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09:33:20
导语:在医疗产业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Chain
Shan Fubin, Li 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rad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Abstract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s decided by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model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pat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supporting resourc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urist market and demand structure, policy system and related system, etc. Considering th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plates. The scope of space, customer marke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ain format of the five plates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reative agriculture;Whole industry chain; Constituent e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实现。通过创新性思维,将科技、人文、生态等要素有效地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产品形式发生改变,让传统农业发展成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对接,不仅拓展了农业的传统功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创造了新的产业效益来源、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1-3]。
空间布局是区域创意农业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热荨?蒲А⒑侠淼目占洳季帜芄淮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区域内各类创意农业形式的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消费需求。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主要以农业区位理论、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游憩带理论等为支撑[4,5]。这些理论对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创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形成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其空间布局除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外,还要考虑农业发展基础、客源市场、集聚效应等。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正是对各种要素的统筹考虑。
1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等相互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用创新性的思想和理念,将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文化活动、乡村生活、田园景观进行对接和融合,使产业的绩效不仅有特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和美食,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产品,让消费者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一定深度的文化与精神享受。全产业链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结构限制,带来产业融合而成的乘数效益。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如下。
1.1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
区域内农业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基础。农业生产作为创意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第一环节,对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6]。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科技、设施、政策制度、配套服务、发展规划等因素则影响着区域农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区域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地农业的产业结构、主导农业的发展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结构优化方向等,以保证创意农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
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条件。空间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状况、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等[7],即是一个地区创意农业开发和生产的支撑条件,也对区域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外部约束条件,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效应。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时,必须深刻认识各地区空间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确定如何布置创意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
1.3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
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支撑。创意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和发展理念,植入科技、文化、生态、娱乐、历史、村落等要素[8,9],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拓展农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需要设计、文化、演艺、包装、金融、旅游、饭店、宾馆、交通等第二、三产业提供配套。因此,区域内各种配套资源要素和关联产业状况,也就成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所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
1.4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
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导向。创意农业是第一、二、三相互融合的产业,具有农业生产、创意创新、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消费者对创意农业的需求不仅包括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品,还有观光体验等各类休闲旅游产品,这就要求在空间布局上要统筹考虑客源市场范围和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客源市场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客源市场的需求层级、需求结构等[10,11],都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规模、结构和业态选择。
1.5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
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保障。创意农业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这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尤为重要。地区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计划性干预,可以起到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作用[12]。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相关政策和制度,使布局更好地符合当地创意农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方向。
2基于全产业链的辽宁省创意农业整体空间布局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当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又要注重当地条件和各类资源的利用;既要考虑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注重客源市场内各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既要考虑创意农业核心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配套和关联产业的发展[13,14]。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区域创意农业进行空间布局,可有效兼顾各类主体的需求,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结合辽宁省农业区域布局情况[14-16],将辽宁省创意农业区域布局划分为辽河平原农业区、滨海农业带、东部山地农业区、西部丘陵农业区和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等几个板块。结合各板块的农业现状、相关资源、地理特征、交通区位和客源市场等全产业化发展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板块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业态形式[17-19]。
辽河平原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区域内城镇居民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业观光、娱乐运动和健康养生,业态形式为体验园区、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特色农业观光区等。滨海农业带区分为辽南和辽西两部分,客源市场以省内城镇居民和省外旅游者为主,发展方向为高端精品农业生产、特色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度假、渔业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精品果蔬采摘园、农业科普园、花卉观赏园、海洋渔家乐、海岛生态休闲农庄等。东部山地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省内高端消费者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林产品生产、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休闲农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高端农产品创意加工厂、休闲庄园、民族村落等。西部丘陵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外对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感兴趣的消费人群,?l展方向为民族文化体验、乡村民俗体验、农业文化体验、高新农业技术教育等,业态形式为农业遗产体验园、民族村镇、农业技术科普园、农业观光园区等。辽西北农牧结合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及周边省市对沙漠农业感兴趣的消费者,发展方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生产体验、特色农业运动、科普等,业态形式为沙漠农业观光和体验园区、沙漠运动基地、农业科普园、生态林休闲基地等。
3辽宁省各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3.1辽河平原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沈阳市的新民县东部、康平县南部、法库县大部、辽中县和市郊区平原,铁岭市的西部平原,鞍山市、营口市、辽阳市西部平原,以及盘锦市所辖各县区和锦州东南部平原。该地区耕地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素有“粮仓”之称;城镇密集、人口众多,交通、通讯、科技条件突出,是辽宁省经济发展重要地区之一。
基于该地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资源要素状况,适宜围绕以养生、娱乐、科普为主导功能的科技型、娱乐型创意农业全产链发展。该地区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如下:沈阳市以城区为中心,构建“三带四线”的格局,即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和沈阳周边一小时经济圈内的东部生态观光、南部休闲采摘、西部科普展示、北部创意体验为主导的格局;在盘锦、鞍山、 营口、辽阳的平原地区,以当地特色农业、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为依托,设置以休闲、体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创意农业园区、庄园、村落,并形成差异化的创意农业体验带;鞍山市、营口市适宜依托林果种植业,设置林果产品生产、副产品创意加工和农业景观观光园区;铁岭平原地区适宜以沈阳、铁岭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定位,依托当地油菜花田、葵花田、荷花池等各类花卉种植基地,布局以农业景观为主导的观光休闲型创意农业基地。
3.2滨海农业带地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滨海农业带在空间划分为辽南滨海农业带和辽西滨海农业带两部分,辽南包括丹东东港市、大连市、营口鲅鱼圈和盖州市,辽西包括锦州凌海市、葫芦岛兴城市和绥中县。滨海农业带的陆域农业、海域农业均较发达,是辽宁省水产、水果、花卉、特色蔬菜的主要产区。
辽南滨海农业带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成效显著,主要以水产养殖、优质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业发达,客源市场除省内居民外,还有来自其它地区和国外的游客,适宜建设高端创意农业庄园、特色海洋文化体验基地等。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在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聚集区内建设高端科技型创意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创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以庄河、旅顺、金州等地区为主,依托区域内高端水果和花卉生产基地,充分挖掘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构建以特色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端创意农业休闲园区;在大连长海县、丹东东港市、营口鲅鱼圈等沿海地区,推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基地、渔村人文资源以及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渔业要素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休闲活动的有机结合,构建辽宁省南部海洋渔业休闲带。
辽西滨海农业带地处辽西地区,是东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的联结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辽南滨海农业带。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土壤肥力低;陆地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海域农业以海洋捕捞为主。该地区创意农业的布局,适宜以京津冀和内蒙古地区的客源市场为主,依托当地海岸旅游业,发展以娱乐和休闲为主的北方特色渔家乐集聚区。
3.3东部山地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抚顺市和本溪市所属县区,丹东市的凤城、岫岩、宽甸三县,以及铁岭市的西丰县。这一地区北靠吉林省、西临辽宁省中部平原、西南接辽东半岛丘陵地区。该地区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是辽宁省主要林区。东部山地农业区主要以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鹿茸等山区特色农业为主。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则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支撑。
基于东部山地农业区的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状况,适宜发展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创意农业度假区。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以本溪的本溪县、桓仁县和铁岭西丰县为核心,利用地区内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优势,将特色林产业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进行融合,高标准打造融林业生产体验与生态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型农业休闲养生基地;在丹东市的宽甸、凤城等沿鸭绿江地区,依托江水景观、农作物生产、朝鲜族文化、民居村落等特色资源,重点建设民族文化体验和特色田园为主的主题型休闲村镇聚集区。
3.4西部丘陵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朝阳市所辖各县区、阜新市的阜新县和清河门区、葫芦岛的建昌县、锦州市的义县和北镇与凌海的西北部。该地区北与内蒙古接壤、西与河北相邻,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属半干旱气候;农业主要以旱作物种植、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林果种植为主。该地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本地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此外,该地区拥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各类特色资源。
西部丘陵农业区适宜以省内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大中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建设特色农业文化和乡村文化体验为主的创意村落聚集区、高新技术型创意农业生产和加工聚集区。该地区空间布局如下:在朝阳县、喀左县、绥中县等传统村落,以创意乡村生活为核心,发展以传统乡村文化、蒙古族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体验村镇;在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的设施农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高端农业观光、农业技术科普、农业生产体验为核心功能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3.5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关键词:SAGD 高温脱水 化学沉降 破乳剂 净化原油
中图分类号:TE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3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主要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超稠油脱水采用常规二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随着开发的深入,逐渐进入产量递减阶段,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是蒸汽吞吐最为有效的接替方式,2007年以来,辽河油田在曙一区开展超稠油SAGD开采工业化推广,SAGD井口产出液温度140~170 ℃,本着充分利用热能的原则,结合辽河油田SAGD建设实际情况,引进、吸收加拿大高温脱水工艺,开展辽河油田SAGD采出液高温脱水中试试验,以期探索出一条SAGD采出液不掺稀油高温脱水工艺技术路线,同时,达到确定高温脱水流程、筛选药剂、试验高温脱水设备等预期目的。
1 室内试验
SAGD高温脱水中试试验以室内研究为基础,在室内研究中,分析了采出液基本性质,筛选了高效的脱水药剂,初步确定了适宜的脱水温度、加药浓度、脱水沉降时间及脱水压力等关键参数。
1.1 SAGD产出液基本性质
SAGD产出液基本性质见表1。
1.2 化学药剂筛选
1.2.1 破乳剂种类选择
由于SAGD原油脱水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因此破乳剂应具有高温稳定性,这是破乳剂能否应用于SAGD原油脱水试验的前提条件。室内破乳剂高温稳定性试验采用如下方法:将合成的系列破乳剂干剂分别装入自制的导热良好、耐温、耐压得密闭容器中,放入高温烘箱,在180 ℃恒温条件下24 hr后取出,优选失重最小的三种样品,将其冷却后配成干剂含量40%作为工业品,进行高温脱水试验。不同药剂对于脱水效果的影响见表2。
试验数据表明:破乳剂A的作用效果优于其他两种。
1.2.2 药剂加入量的确定
在实验室内,对于选定的药剂,分析其在不同温度下、不同加药浓度对于脱水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1。
1.3 脱水温度与压力
假定原油进站温度分别是130~180 ℃,通过室内脱水试验,确定合理的高温脱水温度。由于高温脱水需采用密闭设备来完成,需要分析系统压力对于脱水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见表3。
1.4 室内试验结语
通过室内试验,确定SAGD采出液高温脱水关键技术参数如下。
(1)适宜的脱水温度:160~170 ℃;
(2)适宜的脱水药剂:破乳剂A;
(3)适宜的加药浓度:350 mg/L;
(4)适宜的脱水沉降时间:2.5 hr;
(5)适宜的脱水压力:高于操作温度水蒸汽饱和蒸汽压0.15~0.2 MPa。
2 现场中试试验
2.1 试验进程
为实现SAGD产出液高温脱水工艺现场试验,辽河油田公司在曙一区杜84块建设高温脱水试验站一座。试验站处理液来自SAGD先导试验井口馆平11,原油进站温度150~170 ℃,设计处理液量480 m3/d。
2.2 工艺流程
现场试验首先采用二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一段脱水温度为150 ℃,加药浓度300 mg/L,二段脱水温度180 ℃,加药浓度450 mg/L。原油升温采用换热器与SAGD注汽站生产的高温水换热来实现,高温水出站温度180~220 ℃,二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流程见图3。
2.3 关键设备
SAGD高温脱水试验站内关键设备为两台三相分离器,其中,一段三相分离器型号为:2.0~2800×10000,处理液量480 m3/d;进口/出口温度180/175 ℃;进口/出口压力:1.1/1.0 MPa;设备28t。二段三相分离器型号为2.0~2400×12600,处理液量130 m3/d;进口/出口温度190/180 ℃;进口/出口压力1.7/1.5 MPa;设备净重30 t。
2.4 试验方法
试验开始前,制定详细的试验大纲,并依一下步骤开展SAGD采出液高温脱水试验。
(1)调整一级进站换热器原油出口温度至150 ℃。
(2)调整一段加药系统,起始加药量为150 mg/L。
(3)操作条件稳定后每2 h在一段分离器出口取样分析原油含水率。
(4)依据(2)、(3)步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改变加药量至120 mg/L、100 mg/L、75 mg/L、50 mg/L。
(5)改变一级换热器原油出口温度至160 ℃。
(6)按照(2)、(3)、(4)步调整加药量并取样分析原油含水。
(7)按以上步骤分别试验170 ℃、180 ℃、190 ℃。
(8)分析一段分离器出口含水率≤30%稳定检测到4次时,降低加药浓度直至出口含水率达到30%。
(9)记录达到上述指标的操作参数。
二段热化学沉降脱水试验步骤与一段相同,试验温度分别取150 ℃、160 ℃、170 ℃、180 ℃、190 ℃,加药量分别为500 mg/L、450 mg/L、400 mg/L、350 mg/L、300 mg/L,取样分析二段分离器出口含水率≤5%稳定检测到4次时,降低加药浓度直至出口含水率达到5%。此时即可进行二段分离器脱水试验。
2.5 试验结果
经过为期3个月的现场试验,累计取得有效试验数据313个,进站采出液含水与一段分离器出口原油含水关系见图4。
图4 原油一段热化学沉降试验成果曲线图
由图4可以看出,原油进站含水为70%~92%,一段脱水后原油含水在试验站投产初期为65%以上,经过工艺设备整改和参数调整后,原油含水最低可降至3%以下。
3 结语
(1)经过室内试验与现场中试结果相比较,可确定以下因素对脱水效果有影响即脱水温度、脱水设备结构、药浓度、油水停留时间及系统压力。(2)中试试验站流程设计合理,仅利用一段高温热化学脱水,SAGD高温采出液脱后净化油含水率已能分别达到≤5%的局内超稠油外输指标要求及出矿原油≤2%的指标要求。(3)研制、设计的三相分离器性能良好,能满足试验需要;(4)研制的高温破乳剂能性能优良,加药浓度300~350 mg/L,优于国外样品。(5)自控系统基本满足试验需要,但控制精度有待提高;(6)试验过程中形成的三相分离器脱水操作规程能够指导生产稳定
运行。
参考文献
[1] 钟宏.国内外SAGD开采技术知识产权专利统计分[J].内蒙古石油化
工,2011(9).
[2] SAGD平行水平井和直井连通钻井技术.石油机械[J].2011
(6).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缩宫素;益母草注射液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9
从临床实践来看, 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生率, 而且严重影响产妇的术后康复及身心健康[1];临床研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本次研究将以本院收治的产妇进行分组研究, 探讨益母草注射液对缩宫素治疗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 现将研究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在征得产妇及家属许可的条件下, 采用电脑随机性分组的方法将5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24例)。其中, 观察组平均年龄(29.1±1.4)岁,
平均孕次(1.2±0.2)次, 平均孕周(39.1±0.8)周;对照组平均年龄(29.4±1.9)岁, 平均孕次(1.3±0.4)次, 平均孕周(39.3±1.0)周。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产妇实施缩宫素治疗, 方法为: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注射液(成都市海通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1021982)20 U+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并于手术完成后2 h肌内注射缩宫素10 U, 而后以12 h为时间段进行一次注射, 持续注射4次。
1. 2. 2 观察组 产妇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益母草注射液治疗, 方法为:选取益母草注射液(成都第一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51021448)20 mg, 手术完成后肌内注射益母草注射液20 mg。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疗效及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术中、术后2 h、术后2~24 h)的失血量。
1. 4 疗效评定标准[2] 将产妇的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级别:①无效:产妇在接受药物后, 子宫收缩效果较差, 出血情况依旧存在;②有效:产妇在接受药物后, 30 min内子宫收缩良好, 出血量得到控制;③@效:产妇在接受药物后15 min子宫显著收缩, 出血量明显被控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26例产妇治疗后, 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24例产妇治疗后, 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91, P
2. 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的失血量对比 观察组26例产妇术中失血量为(229.7±25.1)ml, 术后2 h失血量为(37.1±6.2)ml,
术后2~24 h失血量为(29.6±3.3)ml;对照组24例产妇术中失血量为(270.1±28.9)ml, 术后2 h失血量为(54.3±6.6)ml, 术后2~24 h失血量为(61.3±10.9)ml, 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2884、9.5019、14.1538, P=0.0000
3 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以及人们观念上的转变, 近几年来剖宫产率大幅度提高;由于操作本身会对产妇的子宫肌壁造成负面影响, 因而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产妇的子宫收缩[3-6];就目前的医疗卫生水平来看, 借助缩宫药物降低和预防产妇术中及术后的出血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应对措施。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 当前针对子宫收缩的药物主要有:前列腺素类和缩宫素等, 但是上述药物都有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 这也制约了其临床价值[7-10]。
本次研究中作者在观察组产妇的治疗中联合使用了益母草注射液, 从研究来看, 该药物能够有效提升产妇的子宫收缩作用, 并且还具有促进血栓溶解和抗血栓形成的效果[11-13]。据文献资料中的实验室研究数据来看, 益母草除了临床效果显著外, 还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 因此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时间会被相应的延长, 在同缩宫素联合使用的情况下, 能够最大程度的弥补缩宫素失效后的作用, 加强产后出血的控制效果[14, 15]。数据统计及对比显示, 观察组26例产妇治疗后, 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24例产妇治疗后, 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91, P
综上所述, 益母草注射液对缩宫素治疗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树云.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23(7):3936-3937.
[2] 雷玲, 李力, 俞丽丽, 等. 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对子宫缩复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重庆医学, 2014(2):152-154.
[3] 黄艳思, 黄小苏, 黎明荣, 等.垂体后叶素用于防治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23(3):1429-1430.
[4] 牛慧军, 韩红艳.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 23(2):409-410.
[5] 马静.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在预防剖宫产出血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药导报, 2014(17):73-75.
[6] 杨梅枝, 周莉. 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应用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15):41-42.
[7] 杨丽娟, 刘秋慧, 赵淑霞, 等.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 23(18):71-72.
[8] 陈友凤. 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a后出血高危因素孕妇剖宫产术中的疗效分析. 广东医学, 2012, 33(5):696-697.
[9] 王慧敏, 刘彤杉.卡贝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高危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6):2916-2917.
[10] 王敏, 吴言英, 卢亘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孕妇剖宫产术中的效果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6):741-742.
[11] 向丽英, 郑俊红, 吐尔孙古力・依孜木, 等. 缩宫素联合钙剂和米索前列醇预防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16(18):159-160.
[12] 黄红香. 剖宫产术中用益母草注射液预防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35):128-129.
[13] 周玉英, 何芙莲. 剖宫产术中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2):183-185.
[14] 刘胜华.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析 . 北方药学, 2015, 12(10):116-117.
报告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市场环境、产业格局、商业模式、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进行分析。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群体增长、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公共医疗费用攀升等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寄希望于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医疗行业的痛点。此前,美国咨询公司弗罗斯特- 沙利文公司就曾提到,“人工智能可将医疗效果提高30% 到40%,减少多达50% 的医疗成本”。
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一方面,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有充足的医疗数据,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石。另一方面,中国足够大的医疗市场也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
不负人们所期,近年来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数据显示,自2013年到2017 年,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共获得241 笔融资。其中,2017 年国内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公布的融资事件近30 起,融资总额超过18 亿元。
2018 年,医疗人工智能市场火热依旧。一方面,资本热情不减,大额融资频发,医疗人工智能融资总额再创新高,仅2018 上半年就有18 家公司获投,总金额超过31 亿元。另一方面,已然成熟的互联网巨头,如BAT 等,以及传统医疗相关企业,如飞利浦等也早已重金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大手笔向产业链扩展业务。
作为一种提高效率的工具,目前,医疗人工智能已经覆盖了医疗产业链条上的四大环节。其中,医疗环节以服务患者为主,针对患者提供一系列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而医药、医保、医院环节则更多是为B 端的医疗机构、企业等服务。并且,医疗人工智能在经历过火热的发展后,迎来了商业化的关键期,目前绝大多数医疗人工智能的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且其产品多在医院进行试用,但他们已经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式实现了付费收入。
1苏州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分析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判断产业集群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区域出现产业集群,那么就会带来工业产值或就业人数的增长,使得该地区该产业的工业水平或雇员水平高于同一产业全国的平均水平,区位商是识别产业集群情况的主要方法。1.1区位商区位商是区域经济学中衡量某一产业某一方面在特定区域内相对集中程度的指标,一般从就业人数、企业数量和产业产值等方面进行研究,即指一个地区内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企业数量或产业产值等)与该区域内全部行业的就业人员数(企业数量或产业产值等)之比同全国该行业就业人员数(企业数量或产业产值等)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企业数量或产业产值等)之比二者相除得到的商。使用区位商识别产业集群时,衡量标准为区位商系数是否大于1。如果区位商系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某一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的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如果区位商系数小于1,说明该地区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优势相对较弱;如果区位商系数等于1,说明该地区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该产业的生产基本能够满足本区域的需求。1.2产业区位商系数由于区位商分析法将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上都认定为相同的,没有考虑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如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因此,这里根据区位商模型,以2009-2011年为时间段,以规上企业为分析对象,统计了就业人数、企业数量、产业产值比值三个基础性指标的同时,增加了人均产值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2009-2011年期间,苏州医疗器械规上企业从业人员、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区位商系数都大于1,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其中,从业人员区位商系数呈稳步增长,说明苏州的医疗器械产业具有劳动力集聚效应;生产企业区位商系数在2011年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是由于规上企业的统计范围发生变化(2011年,规上企业统计数据由企业营业额500万元变更为2000万元),另一方面区位商系数上涨进一步说明苏州集聚了一批超2000万元的医疗器械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主要体现为大型外资企业的入驻;工业总产值区位商系数有较小的波动变化,这与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有关联,也表明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大。人均产值系数是比较不同地区产业劳动率差异的指标,是指一个地区某一产业的人均产值与全国该产业的人均产值之间的比例。表3列出了2009-2011年期间,苏州及全国医疗器械产业人均产值以及苏州相对于全国的人均产值系数。从表3可以看出苏州医疗器械人均产值增速缓慢,人均产值系数呈下降趋势。但在制造设备不断升级的生产环境下,结合下降的人均产值系数,说明苏州医疗器械产品是以需求激增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1.3产业集群分析目前,苏州医疗器械产业以生产制造企业为主,集聚了包括强生、富士、飞利浦等知名外资企业,但其主营业务基本体现在生产加工环节,对苏州本土企业很难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机构主要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以及苏州大学为主,产业链下游的经营以销售收入低于100万元的中小型批发企业的单一结构为主,显示苏州医疗器械产业链条的不完整,设计研发能力薄弱,经营服务意识不强,不利于建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由此可知,苏州医疗器械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大型外资企业入驻明显提升了苏州医疗器械的专业化水平。但苏州医疗器械产业的集群基本体现在生产加工环节,且产品以低附加值为主,而从事技术研发的企业较少,新产品开发能力有限。
2苏州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
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跨国企业集团占据行业垄断地位、国内企业产品同质化、资源环境严格制约等形势,苏州应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和外资集聚效应,并结合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比较优势,优化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2.1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发展环境依照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政府可作用因素分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3个方面。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是集群发展的年轮,科技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税收优惠是集群发展的外生动力。对于正处于形成期阶段的医疗器械产业,苏州市政府应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各方力量,从政策、人才、金融、市场等领域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般可从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3个层面制定实施。产业组织政策根据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更为规范的医疗器械产业组织方向为指引,建立能促进医疗器械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机构。产业结构政策以引导企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集聚化发展为趋势,鼓励建立“合作共享,优势互补”的资源互助互推模式,特别对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关键项目,要在土地、资金、能源、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倾斜。产业技术政策是引导、推动和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可通过引导、扶持、激励等手段提升我国医疗器械的技术开发能力,并借助“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与评价工程”等产业化平台,使更多质优价廉的国产设备进入医疗应用市场,培育发展医疗器械产业。2.2注重区域布局,促进企业集聚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加快,使世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苏州各区域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如产业网络、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地理位置等,以优惠政策为手段,通过招商实现企业集聚。对具有产业集中优势和外资集聚的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可依托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等平台,推进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嫁接与配套,实施设计研发与营销服务的培育与引导工程,将地域集中变为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示范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常熟、张家港、吴江等地区可充分利用低端产品加工优势,以产品互补、错位发展等方式积极承接周边大都市产业迁移效应带来的发展空间,促进产品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增加产品种类,并鼓励大型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汇聚,形成规模经济。2.3强化分工合作,推进技术创新进一步强化科研院校在基础研究、企业在技术开发的主导地位,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使基础研究机构依据成果的产业化可行性推进技术开发的进程,技术开发机构根据市场需求提出基础研究的内容。加大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第三军医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充分发挥中科院在苏州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基础研究优势,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国际大鳄技术垄断,从已有的人工心脏、无创呼吸机、1.5T超导MRI等单个产品进行突破,逐步克服高端技术难点,加强中低端技术研发能力,实现从依赖引进、仿制的简单生产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增强上游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集群里的企业应强化市场早期部署的意识,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寻找市场空隙,灵活采用集成创新、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技术购买、企业并购等方式形成差异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2.4树立品牌观念,实施营销发展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产业进入成长期以后,产业进入门槛降低,同时受高利润吸引,更多企业会进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建立品牌偏好与忠诚度将是企业的营销目标。由于苏州医疗器械企业相当部分或是加工企业或是贴牌企业,市场营销观念普遍相当淡薄。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尽快转变经营观念与经营方式,摒弃长期形成的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观念,真正树立现代经营理念与市场竞争意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树立企业的差异性优势,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好口碑,自然形成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当然,品牌塑造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耕耘、不断积淀,绝非一蹴而就。因此,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在产品从开发研制、临床试验到进入市场各个环节中加强产品检验检测,以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控制、认证体系为参考,强化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并注重产品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进而在医疗器械领域拥有一定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作者:吴建荣 陈洪梅 孙惠娟 单位: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关键词]健康产业;产业升级;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72
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每个地方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决策者必须牢牢抓住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而且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1健康产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是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和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着许多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粗放型发展、能源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结构不合理、经济质量和效益低等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阶段,我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由r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迈上更高的台阶提供新的动力。
在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的健康产业,是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产值由2009年的15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5万亿元,年增速25%,在经济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一大“朝阳产业”。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广阔,具有发展健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民生活的改善带动了健康消费需求的增加。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744万亿元,增长6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产业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广阔,大量的个性化健康服务急剧增加,医疗保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同时给养生、休闲、健身、旅游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老龄阶段,老年保健、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老龄事业不断兴起,为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
2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正在逐步构建以健康服务业、健康种养业、健康制造业等为主的健康产业体系。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这几个要素来看,我国健康市场产业发展方向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健康产业虽然商机无限,但却仍然是关注者多、行动者少,没有因为商机无限而蓬勃发展。相关的政策不到位,加大了涉足健康产业的风险和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大都不愿意进入这样的行业。二是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仅占4%~5%,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三是层次较低。受地方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限制,各地区健康产业发展不均衡。总体上基础薄弱,整体规模偏小。缺少龙头健康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融合发展不够。健康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低端,缺乏创新能力。四是人才匮乏。我国的健康产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健康专业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培训滞后,人才支撑力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高层次需求。五是机制不完善。在政府职能转变、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行业规范化管理和健康产业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不足,相关部门行动举措的“组合拳”少,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
3发展健康产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做好产业规划
在国家推进“健康中国”的背景下,部分省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大大推进了健康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中,健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产值规模将达14万亿元至16万亿元。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抓紧谋划,迅速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尽快出台相关产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措施,制定规划,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环境,坚持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共同发展,着力把健康产业打造成最大新兴产业,力争在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2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产业体系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导并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强化“供给侧改革”要求,统筹规划医疗服务、现代医药、健康养老、休闲旅游、运动健身、健康养生等主要领域的产业规模、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等核心发展指标。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旅游保健、中医养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健康管理服务等健康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健康产业与保险业、互联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分片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产业园,建设国内知名、市场需求层次齐全的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
33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突出抓好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引导优质民营医疗资源从事高端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临终关怀等医疗机构服务,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健康产品生产。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健康农产品和制造中成药,把医药工业和保健品工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工业。三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促进运动康复与旅游休闲、居家养老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
34大力培育专业人才,促进产业繁荣
健康养生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支持部门、企业与院校建立健康养生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的合作机制,鼓励执业医师和护士到养老、健康管理、保健等企业和机构服务。加大健身指导、心理咨询、护理等特殊人才的培养引进,研究设立健康管理学院,鼓励社会资本在健康产业领域举办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紧缺人才。
35落实保障措施,增加产品供给
不断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健全投融资政策、定价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订政府购买健康产业公共产品指导目录。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产业准入制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增加健康产品供给。
参考文献:
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新时期医药卫生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集群化发展是符合健康服务行业特点的发展模式。文章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丹麦、瑞典、意大利、迪拜等国家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这些国家的经验在地址选择、核心服务、投资环境、集群特色、政府和中介组织作用、经济和服务平衡以及质量和创新七个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国际经验;启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发展目标。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大概可归纳为散在式发展和集群化发展两种模式。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地理群聚现象对于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逐渐得到重视。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业在各类行业中作用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一些大型城市逐渐出现了服务业的集聚[1]。Illeris和Philippe以及洪银兴指出,由于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分性,以及非物化、不可储存性等特点,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强的空间聚集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2-3];Dipasquale和Wheaton、阎小培和姚一民等通过对美国波士顿和中国广州市的服务业空间分布的考察,进一步证明了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的特性[4]。健康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服务业一样具有空间聚集发展的特性。健康服务业的集群化运作将有利于区域内实现健康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个别发展集群化健康服务业的探索,例如,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和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等,目前这些集群基本处于筹划和建设阶段,更多健康服务业集群尚处于初步规划当中。事实上,国际上已经存在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健康服务集群,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的案例和经验,有利于为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同时规避潜在的问题。
2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国际范围内,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各国的实践过程中,既有运营成功的集群,也不乏运营失败的案例。
2.1成功的案例及经验
2.1.1在经济发达的都市圈选址在国家范围内,健康服务业集群的选址是最基础和重要的步骤。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将健康服务业集群选择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内。例如,在美国,3/4以上的现代生物产业资源集中在波士顿、旧金山、费城、纽约等9个都市圈,这些都市圈所拥有的医药企业数量、获得科研经费、风险投资水平以及相关商业活动都远高于其他地区[5]。再如,在英国,仅伦敦市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就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囊括了多家大型制药公司、世界级研究机构、医院和医学院校、生命科学公司、生物医学工程公司、临床研究机构以及保健产业企业[6]。
2.1.2以医疗设施或科研院所为核心建设集群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建设需要明确集群的核心或主体,在此基础上扩展与之相关的服务业链条。纵观国际上著名的医学集群,大多选择以医疗设施作为核心进行建设。例如,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德克萨斯医疗中心(TheTexasMedicalCenter)以各类医疗设施群为建设核心,包括21家著名医院、6家儿科护理医院、8个专业护理设施、3所公共卫生机构、2所大学、3所医学院、6所护士学校、2所药学院、1所牙科学校、8家学术和研究机构以及13个支持机构(2012年)[7]。同样位于美国的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UPMC)作为一家大规模综合型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将22家医院、400个定点门诊和医生办公室以及健康保险等相关机构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医院为核心的集团化发展之路[8]。再如,位于英国伦敦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主要依托牛津、剑桥两所世界著名的大学而产生。他们不仅为集群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和人才,促进了技术的转让和产业化,更通过品牌力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人才和资本[9]。
2.1.3提供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主要是指优惠政策的增加以及限制政策的减少,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例如,美国波士顿医疗服务业依靠政府的研发税收减免政策促进了集群的创新和发展;英国的剑桥生物园依靠完善的投资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成为世界最尖端生物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一;迪拜健康城拥有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可以实现100%免税、100%外国所有权、无公司税、无所得税、无关税、无限制的资本、贸易壁垒和配额、竞争定价、诊所租赁服务[7]。
2.1.4充分重视和利用教育资源随着科技转化速度的提升,产、学、研关系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健康服务集群发展的原动力。充分重视和利用教育资源对健康服务业管理或规划意义重大,国际上依靠教育资源提升健康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做法较为普遍。例如,美国波士顿地区依靠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怀特希德生物医学研究所、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吸引和聚集了世界顶级的科研人才和企业,使波士顿成为著名的“医疗圣地”。再如,英国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两所著名高校以及英国医疗研究委员会(MRC)、巴布拉汉姆机构(BabrahamInstitute)和维康基金会(WellcomeTrust)等研究机构资源,成为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前提[9]。
2.1.5重视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拥有规划和政策制定的权利,在任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例如,美国的北卡莱罗纳、纽约等多个州和地区把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有效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10]。英国政府通过成立12个地区发展委员会帮助集群尖端生物技术研发,助力剑桥生物园的发展壮大[11]。而在德国,政府主张仅对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的健康服务集群进行支持,因此,更多的集群发展相对缓慢。行之有效的中介组织则能够在健康服务集群的发展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例如,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就是由基金会发起的,丹麦—瑞典生物谷学会对生物谷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波士顿医疗生物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以及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委员会等中介机构在协调企业、政府和公共教育部门之间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
2.1.6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实现双赢健康服务业具有产业和福利事业的双重属性,不同的发展思路将导致不同的侧重点。国际经验提示,很多健康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最初都是起源于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而在发展过程中则逐渐过渡到对健康服务业两种属性的均衡发展。例如,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最初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医疗需求,在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后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就业支撑,而健康服务产业也是波士顿的第一支柱产业。再如,迪拜健康城提出的初始目的也是为中东地区居民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同时强调健康服务业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国际上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在经济发达的都市圈选址,包括美国波士顿、旧金山、费城、纽约都市圈的现代生物产业和英国伦敦市生命科学产业集群都是如此;以医疗设施或科研院所为核心,包括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和英国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包括美国波士顿医疗服务业集群、英国剑桥生物园和迪拜健康城;重视和利用教育资源,包括美国波士顿医疗圣地;重视政府作用,包括美国北卡莱罗纳、纽约等地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和英国剑桥生物园;重视中介组织的作用,包括丹麦—瑞典生物谷学会、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基金会、波士顿生物技术工业组织、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委员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双赢,包括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和迪拜健康城。
2.2失败的案例及教训意大利伦巴迪(Lombady)地区的生物医药集群是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失败案例。伦巴迪地区是意大利生命科学研发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化学和制药工业的主体所在,建立了若干科学集群来促进生物医药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米兰是意大利主要的金融中心。伦巴迪地区在产业基础、研究力量、融资渠道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但最终该地区却未能成功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伦巴迪地区失败的原因及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的教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2.1创新能力不足对于以生物科学为核心的发展集群,创新能力是保证集群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伦巴迪地区的创新性企业总量偏少,创新水平较低,技术链条不完整,对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2.2.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来自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健康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为集群开拓发展空间,拓展资金供给渠道,减少发展障碍。伦巴迪地区的基因研究虽然一度在世界上占据领先水平,但由于政府的忽视导致集群发展资金短缺,严重阻碍了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2.2.3产、学、研联动程度偏低产、学、研的深度联合有助于人才的培养与利用以及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对于健康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伦巴迪地区的产、学、研联系很弱,组织机构和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不利于适宜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成果的转化,这更加加重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种种问题。此外,德国大部分发展缓慢的健康服务集群也是国际上失败的案例,造成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对我国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启示
从我国健康服务业近年来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集中程度较低、服务质量欠佳、相关政策不完备等问题[13],这些问题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发展健康服务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本研究总结出国际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以期对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以及相关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有所裨益。
3.1选址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的特性对产业整体发展的规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具有更多种类、更大规模的健康服务产业基础,医药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较为密集,金融、投资体系相对完备,中介组织和机构相对发达,劳动力市场相对健全,用人机制也相对灵活,更加适合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3.2强化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从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和迪拜健康城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健康服务业集群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既可以将高端服务作为特色,也可以侧重发展基础性健康服务。集群需要提供种类尽可能多的健康服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保持规模效应,扩大影响力。但同时,也必须要有若干一流、有特色的健康服务,以保持集群的不可替代性。
3.3营造相对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健康服务业发展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需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参与建设。投资软环境是目前制约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地方的投资环境,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至关重要。
3.4注重医、教、研一体化和健康服务集群特色的培养发展应结合当地的地区特点和产业优势培养健康服务集群的特色。国际上大部分成功集群的建设都与大学、研究机构直接相关,并注重研发和技术转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学教育和研究资源较为丰富,医药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也都在全国领先,建议其在集群建设时,强化与本地医学院校、研究机构、优势产业的联合互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每个健康服务业集群的特色。
3.5强化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国际经验证明,在健康服务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政府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建设初期,政府的引导可以大大提高产业集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但是政府的参与是有边界的,单纯依赖政府扶持形成的产业集群往往很难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政府在推进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应严格限定政府职责范围,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营造正常氛围为主,为好的项目牵线搭桥,对部分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予以扶持,但不干预市场,重视引导和培育集群自我发展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集群核心竞争力。类似的,行为高效、组织有力的中介组织在健康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也将起到调节各企业关联、催化集群总体效率和产出的作用,我国应在这方面增加重视程度。
3.6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服务的平衡发展健康服务业具有社会事业和国民产业的双重属性,一直以来,我国相对偏向于将健康服务业尤其是医疗服务业作为社会事业来发展。随着经济形势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应在保障健康服务业社会事业属性的同时,强调其产业发展功能。事实上,随着健康服务业规模的扩大、相关产业链条的完善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的显现,作为产业能够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居民带来更多健康改善的可能,这种良性循环正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目标。
健康旅游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格局逐渐形成,涌现出一批健康旅游集聚区和特色品牌,如美国的重症医疗、日本的健康体检与癌症及心血管治疗、印度的心脏手术以及韩国的医疗美容等。据斯坦福研究机构数据,全球医疗旅游增速是旅游业增速的两倍。世界卫生组织(WHO)�t预测,至2020年,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业将成为全球最大产业,观光休闲旅游相关服务则位列第二,两者相结合将占全球GDP的22%。
问题及分析
我国国家政策层面,健康旅游正引来推进发展的空前利好时机:1.2017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健康旅游服务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和转化,提高我国健康旅游机构在国际相关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打造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等;2.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日深,沿线国家往来交流也日益频繁,将大大促进国际医疗合作、加速国际保险对接、刺激健康旅游的增长;3.国家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以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4.中国政府正力促消费转型升级,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引导消费从海外回流至国内。上海具有得天独厚发展健康旅游的基础和优势:都市娱乐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实力雄厚、中医药领域有特色等。早在2010年,当“医疗旅游”在绝大多数国内城市还只是个新名词的时候,上海由世博会产业促发,已经将之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经过七八年的发展,上海现已建设了上海国际医学园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两大核心平台。
但目前,上海扮演更多的还是健康旅游输出地,从产业规模和国际影响力来看,健康旅游产业现仍处于蓄势待发阶段,产业能级还有待提升,发展面临障碍和瓶颈。
建议
综上所述,现提出促进上海高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1.明确战略定位,制订上海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尽快明确上海发展健康旅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总体部署和实施路径,制订上海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并把原有规划中涉及健康医疗旅游的内容进一步做实做细。建议上海可以大型知名医疗服务机构为依托,发展大病、重病综合治疗类医疗旅游为主,以知名中医和大型中医医疗服务机构为依托,发展慢性、疑难病中医医疗服务为辅,吸引境外商旅客人为主,境内高端游客为辅,力争在若干年内成为国际健康旅游中心城市,行业发展的标杆。
2.整合既有资源,打造上海高端健康旅游产业集聚区。厘清健康旅游发展脉络与趋势,趋利避险,充分发挥资源与优势,实现既有资源的协作互补。建议上海结合健康旅游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配合上海总体的战略布局,利用好上海迪士尼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张江科学城、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充分利用好崇明生态岛、郊野公园等上海自然资源等既有优质资源,借鉴国内外特色旅游品牌综合配套服务的开发模式,建设高端健康旅游产业集聚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集聚示范作用,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聚焦产业体系,构建上海健康旅游服务链和监管机制。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发展项目,需要考虑医疗资源、旅游资源、交通通信条件、环境因素等。建议上海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构建健康旅游完整服务链,强化顶层设计,从准入体系、评价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制定健康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有关政策之间的衔接联动。
4.结合上海优势,树立具有特色的健康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发挥优势,构建具有治疗康复、保健养生、休闲观光等多元化、有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积极开拓高端市场,树立上海的品牌特色。建议可采用三步走方针:第一步,首先着力推动中医药和牙科等临床科室向外拓展;第二步,利用上海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特长,开展面向境内外游客的相应诊断和治疗;第三步,发展国际尖端医疗技术,开发针对重大疾病的全新药物,展现“人无我有”的终极优势,吸引全球健康旅游高端优质客源。
[关键词]前景;预测分析;健康产业;政策解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9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着力解决长期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
1 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2 未来3~5年医疗健康市场走势分析
第一个趋势,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 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开始回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医药研发中心会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就会成为与美国、欧洲研发并列的基地。
3 未来3年大健康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美国,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09年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的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见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4 结 语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整个健康产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的背景下,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撑了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转变,在服务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琳琳,刘远立.积极发展健康产业:中国的机遇与选择[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