定的教育模式和国外完全不同,澳洲以私立办学为导向,德国的私立教育也办的相当成功,主要是由于私立教育与社会接轨,接近行业最前沿。那么,国内如今的发展趋势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通过今年就业形势的分析,证实了,职业教育是合情合理的,是被社会需要的。对于学历三个基本等级的划分,很明显,硕士学历主要以科研为主,职业教育专科学历主要以实践能力为主,那么就导致了本科学历的尴尬境地。今年的就业趋势显示了职业教育的优势,处于高就业率的社会状态。

那么,艺术职业教育依然是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侧重于:第一,继续坚持以实践为主要教学重点。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实践方式需多元化,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定期引进资源,需要和社会接轨;第二,加强学校建设,硬件、软件及设备的更新。我国职业教育中,民办职业教育占多半比例,对于民办教育的各项鼓励政策建议加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关注,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职业教育受到冲击,这是实际存在的矛盾,如将这两部分力量综合,一旦达成共识,将会发挥不可忽视的力量,即,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管及鼓励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第三,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随着时展,服务业逐渐壮大,这成为提高就业率的突破点,怎样拓宽就业渠道,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新问题。那么也形成了我们对于职业教育优化就业问题的新思考。只为实现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

最后,艺术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和社会发展共同进步的,并且是带动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需要我们重新梳理,将职业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纪宝成会长认为: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现代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艺术职业教育也同样带给我们新的期盼,将以矫健的步伐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