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1:35:22
导语:在林业产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生态保护;林业产业;林业生态;和谐发展
林业兼具社会、经济、生态等3大效益,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林业生态则是在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的指导和引领下,通过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成分、多目标的组合合理、开发循环、结构有序的森林生态经济体系,具有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的功能,为人类居住创造和谐的环境。本文将围绕林业产业与其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1国内林业生态建设现状概述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森林资源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环境的恶劣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渐次开展,我国林业发展逐渐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指导的全新阶段。据权威数据调查显示,我国2015年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5.81亿万元,是2010年的2.6倍;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更是突破了1400亿美元的大关,是2010年1.5倍,成为名符其实的林产品生产与贸易大国,跃居全球首位。因此,推动我国林业产业的积极建设,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林业生态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意义
从整体上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源,如此才能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明确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在林业产业建设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但客观来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林业产业及其生态建设中的践行效果并不如预期所想。比如,部分地区一味追求GDP效益,完全不顾林业生态而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地方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林业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至负值。事实证明,建设林业产业的同时,必须兼顾林业生态效益,方可保障生态林业的丰富性。换言之,也只有如此,才能促成林业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从而带动林业产业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将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推动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林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根本,通过科技才能发展林业产业。因此,林业生产要倡导“科技兴林”理念,改变以往以自然资源及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科技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借助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数字林业”的开发与运行就是其中有效的途径之一,借助先进的科技信息系统,使得林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公开、透明、科学、精确,同时通过数据的科学采录与分析,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也更直观地分析了林木的生产态势,促进有助于林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3.2深化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林业产权制度是林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各项林业政策的基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完善了林业产权制度,但林业产权制度仍旧不够科学规范。因此,在确保国家和集体的所有权不改变的前提下,应准确把握制度改革试点的机会,适时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离林地或宜林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将使用权分配给一些更善于经营的主体,建立起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机制。同时,给予林权人合法权益,并发放林权证,使得林权人发挥主人翁地位作用,从而调动护林造林的积极性,为林业制度改革提供助力。
一、低碳经济、林业产业及林业低碳经济的概念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对外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其提出背景是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创造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各国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经济措施。(二)林业产业。林业是重要的绿色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下,林业概念得以进一步丰富,被定义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承担着林业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林木资源培育、种植、采伐、加工制作等方式制造各种各样的林业产品,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是国家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另一方面,林业作为绿色资源,本身具备气候调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森林景观等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类工艺事业。(三)林业低碳经济。林业低碳经济,指林业经济活动中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及创新等,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进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林业经济产出,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果。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林业低碳经济强调森林汇碳,主要手段主要是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最突出特点是经济活动低碳化,根本目标是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利用低碳技术减缓气候变暖,发展林业能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联合国召开第九次森林论坛,会上明确指出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肯定了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业为低碳经济提供绿色资源,如木制材料、能源产品等,它们具备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势,是低碳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控制、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需要的生态环境;第三,林业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解决了人民生计,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所在。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二)作用。林业作为低碳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中自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一,林业产业中的森林碳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汇功能储存碳资源,减少碳排放;第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持续造林、减少毁林等在缓解气候变暖上起着重大作用。林木具备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备调节水循环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人们的林业产业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森林的功能看,林业在碳汇产业发展和调节气候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应当不断发展林业低碳经济。
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发展策略
(一)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自身产值增速缓慢,经济产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为促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思路是主攻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林业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形态的企业。具体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业第一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森林培育业,加快森林增长,提高森林资源提升,有针对性的增加第三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夯实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对林业中的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限制过量生产,节能减排。在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主要有造纸业、板材加工业等,通过优化调整提高产能,促进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第三,加速发展林区文化产业、森林旅游业等林业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目前,人们对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为发挥林业的价值,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断的扩大森林覆盖面,控制林业退化、毁坏等问题,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编制植树造林、育林等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开展绿化工程,对荒山实行封、造、管等措施,积极开展退耕换林、防护林等建设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树相结合方式,统筹开展人工造林工程。对于哪些不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应当先封山,恢复山地植被,增强荒山育林条件,使之可以进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强植树造林宣传,增强人们的森林绿化意识,开创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局面,确保植树造林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林业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传统的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大冲击。为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强森林火灾防范、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第二,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护林地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强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第四,树立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育林、护林工作,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质量,维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四)构建低碳林业经济体系。低碳经济发展形态的提出,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应当树立大林业观,构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全力发展低碳林业经济。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林业经济体系,使林业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的接合起来,形成一套新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覆盖面、提高森林增长量,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五)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业。由于林业产业中的多数生产指标持续下降,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碍于低碳林业经济体系形成。这种情况下,必须需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碳汇业,为林业经济创收提供支持。林业碳汇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研究证明,森林覆盖面持续增加、林业资源退化减缓,可以明显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此,应当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庞大,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这为森林碳汇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业是可行的。发展森林碳汇业,创造林业产业增值的新经济点,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想要发展森林碳汇业,就要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在这方面森林生长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增长量,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开发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汇市场活动有序进行。(六)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质能源是生物体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新兴能源植物和各类传统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森林中的林木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是生物质能源生成的主要场地。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可以从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入手。在当前及未来林业发展中,坚持“不争粮地、综合高效、多元发展”原则,大力研发固体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气热电联产等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基地建设,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七)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低碳林业经济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作为一类新兴事物,其发展势必需要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林业经济活动具备弱质性特点,如果政府不给于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将无法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业执法机制,使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开,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成效;第二,落实简政放权,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的政务环境,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第三,加大经济投入,引进社会资本,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要引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与此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和林业经营管理,争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作者:彭辉 夏敏 单位:安化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辛姝玉,张大红.低碳经济背景下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4(4):357-362.
[2]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7):203.
[4]杨芳军,杨振安,党鹏,等.低碳经济视角下凤翔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3):84-86.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81
森林资源能够供应国家的生产,能够优化生存的环境,有效地抵挡自然灾害。但是,在现阶段的林业工作的开展过程,遇到了很多的阻碍,为了能够使林业能够稳定的持续的发展,就要对林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大力推进林业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以云南省黄连山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讨论如何改进林业的管理工作。
1 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林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森林还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
1.2 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林业产业的发展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随着森林的不断增多,对空气进行净化,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能够保证周围水资源的含氧量,净化水资源。
1.3 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粗放型逐渐的转变为集约型,林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农产品的发展,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多,还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变为环保型经济的进程。
2 现阶段林业产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权的结构比较单一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我国的林业属于国有企业,林业的产业结构就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我国的林业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2.2 没有重视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工作
由于现阶段人为的破坏,主要是工业、农业现代化建设,如: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造成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林业为了能够优化环境,开始大批量的种植树木,这样的做法,尽管森林的数量增加了,但是木材的质量却没有上升。林业工作者只是重视数量,没有重视森林的质量,导致了树木质量的下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的发展。
2.3 森林资源的使用率低
林木资源是很多企业生产的必要资源,比如:造纸业。这类企业在对林木资源进行获取的过程中,需要缴纳一些费用。但是国家的相关规定没有明确,如果企业过度的开采,将有什么样的惩罚,这就直接导致了,现有的森林资源分配不均匀,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低的情况发生。
2.4 林业部门对监管不到位
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的管理也逐渐的严格,但是,对森林乱砍乱伐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关的林业部门没有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直接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发展停滞不前。
3 根据问题给林业管理提出的建议
3.1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
森林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林业的进步。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的计划,建设完善的管理团队,提升管理团队的专业性,这都有利于提升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3.2 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率
要提高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林业的发展。要对林木材料使用的部门按照需求,合理的分配购买林木资源的比例,多出的部门要给予惩罚。要鼓励企业优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环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有效的减少林木资源的浪费。
3.3 对森林伐区加强监管力度
要重视对森林伐区监管,加大监管的力度。对树木的砍伐要有相关的文件,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砍伐取材。对于木材的使用过程也要给予相关的规定,对于生产产生的木质肥料,要经过加工,加以利用,更好地使用木材。
3.4 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提升保护森林的力度
要针对时下的木材使用的情况,对森林进行质量的培养,不能只注重数量的生产,要科学的结合树木的生长情况,地域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最合适森林生长的条件,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还要注意要对森林环境加强防火,森林火灾的破坏性极强,且对森林的损坏较大,所以要注意检查森林中是否存在火灾隐患。要注意对森林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要避免有虫害发生,虫害也会导致森林木材的质量下降。所以,要提升对森林的保护力度,才能更有利于森林的发展。
4 结 语
根据现阶段国家林业普遍的管理方式进行研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加强林业的发展与管理提出一些建议。云南省黄连山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领导十分的重视对林业的管理问题,根据现阶段的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工作,希望林业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种、林龄组成不合理
全县现有林种中,除1949年以来累计保存的人工林68056hm2外,其余占总数77.90%的是破坏以后恢复起来的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次生林,现有用林49401hm2。其中,幼龄林占48.5%,中龄林占41.8%,成熟林占0.14%,近成熟林占9.5%。
1.2低产林多
全县有蓄积的林地共231314hm2,活立木蓄积共8869056m3,由于林相差,不但蓄积少,而且出材率也低,平均仅28.2m3/hm2。全县经济林22057.8hm2,面积最大的板栗,挂果面积3.37万hm2,平均单产307.5kg/hm2,且70%以上为低产林。
1.3林业生产技术力量不足,经费欠缺
全县林业用地290472hm2,现有林业技术人员仅133名,每人平均负责面积高达2184hm2,极不适应生产的需要,有许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无力经办。经费不足,特别是用材林经费严重不足,是镇安县当前林业建设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一味“向钱看”单一抓经济林,并对经济林采取高补助的办法,势必排挤了用材林,结果造成林种比例失调,林种树种单一,生态恶化,降低了森林各方面的防护性能。
1.4市场营销和产品深加工机制不完善
没有龙头企业,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容易出现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和产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1.5管理粗放
用材林和经济林木的综合科管都比较粗放,病虫每年造成的损失在20%以上,施肥跟不上,单株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1.6经济林品种混杂,良莠不齐,良种所占比例低镇安县虽属核桃、板栗、油茶、茶叶、生漆适生区,种质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树种跟不上国内国际市场品种化发展方向的步伐,符合外贸出口的产品太少。
1.7密度过大,产量低用材林密度过大,未进行抚育间伐,也忽视了次生林抚育改造。经济林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多属群众自发栽植,密度过大,随着树体的增长,影响了树冠的扩张和通风透光,加重了病虫危害,结果部位少而且逐年外移,直接影响了产量和收入。
2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走信息产业化开发之路结合镇安县实际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认识问题,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林业开发产业工作真正提高到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农业的战略高度,进而转变观念促进发展。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镇安林业特色,让投资者来镇安投资办厂,扩大产品销路。
2.2增加科技投入,走质量、效益开发之路
2.2.1突出重点,狠抓基地建设。培养后备资源,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结合流域治理工程,生态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采取工程规划,狠抓集中连片工程和良种建园工程,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坚持科学整地,用良种壮苗精心栽植,及时管理,确保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2.2.2面向市场,狠抓良种建设。首先从优化品种结构入手,今后建园必须采用良种建园,加大嫁接改造力度,大力推广良种,确定适宜发展的最佳品种,创立有镇安特色的品牌产品。
2.2.3效益当先,狠抓综合科管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林业综合科管工作作为一件主要工作拿在手上,确定领导,制定硬件目标,严格考核。加强次生林的抚育改造、人工林抚育间伐、封山育林以及对经济林的“垦复、除草、施肥、修剪、防病虫”等综合科管,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2.3积极内引外联,走市场经济开发之路
首先必须使分散式、单一化生产向规模式、多层次、市场化方向转化,大力发展林、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形成产、加、销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格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产品的知名度,创立国内外市场的镇安品牌。
2.4科技领先,走科技开发之路
加强林业科技人员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组织林业科技和管理人员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专业有关方针、政策技术,学习林业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达到既会管理又能科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合格人才,走科技开发之路。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态建设;发展关系;探究
1、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1.1林业产业意义
林业作为一种基础产业,其实质上又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要求林业完成向现代林业的转型工作。现代林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最大效率的发挥森林资源功能获取最大收益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技术支撑的林业发展模式。现代林业的连带目的是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1]。
1.2生态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其进行破坏等负面作用,以积极的态度改善客观事物,实现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考虑,是人类对现状进行反思,提出的新想法,它主张摒弃对自然环境的剥夺式索取,放弃征服自然占有自然的错误理念,要求在发展中获取,在回报中发展。我国建设生态型国家的提出要求林业行业的发展务必重视生态建设。
2、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发展中林业产业已经和生态建设构成了一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模式,这也是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林业资源没有办法得到很高的保护,是林业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个缓慢发展阶段,这对林业事业整体发展与进步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没有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使得两者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导致了现代化林业产业发展的效果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提升。在部分林业发展中,由于产业管理部门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作用,使得产业发展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不符合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也对市场经济的提升起到了制约影响。在未来的林业发展中只有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构建出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才能够更快速的提升林业经济效益,从而保障社会生态规划建设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共同实现[2]。
3、分析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3.1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前提
林业生产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生态效益,这样是林业和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正确认识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可以更好的解决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推动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①林业生产发展状况;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想顺利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推动林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前提,只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生产发展才有意义。
3.2都需要技术的创新发展
要想加速林业产业发展,就必须创新科技,提高林业种植水平,提升品牌效益。如今,我国林业种植技术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林业种植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②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种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林业生产发展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林业种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林业部门必须加强人员培训。林业部门也可以在工作人员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提高工作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③缺乏技术研发资金。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资金利用率较低,资金过于分散,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④缺乏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机制可以为林业部门的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B建设都需要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自身的品牌效益[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着的矛盾问题,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只有不断的协调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林业生态建设更高的社会价值,实现林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推动整个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热情,使他们能够带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进行林业资源生产与开发,并且要运用现代化思想创新林业管理机制,鼓励林业工作员工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蒋敏元.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探究[J].北京林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13)56-57.
[2]董明明,徐开霞,刘文华.林业生态建设研究[J].林业科学,2015(38)68-68.
为认真掌握我县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全县掀起新一轮以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山区综合开发提供决策参考,结合林业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部署,县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班子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专题、精心谋划调研提纲,于4月20日至24日,分别深入三个国有林场、部分乡镇和挂钩联系村就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自然气候条件:我县地处滇中湖泊高原区与哀牢山地的接触带,全县最高海拔为北部乡镇哨冲尼白木克山2551米,最低海拔处在县城东南部元江江边259米,县城海拔为1420米。全县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占83.8%,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等。县内主要河流属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全县四季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8.8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923.1毫米,北回归线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无霜期达307-310天,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林业资源优势:我县现有林地面积349.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7%。其中,国有林面积133.5万亩,集体林面积216万亩。截止20__年,全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确权面积245.1万亩,确权率达100%;全县目前种植杨梅5万亩,柑桔2.25万亩,竹子5.57万亩,核桃11.13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162.27万亩,纳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70.27万亩;全县已建农村户用“三结合”沼气池2.05万口,占全县农户数的28.8%,沼气示范村237个;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52%。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全县杨梅、柑桔、竹子、核桃等林果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群众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已成为种植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近350万亩林地中,除已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条件不适林地,可规划用于发展林产业面积超过90万亩,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林地开发潜力巨大。
林业产业规模布局及效益:1997年,我县制定出台《__县山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__县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了六大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使山区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好培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龙朋、新城为主的竹产业,以异龙为主的膏桐产业,以异龙、宝秀、坝心为主的杨梅产业,以牛街、龙朋为主的核桃产业,以采伐林场、牛达林场、龙朋林场为主的__松用材林产业,以采伐林场为主的优质梨产业。规模接近和超过5万亩的有竹子、杨梅、膏桐、柑桔等;接近和超过10万亩的有核桃、桉树等;超过100万亩的有__松。20__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2.1亿元。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20__年林业总产值为2.1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7%,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
产业化程度低: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目前三个国有林场经营困难,林场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属资源消耗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产经营仅能够维持目前的温饱水平。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相关的配套改革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林业保险、低效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
转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林改成效的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过严,指标分配及使用规定不灵活、不合理、不及时,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林业生产经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林农拥有了林权证,林木林地相当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开发经营制度设立的许可条件限制太多,审批程序严格且复杂,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不利于林农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而市场经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可谓瞬息万变,经营机遇稍纵即逝,再加上一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指标限制,林农不一定可以从自己的林木林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林业经营受限太多,机制不活。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生产需求脱节,试验示范基地及林产品新技术显示度不够,示范作用不大。尤其在我县林产业推进过程中,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低,林业科技的导向、扶持和支撑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县在9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林业部门主抓核桃生产,当时推广的核桃品种应该说还是适应我县的气候土壤条件,但保存下来的很少仅为4万亩左右,占当时已发展总面积20%。究其原因,管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管理,就是要加大科技支撑、科技服务和科技普及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掌握运用科学种植及后续管理的适用技术,核桃产业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当时林业部门的科技支撑、服务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尤其是林业科技普及覆盖面不广,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导致了全县核桃保存率低。
三是林业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中央和省、州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扶持,但还存在项目资金配套少,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加快林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习惯于平均分配,投资效益不明显,回报率不高。加之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林木林地抵押贷款等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社会和林农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阻。如20__年我省确定发展核桃产业,掀起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热潮,但每亩核桃的项目经费仅安排30元。我县是省级确定的核桃基地县之一,但我县县级财力薄弱,无力从县财政资金中专项安排核桃产业发展扶持经费,我县发展核桃就靠省级配套的30元来运作,产业发展经费压力过大,困难不小。据测算,20__年核桃育苗成本每株为4元左右,每亩仅苗木就需投入40元,加之肥料、农膜、打塘等投入,每亩核桃造林成本就需100—150元。我县今年在牛街镇扯直村委会建立的万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共投入200余万元,每亩投入超过150元,造林质量得到必要的经费保障,各项造林指标完成较好,该基地已被列为州级核桃生产示范样板林基地。
三、加快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表现在我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功典型范例。__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山、能够为广大群众致富提供可靠途径的希望也在山,发展林业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宏伟蓝图。根据我县自然气候条件、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国家及省州重点扶持项目、国际国内林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县干部群众认知程度,建议全县重点抓好核桃、油茶、膏桐、竹子、速生丰产用材林及林下资源开发六大林业产业,力争到20__年发展特色林90万亩,人均拥有3亩特色林,林农从林业产业发展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推进以核桃、油茶、膏桐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好牛街、异龙、龙朋等6个核桃种植基地建设,从20__年起,年均发展核桃6万亩以上,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35万亩(其中美国山核桃15万亩);在海拔1200米以下干热河谷地区,抓好膏桐种植,使膏桐面积达8万亩;结合石漠化治理和低产林改造,从20__年起,每年发展油茶1万亩,使其面积达10万亩;积极推进林(竹)纸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桉树、杉木、竹子等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和笋材两用林生产,使其规模达到40万亩(其中竹子10万亩),着力打造全县重要的林(竹)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坚持“长中短结合,以中短养长”,大力推广林菌、林药、林禽、林果、林花等林下经济,充分开发林下资源。
二是牢固树立抢抓机遇意识,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争取广阔空间。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为我县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我县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紧紧抓住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核桃基地县的机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到35万亩。要紧紧抓住我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林农主体意识明确、有强烈开发林产业愿望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__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
三是及时启动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造成目前我县林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制上的制约,基层林业工作者、林权所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龙朋镇己冲村委会拥有林地面积28400亩,林改确权到集体12100亩,确权到农户16300亩,可用于低效林改造的林地约10000亩,但由于受当前审批制度制约,目前,仅开发利用1000余亩,大部分林地闲置放荒,干部群众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一致要求林业部门给予特殊支持政策,以开发利用林地发展林果产业。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中,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我县工作方案,按照“简化审批程序、放宽政策界限、方便群众办事、取消部分许可”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审批简便、有利发展”的管理制度,形成林权所有者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林业主管部门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林业生态环境得到科学保护的森林经营机制,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建议分类放开林木采伐管理。竹子、桉树等人工林在县内可自由交易,采伐不受生产指标的限制,无需采伐审批和运输证,鼓励和支持林农积极发展人工造林,充分保障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二是进一步放宽采伐限额管理政策界限。改变目前木材生产指标一年下达一次的规定,放宽到一次下达五年的生产指标总量,取消年度指标不得积累串用的规定,允许林权所有者在下达指标总量内自主生产经营。三是进一步简化采伐审批程序。改革现行的采伐审批程序,审批环节建议由现行的5个减少为2个,缩短审批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四是推行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放宽政策界限和简化审批程序后,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采伐审批公示制度,实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五是建议取消商品材和非商品材采伐分类管理,对木材生产只实行指标总量控制,进一步为森林经营创造良好条件。六是支持引导低效林改造。建议进一步放宽低效林改造条件,抓紧制定低效林评判标准,组织编制低效林改造规划,优先安排低效林改造采伐指标,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县林业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可靠平台。充分发挥我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功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我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将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列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二是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林业生产经营需求,建立我县森
林资源评估机构,为林木林地规范流转提供服务;四是不断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政策,放宽营造林贷款条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加大林业科技普及力度,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创造高质量服务环境。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中,要注重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既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又要大胆放手多试多闯。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扶持政策、优势林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等知识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林农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发展路子。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利用一切手段努力加强林业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林农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操作、靠得住的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退休后在龙朋镇国建村定居的州茶桑果站原站长李应福多年来一直为山区林果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并手把手带出村子里一批青年农民技术员,今年春节前后村子里先后有30多个年轻人出外为各地林农开展果树嫁接服务,每天每人收入100—200元,最高的可达到400元。正因为有这批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国建村已成为全县林果种植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村。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选派林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进修提升,并为科研院校林产业研究推广提供良好服务,争取将我县建成省内科研院校重要的林产业发展科研示范基地。四是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随着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乡镇林业站不仅要成为基层林业行政管理工作站,更要成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成为基层技术报务网络的关键接点。五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在现阶段我县财力难以保障的条件下,我县可充分利用三个国有林场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如采伐林场20__年在王家山林区进行采伐迹地更新中成功引进桉树新品种种植,发展规模20__亩,目前长势较好,预计五年后可实现产值20__多万元,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一、林业产业发展优势
1.林果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昌吉市现有鲜食葡萄3500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工镇、六工镇、大西渠镇,品种以红提为主,搭配品种有巨峰、夏黑、克瑞森、红巴拉多等近8个品种。贮藏保鲜库720座,库容量8万吨,每年贮藏葡萄5万吨。注册鲜食葡萄合作社26家,种植面积近1333.3公顷,种植规模在33.3公顷以上的有11家,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有5家,带动农户发展葡萄种植478公顷。合作社通过农户入股,将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种植,通过鲜食葡萄“产、存、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鲜食葡萄生产、管理、存贮、销售“四统一”。鲜食葡萄销售主要通过商家上门收购、合作销售商、进超市、进批发市场、自销等方式。近几年来,已逐步销往广东、北京、上海、湖南、安徽等地,尤以惠祥果蔬合作社鲜食葡萄主销全国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综上所述,鲜食葡萄实现规模化种植,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2.酿酒葡萄和酒庄现状及优势分析
目前,昌吉市共有葡萄酒庄9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000吨左右,在全州仅次于玛纳斯县。创立了印象戈壁、遗韵干红、西域使者、爵士庄园、那克西王等12个品牌近80个品种系列的葡萄酒。近年来,昌吉市本土葡萄酒分别获得国际奖项6个、国内奖项7个、疆内奖项4个,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畅销渠道进一步畅通。以一韵酒庄、重力酒庄、印象戈壁为代表的酒庄休闲旅游业已具雏形,初步形成了餐饮、健康教育、葡萄酒文化展示、现场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模式。葡萄酒庄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全市酿酒葡萄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3.种苗花卉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昌吉市苗木花卉总面积3320公顷,苗木、花卉品种达200多个,规模66.7公顷以上生产、销售公司12家,苗木专业合作社35个。目前,昌吉市分别有省级苗圃、自治区林木良种苗木穗条冷藏库1个,有自治区重点林木良种生产基地2个。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具有示范引领和特色的企业有4个,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全市524个经营户的发展,1万余人从事种苗花卉产业服务,全市年出售各类苗木647万株,667米2平均销售收入约8000元,667米2投入约3500元,三产投入约1000元,667米2销售纯利润约3500元以上,年销售纯利润约9711万元,农民人均来自种苗产业纯收入970元。
二、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产业政策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对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引进、选育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苗木、花卉品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创建等重视程度不高。
2.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质量不高,发展缓慢
一是种苗花卉生产还是以个体经营和家庭经营为主,品种多而杂,苗木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生产能力严重滞后,未形成规模化、品种化、良种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种苗花卉企业。二是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面积较多,果品品质不高,新品种引进、培育、推广少,技术对产业的支撑力度不够,优势特色品种不明显。
3.缺少技术,发展后劲不足
技术力量薄弱,有效的新技术不能及时普及。多数农户缺少技术,不懂管理,实际生产情况与干果经济林需要的综合丰产精细管理相差大。森林旅游业起步晚、底子薄,从景区建设的前期投入到景区运行管理,缺乏资金来源和技术人才,致使发展不平衡。4.林业产业链条短林果种植技术粗放,广种薄收,果品品质低,档次下滑,销售价格不高,外销途径受限;有机、绿色产品认证意识不强,品牌意识弱,市场认知率低;未形成统一销售集群,合作社未向建成区域性、产业性联合社转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培育品牌的意识不强,“产、存、销”一体化的利益链没有形成。种苗花卉标准化生产能力严重滞后,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产品结构优化缺乏;新品种引进、培育、推广种类少,缺乏突破性品种,技术对产业的支撑不够;种植模式落后,未形成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能力差;规模化的种苗花卉龙头企业少,品牌意识淡薄,带动效果不明显,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大型的苗木集散中心和网上交易平台,行业信息不对称,市场开拓不足,竞争力较弱,覆盖范围偏小,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紧缺并存。
三、林业产业发展措施
1.林果产业发展措施
①打造高水平联合社,提质增效,创新产品经营销售方式对经营业绩优良、收益较高、带动效果明显的合作社予以扶持,按照“一乡一社一品牌”的模式建立联合社,发挥合作社各自优势,确定职责,明确分工。依托福林葡萄合作社、舰辉合作社率先在全市成立三工镇鲜食葡萄种植协会,形成集“生产、管理、存贮、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葡萄种植联盟,力争在3年内,建立鲜食葡萄联合社4个。通过联合社的示范带动,优质果园的建设带动,有效整合资源,提品质,促销售,引导带动更多农户向精细化种植转型,实施有机栽培管理。推广品牌效益,对林产品统一包装、统一粘贴品牌标识、二维码标识,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最终创建昌吉市葡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②立足特色优势,规范引导,发展“新、优、特、精”特色林果产业坚持“稳定面积、优化品种、更新技术、提质增效、开拓市场”的发展思路,以三工镇福林葡萄合作社、舰辉合作社、六工镇惠祥果蔬合作社等为代表,加快优质标准化示范园、葡萄简约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改良林果品种,推进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提升果品产量和品质。③推广葡萄酒产业发展,打响品牌,实现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依照昌吉州第一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打响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品牌,实施国际葡萄酒城行动计划。依托芸农庄、重力酒庄、一韵酒庄、华阳特酒庄,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通过酒庄带动农家乐及酒庄旅游文化,2017年新增酒庄+餐饮+旅游+酒文化产业园经营模式2家。以昌吉市美食文化节为平台,举办昌吉市葡萄酒节,提高葡萄酒知晓率,扩大影响,促进酒庄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
2.种苗花卉产业发展措施
①补短板、去库存,推动种苗花卉产业发展一是去库存,增加农民收入。要发挥苗木花卉产业,必须要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资金保障[1],利用“项目建设年”有利契机,结合林业重大项目建设,由林业局牵头,将新疆兴惠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江南园林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昌吉市家林苗木专业合作社、昌吉市利博苗圃等苗木企业联合,成立苗木花卉协会,积极与各项目部对接,推广使用本地苗木,带动种苗市场去库存,解决种苗销售难的问题,带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借助农益宝电商平台和移动、联通短信及微信等通信工具,各类销售信息,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典型带动,示范突出,稳步发展,提高品质。要增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就必须培育龙头企业[2],依托各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六工镇、滨湖镇、佃坝镇、大西渠镇、中山路苗圃村稳步发展40公顷集中连片、树种多样、规格齐全的“精、特、优、新”高档绿化种苗基地。在二六工镇、农业园区,引进花卉新品种8~10个,发展花卉种植面积在20公顷以上,带动全市苗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高规格、精品造型、私人定制苗木方向发展,提升苗木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将苗木销往全疆各地,逐步打开疆外其他省份及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②重融合,抓延伸,推动林下经济及特色养殖业发展依托新疆兴惠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林下养殖的土鸡加工,打造“好食客”品牌,发展线上互联网、线下实体店发展模式,产品销往北京、西安、浙江、广东等10个省份,月销售额达到30万元左右。发展有机牛、羊、马肉产品,水产产品,有机蔬菜加工等,带动昌吉市新林苗圃、昌吉市利博苗圃与特色养殖企业强强联合,开展精细化苗木管理和林下养殖加工、销售,辐射带动周边种苗经营户发展林下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使其成为振兴林业产业经济、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作者:吴咏霞 单位:昌吉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一、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全县辖10个镇4乡,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61%,小集镇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29.41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7.1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4.2%,低于全国、高于全省全州均匀水平;全县建成街道61条,总长50.69公里,总面积8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12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4平方米,绿地率17.3%,绿化覆盖率22%,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化面积8平方米;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自来水厂12座,年供水量580万立方米,其中县城年供水量273.7万立方米,县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7%;建成农贸市场28个,面积6.1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建成共用照明路灯1170盏,其中县城890盏、高杆组合灯3组、交通指挥灯12组;建成简易垃圾填埋处理场2座(县城、广通各1座),日处理垃圾80吨,垃圾桶500只、公厕90座。*县城随*大道、世纪大街、新禧大街、恐龙艺术广场、贸易步行街、南北片区一期工程的实施和广电、电信、电力、*、工商、*小学、*镇政府、国税大楼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建成投进使用,*县城建设、发展的城市主体骨架已经形成,并开始散发出现代化城市气味。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一)加大城镇规划编制和执行力度。城镇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城镇建设的法律依据,是指导城镇建设的“龙头”。近年来,通过广泛宣传,深化规划指导建设的规划“龙头”意识,树立了“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思路,着力以完善各项规划编制体系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编制报批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及其余13个乡(镇)的集镇总体规划后,并以县城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了《*县城道路专业规划》、《*县城给排水专业规划》和《*县城环卫绿化规划》等专业规划;同时,对部分重点和特色村镇编制了专项规划,包括《*保护规划》、《*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开发具体规划》、《炼象关保护规划》、《*村建设保护规划》、《*村建设规划》、《广通国际物流园区总体规划》;20*年组织完成了全县14个新农村试点村规划编制,20*年组织完成了40个试点村规划编制;20*年,按照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促进广大农村依据规划科学地进行建设和整治,高效、低耗、低污染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我局以仁兴镇为试点启动了村庄规划。在编制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的执行刚性。一是采取多种传媒加强城镇规划的宣传力度;二是加强治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建设项目的依法实施;三是加强对建设项目审批后的跟踪监视和治理,严厉杜尽和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违法行为,全县城镇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二)加大城镇建设力度。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我局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争取早日建成“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点的现代产业城”的目标,多方谋划,多措并举,把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心和首要任务。一是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及城市化发展目标,确定20*年底至2009年,用3年的时间,投资10亿元分三期逐步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带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及其它关联度大的建筑建材产业的发展,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增长。20*年至今,已启动了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侏罗纪大街向北延长线、世纪大街向北延长线、小北厂至西山村东西向36米街(*大道)、世纪大街至*一中东西向24米街(学府路)、*南路向南延长线、产业大街、龙城中学32米大街及西河河道绿化景观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1.7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工程投资1.88亿元,完成88.89%。二是按照《*县城总体规划》,以“就近就地搬迁安置”及“解决农民生活出路题目”为原则,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规划了西山小区、厂房小区、官洼小区、小台子小区等六个居民居住小区,以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其中小台子居住小区和官洼居住小区已按照规划启动实施。三是围绕“以县城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广通、碧城等重点中心城镇建设和*、土官、罗川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努力构建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要求,把碧城镇与广通镇按综合发展的模式逐步建设成为县城的副中心;仁兴、一平浪、高峰建成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集镇;土官、勤丰建成以发展产业为主的城镇;中村、和平建成以城郊服务型为主的城镇;*、川街建成以旅游型为主的特色集镇。全县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着,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重点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城镇格式。
(三)城镇建设治理不断得到强化。
1、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治理不断强化。城市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工作,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执法难度大,需要常抓不懈。针对城市治理工作中的热门、难点、易反弹题目,切实加大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等的经常性治理力度,与县级各部分协同作战,进行专项整治,有效解决市容市貌“六乱”题目,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树立了*对外窗口的良好形象。
2、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治理不断强化。对建筑行业的治理,坚持规划许可证、设计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招投标、开工许可证、工程质量监视、施工安全监管等一系列一条龙的治理制度。一是严格实行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准进登记备案制,加强资质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二是加强建筑业、房地产业从业职员培训,进步治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是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工程廉政合同》、《建设工地文明施工合同》三合同制度。建筑业、房地产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招投标治理不断强化。推行建设项目低价中标制度,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交易为工作重心,按全州同一标准和程序运作,严格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制、招标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招投标备案制、工程监理制、三方取样见证制、工程量增减三方签证制、预结算分离制等制度。对我县治理权限范围内(投资50万元一300万元)的招标工程,严格按相关制度办理。同时,自2004年9月以来,根据省、州有关规定,招标工程必须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为切合优越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依据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从节约建设资金和保证工程质量两方面考虑,严格按照省建设厅文件要求,在全州较早采用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进行评标,该办法体现了公道低价中标的原则,突出了投标人综合实力的考核,大大节约了招标人的投资,节约了国家和集体资金。采用工程量清单评标后,淡化了标底的核心作用,从机制上杜尽和预防了打探标底信息、泄漏标底的行为发生,从源头上遏制了*行为的滋生,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投进,采取低价中标后,累计节约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保证了工程交易行为的公平竞争,有效杜尽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4、工程质量治理不断强化。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治理制的要求,严厉基本建设程序,始终重视加强质量治理,把质量治理放在首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认真组织做好设计施工图纸的审查,确保设计科学公道;二是认真加强对进场材料的检测及施工过程中(水稳层、级配碎石层等)配合比实验强度等的检测,将检测数据作为工程质量监视治理的重要依据;三是明确监理单位责任,加强对监理职员的治理,保证监理职员认真负责的履行好监理职责,做到客观公正;四是派出专人到施工现场对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监视治理,并积极解决施工方碰到的题目,搞好协调,做好服务,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工程质量稳步进步。
5、投资治理不断强化。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节约建设资金,一是在招投标过程中,采取低价中标的原则,公道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二是做好预算审核,公道确定拦标价后进行招投标;三是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增加投资,对建筑材料涨价和不可预见因素等相关题目严格按照工程合同约定条款和相关规定执行,对涉及工程量设计变更增加投资严格审核把关,工程量是否变更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由工程建设协调指挥部决定,工程量变更多少由施工现场甲方代表、监理、施工方共同签证。确保了投资的公道化、规范化治理。
(四)城市建设融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不断的探索,我县城镇建设治理采取政府投资一点、社会融一点、城司投一点、施工方垫一点等办法,在城市建设融资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采取BOT、TOT的企业化运营方式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解决政府投进不足的题目,实现城市建设投进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深化城镇供水、城市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的改革,积极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一是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准进机制,在同一规划和规范治理的条件下,开放公用行业建设、运营、作业市场,加快县城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场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投资开发供水、公交、公厕、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治理。二是做好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政府规范定价行为,对投融资方式规范化运作做出具体规定,增强投资者的吸引力,吸引投资,促进项目的较快组织实施,让投资者和政府实现双赢。三是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市政设施、环卫、绿化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作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市道路为载体的道路、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通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大力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和各类资金投进市政公用事业,逐步形成了多元投资、多家经营、共同发展的格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来建设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2、积极建立目储备库。以项目争取资金,搭建融资平台,保证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县城西河河道排污整治工程、专项普通商品住房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恐龙艺术广场及商贸步行街开发建设工程、联络线向北延长线建设工程、世纪大街向北延长线建设工程、小北厂至西山村东西向36米街建设工程、世纪大街至*一中东西向24米街建设工程、*南路向南延长线建设工程、东西向横穿种猪厂32米街至320国道等八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已获得省州补助及信用合作贷款近2亿元,为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约定施工方垫资建设。在签订施合同时与施工方约定,任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至工程完工只拨付70%的建设资金,30%由施工方垫资,其余资金一年后支付。并从20*年起,经县委、政府研究同意,所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施工方垫资70%建设,待工程竣工验收结算后支付其余工程款,由政府按银行同期利率贴息,大大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题目。
三、存在的主要题目和难点
(一)对经营城市重要性的熟悉不够。在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固然逐步建立了政府投资、部分出资、群众集资、开发融资等多渠道筹资的机制,树立了经营城镇的潜力大有可挖思想观念,初步形成了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式,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经营城市工作的逐步深进和广泛实施,一些题目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从总体上看,经营城市的观念滞后、思路不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力度不大,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够,“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发展。
(二)缺乏顺畅的投融资机制,融资难。为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扩大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的政策和规定,为积极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政策导向。但经营城镇还是一个全新的理念,需要不断地深进探索和实践,如何经营好城镇,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增强城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按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城镇化进步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5—2万人口到城镇,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1.5—-2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需投进1.5—2亿元资金计,每年需投进2.25—3.75亿元建设资金。*县城要实现全州次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城,至少需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近7平方公里,市政公共设施需投进4一6亿元,根据现有的城镇建设投资体制,难于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的市场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体,固然在经营城镇方向作了一些探索,但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仍然比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进还是依靠县财改,既使财政负担加大,又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尽快搞活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步伐,走市场化的路子,盘活城镇资产,为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进城镇投资提供平台,扩大投融资渠道,城镇建设才可能有大的突破。此外,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城镇治理水平低、产业支撑不力等题目也制约着城镇化发展,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改革创新城市建设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来推进城镇化发展,才能解决制约城镇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
(四)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规模较小。我县多数建制镇是由自然经济条件形成的农村集镇演化而来,普遍存在地域城镇人口偏少,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辐射能力偏弱等题目。城镇化的规模小、气力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既不利于进步投资效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资源,终极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五)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由于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不够,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期把握不准,出现了有项目没土地的矛盾。
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围绕一个目标。牢牢围绕建立全州中等次级城市及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城”的目标任务,进步对经营城市重要性的熟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把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举措和关键环节,积极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或移交)、TOT(转让一经营一移交)、BOO(建设一拥有一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通过经营城市,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其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城市的集聚力、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承载力得到显着增强,真正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发挥城市资产综合效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培植两大产业。一是大力培植城镇房地产业。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为基础,以治理作保障,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专项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低收进群众廉租房建设力度和步伐,努力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开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是大力培植建筑建材业。加强对建筑企业资质、招投标、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等监管,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建筑建材市场行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简化审批程序,创造宽松环境,从政策导向、技术改造、资金张罗等方面积极支持以奕标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业发展和全县建筑企业的改组、改造、合并及资质达标升级,使之培强做大,实现“造船出海”目标,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进步城市化水平。
(三)强化“三个责任”。一是强化党建责任制的落实;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强化“责任追究”等四项制度的落实。通过强化三个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治理、培训和教育,进步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本领,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进步工作效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建设事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四)狠抓四项工作。一是狠抓社会维稳工作。要以县委书记大接访领导干部大下访为契机,针对城镇规划建设治理中涉及到的规划调整、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占道经营、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等引发的矛盾和题目,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至上”的思想,认真进行排查,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服教育工作,为城市建设创造宽松有利环境,减少建设阻力压力,推进城市建设速度、质量与效益的进步。二是狠抓城镇详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具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争取多方支持、多方投进,加快城镇详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具体规划的编制,科学公道确定城镇片区布局,街区建筑风格,广场、园林小品特点等,从而达到城镇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便于城镇规划的调整、控制和组织实施,体现城镇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三是在抓好现有8条大街建设扫尾工作的同时,狠抓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二期专项普通商品房、低收进廉租房及北片3条道路等建设工程。已开工的要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定期完成。没有开工的,特别是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要紧跟和抢抓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加快规划设计、项目列项、评审报批、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融资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扩大城镇规模,改善城镇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四是狠抓城市治理工作。要把县委主要领导对城市治理作出的新指示和的新要求,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两手抓,两不误,齐并进。针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园林绿化等城市治理中的“六乱”题目及热门、难点、易反弹题目,与县级相关部分协同作战,增强经常性巡查治理和突击性专项整治相结,着力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在进步城市的良好形象上加强治理,狠下功力。
关键词:丘陵地区;林业改革;林业产业;发展与增长
一 前言
上个世纪中后段,林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重点产材区的出材量很高,外部因素对林业的发展拉动很大。进入新世纪后,林业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国家开始加大了森林的种植却减少采伐,另一方面林区百姓更多选择外出务工为家庭收入渠道。本文主要以林业改革,尤其是以后林区人民生活发展的变化和科技进步背景下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方向为主线,结合伊川县的地域特点,探索丘陵地带林业发展的新途径。
二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概述
1.产权改革。
从集体经营转向分户经营或者小组经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的制度供给,而是建立在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迄今为止,各级政府虽然强调保持林农对林地的使用权的稳定性,坚持要分林到户,然而在林业改革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到生产队这一级,既保证了适当释放了林地经营的灵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林地依旧原有的规模经营。制度的安排与技术是分不开的,现有的林业制度安排,是在现有的技术无法实现分户经营条件下进行的,而过度的集中又导致收益的不清晰,所以分林到组成为一个可替代的次优选择。
2.经营改革。
经营的改革体现在主要资源种植主体以及种植类型的发生的巨大变化。从种植主体的角度讲,过去林区的用材林的种植基本上都是在一些政府的林业重大项目的扶持下进行的,林农自主的种植行为几乎很少,一方面,大面积的种植需要大量的资金,前期投入较大;另一方面,林农对收益的预期较弱,因为政策的不稳定和权属的不清晰。但林农此时选择的却是收益性较强的经济作物,如核桃、水果等。
3.市场改革。
林业的市场改革主要体现在木材的销售环节上,林农越接近市场,获取的市场信息越多,讨价还价的能力越强,说明木材销售的便利程度较高。近几年林产品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波动明显,说明了木材价格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加强。在调查中发现,木材的收购价格明显低于销售价格,木材收购价格大约为销售价格的80%左右。
三 中西部丘陵地带林业发展的现状
1.农户对资源的依赖性。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出近年来林区农户生计得到改善,表现在农户收入稳步增长;从收入结构可以看出,由于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林业的产出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越来越显著。但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林业收入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体部分,但是家庭总收入更多的是依靠外出打工来维持。在调查中发现农户家庭基本都有外出人口在外打工,其打工收入构成了家庭经营收入的主体。
2.农户对放活经营权的需求。
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林改以后,农户对林地的自主经营权仍然受到很多限制,这样的政策对于林地经营是没有意义的。要真正做到放活商品林经营权,就应该赋予经营者根据市场要求和森林自身规律经营林地的权利。对于经营大户而言,要在经营自上给予其较大的自主空间,并在采伐安排上对其实行政策倾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大户对成过熟林采伐的需求。
3.农户对开放市场的需求。
从我们河南省的整体情况来看,林业市场开放程度并不高,从造林、到采伐、再到销售,每个环节的限制条件较多。从村级调研结果来看,集体林区林业经济明显缺乏活力,在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下,农户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虽然林业部门一家进山收购的模式已经彻底改变,但目前指定的十几家有资质的收购公司,既存在着收购区域及收购价格上的互相约定,又形成了一定的垄断。现在老百姓获得外界林木价格信息的渠道并不畅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其在购销活动中处于劣势,从而应得利益难以保证。
4.农户对取消税费的需求。
虽然规定林业税费由收购公司负责交纳,但由于目前的收购体制仍带有很强的垄断性,收购公司很容易将税费支出成本转嫁到木材价格上,或者说,林业税费的征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木材价格的提升。与此同时,农户采伐成本(特别是雇工成本)却在大幅提高,二者共同作用,挤压了农户从事林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导致其生产经营积极性降低,从而有悖于林改目标的实现。征收税费的阻力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农户税费的彻底取消,征收林业税费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老百姓认为不仅不该收费,还应该提高造林补助以及公益林补偿标准。
四 推动中西部丘陵地区林业发展的思路
从根本上说,林业要取得发展,离不开政府科学合理政策的制定。笔者认为,林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以当地林业资源禀赋程度为依据,以增强林地资源承载力,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为核心目标。
对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且农民生计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地区,尽量实行"还权于民"的林业政策,提高农民对资源的可支配程度,通过技术培训与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大林地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人均林地资源占有量较少,林业生产对农民生计影响程度小的地区,不一定严格执行分山到户的政策,而应鼓励其发展多种经营方式,促进社会资金的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生态区位重要,且林业生产对农民生计影响程度小的地区,则应以生态效益为重。
任何政策的提出都应以支持农民生计的改善为导向,如果农户可以长期不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现有生活水平,那就应跳出农村研究农民生计问题,密切关注农民赖以生存的产业类型,对劳动力集中就业的主要行业实行政策倾斜,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并通过立法及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外出务工农民合法权利和基本生活水平,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非农化。如果农户打工收入的不稳定性极强,则要从维持生计的角度加强社区林业资源的保障功能,在保证农户获得资源收入的基础上,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