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

时间:2023-12-15 11:35:21

导语: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作用;激发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固本、铸魂工程,事关党的领导,事关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宣传建设,但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也是喜忧参半,网络新媒体环境的适用正是问题之一。如何把握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这对于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中的作用,促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久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保障的宣传工作,一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前网络新媒体发展迅猛,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权威数据显示,微博和网络两大新媒体的公信力已远远超过了杂志和报纸两大纸质媒体。同时,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使在校师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时间和灵活性以及对获取信息的思想反馈方式上都有着质的飞跃。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

1.1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

1.1.1网络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

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其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宣传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借助网络环境的平台优势,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传统宣传思想阵地的数字化与信息化,使之得到创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高校的办学目标,组织开展富有正面意义的宣传,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加强网络新媒体主流阵地建设,因此网络新媒体环境已经无形中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2008年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宣传文化座谈会上就强调:“如果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重视、不善用,就会陷入被动,更谈不上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1.1.2网络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传播载体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融合发展,网络新媒体较之广播、电视、报刊这些传统的传播载体来说更具影响力,我们既是网络互动的接收者,也是网络互动的传递者,微博与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宣传方式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高校可以搭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微信微博公众号以及思想宣传反馈平台,把网络传播优势与学校信息具有的公信力相结合。这样做能迎合大学生们的需求,并及时给出改进的建议,往往能很快吸引师生的参与度,促使舆论的理性化,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从而更好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凝聚人心。

1.2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1.2.1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增添了有效的手段

众所周知,传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多是通过墙报、广播电视、报告会、演讲等手段开展的,更多的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已经跟不上网络新媒体环境的适用。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无疑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开辟了新途径,增添了新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90后”阶段,其生活环境、成长阅历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高校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性、多样性等这些特征,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通过网络的便捷性节省了人力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校内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老师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平等地参与讨论,这既利于取得学生受众的信任,又便于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因此,网络新媒体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隐性教育的作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2.2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大学校园是青年学生集中聚集地,如何有效预警、防患于未然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舆情监控和预警也成为宣传工作的难点之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舆论监督和对应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宣传人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进行判断并制定应对方针。这为做好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面临网络社会挑战,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能够利用网络新媒体在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苗头并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基于这种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3篇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校内媒介接触行为特点校内舆论环境影响研究”(20082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明,男,江汉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新闻出版与传播学研究。

摘 要:网络时代下,要充分认识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对校园舆论的影响,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牢牢地把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构建起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舆论环境。

关键词:高校网络媒体;校园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56-03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播快、信息量大、覆盖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外极为重要的第四媒体。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媒体就是网络,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媒介。高校网络媒体作为校园里的一个主要媒体和重要信息源,发挥着宣传、引导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要掌握高校校园舆论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其对校园舆论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占据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成为引导和影响校园舆论的重要力量,让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一、高校网络媒体特点概况

(一)高校网络媒体的概念

高校网络媒体主要有新闻网站、各学院、部门网站、各专题网站,还有BBS论坛等。各网站信息的受高校宣传部门监管,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网站来看,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学习、工作、文娱活动等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校园里涵盖范围最广、最受欢迎的主流媒体之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网络媒体的特点

校园网络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有着较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传播迅速。通过数字化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上网时用户就可同时使用。二是传播范围广。网络可以不分地域、疆界,互连互通世界各地。三是内容丰富。网络可以不限量随时贮存和传播信息。四是检索方便。用户可以需要随时随地查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五是多媒体传播方式。网络媒体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组合方式,构建多媒体化传播平台。六是交互性。网络媒体的用户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受众,也可能是者,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三)高校网络媒体的功能

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生活,成为校园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宣传教育的重要媒介,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重要平台。如开设学科专业网站,可以对课本、课堂知识予以丰富和补充,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信息网站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BBS论坛以网络的虚拟性帮助大学生宣泄情感,有效地解除郁闷,扫除心理障碍。

作为校园内重要媒体,网络媒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有效载体,担负着宣传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影响

高校网络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校园生活、沟通信息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校园媒体,拓展了传统舆论空间,对整体校园舆论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利用其对校园舆论的积极影响,化解消极影响;如何加强建设,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积极影响

1.据调查显示,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信息的占比76.84%,这些新闻信息往往主要被转载到校园BBS论坛进行讨论,47.25%的人经常在BBS论坛发言,对遇到的问题表达意见。校园BBS论坛为在校生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也成为释放不良情绪的最佳途径,同时校园BBS等网络平台使大学生的意愿意见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

2.校园网络媒体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意愿意见的平台,也使得高校管理者能及时对正确言论予以支持和肯定,对涉及影响社会与学校稳定的传闻、流言作出及时的回应和解释,对少数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引导,以增强校园舆论引导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性,从而促进校园和谐氛围建设。

3.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强的特点,把校内外各方面热门话题,以“议题设置”的方式放到BBS等网络媒体上,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使网络媒体在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校园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消极影响

1.校园网络媒体能够强化舆论影响,形成良性校园舆论环境,促进学校工作,但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受社会思潮影响,使学生在校园BBS论坛等网络平台上发些宣泄型、非理性情绪的言论,扰乱校园视听,使网络媒体成为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校园舆论产生消极影响。

2.学生在校园网络媒体上谈论的主体泛化、观点分散,不利于校园舆论的控制和引导。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非实名注册登录,随时言论信息,成为舆论的制造者,社会及校内外热点问题所引发的各种各样的讨论观点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有所反映。加上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类似传统媒体“把关人”的把关作用被大大削弱,这样也就增加了高校对校园舆论引导的难度。

3.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学生对学校工作中的不足发表意见与建议,但网络舆论容易被放大,学校的解释与回应往往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加上网络传播的迅捷与开放性,容易引发社会关注,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甚至形象的受损。此外,网络媒体作为校园新兴媒体,受一定条件限制,使其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很难紧贴时代的发展,与大学生信息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使得高校对校园舆论的导向能力产生不足。

三、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

(一)高校网络媒体引导校园舆论的原则

高校网络媒体在引导校园舆论时,应按照道德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有效引导。在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上,首先,要坚持理性的引导原则,将校园网络舆论带入到理性的道德层面;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大学生表达言论的权利和自由,并从学生校园学习、生活需求上出发,尽量满足其舆论诉求。在实际层面引导中,一是要以正面回应为原则,对具体问题主动分析和评价,而不要采取消极回避态度。并通过诱导,以恳切而恰当的语言将网络舆论加以正确引导;二是要以针对性为原则,即对不同类的信息使用不同的引导策略。对于意见性的信息,要将两面道理都放在校园网络媒体上,采用“两面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甄别,以获得正确的结论。

(二)高校网络媒体有效引导校园舆论的方法

1.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党的十召开后,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好校园网络媒体引导校园舆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要建设好校园新闻网站、校园BBS论坛等主要媒体,开通学校官方微博,丰富各媒体资讯内容,以形成影响力,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可建设专门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站,将思政教育内容放到网上。如江汉大学开通了“延安精神研究”网站,传播红色文化同时,起到了一定的育人作用。可以通过建构网上文化精品库,如诗词、摄影鉴赏、艺术作品展示等,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江汉大学通过校园网及BBS论坛开展活动标识设计征集、新生征文等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对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是要做好舆情分析,加强网评力度,以营造健康舆论氛围。要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掌握校园舆情信息,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队伍,以便舆情动态全面把握,在引导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广泛收集网络评论信息基础上,经整理成文,提供给学校管理者,为学校管理提供参考。另外,为增强网评力度,可组建评论员队伍,应由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及时对国内外社会重大时事及校内外事件进行评论。同时,针对重点、热点问题,组织采写一批说服力强、有深度的评论文章,放在网络上,引导评论导向,对校园舆论提供良好引导。

三是要发挥校报等传统媒体优势与网络媒体形成互补,辅助引导校园舆论。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与网络在传播规律上有所区别,可以采取各有侧重的宣传策略,在时间上、内容上互相配合、呼应。新闻网及时消息,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对于校内新闻事件,校园新闻网、BBS论坛、微博等网络媒体要把握话语主导权,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及时消除各种不实言辞的破坏性;校报可以跟进策划深度报道及专题报道,为大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对于校园网络上的正确舆论,逐步放大加强,加强正面宣传,为促进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保障。

2.管理好校园BBS论坛

校园BBS论坛是高校网络媒体中最开放、互动性最强的区域,也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因而要做好校园BBS的管理工作是进行校园舆论有效引导的最重要途径。

首先,要制定一套校园BBS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规则和安全运行条款,并从具体操作层面制定相关的BBS论坛注册、信息规定及监察和管理办法,等等,以确保校园网络舆论的正常发展。同时,要配备BBS论坛的专职管理员,应由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职工担任,还可以从学生中选拔一些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担任兼职管理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BBS管理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网络论坛热点话题的正确导向,引导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其次,论坛管理员可以在论坛上主动设置议题,围绕校园热点话题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挥好学生管理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以学生自身的认识角度积极与论坛成员就热点话题进行交流,给予适当引导。在这种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讲好“两面理”。即不回避一些有矛盾、争议的话题,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通过讲“两面理”,让有着较高教育水平的大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的观点。这样,也可以避免因光讲“一面理”的说教而产生的学生抵触情绪。管理员通过主动、积极的交流予以引导,确保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和积极向上。

最后,要从技术上做好校园BBS监控。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能控制网络信息的技术与软件,要防止类似“黑客”等非法用户利用BBS软件及网络漏洞,破坏网络BBS论坛安全,篡改或不良信息。要及时升级BBS软件,从源头上断绝网络安全漏洞。此外,对于信息的管理,要使用技术手段进行过滤。使含有不良信息及制造诽谤、谣言的帖子通过设定“关键词”的方式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过滤,使其无法上网。以完善的技术手段作保障,确保校园BBS论坛的健康与纯洁。

3.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存在着有害信息污染、侵犯知识产权、人际情感疏离以及道德认知偏差等方面问题,必须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让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从而实现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

首先,要制定网络道德教育规划,通过在校开设网络文化与网络伦理方面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制定网络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校使用网络时,能够遵守规范,防止散布谣言、危害网络安全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既从教育与规范上对大学生予以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

其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容易出现逃避现实、麻痹自己及诚实信用缺失等网络伦理问题,同时对于网络舆论,有一种盲从心理,必须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以避免因不健康的心理带来的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最后,要提高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就要教育大学生对待各种网络信息要认真鉴别,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要被各种信息所湮没,要有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抵制且不散布网络不良信息。同时,要通过教育宣传让大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自觉地遵守网络有关法律法规,做一名守纪守法的网络使用者。

四、结 语

目前,高校传统媒体对校园舆论的引导已显示出较大的局限性,网络使信息流通的开放性大为增强。如何发挥好校园网、校园BBS论坛、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在校园舆论中的作用,对校园舆论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是网络时代下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对校园舆论的影响,创新宣传工作的模式与方法,利用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好校园论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工作,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增强校园凝聚力,牢牢把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5).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 青少年教育 影响 对策

一、新媒体和新媒体文化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基于新媒体,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新媒体文化。

新媒体文化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的现代社会文化就是新媒体文化,如短信文化、手机电视、网络文学等形式都应该可以归结成是新媒体文化的一部分。

二、新媒体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文化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存在着两面性。新媒体文化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困扰。

1、新媒体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文化借助高科技手段传播知识和信息,建构了一个如同百科全书式的信息平台,可以供人们自由的查阅、检索、下载,这就使得青少年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身边发生的事和人身上,而且还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时事新闻、政治经济动态、文化艺术等,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面。其次,青少年借助设备终端参与到网络空间中来,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自由的发表言论,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与其他人互动。大众既是新媒体文化的接收者,也是新媒体文化的创造者,青少年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最后,新媒体文化充分表现了对个性的尊重和对自由阐释。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草根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为青少年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很好平台。

2、新媒体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使得在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青少年的鉴别能力不强,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冲击。此外,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叛逆期,从新媒体中接收到的信息如果和平时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两种价值观,会盲目的相信自己的判断,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新媒体文化是一种简单、便捷的视听文化,青少年通过快速浏览或者视频呈现的方式接收信息,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现如今的新媒体文化用更直接的表达方式把一切需要思考的东西呈现出来,沿着这样的思路,会使青少年形成思维定式,忽视了思考,使其自身的思维能力产生退化。再次,现在的青少年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新媒体的便捷使得青少年只要是在有设备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到网络上的所有东西,这就会导致一种现象,不论什么时候青少年总是在上网中的状态,课堂上、课间休息、睡觉前、起床前甚至写作业的时候都会边上网边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其学习的效率,而且在上课的时候也在上网,更是严重影响了其听课,日积月累,青少年就会对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了习惯,对于新媒体形成依赖,导致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最后,由于网络的发达和便捷,新媒体的应用广泛,青少年越来越依赖在网络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从而远离现实,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会产生阻碍作用。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如果长时间不能融入现实,会变得孤僻、自闭,不愿意和现实中的人接触,不能融入集体,对他人产生冷漠等情绪,长此以往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危害。另外,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信息,比如黄色、暴力等内容,更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三、新媒体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应对新媒体文化带来的挑战。

首先,我们应当正确面对新媒体文化对青少年教育带来的挑战,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其次,要注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最后,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有效的疏导,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利用新媒体,激发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意识。

2、开设新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增强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

所谓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体素养教育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加强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是新媒体文化背景下开展青少年教育的有效对策。所以,学校应当开设专业的媒体素养课程,提升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对媒体信息中隐含的价值取向能够做出明确的剖析,能够以自律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和秩序。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应当开展一些新媒体文化和现实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发挥新媒体文化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网络,开展主流文化活动,遏制不良文化在网络上的泛滥。此外,要多开展丰富多线的线下文化活动,吸引青少年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真实感情,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精神的育人功能。

4、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联系。

对青少年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完全不够的,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长可以通过新兴的网络终端加强与青少年的平等交流,密切关注和引导青少年。此外,人的生活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社会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政府应建立相关法规,规范网络行为。

政府的举措是影响网络环境的关键,引导着公众网络行为的走向。因此,政府从媒体监管和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制定规范网络行为的相关法规成为净化网络环境的关键环节。建立网络安全、网络传播等相关法律法规,重视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促进网络唤醒的良性发展。良好的网络环境具有感染、促进和约束作用,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更好的作用。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影响力日益突显。面对新媒体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我们应当通过不断加强青少年自身的媒体素养,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引导,促进新媒体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全晓松,陈永华,徐小华. 高校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89-93.

[2]冯平平.高校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7):152-152.

[3] 耿怡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6):1.

第5篇

[P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是随着计算技术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其具有时代性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利用虚拟化的形式,对思想政治进行虚拟化的教育与实践,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大众进行网络教育。

一、新媒体产生背景和重要性

(一)新媒体产生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渐成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我国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产生主要是受到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对于新媒体时代来说,其主要关联主体是人类自身,具有时空概念性和客观环境性特征,对人类的意识具有较大影响。新媒体时代是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完善,其具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是一个媒体高度整合的阐述,整合了传统媒体与现代化媒体优势,增加了传统媒体与现代化媒体的交融性。总而言之,对于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其主要是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而产生①。

(二)新媒体重要性

新媒体在当下社会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产生这一发展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媒体自身的优势决定的。其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形式多样化,操作灵活,不同社会群体可以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来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可以发表自身的想法与建议,增加了大众的言论灵活性与言论平等性。其二,站在信息和咨询的内容角度来说,新媒体的内容具有有效性和海量性,其在信息与咨询传输时,不会受到运输与发行等等原因的影响,可以及时的进行信息的传输,保证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增加了信息传输的数量与范围。其三,新媒体的形式具有数字化特点,可以进行交互化作业,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由上文阐述,可以看出,新媒体具有自身的应用优势,在当下社会的教育工作和其他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②。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主要包括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无论是现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网络性的教育工作,其都是建立在社会意识基础上来进行的教育,其具有超越性与实践性特点,可以进行有目的教育。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其在进行实际教育时,可以依据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教育。其一,在主体与主导整合性原则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教育工作的主导性建设,全面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建立在社会形态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二,在现实与虚拟整合性原则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现实与虚拟的联系性,增加思想政治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增加其传播的灵活性与迅速性。总而言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大作用,其可以利用以上原则来进行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价值③。

三、新媒体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开展

新媒体背景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开展进行阐述,主要是对当下大学教育机构和当下社会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阐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首先要建立科学化的教育目标,保证教育有序性。其次,要充分利用媒体优势,保证教育的有效性。最后,要增加教育灵活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④。

(一)建立科学化的教育目标,保证教育有序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在社会教育机构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其可以提高受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对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了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科学性,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建立科学化的教育目标,建立在目标导向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因此必须要构建科学化的教育目标,增加组织的协调性,才能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进行有序性与针对性教育,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进行。对于科学化的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涵盖以下几点内容。其一,首先要构建有效的基础平台,增加信息收集,网络舆论与信息整理和反馈的完善性,建立网络系统的应急体系,使其具备完善的应急反应能力,对网络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给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及时的进行反馈,增加受教育主体学习的便利性。其二,构建一体化的信息机制,增加渠道的一致性,把不同信息体系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中。其三,建立新闻发言体系,实施网络思想政治分析讨论机制⑤。

(二)充分利用媒体优势,保证教育的有效性

新媒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当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大影响。新媒体是当下社会大众和不同学生群体较为常见的媒体,是当下社会应用较为广泛的媒体手段。因此,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自身的优势,利用不同新媒体手段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利用微信这一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资讯与实时性新闻,在受教育主体中进行宣传,把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信息与资讯,传送到不同受教育主体手中,对不同于思想政治知识相关的资讯与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加其与思想政治知识的联系性,实现新媒体作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直观的教育方法,吸引受教育主体的关注度,增加其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增加其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受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QQ、微博等等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⑥。

(三)增加教育灵活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单一,会极大的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降低W习主体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面对这一发展形势,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一,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教育模式来进行教学,在进行思想政治基础知识教育活动后,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保证每个组别4―5人,依据学生的实际人数确定组别,给予每个小组一个思想政治知识论点,使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增加小组成员对思想政治知识内容的了解,深度剖析思想政治知识内涵⑦。其二,站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度来说,其可以利用网络疏导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利用网络疏导方法进行教育,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与目的性,对当下网络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等等问题来进行疏导。其三,站在网络特点的角度来说,利用网络疏导方法来进行教育,主要涵盖以下几种疏导方法。实时性疏导方法、造事性疏导方法、舆论形式的疏导方法、转向形式的疏导方法、渗透形式的疏导方法等等。不同的网络疏导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不同的网络疏导方法具有自身的价值。其四,利用信息的引擎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目的性教学目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引擎方式的教育,其主要是利用语言作为教育载体,增加受教育主体的直观性感受,使得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接触。但是这一教育方法,需要受教育主体自主的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检索,在接受教育时,对不同思想政治信息进行分辨,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来得到具有时代性和实际机制的信息内容,在获取思想政治信息后,独立的进行感受⑧。

新媒体是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晶,其在当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括微博新媒体、微信与QQ媒体等等,是当下大众较为喜爱的媒体形式。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为了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实现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目标,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教育灵活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近大众与思想政治信息的联系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更好效果。

[注释]

①丁北川.论自媒体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齐齐哈尔大学,2015.

②邵德琴.新媒体视阈下青年官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③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④蔡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⑤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⑥王少萍.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进出写字楼却不识司马他?糟糕!你又落伍了……司马他是和杜拉拉一样有名的职场领军人物,他有一套被“80后”职场人士奉为经典、竞相效仿的职场生存之道。白领们不仅精辟地总结了司马他法则,更群策群力创作网络轻喜剧《司马TA呀》,图文并茂地进行阐释。(《新快报》2009年10月17日)

看完上面的文字,如果你上网搜索一下“司马他”和“司马TA呀”,你将可以分享搜狐呈现的首部网络职场轻喜剧,了解80后们总结的“职场生存之道”(司马他法则),更重要的是,带有“lenovo”logo的笔记本时不时进入你的眼帘……

没错,这是一个网络传播的策划。

这个策划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例如,它的创意别出心裁:作为关键词的“金融危机”、“80后”和“职场生存之道”,既挠到职场年轻白领们的痒处,又将产品的信息有效地传给了目标人群。它还充分运用了论坛、博客、SNS、视频等网络资源和手段,打造了“司马他”和“司马他法则”两个貌似网络流行语的核心词汇。

其实,最让我赞叹的并不是这些网络传播和营销惯用手法,而是策划者匠心独用,在充分运用网络手段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笔者就是通过《新快报》与司马他“相识”的。

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呈现繁杂甚至无序的状态。从总体来看,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低,权威性相对较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互联网报告显示,53.7%的被访者认为网络内容全部或多数不可靠,近9.9%的被访者则认为网络内容多数或全部不可靠。零点调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各类网络信息中,娱乐、生活、产品信息的信任度分别为13.3%、17.4%、7.0%。网民最信任的是新闻59.1%,而绝大多数的网络新闻恰恰来自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

显然,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要比网络媒体高。在“司马他”策划案例中,在前段时间网络炒作的基础上,经过《新快报》、《今日早报》、《都市女报》和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在网络转载,立即提升了其可信度和权威性。传统媒体的报道与网络上的前期炒作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对于“司马他”概念的树立,二者一个造势,一个提升,达到了有机的结合。

重视传统媒体的另一个理由是它有庞大且成熟的受众群。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介绍,中国大陆报纸的日发行量突破了1亿份,是全世界报纸发行总量最大的市场。央视的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的电视受众超过12亿人。“司马他”没有忘记这些受众。

公关是一个追求创新的行业,职业特点迫使从业者不断发现和运用新事物和新手段。这就容易造成对传统事物的忽视或轻视。策划中对传统媒体的淡忘,与业内以及整个社会对媒体渠道发展前景的预测不无关系。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巨大优势将导致传统媒体的消亡;另一种看法则比较乐观,认为网络确实会带来一种强大的冲击,但是冲击过后,会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一种新的平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实质是融合一体了,形成了一种复合型传播系统,相互之间产生交互作用,共同聚焦和放大一个议题。

第7篇

浏览全国高校网络,不少网站非常注重增强学校综合新闻的和咨询服务信息,还有不少学校借鉴门户网站的做法,整合了校内多种新闻工具,从技术上兼容文字、视频和图片等传播手段,开设了视频和音频栏目,达到了新闻立交桥的多媒体动态效果。

高校网络媒体虽然已经普及,但其点击率却少得可怜。不少几万人的学校。平时主页新闻的浏览量能够突破千次就算是热点新闻了,这和整个学校人数的比例极不相称。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大都在招生和就业两个时期,平时关注少在情理之中,可奇怪的是本校师生也很少去点击自己学校的网络。究其原因,并不复杂。因为高校网络虽多,但窥一斑而知全豹,看了一个高校网络,你就不用再去看第二家了。几乎所有校园网络媒体给人的感觉,都是近乎雷同的版面设计,相同的语言特色,极其相似的栏目设置,让人感觉到千网一面,时间一长,必然会让人失去浏览的兴趣。

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其定位的偏差问题。不少高校的网络媒体,仅仅把自己定位在信息传播功能方面,而忽视了网络作为文化载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其思想意识的导向作用。这其实是在当今网络媒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下,作为高校网络的独特作用所在。因此,如何让网络深起来,活起来,吸引师生的眼球,更充分地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引领作用,从而凝聚师生的力量,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综合来看,目前的高校网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逐一加强改进。

新闻栏目内容单一,会议报道占的篇幅太多,需要强化其舆论导向的综合作用。不少高校网站的主页上,不是会议报道,就是领导讲话,要么就是公告、信息、链接之类。无论是文字版还是视频版,大多是消息类的新闻。鲜见对校内优秀人物突出事迹的宣传和报道,言论类的文字更是少之又少,偶尔看到言论类的,也大多是应景应时的社论一类。这和其他传统媒体现在正在积极努力做的多形式的深度报道不符,也跟当前大的门户网站活泼新颖、参与互动性强的特点有很大的差别。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高校网络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色,找准其角色定位。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在基层、师生和实际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去寻找新闻,拓宽自己的新闻方向。在及时快捷做好消息报道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向通讯报道、深度专题策划等方面发展。一要根据学校的阶段性重点工作安排,关注和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尤其是学校学者重要的学术科研成就、知名学者的学术动态等,并对此适时进行深入的人物通讯报道。二要及时对新闻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和制作。首先要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根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关系学校发展或者师生们关心的事件作为深度报道的主要题材,要善于把某一个阶段发生在不同部门或者院系的具有类似性质的新闻事件综合起来进行报道,从不同的侧面去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把新闻做深、做活、做广,使师生们对学校某一个方面的工作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三要加强与学生互动、能让学生参与的栏目,学校重大事件比如学校的某项重大决策、如何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学生活动如何开展等方面,完全可以做成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师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主管部门再综合分析,不同程度地采纳大家的建议。这样的调查问卷,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让师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习惯之后,一遇到重大事件,师生们就会积极上网参与,发表意见和建议。长此以往,校园网络媒体一定会成为师生们最为信任的媒体。

校园网络电视台的最佳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传统媒体中受众最多的电视与媒体新贵网络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当前最为有力的传播途径。不少门户网站都把网络视频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土豆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的火爆就有这样的原因。一些高校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电视台,网络视频日渐受到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的暧昧成了网络的新宠。相信不久的将来,校园网络媒体的关注度很可能决定于这个网站的网络电视台点击率的多少。

但现有的学校网络电视台,大多是从学校有线电视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规模小、人手少,实力较弱,所以很多时候,经过精心制作、层层审批把关之后的校园网络电视的新闻已经滞后于网络文字信息,甚至落后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完全失去了其传播意义。

因此,网络电视台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学校要求,必须抓好校园新闻的特色,凸显校园网络电视与中央台、地方台不同的个性。一要坚持播出时效快的根本原则,要尽可能地发挥网络快速传播的作用,向网络文字内容的迅速快捷看齐。二要开办不同的栏目,力求内容丰富多彩,既要反映学校大事件,又要与师生接近。力求反映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聘用一些学生DV通讯员,让他们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校园,采制那些本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新闻,让他们承担对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等方面的新闻的采制,既起到了锻炼人才的作用,又弥补了电视台工作人员少、工作紧的缺憾。三要主攻新闻,精办专题。网络电视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报道上,即仅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不提及“为什么”,应该通过系列报道、专题报道、连续报道等形式,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以揭示事件的本质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向,给师生最为详尽的信息量。只有这样,网络电视台才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受众,从而带给网络以长久的生命力。

主要表现在师生自主交流的平台太少,或者说能够在学校网络上发出自己声音的地方太少。网络的言论自由是很多媒体所无法企及的,而论坛作为一种交互性强、自由发言的载体,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观点碰撞的一个重要渠道。但遗憾的是,一些高校从信息安全、校园稳定等多个因素的考虑,大多对论坛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有的学校论坛一直处于关闭状态,有的学校虽然保留有论坛,但是管理员经常删除学生不同观点的帖子,搞得整个论坛只剩下一个论调,基本失去了交流的作用,论坛也成了一个摆设。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不在校内网络上交流,改到通过百度贴吧去交流沟通。不少老师想了解学生的状况,也大多通过贴吧浏览。学校网络自身的交流作用几乎没有。所以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师生们浏览自己学校网络的兴趣也大大减少,校园网络的作用和影响也无形中降低了不少。

其实,对高校而言,网络论坛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的存在,不仅仅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倾诉的平台,更是一个沟通、引导的重要渠道。其实网络上的论坛形形不计其数,学生在哪里发帖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在哪里发帖子都要去管理去引导。作为年轻人,尤其是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热情和渴求成功的特点容易被人利用。

在这点上,高校应该积极地在网上为师生提供一个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生活事件发表看法的重要场所,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听取学生们心声的好手段,只要加强网络论坛的管理,引导大学生们正常宣泄,也许学生们反映的信息会更真实,他们也更乐于向同校的师生倾吐肺腑之言,也更有利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网络了解师生的深层次思想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言论疏导活动,通过大家的自主讨论,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发言和讨论会更理智,从而达到网络“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的作用。这对提高校园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许会有更大的帮助,学生们会更加信赖自己的校园网,会随时点击关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8篇

舆情与媒体间的关系,很像变幻无常的天气与司职观测分析的气象台间的关系,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舆情,监测可能存在的隐患与问题,让社会与公众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是媒体的重要职责。

时至今天,媒体不可避免地要身处于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包围之中。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日常生活和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不仅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而且付出的人力财力耗费巨大。

但媒体无法置身网络舆情之外。首先,网络舆情起始于社会变动。社会变迁是舆论演变的根本动力,舆论起始于社会变动,舆情亦然。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人遇到社会变动、变化时,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喜好进行评判,形成众声喧哗的情绪、意愿和意见。因此,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时展的脉动。此外,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能够起到推进社会变迁、变革的作用。因为建立在相对自由表达基础上的公民言论以各种渠道相互作用与影响会“结晶”为社会共识,形成一股影响政府决策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自然就会成为媒体争夺的宝贵新闻资源:媒体及时捕捉网络舆情形成报道重点,不仅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而且在引导舆论上彰显自身的价值,塑造着自身的公众形象。

当前,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据统计,在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的为89起,占比为65%。

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如何监测网络舆情?如何正确把握、利用网络舆情?

其中最难把握的是分析监测网络舆情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判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舆情监测要忠于事实,解读主流民意,但又不能被网上的众声喧哗和群情激昂所牵引而随波逐流。网上不仅有大量似是而非、瞬息万变的流言甚至谣言,而且经常上网的人――据传播学专家研究――其“群体极化”倾向是网下的两倍。网友以虚拟身份发言,BBS和微博、QQ群上意见的频繁交流和疯狂传播,往往使理性客观的观点受到冷落,而极端化的情绪或观点更容易得到追捧。

因此,传统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武断,更不能为求新求快,放弃对新闻事实、网民意见真伪的考察与分析。要做到既热心体会民生冷暖,也冷眼观察舆情潮起潮落。要研究、验证网络披露的具体事件发生的真实可信程度;要注意把握在特定语境、环境下网民意见如何在某些“刻板印象”与思维定势作用下,被畸形放大或扭曲;同时要客观评估政府与媒体、网络民意的互动效果,冷静预判、设计推动舆情发酵或消解策略。

具体到如何处置网络舆情,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做到精、准、深。精就是精选议题,传统媒体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从相对繁杂的网络热点中精心设置议题,以理性精神引导民众建设性地发言,共同推动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对非理性的行为,传统媒体也需要及时设计议题予以否定和分析。准就是准确把握热点话题。互联网上不可能没有热点。传统媒体必须把握媒介传播的基本规律,让既有可读性又有前瞻性、思想性的话题成为热点,学会高效、有条不紊地应对网络突发热点,准确把握话语尺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深就是深度挖掘,让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话题能给公众以理性的思考,产生建设性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不是为了一时的轰动效应而迎合受众的口味与喜好。

总之,传统媒体应勇于与新媒体展开竞争,积极主动介入和引领网络舆情,并在监督公权力、反映民意、保障社会公正上有更大作为,而不应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第9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网络事件的分析,揭示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并认为网络舆论经过焦点事件的出现、信息类流言传播、虚拟社会生活介入现实社会生活等三个步骤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 焦点事件 流言传播 虚拟生活介入现实生活

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

所谓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其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与社会舆论迅速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舆论形式――网络舆论。民意反映的集约性、普遍性、可视性在网络舆论得到最为显明的反应,在现有的能比较真实、直接、及时反映民意的手段上,网络舆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从陕西“华南虎”事件到香港“艳照门”事件,再到“抵制家乐福”事件,从“范跑跑”、“郭跳跳”到“三鹿毒奶粉”,这一串串的网络事件无不轰动全国,并彰显了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这些典型的网络传播事件,都有着社会反响大、持续时间长、舆论信息多等显著的共性,同时也凸显了网络舆论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对事例分析,本人认为网络舆论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三个过程。

一焦点事件的出现

网络舆论的形成,首先是焦点事件的出现。网络上出现的焦点事件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网络媒体自身形成产生的,即媒体或网民的、反映社会现象或事件的原创性帖子。这些议题并非来自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来自广大网民自己起草、旨在披露情况、引起论坛成员注意并引发共鸣的帖子。这主要是由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而形成的焦点事件,“辽宁女视频骂人”和“海艺辱师”等事件最初都是源于互联网的。

二是由传统媒体“转接”过来的,即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引起网络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在网络上形成讨论点。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传统媒体转接到网络媒体的舆论事件,最初由《南方都市报》报道之后,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及其他网络传播形式相继转载,在网络上引发了大争论,并最终导致《收容遣散办法》的废除。另外,细化到网络传媒本身,焦点事件主要是通过个人网站(页)、电子邮件、BBS论坛、新闻组、聊天室等多种网络传播形式而产生的,这也是焦点事件形成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

二事件类流言性传播

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对1942年美国“珍珠港事件”期间战时谣言的分析中,指出了形成谣言的两个条件――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所谓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类流言性传播指的是网络事件类似于流言毫无约束地在网络上快速广泛地散布。

2008年10月份的“广元柑橘事件”就是如此,一条不准确的消息使“蛆虫柑橘”瞬间成了网络上各大论坛讨论的关键词,相关部门和权威媒体一再申明也难以挽回消费者的信心,导致柑橘的严重滞销。

网络事件的流言性传播是由网络传播自身的自由、开放等特点导致的,这种复制传播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某一信息快速地传送到广大受众,信息内容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

当焦点事件出现在网络中后,互联网上的公众通过新闻组回帖、BBS论坛等多种网络传播形式,自由地发表对于此焦点事件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而对于网民来说,很多人就某条新闻产生关注,持续发表意见,自然而然就特定题目形成了一个讨论空间,出现意见矛盾或意见群集。再通过网络独有的“意见公开市场”的特点展开讨论,进行意见的交锋和碰撞、认同与融合,获得大体一致的意见,并对焦点事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一般来说,网络舆论主要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手段来实现。

三事件舆论由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

互联网上引发舆论大潮的单条新闻,可能是人们直接于网络,也可能转载自传统媒体。一旦这条新闻的事件具备强大的引力,体现了社会的不公,触动了集体的情绪,就会很快在网络上形成讨论热潮,形成初步的民意体验。而这种讨论热潮及民意体验又无可避免地会被敏感的传统媒体注意到。于是,一些传统媒体开始跟进调查并利用网络素材进行深入报道,在发展了事件源头的同时,甚至将网络上的观点加以提炼集中,将虚拟世界的话语带回现实世界中,并进而影响社会公众。此时,网络媒体会继续展开报道并大量集中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由于传统媒体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度,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在网友的持续关注与评论中,一种被提升观点化的民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舆论也就随之而形成了。

综上所述,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同时,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力量,其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只有分其形成过程,探索其形成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

本文以具体网络事件为例,简要分析了网络舆论形成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它的特点和社会影响,我们理应加强对网络舆论各个环节的理论研究,深入了解网络舆论形成要素和传播过程,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网络舆论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与更科学的引导,促进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监管,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