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

时间:2023-12-18 15:26:30

导语:在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零售银行业务;发展;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4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在这样的社会影响下,我国的零售银行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还能够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进一步表明了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国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当前,许多银行也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零售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银行已经意识到只有积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在市场中抢占先机,银行才能够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结构不合理。从整体上看,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业务结构不合理。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个人信贷业务,其规模和质量对零售业务部分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许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还贷款的压力逐渐增大,贷款的余额持续上涨,却缺乏资金支持,这就使得银行的零售业务部分受到严重的阻碍,进而影响了银行的整体发展。

(二)个人征信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和征信制度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个人征信制度呈现出空白局面。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等也还未制定出台,导致银行缺乏客户的银行信用记录,从而造成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客户想要申请贷款,但是银行没有客户的个人收入水平、负债状况以及信用记录等信息,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个人信用对于客户在信贷市场上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建立健全的个人征信制度,以避免有不良借贷记录者乘虚而入。

(三)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目前,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从业人员呈现出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现象。零售业务的客户大多是分散的个人或者家庭,对于销售和后期的服务质量要求特别高,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销售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我国大多数银行严重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产品与现代技术的紧密结合,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并且从业人员还需要具备优秀的营销能力,然而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从业人员却还未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而就对我国零售业务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零售银行业务的产品种类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产品的种类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银行在产品开发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缺乏创新性,产品开发更是停滞不前。而且我国银行的很多金融产品仍旧处于试运营阶段,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种类和形式也很少。虽然,我国银行在不断变化发展,并改善了许多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但是开发的新产品几乎集中在存和贷这些基础业务上,太过单一化,仍旧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几乎所有的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上大体相同,没有任何新意,这就使得相互之间的竞争力处于相同水平上,缺乏了相对应的竞争力。

(五)业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较低。现阶段,我国的银行服务平台仍旧以柜台为主,而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则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伴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为了增强竞争力,积极拓展了网上银行和网点基础设施,为消费者提供了相对便利的办理业务的方式,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但是在服务效率上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待改善,尤其是很多营业厅网点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

二、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优化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能够对零售银行业务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想要实现零售银行业务的不断更新发展,必须要充分具备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条文,完善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使我国银行在发展零售业务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从而促进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进步和发展。

(二)充分利用发展网路服务。我国银行开设办理的零售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业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个人金融业务方面,业务的品种大不相同,这就需要银行做到利用各种知识和技术,全面促进零售业务的创新发展。不管是从业务的设计上,还是交易运作上,银行的零售业务必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所以银行应加大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的开发。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等信息化银行的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得银行的零售业务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够实现营运费用大幅降低的目标,为银行节省更多的资金。

(三)加快研发零售业务产品。我国银行想要发展零售业务,必须要做到不断创新,加快研发零售业务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银行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零售业务的竞争,只有实现零售业务的不断更新发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银行还要重视对金融业务的生命周期的深入研究,开发一系列的金融业务,以此提升零售新业务的市场潜力,提高银行零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银行市场中脱颖而出。

(四)建设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开发零售业务必须加强风险控制,避免盲目性扩张,以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为保障。虽然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已经实现了所有银行系统的联网,在我国内部实现了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但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不难发现,其点击率、信息采集、通信、税收等部分尚未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尝试成立专门的个人信用征信公司,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征信制度,以此降低银行零售业务的风险,促进银行零售业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以此实现我国零售业务的综合发展。

(五)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更新发展,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银行也不例外,也正是如此,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科技含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再加上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使得零售银行业务逐渐发展成了一项高科技领域,这也就要求零售业务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银行也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是非常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潮流的。而且在未来的银行发展中,零售银行业务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将成为我国银行获取经济利润的重要来源,进而还能够帮助银行抵御经济金融风暴。因此,必须加强对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视,积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建设完善的零售发展体系,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为银行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姬晶晶.中国零售银行业务转型与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对策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不断加大。其中,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种各样的风险是导致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1客户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客户的信用状况。客户的信用状况的好坏对信用风险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客户借贷后不能按照当初的约定按时还清承诺的利息和本金,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这种违约现象也直接导致银行蒙受损失。

1.2客户受利益驱使产生的法律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不好,与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得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法律风险。随着企业经营自的不断扩大,企业在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缺位的情况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巧立名目,有意识地逃、废金融债务。

1.3政府非正常性干预产生的经营风险。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容易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影响。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上项目,过多地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信贷业务。

1.4内控制度不完善产生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不完善的内控制度就给一些不诚实、不正直的人钻了空子。具体到商业银行内部,就是商业银行个别信贷业务人员,受利益驱使,利用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的漏洞,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利用手中的权利违规授信、放贷,取得不正当利益,因而给商业银行造成信贷风险。

2.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应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规避

针对容易出现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积极采取多种举措进行应对,除了调整自身信贷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以外,还要加强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2.1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严格信贷管理。商业银行要想有效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就要多措并举在信贷管理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广大员工遵章守纪,做诚实正直的好员工。其次,就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流程环节,确保信贷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出现问题。第三,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下达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信贷工作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大大激发广大信贷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地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不给企业逃废债、转账提供可乘之机。商业银行就要M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依法合规办事,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要在信贷风险防范过程中向企业宣传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让企业自觉懂法守法,贷款到期主动还本付息,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下降态势,从而较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2.3树立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要对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工作,提升银行从业人员的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实行信贷、审批与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 有效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在内部控制中出现漏洞。其次,内部控制要明确信贷从业人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利,还要明确规定其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对在信贷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堵塞漏洞。第三,要强化稽核及审计部门作用,促进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转变。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达到防范信贷风险,稳健经营的目的。

2.4完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要想防范信贷风险,就要必变传统的思维和观念,改变以往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要主动作为,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不仅要收集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还要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收集,不仅对企业有无违约记录进行收集,还要收集企业的偿债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与此同时,财政、审计和税务等政府部门和企业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掌握着大量的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的资料和信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这些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信息和资料,对在信贷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防范措施,有利于做好信贷风险防范工作。

2.5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政、银、企关系。首先,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当地商业银行的工作,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为商业银行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大宣传力度,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对地方扶植的一些优势项目要实行信贷支持。对一些前景不好的项目,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和地方政府沟通,做好不予支持的解释工作,从而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第三,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同时,要积极为商业银行和企业牵线搭桥,一方面保证企业可以及时贷款到位,另一方面可以保企业到期偿还贷款本息,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政、银、企关系。

参考文献:

[1]封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所引起的的思考[J].南方经济, 2005(01).

第3篇

关键词:银行保险;发展过程;问题;实践路径

20世纪80年代,银行保险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开始合作,在21年的时间里,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取得长足发展。当前,银行、保险、证券作为金融体系的三个部分,从各自独立经营走向合作经营。尤其是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亲密合作,使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互利共赢关系,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完善阶段。近年来,我国银行保险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人身保险业务的重要支柱。银行保险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了众多问题的出现。比如,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还处于原始的合作阶段―银行拿手续费、保险公司卖保单的销售协议阶段;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客户差异性需求;在宣传上误导消费者,过于夸大保险的“高收益,高保障”;保险公司为扩张市场,许于高额手续费,银行则利用自身优势索要高额手续费,导致保险公司产品定价提高,影响银保的发展;银保专业人员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银保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深化保险体制改革,加强保险行业自身发展;提高银保业务服务水平;细分市场,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完善银保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这必将促进我国银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银行保险的内涵

银行保险是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向客户提品和服务,是不同金融产品、服务的相互整合,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概念,在金融合作中,体现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强强联手,互联互动。这种方式首先兴起于法国,中国市场起步比较晚。与传统的保险销售方式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三赢”。在sigma研究报告中,银行保险的含义为“一种被银行或保险业所采用的策略,目的在于或多或少的以整合的方式参与金融服务市场。”

银行保险具有以下特征:(l)操作简单方便。银行保险的相关产品购买手续简单便捷,核保要求比较低,消费者只需到银行柜台填好保单、提供银行存折或储蓄卡账号即可完成投保。(2)银保险种设计简单。银行保险产品通常具备标准化条款,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等都相对更容易理解,险种的设计形式一般都比较简单。(3)银保产品成本低。保险公司销售产品只需通过银行柜台,不需要支付向其支付较高的佣金,只需支付一定手续费,可节省大量的销售成本。银行保险是保险产品的一种,同样具有保障的功能,同时兼有储蓄、个人养老、子女教育金的作用,并且是财产隔离。银行只是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销售的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产品,银行保险的本质仍是保险,但是兼有较强的储蓄性质。是否盈利、盈利的多少具有不确定性。银行保险一般期限较长,提前支取就是违约,如果时间太短甚至血本无归。

二、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过程

我国银行保险虽然起步较晚,然发展迅猛,银行保险保费收入逐年上升。同时,银保在人寿险中地位愈来愈重要,对保险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满足了消费者的综合理财需求,使银行增加了业务收入、促进了产品多元化经营、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客户资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保业发展已经日益稳定与成熟,我国银行保险从20世纪90年中期开始至今,大体经历了以下阶段:

1、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1995年到20世纪末期。1995年,保险公司首次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银行的各个网点扩大市场占有额。银行保险初期分支机构较少,销售渠道匮乏,以银行代收保费为主,产品单一,合作形式简单。这个时期是我国银行保险的萌芽时期,各个保险公司陆续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包括客户资源共享、代收保费、代销保险产品、协议存款、一般性存款、保单质押贷款等,其特点是初步竞争、交叉合作,为保险市场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飞速发展阶段,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之国内保险公司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扩大合作范围,增加产品种类,业务量大量增加。保险公司因与银行的强强联合,相比个人、团体直销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银行凭借自身巨大优势推动银行保险业务飞速发展。该阶段主要是财险类产品,保险公司向银行员工提供销售费为其销售产品,银行并不收取手续费,其特点是快速发展、巨大收益、有一定风险、合作方式是“一对一”模式。

3、规范发展与问题并存阶段。主要是指2005年至今。我国加入WTO以来,银行与保险公司进入深层次合作阶段,解除了“一对一”模式,银保保费收入大大增加。2010年1月,《关于加强银行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要加大银保产品创新,求优化银保产品结构。2010年1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在2010年年底前,必须清理银行网点的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同时限定“一对三”,即一个银行网点最多只能三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我国银行保险逐渐走向规范化,保险公司不仅注重保费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业务质量的提高。2008年,我国银保收入超过个险收入,成为寿险保费收入最重要的来源。银行凭借自身巨大资源优势,开始陆续向保险公司收取手续费,保险公司为扩张市场,许于高额手续费,导致保险公司产品定价提高,影响银保的发展。误导消费者、恶意竞争、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市场监管漏洞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已成为与个险、团体业务并列的第三大业务支柱。众多保险公司成立银行保险部,对银行保险给予高度重视,对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大力支持,促使我国银行保险业获得了巨大发展。随着银行保险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银保自身出现的内在体制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等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现阶段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银行保险缺乏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需要提高。银行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保险原理知识复杂,不容易被掌握,很多银保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培训,对保险知识掌握不够,对保险产品理解不深,为客户服务时间不够,不能准确讲解保险条款,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混淆起来,对产品承诺“高收益、高保障”,虚夸保险收益。目前,保险公司把银行作为重要的产品销售渠道,严重影响销售效率和服务质量,售后服务不到位,当发生事故遭遇风险,会出现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相互扯皮现象,这必须必然导致银保业务下滑,影响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2、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产品主要是意外险产品和储蓄替代型产品。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险种设计简单,不能与银行产品形成互补,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很多保险产品,投资成分重,以投资获得收益为主,保险成分较弱,很多保险产品其收益率与储蓄利率密切相关,因银行自身业务与保险公司业务并存,导致银行与保险公司成为直接竞争对手。这些都一定程度的限制了银行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3、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仅停留在浅显层面―银行拿手续费,保险公司卖保单的协议阶段。保险总公司与多家银行总行签订合作协议,而后各地保险支公司与各银行网点再签订协议,双方并未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并未开展深入合作,缺乏长远规划,银行并未把保险列为自身主营业务。当双方产生利益纠纷时不能很多的解决,影响银行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4、银行保险缺乏发展动力。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业务收人仍然可观。随着银行收入渠道的增多,银行柜台产品收入也逐渐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对保险的销售积极性;另,随着保险业进入转型调整时期,保险公司对成本较高、利润较低的银行保险采取了比较保守的谨慎态度。

5、存在较大监管风险。银保新规于2014年4月正式实施,在市场告知事项、承保流程、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出新规定。该银保新规被认为史上最严,但出现了执行不力现象。在当下银保发展模式下,银行与保险公司监管责任不明确,使得监管逐渐陷入两难境地。若改革步伐过快,市场监管跟不上改革的速度则会影响市场稳定,不改革则问题会日积月累,最后甚至“病入膏肓”。

四、银行保险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从1995年我国银行保险的出现,直到发展到今天,我国银行保险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遭遇瓶颈。因此,我们应立足自身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采取有利于银行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1、建立健全银保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随着银行保险的发展,银行与保险业关系日益密切。但当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业务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银行归银监会监管,保险公司归保监会监管。因此,需要大力加强银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协调,不断完善二者的监管功能为主,社会监督为辅的监管体系。深入落实“主监管人制”―银行为主体的集团则以银监会为主,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集团将以保监会监管为主。银监会、保监会应大力加强合作,及时关注越来越多的交叉型业务和替代型产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开展银保业务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有体制下,建立有效的风险发现、追踪和评估机制,加大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有效地防范风险。同时,要逐步完善银保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充分保障银行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为促进银行保险的全面深入发展,银行与保险公司必须精诚合作。银行销售保险产品,以较小的成本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保险公司利用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得天独厚的优势――众多网点、众多客户资源及客户忠诚度,以较小的销售成本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该是长期的互利共赢关系。同时,银保双方高层应加强交流,建立银行保险联席会议制度,就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友好协商,进行有效沟通和解决。在深化合作内容的基础上,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创建互利共赢的长久合作环境。

3、加大银保产品创新力度,促进其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必须加强银保产品研发与销售创新力度。这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精诚合作,充分发展自身优势―银行要利用好渠道优势,改变目前银保产品单一化的局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银保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保险公司应充分发挥核心技术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银行保险产品。银保双方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促进银保产品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

4、提升银保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内涵价值。银保合作的核心竞争力是为目标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因此,开发适销对路的银行保险产品是前提,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内涵价值乃是精髓之所在。首先要提升银保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提高银保业务准入门槛。销售人员可以向顾客详细真实的介绍银保产品,并且熟练掌握银保产品的销售流程和售后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持了银保业的发展,银保实现联网业务后大大提高银保业务的规模和效率,此乃银保合作的基础。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在统一的操作平台上迅速的处理业务,进一步完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银保产品的销售和发展前景。因此,银监会和保监会要强化对业务机构和人员培训、管理,一旦出现违法违规、侵害消费者权益状况,务必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不贷。

现代竞争的新理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银行实力雄厚,保险公司保费增长迅速的特点将促进我国银保业务的发展,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银保双方合作关系愈加密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健全,加之有效的监管,我们相信银保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当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完善发展策略,开发出尽可能多的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使消费者真正受益。同时,做好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准备,为促进我国银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 王瑾.论我国银行保险的可持续发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 马雁.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问题[J].企业导报,2011(09).

[3] 罗海晴.浅析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J].时代金融,2011(09).

第4篇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多数企业属于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发展较稳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营灵活,敢于创新,客户覆盖范围广,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股权较为集中,控股股东拥有企业绝对控制权,且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信用行为参差不齐,货款拖欠较为严重等问题。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呈直线上升态势,投资规模逐年增加,资金需求量较大,但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和银行贷款两种方式,“融资难”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

零售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的利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地位和发展势头决定了中小企业将成为银行未来稳定的利润增长来源,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合理配置风险资产的重要体现。

然而,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金融生态环境与中小企业发展不匹配,我国许多银行的发展战略趋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以及经营良好、偿债能力强的“大客户”方向倾斜,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融资体制中就处于不利地位。

在培养中小企业客户上,银行除了要从行业情况和企业生命周期等宏观层面进行科学分析外,还要从信用分析手段、客户经理安排、资产抵押方式、信贷利率安排、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风险激励机制等微观层面进行创新。

做好中小企业行业和发展周期筛选,依据风险实行资金差别化定价政策

发展中小企业客户,首先要对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挑选出适合银行业务发展的行业。具体来说,银行应当挑选技术水平发展成熟,发展前景广阔,行业开放性较强,市场竞争合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来发展中小企业客户。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对处于幼稚期和衰退期的企业,财务风险比较高,银行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而对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资本结构稳定、财务状况稳定、资金需求量大,可成为银行重点培养的中小企业客户。银行对这一企业集群,应积极创新适合其资金特点的贷款方式,如大力开展短期融资业务等。

在信贷利率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上也要实行差别化定价政策。在信贷利率上,为补偿贷款风险,银行在不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周期等因素造成的不同企业风险,上浮不同比例的贷款利率。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上,银行在按制度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时,可在现行五级分类提取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风险情况和放款利率适当增加提取比例。

创新管理制度和风险考评机制,简化操作流程

简化中小企业信贷操作流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等自身特点,加强审批自动化建设,简化审批流程十分重要。比如,美洲银行在审批住房抵押贷款过程中,一半的客户信息实现了自动审批,另外一半则通过地区性的审批中心进行人工审核评估,最长时间仅为14天。我国银行也可考虑成立跨区域的风险管理中心或审批中心,实行风险与贷款审批“扁平化”管理,加强自动化审批建设,加快贷款发放速度。

对中小企业信贷客户经理实行行业分工制度。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管理的复杂性和行业差异性,银行应对信贷客户经理实行行业分工制度。适当吸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了解行业管理特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如保险公司吸收机械专业类人才,美国银行聘请退休的FBI 人员或警察帮助寻找失踪客户等案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制定科学的客户经理评价体系。在信贷客户经理考评上,对服务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客户经理在风险管理评价中区别对待,制定出科学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以便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客户经理的从业积极性。要从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析、信用评定、违约损失率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对客户经理进行全方位指标考核。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客户经理可允许有一定的“坏账率”,只要损失控制在规定的比例中,在责任的追究与处罚上可酌情考虑。

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法人的监督。在信贷资产担保方面,企业法人将自有财产作为抵押物的,银行有必要对企业法人财产实行连带诉讼,在贷款期限内严控法人进行财产转移。在贷款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银行应要求贷款企业法人定期报到,防止中小企业因法人缺失逃废银行债务。

其次,要对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管。在财务报表不能全面反映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的情况下,银行应当将中小企业的账户结算情况作为重要的分析依据。银行应要求中小企业将基本结算账户开在所在的贷款机构,以便贷款机构适时掌握企业的现金流量。在信贷资金使用上,要求企业提供购销合同和相关商业发票,银行要跟踪监控贷款用途和使用情况,防止企业挪用贷款资金。另外,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计划应全部向银行公开,并接受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审查,防止企业盲目扩张带来的流动风险。对于财务制度不健全的贷款企业甚至可以委托银行进行财务管理。

然后,要积极创新中小企业信用分析方法,加强信用档案建设。要细化中小企业信用分析方法。银行可以通过资本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规模、组织结构、银企关系等方面分析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通过行业现状、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来分析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账户收支、现金流量、资产负债以及还款来源可靠性的分析中小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通过对法人变更、重大投资、法律纠纷等重大事项的掌握了解其经营稳定性。另外,要定期向同业和监管机构交换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加强信贷存续期的中小企业档案建设。

实行灵活的中小企业信贷模式

一是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短期信用贷款和票据融资便利。短期信贷和票据融资便利,可成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主要支持方式。银行可以向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符合规定资产规模、并且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收入、符合规定销售规模的中小企业,提供与其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相匹配的短期信用贷款和票据融资便利。

二是要创新中小企业担保方式。在中小企业不具备短期信用贷款的条件下,银行要充分对抵押和担保方式进行创新。首先,可以提供以物权凭证作为担保的方式,比如通过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提货单或仓单等作为质押;另外,对经营良好的大型企业应收账款债权也可以作为抵押。其次,可以提供经营者或法人财产抵押的连带责任制度。只要经营者或法人可以提供足额的连带财产担保,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抵押贷款。

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委托贷款

当前,我国存在一定规模的地下融资市场,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鼓励银行创新尤为必要。银行可结合创新的理财产品,推出“多方委托贷款计划”,将好的中小企业项目作为多方委托贷款的权利凭证,向有投资欲望并愿意承担项目风险的民间资本发售,允许民间资本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02年10月,上海深圳发展银行的两个项目“青浦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宝山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多方委托贷款较为成功的尝试。

第5篇

一、客户定位是地方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立足的基 础。

对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选择什么样的客户不单单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愿望,还受到自身发展规模与机构人员的刚性约束。由于地方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从业人员相对不足,对地方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本行的产品与服务与当地金融需要有一个嫁接和磨合过程,这就需要在客户选择上确定正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对地方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而言,目前的资金总量和服务供应尚难以满足大型企业的金融需求,而对众多小微企业又由于本行人员和经验的限制难以提供更恰当的金融服务。所以目标客户只能是中小客户群体,只能立足于本行实际,在异地寻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良好,具有一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管理水平高的中小企业。

二、中小创汇企业是地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首选目标。如前所述,既然地方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定位于目标客户,那么目标客户群体中的优秀者应当是创汇企业群体,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因为中小创汇企业具备几个特征:一是管理水平较高;二是产品质量过硬;三是具备一定技术优势且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领先地位;四是市场前景广阔,同时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由于此类企业具备这些优点,他们的诚信度高,具备一定的资产实力,容易得到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集中部分资金,支持这些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自身也会在不断地做大做强,同时也利于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密切双方合作,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走出过门,扩大国际市场的梦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地方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应当审时度势,通过一系列措施统一全行员工的思想,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同时推进这方面的业务工作,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从战略的角度统一全行员工的思想。对于地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对更大范围的市场难以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局限性,异地分支机构成立时间不长,相对较长的管理半径和相对生疏的异地环境都带来了异地信贷工作的难度,但不能因为难度而停滞不前,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意识,坚持发展不动摇,如果画地为牢不扩大异地业务,我们就会固步自封,在激烈的异地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市场就会不断萎缩,同时属地业务也会受到外类机构的不断冲击,发展空间就会不断受到压缩,从这一点上说,地方商业银行不走出去就很难发展,或者会说更快的发展,因此地方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从战略的角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思想引导和政策指导,支持和帮助异地分支机构,立足当地实际,紧紧盯住中小创汇企业这个优质目标群体,实现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二、加大创新力度,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地方商业银行原有的属地生存特征,导致了其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存在一定的属地特征,异地分支机构建立之后,面对的是外省或全国市场,这就需要总行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不仅在管理上实现创新,更要在产品与服务上实现创新,不仅要面对国内金融市场需求,还要面对国际金融市场需求,坚持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一起抓,尤其是要开发好为中小创汇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这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先进理念和先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学习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银行的产品优点和服务特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企业年金托管 业务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企业年金托管业务的重要意义

企业年金托管业务市场容量巨大、风险低、资产稳定增长且具有排他性,对推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带来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企业年金具有存续时间长、基金资产逐年增长的特点,商业银行通过托管可实现低风险及长期稳定增长的托管费、结算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带来低成本的存款。企业年金资产组合中需保持一定的流动资产,通过托管年金资产,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低成本存款,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平台作用明显。通过托管既有利于稳定客户资源,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依存度,又可以延伸服务范围,为企业提供贷款、结算、现金管理、网上银行、工资、银行卡、理财产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更大的综合效益。四是发挥商业银行资源广泛稳定的优势,可从企业年金基金其他管理人处获取基于客户资源的转移收益。五是能够为实现混业经营积累必要的业务经验,提升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加强对投资管理的研究,拓宽客户管理资产的渠道。

二、加强企业年金托管业务队伍建设

企业年金业务涉及制度多、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而且不同行业、企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差异性、复杂性并存,商业银行对企业年金相关政策制度的掌握和运营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营销的成功与否,因此做好企业年金托管业务必须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首先要建立一支队伍,省级分行可以成立一个营销团队,负责辖内重点客户的直接营销和下属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每个地市分行落实一名人员,负责自身管理客户的营销服务工作,为做好该项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要切实做好企业年金相关政策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从业人员既要全面掌握企业年金的建立条件、运作模式、基本程序、缴费、税优等政策,又要结合商业银行营销重点,把建立企业年金对企业和员工的好处学懂吃透,为营销工作提供专业储备。第三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营销实践、以老带新、案例分享等,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积极把握不同行业特点,提高营销水平和实战经验。

三、实施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联动营销

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职能一般在机构业务部门,而企业年金营销的客户对象则主要由各级行公司业务等部门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树立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大力开展上下行、各部门以及合作伙伴的联动营销。一是横向要与公司业务、房贷、机构等主要客户营销管理的,明确业务分工,建立联系机制,加强联动考核,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提高营销成功率。二是纵向要与各分支机构联动营销,对系统性、集团性企业客户,要建立省级分行主导、企业总部所在地市分行牵头、各分行协助的营销体制,既要抓住源头积极开展高层营销,又要对分子公司各个击破,形成上下联动、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三是对外要与养老金公司的加强合作,养老金公司在产品、专业运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有效弥补商业银行的一些不足,同时也积累了一批自身的客户资源,开展与养老金公司的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有利于促进企业年金规模的扩大。

四、加强企业年金托管业务的考核激励

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营销时间长、难度大,同时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在起始阶段推广难度大,需要加大考核激励,迅速推进该项业务的开展。一是加强考核管理。商业银行应将企业年金托管业务作为一项KPI指标管理,每年明确营销目标,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引导各级机构对该项业务的重视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大激励力度。对企业年金业务应按托管的年金规模或户数给予一定的费用支持,以保障营销的必要开支。对营销团队成功营销重大项目应给予绩效工资奖励,并可纳入大项目营销评选范围,以发挥正向激励的作用。三是开展竞赛激励。商业银行可联合养老金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对某一类客户(如独立法人的农村信用社)或某一重要阶段组织辖内机构开展对抗赛,设置一定的奖励项目,定期通报营销业绩,加强督导力度,促进企业年金业务营销进度。

五、切实做好企业年金客户的维护工作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业务不断发展,各商业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励,客户的维护服务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保,做好自身客户的维护工作。切实做好账户管理、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估值核算、投资监督、托管报告基础服务工作,加强托管系统建设,认真细致的办理每一笔业务,加强风险控制,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的服务。定期征求客户主管领导和经办人员意见,积极改进服务措施,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要深化服务内容,利用商业银行资源、人才、信息等方面优势,针对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绩效评估、风险分析、资讯共享、政策咨询等增值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另一方面要挖,积极抓好其他商业银行客户的转托管营销工作。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稳步推进,建立年金制度的存量客户不断增加,每年都有大量客户托管协议到期,为商业银行转托管营销带来机遇。

参考文献

[1]李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与组织结构:理论、现状与未来[J].武汉金融,2013,08:23-25.

第7篇

1.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和银行业竞争加剧,国际贸易融资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发展的重点业务。国际贸易跨国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因此在贸易融资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彻风险控制和管理意识,做到“风险可控”,从而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它可以使银行或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对金融业的风险特征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国际贸易融资中,才能保证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只有风险可控才能使业务顺利开展,这是风险预防的核心思想。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完善国际贸易融资的完善和发展,增强企业或银行的风险意识,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最大优势就是低风险、高回报、资金占用少等,而这些优点也是其被银行和进出口企业关注的主要原因。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贸易融资环境不断恶化,对企业和银行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银行和企业在如何发展这项业务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缺失,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假如风险将至,银行和企业就会显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中银行和企业拓展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是目前中国融资机构的首要任务的。

2.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首先源于对国际贸易业务缺乏经验和全面的了解,在实践中,融资机构一般过多的关注企业本身的财务能力,忽略了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对进出易过程业务知之甚少。在没有深入了解贸易背景、客户生产经营过程及相关客户资信的情况下,降低了融资条件,这些都会导致风险的产生。由于融资对象都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导致风险相对集中,虽然这些企业实力雄厚,一旦发生利率、政策风险或汇率风险等,金融机构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2.2管理体系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出口商信用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等。对这些风险占的防范和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将银行的相关部门和总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国的信用业务起步晚,国人的信用意识淡薄,企业信用制度不够完善。目前,中国监管部门认可的中资评级公司仅有5家,即便取得了评级报告,其可信性也大打折扣。在这方面,世界其它国家已经做得非常成熟,如澳洲的Veda、南非的Experian、美国的PayNet第三方征信机构,可直接了解客户在银行的评级和信用得分,评估其潜在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我们的外汇业务处理模式比较单一,信息共享度差,从根本上无法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管理,缺乏统一管理,相互制约机制,无法达到资源共享、监控风险的目的。在实际业务中,此类问题屡见不鲜,贷后管理不够深入,信贷人员只注重公司的财务实力和担保情况,对交易双方的贸易进程不太了解,在信贷资金拨付之后,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按时归还以及以什么形式返回都没能很好的掌握。

2.3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较国内贸易融资,对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我国的国际业务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人才缺乏早已是众所周知。员工的知识结构单一,相关从业人员往往只熟悉与一些国际结算、信贷管理相关的知识,缺乏财务和金融方面的知识,直接导致其无法从财务资料和企业经营信息言面来掌握和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

3.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3.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上的灵活性和适应广泛性,是促进外向型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大多是从国内销售转向出口导向型企业,缺乏外贸经验,对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所以在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时,还要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对贸易背景的审核。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外贸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中小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企业经营经验的积累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将会随之降低,除了要严格审查融资主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还要结合贸易业务背景来加强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意识还在于要有转移风险的意识,利用对客户上下游交易对手的资信捆绑,跳出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控制风险。

3.2完善管理体系

为了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国内许多金融机构和厂商系的融资公司先后都在借签国外的经验,开发信用评级模型,KPMG、德勤等都走在前列。除此之外,要求我们必须严格做好前期调查,找出融资主体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和稳定的海外市场,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等。要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企业的信用情况,如企业的客户信誉。其次,要关注企业选择的贸易结算方式,因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在对应的国际结算方式下(汇款、托收、信用证)进行融资的,而具有不同性质的结算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融资的风险。最后,还要加强贷后的管理,根据不同的贸易融资业务特、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汇率波动等特点,采取灵活的评级制度。

3.3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增加对贸易相关信用保险的支持

伴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已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开展贸易供应链担保融资,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其次,除了银行自有平台融资以外,还可积极开展第三方担保融资等。再次,由单一产品开发转变为提品组合或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根据企业需求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包服务方案,帮助客户解决融资需求、获得最佳效益。为降低融资风险,融资主体可以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发达国家均有出口信贷机构,如英国的出口信贷担保局(ECGD),加拿大出口开发公司(EDC),奥地利财政担保公司(FGG)等,而中国对应的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3.4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具备国际结算业务相关知识的从业人员,能够清晰辨别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掌握国际贸易知识,以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同时要具备分析和识别能力,以便明确辨别出交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和银行双赢。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提高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新形势迫切需要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商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增强对国际贸易的市场洞察力。

4.结束语

第8篇

国债市场经过二十年不断地探索与革新,维护了“金边债券”的信誉,对国家筹集财政资金、促进宏观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个人投资渠道的增多,投资趋向的多元化,国债面临着多种投资工具的冲击。

一、个人金融产品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个人客户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不但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品种和质量上呈多样化和多层次发展趋势。调查显示: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以下简称“四大银行”)面向个人的金融产品多达几十种之多。

二、国债发行与个人金融产品发售情况比较分析

(一)销售情况分析

对平顶山市四大银行2009年个人金融产品销售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国债发行金额占个人金融产品销售额的31%,银行保险占19%,开放式基金占26%,其他个人金融产品占24%。国债发行金额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受到其他金融产品快速发展的影响,其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减少。

(二)投资者结构分析

国债投资者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的特点:一是城镇购买者多,农村购买者少;二是个人购买多,单位持有少;三是中老年人购买多,年轻人购买少。城市工薪阶层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看好国债收益的稳定性和偿还可靠性,选择国债作为稳妥的投资方式。但因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一般选择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金融产品,投资国债只是最后的选择。分红保险的投资主体比较广泛,既有农村居民又有城镇居民,既有年轻人又有中老年人,而且在农村市场很有发展前景。

(三)品种结构分析

第9篇

关键词:融资融券;风险控制;券商;商业银行;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07-02

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能起到沟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作用,能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适时之举,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将促进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融资融券业务蕴涵较高的风险性,我们有必要就这一业务的开展对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来规范融资融券业务。因此,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范和化解该业务的风险已成为当前业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融资融券交易在为证券市场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若得不到控制,失控的融资融券交易将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严重时甚至会波及金融市场,诱发金融危机。因此,通过风险控制严格规避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从参与该业务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其存在的风险。

一、从券商的角度分析

(一)投资者给券商带来的主要风险

融资融券给券商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投资者通过券商买空和卖空过程中可以给券商带来的风险有以下几方面。

1.投资者违约风险

这是融资融券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即投资者在损失超过保证金后实施违约行为产生的信用风险。在融资交易中,投资者交易中的一部分资金来自于券商,股市行情不好,投资者面临套牢的处境,如果到期不能偿还融资款项,券商将对客户的交易帐户强行平仓,如果平仓所得资金仍不足以偿还券商的融资款项,违约风险随之产生。

2.资金流动性风险

券商以自有资金或依法筹集的资金给客户使用,一般都会被占用一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券商从外部筹集的资金是有期限的,如果资金到期还被客户占用,这样券商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的局面,影响券商正常业务的发展。这时券商如果执行强行平仓,客户可能事后对平仓的结果不予接受,甚至会引起客户提起赔偿诉讼。

3.管理、操作等风险

在融资融券交易中,券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融资融券业务流程,或制度执行力不够、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系统或信息技术系统功能不健全、操作不规范,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而导致的风险。

(二)券商应对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措施

1.提高投资者的准入门槛

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时,券商要对其资金来源、资金实力、信用状况及过去的交易记录进行严格审查。例如,国泰君安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拟实行客户推荐人制度,公司对前台业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由推荐人对客户的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实际需求情况等进行充分了解,对客户的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出具推荐意见,并向客户揭示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对未按照要求提供个人有关情况,在公司从事证券交易不到半年、投资经验不足、缺乏风险承担能力或者有重大违约记录的客户,不得提供融资融券业务,从融资融券交易的入口环节把好关。在此基础上,券商需要借助外部信息,尤其是客户的银行征信系统,进一步对客户信用进行评级,这是客户授信额度时的重要参考数据。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初期,可借鉴日本的做法,限制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差、收入低的客户介入该项业务。

2.提高动态监控能力

券商应加强对客户信用账户的管理,对信用交易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使客户充分认识到信用交易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根据市场的大趋势、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确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标准。在制定风险揭示的基础上加入预警系统,证券公司总部建立集中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客户担保物价值与客户债务价值及其比例的变动情况。当该比例低于合同约定的最低维持担保比例时,及时通知客户补足担保物,对风险账户及时与客户沟通直至强行平仓,将蕴涵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3.强化内部管理

在交易操作过程中,一些技术系统故障在所难免,但是人为的因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程序不恰当或指令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要尽量降到最低。对不按规定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以非合规资金参与交易的以及不按制度和流程规范操作的部门和个人,券商应制定严厉的违规处罚制度,彻底杜绝违规行为的产生。

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

融资融券业务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通过借贷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虽然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但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主要风险

1.市场风险

不论是集中授信模式还是分散授信模式,商业银行以证券金融公司或证券公司的抵押证券为担保向其提供贷款,而抵押证券的价值很可能面临股票市场行情不好,股价大幅下滑的风险,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证券信用交易扩张银行的信用规模,所造成的信用扩张比一般信贷引起的乘数效应更复杂,这种变化增加了中央银行对社会信用总量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当宏观经济或政治出现波动时,信用交易可能会出现失控并诱发金融危机。

2.道德风险

在融资融券业务的初期,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银行从业人员可能会与证券从业人员合谋以套取银行资金,银行资产因此会遭受较大损失。商业银行应对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是金融领域的一项永恒主题,也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必须提高商业银行内外部的风险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向证券公司的融资顺利进行。商业银行为了严防融资融券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概括地说,商业银行要紧扣贷款发放流程,从制定业务细则、贷前审查、签订合同直至贷后管理的每个环节,通过对信用额度及保证金比率、质押率的控制来防范风险。

(二)应对措施

1.做好券商贷款前的信用评级工作,严格审查券商的信用状况并控制信用额度

在融资融券试点初期,可用银行常用的打分卡形式,着重审查券商近几年的财务数据,给出信用评级结果,以此来确定信用额度;也可通过对资本净值比例的要求来实现对券商的信用额度的控制,从谨慎原则出发,可取两者中的较小值。

2.着重审查用于抵押的证券是否具有融资融券交易资格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将评估过程标准化

在对证券评估时,重点对流通股本、交易规模、净资产、公司的发展前景等指标进行考察。

3.做好贷后监控工作

商业银行对保证金比率应该实施每日动态监控,确保在借款人期满不能偿还借款时,拥有无须借款人同意就能转让股票的权利。

4.完善银行交易制度,严格规范从业人员行为

相关交易制度的缺位或不完善,必然会引起一些从业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使之与银行外的从业人员进行勾结而导致银行投资受损。

三、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

融资融券业务放大了收益,也必然放大风险。融资可以使投资者以较少的资金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融券提供了卖空机制,使得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也可能获利。但是,如果投资者判断失误,投资风险也会成倍放大。如投资者在将股票作为担保品进行融资交易时,既需要承担原有股票带来的风险,又面临新投资股票下跌带来的风险,还得支付一定的利息。融资融券交易的复杂程度较高,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则投资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亏损。另外,我国是大陆法系的国家,相比英美法系来说,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比较多的漏洞,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因此,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投资者,不仅要承担自己判断失误的操作风险,还要承担投资利益被机构投资者恶意侵害的风险。投资者应对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措施。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心态不成熟,风险意识差,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再加上有关融资融券交易的法律规范不完善,导致融资融券交易在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前,需注意以下情况:(1)投资者必须了解券商是否具有该业务的资格。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经营风格稳健,经营规范,风险控制良好的券商。(2)关注融资融券的额度、期限、利率、费用、强制平仓的权限和方式及其他有关事项,密切关注个人融资融券余额变化情况。控制好资金和持仓比例,避免被强行平仓。(3)投资者应该根据股票自身的价格做出投资决策,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来慎重选择,规范自身交易行为,把握好资金头寸,融资规模不宜过大,强化风险意识,要及时止盈止损,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4)当利益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时,可以向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机构进行投诉,要求对有关事件和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参考文献:

[1] 陈家洪.融资融券呼唤“T+0”[N].经济参考报,2006-11-14.

[2] 刘中文,李军.融资融券业务风险与控制研究[J].经济纵横,2007,(3).

[3] 朱晓会.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4] 唐志军,胡挺.融资融券交易带给商业银行的机遇、风险及应对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