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

时间:2023-12-06 11:29:57

导语:在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is a top priority in all our work. In this paper,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the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risks faced by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rsonal views of the moder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p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高危行业,所以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又不可否认,安全管理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随着诸多理论和标准应用于安全管理,比如风险管理制度的引入,这给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构建注入了新的内容。笔者借鉴已有的安全制度方法和规定,基于电力企业特性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制度,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作一简单探讨,期望能够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再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纵览我国电力安全管理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电力企业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指导下,逐步在总结事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比如,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级安全网、建立、健全了安措与反措计划、两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

   二、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环节面临的风险       由于电能尚不能大规模储存,因此,电力的生产、输送、使用同时完成并随时处于平衡。电力生产的内在特点决定了电力生产必须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事故,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造成人身伤亡、主设备损坏或大面积停电,甚至造成全网崩溃的灾难性事故。但又不可否认,电力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产密集性企业,其设备数量大、品种多、自动化程度高、对设备的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高。

      既然风险必然存在,那么提高风险意识及早发现在生产中存在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尽早采取措施避免隐患转化为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电力企业发生的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将事故划分为人身、电网、设备三大类型,结合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为重点,采用风险识别的方法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价,以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应对风险方案。25项要求是对电力企业已经发生的重大事故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改进措施,而风险管理中的危机源查找很大一部分也是依据同类企业的事故教训。因此25项重大事故无一例外地成为了重大危险源,其中的应对措施也是相应的风险管理内容。由于对事故的识别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不能排除在这25项之外还有更大或者更危险的事故风险存在,因此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源查找与风险评估,结合25项要求进行分析,再结合本企业生产中配备的设备、技术、人员等实际因素而予以相关合理制度构建。

建立与完善现代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

       (一)以《二十五项要求》提高危险源预防目标意识      风险管理强调超前控制,即在生产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发生之前。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

第2篇

1电力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以预防为主的措施落实效果不理想对电力企业而言,“安全为主、预防为主”一直是其安全生产的指导性思想,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制定多种管理规则,以有效控制安全隐患。但从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中来看,以预防为主的措施落实效果并不理想,其突出表现为没有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无法超前控制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生产风险爆发的概率较高。同时,在科学的风险预防中,风险检测方法应用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1.2风险控制存在片面性与其他产品相比,电能产品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储存,且整个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几乎就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因此,其风险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导致电网生成出现问题。但电网惬意在风险控制中普遍存在控制效果不全面的问题,只能将工作重点集中在某个点上,增加出现风险的概率。

2风险管理基本概念分析

2.1PDCA循环PDCA循环又被称为戴明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其主要思想为:在质量管理中,需要遵循科学的管理流程,并将全面的质量管理活动反应在质量控制上。该循环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PDCA循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进行优化,并逐渐成为当前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思想,其基本定义如表1所示。

2.2基于PDCA循环理念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评估

2.2.1作业风险管理流程对电力企业而言,在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主要体现在:①分解作业步骤:预先识别现场作业的基本步骤,并判断可能诱发风险因素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评估各个风险因素,再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在生产中不断纠正危险因素;②作业评估总结:根据作业流程与最初处理结果,判断相关处理措施的有效性;也可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以头脑风暴法判断风险处理措施的不足之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管理流程。

2.2.2作业风险识别结合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流程,可判断其风险因素主要体现为:①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较为明显,操作人员违规操作、不安全行为都可能导致安全风险发生;②设备因素:设备自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③环境因素:带电作业范围小、风雨雷电天气等都可能导致电网事故出现;④管理因素:在电网生产中,违规指挥、无章可循等,导致其在生产中的作业流程混乱,留下现在安全隐患。

2.2.3作业风险评估风险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后果与概率两方面,并通常以函数的形式进行表示。在该问题研究中,南方电网公司一直处在我国领先位置。其在评估中,主要采用PES半定量分析法,通过表现与风险有关的相关要素,来反映现场作业风险。其中,P代表实际存在的风险所能导致的事故;E表示相关事故的发生频率;S表示实际存在的风险的危害程度。以R表示风险值,则其计算公式为:R=PIEIS

2.2.4作业风险控制与效果评价对电力企业而言,其作业风险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达到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的目的,最终保证电网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在风险事故处理之前,首先要确定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在风险等级较高的事故处理中,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①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②重视自身安全保护;③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风险管理;④风险控制现场设置质监人员,监督现场作业等。在开展作业风险控制后,会根据作业流程对其进行评价。在勘察中,主要根据现场作业的相关内容,再结合管理条例,评价作业过程效果。

3风险管理实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对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3.1案例简介A公司位于我国南方某省市,是GD电网公司下的一家大型供电企业,其近几年用电量位于当地前五名,是较早开展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企业之一,其在电网安全生产管理中主要存在:①重视事后处理,忽视事前处理;②员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度不高;③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

3.2PDCA循环理念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的实例分析

3.2.1确定作业风险基本管理流程在风险管理中,该企业充分根据自身管理要求,结合PD-CA循环理念,制定了科学的安全管理流程,其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3.2.2风险识别该企业根据作业风险识别的原则,有效规划10KV台架变压器更换作业任务,并综合考虑人、操作设备、管理等因素,充分罗列相关危险因素,并将其制作成风险识别管理图。其采取分层确定的原则,根据不同管理项目的特点,将其划分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一层代表整个安全管理项目,第二层代表具体操作项目,第三层代表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现象。例如,10kV台架变压器更换作业任务为一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为第二层,出现触电电线为第三层。在风险识别中,该企业根据以上内容,有效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安全现象,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3.2.3评估风险以登高作业为例,其导致的后果(S)是人员伤亡,因此其取值为50;其发生率(E)较少,因此取值为0.5;其潜在危险因素导致的特定后果(P)主要分为受伤、伤亡两种,故取值为1。根据上文公式,可确定R=1×0.5×50=25,属于可控制范围。

3.2.4安全管理措施与效果评价该企业根据自身管理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其主要包括:①规范作业操作流程,组织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为实现安全生产,该企业开展了长时间的安全作业培训课程,并标明不同工况下的注意事项与操作标准,要求所有作业人员能严格按照生产要求展开作业;②制定作业风险评估表,作业人员在作业之前,完全根据所制定的风险控制条例逐步确认安全生产流程,并将已经完成的安全措施记录在作业手册上。在安全生产作业评价后,该企业管理人员将所有的安全生产记录进行归档,并以月为单位,讨论本月间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作业中的不足,最终提出改进措施,并由专人督促完成。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法;实践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电力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电力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对安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对防范工程项目安全风险,促进电力工程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进行阐述,对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安全管理在电力工程中的实践运用,为确保电力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帮助。

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形式比较严峻,主要表现为:电力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不多,缺少对重大事故有效的预防机制,安全生产的科技技术更新不及时,导致安全生产工作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而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项目的良好运行提供保证。具体来说,在电力工程中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安全生产目标;制定安全生产方案;对安全管理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安全隐患识别能力等。

二、电力工程中安全管理的方法

(一)安全危险识别的意义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对安全危险的识别主要指的就是对危险源的识别。理论上来说,危险源具有以下的特点:具有引起工程破坏的能力;有具体的破坏对象;产生的后果具有破坏性。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危险源理论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通常采用更系统的方法,从人的因素、机制因素、物质因素、法律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五个方面来对安全危险进行识别[1]。

(二)电力工程中安全危险识别方法

目前,在电力工程中,对安全危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1、经验总结法。管理人员通过对以前案例进行分析和既有的案例总结进行危险识别工作。通常选择的方法是类比推断和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发生事故的类型来和统计资料来分析。同时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库的资料,从而为危险源识别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2、流程图法。电力工程项目的流程图中对项目进展的各个流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系统的标识。具体来说有电力项目总体流程图、电力项目工程进展流程图以及作业流程图。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流程图的各个环节中标注出可能发生的危险点,为安全危险的识别提供依据。

3、条件假设法。在假设条件中,通常用到的分析方法是故障树表示方法和鱼刺图示法。技术人员通过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了解,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对危险进行具体分析,得到分析数据。最后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和计算判定工序中的危险源。

4、分解系统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由于电力工程项目比较庞大,涉及到的具体流程较复杂,如果从局部开始进行危险识别相对来说较简单。具体来说,分析人员要将整个工程系统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子系统,对子系统进行风险识别,再将识别结果进行汇总和总体分析。下图为具体的分解图:

5、清单核对法。清单核对法也简称为核对表法,是一种纵向的历史分析法。分析人员首先要收集相似工程的资料,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出相似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将现在工程项目的情况和表格进行对比,查找出安全隐患。在清单中包括的内容有:施工设施对员工是否有潜在风险;起重机能否顺利进入人工地;附近的交通条件是否便利;建筑垃圾的排放地点是否合理;工程的噪声是否符合要求,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等。

(三)电力工程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不仅要掌握识别危险源的方法,还要能够通过一定手段对危险源进行控制。企业在控制危险源的时候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其中,预防主要是通过风险识别方法,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在隐患发生之前将其消灭。防控结合指的是企业在工程进展过程中,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从全局进行考虑从而控制住危险源[2]。

具体的控制危险源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三全控制管理法,即全员控制安全管理、全过程安全控制管理和全方位控制安全管理。通过合理的控制方法组织成一个立体管理网络,从而形成统一的管理。2、目标管理法。这种方法通过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有效连接,使员工在享受到工作成就感的时候同时完成了安全管理的目标。3、预测分析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预测的作用,在安全管理的措施开始具体部署之前,对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化解相应风险。

二、安全管理方法在电力工程中的实践分析

安全管理方法理论较多,电力工程人员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采取切实有力的控制措施做好安全风险的管理工作。下面,本文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探讨安全管理方法在电力工程中的实践方法。

(一)电力工程简介

我国某电力公司为例进行介绍,该工程计划总规模为2.5×150MVA,占地面积为24512O。总体工程主要包括行政综合楼110v的支架基础、220v的构架基础、事故油池、避雷针设施等。

(二)电力工程项目特点

该工程项目的总体的施工内容并不复杂,高新技术含量较低,但该工程的地理客观环境比较发杂,需要的土石方较多,同时在工程项目区域具有很多的植被,给土方的临时堆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施工企业和在工程的南边建立起了挡土墙和220v构支架。同时由于季节的原因,施工企业要做好排水工作。

(三)工程危险源的识别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首先就要对工程项目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在该案例中,分析人员通过经验总结法、流程图法和系统分解法的综合运用来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人员对现场的施工条件进行分析,将整个工程系统进行有效分解,从而做到系统识别,并将风险分析结果计入到标准化作业指导记录日志中。专业审查组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编制风险识别表,在施工作业进行过程中,根据风险识别表中记录的内容对施工作业的各个流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在施工作业中不断发现和完善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工作。

(四)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

为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项目管理部门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了安全控制措施。

1、现场布置的安全控制措施。该措施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对临时器材、消防设备、机械装置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并编制平面布置图。在该工程中,从安全角度考虑设置了垃圾掩埋池和危险品存放仓库。

2、设备的安全使用控制措施。在电力工程中对电气设备的使用要格外注意,通过集中接地施工工作,将电气设备就近与主接网连接。

3、用电安全控制措施。为了做好用电的安全控制,在本工程的西北角假设了变压器和低压柜,在局部工程中设置了分配电箱,通过三级配电和末级保护来进行用电控制。

4、消防保卫控制管理。针对活动房、工棚、配电房等地方进行重点消防保卫管理。通过条例规定任何人不可以搬运和毁损消防设备,保持防火间距畅通,同时对消防器具及时检查更新等。

5、其他安全管理措施。为了有效防范风险,工程管理部门在土方工程、模板工程、脚手架安装、焊接作业等方面也制定了具体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五)安全管理效果分析

在该工程中,通过对安全危险因素的有效识别,采取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管理目标。

结束语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规模较大,工程环节复杂,从而导致存在着较多的安全事故隐患。通过合理的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工程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进行风险辨别,并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 牛华庆,朱先清.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实践[J]. 价值工程,2015,21:66-67.

第4篇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E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4-0027-04

一、风险管理的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情况

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它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其实质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潜在的事故后果。

风险管理问题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主要指企业为控制偶然损失而作出的有组织的集体努力,是企业管理功能的延伸,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引起美国工商企业的重视与推广,并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美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协会等专门研究机构。此后,风险管理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均设有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1]。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大大拓展。美国在国防领域的风险管理已经趋于成熟,并在《国防部弹药和爆炸品承包商安全手册》(DoD4145.26-M 2008)第11章专门提出了风险管理的要求[2]。

我国的风险管理的研究及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险管理的知识开始进入中国,90年代初,外商率先在工程项目中使用风险管理。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已经大力开展了风险管理,并于2005年颁布了行业标准《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推荐作法》(SY/T 6631-2005)。因石化企业大规模连续性生产,且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性,促使石化企业十分重视风险的控制并形成一套自己特色的风险控制程序。在中石化系统内各企业对风险的控制通常采用分级控制。如镇海炼化公司(简称ZRCC)将风险分为公司级重大及不可容许风险、部级重大及不可容许风险,分别制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相关执行部门根据措施要求实施控制和改进。ZRCC重大及不可容忍风险的控制改进措施分两类:一类是通过新建、改建、改造等消除、降低或控制风险的技术性措施;另一类是通过制修订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制定并落实监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等的管理性措施控制风险[2]。

二、国防科技工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

及主要内容

1.国防科技工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实施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风险

国防科技工业是一个固有高风险行业,其科研生产中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大多具有燃烧爆炸性,如果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科研生产中发生的无数事故给人们带来了惨痛经历和血的教训,同时也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因此,对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研制、生产、运输、使用、储存、销毁等全寿命周期实施风险管理,使安全管理从被动防护变为主动预防,从源头上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降低事故隐患和存在的风险。

(2)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保障武器装备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关乎国家安全。一旦出现燃烧爆炸重特大事故,将严重影响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影响到国家战力保有。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有别于危险化学品、矿山等一般高危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国防科技工业实施风险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发生的严重性,有利于武器装备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3)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寓军于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国防科技工业涉及的各种燃烧爆炸品,在民用爆炸品、烟花爆竹、石油化工等一般工业领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应用,这是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特性的具体体现。国防科技工业实施风险管理,将从本质上提高燃烧爆炸品科研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水平,从而可以间接提高这些领域的安全性,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

2.国防科技工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与一般行业的风险管理过程类似,国防科技工业风险管理过程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个方面。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即识别燃烧爆炸品科研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及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其风险性质。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根据国防科技工业的特点,其科研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类别有:燃烧爆炸、中毒、触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等。但不同的物料有不同的性质,具体分析时可以根据实际危险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别。

1)风险识别的要求

风险识别必须全面充分,应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就是从厂址、总图、物料、工艺、设备、建筑结构、电气、消防、暖通、作业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纵向到底”就是对于每个方面要彻底识别出所有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

2)风险识别过程中需掌握的主要技术

风险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产品的危险特性和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掌握产品的物化性质和灾变机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其次要对产品进行危害分级研究,为下一步风险评价打好基础。

(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过程。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严重性,然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确定社会对风险可接受的程度。

国防科技工业主要涉及的燃烧爆炸危险性,许多风险评价方法不完全适用。例如,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法(道化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毒性评价法(蒙德法)等定量评价方法适合于化工生产装置及过程,不适合军工火炸药及其产品生产过程。目前,适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方法(SCL)、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事故树分析法(FT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及我国自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于火炸药及其制品危险源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BZA-2法)等。其中,BZA-2法综合考虑了物性、物量和工艺、设备等人、机、物、环境的众多因素对安全性的影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单位的安全现状和今后改进的方向,为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及选择安全投资的方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3]。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评价还主要停留在定性、半定量的水平上,尚不能相对准确地给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主要原因是缺乏物料、产品等的基础参数,无法建立正确的模型,无法进行参数选择,因此需要大量开展火炸药及其制品基本安全参数测试、分析与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各种事故发生的原理,并以此为依据大量开展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工作,开发出更多适合国防科技工业特点的风险评价方法。

(3)风险控制

通过风险识别、评价,就可以获得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从而得到具体的风险数值。将评价出的风险数值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危险等级,进而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控制在人们可接受的水平。风险控制的原则是:

1)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对风险的实际控制程度和效果,应与工厂的运行经验和能力相适配,并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弱的思路。

2)对于不可接受风险,需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使其达到可接受程度。

3)对于可接受风险,则应继续保持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使之处于监控状态,防止其风险增大以至超出可接受范围。

风险控制措施的出发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降低风险的严重程度。风险控制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4]。

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包括:

1)采用本质安全设计,尽可能从源头上消除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化工艺、生产中以无毒无害物质代替有毒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连续化作业、人机隔离等。

2)当消除危害因素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3)在无法消除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应想法减弱危害的程度,如局部通风排毒、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减震装置、消声装置等。

4)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

5)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设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6)当事故难以避免时,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如消防雨淋系统、紧急疏散措施等。

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包括: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2)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使全员得到及时合理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等。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防科技工业本质化安全技术匮乏,手工作业较多,自动化连续化水平较低,预防性措施不足,对各种危险源的控制主要以安全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为主,这些均导致国防科技工业风险控制手段单一、工程建设防护不当或防护过当,造成事故风险增大、大量宝贵土地资源及资金浪费,控制效果不佳。急需我们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结合差距,针对性地开展风险控制措施的研究与开发。

三、国防科技工业实施风险管理建议

风险管理的思想出现以来,在各行业各领域不断应用、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至今已经成熟,大量的实践也己证明了这种管理体系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但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应用管理上,由于科研基础落后,切实深入开展风险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在国防科技工业顺利开展风险管理,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大力开发本质安全技术,提高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程度,通过实现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遥控化及人机隔离,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

其二,积极开展安全预警及在线监测技术,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关键参数的临界值并发出预警,采取有效措施以防事故发生。

其三,积极开展军工燃烧爆炸危险品安全技术基础研究,建立全面的危险品基础数据库,建立危害分级标准、风险评价方法标准、风险控制措施评审规范等风险管理标准体系,为国防工业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标准保障。

其四,积极开发适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的风险评估手段。由于国防科技工业生产的特殊危险性,尽管目前我国兵器工业安全管理部门已创立了适合于火炸药及其制品危险源的评价方法(BZA-2法),填补了我国军工和火炸药生产和使用过程定量评价的空白,并在相关企业的危险源评估、安全技术改造等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方法比较复杂,操作性有待提高,使用范围还有待拓展,需要研发更多的科学性、实用性强的适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的风险评价方法。

其五,大量开展爆炸分析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空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手段,集中优势人才,大力开发爆炸安全分析与评估软件,为爆炸物风险识别与评估提供有效的手段。

其六,大力开展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防护技术是提高军用爆炸物安全性的关键性技术之一。目前,国外针对军用爆炸物开发的防护技术主要包括泄爆技术、水雾抑爆技术、超高速灭火技术、防冲击波技术等。这些先进防护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危险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我国要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研发经济可行的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安全防护技术,为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更加完备的风险控制措施。

其七,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使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事故的预防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其他较好的物质技术手段作保障,还需要从制度、体制上健全风险监管体系。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规划,将风险管理体系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国防科技工业应根据自身的特性,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强安全技术基础研究,建立并积极推行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增强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的科学性和预防性,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危险品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降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的风险,提升社会和经济效益,保障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春生.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26.

[2]杨源,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全过程方法探讨[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5(6):32-36.

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风险管理;管理措施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construction project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briefly discuss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project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ecurity risks; risk management;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施工主要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建筑施工复杂而变换不定,不安全因素颇多,加之流动分散,工期不固定,易形成临时观念,倘若不采取可靠的安全预防措施,安全事故必将频繁发生。因此,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的体制与方法,并以之作为引导,以合理的成本投入降低项目的风险损失,为建筑施工项目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对社会经济以及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1目前建筑市场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正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伴随着项目施工难度和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对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总体较为健全,但由于建筑业内的激烈竞争和市场自体的不规范,部分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即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中逐步丧失了主宰控制权,而将主宰控制权放任于项目承建人,造成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缺失,未能严格的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未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的要求实现安全检查评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或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未能正确认识到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或挪为他用,致使安全监督管理有章不循、监督不力。最终造成建筑施工项目失控的被动局面。

2加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施工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安全生产无事故,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严格执行和深入认识。加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提高自主认识,明确工作方针和指导思想,确定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安全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进行合理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

3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国家标准局1986年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对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归结于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对于直接原因又分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由于该标准时间早,使用时间长,对于目前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风险的识别,在对于该标准的认识基础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事故的直接原因

(1)机械性作用

由于外力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事故类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方面:

机械设备或工具的伤害;

物体打击,如落物、崩块、锤击、破裂等;

车轮碰撞、碾压、倾覆说引起的伤害;

起重吊装设备引起的伤害;

高处坠落等引发的伤害;

建筑物、堆置物倒塌、墙体、土体倒塌说引发的伤害;

(2)化学物质的作用

化学物质作用于呼吸系统、粘膜、皮肤、中枢神经二引发的各种伤害和中毒。如铅、汞、磷、沥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3)温度作用

由于直接接触或接近高温物体,如电渣压力焊、搭接焊、电弧焊、火花、熔融金属、热气体等引发的伤害。

(4)电流作用

由于直接接触带电物体或间接接触漏电设备,电流通过人体而引发的点击和电伤。如水下或潮湿环境下的设备漏电形象,电缆线破皮,漏电保护器失灵等。

(5)爆炸作用

该项为机械、热效和化学效应的联合作用,一旦发生将引起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如可燃性气体的储藏和使用。

3.2事故的间接原因

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所罗列的间接原因外,以下间接原因也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如高温环境下,人的注意力降低,反应速度迟缓;低温环境下,动作不灵活;工地现场、通道的照明不足;安全防护、临边防护不牢固,卸料口,卸料平台搭设不规范;对于现场危险源交底不清楚,对于新工艺新技术的交底没有针对性等。

对于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的认知,了解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安全风险的种类和性质,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分析在技术、设备、组织管理上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防治措施。

4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措施

4.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引入

从一九八三年起,我国已实行国家监督、行政管理、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以传统管理的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方法,结合法制、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实现项目生产及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转,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做好安全生产企业领导是关键,企业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建立和健全以企业负责人为首的分级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首要工作应做到建筑施工项目的“本质安全化”,即项目的建设从开工伊始就必须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源头消除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安全事故进行预控,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4.2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随着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施工难度和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对于已知风险的预控已不能满足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应更主动的结合项目特点进行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即在项目施工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概略的分析。由于安全风险具有潜在性的特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展成事故,因此在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危险因素、危险源:

触发事故的条件;

不安全的现象或状态;

把不安全转化为安全所应具备的条件;

如此下去产生事故的情况;

产生的后果;

产生危险的等级,可能性大小,频繁程度;

根据危险性的起因,如何采取预控措施,避免其发展成为事故;

在确定风险源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频繁程度、产生的后果之后,工程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表1进行风险综合评价,最终得出各项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哪些项目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与人力,并最终确定适用的安全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表1危险源风险评价方法及标准

说明: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决定为重大危险源:①当D≥160时为重大危险源;②当160>D≥70,经讨论确定是否为重大危险源;③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④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⑤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⑥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因素,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3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1)风险回避

所谓危险回避,是指在建筑施工项目完成风险分析、评价之后,如果发现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且可能导致的损失也很大,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时,可主动放弃项目、放弃原有的计划或改变预期目标,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的方法。虽然风险回避能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但同时也失去了同等的获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即项目管理者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达到自身免受风险损失的方法。由于保险存在着许多优点,所以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是较常见的风险管理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鼓励企业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当安全风险发生并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时,投保人可获得一定额度的经济补偿,从而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

4.4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1)安全教育

由于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较差,所以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抓不怠,劳务队组进场后必须经过公司、项目部、队组三级教育,并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将工程特点、危险源、安全操作规程等予以告知,最终实现安全工作总体目标的前提保障。

(2)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投入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密度与安全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在施工难度高、危险性较大的施工区域安装电子信息监控系统,不仅能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也能对安全风险重点、难点部位进行有效的检测与控制。同时,大力推广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设备,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与设备,也能对全面提升施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5结束语

第6篇

1.确认建筑工程的危险源,设计危险源的清单

可以说安全事故只要发生可那么就存在危险源,危险源可以说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所以,安全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的重心就是要对危险源去进行控制。建筑工程在开始开工之前,监理的工程师就应该去参照工程的主要特征还有工程所要进行施工的内容,和相关的条件以及一些外部环境,对工程的安全风险的有关资料和信息进行统计,参照工程构成以及工程的施工阶段还有工程的风险因素等去进行相关的分类,积极的识别和确认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源。对于参考而确定的危险源,要按照事故可能出现损失的严重程度还有事故可能出现的概率分去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各种重大的危险源进行评价,按照重大的危险源的主要特征去制定控制其安全风险的具体办法,并设置危险源的清单。

2.严格审查各种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所以要进行应急救援的预案是主要是为了去控制事故发展的方向更加的严重,尽可能的减少环境还有相关资产受到损害的程度,尽量的降低施工现场出现的人员伤亡。审查应急救援预案的过程里面,监理的工程师需要对救援的预案进行注意是不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不同的工作程序都是不是可以进行操作,救援的器材还有救援的组织人员布置的是不是合理。

3.监视测量并且控制危险源

监理工程师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危险源的清单对各种风险去进行控制,假如建筑的工程施工条件还有施工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工程量有相关的变动,那么还需要去了解风险的控制方式是不是要按照工程的变化而进行改变。并且,监理工程师还需要去检查是不是有新的危险源会出现或是存在施工前期被护士的危险源。如果出现新危险源,那么就要去积极的识别它,同时制定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二、施工之前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

1.比较细致的了解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各方面条件

总的来说在施工的企业安全生产的条件有很多的内容,在通常的情况下,安全生产条件不会造成财产的损失或者是有关人的员伤亡。并且伴随着我国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推行,有一些没有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要求的施工单位是不可能取得安全生产证的书,所以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工程的建设。

2.审查工程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措施

为了对工程可以安全生产进行保障,施工的企业在工程技术上还有防护上以及管理的去建立一些相关的安全措施。对规模比较大的危险性比较高的工程来将,比如有:土方开挖和吊装的工程,基坑支护还有模板的工程等,都是需要去制定一些比较独立的施工方案。同时在进行施工的过程里,监理的工程师还需要特别的去注意核查有关的安全技术是不是都是成熟并且可靠的,是不是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及针对性,是不是都符合行业中不同强制性的标准规定,要认真的审查专项方案的计算的方法还有安全的验测结果以及主要数据的来源。

3.对相关设计文件进行了解,参与工程技术交底工作

工程设计部门在施行设计的交底之期,总监理工程师需要让手下的监理人员对设计的文件进行了解,并且积极的对设计图纸中存在的施工的安全问题以及结构上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可能出现或者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专业的监理工程师需要在设计技术交底的工作中积极的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主要原则和设计上的主要构思以及对于设计质量的一些要求等,对与施工安全的环节去进行注意,并且选择新材料还有新的技术以及一些新的工艺手段,去向设计单位提出一些比较适合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办法和建议。

三、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危险源;危险源识别;预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24-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realizing the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al mine, and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principle, system structure and main function of the systemin detail.The system establishes the hazard identification early warning framework, realizes the management,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and processing of closed loop for the major hazard sources,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hazard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losed treatment.

Key words: hazard; hazard identification; early warning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依然十分严峻。根据1998~2002年5年间的全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各行业共死亡66406人。其中仅煤矿企业就死亡31233人,占到各行业死亡总数的47%以上。而且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频率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每年全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就近50起。重大恶性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和政治影响。近年来,国家一直十分重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先后颁布了各类法律、规程、条例,投入大量资金改进矿山生产设备,对主要灾害的预防开展攻关研究,这些措施为改善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我国对煤矿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技术研究不够,致使在煤矿安全生产中难以准确地把握煤矿生产系统中的重大隐患及薄弱环节,难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这也是目前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煤矿生产中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这些风险预先进行识别、评估,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迫切需要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想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辨识危险源,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预防风险的出现,然后要对已知的危险源进行持续地监测,同时辨识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新的危险源,在对已知风险预控失效或出现新的风险时,能及时作出反应,对风险进一步进行分析、预警,并加以控制或消除,遏制其扩散演变为事故,造成损失。

目前,煤炭行业中也正在大力推进重大危险源识别及预警体系的建设。因此,在煤矿建设危险源识别预警体系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建立危险源识别预警系统框架,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监测、预警、监督体系。本系统针对煤矿瓦斯、顶板、地质构造、机电设备等危险源,综合运用标准对照法、事故树分析法等危险源辨识方法,辨识存在于煤矿危险源的不安全因素,构建危险源及不安全因素库,并对目前已知的隐患进行分析、分类,实现煤矿井下危险源与危险因素的统一管理。实现煤矿井下瓦斯和顶板等重大危险源在线实时监测,建立识别和预警模型,识别重大危险源的不安全状态,并对预警进行分级,实现对危险源的实时预警。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点和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双重监督,实现规范化的预警处理与闭合流程,提高危险源管理的透明度及]合处理的质量,为煤矿企业的危险源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1系统原理

本系统的重点是形成一个闭环、动态、完整的数据处理和识别、评价流程,见图1。

危险源识别的本质是识别危险源的不安全状态,首先通过瓦斯、顶板、地质构造、机电设备几类危险源的分析,建立危险源识别模型,确定每类危险源包含的危险因素、安全隐患及其预警模型,确定预警模型逻辑运算需要的数据。

根据危险源识别模型需要,构建掘进工作面、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日常工作等基础对象模型,围绕构建的基础对象模型,将日常的生产进尺数据、瓦斯指标、传感器调校、巡检记录、设备检修记录等统一处理,结合集成的安全监控、顶板压力监测、电力监测等系统的数据,进行危险源预警的实时运算。

系统产生的预警信息通过WEB方式进行,用户浏览系统时可收到预警提醒;预警产生后会自动触发预先设定的处理流程,处理流程中涉及的部门、用户可以收到任务提醒,实现规范化的预警处理与闭合流程。

2实现方案

2.1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构成如图2所示,煤矿井下危险源识别预警系统分为数据集成模块、预警处理模块、消息处理模块、流程处理模块和预警系统UI等几部分。数据集成模块主要处理由现场子系统、全矿井综合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本质安全矿井体系支撑系统等系统数据的实时采集。预警处理模块通过对地质、设备、环境等危险源信息的管理,根据系统中设定的分级预警方案和分级预警指标设计各种动态分析模型,使模型与每一个危险源监控点关联,判断危险源状态、判断是否预警及预警级别。系统UI负责系统信息、预警信息的实时浏览与查询,根据预警类型及级别关联相应的规程规定,当有预警时自动显示相应的制度与处理措施。工作流引擎主要负责预警流程的发起、处理、监控与闭合,图形化工作流程作为规范预警处理流程、提高预警处理效率、监控预警处理流转状况的工具,是本系统预警处理预警流程的核心。消息处理模块根据系统配置,对预警信息进行组织,并进行信息的调度、控制和,并与短信平台、消息客户端等进行有效的交互,提高相关单位与各业务科室的协同处理能力,加快预警处理速度。

2.2危险源模型

针对煤矿井下存在的瓦斯、地质构造、设备、顶板等危险源,根据现场了解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通过标准对照法、工作任务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识别出的危险源及评价指标,结合本质安全矿井支撑体系与本系统中相关的隐患分布情况,设计出以示意图形结合表格的模式展示的危险源模型,主要包括易于说明原理的图示与各类指标的具体描述,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危险源模型。

本系统中提到的危险源主要是围绕煤矿井下的主要生产对象――工作面展开,主要涉及工作面的瓦斯、环境参数、地质构造、顶板压力等,其中设备危险源随煤矿生产过程进行延伸,扩展到提升、电力等系统。

本文以地质构造与机电设备为例,列出危险源模型的评价及预警指标,如图3、图4。

3主要功能

系统构建了多种危险源模型,建立了危险源及危险源指标库,实现了对综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机电设备、日常工作、收尺进尺、瓦斯指标等基础数据的填报与管理,实现了瓦斯、顶板、皮带、电力等监测监控系统数据的集成,并将系统中所有可用的数据、参数、指标等变量化,一起参与到危险源管理评价预警体系,实现了对危险源的实时监测,并对产生的预警进行实时的提醒,现了预警处理流程从发起、流转、执行、跟踪到完成的规范化的流程闭环管理。

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功能及特点:

1) 系统具有危险源隐患基元库,将危险源管理相关标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分类表格化,可为危险源辨识工作提供参考,也为煤矿企业的危险源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2) 煤矿井下危险源的识别,围绕煤矿瓦斯、顶板、地质构造、机电设备等危险源,识别重大危险源及其不安全状态,构建危险源及影响因素库。并提供了易于说明原理的图示与各类指标的具体描述,可为危险源预警指标的识别与定义提供参考。

3) 煤矿井下危险源的预警,针对危险源的不安全状态建立预警模型,通过实时计算和分析,实现对危险源的实时预警。系统建立了危险源预警指标管理体系,将系统中的所有可用资源变量化,并且都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参与到危险源的预警评价中。

4) 通过列表、图形等方式实现煤矿井下瓦斯、顶板、地质构造和机电设备重大危险源的在线监测。系统提供图形化的危险源监测功能,可以直观的了解危险源的分布情况、特定危险源的位置及实时状态。

5) 流程定制与管理,实现危险源预警处理流程的灵活定制及规范管理,实现预警处理的闭环,可实现预警处理流程从发起、流转、执行一直到完成闭合的整个过程的追踪。

6) 数据统计分析,对系统中的数据及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及分析,并以各种图表的形式展示。

4结束语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一次性能源70%以上来自于煤炭,建设高产高效自动化安全生产矿井是当今世界煤炭生产发展的主流。本系统通过建立危险源识别预警体系,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监测、预警、监督;危险源预警可启动相应的预警处理流程,并可实现与短信平台、OA等进行有效的交互,实现规范化的预警处理流程, 可有效提高煤矿对井下危险源的管理水平,提高煤矿生产过程中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和动态控制的效率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吕鹏飞,郭军.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J].工矿自动化,2009(9).

[2] 吴泉源,史殿习.信息系统及其综合集成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

[3] 贺耀宜.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研究[J]. 工矿自动化,2012(11).

[4] 王永强.本质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 工矿自动化,2011(6).

第8篇

关键词:LEC危险源辨识方法锦屏一级电站引水发电泄洪洞

Abstract: silk screen first-class hydropower station diversion system and the tunne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igh sidewall big cross section, the body structure is complex, high ground stress, high rate of hollowing out wait for a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LEC hazards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necessity, hazards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EC hazards evaluation method.

Keywords: LEC hazards identification method kam screen level of diversion tunnel, hydropower sta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危险源辩识的必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通常较长,施工环境恶劣,而且大多属于野外作业、山区作业和地下作业,受地形、地质、气候影响极大,安全隐患突出。施工时,也常发生多工种、工序交叉作业,施工机械设备较多、工作面狭窄,自然灾害的影响较为突出,因此,极易引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辩识和分析,并初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安全事故多发、财产损失严重。为了遏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于2002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正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危险源辨识是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工作基础,只有通过危险源辩识才能做到隐患防范的有的放矢,实现事前预防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安全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把握施工过程中控制事故发生的主动权,达到遏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的最终目的。

2、工程概况

主厂房、主变室、调压室平行布置,主厂房与调压室中心间距为145.00m,主厂房、主变室中心间距为67.35m,主变室、调压室中心间距77.65m,主厂房纵轴线NW65°,尺寸为276.99m×25.60m×68.80m。发电机层高程1646.90m,水轮机安装高程1630.70m,厂房顶高程1675.60m;主厂房吊车梁以上跨度为28.90m,以下跨度为25.60m,主厂房高度68.80m。

主变室纵轴线NW65°,为201.60m×19.30m×32.70m。主变层高程1646.90m,开关站布置于地下GIS层,高程1660.40m。主厂房与主变室之间设母线洞连接,主变室下游侧设2条GIL出线洞与地面出线场相连。

工程具有地质条件差、高边墙大断面、体型结构复杂多样、高地应力、高挖空率等特点。

3、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1)危险源识别单元的划分

一个建设项目,一般是由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分部分项单元工程,各分部分项单元工程的建筑物布置与形式不同、施工时段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各部分(单元)投入的材料、选用的设备、建设环境、施工工艺、从业人员的工种等也不尽相同,因而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危险性和危害性的不同,这样整体识别比较困难,也不利于发挥识别组织的积极性、专业性及后期危险源的控制、预防、管理。

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的识别单元,可以简化工作、避免遗漏,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管理方案也有较强的针对性。

项目部在划分危险源识别单元时,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1)依据项目总体布置、功能分布、施工工艺、设施、设备等可形成相对独立的布置;

(2)考虑施工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管理、设备管理;

(3)结合项目的施工主体功能特性并参考施工进度计划结构单元。

2)危险源的识别程序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项目的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的过程。

项目部根据危险单元的划分,以危险单元为对象,组织对应单元的项目管理部门人员分别以施工工艺(措施、方法)、从业人员技能(资格)、选用设备、投入的材料、单元内部及周边环境、单元各项管理(控制、操作)标准等为对象,以有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技术要求、操作要求等为识别标准,辩识单元中人、机、物、法、环的符合性,同时分析以往工程施工事故案例,形成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登记表,并初步形成评价意见,提交项目部评审。

3)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为了做好危险源识别的工作,可以把危险源评价对象分解为“人、机、物、法、环”作为一般思路,以事故伤害类别和产生事故的原因为主线,辩识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过程的缺陷。

安全管理是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项目部制定了危险源识别报告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员工认识危险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一般员工活动的过程识别和安全专业人员的检查,形成初期危险源调查汇总表,方便项目部组织分析评价。

4)LEC评价方法

上述过程和方法识别出的危险源或风险,显然只表明了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预测,并没指出危险或风险影响的程度,也无法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或承受。

风险评价是在危险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等标准,分析、预测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危险及危害程度,从而利于管理者作出合理、可行管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项目部经过多种方法的试用比较, LEC法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通过危险源或风险的识别,运用经验数据进行危险及危害程度评价,判定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由于该方法容易理解,便于掌握,评价过程简单,一直被项目部采用。

LEC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参数的经验设置,计算每种危险源导致风险的大小。

定量计算式:D=L×E×C(D-风险值,L-发生事故可能性的大小,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C-发生事故后产生的后果)。每种参数的含义、取值标准、分别如下表1至表4所示。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表1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表2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表3

危险等级划分(D) 表4

三、LEC危险源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1)方法的优点

(1)、方法较为简便,可操作性强,容易接受、便于掌握,评价过程简单,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这样,一般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就可根据他们的活动识别与其相关的危险有害因素,查找与其相关的事故隐患,并使他们了解,在各自岗位的生产过程中存在那些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受到什么伤害,从而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安全行为,处治物的不安全状态。

(2)、它是一种作业条件的单因素评价,各类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可以对查出的隐患及时进行分析、评价,决定恰当的处理意见,这样就及时有效的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3)、有利于作业现场选用,各级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危险源的危险性,及时督促整改。

锦屏水电站位于名副其实的“蜀到难、难于上青天”的深山峡谷之中,这理山高路险、地质复杂,被院士们定为“三高、一多、一窄、一狭”即:地应力高、边坡高、地下水的水头高、地下水多、施工场地狭窄,也是世界最复杂的地下引水发电系统。

中国水电十四局锦屏项目部承建锦屏一级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及泄洪洞工程,项目部自推行该方法以来,已基本达到了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目的,奠定了安全管理的基础。自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到现在,历时近四年,已完成产值8亿多元,未发生一起重伤及以上的人员伤害事故。

2)、方法存在的不足

(1)评价方法的主要参数L、E、C的选择往往依靠评价者的经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安全评价的结果因参加评价人员的经验和经历等产生差异,因而评价的级别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2)适用范围窄:该方法虽然经过一定的数据计算,但参数的选择并未考虑到物质本身的危险性,即不能对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度量化分析。所以不适用于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等危险物质系统进行评价。

(3)由于它是一种作业条件的单因素评价,仅适用于作业人员在工作场所可能受到的危害评价,因而不能适用于整个系统的危险性评价,不能分析一个系统或区域的危险性大小。

3)水利水电施工中的适应性

水利水电施工的特点,不论从施工功能结构还是从施工工艺特点、设备选用,一般均可以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单元),各危险源或危险因素的相互关连程度不强。通过项目部四年来的实践表明: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水利水电施工安全评价方法来说,是一个较合适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681-1992)

[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4]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

[5] 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 交通;机电;工程;安装;安全;风险;管理

1.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意识不足

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中,虽然人们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已有了一定的增强,但还没有形成非常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导致时常发生安全事故。

1.2风险识别困难

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风险识别,而风险识别的主要基础是总结和研究过去施工项目的风险。

1.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素质低下

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中,因为一线工人大多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人员,自身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安全意识较低,接收安全培训以及风险控制的能力也较差。

2.交通机电工程安全风险防范步骤

2.1建立组织

建立组织主要是对参与安全风险防范工作人员的要求,具体指建立交通机电工程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组织。组织中要求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人员需具备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知识和意识,同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2.2设定目标

在交通机电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多种影响工程安全的风险因素,但不是所有的都可能导致风险产生,因此,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作为风险分析和控制的目标,并将其作为交通机电工程中的重点防范对象。

2.3风险识别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后,需要确定风险可能产生的部位及成因等,其判断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类似场合的经验。另外,还可以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目标风险可能产生的部位以及成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了解风险存在的同时,也存在机遇,必须同时辨识利害关系。

2.险评估

风险识别之后,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后果进行评价以及估算,同时,还要在技术以及经济的基础上.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做出定量和定性评估,确保制订出能将风险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的应急预案。

2.5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指制订和启动应急预案。风险应对的主要方法有回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

2.6信息与监控

虽然已根据经验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有效应对风险,必须加强对风险的日常监控,全面搜集各方面信息,做好沟通工作,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对预案进行修整和补充。

3.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3.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在机电工程施工中,应加强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安全风险管理应急方案,保证安全管理工作有迹可循。

3.2制订安全风险管理方案

机电工程项目开工前,需要组织项目部、监理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制订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对安全风险源进行准确的识别以及分级。方案制订后,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审查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危险源和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从而针对安全风险提出解决或者控制的相关意见或者建议。

3.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在工程建设中,项目部应该将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正确处理生产进度、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项目部及时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网络,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奖罚制度,各种应急预案、控制措施和各种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形成完整、规范、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全面落实各工作环节、岗位的安全责任,确保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按照上级公司、市安监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制定本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每月的月底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目标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3.4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管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已逐渐发展为信息化社会。这就要求监督与管理交通工程施工安全体制的建立也应逐渐融人信息化元素,拓宽监督管理施工安全的人员职能,从而促使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督与管理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交通工程施工中实行信息化监管不仅可以有效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还可以丰富安全监督管理的措施与手段,再者监管制度的信息化也可以使安全监管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化的监管是对安全监管程序的规范,在此过程中整个社会也可以监督交通工程的施工建设。进行信息化监管时必须要构建相应的管理平台,并在该平台上监督管理交通工程的施工安全。

4.我国交通工程管理的改革创新

4.1施工管理的改革

(1)狠抓落实交通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制定工程实施过程中分项质量管理目标,细化每项工程,对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质量问题要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此外,建立健全交通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遵守建设程序,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原则。

(2)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管理人员应该从质量教育培训入手,使“质量第一”的思想在职工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培训过程中要将基础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符合每名职工需求,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工程质量不仅影响整个工程的资金投入,还会影响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3)优化交通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序,做好工序的管理。施工阶段,要坚持技术交流和技术交底工作,将施工方案、流程、技术指标和质量保证措施等细化,把责任落实到每一名职工。

4.2养护管理的改革

(1)养护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本职工作。首先,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将数据信息细化,从而为公路养护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为今后开展养护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其次,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用自动化检测技术替代以往传统的人工检测,这样检测的数据才能客观、准确。同时,还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方法,保证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2)建立专业的养护队伍,切实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加大对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理论知识过硬、业务能力水平高的专业养护队伍。同时,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制定养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

(3)公路养护工作应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施工和科学管理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可以满足公路安全和快捷施工的要求。

5.结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不断完善,公路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交通机电工程作为提高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主要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交通机电工程中,如何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机电工程安全和质量,成为未来公路建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高俊栉.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分析[C]护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天津: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