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食品质量与健康

时间:2023-12-07 11:37:46

导语:在食品质量与健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食品质量与健康

第1篇

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了政府监管有力、国民能享受到安全、卫生的食品供应。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将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美国三部门权力相互分离与制约

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联邦肉检验法》、《禽肉制品检验法》、《蛋制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护法》以及《公共健康服务法》等。由美国众议院制定并公布的美国法典(US Code)共50卷,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第7卷(农业)和第21卷(食品与药品),其中第21卷第9章为《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FDCA)》,美国大部分食品法的精髓来自FDCA。美国联邦法典(CFR)是联邦政府的综合的永久性法规,分为50卷,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第7卷(农业)、第9卷(动物与动物产品)和第21卷(食品与药品)。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农业部(USDA),依据有关法规在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负责制定《食品法典》,以指导食品管理机构监控食品服务机构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以及零售业和疗养院等机构预防食物性疾病。约有100万家零售食品厂商在其运作中应用《食品法典》。

为确保食品安全,美国总统于1997年宣布并实施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美国食品行政部门要对总统、国会、法院及社会公众负责。美国建有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食品机构中资深的科学家和公共健康专家互相合作,努力保证美国食品的安全性。协调机构定期地咨询政府以外的科学家,以获得科技方法、过程和分析方面更多的建议和最前沿的信息。联邦政府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机构是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与检验服务部(APHIS)、人类健康事务部下属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以及环境保护署。其中,FSIS负责肉、禽、蛋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卫生,FDA负责FSIS负责范围之外的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上,联邦政府不依赖于各州政府,他们在全美国设立多个检验中心或实验室,并向全国各地派驻大量的调查员。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联邦政府与一些州政府签定协议,授权当地一些检验机构按照联邦政府的方法检验食品,并由联邦政府付费。联邦所有具有食品质量安全监督职能的机构都不具有促进贸易的职能,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免受地方和部门经济利益影响和干扰。美国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特征是:总统(政府)、国会、法院三个部门权力相互分离与制约、透明性、制订决议的科学性以及公众参与。这个体系遵循以下原则:只有安全卫生的食品才可以在市场上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协调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政府负有强制责任;要求厂商、销售商、进口商及其他人遵守;协调过程对公众是透明的并且是可以参与的。科学和风险分析是制订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政策的基础。在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法令、法规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应用了预防方法。

二、加拿大CFIA负责所有食品检验工作

加拿大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加拿大农产品法》、 《食品检验机构法》、 《食品与药品法》、《动物健康法》、《肉与肉制品检验法》、《植物保护法》、《种子法》以及《消费品包装及标签法》等。

1997年,加拿大政府将农产与农产食品部、卫生部、工业部、渔业与海洋部中与食品检验工作相关的部门合并,成立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FIA),负责该国所有的食品检验工作。CFIA将与食品、植物、动物有关的工作划分为十四个方面,并将全国18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检查系统纳入单一的体制管理,与此同时,为了能运用于所有食品种类,加拿大还在研究一种综合检验体系,使不同的检验能在相同的准则和指导原则下运作。

三、日本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分两类

日本食品质量安全立法主要有五个方面:食品质量卫生;农产品质量;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质量;动物防疫;植物保护。

日本《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将向日本出口偶蹄动物及其产品的国家分为四类。中国属二类国家,即不允许中国向日本出口偶蹄类动物的内脏、肉、火腿与烤肉,除非这些产品在日本农林水产省注册的工厂中生产。日本厚生省根据日本《食品卫生法》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农林水产省根据《农林物资标准化及质量标识管理法》开展工作。

日本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分两大类:一是食品质量标准,二是安全卫生标准,包括动植物疫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日本厚生省颁布了2 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1 000多个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林水产省颁布了351种农产品品质规格。在日本,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已成为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并普遍为消费者所接受。日本对进口食品实行进口食品企业注册和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

日本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需要的费用均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中,尤其是检验检疫经费一律根据当年计划由财政部门足额予以解决。因此,日本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精度高、门类全、配备齐,适合大批量、多项目、高精度、高速度检验的需要。其检验人员也非常优秀,检验技术人员的开支也统一纳入政府财政预算。2001年,日本政府仅拨给农林水产消费技术中心的经费就达49亿日元(动植物防疫、植物病防治费用另有拨款)。

综上所述,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使食品企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政府监管有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以及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较完备,食品质量安全政策制定与有关法律建设较为成熟。

(2)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对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运行机制、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规定。

(3)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监控系统中建立预警系统,可追溯系统、监测系统、应急系统等,对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即“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采用先进的监控手段和方法。

第2篇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测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及问题。现阶段我们国家主要表现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分为三种类型:①在食品生产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添加剂过量超标,生产厂家的目的在于使食品在保质期方面能够得到延长,并且还能够使食品的色香味方面更加的诱人提升销售量,进而过量的在食品当中添加各种外加剂;②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类大型化工厂被人们建设起来,但同时工厂生产的过程当中排出大量的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并且由于化工厂基本都建设在远离城市的边缘开阔地区和河流附近,这就直接的对农田和水体资源产生了污染,导致了生产食品的原材料受到污染;③在食品M行加工和运输当中所出现的生物毒菌污染问题,这个问题是因为食品加工的技术水平较低及在储藏和运输当中所采取的措施不当所导致的。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六大部分:①对食品当中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元素的数量进行严格的限制;②对食品当中所使用的添加剂种类,使用范围及数量进行规定和限制;③对食品进入市场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限制;④对食品进行检测的方式方法进行限制;⑤对食品的有关标识和说明书进行限制;⑥对所生产的食品适用于哪类人群和成分进行规定和限制。

食品检测。食品检测就是以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为依据,对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对会用相关的食品检测设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食品检测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是食品进入市场销售的基本前提,对食品进行检测的制度有出场检测制度,生产许可证检测制度及委托检测制度和随机抽样检测制度等。

对食品质量进行安全检测的目的。对食品厂家所生产的食品质量进行安全检测的目的是:能够对食品的总体安全质量状况进行了解,内容包括食品当中是否含有污染物质和潜行病菌、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质量的相关标准规定,有助于推动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另外还能够及时的掌握目前市场当中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获得重要的食品检测信息和数据;最后做为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的责任就是向社会的全体消费者公布食品安全的有关参数,让消费者放心;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测与监督管理工作的状况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比较完善。我们国家在经过多年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过程当中,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直到目前,我们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体体现在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的数量逐渐的涨,食品质量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不断提升,质检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组织结构体系逐渐被完善,总之,现阶段我国已具备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与监督工作得到了有序的开展。我国在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基础上,食品监督工作也得到了切实有序的展开;政府设立了众多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的机构和部门,同时也对各部门的具体责任给予了明确的划分。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测体系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的出厂检测制度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出厂检测是食品从生产厂家进入市场之前必须执行的一种产品合格性检测;但是,据有关资料表示,部分生产厂家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生产厂家当中30%都不具备自行检测的技术能力;因此往往就忽略了这一必要的食品检测程序。

第3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从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危害等[1]。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像苏丹红事件、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等,对人们造成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1 我国食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立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法律体系,但是,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内容不够全面。随着转基因食品、纳米技术等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食品新资源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也越来越多,对食品质量安全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食品质量安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还存在配套不完善、调整范围与具体监管不相适应的现象,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体系结构不完善、强制性标准有冲突的现象。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应从国际上已广泛应用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食品安全风险的分析与评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完善。

 

1.2 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监管体制不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包括卫生、农业、工商、食药、质监、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但是管理职责交叉,尽管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对其监管权限有所划分,但各部门监管职责界限仍然不够明确,存在各种管理弊端。在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协同协作效率仍亟待提高,特别是在种养殖、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对有关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难以及时沟通、共享,造成监管的效率较低,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并不到位。

 

1.3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落后

 

我国重视食品生产标准,但是,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较低,相关标准数量少,像农产品、食品包装物等相关物品的安全缺少强制性安全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并不全面,不能有效的保障食品的安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仍不够健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离现实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相对落后。同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管理较乱,没有统一的法律链接供公众查阅。

 

1.4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手段落后,财政保障不够

 

食品安全最基本的保障是食品安全检测。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检疫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检测技术仪器落后,检测方法缺乏科学性,相关的检测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分散,特别是终端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还不够完善,生产、销售变质食品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食品质量管理财政保障不够,基层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财政支持不足,检测手段和设备落后,容易造成食品检测率和正确率低,食品质量无法保障。

 

2 解决食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对于食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解决。

 

2.1 完善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制度上解决实际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使食品安全得到规范有序的调整。注重食品标准程度性规定,建立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系统,使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食品产业链过程要进行有力的法律规范,对于法律中不适应食品安全需要的规定及时修改和完善。学习国外先进食品质量管理的经验,使我国食品质量管理水平国际化。

 

2.2 建立有效的食品监控检测体系、加强质量监督

 

对于当前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应建立统一有效的食品监测规范,形成全方位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等企业按照其规模和业态进行分类管理,食品准入市场要强化QS为标志的制度[2],推行GMP和HACCP质量体系认证,不断完善食品管理和检测制度。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依法、依规、依标准加强食品质量的监管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2.3 理顺优化管理权限、加大监督惩罚力度

 

要加强质量监督部门的权责,积极主动履行职权,对于失职、徇私的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给予相应惩罚;严厉打击假标识、假包装等伪劣食品,对伪劣不合格的食品生产企业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相关责任人,情节严重者须追究刑事责任。

 

2.4 学习国外先进监测技术、加大检验检疫设备投入

 

我国应多学习国际新技术,如食源性疾病监测技术、食品危险性分析技术等,运用食品检验设备和检疫设备,有效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提高食品质量。政府应加大食品安全监测设备上的投入,把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得到先进技术支持。同时,引导和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加强和提高食品检测水平,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卫生达到质量标准。

 

2.5 定期食品质量信息、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由国家和省级食品综合协调部门牵头,构建统一联合的两级食品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对食品质量的监测与预警分析,定期食品的质量报告,可以有效预防食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污染,加强食品质量监督抽查,让不负责企业和不合格食品随时暴露,从而增加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3 结语

 

食品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我国应重视食品质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以及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管理工作,解决存在问题与不足。还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法律意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水平,使人们的食品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董守正 夏强 来源:中外食品工业 2014年11期

第4篇

食品质量保证承诺书一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到:

(一)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查处食品标签违法行为规定》、《产品标识标注规定》、《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生产和加工食品时,确保在取得生产许可资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和销售,并保证不制假售假。

(二)保证企业法定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了解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切实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强化企业法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保证具有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质量工作人员。保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在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实施有效的过程质量管理。

(四)保证按照合法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相应的强制性标准,对无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明示企业所采用的标准,并按明示的标准组织生产。

(五)保证具备持续保证产品质量的环境条件,保证具备持续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设施。

(六)保证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生食品与熟食品、原料与半成品和成品的交叉感染,对生产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

(七)保证生产食品所用的原材料、添加剂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严格进货验货制度,不使用非食用性原辅材料加工食品。

(八)保证食品的包装材料、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无毒无害,符合有关的卫生要求,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

(九)保证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企业的计量器具、检验和检测仪器定期通过计量检定。

(十)保证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出厂产品质量合格。

(十一)保证产品标识标注及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十二)保证当出厂销售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健康或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危险时,能及时召回已经出厂销售的食品。对生产不合格食品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承诺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 日期: 年 月 日

食品质量保证承诺书二为了确保食品质量,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承诺如下:

一、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二、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合法有效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按期接受并通过年检或者验照。

三、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四、采购食品时,认真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保证食品来源合法,质量合格。

五、按照保证食品质量的要求贮存、销售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六、如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七、食品经营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工作。

八、建立健全并落实《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等各项自律制度,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

九、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诚信经营,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监管及社会监督。

经营者:(印章) 承诺人:

第5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a)-0116-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英国疯牛病、亚欧口蹄疫爆发、美国多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爆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爆发、英国和中国苏丹红事件、中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超标使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食用地沟油事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红肉致癌等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为了适应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精通食品安全与检验业务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 Quality and Safety)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首所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调整培养专业方向,相继开办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轻工院校、理工院校、科技类院校及综合性院校,不同学校根据其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有自己办学特点[1]。而医学类院校开设此专业到2014年才发展到24所[2],因此,该院是在药学的背景下,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精食品、通药学”理念贯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试验中,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

2 该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要求

2.1 教学培养方式

在专业设置方面各所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突显专业教学特色,在符合当代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3]。该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医学和药学两个学科的背景下进行建设,存在食品科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专业建设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又兼具了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医学和中药学等领域进行了相关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的建设。所以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食品学和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发现食品质量与隐患问题的能力[4],能够从事食品和保健品的研究和开发、生产和质量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2.2 专业要求

该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化学、食品学和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各门课程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后,应具有扎实的基础,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基本技能。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食品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生物学、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食品、保健品及药品质量监控的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掌握保健品和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制备等基本方法和技术;熟悉学科相关的法规、政策和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 该校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从目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药学和医学背景下建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食品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生物化学课、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与管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原料等课程已经基本满足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未能体现药学背景下的课程建设。

(2)能力培养模式需要完善,培养方案中以验证性的教学实验为主,缺少开放性试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试验;实验内容更新缓慢,往届学生实验大同小异,跟不上社会食品市场发展和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变化,一些新的实验手段、方法不能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使学生知识闭塞,思想僵化。

(3)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训缺失,该校出现教授理论知识学时过多而实践教学学时较少,实践教学也是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生没有外出实习机会,缺乏全面了解食品安全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实践教学的环境和考核办法和食品安全的市场管理要求相差很远,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

4 培养模式具体改革内容

(1)在原来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基础上,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药学学科内容下与食品科学相关课程建设,增设《药理学》《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药剂学》《药物分析》《食品工业史》等药学相关课程。

(2)融合学院教师科研成果,通过充分论证和组织各专业教师进行本科教学实验教材的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内容包含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开放性试验,增设《食品工艺学开放实验》《食品质量仪器分析综合性实验》。

(3)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制度,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科研项目的人数,加强产学研教学体系。

(4)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训内容,请开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案例》,将食品质量与安全督查中不断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在开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仪器的培训使用。

5 结语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变的主题,而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课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课程,教学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非常严峻的情势下,各高等院校要清楚自己的培养目标,结合该校教学特点与拥有资源,不断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践体系,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适应新时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为人们身心健康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清华.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新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140-141.

[2] 苏立杰,姜志杰,林楚慧,等.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法改革――任务式结合PBL教学法效果评价[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5(5):70-74,91.

[3] 黄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9-12.

第6篇

【关键词】 食品供应链 食品质量安全 薄弱环节 关键控制点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管理系统工程,由于资源有限的天然属性,仅仅单靠监管体系构建这种监管资源的简单扩张形式,根本无法做到全部满足其所有环节过程的安全保障问题对监管资源的需求。因此,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优化问题,首先应通过适当方法分析判别薄弱环节所在并精确定位,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产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区之一,加强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对于全国食品生产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初步整理

1、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次研究的资料搜集以符合以下条件的新闻为数据源:(1)该新闻的来源为国内正规媒体关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的报道;(2)该新闻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3)该新闻的时间是2010至2013;(4)该新闻以曝光食品质量安全为主题。

2、样本数据的初步整理

根据上述确定关于样本数据选择的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医源世界的食品安全模块的“安全快报”栏目、食品信息网、河南食品质量安全网以及其余权威媒体披露的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与河南省有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将所有事件汇总后剔除重复事件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根据相关权威报道进行资料补充后,得到的河南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原始数据来源统计如表1所示。

三、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及关键控制点分析

基于上述样本资料信息,以下本文将在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基础上,重点分析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找出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1、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消费等多环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素,而每一个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必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根据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阶段,食品供应链一般可划分为农产品产出(A)-农产品初加工(B)-食品深加工(C)-流通与销售/餐饮(D)-消费(E)五个环节。为此,本文将针对这5个供应链环节,从动作行为原因、要素原因、卫生原因三个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如下图1所示。

2、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分析

基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分别按照供应链环节、深层次原因两个维度对2010―2013年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归类处理,得到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最终的统计频次总和为141,大于有效事件数103。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有些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引致因素并非仅限于一个供应链环节,而是多个供应链环节都存在。比如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单一食品安全事件,其违规行为可能包含了初加工环节,也可能包含了深加工环节。

表2横列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最多的三个环节,也就是薄弱环节依次是:食品深加工环节(C-69)、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D-37)、农产品初加工环节(B-27)。其中,食品深加工环节的问题明显多余其他两个环节。表2纵列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致因素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点是:添加有害投入物(b2-58)、劣质原料(b1-16)、人员环境不卫生(c1-15)、食品变质(c2-16)。其中添加有害投入物是最主要的本质原因,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其他问题。

3、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分析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河南省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三个薄弱环节是食品深加工环节、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农产品初加工环节,我们利用排列图进行直观描绘。排列图是将引起质量问题的相关因素按作用大小顺序排列,通过作累计百分比曲线,识别相关因素中的“关键的少数”,从而确定关键因素的一种直观图形,因此又称为主次因素分析图。基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进一步得到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排列图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河南省食品的关键控制点是加工环节的有害添加剂(36%)、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11%)、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10%)、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人员环境不卫生(9%)。

(1)加工环节的有害添加剂(36%):纵观河南省2010―2013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有害添加剂的使用最易引发重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其不仅影响了河南省的食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其原因主要因为在加工环节,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单一用量少、难以识别,此外在加工过程中企业保密度高,加工同一种食品时使用多品种食品添加剂,造成其在行业内的监管标准难以制定,给监管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易受市场需求、成本压力影响而产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和处罚力度又不足以迫使企业改变。

(2)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和人员环境卫生问题(20%):一方面,因为流通、销售、餐饮分布广泛,种类复杂多变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的约束力有限,加之该环节人员流动性强,对食源性病原菌认知上的匮乏,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对食品信息了解不够,也缺乏了解食品信息的渠道,与企业或餐饮业主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主或餐饮业主受到利益的驱动可以轻易地隐匿食品信息或利用不良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损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3)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10%):该环节此类问题多发是因为加工后的劣质食品与安全食品肉眼难以分辨,检测困难,企业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认知和通过长期博弈积累利润的共识,加之监管部门惩罚力度不够,也催生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4、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针对上文关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控制点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关于农产品初加工和食品深加工环节的有毒添加剂频繁出现的监管问题,首先应该对有毒或不合规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行为进行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有毒或不合规添加剂的市场泛滥;其次,应通过改进抽样方法、加大抽样规模、频率等措施,努力提升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水平和效率;最后,进一步加大对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尤其是有毒投入物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甚至形成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从而弱化甚至消除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利益动机。

(2)关于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和人员环境卫生监管问题,首先是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卫生环境的抽查力度;其次,鉴于此种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具有搜寻性和经验性的经济学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来实现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控制,这就需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多渠道多方位建立消费者举报平台,并制定相应的消费者举报奖惩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监督和举报职能。

(3)关于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监管问题,首先应针对企业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认知现状,建立食品可追溯体制和食品企业经营者的诚信档案,将食品安全信用记录和责任人身份信息相互关联,对于严重违法者一律不准许再踏入食品行业,并加大经济处罚和刑事责任处罚力度;其次,针对此类问题难以通过肉眼迅速、简单被识别的特征,应加大此类问题检测设备设施的投入和应用。

四、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其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产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区之一,对河南省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得到实际的参考和应用,并推进微观层面关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策略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630015),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础研究计划(14A630009)。)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安玉发、张文胜: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13(6).

[2] 李红:中国食品供应链风险及关键控制点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5).

[3] 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4] 梁工谦:质量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第7篇

关键词:食品 感官检验 物理分析 化学分析 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19-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群体对食品质量检测部门的认可度。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3年中秋前夕煌上煌“鸭脖蛆虫”事件给中国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加大食品的分析与检验工作力度已经迫在眉睫。食品分析与检验主要是对食品中出现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保证食品在流入市场后不会对公众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农兽药、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检测监督体系,提升食品分析与检验部门的工作质量。

1 食品质量感官检验法

感官检验是对食品进行安全分析与检验的基本手段,不需要依赖专业的检验分析设备,多用于一些无法依靠仪器进行检测的食品,主要包括了水果的味道、食品的风味、烟酒与茶叶的气味等。感官检验针对不同的食品特性,有着不同的检验方法。例如水果一般采用味觉检验与视觉检验,烟酒则采用嗅觉检验。部分特殊的食品,还需要进行触觉检验与听觉检验。感官检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检验人员主观方面的影响较多。感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食品质量特性均有差别,检验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感官检验更多的受到检验人员性格、心理情况、健康情况、生活习惯的影响,无法较为准确的确定食品的质量优劣。

2 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法

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法是对食品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与分析,主要包括食品的温度、沸点、透明度、折射率、密度等一系列指标。这样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食品中某种成分的实际含量,然后对照相关指标范围,分析食品中该成分含量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

物理检验法也是目前食品安全分析与检验主要使用的手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食品成分的密度,可以测定糖液中的含糖量,也能准确的分析牛奶是否掺水、是否经过脱脂处理等;分析食品的折光率,能够测定果汁、蜂蜜、糖浆等食品中的固体物质含量,也能较为准确的测定牛乳中的乳糖成分;通过旋光法能够测定饮品中淀粉含量与蔗糖含量等。

3 食品质量化学检验法

食品质量化学检验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定量分析,针对新型食品的流入才会采用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食品进行测重,确定食品中水分、脂肪、纤维、果胶、灰分等一系列固体成分的质量,并对其中关键成分的质量进行分析,观察其是否在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内。然后依靠酸碱滴定与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对食品的酸度、蛋白质、还原糖、维生素D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定。

化学检验法通过检验仪器能够精确的确定食品中水分、脂肪、纤维、果胶、蛋白质、维生素D等一系列成分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检验动植物油脂品质的时候,一般采用常规单位体积质量的测定方法,在特定温度下测定比重瓶中单位体积的液体脂肪重量。在测量过程中,采用Jaulmes比重瓶与Gay-lussac比重瓶进行分别测量,然后对比两次测量的结果,其中误差不能超过5%。

4 食品质量物理化学综合检验法

食品质量物理化学综合检验法主要依靠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手段,测量食品的光学性质与电化学性质,得出食品相关成分的质量或含量。

光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含量;电化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糖类食品中糖分的含量与食品添加剂成分;质谱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维生素、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含量;色谱分析法是我国近年来研发的新型食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能够对食品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糖分、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成分进行精确的测量。

例如在维生素D的含量的确定中,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该制剂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A,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分离维生素D项下的方法处理,至“用氮气流迅速吹干”后,加入异辛烷2ml溶解,通氮排除空气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5小时后,立即通氮在2分钟内吹干,迅速精密加入正己烷2ml,溶解后,即为供试品溶液C。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适量,加异辛烷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维生素D50单位,精密量取2ml置具塞圆底烧瓶中,照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方法,自“通氮排除空气后”起,依法操作,得对照品溶液。含量测定在上述第一法的色谱条件下,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C,交替精密进样200μl,量取维生素D的峰值,按外标法计算含量。

5 结语

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质量关乎社会公众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需要加大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力度,才能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笔者通过分析上述四种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方法,以供食品安全检验人员归纳与总结,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郏征伟,毛秀红,陆继伟,等.食品分析水平测试计划农药残留能力验证中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其结果评价[J].农药学学报,2011(03).

[2]安红梅,尹建军,张晓磊,等.同时蒸馏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12).

第8篇

一、欧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做法

欧盟没有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只有食品安全的概念,而这个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食品和饮料在内的三大部分。欧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制定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其二是完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安全管理体系。

1.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环节的管理

产地环境管理:首先从法律上规定了各种有毒重金属在食品中的最高含量,2004年欧盟制订法律规定了140多种禁止使用的各种农药和添加剂,这些农药和添加剂的残留量不允许在产品中检测出来;其次,对按照标准和原则进行生产的农户给予补贴,进行激励。

农业投入品管理:为了确保欧盟制定的食品中各类农药的最高残留的规定得以顺利实施,欧盟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管理分两部分,一是欧盟的监测机构对农产品(食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机制,对违规的农场处以重罚,直至禁止其从事农业生产。二是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进行自查,各种专业委员会对下属的协会开展技术培训、规定自查措施等。

产中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欧盟推出了良好生产实践指南(相当于我们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农户只要按照指南进行生产即可。

产后加工环节的质量监管:在对待产后加工环节,欧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所有的加工企业在加工环节必须按照工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方式;第二,所有的加工企业必须采取HACCP系统进行自我安全控制,并有非常良好的记录,以供随时检查;第三,所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注册取得执业资格,只有当局认可的企业才能开工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否则被视为非法生产;第四,对特殊的农产品,要求通过有机认证。

2.市场管理环节

农产品的包装管理:包装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符合规定,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不会把自身的成分转移到食品中,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第一,欧盟采取包装材料与物体的管理,规定了十种可以使用的包装材料,并同时规定凡是用于包装食品的物体或材料,应在标签上注明“用于食物”或附上“杯与餐叉”的符号。第二,除了要求包装安全外,欧盟要求包装者要根据农产品的性质与特点,选择不同的包装材料,以保证农产品在包装后能够保持原有风味,便于贮存、运输和较长的保质期,同时不会引入污染或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产品标识管理:农产品标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信息,以此促进消费者的选择,并保护消费者不被误导与欺骗。当前欧盟的农产品标识管理分两部分,一是通用标识,在农产品的标识中必须规定有产品名称、组成成分、净重、有效日期、特殊存储条件或使用条件等内容;二是专项指令要求,就是对食品的价格标识、食品成分标识、营养标识、转基因食品与饲料标识、有机农产品标识、牛肉标识等进行专项管理。

农产品追溯制度:采取农产品追溯制度有利于确定农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增强通过生产和销售链追踪产品的能力,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成功的要素之一。该制度有以下主要要求,第一,要求所有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注册,以便采取严格的登记制度。第二,所有的生产和加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HACCP体系进行生产和加工,并有非常完整的记录;第三,所有上市的食品必须有严格的标识管理,所有生产信息记录在标识中;第四,严格的检测手段和快速检测方法;第五,严厉的处罚制度,或生产者如何从市场上撤回对消费者卫生存在着严重危害的产品的程序。

3.市场准入制度

第一,严格执行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提高进入门槛;第二,农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标签和包装的检验检疫必须合格;第三,实施新型的“绿色壁垒”,即进口的农产品必须符合生态环境和动物福利标准;第四,实施所谓的新技术标准,对诸如转基因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准入。此外,欧盟还通过制订农药残留指标、农产品生产的标准等措施保证其食品安全。

二、欧盟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基本原则及特点

欧盟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集中体现了以下原则,同时反映了其工作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1.统一监管原则

欧盟食品安全的监管集中到一个或几个部门,并加大部门间的协调力度,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欧盟委员会于2002年初正式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FSA),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不具备制定规章制度的权限,只负责监督整个食物链,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做出风险评估,为制定法规、标准以及其他的管理政策提供信息依据。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基础。欧盟所建立的法律体系几乎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欧盟为统一并协调内部食品安全监管规则,三十年来陆续制订了《通用食品法》、《食品卫生法》等20多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形成强大的法律体系。欧盟还制订了一系列食品安全规范要求。

2.实施风险管理原则

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控制食品风险,保障公众健康。风险管理的程序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评估”、“管理决策的实施”、“监控和评价”等内容。

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成立后,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管理局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根据理事会、成员国的要求,对食品安全问题分析研究,提供独立的科学建议,作为管理当局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

3.信息公开透明原则

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欧盟为了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透明度,将食品安全管理局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估、人类与动物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其他的一些科学建议向公众公布,管理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也允许公众参加,并邀请消费者代表或其他感兴趣的组织来观察管理局的一些活动,使公众可以广泛获取该局掌握的文件和信息。

4.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原则

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 《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巩固从农田到餐桌的控制能力,全面完善全程监管体制。欧盟还建立了食品追踪机制,要求饲料和商品经销商对原料来源和配料保存进行记录,要求农民或养殖企业对饲养牲畜的详细过程进行记录。

5.责任主体限定原则

在欧盟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中,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对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白皮书》规定:食品生产加工者、饲料生产者和农民对食品安全承担基本责任;政府当局通过国家监督和控制系统的运作来确保食品安全;委员会对政府当局的能力进行评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食品安全措施,通过审查和检验促使国家监督和控制系统达到更高的水平;消费者对食品的保管、处理与烹煮负有责任。

6.预防为主原则

欧盟建立了食品危害快速预警系统,该系统由欧盟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和各成员国组成。一旦发现来自成员国或者第三方国家的食品与饲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而该国无能力完全控制风险时,欧盟委员会将启动快速预警系统,并采取终止或限定有问题食品的销售、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成员国获取预警信息后,会采取相应的举措,并将危害情况通知公众。预警系统的启动取决于委员会对具体情况的评估结果,成员国也可建议委员会就某种危害启动预警系统。

三、欧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从“苏丹红一号”到“劣质奶粉大头娃娃”事件, 从“瘦肉精”中毒到“地沟油勾兑食用油”等等。这反映了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上的漏洞,欧盟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有益经验将对我们将来的改进工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1.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要以法律为基础。建立、健全以《食品安全法》为主体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定主管机关的地位、职能、职责和主要任务。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能及时针对问题修改相关的食品卫生法律和一些管理措施。

2.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考虑与风险有关的因素,还需考虑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管理者需要理解与风险评估相关的不确定因素,并在风险管理决策中予以考虑,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重视监管队伍的专业素质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在食品安全方面就意味着可能出现新的食品或者新的污染、有害物质,提升了风险。正是这样,高素质的监管队伍才能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吸引相关行业的专家来协助监管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

4.建立了食品危害快速预警系统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一、引言

二十世纪末期,供应链的范围被美国学者扩展,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企业内部的联系,而更注重于企业之间的联系,认为供应链是将原材料经过不同企业的生产、组装、销售等过程转变为成品,最后转变为最终用户的过程。食品供应链的概念于1996年被学者第一次提出,认为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包括其前端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和后端的作为规制者的政府)所组成的整体。在繁荣的当代,我们该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呢?从食品供应链管理出发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供应链关系

1.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2.食品供应链

食品供应链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但总体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为生产加工企业,这里的加工主要指针对原料的初级加工,因此也可称为初级生产环节。中游为加工商,通常内部构成比较复杂,但一般都包括采购、生产、财务、加工、营销等部门,也可称为采购加工环节,通过采购原料进行再加工来进行食品的生产,然后通过作为承接中下游的桥梁――中间商,批发商,将食品向下游输送。下游即零售商和终端消费者,而产品经过零售商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就称为销售环节。这就是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过程,在整个供应链的过程,流通环节,物流环节,贯穿全程,而政府监管部门监督整个食品供应链,也就是监督环节。

3.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供应链关系

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对视频智联安全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其每个环节都要达到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视频的来源是农业,经过了各个加工者的加工,在市场上的流通,而最终被消费者所享用。从这些环节可以看出,食品供应链涉及的流程非诚复杂,正是因为这些繁多的环节,使得食品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污染,从而不能保证食品质量的安全。而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就是将食品供应链上的各个不同环节全部纳入到农业和食品体系所形成的产业链条。这样,便减少了食品来源的污染并且大大的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质量安全不只是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的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为食品并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单位,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食品成分的变化,都会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只有加强政府、企业、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等各与食品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联系与合作,并且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保证执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这样,才会让食品安全不只是空谈。

三、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对策

1.进一步完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早在我国1996年出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便已经明令禁止将“苏丹红”用于食品生产,可是却还是发生了“苏丹红”事件,由此可见,国家并没有关于检测“苏丹红”的统一标准。而没有统一标准,就等同于没有统一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因此针对食品供应链,政府监管部门应当确保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生产加工哪种产品,必须有相应的质监标准被要求执行。 目前,我国应积极推行QS食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HACCP体系、ISO9001和ISO14000,并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它的目的在于为食品供应链中一些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确实的安全性。

2.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整,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提升其质量水平并不会十分有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潮到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深刻,就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来看,并没有涵盖所有供应链的全部环节,并且有一部分法律并不能适用于今天的食品安全需要了,所以,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是不可取代的。但仅仅只完善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得加大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等监管部门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调和各个监管部门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并对监管人员进行道德和法律的教育,最大限度的使食品质量安全不会再让消费者担心。

3.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

当前的中国有很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如:卫生、工商、质监等都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即使如此多的监管部门一起负责,但也会多多少少出现监管缺陷。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根源在于企业,所以,应该建立健全的对于企业生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深化企业负责人的道德认识,并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监管部门应该扩大食品抽查的覆盖面,不仅只对于大型企业实行抽查管理,更要加大力度对小作坊企业的质量监督。再者,可以建立各企业的档案库,将企业的各种基本信息录入其中,将日常的抽查情况和违法记录记录其中,这样,就可以实行重点对待,特别监管。

监管部门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还可以利用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向人民群众传达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作为消费者监督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也就不再会那么突出了。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增加收入成为每一个人最迫切的心愿,而在商海,更是如此,特别是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一起,食品行业慢慢出现了假、次、缺三货,以假当真,以次充好,以缺为整这三种产品一直侵蚀着食品市场,这也给国家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的产生,更侵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所以,一定要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从生产链着手,改变这个现状,让市场不在存有三货,让企业也不会存在生产三货的念头,也让消费者不再会因为食品质量安全而担忧。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国家和谐,市场一直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2]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