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非遗传承的意思

时间:2023-12-07 11:37:46

导语:在非遗传承的意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非遗传承的意思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程序;支持力度;资格取消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指具体非遗项目的系统掌握者,并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的自然人或自然人群体。非遗的产生、传承和发展主要由其载体即传承人来完成的,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延续,非遗就失去了其文化魅力与存在价值。

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过政府机构或经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认定并从制度上对其加以规制的非遗传承人中的特定个体。代表性传承人通常是非遗传承人中的佼佼者,其对非遗的影响较一般传承人更大,重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是非遗传承人制度的核心。

代表性传承人属于广义上非遗传承人的范围,代表性传承人固然重要,但是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自身都不可能脱离非遗传承人整体而独立获得发展。当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一般意义上所提到的非遗传承人为狭义的非遗传承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二、非遗传承人认定扶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相结合的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相关立法与文件主要对非遗传承人的资格认定和取消、扶持及义务等问题进行规定。综合分析相关规定,不难发现,非遗传承人制度中的认定及扶持制度均存在较大问题。

(一)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机制有缺陷

“传承人”身份的被认定,是原生的民间音乐、最基层的民间音乐家等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官方文化和上层文化的重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国非遗传承人采取层级认定方式,非遗传承人也分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现仅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为例,来探讨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机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依据是文化部45号令,研究该法规,可以发现当前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至少存在以下问题:认定数目不明确;认定的条件较为抽象;认定程序不够合理。具体叙述如下:第一,文化部45号令没有明确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数量,《非遗法》关于非遗传承人相关条文对此也予以回避。认定是给予支持的前提,认定的传承人越多则对非遗传承推广的力度越大,一项非遗被认定并获得支持的传承人数目将直接影响该非遗的最终生存。非遗的主要掌握者是民间艺人,他们是否能一代代薪火相传,直接关系到某个“非遗”项目的兴衰存亡,也只有认定支持更多的传承人,才能通过群体力量延续非遗的生命。对特定项目的非遗,认定更多的传承人并予以支持十分必要。

其次,认定程序的申请推荐制不适合非遗实际。文化部45号令第4条规定,成为传承人的方式应是自行申请或被推荐,以申请为主。非遗传承人大多生活于民间,无从了解相关制度,自愿申请方式根本不适合他们。非遗保护意识的淡薄也使得一般民众和组织不会为其偶然发现的非遗传承人去充当“认定”的推荐人。

此外,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申报是表格式申报,学院式评审,没有进入田野的深度,更没有细致地观察到传承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不利于将真正的传承人纳入到保护中来。只有进一步拓宽并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机制,才能将更多的真正的非遗传承人纳入到各级政府认定体系中来,并使其得到切实保护。

(二)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对非遗传承人保护扶持力度明显不够。首先体现在保护的广度上,其仅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此举排除了绝大多数的非遗传承人获得支持的可能性。我国《非遗法》上的传承人较为狭义,仅指各级政府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人应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遗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一切人。”

其次,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措施不够得力。根据《非遗法》第30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在法理上,该条明显属于任意性法律规范,各级政府及其文化部门无必然支持非遗传承人的义务,而即使给予支持也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该条另一大缺陷是未规定国际上通行的应对传承人进行培训扶持,从而创新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人”就加上了“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这意味着“教育”也是传承人支持机制的重要内容。

其三,被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在其扶持未能得到切实保障的同时,还要承担较大的义务。《非遗法》第31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在法理上,该条所规定的义务属于“应当”的范畴,是强制性的,是所有被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必须履行的,否则是要被取消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

此外,现行《非遗法》对传承人保护的不足还体现在保护不够全面,仅体现为一定程度的经济扶持,未提及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人身侵害从而对非遗本身造成无法弥补影响应否承担特殊责任。对非遗传承人的人身给予特定的行政保护乃至刑法保护,更能体现对非遗的重视。现行刑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也只是停留在其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阶段上,还没有对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特殊身份进行保护。

(三)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取消机制有违法理与情理

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非遗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保护更为重要的非遗是我国《非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取消不履行义务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正是基于这一缘由。然而,《非遗法》第31条规定的这一取消机制并不符合非遗保护本身。

1、取消资格的理由不合理

根据《非遗法》第31条规定,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取消的缘由是其不履行第31条第一款规定的四项法定义务。国家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实施以来,被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实质上所享受的“保护”主要是荣誉称号,政府并未在资金及税收上给予认定的传承人有力的支持。代表性传承人通常有且必须有“主业”,其不可能在无切实保障的情况下全力无私支持非遗事业。相关支持措施未能到位,动辄以违反义务为由取消资格显然不合情理。  2、代表性传承人的能力无法取消

“代表性传承人”是一种荣誉资格,但更是对其内在能力这一事实的肯定。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并不取决于是否有这一称号,其能力也不会因具有政府认定的资格而得到根本提高。

3、取消“资格”悖于非遗保护宗旨

取消“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无异于是对非遗传承人施加的“耻辱性惩罚”,此举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尤其是对于异常珍稀的国宝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不能用此强制性的方法,以免造成“非遗”彻底灭失。

三、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扶持制度的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

1、应合理确定认定数量

认定代表性传承人有助于传承者的精湛技艺被社会及时关注,让年轻一代的学习者在政府的资助下抛去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防止因为年龄和经济的原因导致“人亡技失”。认定非遗传承人的数量是非遗保护中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当前制度上未明确认定数量且实践中认定偏少。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结合具体非遗项目的稀缺性、本地财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给予更多非遗掌握者以“代表性传承人”身份并加以物质支持。

2、构建并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

现阶段传承人认定制度主要是以政府名义进行的,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国家认定制。在这种认定制中,个人申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申报制是程序启动的原因,但这种机制存在明显弊端:此举不适用于对政策不够敏感的绝大多数“民间非遗掌握者”,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发现推荐非遗传承人的热情。因此,应规定政府有发现和认定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应构建适当地针对“发现并推荐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和单位”的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发现、尊重非遗传承人的热情;应将传承人直接“登记”作为现行认定制度的补充程序。如日本等国家,在评定传承人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除政府组织申报外,还采取由传承人直接“登记”的方式。

(二)加大对传承人扶持的广度和力度

1、应扩大对传承人支持的广度

认定是非遗传承人获得支持的前提,相对于被认定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更多的或许更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因未能被认定为“非遗代表性项目”而不可能有“代表性传承人”。应当承认,有选择地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支持是国际惯例,也符合我国国情,但在现有条件下,适度扩大扶持面也是很有必要的。《非遗法》未提及“非代表性”的非遗及其传承人,无疑是一大缺陷,不利于该类非遗项目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扩大传承人支持的广度还体现在应当扩大扶持门类。按照《非遗法》第30条规定,对传承人的扶持局限于所列的5个领域,尚未涉及传承人的培训支持及传承人对非遗创新的奖励等重要领域。非物质文化的“变”是进化,而不是后退,应当通过立法明确加以激励。

2、应加大并有效落实支持力度

如前所述,《非遗法》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尚未成为政府的法定义务,关于采取的支持措施和力度,政府有选择的权利。非遗保护理念尚未被社会完全接受的情况下,单靠政府自觉自愿实现非遗保护的根本性改观,显然是不可能的。应当将《非遗法》第30条的“根据需要”改为“应当”,明确规定扶持非遗事业是政府应尽的法定义务;应当规定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传承人;应当规定在税收等财政收入领域为非遗传承人创造更为轻松的发展环境;应当对特定弱势非遗传承人群体的扶持给予单独考虑。

(三)废除传承人的资格取消制度

传承人的资格取消制度固然可能有利于督促传承人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传承,但荣誉惩罚机制是不适合不以获取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文化从业者的,很可能还会招致文化人的反感。一直以来,非遗的传承人都是在没有“官方身份”的情况下为非遗的传承推广默默做着巨大的牺牲,授予身份而又随意剥夺其身份,无疑是对传承人的重创。激励才是非遗保护唯一的原则,而即使认定的传承人不再具有传承能力或不积极传承,也不应当剥夺其传承人身份,而只能继续引导,在仍不能实现时可考虑适度削减乃至终止物质扶持。

第2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品格;四川银花丝

1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品格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项目中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别,它的生产技艺是“活态”传承,而成果则是实物展示。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表现出了比较一致的作品质量和风格:

(1)从物质载体来看,重视选材。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选材一般极为考究,多用金、银、玉石、象牙、犀牛角等珍贵材料,即便是木料、石材等传统材料,均会首要考虑珍贵品种、奇石等。选材的考究往往意味着对其传世的期许,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恒远”的追求。四川银花丝的选料为银,为突出其艺术效果,会采用“嵌宝”等表现手法,所选材料品质很高,器物造型高贵典雅,富丽堂皇。

(2)从表现手法来看,工艺细腻精致。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手法细腻多样,无论是王公贵族用品,抑或寻常百姓之物,其表现形式无一不趋向繁复、精致的极端审美趋势。中国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工匠在各自领域较为封闭的发展,经过各代的传承,追求极端的精细,将中国人“内敛”的品格特征借助于器物的精细,表达得淋漓尽致。四川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仅“平填花丝”种类就可以分为光丝、麻花丝、滚筒丝、拱丝、水浪丝、桂花丝等十多个种类。银丝最细直径可以拉到人一根头发的一半。

(3)从创作内容来看,追求写实风格。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内容一般为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如动植物、瑞兽、祥云等,通过艺术化的加工,真实再现某一种场景、造型、姿态。对于这些内容细致入微的表达,表现出民族性格中“务实”的品格特征。四川银花丝的创作取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首饰、胭脂盒,具有装饰价值的各式摆件。器物造型灵动,但规整,表现手法重写实而非写意。

2 商业思维对非遗传承的影响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的民族品格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品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国家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将其继承发展。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展示的生活方式毕竟失去了现实存在的基础,工业化的社会发展必然抢占手工业的生存空间,而手工业的发展形势也非民生发展的方向,因此,淡出社会主流视野也是必然。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演示和还原其原生态的生存图景是对历史及人类文明的尊重,这样的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

(1)利用非遗影响,获取高额经济利润,将获利作为首要衡量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的市场中是一块金字招牌,级别越高,经济价值相应越大。旅游市场,作为一个完全提供消费服务的行业,与非遗产品有着天然的近缘关系,将非遗项目开发为旅游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如昆曲,体现的是一种参与感受。工艺品性质的非遗项目,因其最终的展现形式是实物成果,易储存、可转移,所以更能实现经济效益。而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能否获利是资金介入的首要衡量标准。

(2)手工艺品较长的制作周期导致不能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目前高端的商务、旅游市场有着较为旺盛的市场需求。例如,银花丝,从发展历史来看,在物质条件丰裕的盛世,总是成为消费市场、收藏市场的宠儿,现在的时代条件更是如此。虽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因其是纯手工制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样不能迅速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了因稀缺而形成的市场供应不平衡及价格的高昂。这样的矛盾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未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思维必然要求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获利后的市场回报资金并没有很好地进入传承机制之中。

3 策略分析

针对前述挑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1)寻求发展模式,保持独立品格。对于非遗的发展,在商业化的背景下,要完全放弃与商业市场的接轨,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且与市场的结合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也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商业思维的影响,非遗的传承会受到较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如为了加快市场推出周期,改变原有的制作工艺;为了迎合大众市场品位,创作内容庸俗化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非遗项目,尤其是需要“帮传带”的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实现经济效益,更要保持其独立品格,摸索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四川银花丝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金银制品贸易公司的支持,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四川银花丝的工艺美术大师与公司合作,成立独立的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银花丝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而由公司负责材料的采买以及产品的市场推广。这样的发展模式突出和尊重了传承人的主体地位,设计和创作相对独立,而市场推广又由公司专业团队运作,取得较好效果。

(2)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是关键,传承人的培养是非遗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因其需要对传承人的“帮传带”,使得传承人的培养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培训。实践操作是培养的关键,而非遗项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认可度的高低又是推动其传承的动力,只有通过行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推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3)加强推广宣传,突出文化价值。四川银花丝及其“平填花丝”工艺是中国古老、精华、最具有特色而独树一帜的艺术,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这样的一门艺术形式,从公众的认可度来看,知名度却远远小于蜀锦、成都漆器。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为银花丝的发展打开局面。另一方面,在外销产品中,银花丝因为其独特的背景,在国际上有一定的认可度,这是宣传中不能忽视的角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银花丝所展示的民族的高超、华美的制作工艺应该走向世界舞台。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体表现了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中国西南地区民众乐观、悠闲的审美心态。虽然目前的传承环境充满商业化,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品格在传承中应该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保持其独立的民族品格。同时,加强传承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使得古老的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梦.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新视角[J].财经科学,2006(4).

第3篇

活态非遗传习基地

牛街、长椿街都处于北京城区的闹市区,两侧高楼大厦林立,临街商店饭馆鳞次栉比,宽展的柏油路上车流滚滚。这里还有家著名的信誉很高的医院――宣武医院,更使人和的粘稠度高度彰显。宣武医院的对面,长椿街旁叫下斜街的地方,却另一种风貌:绿树成林,蓊郁葱茏,林下花坛如锦,红蓝黄白百媚千娇。林间立石,幽径曲折回环,晨起夕至都有金光漫溢,在树间织出暖暖的光带,让花草迷醉般地亢奋,只是金光来的方向不同。林中还有广场,广场的边际设有藤廊亭台,廊下和路边的长椅供人歇息。这是座典雅秀美的生态花园,习称闹市中的绿肺,很是静谧温馨,可又与一般的城市花园不同,向北侧望去,一长溜红墙透过荆丛绿灌高树虬枝亮闪出来,明晃晃地看不到头尾高低,显出一股子神秘,知道的,明白那红墙处就是长椿寺了。长椿寺内是另一种生态――凝聚着古老时光的人文生态。

长椿寺的大门本开在西面,这是我的记忆。我曾去那里会过一位天桥老艺人,听他讲述他的车技人生,悲欢苦乐。时隔几年,在西面我却找不到门了,那儿全部砌起了高墙。从寺北贴墙绕过去,走下长长的一段路,才在东面看到了寺院山门。查史料,方知长椿寺山门本来就是开在东面的,现在是按历史原貌复原了。这是座明代古寺,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下令敕建的。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赐额长椿,是祝母亲健康长寿的意思。山门外,现在的小环境整治得非常幽美,茂树修竹诗情画意。门有两座,隔得不远,南面那座是进长椿寺的山门,北面的那座就是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门了,也是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大门。

北门内的院儿,既然是长椿寺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古香古色的。长椿寺基本保持着旧有的建筑格局,南院前殿、大殿、后罩楼均在。北院以往应是僧人们的起居处吧,生活用房为主,现在修整出一个东西长的院子,东面和北面,沿围墙建的伸出长檐来的瓦房,东西向一长溜,成排,间套格局相同,红漆门窗,门处有基台和台阶,设廊,门东西相对开,大部分门上都挂着匾。有匾的屋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室。挂着《漆锦斋》匾的是北京雕漆活态展示室,悬《漆缘》匾的属于金漆镶嵌活态展示室,《松竹社》则为彩绘京剧脸谱活态展示室,《指上仙人》屋内是面塑项目,《叶氏门下》是北京内画鼻烟壶项目,《继古雯风》是京作核雕普查项目,《国如轩》是北京评书项目。北京傅氏天桥三宝民俗文化艺术团名下有天桥中幡、天桥摔跤。各个活态展示室展示着相应的非遗项目手工作品,聚集着西城区一批坚守不渝的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守护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北京评书、天桥中幡、天桥摔跤、北京内画鼻烟壶;被列入市级或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面塑、彩塑京剧脸谱、北京雕漆、金漆镶嵌。展示室展示两字的含义不仅是指展示非遗项目的手工作品,不仅是指展示物件,还包括传承人现场制作展演,展示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人的手工绝活。活态两字就更是大有学问了。它意味着互动性。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去各个活态展示室去观赏,去学习交流,去听传承人讲述古老久远的绝活发展史、传承故事,去探讨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也可以以技会友,学校和有兴趣的单位可以组织现场观摩学习活动,这是个以非遗文化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然非遗手工产品的爱好者、收藏家更可以从非遗传承人展示的展品中选购、订购。而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人来说,这里是非遗项目的授徒、研习基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大师的交流基地;手工艺制作类非遗项目的艺术品创作基地;实用性非遗产品开发基地;非遗项目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推广基地。

体验在活态传习的互动中是不可或缺的,譬如您想知道天桥摔跤是怎么回事,代表性传承人不仅会告诉你这项古老的竞技技术的历史、竞技规则、摔跤套路,还会让你以身试跤,感受感受摔与被摔的滋味。放心,不会伤你的,“点到为止”哦。

传习基地内还有演出活动,定期定时可以在活态展示室听到连派代表性传承人表演的北京评书。传习基地院内有个可伸缩的室外裸眼3D演出剧场,平时看它就是个大影壁,拉开来就变成了室外剧场,影壁后是6排阶台式12座座椅,6排共74座,因为最后一排的中央通道上不需再向上走,那块地可以多放两把椅子。基础舞台宽7米,进深3.5米,台顶古建彩画,台立红柱,边幕为嵌着门钉的朱红色大门式。彩画和门钉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它们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也表述着高贵,更是巧用传统文化、京城皇家文化元素的创新。裸眼3D可视LED屏,前沿高端的播映技术,可伸缩延展的功能,别具一格新颖别致,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鲜的渠道,排练展演都可用。演出的节目立足于宣南文化特色突出的西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类项目,如北京评书、天桥中幡、天桥摔跤、岔曲、相声等等。

好一幅夺目的宏丽画卷

在西城区非遗传习基地越逛越有意思,越逛兴趣越浓,那是个亮眼的地方,养眼的地方,长心智增学问的地方。虽然说活态展示室所提供的非遗传习保护项目数量不多,与西城区所拥有的非遗资源差得很远。截至今年8月,西城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北京市级非遗保护项目67项,区级非遗保护项日162项,涵盖了文化部公布的非遗保护项目10大类别,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1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6人,是非遗资源总量居于全市前列的区。就眼前院里的八九项非遗项目,纯观赏,再与传承人保护人聊一聊,交流交流,大半天的时间未必够,要是喜好哪一门,专心请教学习,那就是半辈子一辈子的功夫了。

在院里,我有了一个发现: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办公室是同一个,工作人员也为同一拨人。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没什么疑问了吧?遇到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任杨飞,聊起来,他竟就西城区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架构给了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中心,三个基地,若干个点。一个中心即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三个基地,一个基地是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一个基地是在西四,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而另一个基地是月坛雅集。若干个点,我记得他说的有白大成家庭艺术馆、北京皮影剧团、仿古瓷艺术馆、家庭艺术馆、北京宣南书馆、戴月轩总店、北京空竹博物馆、京彩瓷博物馆、三石斋风筝店、天桥杂技剧场等。我的理解,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是西城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统筹部、指挥部、协调部;基地是西城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传习平台、展示平台、制作平台;点则是前沿部队、一线部队。这是一个有序而严密的非遗传承保护运作系统,一个庞大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军团。这是有开创性,模范性,高成效的非遗传承保护的组织和运作模式,感觉非常新颖。

这一个中心、三个基地、若干个点的架构是为有效推动西城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而设计而构建的。

月坛雅集基地在二环外的月坛公园,建设得很有规模,它由北京华方投资有限公司发起创建,由北京月坛雅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汇集手工艺大师及其传世精品,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教育传承、创新孵化、国际交流为主。建有殿堂级高级场馆,国粹的艺术精品体验式传承基地。设国粹馆、传艺堂、传习坊、大师荟,也和长椿寺北院的非遗传习基地一样,是西城区非遗保护传习的重要基地之一。西四的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是由西城区文委主抓的,很是不错,很想过去看看,但得另抽时间了。而宣南博物馆,就在非遗传习基地的旁侧,长椿寺的南院,一墙之隔,大门敞开,有什么理由不顺脚过去瞧一瞧呢!它虽然不在一个中心三个基地框架内,对了解西城非遗文化,还是很有意义的。

从北院去南院不用出院走山门,隔院的墙在东侧开了个随墙门,迈步进去就是。入门后,看到随墙门两侧,一侧是道曲尺形长墙,长墙上满书介绍长椿寺的文字;门西侧傍墙栽了几丛青竹,翠冠如云,竹丛前铺砖围草立石的一小块开阔地上一组人物雕塑,或坐或立,或背身向壁,或举臂向天,或面朝着院心,皆长髯短须的长袍士子形象。墙上有文字,却是与禁鸦片有关,有一石片上刻的还是禁烟名士林则徐的语录。这是出于何典?南院多雕塑,南墙东侧雕的像是一位一身风尘欲参加会试寻找会馆的书生。会馆是宣南文化的一大亮点。大殿前的一组雕塑把人引入乾隆时代,一个就地摆书摊的,两个手握书卷被书摊吸引着目光的。琉璃厂是在乾隆修《四库全书》时由书摊书肆催发起来的。后罩楼前一棵古树周遭有一组人物雕,内容丰富多彩,有吆喝着卖西瓜的,有吹糖人的,有街头下象棋的,有捏面人的,有杂耍的,市井文化风情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青铜色人物和场景雕塑个性的神态与风貌栩栩如生。中轴线各殿在办木工历史文化展,鲁班爷的传说、宫廷建筑木作、家庭家具木作、木匠行拜师学艺习俗应有尽有,还有古代智能木玩具。偏殿里则是天桥文化展、市井民俗展什么的,有实物有照片,有简介文字,内容博杂。这都引起了人们对宣南文化的好奇,也迫切地想知道它在西城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宣南文化是地域文化,指的是宣武门以南整个这一片儿地区的文化。它的文化内容是广博而深厚的,而且特色鲜明。它集会馆文化、京剧文化、娱乐文化、天桥民俗文化、大栅栏商业文化、琉璃厂士人文化、厂甸庙会文化于一身,是京城特色文化的富集地。这里是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老北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辽金两代的都城都建在这里,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都瑰丽多彩。宣南文化博物馆作为宣南优秀文化的展示平台,有取之不竭的资源,尤其是活跃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遗产丰厚。我在偏殿曲艺文化的小展厅里伫立了很久,魏喜奎的历史照,用过的大鼓和演出服把我带回鼓书风靡的那个年代。双拨浪鼓、各种胡同里曾经风行的响器是非遗吗?或与非遗有关?突然感到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不易,他们要做繁杂的普查工作、鉴定工作、分类工作、挽救推举宣传和保护工作、传承工作。

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长椿寺展开的是宏阔的文化时空画卷。

让非遗活起来,活下去

在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我得到了一本画册,是“民间瑰宝 时尚西城”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大赛是在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的支持指导下,由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手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推出的一项活动,提出了一个口号:“100天让非遗融入时尚生活”。这无疑是一次创新之举、探索之举,目的是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时尚、魅力、活力元素,使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融入百姓生活,焕发时代魅力。

这是和非遗传习基地活态展示室、室外可伸缩裸眼3D剧场一样遵循西城区“活态传承”非遗保护工作的思路推出的。它在强调了非遗传承保护活态性的同时强调了发展、创新,强调了时尚,强调了与时代的接轨,强调了未来,给非遗传承以更宏大、更具生命力的活态发展空间。大赛活动是2015年举办的,历时4个多月,收到了280件创意设计作品,评选出15件获奖作品。获得一等奖的“体验非遗――京剧盔头系列纸模”它的重心确实是在体验上,体验用制作传统京剧盔头完全不同的方法制作京剧盔头,而在盔头的材质上两者也是不一样的,虽都是手工,传统的制作技艺复杂得多,材质精美得多,是珍贵品级。而体验的手工艺比较简单,材质是纸板的,是在一种纸的模具上操作。这个设计确实把非遗手工工艺产品引进了当代生活,是非遗产品的普及、宣传,通过时尚的需要,通过具有一定耐力的但很有趣味的手工活动增强对非遗京剧盔头的认识。体验非遗京剧盔头系列纸摸选用了京剧盔头中的蝴蝶盔、五凤冠等等进行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紧扣非遗体验,实现了多层面的转换。如果它能进入市场,形成影响,代代相传,那将是新的非遗项目。这是我对这款获奖作品的解读。获奖的二等作品《黯斓》是实用性器皿,工艺是非遗景泰蓝工艺,但它简化并提炼了景泰蓝工艺,打破了传统工艺对于纹样装饰的演绎,让纹样本身和使用者发生视觉和心理上的关系,使景泰蓝的形式当代化。是否应该说这是组让传统的景泰蓝工艺与时俱进走入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的创意设计?《古典图案耳机》、《雕漆耳机》,一款是获了三等奖的作品,一款是获了优秀奖的作品,外观感觉上创意水平差不了太多。古典图案耳机用了古建彩画的图案装饰耳机,用了彩绘壁画的样式装饰耳机架,是古典元素和现代时尚用品的有机结合,非遗走进了时尚生活。古建的油漆彩画在古建众多的地方并不鲜见,天坛、故宫、北海公园到处都是,但用在生活用品上实在寡鲜。颠覆传统也是造就时尚的因素并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吧?马宁的雕漆耳机是不同时空中的文化的碰撞与杂交,北京雕漆工艺名列燕京八绝,他把这项古老传统的皇家工艺带进当今的百姓生活,用北京雕漆装饰耳机,这是给非遗工艺产品注入新的生命之水,既是传承又是发展、创新。《宫毯印花斗篷》是对濒危的古老宫毯技艺的一种拯救吧。建国后宫毯大兴过,不知什么原因汉地的大都市消费层突然把它抛弃了,观念上出现了递转,用宫毯来装饰斗篷,做斗篷的花边,使斗篷有了一种贵族气,照这个思路,它是很有传承发展的前景的。

“民间瑰宝 时尚西城”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社会反响强烈,说明它扣住了人们的心脉。由于效果好,2016年继续举办大赛活动,推出的主题是“一米之内非遗体验”。大赛活动正在进行中,相信比之去年会更见成效。

第4篇

除了火神之外,火把节也是祭祀彝族祖神和先祖英雄的日子。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火把节上祭祀的神灵,除了火神这位最主要的神,还包括创世史诗中的彝族六位先祖,以及历史以及民族传说中的英雄。在板凳山,我们看到了一次完整又隆重的传统彝族火把节。

请神

彝族火把节的举办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九之间,各地会稍微前后两三天。板凳山的火把节就比楚雄市区的晚了一两天。

当地的毕摩向我们解释说,由于火把节到处都在请火神祭火神,这几天火神想必特别忙,所以各地也体谅火神老爷,把祭祀的时间安排开,让火神有空来光临,板凳山一带也因此形成了比楚雄市区晚一天的传统。

板凳山的火把节开始的这天,我们到达紫溪山岔河村委会已经是上午10点,毕摩已经在主持请火神的仪式。今年的主祭毕摩叫罗金华,他家就在附近的一个村子,他还是州级的非遗传承人。

岔河村紧靠着一条乡村公路,这条公路在我们去的时候还空空荡荡的,公路旁的半坡上有一个跳场,今天作为节日的主场地,被隆重地装扮过,撒上了青松毛,巨大的火把也已经提前准备,为了防雨,十米高的火把上罩着雨布。

毕摩一大早就在火把的下方布置好了道场,包括精心挑选过形状的青松树枝、青玉米秸秆等,正中央挂着火红色的火神经幡,经幡的下方写着各种吉利话语,这是今天向火神祈求的内容,包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有求必应等。下面用斗升盛放着五谷水酒,这是给神灵的祭品。

祭祀的祭品当然还不止这些。正式的请火神仪式开始后不久,在毕摩示意献牲后,一群壮汉就扳着一只黑羊上来,只见麻利的一刀,黑羊的血淋到地下。这是传统祭祀必须有的一步,区别只在于有的地方献牛,有的地方献羊。

毕摩

主祭毕摩手里拿着法器,按照一套完整的仪式,绕着祭坛念着请神的经文。其他的毕摩在按照祭祀流程不时进香和进行相关的仪式。

毕摩在传统彝族社会中地位很高且神圣,素来有三师合一之说。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的地位超然。彝族谚语说:“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充分说明在彝族社会中毕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彝族社会的发育中,各地语言有较大的差距,文字更是只有少数人能掌握,这少数人就是毕摩,毕摩的传承中,蕴藏了彝族社会的、历史、教育、科技、人生、法律、婚姻、礼仪、艺术、医学、探索、丧葬、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礼仪,彝族人的大小节庆、婚丧嫁娶、盖房立柱等重要事宜,都要请毕摩来主持。

毕摩之间也分着等级,这主要是由毕摩作法的经验和作毕能力(主持仪式的大小程度)而定。今天主持的罗金华毕摩虽然只有36岁,但已经主持过五十多场大中型的做毕仪式。为了主持今年的板凳山火把节,他提前许多天就开始准备。道场里的经幡彩旗,都是他提前精心剪制的,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另外,今天的整个仪式流程也由他来主持把控。

在像火把节这种祭祀神灵的节日中,毕摩的意义尤为重要,作为沟通神灵与凡人的桥梁,他的衣着、使用的法器、诵念的经文,摇动的法铃,行走的姿态都各有讲究,其意义都在于取悦于神灵先祖,将人类的意思传达给神,包括要祈求的内容,要消除的灾厄,和对神的敬意等等。毕摩的这一套祭祀礼仪,一般记录在家传的毕摩经中,当然也有师传的。

像火把节这样的大仪式,毕摩是十分辛苦的,他们从仪式一开始,除了吃饭等必须的修整,几乎是不休息的,彻夜诵经作法,沟通天地神灵,以求将这一场祭祀的效果做到最好。

祭祖的路

在毕摩祭祀的时候,周围的人群围成圈,进行着节奏悠缓的歌舞,楚雄市本地彝族的歌舞,分为踏歌和翻歌两种,又以翻歌更具特色。当地群众还保留着传统的歌舞方式,舞步的幅度较小,节奏也不快,更像是闲庭信步。

现在还不到跳舞的时候,白天只是火把节的开场和前奏,真正的要到夜晚来临,点燃大火把的那一刻,直到天亮,这里都是一片歌舞的海洋,东方狂欢节的名头由此而来。在白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山祭祖。

在祭祖之前,一群舞者跳起了羊皮舞。羊皮舞,是用羊皮做成手鼓,舞者用鼓锤敲响羊皮鼓,配合以特殊的舞步。这不是一种娱乐性质的舞蹈,而是专门为祭祀而跳,只在特殊的节日和场合才能跳,而且也只有毕摩挑选出来的人才能跳,要求包括:成年男性、长相好、人品好等等。毕摩解释说,羊皮舞是跳给神灵的舞蹈,如果挑选出来的人不好,也许就会让神灵不开心。

11点左右,火把下的祭祀仪式告一段落,毕摩带领大家开始往山上走。祭祀的队伍从火把下出发,穿过庄村,沿着公路走到山脚,在彝门这里,进行简单的上山仪式,然后沿着隐藏在松林中的小径,一直走到山顶,在那里用经文、乐器和歌舞来引起祖神的注意,用香火祭祀祖神,祈求保佑,然后顺着庙旁的另一条小路,走到另一座山上,祭祀下一位神,直到把所有的庙都祭拜过来。

86岁的彝学研究者余立梁老师向我们解释说,板凳山不是指山长得像板凳,在当地的彝族方言中应该念成白登山,意思是神居住的山。板凳山分阴阳,当地有公山母山之说,是当地的最高峰,山上修有彝族土主庙、葫芦笙纪念塔、彝门、毕摩祖师殿、六祖殿等,都是今天祭祀的对象。

余立梁老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汉族,但却为了研究彝族文化学习了彝族的语言文字,并且对彝族的地名和日常用语名词等有考据癖。他对许多彝族地名用汉语表示出来后失去其意义而惋惜,并举例说,楚雄的紫溪山,在彝族方言中,是“有云豹住的山”,现在还能找到云豹的影子,但现在的人多数都不知道原含义。此外,毕摩,在楚雄这边的彝族话里,发音更接近“白马”,但为了与凉山州的叫法统一,现在也统一了。

岔河村委会隐在青山之中,板凳山一带的居民全是彝族,这场祭祀对彝族人一年的丰吉尤为重要。板凳山的每座庙都有上山和下山的专用路径,毕摩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摇着法铃,举着火神的经幡,带领大家完成整个祭祀仪式。每到一座庙前,人们开开心心地吹起乐器,弹起弦子,唱起当地的调子,最后再去上香祭拜,整个过程即庄严又热闹,可以看出,神灵和当地居民的关系非常好。

小学

祭祖的路走完后,已到中午,参加祭祀的人分别在村委会和小学里吃饭,今天的主菜正是羊汤锅。羊在彝族的节日里,总是充当重要的角色。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彝族养羊的传统,正说明了其由西北的氐羌部落迁徙过来后保持的游牧习惯。当然了,今天的羊汤锅也做得特别地道。

我们吃饭的这一所小学校在楚雄市也相当有名,这座学校一直保持着双语教学的传统,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彝族。学校的普校长也在,他遗憾地说,现在学校放假了,不然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各种课外活动,全部是以传承彝族文化为主来设计的。

岔河村小学地处山区,来这里上学的孩子从一年级就得住校,一手打理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彝族孩子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彝族文字,以及彝族歌舞、手工刺绣、民间体育项目等等。这些课余项目是学校的老师按照当地传统整理设计出来的,从这里毕业的孩子个个能歌善舞,而且由学校灌输了保持彝族语言的理念,更利于彝族文化的下一代传承。

保持民族语言、开办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在所有接触到的彝族学者都会提及。楚雄是中国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在今天,楚雄一直在努力维持着彝族文化的特色与传承,楚雄市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火把节,目的之一也正是为了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然而,在市区,在充满现代意味的地方,年轻的一代在日常生活中正在逐步放弃民族语言,几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除了电视的影响外,城市的小学校只能提供汉语教育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岔河村小学在今天变得更重要了,它的教学模式正在楚雄市的其他彝族聚居地推广,同时它也升级为“楚雄市民族小学”。

集市

我们来板凳山,是由楚雄市委宣传部的苏忠诚老师推荐的,他同时也带着他的孩子来到这里,希望在这一片典型的彝族聚居区,能够让我们看到较为完整真实的现代彝族生活和火把节习俗。除了我们这些为数不多的外地人,板凳山的火把节里全是当地人,因此也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细节。

来之前我们就听说,板凳山的火把节期间,是要赶集的,但早上我们来的时候,只有一条空空荡荡的水泥路,上面用粉笔做了一些标记。

等到午饭过后,一些小货车和面包车开始拉着货物来到,勤劳的小商贩们迅速撑起帐篷,摆开货物,抢占好的位置,不过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一个热闹的集市像变魔术一样变了出来,周围村子的人也开始不慌不忙地来赶集,买一些过节要用的东西回去――肉食豆腐、糖果玩具的销量是最高的。板凳山没有游客,所有的商品都是就着经济实惠的原则,为当地人准备的。

到了傍晚,又来了一批摊贩,集市已经沿着水泥路摆出了村,而且所有的摊贩都挂出了临时的照明灯,原来,这个临时集市如同火把节一样,白天只是前奏,晚上才是重点。

早上完成了祭祖仪式后,下午跳场就空了出来,各村的文艺表演队轮番上阵,他们的特征很明显,身上的刺花服装是统一购买的商业产品,而其他人穿的是自己刺绣的服装。表演结束后,这些来自附近村庄里的文艺队伍也不解散,在公路边找块空地又围拢着跳起来,自娱自乐,同时等待着夜晚的到来。

趁这空隙,我们特地请“阿苏”的传承人为我们连解说带表演了一段。“阿苏”是当地民间说唱歌调的集合,根据演唱场合和内容有十几种不同的调子,曲调婉转。“阿苏”的唱词有许多应用到了汉语,演唱者可以轻松自如地在汉语和彝语之间切换,但我们只能连听带猜估量到三四分的意思。

板凳山位于楚雄州级非遗保护名录“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中心区域,今年6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保有“彝族马缨花节”、“彝族土主祭祀习俗”、“彝族大三弦”、“彝族葫芦笙舞”、“彝族羊皮鼓舞”等彝族文化习俗。

今年板凳山正在为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而做准备,因而比往年更加隆重,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来了不少,自发地在跳场表演。下午同时还是体育活动时间,在跳场的一边清理出一片地方,组织富有民间特色的文体活动:拔河、走高跷比赛、扭扁担等等。有两名裁判在主持,所有的人在现场就可以报名,奖品也很简单,每类比赛只要胜一场就可以领一包洗衣粉,最终胜出的大力士奖品再稍好些。赶集路过的大力士们纷纷聚拢过来,相互打着招呼,进行着最朴素的力与技的较量。

火把节期间,最负盛名的体育活动其实是斗牛比赛,当地的斗牛场在紫溪山那边,斗牛都是剽悍的公牛,打起来的时候两眼充血,一副不要命的样子,极富观赏性,因此许多人愿意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去看斗牛比赛。而这种大节日下场的斗牛,也是从以往的小斗牛比赛中胜出的半职业选手,膘肥体壮,牛角又大又圆,更是值得一看。

过火把节的人们,就在这种娱乐、观赏比赛、购物的愉快气氛中,度过了节日的白天,饿了就去光顾街头简陋的羊汤锅摊,等待着傍晚的到来。

夜晚

夜是火的舞台,火是文明之源,人类学会了使用火,驱走了夜晚的寒冷和病魔。也正因为如此,彝族是拜火的民族,火把节也在夜晚开始。

火把节开始的仪式,由点燃跳场中央那支巨大的火把开始,点燃火把的时间,同样由毕摩来决定。

28号的那天多雨,中午与晚饭时间各下了一场雨,但毕摩说,没关系,等到了晚上,就不下雨了。到了晚上八点钟,果然没有下雨,在毕摩的主持下,火光,照亮了这片山区。

火把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对于火把节的由来,彝族民间有许多传说,在民间获得广泛认同的,就有驱逐虫害和消灾辟邪等说法。除了毕摩主持的仪式外,彝族农村每家都会在火把节开始这一天傍晚,点燃火把,然后举着火把先去照家宅,再去自家的田间地头绕一圈,火光照亮之地,害虫疾病退避。7月底正是稻子开始抽穗的季节,已经看得见丰收的影子,因此,照稻田的这个过程会被执行得一丝不苟。

第5篇

谈非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耿莹创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有10年的时间,她告诉《经济》记者,当初历经万难创办基金会,就希望它能像“小灯泡”一样,24小时亮着。“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孩子们玩累了,想回家了,想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了,基金会都能帮助他们照亮回家的路。”

10年前,耿莹就提出以兰州大学为中心,鼓励大学生重走丝绸之路。“多则3个孩子,少则两个孩子,利用暑假时间,从甘肃省境内开始走。”这样坚持了10年,每年耿莹都会收到这些大学生给她写的信,“信中的文字表达出孩子们的欢呼雀跃,感觉丝绸之路就在脚下。”今年,他们要走出国门,去丝绸之路上的哈萨克斯坦,“我心里无比欣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点点扩大领域。”

耿莹表示,每年基金会都会资助一些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这些学生没让我失望,每年回来都会给我很厚的一摞调研报告,包括每一分钱花在哪儿,给了谁,有怎样的收获。”

试想一下,每个做非遗的人都能沉下心来,深挖下去,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当记者问及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时,耿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活”起来应该就像星星之火,这些小火苗被吹到哪里,哪里就能燃起来,由点及面,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我想这是最好的办法。”

耿莹提醒说,我国非遗现在处在的发展阶段是,很多传承人自己家的孩子都不愿学习,还谈什么传承。“承、传是现在的重点,没有承,何来传?”

社会上介入非遗的组织机构也很多,耿莹建议,要对非遗有深刻的认识,要给非遗立规矩,讲承传。

所谓立规矩,就是树立一条红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减。出台相应法律,让民间组织、社会人士知道到底该做什么,如何做。像即将消失的技艺或者传承人,重点是要抢救。对于有技艺但没市场的非遗产品,要告诉他们怎么做,怎么找到目标群体。比如,解决虎头鞋怎么缝,缝了之后给谁穿的问题。对于不愿传承的传承人,要做工作,讲大义。

谈文化:要有家国情怀

耿莹是一个喜欢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的人,在她看来,“文化就是生活,是人类创造生活的总和。”

以文字来说,西方的语言是语音文字,东方的语言是语义文字,每个汉字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国”“家”这两个汉字,小孩们都知道,在家要尽孝,对国要尽忠。对干部来说,当了官了,其背后就有更深一层的责任和使命。“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耿莹说,这是其背后的专属故事。而Country,仅仅是一个单词,背后没有任何意思。

那时候坐板凳,现在坐沙发,用筷子吃饭、喝茶等都是文化。

现在有个比较火的词叫“文化自信”。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儿来?“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不知道,还谈什么文化自信。”耿莹表示,中国的文化自信来自四座宝山。

第一,是文化这座宝山,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始祖伏羲开始,定了中国的天根道魂。用他们的智慧把人类带进了中原,进入了农耕文明。这才让现在的人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抢,能用从地上长出的植物来保证基本的生存。

第二,是黄帝这座宝山,其给了人们一个祖根,“我们是炎黄子孙。”黄帝继承了伏羲祖师的天根道魂,表示人们离不开自然。自然赋予人们很多需要的东西,同样,人们也给了自然一个很好的生长之地。

第三,是秦始皇这座宝山,这是帝国根。他把我国的疆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制定了什么是国土,什么是疆土,并且统一了疆土,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

第四,是这座宝山,他给了我们世界根,世界魂,“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可以挺立在世界疆土上。”

现在国家的发展可以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描述,耿莹强调说,“文化要有家国情怀,从国家历史层面来弄清楚文化的来龙去脉。”

谈金融:要有良心

非遗热,吸引了很多社会资本进入。记者问及耿莹的想法时,耿莹说她不懂什么金融,但是从文化角度来看,却可以分析出一二。

就拿“秤”字来说,其背后的含义很深远,“它维系了几千年华夏人的信誉。”从秤的设计来看,一斤是十六两,秤杆上的星星有16颗,其中7颗是北斗,6颗是南斗,还有3颗是福禄寿星。秤盘上盛的是对方需要的物资,另一方是秤锤,是倒着的心,代表着卖家的良心。

为什么是倒着的心呢?“心到了,就问心无愧了。”耿莹解释说,如果卖家少给买家一两,就把福给劫走了,卖家自己心里虽然乐,但心里不惭愧吗?晚上睡得着觉吗?同样,二两三两劫走的分别是禄和寿。“一定要心到,一生才坦坦荡荡。”

对于金融或资本界人士,“要少往钱眼里钻,看看这改革开放30年,丢了些什么。”说到这,耿莹有些激动地说,“文化全都丢了。”钱可以买到一家医院,能买到很多医生,但能I到健康吗?“特别是非遗与金融的结合,更要注意。”

都说国外的文化保留得好,日本天皇是怎么做的呢,他每年给25个传承人补助,让他们坚持做和服、人偶,使其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耿莹说,就像当年给农民找出路一样,政府搭桥。非遗里面的资金池可以来自社会,可以来自政府。“一年给一点,让非遗传承人感觉有了靠山,有了动力,慢慢也就发展起来了。”

做金融的人有个特点就是想赚快钱,这在非遗领域是行不通的。“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

第6篇

关键词: 模因 名祖词 传承 演变

一、引言

古希腊神话流传广,影响深,早已渗透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英语浩瀚恢宏的词海之中,高达百分之八十的外来词汇都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拉丁语。毋庸置疑,古希腊神话的众多词汇经过一定的变化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增加了大量的词汇及词根词缀,在增加英语词汇量和丰富完善英语表达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其中有一部分被称为“名祖词”(eponym)的是源于人名的一类词汇。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基于名字衍化出来的词语,即源于人名的词语,包括以人名命名或从人名中衍化出来的单词和含人名的习语或短语,汉语中无对等词的词语[1]。源于古希腊神话的名祖词多与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名字相关。相比较而言,源于古希腊神话的名祖词为数不多,但对这部分词汇的研究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源于古希腊经典神话的名祖词汇着手,探讨其传承和演变及其词汇发展的特点,并尝试对这些词汇的传承与演变做出模因学理论的分析与解释。

二、模因论

模因(Meme),又称谜米、米姆、弥因、弥母等。这一概念最早于1976年提出。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提及了模因(Meme)这一概念,并根据“Gene”(基因)的拼写创造出了“Meme”(模因)一词[2]。基因与模因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因具有模因所不具备的生物遗传性,而模因则具有基因所不具有的通过模仿而传播的功能。从词源来看,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mimeme(模仿)[3]。Meme一词现收录于几本主要的英语辞典中。美国韦氏词典对此词的定义是: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习惯[3]。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单位,模因是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的,能够将思想行为等文化信息进行人际传递,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共享。这一概念来源于生物学的基因理论,区别于基因依靠遗传进行复制传播,模因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因此,模因论在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方面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一)模因的传播过程与策略

模因的传播通常伴随着模因的选择与同化、模因的模仿与变异、模因的表达与传递,以及模因的结合与最终形成四个方面[4]。模因像基因一样传承,像病毒一样传播,从原宿主传播到新宿主,并以此延续,不断扩大影响范围[3]。模因载体在原宿主有意识的注意与使用中,被新宿主注意并选择,是模因得以传播的前提。新宿主在记忆原始模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经验对原始模因进行模仿与再创造,从而使原始模因产生变异。新宿主将模仿的模因或经过变异后的模因结合当时的语境或自身因素,有意识地选择并使用该模因,在实现模因的传播的同时将其具象化,并形成能够被其他宿主理解、接受和选择的新的模因,使原始模因得以传承。

(二)语言模因

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多依赖于模因宿主的主体性。模因通过模因宿主的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语言的学习和传播过程,相较于其他方面的学习更依赖于模仿。语言通过模仿进入人的认知范畴,又作为认知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模因,被人所模仿复制从而习得,并在人的使用和交流过程中得到传播。同样,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如同其他模因,并不是对原有语言信息毫无改变的百分百的精确复制,而是在外部环境因素和模因宿主的主观能动性的共同作用下,创造性地进行复制和传播。模因宿主发挥其强有力的主体性意识,有意识地借助语言的环境及结构,传播和重构信息模因,实现语言文化的复制传播。因此在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中,模因宿主的主体性至关重要。宿主在复制传播模因的过程中的语用态度,即宿主的情感、态度、目的等,都会对模因的重构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5]。当宿主对一语言模因具有积极态度时,该语言模因在传递到新宿主时,就可能带上本身所不具涞恼面积极的内涵和意蕴,反之亦然。同时,环境在语言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语言模因进入人的认知图式中,与其他语言模因相结合,根据当时的社会语用环境进行再生重组[5]。社会语境化的模拟,使语言模因受到一定限制的同时,具有更丰富的全新的构建形式,使语言模因变体愈加丰富。此外,语言模因的强势来自于宿主对其强烈的认同心理,源于古希腊神话的名祖词模因之所以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模因宿主对词汇的内涵意义的认同。

三、源于古希腊神话名祖词的传承与演变

模因的复制传播在传递模因的过程中,也是宿主对模因的一种模仿和再创造的过程。针对词汇而言,直接引用、嫁接或对原词进行变形所产生的新词汇,有着同音近音、同形异义、同构异义等多种组织方式[6]。这一方面让词汇的形式更加多变,另一方面将词汇的内涵扩充得更丰富和多变,使得词汇的表达和应用范围更广泛。古希腊神话中诸神云集,诸神皆有其特有的性格特点与传奇故事,这使得每一个神的名字都带有独特文化色彩,许多神话人物的名字都直接进入英语词汇中,作为普通名词存在,也就是名祖词。这些名祖词的含义往往是人物故事赋予人物的个性特征的引申义或象征义。用模因论来解释就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这些古希腊神话中的名祖词作为模因被复制传播,在不同的语境中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表达宿主的情感等主体性因素,也造就了名祖词在现代英语词汇中独有的地位和意义。

源自古希腊神话的名祖词作为一种语言模因在研究英语外来词汇中十分具有代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名祖词模因被宿主不断地传播复制的过程中,会深受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因此,有的名祖词模因更多地传承了词汇原本的内涵,有的则受语境和宿主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发展为新的名祖词模因复合体(memecomplex)。

(一)词形的传承与词意的演变

古希腊神话中的名祖词,部分保留了原有的语言形式,把专有名词的人名变其首字母为小写,从而演变为普通名词,词意上则不再直接指代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例如:

1.Adonis: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爱多尼斯(Adonis)是美女米拉(Myrrha)的儿子,俊美无双,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十分爱慕他,战神阿瑞斯(Ares)因此产生妒意,多次加害不成,在一次狩猎中化作野猪将其咬死[7]48。“adonis”首字母由大写变小写后,意为“美男子,美少年”,从词意上讲更加泛化。

2.Amazon:原为古希腊神话中名为亚马孙人(Amazons)的女人族。Amazons强悍好强善骑射。在古希腊神话中,她们常以一种有着丰满肌肉和健美体态的妇人形象出现。后来,amzon成为“魁梧而带男子气的女人”或者“勇武的女战士”的代名词。南美洲第一大河亚马孙河(Amazon)由此得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提及Amazon,更多的人会联想到美国的大型网络电子公司“亚马逊公司”,名祖词已完全失去原有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外延意义逐渐取代原有的内涵意义。

3.Echo:希腊神话中的森林女神。厄科(Echo)在希腊神话中是一个话很多的女神,她很喜欢重复说过的话。后因美貌受到了天后赫拉(Hera)的嫉妒而被其施法失去了正常说话的能力,只能重复别人说的话的最后三个字,这正是echo现在意为“回声、重复”的由来。这是模因的复制传播中同形异义的一个典型例子。

4.Narcissus:古希腊神话中的河神之子。纳西斯(Narcissus)是一个骄傲和俊美的少年,自然女神深陷于他的美貌最后憔悴致死。报应女神为报复他,就让他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影子,最后他滑入水中溺水而死,在那里长出了金黄色的水仙花。后世遂以“narcissus”来指“水仙花”,由故事情节还延伸出了“自恋”的意思。这个词同时成为“孤芳自赏者”、“自我陶醉者”的代名词。“narcissus”作为名祖词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保持了原有的词形,并采取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对其原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增改。

可见,此类名祖词模因在不断地复制传播中,保留了原有的词形而对原有词义进行了并非“精确”的复制,并且受时代语境与宿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使得语言模因不断地变化,有的原有意义消失,有的词意通过象征、比喻和引申等形成新的语言模因或者语言模因复合体。

(二)词意的传承与词形的演变

另外一类源自古希腊神话名祖词以词缀的形式进入英语词汇当中,词形上与原有的名祖词已迥异,但是其词缀所保留的原名祖词的意义在新的词汇中仍旧被保留下来。同时词缀本身是一种语言模因,宿主根据语用环境对其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或与其他词汇重新组合,使之形成数量众多的新词汇。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词汇创新的方式,为解释词缀派生新词的强大能力提供新的阐释,这在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是大有裨益的。词缀构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的词根词缀本身就带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这也是其衍生出新词汇的意义基础。对源于古希腊神话的名祖词的研究与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它们本义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接受这些衍生出来的词汇的内涵。源于古希腊神话的词缀作为模因,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通过模因宿主不断复制传播,不断形成新的语言模因。例如:

1.Somnus:修普洛斯(Somnus)是古希腊神话中黑夜女神尼克斯之子,是司掌“睡眠”的神,他能以神力诱使人类入睡且他的催眠术是人神皆不能抗拒的。由此产生了与睡眠有关的词缀somni-,表示“睡眠的”。该词缀在派生新词的过程中,复制了该词根原有的意义。例如:somniferous“睡眠的”、somnial“睡梦中的”、somiferous“催眠的”、somnipathy“睡眠障碍”等词汇皆有“睡眠”的意义有关。

2.Gaea:该亚(Gaea)是地神,又被尊为大地之母,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由混沌(Chaos)所生,在古希腊神话中地位极高。西方人至今仍以“该亚”作为“地球”的代名词。因此Geo-这个词缀作为模因就有着“大地”的意思,加以重组之后就产生了一系列带有大地意义的新词汇。例如:geography“地理学”、geothermal“地热的”、geospace“地球空间”、geographical“地质的”等。

3.Thanatos:达纳特斯(Thanato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死神,有一对黑色大翅膀会飞到快死的人的床头,用剑割下那人的一缕头发,那人的灵魂就会被摄走,离死不远了。因而,由Thanatos产生了一个词缀――thanat(o)-,意为“死亡”。这一词缀作为一个原始模因,在与其他词素组合之后产生了诸多与死亡有关的词汇。如:thanatoid“致死的”、thanatology“死亡学”、thanatophobia“恐死症”、thanatomania“自杀狂”等。

4.Pluto:古希腊神话中冥王的别称,pluto源于希腊词根“富有的”,因橼ね醣蝗衔是掌管地下钱财并从地下赋予人间收获的神,且冥界被认为是冥财聚集之所。所以,pluto-作为词根表示“财富”,而由该模因重组之后的词,在词义上都传承了该模因的原意。例如:plutology“财富学”、plutocrat“财阀”、plutocracy“富豪统治”、plutolatry“财富崇拜”等。

这些源于古希腊名祖词汇的词根作为语言模因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播,在此过程中,它们与其他的语言模因组成语言模因复合体也就是新的词汇,词形上发生了变化,而在词意上继承并延续了词根模因原有的意义。在英语词汇的构词法中,这种构词现象屡见不鲜,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审视词根词缀的发展变化从而追本溯源,了解词汇的渊源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理解语言,并对语言的构成和发展规律有所洞见。

四、结语

源于古希腊神话的名祖词,带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虽历经演变与发展,但仍以其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在语言使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也为英语新词的构词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来源。从模因论来解析其传承和演变给现代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英语词汇的学习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庄和诚,庄艳.英语名祖词语趣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2]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4]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2006(4):43-46.

[5]李捷,何自然.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J].外语学刊,2014(20):59-64.

[6]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第7篇

A1凡是出生时即存在器官结构上的先天发育异常,或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脏器功能异常的宝宝,都可以算缺陷宝宝。

Q2缺陷宝宝可能会遇到什么麻烦?

A2缺陷累及到宝宝的哪个系统,就会影响其相应器官的功能,从而降低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Q3较常见罹患缺陷有哪些?

A3常见的缺陷很多,包括脑积水、脊柱裂、无脑、无眼、小颌、唇裂、腭裂、多指(趾)、并指、髋脱位、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各种代谢病等……

Q4缺陷宝宝与“遗传”有关系吗?

Q4毫无疑问,有相当一部分缺陷宝宝的确与“遗传”因素有关,甚至“遗传”还起到决定性所用,但环境因素、不良习惯、意外伤害等也是推波助澜的“帮凶”。

Q5“遗传”究竟是怎么回事?

A5俗语称,龙生龙,凤生凤,讲的就是遗传的宗旨――保持物种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宝宝和爸爸妈妈不仅容貌上比较相像,DNA更是一脉相承。这些都是遗传的力量。

Q6能否避免缺陷宝宝的出生?

A6尽管目前医学的发展还远不能屏蔽所有缺陷宝宝的出生,但进行正规的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出生前检查,是确保养育健康宝宝的关键!

Q7婚前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A7婚前检查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其中体格检查又可细分为普通内科检查、生殖检查、化验室检查等几部分。婚前检查属于自愿行为,因此不同地区的检查项目略有出入。

Q8孕前检查包括哪些内容呢?

A8孕前检查针对性较强,除了询问病史外,女性以子宫颈刮片、麻疹抗体、血型、血常规检查等检测为主,男性则以、泌尿生殖器等检查为主,同时,双方均应检查乙肝、梅毒,必要时进行染色体检查。

Q9哪些人一定要去做孕前检查?

A9准爸爸妈妈结婚时没有做过婚检的;夫妻双方或一方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准妈妈已超过30岁的;既往有不良产史,如习惯性流产、死胎、死产或生育过智力低下儿等情况的,均应做孕前检查。

Q10还有哪些人最好进行孕前检查?

A10夫妻双方或一方患有慢性疾病、传染病,或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触过放射性物质、化学农药、有害环境,或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药物成瘾、偏食,或家中饲养宠物……也应进行孕前检查。

Q11出生前检查有什么作用?

A11出生前检查又叫做出生诊断或宫内诊断,是指在宝宝出生前采取各种方法了解胎宝宝外袁结构,进行染色体等方面分析,从而对某些胎宝宝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做出诊断。

Q12出生前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A12出生前检查包括遗传优生咨询、绒毛活检、羊膜腔穿刺、胎儿血采样、B型超声检查等内容,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胎宝宝的成熟度和生长发育情况,并协助判断缺陷宝宝的出生几率。

Q13遗传优生咨询有什么用?

A13遗传优生咨询属于产前诊断的前奏曲,特别适用于那些有遗传疾病史或具有某些不利因素的女性,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孕前咨询、孕期咨询、孕中咨询。必要时应在孕中期进行产前诊断。

Q14“异常孕产史,,是什么意思?

A14异常孕产史主要指的是习惯性流产、死胎分娩史、胎儿畸形分娩史。提醒各位准妈妈,为了宝宝的健康,千万不要向医师刻意隐瞒此类病史。

Q15有习惯性流产病史的准妈妈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A15习惯性流产可能提示妈妈存在甲状腺功能低下、卵巢功能不良、子宫畸形等问题,或是母亲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重度肾炎、糖尿病,以及母婴血型不合、胚胎发育不良、父母染色体异常等相关因素。

Q16能否简单讲讲“死胎分娩”的原因?

A16在出现死胎的因素中,胎盘和脐带问题占到了39%,胎儿畸形占23%,较为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占19%,过期妊娠、肝昏迷等严重内科疾患占10%左右,另外与病毒等感染也有一定的关系。娩史、胎儿畸形分娩史。提醒各位准妈妈,为了宝宝的健康,千万不要向医师刻意隐瞒此类病史。

Q17分娩畸形胎儿可能和什么有关?

A17遗传因素是胎儿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还与许多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等相关,因此,曾经生产过畸形胎儿的女性应当根据既往胎儿畸形的具体情况,如畸形部位、畸形种类等加以综合分析、协助判断。

Q18准妈妈在妊娠期间有剧烈反应是否有问题?

A18妊娠早期呕吐严重的准妈妈可能会导致酸中毒、酮尿,从而可能会增加胎宝宝唇腭裂的发病机会。当准妈妈尿酮体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就应当进行妊娠中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

Q19绒毛活检可以鉴别哪些缺陷宝宝?

A19绒毛细胞活检可以用于多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诊断,辅助诊断母胎血型不合等情况,并协助判断某些代谢疾病的诊断,从而争取对问题旱期进行妥善处理。

Q20羊膜腔穿刺又有什么用途?

A20羊膜腔穿刺一般选择在妊娠16~20周进行,穿刺后可以进行羊水细胞的培养,并借助羊水外观颜色来进行鉴别,以及时发现胎宝宝是否可能罹患某些染色体疾病,并判断肺、肝、肾的成熟度。

Q21羊膜腔穿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准妈妈?

A21不是。羊膜腔穿刺是存在禁忌症的,有先兆流产的孕妇、有出血倾向的孕妇、存在盆腔或宫内感染的孕妇等。均不应进行此项检查。

Q22胎儿血样采集指的是什么?

A22胎儿血样采集又称为脐带穿刺,能判断胎宝宝是否存在宫内感染,并监测胎儿宫内成长发育的情况,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遗传代谢病的可能。

Q23对胎宝宝可以进行B超检查吗?

A23超检查对胎宝宝没有损伤性。高性能的B超仪器能对胎宝宝的面部、头颅、躯体、部分内脏、四肢等进行检查,从而能协助及时发现这些部位较为隐匿的疾患和生长发育的异常。

Q24倘若宝宝没经过上述系统性的检查就已出生。有补救措施吗?

A24现在许多城市都开展了新生宝宝疾病筛查项目。一般包括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G6PD)等。

PKU(苯丙酮尿症)筛查

Q25筛查苯丙酮尿症(PKu)有什么意义?

A25PKU是一种先天性的氨基酸代谢病,后果较严重,但通过简单检查就可以确诊;通过合理预防和治疗即可避免不良预后。因此及时筛查非常重要。

Q26苯丙酮尿症(PKu)有什么危害?

A26PKU的宝宝在刚出生时往往没有什么特殊表现,在正常喂养后才逐渐表现为皮肤发黄、肤色浅淡、身上有鼠尿味,随即出现智能发育落后。如果此时仍然没有被及时发现的话,宝宝就会越来越傻……

Q27苯丙酮尿症(PKu)怎么治?

A27方法很简单,采取停止母乳或牛奶喂养,改为由特殊配方的奶粉进行喂养即可!这种饮食治疗

至少要坚持到10岁。甚至治疗到青少年期。CAH(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筛查

Q31筛查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有什么意义?

A31CAH是一种常见的遗传代谢病,如不能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则可能会导致危害,造成脑损伤,乃至造成死亡!

Q32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危害在哪里?

Q32典型的CAH会出现电解质代谢紊乱、酸中毒、脱水,甚至发生休克,此外还会表现为外生殖器异常的两性畸形。

Q33怎样治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呢?

A33CAH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补充特定的激素来改善患病宝宝的生长速度,延迟骨的闭合,使宝宝将来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身高,并通过外生殖器的矫正手术,改善其未来性生活质量。G6PD(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筛查

Q34筛查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G6PD)有什么意义?

A34G6PD是一种由于红细胞酶的缺陷所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去除诱因加以避免,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将可能会导致溶血症,甚至危及到宝宝的生命。

Q35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G6PD)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A35G6PD可以导致病理性黄疸延迟、溶血症、溶血性贫血,并由此产生多器官损害,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Q36如何避免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G6PD)发病呢?

A36存在G6PD疾患的宝宝要尽量避免感染,同时不要进食蚕豆或蚕豆类加工食品(包括哺乳的母亲也不应食用),远离樟脑、冬青油等物品,遵医嘱禁用可能会引起此病发作的药物。

Q37新生宝宝还应做什么筛查?

A37现代医学理念非常注重预防,认为对于影响健康的疾病而言,应“防大于治”,对于新生宝宝而言预防尤其重要,比如听力筛查、先心病的筛查等,都很必要。

Q38什么样的新生宝宝需要筛查听力?

A38现代医学理念非常注重预防,认为对凡是家族成员中有过儿童期听力损伤的遗传史,新妈妈妊娠期间曾经使用过耳毒性药物,宝宝出生前存在宫内感染病史,出生时存在颅面部畸形,出生体重不足1500g,出生后曾经有过缺血缺氧性脑病、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细菌性脑膜炎。或曾使用过机械通气,罹患过其他可能影响听力的综合征等,均应进行听力筛查。

Q39耳毒性药物都有哪些?

A39已知的耳毒性药物有近百种,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这些药物有可能造成内耳结构的损伤,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位听神经),从而导致临时或永久性听力缺失。

Q40什么样的宝宝可能会罹患先天性心脏病?

A40先天性心脏病被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发的疾病,因此如家族中有人曾患有此类疾病,或者母亲在妊娠早期、尤其是怀孕4-8周遭遇上呼吸道感染的,其宝宝均应注意此症。

Q41是不是只要通过上述筛查就可以确定新生宝宝没有问题呢?

A41医学是一门科学,西医不过才几百年的历史,即使是中医传承了上千年,也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释清楚,因此仅仅通过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出生前检查及生后筛查,并不能发现所有疾病。

Q42缺陷宝宝的缺陷是不是都很明显啊?

A42不是的。许多宝宝的缺陷根本无法立即辨别,甚至某些缺陷只有到了特定时期,遇到特殊诱因才会发病。只有少部分与缺陷相关的疾病能够通过肉眼仔细观察,及时被发现。

Q43新妈妈该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存在缺陷呢?

A43为了能判断宝宝是否存在缺陷,新妈妈应当仔细了解并掌握宝宝吃奶、黄疸消退,以及头围、体重、身高的增长状况,积极配合社区医师对宝宝进行的入户体检。

Q44辔缺陷宝宝的面部可能会有哪些畸形?

A44缺陷宝宝会有许多面部畸形,包括眼部的畸形、颌面骨的畸形等,有的缺陷比较容易发现。但像眼距短、眼距宽、小颌缺陷则容易被忽视,而这些表面上的异常其实是在提示可能存在某些较为严重的其他缺陷!

Q45头部缺陷会有哪些呢?

A45头型的异常,如过大、过小、头型特殊等往往提示宝宝可能存在与染色体相关的疾患,或有宫内感染性疾病,而颅内积液则说明神经系统的发育存在异常。

Q46西倘若宝宝躯体发育异常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A46如果宝宝的脊柱异常、体表有可疑肿块,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的缺陷;而腹壁缺损的宝宝很有可能合并内脏外翻,另外还可能有肠梗阻、肾发育不全等诸多内脏缺陷。

Q47宝宝的四肢发育又会有哪些缺陷呢?

A47四肢缺陷包括不对称的肢体短小、多指(趾)、足部畸形等。这些问题除了见于遗传性疾病之外,还可能与准妈妈服用了可导致宝宝畸形的药物有关。

Q48准准妈妈的血液学检查还能预测哪些宝宝缺陷?

A48不知道大家对“唐氏综合征”是否陌生,其实它还叫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缺陷宝宝表现为智力障碍,可伴有心脏结构畸形等其他问题。现在通过筛查,在妊娠过程中大约有60%~70%的患病胎宝宝可以被及时发现。

Q49如果发现存在小缺陷的胎宝宝该怎么办?

A49对于已确诊存在小缺陷的胎宝宝,准妈妈准爸爸要在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同时,坚持孕期检查,并在临盆时到专科医院候产,待宝宝出生后在医师指导下完善养育和救治方案。

第8篇

3月10日,在这个春天慵懒的午后,已退休的梁大爷和老伴一起来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大慈寺社区的雅韵茶堂。这一天,恰好遇上了非遗文化表演。四川扬琴、清音、相声、传统评书、金钱板,他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

梁大爷说,雅韵茶堂是社区的茶馆,离得近所以经常去。“茶馆是成都人不可缺少的文化,我也是在这种文化中长大的。在茶馆里,我们可以看表演、拉家常,不少人都是在茶馆里建立了友谊,得知了信息。”雅韵茶堂的景象正是成都茶馆文化的一个缩影。

“这些群众茶馆都具有较强包容性、自由性、休闲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自由、友善’等要素颇为契合。”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编筹委员会办公室总编室副总编韩旭介绍道。

据悉,2015年底,成都市锦江区制定了《在群众茶馆开展“五进四建六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方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茶馆文化。方案选取了春熙路悦来茶园、合江亭88号青年“创客”茶馆、大慈雅韵茶堂等7个各具特色的群众茶馆作为示范点位。

“但是,茶馆要做好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则需要紧扣其自身的特点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川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纪检组组长、博士杨玉华说。

茶馆是成都文化的缩影

成都过去有一个说法,叫一街一茶馆。韩旭说:“这跟成都的城市特征分不开,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一词相吻合。和谐首先是自然的和谐,成都自古以来是富庶的成都平原,所以可以孕育出这种休闲的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切优秀品格的根基,例如说友善、敬业等元素都可以在茶馆当中体现。韩旭介绍,四川的民间茶馆文化在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最繁华。茶馆里面有很多匠人、小贩等,众生百态都能在茶馆里面看到。在这个基础之上,茶馆诞生了很多有名的艺人,像扬琴艺人、川剧艺人。

对于茶馆文化的概括,可以用“休闲”两字来形容。“休闲从字面上来讲,首先是‘闲’,也就是有时间。‘闲’的背后,还有一个字就是‘适’。这是对‘闲’的一个补充,也是成都性情的一个体现。这种‘闲’不是闲来无事的意思,它是积极向上,是一种安逸。”韩旭解释。正因为有这样的城市性情,成都才产生了茶馆文化。

成都人去茶馆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品茶,而是为了“泡”茶馆。这是一种在茶馆里的休闲生活方式。“所以,成都的茶馆文化可以说已经融合到人们的生活中。”韩旭说。

根据茶馆特点传承

杨玉华也认为,四川成都的茶馆是地方文化、本土文化的一个缩影。他说,在过去资讯不发达,媒体不发达的时代,茶馆的作用非凡。“我把它概括为三个中心:信息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当时,很多消息都是茶馆首发,而且可以在里面互相交流交换,因此新的意见和共识就形成了。最后,这些信息还可以口耳相传,传播出去。因此,茶馆的作用是很大的。”

杨玉华还总结了茶馆的三个特点:包容性、自由性、休闲娱乐性。首先是包容性,各种人都可以到茶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第二是自由性,人们到那里完全是自觉的,不像是开会,非来不可。第三就是休闲娱乐性,不管是听川戏、听传统奏乐,都可以在里面进行。所以说,在四川,茶馆是老百姓最喜爱去的一种场所。所以,文人、学生过去都有一种泡茶馆的习惯。有名人说过:四川人不是在茶馆里,就是在去茶馆的路上。

既然茶馆那么本土化,那么平民化,那么结合茶馆的特点,巧妙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去则是很好的做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在基层,根基在文化,关键在践行。”杨玉华说,基础在基层是因为基层点多线长面广,包括广大的农村、基层社区等。很多老百姓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所以对他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学生、机关干部等都不一样。而根基在文化,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符号。文化基因是可以遗传的,且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里。所以要把它宣传好,需从文化着手。最后,关键在践行。如果只是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24个字很简单,但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体层面上去普及,最重要的就是让它们行出来。

那要如何做?杨玉华建议,首先从宣传、培育,最后变成一种自觉行动,真正融入到老百姓心里,达到如古人说的“月映万川”的效果。“各级宣传部门、宣传文化者都在探讨这个难题。如果是传统式的说教很简单,开两场会,策划两个表演就可以了。但要让人们从内心认同、从行动上实践却不容易。”

杨玉华说,在融合的问题上,关键就是要紧扣茶馆的特点。

“因为喝茶是一种自由的行动,所以我的建议是活动不要搞得太密集,说教意味不能太浓,搞得不好可能会把茶客赶走,得不偿失。”他建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大上”的,要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就必须“化盐入水”――有味而无痕。

第9篇

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这一概念的本质可以从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来分析。作为动词的“文化”就是对人的心灵、人的行为进行文饰和教化,经过这样一种文饰掩盖了人的鄙俗粗野的一面,进一步提升人的心灵并利用这些成果来教导民众、转化世俗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更加远离动物性本能,更加具有人性的境界。在此意义上,“文化”是一个持续的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过程,所谓的“文治教化”,与简单粗暴的“武功”相对。而作为名词的“文化”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人文活动的成果,具有观念形态、实物形态和操作形态三种表现形式。台湾学者钮则诚认为,就华人殡葬文化而言,“慎终追远”是观念形态、“行礼如仪”为操作形态、“陵寝坟墓”属实物形态;其中前两者可归于软件文化,后者则为硬件文化。(钮则诚,2006,p129)这样一种人文活动从道德意义来看就是道德教化。国内道德教化论研究学者詹世友指出:在道德上,“化”指人的内心状态得到某种变化,即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和指向,从而被塑造成型了一种深厚的、有着超出本能的个别性状态的、与他人甚至外物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德,而且还截断了倒退到野蛮、粗鄙状态的回路。(詹世友,2002,p5)他进一步引用荀子:“长迁而不返其初则化矣”。(《荀子•不苟》)来佐证。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对人身上的动物性本能进行掩盖和文饰、对人的心灵进行教化和提升这一特征。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教化,才能凝聚适当的心境,进而安顿生命,也才能培养出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关怀与爱。(钮则诚,2010,p79)。

殡葬文化与殡葬活动的化育生命作用

殡葬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死亡的文饰而发挥着教育生命、教化心灵和提升人性的作用。下面就从殡葬词源上和殡葬行为上分别进行梳理

(一)殓、殡、葬的涵义

敛分为小殓、大殓。小殓是给死者穿裹寿衣寿被;据国内殡葬学者王夫子(2007,p269)的考察,寿衣层数和质地因财力和官阶的不同而各异。在小殓之前是为逝者沐浴净身的过程,台湾学者尉迟淦教授(2011,p97)认为,沐浴不仅是为亡者洗净身体上的污垢,还具有使逝者获得新生的意义。为逝者更换一套新的衣装也有开始新生活的意味。在这一沐浴更衣的过程中,一方面把死亡这一生命结束的事件看作生命形式的转化,将生命的消逝看成灵魂获得新生去了另一个世界,并秉持“事死者如事生”的恭敬态度,对生者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生命教育:教育所有的人即便是对逝去的生命也要予以尊重;另一方面,在上古时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在生命结束时,人们不是把死人尸体当作垃圾随手丢弃,而是为他穿戴新的衣帽供奉饭食,举行隆重的装殓礼仪,并且对遗体进行保护,不仅表达了活人的依恋不舍的情感,更是让活人看到生命尽头的美好庄严,给生者带来对彼岸世界的憧憬。小殓使逝者的血肉之躯初步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起到了隔离生死的作用。从活人的视角来看,大多非正常死亡的死相都是很难看的,一般人会感到害怕,因而有助于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惊恐,坚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其中的教育意义值得深入探究。

大殓是相对于小殓来说的,是指将初步装殓的亡者遗体移置于棺木之中的过程。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使尸体进一步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用棺木装殓尸体就彻底消除了尸体暴露于荒野的可能性。台湾学者尉迟淦认为,在传统的大殓中的诸多环节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封棺材的钉子叫子孙钉,(尉迟淦,2011,p27)而封钉这一动作又是由特定的人来进行的。(同上,p59)这当中既有对逝去生命的惋惜和不舍,又有对活人珍爱生命的教育,还有对后代生命生生不息传承不已的美好期盼。大敛的时间一般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这一时间间隔也反映了人们等待他生还的热切盼望。这其中通过对逝去生命的呵护而对活人进行的生命教育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殡”可以理解成“停柩”,如《礼记》:“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说文》解释为“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人死后并不是立即埋掉,而是把死者放置在棺椁中,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表达人们对于死者的依依不舍、深切怀念、感恩图报等感情,这就是殡。为什么要殡?殡最初之起因就是亲属“不忍”死者很快地离去,而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为来表达这种“不忍之心”,宣泄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同时这一时间间隔也为把丧事办得从容体面做好了准备,便于召集亲朋故旧前来吊唁。在各种殡殓仪式当中,绝不仅仅是表达对逝者的某种情感,在深层次,更是透过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在场的每一个人对于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获得人生的激励与启迪。比如挽联挽幛的内容、殡殓仪式的称谓等等。

“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掩埋尸体使不得见”。《礼记》:“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人们在对尸体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以后,最后进行入土为安的处置(广大中原地区)。孟子最早对殡葬的起源做了探讨:“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呐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大概在上古时代,曾有不埋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去丢在山沟里,过了几天经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也在上面吸吮。那人头上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这些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脸上,于是他就回家拿了锄头簸箕把尸体掩埋了。由此可见,葬的过程通过掩埋对尸体做了最后处置,让它彻底的永恒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了,也最终安顿呵护了逝去的生命,彰显了人类所特有的“不忍之心”。另一方面,它也安抚和慰藉了处在丧亲之痛中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得以对死者释怀,勇敢的面对生活,坚定的走完人生之路。换言之,人们通过“事死者如事生,事亡者如事存”的殡葬活动,通过表达怀念和感恩先人的情感,追忆先人的美好德行,不仅培养和感恩孝亲之心,涵养和化育了自己的德行,还获得了一种人生终极的超越性,获得了一种安身立命的生命智慧,获得了如何生活下去的生命终极关怀。非常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曾经将殡葬活动批判为封建迷信,完全没有看到这样一种“慎终追远”的活动所具有的“归厚民德”的道德教化作用和获得安身立命的生命教育功能。

(二)殓、殡、葬的文饰作用

以往的殡葬文化研究学者大多就殡葬行为本身研究殡葬,而没有看到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人类进行的这一殡葬过程与死后尸体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如果我们在这两个过程相互比照的视角下审视殡葬,它对活人的关怀、呵护以及生命教育功能就更为明显。现代死亡学把死亡过程划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其中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根据死亡学数据显示,人死亡1分钟后,血液就会凝结在一起并导致皮肤变色,成为尸斑;死亡4-5分钟,瞳孔放大并失去光泽;死亡后1-4小时,身体肌肉开始僵硬并使头发竖立;死亡后4-6小时尸僵开始扩散,凝结的血液开始使皮肤变黑。这些现象在活人的眼中是惨不忍睹的,可是由于小殓的缘故,这种现象被掩盖和遮蔽住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衣锦衾被。因此我们说,殓殡等行为针对的是逝者遗体,考虑的却是活人的感受,呵护的是活人的身心。人死后24-72小时,由于身体内细菌的作用,体内富含蛋白质的各种内脏开始腐烂;死亡后3-5天,身体开始出现浮肿,带着血液的泡沫开始从口和鼻子中流淌出来。这种现象在大殓后也只能发生在封闭严严实实的棺木之中了,不仅避开了活人的视线,避免了活人的恐惧,也使活人远离了细菌的传染,从卫生角度来看,着实充满了对活人的呵护与关怀。人死亡后8-10天,各种因腐烂而产生的气体充斥腹部,舌头从嘴里伸出来了,由于血液开始分解,身体也随之由绿色变成红色。庆幸的是,这已经是发生在墓地里了,因为殡的过程一般是3天,最长也不过7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死后尸体发生变化同步进行的殓殡葬等活动完全掩盖了前一过程,这些活动与其说是针对死人处理尸体的活动,还不如说是从活人的立场进行的,是发生在特定场景的呵护、关怀和教育活人的活动。所以我们说殡葬文化的本质是生命文化,殡葬活动是以死亡事件为契机,以尸体存在为特定背景而进行的一场针对活人的生命教育活动。它掩盖了死亡的不堪入目的一幕,它用殓殡葬这一人文过程掩饰了死亡的自然过程,凸显生命的美丽谢幕。在此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死亡意识和殡葬文化养育和培植了生命的成长。人类的文化进步和文明成长得益于死亡和殡葬的推动。国内死亡哲学研究者靳凤林教授(2005,p24)更是从死亡现象学的视域把人定义为“人是基于死亡意识而建构生存信念并使之外化为文化创造活动的综合统一的历史性此在”。他在这一视域下对文化亦做出了新的界定:“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生命行为以尊严、价值和意义,从而超越死亡的基本手段”。(同上,p326)

(三)殡葬活动的生命教育与生命传承属性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过“任何人都要死,自然的死亡是一种绝对的法律,但这是自然对人所执行的法律”。(段德智,2006,p280)即便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一“天刑”,人类却可以通过男女两性结合组成婚姻家庭,通过生儿育女来达到自己生命延续的目的。这样,肉体生命就可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延续下去。同样的,死亡与殡葬就成为了精神生命传承的交接棒仪式。比之于生命出生侧重于肉体生命的繁衍,殡葬祭祀更侧重于精神生命的接续,前者是体内遗传,后者是在体外遗传。人类的殓殡葬祭活动就是生命精神、生命智慧传承的载体和中介。

台湾殡葬教育学者钮则诚(2006,pp129--130)考证后认为,由死亡文化所型塑的丧礼和葬礼,是华人社会四种生命礼仪(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冠礼是庄严的成年礼仪,表示生命教育的初成;婚礼为神圣的婚嫁礼仪,形成生命繁衍的姻缘;丧礼为慎终的丧葬礼仪,代表生命庄严的安息;祭礼为追远的祭祀礼仪,象征生命薪传的圆满。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从来都是把丧祭活动看作是生命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殡葬活动中,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体验到生命的有限,体验到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向死而在”的这样一个生命存在事实;充分发挥丧礼所具有的“尽哀、报恩、养生送死有节、教孝、人际关系之确认与整合”(同上,p133)等功能就是殡葬生命教育必须肩负起来的崇高使命。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