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知识管理的步骤

时间:2023-12-13 17:48:15

导语:在企业知识管理的步骤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知识管理的步骤

第1篇

论文摘要:从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对知识管理的管理包括实施环境、策略与做法、阶段与步稼两大方面村知识管理进行了用释。

自从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达文波特(T.H.Davenport)1997年所著的《营运头币只》("Working Knowledge")一书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知识管理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m。知识管理的思想是基于新的经济形态一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知识与管理两方面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识管理是复杂、微妙、不易把握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领域庞大而复杂,并且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知识管理包含管理、运营实践和哲学、技术、战略以及人类行为特隆等相关领域。因此,知识管理的复杂胜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不同原因导致了对这个领域的不同看法。

一、知识管理的认识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目前,“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热潮,但由于“知识管理”还是一种新兴事物,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到目前一直还没有统一。很多国内外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进行研究。(二)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知识创造(或获取)、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综合过程。知识管理的这5个阶段允许组织进行学习、思考、忘却和再学习,其过程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维持是不可缺少的。(三)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实现知识管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知识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是将企业的智力资本转化为价值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得、组织、应用、共享和更新等。要进行知识管理,需要有技术和工具的支持,而知识地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Blog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管理工具。Blog是目前互联网上一种发展迅速的信息形式,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企业界正在把blog引入企业内部网和公司网站。这将是一种新型简便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二、知识管理的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实施环境。知识管理实施的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需要运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实现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共享,还需要企业将组织沟通与激励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内部环境。知识管理实施的外部环境即社会背景,如:经济全球化、政治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二)实施知识管理的阶段和步骤。知识管理首先要在小范围内实施并且取得成功,然后才能慢慢地扩展到整个组织机构。如何适当的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进而有效的管理知识,是当前许多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1.第一阶段:基础架构评估。此阶段包括两个步骤:分析目前的基础架构和结合知识管理与组织策略。先对知识管理策略与科技架构的各种构成要素有所了解,再与科技、文化变革、新的奖励制度平衡得当,并与组织策略的步调相一致。2.第二阶段:}:i帜管理系统分析、规划与发展、规划知识管理基础架构、审计现有的知识资产与系统、安排知识管理团队,绘制知识系统管理蓝图、发展知识管理系统这五项为此阶段应注意解决的步骤。3.第三阶段:系统发展。展开行动,运用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改变管理、文化与奖励制度以引导发展健全的知识管理系统。4.第四阶段:评估。绩效评估、投资报酬评估以及精进知识管理。其目标在于明确掌握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资源究竟有多少以及如何改善知识管理的运作。(三)知识管理策略与做法。1.促进组织学习。要有效的促进组织的学习,以期达到更合理的进行知识管理。 包括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继续学习,以延伸知识的广度和宽度。2.津;f’}织记忆。现代化的知识管理总是会涉及科技,建立了组织记忆则可以透过科技的支持,持续累积与扩充知识,确保知识不会因人员的离去而流失,同时提升新近人员的技能,进而提升组织的效能。3.持续转化个人知识为组织知识。组织是个人构成的实体,真正汲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是组织中的成员,因此组织若想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先充分掌握并汇集组织成员的知识,并将其持续地转化为组织知识。4.发展组织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并非知识的罗列堆砌,而还包含一种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发展组织的创造知识能力,即创造新知、将新知传播至整个组织,并且将之融人组织产品、服务与系统的能力。在一个创造知识的组织中,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人人也是知识生产者与管理者。5.发展知识分享的机制。企业已经日益认识到知识分享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也开始认识到技术能使知识分享更加切实可行,于是,许多组织开始采用能切实推动知识分享的工具和方法,如创建企业数据库,召开经验研讨会等。虽然迄今为止,对于知识分享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但发展知识分享的机制却在知识管理策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6.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组织的知识不是个人的,知识的管理也不是简单的拆分,所以建立起组织知识的永续运作机制是必要的,以促使组织知识的收集、分类储存、分享扩散、以及创新与运用,使知识得以发挥最大效能。此外也必须对组织本身的知识流动过程与组织的未来愿景有充分了解,对于知识学习有较高的灵敏度与接受度,进而妥善规划组织所需要的知识以及促进组织学习。7.促进业务社群的知识活动与互动。知识管理不只是组织内部的管理,同时是组织之间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促进业务社群的知识活动与互动,有利于组织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同时增进协作,共同发展。

三、综述

第2篇

 由于自身的积累不足,企业在竞争中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怎么快速解决并突围?

 当核心员工离职后,可能会造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损失,如何弥补?

对于这两类典型问题,建议可以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加以尝试解决。通过知识管理,将遇到的问题、以前的解决方案加以及时积累,将这些内容变成可以内部复用的知识经验,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快捷的查找、参考并借鉴。同时,基于点滴知识的积累,逐步摆脱对个体的绝对依赖,并且,可以给更多的员工创造发展与创新的空间与氛围,将个人能力逐步加强为组织的能力,个人也可以从组织获得更多。

目前知识管理的实践的主体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为多。对于成长型企业,如果要开展知识管理工作,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

 企业本身发展时间短,没有太多的知识、经验可以传承,是否需要开展知识管理工作?

 一面是业务,一面又要做知识管理,内部员工的工作量已经很饱满了,再推行知识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好效果?

 企业要进行知识管理,如果未来业务发展变化,前面的积累岂不成了浪费?

 进行了知识管理之后,是否意味着知识积累的越多,泄密的风险越大,怎么平衡风险和效率问题?

 ……

当面对以上问题或困惑时,成长型企业该如何推进知识管理?结合成长型企业的特点,建议知识管理的推行可以采用“四部曲”的方式,从四个步骤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 理念松土

所谓理念松土,指的是通过内部有效的培训,向全体员工介绍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知识管理能给个人带来什么价值,能够给组织带来什么价值,进而引发大家共同的思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知识管理理念导入的早期,一定需要企业的高层亲自推动,从上到下,发起内部的思想碰撞,尽快就知识管理的命题在内部达成统一认识。当大部分员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价值之后,可以顺势而为进入到第二个步骤:全面规划。

2、 全面规划

全面规划是指结合企业整体业务发展定位,系统而全面的规划面向整体的知识管理体系,从内部的知识体系、管理体系、未来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推行的长效保障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在进行全面规划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规划要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考虑3-5年企业发展的定位,进行前瞻性的知识管理体系规划;二是,规划的时间要尽量缩短,对于知识管理的全面规划,首先要与企业核心管理层及核心骨干层达成一致,针对这一群体的需求来开展工作,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明晰重点。当知识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规划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重点推进”。

3、 重点梳理

对于成长型企业,相较于成熟期的企业而言,可能很多业务还没有稳定,都在摸索成长中。为了及时地将知识管理的规划落到实处,建议可以有重点的选择几个关键领域,开展知识管理的试点推行工作。这些关键领域可以定义为内部知识成果创新比较多的业务环节,比如,对于研发为主的成长型企业,可以从研发、设计等环节入手,将知识管理工作与实际的业务结合,及时发现并梳理内部有效地知识点,根据规划的整体体系,将这些知识内容有效地积累并考虑如何复用。当有重点的进行知识梳理之后,同时,要开展的一项工作是:IT支撑。

4、 IT支撑

在目前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其必备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落实,如果没有有效的IT系统支撑,很难保证管理的价值能够落到实处,并可以长效保障。对于知识管理的工作,也是如此。在推行过程中,可以结合对关键业务领域的知识梳理,根据全面规划环节中的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同步开始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工作。在这项工作开展时,不必求大求全,但求实效保障,能够将重点梳理的知识点,通过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及时加以积累、管理,可以让更多的员工第一时间使用到,从而发现知识管理的好处。

第3篇

当今社会,我们已经迎来了知识信息时代。在社会经济、知识信息快速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新颖的管理意识,其作用在社会管理中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在档案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和机构也已认识到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间的联系,并通过对它们的理解,逐步实现这两种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以促进档案管理的日渐完善。本文即对此二者的关系展开探讨,以期对相关企业或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档案管理;知识管理;关系

在当前,知识管理还未被正式定义。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管理知识不断更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已经被当成一种创新的管理意识,并逐步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文献资料、数据、影响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并让这些信息资源能够具备价值[1]。知识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流程方面和档案管理类似,但二者也有存在差异之处。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才能促进这两种管理方式的共同发展,才能将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通之处

从某种角度而言,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在某些方面存在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管理对象的重叠性。

档案管理是对一些重要的文件、档案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知识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一些研究者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来源于一些文件、档案,隐性知识包括图书、数据库、期刊等。由此可知,文件、档案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和档案管理在管理对象方面,具有重叠性。

(二)管理目标的相近性。

档案管理的管理目标,主要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服务的,通过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档案服务,是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管理目的。知识管理的管理目标是,让知识能够产生价值,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知,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实现知识的价值,是二者的最终目的。

(三)管理流程的类似性。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档案管理的工作过程,分为保管、统计、利用、接受、收集以及鉴定这六个步骤[2],档案管理在进行文件管理或档案管理时,需要实施这些步骤,才能实现档案管理的目的。而知识管理的管理过程,几乎和档案管理的过程类似,都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才能完成管理工作,让知识信息发挥一定的价值。

二、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差异性

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具有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流程上的相近之处,但它们在管理中,还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层面。

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的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着相关管理技术,而知识管理不仅是一项管理活动,具备一定的管理技术,还包括更高层面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理论。

(二)管理深度。

档案管理是对档案、文件的实体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不更侧重对文件、档案包含的知识进行管理。

(三)管理范围。

档案管理主要局限于档案、文件的管理,而知识管理不仅包含着这些内容,同时还要对管理图书的外部信息、外部知识进行管理。

(四)管理重点。

档案管理主要着重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确保档案、文件能够长远保存,确保档案、文件的凭证价值;而知识管理,更加注重保管档案、文件及相关知识能够具有使用价值,更加注重文件的情报性价值等。

(五)管理特征。

档案管理更加注重对文件、档案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知识管理更加注重,要营建一个具备创造性、宽松性特点的管理体系。

三、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互相作用

从上述文段中不难看出,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不仅具有相近性,还有差异性,但是二者之间,可以互相促进,这是毋庸置疑的。

(一)知识管理可以提升档案管理

1.知识管理可以拓宽档案管理范围。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将档案、文件和图书情报严格区分开来,大大限制了档案管理的范围。同时,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比较拘泥于对历史记录的保管,忽视了对企业提供现实作用,这也限制了档案管理发挥作用的领域。而知识管理强调,将企业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知识容纳在一起,形成一个新型的知识资源体系,并服务于企业的各项创造活动。因此,档案管理就被融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内,能够和企业的各项业务直接结合,在企业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便大大提升了档案管理的管理范围。

2.知识管理能够提升档案管理的价值。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比较重视保管,而忽视利用,只是通过借阅、复印等手段,为企业提供档案服务,这种模式,不能满足职工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也无法使档案管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而知识管理强调运用数字化、现代化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发挥知识的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对知识创造性职能的关注,能够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价值。

(二)档案管理能够促进知识管理

1.档案管理有利于知识的沉淀和积累

企业知识资源中,隐性知识所占的比重较大,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隐性知识存在于职工的大脑中,难于管理。据相关研究得知,对隐性知识可以运用两种方式进行管理:第一是将隐性知识“社会化”,第二是将隐性知识“外部化”。隐性知识“社会化”后,依然是“隐性知识”,例如,职工流动量较大时,组织的隐性知识资源也容易流失。于是,将隐性知识“外部化”是较为常用的管理方式。所谓的“外部化”,指的是通过记录将隐性知识物化在档案中。档案管理,侧重企业在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将职工的工作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源。而通过将职工的工作情况,利用文件、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将隐性知识物化在了文件中,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实现了组织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2.档案管理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

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语言和书面两种形式。语言交流,比如口头说话、会议交流、电话交流等;书面交流,主要是利用文件形式进行交流。语言交流,有着简单、随意的优点,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就能促进知识的创新。然而语言交流,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容易失真,不利于组织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书面交流也有着过于正式、不便于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弊端。但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书面交流,一方面,可以不受时空局限,能够快速传播,另一方面,有着避免信息失真、传播范围广的优势。由此可见,文件管理,有利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3.档案管理有利于知识的挖掘

档案管理要遵循的最高原则,是“来源原则”[3]。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来源指的是,文件的形成者、形成过程、形成活动等,通俗来讲,就是文件由谁、在什么背景下、为了怎样的目的、利用了什么结构形式,才形成了文件。这些来源,能够将文档记录在组织内部,同时还蕴含着更深的背景,这些内容和背景,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帮助人们探寻相关的知识线索。由此可知,档案管理有利于挖掘知识。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共通之处,也有着差异性,同时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了解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间的关系,能够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促进这两种管理理念的共同发展,对于更好地让题目发挥自身在组织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虹玲 单位:吉林省第二地质调查所

参考文献:

[1]于元元.知识管理对档案工作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2015,(2):3-5.

第4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管理;知识外溢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科学决策为导向的更具理性的经济时代,它强调经济决策必须实现知识化,这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征。今天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更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正如彼德·德鲁克所强调:“因为知识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社会,其中心器官是管理,仅仅管理就能使今日的所有知识成为有效。”所以,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论就应运而生了,我们的研究是希望将这一理论进一步扩展到产业集群的环境中来,从集群的角度来探讨知识管理,为产业集群如何依靠知识获得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porter,1998),它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准市场或准科层组织形式(quchi,1980)。而我国的一些学者则将其定义为,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

从上述的一般性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个产业集群,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集群是一个与特定产业或者行业相联系的聚集体,这一聚集不仅仅是投入和产出的简单结合,在这一集群中,还包括物流和研发等重要的辅部门和机构;第二,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性的聚集体,它是由若干企业、机构和部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例如我国浙江诸暨和大唐的袜业、嵊州的领带业、河北清河的羊绒业以及美国的硅谷、印度提若普尔的针织业等;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既区别于独立性很强的单个企业,又区别于高度自由的市场机制。

产业集群的出现导致了企业边界的强性拓展,使得企业的扩展不需要通过原来的水平或垂直购并方式进行,而是以网络化的方式来实现。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作为集群内的知识管理就具有一些与非集群内知识管理不同的特有性质。

二、集群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的特性

首先,在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关系,这一关系为企业的知识管理营造了一个超越企业本身的大知识环境。也就是说,这里所谈的知识管理是放在集群这个环境中来进行的。我们知道由于生产的集中,必然带来知识技术的外溢(spillover),从而使得集群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不同企业的知识技术都可能通过集群这个平台进行交互式使用。集群内的企业在集群这个平台上,一方面将自身的部分知识技术外溢,这种外溢有可能是主动的也有可能是被动的,其结果是为集群中的知识技术流动提供基本的素材;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知识技术的流动获得其他企业的外溢知识,从中受益。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知识共享有两个好处,一个就是能够节省各个企业进行知识和技术积累的成本,其次也加快了各个企业的知识技术的创新步伐。

其次,从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集群在地理位置上往往都与大学或科研院所相毗邻,或者说这些大学和科研院所本身就包括在这一集群中,例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高科技园区等。这样的一种地域组合方式,为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为依托这些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是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讯,保证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的领先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本身的技术攻关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生产与研究相结合的开放性组织,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更为先进和完备的知识素材库。

再次,产业集群本身的聚集就是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才得以实现的,这种特性也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因为在这样的一个集群中,各个企业的知识也必然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即这一环境下的外溢知识是可以被其他企业接受的,而且也是他们所需要的,从而避免了企业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同时使得知识整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提高了整个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集群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现存的、零散的、片段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或者用途,来进行归集、分类和分析,以便将其提升到可以和谐运作的层面上来。在集群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由于存在上述的特性,所以也有着不同于一般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的独特步骤。根据我们的分析发现,这一条件下的知识管理主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得以实现。

第一步是知识的集聚。对于集群内企业来说,存在着各自专门知识相互补充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将各个企业间的知识聚合成为一个开放性知识网络。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个网络中获取知识,并将其引进加以消化,从而获得创新性知识。而传统的单个企业,由于它与外界企业间是一种纯粹的竞争关系,所以不可能形成这种知识网络,更难以从其他企业的知识中获益。

网络知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资源库,也为企业知识的提升和拓展提供了机会,从而形成了知识的规模投资效应,克服了知识技术的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也降低了企业的知识创新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集群的协同效用,会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外溢,包括一些核心的技术和知识。因为上游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产品创新,必然要求下游企业的配套跟进,而这种跟进是以知识技术外溢为前提条件的,即便是平行的企业基于合作的契约也会让知识和技术发生外溢,以满足集群的整体需要,这也是集群内企业进行双赢决策的结果。也正是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外溢,才使得知识在集群内的集聚成为可能,这种集聚带来的后果就是使原有的知识网络得以丰富,使企业能够充分享受相互的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整个知识的集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集群中的知识的互联互通问题。

第二步是知识的重构。在知识集聚基础上形成的组织间的这种知识互动关系,反过来又会导致知识的重构。这里的重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分解后的重新组合,而是融入了人们的创新的知识再造过程。

在产业集群中,相对成熟的知识在网络中流动和扩散,并在有效的协同环境下,被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吸收和改进。这一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一是将企业原有的旧知识与从网络中获得的新知识加以结合和重新构建,并摒弃其中的非有效成分,实现知识的二次创新。二是在全面掌握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去充分认识和识别集群中的隐性知识,力促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因为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和隐藏于习俗下的隐性知识往往是精华所在,所以有必要对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和隐藏于习俗之下的隐性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并经过细致的筛选和加工形成企业的显性知识。

通过这一知识重构的过程,可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原有的知识体系,达到保持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的时效性和一定程度的超前性的目的。而这些知识又会迅速转化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三步是知识的涌现。在一个比较完善的集群中,能够通过知识的网络互动增加彼此的碰撞,形成原有组织所不具备的新的知识,这一过程类似于复杂系统研究中的涌现问题,故我们称之为知识的涌现。

当集群中的知识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被集群内的企业消化和吸收后,整个知识整合的过程并没有结束。由于创新性知识多出现在知识与知识交界的地方,因此当知识在集群中充分流动和交换时,必然增加了不同知识相互碰撞的机会,从而为实现知识的涌现创造了条件。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更新,流动也会日趋剧烈,这样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发生知识的爆发性涌现,形成一些全新的、以往集群所不具备的知识。而且当企业间外溢知识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同时企业的驾驭知识的能力也达到一定的高度后,那种偶然性的知识涌现则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就基本实现了对产业集群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工作,当然这里谈的三个方面只是其主体部分,在具体的知识管理中会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变化,其核心仍然离不开上述的三个方面。

四、结论

基于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使得知识技术在集群内可以充分流动,而这种流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知识技术的发展。所以,在集群内进行的知识管理,必然是要推动这种流动的加速,并在流动中实现有效的知识整合,将知识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魏守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财经问题研究,2002,(1).

3.彼得F.德鲁克等,杨开峰译.知识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新产品;知识管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发展,企业所要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市场当中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都越来越快,知识能够得到扩散的范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广;技术系统的操作难度以及复杂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知识进行整合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中对技术发展进行方向预测难度也在加大;企业创新的风险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个企业当中如果仅仅是凭借自身的力量想要对本企业的相关产品及其知识进行全部掌握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而又封闭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了,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向网络模式创新的方向进行转变,同时,也应该与其他相关的组织展开合作,共同承担创新的风险,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对创新的效率进行提高。

一、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的相关概述

在市场环境当中,以往各个企业中竞争的基础主要是以物资资源为主,而目前竞争的基础已经是以知识资源为主了,因此,企业以知识为基础对新产品进行开发这一发展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还把知识做为一种竞争优势对其进行管理。有学者提出,在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当中,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需要依赖一定的原则以及相关的实践,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转化以及共享,对知识战略目标的清晰使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能够对相关机制及其建立进行学习,包括项目评估、各个阶段的评审等等;还要能够对信息进行补充、记录以及评价;企业当中员工之间的交流也应该得到重视;对于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以往总是命令化的,但是命令化已经渐渐不能够使用于企业发展了,必须将知识的管理往习惯化的方向进行转变。一些学者对知识的管理流程进行划分,并将其大致划分为五个具体的阶段,也就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存储以及知识的转化这五个方面,知识管理流程的这五个阶段都对新产品开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在一个企业当中,新产品开发处于何种水平对于企业的命运以及前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企业当中,目前对于新产品开发中知识管理的体系并没有十分完善,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最主要面临的问题还是知识和流程之间的问题。

在企业对产品进行开发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与产品相关的知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联系。企业目前所拥有的相关软件以及系统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对文档进行简单的管理,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流程与相关知识并不能在逻辑上进行很好的管理,也不能够对新产品开发项目中相关文档进行完整地形成,除此之外,在很多企业中相关知识系统仍然无法形成透明而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这样一来,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就会存在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比如,由于知识系统并不能有效对知识进行管理,于是大量数据信息就会产生,而这些信息并不全是有用的,这就导致信息查询的时以及信息处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加了;由于没有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妥善的管理,信息量有十分庞大,往往会导致一些有用的信息丢失。

三、网络环境下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

1.对知识流动的过程进行研究

在对新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网络环境下新产品开发的相关过程及其所具备的特点进行结合,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知识活动的过程及其相关的特点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知识管理所构成的重要因素进行探讨;在企业当中,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新产品开发的具体的流程为出发点,对知识流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最终对融入在产品开发具体流程中的相关的知识管理模型进行设计、开发以及融入。

2.对相关知识管理体系进行构建

网络环境下要想对新产品进行成功开发,那么就必须对相关的知识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并且能够对微观层面也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知识的存储、表示以及智能供应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除此之外,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势必需要以技术来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还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为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基础。

3.对知识管理的步骤及方法进行分析

在网络环境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中,具体进行实施的步骤或者是方法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方法论进行探讨,这样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无论是在研究或者是在实践中都能够提供一些借鉴、思考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对知识管理体系中的环境模型或者是评价方法进行构建,从而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知识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中,当今社会也是只是的社会,对知识进行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应该重视的。在企业当中,新产品的开发往往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结合网络这个大的背景环境,在对新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当中充分对知识进行利用,建立相关的知识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知识管理综述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下了众多的定义,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多达数十种。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七种,其中国外四种,国内三种。这些观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并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财富”。知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要素,知识正在改变组织创立、进化、成熟、死亡或改革的方式,那么如何来理解知识呢?按照世界知识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分类可分为:知事(know-what)、知因(know-why)、知用(know-how)、知人(know-who)四类。前两类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后两类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根植于个人经验,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承载,依赖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使知识螺旋不断的向前延伸,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适应企业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管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企业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弄清了知识管理的定义,自然就对知识管理的范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根据施乐公司在对美国60名知识管理工作者调查后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如下10个重要领域:对知识和最佳业务与经验的共享;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积累和利用过去的经验;将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生产的过程;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虚拟式的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需求信息的知识库;理解和计量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知识资产。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条线索来辐射企业的管理层面。概括起来大致包括:1.获取知识并消化、吸收知识;2.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3.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4.通过有效的知识创新机制,推动新知识的研究和开发,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5.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三)知识管理的特征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了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予以创新。知识管理本身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1、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工作者

知识资本包括结构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指不依附于员工个人而存在的企业结构的全部知识技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商誉等知识资产,是属于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和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的实现。人力资本是指员工具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未经编码,属于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创造源泉——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上。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是指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员工,他们在本身专长领域都是专家,工作上的主动性较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程序操作工。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不能主要依靠纪律、制度和规则等刚性的约束来实现,而应着重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使知识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企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2、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要尽量公开,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所需求的企业知识,从而使每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整个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创新是指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所进行的新组合。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必须在知识管理中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和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隐藏知识的行为。在建立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快速流动,依靠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在对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

3、知识管理要以市场为核心

知识管理要针对市场,而不是知识体系本身。知识的所有者希望有效利用知识,并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必须面向应用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知识的创立者才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因此必须将知识市场化和实用化,使知识的潜在使用者能够了解其应用价值,并将知识用于价值创造中。

4、知识管理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

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之上的。这是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必须按比例进行,某一要素的过多投入将会造成收益递减。在此前提下,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合理分配稀缺的资源。而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的知识管理则遵循相反的“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由于知识在传递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不会被损耗,而且会因知识的积累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投资于知识资源的收益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增的,没有所谓的临界点。因而知识含量的多少以及对知识的利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如何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5、知识管理以法律为依托

管理思想史发展轨迹上的各种管理思潮,都是以有形的实体,如资源,人等具体对象为管理目标。然而知识管理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及其员工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产。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不易界定,难于管理,易于流失。因此,全面的知识管理就需要企业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知识的产权界限,在对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就应当诉诸于法律,从知识产权方面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防止知识流失。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人员较少、产品与服务单一,管理水平低下,业务变动快,资金缺乏。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国的市场并非一个封闭的市场而是世界大市场的一部分,中国的中小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国内企业而是你在和你那个行业的所有企业竞争。与那些国际大鳄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没有资金优势、没有管理优势、没有市场经验等等不足,但如果我们的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知识这个杠杆,能够把知识学好、分享好、用好,那么就有可能用这个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其余资源的不足,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任何组织都需要知识管理,而且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也存在于任何企业中。hyltonassociates的首席执行官antoinettehylton博士说:“与现在的普遍情况相反,以前知识管理的先行者恰恰是小型企业。历史研究表明,在小型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外国市场、风俗习惯和顾客的知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原则与步骤

(一)知识管理要遵循的原则

1、以积累为基础

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将公司内部的信息积累,保存起来。这是企业内开展后续知识管理战略的基础。比如一个企业的档案管理体系,将公司内有价值的文件归档。比如企业的信息系统,将企业的业务数据保存下来。这些都为未来的企业进行决策和判断提供了事实基础。《麦肯锡方法》中提到麦肯锡公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第一步就是:以事实为基础。事实是友善的。做为知识创新的土壤,有了宝贵的知识积累,知识创新才能成为可能。比如美国福特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发动机实验数据、撞车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迅速进行计算机的模拟测试。比如通过模拟测试,发现有一种噪音实际是从地板上产生的,而不是其他。这样发现了噪音源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为设计新的低噪音的汽车提供了宝贵的依据。相反,对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就会发现这个优势是无法模仿的。

2、实现企业知识共享

是将积累的知识在企业进行共享。如果知识只是积累,而没有提供共享和交流的手段,没有形成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自由流淌。那知识积累的价值没有体现。从现今的经济来看,经济模式从封闭性、地区性向开放性、全球性转变。故步自封的想法是可笑和危险的。将企业内宝贵积累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和交流。让知识共享成为一个企业的文化。那么一个项目的失败的教训,会为企业所有项目借鉴。一个项目的成功的经验,也会为企业所有项目学习。将一个项目的个体行为,拓展成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将提高企业利用知识的整体价值。

3、不断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追求

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终极标靶。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有了知识的积累后,并有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共享的文化,共享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标准行为,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脑力激荡,才能产生具有高知识含量的产品。而这时的产品已不过是知识的物质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公司在创新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活力,比如摩托罗拉公司最初是生产汽车收音机和无线电话的。夏普最初是出售自动铅笔的商店……等等。

(二)实施知识管理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由于知识管理不能脱离公司的目标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与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神州数码的长远目标是“做一间长久的、有规模的、高科技的百年企业。”根据这个战略目标制定出神州数码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书,即“长久的”知识必须有积累;“有规模的”-知识必须能在大范围内共享;“高科技的”-管理的知识必须能提炼成高附价值的。

第二步:确定公司知识管理的重点领域是哪些。首先明确公司的核心竞争里是哪些?比如神州数码强大的市场渠道能力、运作能力。公司哪些业务是未来的发展重点?比如神州数码网络产品的研发,软件产品的研发。分析公司潜在收益最大的环节等等。从而确定组织内部优先实行知识管理的部门或流程名单。可以采用“得分卡”方式对各个需要改进的环节或流程进行一个实施知识管理的综合衡量,定义出实施的先后次序。力争找到投入最小,见效最快的环节。可以在企业内部起到示范的作用。

第三步:对引入知识管理管理的业务环节或流程进行分析。分析该项业务环节或流程想要做到什么。而做到这些必须具有什么能力。比如我们经常说某事必须要某人来做,才能顺利完成。这里的某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技能,就是在这个环节进行知识管理的内容。将这些管理起来,就能达到该项业务环节或流程想要做到什么的目标。并分析该环节现有的知识,包括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存放在哪里?制定出它的知识树状图。

第四步:根据上述分析,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案。该项业务环节或流程的知识需求是哪些?得到这些知识的障碍在哪里?制定出破除障碍,得到需求的目标以及选择相应的最成熟的工具。制定出知识管理实施的计划书。

第五步:对引入知识管理的业务环节或流程进行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评估。了解是否知识管理策略对该项业务有了明显的和可衡量的效果。同时也是对前期分析和知识管理实施的一个检测。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来调整公司的知识管理计划。

对各项需要知识管理的环节或流程进行逐次的实施,全部实施后,再对第一个实施的环节进行再分析,再实施,形成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良性闭环系统。

通过在企业内部事实上述知识步骤后,将在企业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它包括:

企业的知识中心:注意这里不是简单的信息中心的概念。包括企业知识的评估和收集系统,成为企业对知识贡献的评价体系。

企业知识检索系统:能为员工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知识检索,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搜索结果的堆积。

企业的专家名录:通过知识管理将提炼出企业的各项业务的专家和专长。为企业解决问题提供最佳人选和组合。

四、中小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

认识知识管理仅仅是开始,关键是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知行合一”才是知识管理的本义。对于企业来讲,正确地认识知识管理是重要的,但企业往往更关注如何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成功实施。产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只有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才会显示其优越性。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性程度实施知识管理,并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一条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道路。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目前情况下,企业推行知识管理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我认为,人的观念,认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知识管理能否实现以及能够延伸到什么程度。

如果一个企业里有诀窍的人很少,那么这个企业就不是一个在知识生产方面很好的企业,相对来说是一个传统企业。每一个公司都可能遇到种种问题——怎样组织会议?每一个人都能够对公司的知识生产有所贡献,而只有到了这种程度,知识共享才是可能的。

具体做法是:向大家阐述知识管理对个人和组织的价值版权所有,使每位员工认识到知识管理不仅是一件对组织有利的事情,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家达成实施知识管理的共识。然后根据不同的部门建立一些非正式的知识社群,让大家起码能做到关于组织内的知识能很好的共享。企业的文化和制度需要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约束与激励要并重,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

(二)对企业的知识进行全面盘点,加快知识资本的原始积累

知识盘点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知识梳理流程(战略层、业务层、岗位层)设计,针对企业内部的专业领域与企业外部的顾客需求,进行企业核心优势的系统式调查与分析。物流企业通过知识盘点,可以完成企业关键知识资源与核心优势的调查,为系统挖掘企业和个人的竞争优势,提供企业在组织结构调整、制度变革、流程改造、战略规划与目标分解时的引导和方向,并达成实施知识管理的预期目标。

在知识积累过程中,重视并且大量运用外脑:

1、利用咨询公司。国内咨询业已经正在迅速发展,这一趋势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将继续走强,民营企业应该大量的运用咨询公司,并且应该委托一个公司做长期的顾问公司。大量聘请专家和学者担任顾问或外聘董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资本。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管理知识员工、聘请外脑输入知识会更加普遍。

2、利用国有企业过剩的人才。国有企业人才过剩,与中小企业人才短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不少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将目光投向人才济济的国有大型企业。把国有企业的强项跟民营企业的强项结合起来,利用民营企业的机制的优越性,加上国有企业原有的管理基础,技术能力和技术人才,把国内的市场和国际的市场结合起来,强强联手。

3、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改制的机会。现在我国不但国营企业要改制,而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也开始走上了艰难的改制之路。他们缺的是资金和应用的市场,而我们民营企业缺的正是他们所提供的和可能提供的知识。

4、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国际化的竞争是加速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力,随着许多领域的国营企业退出,民营企业必将成为参与国际合作的竞争的主体,国外有相当多的企业已经进入知识管理成熟阶段,与这些公司的竞争和合作可以直接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这实际上也是间接地利用外脑。

(三)、培育知识分享的文化氛围

如何鼓励员工主动分享知识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一道难题。员工不愿意分享知识、害怕分享知识已成为知识管理实践中的最大难点问题。其实,大多数员工都知道,相互学习、分享经验是提高个人竞争力最好的方式,但在个人利益冲突与缺乏互信的考虑下,员工往往会害怕因单方面分享知识而降低了自己在企业中的竞争力,所以一般会尽量隐藏自己的核心技能或经验。

对企业员工而言,员工选择隐藏知识的行为,并不会因此降低员工个人的竞争力,但对企业而言,这样的员工越多,其整体竞争力将远低于具有互信、合作与分享文化的企业。由于员工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而导致的无效率和低绩效,已经使得“财富500强”公司每年大约失去120亿美元。可见,在员工之间分享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知识管理实践证明,互信、融洽的知识分享文化是推动员工主动分享知识的关键驱动力。惠普公司、麦肯锡、施乐、西门子等公司的知识管理之路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物流企业在悉心培育知识分享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寻求制度化管理与知识分享文化的平衡,即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但基本目标应是一致的,都是要推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其次,要树立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学习型的价值观,使员工为了共同的愿景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再次,要创造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敢于自我创新,挑战传统。最后,要建立鼓励知识学习、分享与利用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宽松的知识交流与沟通机制。二是要建立外部知识内部化机制。三是要建立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例如,惠普公司内部的数十位知识专家也许只是普通员工,但他们分享知识的表现会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晋升机会。

(四)搭建知识管理基础平台

知识管理基础平台包括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和知识管理实体平台。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知识管理信息化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对已经实施物流信息化的物流企业而言,这种技术支持可谓是事半功倍。物流企业可以在现有的信息平台基础上,导入知识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应当能够实现: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网络(e-learning,bbs,留言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分类、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而且,知识管理平台还应与企业的业务信息平台、知识库、internet/intranet网站、文件服务器、业务数据库等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映射成统一的“知识地图”,建立团队协作和专家网络,使知识能够在企业内外部都得到有效的共享和传播。最后,知识管理平台还应当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易于使用的知识桌面,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最新信息、业务相关人员的实时和邮件通信联系,使员工可以通过信息分类和搜索引擎,从各类信息资源中快速发现所需的知识。

搭建知识管理实体平台,不仅有助于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学习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和机制,有利于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学习,提高整个组织的学习力和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分享、利用和创新,推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管理实体平台主要包括:学习平台(企业资料库)、培训与沟通平台(技能培训,讲座,头脑风暴法)、学习互动平台(学习小组,课外学习,集中讨论)等等。

(五)建立知识管理制度

任何先进管理理念的实施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物流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有始无终、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同样离不开管理机制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分类、储存、分享、利用和创新的管理机制,并严格加以执行。企业要通过制度执行激发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热情,使员工真正体验到知识分享的乐趣和成果,这样才能使知识管理的思想深植于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

(六)建立高素质知识管理专家队伍

培养知识管理的专家队伍,尽快研究知识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应该像对待传统产业中的技术管理一样,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创新型组织应该建立知识管理机构,至少是扩大技术管理机构,设立知识主管职位,负责知识资产的管理。知识管理人员的职责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考察和研究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分析哪些知识已经存在于组织内部,哪些知识组织内没有但可以从组织外获得,哪些知识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才能获得;对已经有的知识,应该分类理清是谁、在哪里、什么时间发明的,它是如何保持下来和进一步创新的。这是寻求知识发展规律的基础,是加快知识发展必经途径;严格控制信息和知识外流,并对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知识通过专利或内部严格的保密措施等加以保护。尤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防止核心人才外流,因为人才外流是组织隐性知识外流最主要的渠道;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对知识创新人员,尤其是关系到组织核心隐性技术的人员的招聘、选择、培训、工作评价和制定分配政策等工作时,要有知识管理人员参与评估和考察;为组织各部门之间建立知识沟通与传播渠道,负责内部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使用。在这方面,组织的知识管理人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他们自身也要提高知识素质,拓宽知识领域。也许他们并不需要在各领域内都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但需要知道每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是什么;规划和实施组织知识库,决定组织内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五、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虽然是中小企业,但既然决心开始实施知识管理了,那么知识管理实施必须要有人负责。没有人负责的知识管理实施永远不可能成功!

2、不要在开始就试图对组织内的所有知识都能很好的管理,找一个突破口,先从一部分做起,先从最能看到效果的部分做起;不要认为实施知识管理一开始就可以把每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全部管理起来,这是个过程,如果大家都反对这个知识管理,那么知识管理实施大概就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失败!

3、切实发挥人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部门内及部门间沟通比较方便,销售部经理请部门的兄弟吃顿饭的机会可能就是一次很好的隐性知识共享机会。要让大家认识到知识管理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好处,充分调动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您会发现实施知识管理有许多可以因地制宜符合您公司的方法;

4、领导的支持,在中小企业最主要是老板的支持。这个支持不能仅是老板开会时候的慷慨陈词(这个当然需要),更重要的是老板对知识管理的身体力行:老板热爱学习、老板的知识有良好的组织、老板每个月给知识贡献最大的员工发500块钱或者送这个员工一束花等等。

知识管理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国外也只有少数大型知识密集型企业设立了知识主管机构或知识主管人员。因此,加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我国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一条途径。作为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并在不断创新中走出一条适合以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协同问题解决;action workflow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志码:A

协同目前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企业词汇,无论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还是商业应用层面,都呈现出一种“泛协同化”的趋势,企业知识管理也有其明显的协同化需求特征和协同化应用领域。将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协同化思想方法相结合,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兴趣所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领域,也即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创新,它是在遵循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原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如何借助于有效的协同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以最终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1+1>2”的协同效应。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的协同可以包括2层含义,一是人员协同,二是知识协同,其中的知识协同被理解为“多个行为主体在协同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关联、交互、共享、碰撞、整合和激活等一系列知识活动,将使协同团队整体获得的效应大于各行为主体独立完成任务的效应之和”,据此,人员协同将是知识协同的必要保障,只有企业知识员工群体能够有效协同工作,知识协同效应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正是通过人员协同过程以实现知识协同效应。本文将结合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协同的2层含义,以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为研究出发点,并考虑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对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进行新的探讨,这无疑会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内容。

1.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

Gray曾提出过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问题解决框架,该框架包含2个维度,其中过程支持维度区分了问题的识别以及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类型维度则区分了独有的新问题以及曾经解决过的旧问题,由此构成了4个方格(令人振奋的意外新发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获取以及认知的提升)以及3个阶段(识别、保存以及分发),如图1所示。员工对新问题进行发现和识别后,在新问题解决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创造,所创造的知识进人企业知识库得以保存,以便当其他员工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共享使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知识管理本应是问题解决导向的,知识管理过程伴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

对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所有知识管理活动都需要在群体协同环境下完成,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有2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协同问题解决将贯穿于整个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二是协同问题解决过程将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也就是说,群体协同环境下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应该是围绕协同知识库的应用以及协同问题解决的步骤而全面展开的。基于上述特点描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包括输入、协同和输出三大阶段,以下将作详细论述。

(1)输入。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入阶段所输人的是协同阶段必须的一些内容,也即影响协同阶段的一些主要因素。Warner等在论述军事领域的团队协同时,概括出了如下4类因素:协同问题环境、操作任务、协同情境参数以及团队类型,其中的协同问题环境描述了军事类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化以及信息的超负荷等;操作任务集中在团队决策、行动步骤的选择以及智能分析(团队数据处理)2个方面;协同情境参数能够影响协同表现,主要有时间要求、信息/知识不确定性、动态信息、大量知识(认知过载)以及人员一界面等;团队类型则包括异步的、分布式的、文化差异的、知识异质的、角色独特的、指挥结构(等级制的或扁平制的)、团队成员轮流制的等7种主要类型。就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而言,它是团队协同的一种特殊类型,也即定位于企业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团队协同,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入阶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大块内容:①有关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的类型、团队的组织结构、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等;②有关问题任务的内容,包括问题任务的描述、问题任务的期望目标等;③有关协同运作的内容,包括协同模式的选择、协同技术的支持、协同资源的分配等;④有关知识管理的内容,尤其是有关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资源的内容,包括五类知识资源,即个体的任务知识、个体的团队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团队的共享理解以及团队的协同知识(团队的协商以便获得深入理解和团队协议)。

(2)协同。协同阶段描述了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主要活动,可以包括如下4个唯一的但又相互依赖的子阶段:协同知识库的构建、协同问题的解决、团队共识的达成以及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协同知识库的构建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理解问题任务、建立团队间的交流和信任等,该子阶段对如下三类知识存在需求:个体的任务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以及团队有关待解决问题的知识;协同问题的解决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定义团队的目标、重复地信息收集和分析、使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变得清晰化、合理化和形象化,该子阶段对如下五类知识存在需求:个体的任务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团队的共享理解、团队的协同知识以及团队的领域知识;团队共识的达成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可供选择的问题解的团队协商,该子阶段对如下两类知识存在需求:团队的共享理解以及团队的协同知识;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修正问题解(如果需要的话),该子阶段对如下两类知识存在需求:团队的目标要求以及可行问题解的现行准则。每个子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及每个子阶段的知识需求,如表1所示。

(3)输出。任何过程都有输出阶段,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出既是团队有效协同的产物,更是知识有效运作的产物。基于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出内容可分为标准化输出和个性化输出两种类型,其中标准化输出是团队协同的自然结果,无论是简单的小规模的范围协同,还是复杂的大规模的全局协同,本质上都是协同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形式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描述即为标准化的输出内容;而个性化输出能体现出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中“1+1>2”的知识协同效应,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上,个体层面上的个性化输出可以是个体的知识内容的增加、个体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团队层面上的个性化输出可以是团队知识的存量优化、团队知识的增量扩大。此外,整个团队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运作中会逐步培养知识协同的意愿、加强知识协同的能力,这也是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个性化输出的内容。

2.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

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三类过程:物料、信息和人的协作,前两类属于传统的IPO模型,即过程中的每一个基本活动都由输入(I)、处理(P)、输出(O)这3部分组成,它们主要处理对象(物料、数据等)的移动问题,把这些对象送到对它们进行操作、转换、消耗或结合更新的地点。而人的协作过程则主要处理对工作提出需求,然后在做什么、谁去做、何时做、是否满意等问题上达成协议,在整个协作过程中工作被执行并最终完成。这类过程与前两类过程的不同是信息与物料的移动是工作产生的结果而非是工作本身。物料和信息过程的工作流建模目前比较成熟,例如基于活动网络以及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等,其最大特点都在于能够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其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描述工作流程模型。但是,由于这些以活动为主的工作流建模方法过于强调组成模型的各个活动及其逻辑关系,而忽视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因此在处理以人的行为协作为特征的业务流程时会出现明显的不足。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过程的参与主体应是具有知识协同意愿和知识协同能力的企业知识员工,如何体现出他们之间较复杂的行为协作过程?如何在行为协作过程中提供保证客户满意的机制?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所要求的工作流模型将明显有别于传统的IPO型,后者中的人仅仅被当作一种功能实体而建立模型,能够对输入进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输出。

3.基于action workflow方法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

3.1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概述

从对过程的认识论角度可以将工作流建模的方法分为2类:一类是基于活动的建模方法,另一类是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根据上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的特殊要求,目前大多数基于活动的建模方法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而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着重支持员工间和团队间通信为主的过程,可以作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的建模基础。在现有的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中,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值得借鉴。

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源自LAP观点,其强调强调“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交换信息(如报告、陈述等),而且可以用来执行行动(如许诺、命令、宣告等)”。LAP由Flores和Ludlow最早引入信息系统领域,现已成为了该领域中的新范式,例如国外著名的MIS类核心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就曾在2006年出版过有关LAP的论文专辑。与传统的数据流的观点不同,LAP观点关注人们如何与对方进行通信;语言如何为通信各方创造共同的现实;通信各方的行动如何通过语言进行协调。Flores和Ludlow的相关研究推动了LAP的第一波应用,其成果如Coordinator和SAMPO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以及CSCW系统显得日益重要,产生了LAP的第二波应用,其成果如action workflow和DEMO等,它们都是基于LAP的业务流程建模新方法。以下重点论述action workflow方法及其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LAP在企业业务流程建模领域中的主要应用之一,action workilow既是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一般方法论,也是计算机支持的软件工具名称。范玉顺等就曾介绍过Action技术公司开发的ActionWorks工作流产品(全面支持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并认为与传统的工作流产品相比,该产品更适合于基于知识的工作流,它能够支持用户与信息之间的交互(如信息获取、用户协商、发现并解决问题等)。在Action技术公司简介中,也曾提到其ActionWorks工作流产品是唯一能够提高企业知识员工生产率的业务流程管理(BPM)软件。在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的实际应用方面,George Mason大学曾利用该方法改进了安排课程表的流程,而这本身是一个影响到学校中所有学生的复杂的协作过程。根据Denning和MEDINA M的观点,传统的工作流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关注的是效率与控制;而ac―tion workflow是以满意为导向的,关注的则是承诺、满意条件与及时履行。

Action workflow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工作就是一个闭环”,由此action workflow的核心元素便称之为action workflow环,如图2所示。Actionworkflow环连接了客户方和服务方两类角色,前者向后者提出要求,后者则尽力使前者满意。这个闭合的环被分为4个阶段:①需求阶段:客户方向服务方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或者说客户方接受服务方的服务请求;②协商阶段:双方针对客户的满意条件进行商讨,最终由服务方对这些条件做出承诺;③执行阶段:服务方执行任务直至最终通知客户该任务已经完成;④满意阶段:客户方收到服务结果并声明自己满意。

在服务方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它还可以向其他人发出新的请求以帮助自己完成对客户方的承诺,这样原来的服务方就变成了其他人的客户方,其他人将为这一新的客户方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闭环,这个闭环与前面的闭环是相互连接的。如此延拓下去,多个担任不同角色的人将被涉及进来而为最初的客户提供服务,形成了一个由多个闭环互相连接而成的网络。

3.2Action workflow方法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建模的要求以及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的特点,以下论述action workflow方法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应用。Geertsma曾详细描述过acit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步骤,其焦点在于对主工作流环、客户方、服务方、满意状态,以及从属工作流环这5个要素的识别,5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通过依次明确如下3个重要问题,以描述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

(1)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是什么,主工作流环是否是闭环。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常常有主工作流环和从属工作流环之分,主工作流环的需求、协商、执行和满意4个阶段都有可能触发相应的从属工作流环。就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而言,其主工作流环可以描述为“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目标实现”,也即知识协同效应实现,对此有以下2点补充:①这里的企业知识资源概念较广,既包括企业范围内的所有显性知识,也包括企业知识员工所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既包括与企业知识管理内容有关的知识,也包括与企业团队协同内容有关的知识;②协同目标实现是以协同问题解决的形式,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的协同问题解决过程。此外,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也是一个闭环,因为任何不完整的或有缺失的主工作流环都将会产生大量问题(breakdowns),如果问题持续下去而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引起抱怨而妨碍实现业务流程的永久不变的最终目标――使客户满意,因此客户满意是以成功的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为基础的,客户方的满意与否可以通过协同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知识的创造来加以评价。

(2)该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和服务方如何识别。Aciton worklqow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所定义的客户方与服务方都比较抽象――服务方承诺满足客户方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客户方和服务方的描述是有针对性的,Denning和MEDINA M就指出,一般的商务用语都是客户方和服务方,但是在营销领域中它们被称为买方和卖方,而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它们又可以被称为发问者和行为者。由此可见,实际的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需要给予客户方和服务方明确的识别。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企业相关层级或部门的管理者(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运作有关)是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他们对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有明确的需求及良好的预期,希望在企业范围内实现知识资源的协同运作与协同创造,为整个企业获得知识协同的潜在效应;企业知识员工是主工作流环的服务方,他们充分结合自身所拥有或所支配的企业知识资源,有效采用协同问题解决途径,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效应目标,让客户方满意。

(3)工作流模型中主工作流环不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环是什么,其客户方和服务方又如何识别。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中的从属工作流环是由主工作流环触发的,在从属工作流环与主工作流环的相互连接以及从属工作流环间的相互连接中,更多的角色将被涉及进来为最初的客户方提供服务。这里参考前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并进一步结合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描述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主工作流环的不同阶段所触发的从属工作流环。在需求(准备)阶段,企业管理者在向企业知识员工提出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目标实现要求的同时,也将需要企业知识员工做好前期工作以便接受该任务要求,例如知识协同意愿的形成以及知识协同能力的培养等,因此该阶段将触发“企业知识协同的需求准备”的从属工作流环。在协商阶段,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知识员工将共同商讨客户满意达成的条件,这主要指企业管理者要为企业知识员工构建一个有效的协同知识库,该协同知识库包含的要素如前所述,且应该具有可检索的、有联系的、协同的、集成的以及结构化的等特点,因此该阶段将触发“协同知识库的构建”的从属工作流环。在执行阶段,企业知识员工将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执行具体的协同问题解决的过程,以最终达成团队共识并进一步评价和修正相关结果。因此该阶段将触发3个串行的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协同问题解决”、“团队共识的达成”和“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其中,“协同问题解决”二级从属工作流环还可以触发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环,分别描述为“问题登记”、“问题探究”、“问题匹配”、“解决方案设计”、“解决方案提炼”和“解决方案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执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环的描述过程中,企业知识员工将不再作为单一的服务方角色,他们需要进行角色分解,即协同问题解决中的求助者(从属工作流环的客户方)和解答者(从属工作流环的服务方),他们都将完成对最初客户方的满意承诺。甚至在需要的情况下,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解答者还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或重新定义,并成为子问题或新问题的求助者,以此触发更下一级的从属工作流环,多个闭环便形成了相互连接的网络,为最初的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提供服务。在满意(接受)阶段,企业管理者接受企业知识员工的有关企业知识协同的输出结果(也即新知识的协同创造),并声明自己满意,因此该阶段将触发“企业知识协同的结果认可”的从属工作流环。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的所有从属工作流环(包括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和三级从属工作流环等)也都应该是闭环,否则将无法最终完成为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服务并令其满意的目标。

综合以上论述,基于action workfiow方法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图包括1个主工作流闭环、6个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和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闭环。在主工作流闭环中,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运作有关)是客户方,企业知识员工是服务方;而在执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闭环中,企业知识员工则进一步区分为问题求助者和问题解答者2种角色,分别代表着从属工作流闭环中的客户方和服务方。此外,协同问题解决的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闭环都以同一个协同知识库作为信息源,而该协同知识库则是在主工作流闭环的协商阶段形成的。

第8篇

关键词: IT企业;知识管理;知识转移;联想

一、引言

近年来,知识管理的经验证明,组织的学习和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合作伙伴和同一市场的竞争者、销售商、供应商等,而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分享可以极大地影响组织的绩效增长,也有利于组织的创新成长,使组织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如果能够理解和充分利用知识转移的实质过程和一系列影响转移过程的变量,进而将知识管理运用到整个企业运行之中,这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因此,国内企业有必要将组织间知识转移的需求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过程来重视。

国内的大多数中小IT企业在软硬件的开发和系统项目中普遍出现的质量不高、进度延迟、成本透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因此,IT企业需要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实用工具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本文基于IT企业的特点,从知识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浅谈IT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知识管理的模式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其基于活动的知识管理方法(ABKM: Activity BasedKnowledgeManagement)是首先建立起流程体系,针对流程中的每个活动,有效完成这个活动,再找出支撑每个活动有效完成背后的知识,形成知识地图,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二)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知识的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知识的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

知识转移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知识数量越丰富、知识质量越高、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势能就越高。在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让渡,一般会带来相对应的回报。

三、 IT企业的知识管理

(一) IT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因

在IT企业中,项目管理是指将过程中所有的知识、技术、工具等运用到项目的所有活动中,以实现项目需求。实践证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步骤都会有一定的重复性,这在IT项目的实际运行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因此,项目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向明言知识的转化。IT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转化状态。

近些年来,IT企业快速发展,各种不同规模的IT 企业在市场上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发展势头,但是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分析这些企业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是有些IT企业从创立之初就没有针对IT企业的特点和特定要求来构建,而是按照一般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这些最初的定位失误就是企业在之后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主要原因。

企业已有知识和技术的组合构成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经济的主导形态逐渐成为知识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变成某种信息过程。推进技术创新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有一点就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能否与企业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企业是否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和利用各种知识。IT企业由于其不同与一般企业的特点,再加之其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使得其技术创新活动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和关键。

在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指导下,现在IT企业的组织者和员工必须高度认识和研究IT 企业的现有特点,根据IT企业各自不同的发展要求进行企业管理流程的改进和知识流程的再造,遵照IT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构建动态变化的组织结构,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和组织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各种知识实现不断整合会形成企业新的学习曲线。

(二)IT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1.IT企业的基本特征

知识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必定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而IT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企业,要准确了解IT企业的知识管理核心,首先需要非常准确地去理解IT企业的基本特征。

首先,现代的IT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IT人才的竞争上,IT是否可以创造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关键看其是否拥有一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另外,IT企业是一种将高新技术转化成产品、快速形成市场的企业,因此新技术是时时刻刻需要的,并且需要把这些技术最终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的专业IT人才。因此,IT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是多种不同知识综合集成的平台。

其次,IT企业内部环境的多变性、信息的高度集成等特点,决定了IT企业是一种具有学习型、创新性的组织。在现代经济模式越来越演化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形势下,学习活动可以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IT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

再次,IT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短,组织成员流动性强。IT企业的产品都是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导致了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也不断加快。IT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柔性,其内部的成员容易流动,这一特点一方面可以及时更新组织的知识体系,储备新知识,另一方面却又容易造成组织既有知识的流失,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最后,IT企业融合了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IT企业出现跨组织合作的趋势。

2.IT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1)管理动态性。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IT企业中的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相关IT技术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缩短,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也不是很高,员工流动性大。所以,企业要根据当前的科技和市场环境,对知识流程再造和组织的知识结构适时地进行改造,使组织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迁。

(2)管理技术化。IT企业不仅在知识方面高度密集,而且相关技术也维持高水平,对企业的信息化也就成为知识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使员工之间的知识能得到共享,从而在已储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而现今的网络技术不仅能实现知识在企业内部自由地共享,而且能够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

(3)知识可编码性强。技术创新活动包含知识的产生、创造和产品的产生,知识的产生和创造是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难言和明言知识的转化,这便是知识管理的重心。对于IT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说,根据软件工程学规则,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就是一个典型的软件组织知识管理框架。该框架将IT企业的所有过程都视为知识过程,其目的就是把“想法”变成机器可执行的代码,这一过程便是编码过程,这是IT企业知识管理不同与其他企业的突出特征。IT企业使用统一的项目集成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进而降低企业整体的管理成本。

四、IT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建构

根据IT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相关特征,构建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创建企业知识共享渠道

企业自身不能创造知识,企业成员的知识成为企业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企业应该创建员工之间分享知识的便捷渠道,使企业成员个体之间能自由地相互交流,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知识储备。

(二)增加知识的生命周期

知识的生命周期涵盖从知识的产生到消亡的一系列环节。对于IT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短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更加快速,所以更应该快速高效地利用知识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并将知识的创新传递下去。

(三)注重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构建、组织流程再造(BPR)和知识流程再造(KPR)

知识的管理来自于个人有效的学习,但是只有个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个人学习能力的简单叠加,需要在企业之中创造人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的学习型结构。对于不同人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制定更加细致严谨的规则,约束人们以更加高效的方式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从企业知识的产生来看,企业的知识流程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不同的流程之间相互交叉,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为了能有效地在企业边界和个人边界之间流动,企业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库的知识,有必要时要重新构建企业的知识流程。联想的知识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为了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上升到知识管理的层次,在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引入自组织智能管理模式(SOIMP),它是面向建设项目的一种统一工作平台或系统的工作方法。从管理系统获得、处理项目信息和管理系统动态特征的分析展开思路。选择岗位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并将其作为项目和项目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通过岗位的相关属性进行刻画和表述。在自足者处理完项目相关信息之后,将项目转化为可以量化描述和研究的数学系统。在系统层次上分析管理模式的自组织机理,即对管理系统在对建设项目信息的捕捉和处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系统运动特征和规律的研究。

五、结语

综上所述,IT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难言知识和明言知识的转换,从而统一整合为组织知识。IT企业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相关企业知识管理的特性也区别与其他企业。在现存的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企业中确定恰当的知识管理模式,对于强化企业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自主性,对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慧.联想知识管理――落地成金.电子商务世界,2004(10).

[2]秦鑫.联想:知识管理的践行者.企业研究,2009(12).

[3]赵雪峰.IT项目中隐性知识转移方法及转移绩效的衡量[J].经济论坛,2005(18).

[4]汪应洛.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03).

[5]雷培莉.论IT行业知识型员工管理[J].管理在线,2008(11).

第9篇

1.1生产要素知识性装备制造业的成长依赖于多种知识,而企业为了不断地发展,在激列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整理、学习,吸收和再创新的知识管理活动。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知识特点主要有以下三要素。1.1.1组织知识组织知识是组织内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知识,也是组织外部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形成的有用的知识经过吸收内化而成的知识。它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的关键知识。1.1.2信息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在知识收集过程中需要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需要进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现有的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它的不断地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1.1.3人员构成装备制造业创造和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专业人员、技术专家、管理者、员工。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集中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进行的。通过协作,装备制造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使用,对装备制造业知识进行发现、学习、吸收、创新和再创新,进一步促进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1.2过程知识性装备制造业集群可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但是无论装备制造业集群处于何种阶段,知识资本始终处于支配性的重要地位。装备制造业集群必须实施知识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其发展趋势要求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1.3能力构成知识性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以具有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为前提,倘若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机制,但其不具有相应的能力去实施知识管理,不能称这个企业形成了知识管理。实际上,装备制造企业中己体现出知识性特点。

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

2.1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在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由许多的知识节点构成,知识节点由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咨询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组成。其中网络的主要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在不同的类型节点之间,以知识流动角度来说核心企业与高校联系较为密切,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实际上装备制造企业更倾向于独立研究,并不与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研究。②从网络空间布局看,在知识流动的过程遵循着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地理位置距离越远,在知识交流和学习中的成本就越高。在许多经济模型中,地理距离与知识交流和学习的成本是正相关的,说明了知识流动具有较强的空间局限性。③一般情况下知识网络规模越大,知识的中心节点的中心性就越强、网络密度就越低。网络联结效率与规模之间成负相关。即装备制造业密度大的知识网络联结效率也高,知识网络中相应的节点联系越强,其越不利于网络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到知识流动的范围。2.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设计宽松的知识交流的环境对知识网络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来实现知识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间知识共享,从而构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集群知识网络的内部结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中起到主导作用,核心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网络的主体。其它企业与核心企业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扩散,首先是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依托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与技术共享。其次是上下游企业关联关系。社会网络体现集群外与其它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外层关系。其它要素主要包括: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政策支持、相关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等。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任务是负责培养相关的基础人才、专业人才和传递知识;可以促进知识的流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主要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通过开发新技术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集群内部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同时装备制造企业首先需要加强自主研发,然后注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来辅助自身的研发能力。

3装备制造业集群知管理过程

通过以上对装备制造业集群与知识管理的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相关因素的制约,与受到企业外部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3.1知识管理过程核心环节知识管理过程主要是对知识的存量、增量、存在方式、存在范围等知识属性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成败。其分为五个核心环节,即知识获取、知识扩散、知识固化、知识评估和知识创新。在五个核心环节中,将知识看作是应用的资源、固化的资产、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同样有这五个核心环节:①知识获取:是指企业的各组织对知识收集的活动,是组织知识的根本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知识的获取和外部知识的获取。②知识扩散:是将知识传送给潜在的接受者,及接受的个人或团体对知识的吸收的过程。③知识固化:是对集群知识的获取和占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内化。④知识评估:评估装备制造业集群现在的知识设计状况,采取相应的知识管理措施来解决知识设计中的问题,保证设计知识的准确性。⑤知识创新: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对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形成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新的知识状态。3.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设计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模型见图2。装备制造业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集群内外部知识活动的价值。反映了在集群内外部实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及集群内知识互动和集群外知识资源,知识流之间的交流与转换;并反映集群内外部知识内化与外化的流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知识交流中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是至关重要,它们持续不停的运作,保证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流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知识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