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5:43:50
导语:在数字化教育战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字化管理 体检结果 后勤服务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logistics service
Zhang Yong1,Zhang Yue-mei2
(2.Hospital of Taishan Medical College;2.Taishan Medical College Offi ce of General Servies 271000)
Abstract:with information at the core of the new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having a huge impact on human societ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PC and smart phones as tools, mobile or handheld logistics logistics logistics model as the main form of efficient digital management of teachers and heal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n the rise, through which management can dynamically learn daily health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propose specifi c countermeasures. Practice shows that: Effective School Health Digital Management allow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ir own situation situ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ffor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gular physical examination,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using the system locate digitized effective monitoring, in order to provide logistical digital management new ideas.
Key words: IT digital management;examination results; logistics service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服务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诸多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高校后勤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现代大学生体质下的高校后勤等方面。但是,大学制度改革下高校师生健康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的总称。数字化管理和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集成性、系统性等[1]。目前,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较多,涉及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校园网络系统等。本文将以数字化管理为起点,分析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师生健康中的运用及作用,现综述如下。
一、后勤数字化管理基本概念
后勤数字化管理是利用数字技术使后勤管理实现现代化,利用数字技术选择后勤企业发展战略,大大拓宽了选择范围,实现选择的最优化。后勤数字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后勤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实现后勤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后勤数字化管理的独特性[2]。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则是运用现代技术动态的掌握或了解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服务于师生问题,它能建立独特的价值理念,发挥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动态了解全新的师生健康情况,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的运用
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动态了解师生健康状况,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更加有利于高校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促进师生健康。
(一)高校医院
高校医院在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对高校师生的健康体检、健康分层、健康评估以及健康干预和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支持。根据高校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内容将其分为教职工和学生健康数据管理两部分。教职工健康数据主要采集学校定期组织的健康体检结果,并与往年结果进行比较,实现不同教职工健康情况进行分层和跟踪管理。而大学生健康数据主要通过入学健康体检和学期体质测试获取,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不同大学生体质和身体状况进行健康信息咨询和教育[3]。
(二)高校体育教师
高校体育教师在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中能够改善师生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教师能根据学校师生健康管理情况加强学生健康干预,如:运动技能培训、运动方案的制定、健康咨询等。学校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对师生的运动状况进行测评,为制定相应的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形成高校数字化管理的数据库[4]。同时,高效体育教师应该加强监督、制定运动方案的实施,使得采集的数据更加科学化。
(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均配备心理咨询中心,它对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中心能够针对高校师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评估、心理调查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加强其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的方法对高校师生心理状况、情绪、人际交往、生活质量等进行测评,建立心理测量、心理调查等相关信息,保证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信息能全面、连续、动态并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同时,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定期、不定期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普查。
三、完善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对策
为了进一步完善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提高师生健康水平,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保证实施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
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对全校师生健康的动态了解,根据师生身体状况加强健康锻炼。为了进一步提高实施健康数字化管理效果,学校应该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功效。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属于后勤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学校医院、学校体育院系以及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整合,以充分利用健康监测、评估等相关资源,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5]。
(二)提高对师生健康服务的功能
师生健康数字化平台在高校教职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数据的采集,建立相应的电子健康档案,根据师生实际需要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同时,高校后勤部通过对师生进行动态监督,能为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要求,满足体育、医学预防保健、心理指导,对师生健康指导、健康信息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完善的保障,为社会健康管理方面输送专门人才[6]。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能够满足后勤管理的基本需要,动态了解全校实施的健康体检状况,将高校内有关健康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教职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功能,对师生的健身进行科学的指导,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所.美国将发展大数据提升到战略层面[N].中国电子报,2012-07-17(3):90-93.
[2] 王武海.高校供暖能源浪费问题与管理节能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1,24(4):28-30.
[3] 范,姜群瑛.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高教研究,2013,18(9):90-93.
[4] 闫冰.深化后勤改革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提供可靠保障―――郑州大学后勤改革纪实[J].高校后勤研究,2014,76(2):8-11.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孙弋和他的“爱书人”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经成为以学生和农村、社区市场为主的“数字传媒”产业集团。爱书人打造的 “数字内容+平台+应用终端”的数字文化传媒战略,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整体理念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型,并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山东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事迹介绍:
在中国,图书、音像业是精神上的富矿,却是典型的商业贫瘠之地,山东爱书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弋却在这个领域耕耘二十余年。伴随着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爱书人逐渐由原来以营销为主的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高科技创新型公司,并成为山东省文化领域强力品牌。如今,孙弋和他的爱书人已经发展成为“数字传媒”产业集团,旗下拥有山东爱书人教育软件有限公司、济南先智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山东爱书人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e农传媒以及音像图书公司。
随着近些年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文化传媒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孙弋紧扣产业发展脉搏,通过深入战略调研,确定了“数字文化传媒”新战略,建立了“数字化内容+云平台+应用终端”的创新文化传媒模式,打造了智能化、个性化的网络文化生态。
为了将这一模式深入推广,孙弋选择了两块细分市场进行突破:面向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市场和面向成年学习者的农村、社区市场。
基于这一战略,孙弋针对基础教育市场构建了两大解决方案。一方面向区域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以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为目的,全面支持学校教学管理、教研备课、课堂教学,实现了学校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播。另一方面面向学生个体的“云学习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方案为学生个体打造个性化、交互式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时,公司建立了四大服务体系,包括针对教育管理部门的“解决方案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数字化校园应用服务体系”、“教师培训服务体系”和针对学生的“个人全景式云学习服务体系”。
而对于更为广阔的农村、社区市场,爱书人基于“数字内容+平台+应用终端”的模式,开发了以“公共点子阅览室”为表现形式的数字资源推送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用户可以享有覆盖农业科技、百科知识、生活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一千多个实用性数字资源。
在此基础上,爱书人开发了针对农村市场的e农移动影库,2011年,又成功开发了新一代数字媒体播放终端“e播宝”,可以连接互联网,通过电视机、投影仪或显示器收看高清视频节目,并同时实现一键上网。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国家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从教育用户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角度,运用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教育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相结合,来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框架、生产流程、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资源保护与有效开发的创新服务系统,并结合影响项目规划各阶段系统构建的诸要素(包括: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来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标准框架、数字保护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数字化教育实施规范提供参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沿性。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而"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师讲义与课件、网上专业咨询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大学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历程率先启动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90年代初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从每40名学生一台增长到每15人一台。至2002年秋,学生数与计算机数之比更是达到了5:1,美国公立学校的入网率达到98%,每一教室与网络的连通率上升到了77%。目前,美国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图书馆网络、学校管理工作、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大学"虚拟校园"的大门已经敞开。除校园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以外,美国高校在校园网络的技术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趋势。其中以"校园门户"(Cam-pusPorta)l技术和"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最具有代表性。校园门户技术作为一种新式的网站设计方法和体系,已从以前的抽象技术概念逐渐进入实践运用阶段。据CCP项目20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至2002年秋季,有21.2%的美国高校已开始使用"单个或初步的校园网门户技术"。另有20.4%的高校则宣称,他们的"校园门户技术"正处于建设或安装阶段,有29.5%的高校承认,他们正在考虑或讨论这个问题。目前,美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发展无线校园网络。根据国际无线局域网协会的调查表明,无线局域网可极大地提高局域网络的应用效率,能够降低运行成本40%,提高应用单位效率6%。至2004年,已有67.9%的调查对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络。使用无线局域网不仅可减少对传统有线网络布线的需求和与布线相关的一些开支,还可为用户提供灵活性更高、移动性更强的信息获取方法。美国是信息化教育发展得较好的国家之一,校园信息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其在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一方面与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较高的网络普及率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的必然结果。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1)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2)教育应用系统的扩展及教育内容(如课件等)的交流与共享。3)上网技能的普及、知识内容素材的引入、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教育成果的交流,以至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产业。网络化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最大特点,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和个性化将成为继PC、基础网络后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未来数字化校园的热点。
二、国内数字化校园发展概况
世界各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促进了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展开。1995年,我国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不断完善和提速。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图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世纪之交,教育部又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试图探索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园网是整个社会互联网的起源,同时也是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根据2005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查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将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随着各院校校园网建设的普及,Internet上的许多基于Windows平台的Web站点已开始应用ASP来替换CGI。在Windows平台上,利用ASP将以往的C/S结构的MIS转化为基于Web技术的B/S结构的MIS。在网络应用环境和趋势发生变化的今天,中国的校园网建设正处于从"万兆校园网"向"数字化校园网"过渡的阶段。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建设 系统结构
数字化校园是当代信息化的产物,是随着当代的信息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由于技术以及应用的持续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也在持续深入。当代高校技术的教育是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的教育。针对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信息化是达成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信息化的制高点,对于实现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作出努力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化的环境。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
由于信息技术在高校的校园内被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服务等形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数字化校园是通过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的,将教育技术作为基本动力,将信息技术作为方法进行推进,将高校的教育体系进行发展和变革,让当前的高校形成一种具备知识和经济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透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的全方位的教育形式。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持续努力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渐渐迈向世界顶级大学门槛的方向。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以硬件方面来看,高校数字化就是以相应的信息为基础,进行高校教学的资源整合;以软件方面来看,就是针对制定信息资源制度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里,只有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构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无法接受新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学生进行自学。我国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这造成了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无法接受数字化教学的方式。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必须通过短期内的学习成绩进行判定,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排斥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原因。
(二)老师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在数字化的教学形势下,对于老师的观念要重新进行定位。不可以像过去的教学模式一样,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如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里,学习的方法非常丰富,这和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数字化时代里,老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所以,老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紧跟教学改革及发展的步伐。
(三)老师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共享。目前,高校的老师竞争尤为激烈,这造成了老师之间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进行共享,甚至有的教学成果都不愿意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目前的考核制度还无法全面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的这种不愿共享成果的举动对于教学依旧是个难题。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更加丰富。数字化教学里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依旧匮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多,比如:教学资源是具备“保鲜期”的,优秀的教学资源要靠老师不断的维护、不断努力才能持续下去,但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而维护教学资源又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轻易无法坚持。加上高校在数字化教学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也会造成教学资源“过期”的现象。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一)创建饱满的教学资源。创建饱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以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为核心,结合高校及社会的力量将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及整合。这里面包括了依照各类科目创建的专项网站,将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整合,创造交流的平台,通过不同版本的学科教材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让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加便利的获取知识。不但要将资源的开发工作做好,还要对当前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工作做好,这样才可以真正适应当前的数字化教学,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二)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速度,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意识。高校在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里,一定要建立服务意识、战略意识、应用意识、共享意识、科学管理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当前由于各大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的投入差异很大,因此,国家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力度必须加强,发挥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源整合作用,不要进行重复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降低,达成资源共享、加快数字化教育的目的。
(三)提升老师的信息素质。对于数字化教学的形式,老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数字化教学的时代中不断创新,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目的。
(四)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资源,学会主动获得知识、实用知识,通过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高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校在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应当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的管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还应当增加教学设备,让老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数字化教学在课堂里的作用发挥的更好,让教学内容更加吸引学生。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是一项需要全校进行配合实施的工程,只有技术是无法进行的。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数字化校园也给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一定要以自身情况进行建设,要看好时机,统一进行规划,为创办先进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努力奋斗,让学生可以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习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可以实现数字化,将生活空间转变为数字化,为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召丽.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数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54-04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其整体化改革的思想得到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同与青睐。[1]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适应了社会和职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也赋予了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延伸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使得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除了发生在校园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传统教学环境和工厂、车间、宾馆、医院等实践场所中,也将发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中。依托数字校园,构建基于网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混合式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和方向。继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和中小学提出建设数字校园的规划并付诸行动后,许多职业院校也纷纷将数字校园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理想选择,启动了“数字校园”计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在目标、原则和功能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和中小学的数字校园方案有何不同?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计划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从数字校园的内涵出发,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环境观
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2.空间观
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3]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3.过程观
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4]
4.平台观
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5]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6]
笔者认为,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其内涵为:
(1)良好的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建设数字校园环境的基础;
(2)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3)数字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学校文化生活以及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
(4)根本目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模式,从而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7]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应围绕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进行实施,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目标与原则
1.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构建的总体目标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实用、高速、运行稳定可靠以及安全可控的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职业训练、学校管理和网络文化生活等校园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提供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网络支撑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2.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构建的原则
(1)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提升并重原则
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应有别于其它教育类型,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力于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
(2)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协调发展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依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需求,进行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规划并改造组织结构与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范、管理机制和人员发展,使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相互匹配、协同推进。
(3)校内机构职责明确与协同工作相结合原则
应用服务的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应由主管业务部门主导,同时要考虑校内不同机构之间及其与外部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
(4)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并重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应考虑技术系统的持久性、扩展性和兼容性,选用先进成熟的技术。
(5)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统一规划不仅要考虑构建哪些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的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6)以应用为导向原则
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体现在:规划设计应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软件系统的要求,根据软件系统的要求确定硬件系统的配置;面向业务应用,构建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推动数字校园的有效应用;应以应用效果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价目标。
(7)承前与启后相结合原则
既要着眼于新系统的建设,也要关注已有系统的利用和整合,更要重视技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8)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遵循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共性规律,也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差异,以及具体院校的个性化特点。
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总体架构
数字校园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校外人员等提供集成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文化生活、数字化社会服务和数字化决策支持服务。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化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三个部分。
(1)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网络互连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借助社会力量,协同构建院校中心机房、服务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将来自校外的数字化服务与校本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服务。
(2)基础设施处于数字校园的最底层,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系统环境、数字安防、校园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等。
(3)在基础设施之上是应用服务和及其支撑系统。应用服务的建设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它包括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等。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根据自身情况突出专业特色,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优先引入、慎重自建、开放共享的原则。数字资源通过应用服务的支持被用户使用,包括通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资源、网络课程、文献资料、案例和课件等)、数字化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化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艺术馆、数字化科技馆、数字化博物馆)和数字图书资源。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为了保障技术系统的顺利建设和有效应用,还需构建相应的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组织结构与体系是整个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七个方面,是整个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也称之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围绕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与体系同时展开,重视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匹配,既要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与体系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系统,也要尊重现有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客观存在,理性分析学校自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量力而行的技术方案,避免因赶时髦而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完备性带来的浪费。因此,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四、职业院校构建数字校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突出“整体性”,避免一蹴而就
数字校园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应突出“整体性原则”、注重整体设想与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避免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实施数字校园是一个不断发展、探索的过程,它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软件开发或硬件建设完成。任何一个职业院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都应该把数字校园作为一项持久的、系统的工作来抓。注意做好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协调工作,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保证其实施管理,以促使数字校园朝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教师和学生对技术引入的可能反应、学校改革与发展目标、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应按照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四个阶段进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在四个阶段循环进行过程中应始终有效果评价,并将其结果反馈给各个阶段加以改进。同时,应注意统筹规划,理清各阶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平台系统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可扩展性、资源的共享与功能的整合。
2.突出“开放性”,避免封闭性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应以开放、共享为原则,秉持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资源互补的建设理念,避免封闭性、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从而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及浪费。“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学校与外部系统提供交流与沟通渠道。创建开放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生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广泛获取开放教育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向社会开放,将职业院校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服务更大范围的职业群体,提升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优秀文化的社会传承,从而促进本行业本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鼓励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的常态交流机制,校内技术部门、业务部门与校外技术系统提供方的常态交流机制以及校本研究与校外专家指导相结合交流机制的形成;鼓励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或者职业院校开办特色专业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二是为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与功能整合提供开放平台。整合各种分散应用系统,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共享,建成学校公共数据库,打破因不同管理软件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类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此外,选择、利用优质开放资源的同时,注意尊重和保护资源的开放许可协议,尊重版权,遵守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
3.突出“前瞻性”与“工具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为了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范式,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前瞻性,但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前瞻性在于教学改革上的前瞻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或者硬件上的超前意识。评价数字校园建设的好坏不是以技术的先进或者落后、造价的高低为标准,而是看建设出的数字化校园是否真正实用,是否真正面向满足师生的需求。数字校园是为了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服务的。由于每个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职业院校特色的“数字校园”。因此,建设数字校园不应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工具性”。职业院校借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利用“数字校园”计划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为此,可先利用开放资源、再考虑引进资源、最后开发校本资源。在利用校本资源、引进资源、开放资源上应形成不同的学校教育特色,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来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交流、教学创新发展。
4.突出“组织体系”与“技术体系”建设并重,避免“技术体系”中软硬件设备的简单叠加
信息化组织结构体系与信息化技术系统是构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两大支柱。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加强基础设施、数字资源等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实现“两条腿”走路。因此,在架构数字校园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同时,需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如设立常态化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专项资金,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经费投入机制;统筹考虑硬件经费和软件经费、系统软件经费和应用软件经费、教学平台经费和教学资源经费、建设经费和运行维护经费、系统建设经费和人员发展经费的合理比例,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过程;加强经费投入的效益分析,形成项目应用效果的长期跟踪办法,建立专门的项目评估与审计制度。
五、结束语
数字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我们探索未来学校的新型教育范式和创新性教育的根本。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融入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它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工程,需要各职业院校在建立“特色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过程理念,共同创造忠实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数字校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林莉.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3(4):77-80.
[2]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6-7.
[3]蒋笃运.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5-87.
[4]赵国栋.大学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纪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22.
[5]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 第一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广州联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联奕)成立于2004年7月,致力于教育信息化事业,总部位于广州,内设战略研究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运营管理中心、销售部、市场部等部门,并在全国多个省市设立分公司及销售、服务网点,现有员工近300人。
作为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奕致力于为中国高校打造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一体化环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综合服务型数字校园。联奕一直以“开放·共享”为研发思路,稳健快速地发展着包括数字校园系列产品、系统集成综合解决方案等核心业务,项目建设实力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
联奕属“高新技术企业”及“双软企业”,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连年获得“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示范单位”称号,并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CMMI3软件成熟度认证。
产品及科研成果
联奕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立志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应用软件和更专业的解决方案。目前产品业务已覆盖数字校园、数字监控、实训室、动漫、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拥有软件著作权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逾40项,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扶持和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服务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项目等。
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联奕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它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联奕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信息化标准建设解决方案、应用整合解决方案、电子校务解决方案、学生服务解决方案、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移动校园解决方案、云计算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等,使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服务全过程中实现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学校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企业文化
激情、专业、诚信、友好是联奕的个性化标签。联奕坚持“激情演绎人生,专业铸就未来”的企业文化理念,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性化管理,缔造学习型组织,为员工营造一个真诚、友爱、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平时定期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以“传帮带”形式建设骨干梯队,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观念,形成员工个人不断进步,带动企业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共赢模式。
社会效益
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也是联奕为之奋斗的核心事业。近年来,联奕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发起“教育信息化技术及发展趋势”高峰论坛,组织众多优秀同行和专家成功举办“中国信息化建设技术交流会”、“广东省教育行业数字媒体交流峰会”、“四川省高校信息化工作会议”、“云南地区教育信息化年会”、“湖南教育网络协会年会”、“江西教育教育信息技术年会”、“ORACLE INTEL云计算助力联奕数字校园技术研讨会”、“济南信息化协会·联奕数字校园建设研讨会”、“西安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在交流与碰撞中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开辟出崭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共享与人才培育的平台。联奕与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杰出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成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双方加强优势互补,可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同时为企业塑造专业严谨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促进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典型案例
时至今日,联奕的高校用户遍布全国各地。承担数字校园建设和系统集成项目逾1000项,始终保持100%的验收通过率。其中,联奕与广州大学深度合作,以开放软件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了云计算应用型数字校园综合服务体系,涵盖了教学、管理、生活三大方面,用40余项信息化应用服务帮助用户真正实现了“数字广大”。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内医药类院校中的翘楚。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合作过程中,联奕依托其“中医药特色资源”优势来拓展信息化建设思路,从云计算资源平台构建入手,通过实施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数据管理,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消除校园内信息孤岛,实现了教学、管理等各种资源的互通共享。项目通过验收后,广州中医药大学迅速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示范院校,多所同类院校慕名前往学习考察。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平台;建设目标;实施策略
1.概念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其特征是集成化为本质、应用为重点、服务为核心、个性化为主体、信息到(用户)桌面。
2.建设目标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基础通用软件平台,实现网络覆盖无盲点、管理覆盖无盲区,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平台建设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六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即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生活数字化、一站式服务。
3.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
3.1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特征
目前,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工作还被严重困扰着,面临着一堆纷繁复杂的问题,甚至无法理清头绪,严重地影响了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牵一发动全身,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那方面的问题,单纯地解决哪个问题,都不能使信息化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工作具有立体化、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特征,如图1所示。多层面如文化层面、战略层面、规划层面、管理层面、经济层面、技术层面、实施层面和应用层面等。而平台建设追求的目标和效果通常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集中性。
3.2 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又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统筹,制定整体规划,然后分步实施,才能高效地完成。规划的制定可以有效地避免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协调发展问题、机制保障问题及预算问题等,防止标准不一致或资金浪费等。
3.2.1 避免“信息孤岛”
系统孤岛指在一定范围内,需要集成的系统之间相互孤立的现象。原先各自为政所实施的局部应用使得各系统之间彼此独立,信息不能共享,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我国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确定统一的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规定信息集成模式、接口标准和规范,使每个职能部门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同时通过规划、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大学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
3.2.2 保障协调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基础,但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才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根本目标。有路有车无货的数字化校园是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的。利用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来解决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3.2.3 健全保障机制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是一项需要统筹管理的系统工程,涉及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人员培训、配套政策与规章制度建设等。通过多方面考虑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需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制定系统规划确立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3.2.4制定科学预算
预算是制约数字化校园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预算不是一次性的投资,合理的预算可以有效防止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浪费、效果不显著等情况。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因此,需要在经费资助上予以重点倾斜,为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持续保障。在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过程中,要通过反复论证、合理规划,选择实施最优化的预算方案,突出重点,同时实施阶段性的投入绩效评估,使资金投入能够体现最大化的效益。
3.3 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策略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须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可靠性、稳定性、可扩展性、易升级性、安全性、保密性、易维护性、可管理性”的设计原则。数字化校园涵盖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应进行统一规划、承前启后、分步实施。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并经历一个酝酿、启动、发展的过程。系统规划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考虑,又要从全校各部门以及其他校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规划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3.3.1 统一规划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学校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3.3.2 分步实施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平台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3.3.3 加强应用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时刻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优先确保应用系统建设。
3.3.4 整合资源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平台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3.3.5 共享数据
大部分高校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3.3.6 提高教学服务功能
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已建起了硬件环境与数字化资源较完备的数字化校园,但是实际的使用率却很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只有教师首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适应数字化的发展,充分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利用率,才能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果
3.3.7 注重和谐发展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要与学校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在各个应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新模式下的规律、特点,在探索、总结和实践中不断提高,把学校各项工作的数字化纳入全校数字化建设的规划中,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纳入学校宏观战略规划中
3.3.8 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
高校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要在着眼于提高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前提下,突出本校办学特色,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抓住办学特色,更好的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条件和特点,结合地方经济信息发展需要、IT产业实力和可能争取的支持,确定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项目,组织力量突破,以重点带动全局。
3.4 现有系统的成功要点
及时的机构改革、有效的建设机制、完整的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统一的建设原则、一致的技术路线、广泛的部门参与、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突出了系统的“一站式服务”,提高了系统效率和适应性。
关键词 教育 地方出版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依次为依托的数字出版和教育信息化呈星火燎原之势。为适应国内外数字出版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各类教育出版企业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同发展模式。
1教育出版数字化离我们还远吗?
2010年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数字化带动新闻出版业现代化,给传统出版单位实现数字化转型制订了时间表。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对教育出版市场和利润空间的压缩立竿见影; 2012年,《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它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而开展的,准备用四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的试点工作。
从产业发展趋势,国家意志这两个方面来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正在受到巨大的鼓舞,而传统的教育出版企业则被催促着尽快向数字化转型。
2什么是教育出版数字化
“数字教育的本质是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教育的发展问题,通过技术应用提高教育的效率,从而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汉王科技副总裁、电纸书总经理王邦江在2012年深圳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上给出了上述定义。其内涵就是教育与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而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其具体可以覆盖到以下方面:
2.1数字化的立体教材和个性教辅
本类产品重在利用数字资源开发管理平台对内容资源进行高度集成,用数字出版技术改造传统的教材和教辅,保证教材、教师参考书、学生指导书等不同内容出版物的横向立体化配套,以及纸介质、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出版物的纵向立体化配套。这类产品既可采用定制出版的营销方式和按需印刷的出版方式,提供以教师、班级和学校为单位的个性化纸质教材、教辅,也可通过定制、内容的数字化和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并通过与数字出版平台及数字资源开发管理中心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012年,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电子试卷在京东图书商城实现上线。当年实现2000万元的销售额,通过重新组合原有图书内容资源,开发了“教考通”、“梦幻城堡实验班”游学平台以及“学科王”教育资源网站,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成长性。
2.2移动定制在线学习产品
在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以移动定制技术为支撑,通过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全时空状态下推送到读者手中。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只读光盘)、网站、电子邮件、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学习者既能以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情境探究学习,也能通过促进学习的评价系统进行自主发现学习,还可利用网络通信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
上海虹口、广东佛山、深圳、江苏扬州、浙江宁波、陕西等地正在紧锣密鼓试点电子书包项目,很多项目都是千万级。数字化教育出版的大势所趋是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运用,移动终端引入教学过程可以解决电脑终端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而地方出版集团最大的优势在于掌握本土化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使他们能够为省内基础教育市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定制化产品。
2010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在电子纸行业拥有垄断地位的台湾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在教育出版数字化领域开展合作,创建全新的移动教育服务模式。元太公司是全球电子阅读器产业供应链的主导和电子纸产业的龙头,在2009年成功收购了美国电子纸供应商EINK公司,掌握了电子纸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占据世界电子纸市场90%以上的份额,著名的KINDLE、SONY和汉王阅读器所用的电子纸都是由元太提供的。
2.3服务于学校和教师定制的教育数据库产品
通过网络移动设备,以内容推送和搜索引擎拉动结合的营销方式,向教师和学校提供定制的海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
第一,定制功能与按需出版功能结合,设计个性化的数字教材和教辅出版物。按需出版锁定具体的目标受众需求,定制功能赋予出版物个性化内容,将出版物内容与出版社的营销目的结合,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以班级和学校为单位,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学校差异、教师水平差异,推出个性化的数字教材和教辅。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定制申请,出版机构可将相关学习资源加入教材教辅中,通过按需印刷、网络或其他媒介传递内容信息,促使接受者的行为向预期方向发展,在保证教师对学习资源的筛选与学生学习同步的同时,谋求与教育机构实现共赢。
第二,定制功能与移动功能结合,强化数字化沟通、数字化内容管理和规模定制个性化服务,使教育出版物从纸质时代的单一产品形态转化为以营销服务、数字资源管理和数字内容生产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移动定制教育出版系统,将个性化在线学习、资源数据库服务、个性化学习方案下载出版等教育服务集成于数字出版平台,促进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的实现。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数字校园”为例,其产品系整合教学策略、集成各种媒体资源,针对教师教学和教务管理而推出的一整套“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目前正在27个省份,180多所实验学校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3地方出版企业教育数字化方向
地方出版企业相对于部属出版集团或国家教育类出版社而言,缺乏一定的资源渠道和技术手段,但也拥有自身丰富的地方教育资源。立足于此,才是地方出版企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近几年开始,各地出版集团开始组建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积极和各大网络和数字运用上展开合作,同时吸纳相对成熟的民营数字出版资源。如,广东出版集团所属的数字出版公司已经在配套光盘、学科网站、网络教材、电子书包和数字校园等项目层层推进,配合纸质教材组成一个完整的教材出版格局。该公司还与省教育厅电教馆、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开展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广东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粤教云”工程,建设中小学数字教育云服务体系。
原创教育出版社企业,作为核心资源的提供者,又该如何实施在教育出版领域实现数字化,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教育数字出版硬件高速发展,软件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努力整合自身教育出版资源,挖掘转化的条件,寻求平台发展的方向。从具体实现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数字化的内容迁移、个性化定制出版及教育资源的云整合。
3.1数字化的内容迁移
内容的形式迁移,在很多出版社都已经取得了成功,如我们前面探到的凤凰传媒在教材配套光盘上的成功。2013年,广东科技出版社推出的“网络实验室”项目,获得了业内的极大关注,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 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了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和存在可期的商业前景。具体来看,可以从个人实验客户端、班班通实验教学系统、教师实验教学软件、学习机平板电脑软件预装、平台增值服务、学生实验学习软件等6方面来实现。该项目发展的基础,就是其出版单位原有的初中实验教材,可以预见,数字化的内容迁移,将会大大拓宽地方出版企业教育发展的空间。
3.2个性化定制出版
个性化定制出版这是新时期教育出版的发展方向,但传统的纸质出版已经很难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生和教师群体,编制出版相应的出版物,适时引入按需出版的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使用对象。例如,我社通用技术教材中,有许多选修模块,其配套教辅每年的使用量极低,但为完善教材的整体项目建设,只能付出较高的生产成本完成,今后可考虑引入按需出版(POD)解决同类问题。
3.3 教育资源的云整合
教育资源的云整合,是数字出版的最高要求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基础,在建设初期,可以采用建设网络题库的方式集合社会资源,可以融合纸质教辅图书的资源渠道到建立数据库,采用广发撒网,分批实施的模式,具体可以分为教研室模式、基地校模式、工作室模式、特约作者模式,题库建成之后,它们将自动转为题库营销的模式。
4结语
笔者认为,能否真正走好数字化的道路,其核心在于身份的转变,教育出版数字化实际上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一个变革,也是从一次性销售产生收益到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线综合收益的变革。同样,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推动了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出版要从提供标准化的教材、产品向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转型。教育出版数字化实际上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一个变革,也是从一次性销售产生收益到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线综合收益的变革。而从标准化教材图书的生产商过渡到提供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出版商能否真正做到以服务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郝振省. 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 刘锦宏.数字出版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 王运武.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
[4] 钱宇阳.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