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学艺术创意学

时间:2023-12-10 16:45:13

导语:在文学艺术创意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学艺术创意学

第1篇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第2篇

【关键词】启发创新; 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根据这一教育思想,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我认为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一条有效途径。

1 循循善诱,启发创新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启发他们创新。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究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景:

(1)尝试试求圆柱体塑料桶容器中水的体积。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一时不知所措。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

(2)如果将“圆柱体中的水”换成“圆柱体的像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发起学生的灵感,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3)老师问,圆柱体既不是“水”也不是“泥”,而是铁,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铁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了新问题。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因此而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

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老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我们学校教学大楼大门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们能想办法计算吗?这时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第一:必须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统一公式;第二: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诞生了”,V=Sh=πr2h=π

2 从已知到未知,迁移创新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知识之间有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创造”新知识,使他们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能动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如: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出示: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24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不难列出算式:24÷25。这是整数除以分数,是学生的“未知”。

谁能把24÷25转化一下,使它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计算?教师启发说。

学生思考了片刻,纷纷举手:

A学生: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即

B学生: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如果把25换成15时,则难以用这种方法,很快计算出正确结果……。

C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5,商不变,则

D学生:既然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假如把25看成一个数,是不是可以乘以它的倒数呢?25的例数是52,得出24÷25=24×52=60(千米)

学生A、B、C的三种方法,应用旧知迁移转化,大家容易接受,而学生D的方法是把整数适用的规则推广到分数范围来了。这种类比是否成立,还需要证明或验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学生D的方法是否成立,并要求举例验证。

学生:结合例题的题意来看,如图:

全程分成5份,2份是24千米,1份是,全程就是。两种算法结果相同,可见D同学的算法是可行的。

F学生:可以用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来验证:用D学生的方法能否得到用其他例子也可以得相同的结论。所以,D的方法成立。

这样,就比较顺利地推导出计算法则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时学到了运用旧知识迁移创新的本领。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课件辅助教学以其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道形成的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优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课件的: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出示A图,怎样求它的面积呢?借助计算机的展示,引导学生想象通过平移割补,可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再出示平行四边形B图,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通过割补,顺利地解决了该问题。

4 通过数学的应用价值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7-02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却一直伴随并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1]。在历史上,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和谐共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与此同时,我国还发明了当时音高最准、音域最宽的编钟。在18、19世纪的西方,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与艺术家。如物理学家牛顿和音乐家贝多芬。20世纪后,科技高速发展,哲学艺术思潮面目纷呈。在现今人类文化体系中,科学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艺术的审美思想及其创造手法必须纳入科技因素中,并在科技发展中证明艺术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的物质媒介传播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刮起了一阵旋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崛起。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首先定义比较模糊,在我国就出现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称谓。这种命名的不同,也说明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侧重点不同。

一、文化产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学者们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是从事文化商品交易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以及与这种经营活动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2003年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

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消费社会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3]。文化产业高度依赖着文化创新,是一种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一)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沉淀。文化资源主要有两大类,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前者主要是一些历史遗址、文化物品、民间工艺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楼房建筑等等。后者主要是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学文字、音乐绘画、风俗习惯、节庆等等。可以这么说,文化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

(二)社会需求

受众接受,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文化产业自然也是这样。受众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其根本目标就是盈利,需求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使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的辅助。3D电影就是很好的证明。将3D技术融合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使得影片都大获成功。所以,每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便促使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物质传播手段。以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电视、广播、平面媒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信息的包围之中。3G技术更是将网络的覆盖面达到最大化,这种新媒体技术更好的将文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与社会大众融合起来。

二、创意产业

学术界对创意产业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提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认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4]”

第4篇

作为美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美术天赋,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发挥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给他们自由和自信,使他们都能创造出优秀而独特的作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课堂呆板、压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感到枯燥、乏味。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临摹,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目标也不具体。为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去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表现,以关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进而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认识到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样重要,我们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品质以及个性等。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表扬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在活动中发现他们的闪关点,激励他们不断创新。要创新,就要使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发明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发明新的产品和原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比如在课上,我经常让学生欣赏《绘画集体联展》,学生在欣赏完后还要参与评价,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表扬,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情绪才会愉悦和兴奋,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想象力才会更加丰富,才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比如在教学《触摸美丽》一课时,我让学生来到校园中,先让他们闭上眼睛,自由想象和感受,可以随意去触摸身边的物体,学生表现得都异常快乐和兴奋,他们纷纷张开双臂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

三、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准之一

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却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导致他们感受不到创作的乐趣,也就失去了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我们要重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使美术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加充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为自己的作品创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创新能力的激发打下基础。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和学习,只有经历更多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美术和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跨学科教学。

四、总结

第5篇

一、抓住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引起学生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三角形——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我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奥运明星刘翔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刘翔跨栏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刘翔档案:身高189 cm,体重74 kg,臂展283 cm,腿长105 cm。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此时,引导学生说,学习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理由的。学生带着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一节的学习之中,不但关于刘翔的问题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被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

二、抓住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或数学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构建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渡,培养迁移知识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幂的乘方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幂的乘方法则,可给出如下问题。

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1)(32)4;(2)(a2)3;(3)(am)2;(4)(am)n

解答完上面4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结论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如底数和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就能给出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三、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直线、射线、线段”。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 m,

1.4 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第6篇

一、氛围营造,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等待老师提出问题,跟着老师的问题一步步走下去,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便有些想法,也不敢向老师提出来。究其缘由,还是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彻底改变,所谓的“师道尊严”放不下,怕学生任意的提问影响自己的形象,扰乱正常的预设的教学程序。因此,教师总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领着学生在自己预先铺设的平坦的教学道路上前行,顺顺当当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时间长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拉大了,学生就变成一个个机械的群众演员,按照教师预先编写好的剧本戏路按部就班地演下去,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即使个别原本有个性的孩子有疑问也不想问、不敢问了。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问题意识的种子――好奇心。他们遇到新奇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萌发的优良环境――自由发问的氛围。

我们要俯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平等自由的对话,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不怕说错话,敢于讲真话,说出心里话。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有些孩子生性胆小,在家长面前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在老师面前更加拘谨,怕说错话,怕被老师批评,因此,教师对这些孩子更要有耐心、有信心,让他们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并不断给予鼓励,给他们以时机,逐渐培养他们说话的胆量和提问的信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平等对话的氛围一旦形成,孩子们的提问会源源不断,问题意识定能不断增强。

二、情境创设,使学生想要提问

学生想不想问,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情境创设。教师通过有趣且有效的情境设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有问题要问。

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了如下情境:小明和小军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的家都和学校在同一直路上,小明家到学校有500米,小军家到学校800米。根据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谁的家离学校近,近多少米?”有的学生提出:“小军家和小明家相隔多远?”其实这是我故意设计的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小明家和小军家可能各在学校的两边,也可能都在学校的同一边,学生由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有问题要问,都想要提问。这样,他们不但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也很快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由此,他们自己提问的意识、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此情境中自发形成。

三、诱导启发,使学生懂得提问

学生一旦把你当朋友看待,就什么也不怕了,就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敢问。有了强烈的提问欲望,敢于提问,这是好事,但是此时我们要把握好分寸,因势利导。我们对学生要正确地诱导启发,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使他们学会提问的方法,懂得如何有效地发问。

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带来月历,上课时观察各自带来的月历,说说有什么发现,有调皮的学生说:“为什么我的月历只有一张?”“为什么我的月历比他的张数多?”我发现有学生不着边际的发问,浪费学习时间,于是就提醒学生观察自己月历中的数据,并向其他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别人来回答。“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一年总共有多少天?”……学生在明确的导向下陆陆续续提出了一连串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我们在启发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他们可以从图形上、文字中通过观察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我们应要求学生提问时要围绕话题中心,紧扣主题,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提问,不着边际。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提问向高层次的提问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评价激励,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评价,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置可否,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当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提问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一些勇于提问的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每堂课中提问的次数进行记录,比一比谁提问的次数多,评一评谁提出的问题好,有价值。

我们还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记录每堂课提问题的次数,并记录下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每周一次集中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评出“每周之星”“提问专家”等荣誉称号,以此激励学生们的提问意识,使得他们乐于提问,不断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第7篇

语文教师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语文教学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既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的重复使用,必须根据变化了解新情况,研究新方法,发挥独特性,逐步形成自己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创造性”的教学。

每个教师由于其思想水平、气质修养、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相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施教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语文教师长于朗诵,激发学生感情,以情动人;有的语文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深刻剖析文中哲理,以理服人;有的语文教师写作、板书能力强,一写作为序,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这项劳动是以个性品质为主要特征的。对语文老师来说,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首先,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其丰富的特性。因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会有一定的差别,不同教学阶段相联系的教学对象――学生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其中年龄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不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如果不考虑各个教学阶段的特殊情况,而机械搬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其次,语文教学在同一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许多变化。教学方法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同一教学阶段上的教学内容也会随着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在同一教学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必然随之而变化。具体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某些教学方法已显陈旧,有些教学方法则暴露了自己的落后性,有的方法需要部分被抛弃,有的则需要全部抛弃。

第二、教学内容的发展,对原有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的要求。一方面,原有教学方法保留了自己的合理部分,同时?补充了新的教学成分,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变化的要求。今天,对于启发式教学方法,人们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启发式教学方法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引起,即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练习、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的热情等;二是自动,即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养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三是适度,即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达到学生适应的程度。

第8篇

用“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生命能力得到全面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巧用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背景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从而逐步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的习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常识是他们获取数学新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之前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并“用好数学”。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生活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思维型学科,枯燥而单调,学生大多提不起兴趣。但是,只要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就会奋不顾身地投进其中,在探索中尽情享受乐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可能性”时,我就设计了“猜球、摸球”的游戏。课前准备三个不透明的口袋,放上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球,课上让学生先猜一猜:从这些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的?再让学生去摸一摸验证一下猜得对不对。这样的游戏学生很感兴趣。经过多次猜球摸球后学生发现:有时摸的结果和猜的一样,有时不一样;有时摸出的结果中总是没有某一种颜色。面对这些情况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的探索欲明显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增。

二、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促进应用意识的积极内化

任何素质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方能内化为自身素质。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让学生在品尝探索成功喜悦的同时,内化自身的能力。创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准备好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具和学具,学生有了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材料,就会应用经验和知识去主动探索。探究时,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做一做、想一想发现知识,为知识更快更好地内化创造条件。例如,教学四年级“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课前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纸凳子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凳子,课上让学生用手掌用力下压(代替人坐一坐)、用力左右晃晃(代替人摇一摇)这两种凳子,看有什么情况发生。结果平行四边形的凳子一压就变了形,三角形的凳子没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我又趁热打铁问道:如何改,平行四边形凳子就不易变形了?结果学生创造性地想出了7、8种方案来,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将平行四边形加固成三角形。交流中还发现,加固后分成的三角形个数越多,纸凳子就越牢固。这正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表现。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数学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提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我们很难直接看出它们的数学表现。创设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学生才有可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张公路上常见的下水道盖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数学味的问题:“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学生抢答:“圆形好看,美观。”“圆形的可以滚动,运起来省力。”……“请看,我这儿还有另外一种下水道的盖子,它是长方形的,这个盖子能掉下去吗?”“能,只要竖起来,宽朝下就会掉下去,长比宽大呀。”“那正方形的呢?”“正方形的掉不进去,因为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相等。”“不对,虽然它每条边相等,可是斜过来就可以放进去了。”“圆形的盖子会掉下去吗?”“不会,无论怎么放,都不会掉下去。”“不管怎么放,就是掉不进去。这说明了什么?圆形的盖子究竟为什么掉不进去,大家能从数学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吗?”课堂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一致得出结论:“在长方形中最长的线段是对角线,四条边都比对角线短,因为对角线与相邻的两条边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度小于斜边,只要将它竖起来,沿着对角线的位置就能放进去了。而圆形的盖子,无论怎么摆都一样的,因为直径相等,所以无法掉下去。”从这一讨论中,学生不但回顾了长方形、三角形的知识,还感受到了圆形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9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夸美纽斯也说:“我们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文中的很多内容相距较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生涩,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而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动听、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手、眼、脑并用,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之美;还有一句谚语叫“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苏州园林,领略它的美景。随后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看后不由惊叹:“真美啊!”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以“苏州园林真美,美在______”的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情绪高昂,踊跃发言,为下面的授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语文教学资源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其中仅听觉与视觉获得的信息就占94%。而多媒体教学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达到速度快、质量高的效果,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如在教授《故宫博物院》时,由于好多学生没有到过故宫,头脑中缺乏实际感受,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所以理解课文不免浮浅。我利用多媒体把参观故宫的动态路线图展现出来,指导学生分别阅读相关语段,分析故宫复杂的建筑结构,了解其布局的讲究、摆设的豪华以及各宫殿的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文中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说明方法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还对我国举世闻名的故宫建筑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产生了敬仰与自豪之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作为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教学的重点内容往往无法全面板书出来。多媒体却能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出教师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展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如在教学文言文《口技》时,我先在课前播放了视频《边防哨所的一夜》,用相声演员高超的技艺唤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在讲到文章的写作特色时,屏幕上出现了能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的若干句子,学生通过合作将不同的句子填入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表格中,然后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不但明白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而且也学会了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同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四、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前学生预习课文,只是读一读课文、写一写生字、记一记作者。而现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就文章的写作背景、主要情节、语言特色、景物描写、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进行选择性了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扩大了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