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

时间:2023-12-08 17:20:46

导语:在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

第1篇

关键词 物理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卓越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28-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teaching training plan, to settl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physical normal students. Many strategies have been adopted for enhancing basic teaching skills, for example, establishing the first class for teaching ability practice, reforming th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of physics teaching theory course, ensur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practice quality ,as well as improving teaching research ability, so as to cultivate the excellent physical teachers f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physic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teaching skill; excellent teacher

1 引言

2013年9月,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关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师德,具备广博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

物理学专业是师范类院校中开设最广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如何以“卓越教师计划”为平台,加强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为中学输送教学技能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物理教师,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课题。

2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师范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意志不坚定,对该职业的责任、使命认识不足,甚至在内心是排斥的,所以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学生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专业课程,形成“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教学技能训练的现状”。

再次,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时不足;微格教学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最后,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此时学生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和应聘,无法安心投入实习,加之一些实习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下降,不给实习生登台授课的机会[1],导致原本很重要的教育实习失去意义,走走过场,流于形式。

3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

“卓越教师”要求物理专业师范生具有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管理班级的能力、设计操作物理实验的能力,同时具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能力。就物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从教意志不坚定;轻视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周期短,效果差;教学研究能力不足。因此与卓越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要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契机,推进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改革,培养卓越的中学物理教师。

4 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培养创新改革

加强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针对刚入学的物理专业师范生,开展卓越教师职业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肩负的伟大使命、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综合技能,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从而坚定成为卓越教师的信心[2]。

开设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第一课堂” 物理学专业一般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力学、热学、光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这些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3],教师可以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讲解比如库仑定律、平面光学、热力学定律等。学生通过备课、做课件、讲解,不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体验到完整的教学过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等。开展“第一课堂”需要多位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的大力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把卓越教师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

改革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和考核方式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一般开设于大三学年,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为顺利适应教学工作打下基础。教师一般采取讲授的方法,讲解中学物理教学理论,采取笔试的考核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理论,很少有亲自登台模拟试讲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意义不大。因此,必须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将原有的每周2课时增加到每周4课时;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中学物理教材,由学生自主挑选授课内容,备课、写教案、做课件;每节课请两位学生试讲,教师和其他学生对试讲课程进行讨论和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渗透中学物理的教法、学法,将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并将学生试讲表现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从而确保每位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真正的提高。

推行大四“分流”政策,多项措施夯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 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正忙于考研,无暇顾及实习。因此,将选择考研和选择就业的学生分流。针对考研的学生,保证其学习时间,减少教育实习的强度;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通过4个月的校内实习和4个月的校外实习,强化和提高其教学能力。具体措施为推行教育实习“导师制”,每10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学导师,结合中学物理教材,开展微格教学、试讲教学、教学课件制作大赛、说课比赛、讲课比赛等教学活动。教师从备课、做课件、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指导学生,从教姿教态、板书设计、语言表达、逻辑推导、实验操作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

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确保校外教育实习质量 校外实习基地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不能安心实习,实习教师不尽责,实习学校不重视等诸多原因[4],导致学生并未在实习学校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予以充分重视,加大对实习基地教育实习的资金投入,和实习基地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为实习基地提供师资队伍培训平台,实现教学资源远程共享。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指导教师,建立校外实习“导师制”,提供备课、试讲、管理班级等教学活动的平台。通过校外导师的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授课课时;同时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学习班主任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多项教育教学技能。

丰富研究活动,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 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较弱,一是由于其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认为科研是教育专家才能驾驭的;二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研究课题,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不能深刻领悟开展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丰富教育理论的重要性[5]。鉴于此,高校应举办一些教育科研活动讲座,成立各种研究社团,引导学生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搜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其教育研究能力,为今后的中学物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束语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新要求,解决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推进各项改革,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使高校培养的物理学专业师范生与中学物理教学需求很好地接轨,从而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海萍.教育实习现状的几点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5-126.

[2]吴位巍.地方院校物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4(6):19-21.

[3]田晓.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139-141.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概论、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不可忽视的内容,尤其是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和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更应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创新性教学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效融入实践锻炼活动,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创新性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大类招生的背景和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出发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四个层次。通过这样设置层层递进的目标,循序渐进,有效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知识应用水平为目的,教学中要从以下方面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第一,基本能力实践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动植物学实验,无机、有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等。通过这些课程和实验内容设置,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前要制定系统的大纲,明确实验训练任务。例如,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和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训练,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实验内容,减少重复实验,增加综合实验,搭建生物科学实验专业训练平台。第二,综合能力实践教学。一方面,开展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既能有效满足教学需要,还能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例如,分子生物学可以开设DNA纯化、DNA重组与鉴定等实验,让学生加强综合训练,有效融入实验活动。还可以开设研究法实验课程,探讨动植物体功能的活动规律、产生机理、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与推理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另一方面,改革实习环节。实习包括课程教学综合实习、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和验证课本上的概念和原理,并到校内外研究室的实践基地实习,或者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知识应用技能。第三,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包括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科研训练主要包括参考文献的查阅,了解本专业和生物科学的研究现状,拟订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明确思路,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为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还可以开展科研活动和生物科学实验竞赛,系统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另外还要认真撰写毕业论文,补充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提高资料搜集、整理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开展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四、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管理

健全完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执行和落实提供保障,主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第一,制订创新性实践教学计划。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教学计划,在培养计划中中注重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同时还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课时,整合并优化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突出生物科学的专业特色,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努力参与实践教学,逐渐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同时还要加强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课程安排、实践形式、课程考核等内容,为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实效性提升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的任课教师引进,不断充实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师队伍。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增强综合技能。并观摩和学习其他任课教师的优点,利用访问、进修等形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还要组织教学和技术人员到其他学校观摩教学活动,开展示范教学。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效开展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工作。第三,健全创新性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准备条件。改进教学评价,认真做好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记录工作,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生物科学专业考核时可以尝试采用“笔试+口试+实验”的形式,有利于更好规范和引导教学和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以考促教的目的,对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完善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教学工作。不仅顺应大类招生的要求,还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有效把握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学生更好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朝斌,田喜凤.生物技术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1):107-110.

[2]孙耀中,东方阳.生物科学类专业大类招生背景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3(1):51-54.

[3]刘雨芳,孙远东.生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00-102.

第4篇

关键词:中专 微生物教学 实践 体会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之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学好它对以后学生学习其他的课程起着很大的帮助。中专微生物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它不仅仅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更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由于微生物教学内容多,抽象复杂,如何学好这么课程,在这里结合个人实践教学谈些体会。

1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中专教育的使命是向社会基层输送大量的实践性强、动手操作技能好等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教学中,为了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多,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1 重点讲授总论,适当讲授各论

总论在微生物课程之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它不仅涵盖各论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学课程有一定很好的认识。通过对总论的讲授,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总体认识,同时总论之中含有大量的概念,记忆性内容多而复杂,对学好各论有着铺垫作用。

1.2 精简教学内容,做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教师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及社会需要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讲深讲透; 对于一看就懂的内容以及一些 “过时”的内容一律不讲或少讲。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和手段。

2.1 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播放相关图片、音乐、动画片段等电教手段使大量信息具体化,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2.2 归类教学。即把生物学性状相同、致病机理相似的细菌归为一类,如革兰阳性茵、革兰阴性菌、主要产外毒素的细菌、感染途径相同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茵、致败血症的细菌、致化脓性感染的细菌等分别归类介绍,这样既能举一反三,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2.3 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改革实验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要求指导教师讲解要精炼,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清晰,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明了;并随时检查和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重视操作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成败。

3.1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通过实习、示教及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做好示范。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的接种等实验时,因要接触到活的细菌,教师要重点强调无菌观念,建立无菌意识,防止污染。只有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3.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针对一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问题的空间。例如抗生素抗菌敏感度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等结果的判断与分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如此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3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科研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条件改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增强。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和课题设计教学,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路,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和确立观点的能力、撰写研究论文和综述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必需的科研素质以及满足了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的需要,这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状况。

总之,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教学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究,但是,都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同时,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或修改。

参考文献:

[1] 陶晶,张湘燕.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6):1 226―1 228.

[2] 王志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探讨[J]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1-01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而微生物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以往的实验教学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实验课内容跟不上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课时少,动手能力差,缺乏系统的实验考核标准等。笔者在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就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 针对性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实验学科,其不断发展的实验技术有力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如细菌培养技术中,培养基不断更新换代,从实验室专用的微量生化管,逐渐更新成为各种各样的半成品培养基。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培养基的使用训练,如称重、分装、包扎及灭菌检定等。尽管当前基层医院都配备了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但革兰氏染色及单个菌落分离技术仍是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因此在细菌鉴定实验教学中,我们仍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技能训练。此外,除了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培养学生进行少量设计性实验如细菌毒素的检测等[1]。

2 提倡启发式教学模式

由于实验课内容多,课时少,传统的实验课都是由教师及助手准备好实验仪器,然后由学生模仿老师做实验,学生没有参与其中的感觉,学习印象不深。故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教学重点[2]。当教师确定实验题目后,让学生预先熟悉实验指导,根据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程序,所要达到的实验结果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教师批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前的材料准备工作,如洗涤玻璃器皿,配制试剂,制备棉塞,分装培养基等,这样即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同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并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如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时,教师可根据实验结果,启发性地提问学生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机理,通过联系实际诊疗活动中广泛应用抗生素的现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恶果,面对这一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加上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操作,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实验原理及方法的了解,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感受到科研的乐趣,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实验课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改革实验程序

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因为考虑到实验教学要保持与理论教学的同步性,对于实验课的每一种实验,都是单独进行的。由于微生物实验和其他的生化实验有很大的不同,任何一种细菌的培养及鉴定都不是1次实验就能搞定的,有时需要3~4次的实验课才能全部完成。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多次实验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在实验后对所学知识及实验技能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认识。我们对实验程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集中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比如将有内容连贯性的几节细菌实验课集中进行,如动手准备玻璃器皿等实验材料,教学生动手配制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及培养,最后进行菌落的鉴定。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课的时间,相同的课时内可以进行多次实验,还可以保持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和比较实验结果,易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4 培养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强调眼、手、脑的协调,而实事求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3]。在实验课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对实验结果要眼见为实,决不能任意歪曲实验结果。悟性差的学生可鼓励其反复多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报告时,不能简单记录实验数据拉倒,应该就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遇到的疑问展开分析并讨论。当实验结果不理想时,绝不能随意改变实验数据,更不能就此结束,而应该鼓励学生认真回忆实验过程,将操作及实验材料方面存在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逐一列出,再进行分析,直到最终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对同种细菌同种方法进行革兰氏染色,有的同学染成了阳性,有的则染成了阴性,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其染色步骤,并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染色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和分析,找出染色失败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施实验技能考核制度

实施实验技能考核制度,即可以考核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水平,又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故在微生物实验教学阶段结束或全部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采取实验技能考核。老师可多设计几个包含微生物全部实验内容在内的考核题目,让学生随机抽取,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准备实验材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并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实验目的及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教师综合学生的表现给予打分,作为最终的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实施实验技能考核制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进行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才能调动临床检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出新形势下医学检验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流行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75-01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给生命科学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这门以实验为主的前沿学科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式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实验教学的重点[1]。临床医学七年制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不仅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还应致力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做出科学的解释,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把常规的科研方法以及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科研素质,成了我们实验教学不断探索的内容[2]。近年来笔者在实验课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改革实验内容,提高科研素质

1.1 基本技能训练

针对七年制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这一特点,为了使学生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在实验课中,笔者改变以往由教师在实验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各种试剂及器材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实验中所需的药品的数量,仪器设备等,凡是实验中涉及的物品清洗、高压灭菌、菌种接种和保存以及试剂配制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实验准备,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1.2 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研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就是科学工作者创新的结果。为了适应医学学科的发展,加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内容改革的力度,我们开设了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从人血中基因组DNA的提取开始,通过PCR技术扩增看家基因(γ-actin)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特定的PCR产物,然后进行连接、转化、筛选、工程菌的接种培养,保存以及重组质粒的提取、酶切、鉴定。这一综合性实验,是以基因工程流程为主线,一环紧扣一环。学生通过这一实验过程,不但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科研思维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实验课上,还安排了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PCR技术及引物设计、DNA测序等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详略讲解,并采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使枯燥的实验理论变成了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2 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电子技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大型仪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进行辅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把学生每次实验结果的观察,由原来的紫外透射仪,改为使用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及结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在屏幕上看到每组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对比,同时向学生展示标准的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许多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3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总结分析、获取知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模式(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等),全部实验结束后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而且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的最后,提出对此次实验内容安排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并用所学过的实验原理设计一个相关的实验内容。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开拓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实验成绩为100分,包括实验过程操作记录30分,科技论文50分,平时操作10分,课堂表现10分。

总之,通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4-6],不仅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解军,张悦红,等.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091-1092.

[2] 姚娟,隋建峰.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与实验设计考核模式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519-520.

[3] 易发平,卜友泉,马永平,等.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23-625.

[4] 李美宁,张悦红,常冰梅,等. 医学七年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301-303.

[5] 刘友勋,黄娟. 《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7):114-115.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实验;合作学习;师范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87-02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1]微格教学可以分为六个过程: 教学前的学习和研究查找资料编写教案教学实践反馈评价修改教案。[2]通过微格教学训练,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掌握、提高教学的基本技能。[3][4]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5]合作学习包含积极互赖、面对面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5个基本功能要素。[6]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探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手段。[7]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能力、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科学的世界观。

在教学设计的多元化时代,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要怎样设计才能使教学效果发挥得更好,从而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微格教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微格教学在英语、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见基础学科中的应用都有多方面的研究。[8]胡志刚阐明了微格教学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必要性。[9]新课改以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新兴EEPO形式的有效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EEPO教学方式是指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依据生理、心理的变化特点,把经常性的七个基本要素“听、看、讲、做、动、静”交替使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教育思想,EEPO 有效教育的理论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10]

本文以生物科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为例,利用微格教学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探讨两种教学模式合作教学的效果。实践发现,微格教学与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良好,下面以高中教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为例进行研究。

一、“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酶的作用和本质后向学生介绍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作用条件的一个探究性实验,但教材并未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不确定。这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设计、探究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已有一定的前科学知识概念。学生已初步掌握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概念以及实验设计的原则;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实验操作还不够规范。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大二年级的师范生,开始接触教学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酶的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合作、交流以及教学设计、试讲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四)教学过程

1.课前的准备

课前一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让学生查找资料,归纳影响酶活性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安排好小组成果展示的顺序(每人5min,可进行说课、试讲,或者说课、试讲两者结合)。预先收集实验的标准操作方法的微格视频或进行录像并加以剪辑,后期协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学生工作流程:小组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微格教学实践―评价―选代表―实验操作分工。各小组组长课前一起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试剂。

2.教学实施阶段

此阶段工作流程:小组成果展示―交流意见和建议―教师点评,补充、总结―实验操作。教师简要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查漏补缺,说明该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然后播放微格视频,示范实验操作步骤,重要的操作暂停进行讲解或重播,组织学生实验并进行个别指导。学生观看录像,分工记录下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过程中,各小组安排成员轮流把本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录下来,为实验教学的反馈准备好素材。

3.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

小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以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

4.清洁与整理

教师指导清理所有的仪器和品,并放到适当的位置,以备下次使用。实验结束后立即洗手。

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找,初步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了解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酶的种类、温度、pH等,在脑海中对实验的过程有一定的思路。但学生容易对于温度和pH这两个因素实验试剂添加的操作步骤以及检验试剂的选取产生疑问。因此,要利用微格教学展示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方法和实验结果,减少示范实验时所需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有利于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学,学生对实验现象有一个比较,有助于实验报告、实验现象的撰写和讨论。学生通过微格训练,知道了自身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他人为镜,去粗取精,增强自身的教学素质和心理素质。

实验操作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有走动交流,打破小组成员固定组内合作学习的思想,促进不同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教,方便教学,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学生对探究性实验有了进一步的科学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实践中,学生第一次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每位学生都能坚持并顺利完成展示,但教学课件的设计、语言组织能力、教态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待学习和训练。通过小组组内和组外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工作和责任,互相帮助,提升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范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教学不足之处在于教学时间分配把握不严谨、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结语

对于还未修完学科教学论的师范生来说,提前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的教师技能训练接触,是值得鼓励和学习的。生物学实验课程是每位生物学科专业师范生的必修课,也是师范生在进行教育实习前必须要完成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一改之前任课老师给出实验设计方案、思路,学生一味跟从的教学方式。微格教学结合合作学习应用于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微格教学试讲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和实验的操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帮助学生摆脱“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师利用微格视频,简洁明了,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而且在学生合作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耐力素质、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责任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人际交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实践表明,实验教学中利用微格教学与合作学习结合模式,不仅顺利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进行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了师范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课堂应用多元化教学,实现了多元化教学目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季春轶,朱明.简论新教师微格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J]. 理论界,2008(2):203-204.

[3] 田华文,胡安正.微格教学是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1995(4):54-58.

[4] 于四海.新课程背景下微格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 基于训练的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1(8).

[5]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崔鸿.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 张成军.中W生物学实验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 李隆庚,李秀荣.我国微格教学发展的期刊文献分析[J]. 唐山学院学报,2009(3):96-98,101.

第8篇

关键词 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115-02

Analysi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for Creative Teaching of Biological Experiment//Lv Dong

Abstract Factors influence biolog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re analyzed, and induced as either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factor. Combined with both the analysis and actual experience of author within experiment teaching, measures aim at various factors are summarized: put forward balance and give attention to both factors, though the creative teaching project of outstanding point is needed.

Key words biology; creat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475004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及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途径。如何组织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影响实验教学的因素主要包含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上主要是实验室建设和人员的配备,而主观上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和“学”这一对矛盾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笔者针对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谈几点经验。

1 影响实验教学的客观因素

1.1 实验环境及仪器设备

实验教学首先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要有便利的水电气供给,同时也要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以免影响周围的环境或者被其所在地的其他外部因素所影响。这些影响中有一些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比如病毒、细菌、真菌类的致病性等。实验室的基建要量力而行,量需而行。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室都要求占地面积大,要根据需要来规划,如果一个超净台就能解决问题,又何必非要建造一间20 m2的无菌室呢?

其次,尽管有些实验借助较少的实验仪器就能实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需要借助相对精密的设备才能完成的(比如PCR),质量好、性能稳定的仪器设备已经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一些实验设备确实价值不菲,学校在实验教学设备这方面的投入不足历来都是生物学实验的短板。当然教学仪器设备与科研仪器设备有根本的不同,不能进行攀比,难道除了蔡司、莱卡,国产显微镜就一定不能用了?实验仪器设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应该根据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来添置购买,廉价高效在这里也是可以体现的。

1.2 师资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实验课任课教师都作为教辅人员存在,因为任务重、耗时间、课时量少而受到教师的诟病,故此鲜有教师主动要求带实验课。通常的实验课教师都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虽然他们充满热情,但是教学经验还是有些不足,有很多时候并不能将实验的细节一一指出。由于年轻人初担重任,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的训练,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2]。

其实,作为各门理论课程的主讲教师,更应该承担该科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实验结果证明出来的,学生如果能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与老师一起面对面地完成一些经典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更理解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能为教师更好地阐述某些科学原理或者概念提供实证。况且,目前高校中的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都经历过相关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训练,这些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更应该通过实验教学来传授给学生。

当然,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2 影响实验教学的主观因素

2.1 实验课程的设置

由于前文所述的实验环境、仪器设备、教学任务等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教师在主观上只能根据学时选取部分实验内容开设实验课,而这些实验多数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师做,然后照格式写实验报告,很难通过这样的实验来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课程的安排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在加大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尽量围绕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生物学问题来设置,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分配实验课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掌握基本操作,又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验课中多设置一些综合性强的、具有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实验是非常必要的[2-3]。

第9篇

一、利用探究性验证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容易掌握。课堂探究性演示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化难为易。通过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探究性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例如,我在讲授蒸腾作用的部位是气孔时,我用一个完整的新鲜叶片,浸入水中,由叶柄部位吹气,叶面上有许多气泡冒出,证明气孔的存在,这小实验使同学们眼前一亮,兴趣大增,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探究性验证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不仅包括实验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实验心理能力。它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能力,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资料的能力,分析数据、资料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实验寻求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等。

课堂探究性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设计目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意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实验过程的全局性。给学生以规范、准确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心理能力和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

三、利用探究性验证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实验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步骤。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考,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在大脑中贮存起来,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这实际上是训练了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中,这种设计难度不大。我在上一节课上留出10分钟,让学生提前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回去准备装置。这样实验时学生才能实施自己的方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成这些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并且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实验的结论。

四、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表现空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对生物实验进行情境化处理和适时增加趣味性、实用性的实验,将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创新实验激情。如“制作细胞模型”这一实验材料中的琼脂就不容易取得。在实验前,让学生考虑:“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琼脂?有什么方法既经济又实惠呢?”有的学生就想到了用果冻代替琼脂。在制作过程中,果冻壳做细胞膜,绿豆作叶绿体,花生做细胞核。这样,一个即经济又有观赏价值的细胞模型就做好了。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创造能力。

五、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课外实践”“技能训练”“调查”“制作”“设计”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它们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具有实验场所灵活多样、实验受季节影响、实验周期长、实验都是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实验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器材的选取、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总结等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而且难度增大。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营养繁殖”一节以后,我布置了《怎样繁殖桃树》的课外探究实验。学生就繁殖的方法、时间、材料、用具、步骤、提高其成活率方法等进行设计实施。学生采用的方法几乎都是嫁接,在如何提高成活率方面学生都进行了自己的探索。特别是在促进扦插生根方面有的同学想到了使用激素,使用激素的种类、剂量、效果都有详细的记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外实践”“技能训练”“调查”“制作”“设计”等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研究性学习的材料,进行探究掌握一定的技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我们进行了《崇信县二中校园绿化方案设计》《崇信县河水质污染原因调查》《乌龙山植物资源调查》等课外实验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利用校园网和校内外的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交流课题设计方案、优化探究方法、积累成功实践的素材,增强了学生联系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