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1:35:42
导语:在建筑产业化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前言
我国巨大的建筑消费市场,对建筑设计企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如何加快建筑设计业的改革创新,对于提高住宅市场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矛盾的过程,本文将分析在住宅产业化的道路上,建筑设计对其有着哪些方面的影响。
产业化及住宅产业化的现状
1.产业化的概念
产业化,在英文中同义于工业化,是一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到一定阶段所必经的过程,其特征是产业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向制造业转移。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将产业化定义为:生产的连续性、生产标的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工程的高度组织化,尽可能用机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过程。
2.住宅产业化的现状
中国的住宅建设尚处在粗放式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建筑工人用简单的手工劳动打造的高楼大厦,很少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建筑产品规格与质量很不均衡,因非标准化操作,大批建筑物资不能回收利用,能源及材料浪费比较大。
我国建筑住宅能源耗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一些大楼修建不到20年就因质量问题或者功能欠缺实施爆破拆除。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希望通过建筑住宅产业化着手解决上述问题住宅能源消耗的问题,注重高效率、低能耗、节能、环保是住宅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明显的综合效益。
建筑设计的特点及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的过程及特点
建筑设计过程其实是一种信息互动和知识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流的形成和组织效率取决于传播的方式和工具。
建筑设计过程可以从建筑师的思维过程和实际行为过程理解。事实上,这2种过程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建筑设计师有感性和理性之分,这种经历和环境造就了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了他的认识和审美观。具有感性思维的建筑师强调设计的灵感和直觉.而具有理性思维的建筑师强调设计的系统化和逻辑性[ 蔡珏,黄涛,建筑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与协同设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2)]。实际行为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要求按顺序逐步完成任务,解决设计问题的递阶、线形的思维方法。设计师不断地在进行“纠错”,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而获得答案,有时由于思考不全面或者偏离方案或者业主要求,他们不得不重头开始工作。一直以来,有许多建筑师按照典型的“试误”方法进行工作。
建筑与建筑设计各方面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了大量的设计问题,但产生设计活动问题的因素的性质不同而各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建筑设计需要满足维特鲁威提出的实用、坚固和美观3大要素,这必然会产生矛盾,实用的建筑不一定美观或者坚固。设计的过程就是建筑设计师协调3种系统的过程:即人类系统、环境系统(即所有外在环境之总和)以及建筑系统。针对这种设计的复杂性,现在,许多建筑行业采用了协同设计的合作方式。
2.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1)协同设计
随着国际合作的增加,国内的建筑设计机构开始学习协同设计工作方式。协同设计是为设计团队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统一的图纸命名规则,统一的图纸相互参照关系,实现图纸文件规范化。将设计团队中每个人的工作具体化的同时,平台把所有人的工作串接起来,使得设计团队中每个人之间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协同设计保证了设计理念与最终产品一致,最终确保产品质量。
协同设计对于建筑领域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推动力,未来协调设计将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和方案设计软件,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2)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提倡“以人为本”:节能、低碳、环保。建筑设计重结构体系要以框架结构为主,避免了传统砖混结构的缺点,如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抗震性能差、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等。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的墙体材料推广及应用及安全性的提高。
现代建筑强调“以人为本”,建筑设计注重延长建筑的使用(生命)周期,减少了住宅的重复建设和建筑垃圾。住宅在适应性(主要包含多样性和可变性)和舒适性方面有了提高,低碳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之中,用技术和一体化产品同步发展。同时,发展有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有利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和机械化施工,有利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特征要求的技术和产品[ 柳新根,来忠民,浅谈建筑设计业的发展及对策[J], 《中国科技博览》;2011(15)]。
(3)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随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走向工业化、产业化,人口不断的向城市集中起来,于是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的在加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的扩大,导致建筑住宅的刚性需求,大规模的建筑住宅的施工将带来大量的资源及能源的需求。住宅产业化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其产业化不可避免。
建筑施工安全、建筑使用安全、防震、防火等问题值得重视。住宅的产业化能提高工程效率,推进建筑节能并提高住宅综合性能,在节约土地资源、人口问题方面也有一定贡献,但是在安全方面仍是产业化的防范重点和工作核心。
三、 建筑设计对住宅产业化的影响
从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建筑设计和住宅产业化是相互影响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问题已深入设计理念之中,新的设计方式和工具已经广泛运用,但必须明确的是设计只能是一个工具,不能彻底改变庞大的建筑产业。
1.设计是住宅产业化关键因素
建筑住宅产业化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建筑住宅标准化,二是建筑住宅工业化,三是建筑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四是建筑住宅协作服务社会化。勿庸置疑,技术在建筑产业化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一个突破口,建筑技术的飞跃能够为建筑产业化带来最强劲的推动力。
从概念到实际操作、再到产品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设计这个过程,我们或许才刚刚走到第一步。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产品质量是头等大事。只有在设计之初,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坚固以及美观,才能造出优质住宅。住宅产业的创新更多源于建筑设计的创新。一个建筑的结构、外观以及功能方面的改进,无疑不体现出设计团队的智慧和能力。
2.建筑设计体制的建立能促进住宅产业化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体制尚不健全,理顺建筑设计、装修设计、结构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设、维护改建等环节,打造综合性的住宅建筑产业联盟,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设计体制是未来的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联盟为基础,突破政策瓶颈、规范瓶颈,建立住宅建筑产业标准,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整合住宅建筑产业链、集成住宅建筑成套技术[ 陈慧娟,浅议我国建筑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J],长三角;2010,04(6)],最终推动整个住宅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注重住宅建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住宅建筑的保障系统,大力发展部品体系,整合资源,走一体化合作的道路,加强对住宅智能化的研发能力,到2015年,预计全球会有50%以上的新建房将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住宅功能。
3. 住宅产业化不能仅依靠建筑设计
毕竟,建筑设计只是住宅产业化的一环。作为一个产业,。建筑设计不能成为住宅产业化的唯一依靠,除了设计以外,还需要施工、监督和后期维护环节。中国传统建筑施工模式有待改进,需要一批专业的住宅施工、设计、监督、管理和维护团队,运用协同设计等新的合作方式以及信息技术等,整合设计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实施科学化管理,实施住宅产业化试点,推行新的产业化模式。
结语
建筑设计的创新和水平提升是产业中的一个催化剂并对住宅产业存在一定影响,设计行业的发展能整合建筑资源,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然而,为解决建筑住宅的市场需求,发展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速度快的住宅建设模式将是建筑住宅发展方向及突破口。建筑产业化包括了承担建造和改造的建筑业,室内装修业,材料、设备、产品制造业,流通与服务业,房屋改建和更新等许多跨行业的内容,多学科通力协作,整体优化是它成功的前提。
蔡珏,黄涛,建筑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与协同设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2)
关键字:房地产住宅产业化建筑效率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并且大量运用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它指的是采用工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代替传统半手工半机械的住宅生产方式,以期实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节省资源能源、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建造成本等建设目的。目前,我国的住宅产业化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伴随着国家节能政策的制定落实和建筑企业建筑新技术的发展运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条件日渐成熟,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一、国内住宅产业化的首次实践
近几年,随着国家住宅产业化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内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加快我国住宅产业化步伐的发展。万科公司产业化住宅生产的实践引领了国内住宅产业化之路。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宏观方面,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就颁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首次对我国住宅产业化进行了阐述。2005年11月30日,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总局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从住宅性能和质量方面进行了规定。2006年6月21日,建设部颁布《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要求住宅产品要向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并向通用化发展。这些文件为我国住宅产业化之路进行了政策和技术方面的鼓励和引导。
微观方面,万科作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在国内住宅市场的份额正在逐步扩大,只要设计出一系列标准化的模块,通过模块的组合,便可以完成全国范围内住宅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此外,万科拥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可以提供雄厚的科研和技术支撑,已经初步具备了住宅产业化生产的条件。
(二)项目实施
2008年国内首例流水线式生产的万科新里程项目的两栋住宅楼在上海诞生。目前已经交付使用。该项目的外墙结构完全采用PC(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工厂生产出墙板,在现场对每面墙拼装就可以组合出标准的模块式房屋,房子的建造过程恰似在流水线上进行生产。
二、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住宅建设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目前,我国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与传统住房建设相比,产业化住宅生产方式多采用工厂化预制构件,这样可以提高住房建筑的生产效率,降低施工失误率,减少施工精度的偏差。此外,产业化生产方式还可以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优化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
(二)节约资源和能源
我国作为能耗大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很大比例,从土地资源角度,我国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迫切要求我国建筑业走产业化道路。产业化生产的住宅建筑部件大部分是在工厂生产线上预制的。现场施工就成了现场组装,这样就可以方便地配套使用一些节能设备、节能建材,减少传统建材生产过程中毁坏耕地的行为,从而减少能耗,节约资源能源,节约土地。
(三)缩短建筑周期
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房屋生产线,每一条生产线平均不到一个小时即可生产出一栋住宅建设所需的部件。按照产业化楼房的建设速度,安装好一层墙板只需要一天时间。但使用传统的建筑方式通常需要花费一周时间,可见产业化生产方式可以大大缩短住房生产的周期,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进而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符合国家政策,利于完善住宅市场
产业化住宅需要国家的质量认证,产业化住宅的迅速发展,必将促使国家制定更加详细的住房质量检验标准体系。有力地保证住宅的性能和质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内住宅市场。在住宅产业化开发理念、开发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国家产业化住宅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后,更加有利于开发商为业主提供优良的住宅产业化产品和服务。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全预制装配式、部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阳台作为建筑室内外过渡的桥梁,是住宅、旅馆等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统阳台结构,大部分为挑梁式、挑板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量较大,施工期较长,不利于发挥现代住宅产业化优势。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其中的部品体系,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独立单元,是构成住宅产业化的组成部分,是经过在工厂内预制,作为系统集成和技术配套整体部件,运至施工现场,达到在工程现场组装简捷、施工迅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程质量的目标。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我国住宅建设持续空前发展,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加入到住宅产业化的行列,阳台作为住宅产业化部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下面通过对英国米尔哈博工程中全预制装配式阳台结构的设计研究,以期能更好地说明部品体系在住宅产业中的应用,为部品体系的发展做出贡献。
2、工程概况
米尔哈博住宅工程位于英国伦敦东区,建筑高度67米,总层数22层,建筑主体为全框架结构体系,楼面为现浇混凝土楼板,楼体四周设计为单元式幕墙,主体结构未设置阳台承重的悬臂挑梁或挑板,阳台设计时需着重考虑与主体结构的固定问题。
3、阳台结构设计
3.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时既要满足当地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又要满足业主提出的各项功能策划;既要安全耐用、性能优良,又要易于制造、外形美观、降低成本,在各种要求与限制条件中,寻求对立中的统一。
本例中,根据建筑框架结构及外装饰幕墙方案特点,首先整体上确定阳台结构方案:从满足建筑要求、结构安全、施工技术(含产业化要求)、工程造价及美观要求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确定全预制装配式铝型材阳台结构形式,与单元式幕墙一道,标准化设计,工厂预制,整体运输,现场组装,充分发挥现代住宅产业化技术优势。其次确定主结构体系和结构主材:敞开式阳台,可自由享受阳光与美景;铝型材轻型框架底座,最大限度减少环境锈蚀;钢化玻璃护栏,通透安全;铝制彩涂扶手,轻盈亮洁;防腐木地板,亲切自然,美轮美奂。
3.2计算分析
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从数值上定量地印证先期的设计理念,确定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和连接做法。建筑风载荷按照BS6399-2:1997取值,活荷载按照BS 6399-1(1996)取值,雪荷载按照BS 6399-3(1988)取值,铝型材结构设计按照BS8118规范,建筑用钢制结构设计按照BS5950规范,经计算阳台主框架铝型材截面及其特性如下:
阳台与混凝土楼板连接支架受力如下:
此处,需重点验算螺栓、混凝土楼板的强度,以及钢结构支架的强度、力矩、弯矩,必要时对钢结构支架分解后的每一构件进行精确的计算分析。及时调整结构布置及构件尺寸,使得结构计算结果如挠度、应力等充分满足规范要求。
3.3构造设计
在此阶段,设计单位及业主对送审方案通过后,全部设计的重点基本解决,后续的细节设计不会引起结构大的改变。这阶段设计的重点从大局入手,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进行所有构件的细部设计,即构件结构设计及节点大样设计。重点是扶手的固定形式、玻璃的固定连接方式、阳台与楼板的固定、阳台与外饰幕墙的衔接等。
4、结构设计关键问题
4.1价值工程理论在产品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应用价值工程理论作指导改进产品设计方案,即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去掉不必要功能(过剩功能)。在不影响产品功能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
本例中,阳台在设计初期的照明系统、安防系统、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等设施均系“系统性闲置”原因而被废除,极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4.2改进产品零部件结构
零部件是组成产品的重要单元。为了提高产品性能,简化装配工作,在保证机械性能和某些特殊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简化结构,节约材料。
本例中,阳台地面结构是整个建筑工程方案中优化次数最为突出的部位。从钢筋混凝土结构到压型钢板轻质填料结构,再到简单的铝框架结构,随着功能的变化而不断精简。
4.3产业化理念设计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住宅产业化,就是要把过去生产效率低下、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的现场湿法施工转变为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阳台作为标准化或通用化的建筑部品体系,可组织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既便于控制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及原料消耗,又便于装配、维修,缩短工期,还降低了施工扬尘,减少了建筑垃圾,改善了人居环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住宅产业化 日本 经验 问题 济南产业化联盟 大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 A
国务院2014年3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五大发展目标,其中之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规划》提出城镇化要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如何解决新增城镇居民的生活问题,乃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各级政府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规划》提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明确提出将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这就为当前住宅建设的质量与建设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难题,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唯有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建设,才能更好更快的推进城镇化进程,早日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目标。
住宅产业化是指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进一步通过住宅设计的标准化,住宅生产的工业化,采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大量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住宅。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是在1968年由日本人首先提出来的,简单地讲就是要用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代替半手工半机械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经过近60年的发展,日本的住宅产业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成为住宅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与日本相比,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虽然刚刚起步,但也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进展却比较缓慢。早在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强调住宅建设必须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注重环境保护。该意见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至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大纲要求,住宅产品必须向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产业化、模块化和通用化发展,以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方便设计和施工,为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
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都是在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合力下实现的。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有增无减的节能减排压力、供不应求的住房需求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问题,成为我国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强大动力。但作为一个住宅产业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我们如何发展?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是不可或缺的捷径。
日本住宅产业化发展从1966年到2000年经历了7个5年计划,每一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基本设想和计划目标。2000年末,日本将其住宅产业发展重点集中于4个方面:1.适应国民需求,配备优质的住宅;2.推进安全而舒适的城市居住条件,完善居住环境;3.为了实现生气勃勃的长寿社会,完善居住环境;4.完善住宅以及居住环境,有助于搞活地区发展;法国二战后出现了缺房现象。为此,法国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住宅建设。在此阶段,以功能主义等现代派建筑理论为指导,以预制板和工具式模板为主要施工手段,进行了成片住宅新区的开发。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区选址不合理,在使用功能上存在诸多缺陷;住宅保温隔热性能不良,部件接口存在渗漏现象。为此,法国政府被迫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新区改造;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住宅产业化是伴随着建筑市场的发育成熟的。美国、加拿大由于地广人稀,其住宅产业化走了一条不同于欧洲的道路。在住宅建设上,没有采用大规模预制构件装配式建设方式,而以低层木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注重住宅的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
每个国家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出发点都是本国的国情,只有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在建造技术的支持下,才能有合理的发展。横向上来说每个国家都是结合本国国情推动住宅产业化的,从纵向上来说,中国住宅产业化的程度都是由当时建筑技术的支持决定的。目前国家对节能省地型住宅的要求,各种资源的逐渐稀缺,再加上人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程度。同时很多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经过了很多年的摸索和论证,通过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我们国家的住宅技术已有明显进步,也足以支撑住宅产业化的进步。
但与日美等国相比,我国的建筑住宅产业化尚处于“萌芽期”,一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一是技术体系尚未成熟。二是产业配套尚未形成。混凝土预制装配住宅项目的实施,需要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三个环节的配合,国内尚未形成这三个环节的产业配套。三是缺少成本优势。四是未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目前购房者主要关注住宅的地段、面积、规划、升值潜力等因素,对房屋是否采用新型结构体系并不关心;开发企业也很难通过直接提高产品价格来平衡增加的成本。五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面对这些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如北京.沈阳.济南等省会城市,在发展住宅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近年来,济南市围绕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执行《山东省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备案办法》,将住宅产业化技术验收作为房地产项目竣工综合验收的必要条件之一,进一步加快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2011年7月,出台了《关于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住宅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二是加强科技研发。2010年,济南市成为住建部《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的副主编单位,参与了该导则的编写、修改工作。2011年,编制完成了《济南市CSI住宅设计施工验收技术要点》将其作为产业化住宅的配套技术标准,已通过课题组验收,这些科技研发成果的取得为住宅产业的发展扫清了技术障碍。三是积极先行先试。2011年,济南市高起点规划了3000亩的住宅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国外科技含量高、低能耗的大企业进驻,努力打造中国住宅产业信息中枢、协调中心、研发中心、交易中心。以万斯达集团为代表的新型装配整体式房屋制造安装企业,以山水集团、山东圣泉为代表的墙体材料生产企业,以力诺、桑乐为龙头的太阳能产业,为济南市住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使济南成为第三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
上个世纪50年代,欧洲国家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建造住宅,建造了很多标准化的住宅体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许多西方国家的住宅工业化有达到了一个新的。其中瑞典作为装配式住宅应用较为广泛的国家,其绝大多数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而在美国现在有34家生产单元式建筑的公司,并不断使住宅产品的性能指标得到提高。日本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发展装配式住宅,并且在1969年,制订了一个名为《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的策划书,到了70年代,日本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业化住宅认定制度和性能保证,使装配式住宅的性能和质量都明显提高,目前日本各类住宅构配件工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的产品标准齐全。在英国,用户对装配式住宅的认识程度不高,使得后来英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有一些消极影响。但是在北美地区,住宅构配件的商品化和集成化程度很高,各构配件在工厂内加工成型后,运至工地组装成整个房屋,工期短,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我国装配式住宅建设相对较晚。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装配化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的建设技术水平所限,住宅的质量不高,到了90年代,国家先后出台了几项关于装配式住宅的政策和文件,从此我国的住宅产业化事业拉开了序幕,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建立住宅部品体系的重要性,尤其当前建筑行业用工荒的出现,住宅工业产业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装配式住宅的应用重新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装配式住宅的新技术,目前国内的装配式住宅技术,主要包括以万科集团为代表的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全预制混凝土构件,如阳台、楼梯、空调板、部分内隔墙板等,减少了现场施工工序。另外就是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模以及叠合楼板的预制板等结构,其他部分:如内部剪力墙、部分内隔墙、电梯井等仍然采用支模现浇。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住宅的装配化程度低,而且即使是装配式住宅也没有完全实现施工的装配化。我们国家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列化的装配式住宅体系,生产、组装与销售的产业链并未形成,相关专业人才力量也存在不足的问题。
2产业化技术在装配式住宅中的应用
2.1动态交融性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的设计需要满足两个要求,分别为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和人类生活方式变化调整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即:住宅、办公、商业功能区划分的模糊化处理,合租、分租的转换,二代家庭的持续使用,家庭办公的功能实现。上述要求的存在提高了建筑设计难度,在满足基本居住环境的前提下要进行功能空间的创造与融合。动态居住空间设计需要建立在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上,需要事先对空间功能布局以及通融性进行考量,使得住宅的居住、办公以及商业三者之间能够自由转换,且不会相互影响,并且能够满足分租、合租以及二代家庭的使用,只需要对小空间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降低了资源的损耗和投入资金的浪费,最终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部空间的动态使用。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对高新可以的应用以及新型节能材料的使用,如隔墙采用可拆卸回收材料,在房屋不同的使用周期,根据业主要求实现建筑空间的灵活运用。
2.2工业化施工技术体系
工业化施工过程中,应实施清洁生产,即在不牺牲建筑产品工程质量、成本、功能的前提下,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施“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3工业化装修
当前我国的装修模式主要有三种:①传统现场装修模式,很多建筑工程采用的都是该模式,也就是住宅市场提供毛坯房,业主进行自主设计装修再入住;②全装修模式,就是将房屋交付给业主时,其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已经全部铺装粉刷完成之后,厨房以及卫生间的基本设施也已经安装到位,这就是全装修住宅;③工业化装修模式,就是在工厂中生产出所需的全部住宅装修材料,然后进行系统装配,该模式由菜单式设计、工业化生产以及集成化供应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业主需要根据提供的“菜单”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颜色款式,此种模式充分发挥出了产业化的优势,大幅度降低了能耗和成本,从而有效缩短了装修周期。装修安装设计一体化,当前建筑行业中装修设计和住家安装设计是不同意的,在交房之后,消费者会对装修提出意见,这时可能会拆墙补墙、开槽改造等,这样就需要对原有的水电线路铺设进行调整,而墙体水电的改造会对建筑结构整体造成影响,也会增加成本,甚至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在设计初始,对后期的装修设计要求进行考量,这样就意味着必须将装修设计和安装设计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施工之前就进行统一化的装修设计工作,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尽量减少后期的变更以及成本的增加。
结语
装配式住宅作为当今全世界范围内新兴的建筑概念,恰恰为我国十三五对于基础性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大力开发的基本国策。装配式住宅如果想要赶上这波浪潮,将自身的优势彻底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就必须大干快上,使建筑向工業化和产业化进发,最大限度地提高住宅的性能与品质,又能实现绿色节能、低碳减排,使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李王坤.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发展前景[J].四川水泥,2016,(12):106.
[2]王肖文.装配式住宅供应链整合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结构住宅在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总体走向成熟。这些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的科研和工程应用起步较早,工业化水平已经很高。迄今为止,国外钢结构住宅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化住宅体系,并且在住宅产业化生产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对住宅体系灵活性、多变性的研究阶段。这对我国住宅钢结构体系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适应工业化需求,且抗震性能优越、施工周期短、钢材可回收、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多高层住宅建筑中采用钢结构住宅的仅占了很小一部分,这其中既有人们传统观念难以接受的问题,也有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自身的问题。
1.1 政策背景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正式提出,始于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八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要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具体提出了发展钢结构的要求。国务院(1999)第72号文件更是为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该文件明确提出:发展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扩大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加速住宅产业化过程,对我国建筑、冶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 行业背景
2003年以来的大规模行业投资造成的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以及施工面积连续数月增速下降而压制了需求,国内外经济疲软导致家电、船舶、机械等涉钢商品消费萎靡。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挤压下,钢铁行业已由微利运行进入亏损状态。虽然2012年四季度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好转,下游需求的整体好转支撑钢价逐步上涨,但总体来说,现阶段是一个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好时机。
1.3 发展现状
我国钢结构住宅起步较晚,大规模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钢结构住宅还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国内起步更晚,观望者多,需求量少,实施者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我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
2 国内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主要实践
钢结构建筑市场兴起于上海和广东,现在虽已遍布全国,但因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可将其分为北京、上海、苏杭、粤闽、天津等五大区域。钢结构建筑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萧山、东莞和无锡等大中城市,而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钢结构住宅发展缓慢,有些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北新集团
作为北新建材发展新型房屋业务的重要平台,北新房屋成立于2002年,由北新建材与丰田、新日铁、三菱等公司合资设立,公司全套引进日本先进的轻钢结构房屋技术,以现代房屋制造业的标准化、精细化和定制化实现轻钢结构房屋的设计、制造、安装,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屋”。
成都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项目是由北新集团全资子公司北新集成房屋有限公司与成都市青白江区政府合作开发的统筹城乡住宅项目,占地140亩,可容纳266户。这是青白江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项目,同时也是成都市新型轻钢节能建筑。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项目体现了北新集成房屋在建造过程、节能环保产品的集成以及抗震性能等方面的突破。
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
2.2 远大集团
我国首座工厂化集成建筑在长沙建成,这是一栋前所未有的住宅楼。在全部零部件都是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房屋里,看不到任何管线路和风口,而房子却正在制冷或取暖,提供冷、热水;当主人远在千万里之外,可通过家里的电话自动打开空调和音响,或关闭窗户和电灯⋯⋯这种我国首创的全新概念的集成建筑,通过了湖南省建委组织的国内外专家的技术鉴定。据介绍,集成建筑的诞生掀开中国建筑史上新的一页,预示着专业化大工厂生产住宅的时代已经来临。
2011年在湖南省洞庭湖畔,远大可建一厂仅仅用了15天(360个小时)就建成了一幢高30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酒店大楼。而且大楼主体框架建成用时仅46个小时,大楼封层耗时仅90个小时。这座大楼由远大集团建造,命名“T30”。大楼之所以建成神速,是因为其93%的部分不是在工地盖起来,而是在工厂生产,连内装修一起做完后运到现场,随后像拼积木一样拼装起来。
远大“T30”
2.3 宝钢集团
作为钢铁行业的龙头,宝钢集团一直致力于加大钢结构住宅领域的拓展力度。早在2008年,在武汉黄金口小区,宝钢和赛博思公司就开始开发建造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该工程被国际钢铁协会Living Steel(住宅钢结构)项目选定作为中国地区可持续性住宅的示范建筑。
宝钢、赛博思黄金口岸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
2011年,宝钢成立了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打造钢结构住宅从信息化管理、集成化设计、装配化施工到最后的装修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希望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目标,核心业务范围将涵盖政府公用建筑、保障型住宅、商业建筑、商品住宅。
2012年,由宝钢集团牵头发起的国内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据介绍,该联盟汇聚了宝钢集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23家行业内知名的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涵盖技术研发、设计、工程施工、部品部件生产、房产开发等建筑产业链环节。
3 我国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阻力
3.1 市场接受度低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现阶段社会对这种新的住宅体系还存有疑问。毋庸讳言,钢结构住宅在防火、梁柱节点做法、楼板形式、配套墙体材料、经济性上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消费者由于长期居住在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中,习惯将混凝土住宅的优势与钢结构住宅的劣势作比较。强大的惯性力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3.2 设计方法滞后
传统的住宅设计和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无论从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模数的确定、平面的定位方式、设计的指导思想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方案阶段,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没有区分,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思想没得到足够重视;在施工图阶段,缺少对于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没有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3.3 标准规范缺乏
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相关设计、施工标准规范欠缺,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工法和安全规程也还未建立,甚至在某些方面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在很多地方还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这对工业化住宅的大规模推广是一个障碍。
3.4 工程造价偏高
造价偏高是阻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造价明显较高。采用预制装配式的建造方式之后,构件作为工业产品进入施工单位,还增加了税收环节,在房价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消费者更难以接受。由于缺乏经济激励政策,众多开发商缺乏建造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积极性,因而阻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应用。
3.5 部品部件发展滞后
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由于过去缺乏技术引导,市场需求没有达到产业化程度。因此,我国的相关产品功能性单一,工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技术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及标准参差不齐,不配套,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进行整合。我国钢结构住宅在建材和部品方面,目前建造轻钢结构试验工程所需材料许多要从国外运来,甚至有些由外商在中国大陆委托加工的部件,往往也只能到国外去采购,在国内市场上一时还找不到。这严重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和推广。
4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未来发展建议
钢结构住宅设计有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特点,可以达到工厂化和装配化的要求,并且抗震性能优越、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4.1 加强政府对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作用
在推广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道路上,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对已建成的示范工程应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宣传,使之成为今后的发展模式。此外,政府还应当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鼓励科研单位开展轻钢结构住宅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政府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通过在政府主导项目中采用住宅产业化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产品为市场所接纳,也通过政府的示范效应,带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4.2 采用模数化和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大多数较少涉及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对于标准化和模数化的设计方法更是不甚了解,仍旧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去进行设计,影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因此,总结标准化和模数化的设计方法并加强对设计人员在标准化和模数化设计方面的技术培训是当务之急。
4.3 引入BIM技术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IM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预制装配式住宅虚拟设计平台,可针对每个预制构件,建立构件信息化系统。在构件制作、施工前对构件进行虚拟三维检讨,以期在制作和施工前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
结语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从社会综合效益分析以及改善住宅品质、提高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熟练劳动力依赖等潜在价值来看,发展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是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沈健伟.发展钢结构住宅遇到问题和对策及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2012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2012,10:500-504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房地产;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44-02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中国住宅产业必须尽快从传统、落后的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向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提高中国住宅的建设水平,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1住宅产业化的主要内涵
简单的理解,住宅产业化就是指用生产产品的流水线建造新型住宅。住宅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其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能够节约建筑成本投入,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住宅建设质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中国房地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住宅产业化就是完全颠覆传统粗放式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给中国住宅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发展契机的同时,也让房地产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挑战。中国住宅化的产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
2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2.1住宅产业化能够提高住宅建设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质量有了新的认识。以前,人们认为施工质量的水准决定着住宅质量,所以他们只关心建筑物的外表质量,如砖缝是否横平竖直、门窗安装是否无缝等。现在,人们对住宅质量有了广义上的认识,住宅的内部的材料情况,外部周围情况等也决定了住宅的质量问题。传统住宅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只有不断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提升住宅物业服务质量,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
2.2住宅产业化能够有效提高行业效益
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的推广,可以在行业内实现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管理科学化,这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的好处就是缩短了住宅产品的设计周期和生产的时间,提高了资金的周转利用率。因为资本流动率与投资回报成正比,所以产业化生产方式产生的效益远比劳动密集型运作高,这也就为住宅建设行业效益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3住宅产业化能够促进住宅建设方式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由于建造住宅的手段、方法比较落后,导致我们的住宅比较粗糙。我们要想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了改变这种模式我们进行了两种转变,分别是“现场建造”转向“工厂制造”、湿作业转向干作业。另外我们还要采取减少绑扎钢筋、架设模板、临时支架等措施来达到这种目标。对住宅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而且减轻了劳动力、缩短了工期,实现了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优化与转变。
3中国住宅产业化实现路径的选择
3.1政府要加大对住宅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
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德国等,住宅产业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值得借鉴的是,这些国家在注重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的同时,还使住宅节能水平得到了提高,使其与住宅产业化水平相适应。从这些国家的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方面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我们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扶持与引导力度。首先,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相关产业政策来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如促进相关产业优先发展,制定住宅产业化和节能化标准,将符合标准的住宅项目列入鼓励型产业发展目录。其次,政府要积极引导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确立目标计划,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再次,政府要建立奖励机制,使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如美国规定,中低层购房者的房贷利息支出可以从个人所得税税基中扣除。最后,政府要鼓励发展占用资源少、环境副作用小、可循环的住宅产业,充分发挥项目审批、规划管理、土地供给等政府政策杠杆的作用。
3.2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
住宅性能决定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科技进步和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决定了住宅的性能,其中,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促进住宅产业化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要积极提高新技术和成套技术的应用,认真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工作,不断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使“四新”技术得到充分的应用,使科技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对此,各大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完善对住宅保障、建筑、质量控制体系等的研究,政府部门要出台建筑节能环保、住宅一次性装修等经济政策,积极对住宅材料、成套技术开发进行引导,从而促使住宅产业化又快又好发展。
3.3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标准化
住宅产业标准化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以及设计标准与建筑构件、建筑部品标准的统一。发达国家根据标准化数学模数建立了有效的住宅建设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住宅产业化的进程。美国制定了工业化住宅建造和住宅安全标准;瑞典建立了通用部件体系。住宅产业化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化协作和规模效益,一旦失去了行业标准规范,也就没有了规模经营,那社会化协作生产也就无法实现,住宅产业化也就没有了未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来促进住宅化建设的集约化经营。这些规范包括模数协调、室内外环境标准、节能标准等;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建立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和住宅部品保险制度来转变住宅的粗放式经营。
3.4建立示范点,促进住宅产业向集团化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住宅产业化的示范项目由于宣传力度小、数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示范基地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住宅产业化进程,我们就应该实事求是,依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示范基地,让示范效果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关联度大的住宅产业群形成。住宅产业要想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商很多,但真正有实力带动住宅产业化的企业却凤毛麟角,技术的匮乏,资金的缺少,劳动力的不合理利用,这些弱势使得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无力参与住宅产业化的项目,从而阻滞了住宅产业化的步伐。要想解决这个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就必须扶植一批具有实力的房地产业龙头,以带动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形成以房地产企业为龙头,多个部件企业综合的大集团,加快住宅产业化的进程。政府对这些企业要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新型住宅化产品的生产中,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之路中的重要推动力。
3.5推动住宅产业化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完善
在推动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建立健全相关产业法律法规,为住宅产业低碳化提供出路和制度保障。第一,必须严格贯彻落实相关行业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积极推动《建筑法》、《建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落实实施,对住宅建设节能环保做出具体规定,使行业内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并将责任明确落实到政府、企业及个人,全民参与住宅产业化。第二,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在法规中,应明确将商品住宅性能认定标准进行统一认定,并应明确住宅性能认定管理机构,明确“四节”监督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各监管部门要依法行使自身的权力和职责,依法定期对住宅的“四节”状况进行检查,对设计、图审、检测、物业管理等进行强有力的监管。通过不断地健全法规和对住宅的监管,使住宅节能标准得以提高,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使住宅产业不断向绿色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讨论既存工业建筑在国家产业升级调整及更新脉动中,如何进行建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调研总结现存的实际问题,展望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产业化;工业建筑;循环;问题
0引言
城市结构的转变包含了地块的新生、再生与使用用途的改变。旧城区的改造与新城区的扩张是城市化进程高速推动下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既存建筑的去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所占既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工业建筑往往首当其冲成为被摧毁的对象。与此同时,在国家产业升级调整政策导向的指引下,借助新兴科技对传统资源的创造与提升、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创造就业岗位等特点涌现出大量的朝阳型产业园区,其功能为既存闲置工业建筑循环利用注入新的生机。
1产业化背景下的园区建设概述
自“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无论在产业发展规模上,还是在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006年我国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至今已10年,文化创意产业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经历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发展阶段。从一五期间厂房改造的北京798、上海红坊创意区、上海M50等,扩展至上世纪初老旧厂房改造的上海苏州河畔艺术集散地、上海1933,再到深圳创意之都、深圳OCT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厂房改建项目。随着产业内涵和规模类型的不断发展,既有闲置工业建筑凭借场地空间灵活性优势,被大量再生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2008〕128号文件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到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创业创新产业所带动的既有闲置工业建筑又迎来了孵化园、产业园及众创空间等功能的再生循环利用。
2我国闲置工业建筑循环再生回顾
在文化创意产业集中的大型城市中,闲置工业建筑越来越多被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衍生文化活动场所,以上海为例,自1999年以南苏州河路1305号2000平方米旧仓库改建为设计工作室为代表,开始尝试为创意产业改建旧仓库及厂房,并在苏州河两岸形成上海创意产业的最早形态。至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已经达75个。截止目前,依托工业建筑改建为主体,上海已发展形成三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传统型工业城市聚集的东北地区,创意产业发展虽不及全国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但工业遗存循环再利用仍持增长态势。以“一五”计划重点工业基地吉林省为例,现存大量既存工业厂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省内816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市区内工业逐步外迁,致使大量未到使用寿命的厂房、仓库等建筑或遗留闲置或灰飞烟灭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之中。仅长春市2006-2008年出让闲置工业用地为172宗,约合700余公顷,并成逐年上升的态势,这无疑是对建筑资源的浪费,对工业文脉延续的破坏。将工业外迁后留下的旧厂房仓库循环再生,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形成具有地方工业文脉特征的创意产业园区,给省内80%以上创业型的创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环境,同时创意群落的密集形成也复苏了地块的使用功效,进而代表东北老工业地域特色,提升地域人文质量。
3工业建筑循环再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1改建园区空置率问题
空置率问题是各产业园区开发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虽有政策扶植,但改建园区的功能预判及环境定位失准,规模体量发展存在盲目的增长,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自然也就出现了空置率。如,上海投资规模近4000万元的八号桥项目,其目标是“场地包租20年,计划5年收回投资”,过于功利和现实的因素致使空置。另外,很多园区业主只是进行简单的旧建筑改造、然后出租,提供单一硬件,缺乏多元化服务,也是园区空置率出现的诱因。
3.2老旧维护厂房维护问题
以长三角新兴产业密集区域为例,老旧工业厂房在更新利用中多存在房屋渗水反潮等现象。如杭州丝联166项目,园区占地面积6000余平米,创意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分割LOFT形式。园区内按“保留、改造、新建”原则规划,同时体现时尚和现代的特点,为创意者提供尽可能适宜的环境。创意工作区为创意企业及个人开辟的专区,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随意分割空间,进行个性化装修,提供个性创意展示空间。中心广场依托天井景观充满意境,使用者可观鱼赏竹,亦可交谈沟通。休闲娱乐区是以咖啡厅、品茶室为主的区域,旨在为创意人士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的空间。功能完善,但在使用中,中心庭院与室外联通,檐口四壁渗水反潮情况严重,甚至滋生植物直接影响内部使用。与主厂房相连的附属建筑改建为蜜桃咖啡,其外墙窗洞口也因多年渗水出现破损剥落现象,如若不及时修缮维护,房屋安全岌岌可危。
3.3工业建筑循环再生能耗问题
在现有使用的改建产业园区中,通风问题借助原有高侧窗及通风井道等基本等以解决,但采暖问题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仍是厂房改造中能耗难题。如天津C92创业聚集区,将原有仪表集团大空间厂房改建为以联合办公席位及服务的小空间办公室,采暖完全通过中央空调解决,能源消耗量较大。
4结语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普通的建筑,就像里程碑一样,需要保护。”城市需要记忆,需要老建筑。闲置工业建筑是城市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座城市文明发展的客观鉴证载体。这些工业遗存对保持城市活力,对中小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培育和发展,对城市产业化升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升级匹配服务设施、延续工业遗存使用寿命及空间优化重组进行节能设计是产业化背景下的工业建筑循环再生问题的解决对策,亟待深入探讨与实践。
作者:常悦 严凡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建筑系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发展概况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建议
在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保护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刚性需求。在我国大力建设“新四化”的关键时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当前人们对颇显神秘的绿色建筑的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建设大景观,搞好绿化,片面地理解成了“绿化建筑”。这个概念被某些开发商滥用,这是不正确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只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应是节能、环保、健康、生态住宅的统一体。
二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价建筑。相对于普通建筑来说,绿色建筑在建设初期的成本确实会有所增加,但从长远的效益来看,因为绿色建筑的节能作用,使得“绿色建筑”的使用成本比普通建筑要低得多。
三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绿色建筑会采用一些智能技术,但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不一定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的目的是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倡的是采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简单可行的方式和技术。例如通过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给建筑物增加保温和缓冲层设计措施等传统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效果。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绿色建筑概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探索研究的推广阶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2008年开始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2013年全国共评出1260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比2012年的353项增加了907个。
我国绿色建筑不但数量增长快,而且规模也很大,建筑面积平均在10万平方米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新建机场、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没有对绿色建筑进行明确定位,国家也没有强制要求建设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力度还比较弱。我国现有的监管制度,对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建材质量监管和建筑运营维护以及拆除、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另外,绿色建筑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气候密切相关,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急需制定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
(2)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近几年我国不断出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法规、标准和规范,但是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激励优惠政策还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激励措施不足,很难提高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缺少对消费者关于绿色建筑的宣传、鼓励措施,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往往高于普通建筑,在优惠政策不足的情况下,会增加消费者的购房成本,影响市场购买力。现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取费标准偏低,也影响了设计者的积极性。
(3)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能力还不强。
我国绿色建筑基础研究由于起步较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薄弱,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设、评估、测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不足。绿色建材发展缓慢,各类建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思想意识上,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应该把所有的高精尖技术都用上,在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措施,导致建筑成本增加,市场难以推广。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绿色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人们更宜居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从绿色建筑概念提出到现在新思路、新方法、新设计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绿色建筑正慢慢接近人们最初所追求的美好设想。
1.建筑工业化
传统的粗放式的建筑模式带来了建筑资源浪费、建筑垃圾和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建筑工业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所需的部件都在工厂内生产好。其核心是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运营信息化,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生产工业化。通过“工厂化造房”,每百平米可以减少5吨左右的垃圾产生。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正日趋进步,建筑技术正在成熟和完善,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及施工工艺流程正逐渐成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建设项目与工业化标准之间存在矛盾,生产流程的系统化重视不够;二是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使设计人员对新型结构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设计时没有优先考虑采用;三是工业化生产效率低;四是技术集成能力较弱。
建筑工业化是世界建筑业的发展潮流,也符合国家的倡导方向,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国家在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建筑中应优先发展建筑工业化试点。
2.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就是墙面、地板、楼梯、阳台等都提前在工厂做好,拿到工地上像搭积木一样地组装起来。在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中,这种方式将得到广泛的实践。住宅产业化在欧美等国家早有共识,我国“十”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而住宅建筑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应加快住宅产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国家应为住宅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制定与每个阶段相适应的建筑标准,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农村住宅可以根据本地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建筑模式,国家应大力推广,并不断整合各个地区完整的建筑技术体系。
3.发展绿色智能社区
绿色社区不等于绿化社区,它不但要求管理系统科学化、规范化,还能够实现景观合理布局,在办公和生活之余可以与环境互动互补,营造一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安居新模式。
我国在绿色智能社区建设中,应该在规划设计、生态系统、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融入节能环保、先进高端的绿色元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生态社区。
我国新建建筑总量连年全世界第一,资源及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发展绿色建筑,是当今房地产界迫切的现实任务,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的思考》,作者:赵金龙
出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2.《绿色建筑的生态安全观探讨》,者:黄芳
出处:《法制博览》 2012年10期
3.《绿色建筑当前的发展与展望》作者:徐至钧等。
出处:《建筑技术》 2012年4期
4.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
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
5.《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作者:张建国,谷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