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党校课程体系建设

时间:2023-12-17 15:20:15

导语:在党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党校课程体系建设

第1篇

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基于毕业生就业视角的几点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研究??

大学特色凸显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以淮海工学院创建海洋特色综合性大学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论高校法文化建设的"三元主体"模式??

略论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以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为例??

淮海工学院继续教育服务于连云港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衔接与整合研究——基于中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实证分析??

井冈山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拓展训练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

略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的共青团建设??

校园法律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干预实验研究??

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对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略论本科医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提升核心能力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网络系统的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

浅析金融危机对在校工商类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竞赛的实践与体会??

关于高校"挑战杯"竞赛的调查与研究??

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考量??

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角色探讨??

从流行语定义的嬗变看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渗透

普通工科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刍议——基于"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重要启事??

解读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汉、日、韩语谚语的对比研究??

高职公共英语推行交际教学法的困难因素分析??

口译教学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中的实践探讨??

飞行专业英语教学及ICAO策略探讨??

浅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

论声乐二度创作中的联觉机理??

从"形神合一"浅谈钢琴教学?

论十字架符号在绘画中的运用??

略论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两课"课程考试改革的再思考——以淮海工学院"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改革为例??

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中的人物效应——基于一次实验数据的分析??

建筑结构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项目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视角关照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

高校图书招标采购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高校档案行政执法程序思考??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计算机应用的利弊分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征稿简则?

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冲突理论述评??

传统节日文化"西学东渐"下的文化自觉??

浙江省高校竞争力研究??

浅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城市化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2篇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教育以外进行知识、信息传递,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大学生全方位素质提高具有极大促进作用。面对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时展之变,既要针对第一课堂教学设置与安排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环节等进行调整,更要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等方面进行二者的衔接和互补,使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不断完善第一课堂教学前提下,认真研讨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以及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行业特点决定旅游教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前沿性,同时,旅游学科是综合叉学科,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完善第二课堂的辅助教育功效。第一课堂教育是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开展实施的,其调整既受限于时间,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一般不变动,同时也受限于内容,教学计划一部分课程设置从学分、学时到开设学期必须根据国家相关专业培养要求制定,是面向该专业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另一部分课程根据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特点进行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统一模式的。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安排灵活丰富,形式多样富于个性化,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等优势。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拓展多渠道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沟通和新知识的跟踪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便于不断跟进、学习和掌握业态和产品新的变化。

二、第二课堂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第二课堂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些学者大部分是从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出发并进行分析。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某一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探讨其现状和发展对策或建议,如英语,物理学、病理学、临床药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等课程;(2)围绕人才培养探讨第二课堂建设,如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如何设计经营第二课堂以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等;(3)围绕第二课堂的定位进行思考。学校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度及教师的意识等方面展开,如彭惠芬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中就指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学生或教师管理者进行资金或举办场地等资源申请时,如果是与学校其他活动的安排相冲突的时候,以第二课堂活动退让或者是首先保障第一课堂教学而导致活动的不能正常开展;教师意识不到位,学生积极性不强;(2)学校在第二课堂的规范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或对策,张科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指出,要引入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呼吁教学辅助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使学生社团活动有序渐进,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社团活动。具体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相关研究比较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目前共发现文献数量仅有7篇,主要探讨该专业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目前缺乏。

三、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内容

(一)培养目标

确立科学的第二课堂培养目标是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切实完善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核心问题。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延续和必备的补充。因此,第二课堂应该具有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的相应独立的培养目标。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把握未来高等教育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针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面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教学科研部门,着重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围绕第一课堂以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为原则确立该专业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立足地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将“寓民族文化于旅游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特色培养环节;依托桂林旅游行业优势,在强化校地协同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就业能力;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优势,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拓展国际化视野。

(二)课程体系

分析、总结目前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相关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对其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从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延伸其深度,同时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驾驭知识的业务能力等角度出发提出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内容设计既要根据培养目标完成第一课堂延伸和补充作用,提升专业素养,又要实现学生社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其内容设计可以分为针对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两大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行业发展急需的新课程和反映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旅游相关课程,对于行业新动态因没有系统的或成熟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报告和专题讲座方式完成,民族旅游方面可以将一些已成体系的民族旅游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借助于国外相关高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及桂林涉外旅游等相关平台,在第一课堂相关双语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设置部分双语专业技能和实物操作类课程,培养对外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最后,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学习机会,可以采取职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立项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该种模式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组织。社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借助于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类竞赛、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该种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组织进行,同时自我组织过程也是社会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实现学中教,教中学,学生自我教学相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专业教师以顾问或参谋的角色定位进行建议和指导,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辅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以学生为本,突破第一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地位,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使学生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乐于在该领域探索并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必须分析、论证适合的、突破传统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角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因其课程专业性较强,所以,一方面避免类似于第一课堂的讲授方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seminar和演讲并辅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主题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围绕业态新知识进行探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针对比较成熟的相关知识体系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慕课等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学科相关知识,专业教师负责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点问题的解惑,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自助学习教学手段。专业教师给出某方面的核心问题之后,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和归纳,最终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针对社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目前各高校在此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其内容和形式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党校、团校进行,社会实践和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和文体类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管理和避免活动随意性以及如何使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相互补充和受益。

(四)建立师生双向交往系统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直是困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一课堂是专业素养教育的基石,是通识教育,教学主要是讲授为主的师生单向交往系统,学生的参与、选择性和自主发挥受到一定的局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多方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时在授课方式上,贴近生活和现实,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具体实践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建立第二课堂双向的师生交往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基本是围绕课程开始和结束,教师完成指定的教学时数后结束一门专业课程,师生交往也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雁山校区,教师居住在屏风校区或市区,大约1小时的两地交通使得学生基本是课外与专业教师很难随时相见探讨问题,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存在实际困难,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可以搭建多种网络平台,如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实现网络化教学和师生的即时沟通、信息共享。根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不同模块,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分工,几位教师负责网络平台某一模块内容的课程设计和指导,学生在该网络平台上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网络提供的多渠道、可交互的开放环境,建立高效的师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沟通双向交往系统以促进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核算教师的工作量和进行考核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监管。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新兴产业;作用;六大工程

最近,我们围绕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陈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知识产权是引领、支撑、保护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战略资源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陕西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决策,而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省政府和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陕西省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所加强,服务形式有所创新,保护工作有所改进,知识产权创造比较活跃,拥有量显著增加。以专利为例,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突破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万件,排名全国第8,西部首位;在发明专利申请中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达6103件,占52.7%。知识产权的经济贡献率有所提高。2011年,以新兴产业为主,全省总计产业化孵化专利312项,其中重点项目32项,投资总额5.35亿元,预计新增产值5.76亿元、利税2.7亿元。注册商标18999件,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648件,中国驰名商标10件,商标申请量和注册量超过西北其他四省的总和;商标涉及的行业增多,航空、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开始拥有驰名和著名商标。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新兴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调研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知识产权是引领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

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焦点。谁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谁就抢占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陕西省法士特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40多项专利,有的在国外取得发明专利权,还在世界50多个国家注册了商标, 一举冲破国际同行构筑的专利壁垒,抢占了这一技术领域的制高点,赢得国内外市场的主动权,各项经营指标连续8年名列中国齿轮行业第一,重型变速器产销量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公司产销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

2、知识产权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西安高新区的“西电捷通”是一家小型新兴产业企业,虽然只有百十来人,但是拥有3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申请;其专利技术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特定基础结构)还被确定为国际标准。近年来,它以自己的宽带无线IP网络系列核心专利技术,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完全开放的许可服务,孵化出100多家IP网络产业链合作伙伴,技术贸易额超过5000万元。“西电捷通”以“技术创新化——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模式引领和支撑着IP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

省外因忽视知识产权而使某项新兴产业发展夭折的实践有典型案例,我们在此不做详细分析,但应引以为戒。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警示我们:知识产权是新兴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不能掉以轻心。

3、知识产权是保护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武器

知识产权的突出特点,就是赋予产权主体阶段性的市场垄断权利,使其收回前期投入,取得应有利润,助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新技术产品一旦投放市场、为产权主体带来丰厚利润,其他商家竞相仿制时,知识产权制度设置的“技术专利壁垒”就会阻止或惩罚仿冒者,保护产权主体的阶段性市场垄断权。陕西省步长集团公司的健康发展就得益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这家以生物制药为主的企业,由于实施了“每一产品必有专利,每一专利必成产品”的战略,企业在研发阶段,就布下了较为严密的专利网,致使竞争对手仿制的假冒产品受到极大限制和阻击,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据统计,其生产的40多种药品中的90%以上、其销售收入的92%以上来自专利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65亿元,向国家纳税9.6亿元,居全国制药企业百强榜中药企业第一位。

二、陕西省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面临的突出问题

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突出的是:

1、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适应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薄弱是制约陕西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不仅表现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商标注册量不多,更表现在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偏少。以节能环保领域LED产业为例,陕西省“中为光电”、“新华联合”、“智海”、“771所”、“电子集团”、“超光”等几十家企业虽然形成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的LED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它们在国内申请发明专利只有191件,而且核心专利少,申请领域分散,未形成专利网;在国外没有一件专利申请。这种专利布局,极易遭遇国际专利壁垒。2012年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280亿元,但产品的关键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主要通过引进,缺少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产业长远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拥有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的创新企业,处于成长期,规模过小,不能有效支撑本省新兴产业发展。

2、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不适应

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低下,是陕西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严重短板。以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为例,发达国家高达30%-40%,我国不足15%,而陕西省更低。在近两年技术交易中,陕西省涉及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让及专利实施许可的项目占技术交易项目(合同)不足4%,交易金额占技术交易总额的2%不到。虽然每年国家和省上科技计划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催生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但大多数停留在实验阶段;一些有条件产业化的技术成果,推向社会后因省内没有企业接盘而流向省外。

3、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适应

近年来,陕西省新兴产业发展中严重存在的软件盗版、商标假冒、专利侵权等现象说明,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极不适应。省内至今没有一支专门的知识产权执法队伍。2008年,陕西省虽然设立了中国(陕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但由于没有编制和专项经费,至今无法独立开展工作。企业向相关部门举报违法侵权现象,由于此类案件拖延时间长、付出成本高、打击不力,往往无法有效遏制和惩罚侵权者,严重影响企业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侵权对本省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杀伤。

4、知识产权服务不适应

新兴产业企业在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方面需要高质量、本土化的专业服务。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陕西省服务业显现两大软肋:一是中介服务机构“少、小、弱”。以专利机构为例,“少”指数量少,全省只有18家,而且90%集中在西安;“小”指机构规模小,10人以上的只有2家;“弱”指服务能力弱,服务门类不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致使省内不少企业舍近求远,千里迢迢到北京、广东寻找服务机构。知识产权评估、融资等其他服务业发展缓慢,与企业需求差距很大。二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功能强大的专利检索预警信息平台至今尚未建立。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管理分散、脱节,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陕西省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的部门有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项目管理中涉及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农业厅、林业厅、卫生厅、国资委、质检局、中小企业局等,这些管理部门相互之间脱节、掣肘、互不通气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新兴产业企业申报项目出现资金重复资助现象。就微观企业看,大多数缺失专事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或人员。

陕西省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相当部分省内企业在知识产权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其实施的专利95%以上属企业自行研发,缺乏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和运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成果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考核导向、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原因,一些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取向与企业需求错位,相当比例的知识产权成果难以进入市场。在政府支持下,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有所推进,但知识产权归属不清晰或貌似清晰实则模糊的现象比较突出。例如,由省政府投入催化、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陕重汽”联合开发的商用汽车CAN总线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展现非常好的市场前景,是2010年陕西省产学研结合、转化科技成果的典范。但合作各方对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事先没有明确约定,致使产权争议较大,对专利产业化及后续开发造成负面影响。

⑵政策支持力度小,知识产权扶持资金少。目前,全省专利申请年资助资金900万元,仅占申请总费用的6%。资助发明专利的标准,陕西省为每项800元,而北京是3400元、上海4600元;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支持标准,陕西省为每家支持3万元,而湖南为100万元、贵州50万元。从设有专利专项资金的省辖市看,全省仅有西安、宝鸡、汉中、延安4个市,累计投入450万元;而同期江苏省13个省辖市均设有,累计投入20113万元;四川、重庆、新疆的市县投入也明显高于陕西省。

制定技术标准的扶持资金严重不足。企业参与行业、国家特别是国际标准制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料显示:“大唐电信”为推进TDS—CDMA 国际标准,用于相关国际会议的费用投入开支高达数千万元。“西电捷通”为了推进WAPI 国际标准制定,耗时四年,投入50 余名工程师/全时,企业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但是,陕西省对技术标准制定的经费扶持力度很小,与吉林、云南、四川相比(见下表),差距太大。

吉林、云南、四川与陕西省标准化经费对比表

省份 2010年经济

总量(亿元) 2010年财政收入(亿元) 人口总数(万人) 2010年保障经费(万元) 2011年保障经费(万元) 2011年比上年增幅

吉林 8577 1206 2746 3250 5000 54%

云南 7220 1809.2 4596 2000 2800 40%

四川 16898.6 1561 8041 1700 2700 59%

陕西 10021.53 1800.85 3732 300 300 0

⑶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不少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对知识产权战略陌生,常识性错误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新兴产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有从事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却缺乏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有的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却没有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缺乏落实知识产权工作的举措;有的虽意识到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但却处于行动盲区,不知道从何下手、走何路径。全社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意识,致使侵权现象司空见惯。

三、实施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六大工程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我们建议,以加速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知识产权服务业为重点,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为关键,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为保障,在全省实施六大工程:

1、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遵循“引优扶强”原则,科学制定优势企业认定标准。主要内容是:企业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执行情况良好;建立和使用了专利数据库和其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作用显著,在同行业或所处地区具有领先水平;具有科技研发和专利创造的实力优势,持续发展潜力巨大;无恶意侵权行为。

总结经验,积极拓宽完善培育途径。包括:在同等条件下,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措施优先配套、项目资金优先扶持、融资贷款优先服务;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与优势企业的联系机制,为其创设知识产权工作交流站;向优势企业派遣知识产权特派员或小分队,制订和实施专项培育计划, 提供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服务;以相关园区管理机构与专利机构签署委托服务协议的形式,对优势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托管业务;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推荐和支持其进入国家级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促进工程。

2、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工程

建立和完善连接各方、功能强大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对国内外专利信息资源的跟踪分析、深度开发、分类梳理、充分利用,建立各新兴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及其网络系统、全球前沿专利技术布局态势系统,进而整合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最终形成权威而全面、专业而实用、方便用户并操作快捷的陕西省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新兴产业企业规避市场风险、选择创新路径等提供信息预警和决策依据。

加快发展专利服务业。重点是加快发展专利机构。一方面,引导其数量扩张。在积极培育本省机构的同时,大力引进省外甚至海外高水平专利机构,积极促进相关律师机构介入专利业,拓宽企业对机构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促进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制定和严把专利机构的入市门槛和服务标准,实行市场评价和专业检验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促使其强化专利法规和新兴科技知识培训,提升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竞争能力。同时,建立健全省内专利援助制度,促进不同区域之间专利机构帮扶合作机制的形成,推动新兴产业专利业的均衡发展。

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业。制定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办法和相关交易政策,大力培育省内或引进省外有资质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专业交易服务机构。不断完善西安科技大市场、西部产权交易所、国家专利技术(陕西)展示交易中心、网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构建信息充分、运行有序、影响广泛的多元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新兴产业领域省内外企事业单位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交易活动。

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业。在总结2011年陕西省实现知识产权融资破冰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陕西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推动建立以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公司为主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服务,探索建立质押融资风险多方分担机制。采取政府补贴相关费、息的办法,支持本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创造条件打造面向社会的专利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多样式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促使更多企业尝试和享受知识产权融资之惠。

3、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促进工程

制定陕西省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创新计划。围绕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组建专利分析团队,依托专利信息数据库和全球前沿专利技术系统,从国际、国内和陕西三个层面全面解析各产业专利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重点和空白点,明确认识产业在产业链、技术链上的地位,准确研判本省企业在相关专利市场上的优势与劣势,进而锁定专利技术创新的方向、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行科学的专利布局,形成《陕西省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创新计划》,指导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专利创造活动。支持西安高新区申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引导支持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重大项目、技术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为纽带,组建产权明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知识产权战略联盟;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产权交叉许可、技术互换、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向企业转移,加快重大或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创造和拥有。

强化科技创新中的自主知识产权导向。激励科技创新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加大对重大发明专利、国外专利和驰名商标的政策支持力度,重奖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及发明人。

4、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工程

促进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设立陕西省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孵化及产业化基金,借以引导各种投融资机构和企业共同投资,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技术的孵化和产业化。推广西安市经开区经验,支持产业园区建立技术成果中试转化基地。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企业,采取转让、许可、入股、质押等方式,实现其专利、商标、版权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流通和转化,不断提高陕西省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率和产业化率。

促进知识产权标准化。采取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举措,推进本省企业以其核心专利技术,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力争获取技术标准的许可权,积极探索“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实现路径,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制高点;充分利用国家促进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依托陕西对外合作的中介机构和联系网络,推动本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国际互认,促使企业核心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制高点。

促进知识产权品牌化。综合运用政府采购、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在省内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本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市场,积极支持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名品牌,促进知识产权的品牌化。

5、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工程

提升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能力。在省法律援助中心增设独立建制的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处,激励法律事务所在各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站,构建全省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省“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受理和奖励机制,开展及时、有力的知识产权法律援助行动。

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充分发挥省知识产权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完善经济、科技、知识产权等不同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对重大侵权案件的联合督办和沟通移交机制。以专利、商标、版权等管理部门为基础,组建本省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主动巡查侵权问题,及时开展联合行政执法活动。

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一是在省检察院组建独立建制的知识产权检察庭,在重点产业园区派设知识产权检察联络员,履行对知识产权案件侦监、、民行“三合一”的集中检察职能;二是在省法院设立独立建制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及时受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并履行“三审合一”审理职能,严厉制裁侵权行为,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最根本的,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预警,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开发、再到大规模生产等,每个环节都通过专利检索准确把握行业知识产权最新动向,规避侵权风险,同时将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加以保护;一旦发现被侵权,立即搜集证据,依法举报,实施有效维权。

6、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强化省知识产权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职能。加大协调沟通工作力度,有机整合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府各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促进专利、商标、版权等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机衔接,促使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管理等的有机结合,形成管理和资金扶持的强大行政合力。为杜绝多头重复安排项目、浪费资金现象,应按照渠道不变、职能不变原则,本着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规模效应的基本思路,制定整合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各类资金的具体方案。

创建“三位一体”的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在新兴产业企业密集的园区,要打破传统体制下不同部门分管知识产权的格局,创建专利、商标、版权三位一体的集中管理体制,形成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决策、知识产权办公室执行、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高效管理机制。

四、实施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措施

为了顺利实施“六大工程”,建议省政府采取如下措施:

1、制定和实施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评价政策

政府应将涉及新兴产业的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知识产权工作的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对国有企业,不仅要考核现行内容,还要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数量和质量,核心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率列入目标任务、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对与新兴产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科研人员,不仅要看在学术期刊上的质量和数量,更要考核其科技成果是否转化为知识产权、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要将后者作为评定职称、晋级提职的重要依据。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及其考核,应增加知识产权评价指标,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地市政府或相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2、加大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省政府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结构,重点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增加政府对技术标准制定的资金投入。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技术标准的专项资金应由现在的3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为宜。技术标准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资助承担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单位,开展标准化基础研究,制修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项目,承办国际标准化组织年会或重要标准学术研讨活动的单位;支持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奖励获得标准化贡献奖的组织和个人等。

3、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应将推进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巩固和完善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知识产权学院,创设知识产权硕士点、博士点;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知识产权和标准制修人才的培养,造就市场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审查及登记、中介服务等各类专业人才。加快建设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库和交流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分级评价、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强化人才的交流、管理和使用。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采取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的办法,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一批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着重吸引和聘用海外掌握知识产权法律和技能、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事务的高端人才来陕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4、开展知识产权普法教育

以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等为基本教材,在全省分类别、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学法、懂法、守法、执法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普法教育活动:一是将知识产权普法教育纳入全民普法和科普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和科普设施,以“知识产权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日、“科技之春”宣传月等为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二是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对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训。三是将知识产权普法纳入企业教育规划,以涉及新兴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为重点,积极推进专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的知识产权普法教育。四是将知识产权普法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中小学课程体系,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教育学生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鄙弃侵权。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加快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陕西日报,2012.01.09

【2】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的概况、实例及建议(内部文稿).2011.11

【3】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陕西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内部文稿).2011.12.02

【4】陕西省版权局.版权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文稿).2011.12

【5】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知识产权网,2011.10.14

【6】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陕政发[2011]37号

【7】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2020年).陕政发〔2008〕56号

【8】陕西省知识产权(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陕知发【2011】46号

【9】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状况分析报告.2010.8

【10】陈凯华,余江.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国家知识产权网,2011.10.19

【11】向利,崔静思,贺延芳.五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局长畅谈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报,2012.01.10

【12】李志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网,2012.3.20

【作者简介】

课题指导:邓理,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课题组长:冯家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

课题组副组长:杨发民,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杨宝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才学会会长。

课题组成员:常平阳,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