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1:20:35
导语:在老年护理相关课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加强社会管理,充分认识发展“因病托老”机构的重要性,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进”的原则,加快我国老龄人口“因病托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发展“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的政策措施。为此,我们提出建议:
1、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因病托老”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展“因病托老”机构或老年护理院,既是老龄工作的新课题,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既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接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措施。“因病托老”机构可以合理分流大医院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老年患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利用效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所以,各级政府及卫生、民政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的建设和发展。
2、将部分现有医疗机构转型为“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应该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一级或二级医疗机构(包括厂企医院)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护工人员的培训。值得强调的是,借医改及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契机,每个市级政府都应该兴办几所有较大收容量和服务规模的该类机构。
3、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的通知》([2010]58号)精神,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以满足城乡老年人群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地方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要完善落实优惠政策,确保非公立和公立“因病托老”机构及老年护理院享受同等待遇。
4、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因病托老”及老年护理院是偏重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服务机构,因此,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按行业特点,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准入、退出、监管制度,规范“因病托老”服务市场行为,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因病托老”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并鼓励社会各界对标准和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
【关键词】 精神疾病;跌倒;因素;对策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增多,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亦随之增加。人到老年,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老化衰退,五官、四肢的功能出现障碍,这直接影响老年患者的安全,其中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临床护理人员探索的课题之一[1]。因此,探讨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对避免纠纷,提高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且发生跌倒行为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3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在我院住院且发生跌倒行为的32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因神智改变所致的跌倒)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药物的使用情况、跌倒史及跌倒的时间、方式、所导致的后果等进行收集,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1~90岁,平均(77.03±6.59)岁;疾病诊断:均为脑梗死及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躯体疾病;56.3%的跌倒患者曾有跌倒史。
2.2 发生跌倒的时间、地点 见表1,2。
2.3 跌倒与服用镇静药物的关系 32例患者中有18例服用镇静类药物,占56.3%。跌倒与年龄的关系,见表3。
2.4 跌倒后所致的后果 见表4。表1 跌倒的时间表3 跌倒与年龄的关系表4 跌倒后所致的后果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1)从一般资料可见,老年人均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脑梗后遗症为多,同时合并2种或2种以上躯体疾病,影响老年人的稳定能力,引起平衡失调。研究证明,老年人患慢性病越多,跌倒的危险性越大[2]。(2)资料显示:56.2%的跌倒患者发生于夜间,这可能与夜间工作人员少,患者自行上厕所、活动所致;同时46.9%患者由于起床或坐起而跌倒,这可能是因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3)从资料可以看出,56.3%的跌倒患者服用镇静类药物,镇静药物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Galesb等[3]研究表明,服用此类药物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4)年龄是跌倒危险的主要因素,资料显示,跌倒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占43.7%,与陈月娟等[4]报道的50%相似。(5)大部分老年人跌倒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果,轻者,软组织损伤、出现开放性伤口,重者,导致骨折。这可能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体力衰竭,感觉反应能力下降有关。
3.2 护理对策
3.2.1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类药物、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3.2.2 加强巡视,了解患者的需求 Conley[5]研究发现,有7.9%的跌倒与身体活动有关,白天的活动(如用餐、洗澡、行走、上厕所),晚上起床大小便均可引起跌倒。因此,护士应主动给予帮助,认真做好生活护理,对患者采取适当的个体预防,关注个人需求,使护理策略更加灵活[6]。
3.2.3 协助患者进行活动 对于老年人应督促或协助其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做操等,并对他们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久病卧床及服用镇静类药物患者上下床、久坐站立时速度宜缓慢,动作幅度要小,以减少性低血压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肌力训练、关节灵活性训练,并注意补钙、多晒太阳,防止肌肉萎缩无力和骨质疏松。
3.2.4 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段的护理力量 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故应合理调配夜间护理人力,并配备必要的护工。
4 小结
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要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对每位住院老年患者,仔细评价发生跌倒可能的危险因素,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以减少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行为的发生,提高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苏娜.香港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59-360.
2 张健,伍爱婵.广州3个城区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1,9(5):257.
3 Galesb J,Menards M.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selected medications and falls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1995,29:354-358.
4 陈月娟,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5,5(5):56-5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年 4-6 月从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8所养老机构中选取55名护理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护理员现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员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户口类型)和工作特征(劳动时间、照顾老人数量、从业时间、月平均收入、是否有培训意愿)两部分。共发放55份问卷,回收5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100% 。
2 结果
2.1 养老护理员一般情况。参与调查的55名养老护理员中年龄25~45q10人(18.18%),46~60岁40人(72.72%),61以上5人(9.10%);男9人(16.36%),女46人(83.64%);小学及以下13人(23.64%);初中34人(61.82%),高中及以上8人(14.54%);农业户口43人(78.18%),非农业户口12人(21.82%)。
2.2 养老护理员工作特征。月收入1000元以下18人(32.73%),月收入1000~1500元30人(54.55%),月收入1501元以上7人(12.72%);劳动时间在8h以内19人(34.55%),9h~14h者27人(49.09%),15h以上者9人(16.36%);照顾老人数量3人以下4人(7.27%),4~5人10人(18.18%),6~7人23人(41.82),8人以上18人(32.73%);从业时间不到1年8人(14.55%),1~3年22人(40.00%),3年以上25人(45.45%);30人(54.55%)参加过培训,25人(45.45%)没有参加过培训;38人(69.09%)有培训意愿,17人(30.91%)没有培训意愿。
3 讨论
目前承德市养老护理员酬劳少、劳动时间延长、体力消耗大,年龄较大、文化浅,女性居多,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专业化。
3.1 酬劳少,劳动时间延长,体力消耗大。承德市养老机构护理员的酬劳较少,原因是养老机构的发展基金缺少政府资助和银行贷款,在运营成本高和床位利用率低的双重压力下,通过降低成本精简机构员工、降低酬劳来维持。此外,养老护理服务是一项持久工作,护理员很少有节假日休息的时间,每日的劳动时间均超过8小时,同时还要负责数名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又劳累又繁杂,这样的体力消耗将很难保证对老人的服务质量,护理员的工作负担加重,长此下去,同样不利于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建设。
3.2 养老护理员整体年龄较大、文化浅。目前承德市养老机构护理员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在46以上人员为主,年龄偏大且半数以文化水平浅,护理水平偏低。由此可见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没有医学护理知识,很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本研究中护理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浅,学习能力及记忆力下降,参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效果欠佳,大部分护理员没有医学护理知识,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较高水平服务,满足不了老年人护理需求。
3.3 护理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居多。合理的性别结构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目调查结果显示,承德市男女养老护理员性别比例为1:5,女性护理员数量为男性护理员的5倍。养老护理最主要的工作是照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极易让人觉得养老护理员就是看护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保姆”,并且女性一直被认为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男性从事这个行业则被认为有损男子汉形象,多数男性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从事养老服务的男性较少。而养老护理大多是照顾行动不便、常年卧床的老人,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男性在这些方面较女性占优势,更适合胜任。
3.4 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福利收入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护理技能专业化程度不够,只能为老年人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等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此外,相关培训机会较少,培训模式单一,甚至部分人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几乎看不到发展前景,从业积极性降低,很大程度都影响着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稳定性。
4 对策
4.1 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养老服务产业,重在服务,而服务的核心重在护理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定今后要实施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因此,有学者建议国家制定和完善政策,对中高等医学院校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加大扶持,调整培养方向,开展“双证”教育认证模式。依托承德现有的承德医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等大中专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和专业,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养老护理员上岗前的职业培训,获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毕业后再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同时拥有“双证”,使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优势,扩大了就业范围,另外可以参考其他城市的做法,承德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在养老护理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制定养老护理工作的特殊待遇政策,接纳专业人才上岗工作,使养老护理队伍更加健全壮大。
4.2 完善养老护理机构的奖励制度。养老机构要进一步修订护理员和奖励制度,按照养老护理员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等级评定工资水平,依据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分配奖金,以此来满足护理员生存需求,保证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使护理员认识到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归属感,同时提供晋升机会,令每个护理人员都有自我上升空间,实现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档案;家庭病房;健康护理;生活质量;社区活动
1 前 言
近年来,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加强社区保健护理工作是医院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发现,现如今我国社区的老年妇女存在很多的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适合老年妇女保健护理的措施,是提高我国医院卫生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老年妇女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1]。因此,本文从开展社区老年妇女保健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重点分析了开展社区老年妇女保健护理工作的举措:宣传各种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常识,建立规范有效的健康档案,注重家庭病房的开展,积极主动的增强更年期妇女各种疾病的治疗工作,组织有理由老年妇女健康的社区活动。最后得出:只有不断的加强我国社区老年妇女健康护理工作,不断的提升健康护理的质量,才能让老年妇女感受到温暖,才能不断的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
2 开展社区老年妇女保健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了增加社区老年妇女的寿命,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开展社区老年妇女保健护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理特征和生理改变,解决老年妇女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了解心理和精神健康变化[2]。通过保健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年妇女朋友的这些生理问题以及妇科疾病。由此可见,保健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3 开展社区老年妇女保健护理工作的举措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开展社区老年妇女保健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社区保健护理工作,结合相关的资料,总结出如下开展社区老年妇女保健护理工作的举措:宣传各种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常识,建立规范有效的健康档案,注重家庭病房的开展,积极主动的增强更年期妇女各种疾病的治疗工作,组织有利于老年妇女健康的社区活动。
3.1 宣传各种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常识 在社区老年妇女中开展各种有利于他们健康的宣传工作,对于他们了解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社区保健护理相关人员要定期对社区的老年妇女朋友进行定期的讲解,讲解内容主要包括,当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是如何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整,以及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等等。另外,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张贴各种对老年朋友生活和健康有利的预防措施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条例也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3.2 建立规范有效的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是社区健康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健康档案可以让社区健康护理工作者明确的了解每位老年妇女的身体状况,定期组织老年妇女进行体检,同时提供老年妇女所需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以及帮助她们加强与医院的协调联系[3]。健康档案让社区保健护理工作者能够通过档案了解每位社区老年妇女的身体状况,可以定期的进行相关的治疗和其他帮助。
3.3 注重家庭病房的开展 开展家庭病房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年妇女,让其感觉到对其的关心和帮助,另外在家庭病房开展的同时,还可以交给家属学习一些基本的护理,比如按摩,拔罐等等。这样通过家属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通过开展家庭病房,为病人提供了治疗机会,也为病人家庭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很受大家欢迎。
3.4 积极主动的增强更年期妇女各种疾病的治疗工作 社区老年妇女保健护理工作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更年期妇科疾病的治疗。为此,社区保健护理工作人员要做好疾病的筛查工作,做好预防,同时有病一定要尽早治疗。比如,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有上升趋势,亦必须注意防治。
3.5 组织有利于老年妇女健康的社区活动 老年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进行必要的活动,社区工作人员要定期组织老年妇女们参加各种健身活动[4]。比如,各种老年操等等。同时,社区还要建立老年活动娱乐中心,让老人有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这样不但可以解决老年人的各种心理问题,还能增强他们的体魄,非常有利于其健康。
4 总 结
总之,只有不断的加强我国社区老年妇女健康护理工作,不断的提升健康护理的质量,才能让老年妇女感受到温暖,才能不断的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才能让老年妇女朋友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 李纪红.社区老年人的康复护理[J].卫生职业教育,2008(23).
[2] 徐洁,周爱妹,黄盈碧.妇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急性精神障碍的原因探讨及护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04).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内科;睡眠质量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对维持生命活动、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老年心内科患者因多种因素影响,睡眠障碍比较突出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世界癌症死因的首位[1]。如何针对老年心内科患者进行合理规范的护理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以我院12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综合护理干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中包括高血压49例,冠心病41例,心功能不全13例,心律失常17例。将12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63.6±7.3)岁;观察组平均年龄(65.2±6.9)岁。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课题相关内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对于两组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综合护理方案[2]。具体方案如下:①患者综合病情评估: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将心内科相关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由于心内科患者老年化特性,护理人员通过患者的陪护状况进行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估;②心理护理:由于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生理反应和敏感性有所下降,疾病的发生往往引发失落、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导致疾病的进展。每日护士查房,应当注意患者心态变化,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要求进行评价,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良好心理。③优化睡眠环境:对心内科病区进行合理的布局,注意病区条件的改善,维持空气清新、恰当安排陪护等。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的工作中,不仅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需要给予患者正确的睡眠卫生指导,还应当指导患者如何采取舒适进行睡眠,并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3],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评分情况,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加以比较。
1.3疗效评判 本研究对患者睡眠质量采用PSQI评估量表进行评价,PSQI的总分为21分,患者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较差;患者PSQI总分越高,提示其睡眠质量越差[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如P
2结果
两组老年心内科患者治疗前的PSQI评分及PSQI评分
3讨论
老年心内科患者的睡眠障碍,往往会降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其家属在经济、心理以及治疗上造成很大影响[5]。本文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老年心内科患者的PSQI评分及PSQI评分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可以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春丽.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谵妄症状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8):1019,1020.
[2]薛占苍,刘宏雨.老年脑梗死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对血压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5):3504,3507.
[3]刘熔雪,江小燕,何莲瑛,等.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闭[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2):35,37.
[关健词]康复;护理干预;老年痴呆
我院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对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痴呆患者42例,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或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痴呆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
1.2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42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具有一致性(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1年[1]。具体干预如下:(1)心理护理干预:了解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鼓励家属多与其交谈沟通,使患者建立信心,有家庭及社会归属感。(2)认知干预:定期向病人及家属宣教老年痴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康复训练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提高病人及家属对老年痴呆的认知程度。(3)行为干预:在有人照护的情况下,让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专人的指导下,让病人每天行走或运动15min~30min,能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保持肢体肌肉、关节处于功能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僵直发生,有效促进病人活动能力的提高。为病人安排一定的时间看报、看电视,使他们与周围环境接触,以培养其对生活的兴趣。当病人出现特殊行为异常时,应试图为其提供一个所谓安全的地方,对其适当放纵的效果往往比主观限制为好[2]。(4)饮食干预:早期合理饮食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如增加优质酯自质的供给,其中动物性优质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总餐的50%左右。如果以素食为主,豆制品不少于60g/天;胆固醇量控制在300mg/天。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等,并应补充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硒[3]。少量多餐,不能自己进食者给予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不吃油炸、烟熏食物,防止铝的摄入,不吸烟,不饮烈酒。
1.3判定标准
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常识-记忆-注意测验量表(IMCT)、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由护理人员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量表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由表1可知经过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干预组的MMSE和IMCT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明显升高,干预组的ADL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MMSE、
ADL及IMCT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MMSE ADL IMCT
干预组
护理前
护理后 21
6.55±0.21
9.71±0.39ab
13.24±0.22
11.62±0.29ab
7.45±0.14
9.64±0.19ab
对照组
护理前
护理后 21
6.47±0.20
6.56±0.23
13.19±0.16
13.54±0.17
7.53±0.18
7.02±0.21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
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P
3讨论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eas,AD),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人,隐袭发病,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有失语、失用、失认或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且缺陷要严重到足以影响其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交功能,或与先前功能水平相比有较明显下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患者也渐趋增多。截至2006年,全球痴呆病人有2430万人(我国5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为460万人(我国30万人),且每20年翻1倍,痴呆患病率为2%~7%。老年痴呆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给医疗服务提出了严峻的课题,由于对老年痴呆的治疗尚无根本的突破,若得不到悉心的护理,病人的生存期限会明显缩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4]。本文对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临床效果比较,结果发现干预组的MMSE和IMCT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明显升高,干预组的ADL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唐旭丽.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51-53.
[2]杨腊云.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难点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08,(6):12-13.
[3]郑红云,蔡叶佩.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12-13.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湛江巿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8个社区中随机抽取空巢老人840例,入组方法:(1)2008年1月~2012年8月期间在该社区内居住;(2)符合空巢老人的定义;(3)排除听力残疾等影响调查实施的因素;(4)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5)取得知情同意;(6)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1.2.1 调查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和卫生系统反应性》量表[2]的内容自行设计《空巢老人意外发生相关因素调查表》,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选择具备社区卫生服务1年及以上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目的、对象、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培训,最后组织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填写相关内容。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的调查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并给予空巢老人社区干预,方法见下;2008~2010年7月期间的调查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
1.2.2 调查内容 调查表中的内容包括入组对象的意外发生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按下列标准进行分类量化:意外发生情况:未发生=0、发生=1;年龄:70岁以下=0、70岁以上=1;文化程度:初中以下=0、高中=1、大学及以上=2;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不利用=0、利用=1;家庭月收入:<1000元=0、1000~2000元=1、≥2000元=2;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3]<90分=0、ESCA评分≥90分=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4]<60分=0、Barthel指数≥60分=1。
1.3 空巢老人的社区干预方法
在社区内组织空巢老人进行健康知识学习,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各类慢性疾病、掌握疾病的自我护理技能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同时,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访视,减少其孤独感,并缓解其负面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以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社区干预前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
干预后,跌倒/滑倒(1.56%)、心血管意外(0.67%)、脑血管意外(0.44%)、呼吸系统急症(0.89%)以及意外发生率(3.56%)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表1 社区干预前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n(%)]
2.2 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意外发生情况与年龄、空巢时间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讨论
现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资料显示[5]: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10.3%,1987年全国空巢家庭与老年人家庭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0%,目前,空巢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25.0%,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6]。如何迎接及处理空巢家庭带来的各种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空巢期的生活质量,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7]。
空巢老人意外包括指烫伤、走失、跌倒、坠床、自杀、突然昏迷、摔死等,是目前对空巢老人危害最大的情况[8]。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而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措施[9]。所以调查本市[论文写作 dylw.net]社区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探讨预防意外发生的措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为空巢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本社区空巢老人空巢期的生活质量[10]。通过初步的社区干预措施可知,干预后跌倒/滑到、心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急症的发生例数以及意外总例数均低于干预前。这就说明社区干预措施能够减少空巢老人意外的发生例数,但是进一步干预措施的制定还需要参照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可知,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不同,差异有显著性,这提示上述因素可能影响空巢老人意外的发生情况,尤其是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收入、自我护理能力等因素,这些单因素对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更大。但是意外发生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同时作用,不能用单一因素解释[11]。为此,进一步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意外发生情况与年龄、空巢时间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我们认为: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采取社区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意外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何斌军. 胸外科住院空巢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5):17-19.
[2] Valentine N, de Silva A, Kawabata K, et al. Health system responsiveness: Concepts,domains and operationalization. In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 e, Debates, Methods and Empiricism[M]. Edited by CJLM and DB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574-596.
[3] Yamashita M. 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 West J Nurs Res,1998,20(3):370-381.
[4] 王玉友. 康复评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2-293.
[5] 王海彦,李莹霞,陶慧. 昆明市空巢老人居家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087-1089.
[6] 王彦茹,代亚丽,江月英,等.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现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11-1913.
[7] 陈洁琼,徐水凌,张力衡. 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现状与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2(9):2121-2123.
[8] 董帝英,周光燕. 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对照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58-60.
[9] 李志菊.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719-722.
[关键词]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1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背景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2.2.4增加护理培训,重视轻度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对于一些轻度失能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专业化强的护理服务项目以及过长的护理时间,不一定要到专业的护理机构去接受服务,而是可以选择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通过家庭其他成员、邻居或者其他亲人来提供护理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想在家里接受护理的需求,也不会对其所在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荷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中,就很重视对于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并对这种居家护理的方式负责部分费用。由于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群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大的分布,基于农村地区护理机构较少,以及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有此种意愿且失能程度不高的患者采取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适当给其所在的家庭相应的补贴,同时重视对非正式照顾提供者专业的培训,确保患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护理照护。
【关键词】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研究进展
【中途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65―02
1 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
老年患者机体衰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弱,反复静脉穿刺或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导致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且易滑动、易破裂。皮肤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故穿刺难度增大。
2 老年浅静脉穿刺方法
2.1 血管的选择
老年人外周血管选择原则是:先远端后近端,先小静脉后大静脉,先上肢后下肢,先用侧肢,保留主干。一般选择粗、直、可见、弹性好、容易固定、不易滑动的血管同时避开静脉瓣,避免选择曲张的静脉或弹性差的血管,不能选择条索状的血管。尽量不选下肢血管,尤其是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血液黏稠度高的老年人。
2.2 扎止血带的时间和方法
2.2.1 扎止血带的时间:扎止血带40s~120s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的穿刺时间, 其穿刺成功率为98.33%[1]。张晓群,范丽凤等[2]研究提示,有穿刺难度的浅静脉,穿刺前适当延长细小浅静脉扎止血带的时间,能使浅静脉充盈更好,且随着浅静脉穿刺难度增高,扎止血带时间也应随之增加;足背浅静脉穿刺扎止血带时间要更长。
2.2.2 扎止血带的方法
① 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法[3] 的不同对静脉压和静脉充盈度影响很大,患者取坐位,手臂下垂时,由于重力作用,手背部血管内的压力比自然平伸时高35 mmHg。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法,可使手背浅静脉充盈度最佳,适用于静脉充盈不良或难以辨认的患者。
② 扎双止血带法 对消瘦、血管不固定、肌张力低下、衰竭、严重水肿及肥胖者.可采取扎双止血带的方法。2根止血带相距约15 cm,1min后松开下面的止血带,此时局部血管充盈良好.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2.3 血管显露的方法
血管显露方法归纳如下:(1)非握拳法[4]。老年人皮肤比较松弛,皮肤绷紧后浅静脉血管相对也绷紧, 握拳后掌指关节隆起,妨碍操作者操作易造成穿刺失败[5]。实践证明,让患者被穿刺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这样有利于绷紧皮肤,减轻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2)能活动的患者让其肢体下垂、甩动,使血液在局部滞留,血管充盈。扎止血带后,让患者反复握拳、松拳使血管充盈。(3)患者呈半坐卧位或坐位,使上肢下垂扎止血带后握拳。由于静脉血回流减少,手背静脉充盈更好。(4)水肿患者根据静脉走向用手指顺血管方向按压10秒,血管周围组织间液可暂时被推开,静脉血管凸现。(5)仪器显示法 俞文敏等[6]发明手背浅静脉显示仪,可清晰显示血管走行,对肥胖患者是极其理想的一种方法。(6)对长期输液患者,先热敷局部使血管扩张,如无效,可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红花液[7]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及手指静脉穿刺局部敷硝酸甘油贴剂等,均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穿刺成功率[8]。
2.4 穿刺技术与方法
2.4.1 逆向静脉穿刺法[9],即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在手背或足背处所选血管的近端上方6 cm处扎止血带,选取手背、足背近关节处浅血管。护士左手握住病人的手(足)掌,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使静脉固定,右手应选择穿刺部位下方1~2cm进针,针尖斜面朝上穿刺,进针后见回血稍往前送,松压脉带,固定并调节滴速。
2.4.2 大角度静脉穿刺术:李静薇,王珍等[10]研究提示: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即常规皮肤消毒后右手持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成60°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成20°沿血管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将针身改为与皮肤平行角度顺静脉进针1~2 mm,这样产生的疼痛程度较轻,可减少患者的屈肌躲避反射,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对老年患者管壁厚、硬,血管易滚动者,角度相对大些,力度要重一些,一般超过40度为宜[11],对血管脆性大、弹性差、不充盈者要保持低角度,小力度(以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为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宜进针,以防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
2.4.3 空虚静脉穿刺法:对于萎闭、扁平或弹性差的空虚静脉,为避免将血管壁穿通.采用挑起进针法.进针角度为20~30°;也可采用2度进针法,即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度进针至适宜深度,注意穿刺速度要慢[12]。若配合热敷.可使血管显露更明显,穿刺成功率更高。
2.4.4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吴云霞[13]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主张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孔力等[14]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此法适合血管弹性好又比较直的老年人。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比较困难,护理同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提高疑难老年浅静脉穿刺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选择正确的血管,掌握扎止血带的时间、血管暴露方法及穿刺方法,对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但如何让静脉穿刺达到无痛的目的,仍是护理工作者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曼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1,15(3):168-169
[2] 张小群,范丽凤,贾爱琴. 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1):3
[3] 张秀娟.手取不同姿势扎止血带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44
[4] 吕炳华,曾臻,李林恒.握拳与手放松对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山西护理杂志,1997,11(4):172.
[5] 杨艳平,许志华,路春琼.2种手背静脉网穿刺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5
[6] 俞文敏,尹跃军.手背浅静脉显示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7):382
[7] 赖江玲 ,陈风群,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对静脉进针时间的影响(J)社会医学杂志,2011,9(14):33-34
[8] 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53-855
[9] 方素洁,程恒金等 逆向静脉穿刺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9):835
[10] 李静薇,王珍.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对穿刺效果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14(22):115-116
[11] 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12] 范淑英,张彦妹.静脉穿刺的手法与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1999,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