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1:35:40
导语:在生育率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旅游景区湿地是整个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环境基础,但是由于今年来不断的开采和污染导致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解决。保护景区湿地以及景区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整个生态平衡实现均衡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实现整个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保护好景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的开垦
目前我国湿地的面积在大量的减少,盲目和过渡的开垦是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很多湿地都被开垦作为城市建设的部分,胡乱的开垦导致很多生态系统失衡,作为生态景区的湿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时湿地的面积逐步减小,湿地的生态功能显著下降,多样性减少,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不良现象。
(二)现今,湿地污染是我国生态方面面临的最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
湿地污染现象不仅严重危害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污染水质。然而,生态景区的很多严重的污染很多来自当地的生活污水或者附近的工业污染导致的,除此之外还由于游客的不正确的行为及遗留的垃圾所导致的污染。当然很多生态景区的的资源除了污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度使用。比如很多游客都会在景区内进行大量捕抓经济鱼,鱼类资源被严重破坏,这些都影响着湿地的生态平衡,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性大幅降低。生态资源的过量使用导致资源存储量大幅降低,同时也会严重的影响整个生态景区的和谐发展,
(三)当地保护措施不够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地区都没有重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更没有重视生态旅游景区的湿地的功能和重要性。这也是当下很多湿地导致污染的重要问题,只有我们提高了重视度才能更好的保护上台系统。而同时,经费也成为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点。
(四)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牵扯面广泛,涉及的部门也很多,不同的地区部门在湿地利用和湿地开发的道路上,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最大化己方的利益,造成了非常大的矛盾。生活中常见的采油、旅游、捕~、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等,都是在湿地上进行,这都是非常大的利益。而出现问题时,造成的矛盾也就难以调和,严重影响的对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保护。
二、如何保护
(一)规范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法律对于湿地保护这一块儿正处在探索和补足期,缺少针对性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现在与湿地保护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分散在《水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一些相似的法律中,湿地的合法管理、保护利用、可持续开发、依法监督等都存在各种各样不足的地方和现象,这不仅影响到湿地保护的有效性,也使同种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缺少完善的湿地保护法情况下,湿地保护的工作很难进行,只有通过完善湿地立法工作、建立起有效且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湿地的合法保护和合理开发,才能从根本上,一步一步的解决这个问题。
湿地的保护工作,离不开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的作用,尤其是基础的,于县、乡一级建立的管理体系,更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起完善的,遍布各层的管理设施也是湿地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关于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出台、实行以后,管理设施的存在性更是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是否施行的重要保证机构。
(二)通过科技手段支撑湿地保护工作
现在的湿地保护的研究和同等的科技支持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观测、保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都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的规律发展。因此要运用到当下科技手段提升对生态系统的定期观测和动态测试体系,掌握湿地的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为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科技的支持和科学的依据。
(三)提升工作人员监管意识
现今湿地的保护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现在全社会都还缺乏湿地应该保护的重要意识,对湿地存在保护价值和重要性缺少正确的认知。需要先关部门重点加大湿地的重要性宣传和保护措施施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另外,湿地工作人员是面临整个湿地保护的直接工作人员,提升其相关意识更是重中之重,只有真正发挥工作人员的相关意识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需要加强教育的宣传,同步同等的把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作为重中之重的政策来实施。采用多层次、多方向的宣传活动,向群众和干部宣传生态湿地不可或缺的功能和效益,提高保护湿地的意识性。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72-1
0 引言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冲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城市的园林绿化制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是城市生态建设和改善城市生存环境的重要环节。我国东北地区的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特殊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东北主要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部分农田绿地面积急剧缩小,不透水的建筑和水泥地面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东北地区城市变热,而热量交换能力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强,给城市的生态建设带来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纬度较高。通常情况下,常绿树木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少。同时,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如内蒙古兴安盟地区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7-2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以下。这种自然气候状况下,给城市的园林绿化带来不可回避的难题。
然而,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态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大连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9%,人均公共绿地达7m2,是第一批国家卫生城;沈阳城市绿地率达到了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被国家评为森林城市;长春,赤峰等城市的园林生态建设也在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1 科学提高东北地区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质量
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早晚温差较大。东北地区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由于东北地区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这些自然气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态建设。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也大大影响了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提高东北地区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必须统筹好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对城市植物生态功能性及生态适应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对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做出科学的规划。
1.1 要统筹好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园林绿化大致可以分为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维护三个方面。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园林绿化需要城市的经济建设作为依托;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态建设又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和谐发展。园林绿化与建设要融入到城市整体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1.2 城市植物生态功能性及生态适应性
选择适合东北地区气候特征的植物,是搞好东北地区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考虑到所选植物能够发挥多大的景观功能和生态效应,另一方面,也必须要考虑到所选植物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选择绿化植物要从东北地区实际气候情况入手。对于东北地区可以选择如乔木类的黑松、章子松、云杉、银中杨、水曲柳等植物。
1.3 对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做出科学的规划
对城市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功能性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城市生态建设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园林绿化做出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测评。在采集完相关数据、指标后,可以采用专家评估的德尔菲法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从而对不同时期的绿化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
2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讲究实效
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同时,城市的生态投入不会像其他投入那样在近期内取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可能的、因地制宜的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档次”。切勿生搬硬套,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达到低收入、高效益的目的。选择适合东北地区生长的植物,从分考虑到植物对东北气候适应性。
2.2 园林植物的技术管理
目前,城市对绿地的技术管理,属于市政园林管理部门,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单位、学校、公园等也有专业的机构负责一定范围的绿化管理。这些管理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切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从温度、湿度、阳光、土壤、空气等多个因素入手,注重植物的微小变化,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2.3 加大普及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城市的生态建设市民应该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只有全民动手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园林绿化与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意识,保卫城市园林建设的成果。提倡居民“见缝插针”把每一个城市局部绿化好。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城市中现有古木的保护,城市中的每一株古木本身就是一处绝佳的自然景观,也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3 结语
影响东北地区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因素有很多,气候、纬度等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因素的努力,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手段,对城市进行绿化和生态建设。通过种种有效的措施建立生态良好的森林城市,为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鲁敏,张月华.沈阳城市绿化植物综合评价分级选择[J].中国园林,2003,7:66-68.
[2] 徐涛.长春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问题析论[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关键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
[中图分类号]F42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34-03
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绿色”已然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所追求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之下,绿色环境、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食品等都逐步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黑龙江省地大物博,所拥有的物产资源更加绿色天然,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随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不断发展,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也随之而来,其区域品牌竞争力较弱便是其中较为主要的问题之一。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想要有所发展就需要去竞争与创新,竞争力弱的事物只能够故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对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而言也是如此,注重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品牌竞争力,是促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发展的关键部分。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现状及趋势1.1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品牌本就是我国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其不仅开发起步时间较别省早,而且不论是发展速度、规模、质量,也均在我国名列前茅。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产量便已经占我国绿色食品产量的1/5左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收入更是黑龙江农民生产者的最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黑龙江省省内绿色食品的不断发展,其区域内部的绿色食品品牌竞争便开始形成与发展。且由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在资金方面也较为不足,这些都一度让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变得混乱,缺乏良好的竞争力。时至今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可谓是陷入了瓶颈期。
1.2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发展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区域内部绿色食品品牌恶性竞争现象较多。并且,随着其他地区绿色食品品牌竞争力的增强与发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其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反而不断地加以显示。发展资金的欠缺、发展规划的模糊、发展技术的落后都成了制约其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2]。当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发展也并不是必然下降,只要黑龙江省相关企业部门能够对其发展制定出良好的规划,并增强其发展资金与专业人员,那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发展则有可能进一步突破创新。
1.3发展特点
总的来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发展特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目标不明晰。从发展目标来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一度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对于自身区域品牌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系统化的规划。
(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内容较为局限。从发展内容来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内容主要针对于地区内部绿色资源,传统型特征十分明显,无法满足于新时代环境的发展需求。
(3)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模式较为单一[3]。从发展模式来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区域内部及出口发展,在国内其他区域的发展力度较为不足。
(4)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效果较为不足。从发展效果来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效果较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品牌竞争力及优势的不足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优势及不足2.1优势之处
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发展优势来看,其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地理区域、充足的文化经验都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要素。
(1)自然资源的优势。从自然资源的优势来看,黑龙江省地大物博,虽然位于我国的最东北之端,但是却拥有十分著名的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保障,极其有利于绿色食品的种植与生产[4]。
(2)地理区域的优势。从地理区域的优势来看,黑龙江地处平原,属于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天凉爽潮湿,非常适合种植大豆、马铃薯、甜菜、亚麻等生育期较短或喜冷凉的作物。也很适合种植水稻、玉米、早熟马铃薯等高产作物。这些作物不仅能够提升黑龙江省农作物生产的经济价值,而且也是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的最主要条件之一。
(3)文化经验的优势。从文化经验的优势来看,自古以来,黑龙江省便被冠以不适合于人居住的名号,那是因为在古代,黑龙江省优质的自然资源还未被开发,地理区域优势也不明显[5]。时至今日,黑龙江省已经拥有充足的农作物生产经验,当地居民及企业对绿色食品的种植与生产都有了自己的技术与技巧,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经验优势。
2.2问题与不足
(1)区域品牌混乱且缺乏竞争力。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区域内品牌的竞争发展却是十分混乱的,甚至存在一些恶性竞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良好竞争与发展。另外,在此区域内,各个品牌的绿色食品良性竞争力度是十分欠缺的,缺乏良好的竞争力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总体发展。
(2)发展流通性及创新性较为不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流通性是比较局限的,尤其是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其区域自然优势开始下降,很难与其他地区绿色食品品牌相竞争。加上其区域品牌竞争缺乏创新力度,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有些故步自封,不符合时代与受众们的双重需求。
(3)营销手段与应用技术较为落后。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以技术手段为基础,以营销手段为前提,但是营销手段与技术手段在黑龙江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中却都是十分欠缺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的营销手段与相应的生产技术都较为落后,为其区域品牌的竞争力与创新发展制造了一定的难题。
2.3造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问题的原因
(1)缺乏系统化的发展规划。想要保证区域品牌的竞争力,让区域品牌有规律、有目标地创新发展,那么相关的部门及公司企业就应当为区域品牌的发展制定出系统化的发展规划。对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而言,缺乏系统化的发展规划,不仅让其区域品牌形成了恶性竞争的局面,而且也降低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2)缺乏强有力的发展资金。缺乏强有力的发展资金,是造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发展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于现今处于瓶颈期的黑龙江绿色食品区域品牌而言,其发展需要规划、技术、创新和流通,而能够实现这一切的便是发展资金。注重对原始发展资金的累积,便能够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竞争力注入巨大的推动力量。
(3)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力量。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专业性技术力量的匮乏,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力量。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注重对专业性技术力量的学习与累积,对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都有所作用。
3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1应注重加强对区域品牌竞争的宏观引导调控力度
从相关政府部门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的角度来看,想要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竞争力与发展力度,就应当首先从发展规划的角度入手,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宏观引导调控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制定部分鼓励黑龙江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的政策,让其发展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同时也能够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进行规范,避免恶性竞争与区域品牌发展混乱的现象出现。而相关公司企业更应当对自身公司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制定最合理的发展规划,充分地发挥出公司的优势,完善发展中问题与不足的现象,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铺垫好前提基础。
3.2应注重加强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资金的投入
在拥有系统化的发展规划后,相关政府部门与公司企业则应当注重加强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资金的投入。充分地认识到发展绿色食品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下的重要意义,让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能够拥有充足的发展资金,从而使其从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发展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与创新。以资金投入的形式帮助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度过瓶颈期,为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
3.3应注重构建起具有专业技术的区域品牌竞争团队
除了充足的发展资金之外,相关政府部门及公司也应当注重构建起具有专业技术的区域品牌竞争团队,从技术角度出发,帮助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发展积累专业性人才与技术。技术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在日常的生产发展过程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公司企业应注重对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构建起属于自身的区域品牌竞争团队,并注重对相关专业生产技术、营销手段的学习与积累,每一个发展角度都要给予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提升自身的区域品牌竞争力。
4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论述,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看出,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发展优势来看,其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地理区域、充足的文化经验都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要素。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发展的问题与不足来看,区域品牌混乱、缺乏竞争力、流通性与创新性的不足、营销手段与技术手段的落后都是影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发展的重要部分。而造成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则与其发展缺乏系统化规划、缺乏发展资金,及缺乏专业性技术力量是密切相关的。针对于此,想要去有效地提升其区域品牌竞争力,那么便绝不能够从某一个方面入手,而是应当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加以促进与发展,注重加强对区域品牌竞争的宏观引导调控力度、注重加强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资金的投入、注重构建起具有专业技术的区域品牌竞争团队,整体性地让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吕佳,孙艳萍,石丽英.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1(18).
[2]刘黎黎,穆久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8).
[3]周云峰.绿色食品及其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关联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0(5).
[4]周云峰.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销售效率研究[J].农业经济,2010(5).
关键词:生态城市 住区 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绪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问题不断涌现出来,我们所赖以居住的生活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突出表现在对绿化环境破坏、土地浪费、水资源污染、能源的低效率使用等。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反省,又开始了对城市建设的控制,同时也引入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对土地,交通,居住建设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要求和规划措施。住区在城市的功能布局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在生态城市中,特别注重其建设质量。住区中最直接反映生态城市思想的就是绿地的建设,然而住区绿地环境逐步破坏,渐渐影响着人们的居住质量,同时也给生态城市的整个生态网络也带来影响。
二、关于生态城市的涵义
生态城市这个概念最早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从生态学角度可以试着这么理解,生态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这里面所提及的充足的绿地系统也包括住区的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从绿色生态上满足人们的生存要求,这才是生态城市中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三、生态城市中住区绿地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满地铺张开来,以生态城市为理念的城市建设也在进行中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尤其是在住区建设中。过分强调住宅的开发强度、高度、密度,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住区绿地的生态意义,使得住区绿地在建设时与生态城市规划的思想发生脱离和摒弃,应当引起探讨和思考。
3.1忽略整体规划,欠缺足够绿量
3.1.1住区绿地没有融入城市系统中
许多住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论自然条件如何,忽视环境中原有树木、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完全平整地块之后用全新的人工布局来代替,散失了原本地块中自然的乐趣。与整体生态城市建设欠整体考虑,只是单独在处理地形和地貌,没有充分融入生态城市的生态网络结构里去。在地块的再设计过程中,绿化又成为了建筑布局之外的空间填充,绿地的组织显得单薄。
3.1.2住区绿量较低,硬质景观过多
生态城市规划时首先要保证其城市的整体绿地率,住区的绿地更是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住区的建设仍然过分强调硬质景观的建设,占用了有限的绿地面积,使得小区内的绿地分布零散,绿地总量降低,绿化效果得不到体现,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种群的构建。同时,硬质景观设施较昂贵的运转和维护费用也给居民们带来了负担。
3.2植物物种单一,忽视立体种植
3.2.1绿化植物种类单一,缺乏特色
绿化苗木是植物造景的基础,苗木的规格、种类、质量等关系到植物造景的效果。一些设计师为追求树种的新、奇、特,选用很多外来树种进行绿化配置,忽略了其生长所需要的气候条件,导致这些外来树种生长不良,反而弄巧成拙。设计师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让那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造成绿化建设植物品种单一,缺乏自己的特色,也更加体现不出地方特色来。
3.2.2忽视立体绿化
由于居住区环境空间有限,立体绿化会加大绿化效果的视觉冲击,对周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调控作用。立体绿化的形式包括棚架式、附壁式、篱垣式、立柱式、护坡式等等。目前我国在垂直绿化方面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垂直绿化的形式较为单一。
四、生态城市中住区绿地生态建设策略
住区绿地建设存在现象和问题会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产生影响,因此住区的绿地建设要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和要求,从住区的绿地其本身的休闲功能和生态功能出发,在生态城市规划的控制引导下进行建设,即从绿化景观和植物配置两方面来说。
4.1强化绿地景观
4.1.1整体统一,融入城市生态网络
生态城市规划强调有机统一,融入自然系统中去,绿地同样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应该个住区的绿地系统整体架构在一起。住区的绿地系统建立要从整体出发,统一考虑内部绿地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结合,要注重与周边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把整个绿地系统融入到生态城市规划中去。比如在住区入口绿化,道路绿化与周围绿化系统交融在一起,使住区内外的绿化系统连接成网络,保持空间的联系性。另外绿地建设中结合住区内部水环境,内外结合,吸引生物进入住区,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融入到城市的生态网络中去,实现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1.2生态引导,保证适宜的绿量
整体以生态城市建设思想贯穿,通过整体的生态网络构架,在生态的引导下,保证住区的绿量适宜,使得能够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绿量的多少能够决定排氧、碳汇能力的大小,因此住区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要保证适宜的绿量。
住区绿地建设时,应该减少硬质铺地景观。硬质铺地的过多会占据大量的绿地,使得小区的绿地分布零散,绿化数量和效果得不到体现,因此建设时控制硬质材料在绿化建设使用,增加自然材料的使用比如碎石,鹅卵石,渗水砖等,满足基本的活动场地需求的前提下,更多把空间留给绿地。路面停车场可以采用植草砖、植草格等设施,既可以解决路面停车问题,又可以还原一定的绿地,保证绿地率。
增加乔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绿化覆盖率。可以在住区的主干道旁种植大乔木;宅前道路以灌木为主,配以少许乔木;公共绿地可以结合锻炼设施,老年人活动场地,儿童游戏场地种植大乔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化的覆盖,既为人们提供遮荫之处,同时又能产生很好的生态效应。
4.2合理植物配置
4.2.1因地制宜,搭配多元
生态城市规划中要求因地制宜和物种多样性,在多样的物种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生态效应。首先根据城市自身气候特点,在现有本地乡土植物中选择一些既能优良生长又具有一定观赏效果的树种,其次就是在满足生态良性循环和谐协调的前提下,辅以具有较好生态效应的外地优良品种,配置力求多元搭配具有四季常青、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的物种,满足住区植物群落中木本植物种类至少应该在50种以上。这样在植物的造景和色彩上通过多元的搭配、组合和变形处理形成多样植物群落景观。
4.2.2层次分明,空间多样
除了因地制宜和搭配多元外,住区的植物配置应该注重其层次性。绿地不管从生态效应还是景观品质上来说都要考虑植物配置的层次,因此建议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注重以乔―灌一草复层种植结构为主的绿化形式,就是乔木居上,灌木在中间,草坪则在最下面,形成上中下的层次分明的复合结构,易建立起多样的植物群落空间。这样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绿量,进而提高绿化生态效益,释氧固碳、蒸腾吸收、减尘滞尘、杀菌与防风等。另外要控制草坪面积,草坪面积不宜过大,草坪应多与灌木和乔木结合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地布置。
4.2.3立体推行,绿化复合
生态城市在绿地系统建设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推行绿化的立体建设,住区绿地也要整体考虑绿化复合。立体绿化是节约土地、绿化、美化居住区空间的有效办法,同时,它的生态效应也相当明显,具备增湿、滞尘,降噪、调节气温、吸收大气污染和抑制热岛效应等功能。
①屋顶绿化
在屋面上覆盖绿色植被,绿化进行分层处理,设计应需考虑结合雨水回收利用设施,通过屋顶绿化的土壤渗透,过滤、净化预处理雨水中的污染物,然后通过收集装置回收用于浇灌绿化。另外屋顶绿化的设置应和公共建筑综合考虑,在社区活动中心屋顶建立屋顶绿化,结合屋顶平台布置活动设施,丰富了绿化景观,同时也供人居民休闲、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②阳台绿化
在阳台周边设置种植槽,种植落叶植物或攀缘植物,依靠植物生命的周期变化来适应地球气候的季节变化,以保证冬季最大限度的日光和夏季极佳的遮阳效果。同时还可以考虑住宅底层采取架空结构,将架空层进行绿化设计,架空立柱进行绿化,与居住区内的绿化形成有机的连接,使得建筑物外绿化带与内绿化带形成一个整体。
③垂直绿化
在住宅墙面(尤其是西墙)种植爬山虎一类的攀缘植物,通过植物的覆盖带走建筑一部分热量,考虑到建筑的散热,可以在西墙上设计由柱子和圈梁组成的构架,并设置种植槽和集中喷灌系统。在夏天,当植物垂吊在构架上时,构架与墙面之间的间层就形成了良好的通风竖井,从而加强了西墙的散热性能,避免了直接种植的弊端。
五、小结
面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住区绿地系统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将生态城市的理念渗透到住区绿地建设的各个阶段中,通过整体统一规划包括从住区绿地融入城市绿地网络,合理控制绿量以及保证多样的生物空间等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住区绿地的生态修复、改善环境及景观休闲等功能,以此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效应,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宝忠,王彩霞.《城市绿地研究综述》.城市规划学刊,2004
旅游中心城市是反映城市在空间交互作用网络中所处中心地位的概念。某区域的旅游要想快速发展,其间必有一个凝聚力和辐射力很强的中心城市(或城市联合体)作为增长极,从而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2016年11月已经将锦州市列入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名单。辽宁省旅发委2017年3 月提出,辽西地区文化趋同,区位一体,旅游发展要走区域合作一体化道路。锦州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辽西中心城市是锦州市发展的中心任务。确定锦州市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地位,研究其发展措施,是促进辽宁省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锦州是辽西走廊旅游区的中心城市
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形象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综合性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旅游城市的特色和客观实际综合状态的等级,也是旅游者对旅游中心城市所持有的印象和评价的总和。
辽西走廊不是行政区划,而是自然地理概念,是指西起山海关沿渤海湾东行,到医巫闾山之间的辽宁西部渤海湾依山傍海的狭长地带。辽西走廊旅游带,泛指行政区划的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朝阳市、阜新市辽宁省西部的五个行政市。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形成的因索来考察,还是从旅游资源的硬件条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规模、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来考察,锦州既是辽西走廊传统的地域中心和经济中心,也是辽宁西部沿海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更是旅游资源的中心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丰度的角度。从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的四项指标进行调查,辽西走廊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个,其中属于国家级的22个,占辽宁省总数的41%;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处,占辽宁省的42%;2014年有A级以上景区79家,占全省30%,其中4A级风景名胜区14处,占全省29%;有全国优秀旅游城市6座,占全省38%。
对各市县的旅游资源在辽西走廊地位的指标角度测度, 锦州市、兴城市两个城市的丰度值R最大,均大于1。从丰度值R最大的这两个市的区位条件、历史因素、经济规模、发展潜力的角度分析,锦州市是市级行政城市,是辽西地区地理中心,也是经济、文化、金融、商贸的中心,与周边各市相距多在100公里以内,应当确定锦州市的资源丰度值R在辽西走廊居于核心与统领地位。
二是城市节点中心性指数。依据城市节点中心性指数,将辽西走廊旅游发展节点分槿个等级:锦州旅游中心性节点T达到1.00,应当为一级节点;兴城、葫芦岛、盘锦、朝阳、阜新的中心性指数均小于1,属于二级节点;其他各县级市属于三级节点。锦州市的旅游产品在辽西走廊居于核心与统领地位,是辽西走廊的旅游地理中心城市。
二、旅游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的缺憾
国家旅游局已经在2016年将锦州市列入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名单,但是,这只是说明锦州市的地理区位和旅游资源占有优势,不能掩盖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的事实。锦州市旅游业在供给侧结构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性问题。
存在着自身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旅游经济总量偏小,旅游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的矛盾。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锦州旅游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速度缓慢。2014年全省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是18.47%;辽西走廊5个市平均占比25.31%;锦州市占比达到19.75%,高于辽宁省的平均数,也达到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要求的15%的指标。2015全年全省旅游收入占GDP比例12.95%;辽西走廊平均占比14.50%, 高出辽宁省平均值。但锦州市占比11.28%,在辽西走廊最低,也低于辽宁省的平均值。锦州市的旅游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对周边各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势,没真正形成或没有起到旅游中心城市的作用。
存在着优良的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不足的矛盾。旅游业整体发育不良,开发程度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的深度开发不够,产品链有待延长。旅游产业各要素发展不配套。“吃、住、行、游、娱、购”各业缺乏紧密关联和完整配套。旅游产业结构处于不完善、不深入、不对称的初级发展阶段。
存在企业数量不少,单体规模较小,运营模式单一,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小、散、弱、差”,缺少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43家旅行社大多数还是作坊式的经营,只有四家是国际旅行社,没有一家进入中国百强旅行社。从旅游的供给结构来看,锦州市旅游的“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缺少名牌。要调整旅游供给结构,提高旅游产品质量,“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存在美誉度较高但知名度偏低的矛盾。锦州市的旅游资源品味厚重,国内的专家、游客都给予较好的评价,有着较高的美誉度。但是由于整体宣传力度不够和营销手段的陈旧,知名度还不高。锦州市在辽西走廊旅游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急需率先突破。
三、提升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地位的策略
推进辽西走廊旅游一体化发展,锦州市必须努力调整供给侧结构,整合旅游资源,突出产品特色,实现率先发展与突破,提升旅游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强化中心城市的极化和扩散功能,带动整个旅游经济带的稳定发展,加速辽西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明晰旅游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定位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空间。锦州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应当定位为:辽西走廊旅游发展的中心城市。开发和整合走廊旅游资源,加强区域旅游产业联合,建设“京辽通廊”黄金旅游线。
锦州市政府要积极建议省旅发委,由省政府出面协调,打破各市行政区划限制,成立以锦州市为中心的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合作组织――辽西走廊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旅游资源普查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辽西走廊旅游发展规划,制定统一的业内竞争规则,完善旅游利益协调机制。各市政府机构应该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产业扶持政策并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应该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锦州市政府要坚定的树立起辽西走廊五市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更为主动地牵手各市,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并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辽西旅游一体化建设。
(二)着力打造和组合特色旅游精品
围绕“红、绿、蓝、金、白”等五色旅游,继续做好锦州市旅游发展的“馆、海、山、寺”四篇文章。早日形成以笔架山作为主题景区的滨海经济开发区旅游区,以万佛堂与奉国寺为主体景区的义县旅游区,以闾山与北镇庙为主要景观的北镇旅游区,以纪念馆、北普陀山为主体景观的市内旅游区新格局。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由点的发展带动面的发展。
要加大力度进行产品组合,打造有特色旅游精品。要利用我们山海林鸟荟萃,寺塔碑馆齐全,已有三带、九区、五镇48景空间布局的优势,着力提高锦州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级。构建好“大闾山生态文化旅游带、渤海海滨休闲度假带、锦州都市旅游综合发展带”,完善旅游示范产品体系。将笔架山岛和天桥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加速推进北镇市、义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与申报。
继续强力推进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以温泉休养为核心,倾力打造“珍奇之泉”的温泉旅游品牌,把锦州建成辽宁西部的温泉旅游名城,努力构建龙形温泉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总体布局。将适合冬季旅游参观的宗教塔寺、展览馆、兴城古城等联系起来,极大缓解冬季旅游淡季的缺憾。
以锦州市的特色旅游产品,拉动和促进葫芦岛的山海风光旅游带、朝阳市的红山文化史迹旅游带、阜新市的宗教朝圣旅游У姆⒄梗适时建立辽西走廊旅游集聚区。
(三)着力担负起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
在辽西走廊率先组建政企分开的不依赖原行政区政府的区域旅行社品牌集团,开发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线路,成立直通各市旅游景点的巴士总公司,鼓励旅游景点联营,着力改变辽西走廊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局面。
在锦州市这个辽西走廊的中心城市举办会展、演出、节庆、赛事、贸易等活动,辐射周边,提升锦州市的城市凝聚力。
加快锦州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世博园、东湖公园、南山公园的后续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加快星级宾馆的改扩建工程,早日解决历届政府都没有解决的小凌河无水的尴尬局面;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等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加速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提升锦州城市接待功能。
率先在锦州市组建统一的辽西走廊旅游网站,提升锦州中心城市的统领地位,统一宣传口径,促进区域旅游融合。构建辽西走廊五市联合统一的旅游数据库、旅游门户网站,加强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区域旅游的各项业务服务、信息咨询等的网络化、数字化与标准化。早日实现区域内4A级景区wifi全覆盖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四)加快旅游购物与旅游纪念商品的发展
在以道光廿五百年贡酒、锦州小菜、锦华烧鸡、锦一顺炸鸡、锦州什锦小菜、干豆腐、沟帮子熏鸡、义县化石等土特产和传统工艺作为主体旅游商品的基础上,提升已经引起游客极大兴趣的锦州烧烤、软陶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关注度,丰富旅游商品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二人转、杂技、木偶、京评剧、文学书画作品及各种体育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发挥其在引客入锦,营造旅游氛围方面的支撑功能。
关键词 绿盲蝽象;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天津大港
中图分类号 S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43-02
绿盲蝽象(Lygus lucorum Meyer-Dür,Hemiptera:Miridae)属昆虫纲半翅目盲蝽科,主要为害棉花、桑、麻类、玉米、冬枣、苜蓿、药用植物、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种作物[1-2]。大港地区从2000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冬枣,2002年开始,绿盲蝽象成为为害冬枣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了冬枣的产量和品质。
1 发生规律
绿盲蝽象在天津大港地区1年可发生5代,世代交替严重。绿盲蝽象以卵越冬,一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越冬卵产在冬枣树的树皮裂缝内、枣股鳞片下、断肢、剪口和抹芽的残桩内以及树盘下的烂枣、浅层土壤或杂草中[3-5]。根据2013年春季田间调查结果,绿盲蝽象在上一生产季节抹芽或剪枝梢所留的短桩处产卵最多。以冬枣树木上抹芽残桩(一般是枣股上木桩)越冬卵块作为调查单位。在调查的冬枣园内,冬枣树落卵率100%,枝条落卵率100%,木桩平均落卵率为51.2%,每个卵块平均有卵88粒,最多为152粒,靠近棉花地的冬枣园残桩落卵率100%。绿盲蝽象卵呈长口袋形,长约1 mm,黄色,卵盖边缘无附属物,在残桩处卵分多层堆集。第2代及以后几代的卵块或卵堆多产于嫩梢、嫩叶等幼嫩组织内。绿盲蝽象越冬卵孵化气候条件是空气相对湿度在65%以上,连续5 d日平均气温达到10 ℃以上,卵开始孵化。由于卵的越冬场所、分布的深度不同,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不一致,导致卵的孵化时间不集中,第1代一直持续到6月初孵化结束,从而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进入4月下旬以后,温度已完全达到卵的孵化条件,湿度成为制约卵孵化的主要因素。如发芽期浇灌枣园或降雨,为越冬卵孵化提供了湿度条件,使卵进入集中孵化时期。5月开始每次降雨后就形成一次卵孵化高峰。第1生危害期在5月上中旬,主要为害冬枣幼芽、幼叶;第2代危害期为6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冬枣枣吊、花及幼果。开花盛期及坐果期为1~2代绿盲蝽成虫大量发生期,是影响冬枣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期。果实速长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成虫迁出枣园。3、4、5生期分别是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且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给防治带来了较大难度。第5代成虫于8月底至9月初开始迁回枣园产卵越冬[3,6]。
2 危害特点
绿盲蝽象若虫和成虫刺吸冬枣树幼芽、嫩叶、花蕾、幼果、嫩枝的汁液。在大港地区冬枣树上,绿盲蝽象危害最严重的是发芽期、开花坐果期和幼果期。冬枣树生长点被绿盲蝽象危害后,不能正常发芽展叶[7-8]。枣吊被害后则成弯曲状,随着危害加重,被害枣吊及叶片干枯。另外,枣吊被害后形成疮口,极易成为细菌性疮痂病的发生点。嫩叶受害后,呈现失绿斑点,后随叶芽伸展,枯死斑扩大,出现不规则的孔洞,使叶片残缺不全。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而后干枯脱落,造成冬枣树减产。幼果受害后出现枣果萎缩、落果或果实出现褐色至黑色坏死斑。被害处是病菌的侵染点,极易引起果实病害,严重影响枣果产量和品质[9]。
3 发生原因
3.1 气候条件
气候因素对冬枣物候期与害虫发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绿盲蝽象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以及消长、防控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密切。一般进入4月后,气温回升快,发生期相对早且集中,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危害程度会大大降低。2013年气候呈现特殊性,倒春寒严重,持续低温,发生期相对较晚,给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据统计,2013年4月平均最高温度17 ℃,平均最低温度7 ℃,较2012年分别低4、5 ℃。温度持续走低导致冬枣5月初才开始萌芽,害虫发生期在4月25日至5月上旬。发生量与上年降雨有关,空气相对湿度大,绿盲蝽象越冬基数大,来年发生量大。5月以后,每次降雨2~3 d都会出现一个害虫危害小高峰。
3.2 外部环境条件
随着大港地区近10多年的种植结构调整,现已发展冬枣种植面积4 400 hm2,基本是13.33 hm2以上集中连片的枣林,其中33.33 hm2林片有27处,大面积的集约化种植为绿盲蝽象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有的园片紧邻棉花种植区,而棉花和冬枣是绿盲蝽象最适宜的寄主,导致危害更为严重。
3.3 防治管理不到位
冬枣园冬、春季修剪时忽视剪除树上病残枝,尤其是对上一年修剪剪口部位和抹芽木桩没有进行重点剪除,造成绿盲蝽象的越冬基数大;没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在防治绿盲蝽象的同时大量杀伤了天敌,破坏了自然生物链,致使绿盲蝽象数量增多[9-10];由于绿盲蝽象昼伏夜出危害,与传统的防治时间不吻合,造成防治效果不理想;成虫飞翔能力强,受惊迅速迁飞,连片冬枣园没有统一防治,相互成为此虫的迁移场所[11];只重视树上喷药,忽视地面防治,特别是杂草和间作物的防治;连续使用同种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降低了防治效果。
4 防治措施
4.1 栽培措施
冬春季节,采用刮树皮、剪枝桩,清扫落叶等方法清除虫卵,减少越冬基数。特别重视对抹芽残留桩的剪除和处理。在早春及时清除地边、园内外、沟渠路边的杂草,集中烧毁,污水全部排掉[12-14]。5—6月,及时对树下杂草、根蘖进行铲除,切断落地绿盲蝽象的食物来源。合理选择间作物,有间作习惯的冬枣园,在选择间作物时应避免采用绿豆、大豆、豆角、棉花、白菜等绿盲蝽象的寄主植物。
4.2 物理防治
树干涂抹粘虫胶,可有效阻杀上树的绿盲蝽象。冬枣园内可悬挂粘虫板,利用害虫的趋色性防治迁飞的成虫。悬挂密度300片/hm2左右。
4.3 化学防治
(1)4月上中旬枣芽萌动时(发芽前)全园喷施5 °Bé石硫合剂。喷药时要喷匀、喷严,树干、树冠一起喷药。特别是树干必须喷透,以杀死藏匿在树皮缝中的虫卵。
(2)4月中旬地面撒施3%地虫杀或辛硫磷颗粒剂225 kg/hm2左右。全园撒施,防治地下越冬虫卵。撒后划锄1遍,提高药效。
(3)冬枣芽膨大期,开始喷施杀虫剂,一般在4月中下旬,间隔3~7 d喷施1遍药物,连喷2~3遍,防止绿盲蝽象危害,保证枣芽正常萌发[15-17]。杀虫剂可选择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药物。
5 参考文献
[1] 孙瑞红,李爱华,刘秀芳.绿盲蝽在果树上猖獗危害的原因及综合防治[J].落叶果树,2004,36(6):27-29.
[2] 郭晓军,温秀军,王振亮,等.绿盲蝽成虫对枣树叶片、花蕾、幼果危害能力测定[J].河北林业科技,2005(6):5-6.
[3] 高梅秀,田小卫,刘涛,等.绿盲蝽越冬卵在枣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果树,2009(3):17-20.
[4] 张秀梅,刘小京,杨振江.绿盲蝽越冬卵在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157-159.
[5] 张柱岐.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时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25):12044-12045,12053.
[6] 王振亮,韩会智,刘孟军,等.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其孵化规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148-152,158.
[7] 吴静,刘玉升,刘俊展.冬枣园绿盲蝽发生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J].植物检疫,2007,21(5):319-320.
[8] 高勇,门兴元,于毅,等.绿盲蝽危害对枣树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17):5330-5336.
[9] 温素卿.绿盲蝽象在枣树上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13229-13230,13279.
[10] 范广华,李冬刚,李子双.绿盲蝽及其天敌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发生动态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8,17(1):44-50.
[11] 耿辉辉,陆宴辉,杨益众.绿盲蝽成虫的田间活动规律[J].应用昆虫学报,2012(3):601-604.
[12] 张乃芹,于凌春,李红梅.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09-11410,11431.
[13] 姜玉松,姜奎年,刘硖,等.枣树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J].落叶果树,2006,38(3):35-37.
[14] 侯宝顺,刘爱凤,李自占,等.绿盲蝽在鲁北冬枣上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落叶果树,2006,38(2):30-31.
[15] 高梅秀,刘涛,田小卫,等.农业及物理防治对枣园绿盲蝽及其天敌的影响[J].中国果树,2009(5):48-50,53.
[关键词]商旅服务集聚区;模式路径;江苏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154
现代商旅服务集聚区是以商业旅游服务产业为主体的、服务产业相配套的、产业特色鲜明的、空间相对集中的、具有资源整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现代商旅服务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商旅服务集聚区涉及众多的行业与部门,是由很多不同的企业、行业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他们不仅围绕商业旅游的活动提品服务,而且彼此也既联系紧密又分工明确。明确的专业分工,既提高了商业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降低了成本和费用;又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所以在产业分工明确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集聚能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从而提供能满足商业旅游需求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商旅集聚的动力主要来自集聚带来的三个方面: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反映了商业旅游产业集聚内的全部企业,都能从产业集聚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又会刺激更多的企业向商旅产业集聚,从而成为推动商旅产业集聚的强大动力。
商旅产业集聚所形成的产业链,降低了使用专业性、辅助服务和信用机制的交易成本,并且吸引了不少服务供应商和专业人才,大量人才的流动和知识外溢效应,促进了商旅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并带动了运输、电信、教育、卫生、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商旅产业集聚使得形成产品的要素和产业链较集中,从而可迅速形成区域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江苏省商旅服务集聚区现状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处于中国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江苏商贸流通业实力强,对外联系广泛,投资环境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江苏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非常便捷,交通运输网络全方位、立体化,是华东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通信网络设施优良,实现了热点地区无线宽带接入全覆盖。
江苏省是旅游资源的高富集区,山水园林、名胜古迹和旅游城市高度集中。江苏也是中国旅游业标杆地区。目前已形成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给丰富,产业规模庞大,产业体系完备、效益持续增长,发展水平领先的整体旅游格局。江苏商旅服务集聚区分布还很不均匀,出现苏南、苏北、苏中递减的态势,省内的商旅集聚区,苏南地区在个数上均拥有绝对的优势。
江苏商旅服务集聚区一部分的形成原因是市场导向。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之下,有一些企业自发的向区内集聚。这就是市场机制下的自发过程,是按市场的需求自发集聚,然后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自我完善的。这样的集聚区包含很多因素,如市场需求、运输成本等。集聚区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符合市场规律,交通条件好,综合配套完善,集聚区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也高度集中。
江苏商旅服务集聚区的形成还有一部分是政府导向。政府相关部门划出一块区域统一规划,集中资源发展产业,集中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著名企业。政府主导的集聚区先行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充裕空间,储备了后续建设用地,功能定位明晰,在土地批准、行政审批等各方面具有政策优势,推动了产业群的形成,有效地协调了各部门的关系。建立了良好的管理体制,设立发展的专项资金,为集聚区的发展保驾护航。
还有一种方式是市场主в胝府引导相结合。两者结合是集聚区形成的另一种方式。市场主导自发形成的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开始引导参与到发展和完善中。政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产业升级、功能定位、建设公共配套设施,从而提高集聚区规模效益。
江苏商旅服务集聚区的管理制度日益规范,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目前已具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和竞争规范。竞争从以价格竞争为主变为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竞争,出现正式和非正式合作的企业。互补型和同类企业之间都有合作,这些企业在采购、培训以及营销等方面联合行动,从而带来了极为可观的规模效应。此外,产业重点日渐明晰。各集聚区细分产业、错位竞争,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大大增加。还有,商旅集聚区的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已陆续建成并发挥作用,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2江苏省商旅服务集聚区存在的不足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商旅服务集聚区的发展优势比较明显,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比,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定位不明确。把商旅服务集聚区等同于传统的特区。传统特区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和经济联系,商旅服务集聚区要求结构合理、配套完整、集聚发展,能体现不同产业的相互延伸和大、中小企业的结合以及生产销售、服务、员工生活的相融合。不少地区在建设集聚区时,仍按照老的模式,注重企业数量规模的扩大,不注重产业的关联性。
第二,科学的发展规划缺乏。没有完善的规划编制,对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详规编制不重视;一部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一些具体规划等各类规划没有充分衔接,更谈不上空间对接。不少地区重视产业的功能,轻视居住和服务的功能,以为建设集聚区就是安排建设用地,不少集聚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医疗、养老保险等机构不健全,其他社会配套服务、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更不用说将集聚区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第三,发展层次低。科技创新水平和智力支撑能力不够强,没有能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集聚的层次还很低,重点企业的带动能力不足;没有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创新不足。商旅服务集聚区的管理应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不能以传统的理念、方式来管理。要强调政府的作用,不少集聚区没有体现精简、高效的原则,与当地经济和发展状况脱离。开发机制不健全,投资主体单一,民营企业投资的能力不强,没能有效吸纳国内外资本。
3江苏省商旅服务集聚区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服务业发展,商旅服务集聚区作为载体,可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其他行业提供多方位服务,推动经济发展。培育商旅服务集聚区,不仅是简单地上项目,而且是使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主要在体制、政策、管理、人才等诸多方面有所提升。
第一,加强政府调控。政府的作用要利用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避免用行政手段干预。政府可加强指导,明确目标,做好具体的规划。
第二,做好政策保障。要制定战略性的政策,把集聚区的发展纳入宏观经济的发展规划中,出台财政支持、税收支持、融资支持等特殊经济政策。在规划、环保以及高端项目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政府也要在项目支持、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相互联动、协调配合的合力。集聚区要有适宜的环境支撑,政府主导可以创造良好的集聚环境,吸引经济活动、企业和人口的集聚。环境包括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出台有效的环保政策、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等;基础设施环境包括抓好道路交通、加大环境规划、发展信息通信、做好城建规划工作等方面。
第三,体制创新、管理升级。必须要以体制的创新为前提。培育集聚区须打破原先的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要在集聚区内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产业的,能高度整合资源、覆盖产业要素、统筹协调发展的管理机构。管理就是生产力,商旅服务集聚区需要实现管理的转型升级。首先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集团化经营、现代化管理,实现要素市场化;其次要推进法治建设,按照先行先试、特事特办的思路,构建集聚区发展的法治体系;最后要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实现管理升级。
第四,加强人才建设。加快集聚区发展,主要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储备优秀人才,吸引海外人才,支撑持续快速发展。可把集聚区作为创新人才体制的试验区,人才是关键,打造成人才的富集区,并为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提供人才做支撑。制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加大财政投入。在集聚区里要实行特殊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投资和管理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在集聚区创业兴业。
第五,品牌塑造、产业融合。深入挖掘江苏的吴越楚汉文化、江城名胜、海岸风光的资源价值,以创新为手段,以项目为重点,以特色为灵魂,塑造和提升名牌,以苏州工业园区和河西新城为核心,创造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和特色商旅休闲度假以及获奖旅游产品,尤其要重视文化型、生态型和体验式产品的创新性开发,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旅目的地。
着眼大产业,积极推动商旅与文化艺术、体育、地产、工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秃闲筒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注重现有产品的休闲化提升及以商旅休闲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和新业态培育,在国内率先实现集约化发展。建设优质商旅目的地,增强商旅吸纳、扩散和辐射功能,在实现向长三角区域高端商旅基地转变的同时,成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重要商旅目的地。
按照商旅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要素整合,突出重点,集聚发展”的发展思路,以效益提升为目标,以空间结构优化为途径,以产业关联带动为纽带,以商旅集聚区、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等核心吸引物为中心集聚相关要素,强化商旅休闲旅游功能,形成规模效益,构建富有旅游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商旅产业新增长空间,打造融合发展的商旅集聚区。
参考文献:
[1]陈曦,吕斌中小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4)
[2]王雪峰河北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战略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8-9
[3]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上海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4(3):1-6
[4]杨远中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6-9
[5]魏艳河南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30(4):60-63
[关键词] 沿海地区 体育旅游 生态化 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兴起,体育旅游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据初步统计,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旅游活动的人数在我国国内旅游者中约占73.53%,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许多省市纷纷将体育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然而,现实中出现了体育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亦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找到一条符合环保要求的体育旅游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一、生态体育旅游的内涵
澳大利亚David weaver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它培养旅游者学习、体验及欣赏自然环境,或是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文化背景中欣赏其中的一些元素。它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它选择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基础发展道路,并提高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的生存能力。
David weaver把体育旅游分解为探险旅游、3S(海洋、沙滩、阳光)旅游与健康旅游,认为“生态旅游与其他主要的自然旅游产品有重叠现象,这些自然旅游产品包括探险旅游和3S旅游”。由此认为,江苏沿海地区湿地、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了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人们在大自然环境中观察珍禽、鸟类、动植物,欣赏自然景观,离不开徒步、攀登及各种身体活动,使人体沐浴在优雅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强身健体、怡养身心,增添了旅游的健身价值。体育旅游与生态旅游交叉融合,开创了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生态体育旅游。
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现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二、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市。土地面积为3.04万平方公里,人口2041.71万人。它东出黄海,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区内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孕育了江苏省沿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旅游资源,有着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越条件。
1.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自然景观有风景秀丽的河口地段,绿树成荫的林带,珍禽栖息的滩涂,浩瀚无际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以及岸外沙洲、海上孤岛等;人文景观主要有历史名人遗迹,古代工程遗址,名人故里,民居街坊,渔乡风情等。江苏沿海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13处,其中,花果山景区、连岛度假区、孔望山景区、鱼湾风景区和狼山-濠河景区等为国家4A级景区;大丰麋鹿保护区、盐城珍禽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都为沿海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政策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赋予沿海地区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 沿海地区特殊的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此外,沿海各城市对旅游业亦越来越重视,都将其确定为重点扶持产业来发展。
虽然江苏在全国旅游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并向着旅游强省的目标迈进。可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正受到旅游空间容量小的限制,急需拓展新的生长空间。而沿海地区完好的海滨生态资源完全可以成为江苏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江苏省政府“海上”战略的实施,和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都将对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社会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交通、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商业、服务业均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据江苏统计局(jssb.省略)公布的资料统计,2005年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93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而国内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4.2%和15.8%。
三、体育旅游产品生态化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
体育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前提,把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稳定在生态持续性的阈限内。江苏沿海地区为了实现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对海滨湿地、滩涂、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较脆弱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力求使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生态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点。
2.特色性原则
旅游产品的特色已成为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鲜明的产品特色往往能使旅游者产生很深的印象,因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体育旅游的资源状况是衡量当地是否可以开发生态体育旅游的重要标准。江苏沿海以生态旅游资源为特色,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过程中,要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氛围融入到生态体育旅游产品中去,形成自己的特色。
3.参与性原则
体育旅游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的参与性。现在旅游者已逐渐开始从享受“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到享受“三N”(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a,天堂Nirvana)[7],从追求感官的自然美到追求理解自然及生命价值基础上的生态美。人们的生态品位在生态体育旅游的“见”、“闻”、“识”、“感”、“悟”中得以升华,从而自发产生保护环境的愿望。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越强,带来的体验就越生动。在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怡悦。
4.市场导向原则
生态体育旅游产品是否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终将受到旅游市场的检验。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只有拥有广阔的旅游市场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充分市场调查与分析后,制定出产品定位,形成产品的特色与差异性,开发如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文化、生态康复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适销对路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5. 生态教育原则
21世纪,国际社会更为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教育为主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功能是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发展生态体育旅游重在教育,要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在整个生态体育旅游的过程中要倡导生态教育,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设计构想
根据体育旅游生态化开发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和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沿海地区的体育旅游应从海水、湿地、山岳、森林、乡村、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生态化设计和开发。
1.以海水为基础的海上休闲体育游
江苏近海海域有着丰富的海岛资源、海岸资源和海洋水产资源。沿海地区要围绕“海”字做文章,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连云港的天然海滨浴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这里山海相连,海岛错落,白浪黄沙,景色秀丽壮观,气候宜人,海湾中风平浪小,沙质细腻柔软,水下无礁石,具有鲜明的滨海特色,开发生态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适合开展游泳、划船、海上垂钓、帆船、潜水、滑水、冲浪等水上休闲体育旅游项目。
2.以湿地为基础的体育生态游
当前湿地旅游已成为国际最为时尚的旅游之一。江苏沿海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资源。盐城的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色充满野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开发湿地生态观光、科考探险等旅游产品。打造“东方湿地之都――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生态旅游品牌,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如海滩踏青、观鸟鹿、生态探险,在悠闲自乐中寻找清雅、恬静、返璞归真的闲情。同时开发海涂船拾贝、泥浆浴、海涂拔河、海涂摔跤等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
3.以山岳为基础的体育休闲游
连云港云台山风景区大小山头就有136个,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闻名天下的花果山就坐落在其中。四周的锦屏山、渔湾、孔望山景区等,山高林密,峰连岭绵,使瀑布、溪涧、深潭遍布山岳,加之山体岩洞众多(如花果山水帘洞、七十二岩洞等),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可以利用花果山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山岳旅游资源开展山岳休闲体育旅游,如登山、攀岩、探险、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南通著名的狼山风景区,是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也同样有着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4.以海滨森林为基础的体育养生游
江苏沿海拥有万亩人造森林和防护林带,连云港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经济林、云台山森林公园、连云港锦屏山森林公园、盐城华都森林公园以及沿海的墟沟、滨海、射阳、黄沙港、大丰、东台等六大林场,构成了开发海滨森林旅游产品的基础。这里除了森林观光等大众旅游项目外,可以开发森林浴、森林养生、森林野营、森林狩猎、野外生存训练等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5.以海滨乡村为基础的体育乡村游
连云港、盐城、南通都有着良好的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基础,围绕着海滨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等,可进一步开发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体育生态游产品。如渔村观光游、渔村劳作游、乡村民俗游、集市商贸游等,还可通过海上垂钓、观鱼、考察海珍品养殖厂,以及踩文蛤、品海鲜等参与性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近来兴起的“海上迪斯科”是很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其主要是利用南通地区沿海潮间带这一丰富滩涂资源,以采蛤为主,辅以观海潮、观渔场、放风筝、参观渔家、品尝海鲜等风情民俗活动,让游客尽情地体验当地淳朴的民风民情。
6.以海洋历史文化为基础的体育观光游
江苏沿海旅游集江海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于一体,历史文物、文化古迹遍布。尤以国内惟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生活的“将军崖”岩画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的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加之《西游记》、“大禹治水”、“徐福东渡”等神话和民间传说,更是平添了几分神韵。另外,江苏沿海盐业历史悠久,战国时开始“煮海为盐”,盐场旧址别具特色。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人文资源的开发,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五、结束语
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是以海滨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海滨生态系统为依托,在传统海滨旅游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具有强烈海滨生态保护意识,并促进海滨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江苏沿海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对于丰富江苏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亲近自然”的旅游新理念和发展进程,提升江苏旅游市场份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涛姜付高: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20~23
[2]DAVIDWEAVER杨桂华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2
[3]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01
[4]江苏省人民政府办.江苏年鉴[Z].南京:江苏省年鉴杂志社,2003,231~260
[5]李小峰: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2):113
[6]李香华钟兴勇: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2.
[7]Chris Cooper, Stephen Wan hill. 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Issuers[J]. John Wiley Sons, 1997
[8]彭青: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在我国的开发[J].广州大学学报,2000,14(1):46~50
关键词:农户;生计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S15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950-05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and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Ecological Migration Area
BIAN Ying-y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Minning town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and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farmer’s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single. Food crops were mainly planted. The agriculture-dependent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single and cash crops were mainly planted. The off-farm dependent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complex. The agriculture-dependent household and the off-farm dependent households’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Comparing three types of land use patterns,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obtained the highest land revenue. Because of getting continuously involved in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farmers reduced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Key words: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1-7]。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农户生计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论是农业活动还是非农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上产生竞争,从而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另有些学者认为,非农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总收入,促使其有足够多的资本和更大的可能性去增加土地投入[8],有助于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品种的采用[9]。因此,研究生态移民区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效率,有助于揭示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了解农户如何根据自身土地的现实情况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增加收入。为进一步拓宽该地区移民收入的增收渠道,完善针对移民村制定主要产业的后续配套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为移民村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位于贺兰山风口地带,这里气候干旱,土层浅,沙质土地,地表干燥[10]。主要居住着从西吉县搬迁移民来的贫困户,全镇国土面积5 600 hm2,其中耕地面积2 446.67 hm2,下辖福宁村、木兰村、武河村、园艺村和玉海村5个行政村,共有68个村民小组,6 583户农户。该镇从吊庄移民村发展成生态移民示范区,该地区农户已初步形成了适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1.2研究方法
首先,从永宁县相关部门收集自然、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然后进行农户调查以获取相关数据。样本的选择依据平均分布和具有代表性的原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2012年6月、10月,在每个自然村选取10~1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农户家庭67户,收回有效问卷51份,有效问卷率76.1%。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②耕地的投入产出情况(包括耕地面积、类型,作物种类、产量,施肥情况等);③外出务工情况(包括务工地点、职业类型、工作时间、工资收入等)。
1.3数据处理
1.3.1农户生计方式划分按照非农户化程度及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差异,综合已有农户类型划分的研究成果[11],利用农户兼业程度(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对农户进行分类。具体标准是: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少于10%的农户为纯农户,介于10%~50%的为兼业户,50%以上的为非农户[12]。
1.3.2生计多样化指数生计多样化指数用于描述农户生计多元化程度。根据农户从事生计活动的种类,将农户从事的每种生计活动赋值为1,如果农户从事养殖业、种植业两种生计活动,则其生计多样化指数值赋2[13]。
D=(d1+d2+…+dn)/n
式中,di为第i个农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n为该区的农户个数,D为该地区的生计多样指数。
1.3.3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础性指标。
MCI=AS/AC×100%
式中,MCI指耕地复种指数(%),AS指全年作物总播种面积(hm2),AC指总耕地面积(hm2)[14]。
2结果与分析
2.1农户的生计方式
根据调查资料,将农户从事的生计活动划分为种植、养殖、打工、运输、经商、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等,其中种植、养殖属于农业活动,其他为非农业活动。按照农户兼业化程度,划分纯农户15户,非农户15户,兼业户21户。
按照兼业户、非农户、纯农户的顺序,生计多样化指数逐渐减小。纯农户主要从事建筑业,非农户主要打零工,兼业户打零工、做生意的较多(表1)。
[2] ELLIS F, MODE N. Livelihoods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Tanzania [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8):1367-1384.
[3]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 Food Policy, 2004, 29:369-392.
[4] EIJA SOINI.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and livelihood dynamics on the slopes of Mt. Kilimanjaro, Tanzania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85:306-323.
[5] GINA KOCZBERSKI, GEORGE N C. Making a living: Land pressures and chang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among oil palmsettlers in Papua New Guinea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5, 85:324-339.
[6] MCCUSKER B, CARR E R.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J]. Geoforum,2006,37(5):790-804.
[7] BRADSTOCK A. Land reform and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s Northern Cape Province[J]. Land Use Policy,2006,23(3):247-259.
[8] PENDER J.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 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J]. Food Policy,2004,29:339-367.
[9] RANSOM J K, PAUDYAL K, ADHIKARI K. Adoption of improved maize varieties in the hills of Nepal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9(3):299-305.
[10] 刘秉儒,宋乃平,杨新国.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J]. 生态经济,2011(3):34-36.
[11] 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6(2):221-223.
[12] 陈晓红.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其因素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90-94.
[13] 阎建忠,吴莹莹,张镱锂,等.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J].地理学报,2009,6(2):221-223.
[14] 金姝兰,徐彩球,潘华华.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