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

时间:2023-12-07 10:20:21

导语:在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

第1篇

护士语言的情感性

对患者健康的重要性加强语言修养,增进护患感情交流,首先取决于护士的感情控制与调节,护士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应激发自己的情感,使之处于愉快而冷静的心境中,才能油然产生同情患者、信任患者、尊重患者情感与情绪,语言的表达要符合伦理学的道德原则、伦理学的规范和范畴的要求。护士是护理工作的实施者,是医疗工作的执行者,护士每天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熟知患者的性格、气质、习惯、治疗护理后的反应,患者的要求等,所以护士的一言一行都给患者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要求语言的声音要轻一些,语气要温和一些,语速要缓一些,并且配合适当的手势与表情,这样才能显现护士的温文尔雅和对患者的体贴关心,在患者面前,护士除善于交谈外还应做到言谈举止端庄,衣着整齐大方,说话时面带微笑,态度诚恳,语句果断清晰,语言要朴实的护理行为,才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

语言交流技巧

与患者心理语言交流是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若适用不当,又是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因素,因此护士与患者接触时必须重视与患者的语言交流技巧,要讲究礼貌,首先给患者一个适当的称谓,招呼患者时可称呼名字、头衔或职业称呼,不可以床号代替姓名,不可高声叫喊,做到语言美,善于引导患者说话,护士引导患者说话时可以询问姓名、病史,入院时间,有何不适等开始进行交谈,也可了解其病情是否好转,饮食、睡眠状态如何,疗效如何及有无不良反应等,特别当在引导那些沉默寡言的患者说话时,不要急躁应慢慢启发诱导。实践证明,护士对患者是否有同情心是患者是否愿意与护士谈话的关键,体会是只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和患者"角色互换"形成真挚的同情心,患者就会主动和护士交谈,患者就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护士,护士才能发现患者究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心理护理才能有的放失,找到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一个人不论患有躯体疾病,还是精神疾病往往会累积全身,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精神受到刺激,在护理的同时,不但要注意疾病的本身,还应注意患者心理状态,而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人有丰富而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除了药物对疾病的治疗外,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往往起到药物不能起到的治疗效果,所以心理护理适用临床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使患者舒适的养病,解除思想顾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按照护理程序进行科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护理工作,这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

第2篇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2-0144-04

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历史,心理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预防或消除症状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采用包括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评估等工作方式,可以针对个人、家庭、团体或组织进行工作。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为大众服务,在西方国家已发展成正规的职业化体系,又称为职业心理学(professional psychology)。从事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等职业心理学家,还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本文以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培训和管理为主,介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和管理状况,为我国心理服务的培训和管理提供借鉴。本文将具体从这两个国家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要求、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对实践的管理三方面来阐述北美的培训和管理体系。

1培训要求

在美国,博士水平教育是临床心理学独立从业的基本标准,在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心理学家都可以独立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在北美洲,只有美国的政策坚持把博士学位作为心理学实践的独立开业的准入标准,虽然他们也有硕士水平的开业者,但其实践范围有所限制。职业心理学家的培训包括教育、专业实践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几个方面。教育方面指正规的学历教育,即博士或硕士水平的培训;在专业实践上的培训主要包括实践课程(practicum)、实习(internship)和博士后培训。

1.1教育培训

关于临床心理学的教育培训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博士水平的培训要求。

在美国,临床心理学的培训模式有两种:(1) “Boulder模式”,即科学家-实践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训练的目标是获得哲学博士学位(PhD);(2) 以临床实践为主的“Vail模式”即实践者模式(practioner model),此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PsyD)。

1949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在美国科罗拉多的Boulder城召开的会议中确定了临床心理学家培养的标准:临床心理学家要具备博士学位,既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娴熟的临床技能。也就是,这些人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临床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必须具有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接受一年临床实习的训练以获得临床实践必备的工作技能,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这种科学和临床技能相结合的训练计划被称为Boulder培养模式,即科学家-实践者模式,这是美国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主要模式。美国心理学会为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订出详细的条文规定,只有按条文规定制订的培训方案才能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认可。博士水平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主要在以下领域:行为的生物基础,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行为的社会基础,行为的个体差异,还包括统计学、研究设计、心理测量、伦理和职业标准,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心理诊断和评估,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1,2]。龚耀先曾对按Boulder模式设置的课程有过详细介绍[3]。

实际上,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或者偏重临床实践,或者偏重研究,很少有人两者兼顾,更多临床心理学的申请者对从事临床工作更感兴趣。心理学家们开始考虑采用医生的培训思路来把心理学家培养成为以实践为主的专业人员。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在科罗拉多的Vail城召开的临床教育与培训会议上,确立了临床心理学新的培训体制,对以心理学实践作为职业定向的学生授予心理学博士(PsyD)学位。这种培养模式,降低了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培养要求,更多地强调对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学院式的研究人才。这种培养模式类似医学博士(MD)等以实践为主但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培训。

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临床心理学家在职业取向方面有所不同,在大学等学术机构,PhD学位的临床心理学家竞争力更强,在实践中二者则无明显差异。咨询心理学只采用科学家-实践者这一种培训模式(PhD)。美国和加拿大的培训模式有所不同。加拿大有些地区采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另有些地区只要具有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者就可独立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4,5]。

心理学或相当于心理学的专业本科毕业生,或其他专业但选修了必要的心理学基础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可申请参加临床心理学的博士或硕士培训项目的学习。在美国,有些大学或心理学研究院所只有PhD培养计划,或PsyD培养计划,有些PhD和PsyD培养计划并存,可能挂靠在不同的系所。1998年APA对全美临床心理学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在2302名毕业生中,952人(41%)被授予PsyD学位[5,6]。

1.2专业实践培训

在正规的职业化过程中,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除了理论知识和科研训练外,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其专业实践培训包括实践活动(practicum)、实习(internship)和博士之后的培训。

实践活动 实践经验是发展基本的实践能力所必需的。在博士培训期间,学生大约需要完成600-1000小时的实践课程,学生通常是在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心理服务机构,包括精神病医院、社区心理健康中心等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尝试把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工作中,增进基本的临床技能,如心理访谈,心理评估等。除了直接与来访者接触,其中一部分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书写报告、案例讨论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投入真实的实践场所,处理不同人群和不同种类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经验来自直接的一对一的督导[5]。下面会具体谈到督导在培训中的作用。

实习 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培养要求有一年时间从事全职临床工作,即实习一年。博士生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必须的实践活动,准备好博士论文的题目和研究计划后可以申请进行实习[5]。实习为学生整合心理学理论和专业技能提供了机会,为将来进入专业的临床实践工作做准备。常常是在实习的这一年,因为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和督导等培训活动的综合,学生的临床技能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博士之后的培训 为了达到获取州立执照的要求(在美国,独立进行临床工作需要在所在的州参加考试,以获得该州的执业执照),获得博士学位后还需有一年的受督导的临床经验才能申请执照。大多数新近毕业的临床心理学博士会寻求博士毕业后进行临床实践和接受督导的临床经验,即他们在进行临床工作时必须有一定的督导,或者有些会寻求正式的博士后培训。博士后培训包括一般技能的高级培训和专项培训,专项培训指的是在某一临床专业领域进行集中培训,比如,临床神经心理学专科,或临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培训[5]。正规的博士后培训近年来刚开始进入职业心理学的培训主流。

督导 职业心理学培训的一个特色是引入督导机制。从实践活动开始到实习,到博士毕业后的培训,在获得执照之前的临床工作都是在督导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督导通过观察、录音、录像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帮助受训者学习和掌握临床技能。督导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团体督导。督导过程也是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反馈过程,督导可以帮助被督导者提高在心理治疗中认识自己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极限、盲点、个人特征以及语言行为等的特殊习惯可能对干预过程产生的消极影响[7]。督导也帮助受督导者学习专业伦理规范。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临床心理学家在督导领域的工作都没有接受培训和监督[8]。因此,在国外对于督导评估工作该如何改善提高以及督导胜任能力的研究目前开始受到重视。

1.3继续教育培训

临床心理学家的执照更新要求参加继续职业教育(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美国大多数州有强制CPE的要求,即通常要求每年要参加20小时或更多的CPE学分,具体小时数每州有所不同。而这些培训和教育是由执照委员会认可的,他们会颁布继续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并进行认可[5]。CPE的形式包括讲座、会议、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在继续教育方面如果没有达到CPE要求,执照就不允许更新。关于执照问题参看下文对实践的管理部分的介绍。

与继续教育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是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在美国,在职人员如果想进入职业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培训,比如硕士或博士教育(全职或半职),或者参加某心理治疗学派的培训研究所进行系统培训(非短期培训,通常要连续几年的培训,全职或半职)从而获得他们的资格认证,再从事与之相关的心理服务。另外,还有一类心理服务人员,学历要求不高,做更一般的心理服务工作(比如心理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等),接受的是最基本的培训。在美国,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行业协会和管理的部门也不同。关于硕士水平的培训和某种流派治疗师的培训,可能需要另文介绍,本文将不进行详细说明。

2 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

对职业心理学的管理,其中之一是建立教育和培训标准。这部分的管理通常是通过认证的方式进行的。认证是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通过认证机制来评估专业胜任能力是职业心理学教育和培训管理的重要部分。教育和培训管理包括行业内管理和政府管理两方面。行业内管理负责制定教育标准,对培养计划进行认证,制定实践和伦理规范标准,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行业管理和政府管理是互相参照、互相兼容的。

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主要有这些机构:全国性的专业学会,如美国心理学会(APA),加拿大心理学会(CPA);政府管理机构,如美国和加拿大州省心理学联合委员会(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ASPPB);非官方的独立的评鉴机构:如美国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的国家注册部(National Register of Health Service Provider in Psychology),以下简称为国家注册部(NR);实习和博士后培养计划的评鉴也受美国和加拿大心理学博士后和实习中心联合会(Association of Psychology Postdoctoral and Internship Centers,APPIC)的管理。关于学历教育的权威性认证主要是APA/CPA的认证,加上ASPPB/NR的认证,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些州省还有本州省心理学委员会认证的教育培养计划[5]。

下面主要介绍美国心理学会(APA)对临床心理学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来说明认证过程。APA对临床心理学培养计划的认证是为了对培训进行质量监控,以保障对大众的服务质量。博士培训计划的认证是志愿的,已认证的培训计划由于种种原因也可以志愿地取消认证,认证需要定期地再评审。APA对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进行认证是非政府的质量评估和保障过程。

APA对于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是通过APA的认证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COA)来进行的,COA遵循美国教育部关于认证的管理条例。对于博士培养点,不仅要达到APA认证标准,为了让申请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培养计划的成效,COA现在开始要求在学校招生广告的网站上提供毕业生的培训结果情况,比如,实习情况、毕业生的情况,如工作场所和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9],这些在以前是认证中的保密信息。

被APA认证的职业心理学博士培养计划(PhD和PsyD)见APA认证的博士点列表()。CPA认证的培养计划见:cpa.ca/accreditation/。APA认证的实习点和博士后培养点列表见:。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培养计划的认证评审过程。初次申请参加认证的培养计划,需要向APA的认证委员会COA递交自我评估报告,自评报告通常需要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课程计划(如4年课程安排时间表)、教授及培训人员背景、实践活动及实习安排、督导的安排、对学生的评估和考核方式等。COA审阅后,如果符合认证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就会要求对该培养点进行实地考察(site visit),如果符合标准,就给予认证。以后每年要递交一份年度自评报告,COA每年审核一次,如果有疑问,可能会要求进行实地考察。另外,COA对已认证的培养点,每隔3-7年会安排一次定期的实地考察(根据该培养计划的发展阶段,决定实地考察的间隔期),以监控培养点的质量[10,11]。APA认证的培养计划包括博士培养计划(doctoral program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博士实习培养计划(doctoral internship program)、博士后培养计划(postdoctoral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三种。

APA认证指导原则和程序会不断进行修订。对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强调对培养目标和培训结果的评估,关注职业胜任能力(competence)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的结合。美国教育部承认APA的COA的认证体系,APA也会修订其认证要求,以顺应美国教育部对认证机构的认可的管理条例。

APA/CPA和ASPPB/NR的认证是互相兼容的。APA的心理学博士培养计划指南(The Guidelines for Defining a Doctoral Program in Psychology)被NR和ASPPB采纳作为评估教育培养计划的标准。1980年NR制定了实习培养计划的标准,APPIC、APA也采纳参考了这些标准,对实习机构进行认证。

NR是非官方的组织,是独立机构,是职业心理学培养计划认定机构。ASPPB是政府管理组织,从1986年起,ASPPB和NR联合进行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NR使用指定标准(designation criteria)(更定量化的标准)来认定培养计划。美国各州的立法把这些标准(完成NR指定的培养计划或APA认证的培养计划)也逐渐包括进去。NR的标准更宽泛一些,这样执照管理机构可以据此为依据评估那些APA没有进行认证的培养计划[5]。

博士实习计划的认证包括APA或CPA的认证、ASPPB/NR的认证,以及APPIC的认证。APPIC是独立的非官方的关于博士实习和博士后培养计划的评鉴机构。博士实习点包括APA或CPA认证的博士实习机构,APPIC列出的实习点(包括APA或CPA认证的实习点,以及符合APPIC实习标准的培训点)。APPIC对于统筹安排美国和加拿大的博士实习生有很大帮助。绝大多数的实习生是通过APPIC来申请实习的。另外,还有美国国家注册处NR认可的实习机构,目前APA、APPIC把NR认可的实习培训计划的标准也融入他们的标准中[5]。

3对实践的管理

对职业心理学的实践管理主要是政府管理,通过执照法来实行。执照法:定义职业的实践内容和范畴,为该职业审定教育、培训和考核标准,最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大众,帮助大众确认有资格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心理学执照法的要求是达到健康服务专业要求,完成认可的培养计划的教育,并获得执照。根据执照法的规定,给大众提供心理服务的实践者必须有执照。美国有些州有例外情况,在政府机构供职,比如,在州或联邦的研究所或机构、在大学、在研究实验室等,可以不需要执照。执照是独立开业,比如开私人门诊,所必须的。获得执照只是向大众保障该专业人员符合最低从业标准,或者说执照是为了设定最低的准入门槛。

执照是一项法定制度,在美国由各州政府主管。执照心理学家的资格认证由美国和加拿大州省心理学联合委员会ASPPB总体负责,具体工作由各州心理学委员会(Psychology Board)的执照委员会(Licensing Board)负责实施。心理学委员会是州政府的职业管理机构。

职业心理学家取得执照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教育、实践经验和考试三方面。关于教育要求是从认可的教育培养计划(通常是ASPPB/NR或APA认可)中获得博士学位(如PhD,PsyD等)。有些州有不同水平的执照,低水平的要求可以是硕士学位,但对他们的实践有更多限制,不能独立开业。比如,心理学家助理(Psychological Associate)的执照,可以进行有督导的实践。对于实践经验,通常要求有两年的受督导的实践经验。这一般包括博士生期间的一年的临床实习,以及获得博士学位后进行一年的临床实践。在达到教育和实践经验的基本要求后,获取执照还要参加考试。一般采用ASPPB提供的考试,即心理学专业实践考试(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 EPPP)。该考试的范围涵盖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与博士培养课程的要求基本一致,内容全面(参见:ASPPB网页, 省略)。在美国有些州,还要参加面试,以考察申请者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执照的申请者还应该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及伦理学规范,这些法律知识及其应用要通过笔试或口试来评估[6]。执照申请的具体要求可参见ASPPB的相关手册[12]。

执照审批标准在美国由各州自己确定,但都受到APA的关于州立法(state legislation)的指导原则的很大影响。1992年ASPPB采用了自定的立法标准。现在,完成APA认证的博士培养计划,或ASPPB-NR认定的博士培养计划,都能满足大多数州执照法对教育的要求标准。加拿大不像美国那么统一地采用那些标准,在加拿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已注册心理学家以硕士水平进入心理学的实践工作[5]。

执照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普通执照(generic licensing),一类是专长执照(specialty licensing)。一般是普通执照,如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专长执照是在普通执照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专长领域的执照,ASPPB区分了11项专长执照,如:临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临床神经心理学、临床健康心理学等。在美国的一个州获得执照后,通过一些审批程序,可以在另一州开业或相对简单地获得另一州的执照,执照根据州与州之间的协议和有关要求,有可移动性[5]。

关于专业实践的资格认证除了州政府的执照认证外,还有一些独立认证组织的资格认证。比如,美国的国家注册部(NR),1973年成立的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Health Service Provider in Psychology,HSPP)。有州一级执照的实践者可申请NR的认证,注册为HSPP。另外,于1947年成立的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ABPP)为了识别职业心理学专家的不同专长区分了11个专长领域,根据专业人员的培训背景和经验及专项考试,可获得该委员会的专家认证,成为ABPP的成员。现在ABPP认可NR的认证标准,由NR认证的心理学家被ABPP认为已自动达到申请为专家的最基本标准,可申请进行ABPP的专项评估。心理学家通常可参加的认证包括州一级认证的执照心理学家(各州),NR认证的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全国性),及ABPP认证的心理学专家(全国性的)[5]。

在获取执照之后,还需要遵循有关规定以维持执照。维持执照的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遵守伦理规范和职业标准,如APA或CPA的伦理规范,以及有关的职业管理条例。如果违反职业规范,被投诉到执照委员会,会被调查追究责任,如取消执照或认证资格,受到渎职的指控,严重的触及刑法的行为会被追究法律责任[13-15]。这里特别要强调伦理规范的管理,因为心理学临床实践要保护来访者的权益不受伤害。这就要求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必须在伦理学范围内开展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来访者的权益,发挥治疗作用。受到渎职指控的主要行为有不正当的、不妥当的治疗、不正确的评估、违反保密或个人隐私原则等[16]。维持执照的另外一方面的要求是继续教育。执照要更新,需要有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有关继续教育的具体要求参见上文继续教育培训一节。

本文从培训要求、教育和培训管理以及实践的管理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和管理状况。我国心理健康的临床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正在走向正规的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培训和管理体系,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逐渐完善心理学临床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和实践管理是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2 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doctoral programmes and internship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Ottawa: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3 龚耀先. 临床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临床心理学, 1993, 1(1):2-7.

4 姚树桥, 朱熊兆. 二十一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1, 9(1):69-72

5 Hall JE, Hurley G.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training, licensing, and credentialing. In:Weiner IB,Stricker G,Widiger TA.Handbook of Psychology. V. 8: 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6 李晓虹, 杨蕴萍. 北美临床心理学家的从业资格和能力要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3): 370-372.

7 向慧, 张亚林, 陶嵘. 国外临床心理学家胜任特征研究概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3): 328-330.

8 Scott KJ, Ingram KM, Vitanza SA, et al. Training in supervision: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s. Couns Psychol, 2000, 28: 403-422.

9 Belar CD. Revealing data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lin Psychol: Sci Pract,2000,7(4): 368-369.

10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ccreditation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the 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

11 江光荣, 夏勉. 美国心理咨询的资格认证制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 114-117.

12 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 Handbook of Licensing and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Psychologists in the U.S. and Canada.Montgomery: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2002.

13 Pope KS, Vasquez T: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A Practical Guide for Psychologists.2n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19-39.

14 Jones SE.Ethical issues in clinical ps-ychology.In:Weiner IB,Stricker G,Widiger TA.Handbook of Psychology. V. 8: 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97-508.

15 李晓虹, 杨蕴萍.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及现状.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5, 32(2): 93-96.

第3篇

[关键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标准化服务;药品管理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医药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医院和药店的大批出现,迫切要求社会福利性医院门诊药房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为此门诊药房应与时俱进,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1在软件上狠下功夫

1.1全院微机联网提高工作效率患者就诊,医师开出处方,收费处统一划价收费后,配药信息传至药房打印出来,药剂人员凭打印票配药,放入配药器中,此时患者未到,形成药等人的格局。核对发药时,同时核对打印小票,一并与药品发出,使患者几乎达到零等候。药品的名称、数量、价格也可以让患者一票在手了解于心。

1.2窗口视线无障碍透明服务我院门诊药房前台设计选择了玻璃幕墙并设窗口,使患者直视药剂人员的举止、仪态,从而监督了药房的工作。取药高峰时患者看到药剂人员繁忙情况,可增进理解并耐心等候。患者直视药品储存状况配药环境,对所取药品放心使用。

1.3实行标准化热情服务我院不仅要求员工普通话服务,说话“请”字当头,对仪容、仪表、坐姿、站姿、语气措词具体语言都有标准,对药学人员进行培训,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感到亲切,解除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在嘱咐用法时,我院采用不干胶贴签,签上印有每日/次,每次/粒(片)等字样,只需填写数字即可贴到相应药品包装上,清楚表达用法用量,规范了服务,更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1.4开设药物咨询窗口随着药品种类的日益增多,药品不良反应也有增多的趋势,如何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品是药学专家、药师工作的重点。药师可以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以防新过敏反应的发生和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向患者提示药品可能的不良反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运用药物经济学知识向患者推荐疗效好,费用低的药品等。

2加强药品管理

2.1药品管理科学、安全、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药房从金额管理向数量管理的转变。量化管理可查询患者的就医全过程,包括时间、接诊医师和药师、处方内容、具体药品生产厂家。当患者在用药前、用药时、用药后进行咨询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及时答复,使用药安全有效。同时也能防范不规范行为。

2.2药品维护建立药品定期盘点随时抽查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或堵住收费差错。药品库存不足时申领二级库领药单,经库管药师修改和确认后发至一级库,一级库即组织药品配送。做到药品领取、验收双人核对避免差错。跟踪效期药品、脱签、破损、变质药品,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

3加强人员管理

3.1提高药剂人员专业水平通过自学远程网络教学和各种形式的考核、测评,强化门诊药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要掌握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动学过程,了解各类药品特点、合理用药要求、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知识。

3.2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开展诚信服务大讨论活动,评选优质服务明显,开展药学道德、药理伦理学教育,强化服务意识。要求药学人员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弱势”的患者角度出发,诚信服务。

3.3药师与患者沟通技巧的改善沟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仅有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药师应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交流学等知识。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掌握聆听的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不断增加,今后还需逐步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个体的给药方案,开展不良反应监测等。总之,作为医院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药学工作,应该顺应发展,实现功能转变,通过药品和药学技术手段向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药学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建国,唐璐,王建新.现代药房“零距离”调剂模式讨论[J].世界临床药物杂志,2003,24(7):446.

[2]陈宜鸿,周筱青.培养高素质医院药学人才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5):338.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干预;盐酸硫必利;慢性抽动障碍

慢性抽动障碍常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时期,临床主要症状是无目的、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单个或者多个部位出现肌肉抽动的综合症状,同时可伴有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动作等其他的症状[1]。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以盐酸硫必利、氟哌啶醇、硝基安定等[2]为主,但是目前实施心理干预的报道较少。本文就心理干预结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小儿慢性抽动障碍进行探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儿。本次实验中所有患儿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患儿监护人同意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观察组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5~16岁,平均年龄(11.6±3.2)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年。对照组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1例;年龄4~16岁,平均年龄(10.6±2.1)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年。所有入选患儿均符合DSM-IV诊断标准[3],排除舞蹈症、癫痫肌阵挛、药源性锥体外系、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以及暂时性抽动障碍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儿。所有患儿均经脑CT、血常规、血沉、肝脏功能、B超等常规检查,脑电图检查中正常58例,有θ波或δ波改变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硫必利治疗,给予患儿口服盐酸硫必利(国药准字H11022155,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50~100mg/次,2~3次/d。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给予患儿相同剂量的盐酸硫必利治疗,同时对患儿实施心理干预,慢性抽动障碍的患儿及其家长都会有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多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耐心、细致的介绍疾病的治疗及相关的医学知识,使家长和患儿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与患儿的沟通中要注意聆听,了解患儿的内心的想法,并且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多鼓励患儿,为患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心理,增加患儿的依从性。同时要与患儿家长配合,定期为家长举办慢性抽动障碍的医学知识讲座,共同为患儿创造一个积极、乐观的氛围和干净、清洁的医疗环境。两组患儿的疗程均为5个月。

1.3疗效评定 采用耶尔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的总抽动积分(TTS)作为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客观指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是通过一系列量纲(如数字、频度、强度、复杂性和干扰)评估抽动症状总的严重程度[4]。作为温泉的形式,一共有五项内容,主要包括抽动的数量、抽动的频度、抽动的强度、抽动的复杂性以及对生活和行为的干扰情况,每项评分为0~5分,分数越高则表示病情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P

2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YGTSS总抽动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YGTSS总抽动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YGTSS总抽动积分(P

3讨论

抽动障碍(TD)的发病原因复杂,目前的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多种自身因素有关,也有可能是外界的环境、遗传素质、心理受到超出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等外界因素影响。Ann、Brown[5]等学者研究表明,CTD临床表现出一种或者多种运行性或发生性抽动,两者未必会同时出现,但是在发病期间可相继出现,期间采取治疗会有好转,但是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目前我国对于CTD的治疗主要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药物治疗,一种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是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如盐酸硫必利、氟哌啶醇、硝基安定等。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心理干预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YGTSS的总抽动积分(8.52±3.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YGTSS的总抽动积分(10.51±3.54),P

综上所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是治疗CTD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资料:

[1]马学梅,赵亚茹.慢性抽动障碍儿童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验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14(3):268-269.

[2]李雁翎.抽动障碍症儿童及其家长的焦虑及抑郁心理状况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32(13):351-352.

[3]毓明涛,郑百红,徐亚萍,等.儿童抽动障碍144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0(23):3087-3088.

[4]王媛,陈国洪.盐酸硫必利联合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83-84.

[5]Ann RG,Brown AK,Miller MC,et al.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iapride Hydrochloride combined with psychololgical intervention in z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chronic tic disorder[J].Am J bloodstream infection Condtorl,2012,35(11):177-178.

[6]张敏.25例抽动障碍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0,21(21):2765-2766.

第5篇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由此产生了护理心理学,同时护理心理学也是护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随着医疗条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领域对护理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心理学受到的重视和发展越来越强烈。在护理的管理、患者的顺利康复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谓护理心理学就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研究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进行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修养和患者的心理护理。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既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又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能更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

一、护理心理学的定义

护理心理学既是一门护理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又是护理领域的基础学科。其重点研究心理科学在护理当中的作用。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提供解决心里、行为、护理等问题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医生认识护理重要性的渠道。

二、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尤其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情况,除了正常的医疗治疗之外,要考虑患者在这种病情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符合其特点的护理计划。可采取的方式和做法如:

1.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法和交谈法的形式,与患者聊家常,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关注患者的病情及病情发展史,建立起与患者互相信赖、互相合作的良好关系。

2.通过向主管医生询问及查询病例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发病前的特质,从而掌握患者在患病后所引起的各种心理反应,找出患者需要解决问题,心里的症结所在,制定护理计划,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不断的观察患者疾病及心理上的变化,如恐惧、紧张、难为情等,及时修订护理计划,保证护理计划动态化,从而及时掌握病情和心理变化,采取有效措施,获得最佳护理效果。

3.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和疏导

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个体情况不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在护理中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如有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对治疗手段、方法产生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这时就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把医学知识通俗化,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讲解治疗方案、治疗手段的必要性和

安全性,并让其他患者进行现身说教,通过心理护理让患者摆脱消极情绪、消除心理负担,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尽快康复。同时,心里的疏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向患者及时说明所患疾病产生的病因、治疗、康复注意事项等。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详细的收集相关资料,用科学的道理深入浅出,通熟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进行讲解,如老年患者容易产生恐惧与焦虑感,因为老年患者的各种功能明显下降,多数患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患者也可能持续性的剧痛,而产生较为强烈的恐惧感。同时,在老年人患病及就医期间,多数患者对于休息、睡眠、饮食等方面感觉难以适应,常规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就医过程中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不稳等。此外老年患者还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寂寞感、依赖感。针对这些,就要充分运用护理心理学的做用,在常规护理与药物护理的基础之上,将护理心理学穿插、渗透与交融于护理全过程。

三、加强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中管理和应用

1、很多护理人员片面认为护理就是简单的为患者打针、包扎、拿药等工作,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对较累较脏的退避三舍,一些问题和困难无从下手和解决,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就要求管理者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精神、物质的动力,带动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充分运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引导和疏导,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2、增强护理人员的荣誉感

社会的发展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出现许多问题、矛盾也体现在了医院中,出现的不少的伤害医护人员的事件,再加上待遇的问题等,导致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的流失。这时候,就要加强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信念。以南丁格尔为榜样,践行白衣天使的责任和义务。

3、加强培训,提升整体医护观念

作为整体医学,医疗和护理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发展的。随着患者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医疗与护理也相应的对这些变化进行统一,达到医护相合的效果。护理心理学不但是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医生也要认识到治疗过程中护理、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6篇

关键词 军队 心理服务工作 道德规范

作者简介:李妍,第二军医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部。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解决了军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但同时也受到了诸多伦理挑战。如何有效规范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使其遵循明确的道德律令,这不仅是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军队心理服务工作质量与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来自军队医学院校、军队心理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及军队基层单位三种不同性质单位的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共计9人,其中3人来自军队医学院校,4人来自军队心理精神疾病专科医院,2人来自军队基层单位。

(二)研究方法

运用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法对9位专家进行访谈。访谈提纲经参考与整理相关文献而得。通过与专家的交流,深入了解军队不同性质单位的心理服务工作现状。最后,对访谈资料结果进行整理、汇总与分析。

(三)研究内容

(四)数据整理

首先,对访谈的人口学资料采用EXCEL录用,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其次,访谈内容采用记录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于每个专家针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采取提取核心含义、关键词频率统计及内容比对等。最后,总结并归纳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伦理现状。

二、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学资料分析结果

由EXCEL分析人口学资料,所得描述性数据可知如下表:

(二)专家访谈研究结果

通过对9位受访者访谈记录稿的整理与汇总,对访谈中7个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军队心理服务工作道德规范呈现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保密原则缺乏标准,来访者隐私易受侵犯。对待来访者的隐私保密,是令很多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都为之头疼的问题。一位受访者说,“因为部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群体,所以个人的私密空间是很少的。其实很多时候来寻求帮助的来访者大多是因为生活的琐事而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或心理,与部队的工作重心等不相干,但是领导认为出了事情就要负责,于是会问心理服务工作人员来访者到底是什么情况,这就涉及了保密的问题。”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来访者的隐私保密缺乏标准,如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在对来访者的服务结束后,什么内容应如实上报,什么内容应保密不报。很多情况下,来访者的隐私保密就在工作人员的一念之间,有时因工作人员上报内容过于私密而导致对来访者的隐性伤害是无法估量的,例如,上级领导因心理抚慰人员上报内容对来访者产生偏见心理等。

2.知情同意执行困难,来访者诉求难以实现。军人对于上级命令要绝对服从,这使得一些情况下服从命令而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知情同意原则。例如,在汶川大地震的心理救援行动中,上级命令要尽可能的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治疗,部署的任务量很大。为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广大官兵的心理干预工作,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对于一些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不能完成完全的知情同意。另外,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面临环境特殊性。例如,在重大军事演习或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执行过程中,一些知情同意的工作仅仅依靠口头简要的叙述,其环境无法保证类似于书面形式的知情同意书签署等工作的开展。还有军队特殊性体现在来访者身份的特殊性,即一旦来访者被怀疑为疑似精神病或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的治疗牵扯的是军队、家属及其本身三者利益,谁需要承担法定监护人的义务、如何落实知情同意也随之变得相对复杂。综上所述,知情同意难以执行,使得来访者的权利无法得到基本保障,其诉求也因此而受到影响无法满足。

3.军队社群关系多元,工作关系易受羁绊。在西方国家,对于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所说的多重关系是指当心理服务工作人员与来访者之间在建立正常的专业关系外,同时或继而建立两种或两种以上人际关系时,多重关系(multiple relationships)就发生了。而在中国,对于多重关系的理解则相对范围较大,尤其是在中国的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中。一位受访者指出,“在军队中,其多重关系扩大到了除心理咨询关系外,是否还存在是同事、战友、亲属、朋友等各种关系的建立。这样一来,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中多重关系问题是最常见的问题。”另一位受访者也提及,“关于多重关系,我们无法回避。军队生活很特殊,军人的生活和工作可能都在一个营区有时因为所在单位是涉密单位,为了保守机密,参与心理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与来访者也许就是多年同事、多年战友,甚至还有亲属关系。”由上述可以看出,在军队中避免多重关系的产生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如何处理多重关系是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如若处理不好多重关系产生的影响,对于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将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讨论与小结

(一)讨论

1.明确保密标准,提高保密意识。在访谈中,9位受访者普遍认为关于隐私保密的问题,应本着人本主义思想,以不伤害原则为标准,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者隐私,这不仅有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同时也体现出心理服务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保密意识是作为一个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是维护来访者隐私权益的基本保证。因此应努力做到以下五点:第一,制定相关规范与指导手册,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第二,加强工作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训,不断内化和加深工作人员对保密意识的理解。第三,加强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别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服务工作,当好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守门人”。第四,不断完善心理服务工作的三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验室和心理治疗室)配套设施,做到布置温馨、隔音私密。第五,对来访者心理档案的管理要善始善终、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办法条例。

2.坚守知情同意,维护患者诉求。知情同意权包括知情权与同意权。所谓知情权是指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应在整个心理服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及时告知来访者及其监护人有关心理服务工作中与解决心理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例如心理服务的预期持续时间、服务的预期目标、服务中需要来访者知晓、配合的各项事宜等;同意权则意味着来访者对心理服务工作的相关治疗方案、相关检查等一系列措施有权予以同意或拒绝。知情权是患者行使同意权的前提,同意权是患者享有知情权的结果。因此知情同意是指在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足够医疗信息的基础上,由患者做出决定(同意或拒绝)。知情同意作为伦理学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已为世界医学界所广泛接受。针对军事任务的特殊性,可以采用事前知情的方式,例如为官兵在执行特殊任务前做好知情解释,签订知情同意书等。坚守知情同意,体现了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工作人员对知情同意权的执行不仅是对来访者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军队心理服务工作负责的最大表现。

3.明确职业角色,减少隐性伤害。《慎子・威德篇》中有“古者士不兼官。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故士位可世”。因此,明确职业角色,才可以使自身职业生涯有更好地发展。受访者提到;“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较之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而言,是十分特殊的。他们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来访者与其生活中的朋友圈是交织在一起的。倘若混为一谈,这对于其自身是危险的,对其工作的发展是阻碍的。所以,明确职业角色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正常生活的保障。”明确职业角色,不仅有利于心理服务工作人员与来访者避免因多重关系而引发的伦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来访者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避免了心理服务中不必要的隐性伤害。因此,心理服务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做到谙熟与工作相关的伦理道德要求,做到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来访者要从内心防范自我依赖心理的产生,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做到符合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的自我暗示。在访谈中,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都强调在面临无法回避的角色问题时要采取主动,例如主动与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打招呼,主动转换自我角色,做到工作与生活角色相分离等。

第7篇

1医务人员“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的内涵

“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是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与希腊文Paidea为对等词,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制度。“人文主义”也叫人道主义,是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一种思潮。笔者所提倡的医务人员“人文主义”伦理素质在这里是指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护士、相关技术人员等)在医疗过程中具备关怀、尊重医疗对象和在道德价值判断行为及制约医疗行为的规范与原则互动中所必需的态度。[2]

2提高医务人员“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2.1医学理论与“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的一致性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都是围绕着各种科学语言和技术手段去研究人的各种机理和健康问题。“以人为本”一直是医学的理念,这与“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是相一致的。人既有生物属性和心理特征,又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这自然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实现现代医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人文文化的渗入将使医学科技形成某种协调,从而完善科学技术,完与科技的互补。人文知识的灌输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医学理念,克服功利主义缺陷。

2.2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将人体和环境统一起来,综合分析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综合作用。因此,医务工作者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作为健康与疾病载体的人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成员。广大医学人员要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形成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观念,只有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人文主义”伦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满足患者多层次的需求。

2.3“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作用巨大

“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对医学具有指导作用,表现在从医学总体上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医学观,从人文社会视角指导思维观念转化,同时,“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自身也将成为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的引入,可从一定角度确定医学行为的合法性,促使医学更人道,技术更合理,资源分配更公正,从而在现行体制下规范医学行为。“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的建设是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现代医学人才需要医学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完整的三维知识结构,要具有良好的交际、协调、沟通意识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具有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特性,公正合理的卫生政策需要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来综合优化,伦理上的公正公道必将使“人文主义”理念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成为道德行为和医患关系改善的内动力。人文医学思维方式和公平观一旦被卫生管理者接受,则将在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3]

3提高医务人员“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的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经济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也逐步渗透到了医疗工作中,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较大影响。为此,加大医德医风建设力度,以“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医学伦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廉洁行医的自觉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整体人员的素质,可以有力地促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

3.1通过医院精神的培育顺化医务人员的“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

精神是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医院精神是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医院精神体现了一个单位的灵魂。培育良好的医院精神,可以使身在其中的医务人员从精神层面净化自己,通过精神的顺化作用逐步提高自身关怀、尊重医疗对象的“人文主义”伦理素质。例如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百年老院,一个世纪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院文化、医院精神,由医院精神顺化至全院医务人员,稳步提高其关怀、尊重医疗对象等“人文主义”伦理素质,是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基础。

3.2加大医德医风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人文主义”医学伦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针对各医院医务人员文化程度不一、岗位分工多样、素质差别较大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改进和加强各自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医德医风,倡导关爱医疗对象、尊重同行、团结协作、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的工作作风,可以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人文主义”伦理素质。同时,我们还可以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医德教育整顿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医院Internet局域网作用,开发建设可视教育系统,定期开展医院风气建设、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等活动,同时,将医德医风建设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网页,用看得见、听得到的方式大力宣传医德医风建设规定,弘扬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医务人员的爱岗敬业热情,使其实践“人文主义”伦理要求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高。

第8篇

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德、医道、生命、健康等问题的深刻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伦理观,铸就了早期的医学伦理大厦。它的精诚合一的医德观、以人为本的医道观、“三才”统一的整体观以及朴素的生命质量观为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并给当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关键词】 中国传统医学; 医学伦理观 ; 医学伦理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其间随着医疗活动的延伸,历代医家的诊疗实践和辛勤著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和预防、诊疗、康复、保健经验,而且形成了对医德、医道、生命、健康等问题的深刻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伦理观,铸就了早期的医学伦理大厦。

1 精诚合一的医德观

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许多先进的医德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献当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著述的《大医精诚》篇,文中“精”“诚”二字把中国传统医德原则规范概括到极致。

1.1 为医要“精”,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早在《素问·著至教论》中要求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历代名医也纷纷从“精”“博”去要求自己。东汉华佗“游学徐土,精通数经”[1]。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医术的高明源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医要“多闻博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为医医术要“精”。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言:“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浅。”

1.2 为医要“诚”,诚对病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告戒医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行医之体要 “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在病人家中 “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灵醁兼陈,看有若无。”宋代《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医工论》提出,医者要赤诚济世,“凡病家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为医要“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元代医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为医先去贪嗔》也说:“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

1.3 为医要“诚”,还要诚对同道作为一个医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要求:“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宋代佚名《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医工论》中指出:“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仍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批评褒己贬人的庸医:“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已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提出要尊重同道:“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

2 以人为本的医道观

中国传统医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认为天地万物,莫贵于人,把保护人类健康、减少预防疾病、追求健康长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核心。“医乃仁术”更是以人为本的医道观的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倡导以人为本,认为性命攸关为大,医家应潜于医道,济世救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师传》讲:“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从“爱身知己”“爱人知人”出发,指出“精究方术”是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王叔和《脉经·序》中言“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一言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皇甫谧《甲乙经·序》中说“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围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葛洪《肘后备急方·序》中言选录“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以便“贫家野居所能立办”,强调医要“愍人之苦,惆人之急,救人之穷”[2] 。禇澄在《禇氏遗书》提出“用药如用兵”“当验之药未验,切勿急投”。

以孙思邈为代表的一些医家,更是把尊重人和爱护人的生命发展到极致,立“仁”为济世救人的指导思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著名论断;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要求医家心怀仁爱,不管“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华夷愚智”,要“皆如至亲之想”。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中教导医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清初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说:“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仁”还是评价医生的重要标准。南齐杨泉的《物理论·论医》指出良医应是“仁爱之士”“聪明理达”“廉洁淳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宋朝林逋在《省心录·论医》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明医鉴》中也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由此观之,中国传统医学有着以人为本的仁爱传统。

以人为本的医道观还体现在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伦理思想中。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东汉张仲景进而阐述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葛洪提出:“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2]。”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认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清代叶天士研究既病防变,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中国传统医学在阐述治未病思想的同时,对医生作出了明确要求。《黄帝内经》中医分三等,名曰上工、中工、粗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灵枢·逆顺》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葛洪指出:“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载:“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治病救人并不是做医生的根本目的,医生的根本职责应该是真正以人为本,促进健康,防病比治病更为重要。正如著名法国医史学家西格里斯在《亨利·西格里斯论医学史》一书中所说:“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其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

3 “三才”统一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医学历来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人的疾病与健康,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思维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中国传统医学就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整体观。《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举痛论》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要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人体生命运动变化的规律,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灵枢·逆顺肥瘦论》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是着眼于个体,还要考虑到自然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作用。《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本神》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此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疏五过论》说:“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等等。到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又提出“医国-医人-医病”的整体医学模式。《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国”指的是社会因素,“医人”指的是心理因素,“医病”指的是生物因素,这种“医国-医人-医病”的医学模式就是从社会、心理、生物整体的角度来诊治疾病,非常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3]。

相应地,中国传统医学从整体上进行辨证论治。“辨证”的范畴涉及到自然、生物、社会、精神情志等多个方面。“论治”法则也多样化,张仲景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4],说早病防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言治病求本;治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即三因制宜;还有调理阴阳、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法则。中国传统医学这种在整体中辨证,因人、因地、因时论治,在“三才”统一整体中把握个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特色,凸现出人文主义传统和精神,较为贴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 朴素的生命质量观

生命质量论是以人的生存质量或生活质量来衡量其社会存在价值和医学目的的一种伦理观[5]。但是,中国传统医学伦理中的生命质量观一般从自然素质和生理功能的角度出发,关注优生优育,思考生命质量,带有朴素的色彩。

早在隋唐时期,医家们从人的生命质量出发,重视母胎健康。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主张“妊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娠,故去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中说,妊娠三月,“要居住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情,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无疾”。到宋代,医家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注意人口质量问题。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言:“盖医术之难,医妇人尤难,医产中数症,则又险又难”。主张婚育不宜过早,“合男女必当其年”;提倡婚前检查,“凡欲求子,当先察夫妇有无劳伤痼疾而依方调治,使内外和平”;强调有节,择时受孕,节欲保精;注重验胎,胎养胎教,对劣胎“宜下之”“以免其祸”。至明代,一些医家从摄生的角度谈及优生优育。万全的《广嗣纪要·寡欲篇》说:“求子之道,男子贵清心寡欲,所以养其精;女子贵平心定意,所以养其血。”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也说:“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由此看来,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生命质量观形成由来已久,有些朴素的色彩,但是仍不失其科学性。

综而观之,中国传统医学在医德理论与实践、疾病和健康的认知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医学伦理观为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源,深刻地体现了医学的人道主义特质。当今,医学发展要走向整体综合的道路,并实现全面的关怀、对人的关注,提升医道中人性的温度和人道的精神,使医学不仅仅是科学,而且是人学[6]。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伦理观在医学这一发展进程中可供颇多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士孝注.二十六史医家传记新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56.

[2] 王 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6,240,326.

[3] 杨鑫辉.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科学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2):123.

[4] 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3.

第9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神经症的心态分析,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治疗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自制的心理护理观察表对108例心理科住院的神经症患者进行评估,总结出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共同特征。结论: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关键词】神经症 心态分析 心理干预

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其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有求治要求,病程大多持续迁延[1]。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0月来心理科住院的108例患者,文化程度:大学文化以上18例,高中:31例,初中文化:28例,小学文化以下:3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神经症诊断标准[2],无躯体疾病患者。入院一周内由责任护士根据心理护理观察表上内容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其中有心理状态:焦虑、紧张、激动、担心、烦恼、压力、悲观、低落、内疚、抑郁、消极、孤独、困惑、失望、恐惧、伤心、放松、愉快、平静、积极、其他?从表中总结出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共性。

2 心态分析

2.1 紧张、焦虑心理: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往往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大都数对自己的不正常精神状态能够认识,知道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但又不敢正确面对,不愿到精神科医院求治,而到各大综合医院反复求治,治疗效果不佳后,才到精神科医院就医,心理很矛盾紧张,加之对神经症的特点认识不足,整天胡思乱想,烦躁,弄得坐卧不宁,焦虑万分。

2.2 忧郁、悲观的心理:由于神经症患者病程多迁延,长期被疾病折磨,以致在学习、工作上力不从心,效率低,造成人际交往不良,与人交往时没有信心,产生自卑,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中,会更加感到孤独、无助、悲观失望 ,另外神经症患者常不能被家人或他人理解,甚至有时还会被他人称之为“娇气”“装病”“偷懒”,从而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加上反复求医,认为自己的病无药可医,是不治之症,以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对治疗失去了信心,常唉声叹气,有时甚至觉得生不如死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2.3 担心、恐惧的心理:由于神经症患者有求治欲望,他们为此到处求医,虽经治疗,疗效差,不得已才到精神科住院治疗,心里非常担心、害怕同事朋友知道自己在精神病医院住院。怕他们知道后嘲笑自己,也担心自己会真的演变为疯疯癫癫的精神病,怕吃了药后会变傻,同样也担心这里的医生治不好自己的,另一方面又非常渴望精神科的医生治好自己的病,这种矛盾的心里纠结着患者。

2.4 敏感多疑的心理:患神经症的人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表现神经过敏,过分关注自身感觉,轻视别人的忠言,只相信自己[3],常对治疗、护理、检查疑虑重重,担心误诊、误治,反复询问医务人员,但对医务人员的解释又持怀疑态度,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言行也特别敏感。

2.5 渴望关心和理解:由于神经症患者持久的心理障碍,严重妨碍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他们不被家人、朋友、同事理解,长期处于封闭的心理状态,来到医院后,就非常渴望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理解。

3 心理干预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神经症的患者心理敏感多疑,对医务人员的言行特别敏感,故患者来院就诊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微笑服务,耐心解释,举止大方,行为自然,以减轻患者的猜疑,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紧张情绪,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收集患者的各种资料,包括患者的社会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需求等,要经常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对其痛苦表示关心和理解,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对疾病的内心感受,共同探讨分析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这样就能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

3.2 协助患者维持希望: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疾病,向患者讲解有关神经症的知识,说明神经症是功能性心理疾病,而不是器质性的疾病,神经症是可以治愈的。正确引导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坚持服药,调整好心态,从而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接受和尊重:护理人员应同情、关心患者,耐心倾听,当病人主诉躯体不适时,也应理解其主诉的疼痛不适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加以批判或作一些劝告,称病人无病,护理人员应以一种接受的态度倾听,并选择适当的时机,结合检查的正常结果,向患者说明,使患者相信其障碍并非器质性病变所致,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与患者交流时讲究语言技巧,运用良性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摆脱患者的角色,产生希望和信心,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4]。

3.4 纠正不良的认知:正确引导患者认识到虽然这些不适症状是他的真实感受,但不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对生命不会带来威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寻找精神创伤和心理矛盾的焦点,鼓励患者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锻炼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消除抑郁悲观心理。通过团体心理治疗,鼓励患者之间互相提问和回答,讨论自己的需要和支持,成员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问题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集体帮助其提高自信心。对其消极的一面,应让其充分表露和发泄,然后加以引导,使患者从关注自身转移到关注病友及社会活动上来[5]。另外有些患者对药物依赖性较重,认为只有药物才能治好疾病,应告诉患者神经症的发生主要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因此病程有迁延倾向,即使是发作性的神经症如癔症、惊恐发作,也可因生活事件的出现而反复发作,因此,成功的心理治疗可能更重要,不但可以缓解症状,加快自然治疗的治愈过程,而且能够帮助患者学会新的应对应激的策略和对付未来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达到根治的目的。

3.5 帮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每周会组织患者写书法、听音乐、练瑜珈、画面、打牌、打乒乓球等工娱治疗,以转移患者对病态的关注,把兴趣和愉快这两个好情绪调动出来,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情绪,使患者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医治计划,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3.6 协助病人获得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扩大其社会交往能力,协助患者及家庭维持正常的角色行为,帮助患者对环境的适应力,同时发放神经症的各种手册,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可能的预后,消除焦虑、紧张、抑郁心境或担心,从而建立积极、关心、帮助的家庭氛围,指导患者理智处理各种问题,运用科学、实用的方法处理紧张的人际关系。

?通过在护理工作中,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利于情绪愉快,能更好地善待自己,理解他人,从而进一步提高神经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水平。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护士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丰富的知识,通过自身的行为、言语、态度、姿势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更好地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曹新妹,精神科护理学,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2.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Ⅲ[J], 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3] 赵树英,刘久芳等,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4):282.

[4] 雷球英,彭新兰,人性化护理对神经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6,1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