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能源服务发展分析

时间:2023-12-15 11:35:21

导语:在能源服务发展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能源服务发展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工业能源;信息化;监控系统;实现原则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36

传统形式对工业能源的管理过程一般是基于人工的离线过程,而非实时的。在工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前,大中型工业能源的用能企业和产能企业的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控制流程等基本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只能完成离线能源管理的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大部分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迫切地需要实现对工业能源的自动化监控,以能源最优运行为目标,开发企业能源运行的在线实时管理功能。

1客观现状

我国由于能源利用率低而成为能源消耗大国,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重要切入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对企业加快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所以实现能源的信息化监控管理是一项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的重大决策,本技术一旦实现,可以广泛推广,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在增进企业效益、环保节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着眼于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中、长期节能发展目标,目前仍以全面管控、技术节能为主,其中采用信息化节能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工业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工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1]

我国积极支持和大力提倡的是以信息化节能监控技术为核心的能源管理方式,该方式实现容易,结构简单,普及速度快,成效显著。因此,为了更高效率地实现节能,不需要不断地改进节能方式,研发节能新技术,逐步推出适应现代工业能源领域的先进的节能控制技术。

目前全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放眼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节能降耗构成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博弈日趋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口国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碳足迹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出口将面临巨大压力。[2]

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过去几年甚至未来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就是能源供应危机及环境保护。从居室照明和采暖,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油、煤等资源,到工商业所需的电力资源,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形式的能源正在被消耗着。能够被有效利用的能源占绝大部分,但也有大量的能源每天被浪M着,因此能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3]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都投身到节能降耗的工作当中。如何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控制能源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智能监控系统才能够充分利用能源,达到高效节能的目标。

2系统实现分析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因此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信息化管控是当前的重点,实现社会能源的有效利用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智能监控系统支撑,要实现智能管控,应该从社会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三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21社会可行性

目前,工业企业的节能情况差异非常大,能源管理水平悬殊,当前多数企业存在能源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专门的能源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能源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视野有限;对能源使用的监管不细致,找不到合理的方法,找不到或找不准节能点,没有一个详细的评测手段。概括地讲,就是普遍存在能源信息基础薄弱,能源管控技术水平不高的状况,因而不能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某些环节上的能源浪费以及存在的节能潜力。[4]

工业企业是能源消费大户,存在能源浪费现象。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工业企业是重点。目前社会上对能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技术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都缺乏统一准确的用能情况监测数据做支撑,往往仅凭经验来降低能耗指标,没有做到管理和指导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能源监控管理系统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并进行有效的管控。

22经济可行性

对工业能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控制在我国是个新兴产业,既要考虑系统使用的稳定高效,还要考虑供能企业的运营成本及产品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及用能用户的改造成本问题。

目前所采用的能源管理机制是借鉴西方经济国家的“合同能源管理”思想引进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虽然没有实现信息化的智能管理,但是在能源服务产业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和最近几年,国家在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多个支持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地促进了能源管理产业的飞速发展。[5]

目前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规模逐年大幅递增,2011年能源管理服务产业产值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250亿元,2012年达到1653亿元,同比增长32%。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管理服务产业将步入规模化发展轨道,“十二五”末能源管理服务产业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能源管理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6]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能源管理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

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全面地改进目前的能源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全面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控制系统,就可以更大程度地达到能源的高效利用。

23技术可行性

目前的能源管理系统是在普通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基础上的传统模式,缺乏在能效传输和使用中的诊断技术,且大部分基本没有对远程设备采用物联网技术,能效管理力度不高,信息化程度低,节能效果不明显。而新型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能量系统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建立能效分析模型,确定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模型,并进行软件的开发,能够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由于企业工艺装备处于落后水平,企业管理手段也没有达到先进水平,使得我国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虽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工业能耗也有所降低,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的单位工业产品能耗仍存在较大差距,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巨大,这就为能源管理系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国家能源节能政策的大力推动,企业的能源利用意识不断提高,以及逐步上涨的能源价格和国家对工业能源使用指标的硬性规定等,这些都为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3实现策略

作为能源消耗主要群体的工业企业,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主体和重点,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能源节能技术,曾先后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 年)》等,作为“十二五”全国工业能源利用的指导性文件。[7]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阶段,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能源具有极大的需求,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形势越来越严峻。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继续增加,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国家对能源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传统的能源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工业发展道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批量的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为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良机。

31系统实现目标

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能源使用信息的监控管理,为此需要配备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采集精确的能源使用情况数据,使用合理的数据传输技术,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系统,完善各项能源消耗的监测网络,实现用能单位监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8]通过建立一套工业能源信息化管理监控系统来统一地对各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和控制,及时反映用能企业能耗水平,为进一步分析用能效率提供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基础数据,为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新的动力。

32系统实现策略

实现系统的能源运行管理包括动力能源管理、能源供应管理、能源消费管理。同时涉及采购、运输、仓储、动力、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数据来源于同一数据库,各个部门围绕统一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利用能源测量和计量器具采集实时和非实时能源数据,并建立能源信息管理专用数据库,以便进行后期的分析和处理。具体的实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系统数据库管理层采用双机冗余的数据采集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模式共存技术;第二,针对信息数据的远程传输及实时显示Web技术,采用GPRS无线传输和有线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第三,对采集的用能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诊断、处理和预警;第四,实现集查询、修改、删除和控制于一体的真正面向企业管理的监控系统平台;第五,针对能源数据的采集主要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实时数据来自于本项目研制的工业能源信息化管理监控系统的在线采集,也可以通过安装数字仪表设备来补充缺少的数据,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实现自动收集,并存储到实时数据库中,从而实现能效指标的在线计算与动态分析。非实时获取的数据可以从用能企业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取,或者由工作人员直接录入到管理监控系统中;第六,系统数据库采用双机冗余技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在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检测到主机数据库停止后自动采集并存储数据,在主机恢复后,会自动拷贝到主机数据库中;第七,对数据传输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当今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过网络布线、通信网络、GPRS技术的结合,通过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信息数据的远程传输及实时显示;有的场合可以使用有线通信技术实现,而有的条件不具备的必须采用GPRS无线传输技术来实现;第八,为了保证采集的用能信息数据的准确有效,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常用的方法是将非同源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和历史数据对比来发现异常。对于异常的数据应该进一步分析并解释原因,错误的数据必须剔除,以免对能效分析产生干扰,充分体现能源使用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一体的管理监控系统,采用统一的能源数据仓库技术、完善的数据分析技术、丰富的报表功能、自由数据钻取技术、灵活的算法扩展技术、基于数据层的数据安全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接口和兼容性,市场需求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33系统实现前景展望

系统着眼于实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将对工业发展形成硬约束。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全球范围内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新趋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核心价值观。[9]坚持以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工艺、装备、产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系统一经实现应用,首先受益的就是企业,随着企业能源节能意识增强,必将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最终也将带来巨大利润;其次可以使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可同时应用于机关事业单位,节能效果显著,包括对水、电、气、热等的监控,一经实施可节约大量能源,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泛。

4结论

随着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我国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竞争以及能源节能环保的压力日渐增长,工业企业能源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并正在着手建设。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能够在能效分析方面增强企业能源管理的实用性,开拓了将来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新思路,转化开发后可有效满足市场的需要,并且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适合工业企业并完全可以满足企业能源管理需要,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系统产业化后,将对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实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节能服务水平,一经应用,会减少能源消耗,对社会环境起到极大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平,李博,曾文清马钢新区能源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冶金能源,2009,28(3):3-5

[2] 郑士君,黄爱平海运企业能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中国航海,2010,33(4):53-56

[3] 宋小磊,陈贵军,赵书平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节能,2011(9):59-62

[4] 张晓丽浅谈企业能源监测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下)[J].中国工控,2011

[5] 张凯,姜晓红,闫献国,等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3):22-25

[6] 刘慧萍区域分布式能源的智能微网能源管理[J].电力与能源,2012,33(5):414-417

[7] 朱跃中美国能源管理体系及能源与环境领域发展趋势[J].环球经济,2010(3):72-74

第2篇

关键词:能源约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服务业

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带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能源约束与产业结构优化,国外经济学家meadows(1972)、ayres(1998)的研究表明,工业化之前,能源消耗相对较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在达到某个峰值时才开始下降。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重工业化过程无法逾越,能源消耗增长不可避免。但根据学者路正南(1999)的能源消费模型,认为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能源需求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史丹(1999、2003)研究发现,我国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变动是短期能源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欧晓万(2007)基于协整理论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认为能源消费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有长期约束也有短期制约。上述学者的观点表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双重影响关系,结构变化影响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对结构调整也有影响作用。众多学者对二者关系运用各种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而对于如何针对目前既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又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分析较少,本文将在相关学者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就能源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

通过南通市工业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南通市处于后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能源消耗迅速增加,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产生能源约束,一方面是因为资源禀赋的天生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产业结构的低效率,即资源的结构性消耗。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能源消耗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南通市能源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经济发展中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遵循从“一二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转变,目前全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正在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阶段转变,服务业的比重正逐年提高,部分省份第三产业已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三二一”的转型,如上海。虽然近年来南通市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目前的产业结构水平仍较低,2009年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8.2∶56.0∶35.8,同期江苏三大产业产值比为6.4∶54.1∶39.5,全国为10.6∶46.8∶42.6。可见南通第三产业比例较低,不仅低于江苏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南通市在目前长三角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南通市整体经济发展快于江苏及全国的大背景极不协调,可以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既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又极大影响了能源利用效率。因此,重点发展耗能低、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能源约束下的南通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把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业作为重要抓手。要将服务业从生产型企业中拨离出来,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和服务环节,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城市楼宇等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做好文化服务、会展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大力整合物流资源,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配套的物流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商务接待能力,支撑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服务业公共平台的建设,这将直接关系到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类服务业平台主要包括如大型物流园区、高级交通网络、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科技服务公共平台等,这既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的经历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此,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必须将南通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接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全球产业转移这一契机,实行开放型调整战略,逐渐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二、按照限制、整合与提高的原则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虽然随着对能耗的重视,近年来的能耗水平不断下降,但从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到,目前重工业的能耗水平远高于轻工业。2007年轻工业能源消耗量为262万吨标煤,产值能耗为0.1434吨标煤/万元,同期重工业的上述指标为666万吨标煤和0.3024吨标煤/万元,2008年南通市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能源消耗量分别为269万吨标煤和696万吨标煤,产值能耗分别为0.142和0.301吨标煤/万元。可见,重工业的能源消费是轻工业的一倍多,因此,进一步降低重工业的能耗状况是工业内部降低能耗的重点。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对于南通市已有的工业项目,遵循限制与整合的原则进行调整。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于那些产能较低而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战略。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于符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向,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的项目,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于高能耗产业应适当限制其发展,控制其产量,并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促使其适当集中。对于纺织、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应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其改造提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南通市沿江临海的独特地理优势,积极进行沿江沿海开发,探索太阳能、风能、热能等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虽然目前南通市综合能耗低于江苏平均水平,但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低,不仅对能源和原材料造成极大浪费,也对环境和生态构成较大破坏,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引起的贸易磨擦也不断上升,目前南通市对外贸易出口主要是欧盟、日本、美国等,要解决这种状况就必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南通市的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是两种类型:一是市场占有型企业,即以开拓和占领我国市场为主要目的;二是生产基地性企业,即仅把南通作为加工基地,是一种中间在内、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根据南通市统计年鉴的资料,长期以来南通市加工贸易占南通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0%以上,虽然近年来南通市进出口贸易的比例已由2006年的48.28%逐步下降为2008年的43.44%,但这一比例依然较高。大多数此类型的企业主要是看中内地的劳动力低廉而且由于其生产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不少甚至仅仅是赚取加工费,关键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母公司手中。这种发展模式必然受到资源有限的极大约束。因此,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资源瓶颈,才能逐步从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创新、自主生产转变,改变单纯依靠扩大资源、资金投入,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优化升级转变。

因此,应加强技术改造,尽快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技术,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加大能源重复利用水平。同时还可依靠必要的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督力度,从法规政策上对企业采用新技术予以奖励,对采用落后的高耗能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惩罚等。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地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四、促进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相结合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工业要求服务业为之提供越来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服务数量也随之增加。同时,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等消费品基本上由工业提供,因此,促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的融合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诸多行业,来自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来自本部门,即大多数产业的产出增长来源于本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主要原因在于各个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导致产业之间技术外溢程度和技术有效扩散程度较低。因此,促进科技进步,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促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是南通市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分为实验与研发、推广与运用两大阶段。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具有较大的风险,政府必须制定各种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消除其顾虑,必要时需政府出资,政府承担研发失败的风险。政府也可通过组织实施项目申报等方法,报销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研发费用,也可聘请各地的专家组织实地考察并提供技术指导等方法帮助企业进行研发。科学技术研发成功后必须走出实验室,经过社会的推广运用才能发挥效果。主要途径是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向传统服务业比如商业餐饮交通金融保险等渗透,逐步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如物流、信息、会展服务等。同时必须改造公共服务系统的平台技术,不断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在制造业部门的运用,借此提升制造业部门的竞争能力。在促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必须促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

2、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11).

3、史丹,张金隆.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能源,2003(6).

4、欧晓万.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与短期约束[j].统计与决策,2007(7).

5、林珊珊.南通市工业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3).

6、林珊珊.南通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工业能耗统计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9).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终端;电力能源;增值服务

引言

在当今的时代可以说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终端是将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社会中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和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创新研究,互联网终端技术的运用被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及新鲜血液。电力能源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基础能源供给,为生活的便捷性以及生产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传统的电力行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传统的电力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也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趋势。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行业,关系到民计民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推动,通过与互联网终端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地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以及发展常态[1]。通过对互联网终端设备的应用,为电力能源服务提供了更强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大大提升了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推动力。

1互联网终端在电力能源服务中的应用特点

互联网技术目前的发展已日益成熟,在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对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活质量提高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以,电力能源作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保障,加强对互联网终端技术的研究,提高与互联网终端技术的融合度,以创新的思维和新型技术应用来提升电力能源服务是电力能源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对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应用,供电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能够将客户采用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有针对性地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实现电力能源服务的创新发展[2]。通过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结合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应用,提升用电客户电力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客户满足其各自的需求,还可以分析用电客户的用电特性和消费特征,给予较好的用电建议和意见,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用电体验。互联网终端在电力能源服务中的应用有以下的必要性。(1)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所需。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目前已成熟应用于各行各业生产活动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中。在这一趋势下,电力企业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业务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在电力能源服务中应用互联网终端技术,能够突破服务工作中对于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性,为用电客户提供极为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而且技术的投资较小、成本较低。运用互联网终端技术,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也能进行远程监控及管理服务工作,较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互联网技术还有较为重要的一项共享功能,通过对电力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等功能的应用,建立健全信息的数据库,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属性,可以高效地促进电力企业内部各个部室之间工作的联系,对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的先进性也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通过良好服务工作的开展,也能最大程度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和知名度。综上,互联网终端在电力能源服务中应用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所需。(2)用电客户的需求。在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背景下,用电客户对电力企业的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成为电力能源企业管理创新和改革的动力之一。电力企业想要寻求管理上的创新和改革,就必须对用电市场进行调研,对用电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进而从根本上为用电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用电服务,尽最大能力满足广大用电客户的服务需求,将互联网终端技术充分应用于电力能源服务过程中,为用电客户提供一个全天候舒适愉悦的用电服务体验,最大程度提高广大用电客户对电力能源企业的信任,对电力能源企业发展新的客户、提高企业效益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也实现了电力能源企业和用电客户之间的利益共赢目标。

2互联网终端的电力能源服务关键技术

(1)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用电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易平台,目前大致包括以下几种:①掌上电力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应用,这是一个较全面的掌上互动服务平台。通过对平台的运用,可以为用电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舒适、便捷的用电服务,其主要的技术及功能包括支付购电、电量电费查询、电费余额查询、购电记录查询、服务网点查询以及停电公告展示。具体为用电客户通过终端技术的应用,只需输入用户编号等信息就能实现实时购电,还能够查询历史用电信息,包括总的用电量以及电量明细,使用电客户更好地掌握自身的用电情况,同时能对电费的余额以及购电记录准确查询,通过查询用电客户附近的电力服务网点以及停电公告等展示,为用电客户提供更好的用电体验,方便用户更好地调整和安排生活及工作时间。掌上电力的应用是建立在互联网终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互联网终端技术在各行业、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传统行业都在向互联网时代迈入。在用电能源服务方面,用电客户的消费习惯等都在改变,传统的电话热线、营业厅等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②移动平台的融合及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完善,诸如支付宝、微信等应用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及开发,其在用电缴费、查询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便捷性。(2)推动电力能源产业增值服务。互联网及终端技术在电力能源服务中的应用,电力企业能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再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能大力挖掘分布式的数据库,获取较多的数据信息,发挥更大价值的信息行为,为电力能源产业提供增值服务。例如,通过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电力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地域经济指数、区域特征等相关数据,得出区域未来用电趋势和用电特征;而对于企业或者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或者用户的用电特性和电力消费过程中的信誉度等,为电力能源企业在电力服务和管理过程中提供数据支撑和现实依据。电力能源企业应加大对互联网及终端技术的应用,对数据进行大力挖掘,重视推动电力能源服务的增值效应。电力企业在提供能源服务的时候,对用电客户不仅提供电量以及电费缴纳等数据,通过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用电企业的用电负荷、电力设备情况以及供电能力等数据及信息,为用电客户增加用电知识,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用电客户提供节能降耗、经济用电等方面的对策建议的服务,与用电客户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内涵。(3)提升电能服务的精准度。电力能源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对电力客户建立全面的数据库,然后根据不同用电量、用电特征、缴费行为等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展示出不同层级的用电客户群体,并进行有针对性、差异化的电能服务,进一步提升电能服务的精准度,为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客户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帮助。

第4篇

沼气工程——沼气制取工程的生命科学研究梁素钰,王述洋

玉米秸秆直接液化产物分析与热量衡算曾其良,王述洋,李二平,谭文英

借鉴欧洲风电发展经验推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赵梦

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技术实践与探索唐洪兴,施玉书,宋玉良,牛文科,付银松,马建萍,徐建

清洁发展机制(CDM)与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李荣刚,张小宁

生物柴油的研究与使用徐桂转,张百良

生物质热解研究现状与展望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赵廷林,王鹏,邓大军,舒伟,曹冬辉

风电设备选型的技术经济分析胡立伟

离网风力发电在农村、林区的推广应用前景分析陈学庆,刘素芳

如何创建一支高绩效的沼气技工团队杜晓光

复杂条件下的风电场微观选址技术胡立伟,郑爱玲,程艳伟

太阳自动跟踪系统的设计张兴磊,杨丽丽,张东凤,高龙,张治坤

两岸新源开发合作的瓶颈及对策刘叶志

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前景冷天玖,韩雷涛,马煜

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调查和分析华永新

让太阳能为新农村建设增光添热董树国

广西户用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探析梁俊娜,韦丹辉

江苏规范有序管理生物质能源产业李荣刚,王飞

秸秆发电综合利用雷国俊

北方温室内废弃、空闲沼气池的利用黄枭,郗登宝,王伯众

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用水加热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袁新毓,罗峰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摘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年农村能源工作重点寇建平

现代农业需要健康GDP——两会委员关注农村节能减排赵梦

太阳能热利用行业2007年发展报告罗振涛,霍志臣

发展秸秆产业的思考李荣刚

新能源发电——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叶锋

秸秆热解气化技术

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华永新

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特性的数值模拟徐宝清,田德,韩巧丽,王海宽,赵丹平

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的改进研究亢燕茹,田德,王海宽,韩巧丽,时燕,孙云峰,张春友

一种高效节能的果蔬烘干设备张利群,郭淑珍

中荷项目总结会在京召开促进中国西部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赵梦,简保权

"阳光"走进三军仪仗队军营简保权

汽车太阳能天窗——环保节能新科技

农业项目申报与工程咨询服务

中国将成为最主要的风能市场之一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背景

我国户用生物质炉灶的发展和应用陈晓夫,张伟豪,刘广青

省柴节煤炉灶炕和生物质能标准化体系建设李景明

全力推进农村能源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王长宏

不同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发酵的影响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陈智远,姚建刚

山东民和沼气工程CDM项目建设与循环农业探索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的CDM项目审批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张明娇

半亩园,十亩田农村能源推广与设施农业结合成效卓越——康尔徕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典范韩芳

冬季沼气池管理技术要点杜晓光

冬季沼气池冻裂后的维修方法杜晓光

沼气池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朱广凯

2010年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将在同家会议中心举行简保权

强化服务管理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座谈会在京召开简保权

广州南站采用光伏建筑设计何清

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组合的初步分析戴玉才,杨洪云,李倩,张文珺

农村沼气生态系统的建立及问题探讨黄枭,郗登宝

沼气工程惠泽于民薛彦棠

晋中市沼气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建议焦瑞莲HtTp://

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肖宏儒,宋卫东,钟成义,秦广明

秸秆厌氧干发酵产沼气的研究陈智远,姚建刚

新书推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战略谋划与项目设计

经济实用的沼气发酵原料探析尹冰,陈路明,张爱民,孔庆平

沁水县户用沼气低使用率的分析与建议闫沁阳,王光

浅谈原州区农村能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魏钊

灾后重建沼气"亮"眼简保权

涪陵沼气惠"三农"——重庆市涪陵区沼气建设见闻简保权

沼气池快速启动的误区及对策杜晓光

山东省循环农业现场会议在淄博召开

第三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及节能产品、技术博览会成功召开赵梦

农业项目申报与工程没计咨询服务

发展中的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炉具产业郝芳洲

湖北省农村省柴节煤炉灶推广现状与发展建议汤建华,陈可金,陈涛

我国发展生物质炉具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邢立力,赵生伟

关于晋城市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牛晋鹏,李敏,刘玉祥

农村沼气生态系统的建立及问题探讨黄枭,郗登宝

生物质户用炊事炉具技术研究周伯瑜

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好吴亚泽,师朝霞,张明娇

现有逆变器对PEMFC发电机适应性仿真与实验研究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陈向锋,徐晔,孟祥朋,全攀科

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及燃烧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简保权

浅谈节能建筑及其设计要点胡林

京郊秸秆气中焦油检测及有关建议张榕林

沼气在电光源生产中的应用上虞市创世纪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发展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宁盛

秸秆压块燃料替代煤炭用于北方农户采暖的探讨康铁良

沼与点燃新生活——翼城县沼气发展纪实

奋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科学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杨平娃

危机背景下新能源经济发展新动向及启示江凯,鄢斗,颜蕾,杨美英

解读《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田宜水

对加强沼气技术标准编制和实施的认识郑时选

关于中国沼气的思考曹曼

从2009年风能会议看未来风能发展杜以会

风电场风速预测方法的研究谷国利,王维庆,张新燕,董红

对沼气工程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与建议张榕林

北京市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和问题周孟津

西山区沼气安全运行浅探黄玉明,王聪

沼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娜,郑雷,王丽丽

沼液沼渣进出料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王瑞谦,邢会敏,金建光,马智慧

技术先行加强交流推动中国沼气健康持续发展赵梦,简保权

太阳能建筑热电一休化应用系统亮相北京科博会简保权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标准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赵梦

2009地球环境日赵梦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前景诱人曹丹

种植能源作物开发非洲生物液体燃料李荣刚

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发展思考刘春鸽,陈戈

中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分析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田宜水

21世纪绿色能源——生物质能周广森,原玉丰

小型风力发电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中太阳能采暖/热水系统的工程应用郑磊

生物质热解干馏集中供气技术的应用赵洪叶,魏晓明,徐冬利

晋陀区生活污水处理经验董树国

浅谈宁武县沼气池使用率低的原因与对策杜晓光

户用沼气高效产气操作技术

第5篇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服务公司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利用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4,要完成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十分艰巨。在分析我国节能减排的差距时,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加以推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企业从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考虑,对节能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动力。因此,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模式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

一、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能源管理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之间签订,它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

1.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开展节能项目的一种商业手段。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节能减排的综合服务,同时提供服务所需资金,并从设备运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合同能源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节能效果好

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是节能服务公司要在节能项目中创造经济效益才能发展,如上海市首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总投资240万,由上海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经过调研、测试、可行性方案论证、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后,取得节电61%,9个月就回收50%投资的好效益。

(2)企业零投资与零风险

支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于企业通过节能改造降低能耗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企业不用支出任何费用(特定项目除外),便可以得到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和先进的节能设备及系统。这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企业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3)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回收期不宜太长

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大多不具备庞大的资金实力,从已实施的项目来看回收期平均为2年左右。只有采用快进快出的模式,才能为后期项目提供足够的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

2.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模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项目资金;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合同期结束后,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客户所有。

(2)节能量保证型

客户提供全部或部分项目资金;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项目,保证节能量,从节能收益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如果没有达到承诺的节能量,节能服务公司赔付全部未达到的节能量的经济损失。

(3)能源费用托管型

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管理和改造能源系统,其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收益来自能源费用的减少。

二、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对节能降耗的渴求,使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并成为国内外生产制造企业全力争夺的焦点。

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介绍,合同能源管理在“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是节能投资500亿元,年产值320亿元。但是,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还存在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三、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前景光明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年6月3日和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两次下发关于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有关通知,从财政补贴上推进EPC项目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带动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纷纷成立节能服务公司,大举进军节能服务市场,这其中甚至包括南方电网、神华集团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谌树忠分析,财政扶持政策的频频出台将推动更多用能企业从“要我节能”变为“我要节能”。现在由政府牵头大规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让各方都尝到市场化节能服务的甜头,节能减排的春天真的到了。

目前,我国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理念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但是,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前景将变得格外诱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M].2006

[2] 成志刚,李卫,曹成.浅谈“合同能源管理”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前景[J].新疆电力技术.2007.94(3):66-67.

[3] 王李平,王敬敏,江慧慧.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0(1):16-18.

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创新价值链;模型

在社会绿色出行和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8年,北京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第一项战略任务部署就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分析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出影响作用较大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E.Porter提出,成为企业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的有效工具。Poter教授把企业内外促成价值产生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二)创新价值链理论

创新价值链是一种与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等多链条通过某种机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运行的过程机制。其中价值链和创新链是最主要的两个链条,价值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顾客,创新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资源。依据邓正红(2012)企业软实力“金字塔”模型内在机理,价值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也就是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的无缝对接,将顾客的价值需求转化成员工的价值创新,再将员工的价值创新填补顾客的价值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推动企业在持续的价值创新中不断进化。

(三)创新价值链结构文献分析

学者们分别从知识视角、生产价值视角以及价值链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研究课题来定义创新价值链结构。HANSENMT等(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收集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和推向市场实现知识价值;王伟光等(2019)也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王伟光等(2019)和于永泽(2013,2014)均从生产价值视角,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知识凝结和创新成果实现三个部分。于永泽等(2014)从价值视角出发,把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两个过程。谢青和田志龙(2018)、王静等(2018)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研发、产业化、公共领域推广和私人领域推广等环节。

(四)创新价值链构建文献分析

李新宁(2018)认为,创新价值链的理论形成逻辑是创新与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创新价值链主要有三部分:基础要素—项目、成果,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体要素—高技术产业,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产业化;目标要素—市场,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赵婉琳(2017)研究的是区域创新,其价值链模型由区域基本价值活动(研发、商业化和管理三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和提供管理服务)和区域辅助价值活动(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支持)构建而成。宋晓彤(2019)等基于钟柯远(2005)和Hansen(2007)的研究,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价值链。综上所述,有学者从构建创新价值链模型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专利信息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产业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剖析,并提供能力提升策略。但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缺乏从专利视角利用技术创新价值链来研究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和著作。本文作为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的第一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此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认识与评价。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原则

第一,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模型构建必须从新能源产业的各种角度和层次去研究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过程的规律,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地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第二,关联性原则。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关联程度关系着创新价值链的业务延伸和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价值链上的所有专利成果,于各个产业而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三,创新原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四,用户需求原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市场用户需求现状,发掘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价值链环节,加大对该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能更加高效地增加整体经济收益。第五,适应原则。各省在进行价值链创新时,应当考虑到当地的现实情况,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情况、经济生活水平等,做到因地制宜和适应市场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基本活动可划分为研究研发、商业化和服务等。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售后服务等过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辅助活动可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基本活动

1.基础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或理论分析得出基本原理,它不以任何专门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和著作,可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应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促使其成果的产生。基础研究有助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应用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研究,以特定实际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专著或专利。要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研究机构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和资金支持,使这些研究机构高质量高效率产出成果,为产业发展增速。3.产品研发。是指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基础,以已有资源和技术为支撑,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的核心研究活动。结合政产学研,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产品研发主体,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赋能。4.生产制造。是一种系统性的物化过程。生产制造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通过整合生产的各种相关资源,将前端产品概念设计物化为产品。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高质高效的生产制造可以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基础。5.产业化。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集合成社会承认的产业规模,通过专业管理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品牌化的过程。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涉及新能源汽车创新过程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期更好地发挥产品价值,促进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高质量发展。6.市场运作。是指一种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运作方式包括调整市场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的运作和私人领域的运作。通过市场运作对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以期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分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量。7.售后服务。是指市场中的卖方把产品、技术、服务销售给买方后,卖方为买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售后服务的目的是扩大买方市场。新能源产业涉及交通、人身安全、环境质量、社会生活质量等问题,所以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可以使买方获得高满意度,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辅助活动

第7篇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及相关管理法规。积极做好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和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车辆生产企业更名、迁址、重组等协调服务工作,开展对车辆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的审查。会同公安部门开展商用车产品清理检查工作,确保车辆《公告》管理和注册登记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加快汽车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溧水、江宁、浦口三大汽车产业基地服务指导工作,重点加强浦口桥林汽车产业园的建设。引导主城区内退城进园的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三大汽车产业基地集聚,推进依维柯、南汽专用车等企业退城进园建设进度。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落户。

3、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和试运行工作,跟踪服务金龙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推进南汽、金龙、中大金陵、嘉远等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加快构建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组织相关部门推荐新能源汽车车型,做好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推广应用工作。

4、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桥林汽车产业基地、长安微型汽车新基地、长福马公司技术中心和新车型、南汽技术中心、依维柯轻卡扩能等项目建设。

5、建立汽车产业运行分析机制。建立整车、专用车和重点零部件企业资料库,完善汽车产业信息网络和运行情况分析机制,及时研究分析汽车行业发展动态,完成省汽车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工作。

第8篇

关键词:农村 可再生能源 分类 意义 问题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事物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把能源问题摆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并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一、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分类

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利用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小水电等,我国目前在这些可再生能源品种的储量上都比较丰富。近十几年,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农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阐述几类典型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1 小水电

水力发电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到2005年底,全世界水电总装机容量约为8.5亿千瓦。目前,经济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水电建设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2 生物质能

现代生物质能的发展方向是高效清洁利用,将生物质转换为优质能源,包括电力、燃气、液体燃料和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到2005年底,全世界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50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北欧和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年产量约3000万吨,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国;生物柴油年产量约200万吨,主要集中在德国。沼气已是成熟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欧洲、中国和印度等地已建设了大量沼气工程和分散的户用沼气池。

3 太阳能

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国65%以上面积年日照时数>2 200 h,年辐射总量约为5 000 MJ/m2,相当于24 000亿t标准煤,尤其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更为丰富,、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区,年日照时数均>3 000 h,年总辐射超过6 700 MJ/m2。在我国西部地区着力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可解决区域常规能源运输困难、生活用能不足的间题,遏制因生活用能乱砍乱伐的现象,有效保护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我国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这对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及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预计到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30 亿吨标准煤到36亿吨标准煤,未来15 年面临着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在发展、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当前在农村能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和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发展能源农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发展能源农业拓宽了农业服务领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却得不到增长,这就要求农业必须扩大服务领域。而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既可以拓宽服务领域,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其次,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保证了能源安全。过去对原油、煤炭及森林资源的无节度开采,使能源需求问题成为目前最严峻的问题,所以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不仅可行,而且非常紧迫。农业要抓住这个契机,提出能源农业的发展战略,并发展成为一大产业。再次,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可以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保护环境。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企业而言,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养殖场粪便和农产品加工排出的废弃物,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则可变废为宝,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三、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全国政策资金扶持下,“十一五”以来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年人为主,其受教育文化程度水平低,降低了能源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效果。以沼气工程为例,农村留守农民对沼气技术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缺乏必要的沼池维护意识,降低了沼池的使用寿命。加之服务体系薄弱,导致大量病池的出现,降低了能源建设的经济效益,也严重影响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因此,从农村能源建设的长期发展考虑,如何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健全和完善建设技术服务体系,是实现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2 资金不足

目前,农村能源建设投资方式是省财政投人为主、地方财政配套、部分农户自筹,而由于项目运行、项目的维护及运转需要大量资金,加剧了农户负担,致使贫困山区的农民负担过重,部分项目因经费短缺停滞,严重影响农民发展能源建设的热情。

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并制订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政策导向来动员、鼓励个人投资,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健全建设资金的监管机制,确保各类资金真正用到项目建设发展上。

3 可再生能源技术滞后

目前,农村能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沼气工程、节柴灶、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由于缺乏先进技术指导,在水能开发、光伏发电等方面开发利用率不高。因生物质能开发对技术要求高,采取现行技术开发生物质能缺乏市场竞争性,阻碍了生物燃料推广和运用,也影响了个人和企业投资生物质能研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许涛,刘丽莎,刘俊红,等.秸秆成型燃料在农村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21):9240-9241,9256.

[2]韩丽君.我国农村能源的发展战略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73-75.

第9篇

(一)城镇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

表1中相关数据已经表明安徽省碳排放量与人口数量变化方向一致,说明随着人口数量增长,较多的人口必然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提升,如电力、建筑、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需求,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根据1995~2010年的经验数据,人口数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碳排放数量将增加22个百分点;在人口年龄结构中,15~65岁的人群比重有所上升,2010年比重达到72%,正常情况下中青年比例的提升将导致能源消费量的提升以及碳排放的增长,但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并未发现显著正相关。故尝试从城市化进程即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来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随着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碳排放总量也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其中能源消费是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2.96倍。

(二)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表明,碳排放量随着能源消费增多而不断加,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8]分析安徽省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显著正相关(图2)。安徽省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油气资源相对贫乏(图3)。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安徽省煤炭资源基础储量为83.7亿吨,位居全国第7位,华东地区第1位;石油基础储量为180.9亿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513.5亿吨;安徽省天然气资源极度匮乏,远远无法满足区域工业发展需求。受能源禀赋制约,目前安徽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90%以上。相对于石油与天然气,煤的碳密集程度很高,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因此,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三)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

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图4的数据变化趋势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1995~2010年随着安徽省GDP的快速增长,碳排放量呈现出与之相一致的增长形势。分析计算安徽省1995~2010年的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二者之间关系发现,安徽省碳排放系数在1995~2002年间始终小于1,但呈逐年递增趋势,2003年碳排放系数大于1,即碳排放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随后这一数值开始下降但2010年碳排放系数再次达到0.96,即安徽省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将上升0.96个百分点。

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存在问题分析

(一)产业结构重型化发展,高耗能行业减排压力较大

安徽省当前正处于由新兴工业省向工业强省过渡阶段,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拉动下,安徽省的原材料生产正在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三大产业单位产值能耗也随之上升,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高。2011年上半年,安徽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92.1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0%,居全国第9位,中部地区第3位;工业对经济贡献率达66.6%,比2010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286.5%;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同比增长了15.3%。[9]

(二)出口结构调整缓慢,受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影响较大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世界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各国出口产品开始更多地迎合“绿色贸易”的发展潮流;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发展低碳技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取得一定技术领先之后开始倾向于使用“碳关税”来进一步获得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降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发展空间。[10]与国内一些发达省市相比,安徽省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在国际、国内市场分工体系中均处于中低端位置,出口产品单一化、重化工化,附加值和竞争力都比较低。柳红波、朱飞认为,2009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出口工业产值为34096482万元,但是消耗的煤炭却达到89651622.5吨标煤,能耗比2.63吨标煤/万元,出口产品碳排放量超过0.3亿吨。如果国外据此征收碳关税,我省出口工业产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11]

(三)低碳技术研究水平相对落后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9]提升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水平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并增大无碳或低碳能源供给,降低碳排放总量。安徽省在2010年出台的《低碳技术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安徽省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低碳技术整体研发水平不强,建筑节能和能耗监测技术开发亟待加强;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完善,部分技术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产业化共性技术平台缺失;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也尚未真正构建,缺乏区域性良性互动和合作共建技术平台,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加大对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使用,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之趋向合理化发展,从而加快实现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安徽省近年来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逐步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依托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优势,安徽省逐步开展低碳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目前安徽省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以及核聚变等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研发实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以及环保设备制造技术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12月安徽省科技厅在调研分析我省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产业化前景、低碳关键技术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起草编制了《安徽省低碳产业技术发展规划》;2010年6月份安徽省出台《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10月份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0年1月,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1年8月,中国首个国际标准的低碳功能区-Z区在安徽江南产业集中区项目正式启动,Z区将打造成综合性低碳功能区域,总投资预计400亿元。以下笔者结合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制约因素,提出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三位一体”治理模式

众多学者认为,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市场)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要肩负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功能:各级人民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以及加大对国家强制淘汰不符合要求高耗能设备和产品的行政执法工作力度来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能源和耗能相关产品质量监督制度,以营造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成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全民低碳消费方式才有可能早日实现。对于社会公众(市场)而言,应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之下,主动参与低碳经济实践,在经济实力尚可的前提下主动消费低碳产品或服务,同时社会公众(市场)还应发挥其监督政府、企业低碳经济实践的主体作用。

(二)构建安徽省低碳经济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部分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在安徽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中,智能电网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以及环保设备制造技术研发与利用水平较高,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目前安徽省在智能电网规划与可靠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配电网自动计数以及分布式储能技术等领域国内领先;电动汽车技术及产业化应用也走在全国前列。为了刺激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的长久发展,政府应给予更多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如对混合动力汽车研发企业降低税率以及对节能汽车消费者给予购买补贴等政策优惠,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与技术、人才的引进,形成更为长效稳固的研发优势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逐步形成一定的消费者市场,鼓励民众去了解、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品的市场化。

二是鼓励重点行业、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安徽省高耗能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电力六大块。鼓励重点行业、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按照规模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从而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未来安徽省需加大对传统行业、高耗能行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支持马钢集团在烧结余热、转炉汽化蒸汽发电技术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加大对海螺集团在利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企业也需要相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技术研发,部分出口企业面对日益萎缩的国际市场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对于新兴经济体“高碳”产品的进口标准的日益提升,更应该加大对低碳产品研发的力度,减少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差距,转变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在旅游资源方面,安徽省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10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近30个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2011年在全省服务业大会上安徽省提出以商贸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为六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将超过9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以上,占GDP比重提高至40%以上。未来安徽省应建设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使之成为辐射周边、服务全国、沟通国际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支持合肥建设全国金融综合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芜湖建设皖江金融中心;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把壮大旅游产业与促进皖南、皖西大别山区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皖北振兴结合起来。

(三)构建安徽省低碳经济能源体系

一是加强低碳经济能源研发与市场投入。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有效减缓安徽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的进一步制约,有利于调整安徽省能源结构中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未来安徽省应强化在某些关键与优势领域的技术研发,抓紧时机将科研成果市场化。目前安徽省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以及核聚变技术领域存在一定研发优势:合肥工业大学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及装备、高效能量转换技术与装置、光伏系统专用高效配套装置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北京、新疆、等地建立了光伏并网电站,未来安徽省需进一步推广这种低碳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另外,2011年以来安徽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快速发展,产量超过20万吨,相当于替代12万吨标煤,并初步形成以安徽晔城、安徽鼎梁、合肥天焱等万吨级龙头企业为首的产业链,未来安徽省应将这种产业链模式进一步推广。安徽省未来一定时期内应加大对新能源优势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发展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企业。

二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能源消费增加的重要原因。安徽省应该认真分析全省中小城市能源结构,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以合理评价其能源结构现状,继而有效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要鼓励和推动城市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政府应制定车辆的燃油税收或者发展公共交通模式,在大中城市内尝试建立智能交通系统(ITS);同时应引导城市居民减少能源消费的增加,居民生活用能趋向气体燃料和电力等优质能源,增加天然气消费。

(四)逐步建立碳交易与碳金融市场

碳交易市场的存在是由于不同企业在降低碳排放量的边际成本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碳排放权的交易活动。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大直辖市,外加湖北(武汉)、广东(广州)、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