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笔记

时间:2023-12-06 11:29:57

导语:在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笔记

第1篇

一、建构体系

新课程文科综合政治试题,要求全面理解与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门课知识,才能灵活应用,进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复习时回归课本,通览全书,整合相关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建构体系笔者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理清教材主干脉络。例如我在教学经济生活时,让学生知道经济的一条主线是发展生产力,课本主要是按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四个环节来讲的;在教学政治生活时,告知学生政治的主线是政治文明,课本按公民—国家—政府—党—国际社会依次阐述;文化生活的主线是精神文明,主要讲文化的作用—继承与创新—民族精神—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哲学的主线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又如讲认识论时让学生记住六个字:实践、认识、真理。再如讲国际社会时记住十六字:国家利益、和平发展、国际竞争、对外政策……

第一,通过多媒体系统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组织和编辑,把声音、图片、文字、影像按照教学过程的逻辑需要组织起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

第二,通过因特网强大的信息网络功能,教师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时事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超越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有效地扩大信息量,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通过电脑软件制作的教学课件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节省课堂时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花一定的时间板书或作图,在组织教学或衔接各个知识点时也会说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这些都会造成时间的浪费。用课前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更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活动,保持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使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单一,讲解难度大,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接收信息,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难点的目的。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我们可以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画,通过动画生动地展示商品价格尽管受到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二、击破考点

第一轮复习,大量的时间是梳理知识点,笔者的做法是按照考试大纲上的考点,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整理笔记

1.读教材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九月份用两个周的时间,一字不漏通读四本教材,这一遍主要是读懂教材,心不能急,不能图快,要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识记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仔细研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弄懂。然后再把课本读“薄”。从认真记教材目录入手,主干知识由大到小记忆,根据记忆规律,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复习,把书读薄就是要抓主放次。

2.记笔记。高中复习时间很紧,记忆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按考点顺序认真整理笔记是个好办法,每一个考点,都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整理。例如:考点“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是价值和供求,为什么?笔记一定要自己整理,整理时留出空白,在复习过程中不断补充、订正。

三、理解难点

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研究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征

所谓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传统课堂的师生角色及教学顺序。翻转课堂由课前和课上两部分组成:一是在课前时间,教师为学生准备视频课程,以便学生在课外学习知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进度,也可以重复观看视频。二是在课堂中,学生完成作业,对作业中的疑惑、不解,可以互相讨论,或者直接向老师提问。翻转课堂把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和集中讲授中解脱出来,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一对一指导每个学生。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翻转课堂有以下特征:

(一)教学过程重新分配

教学分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阶段。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课上进行集中讲授,对知识进行初步的讲解。学生在课下通过作业的方式,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翻转课堂中,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学生通过自学,达到初步理解知识的目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课上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业时可以相互交流,小组协作讨论,师生深度交流,个性化指导[1]。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知识拥有者、演员,转变为学生身边的“教练”和学习活动的导演。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翻转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讲台下被动接受知识的观众,而是教学活动中积极的参与者。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所需的知识,自己决定学习时间、地点、进度。总之,翻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2]。

(三)微课成为主要的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中,短小的微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把讲解知识点的过程制作成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学生根据自身接受能力进行观看并做笔记,也可以暂停思考,不用担心遗漏知识点。阶段性复习时,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具体措施

(一)课前制作教学视频

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以教学视频为载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等讲解知识,其中,视频效果、时长、讲授方式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视频时长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最佳,并伴有交互性环节,抛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不是简单地述说知识点,而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记忆内容包括三类: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利用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元认知知识,即如何理解抽象的概念。以《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中“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为例,概念性知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程序性知识是利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社会的导向作用,或者新形势下互联网+、新媒体、大众创新层出不穷等社会现状。元认知知识是把社会意识分解成思想、道德、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不同的形式。记忆是低水平的学习结果。理解是在记忆基础上转化、解释和推断。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与“物质与意识”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二)设计课堂活动

1.独立探索

课堂上,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小组合作探究、反思总结等学习活动,对视频中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分析。所以,课堂活动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从开始时逐步指导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探究学习,把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贯穿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建构知识体系。以《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中“社会发展规律”为例,在课前知识理解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独立探索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协作学习课堂活动中,小组协作是学生完成作业、解决疑问的关键。小组人员在2~5人之间,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在小组协作中检查自己想法是否正确,可以吸收别人优异的想法。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题目,题目不能过于简单,没有讨论价值,也不能太有争议性,很难实现协作目标[3]。

3.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协作中的参与程度及表现,成果展示等。以《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中“社会基本矛盾”为例,在课前学习阶段,有学生提出疑问,宏观调控是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这是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是高水平的学习结果。

三、实施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视频制作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教师需要掌握拍摄、后期剪辑和添加字幕等多项技能,拍摄出情感丰富、互动性十足、生动的视频,避免单调、平铺直叙地讲授知识。教师在网络平台上随时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并与学生交流,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翻转课堂中有很多互动活动,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班级人数多的情况下,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当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疑问时,学生更多地会在乎自己的面子,不懂装懂。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将问题表达出来,促进良性循环和互动。实施翻转课堂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激励又是挑战,是自下而上的变革,教师应抓住机遇采用合理方式,使“翻转课堂”的内涵和教育理念得以倡导,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者:单小雪 单位:大连市第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发教育研究,2013(02).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突破;创新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从哲学角度讲,难与易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空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形成的重点、难点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难与易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又具有可转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需经常更新重难点知识库。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三)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理顺重难点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笔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两位教师在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时,尽管所选择的情景相似,但因呈现的顺序不同(一个是推理式呈F知识,另一位是结论式呈现知识),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五)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使之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系统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在每一单元将要结束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本,在熟悉课本的前提下,参考板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为了防止遗漏知识,通过采用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检查的方式,查漏补缺。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过这样认真的梳理,既有利于把握知识体系的重难点,又有利于深化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从而达到层层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资源;收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23-03

教学资源,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透过这个定义,我们知道了教学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所有人和物的因素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学资源收集和积累的过程。下面,笔者以政治教学的实际经历来谈谈收集和积累课程资源的过程和体会。

一、通过教材教辅,获得基础性资源

教材是由出版社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出版发行的规范文本,它既是国家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资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制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技术手段的落后,教材在教学资源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上课就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根教鞭。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资源的定义更加宽泛,它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教材,但是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视野应该从课堂扩大到社会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仅仅是扮演了一个“引子”的角色,实际上是希望学生站在教材的基础上,去学习和感知自我与他人、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关系与客观规律,从而为人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的是,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教材,并不是要否定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它更多地强调的是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所以我们需要超越教材,但前提是重视并利用好教材。然而在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墨守成规,抗拒新课改,上课仍然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片面追求对教材知识讲解和学习的深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第二种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整节课大量补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多媒体手段一用,一节课形色兼备,其乐融融。教材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这两种不良倾向为戒,既要重视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同时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让教和学站在教材的基础上,向社会和生活延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从日常教学实践来看,除了教材之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辅,包括练习册、模拟卷、知识点概括等,它们都是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教材和教辅要灵活运用,不能照本宣科。政治课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教辅虽然是专家编写的,但教材带有一定的延续性,必然无法将时效性知识纳入其中。教辅属于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但是也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变化,根据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和社会实际的变化,及时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和时代同步。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第10课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目时,可以将党的十报告的新提法纳入其中,包括将我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社会”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生态文明”等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还可以确保知识的时效性。

二、通过媒体网络,收集开放性资源

获取教学资源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和现代媒体(电教平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体具备稳定性和权威性的优点,但时效性较弱。现代媒体具有便捷性和大容量的优点,但信息权威性较弱,所以应该将两种媒体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实现信息获取的最优化。

通过传统媒体收集教学资源可以采用剪贴法和摘录法。剪贴法是在报刊或者杂志遇到有用的资料,如果篇幅比较长,如政治人物介绍、典型案例等,可以直接用剪刀裁剪或者复印下来后裁剪,粘贴到笔记本,可以以年为单位,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做索引和目录。摘录法是遇到篇幅比较小的资料,可以直接用笔逐条摘录到笔记本上,如各种政治名词解释、计算公示、知识口诀等。通过传统媒体手机的资源其优点是权威性较高,有助于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同时阅读不费眼睛,它的缺点是不便于检索和使用。

通过现代媒体收集教学资源主要依托计算机来进行,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检索的资源库,资源的形式包括视频、音频、图像、电子文档等,可以存储在硬盘上,也可以刻录为光盘。可以通过建立多级目录进行简单归类,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资源库管理软件来进行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一是要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网络、电视、视频采集卡、刻录机等硬件设备,并能够有效连接和使用;二是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多媒体处理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光盘刻录软件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对海量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能够熟练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源,包括浏览网站,访问论坛、博客,使用baidu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通过电子邮箱发邮件、论坛发帖、博客留言、QQ群组交流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网盘临时性存储资源等。

通过媒体网络搜集到的开放性资源,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对资源的鉴别,既要确保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益补充,又要防止出现知识性错误和极端言论。例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时,可以积极采用切近生活的实例,让课堂变得活跃和生动,做到寓情于景。在讲必修四《哲学与生活》时,应积极采用漫画和哲理故事等资源,枯燥的哲学原理融入进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深入浅出。在讲必修二《政治与生活》时,可以通过对中外政治体制的分析,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要注意避免陷入西方所谓“民主”体制的悖论,做到有理有据。

三、通过师生互动,获得过程性资源

《礼记·学记》:中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可见师生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获得方式。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既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用于微调教学实施过程,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成果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师生互动资源,除了来自于课堂的,还可以来自于师生课后的交流,包括作业、测验等教学环节所反映出的。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搜集到有价值的过程性资源。例如,在教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目时,笔者设计了“计算自己一月花费”这个实践环节,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一个月吃穿行要花多少钱,然后估算一年要花多少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每天花的几块钱零花钱,今天买这明天买那,看似不多,但实际上累积起来就是很大一笔数字了,无形中加剧了父母的负担,但其中有很多是可以节约下来的。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要心疼父母,学会节约,同时学生提供的统计账单就是现成的教学实例和资源,也进一步扩宽了教学思路。

师生课后的交流,可以是关于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校园生活、学生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感情,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也为教学铺平道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我们要重视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个性化的资源库,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76-01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素质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学习政治方法面面观

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还差强人意,许多因素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发挥。

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每一年级都有两个模块,因此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有人认为政治就是要多背,背得越熟分数越高,这一观点已为实践所否定。其实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不难发现无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文化生活、或是哲学生活,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在里面,即知识体系由宏观到微观,由一般到特殊。对于问题的处理也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由此有必要谈谈有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方法观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和高考的改革,对高中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培养自身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这对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常规方法、重在落实

1、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

(1)“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掉——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生活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哲学需要多想,学哲学永远没有止境,往往越想就会有越多的体会,理解也会越透彻。当然对于高中生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原理分清,哪些是世界观,哪些是方法论,尤其不要混淆。可以看一些参考书,看看书上是怎样分析的,要从哪个角度下手,怎样表述。

(2)“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政治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的问题。我们时刻被文化包围着,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地去感知文化,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

2、学会读书。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二者合而为一,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不勾的就不背,就这样把范围缩小,提高了学习效率。

根据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政治有的内容要求准确记忆。对于一段需要背的文字可以根据意思分为几条,之后逐条掌握要点逐条记忆。但也有很多内容关键是记住要点,如作用、意义、客观必然性、途径这些知识点。这样,在理解完整内容,能够描述清楚的基础上,可以记每一点的角度;可以找中心词去记;或者将动词熟练记忆;或者将内容缩为最简句,用最精炼的话概括,减轻负担。政治的早读时间少,所以我让学生坚持课前一分钟朗读。

3、提高阅读速度。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我今天一行,明天二行……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特别在今后的学习中,此能力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习题巩固知识。对于练习中的选择题通过阅卷总结出问题相对集中的几个题,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错误所在,各抒已见。而主观题部分则采取共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展示答案,让学生之间或自己评阅,从而找出症结所在,总结答题方法。

5、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掌握知识结构的联系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尤其是规律性的东西,(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汇率问题对进出口的影响)而且要留有余地,供今后补充,做到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

(二)注重细节、夯实基础

首先要课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学习亦是如此。如果课前做好预习,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那么这节课听下来会感觉很轻松,效果也不错。反之如果不预习,上课前根本就不知道老师要讲什么,这节课听下来会听的很辛苦,稀里糊涂的效果很差!尤其是对那些有自尊心、有上进心的同学更是如此!

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去听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节课45分钟,每天七节课,每个人都不可能1分钟都不走神,每个人都不可能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如是准确的掌握下来!那么该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去听课,针对预习时看不懂的问题,最好是在预习时做好记录或直接从课本中标注出来。

再次是做好课下练习,达到弥补漏洞、深化理解和学以致用以及熟能生巧、提高做题时效的目的。

三、关注时事、联系实际

第6篇

主题词政治新课程学生主体作用课外延伸

高中新课程重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新课程明确指出了政治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现今中学政治课逐步开始改进课堂教学模式,45分钟的教学也开始逐步探索出颇有成效的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论辩式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还主体地位于学生”,然而课外的学生学习仍只停留在简单的预习课本知识和应对作业的层面上,这样也就说明了学生课堂的参与仍未将自己的思想与能力真正地得以展现,更多的还是木偶式地表演。这显然与新课程倡导的精神是相悖的!新课改下的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立足于社会生活,着眼于知识的运用、着眼于解决新问题,政治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书本知识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要重视实践的作用,更应贯彻与时俱进的精神。因而学好政治这门课,课外功夫显得尤为重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外延伸就显得非常必要!

政治新课程下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外延伸是指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深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主动探究社会,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参与现实生活中亲自体验探究和认知过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使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顽强意志、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更好地探究社会。同时,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能有机会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使他们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学科能力,从而增强学好各门功课的信心。

现今高中政治学科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情况很不容乐观。一方面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仍然停留在领导的说辞稿中、学生的期末个人小结里,政治学科的“副科”身份依然没变,在学校教学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尽管政治老师们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45分钟的学习气氛也开始有些活跃,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老师们也仍保留着备课和课后评价工作是老师特有职责的传统观念,往往忽视学生在这两个阶段的参与,学生在课外更多停留在完成作业上;现在的高中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天下的意识非常薄弱,课余及休假日更多的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剧、玩电脑游戏及超市购物等方面,很多同学对《焦点访谈》等著名的新闻类栏目一无所知,甚至有些同学对于发生在自家周围的社会事件漠不关心。因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课外几乎无从体现,以致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显得非常稚嫩,主体作用发挥很不尽人意。

其实从社会的客观条件和高中生的能力特征来看,只要老师加以引导,学生主体作用也将会在课外得到更好地发挥,学生们也将会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政治课教学,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高中学生学习的潜能很大、表演策划能力很强。苏霍姆林斯基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鲜活的资源,集思广益,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高中政治新课改下,如何让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外真正得以延伸,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课前参与,自主探究。

政治新课改下引导学生的课前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新课程的内容立足生活,并且时代气息非常浓烈,而教材的编写很多内容往往滞后于生活。老师认真备教材、备学生,“未雨绸缪”式地设计多种教学方案,有很多时候也不能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备入教案,学生的课前参与,师生交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师备课中的缺陷。如学生可以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中寻找有关信息来弥补政治课教材观点或实例的滞后性缺陷;或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相应教具,准备课上运用,这样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1、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目标和内容。传统布置预习任务更多的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学的内容,往往忽视教学目标的告知,有些老师甚至认为教学目标只是为老师备课所用。教学内容课前布置固然重要,然而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公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把“课程标准”要求具体化,教学内容明晰化、能力要求层次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公布往往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特别是政治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全立足于社会生活,给高中学生有更多的亲切感,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前探究情趣。如新课程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框的教学要求指定如下:①基本要求是“了解并比较几种主要消费心理所引发的消费行为,理解理智消费的四大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②发展要求是“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拟订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自己的行为,说明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那么老师公布教学要求后,学生就会明白本框内容的重点是理智消费,由于内容的生活化更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自己、关心家庭,老师公布教学要求后,学生们就立即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瞧!其实学生也非常关心社会生活。

2、教师在公布教学目标和内容后,就课堂模式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而后进行参与任务的分配。比如《价格的变动的影响》课堂学习前,我先将探究主题告知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前相互交流看法(包括教材的编写、事例的选择及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等)。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研读了教学内容后将这课时的课堂模式定为活动课,并且确定政治课代表为课堂主持人,并分组任务落实至人。在此阶段参与中,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几个负责人,充分“挖掘”班级人才:负责上网查资料的、负责去图书馆阅览室查资料的、负责小品表演的、负责道具准备的、负责社会调查的等等,真正全员参与、做到“人尽其才”。后来同学们推荐代表在课前与教师交流,他们还编排一些节目,也拿着他们收集的资料让我帮忙一起做课件。我发现无论他们收集的资料还是编排的节目都来自社会生活,甚至也有发生在他们自身身上的案例呈现,比教材的事例更加鲜活。

3、在正式课堂前,学生还就他们发现的一些新问题及解决措施与教师商讨,可见他们是多么在乎自己的“作品”!如在学生在他们的“课堂设计”中设计了一个“快餐盘与羹匙的关系”来说明“商品的互补关系”知识点,教师就该提示他们:生活中人们是否都用他们作为进餐的工具?通过类似的提示使他们明白在找事例时,既要立足生活又要具有普遍性,使其说服力更强。又如学生设计的关于“MP3、MP4的生产市场”来说明“价格变化对生产的影响”知识点,当学生介绍了他们的设计思路后,教师也应该给他们适度的评价。在这一环节,教师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表扬,又要给予他们中肯的建议,使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实践也证明,高中学生非常乐意课前参与,使自己“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并且学生课前的精心参与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课后拓展是指课后学生结合课内所学知识进一步通过查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扩展所学内容。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要把教学延伸至整个社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后拓展的具体方法有:

1、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课外通过社会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高中生心理特征,有利于高中生较好的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学习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课题如:“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和“中学生消费之我见”,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地发挥。或许他们的研究成果显得还有些稚嫩,然而与他们的研究过程比起来,研究结果是否理想就反而不重要了,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获得了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获得的能力,这将对他们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哲学家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进一步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教师要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等。课外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探究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课外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融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政治新课程立足生活实际,因而教师可以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工厂、农村、银行、保险公司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学习“投资理财”的知识后,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对零用钱进行支配,从而培养他们理财、消费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在股票、彩票市场上进行一定的项目实践,进行投资实验,提高投资的能力等,然后指导学生对实践中所得的文字资料进行审查、分类、汇总,并运用政治、数学等有关知识进行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论同实践相联系,使书本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易懂。这样更能体现政治课的时效强、内容真、形式活的特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理解能力。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实践活动使我们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得到运用,深刻感到不仅需要文科知识,也要理科知识,并且锻炼了综合能力。”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

3、开展课后评价。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就是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因而老师要不断完善对学生的政治课学习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手段让学生参与课后评价,评价体系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坚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探索新的政治课学习的评价手段,注重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除了常规性的评价以外,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评价他们自己的课堂学习、作业、合作表现及社会调查实践成果等。如《经济生活》模块学习的每个阶段,让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变化。如在学习消费知识、投资理财知识、创业知识、经济维权等知识之后,不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与自身实际写写体会,也可以进行课外访谈、交流。如有同学在谈他精打细算的事时,吃肯德基,如果注意从报箱、商店等地方收集优惠券,一个汉堡包加一杯可乐就会省下4元钱;购买衣服时“货比三家”,或进行“团购”。通过同学间的访谈和交流,可以进行相互间评价,给自己和他人的经济生活能力“打打分”,教师也将这些精彩的过程评价列入日后学生学分评定之中。

4、开展学习反思。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反思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习反思是学习者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决策、情感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反省和调控,是学习者提高自我察觉、自我评价水平,促进学习能力发展并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学习活动优质高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学生“学会对自己智慧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必须有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的意识,养成对自身学习活动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自身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才会主动有效地调控自身的学习过程,改善学习策略,进而促进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明辨是非,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写学习心得、学习日记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的反思、过程与方法的反思、对学习情感的反思;指导学生进行作业的点评反思,让学生进行作业的讲解;指导学生利用《成长记录袋》形式进行阶段性反思,在记录袋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栏目:我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自我发展评价、我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最得意的作品等;指导学生进行期中、学期反思小结;指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此外还可让高中学生参与命题,参与教师的学科课题研究工作,使其主体作用在课外得以真正地延伸!。

对于政治新课改下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外延伸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政治教师应具有大胆改革的精神,要相信学生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群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得以发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感受政治学科与时俱进的学科魅力,完全真正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意识、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