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

时间:2023-12-07 15:43:50

导语:在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

第1篇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电视摄像中技术部分占据了其创作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摄像机的恰当使用、灯光的处理、画面的拍摄技巧以及摄像机的调度等方面。

所有高校的电视摄像课程都是配备实验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学习”无疑是我们的指导方针。如何把实验设计得更合理,更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与学生的特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制作方向课程教学改革,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电视摄像课程研究方向

电视摄像实验在每所学校教学重点上的不同,相应设置的实验会有所不同。但电视摄像实验的实验用机基本趋于小型化,以专业级为主。但是所有开设此专业课程的高校实验具体内容就不一样,无论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实验具体要求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每所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但如何更好地设计一套有用的、可以推广的实验体系正是本文阐述的重点之一。

三、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及课程改革

(1)实验教学的场景应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意味着大学教学活动开始走出校园,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向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合作教育”、“做中学”使大学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走向生产车间,并与企业结合在一起,由企业安排和负责学生的工作与实践环节。美国的大学除合作教育外,流行的教学形式有“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电视编导教学也应当借鉴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电视文艺晚会制作”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一个晚会录制现场,针对现场场景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这种一一对应的讲解方式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生动直接。

(2)在实验课程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阅读量,是指观看影片与节目的数量。教师在进行编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对经典影片进行拉片训练,同时也要其对课外浏览的作品写观片体会。“经典段落”的拉片练习对学生非常重要,一些他们无法想象与构造的段落,在经过拉片训练之后许多的经典场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在观看的基础上刺激了他们的创造灵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培养好的编导就要培养他们多看、多背、多记的好习惯,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奥秘,最终融为自己风格的一部分。

(3)通过实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创新是社会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院系对学生创作的热情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方面院系可以将学生的实验创作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院系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大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养成一种创新的思维,并同时形成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院系还应该设立创新基金,对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在学术上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创新园地。

(4)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

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行业不同角色的尝试者和协作者,通过虚拟情境和真实社会环境实现了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环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角色任务的完成过程学会了把握任务细节、环节的能力,通过同质不同类的难题的处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迁移并在迁移中实现新的创意和创新。而在新教学模式中,网络环境是前提,角色学习是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工作过程”理论是评价的依据。

(5)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应加大实践分量

第2篇

关键词:慕课;地方高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33-03

一、引言

从2008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这个词诞生,到2012年全球慕课平台的大规模上线,再到2013年慕课教学方式在中国爆炸式发展,时至今日国内各大名校也都在布局自己的MOOC教育。如清华大学有教育部的大力资助,又有自身的名师优势,自建MOOC平台的同时还在国外MOOC平台本校课程。其他985 、211高校在没有大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则通过课程联盟的方式进行MOOC教育的推广。而作为普通地方应用型高校面对慕课教育汹涌而来的局面该如何选择与应对,是一个亟待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MOOC教育最先出现的模式是名校+名师,大规模资本运作。以国外的Edx为例是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各投资三千万美元,投入名师名课打造的MOOC平台[1]。而地方应用型高校无论是办学名气、师资及资金都不具备开展MOOC平台教学的条件,然而MOOC教学所带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所期望的,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开展MOOC平台教学,首先应该明确其目标。国外MOOC平台以三驾马车Edx、Coursera、Udacity为研究对象。Edx慕课平台的目标:为每一个人提供便利的教育途径,提升校内与在线教学教与学的质量,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Coursera的目标:免费学习全世界最好的在线课程。Udacity的目标: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基本人权,旨在提供便捷、低成本的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清华大学主导的学堂在线的目标: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MOOC课程联盟的目标:联盟将整合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优质课程共享机制,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对上述MOOC平台目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主导的慕课平台一半以上的动因是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扩大招生”,其他动因主要是为了“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机会”等[2]。参考国内外MOOC平台的目标,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实践情况可以将MOOC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根据时展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的能力。

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特点往往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师资结构不甚合理、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亟待改革与创新、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存在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而MOOC教学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创新的授课方式、灵活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都能有效倒逼高校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MOOC平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引导者,同时将学习探索与监控的责任也从教师主导转为学生主导,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平台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有力抓手,具有重大意义。

三、MOOC教学平台的组织架构与课程设计

MOOC教学平台建设不同一般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其建设、管理及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学校要建立通过相应的组织架构来确保MOOC教学平台运转。课程组完成课程原始资料建设、课程设计与课程业务服务工作;信息技术中心完成课程资料电子化、按视频公开课标准进行视频录制及最后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图书馆负责课程原始资料与电子资源的版权审查,避免上线导致不必要的版权纠纷;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审核;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整个课程的质量监控、反馈,确保教学效果。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稳定高效的组织架构是MOOC教学平台建设的组织保障[3],具体如图所示。

MOOC教学平台建设中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重新规划课程知识点的关键。MOOC教学是网络教学的延伸,在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已经慢慢弱化,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任何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MOOC平台课程设计环节要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MOOC课程设计,课程授课环节要把相关知识点尽量客观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增加过多的个人理解与价值判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该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出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因此课程设计一定是围绕知识点展开,首先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所要涉及的知识点、设计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考核方式、如何围绕知识点开展课程互动的设计、学生学习支持设计、课程补充材料设计等。全面完整的课程重新设计是开设好MOOC课程的基础[4]。

MOOC教学知识点呈现不同于简单面授环节设计,传统的授课环节是面对面进行,教师很容易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适时重复并强化。而MOOC知识点呈现需要教师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有吸引力,并且要根据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的统计规律,将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这对教师往往是一个新的挑战[5]。教师要构建课程知识点的体系模型、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准确描述、对知识点核心概念的导入及内化方法进行设计[6]。

MOOC教学考核与评价也具有自身特点,考核方式设计要紧扣知识点展开,要把握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准确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评价方法要有效考察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而非记忆能力;要有效考察学生对知识点内涵的理解;要有效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知识建构;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助于产生形成性评价而非结论性评价。

MOOC教学也要通过翻转课堂形式或网上讨论区形式开展教学互动,这个环节的设计也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知识点设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控制讨论范围、把握讨论节奏、通过讨论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把以教为主导的课堂向以学为主转变,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7]。

课程教学团队要通过网络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支持。提供网络答疑;组织网络专题讨论;组织课程补充材料的分布,课程补充材料既要涵盖知识点,又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延展空间,便于学生通过补充材料,自觉建构完整知识体系,有效将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与课程补充材料实现学生差异化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结构与经验探索的新知识领域。

四、我校开展MOOC教学的探索

根据MOOC教学的发展特点及我校MOOC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开展MOOC教学的建设策略与路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引进校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本校课程结构、培养师资队伍、引导先进教学理念、借助外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荐校本MOOC课程建设;其次加强校本MOOC课程资源建设有利于整合校内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有利于体现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有利于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能力。建设步骤以通识课程为切入点开展MOOC 教学,通识课程对知识体系结构连贯性要求较低,且是目前高校课程建设的短板,且教学过程面向全校,有助于将MOOC教学理念在广大师生中进行推广宣传,使广大师生了解MOOC、熟悉MOOC,为在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开展MOOC教学奠定基础。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结构有待优化、学生数量多、教师相对缺乏、教学水平亟待提升的特点,我校MOOC教学的途径是:首先引进两家整合了国内高校课程资源的商业化公司,以通识课程为试点推行MOOC教学模式,通过选配校内指导教师,引导校内教师熟悉MOOC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同时通过通识课程招标建设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建立校本MOOC课程资源,同时在原有网络课程资源中进行课程优选,补充校本MOOC课程资源;并以Edx开放的源码在本校部署MOOC管理平台,将校本通识课招标建设课程及改进后的校内网络课程部署在该平台,实现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外课程资源引进并行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与先进教学方法,倒逼校本课程改进与提高。校本课程建设避免了高校培养目标千校一面及课程资源过分依赖商业化平台的不足。

五、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MOOC教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高校师资短缺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升了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新知的能力;通过自有平台建设固化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在服务校内教学的同时为服务地方与行业提供了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2]张超.美国网络高等教育“极化”现象解读――基于斯隆联盟2013年度报告的分析[J].开发教育研究,2014, 20(3):71-78.

[3]许敏骥.爱丁堡大学的MOOC组织方式[J].中国教育网络,2014 (6):68.

[4]叶兆宁.MOOC内容的教学设计[J].中国科技教育,2014(8):54-55.

[5]张岸,汪岩.MOOC环境下视频资源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6):162-164.

第3篇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针对目前Java课程群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Java课程群教学研究与改革方案,阐述如何构建Java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体系化地建设Java系列课程群,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Java课程群;知识点融合;Java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 “递进式”层次实践教学; “多元化”考核方式

基金项目: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Java系列课程群教学研究与实践”(2013455); 2013年度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Java系列课程群教学研究与改革”(201303);2013年度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优质课程建设基金项目“Java程序设计”(201301)。

作者简介: 刘艳梅,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61704088@qq.com。

0 引 言

目前,社会行业对于软件开发类人才的主流需求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移动互联网开发程序员。Java 语言自1995年问世以来,由于其安全性、跨平台、面向对象、简单、适用于网络等显著特点,迅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成为最流行的网络编程语言。多年来,Java 程序员的市场需求量一直稳居第一[1]。

随着Java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范畴,成为一个涵盖了程序设计模式、框架、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方法及语言等方面的内涵完整体系。该体系内容庞杂,因此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分别开设了Java体系的系列课程。Java体系的系列课程不是简单地将理论知识进行简单验证,而是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 Java系列课程群现状分析

课程建设和改革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课程群作为新的发展趋势,是推动专业课程优化融合,深化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2]。课程群虽然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间的联系,但在目前的教学中,该体系的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对课程体系总体目标的科学定位。

没有从设计和实现复杂应用系统全过程的角度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以至于设计该体系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仅仅定位于掌握编程语言。

2)课程之间的融合尚待完善。

由于没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衔接不够,知识点零散、孤立,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比例偏低。

实践教学以基础型、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4)没有将课内外教学手段融合。

缺乏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与教学平台,无法达到课内外融合的目标。

2 Java系列课程群建设思路

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复合型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分组协作教学、“递进式”层次实践教学、任务牵引等多种教学方式,体系化地建设Java系列课程群,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Java系列课程群主要包含如下课程: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企业级软件平台与开发(JavaEE)、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JSP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企业级软件平台与开发(JavaEE)课程设计6门课程。根据课程群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群建设。

(1)分析社会对Java软件人才的需求,体系化地建立细分的技术需求分析表。

(2)结合上述技术需求分析表及教育部的软件工程专业规范,定位课程体系的总体教学目标。

(3)对Java系列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删除重复知识,保障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使课程群各门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同时,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4)对Java系列课程群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在课堂的教授过程中,灵活使用“项目导向”“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针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完善对Java系列课程群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3 Java系列课程群教学改革

3.1 企业Java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数字,行业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目前,企业对Java软件人才的需求主要分3种层次[3],如表1所示。

3.2 高校Java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Java课程群包含的6门课程,内容上相互独立,但紧密联系。Java课程群重新梳理几门课程,从设计和实现复杂应用系统的角度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如表2所示。

3.3 Java系列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内部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规划、融合与更新。

1)课程内部知识点的规划与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新组织和安排教材上章节相对孤立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实用性以及与实践项目的关系密切程度,进行选择性地讲解;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依托,将知识点划分为核心知识点和扩展知识点,如图1所示。

根据对企业岗位调研以及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在微普公司软件工程师的协助下,我们全面分析了Java软件项目开发时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对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和能力进行分解,合理分配到课程群各门功课中实现,如表3所示。

2)课程间知识点的规划与融合。

在教学实践开展JSP课程设计时,我们以企业级软件开发平台与设计(JavaEE)为基本框架,将涉及JSP的模块提供给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可以提前学习JavaEE架构,为以后的企业级软件开发平台与设计(JavaEE)课程打下基础,如图2所示。

3)知识点的更新。

为了满足企业开发需求,新的理论、方法、框架不断被吸纳到Java体系中,而高校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相对滞后。项目组成员将深入企业第一线,将最新技术融入相关知识点,防止企业开发技术与高校教学内容之间的脱节。

4)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网络教学意味着开放,弱化了时空的限制,同时又为学习者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因而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4]。因此,学校结合课程群的特点开发了Java课程群教学辅助平台,实现网络教育与课堂并轨。

3.4 Java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佳方式[5]。教学中除了采用 “项目导向”“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外,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师借助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采用了“递进式”层次实践教学法。

其中,基础验证性实践项目主要以关键知识点为依托,以扩展知识点为辅助,针对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牢固地掌握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语句要素等基本知识点,为以后的综合设计型案例和开放探究型案例顺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是训练基础知识的综合运行情况,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再关注语法、语句格式等问题。

开放探究型实践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后,在开展课程设计时,由学生分组协作设计实践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去拓展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5 Java课程群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学校应当以考核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方式[7]。学校从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对课程群课程成绩进行考核,如图3所示。

(1)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定题目,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实践课程以“项目分组”形式完成,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由个人成绩(占40%)和小组成绩(占60%)两部分组成,个人成绩根据实训报告和每日工作日志综合评价,小组成绩根据各小组项目答辩情况,并结合和项目验收汇报情况由小组长和教师共同进行评定。

通过上述两种考核方式,既能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亦能通过实践考核考查学生团体协作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

4 教学改革效果

学校对2011级Java课程群的教学实施了改革,相对2010级,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效果如下。

(1)通过规划与融合,打破了原始章节固有的知识点。以项目为依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

(2)借助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基础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开放探究型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内外融合。

(3)教学改革之后同等情况下,比较两届参加全国程序大赛和课程考核的成绩,获奖比例和成绩上均有大幅提高(如图4)。

5 结 语

Java系列课程群在教学内容上以融合知识点为抓手,构建了立体教学资源库,在实践教学上以“递进式”项目实践为依托,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多元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但是该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仍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如何在Java课程群教学中引入CDIO理念,这个问题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泽林, 谢中科, 胡宁静.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28): 114-116.

[2] 李英梅, 夏伟宁, 丁金凤. Java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群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2(7): 86-89.

[3] 顾韵华, 郑关胜. 以系统开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的构建[J]. 教育探索, 2009(1): 24-25.

[4] 张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28): 8017-8018.

[5] 刘立群.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J]. 教育与职业, 2013(32): 164-165.

[6] 段雄春. 谈高等学校教学手段现代化[J]. 高教探索, 2009(4): 133-135.

[7] 丁春龙, 金秀. 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2(19): 71-73.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翻转课堂;桥梁工程;云资源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84-03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知名高校逐渐开始运用“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了媒体、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我国在“十三五”时期,也明确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行动计划。“互联网+”教育依托大数据、云资源和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了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培育出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2][3]。其特点是通过课前问题引导、观看视频和课堂问题解决三个环节,重构教学流程和空间,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挑战和冲击。

目前,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多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传授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该模式下桥梁工程的知识由教师简单传递给学生,信息是线型和单向,掌握知识的方式单一。由于时空限制,师生缺乏交流和互动,学生获得感不足[4];其次桥梁专业课程网站多是将课堂教学大纲、PPT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料简单复制到网络平台,网站教学视频以45分钟为单位进行划分录制,内容多而全,交互性差,桥梁知识难点消化慢。而且专业课程过分强调桥梁系统的结构构造、理论计算,忽视了学生工程实际经验缺少,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较弱。桥梁工程由于理论覆盖面广,力学概念多,实践性强,其任务和目的不应是知识的单向传递和被动接受,而是要以工程实际问题来引导课程教学,通过师生双向的交流探讨,使桥梁基本知识逐渐内化和掌握,不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本项目结合桥梁工程专业课特点,剖析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已建网络课程融入翻转课堂的方法,构建“互联网+”翻转课堂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新模式。本文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增强桥梁工程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道桥专业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一、桥梁工程课程建设现状

桥梁工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其先修课程是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桥梁工程的基本概念、结构体系、构造原理、计算理论与计算方法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今后能顺利从事桥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养等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逐渐应用于桥梁结构,桥梁工程的教学内容也逐渐发生变化。桥梁工程课程建设小组自2011年以来,一直探索符合桥梁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结合最新的桥梁施工、设计和科研的技术成果,基本建成了包括教案、录像、电子课件、模型展示及动画演示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编制了一套内容翔实的、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教案和教学大纲,不断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实习基地、开放实验室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课题组也建设了桥梁工程网络课程,获得了三峡大学优质网络课程,不断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了解最近的桥梁发展动态,在网站论坛模块,还可参与关于桥梁知识的一切讨论,经过5年网站运行,网站点击率不断攀升,发挥了课程网站应有的功能。

但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翻转课堂开始走进校园,单纯的桥梁工程网络课程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例如网站的教学视频以一节课45分钟为单位进行划分录制,内容多而全,网站交互性差,专业知识消化难,师生互动和交流缺乏,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较差。2015年以来,课程组申报和参与了桥梁工程开放课程建设,开始着手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之中,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新型教学方法。因此,本文提出基于“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新模式,解决以往课程网站使用率不高、交互性不足的问题,创新桥梁工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增强专业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桥梁工程翻转课堂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是融合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其主要内涵是借助信息化、碎片化的云资源,教师给学生提供教学频、动画课件或最新的专业学习资料。学生按照课前计划独立完成有关视频资源的学习,思考教师布置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交流和讨论,一起完成桥梁知识的解惑、释疑等活动[5][6]。将这一模式引入桥梁工程专业课堂的教学之中,构建基于“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桥梁工程教学方法,主要构思如下。

1.针对课程网站中的教学视频、试题、论坛等部分,需要以知识点和章节为主线,融入翻转课堂教学元素,将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设计和重构,构建基于课程网站的专业课云资源式学习环境。

首先,对桥梁工程关键知识点的视频资源进行碎片化设计。我校目前桥梁工程网站提供了桥梁施工、设计的相关教学视频和动画仿真。这些视频都是以45分钟为单位,而且是以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录制完成。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如果对相关的知识点不理解,可在网络课程网站观看视频,自己去学习。也可以在论坛中,发帖继续和老师讨论。但大三的学生由于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非常多,基本没有时间继续学习。因此,若将桥梁工程的大知识点碎片化处理,分成若干知识点,则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检索到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关键知识点,然后反复学习和理解对应的视频,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把每5分钟的课堂划分为5个知识点。例如,桥梁工程绪论中的桥面铺装,桥面铺装、排水装置、伸缩缝、照明等知识点,分别做成有特色的小视频,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次,针对测试试题、论坛等栏目以知识点为线索的重构研究。目前,桥梁工程网站测试题目主要是针对课本上的某一章节内容进行划分,和平时的课后习题重复度较高。另外,论坛没有划分板块,不论是桥梁工程课本上知识点的讨论,还是桥梁设计、施工的专题、课外话题的讨论,都在一个模块下,不利于学生快速检索到关于知识点的所有讨论信息。因此,以桥梁工程知识点为线索,重构试题、论坛等网站栏目,将所有同类的知识点试题、讨论归并化处理。

2.基于桥梁工程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情景,需要掌握学生课前问题引导、观看专业课视频和问题讨论环节中知识内化过程和规律,了解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和增加专业知识内化次数的途径。

问题引导、观看视频和问题解决是“互联网+”翻转课堂的三大环节。桥梁工程上课前问题引导环节,在网站上,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例如,讲授桥梁工程现状和发展时,让学生准备国内外十大跨径的桥梁,并将相应的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分发给学生。

观看视频环节。学生在课下时间认真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课程讨论组、微信课程组、论坛等方式进行反馈,解决课前提出的相关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点筛选出来。在这个环节中,桥梁工程知识点的正确概念开始在学生的脑海里面内化[7]。

问题解决环节。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论坛、课程讨论群将不懂的知识点上传,教师收集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互动交流,逐个解决桥梁工程的难点、关键知识点,并鼓励学习小组之间通过比赛等方式积极解决。问题解决环节是学生掌握桥梁工程知识点的第二次内化过程,教师需要在该环节激活正确的概念,纠正和强化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由翻转课堂的三个环节可知,桥梁工程的知识内化主要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和课堂问题讨论实现。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从教学视频的制作入手,将复杂的、非良构的、不能自建的桥梁知识以简单、正确的概念展现,然后在课堂问题讨论中,进一步强化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不断反复地接触、讨论,完成知识内化,并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桥梁工程课堂的真正翻转。基于“互联网+”翻转课堂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新模式如图1所示。

翻转课堂虽然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的教学手段,但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好坏,还需要其他的环境支持[8]。上述思路主要从微观层面,研究每堂课、每个知识点的翻转课堂模式。以自主学习为基本方式,引导研讨交流,以释疑解惑为基本指向,突出问题意识,以过程考核为基本手段,强化学生主体。在宏观层面,需要优化桥梁工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培训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等多个环节。

三、课程建设效果与体会

基于“互联网+”翻转课堂不是传统桥梁工程课程网站的简单升级完善,而是以桥梁知识点为线索,形成了“微课”式的教学视频资源,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体会如下。

1.重构了桥梁工程教学思路。将翻转课堂元素融入到桥梁工程专业网络课程网站中,首先改变了“将课堂简单搬上网”的阶段,不仅为学生提供一种云资源式的学习环境,而且有效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变化了课程教学流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课前学习教学视频、课件或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通过桥梁工程课程网站,教师提供在线回复和答疑。课堂时间用于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桥梁工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和内化,也符合时代潮流,易被新时代的学生接受。

3.提升了教学空间。学生不再受到45分钟课堂的限制,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可以重凸劭春脱习相关视频资源,并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弥补了传统课程网站的不足。课程网站还可以协助教师有效、及时地展现最新、前沿的桥梁研究成果,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捕捉更有效地知识传递方法。

4.重新定位了师生角色。教师由传统的理论传播者,转变为教学云资源的管理者、提供者,课堂学习的解答者,讨论交流的引导者。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加强和凝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探索易于学生接受的专业课教学体系。该模式实现了网络平台与现实课堂紧密结合,一方面适应了互联网与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教学过程,有利于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Piedran,Chicaiza J.OCW-S:Enablers for Building Sustainable Open Education[C].2103 IEEE Glob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2013:1262-1271

[2]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3]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255(7):5-16.

[4]齐春玲,王显利,王凯英.“慕课”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13):146-147.

[5]卢有亮,姜书艳.精品课程网站中融入MOOC教学方法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3(1):173-175.

[6]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7]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28(2):55-61.

[8]王华,殷旭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实践与展望[J].中国农业教育,2015,(2):86-8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 of Bridge Engineering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Mode

WANG Feng,LIU Hong-lin,LIU Zhang-ju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Hubei 443002,China)

第5篇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教学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也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鉴于此目的,课题组拟对“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在项目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对该课程进行“微课”建设开发,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时效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 微课;教学模式改革;兴趣激发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JG201419)。

作者简介:黄睿(1977.11—),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通讯电路、智能控制。

0 概述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灵活、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数字化资源集合。通过“微课”教学,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细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也避免总是枯燥的听老师讲解或演示。“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我校应用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要求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将前面课程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故这门课对应用电子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微课对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教学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也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鉴于此目的,课题组拟对“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在项目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故对该课程进行“微课”建设开发,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时效性和应用性。作为我院应用电子专业群的一门核心课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掌握电子产品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流程,具备电路设计和电子产品调试及维修能力。随着高职教学的改革,为实现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目前已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手段也做了一定调整。但就目前而言,在教学组织上大部分任课教师一般都是先介绍相关的电子产品设计的理论知识法,在临近期末课程即将结束时提出一个设计目标,要求学生根据目标设计实物。但由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的缺陷,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理论知识欠缺,而且实践能力也未得到锻炼,最后导致项目制作的失败,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因此,目前的教学方法不适合高职生的学习行为特点,容易导致学生的疲劳感和厌学情绪。

2 微课建设的内容

课题组对历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校时虽然掌握了一些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和方法,但是由于平时的实践设计能力欠缺,初入企业的时候无法上手。且教材作为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源泉,使用的多为传统编排模式,知识点笼统烦躁,无实际工程案例, 缺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而无法完善产品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流程。因此,学生走向岗位后,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够,对常见的电子元件不了解,最后无法顺利地完成岗位的迁移,更无法胜任岗位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需要进行以下几项改革。

2.1 实现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

分析电子行业企业对电子人才的需求,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分解,在分解课程内容知识点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载体,将项目任务分解,实现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

2.2 将重要的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拍摄微课

调整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将重点和难点涉及到的知识点细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若干个模块,先组织安排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再分段进行微课开发建设。

2. 重要的实践操作点进行循环是教学

按照引导教学法,采用设计任务目标—任务呈现—教师演示—学生尝试模仿操作—教师指导技术操作—独立的技术操作循环进行的教学方式;

2.4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微课教学的重要性

对各个项目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型,在教学中体现微课的重要性和指导性。的推广价值。

3 微课建设的改革目标

微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细分,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通过微课建设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等方式,把需要解决的目标摆到面前,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以“导”为主,以“引”为线,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灵活、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数字化资源集合。

2)课程教学中,巧妙地提炼重点、难点,注意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3)以探索职业教育特点为中心,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请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论证方案,补充内容,制定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

4)以“微课”建设开发为平台,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制作,通过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全程训练,掌握设计和制作的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5)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补充原有的教育资源平台,供师生参考、学习和交流。

4 总结

通过“微课”教学,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细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也避免总是枯燥的听老师讲解或演示。“微课”作为现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以其“多、快、好、省”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意义。微课程的引入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等方式,把需要解决的目标摆到面前,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再者课程的总结,巧妙地提炼重点、难点,注意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最后,微课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创造了便捷条件。

参考文献

[1]梁乐明,等.徽课设计模式研究—— 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1.

第6篇

【关键词】知识表示 搜索 枝剪 教学策略

A Network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Traversing and Branch-cutting of Knowledge Trees

Xiong Qinglian

【Abstract】Network long-distance teaching model is a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edcational field.To solve the problem, a course is divided into a lot of knowledge points and knowledge trees are made up of the Knowledge points.Then a teaching arithmetic based on post-order traversing tree is designed.In the meantime, To consider the need of personal learning, new knowledge trees are produced by using of branch-cut dynamic arithmetic. In the dura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PC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t has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education.

【Keywords】Knowledge representationTraversingBranch-cuttingTeaching strategy

1.引言。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所有的学生获得的信息都是一样的,这种学习方式模式单一,学习流程固定,无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基础、努力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针对其“个性”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教学双向互动的系统。它要求教师及时地了解不同学生的状况、需求、能力差异、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并动态地根据这诸多因素调整教学计划及进度;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进行自我决策。这个问题可以借助计算机手段来解决实现。

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平台,以学生为主体,由课程知识点组成知识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智力、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给出一种相应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1],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2.知识表示。

2.1知识点(用K表示)的划分。知识点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保证知识内容的局部完整性[2]。约定如下知识点:

叶子知识点:叶子知识点是不能再分的。一般为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段叙述或一组图解操作等。是知识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复合知识点:至少包括两个叶子知识点的知识点。

前导知识点:不属于知识树,但与其中某一知识点存在一定关联的知识点。这种关联或许是这一知识点的补充,或许是这一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

导言―总结知识点:可看作是复合知识点的特例,包括导言部分和总结部分。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般在开始新的一章或一节前,总是先总结前一章或一节的内容,再导出新的章节。这就保持了知识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学生学习也一样,在进入某一知识点学习时,先激活其导言部分,学完其所有子知识点,回溯时激活其总结部分。

2.2知识点间的关系。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发现并利用它们之间关系,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3][4]。约定有以下关系:

包含关系:父亲知识点是否可以学习,取决于子知识点是否学习过;二者分别处于知识树的上层和下层。

依赖关系:一个知识点当前是否可以学习往往取决于另一些知识点是否学习过,换句话说前面知识点是后面知识点的前序知识点。

兄弟关系:指上述知识点划分过程中某一复合知识点的所有子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来围绕某一局部领域知识阐述的,它们所描述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学习者去学习时,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应尽可能地依次学习。

2.3知识树型结构。根据上述知识点的划分和知识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种树形组织结构来描述知识点及其关系。如图2.1所示:

01

当然,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不一定用一棵树就可以串起。但可以用多棵树把一门课程中所有知识点的相互关系表达清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在同一棵树中,没有什么关系的或关系不太密切的知识点分布在不同树中。

3.知识树“遍历”。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就是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而知识点已经被上述的知识树组织起来了,换句话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访问这棵树的所有节点,这就是知识树的“遍历”。

回顾前面的知识树,它的构成不是随意的,它是各种关系按照一定的策略的组合,体现了“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的学习进程实际上是按一定算法,对知识树结构的搜索过程。本文采用了“后序优先”的知识树的搜索方式,用于规划出一个可能合适的知识点。

“后序优先”搜索算法如下阐述:

(1)初始,如果当前知识点存在叶子知识点;如果当前知识点为导言―总结知识点,则学习其导言知识。转入(4);否则,将叶子知识点作为合适知识点。

(2)如果当前知识点存在右知识点,则当前知识点的所有右知识点是可能合适的知识点。这些兄弟关系的知识点是围绕某一局部的领域知识逐步深入展开的,当前知识点所要求的准备知识出现在左兄弟知识点或预备知识点中,且这些兄弟关系知识点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因此,与当前知识点相邻的右兄弟知识点是应该首先考虑的合适知识点。

(3)如果当前知识点不存在右知识点,则回溯到其父亲知识点上;如果父亲知识点为导言―总结性的复合知识点,则它的总结性部分为可能合适的知识点;如果父亲知识点为一般性的复合知识点,则父亲知识点的右兄弟为可能合适的知识点。

(4)返回到(1),重复之。

不管下一个合适的知识点是右兄弟知识点,还是父亲知识点密切的其它知识点,都要先查询是否存在依赖关系的知识点,如存在,必须先学习之。

4.知识树“枝剪”。上面描述了学生在正常情况下基本的网上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就是通过“遍历”知识树就可以学完全部的课程内容。但学生学习状态往往存在多样性[5],在学习进程中,应该考虑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学习进程,例如:对“知识树”里学生已经掌握或已经学过的知识节点可以屏蔽掉(就是对知识树“枝剪”)。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这里提出一种知识树“枝剪”策略,以动态调整学生学习进程。

4.1相关定义。知识点属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知识点的特征,利用它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要求[6]。现约定以下知识点属性:

定义1、难度D(K):表示在知识点K上系统认为问题的难度。设定对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知识点K体现出来的难度值是不同的。

定义2、重要程度I(K):表示相对于其它兄弟知识点或相关知识点,该知识点在所包含它的本单元教学中所体现出的重要性。

定义3、掌握程度M(K):表示学生掌握知识点K的程度。叶子知识点的M(K)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记录所得到的。而上一层知识点M(N)通过对下一层的知识点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表达式为:M(N)=ΣM(i)*I(i)/ΣI(i)(i=1,2,…,K)

定义4、达到阈值:当知识点的总评价值不小于60时,才允许离开该节点,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这里,知识点K的总评价值为:1/3×D(K)×M(K)。

4.2知识树“枝剪”算法。下面是基于知识点属性的选取和枝剪算法,执行后即可得到学生可能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1)定义OPEN表和CLOSE表;

(2)根据学生提出的要求,确定学习目标点A,并将之放入OPEN表中;

(3)如果OPEN表为空,则转入(7);

(4)获取OPEN表中第一个节点,记为N;

(5)找出N的所有子知识点集合B;

IF (B=Φ) AND ( N(重要程度)

ELSE //表明N不是叶子

IF (B≠Φ)THEN 计算集合B的长度,并记为M;

IF (N的子知识点的重要程度>=2)AND(已掌握)THEN

删除此子知识点及其扩展链;

M=M-1;

ELSE IF(N的子知识点的重要程度>=2)AND(但未学过或未掌握)

THEN 将此知识点放入OPEN表末端;

ELSE IF(N的子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删除之;

M=M-1;

ELSE 将N的子知识点放入OPEN表的末端;

END IF

IF M≠0 THEN 将N放入CLOSE表中;//表知识点N存在合适的子知识点

ELSE 删除N;

END IF

(6)转入(2);

(7)结束。

从算法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反向推理及基于节点扩展(广度)的策略,选取和枝剪的代价主要是设定每一知识点对不同类别学生的重要程度和掌握程度所需的开销,得到学习所需知识点集。被枝剪的知识点通常出现在知识树的叶子知识点上,如果兄弟关系的所有节点对某一类学习者来说都是不作要求的,其父亲知识点将被枝剪掉(即对节点进行“枝剪”);另外,对于达到掌握程度的复合知识点因为根据知识树的划分,也可以删除其扩展链(即对链进行“枝剪”)。

5.结论。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被引入了网络教育中,原有的教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目前过时的教学体制进行变革,改变统一化、单一化教育模式,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灵活化,营造学习宽松的环境,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中知识表示与怎样的教学策略是关键。怎样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曹奎.基于Web的教学超媒体中的自适应导航支持技术[J].信阳师范学院报.2000.10(8):70~73

2 胡宁静.CAI系统的中知识表达及智能导航[J].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9(14):40~42

3 许晓非、高尚、常桂然、刘积仁.基于Web的远程教育学习环境.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1999.20(9)

4 王秋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式设计与课件制作.电化教育研究.2000(4)

第7篇

1 引言

近年兴起的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网,是高等教育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2011年斯坦福大学首次将人工智能课搬到互联网,到如今全球各组织、机构推出的多学科多门类的课程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在线免费的学习机会,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无论是国外的Coursera、Udacity、edX课程,还是国内各高校、各组织推出的一系列MOOCS课程,课程种类之多、参与人数之众、社会影响之广,让人瞠目结舌。学习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通过在线注册的方式就可以学习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也随之产生,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关注这些课题。

2 “微课”的基本内容

2.1 什么是微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微”时代产物,如微课、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它们共同的特性是在较短时间内传送信息,内容短小精悍。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相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而且人们研究的取向也有所不同。在国内的研究中,与“微课”相近的概念有“微课程”、“微型课程”等,目前学术界尚没有对“微课”进行统一的定义。国内较早提出“微课”的是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时间一般时间较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知识点或问题。“微课”融合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是课程技术化和信息技术课程化的最新表现形式。

由于微课早期的表现形式就是针对某一问题的短小视频,因此有些人误以为微课就是微视频。实际上,微课首先是“课”,在时间和内容上体现为“微”。既然是课,也就包括了学习活动安排、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和。

2.2 微课的特点

1)微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微课并不是指为“微型学习”而开发的微型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的实际开发需要教育者非常熟悉教学内容,以建构主义的观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点,使学习微型化、碎片化。一门完整课程的微课开发可以分为五步:一、凝练知识点;二、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三、录制短视频;四、设计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程任务;五是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网站。

2)教学有针对性,内容少而精

微课教学针对性强,一般以某个知识点或问题的方式呈现、组织。一个复杂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多次分解,这与软件工程中“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相似。所以微课中的教学设计突出实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3)教学时间短,容量小

微课教学时间短,一般几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以讲清某一知识点或问题为前提,容量一般几十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的进行知识点分割,以达到合适的教学效果。

4)微课以多媒体开放的方式呈现

微课中主要的载体是微视频,其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课件、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而不仅仅是视频。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主讲人出镜讲授;二、屏幕录制;三、混合方式。在制作时,需要使用者熟练使用各种媒体创作工具,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微课主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传播,因此采用ASF、WMV、FLV等流媒体格式。

5)微课的多元化、跨平台性

微课适合不同的情境、场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移动终端,如电脑、平板、手机开展学习。除跨平台外,其内容也可以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采用他们熟悉、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如游戏)进行教学设计,以延长学习者的注意时间。

6)基于语义结构的关联特性

微课以知识点或问题为教学单位,知识点本身是离散的,需要设计者将知识点进行关联或聚合,使之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个微课之间的语义关联方便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利用这些语义关联,不同的微课可根据不同问题进行聚合。这种基于语义的关联与聚合实现了内容从资源组织到知识组织,从线性、树状组织到网状关联的重大转变(见图1)。

3 C语言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中面临的新形式

C语言课程是大多数工科学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模拟计算机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变革,该门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进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生源质量素质下降

随着中国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深入,逐步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生源、学生素质滑坡严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学生偏科严重,学习习惯、自律性较差。笔者曾在所带的班级进行过调查,高考英语成绩50分以下者超过一半,这给C语言学习带来了一点的困难和障碍。

2)课程学时变少

C语言课时由原先的96学时不断削减到目前的64学时。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虽说如今计算机已经普及,但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环境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熟悉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区域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就比较多,能够较好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偏远山区的学生获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比较有限,这给C语言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4)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学生认为C语言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在学习上就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当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以“课程很难、学不会”为理由进行逃避,久而久之,造成不愿学习、不想学习的恶性循环。

5)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大多数C语言教材所选择的案例与90年代C语言课程案例大致相同,适合基础教学,但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显得过于陈旧,这也是不能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关注度较高,愿意在这些问题上花时间与精力,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改革上做出较大调整。

4 C语言课程中的“微课”实施案例

在C语言课程中实施“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对C语言的知识脉络非常熟悉,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微课”设计。一个微课可以是由多个知识点组成的,而知识点之间彼此联系,通过再生和重组以实现新内容的生成,这也体现了软件工程中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在实际“微课”制作过程中,其篇幅可以根据时间长短灵活处理。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基础性案例:猜数字游戏

基本内容:让计算机产生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随机4位整数,然后让用户来进行猜数,每猜一次都要根据所猜数字给出XAYB的形式,其中X表示位置正确的数的个数,Y表示数字正确而位置不对的数的个数,直到猜中(即 4A0B)为止。

知识点分解:(1)程序基本结构;(2)输入、输出语句;(3)产生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4位随机整数;(4)根据输入的数给出XAYB的形式;(5)重复猜数的步骤;(6)程序调试与运行。

其中1、2、6知识点不是本案例主要知识点,在其他部分已经进行了论述。3、4、5知识点是本案例的核心,是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一个实际应用。微课教学不仅仅只是一个视频教程,它还包括了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及课后的作业。本案例中涉及的作业主要是选择题,如:产生[m,n]范围内的随机整数、if语句的使用、循环次数的判断等。最后布置思考题:如何将猜数的步骤进行记录并输出。

综合性案例:文字型RPG游戏设计

基本内容:使用C语言模拟一个文字型的RPG游戏。初始情况下创建一个英雄,具有名字、攻击、防御、魔法值、生命值、金钱等属性,进入游戏后弹出菜单可以进行查看英雄属性、购买装备、购买生命药水和魔法药水、打怪升级、保存及退出等操作。

知识点分解:(1)使用结构体的描述英雄和怪物的基本信息;(2)使用文件的对游戏状态的存储;(3)编写不同的函数实现相应功能。

在该案例中主要重难点在于文件的操作和编写功能函数上,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还包括了基本流程控制、函数的使用、指针的使用等,属于一个小型的综合案例,比较适合作为课程设计环节。同时该案例可以深度扩展,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引入“微课”的作用

5.1 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结构的组建

由于微课教学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前、课中与课后,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知识传授、课后作业与实践的方式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它是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知识探究的总和。知识传授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是在“课中”经讨论、交流来完成,而在“课后”学生以完成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究”为主。这也就是微课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变得可行与现实,学生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来获取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得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5.2 促进的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微课教学需要学习者事先学习,个体的差异会使学习者带来很多不同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形成增长型的良性趋势。

5.3 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设计思想

由于微课教学是分散且精的可以重复播放的视频,所以方便讲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开展教学。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然后再进行问题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竞争力又培养了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第8篇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案例解释了“Why”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并介绍了我院所设计的一个知识点教学模型以及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设计;“What+How+Why”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同,教学效果有时悬殊很大。除了教师的课堂表达,讲课感染力的差异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对知识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Why”教学是一种对每个知识点强调原理讲解的教学设计。下面我们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知识点的“Why”教学设计。

1“Why”教学设计:双绞线的制作

在讲解五类双绞线的制作时,一般只讲授双绞线的排序,如图1所示。

图1 TIA/EIA568B标准线序

采用“Why”教学设计,需要讲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双绞线问题。全双工通信需要两条线就可以,为什么要用两对线?我们可以从串扰平衡电路来讲解使用对线的原因。电通信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用一条导线传输数据,是通过导线上电压信号的取值传输数据,电磁干扰会引起数据的传送错误。如果采用对线传输数据,则是取两条线上的电压差来表示数据,在遇到电磁干扰的情况下,虽然每条线上的电压会发生变化,但两条线的电压差是不变的,这就减少了干扰的影响,提高了网络的通信性能。

(2) 线序的颜色问题。标准的排线有一个线序的要求,即从左到右,1号和2号分别是白橙色和橙色的两条线,3号和6号必须为白绿和绿色线。这是为什么呢?其他的线序可以吗?从电通信的原理讲,两端的线序只要相同,即可通信。但是,橙色和绿色的两对线双绞的最紧,因此抗串扰性能要优于另外的两对线。因此,在双绞线的制作中,应该采用TIA/EIA568B标准线序进行排序。

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抽象的和难于理解的知识点采用“Why”教学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知识点教学模型与教学资源共享

在一个学科领域中,知识往往可以分解为大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被组织为一系列的课程。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的学科讲解的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实现课程层面的共享和重用往往是困难的。例如,在北大和清华非常优秀的课程,拿到一个普通院校来讲授显然是不合适的。

2.1知识点教学建模

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知识点,根据“What+How+Why”教学理念,结合教育心理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等研究成果,建立知识点教学模型,来规范课程建设和教学,所建立的知识点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点学习模型

在知识点学习模型中,知识分组用于确定知识属于哪一个分组,便于知识的查找和管理。知识类型则根据知识分类来确定,不同的学科领域,其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不同的知识类型对应不同的认知结构。例如,对于算法类知识,其认知结构主要包括算法描述,正确性,时间复杂度,算法代码等几个方面,它是学习每一个算法都应该掌握的知识侧面。前导知识和后继知识对应一个知识点的前导知识点集合和后续知识点集合,表达了知识点之间特定的认知顺序关系。相关知识点表达了和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集合,它是构成“Why”教学设计的主要手段。

通过知识点学习模型可以很好的实现“What+How+Why”教学理念,符合认知发展学习理论以及基于知识分类的学习,同时知识点的框架结构还便于知识的维持和联想学习。

2.2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对每一个知识点,建设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通过PPT、动画或视频来展示和讲解那些抽象的知识点。学习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媒体文件,它遵循严格的教学设计,融入“What+How+Why”教学理念。通过学习资源管理系统LMS,为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教学素材,使得先进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课程中得到实现和共享。

3 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建设中,一直推行“What+How+Why”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良好。在教材建设中,也秉承了这样的一种写作理念,得到了许多同行老师的认可。课题组老师多次被邀请在2005、2006年的全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和教师培训班上介绍其课程建设经验和授课示范,效果良好。2006年,课题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Web技术导论》等五部教材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参考文献

[1] 韦小满等译.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 基础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13-02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生源质量下降、师生比例失衡、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问题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如何有效评价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并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指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3]。

基础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制药工程等近化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起到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基础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所接触的第一门大学化学课程,因此,该课程又肩负着引导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过渡到大学学习模式的承上启下的任务。创新基础化学教学方式,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对于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评价是基础化学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通过对基础化学教学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在运用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分析基础化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尝试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这一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本文围绕这种尝试展开讨论。

1 目前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采取的教学评价模式大同小异,基本都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和教师评学等五个方面,其中尤以学生评价为主。以我校为例,学生评价包括教学态度、授课情况和教学效果三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又分为若干二级指标。教学态度包括智育和德育并重、辅导答疑、不随意停(调)课,按时上下课,上课手机关机,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指标;授课情况包括讲课感染力、普通话和规范字使用、不照本宣科、内容充实、启发式教学、互动交流、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课堂秩序管理、课外学习指导等指标;教学效果包括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等指标。这些指标又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课程结束之前,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上述学生评价工作,下学期开学之初,将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并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中参考上述教学评价结果。以上通行的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提供了重要数据。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以学生主观印象为主,不能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多数仅涉及到教师授课状态表象,对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实现情况考查不够;没有考虑不同学科的个性化差异,评价指标“一刀切”。很显然,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仍然采用这种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课程目标达成度用于教学评价的实践

2.1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简介

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将考试内容分解为若干关键知识点,并根据题型特征,划分不同达成度级别,例如,对判断题和选择题等单一得分题目划分为正确和错误两个达成度级别,对填空题和计算题等多级得分题目划分为若干个得分率依次提高的达成度级别。考试结束后,对授课班级试卷中各关键知识点对应题目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判断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情况。同时,认为关键知识点对应的题目的正确率或得分率越高,则该关键知识点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越高,之后通过比较各关键知识点的最高级别得分率情况,判断整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度。

2.2 基础化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例

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对2013级水产科学4班27名学生的基础化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本次考试范围为物质结构、配位化合物、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共五章内容。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20分,判断题10分,填空题30分,计算题40分。将本次试卷中的21个题目分解为15个关键知识点。

图1显示了部分单一得分题目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的目标达成度情况。在选取的8个单一得分题目中正确率最高的(96%)为“金属指示剂”这一关键知识点,正确率最低的(41%)为“配位平衡计算”这一关键知识点。整体来看,单一得分题目的正确率普遍较高。而单一得分题目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多为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了解,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达成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