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1:35:40
导语:在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字:物理教育;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融合;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2-01
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因此融合这两种教育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物理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就是首先要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与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再明确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重要性、认识物理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
一、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物理教育是为了提高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的一种教育,它主要目的就是:增强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文教育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人文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
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学科教育,而重点在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则是人文教育。
二、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途径
教师应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从物理学史着手。物理学史展现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通过追踪物理学的起源,体会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途径与技巧,展现物理学家的科学人文精神。
(二)从物理学家的故事着手。物理学家的故事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绝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这些感人肺腑的典型事例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献身物理学、报效祖国和精诚敬业的奋斗精神。另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关心研究成果要应用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要用于邪恶的用途。物理学家们这些高尚的道德是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
(三)从教材和学科特点着手。物理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应在传授物理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物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的,人文教育内容分散在各种物理知识点之间,使在物理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成为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生活、实验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社会意义、社会背景及它对环境的作用等内容。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发现法等。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把教材中的物理学原理还原为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物理学探索的苦与乐,在体验的过程中把知识学习与人文培养融为一体。
(四)从美育功能入手。美育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物理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任务。审美能力是决定创造力的重要因素。物理的美主要有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和新奇美。物理中的概念、规律表达式上的简练、准确,体现了简单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自主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良好环境。发掘美育功能,并体现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获得创新的灵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和谐统一境界。在物理学的世界里追求人生的乐趣。
(五)从教师自身的精神示范性着手。教师自身的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示范性、渗透性影响。一方面,物理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发掘出来。并通过融人了自身精神的言传身教。才能对学生起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相互的接触往来,通过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感情的交融,教师人格的感染来促成。教师治学时的严谨求实、刻苦勤奋,教学时的一丝不苟、锐意创新,与人交往时的谦虚诚恳、团结合作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就是将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本是同根生的物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才会有了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工,产生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又不能相互取代和割裂,因此具有功能的互补性。而且由于培养人都是这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又可以说这两种教育又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二)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物理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物理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2.通过物理教育,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中去。在物理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四、总结
总之,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融相通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洁.浅谈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田.文化教育,2006。(5):190
[2]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科学论坛,2004(11):55。57
[3]李梅.物理学的文化审美.大学物理(物理教育专刊),2009,20(1Z)
关键词:地理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26-01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就是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培养。地理教育亦如此。我国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曾谈到:“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主要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因此,地理教学在进行本位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人文精神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就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地理教学特点和现状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涵义和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1.1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人性的关怀;核心是“以人为本”。
1.2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1.3 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人文性和人文精神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也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是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所以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2 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地理教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其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其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在人文精神培养、人格塑造方面有良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3 地理教育的现状
地理学科在目前的高考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仅是会考科目。因此,在学校、学生、家长心中地位不高,是“副科”。而且地理学科的课时安排远远少于其他学科,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只能疲于赶进程,以小高考为最高目标而备战,过分强调升学的需要,人为地将教书与育人剥离,仅重视地理知识、标准化的思维方式和应试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忽略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势必造成学生也只注重地理现象、地理知识的学习,忽略了研究过程的享受,难以保持学习兴趣。这些必然压抑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导致人文精神缺失。
教育的功利性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明显处于失衡状态,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无可争辩的事实。
4 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先成人后成才”已深入人心,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也得到重视。在地理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地理学科的魅力,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人文精神教育必不可少。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4.1 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这为教师施教指明了方向,开展贴近现实生活、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
4.2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教师不仅是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地理教师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人文精神,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中的主导者,应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的感化功能,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城市化问题》的教学中,采用探究法,联系民工潮现象—谈谈对外来民工的看法—产生民工潮的原因—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正面和负面)—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设下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分组谈论,加强合作意识,改变对民工的偏见,学会全面的看问题。
4.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我们的身边入手,联系地理现象,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讲授沙尘暴、地震、山洪暴发时,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再联系我国汶川和玉树灾情和灾区的情况,不失时机地渗入人文精神,唤起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关爱。学生能够更深刻的学习地震的构成要素、危害和分布等基本的地理知识,还懂得如何避震、自救或互救。同时,树立客观对待地震的观念,树立明确的人生态度、生命的价值观,逐步形成关注灾区、灾民的人文情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引导学生回忆旅游途中,观察北方和南方民房的特点差异,加深理解我国南北方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富饶,激发学生热爱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在分析的过程日渐形成多留心、多用心、多思考的学习态度。
学习《人口》、《自然资源》等章节,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抵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不良习惯。《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时,协调人地关系,是否需要参与国际协作?在全球环境的整体性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当今,决定了国际化的合作势在必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而且也强化了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观念的确立。
4.4 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利用幻灯片、PPT、插图、挂图、地理模型;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生动趣味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课堂中走出来,组织学生郊游,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由点到面,从而全方位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学习过程。在现代地理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积累地理的感性材料和经验,鼓励学生多体验多思考。在地理课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并逐渐把知识升华为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人文教育 实践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大势所趋,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做全面发展的个体,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这足以说明新课改既重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又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高中化学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肩负着指导学生做人的责任。
一、高中化学科目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在传统化学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强调认知目标的实现。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这种教学现象愈来愈严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不同。化学教育受新课改的影响,开始关注人文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即使有些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比较重视人文教育,也只是一味地说教,没有实际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更没有形成体系。但是,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第三条情感与态度则体现了化学教学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总之,在高中阶段,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人文精神的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更是远之又远,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才出现了舍友投毒等严重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中化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及策略
人文精神教育是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形成人格、完善自我的思想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高中化学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在高中化学学科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将人文精神教育和化学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化学科目中努力挖掘人文精神的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1.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人文精神。在中学教育阶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化学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艰辛,这也是化学学科的优势所在。
2.利用化学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探索、顽强不屈的意志。当学生在做作业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穿插有关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意志。比如,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被誉为“炸药之父”,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还有英国化学家康福思,虽然是聋人,但是他向命运发出了挑战,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3.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毁灭人类。这就必须让学生从人文价值的角度看待和理解科学,这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关注环境的变化,否则得不偿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选修教材则提出了“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观点。
总之,人文精神教育,涉及学科比较广,是每一个学科都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必要的人文精神教育。其中,化学学科是极具有人文内涵的一门学科,也是我们的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上努力挖掘,积极探索,逐步形成高中化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克雄.构建渗透人文教育的化学课堂[J].广西教育,2011(14).
[2]吴克勇,蔡子华.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化学教学,2004(04).
[3]吴克勇,蔡子华.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化学教学,2004(04).
[4]曹扬.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化学教与学,2010(05).
[5]单旭峰.香港新学制下的《化学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简介及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Z1).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人格、品质、情绪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学生的情感、性格、习惯、实践等全面协调的发展。据调查,目前我国初中生的人文精神贫乏。其人文缺失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上十分空虚;没有上进心与进取心,高分低能,有才无德;自我意识较强,我行我素;行为方式有失规范,违背常理、道德等。这些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政治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深入挖掘教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有效的载体
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初中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名言、警句、漫画、数据、案例等资料。这些背景资料体现了初中政治学科独有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做到知识点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如在上到“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仔细分析了案例,与学生合作归纳出了基本知识点: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参与者要讲究公平、平等、诚实信用。进而启迪学生要自觉守法、诚实守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学习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单纯地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人文精神的层面,形成对道德的追求。
二、提升教师素质,夯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要想驾驭课堂,让学生对教师的学识“崇拜”,教师自身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讲信用、平等友爱,教师先要做到诚实守信,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答应过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个人行为、学识、价值观等方面,为学生做好榜样,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教师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这就使教师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随时、及时为学生渗透时政知识,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敬佩感。
三、营造浓厚的氛围,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特征的课堂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健康人格的前提与基础。经过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改变唯我独尊的心态,坚持以生为文,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我完善的过程。比如在上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1)让学生画一张自己的画像,并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中的自己。(2)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身边的故事出发,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3)科学评价自己,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四、创设教学情境,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构建平台
一节成功的政治课,需要通过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还原一个逼真的场景与生活环境,调动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新的平台。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自我。比如在上到《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课时,笔者播放了音乐《活得潇洒》,表达一种不在意他人眼光,自由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带领学生观看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片段,引导学生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此外,还给学生讲述了美国大石油王的人生历程,启迪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总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充分挖掘教材,提升教师素质,营造浓厚的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等多种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初中政治教学得到充分的体现。相信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必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建德.关于课堂的思考[M].湖南师大出版社.2008,(6).
[2]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3] 屠其君.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科教文汇.2006.7
>> 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书馆的阅读推广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 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及分析 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对策分析 基于校园文化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国内外阅读推广现状及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分析 试论大学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形式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若干建议 浅谈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推广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思考 民国时期通俗图书馆的阅读推广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新模式 苏州图书馆的城市阅读推广纪实 中学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思考 中职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张钦恩.图书馆品性考析: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社会民生感悟录[J].图书馆论坛,2004(6):19-25.
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12-15.
.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苏蓉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J].文史博览・理论,2007(9):38-42.
卓博教育官方网站.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J/OL].[2012-01-03]..
王余光.双休日谈读书・读书随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63.
刘明侠.关于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0(2):21-24.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28-34.
周玉陶.李小缘公共图书馆本质论评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05-109.
邬书林.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N].光明日报,2009-06-08(01).
一、重要性
1.加强对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护理整体水平的基石。医院工作的护士首先是从学校走出来的护生,所以在护生在校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其完美人格,使其身心健康发育,也对护生业务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护生对专业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整体护理水平,为护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学发展的动力。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快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又进一步丰富了人文科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加强对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生成才的必要条件。纵观护理学发展的历史,那些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护理精英无不德才兼备。所谓“德”就是具有高尚的医德情操,“才”就是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护生既是护理学事业的继承者,又是开拓者,变革的时代对护生的成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针对目标
人文素质缺陷是当今中职护生综合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受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偏重理科的护生文化底蕴普遍薄弱,进入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护理学专业知识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且学习目的是极端功利主义的应付考试,而不是增强人文修养。
1.从教育背景来看,一方面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过于重视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知识教育,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知识,忽视心理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临床实习中中职护生不注意护士行为规范,言谈举止不完全符合职业标准,带教老师一般也缺乏对中职护生人文知识教育意识的培养,过于侧重对护理技术的训练。
2.从社会意识来看,当代中职护生普遍存在社会公德意识差,忽视了患者的社会性,对患者缺乏同情心、爱心、责任心,服务态度生硬,不能从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美学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普遍造成患者对中职实习护士有看法,认为他们缺乏仁爱精神,始终是无表情、无情感、无责任的“三无护士”。
3.从思想道德来看,中职护生没有树立牢固的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部分护生毕业后不能安心从事护理工作,不能爱岗敬业,认为服务患者就是低人一等、工作收入低、环境嘈杂、风险大、时间不充裕、牺牲太大,所以许多护士在工作几年后无法坚持就纷纷步入其他行业,造成目前中国许多医院出现护士的短缺和大量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的浪费。
4.从专业技术来看,中职护生机械地掌握了一定的护理学知识,但缺乏敏锐的思辨能力,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一味地盲目执行医嘱,导致临床上一些因陈旧知识而出现的医疗事故,使得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5.从心理素质来看,许多中职护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当遇到临床上较为复杂的疾病和患者及家属的否定,就开始出现抱怨患者及家属,工作不负责任等情况。主要原因可能与当代中职护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有关,与生俱来的家庭优越感和地位感,使他们变得养尊处优,同时困难与挫折经历也太少,导致遇到轻微的打击,就出现心理防线崩塌而无法继续正常工作的现象。
三、具体实施
中职护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与护生在学校的综合情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学校更新教育思想理念,护生护理专业学习,校园生活中融入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1.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编写相关人文素质教材,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系统的具有护理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逻辑思维案例分 析、护理反思日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改革教学手段和创建人文学科特色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3.加强人文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护理专业教师与人文基础课程老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从而弥补护理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缺陷,达到人文素质教育和护理专业教育的较好融合,整体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
4.加强中职班主任教师对护生的教育,经常与学生多交流及互动,给予一些语言上的鼓励,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言传身教,使学生自觉地形成服务意识,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帮助护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提高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怎样利用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护理水平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于志云,黄延萍,张利苹.浅谈中职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护理[J].实践与研究,2009.
[2]李静.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8:95-96.
【关键词】中学 思想品德教学 人文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2-01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时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学生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并充分贯彻人文教育理念,从而在满足时展需要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出给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中,人文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趋势,已逐渐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文主义
人文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是社会的人,群体的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出发,认为个体的感情、理念、需要、义务等都必须以社会和群体的感情、理念、需要、义务为前提。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方面,突出的表现为:教育要培养理性的人,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要求的教育要培养非理性的人。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主旨,是人文教育的永远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的科技教育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时代又给人文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要求人们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理念;在努力塑造道德理想的基础上,又要尊重个人的发展。这是一种具有中国人文主义所追求的理性,同时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所追求的非理性的人文精神。
(三)人文教育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教人“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发展,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它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彰显个体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这种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文教育,它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达到了和谐一致。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理念是对人类文化、思想、情感等因素的诠释,要求在人类科技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文明的地位。而人文教育的实施是人文理念得以渗透实施的关键手段。以中学教育为例,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必须将人文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其中,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是现代教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要求,有着不容忽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人文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同时,人文教育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
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学生是我国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对象,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就要求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目前,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仍不完善,对于品德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文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开展势在必行。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深化人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者自身人文素质
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性格形成。
(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文教育实现的一个重要辅助措施。不仅包括设施完善的校园硬环境,更包括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软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创造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一环。
(三)推进学生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转化
只有将中学生具有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素质,才算是达到了中学生人文教育的目标。
(四)提高人文教育实施的灵活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抽象空洞的说教方式,要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多元化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类文化受到了多元化冲击,各类复杂的信息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中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文化的误导,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文教育的开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海燕. 新时期中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德育教育[J]. 科技信息. 2010(24)
[2]刘静静.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J].文理导航(下旬). 2010(07)
[3]喻辉.加强鼠标下的德行修养――网络一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10(02)
[4]谢升. 利用趣味教学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品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09)
关键词:校园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
毕节地区卫生学校,作为毕节地区唯一的一所医学类中职学校,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和学校的扩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全校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等,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其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中专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比任何别的学科更强调人文关怀。本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服务社区、服务基层的合格的医学生,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是本校办校的最终价值目标。在当代社会,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健康与疾病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变化使人们对医学所包含的人文科学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医学就必须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医学生就必须具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会从实体和精神两方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就是说,时代就是要求具备较高医护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的医护人才[1]。
二、校园文化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一)导向与激励作用
学校的培养目标、校训、校风、校貌,就象一面面鲜明的旗帜,有利地引导着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展示人格风貌的意识。而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们能时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产生出强烈的校园荣誉感和责任感,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地得到完善与升华。
(二)凝聚作用
校园文化中讲求团结、和谐的集体主义精神,把广大医学生团结在一起,使校园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为共同完成预期的各项学习目标情况下,使得学生下意识地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个人利益服从校园整个利益,同学们之间学会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凝聚作用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们关心人、爱别人的人文关怀精神。
(三)塑造作用
校园是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更是学生们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们通过组织、参加各种课堂教学以外的文体比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来促进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独立意识、积极心态,包括控制情感的理智态度,承受失败的责任能力等等。这些根本上“促使青年学生逐渐摆脱依附感。确立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心态,并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得以现实的确认”[2]。所以,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把校风传统转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完成人格的初步成熟。
(四)规范作用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制度和校园道德,有力地保障着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它们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开放式的软约束体制,引导学生走向自觉遵守的法制轨道,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强的法制观念,懂得人与社会相处的原则,懂得遵守行业规范。这对于医学生们今后成长为一名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组织纪律的合格的医务人员是有重要意义的。
校园是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校园文化日复一日的教化和熏陶使医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积累和行为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同时还能对医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批判思维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开发,成人感和社会化的完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应该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人文素质生长的好氛围。
(一)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校园物质环境指的是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校园的环境面貌,是校园文化的“硬件”。为了使校园里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就需要加强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可以让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棵树、每一座建筑“说话”,赋予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可以修建艺术含量较高的、蕴藏浓郁人文艺术思想的楼堂馆所;在校区外部环境及公共场所设计医学泰斗雕像;让走廊变成艺术殿堂,张贴上古代名医的简介、科学奥妙、书画、名言警句及清新隽永的人生格言;运用医德典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进入医学的神圣殿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并使之内化,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3]。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精神氛围
1.让传统医学道德文化在校园文化中闪光
我国的传统医学文化尊重生命、讲究仁爱,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正是在这种医学文化的熏陶下,涌现出既注重科学又注重人文精神的一批名医。“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生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4]。这些传统医学道德文化是我们的医学先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当今的从医之本,保持和弘扬这些传统道德文化是当今医学生们的神圣职责。近年来,毕节地区卫生学校就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学术讲座、医学生宣誓、社会自愿服务、护士授帽仪式等方式,对医学生们进行传统医学道德文化教育,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医学生们至爱至深的大医精诚的品格。
此外,我校还通过校园网络、学生刊物、宣传海报等多种方式,也是对传统医德及医学职业教育进行宣传与教育有效形式。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有关科技进展、成功人生、新人论坛等讲座,开展人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激发医学生对社会、生命、事业的关注和热情,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举办校园书画、美工作品展,提高医学生人文知识修养;组织各种文学社、艺术团体等多种社团,既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还使学生们从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调节自己的心理;而开展技能操作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则一方面加强学生们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和感受人文精神。
3.建设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是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有利措施。通过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好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学代会制度、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给予学生、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学校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化,强化中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平等意识;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弘扬教师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加强学生管理干部、教学管理干部工作效能制度,转变教职工对学生高高在上、不平等的工作作风,全面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让所有的教职员工学会有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懂提真心爱护学生;通过修订更人性化的校园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使制度做到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以往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学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做到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学生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形成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良好校园氛围,使我们的学生们在这平等、和谐、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的沃士里能时时感受到一份爱心、一份宽容,一份责任,同时也学会对人宽容,学会爱人,学会承担责任。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提高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推进了我校的各项教育和教学工作。2007年全省10所职业院校“科学出版社杯”护理技能大赛,我校获个人高职组一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中职组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一名,并获集体二等奖。2008年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参加毕节地区“5.12”系列活动护理技能竞赛获个人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集体二等奖好成绩。建校以来,培养了2万多名医护人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毕节地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技术骨干,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兰咏梅,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
[2]赖廷谦,阎钢.思想道德修养[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2003.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学科[1]。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疾病又与人文有关的生命和死亡有密切关系,将生命和死亡有关的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帮助护理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态度在整个护理教育中处于主导核心地位,是整个护理教育内在的灵魂。因此,病理学教学目标就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一、我国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
虽然各个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像医学心理学等这样的人文课程,学生们也认真的将其学习完毕,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们对人文课程的热衷根本没有专业课强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或者拿到奖学金而已;有的同学干脆在上文人课程的时候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专业的作业,整节课下来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到考试的时候,背一下老师点的重点,应付考试而已。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刻意减少人文课程的课时,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专业课大于人文课程。这样的培养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护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人文精神却忽视了。
2.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脱节
承担人文教学的主讲老师主要以哲学专业教师为主,不少教师缺乏医学教育背景,有的甚至本身对人文社科就了解不深,不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而且对护理工作没有临床护理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很难用护理实践中的生动、鲜活的病例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讲解,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完毕感觉白学了,跟她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只是当做一个笑话来看:护理学生不知道怎么正确处理临床护理中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问题;不知怎么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3]。
3.现代护理实践操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
近年来,随着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护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护士比较注重的是护理工作的本身,而却忘记聆听患者的陈述,注重的是各项护理操作在患者身上如何更加快速完美的完成,却忽略了患者的情感和生存的质量,护理工作的性质与人文的矛盾凸显。目前我国医患关系陷入低谷,造成这一结果的主导因素是人文素质教育缺乏[4]。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病理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因而为病理学教学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基础。有必要将病理学教学内容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病理学》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始终把对生命的关怀放在至高点,从人出生、在生命诞生、生活窘迫、死亡的过程中完成追求的生命价值 [5]。我们把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在《病理学》教学中措施如下。
1.加强病理学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吸引力远远超出教学内容本身 [6] 。教师的言谈举止可以耳濡目染的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因此,人文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就与显得非常重要。病理学教师可在参加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继续教育等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自觉的地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于其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将其渗透到护理专业课堂实践去。这样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能够在病理学听课过程中将得到持续和提高。
2.采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以病例为中心,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将课上内容由瞬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7],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基本人文技能的锻炼。每次实验实训课,先分好各小组,教师首先说明本次实验课的目的,之后举出与本次实验课有关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各个小组集中十分钟进行讨论,十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对疾病诊断、出现的病理临床联系。而后由教师根据病例做深刻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错的原因是什么,建立基本的临床思维的能力,最后留给下课外作业,写出与该病有相关的护理诊断,并为此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下次上实验课前上交相关的作业。过早接触临床知识,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学习增强了同学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懂得了如何与别的同学相处,如何发表的自己的观点,最重要是具备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为将来护理工作中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立了基础。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剖析问题、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3.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们不仅能够病人生理上的疾病护理,而且能够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必须通过心理疏导、稳定情绪、介绍疾病、宣传疾病、疾病如何发展以及如何防治等方面跟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要达到以上条件,护士必须要有健全的头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 。
综上所述,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占有及其重要的部分。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医学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病理学教学过程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护理专业学习中,使护理专业学生在医学教育获得人文精神,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学习医学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淑勤.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41-42.
[2] 杨朝晔,秦红兵.基础医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110-111.
[3] 韦义萍,廖海涛,常维纬等.《病理学》理论教学中人文教育切入点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13,29(3):25-27
[4]张俊祥.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医学影像学专业为例[J].安徽医药,2008,12(4):381-382.
[5]祝鸿程,夏援嫒.基础医学教学中入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