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

时间:2023-12-15 11:35:21

导语:在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

第1篇

今年的粮食生产跟往年相比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我们的口粮品种增加,主要是稻谷、小麦增产141亿斤,保障了口粮的绝对安全;二是,品质普遍提升。今年的小麦不仅收成好,而且品质尤其好,入库的小麦90%是一等和二等的麦子。水稻的品质也很好。产量高,质量好,自然市场价格就高,农民的收入就多。总书记曾经指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今年的粮食丰收为我们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今年的粮食生产在经受了局部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的生物灾害、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重重考验,再获丰收,实属不易。这是多种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

一是重农抓粮的劲头不减。去年粮食实现“十连增”后,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鲜明提出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进一步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具体部署,加力支持,增加投入。

二是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今年,中央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持科技兴粮各项措施落实。就粮食政策而言,及早拨付农业“四补贴”资金,提高并及早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及时出台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年的粮食面积是16.91亿亩,增加了1174万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了1137万亩。这也是今年粮食再获丰收的重要基础。

三是科技服务指导到位。今年,在粮食生产科技服务上,力度更大、措施更实、效果更好。在每一个关键农时季节,都因地、因作物提出具体的技术指导方案,指导各地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特别是今年大规模组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了58个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了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区,示范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尽管今年局部地区受灾比较严重,但今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仍提高了0.2%,尤其是夏粮亩产提高了3.5%,是近8年来单产增幅最大的一年。比如,山东省德州市70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42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已接近或超过欧洲种植规模相当的高产国家水平。

四是防灾减灾及时有效。在自然灾害的防范上,各地集成推广了一套主动避灾的技术模式。比如东北地区开展深松整地、水稻大棚育秧、玉米抗旱“坐水种”,黄淮海地区小麦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技术,防灾减灾的效果非常好。特别是针对今年黄淮、东北部分地区出现的严重伏秋旱,各地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做到了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在生物灾害的防治上,对一些重点病害实施关口前移、科学防治,更主要的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实现了“虫口夺粮”。

第2篇

去年秋播,全市认真实施调油扩粮、压缩冬闲田工程,全市压缩油菜面积17万亩,开发冬闲田23万亩,秋播粮食作物面积达到565万亩,比上年扩大39万亩,其中小麦扩大37万亩。在春夏播生产上,压缩小秋杂,推广“麦—瓜—棉”、“麦—薯—棉”、“薯—瓜—棉”等几种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扩大水稻、玉米面积,确保水稻面积突破300万亩,玉米面积突破200万亩,秋粮面积再扩大10万亩以上。全市全年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090万亩,比上年扩大50万亩,依靠面积扩大增产3.5亿斤。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以水促粮”保增产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以水促粮”,主攻“小农水”,全面实施“当家堰”工程。开展好“三万活动”,确保完成清淤扩挖当家堰13896口的目标任务,改善灌溉面积52万亩。认真实施“田间渠系通畅、抗旱水源修复、灌区节水改造、小农水捆绑推进”重点工程,清淤疏浚渠道1826千米、硬化渠道913.5千米,修复水毁67处,新建整修机电井泵663处,使全市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全市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亿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改善灌溉面积80万亩。依靠强化水利建设增产粮食1.2亿斤。

三、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严把种子质量关

加快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推广步伐,水稻主要推广深两优5814、Q优6号、广两优476等优质高产品种,玉米主要推广郑单958、郑单23、中单909、宜单629等优质高产品种。粮食作物主推品种比重达到70%以上,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严把春夏播种子质量关,在水稻种子中抽检3000个样,玉米种子中抽检400个样。通过加强种子检测,强化种子安全,进一步解决我市粮食作物品种多乱杂的问题。依靠扩大主推品种比重、提高种子质量,增产0.9亿斤。

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

一是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强化示范带动,层层大办样板。市里在州区古驿镇创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1万亩,每亩提供配方肥50斤。按照免费测土、免费配方、免费技术服务和定点配肥、定向供肥和定时施肥指导的“三免三定”定向特色服务模式,围绕全市30多个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509个种粮大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定向特色服务,从测—配—产—供—施实施一条龙服务。实现粮食作物配方施肥全覆盖,全市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90万亩,增加200万亩。二是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作物秸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秸秆还田技术、秸秆快速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实施规模,全市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400万亩,增加200万亩。三是加强硼肥、锌肥、硅肥和磷酸二氢钾等微肥的推广应用。小麦重点普施拔节肥,水稻重点基施锌肥、硅肥,孕穗期追施硼肥。全面普及小麦、水稻叶面喷肥。依靠测土配方施肥增产粮食1亿斤。

五、狠抓植保机防队建设,实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一是实施主产粮村“一村一个植保机防队”计划,每个村建立有五台以上担架式或十台以上背负式机动喷雾器的植保专业机防队,种粮大户每百亩有一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或三百亩有一台担架式机动喷雾器,全市建立村级植保专业机防队2000个,种粮大户植保专业机防队509个,统防统治率达到60%以上。二是加强测报体系建设,抓好50名县市植保员和300名乡镇植保技术员的培训管理工作,组织好100个病虫系统监测点的系统监测工作;抓好重大病虫的应急防控工作,重点突出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水稻稻飞虱和穗颈瘟、玉米的玉米螟,制定应急防控工作预案,确保有虫不成灾、有病不流行。三是大力推广玉米生物防控技术,突出“生物导弹”防治技术,把玉米螟的为害损失由目前的10%以上降低到5%以内。通过以上措施,将病虫为害损失率由4.2%降低到3%以内,挽回粮食损失16.5亿斤,比上年增加1.2亿斤。

六、大力发展粮食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有效结合

大力推行水稻机械化插秧,新增2000台机械插秧机,新增机械插秧20万亩。大力推广旱育抛秧技术,扩大旱育抛秧面积50万亩。通过机械插秧和旱育抛秧,增加水稻栽插密度,优化水稻群体结构,使水稻单产提高100斤以上,新增粮食0.7亿斤。

七、整市推进粮食高产创建,集成粮食增产技术

启动整市推进粮食高产创建项目,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增产技术,全市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达到100个以上,比上年增加50个。全国整县(市)推进试点,把南漳、老河口、谷城纳入全国整镇推进试点。把全市41个亿斤以上产粮大镇和6个国营农场纳入市级粮食高产整乡镇推进范围,通过高产创建活动推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全市粮食单产提高5%以上。

八、加大土地开发力度,实现耕地增量提质

一是实施汉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汉江梯级渠化整治、滩涂开发治理、堤防截弯取直、基本农田整治、低丘岗地改造,扩大粮食面积,推进标准粮田建设,新增耕地面积3万亩,比上年扩大1万亩,其中新增粮食面积2万亩以上。二是实施土地整理开发。争取国家、省土地整理项目投入3.4亿元,采取增肥、改土、治水、良种、良法相结合等方式,提高耕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确保土地整理面积达到20万亩,比上年扩大7万亩。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5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6万亩,比上年扩大4万亩。

九、加强抗灾减灾体系建设,减少粮食生产损失

加强灾情监测体系建设,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完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大力推广旱作农田节水技术。建立农田监测点12个,兴建集雨水池200个,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技术100万亩,沟垄耕作技术30万亩,覆盖保墒技术50万亩,化学节水技术5万亩,让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全市抗灾减灾的重要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强化抗灾物资储备和抗灾技术培训,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十、切实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项目整合

在争取国家、省政策投入,增加地方预算投入,鼓励工商资本投入的基础上,市里新增、单列2000万元冲刺百亿斤粮食大市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产创建、植保工程、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宣传推广、农业灾害的应急防控等关键措施扶持。同时,加大国土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工程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整合力度,并向粮食生产大县、大镇、大村、大户倾斜,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十一、开展粮食增产竞赛活动,激发粮食生产热情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县(市)区、乡镇、农户三级粮食增产竞赛活动。对全市粮食增产总量和粮食增产比重居前三名的县(市)区、粮食总产增幅居前三名的乡镇、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和粮食增产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基层推广人员进行奖励,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第3篇

近日,农业部印发《2012年种植业工作要点》,《要点》确定了2012年种植业工作重点:

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强化责任落实,把粮食面积和增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落实到季节、落实到品种。加强分类指导,制定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督导检查,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发挥好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抓好50个县(市)、500个乡镇粮食作物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选择5个优势产粮地市,开展整地市粮食作物高产创建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吨粮地市”、“吨粮县市”和“吨半粮乡镇”。在棉花主产区和糖料主产区,选择80个基础好、潜力大、工作实的乡(团场)开展棉花、糖料作物高产创建整乡推进试点。

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分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提出防灾减灾措施。落实防灾增产关键技术,本文由收集整理对水稻大棚(集中)育秧、小麦“一喷三防”、玉米地膜覆盖等防灾增产技术推广予以补助。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完善技术方案,指导各地因地、因时、因苗、因墒落实防灾增产技术措施。

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进标准园创建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在园艺产品优势产区创建种植规模500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0个,重点支持一批蔬菜、苹果、柑橘、茶叶优势区域建设。积极培育标准园品牌,推动标准园产品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

全力保障蔬菜稳定供应。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各种要素向蔬菜优势区域集聚,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完善粮棉油大宗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选择100个县(市)、1000个乡(镇)、1万个村实施“百千万”整建制推进试点。加强农企对接,扶持建立一批乡村现场混配供肥网点,推进配方肥施用到田,引导农民自觉应用配方肥、科学施用化肥。

第4篇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2011〕13号)转发给你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明确目标,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

各地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稳定增产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750万亩,粮食产量达1300万吨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三个丰收年。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力争全年水稻播种面积达到2930万亩;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应用技术,力争水稻单产达到37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冬季农业生产,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番薯、甜玉米等旱粮作物面积,增加粮食总产。

二、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粮食增产

加快实施《省新增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抓紧制订全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总体规划,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订市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全省财政继续每年统筹安排20亿元,扶持建设120万亩标准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修建现代标准农田600万亩以上。加快建设40个产粮大县。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今年把水稻播种面积15万亩以上的80个县列入省级扶持高产创建范围,省财政每年继续安排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补助资金和粮食增产奖励资金。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1个县及5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

三、落实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制定完善省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一批粮食产量超过100万吨的产粮大市、超过25万吨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广泛动员村级组织新建修复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管护农田设施。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并适时启动实施预案,保持粮价合理水平。省政府在继续实施年度粮食工作考评的基础上,今年将出台粮食高产奖励政策,对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以上的县给予奖励,奖励办法另行下发。

第5篇

关键词:粮食;增产技术;推广;实践;成效

1 粮食均衡增长技术的推广

1.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大面积均衡增长技术,应该成立以领导为中心的推广小组,各小组成员包含粮油、土肥、种子、植保等站长,认真配合领导,落实推广工作。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技术骨干,主要负责水稻品种的筛选,增产技术的、现场技术指导等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需要推广的技术和示范区的面积平均分配到乡镇的各个农技站,年底根据推广效果进行评奖评优。

1.2 加强增产技术的宣传 要想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就必须对其进行宣传,让农民了解增产技术的各种优势。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宣传手段,还应结合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宣传方法。其次还可以通过贴标语、挂横幅、现场技术交流以及田间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增产技术进行宣传。比如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台播放与增产技术相关的视频,在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长期各种指导技术等等。

1.3 做好培训指导工作 首先,必须加强对技术骨干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派选他们参加各种有关增产技术的讲座、培训以及学习等渠道来提高技术骨干的个人专业知识水平。其次,还应加大对乡镇农科站技术推广人员、种粮大户、粮食科技示范户等人员的培训。除此之外,还应与乡镇推广员、种粮大户、粮食科技示范户增加交流,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最后,技术骨干人员应该多与农民交流,印发一些关于增产技术的指导资料,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1.4 狠抓高产创建示范 为了展示农业技术水平,检阅各个乡镇农技站的技术骨干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必要创建粮食高产示范。通过粮食高产创建平台,不仅可以展示各种粮食增产技术,还能展示各种粮食生产的科学数据和增产技术指导下的产品,从而让农民认识到增产技术的优越性,调动农民使用增产技术的积极性。

1.5 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拥有一支强大的技术人员队伍对推广增产技术有着重大的意义。农业技术人员是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必须加强对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粮食科技示范户的管理,特别是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等,使他们能够优先享用技术指导和培训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他们在增产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笔者认为,还可以实行“一对多”的帮扶指导制度,即每一个技术人员对多户农民(一般10――20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自收获的季节对产量进行验收,并与技术员的年终评优挂钩。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广增产技术十分有利。

2 增产技术(以水稻为例)

2.1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即测土和配肥,是指通过对某地区的土壤养分进行大量的肥效简比试验、土壤肥力定位检测和测土配方施肥肥效检测等手段,掌握该地区的土壤肥力分布情况,从而配置出合适N、P、K的最佳比例,建立各区域的施肥指标体系,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2.2 水稻“旱育保姆”拌种壮阳增产技术 “旱育保姆”是一种高吸水种衣剂,拥有保水、通气、壮苗壮根、防病治虫、供氧以及增产增效等多种功能,主要是由保水剂、缓释剂、特种矿物质粘土、过氧化钙,并辅以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微肥等试剂组成。使用这种技术,不仅投资少,而且增产效果十分地明显,能够一次性完成育秧播种前的施肥、消毒以及化控等程序。用早育保姆方法拌种时,早稻与晚稻的比例是不同的。一般早稻药与种谷的比例为1/6,而晚稻药与种谷的比例为1/4到1/5。

2.3 水稻防早衰技术 水稻的产量一直受水稻生长后期脱肥早衰现象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水稻的早衰。水稻防早衰技术是指在水稻生长的拔节孕穗到齐穗期喷施叶面肥,以此来增加水稻叶子和根系的生长寿命。叶面肥包括喷施宝、磷酸二氢钾以及吨粮宝等等。通过实施该项技术,可以增加水稻的结实率,从而增加水稻的产量。实践证明,该技术一般能够使水稻增产10%左右。

3 增产技术的成效

3.1 高产典型多 在某县的示范区推广增产技术之后,水稻的亩产量全部都达到了600公斤,甚至有一部分达到了720公斤,比其他普通种植农户大约高出了250公斤/亩。

3.2 辐射面广 在领导的组织带领下,该县的均衡增产技术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5.13万公顷,辐射面达到了50%以上。这与技术人员、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带头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3.3 节本增效 在粮食生产中应用水稻均衡增产技术,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的作用。自从实施了水稻防早衰技术之后,该县某示范区的水稻增加的最高亩产量达到了68公斤,大大降低了每亩水稻的种植成本。

3.4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自该县普及粮食均衡增产技术之后,农民的年收入比以前多了25%左右,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第6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辽宁东港;椅圈镇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土地总面积24.47万hm2,耕地9.07 万hm2。拥有水田总面积5.33万hm2。2008年粮食总产量47.37万t,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东港市作为国家和辽宁省重点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粮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项目区属老水田区,地方投资有限,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农田灌排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项目区实施内容

东港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现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针对中低产水田进行改造,采取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配套田间建筑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椅圈镇1个乡镇,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 333.33 hm2,计划兴建田间配套桥、涵、闸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门26座,渡槽2座,分水农门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衬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现浇砼衬砌25.165 km,农渠预制砼U型槽衬砌55.7 km),疏浚渠沟65 km。通过综合改造后,达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农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效应[3-4]。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项目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解除制约该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有利于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项目区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水源充沛,宜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业,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前景较好;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发展稻田养蟹、虾、鱼等,农民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点、带一片、成一线、富一方”的效应,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3项目区节水措施

项目区节水措施主要是对现有斗、农渠进行硬化防渗;在农渠进口增设分水斗农门,在斗渠分水口处设置量水设施。渠道衬砌方案的确定:项目区水稻生产供水损失较大的环节是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渠道的渗漏损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的决定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拟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减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输水能力。初步选择2个方案,即浆砌石防渗方案和混凝土防渗方案,现将各方案优缺点比较如下。

3.1浆砌石防渗

结构形式:500 mm厚浆砌石护坡、护底。优点:抗冲流速较大,浆砌石抗冲流速可达3.0~6.0 m/s;抗冻和防冻害能力较强。由于浆砌石衬砌厚度大,大于冻深,采用浆砌石衬砌等于基础采取了部分置换,且加大了抗力,从而减轻了冻害;具有较强的稳定渠道作用,浆砌石属刚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稳定渠道的作用。缺点:不易采用机械化施工,需要劳动力较多,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劳动强度大,造价比较高。工程造价约为86元/m2。

3.2混凝土防渗

结构形式:面层为80 mm厚混凝土,下设400 mm厚砂石垫层。优点:混凝土衬砌强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衬砌能防止动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坏,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衬砌渠道可运用50年以上;过流能力强,允许流速大,一般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后,除解决渠道坍塌、冲刷外,还可防止杂草生长,减少淤积,便于管理,节省管理费用。缺点:适应变形能力差,易发生冻胀破坏,结构复杂,造价最高。工程造价约为95元/m2。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5页)

经方案比较,并考虑项目自身特点、该地区实际情况、工程造价及东港地区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成功经验,该次施工渠道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方案。

4综合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积1 333.33 hm2,可增产3 t/hm2,每年可增产粮食2 000 t,水稻及副产品的现行价格按2.0元/kg计算,则年可新增产值400万元;项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节水量为3 420 m3/hm2,全区共节水456万m3,可用于椅圈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项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养蟹、蟹助稻、稻增产、蟹丰收的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成蟹平均产量为300 kg/hm2,每年可产河蟹400 t,按12元/kg计,每年可新增产值480万元。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2 400 t,农民收入总额增加,纯收入增加40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56元。

4.2社会效益

项目区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输水状况,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适时、适量的计划供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4.3生态效益

项目区开发后,营造防护林可增加林网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既减轻了对沟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显减轻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减轻了风蚀和风沙的危害。同时可使农田防护林网内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发生变化,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更加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东港市水稻主产区为老水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过改造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是因资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设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建议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多家单位紧跟开发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开发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治理,以创造更好、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 刘晓春.东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新农业,2010(11):60.

[2] 胡振德.东港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J].辽宁科技参考,2001(6):30-32.

第7篇

1 主要做法

1.1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是确保高产创建顺利开展的前提。我县成立以县领导张怡春为组长的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采取领导挂帅、专家负责、上下联动、干群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专业搭配、“传帮带”的工作方法,把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每个高级职称专家带领2―3名年轻技术人员和农技指导员以及科技示范户组成高产创建指导小组,分工负责,做好协作。

1.2 强化技术指导服务 高产创建示范区结合我县生产实际,将关键技术集成组装,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技术模式,在高产创建示范区推广落实。高产创建示范片集中连片1万亩以上,每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明确1名行政负责人和1名技术负责人。每个示范片有1张方位图,标明地理坐标和面积;设计1张技术模式图,明确从种到收的全程标准化技术,方位图和模式图在示范片显著位置挂牌树立;建立1张农事日历,跟踪记录作物生育进展和重要农事活动。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促进稳产增产成熟技术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3 规范档案整理 建立高产创建文字档案和图片档案,重点对田间记录、测产数据、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等各种材料及时建档立案,同时严格按照农业部的有关要求做好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的网络平台数据采集、录入工作。通过规范档案整理,找出不足,积累经验,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1.4 强化机制创新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积极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高产创建,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耕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药、良肥、良机、良制配套。

1.5 强化督导考核 对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建设、测产验收、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建设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粮食高产创建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高产创建考核评价机制,有计划、分阶段抓好高产创建阶段性工作检查和指导工作,做好信息反馈,确保各项任务、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1.6 注重信息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高产创建实施成效、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和农民到示范区学习观摩,相互传授经验和技术,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粮食高产创建,推动高产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让全县种粮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用技术、提高产量的粮食生产中来。

2 主要成效

2.1 带动效果明显 在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示范区率先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迅速带动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同时,各示范区选址在交通便利,树有标牌,关键季节强化宣传、培训和观摩,增产技术不尽在示范区得到了推广,而且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学习运用。示范区30000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600kg,示范区20000亩玉米平均亩产超过800kg,辐射带动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42.7kg,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77.2kg,为粮食增产增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2 增强技术推广能力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构建以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及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骨干,以农民技术需求为主导。农民与技术人员充分合作,农民间相互帮扶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2.3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高产创建示范区,做到了看有典型、学有样板,保证了农民对先进栽培技术能够看得清、学的明、用的顺,取得明显效果。

2.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产创建为广大农技人员搭建了一个好的科技推广平台,以前农技人员大都是靠一张嘴、两条腿,自从高产创建以来,农技人员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充分发挥了农技人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巨大效应,大大提高了科技推广效果。

第8篇

关键词:高台县;玉米;高产创建;做法

1基本情况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下游,高产创建活动在巷道的殷家庄村、红联村、元号村、正远村实施,涉及27个社,1104户农户,总面积736.23hm2。项目区海拔1260~2100m,属典型的大陆荒漠草原性气候,光照丰富,全年日照时数2683~3088h,无霜期平均135d左右。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2734℃~

3567℃;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2140℃~3053℃。年降水量66.40~219.20mm,蒸发量1852~1923mm。灌水主要靠横贯县境的黑河灌溉;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9.70g/kg,速效氮71mg/kg,速效磷17.50mg/kg,速效钾182mg/kg,土壤潜在肥力壮,非常适宜玉米生长。根据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集中连片、整乡整村推进的原则,我们在巷道乡建立了万亩示范片,殷家庄村建立了千亩展示区,在殷家庄村六社建立了百亩攻关田。

2技术路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充分发挥项目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优势,加强项目技术培训,促进项目关键技术入户到田,综合集成推广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综合增产技术措施,达到节本增效、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目的。

3取得的技术成果

在省、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项目专家组的精心指导下,经科技人员和项目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2011年在巷道乡实施的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平均667m2产达到838.54kg,比下达的创建目标产量800kg,增产38.54kg,增产4.80%,比全县玉米平均667m2产795kg,增产43.50kg,增产5.50%。示范区玉米总产量达到925.58万kg。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垄膜沟灌、套种绿肥技术等节本增效技术,平均667m2增加经济效益120元,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32万元。百亩攻关田平均667m2产达到860.68kg,增产65.68kg,667m2增加经济效益150元。

4主要技术措施

4.1大力推广高产品种

根据往年试验示范结果,我们在项目村选择了抗逆性强、丰产性能好的新豫玉22号、正德304、金凯3号、613、中玉9号、沈单16号等品种做为主栽品种推广种植。经调查,新豫玉22号平均667m2产达到834.60kg,正德304平均667m2产达到865.30kg,金凯3号平均667m2产达到896.50kg,613平均667m2产达到802.30kg,中玉9号平均667m2产达到811.20kg,沈单16号平均667m2产达到816.40kg,充分发挥了良种的增产效应。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有正德304、金凯3号、富农1号、613、中玉9号、南玉8号、南玉5号、龙源201、新豫玉22号、张单379十个品种。其中产量最高的是富农1号,667m2产量达到917.80kg,金凯3号次之,产量为912.80kg,为下一年高产创建储备了品种。

4.2因地制宜组装配套新技术

在高产创建示范区,根据区域内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安排适应性好的高产品种,并根据品种特性,实行因种栽培、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在项目区推广了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736.23hm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36.23hm2;玉米全膜覆盖或半膜覆盖垄作沟灌技术133.40hm2,示范亩节水80~100m3。玉米垄作沟灌套种豌豆技术,玉米平均667m2产860.68kg,豌豆667m2产150kg,667m2增收250元。

4.3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采取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推荐施肥卡、开展施肥技术指导等方式,在示范区大力推广了配方施肥技术。在万亩示范片采集土样150个,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化验分析,制定配方施肥建议卡,引导农户按卡施肥,配方施肥面积达到736.23hm2,并引导农户合理选用肥料品种,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大力增施有机肥,综合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4.4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建立病虫害监测点,对示范片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监测与预报。示范片玉米种子全部采取种子包衣,种子包衣率达到100%,有效防治玉米苗期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全苗。在生长期内按时病虫情报5期,指导农户开展大田防治。根据全县玉米红蜘蛛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在玉米生长苗期,玉米红蜘蛛主要集中在地埂、渠边杂草上繁殖生活。提出了玉米红蜘蛛早春集中防治与中后期挑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即在早春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集中时间用高浓度的杀螨剂,首先对地埂、渠边上的杂草进行集中防治,其次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用杀螨剂对发生较重的地块进行挑治防治,防治面积达736.23hm2。

5主要做法与体会

5.1组织健全,措施得当为了把先进适用、成熟配套的玉米综合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采取了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的办法,成立了由行政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县、乡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采取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办法,将任务落实到人、落实到户、落实到地,确保了项目顺利开展。

第9篇

关键词 玉米增产模式;实践成果;陕西澄城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57-02

澄城县位于渭北旱原东部,地处东经109°40′30″~110°05′50″,北纬34°55′45″~35°27′05″。全县土地面积1 121 km2,现辖10个镇266个行政村1 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1.2万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362~1 272 m,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2.2 ℃,降水量574 mm,无霜期204 d,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达2 556.1 h,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农业县。现有耕地面积5.93万hm2,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和苹果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7万hm2,属澄城县粮食生产第一大作物,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1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以前,澄城县玉米种植面积不足0.67万hm2,平均产量3 750 kg/hm2,收入仅3 945元/hm2,效益不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玉米品种多、乱、杂,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少,种植密度低;盲目施肥,少施或不施农家肥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主要靠人力、蓄力操作,生产方式传统守旧;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农户之间互不干涉,劳动生产成本相对加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玉米价格不稳定,种植效益偏低;受市场商品经济的刺激,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生产劳动者主体趋于老龄化;现有的农技推广机制、推广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导致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打破传统的粮食增产模式,寻找粮食高产途径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2 玉米增产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005年以来,澄城县相继实施了玉米科技入户工程、玉米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等项目。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改革、勇于探索,先后实施了建设澄城玉米高产研究试验园和“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以合作社为纽带进行运作,健全了县乡村组全覆盖服务网络体系,澄城县春玉米连年丰收,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全县玉米生产水平全面大幅度提升。

2.1 健全工作机构,建立长效技术推广体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玉米高产项目工作,组建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项目区乡镇长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农技中心主任为组长、农技、土肥、植保等技术专家为成员的技术专家组,38名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技术指导组,并聘请粮食首席专家1名,技术指导组按专业特长进行优化组合并分为4小组,分片落实技术措施。实行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包点具体抓,技术干部深入村组到户抓的三级包抓责任体系。同时,建立了中心与指导员、中心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机具手的三重绩效考评激励体系,实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与奖惩考核机制,层层夯实责任,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标准实施[1-2]。

2.2 建立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园,建设长效玉米增产技术体系

多年来,相继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技总站联手协作,共建澄城县玉米高产技术集成百亩试验园。通过连年开展评比实验,包括播期、密度、栽培模式、品种、地膜(黑白膜)展示等多种类型试验,筛选适宜当地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集成推广澄城县“一增四改”技术,“一增”即增加种植密度,郑单958示范田为6.75万~7.50万株/hm2、高产田为7.50万~8.25万株/hm2。“四改”即改大棒型品种为中小棒型品种;改平播为地膜覆盖;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种植。“一增四改”技术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3-4]。

2.3 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长效示范带动体系

示范片根据澄城县粮食生产布局及生产特点,选择玉米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冯原、王庄、赵庄、安里4个乡镇为项目区,共65个行政村,0.28万hm2玉米种植地块为示范田,采取点、片、面带动法,在各乡镇建设百亩攻关田、千亩核心方、万亩示范片。百亩攻关田由专家组负责,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采取品种、肥料、地膜、机耕费全方位补贴办法,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建设高标准示范田;千亩核心方由专家组指导示范户进行建设,按照技术规程采取品种、地膜、机耕费等全方位补贴方法,落实关键措施,建设标准化示范田;万亩示范片由专家组指导、指导员负责、示范户落实三级共同建设,实行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核心方―万亩示范片的三级示范带动体系[5-7]。

2.4 以合作社为纽带,建设长效组织运作体系

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新机制,指导协助示范村建立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共成立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和服务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是在把农机手培养成种田能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农技与农艺的结合和实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全县玉米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机械化作业。

2.5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全方位覆盖的整建制推进体系

随着澄城县农技体系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县有农技中心、片有农技区域站、镇有镇农技站、村有农技推广点、组有农技推广员的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已经建成。目前全县设有农技区域站4个、农技推广点258个、农技推广员258名,推广网络体系的健全,彻底扭转了过去“网破线断、事无人管”的被动局面。现在,不论走到哪里,都有农技推广工作的根据地,都有广泛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父老乡亲,这一全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必将为澄城县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3 玉米增产模式的实践成果

借助中央1号文件的强劲东风,在上级各业务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县乡村干部及广大示范户的辛勤工作,澄城县玉米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玉米单产连年攀升,总产首次突破45万t,粮食生产实现了“四化”,即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农户生产实现了“三指一数”即种植时指田、收获时指地、收购时指点、交易完后数钱玉米生产发展良好。

3.1 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

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农资服务网点为依托,以玉米高产项目为支撑,以县农技中心技术服务为保障,在生产中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应用良种,统一测土培肥,统一栽培模式,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耕作,统一田间管理。群众应用补贴良种,彻底改变盲目用种习惯;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统一组织采购玉米配方肥,彻底改变群众盲目用肥习惯;统一机械化耕种,改变了传统的栽培模式,示范田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3.2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收入合作社在运作过程中,实现了技术指导与田间管理相统一,示范田在大旱之年,夺得了全面丰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田较同一区域、同等生产水平的普通田块平均增产2 524.5 kg/hm2,增产率达到了32.7%。澄城县丰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建立的双千亩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了12 937.5 kg/hm2,较普通田块增产5 437.5 kg/hm2,增产率达到了72.5%,示范田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据丰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宝来所说:应用配方肥可节省肥料投资300元/hm2,应用优质低价种子可节省90元/hm2,机耕费进行连片作业可节省270元/hm2,累计可节省生产成本660元/hm2。合作社的运作,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可为项目区农户增加6 213元/hm2。

3.3 玉米高产典型示范田不断涌现

2005―2013年,澄城县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得到部省级专家的高度关注与一致认可,2005年,澄城县玉米单产首次突破了“吨粮田”;2006年澄城县冯原镇迪家河村雷王伟0.232 hm2玉米示范田以单产18 937.5 kg/hm2创造了全国旱地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2007年,刘家洼富源村集中连片的的双千亩玉米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了12 121.5 kg/hm2,创造了全国旱地玉米大面积平均单产最高纪录;2012年,澄城县王庄镇店头村玉米达到了单产15 871.5 kg/hm2,实现了百亩连片产量超过15 t/hm2的高产典型,刷新了全省旱地春玉米高产的纪录;2013年,冯原镇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了13 293 kg/hm2,创造了澄城县旱地玉米大面积单产的最高纪录。

3.4 加速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是破解粮食增产瓶颈的关键举措,始终与乡镇村组密切联系,系统规划,统一种植布局,积极动员群众集中连片,规范操作。积极指导组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村组闲散机械,进行统一管理,变分散作业为统一作业,极大地提高了耕作的效率,玉米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5 生产模式深得民心

合作社的成立与运作深得农户接受与喜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农技中心技术指导,从合作社可购回放心农资,不仅质量有了保障,而且减少流通环节,又配送到田,农民既方便又实惠。二是通过合作社的运作,农户种粮成本降低,单产水平提高,农户乐于接受;机具手耕作效率提高,收入提高,机具手喜爱;合作社相应收取管理费,运作有了保障,农户、机具手、合作社三方都很满意。三是通过组织项目区农户,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开展示范户现身说法等活动,多渠道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新技术推广有了依托组织,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吉安城村残疾人杨德俊2013年种植0.53 hm2玉米,以合作社贷款500元,合作社将种子肥料送到地头,不足2 h就种完玉米。玉米产量达到了12 187.5 kg/hm2。由此可见,合作社的帮扶成果显著。

4 结语

通过8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澄城县的人文因素和生产环境,彻底解决了玉米单产徘徊不前与谁来种地的问题,实践出“技术攻关、行政推动、项目运作、整建制推进”的澄城县粮食增产模式。

5 参考文献

[1] 于永梅.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1):15.

[2]李洪文,高焕文,周兴祥,等.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3):44-49.

[3] 王辉,殷振江,李撑娟,等.长武县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1(6):18-19,56.

[4] 于秋霞.夏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中国果菜,2009(3):44.

[5] 鲁桂风.谈玉米高效施肥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2(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