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29:45
导语: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旅游业激励 激励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6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加入WTO我国逐步开放旅游市场,对旅游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旅游业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如何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现在的企业人才状况,应重视使用激励的手段。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本文将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起我国旅游业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人才流动的不均衡与人才流动率过高并存
所谓人才流动,就是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与精华的人才,在工作地区、部门、行业以及工作岗位上的变动,亦即人才工作内容和生活空间的移动和变迁。人才流动是社会各系统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变换的关键。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的重要条件。而我国旅游业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及流向不合理的现象十分突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沿江沿边流动的趋向相当明显。西部拥有数量丰富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地区经济于东部沿海地区,加上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致使人才东南飞的现象十分严重。
2、旅游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人才资源存在着一系列结构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即熟悉计划经济的人过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二是层次结构不合理,即中初层次的人才多,高层次的人才少;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即低学历的人员多,高学历的人才少;四是职业结构不合理,即事业单位的人才多,企业的人才少;五是区域结构不合理,即东部地区的人才多,而西部地区的人才少。具体而言,就是那些熟悉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能熟练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管理技术的专业适用型人才以及金融运作人才等高级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极为稀缺。
3、加入WTO后将使我国旅游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WTO后,大批跨国集团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凭借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上的优势,使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外流,将会严重削弱国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原理分析及应用情况
1、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方法的概括。总的说可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三类。三者在旅游企业实行激励机制过程中有不同的应用。
(1)内容型激励理论是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从低到高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五种需要;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作用于职工的心理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旅游企业要确定需要的主次顺序和结构及满足人才特定的需求目标才能以最大的激励来吸引、留住、开发企业所需的人才。
(2)过程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为的心理过程的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过程型理论就是要找出对员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
(3)行为改造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使其达到目标的一种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斯金纳的“归因理论”。应用行为改造理论要求企业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战胜挫折的方法,按照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强化训练,弄清员工行为的真正原因以正确决策。
2、对激励的层次和类别的分析
旅游企业管理激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激励体制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如经济激励、目标激励、动机激励、工作激励等等。按激励本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管理者激发员工积极性最基本的方法,正确运用物质激励的手段,满足人才的正当合理的需求,可以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则是满足其精神需要来调动人的工作激情,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且能进一步推动物质激励的发展。与物质激励相比,精神激励的范围更广、方法更多。企业在人才开发与管理中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方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使激励作用效益最大化。
3、旅游企业中仍有激励不足的现象
(1)物质激励使用不灵活使激励作用大为降低。大部分的旅游企业仍奉行以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制的工资制度,忽视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工资报酬不能体现出人才工作质量的高低,即没能把劳动差别与工资收入差别联系起来,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实现激励的促进作用。
(2)物质激励的分配不公、利益均势失衡,甚至使激励作用走向反面。物质激励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如果该激励的没激励或激励不及时以及成绩是在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最后却只由高层管理人员获得奖励,由此不但不能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愿望,使激励作用走向反面效果。
(3)精神激励同物质激励未能很好的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激励作用的效果。精神激励应该是物质激励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单纯的使用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而只能是两者的结合使用。鉴于现在的经济水平,应以物质激励为主,辅之以精神激励,才能充分显示激励的作用。
(4)激励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和动态性。不同激励的种类、手段各有其不同的效用、功能和使用对象,加上人才的动态变化,如果企业仅凭主观愿望认为只要有奖励即可,图省心省事,不注重激励手段的动态性,将失去激励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企业将激励制度化、规范化,把激励的手段揉进企业制度中固定下来,形成完整的激励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三、建立激励型的人才开发机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型用工、培训和晋升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竞争上岗的激励体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先,富有活力的企业用人环境。就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主义和用工晋升机制,实行业内待岗和员工流动制,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
2、建立公正严明的激励型的考核和评估制度。
对人才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反映其素质和工作潜能,为评估提供客观依据。(1)逐级、逐日考核制。实行逐级管理体制,由上级考核员工,将其工作效率、服务态度、业务技能、劳动纪律、管理能力等与奖金报酬挂断。(2)过失提醒制。对于员工的工作失误以书面提醒的形式给予警告,并鼓励其改正。(3)实行奖励证书制。对于工作表现提出、成绩显著的人才,应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以激励先进带动一般。(4)实行年终综合考核考评制。在每年底,可对员工工作技能、岗位适应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评,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帮助其制订新的奋斗目标,同时把考评的结果作为其加薪、调职、晋升等重要依据,激发其进一步认识自我、强化自我、发展自我的意识。(5)实行管理人员民主测评制和每月工作报告制。由各级员工对管理人员进行民主的评价,并由其个人做工作报告,激励管理人员不断改进工作。(6)实行外语水平考试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国际化,国外游客来华增多,外语对于旅游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应鼓励他们提高外语能力,把考试结果适度地与薪酬福利、晋升机会等联系起来,并适当提供补助和培训机会,促进学习外语的热情。(7)实行各级管理人员研讨制。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各级管理人员一起畅谈行业、企业发展的现状,竞争上的优、劣势及未来发展的形势等问题,可以不受约束,各抒己见,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大碰撞,使各级管理人员从中获得启发,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形势,更加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灵活自主的激励型工资分配制度。
(1)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将岗位分成不同级别,每一级别又分成不同档次,每一职位等级视情况可设最低工资,但可以不设最高工资额度,实行下不保底,上不封顶的灵活机制,同时又上、下适当交叉,以岗分级,以能定岗,一岗多薪,岗变薪变的动态式管理。(2)扩大工资分配范围,简化员工收入结构。(3)实行质量考核加薪制个人加薪不是根据年龄、工龄和资历,而是根据工作实绩严格考核后决定。(4)实行竞争性工资分配制。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和优秀的人才上应给予高于一般岗位和一般人员的工资,实行高薪养才,这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保持人才竞争的优势。
4、建立民主的管理体系和富有人情味的企业用人文化。要进一步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深入发掘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营造民主的企业氛围,重视人才的主人翁地位,通过法制、制度等多种渠道实现人才的民利,积极鼓励人才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发明创造革新,鼓励员工的发明创造和服务革新,改进服务质量;同时,鼓励人才对企业管理积极思考和探索,并对员工的成就和合理化建议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同个人的加薪、调职等相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喻小航齐善鸿,管理学原理 1997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2、甘朝有 齐善鸿,旅游心理学 1994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3、张四成王兰英,现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1998年 广东旅游出版社
4、李力,现代饭店管理概论 995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合川 人文旅游资源 开发
一、引言
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其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历史民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并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征使该地区的人文因素成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的旅游资源[1]。
合川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建制历史悠久,曾是古代巴国别都,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重在“古”字与“佛”字[2]。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城古战场遗址,被誉为“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城”。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涞滩古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禅宗石刻摩崖造像――二佛寺石刻。还有佛道并存的龙多山摩崖造像等人文旅游资源。但由于长期忽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钓鱼城、涞滩古镇、二佛寺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品位较高的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形成应有的品牌效应,严重阻碍了合川区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如何针对合川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合理开发,深入挖掘合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合川的旅游品质与档次,提高其旅游知名度,是目前合川旅游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重庆市合川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与优势
作为重庆市的“后花园”和“北大门”,合川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具有绝对优势,是重庆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川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人文旅游资源种类全,人文内涵丰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3],合川区的旅游资源涵盖了人文旅游资源景系的几乎所有景型,有古战场遗址、古陵墓、古寺庙、名人祠庙、古代建筑工程、古石刻等古代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游乐园林、主题公园、康体运动设施、城市广场、特色街区、社会风俗、民俗风情、商品饮食等现代人文旅游资源;有具象的历史、现代人文吸引物,又有抽象的民间风情、传说典故;有悠久的古代历史文化遗迹,也有鲜活的现代生活场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2.人文旅游资源等级高。
合川区人文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较高,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影响元(蒙)欧亚战争历史的钓鱼城古战场遗址(重庆市唯一的“双国保”),被誉为“上帝折鞭处”、“东方卫城”。有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最美村镇――涞滩镇,保存完整的涞滩古瓮城遗址独具特色,镇内二佛寺是佛教禅宗文化胜地,现保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禅宗石刻造像群。同时,合川人文代衍,先后有宋代著名思想家周敦颐、清代实业家张森楷、近代实业家卢作孚、当代教育家陶行知等历代名人在此授教创业。
从以上特点分析可知,合川区具有发展人文旅游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其可利用的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很高,且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三、合川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难以迎合游客需求。
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需满足不同游客层面的三种类型需要,即基本层面(陈列观光型)、提高层面(表演欣赏型)、发展层面(主题参与型)[4]。合川目前的文化旅游开发中三个层面虽然齐全,但以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型为主,主要停留于基本层面,不利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以及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性是人文旅游发展的基础,这类旅游资源般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但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极易损坏,且一旦毁坏就难以复原。由于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科学指导,致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随意性较强,对个别有名和有发展潜力的景点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如涞滩古镇兴建了许多新建人工建筑和宾馆,破坏了涞滩古镇原来的风貌,也不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合川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好资源不一定是好产品,需要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精心策划和包装[5]。针对以上情况,在合川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本着兼顾当地居民、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三者利益的原则,适度而有效地开发人文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在不被削弱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
1.加大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源予以充分开发,以期形成一个个鲜明的拳头产品,带动整个文化旅游市场。针对合川区主要人文资源,初步拟定以下开发构想。
(1)钓鱼城
钓鱼城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宋城古战场。现钓鱼城保存了8千米老城墙,8道城门,以及炮台、墩台、栈道、暗道出口、军营、较场等遗迹。另有唐代悬空卧佛、古钓鱼台、护国寺等名胜。根据这些资源,可开发项目如下。
①古战场情景再现立体电影。时间安排在到达钓鱼城后参观钓鱼城前,将宋蒙战争复原再现,以立体电影的形式加深游客的真实感。在对宋蒙战争有所了解,对钓鱼城有所认识后,再安排参观钓鱼城。
②古战场体验游。景点导游员穿战甲进行导游,用口头情景再现的方式为游客进行景点讲解,帮助游客回忆看过的立体电影情景,使游客进入情景强制状态。游览线路按某次作战路线进行安排,或按士兵平日巡城路线进行。
③佛教朝圣。带领游客以朝圣的方式对卧佛,千手观音进行参观。游客手持香烛列队而行,一路请僧人进行诵经祈佛。到达景点后安排列队上香拜佛。再设置祈愿箱。朝拜结束后僧人诵佛号送游客离开。
(2)涞滩古镇
利用古镇顺城街两边空屋,将其规划为游客古镇生活体验空间。布置为普通民居样式。游客可在古镇随意租一间小屋,住上三五日。每天走街串巷,和当地人拉拉家常,到老茶馆喝喝茶。在茶馆可加设评书等娱乐项目,可随住屋主人或邻居到农地参观、劳动,摘摘果、掰掰包谷,体验平日里无法接触的农家生活,还可以复原涞滩八景。
(3)二佛寺
聘请有名高僧入住二佛寺,吸引佛教徒前来朝拜。还可以举办斋节,公开展示僧人们平日里生活,饮食习惯,展示丰富多彩的素食文化,尤其是豆腐食品。还可以开发二佛寺旅游纪念品,二佛大像造型独特,可以塑造小像进行出售,以作纪念。
2.积极宣传,扩大市场。
为再现合川丰富人文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合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由区文广新局牵头组织的合川区文化旅游资源电视专题片《巴国别都・古合州》经过前期紧张筹备,于2008年8月底结束。该片拍摄分三条线进行:一条是以渝南路为脉络的西北线,重点拍摄净果寺、天生寨、板桥寺,以点带面,涵盖湖泊、乡土民俗、特色经济等内容;一条是以合肖路、盐三路为脉络的东北线,重点拍摄涞滩二佛寺、草街古圣寺(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及双龙湖、小三峡、水波洞风景名胜区;一条是以城区及周边为脉络的城区环线,重点拍摄铜梁洞、白塔坪摩崖石刻、文峰塔、八角亭、濮岩寺等文物景点以及城市广场、滨江景观带等生态人文景观[6]。
总之,合川的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合理开发,发掘文化潜力,加大对外营销力度和资源整合力度,使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更具魅力,有力地促进合川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胜.旅游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5-88.
[2]魏小安.上帝之手折此城――关于宋代古城重庆合川钓鱼城的旅游开发[N].中国旅游报,2001,9,(16):1.
[3]张立明.旅游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9-80.
[4]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4,5,(19).
[5]张锋哲.西旅集团:我们准备好了[N].中国旅游报,200l,12,16,(2).
[6]重庆市合川区文广新局.区文化旅游资源电视专题片《巴国别都――古合州》正式开机[N].合川日报,2008,8,(7):8.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论文百事通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
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新晨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关键词:滁州市;旅游形象;旅游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61-02
1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形象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她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带动力,她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市场定位,并对带动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资源是反映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载体,如城市建筑、人文活动、风景名胜区等都可以反映出城市的旅游形象。依据城市主要旅游资源特征来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因此,整合分散、多样的旅游资源,确定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别,给出合理恰当的旅游定位,是发展、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关键。这对滁州整体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濒临长江,属江淮丘陵带,下辖二市、二区、四县。位于117°9’~119°12’E,31°52’~33°3’N,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40 毫米 左右,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2.1滁州市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各种事物等因素。
2.2滁州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2.2.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密度较大。依据旅游资源特性,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得到滁州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计104 个,分属于7大类,18个亚类,如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遗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泉、野生动物栖息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水工建筑、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现代节庆和32 个基本类型。按类型统计,地文景观类包括琅山、皇甫山、韭山洞、彩云洞在内的单体旅游资源等13 个,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卧牛湖、高邮湖、姑山湖、女山湖等7个,生物景观涵盖琅琊山森林公园、神山森林公园、醉翁榆、琅琊榆等9个,遗址遗迹类有半塔保卫战旧址、孔雀寺遗址、清流关古驿道、琅琊古道、明中都城遗址等10个,建筑与设施类如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护国寺、龙隐寺、皇觉寺、明中都鼓楼、醉翁亭、丰乐亭、会峰阁、吴敬梓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藕塘烈士陵园、梅花垄古墓群、来安半塔烈士陵园、虞姬墓、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釜山水库、城西水库等44个,旅游商品如秦栏卤鹅、天长烩鱼羹、全椒管坝牛肉、凤阳御膳豆腐、凤阳洪武宴等10 个,人文活动最著名的为小岗村农民大包干、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等11个。由此可以看出,滁州市是一个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的地区。山、水、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齐备,品位较高;人文旅游资源颇具魅力,享有一定知名度。
2.2.2旅游资源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首先,由于滁州市经济不发达,对旅游业的投资也不足,交通道路设施不通达,使得一些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其次,本区除几个已有开发基础的旅游景区外,其他许多景区都处于待开发状态,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面积小,客容量不足等弱点。最后,虽然滁州市旅游资源禀赋高,但有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一定区域内没有形象良好的资源互补优势,旅游线路串连不良,市场开发难度大。
2.2.3旅游资源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形象不明确。同一类型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时,个体之间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这就是负的近邻效应。滁州市与南京市距离很近,且旅游资源具有雷同性,必然会存在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关系。尤其在人文旅游资源竞争上,南京市是六朝古都,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品位很高,从而使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的滁州市笼罩在南京市的“阴影区”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滁州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本区内有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由于距离较近,并且存在雷同,也会产生负的近邻效应。另外,虽然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但从长远看来,未来旅游更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观赏体验休闲过程,游客已经不满足于纯粹静态的旅游,转而追求有刺激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审视滁州市的旅游资源产品仍然是以初级阶段的观光旅游为主,旅游参与性不强,难以满足旅游者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有必要按照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入深度开发,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形象也不突出。
3服务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资源整合
3.1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
滁州市处于丘陵地带,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各个辖区都有旅游资源分布,但在一些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又呈地域集聚分布形态,密度较大。如在滁州市、凤阳县,旅游资源单体呈较好的集聚分布形态。地域集聚型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体型可以作为辅助类型。主要的旅游单体距离比较近,集群度高,所以就具有组合优势,容易发生整合效应。以整合后类别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滁州旅游发展的优势主打,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开发保护这些资源,促进全市旅游业积极进步。
3.1.1整合自然旅游资源。滁州市不仅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像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琅琊榆、醉翁榆,还有鹭鸟和省鸟灰喜鹊在内的动物资源。滁州市部分综合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是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又形成了一些奇特的岩洞或溶洞景观,其中有“江北第一洞”之称的韭山洞。以上这些都是滁州发展成为皖东地区最有前途旅游地的重要保障。
3.1.2整合人文旅游资源。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众多。唐滁州刺史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使西涧名传后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醉翁亭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者,还有独具特色的“欧文苏字”。全椒县人吴敬梓因《儒林外史》而成为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农业大包干”而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现已是当代中国人追忆致富和大胆创新的圣地,也成为许多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此外,滁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1 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中凤阳县的明中都城遗址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如能进一步挖掘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相应的专题旅游,必会成为滁州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
3.2滁州市旅游形象定位
要塑造一个良好突出的旅游形象,前提是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合理定位。形象定位应该把握住一系列的原则:系统性、区域性、特色性、针对性、文化艺术性、互补性和拓展性原则。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形象定位不是人们任意塑造的,而是考虑自身资源优势,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而形成的。因此,根据以上的原则,结合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点,把滁州市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在:山水休闲,帝王文都。宣传口号可以为:“忆醉翁,茗滁菊,游帝王故里,品天下文山。”“青山奇洞险谷秀,名亭古寺滁州游。”
3.3 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较为明显,资源禀赋也较高,但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县乡地区,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发达,一些有价值的旅游景点,如清流关既没有有利的通达条件,又没有有效合理的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使得拥有像“清流四石”及“三古遗址”这样悠久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享有“国内罕见”美誉的景点几乎无人问津。笔者认为,根据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性,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对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采取必要措施。
3.3.1 依托主体旅游资源的旅游保护与开发
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大保护力度与积极开发利用滁州旅游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护与深度开发并举。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确定目标游客群,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善主体旅游资源所在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持环境卫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提高导游及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滁州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3.3.2 基于资源整合的旅游线路开辟
基于整合后的旅游资源,滁州旅游可开辟两条经典旅游线路,即皖东古迹精华旅游线:醉翁亭――欧阳修纪念馆――龙兴寺――明中都城遗址―明皇陵。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景点去感受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的心境,理解文化名亭的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明朝帝王之乡的魅力,有利于提升旅客的精神境界。滁州观光休闲旅游线:(1)神山――琅琊山――皇甫山――姑山湖――狼巷迷谷――卧牛湖――韭山洞;(2)神山――琅琊山――白鹭岛――釜山公园――高邮湖。游客通过这些景点用视觉领略滁州的形象之美,以触觉体验滁州的休闲。
3.3.3 基于旅游资源整合,实施“五个一”策略
“五个一”策略是宣传滁州旅游形象的重要措施,即拍摄一套《滁州揽胜》电视片;编写一本《滁州旅游手册》;发行一套《滁州风光》明信片;精制一份《滁州市旅游图》;选择一家有影响的网站,联合开辟一个旨在介绍、宣传滁州旅游资源的固定平台(兼有外文版),以多媒体、全方位地将滁州的旅游资源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郑平建.安徽滁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4):51-55.
[2]马耀峰,等.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人文旅游资源 民族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已发现不同时代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存45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5处。此外,有300多个其他的不同等级的保护遗址。黑龙江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50余座。黑龙江省历史文化遗存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六座历史名城和松花江沿岸、牡丹江沿岸、嫩江沿岸、黑龙江南岸以及绥满铁路沿线这五条文化分布带。
一、优势分析
总体说来,黑龙江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如下的优势:
1.人文旅游资源的原始状态得到保持,有利于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1949年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利用现代的考古学技术和方法,黑龙江地区多数国家级或省级古代历史遗迹都已被挖掘出来,遗迹保存完好。一些主要的历史遗迹,如上京会宁府和上京龙泉府还没有得到全面开发。许多遗迹直到最近几年才被开发,如日军侵华731部队遗迹以及东宁和虎林要塞都是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才决定开发的。
独具民族特色的、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原始的、引人入胜的文化状态的成分没有受到极大损失,它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有吸引力。与此同时,自然环境也没有受到损坏,仍保持原样。因此,资源的质量很高,必将成为将来旅游产品开发的中心。
2.相当多的人文旅游资源是独有的,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黑龙江省,除了有很多由于地理和自然的原因形成独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外,也还有许多显著的、独有的人文旅游资源。譬如,位于渤海县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曾是亚洲第二大都市的宁安,这些遗迹都保存完好。哈尔滨的索非亚教堂是当今东北亚最大的东正教堂。欧洲巴罗克建筑和中国建筑的“中华巴罗克建筑”也非常有特色。
3.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并具有复合性
黑龙江的文化总是开放的、有吸引力的。因此,这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复合型的。即,它含有多元文化。例如,许多少数民族作业范围有限而且单一。然而,在黑龙江地区,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满族、蒙古族和回族等是国际性的民族,其文化涵盖的空间区域广阔。它们的文化构成要素是相当复杂的。
二、劣势分析
黑龙江省的人文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也很明显:
1.黑龙江省区域文化不完整、不稳定
就地域文化本身而言,在黑龙江地区,历史上多次出现大规模的民族迁徙(鲜卑、蒙古、辽、金和清),特别是清朝康熙七年(1668)以来,对东北地区完全封闭有200多年,使得该地区的文化不完整、不稳定。没有完整和系统的文化积累。黑龙江的文化和内地地区的文化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与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异。
2.缺乏被广泛认同的人文旅游资源
在黑龙江地区的整个人文旅游资源中,尽管文化遗存如三江平原汉朝和魏朝遗址、齐齐哈尔昂昂溪石器时代的遗址和肇源白金堡遗址极具历史和人类学价值,但是它们没有多大的欣赏价值,对非行家也没有吸引力,得不到广泛认同。除了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和阿城上竟会宁府遗址外,没有发现其他大的、有特色的历史遗迹。因此,努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对于黑龙江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至关重要。
三、开发黑龙江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建议
1.大力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是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对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和阿城上竟会宁府遗址这两个遗址努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并将成为黑龙江省旅游的“亮点”。他们对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的国际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重视传统文化的开发。黑龙江流域文化底蕴深厚,怎样才能开发它,转化它,从而构成黑龙江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和优势,这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挖掘。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云南省的经验,建立一个黑龙江省自己的民俗风情园并开发少数民族节庆日的旅游项目。
2.整理外来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项目
在中国近代城市中,哈尔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从城市的形成开始,这里便充满了异国情调,到处弥漫着西方文化的浓重色彩,从最初的城市规划到市政管理,从文教设施到工商企业,无不以“洋”为主,时至今日,这里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乃至语言习俗等方面仍留有昔日西方文化的遗痕,在哈尔滨外来文化遗存也随处可见,这些外来文化无论对国内游客还是国际旅游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政府应加大力度开发整理外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些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如可以把外国领事馆、外资银行以及一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建筑作为旅游景点,让游客去参观,从而身临其境的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一、陕西省旅游资源概况
(一)人文旅游费源。陕西目前已发现各类文物点35750处,其中古遗址10378处,古墓葬4011处,石窟寺544处,古建筑2577处,古石刻14551处,全省有国家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居全国第1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0处。陕西共有博物馆57座,现有馆藏文物共56万件(组),国家一级文物3526件,其中123件被推荐为国宝级文物。文物的密度、数量、等级均居中国首位,被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二)自然旅游费源。截到2005年底,陕西省共批建森林公园68处,其中国家级23处,省级45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总面积达26.6万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18.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0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座,省级水利风景区6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旅游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既有名山大川、景色奇丽的风景名胜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旧址等人文旅游资源。全省已知的旅游点有1800余处,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省级、国家级旅游资源点2L7处,其中国家级旅游资源点数全国第一。有省级旅游资源400余处,国家级38处。
二、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已经发展成了陕西省的支柱产业。2005年,陕西省全年旅游总收入353.30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了17.6%,其中国内旅游发展最为迅速。陕西以东部发达地区为重点,以红色旅游为热点,兼顾周边地区和省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2005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987.90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了14.5%:2005年国内旅游收入316.30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了16.9%。
三、陕西省旅游资源特点
陕西历史久远,可谓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发展之缩影,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完整性。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陕西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和文化遗存。而且这些遗存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正所谓“秦中自古帝王都”“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文物甲天下”,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陕西旅游资源的特色。
陕西是旅游资源大省,这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千秋各异,交相辉映,具有旅游景观构成的完美性。丰富的历史遗迹构成了陕西的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体现了人文旅游资源内涵的真实性。此外,陕西地跨秦岭山地、渭河平原和黄土高原三大地理单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优美的自然风景。
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陕西旅游资源的一个特点。这里民风古朴,民俗独特,其中秦腔、户县农民画、西府工艺、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剪纸等均已成为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组成的重要成分。另外,陕西特色的风味小吃对于各地游客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岐山哨子面、关中的牛羊肉泡馍、陕北的洋芋擦擦等等。
四、陕西省旅游开发的RMP模式分析
RMP模式(昂谱分析)是对资源(Resource)、市场(Product)和产品(Market)的系统分析方法。
资源(R性)分析。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较为齐全。既有名山大川、景色奇丽的风景名胜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旧址等人文旅游资源。陕西目前已开发出十大旅游区,包括西安古都旅游区、骊山风景名胜旅游区、长安古寺庙旅游区、华山旅游区、成阳帝王陵墓旅游区、宝鸡法门寺旅游区、延安三黄一圣旅游区、榆林塞上风光旅游区、黄河旅游区和柞水溶洞旅游区。同时陕西也已经规划出一系列旅游线路、特种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项目。
市场(M性)分析。关中行政区划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5地。关中地区是陕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陕西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皇家园林华清池、西岳华山、西安古城、乾陵、法门寺等,这些旅游景点景区是陕西的招牌旅游产品,其市场定位应是面向全国甚至面向世界。
陕北黄土高原泛指关中以北的陕西广大地区。那里沟壑纵横,具有黄土高原地貌和沙漠风情自然旅游资源。此外,陕北民歌质朴豪放,安塞腰鼓名扬中外,壶口瀑布恢弘壮观,民风民俗淳朴,这里是中国红色教育的基地,这里也是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这些特殊的旅游资源的客源市场十分广阔,具有典型西北地区地貌特征的陕北。对于南方和东部地区的游客更具有吸引力。
陕南是陕西南部的简称,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属于秦巴山地。陕南气候与物产特殊,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当地方言与陕西中部北部相比有较大区别,但与四川较为接近。因此,陕南地区的客源市场应定位在西北地区各省。
产品(P性)分析。一个地区旅游开发成功与否,依赖于五大基本因素:旅游资源条件的好坏、经济竞争能力的高低、基础设施的水平和可达性的高低、市场推销是否强劲有力和政府的旅游政策是否主动积极。旅游产品开发实际上是上述五大因素有机综合的结果。
(一)关中地区有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但以人文旅游费源为主。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古迹文物及文化遗存。陕西省政府和旅游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一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旅游资源的内涵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很显然,关中地区主要是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的主要是文化旅游产品,如兵马俑展示的是秦历史文化、华清池展示的是唐代历史文化、乾陵展示的是唐代陵墓文化、法门寺展示的是宗教文化等等。文化旅游产品弹性很大,启动很难,解决的办法是将文化旅游产品转化成观光旅游产品。所以,应该加大开发的环境建设力度和进一步完善的解说系统,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旅游带来的文化教育,增进对历史的了解。
(二)较之关中地区,陕北的旅游资源略显欠缺,但是陕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也有自己的特色。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它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延安为例,近年来,延安一直在打造红色旅游城市,但是去延安仅仅是参观革命旧址就略显单调了。延安还有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如北方民族穴居遗风的延安窑洞、以“中国一绝”享誉世界的腰鼓、有“地上文物”之美誉的剪纸、唱响黄土高原的陕北民歌等。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加强“旅游套餐”开发研究,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上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陕南地区气候湿间,植彼丰富。陕南的代表是秦岭。这一道山脉,划出了南与北截然不同的旅游风光。北方少见的溶洞溶岩地貌,以及秦岭南麓的数个动物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和谐的景观,表现了江南水乡的景致。此外,陕南地区还有张良庙、武侯祠、石门十三品、褒斜栈道等人文景观。陕南自然旅游资源较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有优势,在开发方面应树立精品意识,坚持精品带动旅游发展的战略。陕南地区人文资源不可与关中地区媲美,可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在对人文资源开发方面,应结合国家“三国”旅游线路的开发,积极建设历史文化旅游精品,处理好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互补与促进关系,建立不同旅游产品的定向开发市场。若将这两种资源结合起来开发,科学分析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必将形成具有吸引全国旅游者的产品优势。
五、结语
[关键词]云南省;生态旅游;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者丽艳,昆明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云南昆明650031;朱雄,广州国电京信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广州51062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064-04
一、云南省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生态旅游的关键,云南省旅游要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成为云南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当地真实质朴生活,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体验当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为当地提供有效经济支持的新型旅游形式。民族生态旅游在让旅游者领略原始生态的自然景观、体验民族文化风情的同时又充分保护旅游需求的生态和文化环境。10多年来,云南省正是以秀丽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旅游在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打造出一批蜚声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当前云南省的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烟草业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035倍。2008年,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50万人次,增长12.7%,旅游外汇收入9.5亿美元,增长10.5%;接待国内游客9500万人次,增长5.7%,国内旅游收入600亿元,增长11.2%。
但是2009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旅游作为一种非必需性消费品,受到很大影响,我国旅游业也出现下滑,据国家旅游局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入境游人数明显下降。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云南省来看,据媒体报道,2009年10月以来,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境外旅游团数量急剧减少。香格里拉部分景点已经被迫关闭。丽江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统计的数据表明,2008年和2007年相比,欧美国家前往丽江旅游的人数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法国、澳大利亚下跌率分别为40%和20%。2009年前8个月,昆明石林景点人流量下降了30%;大理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30%。36%。作为云南省资历最老的龙头旅行社,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去年的总收人才达到4.5亿元,同比已经直降40%。据了解,云南省其他几大旅行社的营业收入降幅情况也大致如此。云南省旅游业每年接待的欧美游客,有60%~70%是由昆明国旅引入的。而昆明国旅到目前接到2010年的欧美日韩订单几乎为零。
面对危机和困难,中国国家旅游局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已经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旅游业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中国旅游部门将吸引各类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推动开发一批高水准的旅游景区,开发一批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促进国内旅游消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与包括世界旅游组织在内的各国际旅游组织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客源互送,实现合作共蠃;促进旅游行业自身能力建设,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全行业应对危机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质量、结构和效益;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持从业人员队伍稳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认真审视云南省的旅游市场会发现,云南省入境旅游人数急剧下降,但国内游客数量却有所上升。针对目前全球大环境的实际情况,云南省的旅游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又有新的机遇,云南省旅游业应积极进行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重组,旅游市场重新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对服务体系、价格体系等有更规范的管理,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质量、结构和效益,一些老景区也要适时推陈出新。总之,应当尽快与国家大政策相接轨,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云南省旅游业从上到下各个环节都应当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
在当前国际和国内旅游业形势之下,根据云南省的实际,它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特色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旅游吸引力,云南省应该牢固树立发展旅游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思想观念,从加快全省特色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现代科技、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优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云南省旅游业应该在加强民族生态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方面多做文章,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和未来的入境游市场,开发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快云南省特色旅游发展的步伐,永葆云南省旅游的吸引力。
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是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活动还是旅游消费行为都具有文化性。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文化是旅游的根与源,旅游是文化的形与体,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关键,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开发和挖掘云南省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生态资源优势
云南省拥有特色鲜明的高山湖泊、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石林溶洞、热带雨林,构成了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品位极高的自然景观,是典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大省。从资源分布状况看,云南省的滇中旅游区以及滇西北、滇西南、滇西、滇东南和滇东北六大旅游区域中,大部分旅游资源都是属于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截至2004年,共拥有lo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已建立的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8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有大量的生态旅游产品。如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梅里雪山、腾冲地热温泉、元阳哈尼梯田等,还有大批农业观光、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品。云南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并具
多样性及高质量的特点,其通达性良好,且与文化价值有密切的联系,十分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同时也为我们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深挖其文化内涵,赋予更多的文化色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方面,云南省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省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乃强。52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省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各民族的居住环境、文化沿革受外来影响的程度都不一样,在语言、文字、习俗、绘画、音乐、宗教、建筑、服饰等方面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的习俗、节庆活动、民族婚恋、日常生活方式和崇信的宗教等种类多样,充满着神秘色彩和乡土气息。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民族居所、日常生活用品都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民族歌舞、民族餐饮、民族工艺以及民族体育等均魅力无穷。
云南省拥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如傣、独龙、阿昌、景颇、德昂、基诺等。云南省境内众多块状交错的民族区划,经济文化发展各异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彝族、白族创造了云南省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南诏、大理文化,丽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是“茶马古道”南北交汇的枢纽,民族文化也在此处融合。纳西族先民创造的东巴教以及东巴文化(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象形文字)是这一区域的文化特色,泸沽湖畔摩梭人――女儿国――独特的民风、民俗、民居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而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迪庆形成了一个以雪域文化与藏传佛教为核心的区域文化。如此众多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文化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旅游产业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文化在云南省民族生态旅游中的价值
在民族生态旅游中,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主导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一)文化可提升旅游资源品位。首先,文化可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如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后给当地旅游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昆明大观楼的长联,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赢得了文化界很高的赞誉,引来无数游客。据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和媒体的报道,《阿诗玛》形象累计给云南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00亿元。大理“三道茶”每年直接创利2000万元,这就是文化与旅游经济有机融合并放大其价值的审美需求效应和人文产品的消费效应。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内涵,有的是旅游资源本身具有的,有的需要开发者的深度挖掘甚至创造,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通过发掘或创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来提升其知名度。其次,文化可提升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必须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深加工才能体现出来。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一种文化来消费时,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就体现出来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这种文化的价值显而易见。如电影《阿诗玛》的艺术扩散效应与石林这一著名的世界奇观,电影《五朵金花》与美丽神奇的大理蝴蝶泉,“纳西洞经古乐”与丽江,使旅游者既饱览了当地的自然美景,又增添了一份对文化的体验与向往。这些都是由于文化增加了旅游资源的附加值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价值,最后,文化可提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取决于资源本身,也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时间越久其文化价值体现得越明显,越能够吸引旅游者,如“风、花、雪、月”的文化形象对大理旅游发展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
(二)文化主导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文化能主导旅游形象定位。文化是旅游形象的灵魂,其对旅游形象定位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旅游形象的构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文化旅游形象,不同的文化旅游地有不同的代表性文化,分为无形的代表文化和有形的代表文化。如昆明四季如春,鲜花不断,“春城”就成为其有形的文化旅游形象。二是文化旅游形象的重塑。文化旅游形象重塑是由于原有的文化旅游形象已经过时,所以要对原有的文化旅游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其次,文化能主导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文化创造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在旅游资源进行定位的资源上,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物化成产品的过程,也是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外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文化主导的。文化对旅游开发的主导作用是旅游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如纳西族东巴文化就是丽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将东巴文化与其优越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开发,构成了丽江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文化内涵”。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趋势,就是文化、教育、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当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竞争。综观国内外具有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旅游发展中文化和文化审美的投入,又重视提高其文化内涵和影响力的发掘。
(三)文化赋予旅游资源强大的生命力。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试想如果没有电影(阿诗玛》的艺术扩散效应,有多少人知道这一美丽的传说?有多少人认识石林这一著名的世界奇观?如果没有电影《五朵金花》,又有多少人知道美丽神奇的大理蝴蝶泉,看到那美丽的银苍玉洱?如果到丽江看不到“大研古镇”,听不到“纳西洞经古乐”,丽江还会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吗?近年来,每年到石林、大理、丽江参观、游览、度假、休闲、开会的人数均在几千万人次以上,给这些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融合自然景观一人文历史一文化名品影响力于一体的文化景区。将优秀的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
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四)文化对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在当今旅游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如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等,旅游者无论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能耐人寻味,从而对游客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五)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云南省旅游产业化进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日益增加,不断追求文化碰撞与互动的体验。云南省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多重特性,正好迎合这种特殊的旅游需要,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要,云南省民族生态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将促进云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如果下功夫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更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容却是旅游资源文化。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4):67-72.
1、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旅游者是主体、旅游业的服务对象;
旅游资源是客体,旅游活动的基础;
旅游业是中介体,连接率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有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
2、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条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闲暇时间、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3、旅游的基本类型
分类依据
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游的行列
4、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内容可以是观光度假、探亲访友、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风问俗、宗教朝圣、体育竞技、狩猎考察、访医问药等)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5、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6、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7、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经济作用: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d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e促进国民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f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g促进文化交流。③区域环境影响:h有利于保护当地旅游资源;j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k促进城市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8、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
【讨论】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保护的措施:①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②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①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③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9、旅游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①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等类型。(自然景观)②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风土人情等类型。(人文景观)③湘教版还有第三种是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种类
举例
旅游价值
核心
表现形势
形成过程
自然
旅游
资源
地文景观
路南石林
对于探险者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地
貌
景
观
具体
形式
自然
过程
水域风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观
黄山迎客松
天象与气候景观
黄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资源
遗址遗迹
北京故宫
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建
筑
景
观
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历史过程及当代人类活动
建筑与设施
苏州园林
旅游商品
景德镇陶瓷
人文活动
傣族泼水节
注意: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宇宙类(太空、星体、天体观测、陨石等)。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消闲、求知、健身类(科学教育文化设施、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以及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说明:地文景观包括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地质过程遗迹(如火山口、海蚀景观)等;水域风光如泉、瀑、景观河段、湿地等;生物景观如林地、草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天象景观如日月食观测地等;气候景观如海市蜃楼、佛光发源地、避暑避寒地等。
13、旅游资源的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旅游资源
特性
含义
旅游
资源
共性
多样性
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
非凡性
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永续性
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自然景观
季节性
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地域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人文景观
可创造性
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可变异性
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14旅游资源的价值
资源价值
含义
主要的资源类型
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具有美学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文旅游资源
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北欧的冰川地貌景观;庐山、泰山、华山的断层景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黄山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的流水侵蚀的峡谷地貌;一些地区的生物资源丰富,也成为科学研究内容;有些景观可以研究气候、水文等。
15、旅游资源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A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B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能够和很多旅游资源构成景观群,则游览价值大)C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不同类型的景观在地域上分布较多,则游览价值大)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③.客源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价值小
④.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⑤.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16、评价黄山旅游资源①游览价值: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具备旅游资源质量;黄山周围有很多其它旅游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黄山旅游资源的景观特征和周围景点不雷同,地域组合状况好。因此黄山游览价值很大。
②市场距离:黄山距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距离短。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黄山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位置优越,
交通通达性好。
④地区接待能力:黄山旅游活动设施配套,因此地区接待能力强。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黄山山顶无平台
,环境承载量小。
17、对武夷山景区开发条件的评价(明白、应用)
①游览价值(1)美学价值:武夷山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九曲溪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诸多风景享有声誉。(2)科学价值:武夷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又好似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显著。
(3)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遗址和宋代思想家朱熹学术活动的书院遗址等。此外,山上还有许多寺院、道观、亭台等古代建筑和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游客数量多,旅游业发达,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市场距离: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而且与武夷山的距离较近。我国的北方、华北地区距离武夷山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国外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而欧美和大洋洲因距离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前景广阔。
③地理位置和交通:武夷山游览区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临近江西省;对外交通便捷,有公路、铁路、航空线通往全国各地,已成为福建省内对外旅游交通的中心。
④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武夷山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多家宾馆、酒店,有较强的接待能力。我国的山地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夏秋季节:夏季山上有云海、日出日落、丰富的水文和良好的植被景观,景色丰富、且变幻莫测,另外能起到避暑的作用。
18、钱塘大潮最佳的观赏时机是农历八月十八,因为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现天文大潮,外加此时盛行东南风,东南风推送海水到喇叭形的杭州湾,抬高了潮位);4月鸟类到青海湖鸟岛5月在此繁殖,6月飞走,最佳的观赏时机是5月份。
19、旅游景观的欣赏技巧
(1)选择观察位置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诗句举例
高大雄伟的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徽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峡谷、幽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置身其中近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安赫尔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
适当距离仰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池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黄鹤楼、藤王阁、大观楼)之上俯览远望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小的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观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
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5月;大理蝴蝶会——5月(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20、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21、园林景观要抓住构景手法。①主配②层次③框景④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