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覆盖技术论文

时间:2022-12-16 09:32:03

导语:在覆盖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覆盖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秋延迟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与白粉虱的关联

 

近几年随着保护地秋延迟番茄种植效益的增加,保护地番茄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刺吸式口器害虫——白粉虱的大量发生以及对番茄的为害,造成番茄病毒病特别是黄化曲叶病毒(TY)大面积发生,出现大面积减产,部分地块甚至绝产现象,很多保护地秋延迟番茄生产基地,不得不改种其它作物。探讨秋延迟病毒病与温室白粉虱的相互关联,是确保保护地番茄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2009年、2010年笔者对保护地秋延迟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温室白粉虱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作物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commune Bailey),品种为金棚全胜。

供试设施 50目防虫网、60目防虫网。

试验地的情况试验地设在山东省邹城市中心镇孙守文、宋祥国保护地秋延迟番茄田里,棚长均为62.0m,种植面积496.0㎡,土壤肥沃,排灌方便,耕作层有机质1.4%,全氮含量0.09%,碱解氮115mg/kg,速效磷31.0mg/kg农业论文,速效钾105mg/kg。该保护地连续种植秋延迟番茄18年。

1.2方法

2009年8月10日育苗,2010年8月12日育苗,苗床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采用50目的防虫网全覆盖通风口,处理b采用60目防虫网全覆盖通风口,处理面积均为1.0㎡,以不覆盖c为对照。种植棚d孙守文的在定植前3天将上下通风口全部用60目防虫网覆盖,当晚密闭所有通风口,用80%敌敌畏乳油在棚内熏杀,杀灭棚内所有的白粉虱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种植棚e宋祥国的通风口没有进行处理。a 、b 、c 三种育苗方式在棚内分别设置三个处理小区a1 b1 c1 ,小区面积为4.0㎡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3试验数据的调查与整理

于定植10天开始调查,黄化曲叶病毒发生情况,每间隔10天调查一次发病情况,直到留3穗果打顶前一天停止调查(详见表一)。

发病植株

发病率=×100%

调查总植株

植株上部出现植株明显矮化,叶缘黄化,叶片变小并卷曲,即定为发病植株,每个处理各个重复全部调查,算出平均值。

2结果分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定植前采用防虫网全覆盖同时采取杀灭白粉虱措施孙守文的秋延迟番茄,育苗前使用50目防虫网覆盖的,黄化曲叶病毒所有处理平均发病率2009年为4.9%, 2010年为5.6%,使用60目防虫网覆盖育苗的2009发病率年为2.9%,2010年为4.2%,育苗时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发病率,2009年为27.6%,2010年为35.0%。定植前后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宋祥国的秋延迟番茄使用50目防虫网覆盖育苗的发病率2009年为6.2%,2010年为8.0%,使用60目覆盖育苗的发病率,2009年5.1%,2010年6.5%,育苗

未用防虫网覆盖的发病率农业论文,2009年35.8%,2010年45.0%。

表1孙守文保护地秋延迟番茄(TY) 定植后(天)发病率(%)调查表

 

处理

2009年

2010年

10

20

30

40

平均

10

20

30

40

平均

a1

1.5

4.7

5.9

7.6

4.9

2.0

5.3

6.7

8.3

5.6

b1

1.2

2.8

3.5

4.0

2.9

1.3

3.3

5.6

6.4

4.2

c1

10.6

23.2

35.7

40.8

27.6

13.5

35.2

43.6

47.8

35.0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长裙竹荪、玉米、丝瓜、莴笋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长裙竹荪是一种名贵食用菌,其形态亮丽,清香沁人,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肿瘤多糖,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国内市场价每千克干品售价80—200元。实行长裙竹荪、玉米、丝瓜、莴笋四种四收套种栽培技术,全年平均每667平方米收入可达10000多元。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春栽竹荪

⑴选种 北方平原大田栽培,适宜春播秋收。应选用中高温型品种,如长裙竹荪DL—01。该菌株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35℃温度,可在25℃—35℃温度条件下正常形成菌球和子实体,且生长快、抗逆性强、品质好、产量高。

⑵栽培料 农作物秸秆如黄豆秸秆、玉米秸秆、玉米芯、麦秸、棉花秆、棉子壳、花生秧、花生壳等均是栽培竹荪的好原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种或几种。原料要新鲜无霉变,充分晒干,加工成5—10厘米长的碎段。栽培料在辅料前充分浸透水,含水量65%左右。

⑶做畦与菌种种植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微酸、给排水方便的农田为栽培场地。按南北走向做2.4米宽的栽培带。栽培带中间平行筑2个竹荪栽培畦,畦宽50厘米、深10厘米。2畦之间留30厘米宽的人行道,畦边留55厘米宽的空地种玉米和丝瓜。先铺1层5厘米厚的黄豆秸秆,均匀撒播1层菌种(占总用量的1/3)。接着铺1层厚约10厘米的玉米秸秆,把其余菌种均匀撒在上面。再覆盖1层玉米芯和木屑的混合料农业论文,厚3—5厘米,上部拍成龟背形。每平方米铺干料约10千克,用菌种1千克。铺料时也可将几种原料混合使用。

⑷出菇管理 竹笋生长离不开土壤,覆土可促进菌丝扭结,诱导菌球形成。选用含腐殖质丰富的疏松土壤,粉碎成黄豆至蚕豆大小的颗粒,充分暴晒,驱虫灭菌。使用时用净水调和,使土粒含水量达65%左右。播种结束后,立即盖在料面上,厚3—5厘米。竹荪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5℃—28℃,最适温度为23℃。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发菌前期,因自然温度较低,应盖膜保温保湿。竹荪属好养真菌,从播种后第三天开始,每天中午要揭膜通风30—60分钟。5月上中旬,当气温达到25℃时,可揭去地膜,覆盖湿麦秸,以保湿避光怎么写论文。覆土层表面发白时应及时喷水。土壤含水量过高,透气性降低,影响菌丝的正常呼吸,严重时会使菌丝死亡。因此,在雨季应架弓形棚架,上覆草帘。降水较大时,应及时挖沟排涝。播种后40—50天,菌丝长满土面,可停水6—7天,改善土层透气状况,促进菌丝扭结,然后浇大水催蕾。随着菌球的生长,应加大喷水量,使基质含水量达70%—75%,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

⑸采收 菌球成熟时,顶端逐渐凸起,一般在清晨5—8时破口。从菌球破口到菌柄停止伸长、菌裙完全张开、子实体形成仅需3—4小时。此期早晚各喷水1次,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5%左右。子实体形成要及时采收,烘干包装。每采完1潮菇,及时刮去覆土层,在料堆上加盖1层新鲜原料、厚2—3厘米农业论文,再盖上1层新鲜土壤。一般播种1次可收获2—3潮菇,每平方米收干品150—250克。

2点播玉米 选择优质高产春玉米品种。4月上中旬在竹荪栽培畦外55厘米空地种2行玉米,行距50厘米,株距16.5厘米。玉米长高后,可为竹荪生长营造一个遮荫保湿的生态环境。玉米收获后,不砍秸秆,留作丝瓜支架。

3套种丝瓜 选择优质高产丝瓜品种。4月下旬育苗。5月中旬定植于2行玉米之间,株距30厘米。在竹荪畦上方,顺畦走向栽竹竿或水泥柱,拉3道高2米的铁丝,以利丝瓜爬架。爬架后的丝瓜秧,为竹笋后期生长提供良好的遮荫保湿环境。

4冬栽莴笋 9月中下旬,竹笋采收结束,丝瓜拉秧,砍掉玉米秆。把栽过竹笋的废料撒于田间作基肥,整地后栽莴笋。选择高产优质莴笋品种。9月下旬育苗。11月中旬定植,筑30厘米宽小埂,栽1行莴笋,株距30厘米。2埂铺1幅地膜,翌年2月中旬盖小拱棚,3月下旬收获。

山东曹县农业局

王成业 赵国栋 卢西魁

第3篇

【关键词】混凝土水利工程冬季施工策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技术对策

1、原料的选择

(1)选用抗冻性能高的水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水泥的抗冻性排序如下: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若果是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那么至少要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并且水泥的标号还要高于32.5 号,同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大于300kg/m3,水灰比小于0.6。

(2)选用掺合物要慎重。在选取掺和物时,要尽量选择对混凝土抗冻、抗渗效果高的掺合物,例如掺入提高抗冻性效果显著的外加剂,像减水剂、速凝剂、防冻剂、早强剂等。

(3)选用合适的混凝土所用的骨料。在选用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洁,不能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

(4)注意拌合水的使用。通常情况下,饮用的自来水及洁净的天然水都可以作为拌制混凝土的用水,但是污水,工业废水,硫酸盐含量高于水重比例1%的水,或PH值小的酸性水,禁止混入混凝土中。

2、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通常在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在进行浇筑之前,混凝土表面及模板上的垃圾必须清理干净,特别是冬季新老混凝土交接且覆盖有冰雪的地方。如果周围温度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则须通过暖棚法对混凝土中的钢筋部位进行增温。此外,还应注意,在任何情况下混凝土浇筑的温度都不得低于5摄氏度。另外,混凝土结构中细薄截面的浇筑温度必须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并且必须是连续灌注,同时每层浇筑的厚度不能超过20 cm。最后,在浇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漏振、离析、分层现象的出现,施工现场还应预留混凝土试块作为拆模的主要依据。

3、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养护技术

首先,套采用抗冻剂来增强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抗冻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混凝土外露部分使用草袋或彩胶布加以覆盖,但严禁进行浇水养护。在进行养护工作时,其初期养护温度应尽量保持在抗冻性要求的温度之上,倘若当其低于其温度并且混凝土强度在3. 5 N/mm2以下时,则必须及时予以增温。

其次,要随时留意气候变化。例如当遇到冷空气来袭或者遭遇雨雪天气时应停止混凝土工作,直到气温上升适宜温度后方可进行。

最后,最好改用夜间浇筑。具体做法是人工在进行振浆或抹面压砂工作时,平整后要覆上保温层,等到白天气温上升到0 ℃之上时再接着完成最后的工序抹面与压纹工作。

二、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1、混凝土的搅拌方法

在冬季施工施工过程中,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的关键。冬季施工中一般会选用早强硅酸盐水泥。由于这种水泥水化热较大,早期强度提高快,通常三天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酸盐水泥七天的强度,因此效果较明显。

在拌制混凝土时,一般施工单位会优先选用加热水的方法。若果加热水不能满足要求,那么再对骨料进行加热。骨科选择要求是颗粒硬度高且缝隙少,同时骨科应尽可能干燥,使用前最好运入暖棚内存放,切勿混入冰雪、冻块及易被冻裂的矿物质。在进行搅拌时,同样要注意用于拌制混凝土的骨料一定要保持清洁。既不能含有冰块和雪团,也不能包含容易发生冻裂的物质。假如气候条件允许,那么就在零度以上进行砂石的筛洗。如果混凝土中需要掺入含有钾、钠离子的外加剂,就要避免使用活性骨料。但若是需要在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如果为粉式,则需要根据相关的比例要求直接与水泥混合;假如是液体式,那么就要根据相关的比例要求配置成溶液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待使用的外加剂必须置于有明显标记的容器中由专人保管,同时要保证施工溶液一次配成,禁止在高铝水泥中添加任何种类的防冻剂。若环境温度在0℃左右,则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早强剂,但是需注意的是要做好使用前的模拟实验,从而对其性能进行准确检测。至于那些对拆模期有明确要求的混凝土,则还要注意提高其设计等级。同时,要对混凝土的水灰比进行严格的控制(由外加剂和骨料带入混凝土中的水分可以从拌合用水中扣除)。此外,还要对混凝土的出机和入模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例如出机温度不能低于10 度,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度。

2、混凝土的运输方法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一般是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制,因而通常施工人员通常会用机械运输到工地进行浇筑。另外,在进行混凝土搅拌场地选择时,应尽量靠近施工地点,并且要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原因是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除此之外,在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应快装快卸,切勿中途转运或受阻。这就要求运输车要根据施工用量和浇筑时间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容量,并选用易保温、不漏浆又轻便的车辆及垂直运输机械,从而提高工效,缩短运输时间,减少热量损失。需要注意的是,在运送中要覆盖保温防寒,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混凝土热量散失,同时防止混凝土表面冻结、离析、水泥砂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的发生。如果在拌制的混凝土时出现了坍落度减小或发生速凝现象时应进行调整。

3、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方法

为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冬季在混凝土最薄弱和易受冻的部位,要加强保温防冻措施,并且布置测温点测定混凝土的温度。混凝土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前,应每隔2 小时测定一次;达到临界温度后,每隔6 小时测定一次,并应同时测定环境温度。

对于掺防冻剂混凝土的质量,在满足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还需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一是在浇筑地点制作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试验。二是检验抗冻、抗渗所有试件,应与工程同条件养护28d 后,再按标准养护28d 后进行抗冻或抗渗试验。

三、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冬季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应尽量避免在低温时段浇筑混凝土,同时加快混凝土浇筑覆盖速度,进而减少温度损失。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施工期间随时灌注天气情况,尽量避免低温时段浇筑混凝土,例如,不要在寒流、风雪和霜冻的天气情况下施工。

(2)在寒流袭击、气温陡降的天气情况是时要停止拆模;另外,对于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也要及时采取覆盖保温措施,以避免混凝土因温差收缩产生裂缝。

(3)混凝土入仓速度也会影响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混凝土冬季施工特殊性,增加混凝土拌和设备、减少转运,从而避免混凝土施工层面受冻。

(4)延长混凝土的搅拌时间,缩短运输距离。

(5)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将混凝土的施工时间放在气温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在气温较低时进行钢筋或者模板的施工。

【参考文献】

[1]吴海江 浅谈水利工程冬季施工管理[期刊论文]-石河子科技 2004(02)

[2]范新兵 试论水利工程的冬季施工技术质量措施[期刊论文]-新疆有色金属 2008(01)

[3]张泽群 论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期刊论文]-中国城市经济2010(5)

[4]鄢文生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第4篇

[关键词] 用地适宜性评价;GIS;RS;空间分析

1场地概况

善洲林场位于施甸县南部,地处姚关、酒房、旧城三个乡镇交界处,距离县城甸阳镇44公里,距离隆阳区105公里。林场东与新寨接壤,南里与大烂地毗邻,西接两扇门,北靠大草坝,面积约5.6万亩。

善洲林场原名大亮山林场。2010年11月9日,施甸县鉴于老书记杨善洲同志二十多年植树如一日的先进事迹,决定把大亮山林场改名为善洲林场。目前,该林场已经被列为保山市旅游总体规划红色旅游板块之一加以重点建设,同时,杨善洲塑像、纪念碑、纪念馆在施甸善洲林场破土动工,通往林场的二级柏油路也已动工开建,拉开了建设红色旅游基地的序幕,旅游开发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2规划目的

提炼杨善洲精神事迹,展现杨善洲同志精神风貌,通过保护性旅游开发,提升善洲林场的观光游览功能,挖掘善洲林场经济附加值,打造保山市旅游的新名片。将善洲林场森林生态作为红色旅游区的载体,在保护当地森林生态系统、草甸、湿地的基础上,打造集红色文化展示、党性教育、生态科考、森林游览、绿色休闲为一体的红色生态旅游区。

3用地适宜性评价

善洲林场地质灾害较多,土质疏松,易崩塌、滑坡。施甸县属于地质灾害中度活动区,项目所在区属怒江流域区域。怒江流经河段在云南段均系高大峡谷区,高差大,山坡陡,土壤侵蚀严重,侵蚀量已达0.284×108t/a,侵蚀模量达849t/km2.a,侵蚀速度达0.68mm/a,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频繁。现善洲林场土地面积3761.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742.1hm2,有林地面积3711.1hm2,林地覆盖面积达到规划场地的98.7%,林相由北往南主要由纯林华山松—针叶混交林—阔叶次生混交林和乔木混交林。

鉴于场地地质的脆弱性、大面积林地的生态保护性,规划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地形植被、统筹兼顾当地生态保护和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规划前期,规划师们充分考虑现状条件,从整体出发,运用了GIS、RS等相关技术,对规划区域各个生态环境指标进行了综合考虑并揭示其相关联系,对场地进行了用地适宜性的研究,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而充分的依据。

3.1评价方法模型建构

3.1.1选取评价因素,建立因素集U根据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实地情况,我们选取地面坡度(G)、坡向(A)、海拔(H)、林木覆盖区(F)、湿地保护区(W)等四个因子[2].

由于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地处横断山系,怒江北岸,山属怒山,因地质构造成因所致,形成中低山峡谷地貌景观,平坝少,山岭多,起伏高度500~1000米以上,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2100米,所以海拔高度不作为评价因素。由于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地形起伏较大,而且土质疏松,易崩塌、滑坡,因此坡度成为主要的评价因素,此外场地内需要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善州纪念建筑,因此坡向也成为评价场地,尤其是建筑选址的重要因素。现善洲林场土地面积3761.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742.1hm2,有林地面积3711.1hm2,林地覆盖面积达到规划场地的98.7%,林相由北往南主要由纯林华山松—针叶混交林—阔叶次生混交林和乔木混交林,该林带为当地涵养水源,克服云南大面积旱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应尽量避开林木覆盖区域,此外,场地内湿地也应进行相应保护。

3.1.2设计评价等级

若对某场地进行评价,必须定义评价的等级和对应的标准.根据2006年4月1日开始执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规划应包括)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根据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状况,我们采用五级评价等级:最适宜建区(A)、较适宜建设区(B)、适宜建设区(C)、限制建设区(D)、禁止建设区(E)[2]。

3.1.3确定评价因子及权重.

3.2 基于GIS以及RS的用地评价方法

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用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借助GIS软件ArcGIS10和RS软件ENVI4.8实现的。

2.1项目数据获取

在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用地适宜性评价项目中,我们利用因子加权评价法,借助ArcGIS软件,根据现有的施甸县GIS数据,建立了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基于DEM进行了地面坡度、坡向、高程分析(如图1、图2、图3),然后结合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现场调研结果,获取该地区湿地位置。

同时根据现有的施甸县遥感数据,运用RS软件ENVI4.8中vegetation analysis(植被分析)工具确定林木覆盖范围(如图4)。

2.3用地评价结果分级

根据各评价因子加权叠加后得到的用地适宜性程度图,利用reclassify工具中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 (保证每个类内的要素值相似性最大,而类与类之间要素值差别最大,这样分类边界将被设在要素值相对跳动大的地方。这种方法较其他方法更适合用地分类) [3],将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去用地适宜性分为五个级别,最适宜建区(A)、较适宜建设区(B)、适宜建设区(C)、限制建设区(D)、禁止建设区(E),如图6所示。

3结语

本次项目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GIS和RS相关软件,在模型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用过科学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场地的用地适宜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并得到直观的展示,对下一步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工作的合理有效开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结合GIS与RS技术的旅游区规划工作将会为以后的同类的规划工作带来更强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国杰.周沿海.廖善刚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GIS实践方法比较研究 [期刊论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2.王全.徐建刚.徐闻闻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南京高淳新区为例 [期刊论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3)

3.于娟.张丽萍 基于GIS的山地型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期刊论文] -城市勘测2009(2)

4.刘明皓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 [期刊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第5篇

关键词:机械化深松技术,推广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之一,由于受传统耕作的影响,机械化深松技术还没有被农民朋友所广泛采用。博士论文,推广。所以需要加强示范与宣传,对农民加以引导。

一、机械化深松的意义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长期采用小型拖拉机和大中型拖拉机旋耕作业,年复一年的机具碾压,人踏畜踩,土壤受重力作用,耕作层中铁质胶体随水下移;大量不科学施用化肥,有机肥施用量低,冻、融、涨、缩等自然力的综合作用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坚实度高,密度大孔隙变低,透水性差。大大减弱了耕作层和心土层之间水分与肥力的流通,遇到雨季集中,犁底层的隔水作用,使雨水不能及时渗透,蓄集到心土层,从而形成地表泾流,使大量耕作土壤被冲蚀。在干旱天气,坚硬密实的犁底层又使底层水分难以向耕层移动,土壤自我调节水分能力差使农作物的根系难于穿插发育,因而,是增产的一大障碍。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不良作用优为显著。

深松的主要是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水的渗入速度和数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蓄水保墒效果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虽然取消了铧式犁,实施少耕或免耕作业,减少了作业次数,但机具作业及人畜力仍不断对地面压实,因此,在一定时期土壤需要深松。

二、深松作业的种类

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按作业机具结构可分为凿式深松、铲式深松、振动深松等等。不同深松机具因结构特点不一,作业性能也有一定差异,适用土壤及耕地类型也有一定的变化。博士论文,推广。一般来讲,以松土、打破犁底层作业为目的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为主要目的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有些种类的机具兼有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的特点,如全方位深松机、振动深松机等,具有犁耕阻力小,松土效果好,蓄水保墒能力强、松土深度大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

1、局部深松。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是:

(1)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作业要求。宽行作物(玉米)深松间隔:40~80?,最好与当地玉米种植行距相同;深度:23~30?;深松时间:播前或苗期进行,苗期作业应尽早进行,玉米不应晚于5叶期;密植作物(小麦)也可以局部深松,但为了保证密植作物株深均匀,应在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或采取带翼深松机进行下层间隔深松,表层全面深松,密植作物(小麦)深松间隔:40~60CM;深松深度:23-30厘米;深松时间:播前进行。

(3)配套措施。博士论文,推广。天气过于干旱时,可进行人工造墒;

(4)作业周期。一般2~4年深松一次。

2、全方位深松。选用全方位深松机根据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是:

(1)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作业要求。深松深度:35~50cm;深松时间:在秸秆处理后或播种前作业;作业中松深一致,不得有重复或漏松现象;

全方位深松机是一种全新的农田深松作业机具,它适用于旱作或稻麦两作地区。用于打破多种土壤障碍(如犁底层、粘重、盐碱土层等),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促进根系的发育。并能在雨季蓄纳降雨,干旱季节又能从心土层提墒,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全方位深松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深松后的土壤体积密度为12~13g/cm3,适宜作物生长发育;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大5~10倍,能在一小时内接纳100mm左右的降雨而不出现地表积水或径流;在干旱季节又能自心土层提墒,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对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防止返盐均有明显的效果。全方位深松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深松作业的原则

深松作业应根据土壤墒情、耕层质地情况具体确定,一般耕层深厚、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宜深些,否则宜浅些;作业季节土壤含水量较高、比较粘重的地块不宜进行全面深松作业,尤其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机作业,以防来年出现坚硬干结的垡条而无法进行耕作;机具作业入土时应随机车行进入土;机车行进中不得急转弯和倒车,以防损坏机具;深松作业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排涝)为目的,因此,深度应以35~45cm为宜,不宜过浅(小于30cm),以利于土壤水库的形成和建立。

四、推广现状与对策

机械化深松技术,不仅能大面积提高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也十分可观。菏泽市成武县农机局于2005年在天宫镇创建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园,示范园内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截止目前,秸杆覆盖、免耕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已被农民朋友所接受,辐射带动效果显著,而机械化深松技术还未走出示范园。采取机械化深松的地块作物抗倒伏、抗干旱能力明显增强,实施土壤机械深松与修建农田灌溉网比较,机械深松具有节省、长效、科学的优点。这项效益高、见效快的先进技术推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投入严重不足。深松机拥有量太少,深松机械以大型拖拉机为动力,一台大型拖拉机9万元左右,虽然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有补贴,但是由于农民对深松的认识不到位,很少有农民投资购买深松的机具。而没有足量的机械,全面推广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农机服务组织不健全。博士论文,推广。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从目前作业情况看,由于地块小,大型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较低,这就需要农机服务组织加强统一的功能,实行作物连片种植,统一收种,统一安排作业次序。三是推广缺乏后劲。博士论文,推广。全方位深松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要经历一个“政府示范群众看,群众见利跟着干”的过程,而现在示范推广缺乏机械,户营深松机械由于利用率低,作业成本高,作业价格群众难以接受,严重制约了推广范围的扩大。博士论文,推广。

为此,我认为要加快深松技术的推广进程,尽快把这一先进的技术转化现实生产力,必须走服务产业化的路子。一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民购买深松机增加资金补贴比例,为深松技术推广提供足量的机具。二是组建专业农机合作社,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今后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支持发展成套农机装备,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要改变过去购机补贴的普惠制,形成“一户购机,多户使用”的新局面,这种社会化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机具的使用效率。三是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是形成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农民可以和合作社签订机械化作业合同,还可以把手中的土地有偿租赁给合作社经营,让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能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四是建立深松技术推广基金,对深松作业实行作业补贴,提高农户接受深松技术的承受能力,为大面积实施深松技术提供资金保证。五是农机农艺结合,把深松和免耕播种、秸杆覆盖、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同步进行,降低作业成本。

第6篇

学术期刊多以刊发学术论文为主,题名中常用“学报”、“研究”、“刊”等,而非学术期刊则以刊发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通过概述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状况,提出我国学术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的对策包括: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促进学术期刊发展:坚定支持品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精品期刊:强化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期刊专业队伍:树立科学经营管理理念,引领期刊产业化发展:积极开拓市场发行渠道,重视期刊广告经营。

学术期刊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在我国,根据检索途径不同,学术期刊可分为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在国外,学术期刊最主要的检索方式有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和ISR(科学评论索引)等,其中,SCI和EI是学术期刊普遍认可并最求加入的目标。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TheEngineeringIndex)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目前,在市场类科技期刊发展艰难的情况下,学术性期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不过,随着国家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的改革深入,学术性期刊也应顺应改革潮流,谋求自身发展。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不可或缺,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值得业内人士开阔思路,共谋发展。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香菇,夏季,栽培,管理,技术

香菇的夏季栽培,是指利用自然或人工山洞、人防工事等进行反季节栽培,但多数地方没有这类设施,因此,利用普通大棚和降温设备进行夏季栽培已成为生产的主流,其技术要点为:

1栽培设施普通食用菌大棚,完成春季生产以后,及时清理卫生,把原来的菌袋清理出去后,棚内打扫卫生,检查修补棚膜,喷洒适量的药物进行灭菌处理,然后,按大约25厘米层高搭建出菇架,每个架子大约5~7层,并将架子顶部用细竹竿类连接固定,将棚内灌入清水,待水渗下后,在棚内撒施石灰粉,即可将菌袋搬到架子上。

2降温设备目前,利用“多功能水温空气调节器”在夏季进行降温生产,在7~8月的菌种发菌过程中,可使培养温度降至20~25℃,使用效果很好。

3菌袋转色常规生产程序进行菌种生产以及菌袋生产,待全部完成发菌后,即可将白色菌袋“井”字型码高,并覆盖塑膜、草苫等,使其升温的同时,通过调节草苫和塑膜的覆盖以及夜间的揭盖,一则促使菌袋表面的白色菌丝倒伏,二来增加菌袋的温差,促使其尽快转色。

4调温催蕾完成转色的菌袋,经补水处理后,即可搬入棚内,一律间隔5厘米左右,单层排放,通过“多功能水温空气调节器”进行降温处理,1~2天后,在施行高温刺激,配合棚内的用水,光照等刺激,约一周即有小菇蕾现出。此后,保持常规用水,尽量缩小湿差,以保证菇蕾源源不断的现出。该阶段的基本管理指标是:温度保持在20~30℃之间,气温差约在10~15℃;空气湿度在75~95%之间,由于香菇的菌盖较厚,而且适应较大的湿差,所以,不必担心过大的湿差会导致死亡;通过调整棚顶的覆盖物,使棚内光照强度保持在300~1200勒克斯;适量的通风,使棚内保持较清新的空气。

5出菇管理由于香菇菌袋的塑膜较厚,其菇蕾无法自行破袋而出,故需人工割破塑膜,方法是:在发生菇蕾的地方,用小刀片将塑膜切开,注意不要伤到菇蕾,如果管理细心,可将塑膜沿菇蕾切一圆形口,这样可最大程度的避免发生畸形菇,从幼蕾伸出之后,就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该阶段应保持:温度在20~28℃、湿度在75%~95%之间,约500~1000勒克斯的光照和适当的通风;当菌盖直径达到2厘米以上时,可对菇体直接喷洒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当香菇菌盖边缘仍呈下卷态势(铜锣遍),但又要展开的趋势时,即应及时采收。注意在一定程度上,该阶段的棚内温度和“叶面施肥”将决定香菇质量的高低。

第8篇

(一)教师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极为有限,而研究式教学提倡将科研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必然要加强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单向授课,教学重点则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开题、实验进展、研究结果、文本撰写等问题,在课题实施前资料查询阶段就已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不用专门进行理论授课。课题的选题由教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所选题的学生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再由指导小组讨论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整个课题实行模块化,这些模块尽量与教师科研组库中的内容相匹配,不同模块以该模块的指导教师为主,这样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难题。研究课题的选题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又要与科研教师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能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研究的地点、时间不局限于本科实验室与实验时间,教学之外的空余时间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发现、新问题并与教师指导小组沟通,教师指导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与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及时解决。课题完成后,尽量鼓励学生将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指导小组,并进行答辩,经教师指导小组全体商定后方可完成课题的结题,并给予综合评分。

(二)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结合

包括毕业实习、见习、课程实习等在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实践活动普通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实践活动普遍不带有问题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导致学生实习只是完成学习程序,而没有学习任务和研究压力,带队教师选择时也没有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带有应付的心态,造成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教师科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枢纽,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理应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能够很好地衔接。生物科学专业大多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不仅进行校内的实验工作,而且也与外界科研单位或生物相关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这些关系能够及时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动向,由科研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就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许多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单薄,实验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过两周;论文创新性不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一个教师所带不同论文经常只是换个材料,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论文文本撰写水平低,格式不标准,错字较多,语句不流畅,论文综述过长有故意增加总篇幅的嫌疑,论文只重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结果的讨论,彰显不出学术创新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本身科研素质不高,许多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论文质量要求不严,学生在毕业阶段也无心做实验,彼此将就,这种现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突出。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对所带毕业论文要求必然较高;科研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教师自身论文文本的撰写能力强,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可行性低、具体执行不到位,立项的课题结题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项目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一方面,指导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较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不密切导致研究深度不够,使创新性指标完成不理想。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学生研究小组与教师指导小组

学生研究小组在划分时应避免盲目性与随机性,首先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做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人选兼顾能力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根据题目由全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进行任务分工;每个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半年。对于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不是单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小组,指导小组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所涵盖的方向而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案应与专业科研教师不断沟通直到确定合适的教师指导小组。

(二)加强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

第9篇

Hong Kong

Joseph F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s.)

Webbased learning

Technology and Pedagogy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5,211pp.

Hardcover RMB:840.51

ISBN9812564306

基于万维网的学习

技术与教学法

RKwanJ方编

基于万维网的学习涉及了在管理现有教育设施的情况下,使用合理的技术及相应的教学方法。香港万维网学会从2001年起就组织了有关基于万维网学习的年度国际会议。该会议吸引了许多学者和工业界专业人员提交论文,并且在会议上宣读论文的过程中参与讨论。第4届基于网络的学习:技术与教学法国际会议于2005年8月1~3日在香港举行。每次会议均有超过100篇的论文受到会议程序委员会的审查,这些论文覆盖了有关电子学习的基础设施、学习行为和教学效率的先进技术。

本书是这次会议的会议录,共收集了22篇论文,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工具,包括第1~6篇论文。(1)基于Intel TEST的多选择测试软件:在线英语测试的开发及评估;(2)Weblec:一种由大学生开发的全面课程管理支持系统;(3)还帐还是赊帐:大学图书馆电子保留支持基于万维网的学习;(4)用于校园内线路课程的基于万维网的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5)个性化电子学习平台知识图构造的机理:一种语义学方法;(6)另一种基于万维网学习的平台。第二部分模型,包括第7~12篇论文。(7)混合学习方法:应对机械课程注册下降的策略和一个用阿拉伯语教授AutoCAD的有希望的模型;(8)概念图和学习对象;(9)基于万维网的控制学习系统的组成;(10)借助电子学习增强基于问题的学习:有关数据结构及算法教学的研究;(11)应该怎样培训在线指导教师;(12)开发电子学习动态万维网写作系统的方法。第三部分应用,包含第13~17篇论文。(13)依据事先存在的内容创建一个学习对象文库;(14)基于SOAP的移动辅助学习资源服务框架;(15)通过利用最小反馈教授汉字的笔顺;(16)一个具有自动评估的在线编程环境;(17)考试试卷中的Webits工具与质量控制。第四部分人员因素,包含第18~22篇论文。(18)在线学习平台的社会资本创造与互惠;(19)香港教师准备好电子教学了吗?(20)电子学习的学习风格与学术成就之间的比较评估和相互关系;(21)电子学习的学习风格和学术成就之间的比较评估与相互关系;(22)远程学习课程较好管理的一个基于万维网的环境。

本书描绘了出自研究和专业人员的令人感兴趣的最先进成果,他们把现有的万维网技术应用于各种学习努力之中。它包含了精选的、由许多相关领域专家撰写的、经同行评议的论文。对于从事基于万维网或基于电子学习的学生、研究人员而言,本会议录是一本出色的参考资料。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