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学艺术创意学

时间:2023-12-10 16:45:13

导语:在文学艺术创意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学艺术创意学

第1篇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第2篇

【关键词】启发创新; 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根据这一教育思想,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我认为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一条有效途径。

1 循循善诱,启发创新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启发他们创新。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究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景:

(1)尝试试求圆柱体塑料桶容器中水的体积。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一时不知所措。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

(2)如果将“圆柱体中的水”换成“圆柱体的像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发起学生的灵感,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3)老师问,圆柱体既不是“水”也不是“泥”,而是铁,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铁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了新问题。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因此而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

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老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我们学校教学大楼大门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们能想办法计算吗?这时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第一:必须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统一公式;第二: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诞生了”,V=Sh=πr2h=π

2 从已知到未知,迁移创新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知识之间有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创造”新知识,使他们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能动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如: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出示: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24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不难列出算式:24÷25。这是整数除以分数,是学生的“未知”。

谁能把24÷25转化一下,使它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计算?教师启发说。

学生思考了片刻,纷纷举手:

A学生: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即

B学生: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如果把25换成15时,则难以用这种方法,很快计算出正确结果……。

C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5,商不变,则

D学生:既然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假如把25看成一个数,是不是可以乘以它的倒数呢?25的例数是52,得出24÷25=24×52=60(千米)

学生A、B、C的三种方法,应用旧知迁移转化,大家容易接受,而学生D的方法是把整数适用的规则推广到分数范围来了。这种类比是否成立,还需要证明或验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学生D的方法是否成立,并要求举例验证。

学生:结合例题的题意来看,如图:

全程分成5份,2份是24千米,1份是,全程就是。两种算法结果相同,可见D同学的算法是可行的。

F学生:可以用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来验证:用D学生的方法能否得到用其他例子也可以得相同的结论。所以,D的方法成立。

这样,就比较顺利地推导出计算法则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时学到了运用旧知识迁移创新的本领。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课件辅助教学以其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道形成的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优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课件的: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出示A图,怎样求它的面积呢?借助计算机的展示,引导学生想象通过平移割补,可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再出示平行四边形B图,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通过割补,顺利地解决了该问题。

4 通过数学的应用价值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7-02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却一直伴随并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1]。在历史上,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和谐共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与此同时,我国还发明了当时音高最准、音域最宽的编钟。在18、19世纪的西方,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与艺术家。如物理学家牛顿和音乐家贝多芬。20世纪后,科技高速发展,哲学艺术思潮面目纷呈。在现今人类文化体系中,科学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艺术的审美思想及其创造手法必须纳入科技因素中,并在科技发展中证明艺术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的物质媒介传播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刮起了一阵旋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崛起。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首先定义比较模糊,在我国就出现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称谓。这种命名的不同,也说明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侧重点不同。

一、文化产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学者们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是从事文化商品交易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以及与这种经营活动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2003年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

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消费社会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3]。文化产业高度依赖着文化创新,是一种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一)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沉淀。文化资源主要有两大类,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前者主要是一些历史遗址、文化物品、民间工艺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楼房建筑等等。后者主要是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学文字、音乐绘画、风俗习惯、节庆等等。可以这么说,文化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

(二)社会需求

受众接受,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文化产业自然也是这样。受众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其根本目标就是盈利,需求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使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的辅助。3D电影就是很好的证明。将3D技术融合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使得影片都大获成功。所以,每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便促使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物质传播手段。以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电视、广播、平面媒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信息的包围之中。3G技术更是将网络的覆盖面达到最大化,这种新媒体技术更好的将文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与社会大众融合起来。

二、创意产业

学术界对创意产业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提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认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4]”

第4篇

作为美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美术天赋,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发挥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给他们自由和自信,使他们都能创造出优秀而独特的作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课堂呆板、压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感到枯燥、乏味。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临摹,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目标也不具体。为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去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表现,以关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进而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认识到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样重要,我们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品质以及个性等。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表扬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在活动中发现他们的闪关点,激励他们不断创新。要创新,就要使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发明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发明新的产品和原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比如在课上,我经常让学生欣赏《绘画集体联展》,学生在欣赏完后还要参与评价,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表扬,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情绪才会愉悦和兴奋,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想象力才会更加丰富,才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比如在教学《触摸美丽》一课时,我让学生来到校园中,先让他们闭上眼睛,自由想象和感受,可以随意去触摸身边的物体,学生表现得都异常快乐和兴奋,他们纷纷张开双臂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

三、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准之一

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却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导致他们感受不到创作的乐趣,也就失去了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我们要重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使美术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加充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为自己的作品创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创新能力的激发打下基础。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和学习,只有经历更多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美术和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跨学科教学。

四、总结

第5篇

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决定教师要有创造性。新课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我们广大教师的角色能否适应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权威者转向平等者,这样使得我们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且还要更加广泛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面临这些挑战,我们教师怎么办,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呢?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挖掘新课程的潜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追求语文的艺术性,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性决定教师要有创造性。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依赖于创造主体的生命激情、人格魅力并使用技艺来表现的。语文教学也具有艺术性,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追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以外,我们还要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要用动态的语言激活课程中的静态资源,让活化了的作者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在教师艺术地引导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觉作者的脉搏的跳动。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教学真正在训练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人格,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因为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教学的程序化,教学方式的模式化,就会忽视学生的灵性,窒息教学资源的生命力,这样的教学是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那么,教师怎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最大限度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呢?

我认为:教学艺术性体现在驾驶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将教师、教材、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意识生动地组织在一起。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抄袭别人的备课,不能盲目地沿用别人的教学模式,照搬别人的教学资源,他山之石难攻我教学之玉,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独出心裁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学艺术的蓬勃的生命力在于教师创造性地驾驶整个教学进程。

第一,精心打造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使课堂教学程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和谐共振,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感染力。我们知道,任何事件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语文教学也是一样,因为它是件发生在教室里、时间为45分钟的事件,所以它自然有它的开端、发展、、结局这样一个完整性。我们的教学的艺术性,在于如何处理这几个环节。所以,针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演示。开讲激趣。如同电影的开篇,一开始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诱发学生与课文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的兴趣,或渲染气氛、或直观道具、或风光导游、或描绘精彩场面、或让学生自述体验等。让学生获得与课本情绪相似的感知,进入情景。这是一节课的开端。随后,我们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精心选择能突破阅读能力的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反复感识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主旨,品味语言,弄清写作技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牵引课堂思维流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文本活化的再现或质疑,在对话、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此时要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人格魅力参与其中,或用微笑表示肯定,或以简洁的语言点拨启发,或用热情的表扬及时鼓励,或用委婉的疑问促进深入思考。这是充分展现教师个性和创造力的时候。这是一堂课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审美的愉快,好的课堂效果是给学生创造高昂的美感体验,以便于学生在心灵豁然开朗之时,对课本有种入木三分的印象,产生久久难忘的情感。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动情点”进行尽情的渲染或是艺术的再加工,让课堂进入。随后,教师不能让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停滞不前,而要进一步向课外沿伸,纵深拓展课堂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有回味无穷的感受。

一堂真正的好课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艺术殿堂。这里有作者浓缩的人生体验,有对天地人的深刻思索,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的点滴片断,有教师作为导演的思维引导和情绪的激发。

于是在《荷塘月色》中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哀愁中的月下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更感受到作者营造的幽寂而不阴森,淡雅而不凄清,朦胧而不迷茫的中庸氛围。在《藤野先生》中学生体会到鲁迅对老师深深的眷恋之情,在感受到鲁迅对当时国人的不满与批判,体会到鲁迅积极探求救国之路的决心。

第二,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课堂语言。我们知道,课堂上声音传播信息的数量和速度是任何一种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以提高学生感受文本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操作能力和灵活性,达到词能达意的功效。我们在教学整个过程中,不可能把教学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设计好了,在新课改的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就要运用灵活的语言,准确而有感情地表达有分寸的意思,让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追求语言的意美、形美、音美。教师的口语要有情感性,让“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诗情画意,或幽默风趣……。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教学的态势语言,因为它是我们教师的思想观点、知识储备、教学技巧、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综合表现,给学生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感受,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作用。教师的创造力充分展现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的艺术性。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紧紧扣住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动作、神态、肖像、语言等描写进行教学,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积极调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使学生增强了兴趣,在师生互动中逐步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和把握。

第三,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我向来认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连续的,动态的。生命的本质是尊重,尊重学生的意志,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接受习惯不尽相同,有的须金刚怒目式的棒喝,有的须春风化雨般的细心呵护,有的须不间断地守护,有的须冷处理,不能一概而论。好的老师不仅要读懂课文,读懂文化,更要读懂学生的心。记得一位学生说过,你对我的怒目而斥,不如一个落寞的眼神对我的震撼更大。记住,世界唯有真情才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好纽带!周记是我与学生交往的最好的媒介,一写一评间,与学生接触两次,思维就碰撞了两次,感情也有两次的交流。我写的评语有时甚至比他们周记的字数还多,深受学生的欢迎。

第6篇

一、氛围营造,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等待老师提出问题,跟着老师的问题一步步走下去,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便有些想法,也不敢向老师提出来。究其缘由,还是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彻底改变,所谓的“师道尊严”放不下,怕学生任意的提问影响自己的形象,扰乱正常的预设的教学程序。因此,教师总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领着学生在自己预先铺设的平坦的教学道路上前行,顺顺当当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时间长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拉大了,学生就变成一个个机械的群众演员,按照教师预先编写好的剧本戏路按部就班地演下去,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即使个别原本有个性的孩子有疑问也不想问、不敢问了。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问题意识的种子――好奇心。他们遇到新奇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萌发的优良环境――自由发问的氛围。

我们要俯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平等自由的对话,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不怕说错话,敢于讲真话,说出心里话。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有些孩子生性胆小,在家长面前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在老师面前更加拘谨,怕说错话,怕被老师批评,因此,教师对这些孩子更要有耐心、有信心,让他们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并不断给予鼓励,给他们以时机,逐渐培养他们说话的胆量和提问的信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平等对话的氛围一旦形成,孩子们的提问会源源不断,问题意识定能不断增强。

二、情境创设,使学生想要提问

学生想不想问,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情境创设。教师通过有趣且有效的情境设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有问题要问。

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了如下情境:小明和小军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的家都和学校在同一直路上,小明家到学校有500米,小军家到学校800米。根据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谁的家离学校近,近多少米?”有的学生提出:“小军家和小明家相隔多远?”其实这是我故意设计的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小明家和小军家可能各在学校的两边,也可能都在学校的同一边,学生由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有问题要问,都想要提问。这样,他们不但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也很快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由此,他们自己提问的意识、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此情境中自发形成。

三、诱导启发,使学生懂得提问

学生一旦把你当朋友看待,就什么也不怕了,就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敢问。有了强烈的提问欲望,敢于提问,这是好事,但是此时我们要把握好分寸,因势利导。我们对学生要正确地诱导启发,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使他们学会提问的方法,懂得如何有效地发问。

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带来月历,上课时观察各自带来的月历,说说有什么发现,有调皮的学生说:“为什么我的月历只有一张?”“为什么我的月历比他的张数多?”我发现有学生不着边际的发问,浪费学习时间,于是就提醒学生观察自己月历中的数据,并向其他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别人来回答。“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一年总共有多少天?”……学生在明确的导向下陆陆续续提出了一连串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我们在启发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他们可以从图形上、文字中通过观察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我们应要求学生提问时要围绕话题中心,紧扣主题,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提问,不着边际。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提问向高层次的提问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评价激励,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评价,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置可否,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当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提问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一些勇于提问的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每堂课中提问的次数进行记录,比一比谁提问的次数多,评一评谁提出的问题好,有价值。

我们还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记录每堂课提问题的次数,并记录下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每周一次集中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评出“每周之星”“提问专家”等荣誉称号,以此激励学生们的提问意识,使得他们乐于提问,不断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第7篇

语文教师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语文教学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既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的重复使用,必须根据变化了解新情况,研究新方法,发挥独特性,逐步形成自己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创造性”的教学。

每个教师由于其思想水平、气质修养、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相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施教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语文教师长于朗诵,激发学生感情,以情动人;有的语文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深刻剖析文中哲理,以理服人;有的语文教师写作、板书能力强,一写作为序,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这项劳动是以个性品质为主要特征的。对语文老师来说,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首先,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其丰富的特性。因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会有一定的差别,不同教学阶段相联系的教学对象――学生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其中年龄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不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如果不考虑各个教学阶段的特殊情况,而机械搬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其次,语文教学在同一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许多变化。教学方法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同一教学阶段上的教学内容也会随着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在同一教学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必然随之而变化。具体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某些教学方法已显陈旧,有些教学方法则暴露了自己的落后性,有的方法需要部分被抛弃,有的则需要全部抛弃。

第二、教学内容的发展,对原有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的要求。一方面,原有教学方法保留了自己的合理部分,同时?补充了新的教学成分,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变化的要求。今天,对于启发式教学方法,人们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启发式教学方法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引起,即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练习、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的热情等;二是自动,即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养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三是适度,即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达到学生适应的程度。

第8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问题情境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无论如何强调数学意义, 学生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 毫无用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是谬误百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也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 让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 以此来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同时,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境问题起着激发动机,引发思考,诱导提问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重视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境和需求,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这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到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才能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推动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有利于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的主要方式

结合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创设情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 . 1 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函数学知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可设计出租车收费问题,来引入分段函数;用单摆运动来引入三角函数;用长棍入入箱问题来引入空间两点距离公式等。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学生一定乐学、高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实际背景,既加深了记忆,又理解了知识应用的方向。

1 . 2 创设趣味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 才能产生急于了解新知识的愿望, 乐于去探究问题。由于问题新颖、有趣,学生必定兴趣浓厚,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 必然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1 小时内又分别传给两个人,如此下去,1 昼夜能传遍一座1 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急于知道到底这谣言传得有多快,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自然乐于投入问题的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完成数学知识意义建构。

1.3创设直观图形情境,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内容抽象, 逻辑思维强、枯燥乏味,数学主要培养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但从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 并在数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得到形象思维培养的人会有很高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能力,就如华罗庚所说:“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几何直观,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也应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

1 . 4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开放性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思考的方向不同,就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思考,积极讨论,有得于学生加强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有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余弦定理教学中, 可提出问题:“宿舍离食堂300 米,教室离食堂500米,问宿舍与教室相距多少米?”由学生思考解答,发现学生答案各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叙述思考过程,再由学生讨论,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引入新授课内容。开放性问题易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课堂上需组织好讨论的形式, 控制好讨论的气氛,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也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思考的氛围。

1 . 5 创设矛盾、陷阱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甚至争论

在教学中故意创设矛盾、陷阱情境,让学生在对矛盾、陷阱的辨析、讨论、争论中,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增强了观察能力;同时,也有得于对信息和条件的挖掘和重组,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函数单调性时,我要学生设计一个面积为9,一边长不超过6m,不少于2m 的矩形,使长与宽两边之和最大。学生大都束手无策,于是开始讨论,但缺少足够的方法与策略,有学生开始取值计算,得出当长为6m 时,长与宽两边和最大,有学生提出疑问:无法取遍所有的值,双方开始争论,在争论又有学生丙提出,根据计算结果可发现取值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最自然朴素的说法。学生在对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发现了陷阱并为此争论,在争论中转变了思考方向,得出了数学概念,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建构。

2 结语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来学习数学”,创设好的情境问题,才能激发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做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 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 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0.

第9篇

当今社会的改革开放,给文学事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势态。“中国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难以确立代表性倾向的多元化文学阶段。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与民间文学关系密切。民歌、民间传说及民间故事对沈从文小说的内容有着明显而广泛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在内容上沈从文小说对民歌的大量运用,对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改写,对民间意象的广泛采用;在叙事模式、叙事框架上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及文体意识的自觉;在表现手法上,民间文学则影响了沈从文小说文本语言、人物形象之特征等。

民间文学在漫长的时间与巨大的空间中世代传袭的事实,证明她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民间文学创作充满了自由的欢乐精神。世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老百姓的创作出自人类的生命本能要求,这种本能遵循着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或巴赫金的“狂欢精神”,而与悲观主义绝缘。例如无处不在的民间笑话,就是民间欢乐精神的典型表达形式。笑话中永远充满了乐观的人生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睿智的思维技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欢乐,通过语言艺术加工、生产和消费更多的欢乐。在当代社会,民间文学的许多体裁,如神话、史诗、歌谣等,都在萎缩和消亡,唯有笑话一枝独秀,仿佛是一个永远开心的精灵,通过酒桌、电脑网络、手机短讯,在灰色的尘世中跳着,笑着,奔跑着,舞蹈着,在麻木的世俗生活上空飞翔。

民间文学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风格在许多方面都有表现。从主题看,民间叙事作品大都具有浓厚的道德倾向,无论恶势力多么强大,善的力量总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人物看,民间创作中的正面主人公形象总是完美无缺,美到极致,善到极致,成为民众的道德楷模与精神榜样。从意境来看,现实生活可能沉重乏味,但民间文学中的世界却无比美丽。如同恩格斯在评价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中所说的那样:“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倦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民间文学充满了飞扬的想象力。众所周知,想象力是人类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之一。在民间幻想故事中,现实物理世界的束缚被彻底打破,神界、人界、鬼界、精灵界从空间上融为一体,过去、现在、未来从时间上被连接沟通。人与神直接交流,自然万物随意变化,人、神、精灵不仅精神上互渗,形体也相互转化,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时空背景下,人们的想象力自由翻飞,这对人类尤其是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具有极大帮助。难怪鲁迅先生直到晚年还对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图津津乐道。

民间文学还充满了哲理。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两种哲学:一种是学术性的,书本上的,庄严而堂皇的;另一种是日常的,家常的,平凡的。谁要描绘社会,谁就得熟悉这两种哲学,而研究后者尤为必要。在民间寓言中,民众将哲理寓于故事,使听众更易理解和接受。例如有个《抬驴》故事,讲一老人带孙子赶集,当他自己骑驴时,人们说他不知心痛孙子;当孙子骑时,人们又说不尊敬老人;两人一齐骑上去吧,人们说他们不知痛惜牲口;两人都不骑吧,人们又说他们是傻瓜,有驴子不知道骑。怎么样做都不行,两人只好将驴抬起来走,但这样做却更让人们笑话。这个寓言把做人处事要有主见的哲理就讲得非常透彻。还有个《对哄》的笑话,说从前有个小孩常流鼻涕,他父亲叫他把鼻涕揩掉,并答应揩干净后给他一元钱。接下来儿子跑出屋,很快又转回来,找老子要钱。老子见儿子鼻孔下面只剩两道红沟,就笑着说:“我是哄你的!”儿子“哼”的一声,又将缩进鼻孔的两条鼻涕淌到外面来,笑着回答说:“我也是哄你的。”这个搞笑的场面,让人们对“子学父样”的生活哲理留下难忘的印象,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哲理与诗意常常能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宁静的原始森林中,池中的天鹅脱下羽毛衣,变成了绝色的仙女;小小的青蛙儿子,不仅能帮父母干农活,还以哭、笑、跳等方式娶到了最善良美丽的姑娘,待他脱下蛙皮,又变成了一个年青英俊的天神;从灰鹤口中救了条小白蛇,却得到了一颗能听懂所有动物语言的宝石……民间童话像一个顽皮的小天使,用他的魔棒随心所欲地变出各种神奇的时空幻想,但仔细咀嚼,这些象征又是那么合于情理,那么美丽动人!

民间文学创作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掌握文字需要接受相当的训练,口语却是庶民与生俱会的本领。民间社会中,许多普通人都有极好的语言天赋。我们看一个例子:一个好吃的人,瞄中哪碗菜了,哪碗菜就只有他的搞场,旁人很难吃上嘴。这天,他在人家屋里做客,瞄中了一大碗鸡汤。鸡汤碗里只放了一把汤瓢,他拿起连舀直舀,硬不松手。满桌的人都把他望起,他才勉强停住,将汤瓢放回碗里去。刚刚放稳,他又去拿。坐在他对面的那个客人好气又好笑,也伸手去拿时,迟了,汤瓢又被他捏在手里啦!拿到了他还跟对人家讲客气话:“你看我拿得到哩,你不屑跟我递得口沙!”又舀。舀了又做样子把汤瓢还原。才还原又去拿。这一下,对家的手快,将汤瓢抓到手了,满桌的人都看他再怎么讲。他说:“嘿,你已经拿到手啦?我正想给你递过来的呀!”

这个故事只有200多个字,焦点集中在餐桌上的“汤瓢”之上,几个动作和对话,就将好吃者的形象活画了出来,其白描技巧令人叹服。如果加上讲述者的语音、动作、表情,与听讲者的现场气氛互动配合,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想见。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语言的丰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