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劳动经济基础

时间:2023-12-10 16:45:14

导语:在劳动经济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劳动经济基础

第1篇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

    (1) 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 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 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2、处理途径:

    依现行劳动法律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企业可通过下列途径请求解决:

    (1) 协商解决——企业和职工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尊重事实,明辨是非,依据法律并充分

    考虑对方利益的情况下,通过谈判、磋商,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解决纠纷的形式。

    (2)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促使企业和职工互谅互让,从而解

    决纠纷的活动。

第2篇

1.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5.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应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但是,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第3篇

欧盟所进行的工业变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欧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值得我们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工业变革中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劳动就业问题

欧盟是在欧洲煤钢联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变革是其发展中早就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提出工业变革中的劳动就业问题,主要是在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由于煤钢行业的变革引起的大量裁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的。煤矿面临着资源枯竭或采掘延深,成本加大,受到进口煤炭价格低廉的压力,以及考虑环境保护,对能源结构调整等原因,逐步减少生产,甚至关闭煤矿,如法国决定于2005年关闭最后一个煤矿。随之而来是大量裁员,需要转移煤矿工人。钢铁工业主要考虑规模经济,进行重组,以提高竞争力。由卢森堡、法国、西班牙三家钢铁企业合并组建的阿塞洛钢铁集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内部就开始进行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调整,相应地减少职工。此外,其他行业不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存在着调整改组即变革的问题。如列日市的福特汽车组装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三次重组,人员从1.4万人减少到5000人。信息产业在变革中也已出现裁员问题。从欧盟经社委员会到企业的领导,多次强调工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在工业变革中要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者平衡,不至于引起冲突,就要防止地区政府因注重经济层面而忽视社会层面--就业、教育、环保;防止只考虑提高竞争力而牺牲职工的利益。为此,就需要很好的操作和管理,全面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在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高峰会上确定了妥善处理这几方面关系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里斯本战略”,其主要目标是在未来十年使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和最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体,更多地提供就业机会并增强社会凝聚力。

欧盟对工业变革中的劳动就业的安排,首先是从长计议,即从工业变革的持续性出发来认识煤钢等行业的发展趋势,从一个较长时期考虑来处理职工裁员的问题。如法国洛林“法国煤矿公司”早就确定要裁员,因此从1985年就开始不再招收新矿工。其次有一个总体框架,分阶段有序地裁员。企业一般将裁员规划提前告诉职工,进行协商,然后再裁员。有的即将关闭的煤矿,提前3-5年就告诉职工,便于职工自谋出路或由企业按有关法律处置。再次,重视善后工作。法国洛林“法国煤矿公司”提前一年于2004年4月关闭煤矿,也是法国的最后一个煤矿,从而停止了全国的煤炭生产。可是最后一个雇员到2007年才能离开,在此之前公司继续负责处理善后工作;从2008―2020年将另设新机构来负责处理遗留问题。第四,各方面取得共识,形成合力。从欧盟总部到企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对解决就业问题有共识,各有明确的职责,又互相配合。企业有条件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企业无力解决就交由地区政府按有关规定解决。老工业地区还得到欧盟总部的关注和资助。第五,有法律保障。对职工权益、社会保险、提高退休以及有关结构调整基金等方面都相应地立法,作出明确的规定,要求政府依法办事,保证了基本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2、采取多项措施,缓解就业矛盾

实现产业转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欧盟在工业变革中处理劳动就业问题的着力点。其主要措施是抓经济多样化和发展中小企业。

在经济多样化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建设工业园区、实施税收优惠等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和其他地区的资本,发展新兴产业或其他产业。梅斯区域处于比、卢、法、德交界,由七个地区组成。为了促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建成欧洲重要的物流中心,准备大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规划修建洛林-卢森堡的第二条高速公路、改建梅斯机场、开通洛林-巴黎的高速列车等。一些国家的煤矿所在地,注重加强城市市政建设,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房地产业及与煤矿相关或转型企业。如德国华森-沃德煤矿集团,在煤矿附近发展坑口电站、矿泉水厂、造纸厂;根克市拟从法国引进汽车组装厂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弥补福特汽车组装厂裁员的影响;列日市的考克里尔-桑布尔公司拟与瓦隆地区、列日市地方当局商议,筹划利用重组以后腾出的土地、设备招商引资发展其他产业,开发新的就业岗位。

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欧盟总部及其成员国各级政府为缓解就业矛盾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如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参加国家项目的竞标,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协调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依照《竞争法》的规定,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其最终目的是支持中小企业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

欧盟极其重视对工业变革中裁员的职业培训,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强调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使被裁减的职工特别是矿工充分认识到工业变革的必然性,从而改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技能,减少依赖性;二是按市场需求,量体裁衣地培训裁员,提高其就业技能。对需要转移出的外籍职工还注意加强语言培训。根克市还注重对矿工子弟的教育,使之认识到不可能再在煤矿工作,从现在起就要认真读书,以掌握职业技能,适应就业需要。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实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十年制中等教育毕业后,参加工作期间先接受3年职业培训。

此外,企业在内部还采取多种形式来减少裁员或延缓裁员。德国蒂森-克虏伯工业集团在裁员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不增加新职工、不再延长临时合同、以正式工代替临时工、剩余人员在内部调整、55岁以上职工可减少工作时间、提前退休等。提前退休是欧盟较为普遍采取的措施。煤矿职工满45岁,只要井下工作20年或井上工作25年就可提前退休,领取相当于原工资的60%―80%的事业金(不是由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补助金),到法定正式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法律规定领取退休金。在领取事业金后,如从事其他工作,则不得领取事业金,但可积累工作年限,提高退休金的积分。

实施产业转移、职工培训、提前退休等措施都需要资金。欧盟委员会建立了结构调整基金,大致为预算的1/3,需要的地区向其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批。成员国、州、市地方政府预算中都有资助工业变革中劳动就业的开支,其比例由各国、各地自行决定,在使用上向重点地区倾斜。如根克市因关闭煤矿,比利时政府资助25亿欧元,欧盟委员会支持4亿欧元,全市平均每人4.6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6万元),其中一半用于补助提前退休职工开支。

3、坚持协商原则,通过对话机制沟通和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关系

工业变革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涉及到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雇主与雇员关系即劳资关系,则是主要方面。欧盟在处理工业变革与劳动就业关系上坚持协商原则,主张通过对话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特别是缓解劳资矛盾。卢森堡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钢铁行业面临着很大困难,政府筹划减少钢铁职工6%的工资,其他行业职工增加10%个人所得税,以度过危机,帮助失业职工。为此,推行政府、雇主、雇员三方协商、沟通机制,并逐步形成了以三方协商、沟通机制为特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卢森堡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对工业变革中的就业问题,而且对重大经济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的制定等都适用,取得了很好成效。梅斯地区,区域间经社委员会也是通过协商原则来协调不同地区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民族融合,从而成为欧盟跨地区发展的典型。在企业,也通过对话使劳资双方沟通。这样做虽然花费的时间较长,但使政府或企业决策有科学依据和公众基础,兼顾各方利益,因而在实施中一般比较顺利,很少有反复。

为使协商、对话有一个平台,欧盟各级建立了经社委员会(理事会)。在欧盟总部层面上经社委员会专设工业变革协商委员会,由来自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各成员国代表轮流当主席;由雇主代表、雇员代表及其他方面的代表构成。在卢森堡,经社理事会履行工业变革协商的职能,由政府代表(政府官员及政府任命的专家)、雇主代表、雇员代表构成,三方代表轮流当主席。在三方关系上,政府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需协商的问题主要是由政府提出的,协商的意见也是供政府决策参考或作为议会立法依据。在各级经社委员会的相互关系上,欧盟经社委员会及其工业变革协商委员会只是从战略方向、原则上作出规定,重大问题采取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对各成员国进行指导而不作具体规定,由各成员国及地方的经社委员会或理事会在欧盟规定的总体框架下,根据各自情况作出规定。

二、启示和借鉴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远比欧盟复杂,任务更为艰巨,不仅有工业变革(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有农业结构调整中数量巨大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不仅有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中劳动力转移问题,而且有经济体制转变所带来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在经济还不发达,且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妥善处理了几千万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上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问题,保持了社会的稳定。相比之下,成绩确实巨大。但欧盟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对我们确有启示,值得借鉴。

1、从战略高度认识劳动就业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积极稳妥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中央历来重视劳动就业问题,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其战略方向和原则是十分明确的。但是,还需把地方各级政府、各方面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认识上来,使各级干部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还需研究如何把中央已确定的劳动就业战略方向和原则具体化为中长期规划。我们建议可否制定2020年前的劳动就业中长期规划,分阶段提出实施目标,与各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衔接,与产业发展、财政金融、科技、教育等规划相衔接。对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身份置换工作要规范,企业要作出规划,不要急于求成,避免失业人员大量增加。要根据财力可能,量力而行,处理好提前退休等问题。

2、把职工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目前我国职工技能状况堪忧,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者居多,特别是农村中转移的劳动力,不少人实际上是小学水平。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门技能。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在抓好普教的同时,要把职工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解决好培训方向、费用保证、责任部门,使之真正落实。建议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对职工技能培训问题加强领导,作出部署,责成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相互配合,抓紧抓好。

3、地方各级政府对当前劳资矛盾要加以引导,通过协商对话等形式积极缓解

第4篇

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初步统计,去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在企业倒闭风潮中,实力相对雄厚的外资企业不但未能稳住阵脚,而且率先出逃,有的向中国周边成本更低的南亚、东南亚转移,有的回流至本国,有的干脆弃厂而去,逃之夭夭。眼下,国际资本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布局,正在出现调整,即不再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供应基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尽管可能不会大规模撤离,但也只为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日本纺织企业正在探索一种是以泰国为经营总部,以缅甸为生产基地的新模式,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尽管投资回流本国的案例相对少数,但因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中,显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低成本地区向高成本地区的回流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动向。不仅如此,沉淀在国内制造业的民营产业资本,也有脱离制造业的倾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商业模式、国家法律政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变化三个层面探讨。

从微观层面看,相当一部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根本性缺陷。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其特殊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分不开,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在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广泛采用,在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中,运用得也很普遍。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国制成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销售的主渠道。但成功并不能掩盖这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以及这种模式进行工业化的风险。

这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制造业,至少有三大天然缺陷:一是很难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实际上这是一种为他人代工的模式,从设计、研发、品牌、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基本上依赖国外供应商和进口商;二是代工者地位极其不稳定。由于代工基本是相对简单的劳动,易于替代,因此对工资成本、或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加工成本上涨,反应十分敏感,很容易导致定单转移;三是利润微薄。由于缺乏对设计、营销等其他高利润活动的参与和掌控,利润全部来源于低端加工活动的收入。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1~5月,我国企业平均出口利润为1.83%,而纺织、服装、轻工产品的平均出口利润为-0.22%、1.12%和1.66%。

从中观层面看,企业的困境部分源于近年来国内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的调整产生的累积效应,这些调整包括:允许人民币对美元更大浮动空间,统一中外资企业税收待遇,降低出口退税,修改《劳动法》提高劳工待遇;对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性产品开发、使用及定价机制,实行更有力度的干预,为控制通货膨胀,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等。其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最大,因为来自低端的加工活动利润微薄,而人民币升值相当于进一步降低了利润。

从宏观角度看,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是问题关键。

始于20__年的本轮经济增长到20__年底,经历了长达5年多的上升期。20__~20__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近5%,这是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强劲的4年。20__年8月起,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其破坏性影响逐渐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减速迹象,经济增长又回到3.5~4%的区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和市场力量,都不足以阻止经济从减速滑向衰退,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

表面上看,目前正在经历的不过是经济周期性变化,但此次周期变化与任何一次周期的变化不同,因其背后是经济运行模式和结构的变化。当前的全球金融震荡,标志着国际经济金融化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已使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的金融化现象,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即贸易投资自由化向金融自由化深化的结果。

所谓的金融化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金融化是特指通过金融技术,将实体资产置换为金融资产的过程,次贷的证券化,就是地产金融化的一种形式。在金融技术不断创新的环境下,资产证券化并非只涉及针对资产本身的设计和市场运做,而是不断对其进行二次方、三次方设计。据有关统计,美国抵押债务与其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的比例高达1:19。

从全球来看,金融衍生交易合约从20__年的100多亿美元,上升到20__年的516万亿美元,世界所有国家的gdp加在一起,不过5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交易额竟达gdp总规模的10倍。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过程,就是信用和货币创造过程,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但意味着由各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局面已成为过去,而且意味着金融资本将以过去从来不能想象的速度膨胀起来,从而深刻影响世界经济运行模式和格局。

广义的金融化则指世界主要经济体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过渡的进程,最典型特征就是近年美国经济增长几乎是建立在资产价格不断膨胀基础上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过度,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发展规律,但直到1980年代,这一过程都相当缓慢,1990年代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金融创新,加快了这一进程的步伐。1990年代以来,有着巨大低成本劳动要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中低端制造业加速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并抑制了那些尚未转移的国内工业的工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廉价消费品,也抑制了发达国家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在毫无通胀压力、相反却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形势下,发达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趋于朝着宽松的方向发展。较低的借贷成本激发了人们投资资产、尤是

房地产的热情,导致资产以比实体经济快得多的速度膨胀起来,并很快形成价格攀升局面。同时,金融创新技术又有效地放大了这种虚假繁荣。这些年来,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高消费。正是建立在将不断升值的房产抵押基础上的。到20__年末,美国房地产市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72%,而此时美国人均债务已是人均收入的4.6倍。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1970年代,制造业在美国gdp中占1/4,金融业只占12%,到20__~20__年,制造业只占12%,金融业占20~21%。

在发达国家向资产价格依赖型社会转型过程中,金融自由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自由化是继贸易、投资自由化后,全球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自19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就开始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在金融自由化氛围中,金融创新和勇于冒险的精神使信贷快速增加。行业数据显示,20__~20__年,全球发行的信用工具的名义价值增长了11倍,从每年2500亿美元增至3万亿美元。信贷膨胀推高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上涨使信贷增加更有理由,结果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

此外,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相继参与到全球金融自由化大潮中,扩大了世界金融市场的规模,提高了世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极大地促进和方便了各国间资本的转移,成为推动发达国家向资产依赖型社会转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数据显示,仅中国就持有20__多亿美国次级债,3700多亿美国企业债即“两房”债,两者占中国现今18000亿外汇储备的1/3左右。世界经济金融化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第一,左右制造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并获得极大成功。1980~20__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比同期世界贸易的增速(7.1%)高9.4个百分点,制成品出口比重从30%上升到90%以上,制造业出口占制造业产出的1/4。这种战略之所以长久实施并如此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基本上是共赢或多赢战略。在这个战略中,特别涉及拥有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及世界上最大进口市场的美国及亚洲各国。没有美国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也许就不会有中国对美出口的高速增长,鉴于在多数贸易产品的生产网络中,中国处于终端环节,没有对美出口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就没有理由和办法维持中国从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口的大幅增长,过去几年中,中国与美国及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深化。

美国转向资产价格依赖型社会的发展模式,更助长了美国消费狂热。据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观察,本世纪以来,美国消费占新增gdp的90%,这无疑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出口产业提供了更大空间。这种不断增强的联系,帮助成就了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亚洲区域经济圈的崛起,同时也成就了中国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的地位。从美国来看,亦有好处:大量物美价廉的制成品进口,提高了低收入者福利,降低了通货膨胀预期,使经济进入无通胀增长轨道。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双赢模式,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都曾从这种经济模式中受益,尽管这种模式给贸易各方带来巨大不平衡,但对一些观察家和政治家而言,不平衡相当于资源从盈余国净流入赤字国,是日益一体化全球经济的一种自然而无害的结果。

但这种模式终究无法持续。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建立在其上的过度消费回归收入主导,消费增长将保持在可持续的规模和速度上,中国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平衡的发展战略,减少外部依赖。实际上早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中国已认识到以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国际收支不平衡,投资过热,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等经济发展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革新图变的发展思路已开始推进。有国外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解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将放弃依赖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廉价制成品的发展模式。但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及以整合、优化内在条件为目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也就是说,存在着巨大的惯性力量,使旧的发展模式继续。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恶化,加大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推动力。

第二,改变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

过度金融化导致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要求,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一种纯粹的逐利游戏,从而扰乱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上看都潜藏着这种风险。

从宏观上看。首先,资产证券化过程可在不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的前提下,提高货币乘数,导致生成许多复杂的资金流动,增加通胀的可能性。20__年以来国际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的产品价格,特别是工业初级原材料产品、能源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与美元流动性过剩导致美元贬值有直接关系。由于中国正处于世界加工厂的中心位置,对这些产品需求巨大,因而也比其他国家更多地承受了价格上涨压力。

其次,商品价格指数期货的发展,强化了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增加了商品市场投机的诱因,使生产者面临更加不稳定的原材料市场。最近一个时期,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运行趋势,似乎受供需基本面的影响在变小,驱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与金融市场的关联更密切。从过去经验看,较低的利率减少了持有商品等无收益资产的机会成本,而通胀预期的强化,则增加了对实物资产的需求,加上美元疲软,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价格上涨的因素。在一个流动性过剩的世界里,商品金融化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到目前为止,国际商品市场经历了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和商品指数期货交易的不断演化过程。商品指数期货实际上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自1986年世界首个商品指数期货由美国商品研究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共同推出以来,商品指数期货发展极为迅速,几乎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以投资商品指数期货的资金规模急速扩大。本论经济周期中,商品指数期货以其巨大的规模,引领了商品市场的火暴行情,成为金融市场中瞩目的明星。据美国马斯特资产管理公司资产部经理米切尔在美国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上的证词,20__年3月,投资美国商品指数期货的资金规模达2600亿美元,比20__年底的数字翻了一番,导致这些指数所覆盖的2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上涨183%。

与期货市场上的传统投机者采用短期对冲的交易策略不同,这些投资指数期货的机构或个人奉行的是一种“买入并持有”的长期投资策略,因此,很多人不认为这是市场投机行为。但这些以养老金、大学赠与等大规模投资商品指数期货的基金与传统投机者一样,是为了谋取买卖价差收益,而不是为规避实物交易的风险。这些基金长期介入商品市场,不但稳步推高了商品市场整体水平,而且增强了商品市场与股市、债市等的互动,使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取向成为商品价格的关键驱动力量,进一步放大了商品市场波动幅度,给生产者带来更大经营上的不确定性。

从微观上看,资产证券化的另一个作用是转移风险,但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风险的过程,同时也是扩散风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风险充其量只是分散了,但并没有铲除,同时衍生品市场发展带动的投资杠杆比率上升,使风险转移伴随着风险的扩大。较高的杠杆比率对资产价格的攀升起到更强劲的助升作用,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市场动荡风险。在全球地产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更加动荡的资本和商品市场,从而既影响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计划,也影响在商品市场上的话语权。

另外,金融自由化导致宏观面上流动性过剩,却极度恶化了企业融资环境,使其面临极度紧缩的信贷市场。今天,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当局,为了遏止通胀的发展趋势或对冲过剩的流动性、从而执行偏紧的货币政策时,都面临着微观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其实,这也是造成大批美国金融机构和中国中小企业倒闭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三,改变资源配置国际经济金融化,对资源配置有极大的影响,其影响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上面提到的通货膨胀),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发挥这种影响力。美国金融化的过度发展,助长信用市场膨胀以及过度消费的倾向,刺激进口需求的不断上涨,扩大了贸易逆差的规模,成为美元贬值的助推力量。美国彼得森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迪认为,人民币价值低估,实际上是人为提高制造业等可交易商品领域的利润,降低了服务业等不可交易商品的利润。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汇兑风险越来越大,流入国际贸易商品领域的资源减少,甚至出现外流。在制造业内部,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降低了制造业的利润,这使那些原本微利的行业难以继续支撑,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导致资源流向回报率较高的部门和行业,包括某些高利润的服务业部门,以及中高端制造业。

现代金融服务业高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它为自己找到了一种高盈利的发展模式。

与投资制造业相比,投资金融产品和金融产业的潜在高回报,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投资制造业的热情。来自温州制造业的报告显示,这个有着34个产业集群,代表着我国制造业强劲出口竞争力的地区,前一段时期产业资本出现了加速脱离制造业的倾向,企业家更热衷于投资金融领域。温州企业家表现出的投资方向的变化,代表了当下中国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甚至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动向。国家审计署曾公布了包括对国际开发银行在内的5家金融机构20__年度资产负债审计结果,结果显示,国开行部分贷款资金存在被客户挪用问题。实际上就是客户将信贷资金挪用到股市、楼市等财富效应显著的领域。

政策启示和建议

一是适时把握出口节奏

从贸易、投资自由化到金融自由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19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际经济环境中,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的强劲推进。最近几年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强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推动力。但过度的金融化,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地改变了实体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增加了国际经济中的系统性风险,严重扭曲着资源的配置,继而损害了财富生产和创造过程。在此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并非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威胁,相反,中国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资产依赖型社会经济增长新模式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这种模式下,压低通胀是一个关键问题,否则这一模式不可能持续。而压低通胀的关键是进口大量廉价消费品,也就是说,美国资产依赖型社会的成功运行,直接依赖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进口,这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一个表现和结果。美国的贸易保护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对中国产品的保护主义行不通,其奥秘不在于美国对自由贸易的承诺,而在于保护主义使美国资产价格依赖型社会难以维持,不符合美国通过金融资本扩张获取财富的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阻挠中国出口的一切努力,相反,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中国施压,保护主义依然是美国向中国施压的一种有力武器。但这种武器瞄准的目标,并非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中国的金融产业。进入并掌控中国的金融产业,也就掌控了中国经济的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应当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把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适度规模和节奏,避免落入圈套,在开放中失去主动。

二是继续做强制造业的关键是优化制造业的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制造业是中国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影响世界最重要的杠杆。但世界经济金融化的趋向,使中国工业化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动荡,使中国继续走依靠初级制造业积累财富的路径,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尽管中国的国家主导发展的模式依然可靠政府投资拉动需求,但在国内外市场更加一体化、特别是金融资本急剧膨胀的时代,金融资本对商品获得了很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压低要素价格,取得制造业优势的方式很难维持。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业的不断开放和发展,金融产业的财富示范效应,将导致资源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将脱离制造业,这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此情况下,提高金融产业门槛,并不是有效的办法,提高出口退税这类救市措施,只能使更多资源继续配置在低效领域。关键是要让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促使产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回升到一定的平衡点。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较低的进入门槛和灵活的退出机制。破产倒闭意味着解放了一部分无效或低效的生产力,使资源将按照新的方式重新配置,也意味着释放了部分市场空间,增大了现有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的可能性。盈利水平的提高,能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为未来的市场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也将有效缓解我国出口导向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存在已久的民工荒,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这个角度看,缺乏周密设计的救市动作,可能并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扶持政策的着眼点,更应当关注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宽松的创业环境,激励各种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施结构性信贷政策,引导企业向创新技术类型转变。

三是大力加快发展生产业,为制造业升级服务

总体看,加工贸易模式尽管有缺陷,在我国却依然有生命力,但在经济成熟地区,简单加工贸易的商业模式难以维持,更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企业升级,产品向高端发展,市场规模有限。在这些地区积极发展生产业,可为企业转形提供巨大空间,并可为制造业带来更大的结构效益。

与加工制造相比,生产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延伸力强,其中很多环节可不断分解再延伸,它不仅帮助制造业延长价值链,而且也因此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服务业利润被人为压低的情况逐步得到纠正,目前我国正处在生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论是制造业再生产的环节优化,还是制造业再生产的过程升级,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建议深入研究推动发展生产业方面的支持政策,破除阻碍生产业发展的政策约束和体制障碍,引导生产要素向该领域集中。通过生产业,做大做强制造业。

四是抓住机遇,努力开发与外国品牌拥有者的深度合作机会

倡导、扶持国内制造业品牌建设,是绝对必要的,尤其在工业消费品方面,中国有巨大的机会和可能性,但在生活消费品方面,困难会比想象的多。直接接触发达国家大众消费者的热门品牌,涵盖社会

第5篇

【背景和案情简介】2001年9月13日,深圳某公司(一个效益不错的有几百名员工的中外合作企业——名为合作实为外商独资)突然发出一个“结业通知”,称公司已于2001年7月12日经营期满(1989年7月12日开业),因种种原因延期未果,现依法停业清算,员工工作至9月底将全部终止劳动合同。另公司将成立一个新公司继续经营,欢迎表现好的员工到新公司申请工作。

公司开业十二年来,从未为员工办理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公司超期两个多月才突然告知员工经营期满之情。公司经营期满后还非法用工近三个月。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到2002年2月28日才到期的(公司与管理人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是公司故意不签的)。老板结束旧公司另设立新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税收优惠和规避对员工的经济补偿。围绕企业因经营期满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应否给予员工经济补偿的问题 ,因法律规定不明显(明确但不明显),加上可能全国均未见过此类案例,所以此案引起全国各地许多劳动法专家、律师、仲裁员、法官、法律爱好者的兴趣和关注。

笔者出于对劳动法的爱好,与全国各地近百名劳动法专家、律师、仲裁员、法官、法律爱好者共同研究和探讨过此案。现此案已有了清晰和肯定的答案——企业经营期满而劳动合同期限也同时届满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企业经营期满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的,企业经营期满时,劳动合同即行终止,依法,企业可不给员工经济补偿;企业经营期满而合同期未满,企业故意不延期经营或因客观原因不能延期经营而解散的,劳动合同自行解除,但应当给员工经济补偿;如果是用人单位故意隐瞒企业经营期限,订立超过企业经营期限的劳动合同,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为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的,则应当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 。这已得到参与探讨此案的劳动法专家、律师、仲裁员、法官、法律爱好者的普遍认同。

之前大家探讨此案时,进入了一个误区,一直在查找企业经营期满解除劳动合同是否有经济补偿的法律规定,并被《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同条例》(下称《深圳合同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下称《深圳劳务工条例》)关于用人单位依法解散,劳动合同自行解除(既没有规定有经济补偿,也没有规定没有经济补偿)的规定所困惑。认为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认为《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下称《广东省规定》)关于用人单位歇业、停业、依法宣告破产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应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规定,难以理解和把握。其实不然,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都规定得详尽而明白。就本案而言,只要我们从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从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合同的有效或无效,从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的原因是哪一方的过错造成的,来分析和认定违约责任,便会发现本案的所有问题,法律法规都有明确的规定。

合同期限超过企业经营期限的劳动合同,可以是一个有效的劳动合同。因为企业完全可以在经营期满后延期经营,以全面履行劳动合同义务。法律也没有规定合同期限超过企业经营期限的劳动合同无效。如果无法延期经营不是用人单位和员工的过错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则属于《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三)规定的“客观情况”,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依法应给员工经济补偿;如果是用人单位的故意或过失造成不能延期经营而解除劳动合同的,则依《劳动法》第十七条和第九十八条、《广东省规定》第四十一条、《深圳劳务工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承担违约赔偿责任,赔偿劳动者因合同解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经济损失应当按照《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规定和比照《解释》第十四条第二款“根据《劳动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比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赔偿劳动者因合同无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规定计算。

《广东省规定》第十九条第(四)项和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歇业、停业、依法宣告破产或濒临破产处于法定整顿期间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这里从企业歇业到停业到宣告破产,按停业程度由轻到重列具了劳动合同未满而停业经营的一切情形(企业经营期满解散也不例外)。在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期内,无论用人单位有无过错,只要劳动者没有过错,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都应给劳动者经济补偿。其实,《广东省规定 》的规定,并不难解释和理解。如果根据《劳动法》的精神和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根据经济补偿的“补偿”性质,并结合《劳动法》对有经济补偿和无经济补偿的几种情形去分析去理解,不难得出上述解释和结论。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本案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也同意,也可视为协商一致)、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发生不能履行合同的客观情况、濒临破产整顿、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等情形解除劳动合同,都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法只规定劳动合同终止、试用期内、劳动者有严重过错时,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才可不支付经济补偿。如果一个企业生意兴隆,效益好好,只是为了规避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在经营期满后另起炉灶,无视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的约束,反而可以不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话,那么无论依情依理依法都不合。有哪一个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规定,企业经营期满而劳动合同未满时解除劳动合同可不劳动者经济补偿?有哪一个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规定,违反劳动合同可以不承担违约赔偿责任?当然,如果企业经营期满时,劳动合同也同时届满,或者劳动合同约定企业经营期满时合同终止,则另当别论,因为这时已经不违法也不违约了。

合同期限超过企业经营期限的劳动合同,也可以是一个无效或部分无效的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 ,采取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如果用人单位故意隐瞒经营期限的真实情况,诱使员工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而订立超过经营期限的劳动合同,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可依法确认所订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员工因此造成的损失,应当根据上述《解释》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赔偿。

综上所述 ,由于本案用人单位的过错(欺诈、故意、过失、违法、违约)是相当明显而严重的,而员工则没有任何过错。无论合同是否有效,无论哪一种情形解除劳动合同,员工都可依法依合同请求经济补偿。《深圳合同条例》和《深圳劳务工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依法解散,劳动合同自行解除,并不免除用人单位的违约责任,也不影响和限制员工依法依合同请求经济补偿的权利。《深圳劳务工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不按劳动合同规定履行劳动合同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可见,即使用人单位依法解散,劳动合同自行解除 ,劳动者也完全可以依法依合同请求经济补偿 。《广东省规定 》是在《劳动法》颁布之后,根据《劳动法》的精神和规定而制定的现行规定。《广东省规定 》规定得

合情合理合法,也规定得清楚明确。

就本案而言,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可依法依合同请求经济补偿或赔偿 ,已无多大争议。那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能否得到经济补偿呢,回答也是肯定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因工作年限不同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一种是连续工作不满十年的。

第6篇

【案情介绍】

2008年9月,任某应聘到某运动用品厂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2013年7月,该厂为扩大生产规模,决定将工厂整体搬迁到当地某开发区。为此,该厂将搬迁情况在厂区进行告示,并要求所有员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工厂搬迁后,任某上下班途中要多花一个小时,因此任某想离开工厂,重找离家近些的单位上班。任某向该厂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林某表达了解除劳动关系的想法,林某明确表示,任某辞职可以,但是经济补偿金一分没有。对此,任某十分困惑。本案中,任某能向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吗?

【案件分析】

任某和某运动用品厂签订了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应该受到劳动合同和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和约束。该厂决定整体搬迁,工作地点发生重大变化,在法律上属于双方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职工有权选择是继续履行合同,还是解除劳动合同。

第7篇

【关键词】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肌泵运动;预防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老年患者罹患胆囊结石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已被老年患者列为首选治疗方法。但lc因麻醉、co2气腹、术中头高足低等因素影响,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者合并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老年lc患者又是发生下肢深靜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据报道,患者在50~70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高峰[1],故对lc的老年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我科对86例lc老年患者采用被动及主动足踝环转运动,双下肢比目鱼肌与腓肠肌手法按摩等强化小腿肌泵运动的措施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至12月136例患者,男86例,女50 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4.5岁。患者入院后详问病史,包括有无下肢浅静脉曲张。既往静脉血栓史,动脉硬化及循环系统疾病史。计算基础代谢率和肥胖度。并测量左、右下肢周径,以便术后观察。入选病例全部行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持续时间≤30 min 81例,30~45 min 31例,≥45 min 24例。卧床时间均≤3 d。 按病例号分为单号(观察组)和双号(对照组),2组在性别比、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下肢靜脉输液史、存在高危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手术前劝导患者戒烟、保持大便通畅。术中下肢约束带松紧适宜。术后多食清淡半流质饮食,多饮水,以增加体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避免在下肢穿刺及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留置靜脉留置针时间不宜过长,每次输液应用肝素冲管、封管。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同一血管反复穿刺、采血≥3次的,常规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局部有硬结的再配以红外线灯照射, 20 min/次, 2次/d。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患者术后即刻给予被动足踝环转运动,麻醉清醒后即改为主动活动,患者身体能耐受时,可协助其早期离床活动。并根据术前测量下肢周径,选择合适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并加用抗血栓药物。抗血栓药物为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 500 u,2次/d。①足踝环转运动:左手固定踝部,由屈20°、内翻30°、伸40°、外翻30°组合而成环转运动, 3~5次/d, 15 min/次, 30次/min,2 min后休息30 s再继续运动。②髋、膝关节的屈伸运动,10~15次/min,足屈伸内翻运动20~30次/min,环转运动20~30次/min。③手法按摩[2]:第1步:术后2 h内,单手掌沿患者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并轻捏小腿肌肉,持续5 min;第2步:双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拍患者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持续5 min,间隔15 min后重复进行第1步和第2步至术后2 h;第3步:术后3~4 h,在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时,操作者拇指与其它4指分开,握住患者4趾做脚趾的屈伸运动,连做10次,并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足背屈伸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第4步,术后6 h可鼓励患者深呼吸,双上肢外展,扶持患者下床活动。老年患者下床活动时,注意性低血压及滑倒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2组患后1周,随访1个月,下肢深靜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下肢深靜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比较n=68,例(略)

3  讨论

3.1  血流缓慢、靜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靜脉形成的三大因素。lc因麻醉、co2气腹、术中头高足低等因素影响,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增加了腹腔压力,使膈肌抬高,影响心脏充盈,心排出量减少,下腔静脉阻力增加,静脉回流减少,下肢血管扩张。腹腔镜手术还存在血液凝固性改变[3]头高足低增加了下肢深靜脉血液回流阻力,加重血液淤滞[4]。这些因素均可引起静脉内膜损伤,使内皮细胞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产生大量的促凝因子和物质,这些物质可促进血小板凝集,纤容功能下降而导至血栓形成。全麻可以导致周围静脉扩张,血流减慢,麻醉时下肢肌肉麻痹,收缩功能差,血液淤滞,易造成血栓形成[5]。手术创伤引起的血小板反应性改变,使其具有强抗凝作用,使血液粘稠度增高。易造成血栓甚者合并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

3.2  老年人是发生下肢深靜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老年人下肢肌肉张力减低,靜脉回流缓慢,血液淤滞。hansson 等[6]的报告证实,男性50 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 0.5%,80 岁则高达 3.8%。 这可能与老年人由于血管壁老化现象日趋严重,血液流变有明显改变,加上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凝血功能亢进有关。另外,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后遗症等老年基础病均是引起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关振鹏等[7]研究认为,肥胖是dvt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使 dvt 的风险增加到3.094 倍。)因此,lc的老年患者给予有效预防下肢深靜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3.3  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则。肌泵运动可降低下肢深靜脉血栓的发生率。静脉血流回心的动力主要取决于3个泵机制:心肌收缩力;呼吸时胸、腹腔的压力;行走时腓肠肌泵的活动。小腿静脉血流能对抗重力而向心回流,主要取决于小腿肌泵的收缩功能。有报告,正常肢体腓肠肌泵一次可排出60~90 ml血液,小腿血液回流超过心脏活动排出量的50%以上,且骨骼肌的节律性活动将使约200 ml的血液重新分配,从而减少下肢血液的蓄积。下肢运动时肌肉收缩,挤压深静脉内血液向心回流[8]。kearon [9]研究发现肢体的长期制动使血流明显减缓,当制动的危险因素持续存在时,发生术后 dvt 的危险性持续增高。腓肠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收缩而向心回流的,所以,大多数深静脉血栓始发于腓肠肌静脉丛。通过运动踝关节促使腓肠肌有节律的收缩,加强腓肠肌内静脉血流的速度,以减少静脉血流淤滞。lc术后老年患者早期足踝运动可增强血管壁弹性减轻血液瘀滞及水肿,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薛晓玲等[10]报道踝关节运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对照研究,预防组与未预防组术后下肢腘静脉血流及血管内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按摩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不但可加强小腿肌泵的收缩功能,还可促使下肢侧支循环建立、降低下肢静脉压,防止静脉瘀血,减轻水肿,促进血液回流。采用按摩、踝关节运动等方法使肌肉改变状态,促使比目鱼肌与腓肠肌的舒缩,将淤滞在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泵出[11],促进血液回流,能有效地预防 dvt 的发生。

3.4  dvt  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动态相互作用产生叠加所致[12], 因此,给予综合科学的治疗护理至关重要。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客观评估分析,制定个体化措施并组织实施,可得到最佳的预防效果。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详问病史评估,包括有无下肢浅静脉曲张、既往静脉血栓史、动脉硬化及循环系统疾病史、基础代谢率和肥胖度、左右下肢周径、手术持续时间、下肢靜脉输液史、存在高危因素或基础疾病史等。另外,术后给予肌泵运动,并做好宣传教育,劝导患者戒烟、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多食清淡半流质饮食,多饮水,以增加体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等,可有效预防 dvt 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美堂,姚晓鹏,李强.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靜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740742.

2 孙利红.早期被动肢体锻练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靜脉血栓形成观察.基层医学论坛,2005,9:1148.

3 李生伟,吴传新,时吉庆,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凝血、纤溶变化的研究.腹腔镜外科杂志,2002,7:6970.

4 吴志明,姜建平,代明盛,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334335.

5 catheline jm,capelluto e,gaillard jl,et al.throm boem bolismpro2 phylaxisa ndincide nceofthrom boembolic complicat ionsaf terlaparosc opic surgery.int j surg investig,2000,2:41.

6 hansson po, welin l, tibbin g, et al. deep venous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the study of men born in 1913”. arch internmed,1997,157:1665.

7 关振鹏,吕厚山,陈彦章,等.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171319.

8 曹伟新主编.外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8.

9 kearon c. natural histor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2003,107(23supp11):2230.

10 薛晓玲,张慧. 运动踝关节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77.

第8篇

各区县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财社字〔1999〕60号)精神,现将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收入户和支出户在银行开户的具体规定通知如下:

一、各区县财政局社保科的财政专户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收入户和支出户均应在本区县工商银行同一分理处开设。

二、现各区县财政局社保科的财政专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收入户和支出户只经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

三、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银行存款帐户的设置此次暂不作规定,待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时另行通知。

第9篇

法作为与阶级和国家密不可分的社会现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原始公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始于人类的产生到奴隶制的形成,持续约数百万年。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在大自然面前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由此决定了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并决定了原始公社没有私有制、剥削、阶级划分,也没有国家和法。当时的社会组织和行为规范主要是氏族和习惯。恩格斯曾对原始社会做过如下描述:在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下,“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理的”。

在原始公社后期,出现了金属工具,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个体劳动成为可能,适应这种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向私有制转变,劳动产品也渐渐落到个人手中,同时出现了分工和个人劳动产品的交换,社会分工和交换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每个人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个人的生存以外还有剩余。这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第一代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奴隶主和奴隶。

随着个体劳动发展为普遍现象,父权制个体家庭开始出现并使财富逐渐积累于家庭之中,出现了个体家庭私有制。紧接着出现了富人和穷人,并逐渐向两极分化,特别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高利贷以及土地所有权和抵押开始出现,原来属于氏族内部的自由民开始大量沦为债务人,继而沦为奴隶,由此导致奴隶制的形成和阶级的出现,并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以及产品分配和交换的规则,使奴隶主与奴隶、富人与穷人处于日益尖锐的、社会无力自行解决的矛盾、冲突之中。这就需要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控制在符合奴隶主阶级的基本利益的秩序范围内。这种社会基本矛盾导致国家和法的产生。可见,法的产生是同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分不开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总的来说,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具体地说,法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总是对立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就需要一种能反映本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法。另一个原因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愈来愈复杂和增多,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的那些极为简单的行为规范已不适应了,因而就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范――法。

二、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问题是法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法学理论,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法律产生、存在的社会条件、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关于法的本质的主要观点是: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以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本质首先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也就是说,三个私有制社会的法分别代表了奴隶主、封建主和资产阶级的意志。奴隶主、封建主的思想家也往往说,法代表了神、上帝的意志,他们实际上是将奴隶主、封建主的意志披上了神圣的外衣,资产阶级思想家比他们进了一步,他们往往说,法代表了全社会的“公共意志”,实际上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将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意志当作抽象的、超阶级的公共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统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来集中的,但法并不代表统治阶级中个别人的意志,而是代表这一整个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