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1 10:04:34
导语: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家就开始专注于研究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桑代克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对教育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第一本讲解教育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著作,我国也对该书进行了翻译,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桑代克在他的书中分别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心理学教育的观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后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与之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教育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现如今,教育心理学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课题方面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它已经将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学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将原本理论化的观点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这种实践行为也促进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教育心理学独立性发展
在20世纪前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心理学体系脱离而出,但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开始变得空洞起来。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自觉扩展教育心理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脱离课堂式、说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学走进社会,从而实现了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这两大心理学的最广泛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时期,该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断涉及新的领域,提高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它不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两者结合后的一种服务于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性学科。
3.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各种学科研究课题的变化上看出其研究重点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是方向性的改变。其中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维特罗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解,他将教育心理学从单一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实践教学,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推广初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试验对象,这种复杂的关系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开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与教育对象的学习方法方面进行转变。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很多学生理论丰富,但实践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心理医学领域独立工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将真实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在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培养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独立性。因此,传统心理学的纯理论研究方式向实践教学研究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种转变必将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学启发与影响
教育心理学自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无论是从理论教学到互动式实践教学,还是从单纯的心理学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统一,都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受这种启发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国教育界为例,加德纳就曾对美国教育进行过批评,他认为教育要结合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响到智力的发展,早期美国对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和政策,导致美国民众无法了解中国,更不用说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在心理学界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之后美国逐渐放开了对中国文化进入美国的限制,将中国文化作为美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也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包容和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政府决策进行影响和启发。
5.总结
2.我国运动心理学目前发展现状
2.1研究重心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
运动心理学的产生是与体育运动学科的发展及需求是分不开的。体育运动不仅包含民众所熟知的竞技体育运动领域,更包括体育教育领域和大众健身领域,是一个多领域、综合性的科学,因此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不能脱离这三大领域的平衡发展,而偏重于某一领域的发展。由于我国在建国之初经济建设任务与竞技体育强国任务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竞技体育运动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头戏,人民对经济建设的需求与认知也大大压抑了对自身健身需求的正确认识,因此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科无论在研究重心还是在学科发展定位上都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从总体上讲,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动机、运动情绪、心理技能、运动员自我运动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研究与理论探讨,并将运动员心理实验干预、心理指导作为运动心理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来进行,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竞技运动领域的研究是主流,体育教育和大众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关注度过低,甚至被长期边缘化,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体育锻炼的心理学问题等社会体育健身需求等方面的心理研究虽有涉及,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落后。运动员个性特征、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等是中国运动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2.2 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整体研究实验科学验证,影响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
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在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三个权威性学术杂志——《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运动心理学家》和《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所发表的近几年的论文,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实验法仍然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当前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更注重实验操作与情境的结合,注重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但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实验法和测量法占居主导地位,仍然停留在实验描述阶段,且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分散状发展,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研究定向。尽管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及研究员在心理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性成果,但由于大多数研究成果尚属于经验的论证而缺乏科学的实验,使得我国的运动心理学无论就研究层次还是学科发展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育实践及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3.1积极摆脱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引进时间和起步时间较晚,仍然有可圈可点的优点。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必须要依存于本国的研究力量积极从内部寻求发展突破,因此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势必首先要突破目前竞技体育领域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
就我国当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竞技运动心理学已经不能完全涵盖体育教育心理学和大众健身心理学,三大领域的研究要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针对性越来越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趋明朗化,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及“终身体育”体育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群众健身意识及保健意识原来越强,对自身的运动心理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社区体育健身必须要加强群众健身时的体育锻炼方法与心态的指导,帮助群众建立并培养正确的健身兴趣与健身习惯,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两个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们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我国在这三个研究方向上仍然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发展情况的完整的、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未将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群众健身体育三个方向做完整区分,交叉重叠较为明显,但由于三个研究方向各自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需要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明确各自的研究方向、目的和任务,满足各自的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不同需要,因此,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三个领域系统化、独立化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3.2 多元化、科学化当前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实现国际研究对接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丽萍(1961-),女,辽宁凤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辽宁沈阳11003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5-02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加剧,心理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许多高校纷纷成立应用心理学专业,近些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但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善。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是高校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四大领域。
结束后,我国几所重点师范大学率先恢复了心理学科,当时基本以教育心理为核心。顺应社会发展,一些高校相继设立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却滞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专业教育内部原因。综观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共性问题,突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培养规格不明确,导致课程庞杂、零散,难以形成完整体系。由于大多数学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概括,而培养规格又缺少明确、具体的界定,因此,使得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意义得不到发挥,致使建立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础之上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失去了实质性的依托,难以构成完整的体系。
2.专业方向设定过于宽泛、模糊,缺少细化,学生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主要分为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四大领域,每个领域研究对象不同,涉猎课程各有不同。然而,在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却缺少相应的专业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将心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统合在一起为一个专业方向,这种宽泛、笼统、模糊的专业设置,使得心理学与不同领域相关联的专业课程混合在一起,构建一个主干课程架构,这必然导致主干课程架构缺少明晰的专业方向,致使学生难以形成专业学习的主攻方向,专业学习难以深入。
3.课程设置缺少整合,所设课程之间缺少内在联系。由于培养目标笼统,专业方向宽泛、模糊,致使应用心理学专业所设课程庞杂、零散,缺少明确专业方向和完整的学科体系框架,学科设置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难以获得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框架。
4.教学内容陈旧,与当前社会需要脱节。20世纪80年代后,一改前苏联心理学课程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大量引入欧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教学内容在专业理论方面有了极大的扩展。但使用的教材内容仍显陈旧,更由于心理学本土化程度不够,教学内容与我国当前社会需求脱节。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基础心理学相比较,应用心理学更为突出心理学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为强调应用型和实践性。就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看,其一,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二,培养研究型人才。前者,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心理学工作者,学生毕业后投入各领域,用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和技术,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后者,学生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接受应用心理学更高层次的学习,为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打基础。不论哪一个方向人才的培养,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不可或缺的特色。然而,实践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明显缺失,表现为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步入社会后,普遍缺少实践能力,不会用心理学理论分析、解释现实问题,不会应用心理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而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也表现出缺少专业方面的实践积累,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探讨实际问题。
二、社会转型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1.立足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以及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广博、宽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广泛的适应性,有专业特长”。以此为基础,确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合理定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及寻找有效的实现途径。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基于我国对心理学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和我国心理学人才培养状况,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研究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阐释,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在思想品德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可具体作如下阐述:(1)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包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要求学生有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有奉献精神,有服务社会意识。(2)知识结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既有一定的与专业关联的文化知识框架,也要形成至少一个明确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框架。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核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由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构成。其二,延伸性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这部分内容由与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四大领域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构成,围绕这四大领域,分别设定四个不同专业方向延伸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架构,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选择某一方向的课程。其三,拓展性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这部分由核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延伸性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延伸和拓展的内容构成,包括诸如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其四,更高层次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由心理学研究方法、专题实验、各心理学流派理论及技术等知识构成。(3)能力要求。这是指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相关领域的心理现象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和数据处理的初步能力;运用一门外语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如网站编辑的基本技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心理测量、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课程体系框架。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五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扩展选修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1)通识课程。该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高等数学等。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与许多学科具有关联,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学校规定的通识类课程外,应重视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建构。(2)基础导论课程。这部分课程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等。这些核心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延伸性,是各个心理学专业方向都必须掌握的入门课程,该类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心理学专业领域,同时也为后续的不同专业方向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专业导论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有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专业导论课程以基础导论课程为基础,向应用心理学四大领域延伸,学生完成核心基础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专业导论课程中再选择某一方向的课程,作为其专业主攻方向,形成专业特长。(4)专业扩展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等。根据应用心理学科发展的特点,为本科生开设各具特色、内容广泛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选择余地,为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各学科的进展提供了保证和资源。(5)研究性课程。为本科高年级的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独立研究和高级研讨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心理学研究。这些课程可设为考察课程。
4.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模式的实施途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是个整体工程,既要考虑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同时也要考虑专业方向的科学界定。
第一,构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确立科学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打破过去孤立、割裂的课程状况,围绕应用心理学的四大领域: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确立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构建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层次化、模块式课程由五个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扩展选修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五个模块的课程注重横向沟通、纵向整合,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建构一体化、结构化的完备知识体系。
第二,课程内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其实用性,专业课设置应突出应用性,突出其实践性。要着眼于现实情境中所涉及的心理学问题。要实现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体现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实践课(包括实习课、见习课)可与理论课穿行。实践课要突出操作性、技术性。
关键词:沉锚效应;心理效应;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54-02
Sinking-anchor effect theory’s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Xing Hui-li,Hu Xihou,Lei Guohua
(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on,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3, China)
Abstract:Psychology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significanceto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d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in higher computer teaching. It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omputer teachers in higher college should utilize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effect and avoid the negative. And it indicate the consistency of study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with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Keywords:sinking-anchor effect;psychological effect; psychology;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computer teaching
1沉锚效应
有两家粥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店总是比右边店多出百十来元,天天如此。细心的人发现每有顾客进右边店时,服务小姐都微笑着迎上去,盛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一半。走进左边粥店,服务小姐也总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有说加一个,也有不加的。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总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这是经商法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故事。左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与“不加”,右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一个”或“两个”。显然第二种问法更有利于促销。这在思维定势心理学中称为“沉锚”效应。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
“沉锚”效应是指,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擅用第一信息的“沉锚”效应会达到极佳的效果。是人际交往、谈判与经商不可缺少的课程。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要求,这就是第一信息的“沉锚”妙用。
2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
2.1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学校里,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也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活动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与心理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效果[1]。
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大学生一方面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层次,有着较强的独特性,但又未形成成熟的心理,处于可塑性极强的敏感时期。高校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必须考虑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沉锚”效应的第一信息妙用的特点正可以较好地配合完成这一教育目标。积极的第一信息“沉锚”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健康的心理活动趋势,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身潜质。
高校计算机课程有其枯燥深奥的一面,会让初学者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大学生对计算机课既好奇又有畏难情绪,总觉得自己也许只能粗浅的掌握,让学生树立信心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教是天职,让学生能学更是必须完成的职责。
2.2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沉锚”效应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
同任何事物一样,“沉锚”效应也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应正确地了解、认识、掌握并利用“沉锚”效应,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第一信息“沉锚”的积极妙用。
善用其好的一面,禁止其不好的一面。
2.2.1擅用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灵活聪明地应用“沉锚”效应的积极作用,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定势,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右店老板套牢顾客的爱面子心理,让顾客只好选择掏钱。同样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必须有技巧地、慎重地发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比如第一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可以给学生举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例子,然后对学生提出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你的学习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仅作一个熟练的程序员,是从大目标到小目标的选择,而不是要不要好好学习的思维定势,我想大部分同学将下意识地选择小目标。
教师应通过多方激励学生,缩短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维护心理平衡;尊重理解学生,促进心灵沟通,为“沉锚”效应发挥作用创造肥沃的土壤。同时借助较高的人格素养魅力、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运用准确、鲜明和艺术的第一声音使“沉锚”效应获得成功。
2.2.2避免消极作用
在高校教育别要注意消极的第一信息的“沉锚”影响,这种“沉锚”对处于独立而又不成熟期的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有时会持续一生。
比如人在判断事物时总会常看表面现象,产生“沉锚”效应心理,而对表面现象做出第一反应,这样产生的结果往往都会错的,而事实上看到的并非是它原本。每件事物总是当你不完全了解时是形式决定内容,而当深入了解后就内容决定了形式。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避免这种表面“沉锚”效应,也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学会判断和抵制这种表面“沉锚”。
3高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学学习
“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的前提”[2]。教育工作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1]。
现代的高校教师在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应更适应今天大学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心理学特别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形成心理分析的专业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格和社会性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计划,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提高评价/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当大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导师,帮助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在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将各种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应用“沉锚”效应时,可以与大学生的学习迁移相结合。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本领多了不压人,每一种本领或技艺的学习有时看不出对将来有什么作用,但是所有的学习之间都是相互迁移的,不是对未来有没有影响的问题,而是影响大与小的问题,这就是“沉锚”效应。
高校教师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将“沉锚”效应融入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第一信息影响作用,可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对现代教育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1页.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作者简介]王君君(1979- ),女,河南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学生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新乡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1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6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索的议题。众多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吸收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为其所用。本研究就是这种跨学科研究的一项尝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00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具体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自此积极心理学开始被世人所熟悉,并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由此可见,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是积极心理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本质。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必要性之一:教育者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促使教育者反思自我角色。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这种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它强调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当教育者根据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反思自我角色了,这种反思会使得教育者重新审视自身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并试图重建双方关系,形成平等合作关系,从而使教育目标顺利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积极心理学能够促使教育者反思受教者角色。只有在与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关系中,教育者的自我角色才是确立的。利用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和方法来反思受教育者的角色时,教育者就能够认识并理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这种主体性和能动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是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二)必要性之二:受教育者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积极关注和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引领大学生积极向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挖掘和培养,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尽量关注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积极品质并及时鼓励和表扬。
2.积极心理学能有效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积极的人生规划等人生问题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管理、挫折应对、适应发展,以此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必要性之三:教育实践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性。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部分理论可以通过实验方式检验,这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的思辨研究方式,跻身现代实验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检验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同时,从学生的人格特质出发,理解和帮助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2.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预见性。在高校中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开展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积极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有利于高校准确了解和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也有助于大学生本人科学地掌握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可行性之一:理论基础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可行性之二:现实基础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等。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理趋于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处于关键的形成期,因此,他们更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建构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
(三)可行性之三:目标基础
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目标基础。健全的人格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而这一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这种目标一致性表明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当性,它再次为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支撑。
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一)积极理念
1.幸福理念。积极心理学注重希望、快乐和幸福对人的意义,如何让人获得幸福从而过上良好生活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关怀。这些心理追求恰恰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个体内心和谐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幸福理念可以通过希望教育和快乐教育的途径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自我决定理念。自我决定理念的应用途径,主要是重新设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具体如下:第一,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念,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助人者的双重角色。第二,受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积极心理学提倡的自我决定理念集中表现在当个体面临困境时如何做出行动选择。这种自助者角色的担当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能力。
3.积极教育理念。积极教育理念的应用途径包括成长问题教育和赞赏教育。第一,成长问题教育的完成途径有:准确挖掘问题根源,问题归因正确;问题定性正确,要做到让大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暂时性和可控性,从而树立他们应对问题的信心;积极寻找问题本身包含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之间的联系,并探索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的条件和方法,从而达到对成长问题的积极解读之目的,让大学生从成长问题中获得积极体验。第二,赞赏教育。积极心理学“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认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这就是赞赏教育的立论基点。
(二)积极方法的应用
1.积极心理辅导法。积极心理辅导法不仅可以纠正和提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际效果,而且丰富了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体系,具体应用途径如下:第一,利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地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心理测量技术主要采用幸福感指标从积极的、正面的方面来描述和解释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同时强调测量技术的多样化。第二,利用积极心理学课程教育方式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设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利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培养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
2.积极组织系统法。利用积极组织系统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应用途径如下:第一,目标整合。在充分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功能、教育责任主体地位以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三者的目标整合,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提供明确目标。第二,路径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各有自己的功能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始至终都离不开社会或社区的参与。家庭是个体的重要成长和生活环境,必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将家庭、学校和社区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一体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必然要求。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由于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积极理念和积极方法来贯彻积极心理学思想,因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区分为积极理念的应用维度和积极方法的应用维度。因此,文章对这两个应用维度的具体途径分别作了探讨。在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进一步分析了其应用途径,并从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理念和积极方法两个维度加以考量,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3]陈浩彬,苗元江.快乐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1).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门课的教学任务:国本1501班的《海关报关实务》、财本1801班的《管理学》、财本16的选修课《国际金融》;指导9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
一、本学期工作小结
(一)教学工作
1、教学准备
本学期第一个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本学期开学之前,我按照学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学》、《海关报关实务》和《国际金融》的教案。开学后,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论框架结构,认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表。
2、认真备课,严谨教学
为了备好课,我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所学习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却比较强,这也正好突出了我院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应用性人才,再加上我院各专业的特点——实用性强。所以在我的教学中都本着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现实化,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学生既易于接收知识,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融会贯通,主动创新
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把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讲透彻,还要适当的扩展授课内容,将本门课的知识与本学科的其他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而不是把每一门课都孤立起来。本学期,在授课的时候,我总是有意识地穿插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海关报关实务》课上,我经常引入《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以及《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帮助同学们融会贯通,建立立体的专业知识结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最忌讳照本宣科,缺乏创见。如果课堂没有新意没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并将相关知识的最新动态和信息穿课堂,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听课的兴趣。在上《海关报关实务》这门课时,我除了在内容上丰富课本知识外,还在实际应用方面下功夫,力争让学生学有所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科研工作
在过去几个学年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本学期,我的科研工作取得的较大进步,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课题《*********》顺利结项,并被评为一等奖,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三)评建工作
在日常工作之余,认真学习评建知识,深刻理解评建指标体系,并将评建的标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级指标的负责人,我团结带领有关同志,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相关资料的起草和整理收集工作。
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作为年轻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1、提高备课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非常重视备课质量,每次上课前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认真准备每一节课,认真思考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教案的标准化还有待提高。下学期,我将严格按照要求备课,提高教案的标准化程度。
首先,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将难以理解的东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解。其次,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2、不断学习,充实提高
[关键词]心理电影;心理教育;健康水平
目前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的观念与需求已深入人心,大学生们将接受心理教育,作为自己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校的发展咨询,即关心自己的个性塑造、注重环境适应能力、择业及未来发展的人数逐渐增加,至今达到发展咨询与健康咨询约为2:1的比例。更多的大学生从书本、网络上关心心理健康新概念,关注人际沟通技巧,关注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与日益发展的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相比。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显得滞后。本文以在校人数是一万人的高职院校为例,一般心理学教师不足两人,低于万人四名心理教师的国家标准。相关专业的心理学课程处于有大纲欠实施,心理学课程缺开,并逐渐形成惯例。笔者从事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教学20年,工作实践证实,凡是经过几十学时系统学习的学生,均熟悉心理学理论;了解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有明确的自助、互助意识和能力;了解自我,有完善自我的欲望;了解别人,更容易与他人合作、协调。可以说,心理学的学习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电影是电影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从上个世纪50年代《爱德华大夫》影片的播映开始,心理电影进入我们的生活。《爱德华大夫》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成为许多年轻人对弗洛伊德和心理学最初的了解窗口。到第六十四届(199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诞生,心理电影已走向成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肯定。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电影本来是运用电影的形式反映生活中种种心理现象的,至今被各高等院校作为鲜活、典型的心理学教材,普遍运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收到了奇异的效果。
当今生活中心理电影众多,涵盖的生活面很宽,其实每一部心理电影都有现代心理的理论作为依据,每一部心理电影都涉及很多心理学知识,我们试图通过心理电影的播放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以播放电影的形式宣传心理学,潜移默化地告诉同学们生活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们从心理电影欣赏中学到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一、心理电影是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严格地讲,所有的电影都包含有心理描写的成分,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我们界定的心理影片,是指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成熟后,反映或展示某种心理学原理或者典型心理障碍的电影,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它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心理影片就如同一个个现实的案例,一段段丰富的、真实的,或者极端的生活片段再现,把人性中丰富、正向的、病态的方面都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反应和深切触动。心理学搭载在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就成为引发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良好途径,这也是目前高等院校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
二、心理影片的课程教学构思
为了达到运用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教育的目的,我们选用心理学理论讲授和心理电影欣赏相结合的方法。赏析心理电影又不同于一般的电影欣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情投入,而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特别要重视其中的情绪以及象征;而是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地领会影片内涵得到观影启示。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视觉冲击、视听享受,得到心理休闲和放松身心之余,也能品尝到深入浅出、营养丰富而回味良久的心灵大餐。对心理影片的欣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自己欣赏,通过对剧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启示,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学生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电影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于情节的推进不断做出期待、预测和判断,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形式也日益成为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极佳方式。另一个层次是属于心理教师对心理影片的解析。他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是对电影内容在心理学层面呈现的常识和规律的深度探讨,并以心理学视角来关心影片故事的感染力在哪里,对心灵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在哪里。
心理学理论讲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介绍,二是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学习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以后,再欣赏心理影片,就将上述两个层次初步结合起来。看前有问题,看中有思考,看后有反思,效果能大大的提高。结合人格理论讲授对学生的气质、人格做测量并现场咨询,让学生了解自我的欲望得以满足。学生们了解了自我,更好地完善自我,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学习和看心理电影建立起联系后,针对性加强了。以播放电影的形式宣传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人生的乐趣。
三、从心理层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1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id)即原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遵循快乐至上的原则,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ego),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约束自己的行为,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 生活行为的心理分析深化
人们在生活的行为,实际上正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是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综合反映。本文注重于本能层潜意识的讨论,使生活行为的心理分析更加明确和形象。
本能层(visceral)的分析。如何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的本能层行为,而非理性的直觉冲动?我们通过心理电影鉴赏来引导大学生本能层的释放,“所有戏剧艺术使观众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参与进去。这样,它们是探索快乐维度的完美媒介”。心理学流派理论的介绍和心理分析使学生获取 的同时,心理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Boorstin指出电影投合三种不同的情感水平:本能的、替待的(vicarious)和旁观的(voyerur),………‘如果本能水平用内容抓住观众,引起自动的反应,那么替代的水平则用电影中的故事和情感线索使观众卷入。…‘你被吸引到故事中,对情境和角色产生了认同。全神贯注于电影是会感到世界在身边消失,时间好像停止了,身体进入到被转换了的情形中,社会科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flow)。”旁观的水平是理智的水平,与反思层相似,是站在后面对一个经历进行反思、观察、评论和回想,“旁观者”的眼睛,是头脑的眼睛,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这三种水平的转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引导本能的发泄,有利于理性的反思。最终沿着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轨迹发展。我们借助心理电影介绍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和思维方法,又用心理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反思。顺利地引导本能层向理性转归,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观点
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梅内盖蒂教授对世界一百都经典影片的剖析。他通过多年实践发现了人的本体自在(In seOntico),突破了弗洛伊德、弗罗姆、容格、马斯洛第三思潮等心理分析的局限,从本体心理学这个独特的视点,对影片进行深入剖析,并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潜意识动力挖掘出来,进行深层次的生命本体学的分析。人的潜意识世界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驱动人体行为的动力源头。导演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影片中表现了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所以,一部伟大的影片是导演的一个伟大的梦,也是创作团队集体潜意识和导演个人潜意识的深层反应。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导演,从西方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尔可夫斯基到东方的黑泽明、张艺谋……都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又善于寻找到人类灵魂深处的绷紧的潜意识心炫,并将它敲响,将人类本体自在的潜意识本能唤醒。这种唤醒是全人类的自我感悟,而不受地区、文化、民族、人种的差异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部优秀影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关键在于每个观众是从自己的潜意识去信同影片,与生命情结获得同构,观看一部影片也是一次心理测试的过程;既是对集体的也是对个人的测试;既是对社会文化的也是对个体生命世界和文化结构的临床检验。观众通过对影片中人物的认同,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我,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本体心理学是对人的生命结构本质的剖析,是对文化人类的独特探索。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雷洛阿先生说过:‘……生活是电影。’我想更明确地说,电影表现生活,但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电影。”当我们将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观点介绍给学生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们对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剖析电影、剖析生活、探讨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整理自己积淀的情绪,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接纳自我,带着一份如阳光般温暖、轻盈和纯粹的好心情,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赏析心理电影从侧面告诉我们的另一层意思是,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艺术,享受生活。运用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师生们都感受到认识自我的愉悦、发现的愉悦。课程的开设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消极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94-02
在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物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实验技能、技巧及创造性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所以许多高校对物理实验教学经费投入都有了较大幅度增加,教学设备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在硬环境欣欣向荣的背后其实也暴露出了软环境相对跟不上,学生存在较大的消极实验心理问题。
一、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
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的根源在于中国实行的应试教育政策。应试教育从心理学角度其实是一种认知主义的教育方法,它认为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知识,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而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教育者如同一个谆谆教导的家长,希望把自己一生走来认为对学生将来有帮助的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他们,但却忽略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他们愿意吗?喜欢吗?能掌握吗?毕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经历的环境不同,对人生观、世界观的理解不同,并且也
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教育者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思想强加给被教者。
二、新的历史形势下产生新的问题
1.扩招膨胀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大专院校迫于生源、师资力量等压力下将入学和毕业的门槛都做了适当下调,学生的素质受到了极大影响。某些考核方式让学生一学期没怎么学习的情况下,却只要考试前突击一下也能顺利过关。这种应考心理的存在让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危机感,惰性十足。
2.随着国内阶段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重,让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他们都更注重眼前缺失,偏重于外语、计算机、会计、管理等等这些对自己毕业工作有巨大帮助的科目,而那些以培育能力为出发点的如高等数学,物理实验等基础性学科则兴趣索然,即使学校规定了这些课程是必修课程,同学们也是“朝闻道、夕忘光”。
3.各大专院校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各大院校间开展科研交流较多,开展教学方法讨论较少。而作为教育支持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最前线的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只是对“岗前三门课”稍作了解,很少将里面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更别提教学方法创新了。
三、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具体举措
在这样的现状下,是否有什么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呢?在西方的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针对学生自主性教育的研究,比较著名的当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就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我国著名学者周国韬等人认为要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下四点:(1)培养学习兴趣;(2)提高学习能力感;(3)增加外部目的;(4)认知知识价值观。根据以上这四点要求,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做的措施可以分以下几点:
1.从学校方面来讲,应该加在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不断提高实验课对学生的吸引力。(1)加大师资和设备的投入。教育资源的缺乏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化。而且实验设备的更新也能让实验课程更快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使现代科技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学分比重。学分比重的增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这门功课的重视度。对教师来说,学分比重的增加可以适当地增加更多较有深度的实验项目,而学生对这些实验项目也会更感兴趣,也能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3)加大对物理实验课介绍,让学生认知到实验课的价值。首先,可以通过网络、说明书、壁画等宣传手段将实验内容进行介绍。介绍内容包括实验的背景知识、相关的前言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4)多开展物理实验竞赛、兴趣小组等活动。实验室应增加演示实验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的参与实验竞赛或是开放项目的积极性。实验竞赛、兴趣小组等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实验的更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的思考问题。
2.从物理实验课程设置来讲,应将提高学生积极性考虑在内。(1)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要与时具俱进,密切联系时代的发展。多开设一些应用性较强、动手机会较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其中。如一些职专院校在开设电路实验课时,若能直接将企业的某些产品带入课堂,让学生马上可以领会到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是很有帮助的。(2)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课应该提高它的深度,加大它的学时数,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思考研究才能完成实验。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才会进行更多的思考,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从中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3)部分基础性实验进行分类性教学。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部分学生在中学里可能已经有接触过,但也有学生没有做过。因此,这部基础性的实验课可以作为预备性实验,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性补充所欠缺的知识;而对于不选择做这些实验的学生,可以采取简单的考核免除这部分实验的训练,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4)在教学时应鼓励启发式的教学。改变传统过“细”的教学方法,注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老师的启发中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一堂实验课尽量让学生有所得,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被调动起来。(5)改变物理实验考核制度。改变原有单一的考核方法,采取综合考查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从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彻底消除学生得过且过,混混也能过关的消极心理。一定的压力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性的提高,也会使他们加大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两手抓”,在不断投入师资设备的同时,也要在学生教育心理上下大功夫。让实验课程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实验技能、技巧及创造性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3]李灵杰.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消极心理定势分析[J].物理实验,2000,(7)..
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推荐的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资料,欢迎参阅。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一
1. 课程学习计划
__年下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现代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专业必修课: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专题
专业选修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育研究导论
研一上学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育学为主,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__年上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外国语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 专业必修课: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微格教学
专业选修课:数学教育心理学
研一下学期的课程主要以数学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开设微格教学课程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技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该学期中后期,阅读文献的同时选好论文的研究方向。
研二上学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实习期间,需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并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搜集素材。
2. 文献阅读计划
怎样解题(波利亚) 数学的发现与猜想(波利亚) 基础代数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一(项武义) 基础几何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二(项武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思想概论(史宁中) 数学直觉与发现 生活的数学 简明数学史 教育学(王道俊 郭文安) 数学史
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 拿什么吸引学生
数学能力心理学(克鲁捷茨基) 数学教育学导论(张奠宙) 数学教育概论(曹晨翰)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F.克莱因) 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 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米山国藏) 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张奠宙) R软件教程
数学教育心理学(李士琦) 数学教育心理学(曹晨翰 章建跃) 数学文化概论(胡炳生 陈克胜) 数学与哲学(张景中)
上述书目是研一期间必须读的,其中有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书,也有导师推荐的数学学科的经典书目,另外,还有一些书是数学教育方向的必读之书,了解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计划读完这些书,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时间多了解一些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然后和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作比较,从而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育理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二期间,应该多读一些与论文有关的书和文献,同时,还应多看一些教材教法方面的书籍,达到在做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师基本功的目的,为以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1.研究现状和意义: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也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现象,有不少学生有着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困惑。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性别差异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影响吗?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缩小差距吗?
本文是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采用调查问卷,成绩统计以及实证研究和个案访谈等调查方法,初步探讨了重点高中男女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的出现的性别差异现象的原因。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家庭对男女生思维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影响,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数学上出现了差异。女生在机械记忆方面优于男生,男生在理解记忆上优于女生,所以在处理问题是男生更能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女生习惯从局部出发去解决问题,而男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基础题和计算题的准确率方面高于男生。
2.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进度安排
针对这些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初步制定了缩小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差异的对策,首先是树立性别意识,改变教学评价,即对男女生的评价要顾及男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鼓励学生为主 ,为男女生学习数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学习中的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在教学中注意暴露教师或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培养数学思维,特别关注提高女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三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着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遇到失败不气馁的精神意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排除心理上的困难而勇往直前;四是培养女生的情感意识和提高女生的情感智商,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五是鼓励男女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同时指导男女学生用正确的归因方法完善自我等。
本研究是在提出设想后做出的实践研究,用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对策的可行性。由于样本对象和时间的局限性,没有进行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实践,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研究的方法:调查问卷,为了使得到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选择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
进度安排:__年3-5月,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__年6-8月,通过阅读,设计好调查问卷,同时整理资料,写文献综述。 __年9-10月,实习期间,对在读高中生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并录入数据,便于分析。
__年xx-xx月,用软件分析问卷的数据,得出结论。 20xx年1-3月,整理所有材料及数据,最终完成论文。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二
入学已经接近三个月了,我基本上完成了从一名本科生到一名研究生这一角色的转变。三年研究生阶段是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目标或任务需要奠定基础或完成。为此,需要制定好自己在本阶段的人生和学业的整体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好地完成计划中的各项任务。特此,我就我的研究生阶段做了如下规划,还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
(一)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主要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其中第一学期公共课有政治和英语。基础课有卫生统计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而专业课有流行病和肿瘤学安排在第二学期。
(1)公共课中的政治在上周已经考完期末考试了,而英语,因为通过了免修考试,所以我是不要求上课的。然而,我却深感在自己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很少主动用英语开口说话。听力方面,尽管已经过了六级,但我依然感觉到自己的水平仍处于中下阶段。所以每周的英语课我基本不会缺席,还从图书馆借阅了几本医学英语书,每天都会坚持读几篇英语文章,听1-2小时的voa或疯狂英语。英语贵在坚持和积累,相信我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成效。
(2)我深知基础课程对研究生的重要性,且由于我们的基础课多数是没有课本的,所以只能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复习,思考,查阅资料和文献。每次上完课后,我都深感自己在基础知识上的匮乏,所以只能去图书馆多借几本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肿瘤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但是考虑到进入临床后的繁忙,学习时间会相对减少,所以我在这个学期跟着已经开课的附一院旁听肿瘤课,并基本把肿瘤学课本看完一遍。
(4)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计划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并且弄清楚文章的精华所在、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文章的经典的表达方法,把认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摘抄下来,为自己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5)准备明年的职业医师考试,浏览职业医考试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的开始看职业医考试科目,争取一次性通过。
(二)掌握各种学习工具
(1)加强英语的学习。英语是一个工具,与世界接轨的工具。结合自己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小时来练习口语跟听力。阅读方面,时常浏览与专业相关、权威的英文网站、英文文献或期刊,既能提高阅读,又能提高专业方面的知识。
(2)多练笔。养成经常写点东西的习惯,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使自己在以后写论文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没东西可说。
(3)熟悉并运用论文写作工具。掌握比如google scholar、PubMed等检索的应用。虽然大学期间已通过计算机二级,但长年不用早已生疏Word、E_cel、PPT等软件的运用,现在需熟练掌握。
(三)未来规划
(1)第二学期以后就进入临床阶段,公共课和专业课几乎没有了。在这一阶段,应该是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选题,并且进行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的时间段了,在这期间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学习和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知识,定出论文框架。我想在研三的时候,应该会花费很多时间在择业方面,所以在研二的时候,就要多练练笔,多花点时间在论文上。但同时也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其实我本人的最大兴趣还是在临床方面,我热爱临床工作,所以我会积极学习临床中的一切知识,扎实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做个正直的好医生。
(2)三年级,主要是要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最终完成论文答辩。当然,还有重要另一方面,便是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如果说前几年的基础打得扎实,相信毕业论文和工作都不会太难,相信自己若能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最后的收获会是丰硕的。
结语:
从启蒙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写过学习规划。我知道范老师要我写下这篇学习规划,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以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给我提供指导。以上提到的只是自己大概的一个想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落实到实践,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学习的还会更多,都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但是我会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总体方向,将每个阶段都落实好,踏踏实实的前进。而在前进的过程中,真诚的希望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三
进入研究生阶段,感觉和本科学习有相当大的差别。走进研究生学习新阶段,我必须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迎接新的生活。我将尝试着跨领域学习、研究,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创新,不断进取,希望研究生三年生涯中所得所获将成为我人生中又一宝贵财富。
我认为做好计划是极其重要的。我计划通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掌握专业学科之外的广阔领域的相关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同时,与专业领域带头人及各导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以后职业生涯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健康的身体状况是学习者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将三年学习时间做如下规划:
研一:
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休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尽量多修,能把研二的课也修了最好,然后是学好英语,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多读书。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我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我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我学习能力的考验。
除了以课程学习为主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第2学期,对于部分基础较好和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考虑开始选择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开始部分跟踪型研究工作或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跟着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逐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便逐步适应研究工作。
研二:
采取定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不应无故缺席或迟到。在研讨会上我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区别,要有意识地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别人报告时应认真听讲并积极提问,更要特别珍惜自己每次报告的机会。抓紧时间认真读几本经典专著。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经验对现阶段是非常适合的,要逐渐开始积累和储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己的工作思路。
这一年,可能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能会让我感到轻松和愉快,但这段时光因此稍纵即逝。我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对于论文的选择,宜由易到难,切忌好高骛远。尽管如此,我仍可能觉得多数论文像“天书”般难读。此时也不要急躁,多半原因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足,请补学相关的知识后再来读这些论文。遇到读不懂的论文可在同学之间讨论讨论,不应过多地依赖与请教老师,因为我读的论文老师未必很认真地读过。要做出有创新的研究工作,我首先要在某个专题上超越自己的导师。
按照通常的要求,这一年我必须要开题,且由于第三学年要忙于工作等可能让我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的事情,加之还要撰写论文,所以在本年度是您完成论文重要研究内容的一个关键阶段,切勿放松。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试着投稿。争取能够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我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这对开阔我的视野,改进我的研究思路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因此,我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开题前,确认我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多导师提倡同学们发掘潜能自行选题,硕士阶段的研究可从模仿别人的工作开始,并逐步深入下去。也可以选择导师或本方向博士生研究中的某个子课题。
看书将是研究生三年始终不弃的学习任务。只有不断地读和想,才能让思想深入,让见识广博,才能让研究有所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最起码的根基。看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交流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但个人的学习成果却是以写作来表达的。只有我们在看书交流中带有写作的意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文章是个人思维规范性的表达,是个人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更是社会评价一个研究生的最快捷方式。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能有资格毕业。因此,写作是研究生二年级重中之重的任务,在这一时期,必须保证论文的发表。
研三:
第一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第二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饰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
研三就是写毕业论文,实习,工作了,有了前面的理论沉淀和实践演练,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再参与项目,和毕业论文及找工作无关的事情尽量少做或者不做,老老实实写论文、去实习。
读博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为自己的学习根基打好基础,之后在三年级全力以赴地准备考博。另外,考博时的面试是影响我是否考得上的关键所在,不过,面试短短的时间也是我长久知识积淀的结果。考博不是能临时报佛脚,最好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定下目标,并且长久努力。此外,在研三中毕业论文成为另一件重要事务,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方向一般会影响到我的考博和就业的方向。如果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一定目标的同学,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下大力气,让自己的学位论文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