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0:05:55
导语:在园区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我国物流行业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推动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并已正式进入升级转型的新阶段。而物流园区一直是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几年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物流园区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不足的明显缺陷,对物流园区提升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以简单介绍物联网以及物流园区的概念为切入点,论述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园区综合信息平台,进而研究物流园区如何在物联网环境下做好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物联网环境;物流园区;信息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44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物流行业将生产与消费进行充分连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长久、健康发展,对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物联网的诞生更是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考虑到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缓慢的阶段,而为了进一步优化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在积极建设物流园区的基础上,还需要在物联网环境下帮助其落实信息化管理,以便能够推动物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和论述的内容。
1 物联网以及物流园区概述
1.1 物联网
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物联网定义为与通信网相结合,成为互联网的具体延伸和拓展应用,其目的是通过安装带有感知技术的智能装置,全面深入地感知物理世界,并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识别,然后利用互联网的传输功能和交互功能,帮助人物之间、物物之间完成信息的互联和对接,从而准确控制和管理真实的物理世界。物流系统通过借助发达的物联网,能够智能化、可视化地完成对物品的识别、管理以及输送,并且在线完成对物流调度及其他的管理工作,从而在大大提升物流作业效率的同时,使整个物流过程更加安全、透明。
1.2 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随后我国也开始逐步完善对物流园区的认识。目前,我国部分研究人员认为物流园区其实就是一个空间概念,是由多个物流企业组合而成的场所,用于解决城市混乱不堪、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并通过将物流企业资源进行高度集中,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因此,物流园区不仅需要具备一定规模,同时也要包含多种功能。在园区内所有资源可以相互整合,通过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使物流业务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提高服务的综合性,同时城乡空间布局也将更加规范合理。由此也可以看出,物流园区具有集约性、综合性,以及社会性、协调性的特点,与物联网技术相互融合后,物流园区业务功能也将进一步拓展。
2 物联网环境下物流园区综合信息平台应用现状
2.1 信息化监控
基于物联网环境,当前的物流园区可以通过运用GPS、GIS、GSM等技术,完成对园区内车辆跟踪监控、路线规划等环节的监测与调控工作,实现灵活管理和调度物流车辆,提升货物运输效率和运输质量的目的。如,在管理园区内车辆方面,通过为车辆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利用相应天线为GPS接收器接收卫星发送的数据,在通过认真分析数据后将其传输至车载通信机中,并由物流园区中的移动通信网络接收坐标信息,并上传至物联网信息平台中,最后由该平台对数据进行还原处理,将电子地图与坐标信息进行配对,由此管理和控制物流车辆的位置、行进状态和速度等。
2.2 远程商品展示
物联网环境下,物流园区的远程商品展示是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使不同位置和区域的用户可以如亲临园区现场一般,了解营销活动中现场商品的实际情况,进而有效帮助物流园区内的企业扩大营销范围,同时也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把握商机。在物流园区内的远程商品展示位置处需要安装摄像头,以便能够在信息平台中直接反映出真实摊位上展示的产品,之后通过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全面感知和识别商品信息,通过应用控制层将商品连同其中的各项信息内容直接展现在用户面前,帮助其充分了解商品。而通过物联网中的用户层可以使用户随时对商品信息进行存储、查阅、使用等操作。
2.3 智能仓储管理
物流园区中最重要的是仓储管理,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仓储管理是将物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同仓储管理业务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完成该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积极运用RFID技术盘点物品、管理物品的出入库,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条形码等方式,获取货物的真实信息;之后通过传感器设备以及物联网中的沟通技术,将获取的有效货物信息传输至物流园区的信息管理平台中,再通过解析名称、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快速、精准地处理各类货物信息,并为货物建立RFID标签,在标签上注明货物大小、重量等相关信息,同时使仓库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货物的数量、出入库日期等其他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货物进行迅速处理,从而可以快速进入到配送环节中,以便能够尽早将货物送达客户处。
2.4 配送系统
在物流系统中最要的系统功能之一是配送系统,建立智能配送系统是对其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在进一步优化库存、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推动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在货物离开分销中心之前,需要在包装箱上贴RFID标签,这可以通过RFID读写器自动扫描货车上的全部货物,并通过感知层将获取到的全部数据信息传输至物流信息平台中,进行统一管理和保存,再通过物联网资源ぶ芳际醯龋适时追踪配送中的货物信息,譬如运送车辆运行情况等,进而提升物流配送系统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2.5 运输系统
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园区综合信息平台,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空间技术,提升物流运输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由平台系统统一接收从卫星中传输的RFID反馈信息,用于随时识别运输车辆的信息,方便对其进行定位和跟踪管理。而通过与其他各项物联网技术相互结合后,车辆、货物等经过更新的相关信息也可以直接传输至地面的运输调度中心,使调度人员可以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查询和管理货物信息,在确保运输透明化的同时强化对物流运输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3 现阶段物流园区综合信息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园区综合信息平台,是通过各种方法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在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管理中,譬如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以便帮助物流园区构建一个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信息平台,进而有效提升物流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物流服务。但目前由于物流园区信息平台需要面对众多用户,其在同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平台的开放性。另外,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自身的安全性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消费者信息以及其他各项数据信息、技术等安全方面的表现欠缺,时常会出现消费者信息泄露或是信息平台遭受黑客等外界恶意攻击的情况。不仅如此,构建物流园区综合信息平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当前许多物流企业受制于自身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条件,无法为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因此,综合信息平台的构建之路困难重重。
4 物流园区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化管理策略
4.1 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全面深入发展,建设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物流园区已成为物流行业内的当务之急。想要对物流园区进行信息化管理,需要坚持科学、适用的技术理念,在适度合理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和使用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传感器、RFID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以构建数字化的物流园区管理平台,使园区内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可以相互整合,进而有效帮助物流园区中的各企业实现有效发展,使物流园区内的管理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4.2 夯实技术基础
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园区,在秉持科学适用的技术理念下,需要大量应用当前在物流行业中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物流园区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程度,这也是建设物流园区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步骤之一。首先,物流园区可以积极运用云计算技术、分布式卫星等各种各样的相关先进技术,使物流园区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得以有效加深;其次,需要在先进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借鉴、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如,可以将现有的通信网络、公用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进行统一融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网络,并配合光纤及其光端机、GPS及其终端、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移动网络等相关设备及基础技术,为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积极拓展技术应用
随着物联网环境的不断复杂,物流园区想要真正做好信息化管理,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在各个仓库、停车场或是码头等地方连通光纤网络,与此同时,在物流园区内的各处安装摄像机、红外线等设备,随时采集底层数据,以便实时、准确地了解各项物流信息。而在系统管理中心中,各端口以及园区内外的设备也需要与光缆、电缆等相互连通,通^借助卫星通信网络、信息公用通信网等网络,帮助物流园区能始终与国内外市场、企业进行联系与沟通,同时将从物流园区内安装的摄像机、巡更设备等中采集的信息数据及时传输至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完成对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或其他处理。
4.4 完善物流园区系统结构
物流园区需要加强对物流系统结构的完善力度。在经营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做好细化处理,将信息化管理系统细分为合同管理、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等若干系统,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园区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并为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而在物流作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可以通过灵活运用GPS等技术及设备,优化整合物流交易、物流资源等,并对车辆管理、配送管理和仓储管理等进行可视化的实时追踪管理,实现在融合使用智能语音技术等基础上,智能化完成泊位引导、停车管理和资源调度等,实现对各应用环节进行一体化管理,使物流园区内各系统之间可以相互协调运作,实现系统最优化。
4.5 落实物流园区应用服务
物联网环境下构建信息化管理的物流园区,需要不断强调其应用服务,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并将物流服务理念运用在建设信息化物流园区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有效满足在物流服务方面园区内各企业、用户以及相关利益方的各项要求。建设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积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企业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普及使用各项物联网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
4.6 打造物流园区管理平台
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园区主要有电商服务平台、物流园区综合管理平台这两大平台,二者也是物流园区综合信息平台的关键与核心。其中,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主要负责完成线上交易、提供线下物流服务,并为信息服务的对接提供基础平台;而综合管理平台主要是对物流园区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配合物流园区的需要进行宣传、展示等。而物联网环境下,物流园区还需要在两大平台中,加入包括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货物运输配送等子系统,并积极运用各项物联网技术,深入落实信息化管理。
1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启动阶段的管理
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在启动前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主要的启动阶段管理有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度管理、成本及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等。
(1)范围管理。在进行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建设之前,要先确立出智能化的等级。智能化等级是根据国家的标准制定的,它是对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进行评价的一个指标。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正确的确定出智能化等级。因为确立出来的智能化等级在以后的建设中是不能改变的,一切都是按照它的标准进行建设。为了更好的确立出智能化等级,在等级确立前要先进行技术设计并画出施工图,根据设计和施工图的需要来制度智能化等级。
(2)人力资源管理。在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建设时,所用的资源配备都是由人来进行提供的。因此在智能化项目启动前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是要重视的。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两方面:在职能导向的方面,要求按照职能的特点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而在任务导向的方面,主要以任务为主,按照统一的任务目标来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
(3)进度管理。该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合理的进行管理和控制采购招标的时间。这在楼宇、园区的智能化项目启动阶段也是很重要的。楼宇、园区的智能化项目的采购招标通常要提前多个月进行的。由于实际建设的情况不相同,提前的时间也就不固定,最短的可能是两三个月,最长的可能是一年。这都是要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来定。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安排采购招标的时间时一定及时,否则不仅会增加投资的成本而且还能造成日后设计的频繁变更。
(4)成本及质量管理。在楼宇、园区的智能化项目启动阶段中,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关系很密切,可以说成本管理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从投资者方面考虑,成本管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智能化等级的确定。例如说,如果投资方的资金有限,那么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智能化的等级。
成本管理是很重要,但是切记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就忽视了质量管理。想要智能化项目很好的应用在楼宇、园区中,就要保障质量。启动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指的是招标工作的合理分标。也就是将智能化项目系统分成多个部分进行招标,这样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方便控制。
(5)风险管理。现阶段的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启动阶段的风险管理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的投资控制比较主观,缺乏科学依据。这也就使得投资者不注重管理工作,缺乏对风险的考虑。在进行施工方案的选择时,急于开工,所以选择的方法在可行上的研究比较少,这就容易在施工的时候出现失误,有些失误是在后期的施工中很难弥补的。还有的开发商,内部施工人员的技术性不强,在进行市场预测的时候,由于本身技术和对信息欠缺,所以不能进行很好的分析。
2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计划阶段管理
2.1阶段管理方法
虽然说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分成很多子系统,但是在阶段管理的时候我们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充分的分析出应用的价值,作出合理的判断。首先我们可以对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的目标进行理解,然后合理分配工作,最后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开始和完成时间。
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计划阶段的主要的管理方法有任务分解法、甘特图法、FAB法。(1)任务分解法。将智能化项目中的工作细化,然后落实到项目团队中,然后规定每一天要完成的工作。它主要的特点就是将工作细致的进行分配,直到工作内容单一为止。(2)甘特法。主要是通过图表来表示工作的进度。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计划实施的情况,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3)FAB法。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进行成本、质量、风险等多方面的衡量。它的特点是能选择出最合适的项目施工方案。
2.2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中的子系统管理
(1)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该系统是楼宇、园区智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的楼宇、园区智能化的标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所有的公用电设备,例如说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该系统的主要管理模式是集中监测和遥控,这样方便操作,还可以节约成本。
(2)办公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科学的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然后进行办公业务的办理。该系统能充分的利用信息资源,而且办事的效率很高。
(3)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保障楼宇、园区的安全,在楼宇、园区的智能化项目中该系统是不可缺少的系统。该系统在早期的控制模式是用模拟控制系统控制监控系统,这种方式控制的范围有限,在大型的楼宇、园区中就使用不了了。后期采用了数字控制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远程监控。
(4)综合布线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可以说是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的主要部分。在楼宇、园区土建的阶段进行综合布线,在后期的建设中,想要安装什么设备,直接可以根据综合布线系统进行建设。综合布线系统还为通信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基础。
结论
以上就是楼宇、园区智能化项目管理的简要分析,从中我们了解的项目启动前的管理和计划阶段的管理。从整体看这些管理的方式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应该在优势的地方继续保持,在不足的地方要加大力度的进行完善和改造。因为只有具有最新科技的智能化项目管理才能很好的进行楼宇、园区的发展。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我相信楼宇、园区的智能化项目肯定会越来越先进,
参考文献:
[1] 蔚晓丹.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2010
[2] 牛志明. 现代项目管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 .
【关键词】化工园区、环评、环境管理制度
引言
化工行业历来是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化工行业各分支的产品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化工行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等特征,长期以来,人们对化工行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又望而生畏。
所谓化工园区,是近些年来各地在发展化工行业时,从产业布局、集中管理、提高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行业污染控制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将同类化工企业或向类似产业、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污染物排放的产业集中布置在一个区域,从而达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集中进行污染处理、提供集中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使得环境风险得到最大程度控制的目的。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化工园区存在基础建设薄弱、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服务跟不上、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使得这些化工园区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要做好化工园区的环境管理,规划必须先行,科学的产业政策必须落实,基础设施必须统一部署和建设,园区管理机构建设必须健全,风险防范必须严格到位。
一、科学规划,做好环评是化工园区建设管理的重要前提
建设一个高水平、高产能、高效率、低污染的化工园区,必须首先做好科学规划。化工园区的建设规划应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以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环评、统一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化工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明晰园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科学确定园区的产业政策,合理筹划园区产业布局,总体设计园区的基础服务功能。
化工园区的规划必须遵循的原则有:(1)新的化工园区规划区域必须和城市主城区相对分离,且处于城区的常年主导下风向;(2)应针对化工行业特点,园区不能远离水源地,保证园区正常生产时有足够的水资源可以使用;(3)园区的人流、物流必须畅通,保证园区物料、产品能快捷地进出;(4)园区所处位置必须有可靠的排水系统和去向;(5)应本着节约土地、方便工作的原则合理布局职工生活场所和配套的服务系统;(6)园区的排水必须位于引用水源地的下游,且不会对流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7)园区规划必须将集中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染处理设施、道路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等。
化工园区规划时应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含对化工园区建成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措施和目标,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同时分析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环境可行性。
随着化工园区的建设和投产运行,要对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园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督促化工园区管理机构及入驻园区企业进行全面整改。园区企业也应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及时引入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和产能,使得园区企业的生产、管理始终保持在同行业领先水平。
二、严格入园产业政策,科学布局是做好化工园区环境管理的重要条件
化工行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污染物量大、种类繁多、化学性质复杂、生产过程易发生突发性事故的特点,因此,对园区入驻什么样的企业、何等规模企业、处于何种科技水平的企业应当有一个严格的产业政策,从源头上、政策上对入园企业明确定位,从而保证整个园区在运行中保持在相对合理、更加科学的层次上。
入园政策制定时,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一是高科技含量、高装备水平的原则。并非所有企业均可入园,而是要把那些具有较高科技水平、先进生产工艺的企业引入园区。二是选择那些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具有共同的特征污染因子、需要寻求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的企业引入园区。因为化工行业差别很大,产品不同,污染物性质千差万别,因此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不同,为了发挥公共资源、设施和服务发挥最大效益,必须对入园企业有一个明确的选择性。三是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一个新的化工园区必须是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率的生产基地,一般来说,规模小的企业其生产工艺不可能很先进,装备水平也不会很高,市场前景也很有限,因此对园区的发展壮大带动性也有限。四是选择那些对带动地方就业有显著作用的产业,这是为了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安置问题,对促进地方政治、社会稳定很有必要。
三、建设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做好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
建设集中地化工园区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产生和排放,降低和化解风险。因此,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环境保护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特征具有排放量大、毒性大、浓度高、难降解的特点,每个企业单独对其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投入比较大、能耗高,而且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园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和完善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就可将经过各企业初步处理、达到接管标准的污水再进行深度处理,从而保证整个园区的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也有利于园区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和偷排、直排等问题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环境风险应急处置系统是化工园区环保工作的重要保障
环境风险应急防范系统建设对化工园区至关重要,也是化解有化工行业事故出现时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保障。
(1)园区管理层面和企业自身都必须制定防范环境风险的应急预案,要明确每个人员、每个单位、每个企业在事故发生时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如何启动应急响应,如何开展抢险急救等。园区和企业应当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有计划的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全面提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2)建设配套的应急资源体系。所谓应急资源体系包括:一是专业消防队伍、装备。化工行业火灾事故多发,没有专业的消防队伍是非常危险的。二是应急医疗急救系统。事故发生时,受伤人员的救治、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因此,在化工园区周边区域必须建设和配套一定数量的医院、医护人员、病房、急救车辆等。三是应急设备和器材配备。化工事故是多样的,对应急器材、装备的需求不同,因此,管委会和企业都要结合自身情况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配备应急器材和装备,管委会在必要时可以对整个园区的应急器材同意调配使用。四是其他基础资源。事故状态时对资源需求很大,如消防水源、急救通道、应急疏散场所、食物供应等。
做好化工园区的应急资源配置情况调查,加强应急资源储备,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对化工园区发展最强有力的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和谐;学生生活园区;主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0-0088-02
和谐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学生生活园区,是指学生集体居住的公共区域,应当包括公寓、食堂、文体活动室、园区商店等一系列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特定活动区域。目前国内所研究的生活园区多以学生宿舍为核心阵地,力求将其建设成为定位复合、设施先进、配备齐全,融教育、服务、管理三大职责于一身,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生社区。要实现这样一个和谐建设目标,生活园区管理的主体保障无疑是十分关键的因素。
一、生活园区管理主体建设新模式――教育者与管理员的融合
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管理主体和服务管理主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围绕育人目标协调一致发挥作用,且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趋势。从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实践操作上看,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园区管理专员,功能上实现教育、服务、管理的三位一体,已经成为一个共性的目标,即教育者与管理员的融合。这里就美国和中国高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作阐述分析:
(一)美国高校宿舍区管理主体的建设模式
美国高校宿舍管理意识一直很强,它们的教育、管理工作通常都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美国高校没有住楼辅导员的概念,但一贯十分重视在学生宿舍建立一支高品质的专职管理队伍。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初,美国的宿舍管理主体建设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素质精良的宿舍专职管理队伍,功能上类似于我国高校住楼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的结合;二是“住宿教授”队伍,美国很多高校都有校领导、知名教授担任学习辅导员,住楼办公、教学的制度惯例,以在宿舍区内构建浓厚的学术氛围。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波因特分校(UWSP)宿舍部的“宿舍楼主任”(Residence Hall Director,简称HD),都是面向全美国公开招聘来的硕士毕业生或在读博士。HD在学生宿舍住宿、办公,在学生食堂就餐,与学生管理员一同工作,参加各种学生会议和活动,课间饭后与学生广泛交谈,时刻深入学生群体,工作职责集教育、服务、管理三位于一体,不仅包括房屋调配、设备报修、前台值班,以及为学生设立多种服务项目,如信件收发,小商品零售,提供厨房、洗衣房等生活设施,开辟电视室、游戏室、琴房、健身房等娱乐、锻炼场所等硬件维护与社会服务工作,也包括指导宿舍内学生管理员及学生会的工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进行咨询、引导,处理宿舍中的突发事件和违纪事件,提供各种教育和文体活动项目等软件管理工作。HD待遇丰厚,同时也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宿舍部规定每人每年必须交4份工作报告,接受部长每年2次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谈话要求改正,如态度不好,未及时改正就可能被解雇。
宾夕法尼亚大学每幢学生宿舍楼均邀请2~3名教授或助理教授担任“住楼教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讨论和交流学术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住楼教授任期一般为1~2年,学校为每位住楼教授提供三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免费住房(学生楼设计和建造时已作安排)。为在学生宿舍内营造更高层次、更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还在逐年增加住楼教授的数量,提高住楼教授的层次。与学生多多接触能激发活力、开拓思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收集素材,因此申请者络绎不绝。
(二)我国高校生活园区管理主体的建设模式
根据主体类型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种类型:
1.教育者兼管理员――学校设立专职住楼辅导员,兼任宿舍管理员。上海师范大学在学生宿舍管理改革的第一阶段中,将西七学生宿舍作为第一轮改革试点,推出一种全新管理模式,选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专门担任西七学生宿舍的专职管理员,其工作职责集思想教育、硬件管理和便民服务三位于一体,撤掉了原来的宿舍管理员阿姨;由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管理,一是建立楼管会,其成员可以程度较深的参与管理,二是发动全楼同学参与管理,主要以寝室为单位轮流参加宿舍公共部位卫生的打扫,从而在全校率先撤掉了清洁工。西七宿舍的管理模式改变原来的教育与管理、服务两张皮的现象,成为新的意义上的管理,并已在第二、三阶段改革中予以推广。
2.管理员兼教育者――宿舍物业管理单位聘请专职管理人员,兼任住楼辅导员。华东船舶学院物业公司聘用了一批学历高、政治素质强、专业对口的管理人员充实公司管理队伍,兼职学生班主任(宿舍辅导员),利用物业公司的人才优势,与相关学院共建,通过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达到管物的目的。公寓管理员兼职辅导员这项服务工作的延伸,打破了以往后勤人只能做后勤保障工作的旧观念,扭转了后勤职工被动服务的局面,体现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机制创新,同时引导和促进物业公司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后勤服务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选聘在校高年级学生兼职担任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成长顾问”。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从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试点,在每个新生宿舍配备一名“成长顾问”,从新生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引导,为学生答疑解惑。“成长顾问”都是生科院2006级学生中的优秀者,选拔聘任后培训上岗。开学后,每位“成长顾问”对口负责、跟踪联络2007级一间宿舍的4名新生,引导新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和生活中的困难,引导新生正确合理的看待问题。“成长顾问”还会将新生中所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及时反馈给学院,便于学院及时了解新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师兄师姐贴身教育与服务,亲和力强,容易获得新生的信任,使得沟通更为有效,从而优化园区教育管理效果。
4.从院系辅导员、教师或在读研究生中选拔兼职住楼辅导员。兼职住楼辅导员除负责本职的教学工作或日常学习任务外,其他时间在园区住楼,参与园区教育管理工作。这是较为传统的操作方式,也是目前国内高校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园区主体建设模式,适用人员编制比较紧张的人事环境,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但工作效果不及专职园区辅导员,对其进行工作监督与考核奖惩也颇有难度。
在后两种模式中,“成长顾问”和住楼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仍以教育为主,呈现出兼顾服务与管理的趋势,但还并未取代服务主体而独立存在,园区仍配备有宿管员、楼层长等服务管理力量,以配合辅导员工作,形成管理合力。
二、生活园区管理主体的优化路径――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
园区管理主体的优化主要是指园区管理者配置数量的到位和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工作效果的优化为外在表现,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包括针对不同主体的规划、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具体规范的确立和执行。
(一)教育主体配备数量的到位。这在中美高校中的情有所不同。上文提到,由于宿舍意识树立的比较早,美国高校宿舍管理主体已具规模,因而强调专职管理人员的精简,目标是组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体现了很高的工作效益。而中国高校对生活园区的关注开始得比较晚,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宿舍管理满足不了生活园区发展的需要,而以住楼辅导员为代表的园区教育主体建设还很不成熟,因此必须强调教育主体配备数量的增加。2007年上海市对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督查项目中明确要求:每幢宿舍楼至少配备1名住楼辅导员,学生人数超过300人以上的宿舍楼要适当加配思政人员。
(二)树立育人观念和服务意识相互协调的工作观。据调查,在校大学生除课堂学习时间外,每天至少有12小时是在宿舍度过,学生宿舍作为重要育人阵地的功能日益得到重视。育人是生活园区的根本,应该成为园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即使是服务人员也应当在工作中体现育人的意图,这就要求育人观念的深入树立;同时,和谐生活园区建设要求“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从传统的“家长式”“保姆式”管理理念过度到“人性化”服务理念。育人和服务是相互关联制衡的,以人为本并不等于无条件满足学生的一切需求,这样就违背了育人本意。园区管理者应当树立育人观念与服务意识相协调的工作观,以育人来指导服务,以服务来促进育人。
(三)从制度约束入手,优化管理主体的态度与功能。
1.严格教育主体与大学生的“三同”制度,努力实现教育、服务、管理功能的三位一体。2007年上海市对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督查项目中明确要求:要实行住楼辅导员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的工作制度(简称“三同”制度),开展细致入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党团建设,开展生活园区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国外高校住楼教授也实行三同制度,且自觉意识更强。通过“三同”制度深入学生群体,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帮助教育者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和需求,及时有效的处理学生中的疑点和难点,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全面铺开,使得园区教育管理更趋实际化、理性化。
2.顺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对园区物业服务提供方进行有效监督,规范服务主体的工作时间和专业标准。做好园区物业服务招标工作,适当培植不同的物业单位参与园区服务管理,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和整合关系。物业服务方应针对服务人员制定严格规范的工作守则,并公示各项服务内容,如工作时间、工作职责等;服务人员应按照园区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定标的要求工作,并实行挂牌服务,主动听取师生意见,接受大众督促。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通过例会、座谈、实地检查、成效考核等多种途径对服务主体进行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 薛沛建:美国大学后勤管理--中美大学后勤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关键词:砂石土资源 允许开采区 集中开采区 备选开采区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69-02
砂石土类矿产开发与区域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对建筑原材料特别是砂石土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为进一步优化布局、规范秩序,2015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国土资厅发[2015]9号)中,明确提出,划定砂石土资源的允许开采区、集中开采区和备选开采区,强化对砂石土类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规模有序开采。
一、砂石土资源“三区”管理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市县级规划管理改革的需要
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要求针对目前市县各类空间管制分区数量过多、内容太杂、缺乏统筹、难以衔接等问题,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以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相结合,合理布局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形成统领市县发展全局的规划蓝图、布局总图。合理划分砂石土资源的允许区、集中区、备选区,有利于实现集中开采,既有利于市县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又有利于保障资源供应和民生改善需求。
(二)优化砂石土资源开局的需要
按照《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1998年国务院令第241号)和《矿产勘查开采目录》有关规定,对砂石土采矿权的审批发证以市、县级主管部门为主,并且要以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出让。截至目前,我国共有砂石土矿采矿权约4.4万个,登记面积约6200平方千米,登记生产规模为58.8亿吨。点多面广、环境扰动大的基本特点。划定“三区”,通过政策引导,可以促进砂石土资源集中开发、集中治理,优化布局,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三)优化砂石土资源审批管理改革的需要
矿业权设置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对规范砂石土资源开发秩序,优化矿山布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地方也反映,由于配号系统程序繁琐、技术复杂等,影响了市县砂石土审批发证审批效率。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总体要求,有必要通过划定“三区”管理,强化宏观引导,减少微观控制。
二、砂石土资源“三区”划定思路与方法
(一)加强基础调查,摸清砂石土资源分布情况
以市、县为单元,组织技术力量开展资源普查工作。一是摸清砂石土资源的空间分布基本情况和资源储量,二是摸清砂石土矿开发利用主要矿种、采矿权分布、矿山数量、产能产量等。三是调查研究区域市场需求情况。同时收集、研究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为划定“三区”方案夯实基础。
(二)允许开采区划定思路与要求
调研发现,目前正在编制的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有两种思路。一是“反规划”思路。按照法律法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等要求,将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重要饮用水源地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区域,以及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不能合理利用资源,或者一旦开发会造成严重资源环境破坏浪费的区域划定为禁止开采区(市县可结合实际适当补充),明确本区域禁止开采砂石粘土的区域。按照该思路,禁止开采区以外,即是允许开采区。二是“正规划”思路。在市县范围内,结合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要素,直接圈定允许开采砂石土资源的区域。
(三)集中开采区划定思路与要求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以及环境、林业、土地利用等要求,划定集中开采区,促进规模集约开发。集中开采区的划定,要多部门联合踏勘,共同确定,尽量避让油气、煤炭等重要矿产开采或者资源分布区。同时应当具备一定资源基础(静态服务保障年限为10年或更长)、具有或可以规划一定的深加工配套产业、具有经济合理的运输半径、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各市县资源条件不同,不一定都能合理划出集中开采区。只要符合实际的,集中、规模开发即可。
(四)备选开采区划定思路与要求
主要是为了保障县级以上重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村油路、义教工程、扶贫攻坚等农村公益基础建设需要,划定的满足项目临时需要的备选开采区。备选区划定中,要与其他规划做好衔接,加强前瞻研判,提高备选开采区选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砂石土资源“三区”管理的政策措施
笔者认为,划定“三区”,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定差别化的分区管理政策,坚持“一矿一策”,逐步关停禁采区内的矿山,严格管理备选开采区内资源开发,积极引导矿山向集中开采区内集聚,促进布局优化,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安全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一)逐步关闭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
一是对于有意愿继续从事砂石土开采的矿山企业,探索储量等值置换等方式向集中开采区聚集,并按照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土地复垦、打造景观“四位一体”的思路,对废弃、关闭矿山实施生态改造,并与工矿废弃地治理、复垦复耕等政策做好衔接。二是对于违规违法开采的矿山,要坚决予以关闭。三是对于证照齐全又不想转移、转产的企业,到期不再延续,提出关闭方案和补偿措施。
(二)关于允许开采区内的矿山企业
有意愿向集中开采区转移的企业,予以鼓励,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原则,加强原矿区的综合整治。希望在原址继续开展开采活动的,要加强技术改造,促进绿色开发和转型升级。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两种不同思路划定的允许开采区内涵不同、管理要求也不相同。一是“反规划”划定的允许开采区。笔者认为,这个范围会相对比较大,允许开采的地方,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思路,是合法的,未必是最合理、最符合规划意图的。在此基础上,推进集中开采区管理。允许开采区是作为“过渡期”考虑,逐步清理允许开采区,最终达到集中开采目的。二是“正规划”划定的允许开采区。这种思路划定的允许开采区,笔者认为,应该类似于集中开采区,是现实条件下,布局最合理、最经济等规划布局。同理,这样的话,“禁止开采区”范围会比较大,包括法定禁止和人为禁止两部分,要制定差别化政策,有序处置里面的矿山企业。
(三)对于备选开采区
要科学合理制定备选开采区内资源开采动用的规划准入条件和规则。建议各地可以按照“资源开发随着工程项目走”的思路进行管理,在建设项目批准的用地范围内,临时开采砂、石、土等资源用于本工程项目建设的,可不办理采矿许可证,但竣工后不得再开采,并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在项目批准用地范围以外开采砂、石、土等资源的,必须按照法律要求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同时采挖的砂石土也不能用于商业销售或用于其他工程项目。
(四)对于集中开采区
大力推进集中开采区,是砂石土规划管理的最高层次目标。建议参照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可将开采区域和砂石深加工产业作为整体的集中区(或产业园区),可也两者相对独立。政府主要是“筑巢引凤”,做好交通设施、能源设施、通讯平台等基础建设,加强土地利用、投资融资、产业发展等政策支持。新设砂石土开采项目都要在集中开采区内布局。要从山体景观保护、与交通线路、民生设施、已有矿山等保持合理安全距离,以及环境保护、开采方式、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准入要求。从价款、税费等方面提出促进砂石土开采及产业向集中开采区聚集的政策措施。可“事前”划定开采规划区块,指导矿业权合理布局。同时,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下游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四、砂石土资源“三区”管理工作保障建议
主要是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公众参与,实现多方共赢。一是成立以市、县政府牵头,国土、规划、公安、安监、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及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相关工作。二是深入宣传砂石土类资源开发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使相关利益主体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营造良好舆论和工作环境。三是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严格考核。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309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08
[2]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9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5
[3]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矿业权设置方案审批或备案核准取消后相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2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5
[4] 孟旭光.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5] 董延涛.沟通式规划理论在矿产资源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4(6)
[6] 董延涛等.自然保护区等禁采区内矿业权处置问题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6(4)
关键词:员工关系管理;扁平化;新模式;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4-0071-005
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更加灵活开放的扁平化组织结构逐渐成为大中型企业变革的方向。压缩管理层次,拓宽管理幅度,给企业带来更加灵活的管理,员工关系也因此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管理困惑。为此,在分析组织扁平化带来的员工关系变化及管理困惑的基础上,基于自我领导的理论,探讨组织扁平化中员工关系管理的新模式及其实现途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 扁平化带来的员工关系三重变化
员工关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层面的因劳动契约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组织、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扁平化变革对契约关系影响不大,但对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组织结构调整直接导致层级关系的改变,进而产生权责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演变,由此引发企业员工关系的下列三重变化。
(一)围绕层级调整形成的员工与组织关系变化
组织扁平化带来的员工关系变化首先直观地体现在员工与组织的关系变化上。与传统的层级制组织结构相比,扁平化组织减少了层级节制,等级界限不再明显,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相对宽松;宽幅管理的推行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灵活;传统的职位激励因职位的削减开始失去激励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对工作技能、职业心理、职业发展等与员工胜任力相关的综合激励;管理层级的减少必然会加剧员工职业安全危机,如:企业裁员、重构资源配置体系、员工的学习与环境应变能力要求提高等,这使员工更加关注企业目标,而企业也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并更多关心员工个人发展及综合培训。因此,员工和组织关系总的特征是更加宽松、灵活。(见表1)
层级调整也给员工和组织关系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企业在推进扁平化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间管理层的取消及管理人员的裁减、安排,较少顾及一线员工要求,容易出现短暂性的员工关系管理“盲点”,即企业在调整期对基层员工无暇管、无力管而导致部分员工无所适从。其次,中层管理人员的大量削减和重新安排必然出现人心浮动或情绪对立,并扩散到员工之中导致阶段性的员工关系管理“紧张点”。员工担心因结构调整带来自己的岗位调整甚至下岗失业,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冲动。再次,扁平化组织需要有新的管理方法、激励方式、管理目标和员工培训,而这又往往需要有个过程并滞后于结构调整,于是出现了过渡性的员工关系管理“滞后点”。企业只有清醒认识和及时处理员工关系管理中的这些“盲点”、“紧张点”和“滞后点”,才能实现扁平化组织中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宽松、灵活。
(二)围绕权力解构形成的员工与领导关系变化
层级调整的核心是权力解构,这导致了员工和领导管理关系的变化。扁平化组织要求领导者在宽幅管理中调整领导行为,领导关系由直接领导转向间接领导,具体表现是由实施命令控制转向更多的授权赋能,使领导方式趋于民主,以此缩短权力距离,同时领导重心开始下移,权力影响趋于淡化。这使员工和领导的关系呈现出协调、互动的特征。(见表2)
然而员工与领导因权力解构出现协调、互动的关系特征只是一种扁平化发展的共性归纳,领导者具有个性化,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会因人而异,导致员工关系管理中因领导个性差异而形成 “不适点”,即不同的领导认知、领导观念、领导能力、领导行为使部分下属不完全适应。 另外,授权赋能的“度”,权力距离的测量也是难以准确把握的,这形成了员工关系管理中的“模糊点”。最后是下属的能力、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在与领导者的互动中体现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尽相同,这些权变因素构成了员工关系管理的“变化点”。尽可能地缩小“不适点”,理清“模糊点”,把握“变化点”,才能使员工与领导关系摆脱新的困境,迅速实现协调、互动的新关系。[1]
(三)围绕利益格局形成的员工与员工关系变化
在扁平化组织下,团队合作与利益共享逐渐取代了以部门分工、利益分割为特点的传统结构模式。首先,为了保证员工的职业安全,增强竞争能力,必须把个体融入团体之中,用团体竞争取代员工的单打独斗,为此不仅要增强个人素质,更要增进团体素质,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其次,管理幅度的加大,增强了部门内部横向沟通需求,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效;再次,传统的工作关系逐渐被淡化,在相互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强化,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逐渐增强。团结、合作将成为员工之间新关系的主要特征。(见表3)
员工之间团结、合作的利益共享关系并非组织扁平化后就能直接实现。首先,员工之间在扁平化进程中都需要寻求自己新的角色定位,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冲突也难以避免,由此形成关系理顺前的“冲突点”,这一冲突从根本上说是利益冲突;其次,利益共享关系需要开发、培育,而如何有效进行需要有一个“切入点”,利益共享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但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异质性愈加明显,员工需求与行为动机呈现多样化,管理对象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使“切入点”并不好寻找;最后,扁平化组织倡导民主化、分权式的管理方式,员工权、责、能之间也会出现一定的不平衡,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会形成员工之间的矛盾,妨碍员工的和谐关系,构成员工关系的“障碍点”。为此,员工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要协调“冲突点”,寻求“切入点”,解决“障碍点”,营造团结、合作的关系局面。[2]
二、 扁平化中的员工关系管理新模式构建
上述员工关系的三重分析,其基础是员工,主要指向是强化员工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而自我领导理论正好为员工的自我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可以从自我领导的理论视角构建扁平化架构中员工关系管理的新模式。[3]
扁平化架构中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员工关系的重构,即从宽幅管理的需要着手,重构组织与员工的目标共同体、领导与员工的愿景共同体、员工和员工的利益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目标共有、愿景共存及利益共享的组织、领导、员工三位一体。它的作用对象是个体的员工和群体的团队,也就是从员工出发,在组织和领导者的帮助下着力于员工的自主性、责任、自我效能感等要素,通过员工自我领导的行为聚焦策略、自然报偿策略和积极思维策略实现员工新型关系的三大共同体。(见图1)
在自我领导思维干预下,自然报偿策略强调工作本身对员工的激励属性和让员工自主选择能够感受自我成就感的工作或工作方式;建设性思维策略关注将理性思维与假设内化为个体的信念,对一些信息和假设按照自我内定的标准作出评判,并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纠正或强化个体目标的设定和调整,进而提升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授权;行为聚焦策略下的自我目标设定,自我观察、自我奖惩、自我暗示等,通过自主性发挥实现目标的过程,反过来也会促进自主性和胜任力的提升。在三大策略的影响下,个体提高了积极情感(热情)、工作满意度,降低了消极情感(紧张),从而在工作中保持积极情绪,既提升了胜任能力,又为三大共同体的实现增添动力。[4]
这一模式有两个形成通道。一个是员工新型关系的生成促进通道,另一个是员工新型关系的反馈更新通道。如通过自我领导策略的影响,也会产生直接作用于个体绩效和组织绩效的积极的中介因素;自我领导还可以有效推动授权的实施(Prussia等,1998;Houghton和Yoho,2005)。两条通道构成循环回路,呈现动态流动模式。[5]
国外自我领导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领导力是可以培育和开发的。构建自我领导是个体依据环境变化和组织内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影响行动选择并激励自身完成行动的过程,是个体心理及行为积极意义上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自我身份实现时的充分发挥。如果员工习得了自我领导能力或使原有自我领导能力从朦胧状态得到加强,那么他们对自身的了解和控制能力得到激发,从而会在工作中表现出主动性和勇于决策,高效地完成工作。[6]因此,员工关系构建模式除了发挥员工及团队的主体作用外,还加入了组织和领导者的推动作用。
三、 员工关系管理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员工自我领导能力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组织、领导者及员工间的互动和配合。Kinkade(2003)认为自我领导不是一种天生特质或者一个职位,是通过学习、自我影响、自我指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助策略来培养提高的,是自我发展的一种形式。从组织、领导、员工三个维度可以进一步找到共同作用于员工关系模式的实现路径。(见图2)
(一)组织维度
首先,企业在组织结构调整中要将员工关系管理纳入到整个扁平化改革和企业宏观目标中,把员工关系调整作为扁平化改革必不可少的配套项目,甚至将其作为前置因素,即扁平化改革前的先行先试内容。员工的素质高低、团队的凝聚力是决定管理幅度大小的重要变量,同时员工积极参与到结构调整中,扁平化的改革才有成功的保证。其次,企业要将员工目标纳入到组织目标体系中去,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协调起来,尽可能平衡两者之间的目标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再次,企业还要将员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战略,重视员工心理资本的开发,对一些由扁平化改革引发的员工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企业应提供及时、有力的员工援助,尤其是裁撤特定员工时,应进行必要的裁员心理辅导和培训,减少敌对情绪和预防过激事件发生。
(二)领导者维度
关于上级在下级自我领导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Manz 和Sims认为超级领导(Superleadership)通过自我领导模式化、强化自我领导、塑造自我领导文化等活动鼓励下属成为自我领导者(Horner,1997;Neck&Maze,1996)。[7]只有精通自我领导的超级领导者才能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根据这一观点,可以把自我领导下领导者的角色划分为愿景领导、分权领导和超级领导。[8]
1.愿景领导。领导者必须向员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由景象、价值观、使命、目标组成的构筑在个人愿景之上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的建设分为告知、宣传、检测、询问、共同创造五个阶段。领导者应通过充分的授权,主动的沟通和交流,实施民主化管理等方式激励员工的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相融合,实现共同愿景的顺利建构。
2.分权领导。即善于授权赋能的领导。扁平化架构为领导者提供了充分授权的客观条件,领导者也应克服存在于主观上的种种障碍,适时、灵活地运用多种授权方式,把自己从各项繁琐的程序化事务中解放出来,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增强其工作主动性和灵活性;另外,团队建设及团队素质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领导力,因而领导者在授权的同时,要积极投身团队建设,培养一种创新和合作的组织文化。
3.超级领导。超级领导就是能够让下属自己领导好自己的领导者。发挥作用的是员工的自我领导,是制度及自动报偿机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员工感受到工作的自然报偿,从工作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理解职业成功的意义。
(三)员工维度
员工作为自我领导的主体,在新型员工关系中要做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及自我学习,才能在员工新型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9]
1.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包括心理调节和行为调节。面对扁平化架构出现的员工关系的变化,员工也要通过调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达到与组织目标的相对平衡;通过调节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实现与他人的利益共享;通过调节现实与期望的落差,消除与领导的情绪对立。员工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才能具备对组织变革的适应力,才能在利益与权利的冲突和压力下,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良好保持。
2.自我激励。对组织中的员工来说,扁平化架构暴露出或引起对个人能力、组织管理方式、个人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作安排等的不满情绪,产生挫折感。对挫折感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及可能产生的消极行为,个体应当通过诸如展开积极的心理调适等,改变对挫折情境的认识和评价,或通过自主性学习、参加技能培训等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就业和再就业能力,从而增加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能。
3.自我学习。扁平化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从“专才”向“通才”转变,因而员工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充实自已的知识、技能,保持自己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另外,每个员工自身的知识体系,学习环境也不同,只有熟悉自己的学习特点,配合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并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学习才更有成效。再有,扁平化组织下员工工作更具有独立性和多元性,需要与组织其他成员开展更多的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因而员工应该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开展广泛的团队学习,在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学习中取得团队绩效,同时加速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Manz.C C,and Sims.H P.The new super leadership:Leading others to lead themselves[M].San Francisco,CA: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2001.
[2]Prussia.G E,Anderson.J S,and Manz.C C.Self-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The mediating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9(5):523-538.
[3]Manz.C C ,and Neck.C P.Mastering self-leadership:Empowering yourself for personal excellence [M].London:Prentice Hall,2004.
[4]Neck.C P,and Manz.CC.Thought self–leadership:The impact of self-talk and mental imagery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2,13(7):681-699.
[5]张小红,牛力,韩小汀.柔性制造单元环境下的作业调度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研究[J]. 经济经纬,2011,(4): 101-105.
[6]娜仁,刘洪.自我领导理论视角下的员工成长途径研究[J].软科学,2011(3):95-99.
[7]曹威麟,陈元勇,郭江平.自我领导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热点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7):59-64.
[8]赵国祥,梁瀚中.国外自我领导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4):589-598.
【关键词】2型糖尿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8-0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病人数量在不断增加,糖尿病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巨大。如何实施好糖尿病的一体化管理,探索2型糖尿病在社区的新型管理模式将任重而道远,给我们的政府和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1既往管理模式
目前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存在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明显脱节,社区机构缺乏医疗和公共卫生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医疗力量、技术手段等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治疗糖尿病水平有限,糖尿病病人往往更愿意到三甲医院就诊,而对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近而远之”,造成了防治队伍、防治对象、防治目的的分离,而对处于危险状态的大量糖尿病易感人群的防治则处于空白状态。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足够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诊疗计划和长期随访,社区医务人员缺乏糖尿病的专业理论知识;未能规范掌握糖尿病筛查、诊断及治疗的方法;缺少糖尿病综合管理的团队;对居民尚未开展专业性的糖尿病知识教育。2新型管理模式
糖尿病社区防治管理的工作重心是防治结合,一方面要对糖尿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群的慢性病预防工作。为此,我中心就2型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做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四川省社区卫生协会牵线搭桥,我中心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跨区域合作,尝试探索医院社区全程糖尿病一体化防治模式。通过三级医院的参与,新技术的引进社区,较好的解决了现有糖尿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协作,资源共享2012年5月2日,在四川省社区卫生协会的大力帮助下,我中心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向中心分别授予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辅导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辅导基地”的牌匾,双方重点在开展高水平、专业化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社区慢病管理等领域实施全方位合作。该院研制出的纯中药制剂“降糖通腑颗粒”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且价格低廉,适宜于基层广泛推广。
2.2科研铺路、提升能力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和病区,严格执行标准化治疗。增添糖尿病检查仪器并积极做好健教宣传工作。
2.3远程协作,技术支撑为确保诊疗质量,成都中西医结合医院陆院长等专家定期到中心开展查房会诊,中心的诊断水平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糖尿病患者基础治疗全部社区中心进行,有转诊指征的患者再转至大医院。同时,中心与医院建立初期视频会诊平台,为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诊治的快速通道。一批“能看”糖尿病的骨干社区医生成长起来,把患者留在了家门口。中心现每天平均诊治糖尿病患者10例。
2.4创新模式,优化服务我中心于2012年底,提出和实施了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项目,探索社区慢性病新的健康管理模式。中心于2013年1月重新组建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全部纳入责任医生团队,组建责任团队10支,甄选了辖区2000户慢性病病人(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签定服务协议,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全面融合。
中心对社区内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糖尿病慢病档案,由全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对每位糖尿病健康管理患者每3个月进行1次面对面的随访,对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要求半月内面访。同时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应用中医体质理论、摄生理论、情志理论对病人进行养生保健和心理教育,普及糖尿病防治教育的能力。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与随访相结合。内容除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11版)规定的内容外,全科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还可免费增加必要的检查项目。
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签定协议的糖尿病患者中,通过责任医生规范化的治疗及管理,有约70%的患者血糖已达标了,有三分之一的人已完成了早期并发症筛查。3社区糖尿病一体化防治模式的体会
3.1创新模式、优化服务防治为一体,推出新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模式。所有临床医生全部纳入责任医生团队,防治一体化,加强了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力度;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防治的整体队伍素质与水平;现有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应用,强化了慢性病综合干预和治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2群众满意、社会认可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中心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糖尿病防治队伍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糖尿病防治在社区得到了较好的落实,2013年3月,经自贡市卫生局审议决定,批准我中心为自贡市社区糖尿病防治基地。
3.3科教兴医、人才培养科教兴医,人才培养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以科研成果在社区应用为动力,以社区慢性病管理为抓手,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三级医院的科研结果转变为社区糖尿病防治的依据与操作指南,同时在社区科研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发展优秀人才,培养人才梯队,以此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开展,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4技术支撑、持续发展
1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是“精、准、细、严”[1]。“精”是一种文化理念,要有追求精细的态度,才能促进执行力的提高;“准”是对结果的要求,只有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才会产生准确的决策和效果;“细”是执行力方式的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细”更要体现到医院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如操作细化、管理细化、服务细化、流程细化;“严”是执行过程的标准,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立足此原则,将这种理念逐渐融入到每个员工的观念里,融汇到每个操作中,这才能更好地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业务流程[2]。
2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医院管理的外在因素
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医疗服务日趋同质化,导致通过服务差异化战略取得竞争优势变得越发困难。因此,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就必须采取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方式作为科学管理的较高境界,日益在现代医院发展起来。精细化管理着眼细节,向医疗消费者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3]。只有加快精细化管理步伐,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医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2.2医院管理的内在要求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医院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使医院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的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因此,精细化管理对医院的管理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2.3趋于理性化的医疗消费群体
近几年,人们的医疗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医院的选择越来越趋于理性: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也向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发展,对于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如此,服务细节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医疗消费者满意,医院需要向精细化管理转变[4]。
3实施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误区
3.1忽视理念和组织价值观的培养,过于形式化
大多数医院对精细化管理内涵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仅停留在外在形式建设上,认为这就是精细化,其实不然。精细化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5],需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将工作做细致;精细化其次是一种管理行为,要与医院文化、医院价值观保持一致。因为没有灵魂的简单执行,精细化之路走不长久。
3.2忽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过于激进化
不管哪一种管理方法,都要依托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才能起作用,精细化管理也是如此。医院各项经营业务中最基本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关注这些管理基础工作,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切忌眼高手低,急于模仿和追寻其他医院采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而忽视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要明确精细化管理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完善原有管理体系,以基础工作为依据进行管理精细化才是便捷之路且能取得理想的成效。但是“精细化”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找准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对相关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实现层级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分阶段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管理体系,达到理想效果。精细化管理讲求层次和内涵,要切合实际,恰到好处。
3.3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机械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规则意识,强调制度,将制度作为管理方法的表现手段,对管理的精髓予以界定和贯彻,使操作过程依章而循。但在实施过程中“人”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细化管理是相对于作为“人”的管理者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言的,并不能取代人的主观能动性。若忽略人的作用,过分强调对规章制度的刻板执行,终将使制度成为“机械化”的执行标准。但是,医院是个变数很多、突况不断的地方,如果单单有制度,显得太局限,这时需要更多的是医务人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因此要灵活机动运用精细化管理。
3.4忽视问题的本质,过于数字化
首先,精细化管理倡导以数据说话,认为将医院各方面工作量化,进行数字化管理,就可以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其实不然,数字体现的仅仅是一方面,依然有相当部分工作是无法用数字量化的,如果仅用数字作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思考的依据,势必会造成决策分析的偏差,从而也失去了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4实施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4.1加强教育培养,确立精细理念
首先,精细化首先是一种管理文化。它体现了医院组织内管理的文化氛围和体系。三流组织做项目,二流组织做品牌,一流组织做文化。只有大家都形成了一种共识,才会演变成员工之间的一种自觉与自愿行为,这是管理的自我要求。其次,精细化还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体现了医院领导者对管理的完美追求,也体现了管理者对医院员工的基本要求。理念决定行为。救死扶伤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因此它涉及的医疗活动更需要慎之又慎的工作态度,只有用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指导严谨的医疗实践,对待医院管理和经营的每一个步骤,医院才会取得竞争的优势和品牌的发展。因此,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医院首先要对管理者及员工进行精细化理念培训,制定规范的培训计划,对管理层通过送外培训、集中培训和参观调研等多种方式,对员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等进行院内宣传教育,在提高管理层能力和素质的同时,培养员工的精细化理念、理论和方法。使其融入到每个员工的工作习惯之中,具体到对每项制度的严格执行、对每个患者的细心体贴中。利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把抽象的医院价值观具体化、精细化,贯穿在医疗活动每个环节。使医务人员逐渐由按标准做事转变成自觉行为,实现医院管理由单一制度管理向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并重转变,彰显文化管理的实效。
4.2重视基础工作,遵循循序渐进
医院管理基础工作是医院运行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其他管理工作,实现医院的价值。因此医院必须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渐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以使医院的运转更加合理化,而不是脱离实际工作。这样,使精细化管理更容易执行,遇到的阻力更少。
4.3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实施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崇尚的一种追求是操作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是医院是一个突发事件频发的地方,提供或接受服务的双方都是“人”,而人是有思想和灵魂的,所以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强调人的重要性,实现人与制度的互动。在执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服从,运用PDCA循环法、品管圈、脆弱性分析等先进管理方法对规章制度等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精细化管理要融入现代人事管理的管理理念,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目标。
4.4透过数字,实行决策分析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大规模集聚的空间所在,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有历史的城市,由于它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由它的旧城部分和新城部分组成的,无论这种“旧”与“新”是建立在相对的意义之上还是建立在绝对的意义之上。而今,城市空间范围有着其不断追求扩大的内驱力,而城乡土地资源则因为其匮乏性而被严格控制开发,因此,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改造这种“三旧改造”正越来越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紧要课题,尤其是其中的旧城镇改造,意义重大,能够一举多得:一是可以利用已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二是可以切实改善民生,尤其是相对弱势群体的生活居住条件;三是使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得到协调发展;四是因为旧城镇地区有非常大的历史沉淀,旧城镇改造可以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同步进行。旧城镇改造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进行现代化城镇建设的同时,保护好被改造地区的历史文化。而这个特征,决定了针对旧城镇改造的城建档案工作和针对一般地区和一般建设工程的城建档案相比,要更加复杂一些。这些复杂性,体现在开展工作时涉及更广泛的公共关系,档案载体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档案工作手段已经不敷于用,而档案开发利用也获得了更多的方向,其影响也更好和更快地作用于社会。有鉴于此,城建档案馆有必要在旧城镇改造城建档案的形成研究和利用方面,创新工作模式,以期使城建档案工作能在高标准、高起点、高目标、高效益之上开展。现就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作出探讨。
一、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基本特性
针对一个在城市里涉及改造范围广、动迁户数多、历史建筑多、社会影响大的旧城镇改造项目,集合各种人力资源,获得有力的财力保障,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使它们和传统的档案工作技术一起整合,营建连贯从档案抢救、收集、制作到档案编研成果利用整个过程的精密工作链条,大力强化档案编研成果的利用规模、时效与社会经济效益。
二、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人财基础
城建档案馆首先应当在既有的工作实践中,建立起较为良好的公共关系网络,在开展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时,利用和提升这种公共关系网络,并构建出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建筑、文化、历史、档案、民俗、艺术和收藏等方面的专家协力参与、开发商和以拆迁户为主体的群众一起响应的人力资源工作平台。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旧城镇城建档案工作的复杂局面,跳出被动收集既成档案资料的困局和只习惯从建设单位接收移交材料的单一通道,从而保证多载体的、多形式的、存在于各类产生或收藏主体处的档案资源尽可能不流失、不被损坏、不被盗窃。城建档案馆可以争取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支持自己在旧城镇改造中积极作为。非文物的建筑构件可以由城建档案馆负责统一收集和保管,改造片区内的直管公房可委托城建档案馆负责信息采集和构件物的收集,民居用品征集和捐赠活动可以由城建档案馆发起,改造片区民居民俗摄影比赛可以由城建档案馆组织。城建档案馆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所需资金庞大,主要依赖于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城建档案馆要争取得到政府和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也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方式,为自己争取和呼吁。在信息采集、民居用品征集、举办片区民居民俗摄影比赛等活动时,也可以争取参与旧城镇改造的房地产公司和其他公司给予赞助。
三、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技术内容
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的工作,即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编辑研究与利用系统的开发。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
在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阶段,可以从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十个方面展开工作。
1.摄影摄像资料
(1)拍摄有关改造项目的政府工作会议、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改造项目启动仪式、改造项目公示等会议和活动。(2)拍摄改造地区现状面貌。含地区概貌、街巷面貌、建筑物面貌、居民生活、居室内景等。(3)拍摄地区内具有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建筑装饰专题。(4)拍摄地区内直管公房面貌的专题。(5)拍摄居民搬迁、建筑物拆迁、工程施工等场景。(6)收集有关该地区的历史影像资料。(7)拍摄改造后新貌。由于旧城镇面貌属于宝贵的城市记忆,属于难以再生的历史资源,因此,对各种现状面貌的摄影摄像,要具有长远眼光,要坚持高素质和高密度的拍摄。摄像成品应当以达到广播级去要求。照片拍摄方面,宜于拍摄反转片和高质素数码照片并重。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应该组织航拍。还可以组织摄影比赛,以便收到在纪实性和艺术性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的照片。
2.实物档案抢救、收集、发动并接受捐赠来自于旧城镇地区的或与旧城镇地区相关的的地图、地契、房契、石刻、古建筑构件、民居用品、图书、书画作品等。并对它们进行清理、整理,必要的还要进行修复。实物档案是旧城镇改造城建档案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它会形成一扇观察城市发展历史和建筑文化历史的特别窗口,将极大地从门类和数量上丰富城建档案馆藏,突出体现出城建档案多元化管理的意义和魅力。
3.录音资料采访旧城镇居民和专家,制作有关城市发展史、有关拆迁地区历史、建筑、家史等方面的录音档案,形成口述历史。也可选择旧城镇地区典型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制作独特的声音档案。
4.建筑物调查对旧城镇地区各种建筑物的基本要素进行调查,包含产权、建筑结构、屋顶形式、水井、朝向等多种要素。
5.建筑测量绘图、建筑绘画对旧城镇地区内代表不同历史阶段和体现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进行了测量,并形成测量图。对旧城镇地区内富有特色的街巷景色和建筑物风貌进行绘画,形成相应的建筑绘画。
6.历史文化考证对旧城镇地区历史文化进行考证,并撰写综述报告,内容包括对地理、历史沿革、建筑种类、民俗特色、建筑特征和历史人物评述等。
7.三维激光扫描及数字化处理由于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激光扫描及数字化处理技术已广泛用于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其通过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大量采样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形成点云数据,进而可构建文物建筑的三维几何模型,形成单体建筑的立面图、各种装饰构件的大样图等资料成果。可以快速获取实体三维数据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进而为古建筑的维修、改扩建、重建或考证研究提供完整、准确的资料,尤其对于复杂的古建筑的建档更具技术优势。该项技术比较先进,但应用成本较高,可以选择旧城镇地区中的标志性街巷和标志性建筑去应用。#p#分页标题#e#
8.规划方案公示配合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改造项目规划建设公示活动,收集市民反馈意见。
9.收集整理和利用该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档案、竣工档案和房地产档案。
10.收集关于该项目的新闻报道资料。
(二)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编辑研究及利用系统开发
在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编辑研究及利用系统开发阶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建档案馆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充分利用规划建设系统里城市地理信息部门和规划勘测设计部门的行业资源,移植先进技术,一方面要加强和文化宣传部门、美术设计、展览制作、创意机构的联系,集思广议,博采众长,使前期收集和制作的丰富基础资料物尽其用,扩大社会影响,取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工作成果可供政府规划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规划建设和文化领域科研机构与有关研究专家使用。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在城市规划建设展馆这样一类窗口和到城建档案馆查阅等途径,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使用。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成统一的旧城镇改造片区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数据库。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关系数据库。通过多数据源的集成、大数据量的动态调度和管理等技术手段建模开发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二维与三维空间数据在空间数据库的跨平台统一管理和存储,设计建成统一的旧城镇改造片区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数据库。
2.开发旧城镇改造片区事物综合统计查询展览系统。各类型建筑数字互动展览系统通过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和多媒体集中技术将遥感影像数据及一定比例的矢量数据、多媒体数据等素材集于一体,制作拆迁前改造片区的二维/三维电子地图,让用户实现在地图中任意漫游和信息查询。在多样式的数据资料统计系统中增加对时间维的表选、分析能力,实现多条件匹配的资料统计,包括以类型划分、以时间划分、以地理区域划分的统计信息,并实现在地图上分类显示出不同的统计结果。运用GIS技术结合虚拟现实实现可视化技术,实现对片区自然地貌的仿真及片区变迁的演示;表达出改造片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差异,形成清晰直观的对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