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智慧医疗具有的特点

时间:2023-12-19 10:29:46

导语:在智慧医疗具有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慧医疗具有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RFID技术 智慧医疗系统 医疗数据 医院信息化

1 系统原理

通过对医院现状的深入调研,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结合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推出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并且对系统的整体架构,涉及的关键技术,系统所需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功能模块配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利用LANDMARC系统中最近节点的聚类SPA相对定位算法,结合RFID技术实现医疗信息化管理。

根据对设备业务管理需求整合分析,在数据库平台上建立数据表结构关系,并且系统采用SQL Server CE来保证远程数据顺利访问关系型数据库。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实时的数据信息,便于用户及时处理所需要的医疗信息数据信息。通过利用基于嵌入式的Win CE平台的数据采集功能以及无线传输设计,来实现标签数据信息搜集,利用无线局域网,将采集信息数据传递到数据库中,从而有效的帮助医疗工作者实现移动管理。

基于RFID的智能医疗系统在医院的应用即涵盖医院员工、病人等在医院工作、就医,又涵盖对医疗器械设备、医疗药品以及相关车辆等的管理。由于与医院的日常管理和生活紧密联系,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相比,该系统的应用更加直接体现出医院优秀的管理素质,让员工与就医人员关系更加和谐。

医院内部常见的RFID标签主要被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病人、医疗设备、医院员工、药品标签、其他资产标签等。RFID标签的功能主要包含身份认证和电子钱包两个主要功能,身份认证功能主要用于对医院内部人院和病人进行身份信息认证和管理,保证医院内部活动正常秩序。电子钱包功能,利用RFID电子钱包进行现金充值和签账消费,用于对医院对个人和团体的院内的消费、缴费等。

2 系统结构

根据医院现有的局域网设置情况,将系统部署在局域网上,通过将数据中心来配置应用服务器,为系统提供应用服务,在局域网上配置WIPS,保证系统安全管理。该系统结合服务平台,基础数据支撑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安全保证平台等,实现数据融合。该系统关键技术主要结合移动计算机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物联网技术。如图1所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医疗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信息管理中心、医疗人员管理、病房信息管理、药房药库信息管理、医疗检查管理、医院资产管理、特殊物品管理以及其它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基于RFID的智能医疗管理系统主要是调取数据存储单元中的相关数据,对采集单元反馈数据信号进行分析判断,为相关医务人员或医疗仪器发送指令信息号。

该系统初始阶段主要完成三个部分设计工作,包含读写器、客户端和数据库设计。三个部分建立相互连接关系,实现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读写器与数据库之间,RFID卡与相应系统模块间衔接。

3 系统特点

3.1 实时性

通过对系统内部各个不同功能模块间的接口,实现各模块间数据信息实时交互,保证系统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相同重复性工作,提供工作效率。

3.2 适应性

系统必须满足医院在任何时间阶段的需求,适应医院新的管理模式,系统因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增加新的功能。

3.3 兼容性

系统内部的各功能模块与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能够做到相互兼容,从而为医院提供可选择定制化服务,根据医院具体情况,为其安装相应的功能模块。

3.4 安全性

按照不同医务人员的职责来具体划分权限,做到有效的权限分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防止未授权人员越权操作,防止医疗业务数据泄露、数据丢失以及恶意渗透攻击等,确保系统具备安全防护和监护管理。

3.5 用户友善性

该系统的设计从用户角色出发,通过系统用例分析,兼顾医务工作人员的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情况,从系统的界面设计到功能模块部署,都做到简单易学,减少医务人员的学习成本。

4 系统应用的意义

由于病人的流动性较大,具有较多的相似特征,区分度较小,并且有些病人由于表达能力较弱或者有语言障碍不便于表达,如果不能通过相关标识来快速准确了解病人详情,将造成误诊,从而给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通过将RFID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定位技术、数据移动采集技术以及设备管理系统等结合,可以有效进行医疗管理,不但可以提高医疗设备管理的精确度,同时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真正实现自动化管理。该系统不但保证医院管理效益,同时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起到良性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俊.基于Web和PC客户端的智慧医疗监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张磊(1992-),男,山东省日照市人。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软件。

第2篇

(一)城市关系的转变

城市是人类生活、工作的载体,其核心内容是人。传统城市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对立与分离的。智慧城市打破了这种关系,在信息技术渗透下从智能化向智能思维化过渡,以虚拟化形式进入到人类日常生活工作中,使主客体关系从“单一性”转变成为“多元性”。智慧城市中主客体以虚拟形式存在于信息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人性化服务,实现实时互动。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打破了传统主客体与“沉浸性”、“依寓性”、“一体性”的关系。在智慧城市中每一个人或每一项城市设施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附着特定的智能特征。在这种智能化特征的引领下,人与城市设施之间逐渐融为一体,同时使城市不再是被动改造对象,而是具备反馈、调节、智能反应、感知等人工智能性质,实现虚拟世界主客体互动关系,改变人类的活动模式。

(二)城市构建的提升

智慧城市有着明显的人工生命化追求痕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可分为感知层、神经层、智慧层。感知层处于智慧系统终端,是城市感觉器官,通过感觉设备实现城市感知。神经层是智慧城市传输网络由物联网、互联网组成。智慧层是智慧城市大脑,实现数据分析、处理的最终决策。不同城市在其特定环境与资源因素下会选择某一种或多种模式组合方式完成智慧城市建设。从建设目标来看可分为民生建设模式、城市功能建设模式;从建设动力来看可分为投资拉动型建设模式、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从建设过程来看可分为由下而上模式和由上而下模式;从建设方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重点突破模式、全面推进模式;从资源配置来看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从建设先导性来看可分为产业先导型、技术先导型。

(三)城市功能的升级

第一,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加入了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城市建设后,固有城市物理空间开始变化,城市传统物理空间模式转变为全新的信息空间模式;第二,城市空间发展成为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交互依存的复合体;第三,信息虚拟化空间与城市物理空间通过网络实现压缩和重叠,城市生活逐渐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完成城市对地域性超越;第四,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出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实现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第五,城市公共服务方式由传统物理模式向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技术型服务模式转变。

二、亚洲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相对较晚,加之建设初期没有统一规划,缺乏核心技术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所以研究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定位和策略对我国建设发展智慧城市很有必要。

(一)日本智慧城市建设概况

1.国家计划与建设现状

日本是亚洲建设智慧城市较早的国家之一,其智慧城市建设既是对建设未来先进舒适城市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又是在新形势下解决环境与能源等问题,提出的一种新方法。2001年,日本实施e-japan战略,主要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的研发,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4年,日本实施u-japan战略,通过创造新商业模式及新服务,开发区域咨询平台,强化电子政务服务,以及建立促进用户使用网络的软条件,为日本创造了良好的上网条件。2009年,日本实施i-japan战略,主要是3大领域(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医疗保健、教育人才)建设,其目的在于构建人性化、智能化的城市,将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革新,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日本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实现三级跳,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的建设中,从而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日本智慧城市主要采用完全由运营商独立投资建网模式进行建设,政府干预较少,仅提供有限的基础设施或政策支持,主要由运营商负责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以此充分调动运营商的积极性。日本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主要扮演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2.特点浅析

一是制定通信建设、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城市发展战略,确立智慧城市建设核心地位,为智慧城市基础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明确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政府以协调者、推动者的身份,支持和鼓励企业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并强调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和经济优势。三是采用“样本试点到全面推广”发展模式,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偏离方向的问题。四是强调“民生重点”核心建设思想,重视市民参与,以及市民利益最大化方针,保障了智慧城市建设民愿支持的力度。

(二)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概况

1.国家计划及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就意识到了国家未来发展竞争劣势。为此,新加坡政府开始寻找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点,最终将国家未来发展点确定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并制定了一系列长远规划,开始了长达30年的“智慧国家”建设。新加坡智慧国家建设共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1992年“IT200-智慧岛计划”、2000年“信息通信21世纪计划”、2006年“智慧国家2015计划”、2014年“智慧国家2025计划”。其智慧城市主要依托“智慧国家2015计划”,其中有四个关键内容: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建设超高速且具有普适性的有线和无线两种宽带网络;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开发精通资讯通信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人力资源;开拓主要经济领域、政府和社会的产业改造。

2.特点浅析

一是前瞻性与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是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取得目前成就的关键因素,宏观政策面的指导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构建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智慧国家建设的顺利实施。三是经济支持保障了智慧国家系列计划的顺利实施。四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实现全国信息化消除了数字鸿沟。五是增强通信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力度,保障智慧城市建设人才需求。

(三)韩国智慧城市建设概况

1.国家计划及发展现状

早在2004年,韩国政府就推出了u-Korea战略,加快韩国信息化进程,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智能技术刺激可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在u-Korea战略中,u-City是一个重要单元。它以市民为中心,将环境与技术集成,从而组建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韩国u-City建设已涉及22个城市,包括首尔、釜山、仁川等重要职能城市。韩国的u-City包含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New City+ubiquitous,即新城市建设,主要针对新城市进行智慧化建设;另一种是Old City+ubiquitous,主要针对既有城市的特征,加入各项智慧应用元素与应用。

2.特点浅析

一是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以先进的数据技术为基础整合资源,发挥既有的IT产业优势;二是以人为本,从国民角度出发,根据民众生活需求,侧重规划城市发展线路;三是积极建设多样数据分析库,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四是扩大电子政府影响力,推进政府组织间交流。

(四)亚洲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与特点

从宏观类型上看,亚洲智慧城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日本为主的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目标的智慧城市;第二类是以韩国等国家以中央层面信息化战略为依托,在城市中重点部署智慧的城市应用,解决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类是新加坡这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除了智慧应用外,还以信息基础设施、产业、人才发展为重点。从智慧城市建设类型上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城市型智慧城市,例如“智慧东京”、“智慧首尔”。该类型是亚洲智慧城市的常见类型,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二是泛城市型智慧城市,例如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韩国的“智慧松岛”。该种类型较少,但具有代表意义;三是城市区域型智慧城市,例如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市中心智慧建设”等;四是国家型智慧城市建设,例如新加坡的“智慧国家”、日本的“i-japan”,该类型对建设背景有一定要求。从运营模式看可分为五类:一是政府投资建设维护。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拥有较强的自,多用于非营利、公益性公共服务或市政服务;二是政府投资、运营商委托运营,是政府与企业协作关系的一种模式;三是政府与运营商共同投资,借助运营商信息、网络等产品和技术优势,在减少政府投资的同时促进企业发展;四是由政府牵头、运营商投资建设与运营,这种模式多用于营利性部分的建设与运营;五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运营商独立投资建设并运营。这种模式完全体现了市场发展规律,政府不承担投资与风险。

三、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北京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决策中心,更是我国对外展示国际化大都市风采的窗口,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水平。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北京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产业结构、卫生安全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渐渐凸显,“数字北京”已无法满足北京的发展需求,因此急需转变城市发展方向。

(一)北京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

智慧城市建设意义不仅仅体现在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善城市环境等,还可以帮助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使城市发展更趋于科学、合理,实现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促进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是北京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智慧北京建设的核心与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化产业等,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同时会产生强大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促进各行发展创新,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衍生新的产业形态,进而保证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是北京产业结构的“转换器”

在智慧北京建设中,智慧技术运用将改变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转换器”。智慧北京建设将使大量智慧技术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不仅会提升城市自身的创新能力,更能增加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从而带动产业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将再次推动城市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3.“智慧城市”更符合“十”城市建设理念,是北京发展的“助推器”

智慧北京建设更符合“十”城市建设号召理念,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助推器”。智慧北京建设是以数字北京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应用的城市建设。智慧技术应用不仅会带动经济增长,更会促进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有利于重新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而形成符合“十”城市建设号召理念的绿色生产与生态发展有利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经济与科技互相促进方式,为北京市未来发展助力。

(二)智慧北京建设现状

1.政策方面

2012年,国家《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从政策上明确了智慧北京建设的方向。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及北京市不断推出智慧北京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智慧北京建设,从政策层面鼓励北京引进重大项目,支持企业投资并参与智慧北京建设。

2.技术方面

2012年3月,北京市召开“智慧北京”动员和工作会议,并正式对外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标志着智慧北京建设全面进行。政府针对“智慧北京”明确了三项基本特征:宽带泛在基础设施、智能融合和信息应用、创新可持续发展环境,以及行动计划。截止到目前,智慧北京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宽带城市与无线城市建设方面,2012年底实现了20M有线宽带全覆盖,2015年初3G+WLAN基本实现全面覆盖,4G无线网络覆盖建设同时启动。目前已实现WLAN接入点10.5万个,3G基站2.2万个,7个重点区域为市民提供3年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在政务物联网建设方面,四环内超过95%的范围实现了政务物联专网覆盖,四环以外根据需求实现了区域覆盖,远郊区县实现了行政中心区覆盖。2014年底,北京市建立了完善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在统筹管理、信息共享、智慧服务、综合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支撑。建立政务云服务体系。按照“市区两级、覆盖全市;物理分散、逻辑衔接”的框架,构建“1+N+16”政务云体系结构。

四、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北京”建设的启示

综合智慧北京发展现状以及亚洲智慧城市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速智慧北京的建设步伐:第一,宏观政策领域:将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纳入到法律法规及行动标准中,以法律手段保障建设计划。加强资金统筹,引导多方参与智慧北京建设,积极吸纳企业参与,合理利用企业的技术与市场资源优势,推广智慧北京品牌,形成智慧产业与智慧企业对接,通过智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引导社会、企业、政府与工程技术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建立信息共享与科研联合机制。第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全市统一的传感终端网络、政务物联数据网、无线宽带专网及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完善高速信息网络,实现“无线城市”建设蓝图,构建全覆盖的高速无线网络;积极争取电商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资源支持,自主研发并推广带有智慧北京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

第3篇

据悉,《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的通信业发展。

凝聚起来的优势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期末,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智慧城市群,初步实现“网络无处不在,信息普惠全民”。另外,到“十二五”期末,三网融合业务全面展开,IPTV用户、手机电视用户分别达到800万户和4000万户;率先完成基于IPv6的骨干网、城域网网络改造和技术升级,政府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全面支持IPv6,率先向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通信产业的发展为《规划》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领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其中,上海市和南京市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上海市、南京市和杭州市成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无锡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上海市、南京市和杭州市率先组织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上海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并全面开展各项智慧工程项目,江苏省成为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浙江省云计算服务平台正式启动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新形态快速发展,各类互联网应用迅速扩展,为推动通信业创新发展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同时,长三角地区具备区域合作优势。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通信业建立和完善了联席会议等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共享核心基础数据资源库,建成了企业信用和商务信息等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

而在长三角区域范围中,上海市作为龙头城市拥有在通信领域和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双向优势。但若按照《规划》中所述的实现区域化的通信发展目标,特别是通信服务一体化的目标,将不得不面对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工作协同等诸多问题。上海市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陆小敏在解读《规划》时表示,形成区域性通信枢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中心城市群的通讯水平,城市问的资源共享后,还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感受,而这一过程中,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十分关键。一方面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还要想办法打破城市边界。按照《规划》,未来长三角的通信规划将呈现出向城市地图那样清晰明确的“通信线路”图。

智慧的群体

《规划》中,除了对16座城市在通信产业即将实现的目标给予明确指向,同时为了兼顾城市群的综合发展,巩固智慧城市建设成绩,还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群的发展方向。《规定》的主要任务包括:推进信息网络演进升级,增强基础设施综合实力。加快建设覆盖区域、辐射周边、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探索发展多种模式的光纤宽带接入,加快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和农村光纤进乡入村,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通信枢纽和骨干网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通信枢纽及长途干线网建设,优化调整覆盖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通信网络结构。综合应用已有的国际陆海光缆系统、路由以及互联网交换中心,大力提升国际、国内、区域通信能力水平。

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已有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依托长三角地区自身的产业优势,支持创新业务率先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信息服务新型业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着力突破传感器、物联网关键技术,加快推进通信网和传感网络以及物联网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物联网在经济运行、基础设施和公共管理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应用示范。

具体项目包括:宽带长三角工程;云计算示范工程;互联网应用工程;感知长三角工程;三网融合推进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应急通信工程。

其中,云计算示范工程要求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建设云计算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开展分布式计算、海量存储和计算虚拟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动建立云计算联盟、标准和实验室,构建云计算服务产业体系。组织云计算服务示范,加快云计算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等重点领域和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灯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

感知长三角工程主要是以长三角地区为产业核心区,加快推进国家和各省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上海市、南京市、江苏市、杭州市、宁波市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型现代城市群。建设物联网产业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物联网数据管控中心、物联网信息获取网络平台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在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电力、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

第4篇

由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贸促会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于6月8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成果展在2号馆正式亮相,120多家中关村企业集体展示5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其中70%以上的企业、产品是首次在科博会上展出。

本次中关村创新创业成果展围绕“促进前沿科技创新发展,助力全国科创中心建设”主题,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总体目标,集中展示中关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硬件、颠覆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领域一批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项目与若干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突出体现中关村在培育原创前沿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的优势和成效,大力宣传示范区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制高点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和新突破,彰显示范区在承载和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次展区整体规划分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汇生活、绿色环保、智慧医疗、创业生态等6个展区。展区面积3200平米,采用整体特装方式统一布展。精心的展陈设计,为观众开启一次智慧之旅,亲身体验科技之光的魅力。

人工智能:开启未来科技,展现广阔发展潜力

人工智能技术是本届科博会的一大亮点。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娱乐、教育、医疗、旅游、建筑、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中国虚拟现实产业的大幕已经拉开,从概念到F实,再到产业链、生态圈的逐渐完善,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速度超乎想像。在这个过程当中,来自中国本土的虚拟现实品牌们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届科博会上,这些新生力量,也纷纷登场,集中亮相。蚁视二代VR头盔,采用OLED双屏设计,全球首创瞳距自适应技术,配置了全球独一无二的inside-out单目红外感知系统,可精准计算出头盔佩戴者的水平空间位置和垂直高度,可实现大范围无限扩展的精确位置追踪。布丁豆豆智能器人,借助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以适龄的形式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的认知。同时,基于自主研发的R-KIDS系统,机器人还可以通过轻松有趣的回答问题。本次科博会中关村展区,像布丁豆豆这样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还有很多,如天云大数据、墨迹风云、金楼世纪、卓华信息、利亚德、云之声、能量魔方、达闼科技、枭龙科技、智能管家、智慧云等。

智能制造:助推产业升级,集聚新型产业模式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此次智能制造展区将以智造大街创新生态圈为代表,展示以高端装备制造、3D打印、无人机等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和企业展开。目前已经有包括芯视界、航科精机、软体机器人、中航鹰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知名企业将参展。巧客食品3D打印机是北京北科光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为国内首家用固态巧克力为耗材,能打出精细度0.6毫米的作品,是目前市面上最经济实惠且易于操作的专业级食品3D打印机。Hover Camera是零零无限自主设计研发的跟拍无人机品牌,小黑侠跟拍无人机,它嵌入了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高度智能、自动跟随,它特有的全封闭式旋翼结构,超轻超耐用的碳纤维外壳,让它可以安全实现指尖放飞、空中摘取、近身飞行。

智汇生活:共建宜居城市,迈入智慧生活时代

随着分享经济的崛起,中关村涌现出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生活服务企业。智汇生活展区以模拟家居生活场景为主,重点展示了一批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消费互联网模式创新产品及技术。如:智能家居、智能安防、节能环保以及高端医疗等产业领域的最新应用,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科技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保护提升带来的巨大变化。目前,中关村在“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上促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多方战略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利于改良传统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通过前沿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了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环境等新兴业态。其中,地平线研发的ADAS系统可实现在高速公路和市区道路场景下,同时对行人、车辆、车道线及可行驶区域的实时检测和识别,筛选出可行使的无障碍安全区域。该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对硬件平台计算资源的需求,采用了基于理性决策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结构模块化和具备高度可扩展性的模型,实现了透明可追溯的解决方案。中食净化自主创新的水触媒食品净化技术,无需任何化学添加,仅用水作为原材料,即可高效安全净化生鲜食材上农药、激素、抗生素、微生物等污染残留,为企事业单位、农产品加工、家庭提供了全新食品安全解决方案。

绿色环保:共享碧水蓝天,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本展区推出了一批在大气治理、垃圾资源化处理、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监测、生态修复、高效节能等领域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如:绿能嘉业、弘大科技、碳世纪、中晶环境、中科纳清等,这些企业以绿色城市、生态家园为模拟场景,集中展示了石墨烯技术、物联网大气监测、污染物排放检测、机动车尾气云监测、水务物联网、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机动车排放云检测、湿烟气监测解决方案、工业能量系统优化、能源替代应用、能耗监测与数据分析等新技术。ECOBAO生态空气净化器,让你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具备强力净化杀菌功能、杀菌率达到98%,高效去除PM2.5功能,产品采用自主研发的水幕电极技术,无需更换和清洗滤网,机器会自动清洗核心吸附部件,循环使用,极低使用成本,安全便捷享受健康新空气。北京安宇通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从事污水处理及配套技术服务为主的综合型高新技术企业,采用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在水和环境工程领域提供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托管运营及相应技术工艺和成套设备一体化优质服务。

智慧医疗:护航健康人生,打造健康服务理念

时代的高速发展促使人们渴望健康回归。在本届科博会中关村智慧医疗展区,以社区健康小屋为模拟场景,重点展示了一批在生物和新兴健康服务领域里具有智能化、小型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北京易飞华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脑科学研发及临床转化应用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依托20万脑电临床大数据及脑电波专利算法,在医疗领域研发出可穿戴式脑状态监护仪核心产品。脑状态监护仪以智能传感器技术为基础,以云计算为依托,在空间和时间上无限拓展脑状态监测的应用范围,助力于医疗行为的各个环节:早期筛查、疾病诊断、临床监护、疗效评价、康复训练以及随诊评价。阿迈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发了3D多轴曲面支架打印技术,该技术采用独特的三维快速精确成形技术来制备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其特点为一步法快速成型、不需要制备管材,材料利用率高、可以制备各种复杂结构的支架。

第5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R857.3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智慧城市是在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整合城市各种数据和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构建为政府、企业、市民服务的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有效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最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据相关统计,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就达到52.57%,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增长至到65%。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智慧城市的建设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中长期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许多领域迫切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找到解决思路。但纵观全球,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新马等的智慧城市建设都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我国,“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由于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不健全,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也处在探索的状态。在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责的明晰,城市智慧建设考核指标的明确,建设效果及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住建部最新数据称,到2013年8月我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达193个。据“中国智能建筑峰会”称,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会有600至800个城市成为智慧城市。从投资规模来看,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在研究机构看来,“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规模有望超万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表示,尽管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最先由西方国家提出,但近年来我国大批城市上马智慧城市项目的热情让人始料不及。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有可能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三 智慧城市与信息技术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既适用于政务应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这使得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支撑。智慧城市是以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作为将先进技术全面融入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有效手段。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上海召开的“2012全球城市信息化论坛”上表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选择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未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3G/4G宽带通信和智慧城市等各种新兴技术,将完全改变各种应用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应用深化,城市发展将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将是全面的战略挑战。为了支撑智慧城市运行更加顺畅,建设更加集约,智慧城市使用产品将融合多种科技。硬件和软件融合,制造和服务融合,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信息产业内不同领域间融合。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智能。通过环境、水位、照明、城市管网、移动支付、个人健康、无线城市门户感知、智能交通的交互感知等,使得我们对空间概念更为广泛。这才能让智慧城市真正达到天地人全部一体化的共享和融合发展,这样智慧城市才能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

云计算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李伯虎院士看来,云计算真正落地的重要载体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这也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其本质就是把云计算和城市各领域运行管理深度融合,实现政务云、民生云、环境云、产业云、技术云。对政府用户而言,云计算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节约信息化成本,还能够帮助其实现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转型;对企业而言能够利用云计算整合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实现对已有IT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融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应用包括休闲娱乐、工具、多媒体、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4G通信)和NFC(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开展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政务、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移动社交、移动电子阅读、移动定位服务、手机搜索、手机内容共享服务、智慧教育等提供了实时服务、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空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技术,融合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智慧城市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等。与增强现实虚拟技术相结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由于用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因此在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实现交互方式也就显得更加自然。

大数据遍布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等,都将实现智慧化、智能化,大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引擎。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结合智慧城市对信息的需求,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脚点集中在为其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未来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已经被勾勒出来。

第6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智慧让生活更幸福。如今,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2013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划定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被视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纪元和风向标。此外,三大网络运营商也已经与300多个地方政府达成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有关上市公司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这一建设浪潮之中。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进和庞大的资金投入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吸引着人们去探究智慧城市所蕴藏的“魔力”。

提高城镇化质量 治疗“城市病”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加上我国特有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大量人口聚集在黑河一一腾冲线以东。这就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

这些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而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和实践如何创新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手段,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塑造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来妥善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匮乏越来越严重,这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农民将要脱离土地进入城镇,这给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过去的发展方式,那么很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灾难,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化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因此,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它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信息应用,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可以说,建设智慧城市是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治疗“城市病”的必然选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中国在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应已明显下降,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迫切的课题之一。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赛迪集团城市信息化咨询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作为最终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理念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应该具备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幸福现代、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五个方面。

聚集新兴产业 转变发展方式

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引发大家广泛关注的原因。”他分析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长期来看,许多重点领域在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将持续高速增长,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安防、智慧环保、智慧建筑、智慧应用等。以软件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所以集成厂商、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高端服务器、存储、终端生产商、数据中心服务企业、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安全和管理类企业都可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获益。

由于智慧城市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技术及装备来实现的,其整体建设将是多种最新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能促进产业链升级,为一大批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提供“用武之地”。

目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武汉等多个省市已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并希望通过创建智慧城市,带动物联网、软件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经济。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数量超过300个,预计前期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安信国际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加上后期各种数据中心、分析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投资,市场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

第7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技术基础;创新技术;IPV6;云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82-02

文化物质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伴随着城市而逐渐演变的,而城市大发展的动力慢慢变成智慧的成果,就是大众人民可以不间断的享受创新技术带来的服务与产品,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各个政府的大力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将呈现在民众的面前,所谓智慧城市是指根据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根据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泛在互联网和信息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功能、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校、绿色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实现的是城市系统的优化升级,使城市各系统根完善、更智能、更协调、更发达,使城市中的人和物更智慧、更和谐,使城市中的人生活更幸福。

1 智慧城市三大技术基础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技术创新、民众意识、政府管理等各方面共同作用,而其中技术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石。“信息”是智慧的核心,因此“信息技术”是支撑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

1.1 通信技术广泛化让智慧城市拥有了神经系统

一个人要将看见的、听见的、触摸到的各种信息传递到大脑,需要有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拥有这样的神经系统,是实现智慧的最根本要求。泛在的通信网络就像城市的神经系统,只有有了它,信息才有可能通达。

1.2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智慧的能力贴近普通民众

在有互联网技术以前,信息处理只是聚集在少数专用机房里的大型计算机设备的事情,和普通的民众关系不大。虽然信息可以传递,但信息传递的范围有很大限制,远不能到达城市的末梢。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普通民众都能够随意获取和产生信息,智慧的能力只有真正贴近了普通民众,智慧的城市才有可能实现。

1.3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让智慧的能力扩展到物

从技术层面来看,“智慧城市”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城市信息体系,其智慧能力的差别来自于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别,智慧的城市不仅需要更多的人能够随时获取和产生信息,城市里的各项基础设施也需要能够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动态监管。从技术角度来看,就是各种各样的设备需要具备独立运算和联网的能力,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成为可能,因此嵌入式技术是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之一,它使得智慧的能力从人扩展到物品。

2 智慧城市的应用局限性与技术瓶颈

2.1 智慧城市应用局限性

目前的智慧城市应用大多是一些处理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的简单场景,简单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模式虽然有一定的领域,但碰到一些复杂的领域就无法应对了。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复杂的情况,需要不同类型节点协同进行智能计算的应用领域。而且这些简单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只能简单的局限于对数据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均不高的领域,万一出现数据被盗用、篡改等情况,也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对于一些数据错误、丢失、延时,将会造成重大损失的领域,如:医疗手术控制、火车交通控制、大型机械设备运转控制等,由于拘束的限制,这样的领域物联网都还没有触及。目前智慧城市典型应用中,设备一般在较为适宜的环境下工作,而现实环境中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应用要求设备工作在相当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操作,甚至有些特殊行业的设备可能面临极端高温和低温、瞬间温度剧变等极端恶劣环境,而目前我们的传感器技术尚无法达到这点。我国目前智慧城市应用已初见规模,但是最多也不过数千个节点共同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数万、数十万、数百万海量节点规模,伴随着节点规模的增加,节点、网络的接入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要求将呈指数级增加,故对节点组网速度、节点管理、协议高效性、数据并发等技术特点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2 智慧城市技术瓶颈

以上分析的智慧城市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技术瓶颈所引起的。解决技术瓶颈、才能打破局限,扩展需求,将使智慧城市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主要存在四方面的技术瓶颈。其一,传感器技术瓶颈。如何推出更小、更强、更便宜的传感器。智慧城市发展首要是大量布置各种传感器,使这些传感器与物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物品的一部分,因此传感器不仅要微型化,而且这样微型化的节点不但要拥有相当的处理能力,还需要能耗低,然而这样小型高性能的传感器目前只能用于尖端的领域,尚无法大规模应用。其二,通信网络技术瓶颈。如何做到既大容量又高性能。智慧城市中很多的应用都将是无人干预的自动操作,其与人的通信行为有很大的不同。从规模上来看,可能要面对上千万、乃至上亿的海量节点,规模将远超过原有的通信规模。其三,平台处理技术的瓶颈。如何做好海量感知信息的处理和管理。如何及时处理海量感知信息,是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技术瓶颈,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需要综合运用云计算等技术推进平台处理技术不断发展,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归类、处理、检索需求才能打破这种局限。其四,安全性技术瓶颈。如何应对更为复杂的物联网安全问题。目前阶段,信息的安全问题其实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安全问题是智慧城市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它将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3 创新技术推动城市化进程

3.1 大力推动感知技术的发展

智慧城市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取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前提,感知技术其实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技术:传感器和无线传感网。感知技术需要不断向着高性能、低能耗、微型化、低成本方向发展,才能为实现各种智慧城市应用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扩大智慧城市应用的范围。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物理量或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的器件。无线传感网(WSN)是由部署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网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网络拓扑控制技术、多跳可靠数据交互技术、信道资源调度技术、物理层技术、协同计算与处理技术、分布式信息感知技术等。无线传感网以其智能化、低功耗、自组织的特性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通信、控制手段,是目前大范围、低成本获得传感信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中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RFID)、IEEE 802.15.4、Zigbee/Zigbee Pro技术、Z-Wave技术、Wireless-

HART技术、蓝牙技术、NFC技术。

3.2 推动网络能力增强

在当前智慧城市的初级阶段,物联网应用数量尚不大的情况下,现有网络基本可以满足物智慧城市的通信要求,但各种问题已经开始逐步显现;随着智慧城市发展的深化,物联网业务数量扩大,网络必将产生巨大压力,甚至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到现有的人与人的正常通信。因此需要对通信网络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适应和满足智慧城市通信特征的网络能力改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通信网络运维体系,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层业务特性管理、网络资源分配机制、网络性能优化机制、灵活的QoS体系、灵活的网络安全能力、移动性管理机制。其中IPv6技术与云计算机技术就是其中的主要技术,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它是IETF(Internet Engineeri-

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它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IPv6中IP地址的长度为128位,并加入了对地址自动配置的支持;IPv6的地址分配遵循聚类的原则,对IP包结构进行了简化,提升了路由转发效率;增强了对组播及流控的支持,增加了对网络层的数据加密,并对IP报文进行校验,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可以较好地满足物联网海量节点、高安全性等应用特点的需求,是物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云计算将网络上分布的计算、存储、服务构件、网络软件等资源集中起来,基于资源虚拟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它可以实现计算与存储的分布式与并行处理。云计算的主要特征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以高度可扩展的弹性方式交付服务;利用因特网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交付服务;资源虚拟化及资源的自动管理与配置;可实现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并行处理;低成本并对用户透明。

参考文献:

[1] 彭继东.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J].城市观察,2012,(2).

[2] 李忠.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思[J].建设科技,2012,(4).

第8篇

“虽然全球经济放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但是我们看到,这里依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在IBM“智慧软件”2009年策略会上,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Bete Demeke强调。

几个月前,IBM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愿景,而在此次IBM“智慧软件”2009年策略会上,IBM给国内的行业用户勾画出了一幅创新蓝图――“智慧的地球”从“智慧软件”开始。

聚焦行业

深耕区域市场

“聚焦中国行业,为行业定制; 繁荣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共成长; 深入区域市场,紧密支持客户。”Demeke在会上了“智慧软件”在2009年的三大重要策略。

据Demeke介绍,IBM将在电信、金融、流通、工业、政府五大行业中结合中国客户特点定制行业用户解决方案,并在中国推出12项行业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覆盖电信、烟草、零售、旅游与交通、银行、金融市场、汽车、电子、航空、化工与石油、政府、教育等。“行业框架”的推出无疑给合作伙伴提供了更易搭的“积木”,而IBM一直坚持不涉及行业应用开发,也使得合作伙伴更踏实、更有信心。

为配合“聚焦行业”这一市场策略,实现为行业用户度身定制的目标,IBM还在国内成立了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据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介绍,该中心隶属于IBM中国开发中心,致力于为中国市场和其他成长市场定义、开发并执行高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开发重点涉及行业,包括银行、保险、电信、制造、物流、零售、医疗和公共设施等。

IBM软件集团在2009年的第二大重要策略就是,以开放的平台建立全球范围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通过SOA支持体系帮助合作伙伴实现全面提升。“与IBM一起实现‘智慧的地球’的合作伙伴,能力可以体现在不同领域,比如说有的是做软件开发的,有的是提供服务的,还有一些是基于行业的咨询人员。”Demeke表示,“为了与合作伙伴一道去实现这一愿景,我们将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可感应可量度、互联互通,以及更加智能的技术和能力。”

此外,在2009年,IBM还将加大对中国二三级城市用户的支持力度,并计划在济南、沈阳、武汉、南京、杭州、成都分别建立6家区域软件成长中心,组建专门的团队为地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直接、更快捷的技术和销售支持。IBM软件集团还宣布将以上海为总部,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通过“IBM创新中心”扩展对独立软件开发商的支持。

合作伙伴

关注IBM新战略

合作伙伴是IBM 2009年“智慧软件”三大市场战略的核心。由于IBM的软件通过合作伙伴达到最终用户,所以IBM新战略是否能达到其预期效果,合作伙伴的作用举足轻重。

“作为IBM的长期合作伙伴,用友对IBM新的软件战略是非常关注的,因为用友与IBM在包括软件在内的多个领域有着非常深入的合作。”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用友)副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郑雨林介绍,用友和IBM已有10多年的合作经历。其合作内容不仅包括把IBM的中间件产品(如Websphere)、数据库产品集成到用友的高端产品NC中,还扩展到包括产品、市场和管理等多个层面。

“IBM的市场策略是一贯的,并不是现在才开始重视行业、开始完善生态链。近几年来,IBM一直在推面向各种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所不同的是,今年将更加重视这一工作。” 郑雨林说,“不管是对用户还是合作伙伴,此举都应该具有积极意义。”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是IBM的另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IBM作为金蝶的投资方之一,双方的合作由来已久。从2002年以来,双方在渠道、咨询服务、SaaS、SOA等多方面开展全面合作,2007年双方共同建立的SOA联合创新实验室把双方在SOA领域的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IBM 2009年软件新战略的是向合作伙伴再次表明了IBM将要重点关注行业的决心,也让各合作伙伴放心地加大对这些重点行业的重点支持。”金蝶公司助理总裁、市场部经理郝登胜说。

据郝登胜介绍,IBM在新战略中明确的重点行业和金蝶确定的重点行业有着高度的重合性,他相信双方将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浪潮软件首席技术执行官张晖也认为,IBM的市场策略是连续的,关注行业和合作伙伴是IBM的长期策略。但是,在这些熟悉的策略中,张晖还是感受到了IBM前所未有的决心。浪潮也与IBM有着10多年合作,特别是在企业级解决方案领域有着很深入的合作。

“软件的最终价值在应用,为了开发出高效率、好用的应用软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必须通力合同。对IBM来说,就必须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聆听用户的需求,加强产品的集成和整合。这是用户的需求。”

IBM ISS保护“智慧的地球”安全

■ 本报记者 李响

“IBM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是可以感知的,而且互联互通的,但这也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3月11日,IBM ISS首席技术官办公室高级安全战略专家兼网络事件与安全漏洞处理项目经理Peter G. Allor访华时表示。

据Allor介绍,2006年10月IBM收购了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ISS)后,将其与自身的“企业IT安全服务产品线”进行了全面整合,现在IBM ISS作为IBM的整体安全品牌,倡导并引领着“智慧”的企业级安全防护。而所有IBM ISS的产品均建立在其X-Force研发小组负责收集、开发的最新安全信息基础上。

根据IBM今年2月公布的2008年度X-Force安全趋势与风险报告显示,2008年犯罪者利用网站攻击大众呈现出两大趋势。

首先,网站已成为企业IT安全的最薄弱环节,而企业正无意间将自己的客户置于受到网络攻击的危险境地。2008年发现的漏洞中,超过74%没有补丁。企业使用的现成应用程序充满漏洞,而他们定制的应用程序也存在大量无法修补的未知漏洞,网络应用程序成为攻击重点。

第9篇

关键词:RFID技术、物流、数字化仓储、资产管理、智慧物流箱、智慧物流园区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向射频兼容的集成电路发射电磁波,实现数据存储和采集的自动识别技术。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数据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随着物联网的发展,RFID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交通运输、烟草、电力、医疗、制造业、军事等行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目前RFID技术的应用模式与收益状况来预测,RFID技术将在物流领域掀起一轮新技术应用的,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重要的应用模式。

一、单品环节的RFID物流箱

众所周知,沃尔玛一直在全球推动RFID EPC标准,其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每个物流单元从单品到包装以及托盘的跟踪,实现供应链全程追踪、追溯与及时响应。

烟草行业基于RFID技术的整托盘出入库与RFID周转箱管理、快消品企业在供应链上采用RFID物流容器与智慧物流箱运输与配送货物、国外的托盘共用系统管理等都是基于RFID技术而开发的。这些成熟的RFID技术的应用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不同行业客户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实现了RFID标签的循环使用,提高了物流效率和信息化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可以预见,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再循环包装容器将迅速在行业内推广。

图1展示了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物流箱的物流系统的运行模式。

智慧物流箱的应用,在实现数字化仓储方面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实现货物的追踪及管理,大大提高发货效率,解决货物出入库效率低、错误率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成本、降低物流费用。

二、数字化仓储

传统的仓储管理是以提高储存效率为中心的储存型仓储管理方式,属于被动的。现代物流中,仓储系统不仅仅起到对货物进行简单的存放、保管等作用,还要对货物的种类、数量、属性、货位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得到准确的货物信息。

RFID具有识别距离远、识别速度快、自身具备信息存储能力、环境适应性强等多种优势,是进行高效仓储管理的有力工具。配合良好的仓储管理系统,RFID能够实现仓储管理的动态化,在系统中可以实时查询、管理仓储货物信息,实现仓储资源的合理调配、高效利用。

在仓储管理中,可在每件货物的固定位置上粘贴电子标签,也可以在料箱、托盘等单元化产品上安装电子标签,然后采用RFID手持终端或固定读写器对标签信息进行采集,对物品进行有效管理。

电子标签在此主要应用干产品及托盘两个环节上,首先电子标签在工厂粘贴在产品上,产品放在托盘上(托盘上已经嵌入RFID芯片),然后将托盘上的货物信息和数量通过读写设备写入到托盘上的电子标签中,并随托盘进行仓储、运输。该过程也可以在仓库或物流中心进行相应操作。

在货物进行出库、八库操作时,通过固定读写器射频覆盖到货物移动的区域,自动读取到标签内的货物信息,固定读写器通过串口将数据上传到与其相连的终端PC上,终端PC再通过网络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完成管理货物的相应操作。

采用RFID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对仓库物品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可达到以下目标:

1

实现对货物出库、入库、存储、盘点等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仓储运作效率。 2

批量对货物属性信息进行自动采集。

3

对库内的货物进行准确的定位与跟踪。 4

根据需要生成统计报表。 5

对库存进行有效管理。 6

对仓库的空间进行有效管理。 7

通过手持终端对仓库进行盘点,提高盘点的效率。

三、设备资产管理

物流生产设备作为生产资料,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备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积极主动的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确保设备资产处于高可用性状态,以提高设备生命周期内的利润率,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资产管理指的是将RFID标签粘贴于资产设备上,作为系统管理的识别依据,并且将设备核心信息及相关参数保存在RFID标签中。 采用RFID技术进行资产设备的管理可达到以下目标:

1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

2

实现关键资产使用率最大化。

3

降低设备运行与维护成本。

4

降低备件库存及备件成本。

5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

四、智慧物流园区

智慧物流园区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它管理的是整个园区的人、车、物。从物流单品到仓储,从车辆出入园区到库内货物调整,从人员考勤到工作作业,都是智慧物流园区的构成元素。

应用RFID技术可真正实现物流园区在仓库、人员、车辆管理上的现代化。

智慧物流园区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客户现场实际需求,结合仓库管理系统、人员管理、车辆管理系统,不仅可具备原有的在出入库管理、库区灵活管理、人员作业管理、人员区域动作行为管理、车辆进出/区域引导、车辆任务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优点,同时还具备仓储作业痕迹化管理、仓库作业任务分配、仓库作业指导、人员绩效管理、车辆管理、资产管理等特点。

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物流园区管理将仓储管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资产管理等相关联,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在物流园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物流资源的重复设置:如果每个企业都要设置仓库、运输车辆、信息系统、管理和作业人员,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是信息的阻隔由于各个企业不能共享有关的信息和需求,从而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速度缓慢,灵敏度不高。

三是由于库存管理水平不一,造成部分企业库存大量积压,影响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方面的应用模式本文第一部分已经做过介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智慧物流园区中采用RFID技术如何实现对车辆与人员的管理。

车辆管理可以划分为自有车辆的管理、外来车辆管理、作业车辆管理三个方面。 在管理自有运输车辆方面,给车辆发放永久的车辆管理RFID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的数据读写,完成车辆调度、任务分配、任务执行的全过程信息管理。

对于外来车辆管理,则是给车辆发放临时车辆管理RFID电子标签,并通过RFID上的数据读写,实现对其进行不同区域引导、进出物流园区门禁的信息管理。

对于作业车辆管理,借助RFID技术,裉据需要,对库内作业车辆在每个库区内的作业状态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