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

时间:2023-12-19 10:29:45

导语:在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

第1篇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第2篇

关键词:器材;背景;媒体;实验;探究

How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explore

Han Zhen-yue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However, due to the pressure of entrance exams, many teachers are not good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to explore power. From the familiar to explore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to speed up the speed, paving the way to explore levels of knowledge to enhance the background, trying to promote small-scale experiments to explore the fun, explore the motivation of changing the experimental excited, clever use of modern media to rais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Keywords: Equipment; background; media; experiment; inquiry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实验内容丰富。但是,应该指出,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更不善于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力。究其原因虽然是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在课堂进行有效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呢?

一、熟悉实验器材,加快探究速度

物理实验通常要借助于一些基本仪器,初中阶段的基本仪器包括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为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加快探究速度,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并能熟练、正确地读数。教师必须开展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型实验教学,并最好让教学流程包括教师讲解――操作示范――学生模仿――训练矫正等环节。教师讲解,主要是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一般应抓住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教学,如量程、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正确读数等操作示范,即教师应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准确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原理构成的,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严格保护刀口。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涨冷缩性质制成的,所以,根据热平衡原理,测量液体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等等。在详细讲解、规范操作示范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模仿操作,反复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即时了解学生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并加以矫正。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排除障碍,从而加快探究的速度。

二、铺垫知识背景,提升探究层次

实验探究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在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进行知识背景的铺垫及问题情景的设置,使实验探究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的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空实心、及形状有关,与容器的形状和液体的密度和多少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扫清“前科学概念”的障碍,建立正确的概念,我首先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浮力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此时我让学生动起来,玩起用橡皮泥等工具造船,比比赛赛谁的小船排水量大,议议失败的原因。鉴于新的落脚点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我让学生做“想想做做”中的第3题,产生矛盾冲突,然后提出要想说明上述的问题:你能从刚才的实验中悟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吗?找到方法后你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由隐到显的逐渐深入。使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尝试小型实验,增进探究乐趣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是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一方面,简单易做,可以由学生自己取材,自己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紧密配合教材,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筋,从中领悟学习的物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促进他们的智能融洽结合,和谐发展。在学生实验允许的情况下可把与学生实验内容相关的小实验、小制作加到实验前,作为实验前序,通过小实验制作“想想议议”等来达到预习学生实验必备的知识,为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铺路搭桥。如在“密度的测量”一节中“量筒的使用方法”我就是这样安排的。同时,第二课堂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若把部分小实验、小制作用于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起了巩固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如:在“分解太阳光”教学中,由于受天气的影响,我让学生在课间用脸盆代替水槽,用挂历纸代替墙壁等等进行研究镜子的倾斜度是多少时能分解出七色光;再如教学“声音的特性”时,我让学生提前制作自己喜爱的小乐器,课上举行音乐会,引导学生将玩中所得迁移到所学知识当中,确有“细雨润物悄无声”的功效。通过在活动中经历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索的乐趣。

四、改变实验性质,激发探究动机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假如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我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光学的一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过去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这节课上,首先把“我与学生共同探究白墙”一事用来吸引、指导和控制学生。从而产生且浮现出探究的模式。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白墙由什么材料建成?”学生猜想:“可能由水泥、砂石或砖建成。”教师接着问:“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七嘴八舌这个说问问建房的人,那个说凿开墙看看。总之,学生都能说出验证猜想的办法来。紧接着让学生探究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看不见的东西,是什么?怎样探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很容易的用阳光或灯光在白墙上找到了那个又小又亮又烫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显然,学生从探究白墙到探究凸透镜的焦点已经有所上路。再趁热打铁,演示了蜡烛通过凸透镜在白墙上成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后,问学生:“你对这一现象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高兴的回答:“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物体的位置有关系。学生这一问题的提出与教材刚好吻合,应该说学生的探究学习已经真正启动。

五、巧用现代媒体,提高探究实效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实验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演示手段和方式。传统的实验会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成功率低、可视性差、操作过于复杂、危险等原因而存在不足,有的甚至没有条件无法演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或者视频展示等手段,清晰、有条理地、可重复地展示实验的完整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巧妙运用实物投影仪变微观为宏观,使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一些实验可见度小,不易观察。往往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雾里看花”――实验效果不明显,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要么教师拿着实验器材逐一给学生看,要么让学生到前面去看,这样既麻烦又浪费时间。只要利用现在很多学校都配上了的实物投影仪(显微投影仪),就可以对这一类的实验进行放大,让学生看得明明白白。又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物理实验变快速为慢速。有些物理实验中动态、快速的物理过程让学生还没看清就结束了。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尽量慢速、真实地再现物理过程。再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实验现象“定格”。还有的物理实验过程是转瞬即逝,过后再回头来讲时已经“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就涉及到多媒体的“定格”功能。有时一个小小的功能会给物理实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和直观。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与探究的情境。

总之,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无论如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实验为主干展开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便于今后为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效率;表演能力

一堂好的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然而在目前的体育舞蹈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这就导致大部分的体育舞蹈教学只是存在于表面,没有过多的实质性内容,而许多学生也只是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前进,缺乏一些创新意识和自己的想法,这就导致体育舞蹈教学效率得不到较好的提升。针对这种现象,该文将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办法。

1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提升表演能力

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首先就一定不能忘了要做好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来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能够起到多方面不同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舞蹈不单单是一门动作艺术类的学科,而更多的是一种人文艺术,人文艺术与简单的动作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其人文性,要想学好舞蹈这门学科,不能只是学会一些机械的动作,要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倾注到舞蹈表演上,这样表演出来才更加生活、更加灵动,而不是机械单调的动作表演,所以,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教学过程的人文性,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另外,舞蹈表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在一个正式场合上完美地诠释自己的舞蹈天分,就一定要具备一个良好的舞蹈表演能力,舞蹈的表演能力与单纯的舞蹈不一样,中间多了一个表演能力,就意味着代表更深层次的含义。舞蹈表演能力是一套完整的动人的表演,可以呈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动情的或者开心的快乐的故事,通过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情感世界,与他们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共鸣,这和单纯的舞蹈表演是完全不同的,纯粹的舞蹈只是一系列完整的机械动作,不会掺杂任何多余的东西,这样的舞蹈看起来是不完整的,给人的感觉也是生硬的,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方法和内容,将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2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策略

2.1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元素训练

舞蹈的元素训练,简单地来说就是舞蹈的动作、神态、表情等,要想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舞蹈元素训练。所有的舞蹈元素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从舞蹈表演的神情和仪态来说,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本来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提升学生的气质,所以,神情和姿态的训练是重中之重的一部分,一个好的舞蹈姿态和神情是可以做到完全影响别人,让别人觉得这一看就是个专业的舞者,即使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一眼被发现,因为身上的某种气质或神态,是可以给人一种完全舒服的感觉。其次就是舞蹈的动作,这是一个十分基础的元素,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舞蹈的动作是基础也是前提,只有在完全熟悉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开始其他方面的训练,若是连动作都不能很好地掌握,更不用提关于舞蹈神情、姿态和表演能力了,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理解舞蹈的思想内容

要想通过体育舞蹈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就一定不能缺少一样东西,就是教会学生理解舞蹈的思想内容。一个成功的舞蹈表演是有灵魂、有思想、有内容的,是有着高度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很好地理解一支舞蹈的思想内容,了解舞蹈的思想内容是帮助学生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即使是在动作都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之下,也需要先了解舞蹈的相关内容,理解相关的思想,只有真正体会到了舞蹈的思想内容,感受到了一支舞蹈的感情,才会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者。

2.3运用情绪表现是提高表演能力的重要手段

正如前面所说的,一个好的舞蹈表演的灵魂和中心就在于它的感情世界的表现情况,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时,一定要学会了解和把握学生对舞蹈情绪的表现情况。教师可以安排情绪表演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专门训练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不管是什么情绪,要让学生可以做到能完美地用舞蹈来诠释出来,要让学生的舞蹈表演成为一个有灵魂、有深度的表演,而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以及空洞无物的舞蹈动作。要想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把握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多让学生先去体会某种情感,只有真切地去体验过,去感受过,才能将那种情感准确地通过舞蹈表演出来,也只要切切实实地去体会,才能引起观众最大的共鸣,要想成为更好的舞蹈表演者,自己就要把自己当成真正的舞蹈者,不要认为一切都是表演,而把这一切都当作是真实的,这样的舞蹈表演一定会是成功的表演,这样的体育舞蹈教学也一定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带给观众一场更好的舞蹈盛宴。

3合理有效地设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

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时候,教师也要学会抓住重点,运用一些有用的哲学道理来看待这门课程。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兴趣,所以怎样让自己的课程变得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是第一步。而舞蹈表演能力作为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教师应该不断思考怎样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安排和设计,致力于找到更加合适、更加科学的课程安排和设计方法。首先,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安排一定要合理科学,既不能过于频繁让学生产生厌倦和疲惫,又不能太过于松懈,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这个课程不学也是可以的,所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设计的体育舞蹈课程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教师不但要遵循正确的教学方针,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教学方针落实到实践中来,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小游戏,通过小游戏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一边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一边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胜欲,自然而然就会很认真地学习舞蹈了,这样也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舞蹈的学习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程上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提升舞蹈表演能力的常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培养他们树立更好的学习素养,提高他们舞蹈表演的能力。

4结语

总的来说,体育舞蹈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必须受到重视,舞蹈的表演能力对于学习舞蹈的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环节一定不能缺少舞蹈的表演和情绪的体现,所以,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舞蹈表演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加强自身的舞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舞蹈表演能力,让自己的舞蹈表演能够影响和感染到更多的人,这样的舞蹈表演才是真正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宋文.浅谈如何培养幼师的舞蹈综合能力[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0):218.

[2]刘颖.谈舞蹈表演的特征[J].艺海,2008(4):128-129.

[3]秦洪敏.“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9(10):31-33.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人类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教师采取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掌握和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游戏情境锻炼学生的听写能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好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写能力。

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一般情况下,我们所采取的都是重复地写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但是,这种方式除了效率较差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差,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选择了游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记忆这些生字。如:“醒”字,让一个学生进行表演,一个学生进行猜,学生可以从这个字的意思上进行表演,也可以从这个字的结构上进行表演,但是不能将说出这个字之后,另外一名同学将这个字写出来。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听与写的能力。

二、构建开放环境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于封闭式教学而言的,而且,《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将其整理成文字展示出来,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我设计了仿写的环节,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你好,清澈的小溪!你吟着动听的诗歌,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小溪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

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说一说,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都是怎样回答的,之后,让学生整理写出来,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寻找到语文的魅力。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写作之所以被教师生认为是比较难的一项学习,是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无事可述。因此,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既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增加亮点,又可以让学生在坚持阅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我们每周都设有1~2节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如:《小学生心灵鸡汤》《故事大王》《智慧背囊》《小学生作文大全》等等,使学生在坚持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说能力是人与人交流中最基本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频或者是视频功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两篇本节课的录音,一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之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也许在刚开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学生不会讲得太完整,但不需要给予过多的指责,要耐心地引导,逐渐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总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新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2009(6).

第5篇

关键词:提问 能力 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 即利用教学资源, 建立教学情景,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理解知识, 发现知识, 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的研究,很多教师,专家都做了研究[1-6]。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和见解。

一、关于学生提问的现状及分析

问题来源于好奇心,当我们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以一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后,更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而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以“你以后会知道的”、“你哪来这么多为什么”来敷衍,导致这些好奇心很难得到满足。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渐渐地被扼杀了,慢慢地就不敢提出问题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败笔。我们的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除了早期家庭教育对提问能力的扼杀外,更多的学生不敢大胆质疑课本、参考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些学生刚产生疑问,因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解决,不去考虑就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有些学生怕提出的问题浅显无深度,因担心被其他同学或教师耻笑而不敢提。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不仅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在应试教育气息浓厚的今天,学生没有对课本和一些科学问题深入研究的时间。漫游在题海的一些学生认为,只要解答课本和试卷中的科学问题就可以了,自己遇到的科学问题已经够多的了,再提出科学问题,不是自寻烦恼,浪费时间吗? 更重要的是,在现实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回答得很热闹,一堂课下来,恰恰没有让学生静静思考问题的时间。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学生没有形成提问题的习惯,什么问题都不愿提,也不知道该怎么提问题了。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问题的是学生。因此,提问者理应是学生。但在现实中的学生却不会提问题,既使提,也只是“老师,这个题怎么做?”,“老师,这样做对不对?”之类的判断性的问题。会不会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疑能力,生疑能力越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深度和意义,越有挑战性和创造性,而当前学生的这一能力恰恰很薄弱。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一般有,逆向思维法,联系实际法,,发散思维法,创设情境法,因果分析法等。引导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科学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是这个结论? 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结论? 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探求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问题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应随时自然地进行“心理换位”。可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当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时,老师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给学生以启发。对“基本概念”提问,对“公式”提问,对“实验”提问,对“现实生活”提问,对“解法”提问。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在学校学校完成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 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放下架子,以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鼓励学生去发展,去创新,提倡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的答案、思路。不应将学生的大胆发问视为“钻牛角尖”,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能尽量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学生的提问意识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一味地将“书上写的”、“教师说的”作为“标准答案”,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予理睬,甚至训斥,将会压抑和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学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前进。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从创造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平时只要多思考,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凡事换个角度去想一想,往往就有很多问题被提出,从实际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可能性。而如果凡事都从各个方面去想想,就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只有一个、两个问题,而常常是很多问题。

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因而,他们之间便会相互争论和补充,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主动地去翻阅课本,查找参考资料,向同学和教师咨询,阐明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内学生之间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修正错误,提炼观点,慢慢地学生的质疑水平就提高了。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地提醒学生问题该怎么问,不该怎么问,在学生提问时给予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清晰明确。总之,学贵有疑。有了疑问,学会提出问题,才能深入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感知学习科学的魅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能得到提升。

由于学生的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 有的层次比较低, 有的比较有价值。教师应该承认学生有差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的评价语言多样化,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既能教给学生知识, 又能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 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实验科学。学生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回答, 而是先做一系列相关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与交流, 再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结物理知识或规律。这样,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 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 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功的乐趣,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结论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自学和进入社会后不断学习的保障。我们赞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但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德军.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 宁夏教育, 2007, 4, 54-54

[2] 周晓农, 吴霞,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 73-75

[3] 张秀霞, 张欢, 物理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5, 112-114

[4] 宋金凤.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J] 物理教学探讨,2007, 6, 79-81

第6篇

关键词 科普 职教 融合 综合职业能力 创新

科普法明确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因此中职学校也应依法开展科普活动,落实素质教育。为探索科普和中职教育尤其是技术技能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机制和工作体系,我校自2009年下半年始历经5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形成了校本的教育模式,从中提炼出关于科普与职教相融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通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科普融入职教可有效提升职教,实现职教、科普以及教师、学生协同发展。

1项目实践前背景分析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人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也是科普的终极目标。科普法明确规定各教育机构包括中职学校应依法开展科普工作。中职教育以技能为中心,与“传播科学技术”的科普具备融合的基础,但在实践中,由于没有具体落实机制,更由于科普是社会教育,与中职教育分属不同教育体系,常常使科普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近年来,在各级科协和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不少职业学校参与科技(科普)特色(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各自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普遍存在困惑:中职科普工作的定位是什么?中职科普怎样才能促进职教工作?我校办职教30余年,一度因缺乏特色面临招生、发展等诸多挑战,通过打造特色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效益,是学校的紧迫工作,经研讨,我们选定了科普与中职教育融合这一主题,自2009年始进行长达5年多的实践探索。

2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2.1深化认识中职科普,落实先进教育理念

科普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无疑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职教任务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它以技能为中心,在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与科普一脉相承;技能教学除训练学生技能外,更深刻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是科普的目标;中职教育还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科普的内核,也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中职教育和科普教育是相融互通,相互促进的。本项教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推进理念先行”,首先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师培训,通过送出去(参观)、请进来(讲学)、校本研讨、教师例会学习、读书活动、总结提炼等工作,确立活动育人、职业能力本位、科普是素质教育、科技科普促进专业建设、科普和中职教育互融相通等教育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把以上理念融入教育实践使之得到落实。

2.2统筹协调,建立保障机制

为推进科普融入职教工作,成立学校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和学校科协,领导小组主抓事关科普融入的重大事项,校科协具体负责学校科普融入工作,制定学校科普教育专项规划,落实具体工作计划;发挥学校教师工作室、校科协等的作用,加强科教融入职教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比如我们通过教师工作室组织科普融入职教的全校性的主题说课活动,每年通过校科协组织社团指导工作研讨会等;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带动本项目的教育实践,近三年,围绕本项目,学校结题两项省级课题(《转变中职生计算机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和《中职学生社团建设和育人模式研究》)和一项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另两课题〈〈中职计算机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中职工科专业普及机器人教育的策略研究》2013年分别获得国家级立项和省级立项。做好经费保障。统筹好省、地市、县市拨付的科普经费,使发挥最大效用;争取企业赞助大型科技科普活动。比如我们每年都争取约十个大型企业支持、赞助、参与校科技文化节。我们还通过竞争性申报争取专项专业建设经费,完善科技科普设施,比如我们于2013年争取了省中职电子信息专业建设专项资金150万,并利用其中的部分资金建设了江门市首个机器人实验室。做好评估督导,落实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并落实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竞赛训练和社团活动等检查制度;二是把教师的科普融入教育教学的实绩作为业务考核、评优评先和物质奖励的重要依据,5年来,学校争取吴汉良先生支持多次重奖师生,其中2014年,争取到吴汉良先生捐款100万建立奖教奖学基金。

2.3课堂整合,科普有机融入中职教学

中职各学科都有相关的科技知识,这是科普与中职教学尤其是技能教学有效整合的基础。课堂教学和实训具有组织严密性、形式稳定性和手段有效性,使到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有了扎实的载体和更高的效率,教学借助科普,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5年来我校探索了科普与课堂整合的多种模式:第一,调整课程结构。比如开设专业科普类选修课程如《机器人原理与组装》等,或开设综合类科普校本课程如《环保教育》等;又如重新编排现有教材并进行适当补充,使之更适于培养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二,教学环节渗透。一是在现有教学内容上,渗透专业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如《单片机原理》课,渗透机器人技术和信息等;二是加强教材涉及的科技技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引导、分析和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三是教学中注意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及参与者的人格魅力。四是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等教育;第三教学手段的调整。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变机械训练和灌输为参与、实践和思考分析。第四、学法调整。重点是引导自主学习。第五、教学场所调整。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阵地可以转移到网络教室、图书馆、理实一体教室和实训室进行,甚至组织校外企业的参观和见习,直接把课堂教学搬到企业。

2.4课外结合,活动育人

加强课外活动的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设计,使之成为职教和科普融合的载体,把技能教学延伸到课外,并使科普融入其中,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一是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尤其是各类科技社团开展社团活动。这是我校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注重引导各社团开展活动注意结合相关的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和应用,比如开展义工活动结合手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能的应用等。二是组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包括省市科技创新比赛、省市专业技能竞赛、中职文明风采大赛和机器人竞赛等,技能竞赛的训练,突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技创新比赛的辅导强调专业技能的应用,总之,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科普和技能的相互渗透;我们还组织了学校的技能竞赛周活动和学校的创意(趣味)技能展示活动,大面积组织学生参赛,实现科普融入职教的目的。通过参赛促进科普融入职教;三是每年举办 “科技文化节”校庆晚会等大型活动,搭建科普融入职教的活动平台。四是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家电义务维修、技能制作义卖、企业参观学习等。五是组织社会科普资源进入校园。比如组织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环保教育电视论坛、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等。

2.5文化融合,提升科职教文化力

建立科普特色的职教文化,一是校园硬件建设体现职教科普特色。在学校科技展室、科普宣传长廊、科技雕塑,机器人实训室等科技科普设施建设中,突出了专业技能要素,体现了技能为中心的职教特点,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布设中,通过科学家画像名言等融入科普元素。二在统筹学校宣传工作以及具体内容时,,兼顾技能和科普,创设相融和的文化氛围。三是开设有中职特色的科普论坛,传播科技文化。如不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等做专题讲座等。四是承(协)办上级科技科普活动,繁荣科教文化。五年来,我校承办的县市级科技科普活动包括市中职技能竞赛、市计算机竞赛、市知识产权抢答比赛、开平市低碳宣传系列活动,开平市的科技论坛、环保教育表彰会、团建工作会议等二十多项次,2014年我们还承办了广东省科技教育协会主办的省中职科技教育研讨会活动。总之,通过文化的融合,使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价值追求,提升科职教文化力,实现文化育人。

3项目主要创新

3.1理念创新

以素质教育的高度定位中职科普与中职教学相融合工作,理论上揭示了科普与中职教育的内在联系,并从实践上进行了验证。即: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它们共同的教育目标,传播技能技术是职教也是科普的中心工作,职教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是科普传播的核心,也是人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本项创新为科普融入中职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3.2机制创新

成立由社团和社团指导教师组成的校科协,学校各社团管理实行挂靠管理制度,各社团根据性质分别挂靠到教务处、团委和各专业部进行管理。其中“中职学校成立校科协是重大创新”(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吴焕泉在我校调研时语)

3.3模式创新

构建了科普融入职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活动教育模式和教研活动方式。

3.4创新提法

提出科职教文化力的概念,通过文化促进科普和职教融合教育,实现活动育人。

3.5实践创新

a是注重搭建科普融入中职教学的工作平台如社团活动课、科技创新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创意)技能竞赛周、科技文化节、中职文明风采大赛等,其中在学校的科技文化节工作上,组织众多企业赞助和参与,把它办成校企合作的平台,把全国中职文明礼仪大赛相关项目融入科技文化节等都是创新做法。b教学中注重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挖掘和传播,使之成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过承(协)办上级科普活动,繁荣校园职教科教融合文化,提升科职教文化力。d是以社团为科普融入职教的主要课外活动组织形式。

3项目应用效果

本项目发挥科普的素质教育本色,形成了科普有效融入职教提升职教,促进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办学特色。

3.1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擦亮科教特色品牌

5年来我校坚持科普与职教相融合的办学思路,引领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省绿色学校、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和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中职教育示范学校,实现了持续的跨越性的发展.

本项目的实施还促进了学校科教特色品牌的发展,除以上荣誉外,近三年学校均被评为开平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或二等奖;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组织奖。在2011年3月,在开平市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市工作中,我校作为开平市两个定点迎评单位之一接受了国家科普示范市评审团的评审和指导。2012年10月,广东省科协吴焕泉副主席一行专程到我校进行科普教育工作专项调研,2014年6月,由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主办的主题为”科普融入职教提升职教”的广东省职教科技教育论坛活动由我校承办召开。学校落实科普融入职教也使学校科普结出丰硕成果。

3.2促进了教师成长和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效益

5年实践探索,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提升业务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手段、技能得到提高,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得到普遍应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科普渗透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自觉追求。本项目实施还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产生了国家级课题和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各一项、省级研究课题三项。 建成了系列教育教学品牌。具体包括名专业(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烹饪专业),名教师(梁桥彬:全国德育先进个人、梁桥锋:省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品牌科技教育项目---学校科技文化节(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每年吸引众多本土名企赞助和支持,以科技文化节为内容的校园电视节目被评为国家级银奖),学校特色品牌----科技科普特色,学校活动育人品牌---社团工作。

3.3优化育人效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科技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加强。近三年年学校环保作品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4项,2012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曾获省中职计算机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和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学生获省技能竞赛和省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十多项,在2012年、2013年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共获全国二等奖三项、三等奖6项 ;2014年还有学生还获省机器人竞赛银奖和三等奖,师生还申请或申报了多项国家专利,仅2014年就申报并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17项。2010年和2013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开平市标兵文明单位和江门市文明单位。

3.4促进学校社团工作发展,形成学校活动育人的特色品牌

第7篇

指导学生表演课文作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契机。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学过的知识,改编一个课文或自编一个对话,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形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溶入到丰富、真实、自然的语境中,让学生有目的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巩固和加深对语言的掌握。指导学生表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可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表演对话:

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表演原课文中的对话。要求学生尽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用流畅、自然的语言,略加一点动作,再配上一些小道具,生动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场景。通过表演对话把书本知识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更加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另外,表演对话也培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一旦他们有了兴趣,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如:三年级课本《SUCCESS WITH ENGLISH》 Book 1 Lesson 10(关于外星人了解地球的交通工具)。首先,在学生学完这段课文后,利用图片在教室创设一个模拟环境,教师可借助简单的头饰扮演外星人,全体学生饰演孩子的角色,给他们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排练,继而让学生出来表演。

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对话时要注意纠正学生易犯的一个通病:“背”对话而非“演”对话,学生往往会毫无表情地,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句子“背”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很自然地把句子“说”出来,就像平时说话一样,同时注意要有适当的表情和动作,真正把对话表演出来。

二、改编对话:

在表演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改编对话并表演:如更换文中的人名、地名和时间等细节或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丰富、充实原对话,甚至教师可鼓励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对原对话不断加工,使之以全新面目出现。通过改编对话,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原来书本上的对话活化为学生自己的对话。同时也有效而又系统地复习了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进一步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

如:广州市小学英语课本第六册Book A中每个巩固课的Read and Act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把握契机,让学生依角色需要自由组合,并根据其内容适当进行扩展。并准备或自制所需的小道具。课前3分钟让他们去表演,展示其努力准备的成果。

在改编对话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不要只停留在简单的生词替换练习上,要尽可能多地改变对话;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知识,适当扩充对话,增加新的内容,经过加工,把原来书本上的对话变为自己的对话。

三、自编对话:

在学生改编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编对话,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场景,或根据原对话编续集,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自己构思整个故事,编排情节,设置场景,设计动作,确定语言等细节,自编、自导、自演对话,力求内容新颖有创意,语言流畅而优美,表演自然有感染力。自编对话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活动空间和想象余地,综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他们语言运用能力最好的测试。在自导对话时,学生没有现成的情节可以套用,现成的语言可以模仿,他们必须完全自己动手,参与编、导、演的全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环节、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各种关系。因此,表演对话、改编对话、自导对话是自编对话的铺垫、序曲,而自编对话是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创造力、表演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结果。

如:教师可提供一个场景In the shop(在商店),让学生编对话,教师可适当提示,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编对话时不局限于在商店买东西这一情节,如:可展现在商店里遇上旧同学,两人叙旧的场面;也可演绎智擒小偷或勇抓劫匪的一幕,或上演一出奸商欺骗顾客的笑剧等。此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据图编故事,如:广州市小学英语课本第六册Book B 34页看图编故事,并猜测将会发生什么事,然后看44页及61页的图把故事补充完整。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编对话时特别要注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以旧有知识为基础,融合自己的语言,并借助身体语言表达。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对话和表演要始终持肯定的态度,以激励为主,并适当提出改进意见,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编对话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自信。教师要注意纠错的场合、方式和方法,不要在学生表演进程中及时改错、有错必纠,而要尽可能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指出他们对话中较严重的语法错误,而允许学生犯些小错误。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编对话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求故事生动有趣、新颖有创意。

四、试演短剧: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

前言

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如何构建计算机教育与教学平台,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进行计算机教育与教学的主旋律,目前正方兴未艾。

未来,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取决于两个资源作平台,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人才资源,而人才又是“两个能力”的体现,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上述两个资源来说,后者优于前者,而人才又体现在“两个能力”上。因此,人才、能力已成为国家、个人赢得竞争优势的第一资源。

以计算机教育与教学为例,欲在此环节中加强学生素质和“两个能力”的培养,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意识、能力、个性。意识是前提,也是驱动力,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志,实践证明,素质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加以培养的,也是“两个能力”的体现。当前如何才能培养出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在解决本专业问题中体现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面向市场、企业,社会上受欢迎的毕业生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而言,是决定高校教学质量,高等学校生存和在此项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因此,解决好计算机教育与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该项工作,解决“两个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教育系统框架

从系统论的角度,在计算机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哪一位教师个人的行为,也不是解决了哪一环节上的问题,“两个能力”的培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两个能力”的培养是由若干因素及其相联动的环节构成的,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仔细分析其构成的因素和相互间的内在关系,把“两个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来构建,方可较好地解决该系统在具体运行中存在着的问题,从而使其系统高效、稳定地运行。

该系统锁定的目标是“两个能力”的培养,多年来从事计算机教育与教学的经验使我们感觉到构建该系统的三个要素为,数学的方法,系统的观点,计算机的仿真。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在计算机教育与教学中,学生“两个能力”的培养应由8个环节构成,即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笔试、机试、效果评价、师资队伍等。“两个能力”教育系统框图见图1。

二、实现“两个能力”培养教育系统的结构模块和步骤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为确保计算机教育与教学系统稳定运行,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其锁定目标出现“偏差”、“干扰”等现象时,系统反馈信息在调节环节的作用下,将对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校正”和“控制”,以使系统高效、稳定运行。为使该系统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与实际各环节的运行达到预期目标,必须由若干个步骤和可执行模块来保障各环节的实施。系统各模块中,由“三大模块”来确保该系统的稳定运行。即“多媒体教学系统模块”、“考核系统模块”、“教学系统分析模块”,其中“多媒体教学系统模块”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包括“双语教学”,也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个方面。“考核系统模块”是对教学过程环节检测的一个模块,该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即题库系统、阅卡系统、机试系统。

其中题库系统是由试题库和出题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解决教考分离问题,同一门课无论几位教师授课,均由题库系统按照课题组提出的考试目标、试题难度、各种题型所占比例,以及期望值等,并将上述参数输入系统,由系统根据出题目标自动生成试卷,实践证明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同一门课多人讲授又各自出题所存在的弊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阅卡系统是解决选择题部分的批阅问题,按试题设计目标,一般选择题部分在100分中占25分,为较好地解决在阅卷中给人情分和人为提分等问题以及提高阅卷速度等,该功能由阅卡系统自动完成,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较好的解决了违纪问题。

从考核方式上由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构成,该系统完成第二部分的考核任务.机试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原有实践部分的考核问题,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在随堂考核时任课教师为全体考生统一命题,考核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抄袭和互相拷贝答题结果的问题。二是按考生在计算机上操作的时间来定成绩,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而机试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实现“两个能力”培养系统各模块的保证

师资系统是该系统中实现对反馈信息进行“调节”、“校正”、“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系统能否达到锁定目标,该环节举足轻重,因此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怎样建设,是该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最终达到在计算机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标的“主控模块”。师资队伍建设应由如下四个环节构成。

(一)在国家提供的良好的大环境条件下,各高校,尤其是高校所在单位的人事处、教务处和负责计算机教育与教学的部门应在诸如教师年令结构、职称结构、青年教师考研、进修、教学环节等方面,搞好规划,形成梯队,提供支持。

(二)搞好传、帮、带,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青年教师,在该系统的各个环节上如 “三层次”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研究、立项等方面进行点和面上的指导。

(三)通过教学、科研、著书各个环节大胆启用中、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指导青年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好在校期间工程师基本训练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教师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师资队伍健康稳步发展。

第9篇

一、整体贯通,夯实教研组建设的基础

教研组是落实各项教学任务的基层组织。强化教研组的构建,完善教研组的功能,需要整体贯通。新的课改研究推广以来,语文教研组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优先的理念,系统思考,聚焦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推进课程改革。教研组的构建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对课程标准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巧妙地缩小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的差距,积极稳妥地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全组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思考,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聚焦课堂;同时还要具有关注课堂效率的意识,积极合作探究,把充实的经验成果内化成为教师的常态教学艺术,打破原有的教师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局面,强化教研组的集体研修能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整体贯通的组内教研模式。我们还要积极组建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的研修中心,逐步打破原有的、单一的课程,形成整体贯通的教研格局。

二、强化科研意识,实施动态研究,促进教研组功能的完善

教师既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基本依据,教研组内必须强化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以便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全组教师要在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促进自己专业技能的不断发展。教研组要积极推进科研,创建以“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为核心的教研小组,深入开展研究,并以实践为指导,积极开展研讨,形成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为宗旨的课题研究;组内教师科学地开展备课、磨课、观课等活动,通过“议课”进行集体会诊,做出综合评价,找出制约因素,形成良性发展的思路,并形成共识,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为开展校本研修开辟一条创新之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教研组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大赛、新课标研究教学成果大赛以及读书交流、备课主讲、专题论坛、跨学科研讨、课题探究等活动。通过开展这类活动,不仅提升了组内教师的专业水平、研修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效能,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积极有效地推进语文教研组的构建与功能的完善。

三、创建文化平台,形成教研组构建与功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