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竞赛的编排方法

时间:2023-12-06 10:20:17

导语:在体育竞赛的编排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竞赛的编排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表演;著作权法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8. 169

体育表演是指以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烘托,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公共性以及较强的规则性,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体育中的体育表演排除在艺术的范畴之外。而著作权法又明确规定所保护的范围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成果,如此一来便顺理成章地将体育表演排除出知识产权保护之列。究竟体育表演是否适用著作权保护,应当对其是否具备著作权属性进行分析。

1 体育表演的定义与特征

现代运动竞赛表演是竞技体育的一大重要表现形式, 它反映最高运动技术水平,代表技术发展方向,集中了体育主要科技成果。体育竞赛一方面是一种竞赛, 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优异成绩以便从比赛选手中胜出,但另一方面,它具有极强的可观赏性,即使不参加比赛,它仍然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演。概而言之,运动竞赛表演是竞赛者的表演,也是表演者的竞赛,胜者即优异的表演者,优异的表演者也即胜者,运动竞赛表演是体育运动员以表演的方式参与竞赛的现代体育的一类比赛项目。[ZW(]孙熹,“论体育竞赛表演的表演者权”,载于《安徽文学》2007年第1期。[ZW)]

(1)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技艺性,是体育群体的智力成果的集中展示。现代体育表演已不再是简单的游戏,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自己深刻的主题,并通过运动员的竞技表演来体现主题,从而被人们所感知。

(2)竞技要求高,动作创作难度大。体育表演并非单纯体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对技能的完美表现和动作的创新发展,在每一次大赛中都会不断地涌现各种各样的新的动作,在幕后也会创造出独特的训练方式甚至比赛服装。现代的体育竞赛缺乏创造性和独特性是难以吸引评委和观众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3)它同舞蹈一样可以有形再现。表演可以通过录像、拍照将其固定下来,也可以通过重做、模仿达到有形再现,它与舞蹈极为相近,都是通过人体的连续动作、姿势、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生活,只不过节奏更快、运动量更大而已。

(4)具有极强观赏性。体育表演通过运动员的形体动作表达一定的主题, 而这些动作都是经过训练和编排而设计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美感,对观众来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ZW(]孙熹,“论体育竞赛表演的表演者权”,载于《安徽文学》2007年第1期。[ZW)]

2 体育表演法律属性的观点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对于体育表演的法律属性的研究也形成了一股热潮。当然,其中力挺派有之,反对派亦有之,还有部分专家主张对于体育表演的内容进行切割和分层,力主对于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著作权保护。力挺派中张杰认为,现代运动竞赛表演是竞赛与表演的结合, 其表演的方式凝结了运动员和其他人员的智力劳动成果, 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进一步研究发现, 运动竞赛表演实质上是著作权法中的“作品”。[ZW(]张杰,“运动竞赛表演中的著作权保护”,载于《体育学刊》2001年第8卷第4期。[ZW)]孙熹认为,现代运动竞赛表演是竞赛与表演的结合, 其表演的方式凝结了运动员和其他人员的智力劳动成果, 符合著作权作品的要件, 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ZW(]孙熹,“论体育竞赛表演的表演者权”,载于《安徽文学》2007年第1期。[ZW)]张厚福认为,现代运动竞赛表演是智力成果, 具有思想性、技艺性和固定性, 有竞赛表演、电视转播、会徽等客体,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运动员可以作为表演者, 运动竞赛表演可以作为作品, 列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ZW(]张厚福,“论运动竞赛表演的知识产权保护”,载于《体育科学》2001年3月第21卷第2期。[ZW)]虽然力挺派中人数众多,但反对派中亦有不同声音,熊任翔认为,体育比赛不符合著作权中对作品的定义。因而,体育比赛不能进入著作权客体的范围, 体育比赛不是作品。[ZW(]熊任翔,“体育比赛的著作权法律保护问题探析”,载于《经济与法》2005年第6期。[ZW)]

根据大多数国家目前所遵循的惯例,体育表演原则上不被看作艺术作品,因而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且在我国的大多数法学著作当中,对于体育表演的作品属性大多持否定态度。“作品必须能够传播文艺或科学思想,作品主要地应该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一种实用工具和手段,这是它区别于体育竞赛,区别于工业领域中的技术发明创造、商业领域中的经营方法之处。”[ZW(]韦之著,《著作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底16页。[ZW)]“也有国家认为,口头作品实质上不应列为作品,它只是某种类型的表演;口头作品的作者与那些并不表演已有作品的体操演员、杂技演员等,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前者的动作主要在嘴上而已。”[ZW(]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ZW)]

3 体育表演著作权法保护的可行性

国内专家之中有人运用洛克的劳动理论来论述体育竞赛表演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与合理性[ZW(]马小华,“体育竞赛表演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载于《泰山学院学报》2010年5月。[ZW)],但这一论题未免过大,因为根据物权理论,只要是法律意义上的物,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一点毋庸置疑;还有就是表演权的存在是以作品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作品,也就没有表演权的容身之地。表演者权是指表演者依法对其表演所享有的权利。表演者权产生的前提在于著作权人将其作品的表演权许可给表演者行使,法律设定表演者权有利于维护表演者的利益,因为表演者权由表演者享有,而表演权却属于著作权人。[ZW(]曲三强著,《知识产权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67页。[ZW)]即使表演者自己创作节目自己表演,也不能抹杀这两种权利之间的区别。只是表明权利主体身份的重合。

概括起来,学术界不承认体育表演为作品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不承认体育竞赛表演是艺术;第二是认为体育竞赛表演没有表达性。[ZW(]汤卫东 于善旭,“体育竞赛表演的作品属性研究”,载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4期。[ZW)]上述对于体育表演的作品属性的否定看法和理由,属于对体育表演的曲解和以偏概全。体育表演并非是体育活动的全部,其只是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偏重点在于“表演”而非“竞赛”。这是对体育表演作品属性展开论述的基础,否则属于无源之水。体育属于一种健身的手段,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体育表演作为作品存在的可能性。所谓表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层含义:第一,指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第二,指做示范性的动作。很显然,体育表演主要是指类似于第一种含义中的演出。体育表演中的一些项目不仅具有竞技性,而且在艺术性和表达性上也毫不逊色于舞蹈作品。例如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陈露的一套《化蝶》动作,当时陈露身着紫色蝴蝶状的运动服,在梁祝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充分表达了祝英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其艺术感染力显然征服了裁判和观众。这段动作,无论是编排、音乐、舞美和服装等,无不凝聚着编创人员的大量脑力劳动,其独创性毋庸置疑,其表达性显而易见,也完全可以复制,这和舞蹈作品有区别吗?[ZW(]汤卫东 于善旭,“体育竞赛表演的作品属性研究”,载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底19卷第4期。[ZW)]当体育表演中的表演,即艺术创作成分达到一定的度,其也具有了作为作品存在的意义。

而且著作权保护并不以一定的创作目的为前提条件,按创作目的的不同,只是把处于著作权保护之下的客体分为不同的类。[ZW(]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转引自汤卫东 于善旭,《体育竞赛表演的作品属性研究》,载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4期。[ZW)]至于创作完成的体育表演的目的并不能决定是否能够受到著作权保护。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作品。

4 体育表演构成著作权法的作品

关于体育表演涉及的著作权的客体,体育表演凝聚着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文学艺术作品的不同只是在表达的方式上,但这不是本质性的差异,至少艺术性的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的思想,具有作者的个性痕迹,因而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但当前分歧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体育与艺术的归类问题,因为杂技已经列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体育与杂技的动作编排、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因素,而体育因为有其特殊性,对体育竞赛知识产权的研究没有从基本的法理上分析。体育表演知识产权包涵大量的智力成果,它不是单纯是一种肢体的运动,更是一种特殊智力因素的凝结(肢体运动智力、科技服务等)。[ZW(]吴衍忠 张春燕,“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相关问题论析”,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30期第7期。[ZW)]

体育表演中的著作权法的客体主要是指成套技术动作编排。《著作权法》含义下的作品的构成要件是要具有独创性的表达,以下我们就对体育表演是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下的作品进行分析。

4. 1 体育表演的独创性

我国《著作权法》未对作品受保护的实质要件做出明确规定,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这和其他国家的规定一致,但是现行法律并没有对独创性的含义进行解释。关于独创性含义的解释,英国法官彼德尔逊曾指出,“独创性”一词并不是指思想的独创性,而是指思想表达形式的独创性。著作权法不要求表达形式必须是新颖的形式,但此作品不是对彼作品的抄袭,应该是作者独立创作的。因而“独创性”的含义就是指,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对其他任何作品的复制,只是区别这种特殊产品的来源及归属的判断标准。[ZW(]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34页。[ZW)]

现代体育运动越来越多地融合艺术,并不断涌现新的运动项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特别是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更是大量渗透到艺术体操、健美操等竞技运动项目中。它们在融合艺术方面尤为突出,吸取了舞蹈语汇中的精粹部分,并加以“制作”和“再创造”,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特定的基本姿势,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节律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ZW(]胡飞燕,田雨普,“融合视角下的艺术体育观”, 载于《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11期。[ZW)]以体育表演的艺术体操为例,创新的编排和独创性的难度动作是衡量当今竞技性艺术体操发展实力的重要因素,是体现运动员能力的一个主要依据。创新是艺术体操发展的生命,一个运动队或一名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除了具有高超的技术外,关键还在于成套动作编排中有无创新。特别是自2003年起,艺术体操竞赛规则将特别性加分提高到最多6. 00分,充分说明了独创的重要性。新颖的编排和动作的创新无不凝聚着艺术体操工作者的智力创造活动,它完全符合我国著作权法关于独创性的要求。[ZW(]胡效芳,张扬,“论体育技战术创编动作的知识产权保护-以艺术体操项目为例的研究”,载于《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4期。[ZW)]

不可否认,艺术体育表演中的某些项目中的动作数量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作为教练组和科研人员对于动作的选择和编排回旋余地不大,但是即便如此,艺术体育当中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将评分的着眼点放在了艺术表现力上,而艺术表现力在著作权法上准确的对应词就是独创性。艺术体育一般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合作创作的独立作品,每次比赛中参赛者为了获奖,就必然有创新的动作或形式,这些创新无论程度高低,但都是独立创造完成的,他们具有独创性。当然,在艺术体育中我们也不能排除完全重复前人表演的运动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运动员对其动作要领的理解与掌握的不同也带有表演的创作性。正如弗兰克兹・沃尔洛兹所言,二流的作品与杰作享有同样的著作权保护,但他们必须包含一点新意――尽管可能微乎其微――使之区别于既存的作品。就像同一套动作编排,由不同的专业运动员进行表演和完成,其质量和艺术表现力自然不同,这时候,相同的动作编排由于其局限性,可能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不同人对其的演绎自然不同,可能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无法点评其中的差别,但并不能否认其独创性。

4. 2 体育表演的内容表达

TRIPS协议中,以第9条划出了这一范围,即:“著作权保护应延及表达,而不延及思想、工艺、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之类。”[ZW(]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25页。[ZW)]构成作品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具有某种思想或者美学方面的精神内容。至于这一精神内容到底是抽象的内容、视觉性的内容、听觉可以感触到的内容还是在思想生活或者精神生活中涉及的其他内容,在法律上效力都是一样的。但是,人类的智慧只有以某种综合的方式体现在某个作品之中时才满足这里内容方面的要求,仅仅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片段是不够的。与此联系,相关的内容表达却不一定要完结,因为,即使是作品的草稿或者作品的片段,只要它们已经具有了作品的独创性特征,也会受到保护。[ZW(][德]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3页。[ZW)]

人们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既表现出人体形态的完美,同时也表现出人体的运动形式美及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美。体育运动的丰富内容,表现出不同的美的形式,但就运动本身来说,它是一种美的技巧性的人体运动。惊险、优美的体操,变幻莫测的球类,展示力量与技巧的田径等,变幻出无尽的由人类用自身编织出的美的画卷。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所创造出的高超技巧和精妙的组合,展示出人的本质力量,并通过本质力量体现出人体形态的完善美、运动形式的变化美、意志品质的坚毅美、思想道德的高尚美等欣赏内容。[ZW(]金文轩,“论艺术与体育”,载于《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ZW)]

体育表演的内在表现力如此之丰富,但在作为知识产权产品属性方面却饱受质疑:著作权只保护表达形式而不保护思想,同一套动作编排如何受到保护?发出这种质疑的人们可能忘记了这样一个前提:法律对于作品的保护只及于表达而不延及思想,也就是说著作权只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思想本身。这一公理的适用以思想与表达可以互相分离为前提,而事实上,作品的思想和表达就如纸的正反两面,你不可能在不伤及反面的同时切下正面。既然无法分离,法律又如何做到只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思想呢?[ZW(]彭学龙著,《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34页。[ZW)]作为传授技能、传播文化、弘扬人类崇高理想、增进各民族团结与友谊的社会形式的体育,不断地被各种艺术形式所接受,寓于体育以各种思想与情感,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从而充分再现人类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美的形象与内容。并通过各类不同艺术的传播与表达方式及各自的不同作用,促进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与完善。[ZW(]金文轩,“论艺术与体育”,载于《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ZW)]

外在的表达方式是按照表达手段采取的一种造型,比如书面作品的各个句子、某个音乐作品的音符先后顺序与音符连接、某个雕像的造型结构、在给出了表达手段的时候,外在的表达形式才得以建立。这种外在表达形式使得表达某种精神内容成为可能。它由创作的特殊资质所必需的各种普通的组成部分构成。[ZW(][德]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42页。[ZW)]艺术体育表演里的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也都是通过动作、图形、音乐,实现体育、艺术和思想上的高度完整的统一。特别是体育舞蹈同舞蹈更为相同,都是通过人体的连续动作、姿势、表情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生活,只不过节奏更快、运动量更大而已。

无论是探戈还是伦巴,无论是拉丁舞还是斗牛舞,这种艺术体育的表达手段确定之后,才会去选择舞种之中的各个动作进行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是所有的知识产权产品生成和创作的基本流程。在第23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上,俄罗斯运动员巴斯科娃的球操在圣一桑“天鹅之死”音乐的伴奏下,演绎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小姐的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从艺术体操历届评分规则的发展同样可以看出,艺术体操成套动作对主题思想的要求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ZW(]胡效芳,张扬,“论体育技战术创编动作的知识产权保护――以艺术体操项目为例的研究”,载于《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4期。[ZW)]

4. 3 体育表演的可复制性

广义的复制权一直是以“固定”(fixation)为基础的,要构成著作权意义下的作品的复制,必须满足固定的要求。充分的稳定性一直是定义“固定”的主要功能性因素,只有稳定到能被观看、复制或者传播,才符合“固定”要求。因此,著作权术语下的所有复制行为都构成某种有形的固定。应当从功能性方面考虑作品固定的充分稳定性,也就是说如果在计算机系统的辅助下,作品能够被观看、复制或者传播,则可以认为该作品具有充分的稳定性。[ZW(][德]莱因伯特,莱温斯基著;万勇,相靖译,《WIPI因特网条约评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ZW)]对于体育表演来说,可能每一次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借助于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完成并达到这一要求。

体育表演与舞蹈一样可以固定和复制。舞蹈是通过组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身动作为主要手段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生活的作品。舞蹈动作可以以舞谱形式、录像形式固定,也可以是未固定下来的动作。体育表演同舞蹈有相同的性质,每次体育表演的表演或竞赛不仅有新人,还都要争取创造或打破世界纪录,并且在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项目上都有创新动作的出现。体育表演可以通过重做和摄影、录像、录音、拳谱、挂图等形式进行再现、固定、复制和出版。[ZW(]赵是瞻,“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湘潭大学2008年硕士学文论文。[ZW)]

但是这一要求也并不是跨越时空和国界而普遍存在的。大陆法系国家多认为,作品创作完成,即可受到保护,作品固定性不是受保护的先决条件。例如,《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L112-1条明确规定,该法保护作者对其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智力作品的权利,而不论智力作品的种类,表达形式、价值、目的如何。也即,作品只要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特征”,一般不需要以有形形式固定下来就可以受到保护。这种立法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ZW(]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38页。[ZW)]

第2篇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意义 终身体育 综合素质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一)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外体育活动无论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还是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远远超过体育课,因而它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形式。尽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教师直接的指导,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实践水平和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是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另外,在参与课外群体竞赛时,各级体育组织经常有目的、有组织地举行各种形式趣味性的、小型多样的群体活动,学生有选择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实践,就能体会体育带给人心理愉快的情感,激发体育兴趣,逐步养成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体育竞赛活动在调节心理、适应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自信、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课外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行组织、学生自愿参加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广大参与者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说明,一个人的身体要好,就要经常参加锻炼。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学校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198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并要求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成绩。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其中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这些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课外体育与终身体育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体育教育过程应该说是使学生养成习惯、终身受益的过程。这一习惯的养成依赖什么?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每周2学时的“必修”体育课就能实现的。习惯的养成和自觉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自己。如果说体育课还是“必修”的话,那么课外体育就是一种突出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二者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其模式为:扩大运动教材领域(包括消遣娱乐、健身、舞蹈等),对教材实践弹性化,或在校内外建立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等。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断言,这种模式必将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这种习惯和体育意识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在社会传播,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对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具有一定作用。这是促使我们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力量,还能培养不断进取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只有热爱运动,崇尚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才能不断拼搏进取,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精彩、富有意义的一笔,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绚丽。

三、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外体育活动挑战极限是一种很重要的体育竞技精神,体育竞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人的体能推到一个极限。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很多,比如说长跑项目是为了向人类耐力的极限发起挑战,养成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习惯,具有挑战自我极限的体验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大有裨益,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要勇于挑战,你就会击败许多“不可能”,充分开发个人潜能。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是成功的载体,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做保证,那么理想、事业、幸福、成功将不复存在。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而且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对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科学健身理念,激发终身体育意识起到很大的作用,能达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具有解除大脑疲劳、振奋精神、调理心理状态等神奇功效。由此证明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越来越趋向身心健康。

(二)重视对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指导,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加强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参与活动及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设立各种运动协会,弥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使学生既提高运动技术,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关于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建议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有限,设施落后。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加强了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学校扩招、学校人数剧增,相对而言,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陈旧、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成了阻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场地、设施、器材建设,开发有利于大学生活动的体育项目,特别是娱乐性、健身性强的休闲项目,重在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参与;改进宣传手段,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二)组织开展系列体育竞赛活动,并对课外体育竞赛进行改革。学校领导应非常重视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积极举办田径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健美操、啦啦操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从而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又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注入活力,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学校群体竞赛体系。课外体育竞赛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但是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以点带面地开展。通过大学生体育骨干分子在各个层面上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但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参与工作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应该锻炼身体,但学习、锻炼的形式、方法要改变,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为前提,强化锻炼效果,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四)建立健身指导员制度。各系部、体育协会及班级在组织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要下系进行课外指导,确保各项体育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场所。这样学校的引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学校要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力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把课外体育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振兴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级人才,高校体育应建立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宜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康春兰.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自然科学),2004.

第3篇

一、学校运动会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项目设置太过于竞技化

现在中学学校运动会项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应对现有的竞赛项目进行筛选,保留原有项目中学生喜欢的项目,如100米、4×100米接力等田径项目,这类项目具有鲜明的竞技性、感官刺激性,它代表了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去掉铅球等一些竞技性强但与体育教学脱节的项目。

2.现行运动会的弊端

学校运动会由于受大型运动会的影响,项目设置多以传统的田径竞技项目为主。这些项目不但集体项目少,而且趣味性还不高,使得学生对参与运动会变得相当麻木,每年参加运动会的人总是那些自身素质较好的学生。有些班级为了集体荣誉甚至是由教师或体育委员强行指定部分同学也是较为固定的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都只能充当拉拉队,甚至认为运动会与己无关。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体育运动会

1.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体育运动会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转变观念,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并通过这个良好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运动会中培养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体现创新意识,内容新颖

运动会的项目设置要大胆革新。淡化“竞技体育”的观念,打破以体育特长生为主角的竞赛局面,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和技术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性、趣味性、合作性的项目,体现时代性、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我们学校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因此在校运会中引入了绑腿跑,集体绳,迎面接力等集体项目。从而保证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通过参与运动会能体验到体育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进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

三、学校运动会的改革方向

1.改变传统运动会的内容与形式

开展学校运动会对运动会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检测。首先,可以编排在学生中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如篮球、排球等。这些项目不仅以比赛的形式出现,还可以以球类游戏的形式出现。其次,可以编排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如2人3足跑、2人夹球跑等。还可以编排一些传统的项目,如跳绳、踢毽子、武术表演等。再次,学校运动会内容的改革不是不要田径类、竞技类项目了,这些项目还要有选择性的传承,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改革。比如,跳高和跳远类项目我们可以设置踏跳板,降低难度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最后,我们还可以在学生中征集一些学生喜爱并易于开展的项目,集思广益使学校运动会的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样化。

2.运动会要面向全体学生

运动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由面向少数体育尖子生转变为面向学校全体师生,要由高运动能力要求的项目转变成为竞技性低、趣味性强、集体项目为主的活动,使全体学生在运动会中得到快乐的运动体验。

3.改变原有的奖励方法

改变过去校运会以名次与奖品直接挂钩的奖励办法,增设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增强体育道德风尚奖与精神文明奖的力度,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又强调参与的宗旨。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奖励方法。每个项目不设冠、亚军,只有一、二、三等奖。一般是每组第一、第二名为一、二等奖,其他均为三等奖。这样既体现了竞技性,又体现了群体性,既鼓励了强者,又没有损伤弱者,充分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我们要淡化奖励意识,强调贵在参与,全民健身、全体参与。奖励不再采用以往的方法,在奖励时多考虑团体赛的综合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

4.扩展运动会的职能范畴

学校运动会应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一年中仅有2~3天的运动会组织形式,可开展“体育节”活动,通过规范的制度、合理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控制,学校可利用“体育节”组织开展各种带有广泛参与性和娱乐性的竞技体育活动,还可邀请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表演,把“体育节”搞得丰富多彩,从而吸引广大学生。另外,各学校可根据季节气候、场地器材等条件因素,开展各种单项体育运动竞赛,以提高体育运动的普及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4篇

【关键词】健身比赛 才艺展示 创编原则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91-02

健身健美项目是国际健美联合会新设的项目,脱胎于健美又有别于健美的新比赛形式,旨在鼓励运动员从事健美训练,塑造形体、展示个性、释放激情的富有新意、健康向上的竞赛项目。它是展示运动员通过从事健身锻炼而获得健美体格的竞赛。

才艺展示是健身比赛中的一个比赛项目,其目的是展示选手的协调性、力量、柔韧、爆发力、难度。专项难度动作和舞蹈编排,这两者是基本素质和舞蹈的基本功,是相辅相成的,使其动作达到高标准。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10~2012年三届全国健身健美锦标赛中健身比赛运动员的才艺展示状况。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站查阅大量与本文有关的期刊、论文选集、报纸、杂志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第二,录像分析法。利用赛后与全国健身健美锦标赛裁判采访与调查的机会,对有关事宜进行调查访问及追踪观察。

第三,访谈法。对部分参赛运动员及裁判员、现场观众及观看录像的健身健美专项专修学生进行访谈。

二 结果与分析

1.健身比赛中才艺展示的内容和重要性

第一,健身比赛的内容:(1)形体竞赛:包括骨架比例和肌肉轮廓;(2)特长表演:包括动作的编排特点、选择音乐的特点和个人的表现特点;(3)晚礼服展示:包括运动员的形象、气质及舞台表现力。

第二,才艺展示在健身比赛中的重要性。特长表演是健身比赛中最精彩的部分,为达到最大程度的出彩,健身运动员就必须训练表演方面的能力,运用项目的优秀素材进行编排和训练,加入个性的发挥,才会有出色的表演。

2.健身比赛中才艺展示的创编原则

第一,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音乐选择。健身竞赛中运动特长比赛的成套动作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运动员通过形体动作展示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及高超的运动能力的听觉与视觉艺术。通过图像资料、现场观察及访谈后分析,运动员在运动特长这一环节音乐的选择上很有共性:音乐节奏较快、鼓点鲜明强劲,节奏都在每分钟132~138拍之间。

第二,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舞种选择。舞蹈训练是健身专项基础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提高运动员对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丰富身体语言,并掌握更多的舞蹈风格和表演形式。舞蹈训练内容包括很多舞种,如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国外民间舞、流行舞、体育舞蹈等。针对这些舞种对提高健身运动员表现能力的作用,运动员的选择很重要。

第三,运动特长成套动作的基本动作素材及难度技巧种类。通过图像资料、访谈后统计分析,基本动作素材的主题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实力展现类、舞蹈类、人物故事三大类。难度技巧的种类主要有:支撑类、俯卧撑类、倒立类、手翻类、空翻类、旋转类、跳跃类、劈叉类八类。

根据国际比赛规则,对运动特长成套动作没有规定动作限制,其内容包括舞蹈、体操或其他能够展现运动员运动才能的任何形体动作套路,但禁止使用道具。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裁判员只评判运动员的比赛套路,而不是运动员的体格。规则只规定了成套要包含的动作基本要素:有力量性动作要素、柔韧性动作要素、技巧性动作要素,并且要求运动特长成套的速度和节奏必须体现运动员的心肺机能、体力和耐力。

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基本动作素材。运动特长成套设计的主题是展现运动员高强的运动实力,以高难度技巧为主。在做成套动作的90~120秒中间运用简单的具有力量、优美、动感的造型动作作为高难度技巧的过渡,具有很高的运动强度和现场感染力。

运动特长成套设计的主旨以人物、动物、事件、故事情节等为主题,在成套表演中充分展现运动员的风格、个性、身体运动能力。

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难度技巧种类及排列规律。

研究对象难度技巧种类及出现次数所占比例

难度技巧的种类 出现总次数 百分比(%)

支撑类 28 9.589

俯卧撑类 4 1.369

倒立类 48 16.438

手翻类 64 21.9178

空翻类 28 9.589

旋转类 12 4.1096

跳跃类 40 13.699

劈叉类 68 23.288

通过图像资料统计分析,运动员难度技巧各类动作在成套中均匀分布排列,高质量的空翻动作全部在动作开始90秒前完成。所做的支撑类包括了分腿文森后举腿支撑控制、双腿搭上臂支撑控制、单双臂的水平肘撑等,支撑控制不作为一个单独的难度技巧,全部在支撑状态下配合屈臂撑或身体的转动。俯卧撑包括了后倒俯卧撑和标准俯卧撑,只有2位运动员在成套中出现,多数俯卧撑在支撑下完成或跳跃后落地成俯撑后推起,此类没有计算在俯卧撑内。倒立类包括肩倒立、肘倒立、手倒立、倒立分腿姿态等。手翻类主要包括了侧手翻、侧肘翻、后手翻、侧手翻转体90度、软翻,侧手翻转体90度、后手翻,主要作为后手翻或空翻的连接。

空翻包括侧空翻、前空翻、后空翻、空翻转体,总体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每一次出现都会在现场引起良好的反响。旋转类包括平转、跳跃转体。跳跃类包括后结环跳、剪式变身跳、各类跨跳、屈体分腿跳。劈叉类包括垂地劈腿、垂地劈腿转体、纵叉竖叉、倒立位置的各类叉、跳跃落地成叉等,简单的纵叉竖叉只作为动作的一部分或连接过渡。

第四,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艺术创编。一套完美的成套动作编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作用,具有反复性、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的创造性活动。成套动作的编排要尽量突出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扬长避短,根据运动员个人气质和表演风格,选择相应的动作和音乐。这样的创编才会给运动员的表现加分,呈现“1+1>2”的正向效果。

健身比赛运动特长成套动作的艺术创造具有两重性,首先是教练员依据规则要求进行的首次艺术创编,其次是运动员根据自己对动作的理解感悟在演绎成套动作过程中的表现手法,即二次创造。教练员对成套创编的创新,可以是动作创新、音乐创新、主题创新、老套路新形式、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以及强调与众不同的亮点等。

表现手法是运动员发挥表现力的精髓。在健身比赛中,目前常见的一种成套表现手法是故事的演绎。在短短90秒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在故事中穿插各类技巧、难度,衔接流畅自然,表达生动。

教练员选择、编辑音乐应强调音乐与动作协调一致,音乐背景相对简单、不嘈杂,旋律有起伏,节奏有变化。教练员除了要广泛地收集音乐,还应同时具备良好的乐感和深厚的音乐功底,为成套动作注入完整深刻的灵魂。

第五,才艺展示编排的动作要适合场地。场地是舞蹈的必要硬件设施之一。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注意场地限制着动作的大小,无论是单人动作还是双人动作都不能超过场地的限制。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创编首要原则是突出运动员的个人风格与特点,注重运动员爆发力、柔韧性、力量与技巧的体现。从主题的设计、音乐的选择、基本动作素材及难度技巧选用及排列规律等各环节环环相扣,同时要求编排者要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展现运动能力的同时体现出动态艺术美。

第二,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编排创新。有创造力的高质量的、独特的、新颖的动作及突出的主题是成套中的得分重要因素,要求在创编中主题构思、难度技巧都要大胆创新有突破。可以融入新的舞蹈元素、新的舞种,以及在服装选用上的大胆变化,都可以为才艺展示加分。

第三,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音乐编排要有感染力,旋律变化要丰富。在创编的时候要将表演与音乐完美结合,可以先起音乐再有动作,或者先有动作再起音乐,使音乐与动作连贯流畅。

2.建议

第一,要注重运动员良好形体的塑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动作造型上精雕细琢,呈现精准无瑕疵的完美表现。在平日的训练中,要善于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训练手段完善自身训练,如舞蹈、表演、曲艺、音乐等。

第二,教练员的创新能力对自由造型、成套动作的编排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教练员,应拓宽视野,不断接触新鲜事物,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为创编注入全新的元素。

第三,健身运动员要在比赛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和魅力;注意训练方法,塑造肌肉线条;勇于尝试新内容、新形式,勇于改变。

参考文献

[1]王丽君.世界健身比赛特长成套编排特点及发展趋势[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聂小燕.对技巧运动中舞蹈编排的初步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蒙昌敏.舞蹈编排构思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舞台,2010(10)

[4]谭昊.舞蹈的编排与创作探析[J].大众文艺,2012(10)

[5]曾国平.初论舞蹈编排与音乐创作[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中国北京、中国儿童歌舞学会,2005

[6]王辉.论舞蹈编排的艺术构思[J].大众文艺(理论),2007(12)

[7]姜桂萍、田麦久、高芸.体育竞赛中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途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8]苏军霞.高校体育舞蹈编排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

[9]姚侠文、陆保钟、郑吾真等.“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美学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8)

第5篇

关键词: 体校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师生关系

体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基于我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校是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摇篮。学好数学便成为了发展他们智力的重要因素。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体校数学教学成了体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天性好动,学习成绩较普通学校的学生差。如果教学方法缺乏新颖性,教学手段单一讲授、单调、平淡无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对数学学习表现为抵触甚至放弃。为此,结合体育学校学生的特点,体校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如何提高体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成绩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此问题,我提出以下看法。

一、化数学课堂的平淡为神奇

如何将直白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把生硬的数学公式符号形象具体地讲给学生,是体校数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方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动机来自于学习兴趣,由于体校学生保持听课注意的时间较短,但他们对最感兴趣的电视体育节目直播比赛却能长时间地关注且津津乐道,对于比赛热点也能饶有趣味地谈论不休。因而,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数学教学。数学教学实例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关注学生的兴趣,从生活中选取实例结合到教学中,往往会吸引学生眼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排列组合》这一课时,考虑到体育赛程的编排是日后学生要经常用到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于是我按照课本的教学内容准备的实例是循环球赛、田径组合等各种体育项目的编排题目,并让有实践经验的学生结合平时参加比运赛时的组织形式,模拟比赛要求进行编排,联系体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日常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感兴趣,容易产生共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习得了数学知识,学得主动自然,教师教得游刃有余。

二、注意教法的创新

数学教学内容不能与实际脱离,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教法目标和重点确定上必须依据以下原则。

(一)大胆取舍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作为体校教师,我清醒地意识到体校学生,有别于普通中学学生,也不同于其他职业学校学生,因而我们要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意识到自己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体校学生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体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必须帮助他们学好文化课,为人生奠基,今后利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生活品位。因此,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不违反教学计划的框架内,大胆取舍选择教学,教学内容中以和生活应用密切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为主。但是,在知识爆炸时代,课本上一些数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一般来说,多数数学内容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代数中最基础的知识和几何中的一些与体育教学及应用相关的主要内容。例如,通过排列和组合知识的学习,结合体育竞赛知识,可以编排竞技体育的比赛程序。另外,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变异系数知识,可使田径运动员根据自己的项目,选择擅长的项目,同时通过学习数据分析的一些重要性质,可制定学生体育成绩变化评价表,也可确定体育中田赛或径赛的标准分数,使学生明白学好文化知识对提高体育运动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直观性教学和实践

对于体校学生来说,体育训练是一种肢体语言的交流,他们习惯于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直观视觉和教具的使用,同时要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发现并获取知识。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和棱锥这些基本图形之后,我设计了“七巧板拼图形”的教学环节活动。教学时,我不是先出示已拼好的图形让学生模仿,而是出示一些基本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然后动手拼摆,结果学生拼出了许多奇特的图案,造型各异的图形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图形的奇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还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实物。如教《立体几何》时,为了消除学生在空间想象上的困难,我设计了让学生移动一些实物,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价值的体现。综上所述,只有把课堂教学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点燃体校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种,才能激发体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变被动为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能力 教学质量

一、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审美能力,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二)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例如,我在上排球传垫球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体会,小组互相讨论合作,在尝试中动手、动脑,主动向老师提问,然后经过老师的引导、示范,使学生能领悟新的教学内容,能主动地去继续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并在身体练习中创新学练方法。

(二)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

(三)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按照“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提高”进行,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离开教师就不知该怎样进行锻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不应过多束缚学生,在把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并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1.教师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按照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

2.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整理部分可让学生轮流带。

3.课外活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组织。

(四)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五)体育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让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组织、编排工作,或担任各种竞赛的裁判工作。通过实践,丰富知识,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六)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欣赏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及各类专项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基本技术和战术要点及裁判法等。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了解

体育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体育的未来,什么是体育的精神和宗旨,并崇尚体育道德,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现代学校体育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着眼于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作为中学的体育,应注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得到更大的创新与改进。

参考文献:

第7篇

本文针对包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篮球裁判课课时较少,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多媒体等辅助设备进行教学,裁判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篮球专修学生对篮球裁判员的学习兴趣,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革措施。力求更好的提高体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篮球裁判能力,为包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包头师范学院;篮球专修;裁判能力;培养

篮球运动是一项在有限的空间内队员展开快速的奔跑和对抗的运动项目,发生身体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身体接触,哪些动作是规则允许的,哪些动作是规则不允许的,临场裁判员要在发生接触的一瞬间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使得队员自觉运用合理的动作去比赛,从而使比赛顺利的进行。包头师范学院开展各种篮球比赛是非常多的,而临场裁判员也往往都是以体育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篮球专修的学生作为主力军。然而,由于篮球比赛对抗性强,攻守转换快,场上情况可以说是瞬息万变,所以专修学生裁判员会出现错判、漏判或反叛的现象。如何使学生裁判员成长的更快,提高他们的临场水平,使他们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本文针对包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篮球裁判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更好的提高体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的篮球裁判能力,并为今后包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影响包头师范学院篮球专修学生裁判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一)教学中组织竞赛和裁判法课时少

根据篮球教学大纲规定,体育专业学生经过篮球普修课的学习,应具备篮球比赛的初步裁判能力。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安排主要以技战术教学为主,有关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所占比例较少,学生还是不能掌握初步的裁判能力,所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开设专修课,对于专修篮球的学生,篮球裁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专修学习学生裁判水平要达到国家二级。但是,包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在216学时的篮球专修课学习中,只有8个学时的篮球规则和裁判法课的学习和12学时的教学比赛和裁判实习,这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篮球比赛规则及在比赛中的初步裁判能力,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在篮球教学中多年以来只注重技战术的教学,要求专修学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战术上跟上时代潮流,而篮球规则的学习和裁判法的实际操作,往往被忽略或只安排少量的裁判法理论课。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驱动下,专修学生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战术水平,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恰恰是毕业后运用最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学校体育竞赛组织及裁判能力的提高。

(二)多媒体辅助设备运用不够

在篮球专修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设备,可以对学生进行技术、战术的分析,特别是学生对篮球裁判手势、哨音和移动等规则具体录像的观看,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包头师范学院篮球专修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设备来教学很少甚至没有。

(三)缺少社会实践机会

由于学校和社会环境不同,学校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交流很少,通过校园内的一系列比赛的裁判工作,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裁判能力,但由于校园比赛和社会基层比赛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例如比赛的规模、比赛的性质、队员的素质等等。使学生不能有很好的锻炼机会,以至于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基层的比赛。

二、如何培养包头师范学院篮球专修学生的裁判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裁判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在篮球专修课的教学中把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渗透到篮球技战术教学过程中,做到学习裁判与学习技战术同步进行,在篮球教学中要改变观念,不仅要重视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培养,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篮球裁判能力,通过裁判法和裁判规则的学习可以快速的掌握和理解篮球的技战术,通过篮球技战术的学习也可以正确的掌握和理解篮球裁判法和规则。篮球专修课教学中技战术的学习和裁判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加强篮球规则,裁判法的教学和专门基本功的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往往能使学生既学会技战术又理解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二)加大裁判实践课时的学习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因此,篮球裁判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做好篮球裁判工作就应努力做到把裁判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多让专修学生在课外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裁判工作能力。如每年校新生篮球联赛,院篮球联赛等,把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全部教给学生去做,教师负责指导。

(三)开设篮球裁判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对裁判法的理论知识不可能有完整的介绍。因此,应适当开设篮球裁判理论专题讲座,例如竞赛知识、裁判法、篮球裁判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裁判员的职业道德,裁判员的心理素质等使学生在裁判的实践过程中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多给篮球专修学生创造观摩学习和临场实践的机会。

(四)建立完善的裁判员考核制度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裁判员考核制度,对于不断提高裁判员的综合素质和裁判队伍的整体水平,推动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考核制度应从裁判员的综合素质着手,考核分为理论和临场两部分。对理论考试划分一定的标准,要求学生必须达到该标准才能参加临场考核。临场考核可以结合院、系的篮球比赛进行,由三名二级以上裁判等级的裁判员担任主考,笔试和临场都能通过者,颁发其国家三级裁判员证书,对于取得三级裁判员证书而欲申请二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培训班的形式加强辅导,在考核时提高标准,临场考核必须由两名一级或以上级别裁判担任主考,并结合校内高水平的篮球比赛进行,通过考核颁布其二级裁判证书。

(五)培养学生对篮球裁判的兴趣

强烈的兴趣是裁判工作的动力,通过篮球技战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而篮球裁判学习又能促进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裁判规则的积极性,并热爱篮球裁判工作。学习篮球裁判规则对篮球专修学生来讲,首先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知识多样化的要求。其次,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去学习与理解篮球技术、战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要想真正学好篮球裁判,必须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认真持久地坚持下去,使自己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培养专修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

(六)努力学习篮球裁判的专业理论知识

为提高裁判水平,学生必须把规则和裁判法这两门基本课程学深、学透。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职业联赛中优秀裁判员的临场执裁与基层比赛中业余裁判员和学生裁判员的临场执裁做一下直观的正反对比,用大量的事实来表明,学生裁判员的错判、漏判、反判,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对规则理解不深,对裁判方法运用不当造成的。所以,要教育学生,对于规则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死背硬记上,也不能满足于对规则的一知半解;对于裁判法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效果会更好。

(七)心理素质的培养

1.加强学生自我暗示能力的锻炼

篮球比赛对抗激烈,篮球裁判员的情感紧紧地跟随着比赛的进行,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因此,专修学生裁判员必须通过自己意志力量来控制兴奋,调节情绪,使之适度。当临场遇到困难时,一定要用意志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紧张不泄气不灰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判罚上。另一方面,针对初次执法的学生裁判员出现情绪紧张现象时,要帮助他们建立坚定的执法信念,引导他们通过自我暗示,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当遇到外界客观情况刺激而情绪受到影响时,要使用暗示的语言,如:“我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裁判任务” 之类的话,来排除各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保证裁判工作的顺利完成。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裁判员在裁判工作中意志品质的好坏,是衡量能否持续胜任裁判工作的关键。平时就要树立正确的工作动机和态度,加强意志品质训练,培养勇敢果断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优良品德。只有加强意志的品质训练,才能克服临场中的困难。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力投入到临场中:要摆脱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树立自信心。临场前可采用活动调节法呼吸调节法等心理调节法,缓解因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在比赛中外表做到轻松自然大方;态度做到严肃认真公正,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仔细观察和正确分析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果断地判断和处罚。

包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中,裁判法的学习课时安排太少,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篮球裁判能力。在篮球专修课教学中,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单调。篮球裁判员证书的颁发没有严格的考试,即使拿到裁判证,学生也没有执裁的实际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裁判能力的提高。合理的制定篮球专修课的教学大纲,尽量多安排些裁判课教学,加大对裁判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有丰富的理论作为执裁的依据,在实际的裁判中有足够的信心。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是培养专修学生篮球裁判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开设篮球课的专题讲座,制定严格的篮球裁判员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国篮球协会审定.篮球竞赛规则[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中国篮球协会.篮球裁判员手则[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孙民治,等.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5―03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教育要求,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认真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发展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学术价值,值得体育工作者深人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全国20所学校100名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查阅下载分析了从1996年到2013年体育核心期刊中与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相关的文章30篇、专著6部,分类和比较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2.专家访谈法。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问题,访谈专家、主管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内容指标进行筛选。

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专家反馈,认真设计问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达到统计学要求。对20所学校的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9%。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合实际情况,归纳与演绎分析相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分析。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体系构建

(一)从体育教师职业特点的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专业素养中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内在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外在输出的教学能力,良好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学能力的内在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控制教学活动过程的能力。优秀教师身上所体现出的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特点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教学能力;积极健康的教学心态以及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美国教育学者提出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和技能等三大基本素养。

(二)从学生对教师需求的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李秉德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主要结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

(三)从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虽然由于学者们对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视角和切人点不同,对教师职业、教育功能的理解不同,研究者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但所有研究者都认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这两个关键的要素是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共性要素。

综上所述,结合体育教师的具体职责和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从教师品德修养、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训练能力、教师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来描述。

三、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指标体系 ,根据对专家教师问卷结果,筛选确定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一级指标5个分别是教师品德修养、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训练能力、教师科研能力(见表1)。

(一)教师品德修养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6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对人生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6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珍惜生命、敬岗爱业、对学生尊重和信任、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期望性(皮格马利翁效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除了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有渊博全面的学识,还要规范言行,以德服人,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尊师重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未来充满期望,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二)教师知识结构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全面文化知识、专业教育科学知识、社会人际关系知识。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渊博的教育知识、体育心理学知识、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知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合作知识。现代教育中各学科的融合和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他们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新教育技术导人所需要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认同在全面发展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知识广博、专业文化程度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三)教师教学能力

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6个。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理解和运用教材能力、语言组织示范能力、良好的运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6个三级指标分别是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利用和挖掘教材的能力、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保护帮助纠错能力、利用场地器材能力、反馈评价教学效果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讲解一示范一组织练习一指导纠错的步骤中,始终都需要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生动精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合理有序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及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的能力。

(四)教师训练能力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4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课余锻炼指导能力、运动队的训练能力、编排和管理运动队比赛的能力。4个三级指标分别是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科学选材的能力、组织指导群体锻炼活动能力、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能力。除了搞好教学,体育本身的竞赛训练特点还要求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方面有较深的知识素养。体育比赛是一个学校实力的窗口,搞好课余训练和参加各级比赛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使学生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懂得技能形成内因机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结合其自身特点,传授他们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理论,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体育中获得良性健康情绪,对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其身心的正常发展、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社会适应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竞赛活动中规程的编排和裁判以及赛事管理知识,也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五)教师科研能力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收集信息能力、选择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教学工作的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的能力”、“,完成课题的能力”。

为了加快体育科学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频繁的体育活动实践为理论提供了土壤,教学一训练一科研等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体育教师需要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实践出真知,从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做好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训练。在信息时代下,教师的科研素养表现如下:利用网络技术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根据学科发展,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撰写并,完成课题。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

(一)做好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素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在知识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信息时代,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职业特点。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学者,这决定了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完成知识更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教师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进修业务,提高学历,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主管领导做好教师的职后教育课程管理工作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主管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体育教师专业理念,是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满足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提高体育教师职业技能,专业素养课程人手,规划好课程学习设置和考核标准,让教师在培训学习中提高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师德修养水平。

(三)制定好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政策

要有法可依,要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政策文件保障机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定在固定时间内,体育教师需进行知识的更新与提高,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建立完善教师培训政策和法规。

(四)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方法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邀请知名专家讲授相关领域前沿知识,对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课程,在短期内分期、分批地对体育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为学历深造而参加的各种专业进修学习活动。不定期地举办学术讲座,让体育教师掌握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参与研究课题能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知行合一,开阔体育教师视野,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 慧.从专业发展学校看美国教师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7―24.

[2]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251―1252.

[3]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

[4]毛震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4(2):232―235.-

[5]周正怀.关于教师能力结构优化的思考[J].教书gz..:学术理论,2006(5):24―25.

[6]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构件[J].教育探索,2007(1):78―80.

[7]刘国安.研究型教师及其培养构建[J].教育论坛,2006(1):1―2.

[8]王彩平.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8(33):119―120.

[9]王晓芳,周庆柱.关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环境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30):131―132.

第9篇

关键词 健美操 啦啦操 异同点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video observatio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pectively Aerobics and Cheerleading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compar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rojects 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make it to cheerleading and aerobics sport has a relatively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boundaries, so that there i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coaches and athletes to promote rapid and aerobics and Cheerleading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while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aerobics and theoretical cheerleading researchers.

Key words aerobics; cheerlead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健美操与啦啦操两个项目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健美操与啦啦操项目的起源、运动技术特点、动作编排、音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继而分辨清楚两个项目的异同。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中国知网、万方等数字图书馆查阅了与健美操和啦啦操相关的论文。这些资料与信息都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观察法。观看相关健美操与啦啦操方面的视频: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举办的健美操比赛以及啦啦操比赛。(3)比较法。通过对其健美操与啦啦操两个项目的比较研究,分析出两个运动项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对其项目加深认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健美操与啦啦操项目不同点的比较

2.1.1 健美操与啦啦操的起源与发展

(1)健美操。现代健美操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萌芽,最初是美国太空总暑医生库博士为太空人设计的体能训练阿洛别克(Aerobic)项目,而后被影星简・方达现身说法,为健美操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作出了贡献。1992年9月中国健美操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健美操运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健美操是时代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激情飞扬的情感体验,也符合现代人追求健与美的需要,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啦啦操。啦啦操是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校园,它最早是以体育比赛的形式出现的,在二战后逐渐形成了技巧翻腾技术动作、抛接技术动作、造型、口号及队形变换为主体结构的现代模式,且随着时间迁移,从起初自发的助威活动到有组织的表演助威,演变到现在有规定动作、有规则的体育比赛。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就组织了正式的啦啦操比赛,随后比赛活动迅速在全球蔓延,并且逐步演变成为体育竞赛项目。这正是啦啦操运动从最初体育赛事的附属品逐渐发展为一项竞技赛事,是由依附性项目正式转变为一个独立的项目。而我国是从2001年才开始正式引进啦啦操,也正是在2010年我国首次举行了全国性的锦标赛。

2.1.2 运动技术特点

(1)健美操。健美操是以8种基本步伐为基础在此形式上变换并与当代最流行的舞种相结合,例:爵士舞、广场舞、街舞等舞蹈中的精华动作为主,通过操化动作的快速变换、较强的躯体控制力、着重强调动作在技术上更为精准,要求动作的夸张的激情表现,进而展现出完美无瑕疵的套路。

(2)啦啦操。舞蹈啦啦操是以基本技术和三种难度动作为基础,通过基本操化动作以及舞蹈的步伐、技巧、跳与跃、旋转等动作的完成,并且表现力度、速度与强度的技术特征。

①肢体动作制动与速度定位。成套动作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变化应保持躯体的的基本姿态且在其动作过程状态中都应有力度且利落。

②动作转换时重心的稳定性。平稳的身体重心是动作之间的转换和转体动作所必需的技术,在变换动作后要求其动作的身体重心向下,步伐清晰且稳定。这种无需有意识地缓冲是区别于健美操脚腕的弹动技术的最显著的技术特征。

③起跳与落地快速衔接技术。在做此类型技术动作时要求踝关节须有足够的力量支撑整个身体,利用自身的弹跳力使身体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腾空的范围内做出优雅的身体姿态且有短暂的停留。

2.1.3 动作编排的局限性

(1)健美操。成套技术动作的编排中,不允许有绕矢状轴和额状轴转体技术动作;且完成支撑类的技术动作时身体要在一个平面上,并且动作要高于水平面30%以上;肢体在发力上要完全反自然方向地用力,任何杂技动作、抛接等技术动作都属违例动作。(2)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中,注意手臂始终要处于额状轴前方。动作发力的速度快,有控制的制动且过程短,其基本动作比较随意,动作的发力方向是向下用的力,整套技术动作主题要明确且开始与结束要清晰明了。

2.1.4 音乐的特点

(1)健美操。音乐曲风鲜明,节奏清晰,乐曲中周期性的节奏序列的出现,强、弱拍的交替出现,更能体现表达出动作的力度的强弱效果的表达。健美操音乐选择上大多为爵士乐、迪斯科、现代音乐和具有民族特点的乐曲为素材,或是选择几种不同曲风的音乐编排在一起,不仅可运用打击乐器的伴奏,还可添加特殊的音效,充分体现现代的高速度、快节奏的音乐特征。(2)啦啦操。啦啦操在音乐的配合下展现其独特的啦啦操的魅力。啦啦操的音乐可以是现代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等,其音乐可使用一首或多首乐曲混合的音乐。

2.2 健美操与啦啦操的相似性比较

2.2.1 健身与健心并重

两项目都是以健身为基础,并融入健心、健智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效应的体育手段,既注重形体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修养的统一,充分反映了健心、健智的综合性。随着两个项目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清楚地懂得了啦啦操的健心、健智作用以及在其它方面所体现出的积极作用。

2.2.2 身体素质的相似性

两个项目都需要队员们极致展现出个人的表现力来吸引观赏者。因此在表演中队员们的基本素质、基本姿态、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等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包含有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协调性与身体的协调性等,它是顺利完成成套技术动作的基础。而良好的身体姿态是完成成套动作的保证。良好的表现力是队员们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技术动作使其动作更加完美。

2.2.3 动作内容的多样性

在徒手体操与现代舞的基础上创编而成,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发展融入各种舞蹈风格、武术等元素经过提炼改进使成为具有其特色的动作。在动作技术协调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力度、节奏、速度及准确到位上。动作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与时俱进等的特点,使健美操与啦啦操更富有美感、趣味性及娱乐感。

2.2.4 深受大众喜爱

两项运动都符合现代人对于追求健身健美健心的需求。在动感的音乐中,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又能给人们带来欢快的情感体验,因此深受人民大众的广泛喜爱。同时由于健美操的运动强度与负荷的不同,练习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因此深受不同人群的喜爱。另外,两项目的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练习起来既简便又安全。

2.2.5 注重个体能力但奉行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

啦啦操与健美操运动基本都以集体形式开展的。只有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在队形的编排上更具有创造性与层次感、技术动作更具复杂性,只有完成更多的空间转换及队形变换,才能真正体现啦啦操与健美操运动的无限魅力。在技能上,队员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以达到技术动作的实施和配合的默契,特别是在拖举、抛接组合中彰显队员的团结协作,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激励及配合,以争取团队目标的实现。在强调团队完成技术动作的一致性,又能凸显运动员对不同能力的展示,使每个队员在参与团体配合的动作时能够在不同位置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团队集体意识。

3 结论

3.1 健美操与啦啦操的不同点

(1)健美操与啦啦操的起源不同,健美操起源是为太空人设计的体能训练,而啦啦操起源于美国NBA赛场。(2)技术特点不同,健美操以8种基本步伐并融入多个舞种并要求动作的精准与力度。啦啦操是以基本技术动作和三种难度动作为基础,要求具备身体重心的平稳性,肢体快速制动技术以及跳落技术的衔接的技术。(3)技术编排的局限性,在编排上不允许编入所有绕矢状轴和额状轴转体全部动作技术,反自然方向用力的动作。而啦啦操手臂永远处于额状轴前方,基本动作比较随意,动作时的重心方向是向下。(4)健美操在音乐选择以周期性的强弱拍的爵士乐、迪斯科、轻音乐、现代音乐和具有民族特点的乐曲为元素。而啦啦操的曲风更加广泛,在音乐的基础上更多地加入特殊音效,与之相匹配的口号。

3.2 健美操与啦啦操的共融性

(1)具有健身健心的特点。都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基本姿态与良好的表现力才能使成套的动作更加完美。(2)动作内容是以人体的自然动作、舞蹈动作和自我表现为基础。(3)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发展速度快,形式多样,深受不同人群的喜爱。(4)注重个体能力但奉行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2010-2013版)[S].

[2] 张庆如.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文化诊释及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叶知飞.舞蹈啦啦操技术特征及表演风格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

[4] 刘攀云.论音乐在健美操中的重要性[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