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

时间:2023-12-14 11:35:41

导语:在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项目 成本控制 价值工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房地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改革开放至今,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缓解居民的住房矛盾、加速城市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房地产行业正在从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进行转变。但由于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进程并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存在投机泡沫,房价上升过快、已经超过了居民平均收入的上涨幅度等。

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也将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本控制作为影响房地产企业总体回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已经逐渐成为提升企业效益的核心来源,成本控制已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价值工程是从产品功能分析人手来研究产品的功能和成本的合理匹配,强调的是产品的功能提高与产品成本降低的有机结合。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正好迎合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目标追求,在开发项目的各阶段均可以发挥很大的效能,为房地产企业节约成本,增加利润,优化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创造有利条件。

价值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应用价值工程的评价方法可以使房地产行业在推进绿色建筑的实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通过对价值工程理论的推广应用,促使我国的房地产产品人性化水平不断提高;最后,通过运用价值工程的评价方法,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向集约化发展。

至今,我国房地产行业应用价值工程还不普及,如果我国房地产行业推广应用价值工程的水平能够迅速提高,将会极大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使有效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同时也能够更好满足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要求。

二、价值工程研究和应用发展现状

1947年,迈尔斯在《美国机械师》杂志上公开发表了《价值分析》一文,标志着价值工程理论的正式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价值工程已经推广到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价值工程不仅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积极引进和推广。

1978年价值工程通过日本被介绍到中国,首先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北京第一机床厂、上海机床厂等企业中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进而逐步在各地各行业展开。

对于房地产等建筑类企业,国外已普遍应用了价值工程技术。首次将价值工程应用于建筑类行业的是美国。从应用实际中可以看出,价值工程在国外建筑业中应用的步骤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功能分析、方案创造、方案筛选、方案发展和方案的实施与反馈六个阶段。在研究对象的确定上,国外普遍采用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的方式确定;在应用的时间上,国外的价值工程主要是应用于工程的设计阶段;其选择的应用方法也比较多,包括40小时工作法(40hour Hopeshop)、设计方案审核法(theCharette)、价值工程审议法(the VE Audit)、承包商建议法(theContractor's Change Proposal)、澳大利亚法(Australian Ap-proach)、日本3小时工作法(Japanese 3 hours Compact VE)等。

近年来在理论界的研究和企业界的不断应用下,我国也逐渐形成一些价值工程应用的模式,例如:面向市场的成本管理模式是以市场竞争为推动力,确定产品的必要功能,同时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以获取竞争领先地位为目的的系统管理和控制方法;功能成本管理方法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提高质量,增加或减少功能,改善产品设计或提高质量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三、价值工程相关理论概述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也称价值分析(ValueAnalysis,VA),是指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有些人也称其为功能成本分析。价值工程涉及到价值、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三个基本要素。

1、价值工程主要原理。价值工程的表达公式为:V(价值)=F(功能)/C(成本)。其中,“价值”是某种产品(劳务或工程)的功能与成本(或费用)的相对关系,表现为功能与成本之比;“功能”是一种产品或作业所担负的职能和所起的作用;“成本”是产品寿命周期的成本。从式中可以看出,产品的价值与功能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

2、价值工程特征。价值工程具有以下特征:着眼于提高价值,即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必要功能的创造性活动;以功能分析为核心,即在开展价值工程中,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十分强调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的方法提高价值,即把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活动的领域侧重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本质是创新。

3、价值工程实施步骤。价值工程的实施过程,实质就是针对产品的功能和成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价值工程的一般工作程序见表1。

四、价值工程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各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整个开发建设程序可以分为以下五个主要阶段:投资决策与土地获取阶段、产品策划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项目交付使用阶段。在上述五个主要阶段中,还穿插着土地、规划、建设、过程及竣工验收等多种手续的办理。

1、投资决策与土地获取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投资机会选择、决策分析及土地获取等工作。房地产企业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定项目后再进一步获取土地使用权。对于项目而言,土地自身先天拥有诸如交通、大型商业等区域因素,房地产企业改善这些因素的难度较大,因而在本阶段利用价值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和项目功能的优化改善的空间不大。

2、产品策划阶段。产品策划阶段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价值工程得到运用的重要环节。房地产企业要结合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进一步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准确地确定目标市场、目标市场需求。运用价值工程的工作方法主要如下:首先,收集市场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

以此作为价值工程分析比较的依据,内容包括市场供需资料、业主方面的资料、技术资料、材料成本资料等等。其次,进行功能分析,这是价值工程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确定产品的必要功能,根据公式计算产品的价值,进一步确定价值工程活动的方向和目标。

3、项目设计阶段。设计是在产品策划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工作的细化。据统计,尽管设计费用在项目整体成本中比例不大,一般只占成本的1.5%-2%,但对开发项目整体成本的影响可达75%以上。(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2003)。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并不是片面的认为开发项目整体成本越低越好,而是把项目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综合起来分析,而价值正是功能和成本的综合体现。价值工程在设计阶段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是价值工程在项目设计方案优选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各种方案对各项功能的满足程度打分,然后计算各方案的功能评价分,计算各方案的价值系数,以价值系数最大者为最优。其次是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在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应以对控制造价影响较大的项目作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分析评价各项功能以及现实成本,并以功能评价系数为基础,将目标成本分摊到各项功能上,与各项功能的现实成本进行对比,确定成本改进的期望值,成本改进期望值大的,应首先重点改进。进而推动投资方及设计人员进行内部挖潜,进行设计创新,采用新工艺、新型材料,合理配置资源,在不降低工程项目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费用。

4、项目建设实施阶段。该阶段是指开发项目从项目报建到竣工验收所经过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招投标阶段及项目实施阶段。在招投标阶段,价值工程的实施主体将变成投标人,投标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招标人的要求。将价值工程引入评标机制中,使经济标和技术标评审有机地结合,有效地防止评标过程规范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以及人为因素干扰较多,缺乏客观公正等弊端。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承建公司是应用价值工程的主体,工作内容包括: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选项目工程材料和机械设备、控制物流成本、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以较低的成本可靠地实现该项目所需要的功能。

5、项目交付使用阶段。本阶段主要指开发项目验收合格后,房地产企业向业主交房以及后期维修管理。工作重点是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做好入住计划以及应急预案,系统考虑控制处理问题的相关费用。

五、我国价值工程应用现状及相关建议

价值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范围有限,技术尚不成熟,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这一方面与价值工程的发展状况有关,例如没有促使价值工程应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乏指导价值工程实践的专家,价值工程专业知识匮乏等等;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本身存在着制约价值工程推广应用的因素,例如房地产企业不了解、不重视,设计人员没有掌握价值工程的功能与成本结合的方案创新原理和方法,存在不规范的行业竞争行为等等。

针对价值工程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应用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价值工程的发展:首先,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导向作用;其次,结合房地产业的产业特点,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应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再次,加快人才培养和相关行业机构的建立;最后,提升房地产行业人员对价值工程的认识,充分发挥房地产开发项目团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六、结束语

第2篇

虽然地质-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尚未成立,但作为一种学科交叉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能否产生独立的地质生态学科,取决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广泛认可的学科定位。

1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体系的形成

国际上现阶段地质-生态学研究与环境地质研究有相当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已经逐步体现其研究特色,并有逐渐强化地质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还不能认为系统的地质生态学作为独立学科已经建立。许多理论问题和应用技术方法尚不够完善。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地质-生态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正在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和活跃点。虽然地质-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尚未成立,但作为一种学科交叉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能否产生独立的地质生态学科,取决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广泛认可的学科定位。但无论形成独立学科,还是保持学科交叉的混合特色,都需要就其理论基础、研究范畴取得一定的共识。因此,需要对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和讨论。卢耀如先生将地质-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根据目的的不同分成如下几个方向:综合性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在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有利与不利这两方面的条件与因素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人类活动影响与工程效应,而加以综合的研究,这是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最基本的准则与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地球的自然演化、各种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效应,这样,就需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宇宙性的研究方向:对地球这一生态系统的演化与起源还不很了解,所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研究宇宙中星球,特别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这对探索和研究地球自身的形成与演化,也是非常主要的研究途径。

2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研究和剖析

水-土-生态三大要素(三个子系统)的存在形式、利用现状、形成演化规律、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是地质-生态研究的主要对象。但目前对地质要素的生态意义和生态保护的地质依据都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应是地质-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地下水为例,以往的水文地质研究主要揭示地下水的来源、运移演化规律,地质-生态学研究则要探讨水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即“生态水位”的问题。“生态水位”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的地下水位区间,高于这个水位区间上限临界值,地表土壤就会发生盐渍化,低于这个水位区间下限临界值,就很容易触发沙漠化。但这一水位区间又是一个复杂要素集合的函数,同时是一个时空动态变化的函数,它受到地质结构、地貌单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植物种群特性、人为影响程度等的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相应分析。

3地质-生态指标体系研究

脆弱性判别的实施是建立在利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脆弱地质生态环境进行结构表述的基础上的。指标体系选取指标的原则是以最少指标达到完整描述系统特征的目的,既要谋求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地质-生态指示性指标体系的筛选是进行地质-生态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目前研究较少,需要予以重视的主要方面。国外曾经组织过国际间合作计划,集中探讨了为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地质指示指标”筛选问题,并认真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4尺度问题和时空演化研究(古地质-生态学研究)

由于地质-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特征,在研究中必须注意其尺度效应,重视时空演化分析,加强对古地质-生态特征的研究,用地质历史演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目前的地质-生态状况。

4.1尺度效应问题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内发生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其表现和描述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描述其特征的指标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必须注意尺度问题。在上述分析中,曾论述过在不同区域尺度上控制地质-生态脆弱性的主导要素的不同,如在大的区域范围内,主导要素是大地构造单元,而在局部区域范围内,主导因素可能是气候条件和地貌单元等。同样,由于几十年来地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其时间尺度的对比也应高度重视,把不同年代的资料混合起来作为现状分析是不科学的。

4.2时空演化研究方法动态复杂系统的研究,要立足于几个基本观点:系统的观点,综合的观点,信息的观点。采取如下策略:抓住时空演变中有限个特征时期的静态状态,达到系统描述其动态特征的目的;突出深入研究空间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带动作用的若干个点上的特征,来刻划面上的轮廓和规律;通过系统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生态演化,认识当前所处演化阶段,推测其自然发展趋势,结合人为影响的强度,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将时间上的认识和空间上的认识集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时空总和分析和建模研究。

4.3古地质-生态分析的重要性“将古论今”是地质-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地质演化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其今后发展趋势必然首先受制于地质演化规律,我们对现今地质-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是非常零散的,很难形成时间序列,从而建立演化规律的认识。因此,开展古地质-生态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第3篇

【关键词】墙体材料;页岩;开发利用

墙体材料页岩是以指与粘土成份、性质相近的页岩。承德市范围内的大多数页岩与粘土有着相似的化学成分,硅、铝、铁、钙、镁等化合物占总成分85%以上。粉碎后的页岩颗粒大小、烧矢量、塑性指数、放射性等指数与粘土相差无几甚至优于粘土。

墙体材料主要是墙体砖,页岩墙体砖是以页岩为主,配以废渣、轻集料为辅助原料制作而成。页岩经过加工粉碎后与轻集料搅拌均匀后的混合料送入制砖机压制成砖坯后烘(风)干,烘(风)干后的砖坯码垛、入窑烧结后作为墙体建筑材料。

有史以来,我国的传统墙体材料一直是“秦砖汉瓦”,砖瓦的传统原料都是粘土。时至今日,粘土实心砖仍是广泛使用的主要墙体材料之一,世世代代挖土不止,毁坏了大量的耕地和良田沃土,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保护18亿亩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已经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

河北省承德市范围内页岩分布广泛,元古界长城系串岭沟组、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古生界石炭系中上统、中生界侏罗系下花园组、白垩系西瓜园组地层均有分布。出露好、厚度大,页岩厚度一般十几米至近百米,这些页岩的成分、性质与粘土基本接近,比较容易开发和加工利用。上述地层中尤其以串岭沟组、下马岭组、西瓜园组出露的页岩材料面广量多,资源储量相当可观,页岩墙体砖生产具备优越的资源条件。

一、页岩墙体砖的优点

1、与砌块砖相比:①有良好的隔热性能。据有关实验数据,页岩墙体砖砌体的导热系数为0.81w/m.k,而砼砌块砖的导热系数为1.2w/m.k,相差近1/3,即240mm砼砌块砖的砌体只相当于162mm页岩墙体砖砌体的保温隔热效果,使用页岩墙体砖能有效地改变夏热冬冷的状况;②页岩墙体实心砖进一步发展为多孔砖既不加大成本,又节省材料,能更好地提高热工性能。而提高砌块砖隔热性能虽有外保温、孔内填充等方法,但使用环节增加了成本和难度。③页岩墙体砖隔音效果远远高于砌块砖。④页岩墙体砖方便建筑施工,提高工效。

2、与粘土砖相比:①页岩墙体砖抗风化性能优于粘土砖。②页岩墙体砖隔音、隔热效果远远优于粘土砖。③页岩墙体砖尺寸偏差小于粘土砖,由于墙体页岩本身塑性指数优于粘土,虽然国家标准对烧结砖的尺寸偏差要求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生产中页岩墙体砖的尺寸偏差普遍小于粘土砖。④页岩墙体砖节约资源,不占用土地、不破坏农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二、墙体材料页岩开发利用需注意问题

1、墙体材料页岩的开发利用前首先要由有资质的地质勘查部门提交页岩勘查地质报告,提交页岩的化学成分、颗粒组成、可塑性、烧矢量、放射性等技术指标、页岩资源储量数据并且对开采技术条件进行论证。

2、根据页岩的化学成分、颗粒组成、烧矢量确定是否可以直接作为烧制原料。

3、根据页岩的塑性指数确定砖机工作压力和成型水份。

4、根据页岩放射性数据确定原料是否可以直接利用。

5、根据勘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源储量、开采技术条件情况、市场情况确定生产规模。

6、页岩墙体砖的烧结与粘土砖、煤矸石砖、粉煤灰砖执行同样国家标准;实心砖执行GB5101—98烧结普通砖标准,多孔砖执行GB13544—92烧结多孔砖标准。

三、政策、措施

1、大力宣传页岩墙体砖的优点,使更多的公民认知页岩墙体砖比粘土砖更保温、隔热、隔音、环保、耐风化等优点。

2、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建筑业由使用粘土砖向使用页岩墙体砖转变。

3、制定适当的过渡期,使所有使用粘土制砖的企业逐步过渡到使用页岩制砖。过渡期后全部取缔粘土制砖。

4、在政策上要扶持页岩墙体砖生产企业,适当减免制砖用页岩矿采矿权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制砖企业生产页岩墙体砖。

5、随着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墙体材料需求量不断增加。有关部门要帮助页岩墙体砖生产企业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沟通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页岩墙体砖的产能,把页岩墙体砖的产业做好做强。

页岩墙体砖具有保温、隔热、隔音、环保、耐风化等优点,是替代砌块砖和粘土砖的理想材料。生产页岩墙体砖可节约大量耕地、农田,有效的保护土地资源。承德市页岩资源储量丰富,页岩砖生产刚刚起步,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页岩墙体砖的产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页岩墙体砖是目前墙改工作的必由之路,是保护耕地、利国利民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杨伟军/倪玉双《页岩多孔砖生产及应用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

[2]王秘新《河北省隆化县张三营墙体材料用页岩普查报告》.承德市地质队2012年3月

1徐凤文,1964年11月生,男,河北省隆化县人,职称:地质工程师,学历:吉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地质勘查与储量管理。

2李文学,1969年11月生,男,河北省卢龙县人,职称:地质工程师,学历:吉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地质勘查与储量管理。

第4篇

摘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工科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的GIS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通过调查回访等

>> 地方工科院校土木工程(道桥)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 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论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工科院校食品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工科院校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工科院校《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工科类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工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及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RS和GIS专业地质地貌学教学改革探索 地方工科院校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工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军队工科院校装备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学院校工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

[3]王璐瑶.高校学生流行“秒课”[N].重庆商报,2011-01-05(23).

注:受“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建设(编号:k110203)资助。

作者简介:董东林(1969-),男,陕西乾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与环境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GIS和水文地质。

第5篇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实习、实验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04-03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创新型人才培养,但目前为止,比之创新人才培养及创新理论普及较成功的美国高校,中国还没有普遍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和体系[1]。此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平均教学资源拥有率低,另一方面受陈旧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制约,教学思维转变并非朝夕便可完成。因此,应借鉴其他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中国教学环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习及实验等实践性教学方法,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许多高校开始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强调“科学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突出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2],这与中国2010年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基本相同。可见,工程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对合格工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吉林大学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别为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及土木工程专业下的两个方向,其中工程地质方向侧重于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岩土工程方向侧重于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岩石或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等相关科学技术。二者均与工程建设相关,实践性较强,在研究方向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其专业基础及理论课程的设置基本一致,因此具有相同的地质实习教学内容。文章

分析了吉林大学工程地质、岩土工程专业地质实习教学现状,结合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地质实习方法,提出了地质实习教学改革建议,认为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作为实习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习实验教学模式,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一、现状分析

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专业与工程建设相关,因工程的需要而诞生发展[3],具有较强实践性。这两个专业的发展始终与工程需要相联系,其部分理论来源于对实验或工程实践的总结,并随着实践经验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因此,实践教学是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专业的重要环节。吉林大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及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是在原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经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地质实习、实验教学内容,并建立了固定的实习教学基地,逐步完善仪器设备、教学环境及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实习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实习过程中教师大部分还倾向于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每项实习内容开始之前,教师会提前进行场地踏勘工作或其他准备工作。如果实习内容为露头观察,到现场以后一般是教师先进行讲解,学生通常在露头处观察记录;如果实习内容为某项测试,教师会先指导学生进行仪器设备的布设,讲解布设位置,测试结果,学生所要做的只是记录测试数据。因此在这两种实习过程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对实习过程印象不深。另外,某些实习内容,虽然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地质思维并在日后实际工作中实用性较强,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而被迫取消,实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很难得到保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时间和进度安排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实习项目,每项实习内容学时必定有限,为了完成进度没有时间允许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长此下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从而在实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思维受到约束。二是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转变及新教学方法的真正实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相关专业实习教师,一部分为老教师,另一部分为传统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以前的教学方法在头脑里已经形成固定模式,旧观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一定时间。由于受到多种实际条件的制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校期间,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授课模式学习,而不能通过实习与实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参加工作以后,也必然难以独立完成某项相关任务,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较差。因此,实习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二、美国实习经历

笔者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地质与地质工程系做访问学者期间于2011年10月底参加了该系组织的地质认识实习(Field Trip),实习地点为密西西比州的Tishomingo 国家公园,该处各种地质现象露头发育良好。通过参与整个实习过程,笔者亲身体验了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实习教学模式,不论在哪项实习任务中,教师讲解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我观察与提问,教师解答。比如,在不同岩性地层的识别中,将学生带到地质点附近,观察不同的岩性,让学生自己去找点,然后进行描述。而在国内大部分是教师直接把学生带到地质点处,告诉学生这里是不同岩性的分界点,再讲解每种岩性的特点,然后学生描述观察。相较而言,学生主动性较差。又如,在地质填图过程中,美国教学是把地图发给学生,指明填图范围与任务,具体路线由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讨论以后给出自己的线路,说明选择该线路的原因,然后便开始工作,填图过程中学生一直是主导者。国内地质填图时,一般都是教师走在前面,学生跟在后面,到达地质点后教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缺少线路设计与野外地质现象的自我发现过程,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被动接收与主动探索两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第6篇

关键词:岩溶地质;桩基工程施工;溶洞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8-0167-02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述

新建铁路铜陵至九江铜陵东站站房综合楼工程,由新建铁路客运房屋和铜陵市地方站房主体工程组成,总建筑面积21906平方米,基础处理采用冲击成孔灌注桩,桩端嵌入中等风化石灰岩,设计桩径分别为Φ1.0m、Φ1.25m及Φ1.5m,共115根,最短桩长7.86m,最长桩长53.38m。

(二)地质水文条件

1.地质条件。本场地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杂填土,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粉质粘土;第四系上更新统残坡积层粘土,粉质粘土;下伏三叠系上统泥岩,中统石灰岩。

2.不良地质条件。本场地存在的不良地质为岩溶。三叠系中统石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溶沟,溶槽,溶洞普遍分布于场地内,溶洞最大揭示高度达23.3m,除少量充填流塑状粘土外,其余均为空洞,溶洞发育以垂向发育为主,属埋藏型岩溶,勘察钻孔见洞率为73%,岩洞发育程度强烈,地下水埋深浅,活动强烈,大量抽取地下水易引起地面塌陷。场地属可能产生岩溶塌陷的危险区。

3.工程特点和难点。工期要求紧,桩基施工成了制约工期的主要因素,必须集中一切资源,加快桩基施工进度。施工难度大。本工程基岩为三叠系中统(T12)石灰岩,溶洞普遍分布于场地内,在整个场地86个钻孔勘察钻孔见洞率为73%。因此在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必须详细掌握每个桩位地下岩溶的分布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每个桩位顺利成孔。

二、成桩工艺要求及岩溶处理方案

(一)成桩工艺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均采用冲击成孔的方法进行施工,由于冲孔时冲锤向桩侧推挤,桩侧形成石块相互嵌紧的保护层,可减少泥浆的流失,并且石块在推挤的作用下会对溶岩产生一定填充作用,对溶洞较为有利,在施工过程采用优质泥浆,或在泥浆中掺入适量的水泥,烧碱和锯末,提高泥浆胶体率和悬浮能力,使其渗透入孔壁内凝固,加强孔壁的防护,当岩面倾斜较大,钻头摆动撞击护筒或孔壁时,应回填片石,使孔底出现一个平面后再正常冲孔。

(二)岩溶处理方案

由于本场分布有大量的溶沟,溶槽,溶洞,岩洞发育程度强烈,钻孔施工的主要难点为如何在具有多层溶洞的岩溶区成孔,如何堵住泥浆渗漏及混凝土流失,如何保证冲孔进尺及清除孔底沉渣。针对以上情况,施工中采取了如下的解决方法:

1.对有填充溶洞的处理。(1)对有充填的溶洞,充填物较好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直接钻进,填充物为流塑性粘土时,采用抛片石、粘土等挤密填充;(2)对有填充的侧壁溶洞,钻进时钻头容易跑偏,成孔困难,可先向孔内抛填片石、粘土等,稳定后再向下钻进,如此循环,直至成孔。如果反复抛填片石无效或效果不大时,为保证桩基垂直度满足规范要求,在溶洞处采取超前灌注措施,即对桩底软弱部分用低标号混凝土加固,提高其强度,使孔底土层间强度差距减小,便于冲击成孔;(3)对于地质钻探已标明的小型溶洞及溶槽、溶沟、小裂隙等,或者钻孔过程中泥浆泄露,及时向孔内投加粘土、片石、水泥,以加大泥浆质量和密度,并依靠冲击在桩侧形成片的石夹粘土维护墙,保证泥浆不流失,保持孔内泥浆高度,使得冲钻顺利进行。

2.对无填充或半填充空溶洞的处理。(1)对较小的溶洞,凿穿溶洞顶板前,用低冲程、轻锤钻进,选用前端突出的钻头,凿穿溶洞后,泥浆下降较慢时用粘土回填,泥浆下降缓慢后继续补浆、钻进,同时,采取4∶1的比例投入片石和硬粘土,必要时加入适量水泥,待其凝固到一定强度后再依次往下钻孔压浆。若泥浆损失很快,用片石、粘土加水泥拌匀,按照2:2:1的比例回填,必要时采用混凝土进行封堵,并及时补浆,待浆面稳定,填充物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进行钻进;(2)对串珠状溶洞、连续溶洞群,凿穿溶洞顶板前,用小钻凿穿溶洞顶板,泥浆下降缓慢后继续补浆、钻进,如果泥浆面持续下降,泥浆比重降低,采用抛填片石、粘土、水泥等充填,必要时可掺加速凝剂或水泥砂浆、混凝土等进行封堵,基本稳定后再进行下道工序。当再次打穿下一层溶洞发生漏浆时,重复上述工作,直到完成一个桩孔为止。

在实践中,经过试验和总结,对于串珠状溶洞、连续溶洞群、较大的溶洞,采用抛填片石、粘土、水泥、灌注混凝土等措施成孔后,为减少水下混凝土的灌注量,采用钢丝网片处理法比较有效,具体办法就是用10×10钢丝网螺旋状均匀缠绕钢筋笼,每层至少要有50%的重叠区,为保证钢筋笼在灌筑时保护层的厚度,钢筋笼在加工时,外表层沿纵筋方向增加4~6道5cm高钢丝网支撑筋,这样在灌注中即可以减小护壁侧压力,减小护壁崩溃的概率,又可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从而提高成桩质量。对于减少混凝土灌筑量有显著的作用。

如14#孔,地质勘探显示地下16~28m处为串珠状溶洞(共五层),理论灌筑量在2000立方以上,经钢丝网处理后,实际灌筑量242立方。

78#孔勘探资料显示地下29.38~52.68m处有一垂直高度23.3m大型溶洞,除填少量流塑状粘土外,其余均为空洞。理论需要填充量3000立方以上,经钢丝网处理后,实际灌筑量256立方。

3.漏浆处理方案。桩基在钻进过程若遇到漏浆现象,先用片石和粘土按2:1比例填塞,钻进至原深度,若不能达到止漏效果,再用片石、粘土、水泥按照2:2:1的比例简单拌匀后进行回填,回填量不少于孔深的三分之二,再钻进至原深度,停止12小时后在进行第二次回填钻进,反复处理直到达到止漏效果。例如108#桩径1m,桩长27.46m,地质资料显示有1.5m溶洞,当钻进到溶洞处时发现漏浆,下降速度800mm/min,处理办法,先用20立方片石和20立方粘土填塞,钻进后效果不明显,后用片石、粘土、水泥按照2:2:1的比例简单拌匀后进行回填反复处理6次达到止漏效果,共用去片石210立方,粘土90立方,水泥29吨。

4.泥浆串孔处理方案。在中后期施工过程中,串孔现象比较普遍,集中表现在勘探孔和正在钻进的钻孔中大量的冒浆现象,尤其是正在钻进的钻孔冒浆尤其严重,遇到这种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用粘土回填冒浆孔,每次回填10~15m,至没有串孔为止。勘探孔的处理比较简单,在灌注前对灌注孔周边的勘探孔进行填塞,填塞物主要采用水泥和碎石,人工夯实即可。

三、结语

1.岩溶地基处理有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需因地制宜地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

2.冲孔桩处理复杂岩溶地基行之有效,有较大的可靠性。

3.采用袋装粘土及水泥填堵溶洞及防渗堵漏,行之有效,且最为经济,同时保证成桩质量,避免大规模超灌混凝土。

第7篇

地质统计学是在矿山储量计算工作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统计学家马特隆教授(G.Matheron)大量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数学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他的专著《应用地质统计学》的问世标志着地质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①。地质统计学是和采矿业发展同步兴起的学科,它是以变差函数为主要工具,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研究在空间分布上既有结构性又有随机性(或有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质现象)的一门科学。

2地质统计方法发展现状

地质统计学作为一个年轻的边缘学科,正处在蓬勃向前发展的阶段,目前地质统计方法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两大学派地质统计学发展至今,出现了两个学派。

一个是以A.G儒尔奈耳(A.GJourna1)为首的“斯坦福地质统计学派(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派)”。这一学派研究了不需要对数据的分布做假设的快速条件模拟、概率克立格法和指示克立格法等方法,并且研究了软数据的使用问题。另一个学派以马特隆教授为首,他们开展了以正态的假设为基础的析取克立格法和条件模拟研究,把协同克立格法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有效结合,形成简单克立格法、析取克立格法、泛克立格法和普通克立格法等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这些方法都要用实际的样品数据为基础,所以也称“参数地质统计学”

2.2多学科的渗透形成新克立格法

目前,对于含有一些特异值,接近了高斯分布的具体数据,就要把稳健统计学思想应用到求变差函数当中,继而提出了稳健克立格法;把多元区域化的变量引到克立格法中,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关性的变量对某一个变量估值,继而产生了协同克立格法;把多元区域化的变量引到指示克立格法中,继而得到了协同指示克立格法。

2.3多领域应用地质统计学目前不断扩展其应用领域,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地质统计方法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飞速发展,统计方法运用在地质工程是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以前我们在计算矿产资源的储量时,常用不同级别储量的工程密度,用稀密法得到相对误差来论证矿产资源储量的可靠程度,并将相对误差值作为衡量矿产资源储量精度的标准。然而,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根据,被许多人置疑,地质统计方法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地质统计工作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地质统计不但可以整体估计,还能对局部进行估计,对原有的数学方法和理论进行选择创新,把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地质问题作为目标。地质统计估计的克立格方差是一个很好的估计精度,其估计精度高较高。地质统计的随机模拟能很好的再现出地质变量变化,从而为定量研究地质体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4一维变差函数

可以假设空间中一点只在一维数轴X上变化,把区域化变量z作者简介:常维(1990一),男,江苏泰兴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x)在X,x+/两点处的数值的差的方差的一半定义成区域化变量z(x)在x方向上的变差函数,记为:‘P(x)=—1V(x)一Z(x+1)]=—1E[Z(x)一Z(x+/)】一{E[Z(x)卜E[Z(x+/)】}z公式中,‘P(x)表示变差函数;E表示期望值,V表示方差。变差函数的函数值仅依赖于x和Z两个自变量。在本假设条件下,变差函数仅依赖于分割它们的距离z和方向,因而变差函数可定义成:变差函数是在任一方向,相距f的两个区域化变量[z(x)和(x+/)的增量的方差的一半。变差函数是一个有关距离的函数,描述不同位置变量的相似性,‘p值越大,变量的相关性越差。通常情况下,‘p值随着距离矢量Z的增大而增大,直到到达一定值时‘p达到极大值,之后保持不变。

5统计方法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

1977年地质统计学正式引入我国,经过我国对地质统计方法的努力学习,地质统计方法在我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5.1用于储层的预测石油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热点,就是对储层的参数进行一个有效的科学的预测。我国原先利用的是传统数理统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纯数学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储层参数间相关性和空间连续性的问题,也不附带任何的地质意义,因此,对储层的参数预测有较大局限性。使用地质统计方法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以区域化的变量理论作为基础,对地质参数的空间变化方向性和趋势都有了充分的全面的考虑,再克里金方法的外推和插值的功能,算出了与地质规律吻合的统计方法和模型,继而表征储层参数的规律变化,利用这规律,针对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参数的空间展布开展有效又合理的预测。

5.2用于不确定性描述油藏的复杂变化,很难通过动态或静态的确定性模型来反映。只有运用地质统计方法,用不确定性的描述,才能反映出真实的复杂油藏模型。地质统计方法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很方便地把不同的资料有效整合应用,如生产、测井、地震、地质等方面信息,这些对于油藏;隹确的描述是非常关键的。这种不确定性的描述可以给油藏工程师一个可选择的参考,帮助他们全面分析,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开发方案。

5.3用于数据整合地质统计方法通过随机模拟方法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继而预测出油藏动态的特征,为调整和制定开发决策和提高最终的采收率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第8篇

[关键词]科技 虚拟现实 计算机 水文地质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360-01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译为: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VRT),主要是指一种人机界面的新型计算机技术,通过模拟技术模拟自然环境中人的感官、运动等行为。主要特征有这样几点:沉浸,通过对数据手套、头盔等设备的利用,使体验者拥有身临其境之感;交互,利用模拟交互设备,使虚拟环境与自然技能实现交互操作;构想,重视三维图形的立体显示。

1.虚拟现实技术的优点

(1)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强大的实时表达功能,可以对不同条件、时间的环境进行虚拟。还能够对时间变化的过程进行有效反映。

(2)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从多角度对目标进行研究与展示,这得益于虚拟技术的三维立体弄能。

(3)能够对目标的全貌与细节进行比对

(4) 在对已存在的目标进行表达的基础上,更能实现虚拟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物的发展趋势的。

(5) 构建全面的虚拟现实系统,类似于虚拟现实的实验室,这不仅能够实现对虚拟事物发展趋势的表达,更能够根据相应条件,对不同结果进行模拟。

(6)虚拟现实技术为一些特定的环境、微观世界与医学领域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 水文地质研究工作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分析

VRT技术,尤其技术特点决定,其具有很强的三维可视化功能,但是其作用的发挥,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做支撑。大量的数据是对现实进行模拟的基础资料,也是对现实进行模拟的可靠保障,数据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模拟的效果,以及与现实的差距。

VRT技术的主要功能为:实时地,具有沉浸感的立体三维表达目标事物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也正是利用这些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无法见到的事物在三维空间内,对该事物进行时间变化的模拟。

VRT三维可视化功能能够最大程度上真实表现出隔水层与含水层,真实再现其厚度到空间变化,在VRT没有广泛应用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剖满图对隔水层与含水层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在剖面图中,利用含水层厚度的等值线来分析含水层的分布,这种方法显然是片面的,并且不够直观。在VRT系统中,随着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地下水含水层能够直观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地下水的运动也是水文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运动过程,在现今的水文地质研究工作中相对比较活跃,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使地下水系统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含水层的分布,利用VRT系统的不断实时变化的特征模拟出地下水的运动特征,从而充分的再现地下水的流向、流量,以及储量等变化特点。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地下水过度利用,利用VRT系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人类开采地下水资源对地下含水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VRT的应用不断了解与完善地下水的管理与可视化控制,进而形成科学的管控与开采方案。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利用VRT对方案进行模拟,在不断修改中使之成为完善的管理与控制模型。

2.1 对地下水水质的虚拟

2.1.1 天然变化

地下水的水质变化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导致水质存在很大的变化。在天然状态下,对地下水的水质的变化进行有效地虚拟,能够分析出影响地下水水质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对水质变化的因素与机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探索水质良性变化的有效途径。

2.1.2 地下水水质虚拟实验室

现如今,在地表水污染等很多原因的共同影响下,地下水资源整受到巨大的污染,通过VRT模拟,能够再现出水中例子的变化与运动规律与趋势,这对于研究地下水水质变化也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

2.1.3水资源的合理规划

在对水资源的初步利用阶段,应该重点利用VRT系统对水资源的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进行有效模拟与构建。在规划初期,可以将所有计划与方案,以及类似规划带来的环境变化过程与结果直观的再现出来,从而达到对水资源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最终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作为一项最新的计算机研究技术成果,虚拟现实技术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研究地下水分布、存储、水质变化、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直观、科学的信息与数据,从而为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丰富了研究手段。对以往不可见的水文地质情况构建了一个三维表达平台,最终在可视化层面上为水文地质工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宝民,朱一宁.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壬旭升,刘立才.地下水源热泵的水文地质设计[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4(5).

[3] 于军,王晓梅,苏小四,等.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2):236―241.

第9篇

[关键字]地质资源 探矿工程 地球科学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154-1

现阶段,探矿工程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地球内部的望远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和方法,这也是唯一一种可以直接在地下岩层获得样品实物的方式。探矿工程是一种高风险、非常艰苦的特殊性行业,理论要求要、实践基础强、涉及领域广泛。随着找矿的需求以及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地球地质环境的需求,探矿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地球科学研究和地质资源勘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阶段探矿工程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分析

在过去,探矿工程主要用于找矿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技术成为了整个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式,全面服务于我国生态环境、战略资源、国民经济等多个领域。

首先,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的国家,从现阶段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来看并不理想。我国地质勘探的平均工作深度仅仅在300m-500m之间,但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勘探的平均工作深度在800m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深度找矿技术,只是处在起步发展时期,随着勘探深度的进一步增加,还需要解决更多的钻探问题。地质找矿中,岩心钻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先探明地下矿藏,一方面需要遥感器、探测感应器、陷阱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岩心钻探取出岩石样品,通过分析、实验最终确定矿藏的储量、品位和深度,并且提交找矿程度。在我国深度找矿工作才刚刚开始,探矿工程是唯一一种可以直接在地下岩层获得样品实物的方式,对于地质找矿的意义和作用重大。

其次,国际大陆钻探项目一应把我国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列入其中。此项目充分的利用了钻探技术,成功完成了我国5158m深度的科学深钻。通过多学科、综合性分析研究钻取获得的岩心、气态、液态样品和多种测井数据,成功获取了地球深部的动力学、结构力学、组成、成矿成岩激励、微生物地下类型与潜育条件等等。

再次,不管是在上天入地工作中,还是在下海登极工作中遇到的取样钻探难题,都必须采用探矿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尤其是随着探月时代的到来,科学家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月球地质的基本情况,月球中的资源以及深度情况,以及地球与月球的深入关系,这所有的问题必须通过探矿工程的钻探取样完成。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乏力发展,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登月取样计划,并且已经提上重要日常,在月球取样中,钻探工程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最后,治理地质灾害工程,找谁钻井工程等一系列的地下领域工程,都必须依赖探矿工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勘察与评价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依赖于钻探工程和物化探,如果突破不了青藏高原上的永冻层和海底的钻探取样技术,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系能源的勘察和评价工作。

2现阶段探矿工程的主要任务与功能

2.1深部找矿

截止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地质找矿深度仅仅在300米-500米范围,在这个范围深度内的矿产资源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在我国的主要矿区深部还存在着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是以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现阶段,能源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进一步的深部找矿成为了探矿工程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探明和发现潜在的能源矿产资源,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现状。

2.2勘查开发新能源

在勘察新能源方面,主要包括地热层、煤层气以及天然水合物等相关领域。我国已经将天然气水合物列入我国的战略性资源中去,这种新能源不仅在海底大量存储,而且在永冻层中的储量也非常丰富。对于煤层气的研究开发工作一直处在初始阶段,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现阶段,还有需要技术上的问题有待解决。因为在未来的能源当中,煤层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3探测地球科学

现阶段获取地壳信息的直接、唯一途径就是探测地球科学,通过对地球深部的探测能够直接观测岩石圈,进一步揭示地壳的结构构造与物质组成,进一步探索深部的地热结构、流体结构,检测地震等地壳活动,研究发生地震的规律以及环境变化、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科学研究问题。

3我国探矿工程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1)进一步研究、提升钻探取样技术的精确化和智能化,全面提高取样钻探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并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放在适合于极地、月球、永冻层、核废料处置、沼泽、干热岩以及植被覆盖、沟壑等地热浅层开发和难以进入地区的钻探工艺与钻探设备。

(2)致力于定向钻探技术的开发,测量定位实时轨迹描绘等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定向岩心装置和技术的开发,变频驱动电机的进一步应用,探矿工程与钻探取心技术的相互结合。

(3)进一步研究坚硬、复杂地层的探矿钻探技术,积极应用和大力推广三合一(绳索取心,螺杆马达,液动潜孔锤)技术与二合一(绳索取心,液动潜孔锤)技术的应用。

(4)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加强对其钻探工艺和钻探设备的研究。一般情况下,研究地球科学的钻探技术其标准和要求非常高、非常精准,比如说,岩心保真、岩心采取率等等。

(5)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超深孔钻探技术,超深孔钻探主要包括:钻探设备、钻探技术、泥浆技术以及预防孔内事故技术和处理技术,进一步为我国的探测地球工程和深部找矿工程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