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09:33:19
导语: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创新团队 大学生 建设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社会当下所需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潜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成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大量的创新思潮会流行于高校,这将会成为高校内的新风景。中国的教育模式也要不断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发展动力的源泉。创建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至关重要,可以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对团队成员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对整个学校其他学生也有很好的辐射作用。
1 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首先要建立起团队框架,定位大概的创新方向,主要的成员由学生自发提交申请,再通过专业老师把关选出,而真正的团队由最初的这几个同学通过招募队员来组建。创新团队和其他的学校社团组织是有严格区别的,兴趣、特长、纪律、合作是这个团队成员的共同点。
1.1团队成员的招募
对专业的创新团队来说,专业还是要有严格要求的,创新项目要对所修专业有辅助作用,能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在招募条件上,以招募本系或本学院的学生为主,当然要根据项目需要,以项目为导向。对团队成员要求能保证参与时间,比如一些同学参与了社团就不建议招募进来,否则会拖累项目的进行,而且很难管理。对招募到的团队成员给予一定时期的适应,在适应期可以自动退出,在项目推进前把团队成员稳定下来。根据实际项目来确立团队框架,比如有组长、分组长、秘书等。
1.2团队创新项目的申报
针对项目的组成和团队组建初衷来申报项目,比如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这类的项目很多学校都有经费支持,这很重要,至少可以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拉赞助,集中精神来搞创新。对项目的创新性要经过严格的调研,写一些本行业的综述,咨询相关教师,来建立和调整科研目标。所以这里需要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学习资讯,对团队成员的学习领悟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按期完成,需要哪些工具材料软件,采购渠道等需要项目组做大量的论证工作。这个往往是很多大学生创新团队缺乏的,经常有虎头蛇尾的现象,就算项目申请到了,却不知道怎么使用经费,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最终导致失败。这个时期去咨询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尤其重要。
1.3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从整个创新团队的组建到项目申报项目推进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负责任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专业方向要有所建树,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机械传授,而是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潜心做一些创新项目的组织和推进。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的作用和直接传授知识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方式。好的教师不再纯粹是要求学生把知识“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会学”的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反过来对教师而言,花时间来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搞些研究的同时能和学生的创新项目很好地结合,两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更容易出成果。
1.4 团队的日常管理
对团队的日常考勤、学习计划、项目总结等还是要规范起来,注重沟通,指导教师也要经常创造机会参加他们的活动,尽可能让他们在没有思想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实行组长负责,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项目工作进度,不断完善团队管理制度。
2 创新团队的发展建设
2.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尤其对传统的思维定式,要敢于否定,善于假设,大胆思考。假如一个人学习非常好,各门功课成绩也很好,但只是会考试,会做题目,没有考虑知识的实际应用,那么读书只能是读死书。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方法。
2.2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离不开日常的知识积累,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不扎实,想到的创新思路没有根基,如海市蜃楼一样,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不可靠的幻想,所以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是个专业知识渊博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重视“兴趣”结合,“兴趣”是人在认识、探索某个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兴趣,很难有战胜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定期总结经验,反馈问题
团队成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定期对项目阶段作总结并且反馈自己任务的问题,有利于项目的良性发展,而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更有利于毕业后进行更大的项目。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体现项目团队目标的要求,否则激励将偏离实现团队目标的方向。目标设置还必须能满足团队成员个人的需要,否则无法提高团队成员的目标效应,达不到满意的激励强度。只有将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好,使团队目标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为实现团队目标所做的努力,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培养团队精神对大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大有裨益,学生在项目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很好的预演,有利于培养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2.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创新成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最好的创新人才和成果会脱颖而出。优秀的指导教师要不吝表扬,这样能最大地鼓舞学生创新的热情。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奖项来表彰在创新过程中的优秀学生,或者可以通过减少专业学分、提前毕业的形式给予鼓励。当然要建立起学生创新评价的专家组,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2.5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目前大多数公司对入职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来看,基本的团队精神和毕业的职业技能是很重要的两个考量的地方。通过大学生的创新团队的专业项目培养,学生会参与一个项目的运作流程,项目的进度管理,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体验。这样能够很好培养起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缩短了入职教育期间,对后面进一步培养非常有利。
3 结语
大学的教育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创新重要改变就在学校。过去的传统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必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长远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将学生融于团队,将大学生的创新团队融于国家建设,这样才能给国家经济提供持续的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报,2011(3).
[2]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
[3]万战争,郭会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07(1).
【关键词】创业团队,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作用
20世纪末期,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几乎同时提出“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他们各自系统地研究了欧洲与美国的创业型大学问题,虽然两人的研究视角不同( 前者从大学组织系统转变的角度,后者则从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角度)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创业型大学研究的基调。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将这种具有积极进取、富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称之为“创业型大学”(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1]。以“创业型大学”为背景,本文主要探索大学生创业团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特征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内涵
“创业型大学”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丰富的创新研究成果,与传统大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科研实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资源获取的能力、教学与研究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它们与政府和企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活动,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特征
“创业型大学”具有以下特征:以研究型大学为基础;项目研究和跨学科组织的构建;技术转移中的制度保证;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多元化的资金获得;创业文化的形成等。
(三)人才培养目标
“创业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
二、“创业型大学”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点
创业团队建设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学生创业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目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形成的,一起从事创业活动、完成项目的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具有以下特点:
(一)团队成员可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团队成员之间高度依赖
大学生创业团队是为了完成项目而组建的,所以团队成员可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从团队组建上实现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从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创业团队成员之间是高度相互依赖的,不仅表现在所拥有的资源和技能的互补性,而且在成员分工协作的职能上也是高度相互依赖。一个成员工作的开展往往离不开其他成员的协作
(二)缺乏团队建设与管理经验,还需教师指导。由于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经验、时间、精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又很难以个人的力量去进行创业直至获得创业的成功。如何更好的组织大学生创业团队,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三)创业团队受带头人及制度规范性影响,稳定性不足。创业团队带头人的性格特点对团队生存与发展影响较大。创业团队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带头人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稳定人心的人格魅力,创业团队可能会走向消亡。此外,创业团队的带头人几年内就将毕业,创业团队如果没有高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方案、奖惩制度、考核标准、激励措施等)[2]以及继承人培养机制,创业团队也将不复存在。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对“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以项目为载体,组建创业团队,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融合。项目来自于行业、企业等真实组织生存与发展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融合,教师根据项目需求及学生的自身素质,指导其组成若干创业团队。好的团队其成员性格能力互补,关系融洽,团队带头人能够管理团队成员,对成员具有一定影响力。
团队组建后,团队成员按项目质量、成本、进度等管理标准,共同制定项目完成计划,并按计划开展项目研究与实施工作。
将项目引入大学,组建相关创业团队,指导团队完成项目,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融合。而且有了创业团队这个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载体“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有效地完成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任务
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毕业生,因为中考、高考的压力,大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与人竞争的单兵训练教育,因此团队合作能力成为大学阶段亟需培养的能力。
组建创业团队后,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他们在调研项目需求基础上,制定项目完成计划,讨论完成项目的方法,按照既定的方案实施项目,分工协作,进行成本控制与质量监测,有效地培养了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能够将个体培养寓于团队培育之中,有效地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
一个创业团队就是一个企业的雏型,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不仅能使这个团队成员走向成功,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培养学生、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基层组织。依托项目组建的创业团队完成一个项目后,还可以继续寻找新项目,不断地培养团队成员的职业素养,提升成员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个团队的部分学生毕业了走向社会,还会有新人加入,创业团队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组织。
综上所述,创业团队在“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够让大学生有组织地承接项目、分工协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长 精神世界 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11-02
创业团队管理是大学生创业成员的成长必经之路,鼓励成员参与及相互合作,学习管理和做好团队建设,致力于组织发展,当今管理方式可以说是合作式管理。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队伍当中,笔者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笔者相信包括其在内的大学生创业爱好者将成为大众创业、f众创新的一股巨大力量。
1 建设团队精神世界
(1)统一思维方式。蒙牛的牛根生曾经说过:“创业其实没有什么,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做成一件事就行。”你做成功某件事就可能树立一种企业思维方式,而企业或者团队一旦有了统一的思维方式,再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创业者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2)形成自发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所谓的没有态度根本做不成创业就是源于每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一丝不苟。创业即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团队成员切忌等着别人给自己安排工作,总是服从分配被动工作,而应不断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1]。也就是说管理者在创业的初期就要以此目标来考核成员而精减士兵。
(3)培养艰苦卓绝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意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跟苦难做伴,与艰辛为伍,风餐露宿时时有,荣华富贵只是子虚乌有。创业者唯有运筹帷幄、奋发图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2]。
以笔者在创业的时候的经历和得到的一些数据来说,社会和市场经济是异常残酷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其实真正在创业大军中的成功率仅仅占2%~5%。就拿创业环境和国家政策支持比较好的浙江大学来说,去年11月,总理到访浙江大学时,曾勉励同学们用创新成果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随后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 创业学院的意见》,提出2017年建立30所示范创业学院,形成1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根据跟踪调查统计,2014届浙大毕业生创业率达到5.04%,高于全国高校水平[3]。
究其根源,除了大学生创业经验、销售、推广等不足,还在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没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所以,管理者应树立团队的艰苦卓绝精神和坚持不懈意志。很多创业者虽然能独善其身,但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短板,于是笔者总结了一些解决团队管理误区的措施,希望我们携手创业,共同进步。
2 团队创新开发管理方法
(1)精减团队成员,留住精英。创业团队唯有做到人尽其力才能与时俱进,成员过多则会三五成群、高谈嬉笑,淡忘最初的创业目标,丢失步履维艰的创业过程。假若当中存在几个纨绔子弟,好逸恶劳的风气便会悄悄滋长,日新月异无从谈起,固步自封成为常态。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创业通常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因此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高素质。对于项目核心技术人员,要舍得花投资选聘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曾经就有人说,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可以抵得过100个普通的程序员,对于数量极少的这种人才,应当在薪酬、员工期权等方面尽可能予以优厚待遇。
(2)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创业团队要制定一个发展目标,根据现状进行细化分解,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明白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统一思路,兄弟齐心,其力断金 即使日后运营出现问题,团队成员也能够齐心协力去解决。
(3)提高团队的开发能力。所谓创业,“创”字当头,因而团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团队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强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的整体决策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团队专业技能培训也很重要。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使成员能够很快进入角色,企业建设蒸蒸日上。如果团队内部能力有限,也要调动资源,聘请专业老师顾问帮忙。因为很多时候,外来的和尚能念经。
3 矛盾解决方法
(1)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作为团队管理者要站在不同成员的位置思考问题,不能忽略处于执行位置员工的处境。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经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4]。具体制定良好的沟通机制:第一,就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如周会、月会和座谈会。第二,就是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如电子邮件、周末聚餐、短途出游等。旨在建立融洽的关系和稳固的友谊,即通过情感交流以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还有唐太宗关于下级向上级进言就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2)随时协调关系提高效率。如果团队运行机制不灵活,就无法达到继续激活团队成员斗志的作用。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效率问题就会凸显。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没有了创业的激情,始终无法实现创业的宏图大志。因此我们要注意个人价值与团队价值的最大化。关注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使其形成一致的方向相互促进发展。
管理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者或者说是决策者。管理者和团队成员或团队之间要取得微妙的平衡。管理者不能推脱团队业绩最终的责任,授权并不意味着放弃控制。给团队成员越多的自治和自由,他们遵守共同的目标就显得越重要。好的团队是灵活的,他们可以在管理者的决策和最适合的团队解决方案之间取得平衡[5]。实际上,在功能完善的团队,成员相互之间具有高度的信任感,管理者在做出某些决定时不必讨论,也不必解释。相反,无效的团队中缺乏信任感,即使管理者做最明白的事情或无关紧要的建议,团队成员都要质疑并提出疑问。
终极意义上来说,团队成长过程也是文化磨合和道德认同的过程。通过精神建设,创新开发管理方法,解决团队内部矛盾,在此过程中团队建设和企业规模日就月将,继而创业者功成名就,企业屹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 王晓晔.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5
(15):105-106.
[3] 王颖,刘清月.浅析大学生创业团队[J].教育论坛,2012,9
(145):66.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以学生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更需要努力创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的创业创新教育理念。
1 “以学生为本”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育理念,主动了解学生,在解决学生最为关心的学业和就业、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等实际问题中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1.1 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创业创新教育关键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提高解决大学生学业、专业、就业等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比如帮助大学生以创新的观点和角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积极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创新的准备工作,营造出“青春与创新共舞、创业书写灿烂人生”的激情与行动氛围,确实提高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1.2 注重被教育者的关注点。努力成才、健康成才、成就自己的梦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关注点,是每个大学生的共同心愿。创业创新教育应从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最大愿望出发,使他们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积极推进“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作品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正视、剖析自身,制定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创业创新的价值。
1.3 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创业创新教育要特别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例如,利用大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特点创意推出“最具创意的创业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和“在校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新手和专家谁更容易出成绩”等大讨论兼现场辩论赛等主题教育活动,由学生去描述、评判身边的人及自身的创业创新的观念和行为,通过描述、评判过程,去觉悟、去警醒,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创业创新意识。
1.4 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业创新教育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业创新素质。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发掘和培养,因材施教。
2 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少创业创新教育知识和经验的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组建有志于参与创业创新教育的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兼结合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师团队。
2.1 集中最优势的学术力量组建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高职院校可以运用行政指定、个别协商、择优竞争等的方式,在全校教师中组建一个高素质的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需要高素质成员,尤其要有合理的学科和素质结构。因此,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要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团队成员的研究和实践应涉及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营销学等多项学科领域和专业人才,以形成互补效应。
2.2 定期举办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要通过广泛搜集各类机构或学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资料,认真研讨交流。同时根据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合理分工,分头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创新培训:不仅要传授有关知识,更要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其学习方式应多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任务情境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方法,按照创业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引导学员分析自己和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寻找市场机会,撰写创业计划。
2.3 逐步完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师资力量,聘请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的优秀教师组成创业创新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兼职指导教师团队,以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的运作方式作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总结经验教训,拾遗补缺,尽力弥补课程知识内容、活动组织安排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优势,精选校外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2.4 在校内各专业教学实训中推广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训练。有了遍布全校各系、各专业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及课程的带动与熏陶,有助于渗透课程以及相关隐性课程的建立。有了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和创业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创业创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还可以积极帮助校内各系、各专业熟悉掌握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模式的各个要素、运行环节及质量要求,促进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 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建国 赵亮. 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关键词:互联网 创业 就业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依然面临挑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目前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为此,政府开出了许多药方,其中重要手段就是鼓励大众创业。从数据来看,过去一年虽然经济增长放缓,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互联网就业对此功不可没。
一、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现实必然性
由于中国大学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逐步凸显出来。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可以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互联网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相对于实体创业而言互联网创业更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优势
1.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机会成本低。所谓机会成本是为了做某事而不得不放弃目前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他的机会成本就是首次就业或实习的工资。而如果是一个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职位或较高的收入的人来说,此时再去创业他的机会成本相对于前者就是高的,所以机会成本低的大学生去创业更具有比较优势。
2.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接受过学校系统的教育如计算机、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使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在互联网创业过程中大学生会遇到许多新的具体的问题,此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他们会在干中学,享受互联网创业实践学习中的快乐。
3.相对公平的创业环境。互联网创业拥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只要符合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便能享受互联网带给创业者的无限商机。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传统市场存在的诸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互联网创业将是大学生创业者的一个绝佳的平台。
4.准入门槛低。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不必是计算机或网络相关专业的才可以胜任,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加上自学能力就能克服互联网创业的技术障碍。互联网创业相对于其他形式创业不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相对其他形式创业互联网创业的推广和营销成本低,原始积累较快这种创业形式更适合于大学生。
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存在的不足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创业也是如此,机遇和挑战永远是共存的。我们在看到马云、雷军等互联网创业成功的弄潮儿的背后有更多的创业失败者。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时要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
1.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由于互联网创业准入门槛低的特点,使得互联网创业者人数以惊人的趋势涌现,以至于互联网上销售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没有自身的特色或与众不同的地方,很难使自己的产品在互联网搜索中脱颖而出。
2.创业风险意识不足。互联网创业还是新事物,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在确定网络创业项目的时候难以从经济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去分析。部分大学生在进行互联网创业的过程中想法过于简单,创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对自身优势、缺陷及市场环境的认识,增大了互联网创业的风险。
3.缺乏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在互联网创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团队成员的能力互补、彼此合作理解将影响到互联网创业的成败。团队建设中能力替代、分工不明确就不能按照各自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四、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建议
1.政府推动营造互联网创业的政策环境。互联网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帮助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政府还应做好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都了解到各项优惠措施以激励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积极性。由于互联网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还不完善,政府应规范互联网经济诚信发展,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健全、高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
2.加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知识教育,加快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邀请互联网创业成功人士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技能的培养,可通过互联网创业模拟实训、参加互联网企业的实习培训增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识别机会与风险分析能力,加强创业风险教育。
3.构建互联网创业团队。构建一个能力互补的创业团队,既可以实现有效的分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团队工作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为有效的管理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团队需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一套权责明确、思路清晰、科学合理的团队规章制度,可以厘清团队成员的岗位权利和责任,角色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矛盾。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对团队成员的贡献和产出来获取报酬和奖励激发团队成员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马丽君.大学生网络创业创新分析与对策[J].创新科技,2015(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53-02
一、创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创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所谓大学生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在创业方面的延续,是指大学生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实践等教育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主体特性和品质[1]。它基本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思维和创业人格等几个方面。
二、创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研究中发现,影响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有学校教育、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有学生专业背景、家庭支持系统方面的影响,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制约[2]。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各类活动和实践对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涯中,大学生尝试、参与的创业实践有很多,大体包括项目实习、自主创业、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
1项目实习
项目实习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影响,对创业思维与创业知识的提高尤为明显。项目实习(project practice)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活动[3]。在很多高校中,项目实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己确定一个现实生活的问题项目,也可以模拟一个现实场景或者直接接受教师分配的问题项目。学生在确定研究方向和项目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解决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大学里,项目实习的种类有很多种,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学校的SRT项目、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直接承接校外课题或专业实习项目等等。在参与项目实习过程中,学生为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会在课堂学习之余,有针对性地查阅图书等资料,主动聆听与项目有关的学术讲座或者自己组成团队进行专题讨论。经过长达一两年甚至四年的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和积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创新知识会得到很好的扩充。这些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创业实践中来,其创业思维和创业知识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学科竞赛
参与学科竞赛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是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竞赛题目看,各类学科竞赛题目都采用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要求拟订解决方案或按所设置的测试标准设计、制作作品[4]。这就要求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思维方式来寻求最优解决途径,有利于训练创业思维。另一方面,学科竞赛有利于整合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丰富创业知识。参加竞赛时,学生会自主调动全部所学知识,并将其充分活化、整合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利于磨砺大学生的创业人格。无论是个人赛还是团体赛,学生都需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毅力和独辟蹊径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恰恰是大学生创业人格形成过程中比较关键的因素。
3自主创业
很多高校的创业实践表明,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其一,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自主创业经历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导致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创业素质的提升影响不显著;其二,在有创业经历的在校大学生中,其创业类型和内容多局限于网店、打字复印、电话卡或书籍报纸销售、食品餐饮等较为单一的基础性行业,且创业周期较短,缺少高风险、高技术、高产出的创业类型,因此,对其创业素质提升影响并不明显。但不管怎么说,自主创业经历对于历练大学生的创业人格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4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很广泛。从类型而言,既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也包括以学院、学校名义组织的社会实践,还包括了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实习。从内容而言,涉及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卫生、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5]。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自然有很重要的帮助。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以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方向和质量为导向,正确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确立以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地位,统筹规划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丰富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育途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具体来讲,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科特色、学习进度差异等因素,探索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是在低年级学生中,重点鼓励学生多积累创业知识,激发其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以兴趣小组的名义开展各类实践教学。
二是在高年级学生中,要着重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项目实习、各类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试验计划,并在试验过程中,进一步加大研究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三是设立相关学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申报校内外科研项目,积极参加诸如“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设计竞赛及其他学科竞赛,在科研项目或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
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全过程教育,使实践教学环节从整体上达到系统、优化、高效,努力实现大学生由知识应用型向创业应用型的转变。
2加强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实验室是保证学生有充裕实践机会的很重要的平台。因此,学校要想办法分门别类地建立创新实验室,实现实验室全部由学生自主管理,并通宵对学生开放。学生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自己设计具有一定延伸性和拓展性的自主实验项目,或者设计具有创新见解的现实问题解决方式。这些延伸性项目或现实问题可以由个人独立自主完成和解决,也可以由小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和解决。在这一方面,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嘉兴学院等很多高校都做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创业实验室的存在让学生有了一个交流创业思想、模拟创业设计、实现技术创业的平台。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模式,努力开发校外融教学、科研、培训、生产乃至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创业实训基地;有条件者,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科技园,使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得以孵化,或在创业科技园中,身临其境,体会生产、管理的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兴趣。
3加强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研究表明,大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自主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影响不显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三类实践活动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导致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缺乏一支强有力的创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因此,学校要积极尝试“内培外引”的管理模式,通过在评优、评聘晋级、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吸引校内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来从事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同时,为广大实践教师提供并创造外出进修和挂职锻炼、学习培训的机会,从而激发校内实践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要积极开发校外师资资源,从校外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老师,辅助校内教师完成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甚至可以积极尝试邀请对本校学生有招聘意愿的就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担当校外导师,传授实际的工作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巧芝浙江省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2]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曾南雁,李慧项目实习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创业 创新 电子商务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罗晓东(1971- ),女,四川汉源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软件工程及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大学科技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苏教高[2011]29号,课题编号:2011JSJG324)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基于产业链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JMZ12012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16-02
一、准确对接行业产业链的专业定位,提升创业创新机会
高职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其必须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才能特色鲜明,具有生命力。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逐步形成,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战略、服务外包和国内外市场拓展等各方面均对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高要求,从而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创新机会。因此根据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对接产业链来调整专业定位,可促进各校电子商务专业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升创业创新机会,办出特色。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深化“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以政产校企合作的大联盟为平台确定与区域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链。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间南京将致力打造“人才创新名城”“电子商务示范名城”,白下区“电子商务示范区”等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光华科技产业园”为载体,依据政府扶持政策、产业(电子商务协会、中国网络营销协会等)标准规范与发展,整合学院新兴优势专业与人才资源以及合作企业项目技术优势等,策划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项目链(如图所示),以此带动校企良性互动,动态预测专业发展最前沿,为创业创新提供前导方向。
二、“双主体”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双主体”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指校企双方作为主体联合,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分析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新能力和变化的能力,将其任务化、项目化,构成新的“动态能力集”,调整补充到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形成动态的能力模块和动态的能力点,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该模式采用学—半工半学—工三个阶段实施,将“工学结合”实践内容由校内项目练习、校内综合实训、校内生产型实训到企业实战组织成专业项目链,环环相扣,节节深入。
在动态更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对应三阶段开发了创业创新素质能力点,将创业创新素质和意识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阶段,首先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的模式,由系部领导、专业教师团队、学生会及相关社团、创业优秀的学生代表、辅导员团队共同策划活动,将参观大学生创业园、实训实习基地、专业教育和本院创业创新案例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感受创业创新创意氛围,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的电子商务应用课程中对学生提出小组网上创业和个人创业的尝试,并将创业创新活动过程考核贯穿到毕业时作为加分的依据。半工半学阶段,通过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创业过程,认知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拓展创新思维,感受职场氛围,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结合“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入解决创业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难点,提升学习动力。在工阶段,通过校内生产型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教学和参与相关的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三创”大赛,结合“网上创业”“呼叫中心客户管理”等课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在培养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创业项目深度的内涵。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就业(创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开发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
根据动态能力集模式实施要求,以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对应的岗位(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深入分解,进一步通过项目设计,将能力点转化成课程内容,并根据这些能力点在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分布情况,按工作流程重新进行组合,选用适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突出创业创新能力训练,将原专业教学的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重新进行整合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就业(创业)导向型”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标准进行课程重塑时,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师资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依据企业工作流程,融合一线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组织,以企业项目训练为主体,同时围绕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工具、条件、环境、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等探索集成化的电子商务全程项目链资源建设,形成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建成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特色的课程共享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其中强调创业创新技能培训的校内课程主线为职业生涯规划—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实务(企业、行业证书嵌入课程)—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网上创业、呼叫中心客户管理—创业就业指导;校外主线为岗位认知实习—半工半学岗位实习—工阶段实习(创业实践)—毕业实习—SYB创业培训(毕业后)。
四、支持“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创业创新活动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保证“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能够以“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对应三阶段的学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配套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1.校内教学实训室。具备模拟电子商务交易环境,支持学和半工半学阶段的校内项目实训教学。实训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接入internet和校园网,可以随时登录德意、博导网络营销和微申电子商务模拟平台,用于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基本技术教学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半工半学阶段的综合项目实训和工阶段模拟企业环境顶岗项目。我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LivingMall现代商务中心”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共同进行实训项目设计,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课程,并编写工学结合立体化教材。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真实体验等教学方法,按照注重引导的原则来实施综合项目。
3.“大学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广场”和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工阶段的企业顶岗实习和职业证书培训及就业创业拓展的实战环境,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我院“光华科技产业园”为政产校企合作共建,董事会管理、股份制运营的“大学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发展与专业群建设对接,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创新型课程开发、“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共管”。在校企股份合作体制机制下,更加明确和真正发挥了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校企共同进行岗位项目设计、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开发创新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成果转化、产学研管理控制、学生实习实训保障等制度和机制。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引企入校的“大学生创业广场”“光华科技产业园”为集成闭环的前厂,LivingMall商务中心为后校,开展产学研的“前厂后校”模式。通过实际项目开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企业工作管理制度和学习评价制度约束,增加学习压力,增强学习动力;以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企业奖学金、创新奖励等方式激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灵感,树立就业的信心。
五、“双创”素质优秀的“双师”教学团队,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教学团队建设应当在团队成员“双师”素质提高和团队“双师”结构优化的同时也将教师“双创”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团队建设全过程。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了专业通识课主要由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课及教学项目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课程开发中积极为学生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创新,追求成功”的创业环境,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创业实践有机结合。
六、结语
面向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改革,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实战水平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经营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入进行专业建设改革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陈德人.创新创业型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化探索与社会化实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及其规范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2]李畅,刘任熊.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2).
[3]潘旭华.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8).
[4]王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推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0(3).
[5]王慧.以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8).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孵化中心;构建模式
0 引言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在全国掀起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大学生创业工作被提到新的高度。早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教育部也多次强调,要在高校中推广毕业生创业典型。以大学为依托的创业孵化中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和活动、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本文以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例,探讨了其构建创业孵化中心的意义及构建模式。
1 行业特色型大学构建创业孵化中心的意义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以行业为依托,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突出学科群优势以及专才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相比综合性大学,其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研体系、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术业专攻的特点,重视实践与应用性,与相关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能够及时跟踪和解决行业内的重大战略技术问题,行业也能在资金、学科前沿技术等方面给予重要支持与帮助,形成牢固的产学研联盟。
如今,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的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构建创业孵化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1.1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在行业特色型大学中构建创业孵化中心,能够吸引学生以创业团队的形式入驻,促进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2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行业特色型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行业内企业,受行业发展情况制约较大,而学生通过创业孵化中心自主创业,既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又能够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1.3 有利于学校总体学风的优化
学生参加创业实践,需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当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时,学校的总体学风将得到优化。
1.4 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吸纳社会资本
行业特色型大学构建创业孵化中心,可以为在校大学生联系并提供创业项目,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交流,吸引社会资本,实现学校与企业和政府间的资源共享。
2 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孵化中心构建模式
本文所探讨的创业孵化中心是以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依托的学校主导型创业孵化中心,一般建设在校园内或学校邻近区域内,由学校作为运营管理和资金投入主体,为校内师生的科研成果、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支持。
2.1 明确创业孵化中心功能定位
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校内师资和重点实验室等与政府及行业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将孵化中心建设成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的综合平台,为入驻学生团队提供创业场所、创业导师、项目研发指导、政策咨询、投融资、跟踪辅导等服务,实现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对接。
2.2 建立规范有序的创业孵化中心管理与运作机制
创业孵化中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和活动、促进成果转化的创业实践基地,应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与运作机制。
一是设立健全的管理架构。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行业协会、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及创业导师等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孵化中心的运行提供决策指导;专设管理办公室或工作组负责孵化中心的日常管理;成立学生创业社团协助办公室或工作组进行孵化中心的活动开展、项目推介、日常接待等工作。
二是形成完善的运作机制。制定章程,明确学生团队入驻条件、程序、权利与义务、转让与退出机制等,保证中心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成立入驻项目评审委员会,保证入驻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邀请校内创业导师、社会创业先进典型、行业企业家、工商、税务专家组建创业辅导团队,对项目进行指导。形成"动态管理、学生自主、规范有序"的良性运作机制,确保"项目创意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入驻-项目实施-项目指导-项目考核-项目成果展示-项目与企业对接"各阶段活动的顺利进行。
2.3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导师团队建设
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特色和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同时,利用行业背景优势和校友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建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参观学习、模拟运营等形式了解实际的企业运营、公司管理,开拓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此外,利用与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优势,邀请行业企业高层管理者、科研院所专家、知名校友企业家及政府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工商税务部门业务骨干,整合校内科研创业师资,组建一支专家型、企业型的创业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结对子,为学生提项目供指导,传授创业知识,定期开展创业专题教学和讲座等。
2.4 加强和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
创业孵化中心应为学生项目团队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法律咨询、资金筹措、项目对接等服务,因此需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及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
行业特色型大学一方面应积极与政府交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为学生项目团队投入实体运营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行业背景优势和校友资源,通过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校企董事会,成立产学研联盟,设立企业创业基金、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导师储备库等,建立行业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工作的长效支持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是高校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种尝试。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行业特色型大学需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建设符合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创业学生团队实际成长需要的创业孵化中心,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2]张来斌.创新机制推动行业特色型大学产学研结合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6-9.
[3]李时椿等.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4]张志平.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5):55-59.
[5]陈会萍,吴洁.关于独立学院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58-60.
[6]代君,张丽芬.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48-252.
Abstract: The stat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new tre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uild a new engin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in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 so it is of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appli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P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spirit;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207-02
1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起步晚根基较浅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教育部才在九所高校开始试点,大部分高校甚至都没有开展创业教育。即便是开展了产业教育的高校,其创业教育水平也有待提高,基本停留在创业精神的培育,或者开设一门创业相关的选修课阶段,创业教育的目的无法实现,其作用和优势也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来。多数高校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未将培育学生的产业精神列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说明高校不重视学生创业教育,消极对待创业教育,这无疑制约了我国创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
创业教育涉及内容繁多,跨列了多个学科,包括心理学、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未建立系统、全面的基础教材,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都直接照搬工商管理类的课程教材,在创业教育课程中讲授各类创业技能,包括创业融资、商业机会、财务管理、资源需求、创业团队的构建、商机的选择等,忽视了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其实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样重要。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而是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创业的乐趣,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3 学生对创业实践未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展的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大多是形式化的创业大赛,这些大赛基本还停留在活动本身上,并不能算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活动课程,且参加大赛的人数有限,真正通过大赛获得创业相关收益的学生有限,多数学生都没有机会参与到创业大赛中,导致实际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未在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创业实践活动,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
1.4 创业教育没有与社会接轨
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阶段,实践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导致了创业教育无法与社会接轨。学生们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洗礼和考验,学生们真正在实践中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创业技能及提高了自身实力,高校的创业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反之,若学生们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实践,或者无法应对实践的考验,高校的创业教育都失去了意义。
2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策略
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不是要求人人都去创办企业,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敢于冒险、善于实践、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面对生活和工作。“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具体途径,一是环境与氛围对大学生的导向有重要影响,也就是通过大学生评价机制创新,进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二是,社会、高校、家庭因素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择业观等有重大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培育的第一线,拥有较新的教育理念,更能将时代要求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所以应建立高校主导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社会支持网络”。
2.1 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创业精神培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我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发现,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完善支持服务体系,从政府层面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至少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建立健全创业精神培育支持服务体系,确保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2.2 营造创业舆论环境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2.2.1 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精神风尚
建国初期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高度集中,较为青睐甚至是推崇“铁饭碗”,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也流传在普通老百姓心里,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创业精神的宣传工作,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精神风尚,既保存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同时吸收国外不拘一格、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
2.2.2 I造和谐的创业型家庭环境
鼓励家长更新教育理念,让教育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孩子是父母的“掌上宝”,很多父母希望永远握在手里,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实则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同时也拴住了孩子的手脚。智慧的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创业型家庭环境,鼓励孩子进行更多的尝试,不畏艰难和失败,勇敢冒险,从而锻炼孩子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优良品格,真正的具备创业精神。
2.2.3 建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应用型大学是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若校园环境充满创业氛围,学生身处其中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创业精神,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效益。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从日常入手,围绕创业精神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兼具娱乐性、学术性、思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二是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创业意识,营造全方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科技成果,创造信息共享的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创业相关知识及活动,构建一种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严谨、踏实的学术氛围。
2.3 优化创新教育实践 健全创业精神培育体系
培养应用型大学生创业精神,关键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之中。
2.3.1 创业课程建设是核心
教学课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基础创业素质的形成,它是学生理论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形成良好的现代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将课程建设模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创业课程教育必须和社会接轨,既注重理论教育,也注重实践教育,可通过建立创新实习试点,达到上述目的。
2.3.2 师资团队建设是关键
对于应用型大学本科大学生而言,教师既是其创业精神培育的领路人,也是其学习的目标和榜样,基于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质量。建设良好的师资团队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必须培养组建一支优秀的专职的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到专人专用,使创业教育更加的系统化和现代化,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二是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素质,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实际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和周期,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可尝试安排现有的理论课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更好的完成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或者从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一方邀请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历的企业家来讲授,逐步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3 创业教育实践是保障
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是“学以致用”,而学习过程中注重“做中学,依靠做来学”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创业精神是一些高度行为特征的集合,作为行为特征需要在行为的多次、反复的强化中才能形成。因此,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创业精神的激发必须基于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实践活动为重要手段和途径。创业教育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立实习基地和创业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开办“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论坛”,组建“创业社团”,开展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学术活动等形式,强化了自身的行为特征,培育了创业精神。
2.3.4 创业教育学科融入是方向
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便是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中。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是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经过长期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的。学科之间都存着这很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专业性的技能,但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互通性,如很多学科中都包含着创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创业精神和意志,创业专业知识等方面。因此,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其他的学科教育中,更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应用型大学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致力于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途径,进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激发他们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增强其环境分析和机会识别意识,创业规范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创新的战略性思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将创业作为一种人生理想、一种职业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燕,黄韬.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3(6):18-19.
[2]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5):179.
[3]许晓平,张泽一.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6(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