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0:02:07
导语:在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练习速读、泛读、跳读和扫读,从而获得四种基本能力。
①在阅读中准确获得信息的能力
②获得特定信息的能力
③领会文章大意的能力
④领会文章深层意义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预测下文、推隐含、筛选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推敲词义、分析长句。阅读中如碰到生词,考生要通过上下文、词缀、复合词的一些构造、词形的转化来猜测词义,碰到长句时,学生要学会把长句层层剥开,找出主干,然后再看修饰成分,降低理解的难度,以便充分理解文章,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阅读中遇到生词是常见的事,要读懂整个故事,必须弄懂这些生词的意思。学生可以运用语境来理解生词的意思。语境就是语言所描述的相关情景,即上下文。语境就是句子里的所有单词或者段落中的所有句子。一个句子里所有的单词构成一个语境,在一个段落中,所有的句子构成了一个语境,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了解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语篇承接语(connectors),表示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语(indicators)及代词的指称和照应等。阅读材料中往往有许多与目标信息无关的内容,如果一一阅读,将花费太多的时间,有时还无法找到所需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安排。扫读的第一步,应是找出所需的关键词,快速扫描全文,锁定信息来源。第二步,在信息的方位锁定后仔细阅读有关段落及信息,判断信息是否正确,解决问题。
当然,要使学生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学生除了在课内进行阅读外,还必须把它延伸到课外,课外读得越多,词汇复现率变得越高,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也就越快,理解力也越强,进而形成课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学生来说,课内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是不受限制的。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书的选择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学生不为应试而读,不为分数而读,这时的阅读更具有真实意义的主体自我发起、自我体验和评估、提高阅读速度,这才是高层次的主体参与的阅读,并且它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性,从而生动活泼地体现出自我学习能力。
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注重某种能力或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些优秀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接受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进行自我求治,如“Madame Curie and Radium”、“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Three Gold Medals for Wilma”及“My teacher”,这些文章我都要求学生重点阅读,让他们从Madame Curie,Wilma Hartlely及Helen Keller的身上认识到“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Determination means victory,victories and defeats are ordinary things to a general.”受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学生认识到成功的道路铺满了困难和挫折,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强大的生存发展能力及良好稳固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这种有侧重的阅读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抗挫能力。
三、优化阅读习惯,创造参与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它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
阅读时可指导学生养成速读和跳读的习惯,经常进行限时阅读。因为限时阅读是培养学生快速敏捷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当然在进行限时阅读时,还应坚持课外抽查、课内快速检查,在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的准确度。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注意增加学生参与阅读的机会和时间,不断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效率。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教学,也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主体参与阅读,而且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主动阅读。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外补充一些有趣的课外材料,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上课时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①形象激趣,直观和形象的导入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SEFC BOOK 2 Lesson18 “Charlie Chaplin”一课时,老师可让学生看卓别林滑稽表演的录像。
②时事引趣。教学课文时联系时事新闻会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教SEFC BOOK 1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之前,老师可向学生介绍美国的总统大选,并提问:Who’s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now?Who were the candidates for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in the past?通过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可使学生初步了解美国的一些事情,同时可增强其进一步了解美国历届总统的信息的欲望。
③设疑提趣。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快、更准,阅读也会变得轻松。例如,教学记叙文、新闻报道或人物传记类文章时,教师可以由Wh-questions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不但目的明确、速度快,而且理解准确。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2007.6.
[2]石鸥.教育学教程.1998.11.
[3]《高级职业英语》系列教材编写组编.高级职业英语教师参考书1.2009.9.
[4]《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编写组编.新编实用英语教师参考书2.2007.9.
论文摘 要:本文对信息素质的涵义、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
二、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
4.发挥高等教育作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二是图书馆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使之全面系统的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11):84—85.
[3] 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29—31.
[4] 王新明,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5):115—116.
关键词:法院信息;网络;科技;创新
人类进入21世纪,在全球知识化进程中,人们充分利用信息产业重新构建了工作及生活布局,特别是信息化对法律工作及确保司法公正等方面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信息化、网络化对司法工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助推力有利时机,是我们各级法院首要工作任务。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效率,逐步实现各级法院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全方位实现审判工作全程数字化,从而树立法院公正、高效的良好形象,本文就加快法院信息化建设与法官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展示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明天。
一、法院信息化建设是法官创建学习的新模式
如何利用先进的、新型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来促进法院工作,促进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使民众有机会自由地与法院进行信息交流和对话沟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民主法制环境。这一切需要我们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把信息化建设摆在首位,齐心协力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把法院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向新台阶。
各级法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功能,结合基层法官的职业特点为,开展专题讲座、庭审观摩、案例分析、研讨会、辩论会等方式以开拓法官视野,提高法官认知社会、解决纠纷的能力。必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方式,使基层法官的再学习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受信息化等载体的影响,在树立终身学习全过程中提倡“开放共享、全球受益”的教育新理念,结合自身优势孕育出新的学习模式,提高了高等教育受知面,为法官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同时,课程国际化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基本的重要举措。所以,对国际开放教学资源情况的了解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快地了解国际教育发展情况,引进新的教育思想,与世界同步。不断的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增加活力,更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可见,法官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在身边,只要在办公室敲击一下鼠标,就能听到一流的法学教授讲课,清华、北大、南开等法学教育资源就在眼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拓了法官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远程庭审、远程调解等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理性化,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对于我们的法官再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形成新的培训机制,促进偏远地区和内地区域在受教育平等。在重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科之间基础和资源存在差异中,要鼓励打破校际各自为战的书面,整合各种资源形成高校社会资本群体性。以伊春为例,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从而使中国的法律教育大众化在伊春法官培训中更加辉煌发展。
二、法院信息化建设是法官教育载体的有机结合
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法院整体工作通过虚拟管理软件中心连接业务管理、信息、办公自动化三大系统,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并统一数据结构,整合成各网络、各系统公用数据库,使社会公众了解法院建设情况和审判工作的透明度。法院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为广大干警从传统办公状态进入网络化办公,信息化办公平台,将各类文件、法规、信息情况均放在资料库中,通过网上办公、批示、阅读、案件分析,从而在无纸办公和办案中真正实现现代化。尤其在加强基层法官素质教育,除了加快培训基地、设备、教材等载体建设外,还要广泛利用网络、大众传媒等手段提升教育效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吸收、消化、扩展教育培训成果。时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努力推进案件流程管理网络化,庭审活动数字化,案卷公文电子化,数据传输高速化,形成法学教育是多种法学教育模式的结合,法学教育体系框架内人才培养取向多元化。充分利用信息化为新时期法官学历再提升和知识再积累提供了必要学习环境,提供充实技术力量,抓好应用培训,完善应用软件,提高智能程度,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帮助法官认识社会,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积极利用教育载体开拓创新司法体系,创建学习型审判机关,优化教育培训机制和环境,拓展法官知识面,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0 引言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侵袭生长是其病理特征之一,结合Ki67 标记指数,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整合素β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胶质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理资料 石蜡标本取自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4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45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4~74岁,平均43岁。根据1999年WHO关于神经上皮源性肿瘤恶性程度分级标准,45例胶质瘤分级如下: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23例,Ⅳ级3例。另取5例无颅脑疾病者尸解标本的脑组织作为对照。所有标本均经4%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选择典型病灶的石蜡块连续4μm切片。
1.2 主要试剂 整合素β1抗体、抗体稀释液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Ki67工作液、PV6000工作液 、DAB显色试剂盒购于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系列二步法,按操作说明对4μm厚系列石蜡切片进行组化染色,检测各级胶质瘤标本整合素β1、Ki67的表达。
1.4 实验结果判定 整合素β1免疫组化DAB显色为棕黄色颗粒,分布于肿瘤细胞膜及细胞浆,随机计数10个高倍视野(10×40)阳性细胞数所占百分比。阳性程度分级:(﹣)阳性细胞数≤4%;(﹢)阳性细胞数5%~10%;(﹢﹢)阳性细胞数11%~50%;(﹢﹢﹢)阳性细胞数≥50%。整合素β1免疫组化染色反应半定量分级:①阳性细胞数≤4%记为0;②阳性细胞数5%~10%记为1;③阳性细胞数11%~50%记为2;④阳性细胞数≥50%记为3。Ki67阳性表达为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选择标记良好的区域观察10个高倍视野,计算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即为Ki67标记指数(Ki67 LI)。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整合素β1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见表1。
2.2 Ki67免疫组化结果及与整合素β1表达的关系 本组正常脑组织Ki67的表达均为阴性。整合素β1表达与Ki67 LI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71,P<0.01),即Ki67 LI越高,则整合素β1表达越强,见表2。
表1 各级胶质瘤整合素β1的表达(略)
表2 各级胶质瘤ki67 LI(略)
3 讨论
目前,已知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与整合素分子的表达及其在细胞表面分布的改变有关。由粘附分子介导的肿瘤细胞彼此之间的粘附力减弱和肿瘤细胞与基质的粘附力增强是近年来关于侵袭机制研究的重点。文献报道整合素α2β1、α3β1、α5β1、α6β1等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胶质瘤的侵袭生长过程[13]。Paulus、Tysnes及Fukushima等[46]研究提示整合素β1能促进胶质瘤细胞在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迁移和侵袭。郭衍等[7] 研究发现,整合素β1在SHG44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胶质瘤细胞增殖、生存密切相关,抑制整合素β1的表达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Ki67抗原是存在于增殖细胞核的一种非组蛋白性核蛋白,由345kd和395kd的两条多肽链组成,分别由二个衔接的9 768bp和395bp的mRNA所编码,其表达随细胞周期不同时相而异,与其他反映细胞增殖的指标如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DNA聚合酶、 溴脱氧嘧啶相比,Ki67抗原半衰期短,细胞脱离增殖周期后迅速降解,更能反映肿瘤的增殖活性、恶性程度及判断患者预后[8,9]。本组结果显示:WHOⅢ、Ⅳ级胶质瘤的Ki67 LI明显高于WHOⅠ、Ⅱ级胶质瘤(P<0.01),整合素β1的表达与Ki67 LI呈正相关关系(r=0.71,P<0.01),提示整合素β1通过传递细胞信息,调节细胞骨架的重组及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基质降解、异常粘附、迁移等多个侵袭环节,促进胶质瘤的侵袭生长,整合素β1表达上调与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及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侵袭过程的信号传导途径:整合素β1胞质端与FAK结合并使之活化,活化后的FAK与Graf结合诱导Rho的GTPase活性, 影响肌动蛋白张力纤维和粘着斑的聚集过程,最终调节细胞的粘附和迁移;也可经FAKRasMAPK通路,诱导胞质磷酸脂酶A2活化生成白三烯,从而调节细胞骨架的重组,进而影响细胞迁移。FAK通过PI3K激活整合素连接激酶以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进而活化AP1的转录活性,通过基因表达调节细胞骨架的重组来促进细胞迁移、侵袭。整合素还可通过其FAKRasMAPK通路活化AP1的转录活性促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高表达,促进基质的降解,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
总之,整合素β1能促进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通过适宜的干预措施调控整合素的表达及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将有效阻抑并控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与复发。
参考文献
[1] Tonn JC, Wunderlich S, Kerkau S, et al. Invasive behaviour of human gliomas is mediated by interinpidually different integrin patterns[J]. Anticancer Res, 1998, 18(4A): 25992605.
[2]PijuanThompson V, Gladson CL. Ligation of integrin alpha5beta1 is required for internalization of vitronectin by integrin alphavbeta3[J]. J Biol Chem, 1997, 272(5): 27362743.
[3] Previtali S, Quattrini A, Nemni R, et al. Alpha6 beta4 and alpha6 beta1 integrins in astrocytomas and other CNS tumors[J].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 1996, 55(4): 456465.
[4] Paulus W, Baur I, beutler AS, et al. Diffuse brain invasion of glioma cells requires beta 1 integrins[J]. Lab Invest, 1996,75(6): 819826.
[5] Tysnes BB, Larsen LF, Ness GO, et al. Stimulation of gliomacell by laminin and inhibition by antialpha3 and antibeta1 integrin antibodies[J]. Int J Cancer, 1996, 67(6): 777784.
[6] Fukushima Y, Ohnishi T, Arita N, et al. Integrin alpha3beta1mediated interaction with laminin5 stimulates adhes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malignant glioma cells[J]. Int J Cancer, 1998, 76(1): 6372.
[7] 郭衍, 章翔, 费舟, 等. 整合素与胶质瘤细胞凋亡[J]. 肿瘤防治研究, 2004, 31(4): 198200.
【论文摘要】 简述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作者:侯占奎罗玉英张立秋
一、现行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状况
1、单向性。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活动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之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2、功利性。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间离性。这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之又少,怎能不产生隔膜问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薄、单调使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二、为什么素质教育要有良性的师生关系作后盾
首先,教育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其次,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不单纯地传授知识。这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学生的潜能需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略其作用。两者之问相互作用,方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言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良性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就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三、良性的师生关系的标志
1、和谐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应是“全”,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实施教育。因此师生关系应和谐顺畅,这样使师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9-02
一、前言
高职教育以满足各种岗位要求为重要目的,但是当实际教学片面强调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意识时,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全面的发展机会。为此,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自此,高职教育的科研教学工作者们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途径与对策。经过高职教育界多年的努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科研与教学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进一步细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导下,继续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毫无疑问,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有必要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对我国已有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进行评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逻辑中,分析问题处于联结位置,选择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描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通过文献回顾梳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最后展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高教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结合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征,本文认为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存在四个层次:核心利益层、关键利益层、重要利益层与一般利益层。其中,学生与院校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企业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家庭、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社区、媒体等为一般利益相关者。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院校与学生为教学关系;在更大范围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院校与企业为合作关系,学生与企业为实习或就业关系;在重要利益相关者范围内,家庭能够监护教学与就业关系,教育部能够监管教学、就业与合作关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要监管就业与合作关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以从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展开。例如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可从各个利益相关者多个侧面展开综合分析,也可以分别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与校园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或者从学生的人文知识、艺术素养、道德观念、人际交往、心理与人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家庭、企业、社会大背景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一般从高职院校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设置包括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改革人文教学模式,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国内目前文献看,已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针对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还有待深入分析。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大量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即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被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与规律作出判断、描述与论述。此外,研究者还经常运用问卷调查这一定量分析方法,并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夏剑萍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在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将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归纳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教师人文教育能力的不足、高职自身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阻碍,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在问卷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基础之上,相关教育研究通常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客观事物中的多个变量(或多个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常见的多元统计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上述分析方法还可以综合运用。例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孔斌,吴轶勤与卜晓燕分析了影响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子,提出了专业结构优化设置的对策;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黄会明,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许志军分析了辽宁省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并根据结果指出其中不足、提出改善建议。方向阳和莫华善运用因子分析的赋权功能,对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和分类,并计算各指标权重,以此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赵章彬通过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因子分析,找到了隐形变量和相应的公共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和均值分析方法,得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特征,从而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与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过程中均产生新变量不同,聚类分析是按照多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组,从而获得某种内在的数据规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杨丽红、黄会明,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教师的教学质量;陈跃夫、廖燕玲,以及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刘康宁和董云川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指标的归类属性与整合等问题,并分析了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性。除了多元统计方法,相关教育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的运用逐渐增多。杨雪和刘武、刘武,李海霞与杨雪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分析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改进措施。叶映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了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社会资源、创业先前知识、创业认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测试。徐大伟等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揭示大学生群体效应与个体环境行为存在相互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种影响作用,提出行为矫正的具体建议。张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教师学习调节方式、学习策略、适应性绩效、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邢周凌和李文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员工满意度、教学科研绩效、社会满意度、财务绩效四个维度构建了组织绩效评价模型,并以中部六省“211工程”大学为样本,验证了组织绩效四个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述研究表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属于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基础上,定性分析探讨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现状与趋势,以及探索其规律性;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运用数学工具度量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建有关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验证经验判断的规律或发现新的规律;而在定量分析结果基础上,定性分析的经验判断能够更有科学的依据。以国内目前文献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已有研究成果中定量分析有所不足,多元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还有待更多的运用。
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按照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划分,相关研究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者们对高职人文教育现状的持续关注,并且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探讨;(2)以高职院校角度,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实践;(3)以学生角度,从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心理与人格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互动和个体效果;(4)以企业角度,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社会效益。从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角度看,相关研究前沿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综合运用,并在实证分析上应有所加强。首先,根据已有的定性分析结果上,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分析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其次,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等明确问题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题要素之间的由可观测变量,或不可观测变量所指示的因果关系,以及明确单项要素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验证与优化之前的经验判断与理论模型。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对于增强院校的人文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企业与社会对具备人文素质基础的人才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从分析方法角度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从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两个维度探讨了相关研究趋势与前沿。总之,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学者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研究领域,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5-19.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02(3):38-46.
(一)体育文化本文所说的体育文化指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体育训练、体育宣传教育以及健身运动等一系列过程,是精神财富同物质财富的综合,蕴藏着极其深刻的内涵。校园首先在体育文化的带领下将美育、德育及智育等文化活动联结在一起构成文化群,随后又在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等文化的衔接下构建一个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形成及发展遵循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不仅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而且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及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1]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会生活、会做人、会审美、会学习、会健体的人。简单说来,素质教育是对全面性的强调,是与人、社会发展紧密配合的,只有将人的智慧潜能充分激发出来,才能培养学生顽强的心理素养。从素质教育主要的特征层面分析,其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求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弘扬的是主体性的人格,注重的是学生最终所形成的精神力量。
(三)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基础,是将“德智体美劳”有效连接起来的桥梁。众所周知,体育文化是囊括在校园文化之中的,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其必须在校园文化长期的构建中不断发展、积累和充实,通过整合校园文化中不断渗透进来的一些有益于师生发展的文化,创造出良好健康的体育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体育文化环境中对自己原有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规范和调节。[2]显然,只有两者间有效结合才能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及个体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二、学生素质教育受到体育文化的推动
(一)学会做人积极、健康、文明的行为是体育文化倡导的。作为教师,要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有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之后才能够看见“彩虹”,并在团队协作中展现出坚韧不拔、同甘共苦的坚韧意志,这是精神文明及校园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素质教育有序进行的基础保证。学生在体育文化创设出的特殊文化环境下学习,能够实现日常课堂中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3]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只有在适当的行为习惯、情感沟通及思维感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学生只有在学会做人的层面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观念、道德风尚。
(二)学会学习体育文化受到新文化的熏陶及滋养,在校园内的构建需要循序渐进。其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意志培养有一定的助力,还会对学生的人生方向做出正确引导。只有在体育文化教学中彰显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信念,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学会生活体育文化是有效维系学生团体的精神力量,其构建者有必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处理,自身意念、理性及情感的关系处理,人与社会关系处理等。[4]教师可以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体育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能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勇敢进取、团结协作、理性推崇的良好精神面貌,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四)学会审美世人皆有爱美之心,美无处不在。其在生活之中,直接或间接地被我们发现、欣赏。体育文化作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及推动个性发展的综合体,需要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5]例如,笔者在往常的体育文化宣传中会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美的故事,如在古希腊时期,人们推崇的是健美,拥有强健的身体一直是当地人民最基本的审美追求,他们总是将速度、人体、运动及力量等衔接在一起作为体育美评判的标准,因此也就延伸了健美文化。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在时展下延伸出来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体现;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及行为价值等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生素质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依赖于体育文化能否在校园内得到良好构建。可见,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
作者:王楠 单位:辽宁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锋.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素质教育价值[J].体育科学研究,2010,(1):107-111.
[2]林燕荣.素质教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33-134.
[3]朱志强,杜春华,连静,等.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1):13-17.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因此,虚实教育也应运而生。教育师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再面临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将全面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时(这以说法未必能得到许多同行的认可),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
在论述这一命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考查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因为,师生关系的物质基础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活动(广义),所以先来检验一下现行的师生活动。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单向性。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活动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之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2、 功利性。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 间离性。这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产生隔膜间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委的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薄、单调使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能长期存在定有其合理性--顺应了整个教育的需要。但其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使对素质教育而言,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为什么素质教育要有良性的师生关系作后盾呢?首先教育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换言之,教育通过师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古今中外皆然,无需多说。其次,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 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略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良性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都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这里,笔者需要提一下的是,良性的师生关系并非一个规范的概念。只是区别于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它起码有以下几个标志:
一、 和谐性。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应是“全”,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实施教育。因此师生关系应和谐顺畅,这样使师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笔者认为,和谐的情感共鸣,只有当认知成为学生的情感需要,而同时教育又成为教师的职责所需,才能达成,素质教育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 互动性。师生主体论认为,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良性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多一要求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相互补充。当然这都要以和谐为基础。前者是动态,后者是静态的。
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使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应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这方面,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大教育家,如陶行知、叶圣陶、马卡连柯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当然,爱学生的前提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爱心所包容的内容是广泛的,这不是本文所论述的内容。爱心是如何形成的?首要的是把尊重、信任学生看成是首要工作,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人格独立平等的主体。尤其是班主任要经常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 界,与他们保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对特殊学生要特别的关心和呵护。当然,情感交流是一个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的反复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非常注意用谈话、周记、书信等交流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身上的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应更迅速、快捷,这样的尝试以便更好的促进师生交流。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挖掘学生身上的可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所谓师生合作,即前之所以说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它在师生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师生合作也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此外,教师还应当具备一颗真诚、纯洁的童心。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设身处地。这也是缩短师生距离,增进沟通所必须的。虹口区三中心的毛蓓蕾老师,南京的思霞老师都以年近花甲,却都能成为学生的忘年交,知心朋友,其中他们拥有童心,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小也是个中原因之一,为他们成功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爱心并不是无原则的溺爱,童心也决非停留在稚嫩的层面上,这在认识上尚无异议,但在操作上,却易陷入误区,把素质教育看成放松学生的要求,无原则无目标的教育, 误以为要彻底屏弃应试这一测试手段,使音、体、美成为今后的课程主导……若在这样的原则上建构师生关系,其必然是扭曲、变形的,会给教育带来重大的瞬时。殊不知,我们所论述的良性的师生关系并非要改?“严师”的形象,无目标,无要求,学生无法成材。素质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只是笔者一点拙见,也是对素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一点己见与补充。
综上所述,良性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