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时间:2023-12-14 14:57:49

导语: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94-01

差异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差异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班级统一授课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推广,立足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教学,满足学生个别需求,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现结合当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差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差异教学仅局限于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性学习等形式。很多教师在授课中虽然已经认识到差异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重视对差异教学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差异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严重阻碍到语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差异教学理论基础薄弱

很多教师授课模式的基础都是在常年的教育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所以往往会出现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尤其表现在差异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上,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新颖,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接触较少,所以很多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得要领,或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其他“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可是效果并不好。

2、对学生差异性了解不全面

想要得到差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这要求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谈话,可是现在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设置并不合理,有的班级人数多达60-70人不等。教师也无法完成对所有学生的分类,最后只能依靠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点并不了解,导致很多具有潜力的学生由于一次成绩不好而被忽视。

3、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理解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可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忽视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而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过分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上缺乏足够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仅学习氛围枯燥、乏味,教学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

二、对差异教学的思考

1、加强教师差异教学理论学习

许多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改进带来了困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实施差异教学。但是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往往是无意识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作用甚微。其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专门组织教学。所以学校应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差异教学的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2、强化差异教学的实施

分组教学是差异教学理念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异,找出学习问题类似的学生,进行分组式教学。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差异教学开展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等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是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随时改变的,有效地将差异教学在教学中开展开来。

3、及时进行差异教学反思

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反思的过程是帮助教师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式的有效方式。在备课过程和课堂教学后,反思会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发现和改正,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这对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老师的教学所面对的是整个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都大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怎样回应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差异教学的水平。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中的不足,努力为学生寻找到一种趋于更好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性教学对推动新课程教育改革发挥着深远影响,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从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出发,不断促进教学思想的开放和创新,切实为提高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第3篇

写字,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它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一、能端正态度,磨练意志

写字一开始就要学会规范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面要端正,颈脖要正直,微向前倾;身子坐端正,腰脊正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臂自然张开,小腿松弛,两脚平放在地。

良好的写字姿势一旦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王夫之说:“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只有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才能养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断的练习、巩固,做到“姿势不对不动笔”,“提笔即是练字时”。把写字姿势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写字的一种需要,并能在写字过程中不断自我告诫,自我提醒,这样才能在写字时做到精神贯注,力达笔端,才能使学生经受对毅力、耐力的考验。

姿势如此,练字也如此,古代钟鹞学书,划破被里,智永写字,退笔成冢。简单的一个横画,落笔要重,行笔畅,收笔顿。学生在刚开始写字时,对运笔的轻重没有体验,往往会有所偏差。于是便在不断的练习中不断生成和增强了对运笔的体验。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评价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是一个老师无法言传的。

二、写字能提高审美,了解汉字

中国的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汉字的一笔一画,一点一顿间,皆蕴涵了无尽的美。而且它将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三、能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古人云:“字为人之衣冠”,“心正则笔正”。写字不仅仅是手下工夫,还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气质。在当今的独生子女群中,有不少孩子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做事独断专行。而写字,因其是一个长期反复,耐力持久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约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因而它对学生陶情养性,免除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有不小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写字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现在抓起,从实抓起。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字写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甚至还认为未来社会电脑可代替手写,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写字没必要。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说人人都知道,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从一个人的字上可大体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孩子写的字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其实,一个人写的字好坏非常重要,古语有“字是开门锤”之说;又有“字如其人”之论等等,足见写好字的重要。写好字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乃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文字演变为艺术为汉字所独有,真正是汉字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该教孩子写好字。

不仅如此,写好字的意义深远。要写好字,孩子就必须静下心,坐得稳,特别是认真负责的精神要到位,要一丝不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又要一笔一画,笔笔到位,还要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更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孩子的态度、习惯、性情、心灵等同时得到培养,写字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既然写字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字呢?

(1)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写字问题,深刻认识写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明确写字的目的,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写字课,对每一个老师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严格训练孩子的写字,让每一个老师认识到写好字也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或家庭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激发孩子的写字欲望,培养孩子的写好字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写字的方法。

(2)我们的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写字育人环境。各种媒体都应该注意书写的规范。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尽可能的抽出一点时间指导孩子写字。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孩子写好字才有希望。

第4篇

第一、应建立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规则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如每节课上下课必须严格实行点名制度,对无请假私自旷课的学生,及时通知班主任了解情况,作好学生思想工作。

第二、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课堂中发生的一些事件,要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通过询问、观察、从旁了解学生,对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和不宜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教师应给予恰当处理,以防意外。

第三、课堂准备活动要做充分。教师要考虑到学生运动水平、性别、身体状况、基本教学内容、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做好准备活动。

第四、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对教学过程有隐患的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数,遵循教学原则,明确要求、组织严密。同时,要经常检修场地器材,认真观察,加强监督。

第五、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充分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区别对待原则,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做到教学内容搭配合理,教学方法、手段合理运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大小适中。

第六、动员学生参加人身意外保险,让保险公司介入伤害事故发生后的理赔,用来弥补伤害发生后的部分经济损失,使风险社会化。这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是一条很好的经验。

第七、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完人教育

“人文”是人类在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这三大问题时的态度,同时也是解决它们之间矛盾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针对现代化过程的全面人性危机,各国纷纷采取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措施。但是在我国高教改革中,教育者总是难以摆脱对传统教育的文本化、应试化和封闭性等方式的缠绵情结。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良方式根源于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科学理性盲目地控制和操纵了人文理性,造取向错误。针对这些现象,主体性教育改革的多元化发展,即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完人教育,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导向内涵。

一、创新教育,实现从知识型人向创新能力型人的转化

文本式教育存在三个缺陷:一是重结果、轻过程;二是重获得、轻感悟;三是重逻辑、轻情感。对文本式教育方式的缠绵,将会使体育教学过程失去勃勃生机,将导致大量被动式的“工具型”人才。创新,无论是倾向于过程,还是倾向于结果,都存在求新、求异、创造的特征。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尊重和培养个性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创新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 “优选”、“创业”的能力,它有机地包括了三个方面:(1)创造,即发现新东西,注重“从无到有”的创立的科学精神;(2)创新,即革新优化,关注“从有到优”的人文精神;(3)创业,即开创事业,强调“从优到用”的实践精神。它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直接关注人性的释放与个性的培养。这里讲的人性,是指与体育相关的人性概念。众所周知,体育是人类原始力的文明表现。正是人类原始动力所产生的自发性、攻击性、情绪性、无规则性,才有了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倡导人性的释放,就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不要束缚,让学生把人的原始动力充分地以文明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保护和培养。

二、素养教育,实现从边缘型人向现代型人的转化

对应试化教育的缠绵,将会使教育目的严重迷失,又会使教育的功能受到严重弱化、教育的结果将会背离教育目的,而造就出的是大量难以投身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人”。所谓“边缘人”,是在社会转型期的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在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价值选择上,他们表现为犹豫不决,盲目无主,既不是传统人,也不是现代人,而是兼有两者的双重人格或者放弃社会人格的这样一部分人。从实质看,教育的功能不但应该具有服务社会的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引领社会的能力。但是,体育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一方面,教育理论界在批判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在教育的实践环节,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却普遍存在,它片面地,也是人为地确立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在这样片面地重视“做事教育”而忽视“做人教育”的应试化教育环境中,学生无法增长应对多样化人生挫折和复杂性社会危机的人文素养和能力。从而使缺乏个性和独立能力的学生容易滋生出无所适从的“边缘”心态,把自己变为而游离于主流社会的中心之外的“边缘人”。

素养教育是高校主体性教育的另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与应试教育显著不同,素养教育活动就是要把外在的知识体系、社会规范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转化成为生命体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素养教育所形成的识别和重组人文的价值能力,对于克服边缘心态是极为有利的,对于改造或预防边缘人的作用是明显的。素质教育提倡“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强调通识,培养通才”,正确地理解就是要培养全面的素质。培养全面的素质与培养个性的创新教育并不矛盾。全面的素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素质教育的不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正如我国学者吴国盛先生所说的:“科学教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把一件事办好,人文教育告诉我们这事该不该做。”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师转换角色,变“主宰”为“主导”,改变以往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采用实践一一思考一一创造一一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多元的、 多角度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积极参与的心态。

三、完人教育,实现从单向度型人向全面发展型人的转化

对封闭式教育方式的缠绵,将会丧失教育与生活、与人的互动性,导致教育对象片面发展。这种片面发展型人就是被后现代学者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单向度人”。人文工具的缺位又使人朝单向度滑落的可能性被彻底地演变成为了一种广泛的既定事实。在现实中,封闭教育方式直接表现为教育理念和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其令人惋惜的后果是导致学生在技术能力和人文品格的单向度发展。单向度精神危机折射在大学生身上则表现为精神状态的脆弱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在价值选择问题上,对己对人相互之间采取双重标准。

完人教育是高校主体教育的又一种价值取向。完人教育既是知识教育,也是能力教育、素养教育,其教育核心是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所谓完人就是完整性的人,是一个在价值取向上全面发展的“过程”人,既包括自然人性的完善,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也包括社会人性的完美,还包括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的发展存在两种基本可能,他既可以堕落而失去人性,完全受兽性摆布,也可以升华为神,使自己充满创造力。人的这种待定性是由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决定的,人要使自己多一些神性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因此,全面发展的人不是一个“阶段性”就可以终结的问题,它是持续发展的。西方现代化遭遇的全面人性危机,已令人觉醒:科技与人文的分野是人类走向困境的根本原因。人们逐渐把关注的焦点聚到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本质问题上来,即人的发展。封闭式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存在诸多明显的弊端,过分强调肌体,强调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势必造成以肤浅的概念代替体育本身,最终导致肉体与精神的分离,注重对人的肢体的培养与锻炼,忽视人的灵魂的净化与升华。高等体育院校应该把握好社会发展趋势,努力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方法、素养、能力,特别是“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与人和睦、与社会协调、与自然和谐的综合能力,从而造就“健全的灵魂寓于健全的体魄”的优秀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黄进,胡甲刚.“三创教育”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3]吴国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1-01-04.

[4]李钢,程远生.人的现代化与创造教育再透视[J].晋阳学刊,2003,(2).

[5]许纪霖.寻求―――现代变迁与文化标准[M].上海:三联书店,1997

第6篇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品德教育

小学是学生形成是非观、价值观等理念的重要时期,对其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品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倍受重视。在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进行品德教育的基础,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逻辑真理,更加重视情感交流,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作用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具备其自身的特有情感,是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老师需要起到领头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增长,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阻碍,不能进行有效开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具有其必要性。而大部分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基本知识进行教授,更不要说对品德教育进行渗透,此时班主任就需要进行介入,引导老师实施品德教育。此外,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条件有限,只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接受品德教育,无法得到理想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品德教育效果,而且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良好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

1.语言赏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字进行解析,然后对文字所组成的语言进行欣赏,以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课文都具有很美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并充满了情感,包含了很多积极、正面的思想品德。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对课文语言进行赏析,然后深入全文,使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更加形象、深入地进行记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美地渗透品德教育。但是班主任在渗透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分清主次,是在良好实施语文教学时渗透品德教育,不是专门地开展品德教育。如果不分清主次,不仅不能很好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2.大声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课文均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在思想、语言、教育上都是优选,特别是古文、诗词,其中包括保卫祖国、歌颂祖国、热爱祖国、积极乐观心态等内容。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在渗透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课文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大声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课文,对课文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刻理解。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在大声的朗读中可以体会到李白的思乡之情,无形中对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操进行培养。此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进行有效引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效解答。

3.课外活动

良好的课外活动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操,挖掘学生个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课外阅读是实施品德教育渗透的有效手段,课外阅读的文章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浓郁韵味,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良好发展。但是在对课外阅读书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进行相应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不同的书籍进行推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平。课外活动不只有课外阅读是品德教育渗透的途径,还包括写作、朗诵、演讲等,这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判辩分析、文笔、口才等能力,可以有效对品德教育进行渗透,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

4.班主任自身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具备很强的可塑性,所以班主任就有对学生进行相应塑造的责任。因此,班主任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班主任是其行为、心理形成的参照物。例如:班主任性格开朗,班级的课堂教学就会十分活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掌握,例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对学生的烦恼、困惑、快乐进行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品德教育进行良好渗透。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创新教学方式,并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品德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不是快速施教,是逐步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这就对班主任的自身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对班级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小学语文的基础地位更加明显。语文的共识性与特殊性决定语文必须要重视保持其内在的人文内涵。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深层次性与复杂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为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保证语文的人文内涵的前提下,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功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的课程形态不明确,忽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大都采用逐字逐句的讲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普遍存在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又让语文教师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讲授方式只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内容,并不能让学生从中真正学习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内容。与发达国家的语言教学相比,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非常明显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课文与讲解课文,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获得认识语言的能力与应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语文的课程形态不明确,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2、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造成理解和表达失当

语言是交流和表达的手段,也是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重要工具,并且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语言认知事物并将事物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自主阅读,忽视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

语言来自于实践,必将再用于实践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是语文的特点决定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却置若罔闻。随着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许多国家的语言教学开始注重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1、明确语文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认识语言与应用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部仅仅是进行课文的讲读,不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最终学习目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学习的内容,并以此进行语言的认识与语言的应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明确语文课程真正的形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发挥语文真正的作用。

2、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与应用,感悟与积累是进行阅读的基础,都是为学生的表达服务的。从阅读开始学习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以写作促进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药积极寻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确定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以及语文表达的特点确定的。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有效的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与分析事物,用词造句,文章构思的方法。用写作促进表达就是让学生根据要求就西宁写作,并由教师进行评价,学生按照教师的反馈,再进行相关的阅读。总之,阅读、包括写作在内的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理解与表达的错误。

3、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心与主动性

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与认识水平,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并且还能够充分体现语文的特点与性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改革与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首先,语文实践活动要合理确定内容,并采用合适的形式,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可以进行课本剧,开展故事会与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与实践性,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把握时机,对活动进行精心安排,保证活动的时间。例如,可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比赛与辩论会等活动,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语文学习。最后,语文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改革中要重视语文的特性以及语文的人文内涵。全面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认识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1)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意义;对策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关注人文性。就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语文的德育教育,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本文中,笔者结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分析相应的渗透对策。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的能力建设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3.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则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呢?

1.立足课本,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拥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如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析法,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热莸幕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促进小学语文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

2.开展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从根本上讲,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紧密结合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知识和视野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并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促进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

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思考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始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以求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落实新课程标准,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进行思考,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与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相吻合,都显示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换言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动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积极配合教学计划,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就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际效力。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相互印证中,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使语文学科回归本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众多专家与学者开始倡导使语文学科回归本源。从本质上说,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以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散文为例,作者用优美的词句描绘的景色源于生活和现实,教学的目标不但是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语文积累,更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

因此,教师必须使语文学科回归本源,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发挥语文学科的魅力,使学生能够更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更大程度地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陶冶情操。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1.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也就是要进一步拉近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语文教学。

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过于苛刻,使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根本无法展开联想,无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教师需要改变态度,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保持亲和的态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温和,能够信任、信赖教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放开思维,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开联想,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生活化。

例如,在《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将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使学生不敢展开联想,无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此时,教师应该保持亲和的态度,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基于此,学生才能够在课文阅读中联想到现实中的雨景,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生动的画面,进而将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2.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教学

在小学语文中拥有大量来源于现实的素材,这些素材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促进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反之,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赵州桥》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完成生字的积累,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见识,使学生对桥有一定的认识,对赵州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见识过的桥,想一想它们的结构与赵州桥有什么不同,再对比一下两者之间的优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回忆,能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对课文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小学语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现实素材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同时使学生对现实世界进行更有深度与广度的认识。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语文、积累语文,加强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感受。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体验。例如,学完《画杨桃》这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关创新的事例,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体验和思考。具体地说,当学生在切开水果时会思考,假如换一个方向切水果,是否会得到好看的图案。又如,当学生在欣赏日落时会思考是否站在不同的高度能够看到不同的景色。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