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20:17
导语:在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05年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召开,其对宏观调控的阐述表现了一些新的更加成熟的理解。"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我们在充分运用以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得到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是: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坚持把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产水平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5/1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以上这六个"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央对经济宏观调控思想上的成熟化,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有关经济宏观调控的卓越思想。其中,"坚持把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实施这些宏观调控思想的基础,是达到以上这些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方式"。这说明一个重要道理:过去的宏观调控,往往被理解成是在市场经济之外而对经济与市场进行行政干预的行为;而这里则强调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从而使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性之基础上,使宏观调控变成了市场经济所内在地包含着的方面。宏观调控成为所要构建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而不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以外,再另外对市场经济施加某些外在力量(通常是行政力量)的调控措施。
要实现这样的一种科学的宏观调控,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性,认识市场经济运行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比如市场经济既是按通常的供求关系来运行的,但又往往以相反的方式运行,如价格上升往往会抑制需求,但市场又往往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即价格上升反而会刺激现有需求能力的更多释放,需求扩大,从而使价格上升导致更大程度的价格上升,同时也导致投机行为的出现;一旦投机行为出现,那么价格将会轮番上涨,价格上涨越快,投机就越剧烈,投机越剧烈,价格上涨越快;最终将所有可用购买力资源耗尽,泡沫破灭,经济陷于危机。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也是其一个"坏特征",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这样形成的。我们了解了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及其形成的规律性,就可以想办法控制与缓解这个市场问题。如何控制呢?就是在价格有上涨的苗头时想办法加以控制。如何控制价格呢?中国的习惯做法是以行政指令来限价,但这种非市场经济的做法已经显出了其不可取之处。根本的做法仍然是市场经济性质的,因为,抑制价格上涨、抑制投机的根本办法就是扩大供给量,通过扩大供给量抑制与调节价格的过快上涨。比如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仍然存在价格不断上涨并容易引起投机行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仍然是扩大商品房的有效供给,而不是人为的价格限制。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利率的手段来抑制需求,也是一个抑制价格上涨的市场性办法。这个办法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最经常采用的。中国政府也很想采用这个办法,但由于中国经济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够,所以它对中国经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比如国有经济,政府工程等),对成本的多少并不太在意,甚至许多贷款在贷款之时就不打算要归还,这样,利率的多少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以上事例说明宏观调控是在充分了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调控手段,而不是处于市场经济之外,抛开市场经济的规律性,采取与市场经济相反对与抵触的手段,去进行宏观调控。就象我们要把人类送上太空,一定要充分认识许许多多自然规律性,尊重与利用这些规律性,才能实现那样。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认识、尊重与利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达到调控国民经济的目的。
(一)义利观念
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求利经济,又是一种高度规范的法治经济。义利统一观念主张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发财致富与合法经营不矛盾,义利兼顾,既求财,也讲义。
(二)竞争观念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强有力的杠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又要求这种竞争具有公平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竞争的正常秩序和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因此,公平竞争成为新的伦理精神因素。
(三)自主观念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市场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个人也不再是单位的所有物。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竞争都通过市场这个中心环节来进行、来调节。企业的命运靠企业自身去把握,个人的命运也要靠自己去把握。
(四)诚信观念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要求市场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要求商品买卖必须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必然会优胜劣汰,只有优质的产品、服务和品牌,才能获得商场的信赖,从而取得发展的机遇。因此,诚实守信的伦理精神因素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职业伦理的构成要素
职业伦理是关于从事某种职业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职业伦理通常由以下要素组成:
(一) 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希望和成就的设想。职业理想是从业者的精神支柱,职业理想目标是从业者的精神动力,要有信心和勇气、知难而进,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奋斗。
(二) 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举止、神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以及采取的行动。职业态度的本质就是劳动态度,职业态度的好坏可以体现一个从业者、一个职业集团的精神境界及道德风貌。职业态度是从业人员自觉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对其从事职业所应承担职业责任的基础。
(三) 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职业合同来规定。职业责任是不谋求自己的权利或报偿的责任。只有与不谋求个人权利和报偿相联系,以尽职尽责为前提的责任,才构成职业责任。对从业者来说,履行职业责任不是为了从社会或他人得到权利和报偿,而且常常意味着做出牺牲。职业责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各种义务之间的关系。
(四) 职业良心
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职业良心是从业人员自我认识和职业伦理控制的工具。职业良心的发达程度能说明一个职业伦理的水平。
(五)职业荣誉
这是对职业伦理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客观评价是对员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事业所做的贡献的褒奖和赞许。
三、职业伦理精神
职业伦理精神,是职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职业道德活动中的根本要求。
(一) 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要求每一个从业者,都应当热爱、尊重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规范人们的职业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职业道德在本质上是职业利益的反映,敬业精神则是职业利益的最基本的反映。为了保证职业利益的获取,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求本职业能够为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必要的服务。敬业精神不仅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精神,也是一种基本的职业道德人格。这种道德人格,既显示着从业者对职业的尊敬,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爱心;也显示着从业者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
(二) 创新精神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交换实行等价原则,而商品交换价值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节约劳动时间就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淘汰落后的作用,使市场主体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就会丧失自我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所以创新精神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伦理的基本精神,所有从业者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刻苦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反对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思想行为。
(三) 诚信精神
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诚信精神依然是职业伦理中最重要的一种伦理精神。要使等价交换原则得以保障,诚信是最基本的职业行为准则,只有诚实守信,才能保证商品交换契约得以履行,保证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得以顺利进行,保证商品的质量和社会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以及整个经济机器的正常运转。
(四)服务精神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一切伦理精神的核心,它对各种伦理精神都具有统率作用。这里的服务,包括前服务、中服务和后服务三个环节,前服务是指为公众服务之前,要抱着完全为顾客能工巧匠负责的态度,严格检查为公众服务的商品质量,熟悉为公众服务的商品性能,尽可能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趋向;所谓中服务,就是在为公众服务时,要主动热情接待服务对象,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顾客,百问不厌,百挑不烦,为公众提供种种方便;所谓后服务,就是售后服务,在商品销售、服务完成以后,还必须进行追踪调查,要有一种负责到底的精神。
(五)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现代职业生活的基本伦理精神,其基本点就是要求从业人员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国家法律,合法经营,遵章纳税,自觉履行国家对其职业所规定的各种义务。市场经济的多元自主性质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多元多类,这些数量众多、多元多类的自主自立的经济主体,通过社会生产的分工协作,在市场纽带的作用下联系起来,构成社会经济的有机整体,他们受各自利益驱使而进行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经济主体实现各自利益的矛盾,市场经济要正常运转,就必须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关键词: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
交通运输水平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近年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我国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广泛重视,并且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等方式对交通运输产业进行引导性发展,进一步颁布了与交通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其逐步朝着规范化、市场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中仍旧存在某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一)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发展程度的日渐深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前进发展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加快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化构建。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必然联系,前者的规范性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二)精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利于精准配置市场资源,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农耕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进程。从更深层次的层面进行探究可以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需要从交通运输生产力的提升这一环节入手对交通运输经济进行科学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高效联动,能够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进程。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生产力强化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强化的必然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必然联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前进需要生产力与生关系的协同发展方可实现。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也要与社会生产力提升相承接,并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框架之下,无论生产资料属于何种性质都需要在此种环境之下开展一系列的经济运行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要根据生产力提升的客观要求对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企业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企业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从概念上来说,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是与交通运输行业息息相关的经济产品的总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是交通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变革能够进一步增加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框架的科学指导可以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奠定良好的制度保障,对经济管理方案的深入落实和具体践行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只有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优化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进而实现企业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
(一)合同管理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合同管理方面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此来更好的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众所周知,在法律框架之下双方根据法律法规要求所签订的合同具有极强的法律效应。换言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要在法律法规合理的框架之下进行规范进行,做到有法可依。交通运输双方根据合作意向签订相应的运输合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运输方的社会责任心,保证其在限定的时间内安全送达。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率。根据大量实践证明,合同管理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以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企业的投入成本。
(二)内部管理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内部管理方面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通过自身管理方式的创新变革来促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浪潮中处于不败地位。对此,交通运输企业要对自身各环节的管理内容进行精心设置,对方式进行细化调整,同时深入到市场实际之中进行调研,保证产品销售与市场需求相契合,进而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目标,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案进行科学制定和顺利落实。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传统人工管理方式进行改良,扭转传统人工方式中效率低下的负面局面。使得岗位标准朝着精准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此外,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保证每个部门、岗位人员配置的科学化,从而实现系统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三)运输收入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运输收入管理方面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利用稽查的方式来缩短资金流动效率,实现交通运输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交通运输行业具有周期性强、规模扩大化的发展特征,因此,相关人员要对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管理,对其中的隐性因素、不可控制因素进行科学管理,避免出现财政赤字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交通运输企业需要加强对运输收入的有效管理,借助稽查的方式来对收入进行合理化调整与整合,减少不合格收入管理行为的出现。同时,要强化运输收入管理和稽查的执行力度,保证相关制度能够更好的落实和具体践行在实际工作之中,切勿出现“走流水”的形式。最后,要构建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收入稽查管理队伍,通过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责任意识的强化来更好的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率。
(四)车辆综合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车辆综合管理方面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保证相关道路管理工作可以充分践行到实际工作之中,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能够与预期效果相承接。值得说明的是,如果仅仅通过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而不对道路车辆进行管理则无法创建出与之相对应的运输市场。因此,在实际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通过道路管理、车辆管理的方式来促进交通运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制定道路车辆综合化管理模式,对其中的管理方案、运行流程等内容进行精准化设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实现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级运输管理,对不同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管理,进而从而根本上提高道路车辆运输管理效率。
(五)全面预算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入手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切实有效的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此,相关人员需要对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管理的情况进行客观精准分析,完善与之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的预算管理相对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保证各项资金运用在实际之中,满通运输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同时,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企业来说,管理者要对预算管理制度给予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辅之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落实来保证预算成本管理效果的最优化,更好的完成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目标。
四、总结
交通运输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同时也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应该从合同管理、内部管理、运输收入、车辆综合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五方面入手,不断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曹文雯 单位:昆明公路局
参考文献:
[1]章雁.内蒙古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6,(10):304-305.
[2]李娟.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J].现代商业,2016,(23):194.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和谐社会 和谐机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决定。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的经济,然而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竞争的属性外,还应具有和谐的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与和谐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和谐的市场经济。
一、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1.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经济的和谐是基础。因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们的各种利益,使人们和谐相处, 充分激发社会活力, 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经济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首先协调好经济利益关系,满足了物质生活这一最基本的需求,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和享受其他利益。因此,社会是否和谐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是否和谐,只有从经济利益关系出发来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在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的基础上,构建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理顺我国现阶段经济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还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发展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和谐目标的约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竞争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协调和相应政策的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经济。
3.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其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从而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悬殊,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对立,而且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相对立。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就为市场经济消极性、缺陷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空隙,从而产生竞争无序和失范、不讲诚信、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不和谐现象,而这一切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迫切需要和谐机制来引导、规范、推进和保障,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秩序。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事实上,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1.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
200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这些要求与市场经济的某些属性有着共通的地方,因而是可以相容的。
首先,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要求。发展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民主法治的问题。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如果没有完善的法治保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不能够运行良好的。同时,完善的法治体系也需要民主作为保障。发展市场经济,能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增强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使国家民主法治体系的完善。市场经济越发展越容易促进国家完善民主法治,这就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具有统一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公平竞争的经济,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尽管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在公平竞争中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公平,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生产者经营者都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实现优胜劣汰。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平等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从而能较好地解决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
再次,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诚信友爱的建立。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契约为纽带来维系的,“诚信为本”是现代市场经济长期生存的法则,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调节着商品运动,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质量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这有利于树立人们的质量意识和诚信观念,为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还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要求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相互竞争,不仅使社会充满着活力,而且也能很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同时市场经济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使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这就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另外,市场经济承认并肯定人的利益,而对人的利益的承认和肯定,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尽管物质财富的增长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和谐,但社会和谐却离不开物质条件。因为和谐与贫穷落后是不相容的,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贫穷也不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和谐的程度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并受其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宏观上,它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微观上它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总之,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是殊途同归的,是相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是指为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尽管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和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和谐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1.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
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首先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确保人的权益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机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此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营造扶正去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在人类的道德体系中,诚信友爱对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要建立企业、个人的信用档案,完善现代信用体系,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要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界定各市场主体的产权,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市场活动在法律规则的框架下展开,引导人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解决所遇到的矛盾;要坚决打击市场不法行为,真正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运行。
4.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是关键
社会公平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和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表现。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促进社会公平,就必须健全收入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要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规划”方法指导下,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制定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分配政策;要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并以法律形式来调控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因此,必须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失业者给予资助、对困难群众给予保护,实现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也应该是和谐的经济,既具有竞争机制,也应该有和谐机制,只有把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奠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昌:《坚持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北方经贸》,2005年第10期
[2]顾枉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纵横》,2008年第1期
关键词:社会保险体系;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
一、社会保险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命运直接由政府控制,致使企业在没有竞争的社会里,不考虑自身的“存”与“亡”,也不用考虑负担的“轻”与“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市场经济的发展,冲破了多年来企业依赖政府生存的旧观点,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是严酷的,更要求平等。因此,作为政府的重要社会政策及社会发展重要标志的社会保险制度,发挥着平衡企业负担,为企业竞争、生存创造平等的外部环境,使各类企业、职工都能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险待遇。所以。社会保险制度被人们生动地称作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和职工面临着企业的“兴”“衰”、待遇的高低等问题,客观上要求社会保险以市场经济为着限点,建立一个为企业和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总目标,把企业的生存、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具体问题与社会保险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保险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社会保险制度为企业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在走向市场经济时,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亿万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职工从进入企业上班起,直到生、老、病、死由企业一包到底。而全民企业和非全民企业、全民企业职工和非全民企业职工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劳动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企业、职工不同性质的界限,企业有了用人自,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劳动合同化管理和优化组合。分配上功效挂钩、绩效考核,突破了原有等级,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之船驶向经济大海的救生圈。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劳动力流向市场铺平了道路。劳动者作为具有自由择业权的个体,在市场上同企业形成平等交换的关系。市场在运行中,向效益倾斜,鼓励竞争,而从不自发地追求公平和保护弱者,只有政府通过政策和再分配手段才是体现这种保护弱者、实现社会公平最好的减震器。这就要求社会保险运用社会公平的原财调节由竞争引起的在职职工、失业人员、退休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费用负担,平衡职工由分配差别带来的社会生活水准的悬殊。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盈亏直接影响了职工的利益,忧虑使更多的人担心自己的目前与未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社会保险发挥社会保障职能,为企业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使企业和职工轻装走向市场。近几年失业人员待遇稳步提高,退休职工工资连年增加,劳动力有序流动,企业不断深化工资改革等,所有这些,都源于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员全国流动范围日益频繁,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因此,企业和行业部门也应加速省级统筹。打破所有制界限,实行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经济成分、不分行业部门的社会保险办法。为参加社会保险者广开门路,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使所有的统筹基金合并使用,共同承担社会风险,消除统筹中的不平衡现象。因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本质就是社会互济,统筹层次越高,保障功能越强,抗御风险能力越大。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跨省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管理办法。
四、社会保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从市场功能及其运行机制看,市场经济对企业和社会劳动者的优胜劣汰分化作用越来越明显,劳动者就业与经济无保障的风险呈增大局势,物价波动因素也将会给失业、离退休人员、伤残人员的正常生活带来威胁和影响,客观上要求强化社会保险,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环境保障。
社会保险作为政府行为,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在利益机制全面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关系几代人的生计问题,它作为“安全网”,不但能解决竞争和优胜劣汰作用下产生的失业、贫困、收入无保障等社会问题,而且也能防止社会动荡,保障经济高效益地顺利发展。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越来越显现。从2005年开始,连续7年为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为失业人员调高失业救济金,为低收入人群增加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功能和结构条件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它已经不再只是具有“减震器”、“安全网”、“调节器”作用的“杀毒软件”,而是迅速成长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中的“操作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有着相互影响。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适应这种外部结构、自身特点和政策对象的发展变化要求,并且保障公民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实现人人保障这个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最高目标,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佳:论我国社会保障融资制度的规范和创新[J];东岳论丛;2008年05期.
1.1生产劣质商品
经济活动中一些经济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生产大量的劣质、不合格商品,进行一些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经济行为。例如: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法者,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无所不用其极,或者生产、销售假、假酒等,或者制作“黑心馒头”,亦或者销售过期食品等等。这显然是他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这不仅损害了他们的信誉,而且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1.2违反法律,进行不法勾当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仍不是很健全,仍有待完善。而此时,一些经济参与者为了尽可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去违反法律,进行一些不法勾当。例如:进行走私、偷运、偷税、漏税、抗税等。这些违法行为不仅使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利益,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1.3迎合低俗趣味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拜金主义十分盛行,尤其对市场经济主体影响巨大,有些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甚至是扭曲。为了获取利益,他们不惜去迎合某些人的低俗趣味而生产一些具有不良影响的产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这不仅使他们渐渐陷入了低俗化、急功近利的泥潭,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市场经济下道德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2.1建设竞争伦理与合作的要求
竞争伦理在竞争中作用效果上看有利他性和互惠性。叶航把利他行为分为三种:亲缘利他、纯粹利他。在三种利他形式在竞争中都有体现,这三种利他形式都是从效果上讨论的。叶航还指出:“我们的模型说明,与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一样,纯粹利他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产物”。这说明了利他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而“……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原始祖先的生产能力如此低下,以至于不依靠合作就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没有进化出亲社会情感的、完全自私的个体,将被大自然淘汰!”利他性和互惠性在竞争伦理中维系着合作秩序,竞争伦理中也包含了这种合作秩序的因素。可见建设竞争伦理与合作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危机进行干预。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也涌现出了一批利益群体,他们都致力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或者会出现一些过度的、不道德的竞争,这需要建设竞争伦理与合作,加强伦理的规制,所以这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道德危机进行干预。
2.2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存在着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按规律办事。根据基本原理知道,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并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显然,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当出现道德危机,无法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我们要对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危机进行干预,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3道德有很大的作用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同时又是道德经济,加强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道德为人们在经济交换中彼此信任、开展合作提供基础,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和持久的动力源。道德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它能对经济行为进行规制,对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帮助经济活动参与者树立彼此间的信任,从而减少之间的交易成本;帮助建设诚信经济,降低市场经济风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见道德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市场经济下道德危机进行干预,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3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我们需要对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危机进行良好地干预,在此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3.1政府适当加强宏观调控
由于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我们需要把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要适当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运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运用好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的、损害消费者健康的经济行为,依法取缔进行不法勾当的经济组织,依法对违法者予以相应惩处。
3.2加快立法、司法工作
一方面,国家立法机构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工作,加快立法步骤和修订调整步骤,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细化不道德经济的法律范畴,进一步明确经济主体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加大对不道德经济的法律打击力度,加强对合法、道德经济的保护。另一方面,国家司法机关要进一步健全司法程序,做好相应的司法审判工作,使得每一个进行不道德、违法竞争的经济主体都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加强对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司法监督,以促使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合法化、道德化。
3.3经济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由于价值取向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所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会使人们进行正确、道德、合法的活动,错误的价值取向则会把人的行为引入歧途。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一味盲目地去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不能为了获利而去迎合某些人的低俗趣味,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应该是合法的、道德的。所以经济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进行合法、道德的市场竞争。
4总结
【关键词】目前;市场经济;美术教育特征;现状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美术教育的现状
(1)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仍然是沿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其劣势已经明显大于优势。比如有些教材的内容仍然是几十年如一日,当今信息时代,资讯时代的有关内容极度缺乏,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当代,尤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美术教育已经与市场经济无法正常接轨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对美术等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能够胜任一般的美术工作,美术教育也不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教与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现行的美术教育的弊病显现出来了。(2)现行的美术教育在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现行的美术教育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积淀的训练,注重学生严格按大纲要求,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而忽视了开发学生运用基础,主动思维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注重单一技能的分段完成,忽视了各种艺术技能的融汇。注重学生校内课室的练习,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继承现有的一程不变的艺术观念,忽视了艺术发展的创新、创造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我们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如不及时跟上市场的要求,非但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艺术繁荣提高,而且会造成社会艺术需求的断层,对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对美术教育事业也造成消极影响。
二、当代美术教育应有的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美术教育应培养出的是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美术人才。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美术教育应该具有自身的造血机能,说白了就是应该运用经济手段来参与经济运作。把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只有美术教育真正深入到经济之中去,才能真正做到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了解,反过来逐步提高整体社会的艺术水平。
第一个特征在操作上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这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而不是我们臆想的,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创造产品,销售产品,然后获取利润重新再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美术人才不仅能在一二个方面完成工作,而且在可能面临的很多新的课题面前能应对自如。而作为美术人才的直接需要方,不可能国油版雕人才齐全,现实情况是很多用人单位需要的美术人才往往各种美术专业都要涉及,因此,作为为市场输送人才的美术院校不可忽视这种情况而闭门造车,以免造成产品的积压。要做到学生的一专多能,就要求学生在受教育中以点带面,以一专为主,其它为辅。从本质上讲美术各门类之间有其相通之处,这也显示出美术素质艺术素养的重要性。教学与经营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达到一专多能,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经济生活的机会,这正是现行美术教育所缺乏的,现在很多学生反映,他们跟着教师搞一些社会活动所学到的东西比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印象深,记得牢,学得快,而且同时学会了处理很多毕业后必然遇到的经济问题,这对美术教育来说正是其在市场经济下所必备的,对美术教育事业本身来说,进行经济运作按经济规律办,就可以在资金等方面取得积累,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改革已经20余年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入正轨,虽然经过了很多挫折,但各项制度政策已经完善,随着经济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一系列改革,美术教育的市场化时机也已经成熟。市场经济对美术的需求是巨大的,我们不应再一次错过这一机遇。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放开思路,积极勇敢地走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美术教育之路。美术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使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服务。另外,即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无限制的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美术类院校必须兼顾的。我国相关的美术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对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格监管美术类院校的教育和发展,使美术类院校的发展规划都有章可循;美术类院校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来招生,制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到真正用得着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预料是要经过一些挫折,经受一些阵痛,但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市场经济是其一大表现,只要按客观规律进行工作,同时又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我国的美术教育将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参 考 文 献
[1]陈丽莉,李海平.浅析市场经济下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J].大家谈.2010(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已经有了几年的时间,我国市场经济法受到国际经济法的影响较深,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主要就当前市场经济下,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市场经济法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法立法,司法等活动的基础问题。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如何运动法律进行市场调节,合理干预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当前市场经济下经济法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1.促进对外经济联系,发展国际经济合作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当代科学的进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日益发展,促使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不断加强,任何一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在考虑发展本国经济时,都必须着眼于国际关系的总体。我国经济法是正确体现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法律规范,它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过程中与外国政府、外商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2.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济活力
企业管理是搞好微观经济活动的根本措施,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经济法规定的经济核算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业必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规定了必须合理安排和科学地组织生产,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于企业不计成本、不计消耗、浪费严重,造成损失的现象,以及在履行经济合同中的违法情况,还规定了经济制裁。总之,经济法要求企业一切经济工作都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各种生产经营责任制和一整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认真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二、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法制建设速度和成就是不能否认的。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法治状况令人担忧,由于法律责任这块短板的存在及长期得不到弥补,公权力滥用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还继续呈现发酵、膨胀状态。公权力滥用方面,选择性执法是其著例。选择性执法的本质是为了获取部门、地方、行业,甚至个人非法利益,将本应履行、不能放弃的职责、公权力视同可以行使、可以放弃、甚至可以交换的私权利,随意、恣意执法,权力商品化,造成法律适用的不公,增加了市场环境的不可预期,降低了违法的成本,减损了法律的实效,破坏了法律的权威,使法律失信于民。
三、完善经济法的策略
1.完善经济行政立法
经济行政立法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经济行政法就是规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监督关系,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经济行政立法,在实践中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有一些立法和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许多经济立法是由行政部门起草的,而某些部门在起草中注重争权,导致不少立法中同一事情有诸多部门参与管理或有权处罚,以致于某种违法行为发生后,多个部门相互扯皮或均不予管理,造成职责不明,责任不清。一些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且法出多门,造成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中任意解释的余地很大,执法的标准尺度也极不统一,甚至有的规定之间发生冲突。还有一些规范性文件没有做到透明、公开、客观、公正、合理。这些都表明我们的立法质量需要尽快得到提高。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要求,各成员国的法律必须透明、公开、客观、公正、合理;凡可能影响商业环境贸易条件的规定及措施均要求公布,法律不能与公认的公平贸易条件相抵触。按照这一标准,我们现有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
2.制定和完善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市场经济并不是自发的无序的,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任何国家都要颁布一些经济立法,以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控制,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原有的计划体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而新的市场法治秩序尚没有完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宏观调控更显得必要。我国刚刚制定了十五规划,其中许多内容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确定。例如,有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启动市场和扩大内需的方针等等,都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确定。
四、小结
经济法对于实现经济体制调整,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对经济法进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荣.论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的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
[2]陶广峰.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看经济法的国家观[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01).
[3]钱玉文.论转型时期中国经济法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关键词:新形势 企业管理 财会工作 转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着现代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会工作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视核算工作,轻视管理环节的传统模式,转变为重视管理质量,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现阶段的企业财会工作转型,就是将由过去的以核算为主的财会管理模式转变现代的为管理服务的管理模式,财会转型目标是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与广度都能够得以扩展,同时深入挖掘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在价值,以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一、企业财会转型的必然性
现代企业的经营生产,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这就必然会产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会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企业的融资渠道日益市场化,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日益复杂化,对利润的分配也日益多元化,这种新情况的出现,使财会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企业的财会工作必须做出转型,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做企业做大做强。
(一)财会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现阶段,核算型的财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出现了种种弊端,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提供出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报表,这是企业制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核算型的财会管理模式,显然无法完成这一任务,主要表现为:首先,核算型财会管理模式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算账、记账方面,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而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帮助很少;其次,资金之于企业,就尤如血液之于人的身体,这使得财会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核算型财会管理模式,其内容、技术、手段都比较单一,根本无法发挥出财会工作的核心地位。同时,核算型的财会管理模式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造成财会工作陷入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财会转型是其核心地位决定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从原本生产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管理型的发展模式,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使企业的注意力从硬性指标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资金使用、成本的降低、偿债能力以及盈利方面,而这些内容都是财会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财会管理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同时也要求财会工作从内容、方法、技术、手段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加高效、规范。
二、做好财会工作转型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一是树立竞争理念。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竞争能够客观需要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因为不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意味着被行业所淘汰。二是树立经济观念。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财会工作必须善于捕捉对企业经营有利的信息,以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财会工作的展开也必须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三是树立战略观念。转型后的财会工作,不仅仅要向管理层提供决策的基础数据,同时还必须具有强大的管理咨询功能,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要具备相关的税收、法律、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二)改进财会管理方法
一是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它主要是根据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利润进行销售预测,进而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率。二是加强资金管理。财会转型之后,我们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必须全面、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融资能力、偿债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客观的分析出对现金注入、流出构成影响的诸多因素,这样编制出的预算才科学,执行起来更符合企业的发展。
(三)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加快财会转型的步伐
财会转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这就对企业的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财会人员能够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有必要对其定期进行培训教育。企业的培训必须要坚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原则,并且将培训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规范,以保证培训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同时,培训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会计基础知识,还要包括税收、新会计准则、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等。使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财会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会转型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我们可以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进财会管理方法;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加快财会转型的步伐等方面入手,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财会的转型工作必然会取得阶段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袁业虎,曾雯雯.企业综合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