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1:35:41
导语: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矿山地质工程;环境治理;问题;措施
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的特点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种类多、危害( 影响) 情况复杂,治理工程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可分为地质灾害、资源损毁和环境污染三大类,治理工程需要在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恢复资源和保护环境。涉及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和景观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受矿种、开采方式、区位条件、自然状况和地区经济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矿种、开采方式引发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区位和自然状况影响着治理的难易程度,地区经济状况决定治理工程投入和产出的分配。
(3)国家批复资金额度后,治理工程范围、工作量的确定应考虑批复资金的额度。
(4)治理工程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理工程的效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与一般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不同,地质灾害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安全隐患,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除了消除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还应使矿区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治理工程的主题很多,可治理为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市政用地或公园用地等。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目标是施工图设计。与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相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缺少可指导的技术规范,且设计内容复杂。工作部署应突出重点,并考虑全局,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2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1)矿山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沉陷与水资源的破坏
矿山资源的开采是没有节制的,随着矿山的开发,就会不断的形成矿山内部的采空区,矿山内部会受岩层的影响形成弯曲断裂的一种状态,这就会直接导致地表与空区的岩层产生不断的变形弯曲,致使塌陷的现象出现,地表沉陷后就会导致当地的耕地面积大面积的减少甚至绝产,大部分的农耕用地成为洼地,另外,塌陷的现象还会导致地下建筑的沉陷现象,严重时还会致使建筑物出现倒塌或开裂。矿山的地质环境受到重要影响后,就会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甚至出现枯竭的严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在矿山的开采进行中,要用到大量的水,这就给水资源带来了一定的浪费,导致地下水位受到影响,系统失去平衡,同时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现象产生,这是由于矿山地质的环境在不断的破环中会产生一定的有害矿物质的原因。
(2)矿山开采带来的垃圾污染
我国对矿山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与废渣,同时,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废渣与垃圾的堆积就会越来越多,会直接导致突涌与滑坡的事故发生,矿山开采所产生的废渣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长时间堆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及土地污染,进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同时对当地的动植物的生存也有一定的影响,矿山开采遗留的废渣已经严重的对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对地质地貌也有相应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及污染。
3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中规划设计的解析
3.1 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中常包含地质灾害,露采矿山中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常见,而地下巷采矿山则存在地面塌陷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矿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2)综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治理工程应综合考虑解决矿区内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但在部署治理工程时,需要首先分析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的相关性,抓住地质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工程。通过限制或治理主导因素达到全面解决地质环境问题的目的。
(3)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治理工程的效益很大部分受控于治理工程的经济性,在选择治理工程时应尽量选择经济、且可有效治理地质环境环境问题的实用技术。
(4)环境和谐和经济协调相结合: 治理工程应与周边环境和谐,并且发挥矿区土地的经济效益。
3.2 治理工程的规范化设计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的基础就是了解规划设计,对需要完善的规划治理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评审与申报,规划设计治理手段与投资的具体标准,同时,区分好治理的难易程度,确定好需要治理的工程范围及治理的力度,在矿山实施开采前,根据不同的矿种类型,实施计划不同的开采方式,在实施治理工程的过程中,要保证发挥出治理工程的最大效果,在消除矿山地质安全隐患的同时,还要最大力度的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 设计原则遵循了互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工作,从计划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科学理念与实际情况,根据矿山开发当地的地质环境污染与破坏程度,设计计划了不同的治理工程理念,在设计原则上遵循了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则,在科学治理的同时,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设计理念,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同时,我国在治理工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的实施给与了资金上的帮助,最大限度的解决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中对设备的准备,及整治工作中需要的资金成本预算。
3.4 治理工程设计中的企业扶持制度
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在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治理下,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工作作出贡献,鼓励企业与个人对矿山土地的复垦工作,并且复垦后经国土资源部门检验合格后,可以归个人或企业使用,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大力鼓励企业与个人在治理后的土地上进行养殖与种植,实行产业化的经营及发展。
3.5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中,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并且国土资源局与环保总局在一定程度上都明确了治理工程设计的相应决策,在管理形式上也多种多样,给与了管理上的指导性意见,并且实行对矿山开采后的验收工作,对那些不符合验收标准的,给与相应的处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尽量避免与减少开采对矿山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对符合资质单位的技术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质量。
4 结语
通过解析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工作,了解了对矿山开采后的环境治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与实施效果,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同样,矿山的开发对当地的地质环境有着重大的威胁,矿山开发后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值得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去思考,因此,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在现阶段尤为重要,只有启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程的设计计划,才能对矿山能源的开采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波,张金林,周建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立项的几点体会[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S1).
[2]袁正刚.河南省某废铀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措施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2(12).
关键词:路基边坡;稳定分析;边坡设计
路基边坡包括填方路堤边坡和挖方路堑边坡,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路基边坡的综合防护技术一直是公路修筑中的一个常见但研究程度低的课题。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主要以低等级公路建设为主,深挖高填较少,公路建设投资不大,因而路基边坡稳定问题较少,坡面防护工程不作为道路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对边坡的防护常常被忽视。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大量修建高等级公路,遇到大量的高填深挖路基,边坡稳定问题日渐突出。90年代初期,边坡防护与加固仍主要沿用低等级公路的边坡工程技术或借鉴铁道部门的经验来实施局部处理,由于在边坡处治时缺乏综合考虑,为工程埋下隐患。例如早期建成通车的沈大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等。通车后路基边坡发生滑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90年代后期,中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吸取前期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高等级公路路基边坡的综合治理受到重视。各地结合当地工程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公路路基边坡防护与加固技术研究,路基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公路边坡现状及防治工程
1.公路边坡问题研究现状
研究分析阶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岩体结构对边坡稳定的控制作用。边坡稳定性的可视化建模和非线性理论评价阶段: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和边坡工程实例的增加,使得可视化 建模在边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中的应用将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光明的应用前景。
2.公路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2.1 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
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边坡有不同的特点,同类边坡和灾害也会因形成条件、成因机制、稳定状态等的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对每个边坡的治理部位和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也是互不相同的。所以,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边坡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风险性设计:a.不稳定边坡都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b.治理工程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c.边坡治理工程技术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应急设计:边坡形成虽然都有一个较长的孕育过程,但其发生灾害却往往具有突发性。 为了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边坡灾害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察、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
综合防治设计:单一的治理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荷载,从而导致工程失效。因此,针对每个边坡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 重要的。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次到位,也应在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2.2 边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仍能保证灾害体的整体稳定性,不致造成危及人员生命等重大的地质灾害。在正常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灾害体无明显的破坏,不会造成危及建筑物安全的地质灾害。应注意与公路、当地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并在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
2.3 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地形资料:地形图及平面、高程控制。气象水文资料:气温、降雨、冻结深度、暴雨;水文、流量、淹没、冲淤等。防治工程勘察资料:地质体的类型、年代、成因、产状、分布;岩土的工程性质及变异性;地质构造的性质、展布及对工程的影响;自然或人为不良地质现象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
二、 路基边坡工程设计理论
公路是沿地表建设的线状构造物,延伸长度非常长,对环境影响大,跨越的地质地貌单元多,所遇到的工程地质条件好坏不一、复杂多样。判断一处边坡是否安全,取决于对边坡所处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质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能够把握住保持边坡安全的基本条件。工程边坡设计是否合理要综合考虑其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现行的路基边坡设计在整个公路设计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路线勘测设计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了解不够充分,设计缺乏针对性,往往导致施工时边坡失稳,频繁变更设计,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反过来说,如果片面要求公路全线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同样也会由于路线长、工程地质条件好坏不一,增大很多投资,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对地质资料的掌握仍然不容易满足设计要求。因此有必要调整边坡的设计思路。公路路基边坡加固与防护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并行性。并行设计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在综合集成制造系统(CMIS)领域中广为应用。由于边坡工程条件非常复杂,因此严格按照岩土工程要求将滑坡治理过程明确划分为勘察、设计和施工几个阶段是不现实的。但是并行设计必须建立在非常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国内典型滑坡治理工程中,长江三峡链子岩危岩治理过程是成功的并行设计范例,公路高边坡治理中,应用并行性思路进行设计的报道还未见。
2.反馈性。反馈设计又可称为动态设计或信息设计,它建立于监测基础上。90年代以来,以潘家铮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在设计和加固水利工程边坡时提出了该方法。其基于施工期逐步明朗的地质条件及监测结果,对岩体工程进行动态设计,达到优化设计结果。反馈设计的前提是要根据现场施工监测资料对原设计进行正确的反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设计,目前在深基坑支护,高边坡工程得到初步应用。
3.智能性。如前所述,智能科学应用于边坡工程领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处于开创性阶段。对复杂边坡工程系统,通过智能科学方法进行规划、决策和设计是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4.绿色性。绿色设计已成为现代边坡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和公路环境建设的发展里程清楚地告诉我们:生物环境工程是公路环境治理工程的主体,必须在公路规划、设计的同时予以考虑,应用先进的绿化工程技术恢复与重建植被是公路生物环境工程的内涵。因此在路基边坡加固与防护设计时,应当结合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质、气候特征,正确设计边坡植被防护与加固工程。
三、结语
总之,搞好公路建设,确保路基边坡稳定、安全,搞好环境保护,要深入了解现场,针对不同的工程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设计灵活的防护形式,并加强施工管理,这样才能建设―条安全之路、生态之路、人文之路。
参考文献
第一条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适用于本办法。但地震灾害的防御管理除外。
第四条防治地质灾害,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第六条从事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诱发或者加重地质灾害。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鼓励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运用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
第二章规划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调查。
第九条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十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二)防治目标;
(三)防治原则;
(四)易发区和危险区的划定;
(五)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六)基本措施;
(七)预期效果。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地质灾害
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第三章预防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内容包括: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重点;
(二)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四)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预警信号、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
第十三条对地质灾害应当实行动态监测。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监测规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负责监测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监测规范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上设立明显标志。
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各种活动。
第十五条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
(三)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第十七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行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
(一)发生时间;
(二)发生地点;
(三)成灾范围;
(四)影响强度。
第十八条地质灾害的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
地质灾害长期预报,是指五年以上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报。包括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
地质灾害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五年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临灾预报,是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第十九条地质灾害长期预报和重要灾害点的中期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地质灾害的短期预报和一般灾害点的中期预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
地质灾害的临灾预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
群众监测点的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
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四章治理
第二十条地质灾害治理责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界定。
第二十一条主要由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主要由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诱发者承担治理责任。
地质灾害治理责任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提供地质灾害治理所需经费;
(二)制定或委托制定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三)向有关部门报送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四)承担或委托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治理责任人拟定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应当符合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按规定的程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治理方案有重大改变的,必须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批。
第二十三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应当依据经批准的治理方案。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对已有的地质灾害险情进行监测,制定出现突发性异变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第二十四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必须经治理方案的审批机关组织验收。
禁止侵占、损毁或者破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确有必要变动、关闭或者拆除的,必须征得原验收机关的同意。
第二十五条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领取资质证书。
第五章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六条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给予表彰与奖励。
(一)在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任务时,组织严密,指挥得当,防治得力,出色完成任务者;
(二)从事生产建设时,防治措施有效,防止诱发或者防止加重地质灾害成绩突出者;
(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防治地质灾害成绩突出者;
(四)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取得显著防灾效果者;
(五)保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成绩显著者;
(六)在抢险救灾工作中,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抢救群众有功者;
(七)有其他特殊贡献,成绩显著的。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视不同情节处以警告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数额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活动的;
(二)故意虚假的地质灾害预报信息造成损失的;
(三)侵占、盗窃、毁损或者破坏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工程设施的;
(四)阻碍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的;
(五)不按防灾预案要求承担监测预防任务的;
(六)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责任者,不履行治理责任的;
(七)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的;
(八)其他危害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
【关键词】岩质边坡;地质灾害治理;SPIDER;主动防护网;崩塌;治理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问题,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一种,包括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稳定防护。主动柔性防护系统具有高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可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SNS(Safety NettingSystem)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作为主要构成部分,并以主动防护(覆盖) 和被动防护(拦截) 两大基本类型来覆盖和拦截风化剥落、崩塌落石、爆破飞石、泥石流及岸坡冲刷等斜坡坡面地质灾害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技术和产品。
2.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
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是基于RUVOLUM 理论设计,主要由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构成,新型高质量高强度的主动防护系统。主动柔性防护系统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 围护作用),充分利用了高强度钢丝和钢丝绳材料的柔性来发挥其“以柔克刚”的优势。该SNS 系统主要由SPIDER 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等部分构成。采用预应力钢筋锚杆和专用锚垫板进行紧固,其承载能力优于目前所有的柔性边坡稳定系统。适用于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整体稳定加固、各类孤石危岩加固,也可结合深层锚固措施进行滑移治理。所用的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主要参数见表1。
该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构件简单,安装更高效; 所采用的特殊的网片及锚固形式,带来更大的坡面预压力,更优化的系统内应力传递; 并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3.边坡现状介绍
3.1 边坡概况
该边坡位于石忠高速公路某段,路段长0.63 km,高约40 m,规模较大,边坡全貌见图1。主要灾害为危岩体( 块) 和崩塌,边坡高度很高,最高处约47 m。边坡陡峭、悬石多,发育多处危岩体( 块) 、裂隙,很不稳定,经常出现落石和塌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公路的畅通,严重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当地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已将该段路列入“重大隐患整治”路段,故急需对该边坡进行治理。
3.2 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1) 地质构造。该边坡位于沁水构造盆地—复式大向斜向的南段近核部位,次级褶皱极为发育,往往成群或成列呈现,拥有褶皱曲幅度不太强烈的构造特征。沿线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以古生界二叠系和中生界三叠系为主。主要出露有: 古生界二叠系石千峰组二段砖红色砂质泥岩、紫红色长石砂岩。中生界三叠系二马营群管上组的肉红、黄绿长石砂岩与暗紫色、红色砂质泥岩。
2) 气象、水文。项目所属区域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差异很大,西、南温和,东、北寒冷。年均气温9.4 ℃,一月- 6. 7 ℃,七月24.8 ℃。年降雨量约600 mm,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80 d。
3) 地质条件。该段边坡坡度约80°,边坡坡面为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和砂岩反倾,倾角为10°,泥岩厚度1.0 m ~ 1.5 m,砂岩厚度3.0 m ~ 5.0 m,边坡坡面危岩体( 块) 较多,边坡坡面泥岩层不断风化脱落,从而上部砂岩悬空,最终形成危岩体( 块) ,危及道路及行车安全。
4.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4.1 边坡崩塌的治理工程方案确定
根据现场勘察,边坡坡面为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和砂岩反倾,故该段边坡整体稳定,没有沿岩层结构面滑动的可能。但在雨水入渗、重力、震动及其他地质应力的作用下,边坡岩体裂隙发育,出现表部岩块崩塌,尤其是岩层表层中的泥岩部分掉块后,砂岩部分悬空,将出现拉应力区,导致边坡岩体张裂、松动,造成崩塌。该段边坡较陡,没有设置被动防护网的地形条件,因此对边坡坡面采用SNS 主动防护网进行覆盖防护。根据边坡的现状,先对边坡的危岩体进行清理,再采用SPIDER型主动防护网进行坡面防护。边坡工程典型断面见图2。
4.2 施工顺序
该边坡治理工程的总体施工顺序如下: 坡面危岩清除锚杆孔定位钻孔注浆防护网安装。
5. 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使用效果
5.1 效果评价
本路堑边坡经过预防护处治后,基本防止了边坡松散堆积体在暴雨冲刷下的坍滑,确保抗滑桩和锚杆施工期间的边坡稳定性。在抗滑桩施工和锚杆注浆施工后,再进行清方卸载,最后进行绿化生态防护,施工期间未再出现大的变形。该边坡施工完成并通过绿化处理后,外观效果较好。经历了几个暴雨季节,运营多年多来,根据监测情况,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见图3,图4。
6.结语
SPIDER 柔性防护网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化、定型化的防护系统,从在以上边坡崩塌治理工程中运用实际情况看,有较强的适应性能,且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同时采用较高的防护能级以及特殊的材料工艺具有安全、耐久性能,可确保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实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张述清,李海鹏,高继峰.破碎岩质高边坡挂网防护施工技术[J].西北水电,2008( 1) : 36-38.
[2]卢向德,樊晓燕,王常让.拉西瓦水电站边坡防护工程柔性防护网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9( 7) : 90-92,96.
[3]汪敏,石少卿,阳友奎.主动防护网中钢丝绳网抗顶破力计算方法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 3) : 8-12,41.
[4]陈辉.柔性防护系统在高边坡处理中的应用[J].水电与新能源,2011( 2) : 47-50.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是岩土地质变动破坏岩土层结构,它不仅会影响边坡结构,而且对岩土层粘合度产生破坏,不利于地面工程改造的顺利进行。具体工程实践中,施工单位要注重边坡结构的稳定性,使其具备较强的抗害能力,达到良好的边坡稳定效果。
关键词:
地质灾害;边坡;稳定
岩土体边坡稳定问题是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它的施工难度很大,需要考量的相关问题也比较多,直接关乎工程的整体造价及后期质量。岩土层异常变化产生地质灾害,对边坡结构产生影响,使其不够稳定。它属于突发性灾害。施工单位要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制定完善的滑坡治理技术方案,以达到良好的工程效果,使边坡更加稳定。
1滑坡形成的原因
(1)物理性质。边坡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强度主要取决于地质结构。如果边坡中含有亲水矿物或粘土矿物,其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影响,结构也容易软化,出现地质变动,产生滑坡。
(2)岩土内结构面发育特征。岩土内部结构变化发育形成各种结构面,破坏边坡内部结构,影响其稳定性,也会因地质变动出现滑坡。结构面使边坡内部结构不够完整,降低岩体内部剪切力。
(3)岩体浸水破坏边坡。降雨量过大,会使岩体内部浸水,导致岩体内部结构松动,出现滑坡。
(4)地震破坏边坡。地震容易破坏地质结构,当边坡结构受到地震冲击,岩体内部会形成新的结构面,一旦被地震波冲击就会发生滑坡。
(5)人为因素影响。为满足岩土工程施工要求,常进行工程爆破或削坡施工,破坏岩土结构,产生滑坡[1]。
2边坡稳定性分析
2.1边坡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滑坡产生与边坡岩土体地质结构具有很大相关性,滑动的规模、条件、方向等主要取决于结构面的组合,其稳定性更容易受滑动面形态干扰。
(1)顺坡结构很容易形成滑动面。如果层面倾角比地面坡脚小,会出现完整的滑动面;反之,要加强对层面与缓倾角节理组合滑动面的关注度。层面倾角较小,表明结构相对稳定。如果结构面抗剪强度不足,需格外注意软弱面滑动问题。
(2)反坡结构面稳定性好。外力作用下,多种不同结构面共同切割岩土体,以出现组合滑动面。岩石软弱或节理发育部位,也会因岸坡重力干扰出现松动变形。
(3)圆弧形滑动面。该滑动面常见于松散体滑坡。部分基岩滑坡也会因切层情况,出现弧形滑动面。采用压脚方式,或减少上部重量,可对该类滑坡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2.2计算边坡稳定性
野外地质灾害治理勘察或施工中,以阻滑力和下滑力比值K作为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判定依据。K一般包含三种状态。K=1,表明边坡处于临界状态;K>1,表明边坡稳定;K<1,表明边坡不够稳定[2]。
2.3人工边坡稳定坡度选择
倘若天然边坡无法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可以人工边坡代替。具体方法是采用开挖、回填、切削等方式,改造原有边坡或者对边坡进行重修。依据岩土物理性质、结构组合、滑动面抗剪强度、外力作用等指标,参考人工边坡允许坡度值,对人工边坡稳定坡度进行考量和确定。
3边坡支护方案设计
各类病害问题在边坡改造建设中极为常见,尤以滑坡最为普遍。采用边坡支护方式,不仅可及时处理地质灾害,而且可达到良好的防护效果,使边坡更加稳定、安全,确保其整体质量。
(1)边坡支护方案。边坡支护过程中,需考量的要素比较多,包括工程地质条件、资金状况、开挖情况和支护效果等。需依据边坡岩土体参数,秉承技术性、安全性、经济性、便利性等原则,开展边坡支护设计工作。
(2)设计原则。地质灾害对边坡产生破坏,极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施工单位和设计人员要结合具体工程背景,对支护级别、支护结构和设计安全等级进行确定,确保设计过程更加动态、灵活。与此同时,也要依据工程现场的具体施工情况、地质条件、变形和监测等,对设计方案进行及时核对、更改和补充等。
(3)材料配置。主要包括混凝土、普通钢筋和水泥砂浆三种。混凝土:依据具体规范,选用C30混凝土,用以冠梁、抗滑桩和面板施工中。普通钢筋:选用HPB300和HRB400两种。水泥砂浆:依据具体规范,对水泥砂浆配比进行有效确定。分别应用N30水泥砂浆和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灌浆材料,并依据具体工程背景,对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进行确定,避免对锚杆钢筋产生腐蚀[3]。
4滑坡预防和治理
结合变化规律和变形因素,对不稳定结构边坡进行有效治理,避免边坡出现变形破坏问题。具体治理方法如下: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受水的浸泡很容易产生滑坡,地表水下渗又使下滑力增加,导致滑动面软化,使滑坡体产生浮力,削弱它的抗剪强度。合理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分别在滑坡体内、外修筑环形截水沟和放射状排水沟,并将排水平洞设置在滑坡体内,或开挖渗沟,以达到良好的排水效果。
(2)挡土墙设置。滑坡治理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常设置抗滑挡土墙,以实现减重和排水,对大型滑坡进行有效治理。或者同步应用中小型滑坡和支撑渗沟,以达到良好的边坡稳定效果。
(3)抗滑桩设置。依据具体工程背景,在滑动面下部嵌入各类桩体,有效避免坡体滑动。它的桩身材料主要有木桩、钢管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可采用连接、交错、间隔等方式,对其进行合理布置。它在中层和浅层滑坡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4]。
(4)钢筋锚固。部分岩体边坡不够稳定或者存在裂隙,如果岩石比较完整,可应用钢筋锚固处理方法,并合理确定锚杆长度,使其穿过滑坡体,且深入母岩1/3处。应用钢筋束和钢索制作锚杆,采用高标号水泥浆进行封堵和固定,与围岩连接。可依据具体工程诉求,增加锚杆预应力。
(5)减荷和压脚。该种处理方法可改善边坡,使其具备较好的平衡性。具体实施方法是减少上部荷载和下滑力,下部压脚,使其具备较大的阻滑力。可依据具体滑坡情况,对减荷和压脚处理方式进行合理选择[5]。
5结语
综上所述,边坡稳定性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极为重要。边坡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周边地质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可依据具体的地质情况及区域空间背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提高整体工程质量。施工单位要在项目初期,将勘查工作落实到位,对滑坡病害具备明确的认知,分析边坡稳定性,设计和制定具体的支护方案,并进行滑坡治理,保障整体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琪亮.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分析[J].山西建筑,2014(15):86-88.
[2]曾添华.浅谈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科技信息,2012(10):435-436.
[3]陈开明.珠海市边坡类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简述[J].科技信息,2012(13):348-349.
[4]龙明滔.边坡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技术方法总结[J].科技信息,2013(11):478-479.
关键词:泥石流数量化评判治理稳定性验算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horse in fushun circle after ditch engineering geology condition, in th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material sources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based on three aspects, from the inner and outer two big factors analysis reasons of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ebris flow analysised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judgement the debris flow gully degree susceptibility in susceptibility to belong to. On this basi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uggestions to set GuFang intercep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exterior wall area in house set drainage channel,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be caused serious three household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ve. In additi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tability checking.
Keywords: mudslides quantification evaluation management stability checking
0 前言
2005年8月13日大雨,抚顺县马圈子乡后沟曾发生泥石流灾害,冲毁居民两间房屋,另有泥石混合物从一居民住宅屋内穿过。目前沟谷中仍分布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若遇久雨或大暴雨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该泥石流沟是每年汛期县乡政府主要监测对象之一。
1工程地质条件
1. 1 地形地貌
工作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山脊呈西南向展布。形成区最高海拔412m,位于小山脊前缘,堆积区最低海拔338m,相对高差74m。山体自然坡度18~32°之间。区内山体大部分第四系残坡积覆盖,植被发育,高大乔木及草灌木丛生。
1. 2 地层岩性
工作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和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地层,两地层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坡洪积形成,覆盖层厚度3m,主要为褐黄色或棕黄色粘性土混沙碎石,砂砾粒径5~10cm,碎石含量为50~70%,成分以强风化花岗岩岩屑为主,磨圆度差,多呈棱角状,结构松散,受强降雨冲刷易水土流失。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为肉红色,强风化,块状结构,坚硬岩,节理裂隙发育。
1. 3 地质构造
工作区位于下辽河断陷盆地与辽东隆起带交接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区域断裂构造主要为呈北东向展布的寒岭――偏岭岩石圈断裂带,向南过渡到太子河复向斜。
1. 4 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2 泥石流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2.1 泥石流发育特征
抚顺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为典型的沟谷泥石流,沟后缘形成区为V型山谷,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为2~3.5m,形成区中部有多处滑坡,形成了马刀林现象,主要组成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强风化花岗岩岩屑,这构成了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源。
2.2 成因分析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地质环境条件是主要内在因素,雨水条件则是主要外在因素。泥石流的产生及规模的大小都与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2.2.1 地形地貌条件
(1)沟谷形态:沟谷断面呈V型,平均宽度40m左右,主沟两侧支沟发育。
(2)沟谷弯曲程度: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沟主沟有多处明显弯曲,受泥石流下冲和侧蚀作用,明显弯曲处凹侧松散层侵蚀强烈,造成马刀林现象。
(3)沟床纵坡降:泥石流邻近山脊海拔高度最高518.3m,山脊位于泥石流沟的后缘位置,沟口与山脊的相对高差174.3m,沟床纵坡降17°,该处地形高差和纵坡降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的堆积和泥石流的搬运。
(4)坡面坡度:泥石流形成区滑坡原始地形坡度均在25~35°左右,有利于松散物源的堆积和泥石流的形成。
2.2.2 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固体物源有两个:一是形成区和流通区沟谷两侧的松散堆积层;二是形成区的两处滑坡体。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固体松散物质主要为低山丘陵区第四系覆盖层,其岩性为混粒砂夹杂少量粘性土,覆盖于肉红色强风化花岗岩之上,土体结构松散,与下伏岩体的粘聚力、胶结力差,易受水流冲刷。
2.2.3 水动力条件
泥石流沟汇水面积共0.26km2。由于泥石流陡坡地形(10°~30°)所占比例较大,且主要分布于沟谷后缘,沟内汇流快,坡面流量大。
3 泥石流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判及危险性分级
3.1 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判
由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及现场情况对泥石流各影响因素进行逐一调查、判定打分,如表1所示:
表1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判表
序号 影响因素 分项得分 总分
1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 16 97
2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12
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11
4 河沟纵坡(度,‰) 12
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5
6 流域植被覆盖率(%) 5
7 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 4
8 岩性影响 4
9 沿沟松散物贮量(104m3/km2) 6
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5
11 产沙区沟槽断面 5
12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 3
13 流域面积 5
14 流域相对高差 2
15 河沟堵塞程度 2
综合判定:抚顺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沟易发程度97分,中易发。
3.2 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
受强降雨影响,2005年8月13日,该处泥石流发生突然,历时短暂,惯性大,运动路径基本呈直进型。据现场勘查,形成区滑坡物质被输运,最远搬运距离350m左右,搬运过程中将沟两侧松散土层侵蚀,连同两侧植被、碎石、块石一起运走。搬运能力和破坏能力较大,块石直径最大0.8m左右。
根据危险区定义,泥石流主要威胁到房屋道路等,估算为18户居民及乡政府,共120人,房屋25间及乡政府三层小楼,道路200m。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30万元。
泥石流潜在危险程度根据威胁人数或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
表2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潜在危险性等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直接威胁人数/人 >1000 500~1000 100~500 <100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10000 10000~5000 5000~1000 <1000
潜在危险性等级的两项指标不在一个次级时,按从高原则确定灾度等级。
综合判定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属中型。
4 治理工程设计
4.1 治理方案
根据马圈子乡后沟工程地质条件及泥石流灾害特点,治理工程建议采取流通区设置谷坊拦截和在堆积区利用民房外墙设置排水沟疏导。同时对受危害严重的三户居民实施搬迁。
4.2 谷坊设置
设置谷坊横断面为梯形,迎水面采用坡度1:0.5的缓倾面,背水面坡度采用1:0.1的陡倾面,目的是利用上游淤积物重量以增加坝体的稳定性,减轻过流对坝体下游面的冲刷及磨蚀。坝顶宽2m,高4m,坝底宽4.4m,坝身设置泄水孔,间距1m。
谷坊的设计必须满足结构稳定性要求,结构稳定性包括抗滑稳定性和抗倾覆稳定性以及自身的内力验算三个方面。
(1)抗滑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砌体与基础之间的摩擦系数, 坝体自重, 泥石流重, 基底扬压力, 水压力, 淤积物侧压力。
(2)抗倾覆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重力力矩, 泥石流重力矩, 泥石流和水压力力矩, 基底扬压力力矩。
(3)垂直正应力校核:要求最小正应力不出现负值;最大正应力小于地基允许承载力。
谷坊剖面稳定性计算如表3所示:
表3谷坊剖面稳定性计算表
荷载组合情况 计算值
受力情况 坝体自重 (kN) 475.2
泥石流重 (kN) 256
泥石流压力 (kN) 96.64
水压力 (kN) 80
基底扬压力 (kN) 26.4
力矩 重力力矩 (kN•m) 855.36
泥石流重力矩 (kN•m) 955.7
泥石流和水压力力矩 (kN•m) 588.8
基底扬压力力矩 (kN•m) 77.44
稳定性 抗滑稳定性系数 Kc 2.39
抗倾覆稳定性系数 Ky 2.72
坝体应力值 最大正应力(KPa) 285.12
最小正应力(KPa) 35.24
综上可得,谷坊稳定性验算符合要求。
4.3 排水沟设置
地表汇水流量计算公式:
式中: ―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m3/s); ―径流系数; ―设计降雨强度(mm/h); ―汇水面积(km2); ―流域汇流时间(h); ―降雨强度衰减系数。
排水沟断面面积验算按明渠均匀流计算公式计算:
式中:过水断面积 ;湿周 ;水力半径
谢才系数 。
设计排水沟断面采用倒梯形,上部宽度2m,下底宽度0.6m,排水沟设计高度1.5m,断面面积1.95m2,满足设计流量要求。
4.4 搬迁
建议对谷坊下游距离最近的两户居民和泥石流流通区内的一户居民进行搬迁。
5 结论
1.抚顺县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为一种山区沟谷型稀性泥流。从泥石流固体松散物质堆积储量和泥石流灾害危害性等级划分分析,该泥石流属于中型。通过本次数量化评判法预测表明:该沟谷易发程度属于中易发,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可能威胁马圈子乡后沟沟口18户居民及马圈子乡政府,共120人330万元生命财产安全。
2.根据马圈子乡后沟工程地质条件及泥石流灾害特点,治理工程建议采取流通区设置谷坊拦截和在堆积区利用民房外墙设置排水沟疏导,同时对受危害严重的三户居民实施搬迁。
3.对设置的谷坊进行抗滑稳定性验算、抗倾稳定性验算和自身内力验算,均符合稳定性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继康,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3.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4.辛彬,苏志满,徐林荣,枝柳线卓福隧道泥石流成灾特点及减灾对策,铁道建筑,2011.10
5.吴斌,徐建杰,雅沪高速公路舍克罗沟泥石流特征研究及其治理实践,公路交通科技,2011.8
6.何晓英,陈洪凯,刘虎队,昆明~嵩明高速公路后窗子坡面泥石流形成机制试验研究,公路,2011.7
清涧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陕西省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寨沟小学崩塌位于清涧县宽州镇东门湾村,寨沟小学崩塌南侧坡面人为破坏轻微,坡度较缓,基本保持原地形,北侧坡面形成较陡的土坡,在遇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坡面很容易发生滑塌,直接威胁12家住户36孔窑洞的安全。
2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清涧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治理区地下水位埋深大,隐患点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出露,工程不考虑其影响。治理区受降雨影响较大,在雨季,降水下渗和产生地面径流,对坡体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危害。治理点位于县境西北部,属黄土峁梁状丘陵沟谷区。拟治理工程滑坡体均为第四系黄土,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上统永坪组。黄土层根据出露情况,依次为:中更新统黄土层(离石黄土Q3eol)、上更新统黄土层(马兰黄土Q3eol)、全新统(Q4)。
3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现场踏勘,该滑坡为小型黄土崩塌。在强降雨、冻融及其它外力等条件下,发生再次崩塌的可能性较大,直接威胁道路过往车辆行人、小学45名教师和学生的安危,危险性较大。崩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地形条件由于本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梁峁起伏、下部冲沟常年冲刷坡脚,边坡高差大。坡面较徒,坡度大于45°,为崩塌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3.2土体结构条件高陡边坡的物质主要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组成。黄土在干燥情况下,强度较高,壁立性好,遇到连阴雨或暴雨,土体稳定性差。
3.3降水降水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诱发因素。长时间的降雨入渗使土体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易湿陷变形和崩解抗剪强度降低。降水是引起本处崩塌的主要原因。
3.4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在进行道路改扩建时大量开挖坡脚,使土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松动。对该地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榆林地区抗震设防烈度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本次设计不考虑地震作用。
3.4.1边坡安全系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按次要工程,取边坡安全系数Fs为1.15。
3.4.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根据我公司在榆林南部黄土地区的工作经验,参考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设计对场地松散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1)马兰黄土(Q3):天然重度γ=18.2g/cm3粘聚力C=35kpa内摩擦角φ=27°(2)离石黄土(Q2):天然重度γ=19.6g/cm3粘聚力C=50kpa内摩擦角φ=30°
4工程治理方案
4.1工程设计
4.1.1削坡卸载工程由于该边坡高度大于45°,采用分级开挖的方法,在平台上削坡卸载。根据坡高,北部坡分3级设2个平台进行,南部和西部坡分2级设1个平台进行,平台宽1.2m,刷方坡面坡比取1:0.85。共开挖土方911m3。
4.1.2护坡工程对坡脚刷浆砌石护坡,刷坡高度为5m,刷坡厚度为0.3m。共需浆砌石26m3。
4.1.3排水方案排水方案分为截水渠、平台截水渠两种。截水渠布置在滑坡体的外部,不让坡体外部雨水进入坡体,同时,收集平台截水渠的水,排入下部沟道;平台截水渠布置在削坡平台上,每个平台布置一条横线截水渠,收集削坡坡面水,汇入排水渠中。排水渠:根据实际地形,北面高南面低,在北部坡面一端沿坡体走向设置排水渠,用浆砌石砌筑。截水渠长度为36m,浆砌石20m3。平台截水渠设置:在削坡平台的内侧,用浆砌石砌筑,坡降取1:100。向两边排水渠排水,平台截水渠长度为26m,浆砌石14m3。截水渠总长度为62m,开挖土方量56m3,浆砌石34m3。
4.1.4植物防护方案在每个削坡坡面上种植柠条、紫穗槐等根系发达、耐旱的灌木,既可起到稳坡固坡的作用,又可美化环境和工程效果。株间距1.5m×1.5m,共约100株,工程验收前要保证100%的成活率。
4.2施工方法及放线根据场地地形地貌条件,削方按自上而下、自后向前的顺序进行,放线时以边坡坡脚与操场西侧水平面为施工定位线,施工放线应保证定位线的施放准确,自定位线向上按设计坡度及台阶刷方并校核上边界。
5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5.1环境影响评价本次治理工作中,其主要的机械设备有混凝土搅拌机、钻机、挖掘机、发电机等,这些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发出声音的强度较低,不致于达到噪声污染的程度。本次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制作过程中产生扬尘,对大气环境不会产生多少影响。施工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不含有任何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含有任何超标因子。
5.2经济效益评价本工程项目建设区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工程的实施可以完全消除崩塌地质灾害对村民及居民安全的威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3社会效益评价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清涧县下甘里铺乡梨家湾村的地质环境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村民能够安居乐业。
6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
6.1项目风险分析按照本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分类如下:(1)管理风险:项目实施单位在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管理不善,成本增加,故存在管理不善的风险。(2)经济风险:一是资金到位不及时,导致工期延长;二是资金使用不合理,开支与灾害治理无关的费用,或专项资金挪作他用;三是受市场因素影响,价格上涨,人工、材料费增加。以上因素均会导致工程造价增加。(3)技术风险:一些新技术条件的不成熟及地质灾害治理的复杂性,均会造成技术风险。
6.2项目风险控制为了使项目能更快更好的实施,使项目风险降到最低,对于上述的项目风险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1)管理风险控制:组建地质灾害治理领导小组,依法对项目实施组织管理,并聘请项目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严格按要求执行,确保工程质量。(2)经济风险控制:资金到位后,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对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3)技术风险控制:参考同类地质灾害治理的技术方法,确保设计方案在实际、安全、经济可靠的情况下进行实施。
7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 服务创新 软实力 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质勘查单位不但要完成好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而且要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服务型经济实体,通过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单位软实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使单位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服务创新的内涵
地质勘查单位的服务创新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主动通过机构改革,解放思想,调整经营方式,优化工作流程,有效配置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顾客创造新价值,进一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动态创新过程。
二、地质勘查单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和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作为矿业经济的上游板块,地质勘查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02年全球地勘投资只有20多亿美元,2006年就增长到70多亿美元;中国的地勘投资也是逐年增加,而且社会类地勘投资份额从2000年的30%增加到2005年的70%,第一次超过了中央和地方投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发展,地质市场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和单纯的地质找矿市场向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扩大,地质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建筑业、旅游业,都需要大量的地质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地热资源勘查、建筑工程勘察等方面的工作更是大幅增加,涉足企业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人员、装备、体制相近的众多地质勘查单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进行服务创新,以优质的、创新的服务赢得市场。
另外,服务创新具有成本低、风险小、增值作用明显,经济效益突出,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较快的获得竞争优势等优点,对于目前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人员紧张、技术差异化小等问题的地质勘查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市场竞争方法和经济发展途径。
虽说地质勘查单位进入市场较晚,许多单位现在还属于事业型经济实体,但是它们在服务创新方面仍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地质勘查单位正在经历由事业型经济实体向企业型经济实体的过渡,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容易接受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受历史条件限制,地质勘查单位的规模大多数都比较小,又因为过去长期奋战在野外,工作圈和生活圈相对单一、封闭,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长期同甘苦、共患难,互助互爱,感情融洽、深厚,凝聚力强,易于交流、沟通,易于形成共识和利益共同体,利于激发并促进企业的服务创新;受管理体制和工作性质影响,地质勘查单位员工通常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了解各方面顾客的实际情况、心里偏好和需要,易于与顾客交流、沟通;同时,专业知识面广,服务意识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能力高,易于为顾客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由经济体制决定,地质勘查单位内部管理层次简单,管理及组织效率较高,易于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创新。
三、地质勘查单位服务创新策略
(一)创新产品
在提供与地质找矿有关的专业化服务(如:地质、物探、化探、矿山及矿产咨询等)的同时,积极开拓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服务,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地热资源勘查与利用、建筑工程勘察、基础施工与工程质量检测、土地整理、管线防腐与探测、地籍测量、测绘等,并从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出发,站稳脚跟,稳步推进。
(二)创新市场
首先,在完成好传统区域(如华北地区)的工作基础上还要积极走出去,积极开拓新的工作区域(如华东,甚至国外);其次,在完成好国家下达的指标性任务外,还要积极寻找新的客户(如: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海外跨国企业、投资公司、房地产公司、旅游公司、大型农场等),进行补缺服务。
(三)创新经营
有时受自身条件限制,有的业务不能独立完成,这时,就要积极寻找有力的合作伙伴,组成协作联合体,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四、服务创新的成功实例
(一)服务创新做法:
1、加强队伍建设,培育竞争软实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综合能力或者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它包括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多年来,地质研究所一直十分注重人力资源建设,不但先后引进了十几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各类技术专家和研究生,使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专业配置更加科学,服务领域更加广泛,而且还积极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熟悉市场运作以及资源整合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专家队伍,使地质研究所的各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十分注重职工技术素质、职业道德以及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训与提高,使职工队伍始终保持先进的、旺盛的战斗力。
2、提高装备水平,培育竞争硬实力
先进的设备是完成各类地质勘查工作、各项技术服务和服务创新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努力,地质研究所已经拥有大量先进的、门类齐全的地质、物探、化探、测量、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海洋地质、环境地质、化验等方面的仪器和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但可以从事地质、物探、化探找矿工作,而且可以进行地热资源勘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治理、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土地整理、地籍测量、管线探测、建筑工程勘察等工作。
3、搞好资质建设,保证服务市场畅通
资质是评价一个单位综合能力的标志,也是该单位从事某项工作的法定通行证,一个单位要发展,就必须做好资质建设。地质研究所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并投入力量,全力搞好资质建设,现在已拥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甲级勘查单位证书”,以及“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设计单位证书”、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乙级勘查单位证书”,“海洋地质乙级证书”、“区域地质调查”和“土地规划”资质等,以及天津市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持有国家外经贸部颁发的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证书,通过了ISO9001和UKAS认证。
4、实行感动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1)全方位优质服务;
(2)超值服务:不但完成好合同规定的工作,尽可能站在甲方(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的挖掘工作潜力,使甲方(顾客)获得超值服务,或者通过我们的服务获得甲方尚未意识到的附加利益。
(二)取得的成果
经过几年精心打造和不懈努力,地质研究所已由当初单一的水工环地质调查,逐渐扩展到液体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海洋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服务领域,并且重点服务天津,兼顾社会市场需求,取得了科研生产双丰收。
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基金新立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取得突破。2010年以来,已成功申请到多个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
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内各种合作项目十余项。其中在内蒙古部分地区的1:5万和1:20万区调项目,成功应用了先进的数字填图技术。它把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技术对野外地质调查及野外实际观察所获取的各种地质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存储,实现了图、文、像的数字化,改变和优化了传统的地质填图精度和资料整合方式,大幅度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缩短了地质勘查周期,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对外合作取得突破。几年来,先后与多个国际化矿业公司合作,在几内亚、刚果(金)、蒙古国、苏丹、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坦桑尼亚、塞拉里昂等国家开展了地质找矿工作,并且成果显著。
浅层地热资源研究与勘查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取得突破,参与研究、开发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已获专家评审通过,其成果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内蒙古总队总队长李金锋说,非金属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比如利用膨润土、沸石、硅藻土、膨胀珍珠岩、蛭石的强吸附能力和离子交换能力,可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石灰石用于火电厂除硫;用滑石、石灰石、高岭土、方解石、石膏和膨润土为造纸填料,可减少或完全替代植物纤维,既保护了我国有限的森林资源又减少造纸企业的污水排放;利用一些非金属矿保温、隔热、体重小的特点,直接或间接用于建筑材料工业中,可起到保温、隔热、隔音作用,从而达到有效节约土地、能源、电力的效果。
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种有130多种,内蒙古是我国少数几个非金属矿种较全的地区之一,至2005年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58种,其中石膏、膨润土等 20种非金属矿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他矿种的保有储量也均在全国前十位。李金锋总队长不无担忧地说,尽管内蒙古非金属矿藏富集,对其产品的开发应用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个行业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资源消耗速度过快,资源保障程度降低。现在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需求增长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近年来,国家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投入又相对减少,使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总量增长缓慢,同时,非金属矿山开采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其次,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研发投入不够,目前我国非金属矿产品以原矿和初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部分产品形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出口原矿,进口精矿,产值在国内而利润在国外的局面。
再次,就内蒙古地区来论,矿山企业规模小而散,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近年来通过整顿治理、矿山生产秩序虽有所改善,但是无开采设计方案、采富弃贫、开易弃难、大矿小开、小矿乱开等现象仍然较普遍存在,造成资源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利益驱使,许多企业重生产、轻环保,大量废石、尾矿随意堆放,占用了大量耕地,一些选矿厂尾矿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对河道和土壤造成了污染。
第四,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不少小矿山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过程调控和产品质量控制还是以人工为主。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产品品种少、质量波动大、能源消耗量大。
毋庸置疑,非金属矿资源在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因此,如何利用好非金属矿资源,既做到科学开发利用,不污染环境,又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李金锋总队长认为应该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加强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把非金属矿特别是环保型矿种的地质勘查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增加其地质勘查投入,提高节能环保型非金属矿的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加强非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研究,加大非金属矿分析、测试和物理化学性能及开发应用研究投入。不断拓宽非金属矿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非金属矿一矿多用的特点,矿尽其用,节约资源。
三是加强管理,保护资源。鼓励大、中型企业开采加工非金属矿,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是以科技进步促进矿业开发。对非金属矿产来讲,解决深加工技术是当务之急。非金属矿产的探加工对促进矿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节能环保型非金属矿的勘查、开发及应用研究,充分发挥非金属矿在节能环保万面的优势和作用,扩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内蒙古总队简介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内蒙古总队(以下简称内蒙古总队),成立于1973年,原名内蒙古非金属矿地质队,1991年改为现用名。内蒙古总队位于呼和浩特市,占地面积83亩,资产1679万元。 现在,内蒙古总队为中国中材集团所属事业法人单位,下设地质勘查一、二院;测绘一、二院;矿勘院;中心实验室等生产机构,是内蒙古地区唯一从事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专业队伍。单位设施先进、技术过硬,通过了职业健康体系、安全体系及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三体系”认证,获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
目前,内蒙古总队有在职职工21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人,其中中、高级职称83人;资质有固体矿产勘查(甲级);测绘(乙级)、地质实验测试(乙级)、地质钻探(乙级)、液体矿产勘查(丙级)、水工环地质(丙级)、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钻井技术资质(贰级)。测绘设备25台(套),包括GPS卫星定位仪、全站仪、光电测距仪、HPDJ―800绘图仪等;拥有各种类型的电脑近百台,并已建立内部局域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