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8 06:01:18
导语:在计算机专业工作经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 教师培训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 教学设备
21世纪的计算机及其应用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也是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许多技工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但是其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社会上对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趋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反过来导致招生难,同时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致使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在毕业时由于掌握技能不足错失好的就业机会,导致就业出现困难,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在报名上计算机专业时,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比如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对学生有哪方面的素质要求等等。例如广告设计专业,对学生美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美术素养,在以后的学习中则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对选择计算机专业比较盲目,或是听从家长安排,自己对此没有深刻认识,结果在学校学习时,遇到一些理论性强专业课的时,由于并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以致跟不上,学不会,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二、教学设备和内容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但教学设备不足和教学内容老化现象却比较普遍。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不到当今社会计算机相关行业正在使用的最新的知识,技术和设备。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就会出现很多设备没见过,没用过,不会操作,更不会维护修理的情况。或者是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和实验的内容与社会上的企业所需要的内容脱节,只会单一的照着课本模仿制作,不会丢开课本进行创作。只会完成老师具体要求的作业,而不会有创新。
三、教师培训与社会需求脱节
要想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学习到计算机行业内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那么计算机教师首先就要掌握这些。而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老师在学校时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工作后很少进入到计算机相关企业、行业去进行学习,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所教的东西难免和社会所需要的脱节。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要求,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已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来培养学生。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使学生明确计算机专业定位
学生入学以后,要明确所学专业的定位,包括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就业前景,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等。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些,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和安排下逐批的进入企业和相关行业中进行实践调查,这样等学生返回学校以后,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学习效果就会明显。
二 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注重与企业接轨
要想培养出毕业就能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就需要计算机教师紧跟社会需求,了解最新的行业人才需求。但这也是计算机教师所缺少的,因为很多计算机教师没有在计算机相关行业工作的经验,对计算机行业最新知识和信软件的应用等都缺乏了解。所以对计算机教师的业务培训不应局限在以理论学习和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而应当让老师们走进企业和相关行业中去,了解本行业的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且熟悉本行业的相关业务流程等信息。
三 加强教学设备的投入,特别是专业设备投入
计算机教学应当加强专业设备的投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就接触到社会上正用的最新的软硬件设备,这样就业时才能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像多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平时学习处理图像,影像的时候,用的素材都是老师给的现成的素材,比较单一没有代表性,使学生局限在其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能够配备一些如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从照相,录像等素材采集到用软件进行素材的处理,修饰,最终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那么就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就业时,也更具有竞争能力。
四 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岗位内涵,而现行课程目标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很难使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课本的理论知识不懂实践,或者只会单一的软件操作而不会创造性的创作作品。所以在某些软件课程学习上,如PS,FLASH、AI等需要打破常规教材系统性的教学方式,以模块化或任务型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完成一个小任务或项目,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的就业途径变宽
要想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得到改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校企合作。 可以请一些计算机相关企业负责人到学校作报告,介绍工作经验,让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以后的相关工作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企业签订订单式培训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招生和就业分配问题。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企业实习,经过考核优秀者可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也解决了学生实习场地和一部分的就业问题。
以上是我对计算机专业现状的几点想法。学校要想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还需要经常进行社会调查,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工作,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才会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真正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
师范类学校应结合产业融合与技术融合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继续扎实基础、同时开阔视野、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形成师范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就业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计算机专业是更新较快的专业,所以,我们应下大力度在教学改革上,首先,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面对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与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同台竞争的事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应继续因循守旧,遵照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改革培养模式,可以探索服务外包办学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专门人才,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环境,使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2.改革教育体制,让学生拥有选择权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没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即使部分学校允许换专业,也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实现。所以,如果学生在报志愿时报错了专业,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必须要连续四年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没有其他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怎么能学习好这个专业,最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高校应着眼于培养有用人才的角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3.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入学时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比综合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可在就业时却相去甚远,归根结底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出现了问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各单位招聘人才时,都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或开发经历的人员,能直接给公司带来效益。但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并开展实训课程的讲授。学生运用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短期的实训,积累开发经验,这样我们的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
4.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关键字】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和多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1.企业配合高校市场调研的合作形式意义有限。计算机专业每年都有到企业调研考察的例行操作,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一方面指导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更新,另一方面为后期的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以及企业用人奠定基础。然而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比较松散,双方结合不紧密。对于企业而言,高校市场调研的配合更多的成为了他们对在校学生进行广告宣传和提升社会知名度的手段。
2.通过合作,校企资源共享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用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享资源建立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模式。通过合作,学校通过合作提升了自身办学的实力;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到企业的文化,掌握到一定的实践技能,理解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学会了生存的根本;企业通过合作,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的认同,节约了用人的成本,可以说这是一种三赢模式的最终体现。然而调查发现,愿意合作的企业更多的是信息生产性企业,因此这种合作模式更适用于机械及电子生产类专业。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所以这种模式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般的计算机类企业技术含量都比较高,工作内容较多,学生很难做到即时上手,短时间内给企业创造效益;二是计算机类企业的用人量一般都较少,一个企业无法承接数十人的学生实习;三是企业考虑到关键核心技术不外流,诸多涉及到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对于接受在校生实习的意愿度也并不大,即使校企达成合作,往往也是无薪实习甚至交费实习,所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很难一开始就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
3、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科研团队攻关企业技术难题。这种模式要求学院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师生技术技能展示平台,提升学院产学研的能力。目前高职类院校和企业之间针对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已经开始,全国范围内已经涌现出部分院校和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所以这种模式未来的前景将越来越好,校企之间的合作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但是科研往往是高职院校的软肋,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所以要普及这种合作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4.“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成功的一种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即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企业今后岗位所需人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学生在毕业后直接到相关订单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企业最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用人的要求,同时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甚至参与到教学培养中,节约了企业成本。而学院通过合作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降低了学校的办学风险和成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了办学质量和在社会中的美誉度。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学校的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目前我院的计算机专业主要采用“化整为零,相对集中”的订单人才培养方式,即在学生在大二下期,企业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才需求宣讲,本着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通过面试选拔出学生组建成小型的“***订单班”。进入大三上期,学校按照公司的需求制定授课计划,安排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含企业提供的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被派送到相应的岗位。经过我们近几年的尝试,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能进行这样合作的企业仍较少,参与的学生人数也不多,而且最后能真正被企业选中并最终留在企业的学生不到50%,所以此模式合作成本相对偏高,还不够完善,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5.通过合作,学校聘请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一线能人担任兼职教师。为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适合于市场需要的技能,各高职院校都在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选派或学院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到学院兼职授课。然而针对计算机类专业而言,这样的合作很难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类企业员工数量有限,且每个人都承担了具体的工作,很难抽出人手,企业为了保障自身业务项目进度,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对于提供专业兼职教师就显得不是很积极,从而导致学院与企业很难达成聘任一线专家到学校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教学的合作。
通过对上述五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而言,探寻一种既能实现双赢又能提高企业合作积极性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路军.从学校本位学习到工作本位学习——成人高等教育的模式选择[J]. 职业技术教育.2006: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计算机专业教育体系 科学性 市场 任务驱动 创新教育
一、现代市场形势下的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与时俱进”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经济的催产下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某项技术,在应聘的现场却不能得到招聘方重视。学生和社会对此抱怨重重,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也经常感到头疼和无奈。
我们可以把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按照图中所示,他从出生就一直在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各种养料,也就是说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与成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作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途径,高职教育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补充“营养”,让学生更加健壮,让他们有能力接受市场的考验。什么东西营养价值高呢?市场就是标准和导向。目前市场上哪些产业和部门需要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高职教育者必须要非常了解,并能够采用各种形式紧跟相关领域的发展态势(包括市场和技术)。从学院的角度,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教学研讨会、相关公司的新技术新产品发表会、相关课程的进修课程等。各专业教研室要寻求机会与当地的某些公司合作开发项目和课题的攻关,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人才供应链,通过交流合作尽可能集聚各种教育资源。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每年甚至每个学期都应该随市场的需求而变动,让教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
二、细化计算机专业方向,分专业方向展开教学,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通过对唐山地区各高校的大量优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其中不乏“平面专家”、“媒体技术专家”、“计算机相关设备维护和管理”、“IT销售专家”等等。其特点就是他们都在某个方面比较出色,同时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这样便保证他们能被一些企业选中,并能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胜任更多的工作。通过严谨的市场化的教育思路调整,在教学计划中加入相关的课程,并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些课程中加入课程设计和毕业实训,以便能得到该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全面职业培训,以备就业之需。举例而言,在对目前市场和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行分专业方向教学。而单就一个专业方向而言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也应有不同的侧重。这些变化都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大量调研结果,根据市场灵活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教师能目的明确地去教育和训练,让学生能有最大的兴趣去学习,也就一定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甚至会出现企业预先“定制”学生的情况。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将某个方向办成一个专业。
三、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增加项目实训,实现实训与就业上岗的零距离
在各种人才招聘信息上几乎都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字样:“要求N年工作经验”,所谓“N年工作经验”也无非要求企业招聘的人才熟悉相关工作的流程,即要的不是“学院派”而是“实战派”,那么我们就要把相关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整理出相关的技能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任务”,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解决这些任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其中的某些课程的任务模块就来源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如网络课程中对“路由器”的设置,应让学生在课程中学到各种流行的路由器的设置方法。
在高职教育中,要重视实训,做到实训与企业的内训相结合。在上面谈到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数字多媒体方向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在学校的工作室中独立完成自己的课程设计作品和毕业作品,要求对整个制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独立完成,同时在设计实训的过程中也要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聘请当地企业中的工程师作为学院的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训。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使我们的毕业生尽早地就接触到了实际生产,在上学期间就积累了企业招聘时所需的“N 年工作经验”,学生在就业时会占据明显的优势。
四、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快适应市场的需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说明了创新的重要,作为从事计算机教学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教师在整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给学生最先进的技术与技能,同时也要为将来学生的专业人生奠定合理的专业基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结论更为重要。因此,计算机教学应是以实践训练,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教学应在“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挖掘学生潜力”、“创造校园计算机文化氛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必须与考核方式相结合,在计算机教学这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中,增加上机实践考核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并将小专题的制作、学期小论文的撰写等都纳入考核范围;对传统的闭卷笔试也进行改革,同时应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推广使用先进的测试方式。
总之,对于一个学生的所谓成功过程来说是需要很多因素制约的,而我们高职教育要做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努力探索和发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靠近市场,努力探索市场需求,合理构建自己的专业结构,最终让市场来检验我们的教学和教改,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实训教学 课程改革
现今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此目标的确立需要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来支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实训课教学,使计算机专业的办学达到目标要求一直是各个职业学校探索的问题。
一、 改变旧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需要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现在的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教学;变过去的实训课与理论课脱节为现在的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整合,理论课与实训课程交互进行;变过去的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为现在的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增加心理健康、职业指导、礼仪教育等课程,教学上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计算机实训课的教学。
2、创建项目化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计算机专业的项目化课程就是把计算机产品的开发、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核心,把典型的计算机开发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并与计算机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产品开发的信息搜集、工作计划的制订、工作任务的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计算机企业岗位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
项目课程的核心是工作任务的确定。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与生产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几乎所有专业课程内容都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找到相应的生产项目,因此,其工作任务较易确定,在此基础上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容易构建。另外,计算机操作的综合性极强,除了涉及基本的软件设计外,还涉及相关生产设备、控制仪表的使用、数据的处理与传输等,几乎涵盖了专业的所有领域,便于课程的整合,也适合学生岗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学科,传统教材都是由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传输介质与设备、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网络操作系统、中小型办公局域网的组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和布线、Internet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知识结构组成,实际教学中,学生难以形成足够的感性认识,更难以得到充分的实践操作锻炼。我们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组建小型局域网为切人点,把组网项目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中去。然后对组网项目进行细化:规划设计局域网、选购硬件设备、构建虚拟网络环境、配置网络操作系统、接入Internet、撰写相关技术文档。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从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对课程项目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影响着项目课程的实施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健康有序开展
(1)走进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和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
计算机企业岗位多,要求严,没有实践开发经验的人不可能在课程体系中考虑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通常情况下,合理的计算机开发团队应该由经验丰富的优秀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企业人员负责在项目设计中,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与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形成难易分等的若干个课程项目,最后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将项目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利用假期,亲临企业生产开发第一线,充分了解计算机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2)请进来,让计算机公司优秀员工进入计算机实训教师队伍
近几年,职业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专业建设的力度也不断增大。但是一个专业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要求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专业的实训场地、稳定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师资力量,没有长时间的不断建设是无法真正成熟起来的。那么让企业的优秀员工以“聘用”、“返聘”等不同的方式进入到职业学校,进入实训教学环节,进行实训指导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用优秀员工的企业经验、工作经验会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带动其它专业教师水平的进步,可以让学校专业建设得到大规模的提升。
4、 校企合作,让企业成为我们的“实训基地”
(1) 走进企业,有效开展实训教学
实训课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课是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道桥梁,这就要求实训课的教学一定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操作一线,并且具备根据市场变化自动调节实训课程设置和实训方式的功能。与企业合作,可以扩展我们的“实训课堂”,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一线企业,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熟悉企业的设备等,在生产一线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 )根据企业要求,合理安排实训课时
关键词:校外 培训 计算机专业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院校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供求脱节。相对于其他行业,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更快,招聘单位更注重人才的工程能力及实践能力,而一般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变化较慢,更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素养。为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使毕业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众多高校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实习实训为平台,采取校企联合,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校外实习实训方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工作实际,就目前计算机专业校外实习实训模式进行了初步探析。
1 当前校外实习实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专业校外培训,按主导主体划分,主要有社会培训机构主导和软件企业主导两种模式。
1.1 社会实训机构主导的实训
①费用昂贵,培训质量良莠不齐,经费筹措困难。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有些无产业背景的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扩大宣传。培训公司大部分以项目代替实训,与IT企业的实际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培训机构的师资为兼职教师或者在读研究生,本身就缺乏项目实战经验,所使用到的开发工具、开发技术等也未必是当前主流,因此部分学生经过培训,无法获得较为扎实的IT开发管理经验及实际岗位工作经验。而且培训机构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时,很少考虑就业质量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就业后的离职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学生,高昂的学费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学生到外地的培训机构进行实训,实训费、交通费、住宿费对于多数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一般院校又无法靠有限的培养经费来解决。
②培训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由于培训地点分散,周期长短不齐,内容千差万别,不同的单位、实训公司对学生的管理不尽相同,学生的生活、工作环境迥然相异,大大增加了学校管理上的难度和工作量,学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③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难以统一实施,对学生的甄别、组织相对困难。处于毕业环节的大学生,选择面非常宽,可以选择出国、就业、考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种发展方向,很大一批学生以“考研”的名义对校外实习实训进行逃避,学院无法用行政手段加以甄别和干预。另有一批准备就业的同学利用种种社会关系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不愿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实训。
1.2 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
①增加企业成本,企业积极性不高。对于IT企业,既要承担培训学生的补助或实习工资、办公场地费用、硬件费用等显性成本外,还要考虑企业指导教师的时间成本、实习学生的管理成本等隐性成本,这对于中小型IT企业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在短期内,学生很难为企业创造高于成本支出的价值,这也是IT企业在主导此类培训模式时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②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尚存在一定分歧。为节约成本,企业往往选择优秀学生进企业实习或岗前培训,大批量的学生很难获得企业实习培训的机会,这样就导致参与学生少,受益面小。出于信息保密或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企业只安排实习学生在技术含量低或只需进行简单体力劳动的岗位上,在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上学生往往参与不多,对其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训目的,导致学生对培训的容忍时间不超过二个月。一般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培训实习不少于六个月,并且希望学生能够从职前实习转入入职培训,最后到单位就业。而学生则希望通过一个单位的实习和培训来积累经验,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单位积累资本。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考虑,一般会支持企业的看法,于是三方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
2 对策及建议
2.1 坚持信誉良好、择优合作原则,细心甄别遴选合作对象。面对众多的IT培训机构,学校应本着为学生、学校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派遣专业教师、就业工作人员对其在当地的办学声誉、学生的入学要求、培训学生的毕业率、课程和授课老师的质量、上课时间、培训后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培训费用等进行实地考察,择优合作。
2.2 学校与企业、IT培训机构签订协议,构筑校外实习实训的安全防护网。双方通过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与义务,以保障实习培训工作的有序、安全完成。学院要考虑企业、培训机构的生产及培训条件、安全保障是否达到学生学习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在学生离校进行实习实训之前,学院要做好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法纪教育,把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和法纪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反复强调和提醒;围绕职业道德和诚信,团队合作精神主题,组织座谈,提升实习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身体和心理动态,排查各种隐患,制定突发性事件处理预案,确保参加实习培训学生的安全和稳定。企业和培训单位方面,要考虑学生工作学习之余生活条件、上下班的安全保障、学生情绪波动导致的过激行为等。
2.3 提升层次,实现全方位合作,妥善解决学生参训积极性及经费问题。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本都处在学院、系部与企业或培训公司合作上,学校层面的合作还比较少。如果能够将实习培训由院企合作提升到校企合作层面,一方面对于合作过程中的课程置换、培养模式等问题就有望解决,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校外实习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合作企业、培训单位可以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合作的影响力,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压力。
3 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校外实习实训模式符合高校改革的要求,符合毕业生就业的需求,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打下基础,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铺平了道路。在校企合作推进学生实习实训,尤其是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的联合是相互取长补短,高校需要实习基地和实验设备,社会培训机构则需要生源。但目前体制下,社会培训机构若与高校进行联合,涉及到经费筹措、利益分配、学生管理等诸多的问题。因此,怎样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特点,将校外实习实训深入推进,做到学生受益,校企发展是值得教育界和社会有关方面共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健,黄治国.计算机专业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8):100-102,106.
论文摘 要:基于目前教学的平台,浅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该教学的水平。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他们专业学习的必修课之一,同时还是他们学好专业的必备工具。能否学好计算机英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因此,探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显得比较重要。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就读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都是分数不高。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差、知识点不全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厌恶学习。大部分高职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英语水平让很多英语教师感到惊叹,例如,很多高职生反应自身看不懂公共英语中的单词,更不会读,当然还有甚者背不全26个英文字母,不知国际音标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生都不愿学习稍简单的公共英语课程,更别提专业性强的计算机英语。因此,高职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主动性不高。
2.教师专业教学素质不强
一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要么就是英语教师兼任,要么就是计算机教师兼任。两者的知识都不够全面,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计算知识不够多,在解释和翻译一些专业性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而大部分计算机教师的英语不够强,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还不能够阐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所以也引发了很多计算机英语教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素质刻不容缓。
3.教材的选编针对性不够
当今市面上有关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教材内容针对的专业水平有所区别。因此,选择一本适合高职生的教材还是有一些难度。但是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忽略选编教材这个环节,随意指派任课老师进行教材选编,很多任课老师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一些和自己有业务来往的出版社的教材,并不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教材选编的不当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环境设施配备不足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还是粉笔加黑板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显得枯燥乏味,本来英语水平就不高的高职生更加不愿配合老师的教学,上课期间有很多负面表现,例如,讲话、开小差、逃课;其次,很多高职高专学校直到学生的第三个学期才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而在第三个学期,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课程增多,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恶和惧怕。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所谈到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例如,英语水平比较差、英语学习主动性不高,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显得很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最简单的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入手。首先,在每堂课上挑出一些简单的计算机专业词汇供学生学习,例如,c language(C语言);cpu(中央处理器);copy(拷贝);debug(调适);ftp(文件传输协议)等等,课后布置学生进行复习。其次,教学要尝试生活化,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有电脑,教会学生电脑键盘上的英文指令;还有,现代的学生都很喜欢用手机,让有兴趣的学生把手机调至到英文字幕状态下,不断强化学生对英文指令的熟悉程度。最后,学生都是很关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根据这个特点,在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效果进行随堂小测试,并且把小测试的成绩记录到学生的平时分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期末总分。此外,教师一定要自身言传身教,认真负责,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师专业的素质
首先,选拔教师很重要,例如,可以选拔一些英语水平稍高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或者选拔一些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来担任此课程的老师;其次,学校可以在寒暑假期间给这部分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或者在外请名校的教授为这部分教师进行专业方面和工作经验方面的传授。最后,这部分教师应定期开学习工作交流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互相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3、选编合适学生的教材
首先,重视教材的选编,在教材选编的过程中,可以让计算机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进行商议,因为计算机教师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辅助教材的选编。其次,当今时展迅速,信息行业更是如此,面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快速地更新换代,很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在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有实力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成立自己的教材编制小组。编制小组成员可以由高校英语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共同组成,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结合当代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编制一本适合本校高职生的专业教材,促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4.完善教学的设施配备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面避免传统教学模式,投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加强学习效果。其次,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课应该尽早,在大一期间就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贯穿高职的公共英语课程,让学生对该课程不厌恶不惧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002-01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市场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更不上时展的脚步,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此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更是频繁,各大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水涨船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学校的计算机软件更不上企业对于相关软件的要求,学生所学习的操作技能滞后,毕业后无法很快的融入企业,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等等。
本人认为,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忽视理论基础;二、教师素质不高;三、资源短缺。下面就这三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忽视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只重视学生计算机实操技能的培养,完全忽视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培养。这在短时间内,学生确实能够掌握各个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实操技能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忽视了这一点:信息时代软件淘汰速度非常快,学生在学校学的实操技能可能在企业用不上。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万变不离其中,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科技更新的脚步。
(二)教师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同时,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课的时间短,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并不丰富,以上这些导致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同时,高职教师录入标准较低也是教师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此外,不少教师是毕业后就从事就学工作的,没有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中无法把握当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制定的教学方案无法让学生切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三)资源短缺
除了忽视理论基础与教师素质不高意外,高职院校资源短缺也是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不少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时间短,有的是跟风热门专业仓促开设起来的,在教学资源上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其对于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要求较高,硬件设施的好坏之间关系到学生平常学习操作的效果。不少学校使用的是淘汰下来的设备,无法达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硬件标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改变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二、(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本人认为,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当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在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本人认为,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最直接的就是企业的考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要求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人认为,可以派遣计算机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对接,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学习,充分的了解当下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水平的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企业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当中硬件设备跟不上是很普遍的问题。计算机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对于学生实操来说相当有必要。加强教学硬件的建设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高职院校需要加大计算机教学硬件的投入,对于企业已经淘汰不用的软件坚决淘汰不使用。同时,高职教学更大的功能是定向教学定向就业,所以计算机教育硬件的建设还需要紧跟市场需企业的需要,引进企业所使用的或是相似的设备。
三、总结
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应当立足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紧跟社会以及企业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案必须依据只市场的需要进行制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更新,只有这样学生毕业以后才能在短时间内很好的融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徐济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09)
[2]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
当前,中职计算机就业现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要脱节以及没有前瞻性的发展预期。首先,导致就业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学生不能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特征,特别是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对于计算机技能掌握不精不熟,对于岗位适应期较长,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很少有针对性的进行开设课程,课程开设门数较多,大多为一学期几门课程,一门课程几十到一百课时左右,相对松散,学生学多以基础操作为主,很少能够独立完成项目任务,尤其有些学生学习相应课程后不知其具体是做什么的,不会灵活应用。造成学校课程结构与岗位需求产生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工作要求,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刚刚毕业的学生,都希望能聘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其次,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后续发展不足。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行业需要大量人才,由于培养策略落后,是毕业生不能适应实际操作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对计算机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中职学生毕业后,很少能够在企业独挡一面,大多是从事基础性维护工作。
2原因分析
随着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有人说计算机专业已经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计算机已经普及,围绕影音处理、图片处理以及信息编辑工作逐步增多,需求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对于品牌宣传更加重视,对于平面以及影视媒体制作相关岗位也越来越多,随着网络普及,企业对于自身管理都要依靠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的管理,这就使得计算机毕业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3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策略优化
(1)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不应该同机械、电子等专业一样批量到流水线,而应该是带有自身专业特色,具有一定技能性的岗位。这就需要对计算机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应该说是随"市场"准确定位。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要培养高端"白领"人才,不太现实,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面设计是完全做得到的,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使学生成为具备熟练操作能力及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市场岗位需求,按照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流程进行优化课程改革,首先对适合中职学生岗位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找出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相关岗位。
(3)中职计算机专业"行业化和方向化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