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法理学的作用

时间:2023-12-19 11:19:53

导语:在法理学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法理学的作用

第1篇

【摘 要】初中物理课程新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法势在必行。为了推广合作教学法,笔者在文中提出合作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有利于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完美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和素质教育的成功推行等作用,以期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 合作教学法;初中物理教学;作用;新课标

合作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组建合作小组来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目前初中物理新课改所提倡的精神不谋而合。合作教学法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法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笔者就此问题在文中展开了探讨。

一、有利于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

合作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不以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是要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与结论。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教学法就有利于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具体来讲:有利于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做大量的练习来消化和巩固知识。而在合作教学法的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其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分工与合作来发现问题,并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成了知识的自主探究者,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和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实现初中物理新课标所要求的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得到培养的目标。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课堂的操纵者转变成课堂的主导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向学生硬性的灌输知识,不求过程只求结果。而在合作教学法的模式下,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方法,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其完成教学不再是通过硬性灌输而是通过组织、点拨、指导等方式。这种注重知识获得过程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有利于实现教材角色的转变,使教材由教学的权威转变成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材是单一的,且主要是提供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而合作教学理念下的新教材具有多种版本,其内容主要是为合作学习提供依据和方法,在这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权威。

二、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完美结合

初中学生处于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阶段,但是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尚未成熟,同时在知识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又要加以引导,并且能让二者实现完美结合。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们往往把本该属于学生探究的内容变成教师独自讲授的内容,这既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性。在运用合作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选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点拨引导学生等教学行为而体现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们则通过占用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体现出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引导与帮助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构成有效的互动,从而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完美结合。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学生们只有在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对物理规律产生学习的欲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变成了苍白的说教,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在合作教学法的模式下,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会产生各种新奇的问题,教师在本着保护学生好奇性的前提下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就能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上升为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给予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如在《电磁波的海洋》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合作进行了一下两个小实验:实验一,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实验二,敲击音叉,让其震动振动。并让同学们观察和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当实验产生的现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时,许多学生都开始热烈的追问和讨论“这是为什么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一边组织学生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结论,一边从旁加以引导和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下课后同学们都问“老师,我们下节课还这样做实验吗?”。

四、有利于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和素质教育的成功推行

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使其为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目前情形却是:物理课程评价标准不太科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不利于价值标准的科学化和素质教育的成功推行,也是我们在创新方面已经和别的国家产生差距的原因。而采用和推广合作教学法能使学生掌握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能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熟悉探究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因而对合作教学法的教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所有这些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成功地转向素质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第2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中职;护理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3-0073-02

1合作学习法的来源及内涵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其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1]。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并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2]。

2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技能并重的课程,其内容涉及患者清洁、用药、饮食、排泄等日常生活护理的各个方面,是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学基础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2.1学生基础薄弱

虽然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大部分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如患者的清洁护理包括我们日常的口腔、头发等护理知识。但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大部分中职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较差,学习方法、态度不正确,积极性不高。

2.2护理教学中人文教育不足

护理本意就有照顾、看护的意思,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学生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和服务意识。中职生生理、心理年龄相对较小,不少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溺爱中成长,服务意识、交际能力薄弱,加之护理教学重专业知识轻人文教育,使得学生在临床上面对真实护理对象和护理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

2.3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层次医学院校不断尝试和探究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法仍较普遍。由于对教学方法把握不当,表面上教师对原来的教学方法做了更改,但实质上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动力不足,只是机械记忆,缺乏主动思考。

3合作学习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临床常见各种卧位”为例

3.1学生分组

首先教师根据班级具体情况,按照异质分组原则协助学生分组,所谓“异质分组”即各组组员学习能力必须兼有优、良、中、差,不能全是学习能力强或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层次的组队方式更有利于组员间的互助学习。每组可4~6人,也可6~8人,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以利于有效管理和分工合作为宜。每组还应挑选一名管理和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推进及与教师的联系。笔者授课班级为56人,因此将学生8人一组,分为7个小组,并任命了小组长。

3.2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有效进行合作。因此,初次尝试合作学习法的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知识点难易程度设定任务外,还应协助各组长根据组员学习能力分配任务。学习任务的分配应体现组员间的相互依赖性,并落实个体责任及任务要求,最好于授课前一周做好安排,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临床常见各种卧位包括卧位的概念及9种不同卧位的适用范围和安置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笔者将总任务安排如下:(1)掌握卧位的概念和要求:能说出卧位的定义,能区分主动卧位、被动卧位、被迫卧位并举例说明。(2)掌握卧位的种类要求:能正确说出各种卧位的适用范围并举例说明,能正确展示各种卧位的安置方法。(3)思考讨论:为患者安置卧位时有哪些方法可增进患者的舒适度?要求:集思广益总结出增进患者舒适度的方法,并在实操演示时体现出来;协助组长安排如下专业任务:每组8人,将能力强和能力较弱的组员两两搭配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卧位概念及两种卧位的学习,小组长所在的组负责3种卧位的学习。要求:组员两两合作,每个组员能掌握卧位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每个组员能正确解说一种卧位的适用范围及安置方法(小组长负责两种),并能和另一组员配合示范卧位的正确安置方法,在进行卧位安置演示时能举例说明增进患者舒适度的方法。

3.3课堂授课

(1)教师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提问卧位的概念和性质,鼓励各小组抢答,教师总结并给抢答成功的学生计分。(2)学生组内讨论: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临床各种卧位的组内讨论汇总,检查组员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巡查,把握各组合作学习情况并给予适时的引导。(3)教师引导学生上台进行各种卧位的展示和讲解,台下学生对上台者的表现打分,学生每讲完一种卧位,教师就给予相应的点拨指正,并给上台演示的学生打分。(4)播放临床各种卧位教学视频,通过直观对比,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重申本次课重、难点,点评各组学生表现,给予学生相应肯定,指出不足并督促改正。

4效果评价

4.1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从2010年开始尝试合作学习法,2012—2014年对所授课同年级两个班(每个班60人,共360人)分别开展合作学习法(实验组)和传统教学法(对照组),于学期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回收率100.00%,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合作学习法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特别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

4.2理论考核结果(见表2)

表2是笔者在2012—2014年3年间所授课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不难看出,实验组学生成绩优秀率和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教学效果显著。

5问题及建议

5.1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有别于传统教学,合作学习法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监控者和指导者角色,学生不再是坐等接收知识,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因此,在合作学习初始,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合作学习情况,通过观察了解各组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把握学习动态;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适时引导和建议,以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5.2任务设计精细化

合理设计任务是合作学习成功开展的前提,教师设计任务时,除考虑让学生明白“干什么”,还应让学生明白“怎么干”。每项任务之后列出相应的要求和成功标准,细化和精确每项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设定的标准应是学生能通过努力达到的,使整个学习过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在激发学生探索欲的同时又不至于打击学生积极性。

5.3多样化测评手段的应用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质量、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立足于小组成员整体知识、技能、情感的培养,且组内成员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传统的单一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反映每名学生的学习状况,且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测评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分别从整体和个体、组内和组间给予学生评价。例如,可将试卷测验、小组成员任务完成情况、小组成员课堂发言表现等作为个体成员的评价内容,组员之间的配合互助、小组总任务完成情况、组内测试等作为小组整体的评价内容。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组员对组长的评价等多方面评价相结合方式,不仅可增强组间竞争意识,还可加强小组成员团队意识,使小组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

5.4注重后期小组学习状况的总结讨论

不管时间多么紧张,教师都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每次小组学习情况,给学生时间梳理每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反思哪些地方应继续保持,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同时鼓励学生思考、表达,互相学习,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使合作学习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VermetteP.Fourfatalflaws:avoidingthecommonmistakesofnoviceusersofcooperativelearning[J].TheHighSchoolJournal,1994(3):225-260.

第3篇

一、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除作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因此,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搞一言堂,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要有灵活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多采用回答完全正确,回答的很好等这些评语,学生受到激励后,自信心增强、愿意开口、乐于开口。尤其要关爱那些中差生,专为他们设计一些较浅显、坡度很小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和回答。一旦回答正确,及时加以肯定并加大力度赞扬,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做课堂的主人。

“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段精辟的论述正是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发挥。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杜绝满堂灌现象。教师角色要转换,要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纵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互动者,要明确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和信息的处理者,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和信息的被动受体。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转到以“学”为重心上来,把以“教法”为重心转到以“学法”为重心上来,要努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教育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独特意识,宽容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生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拓展其它能力的基础。物理教学中实验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实验建立概念,得出规律,检验猜想,发现新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创新能力等。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品质,丰富情感认识,为进一步深化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以实验为引线,把物理规律贯穿其中,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多方位训练。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新型人才,物理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以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魅力

初中物理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认真设计并上好每一节物理实验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通过演示“沸水煮鱼”、“摩擦起电”、“光的色散”、“放大镜的作用”等物理现象明显、效果较好的简单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中提出疑问,产生兴趣。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去观察和体验。如:人滑倒时总是仰面朝天,而被绊倒时总是俯扑朝地;夏天,剥开冰棒纸,看到冰棒冒“白气”;晴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而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天边又是红霞满天;寒冷的冬天,早晨到学校时常会看到教室窗子玻璃内表面有一层冰花等。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生动有趣,物理世界的绚丽多彩。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观察动手的欲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环境。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做到:敏于看、勤于做、善于思。教给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全面观察法、归纳观察法、分析观察法等。注意拓宽学生实验空间、增加实验时间、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加强实验设计的训练,引导学生善于从实验中发现物理现象和探索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发现的喜悦,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将学生推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自选课题,撰写科学小论文,开展专题演讲,组织兴趣小实验等,使 学生涉足一些新领域,以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中,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有好多,大都简便易行,操作方便。如“土电话”、“纸锅烧水”、“魔术箱”、“小天平、潜望镜、指南针的制作”等。这正是让学生锻炼和体现自己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并且开展评比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如组织学生调查家庭电路的用电情况,学会如何选用保险丝,在电工师傅及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对照明电路的拆装和排除家庭电路的一般故障。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兴趣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如用弹簧和塑料小球自制“分子模型”,让学生领会分子间作用力的规律,用塑料瓶自制溢水杯,用小木棍和保险丝自制密度计,用硬纸板自制放大后的电流表电压表刻度盘等。许多简单的教具可以就地取材,结合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边做边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又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主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素质教育深刻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物理教学要大力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体现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划出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物理的知识结构。物理是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用物理语言叙述和解答物理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弄懂知识点,掌握定律、公式及其适用范围,经过反复推敲,融会贯通,由学会变成会学。其次,组织学生认真思考课后习题及想想议议,配合问题自学,学生就容易抓住重点,明确目标,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提问时教师要循序渐进,做好提问前的交代和说明,将学生引入一个求知的境界,使学生进入一个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使优生感到物理大有学头,让差生学习有信心!

例如:《浮力》一章教学,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在液体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就不受到浮力,对吗?

2、“浸没”和“浸在”是否相同?

3、“上浮”、“悬浮”、“漂浮”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第4篇

1.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和基本要素:

涵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过程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3.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环节可归纳为:

目标呈现教师精讲小组合作活动全班交流反馈与补救达标测评。

4.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小组合作形式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效果很好。

(1)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广泛,因为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建议采用讨论式。

例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可以安排两个学生的讨论活动:

活动一: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

①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②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③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④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各抒己见,又可以集百家之长,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理环境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

(2)互助式

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组内的六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同桌之间讨论学习。例如: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一节就可以经常利用互助式了,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的另一个同学翻开正讲到的《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效果相当不错。

(3)竞赛式

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非常枯燥。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以前后两张桌子六个同学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就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4)辩论式

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考试时学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重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辩论式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5.开展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2)竞争存在有时会对合作起相反的作用。

(3)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有时比教会他们学习需付出更多劳动。

(4)对组所作贡献不均,会导致新型同学关系出现。

第5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激励教学法

一、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背景

在初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激励教学法进行合理的运用,不仅是对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参与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对初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激励教学法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教育作用和教育功能呢?

二、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丰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的重要措施

就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来说,不仅是对学生综合体能素质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课程,同时更是现阶段初中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激励教学法是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中的一种,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都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扮演着课程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模仿,一旦一些运动技巧没有达到规范,教师则进行严厉的批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受到挫伤,相应的课程教育质量便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激励教学法不仅是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措施的重要改变之一,同时也是对整个教学氛围进行有效改良的重要措施之一。

2.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必要途径

就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说,他们处于比较叛逆的年龄阶段,如果教师一味采取打压或者是教师自己居于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式来开展相关教学的话,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课程教学改革相关要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初中阶段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激励教学法进行充分的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激励教学法进行有效应用的话,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爱好程度以及参与程度,同时还能有效丰富初中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手法,为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为初中阶段体育课改全面高效地进行提供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彦刚.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2(13):56-57.

第6篇

一、结合物理学史中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物理,对现在大多数动手少、生活实践少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深奥的,甚至是枯燥的学科。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生动的实例,将其适时地穿插在教学中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能使物理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光的波动性时教师可以插入这样的故事:1818年巴黎科学院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科学竞赛,题目是:(1)利用精密的试验来验证光线的衍射效应;(2)从这些实验中,用数学归纳法推导光线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菲涅耳向科学院提交了论文,他用半周期带的方法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定量地计算出圆孔、狭缝等产生的衍射场的光强分布。评奖委员会的数学家西蒙泊松用菲涅耳的波动方程推导出,当把一个小圆盘放在光路中,就会出现一件怪事:位于圆盘之后某一定距离的屏上,会在圆盘的几何阴影的中心出现亮斑,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于是西蒙泊松就宣布驳倒了菲涅耳的波动说。菲涅耳认真仔细地做了实验,结果真的观察到西蒙泊松计算出的亮斑,这充分证明了菲涅耳的波动理论。因此这个亮斑被称为“泊松亮斑”。通过这样的史实,学生不易理解的光具有波动性的问题得到了轻松的解决。再如瓦特从观察水蒸气推动壶盖到发明了蒸气机,伽利略从研究教堂里吊灯的摆动到钟表的出现。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进了对物理知识渴求的情境之中,为学生努力学习物理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律的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

识的把握和理解。

物理学习关键在于“悟”,即透过现象认识物理学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律本质。学生只有了解它们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讲深讲透。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根据哪些客观现象,由于何种研究的需要被引进物理学的,其原始意义是什么,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它又得到哪些补充和修正,这一切,只从一般教科书上难以全面了解。比如光的本性的研究,人类对光的认识也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从17世纪末期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和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的“波动说”在相互争论中得到发展。由于牛顿的地位显赫,所以微粒说是占上风的。到19世纪,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实验使波动说占主导,光的干涉、衍射、偏正等实验现象均说明光是由波动性的。到了20世纪,在电磁说达到鼎盛时期时,历史又开始转变,著名的“光电效应”现象发现,使波动说陷入困境。于是,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的观点。当然,这其中也有其他物理学家的探索和研究。到了现在,人们对光的本性认识统一到了“波粒二象性”。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但也是很有逻辑性的。有了这些知识作为背景,学生掌握光的本性时能够更加快捷,记忆更深刻。教科书往往只以一个定义出现,可能完全掩盖了它在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这容易使学生断章取义,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片面性的理解,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错失了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因为一个基本概念、规律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不可多得的良好素材。

三、利用物理学史的丰富材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克服僵化的认识和绝对论。

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想和科学创造精神。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物理学史生动的事例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了解历史上科学发现和发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突破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坚定他们进行科学创造、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理想。例如:讲力学可以引入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讲电磁感应时可以加入法拉第如何发现电磁感应的故事;讲原子物理时可以介绍汤姆生的α粒子散射实验等。也可介绍杰出科学家的至理名言,如力学之父――牛顿,从不居功自傲,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向世人说:“我不知世人是怎样看我,但是我自己看来,我只是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一会儿找到一颗特别光滑的卵石,一会儿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贝壳。就这样使自己娱乐、消遣;而与此同时,真理的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认识、被发现。”这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知难而进、愈挫愈奋、谦虚、严谨的高贵品质。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生平和伟大贡献,可以认识到学习只有专心致志、不屈不挠、长期奋斗才能见效,从而打消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另外,学生还可以学习伟人们敢于破除迷信和固守传统观念的思想,敢于探索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追根问底的怀疑精神,懂得学习中要尊重权威,虚心向前人学习正确的理论知识,但不盲从、迷信权威。

简言之,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规律,学习物理研究方法,继承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扩大知识视野,活跃科学思想,激励科学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第7篇

两个班级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总课时56学时,理论课50学时,实验课6学时。学时数、教学进度一致。其中,2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例如,教学白内障这一节时,首先讲概念,然后介绍其分类、病因,再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而3班则采取PBL教学法,分3步进行:①引入问题。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配合典型临床病例,如鼻炎、鼻窦炎、白内障等,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②学生分组预习。六七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预习教材相应的章节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仔细思考,讨论后找出问题答案;③课堂讨论、解疑和总结。由教师负责主持,由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及存在的疑难问题,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注意启发、引导,掌握讨论节奏,协调各组件的关系,并指出所讨论内容的不足;④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解疑、总结,归纳本课程重点,简单点评,再解答难点和疑点并纠正错误,提出建议。

二、评价方式

授课结束后进行测试,分理论测试和操作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评估。①理论测试。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5种题型,实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由2位教师监考,测试后试卷由同科目的另外一位教师评分;②技能考试。考试内容为展示不同的临床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随即抽取并作答。将两班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考试结束立即对实验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结果

1.考试成绩。对考试成绩分别计分,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表3。两班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1和表3),技能考试成绩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如表2和3表)。2.问卷结果。对实验班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应用PBL教学法提高了知识掌握程度,增加了对教学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均有明显提高,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如表4。

四、讨论

第8篇

一、注重专项知识点练习,突出重点,打好“双基”

例题与习题教学是数学课的主要环节,它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目标落实的程度。例题、习题既是运用知识解题的经典,也是思维训练的典范。教师讲解新知识时,可利用例习题来突出重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知识点训练。如在讲完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c,那么a2+b2=c2”。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其变式a2=c2-b2,b2=c2-a2或a=■,b=■,c=■。为巩固勾股定理,可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下习题18.1第1题)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以及补充练习:

RtABC中,AB=4,AC=3,则BC的长 。

这组练习,紧扣教学重点,为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供帮助。通过知识的初步应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点。中考试卷考查“双基”的占有一定的分值。

二、挖掘题目内涵,培养思维能力

1.“活”――灵活运用,拓宽思路,培养多向性思维。

新知识点经过单项练习得到初步强化后,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作深化性练习,通过多角度分析,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解题的灵活性。在学了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内容后,学生要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第25页探究3)如图的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 时,拱桥顶离水面2m,水面宽4m。若水面下降1m,水面宽度增加多少? (解答过程略)

2.“换”――交换原题条件和结论(或部分条件和结论),培养逆向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受正向思维的“定势”影响,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除对定义、公式、法则逆运用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课本题目的典型性,在解决原命题后,探索其逆命题是否成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导致解题方法的呆板.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题目的创新、推广,培养创造性思维 。

学生解题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引导学生推广、开拓、创新,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增强,也促进思维向创造性方向发展。通过创新,一题多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拓展答题思路,更好地深入了解一道题,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兴趣高涨,思维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利用综合性题目,揭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提高综合的解题能力

第9篇

一、多元化的学习目标

除知识目标外,经历必要的感知觉、思维、记忆及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过程是初中生完整实现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基本手段.所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的学习目标可设计如下:

1.学生经历体验与观察、分析与综合等过程,建立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的概念.

2.学生经历探究与推理、归纳与练习等过程,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3.在发现和感悟相互作用力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合作探究和确切表达的习惯,领略相互作用力的简洁与对称之美.

4.在相互作用力的仿真问题解决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笔者设计3个课堂学习任务和荐用的学法如下:

学习任务一(理解):“怎样正确建立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这个概念?”

体验:①用手指主动去按压没装笔芯的“按压式”圆珠笔;②用左手用力打右手手背;③手持一把学生用塑料软尺去平推一本桌面上的词典.

学法设计意图:体验①中用没装笔芯的按压式圆珠笔代替教材设计的铅笔,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施力效果和受力效果,又能巧妙避免笔尖可能对手指的伤害.体验②一手打另一手手背,既可避开两手互相施力嫌疑,还可产生“本来是左手想打痛右手,结果发现‘左手也很痛’”的深切感受.体验③发现本来是软尺主动推词典,结果是软尺反而先被折弯,并且巧妙地从“由人直接体验的相互作用情形”过渡到“由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情形”,便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观察:①结合教材P57图所示的内容,安排两位大力男生穿好旱冰鞋在座位间的长走道里先面对面互推,再让同学甲推同学乙的背;②让水平实验凳上固定了磁体的小车A与固定了铁块的小车B在较近距离时松手.

学法设计意图:男生的力气相对大些,而且让学生在面对面推和面对背推的比较中思辨“主动被动”和“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生动而有效.磁铁和铁块的演示实起迁移与强化作用.

分析:①电线与吊灯、纸面与橡皮之间将怎样相互作用?②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时,另一个物体也 (同时/先后)对这个物体 ,即力的作用不但是 的,而且是 的.

学法设计意图:两个事例对应着三大常见力中的弹力和摩擦力,相互作用力概念以填空的形式来定义和理解,也是从适合于大部分初中生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的设计.

举证:①利用桌面、弹簧、笔管、钩码、纸屑等器材,你可以找到几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证据?②从科技、生产、生活、体育及学习等五方面的事例中,你能找出3个可以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证据吗?

学法设计意图:传统课堂教学中,也常出现“在实验和事例中寻找证据”的环节,但从学法的角度看,课堂上应先组织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进行独立研究,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实验方法和列例,随后,还需要组织学生利用“批注”等方式提高学习水平.

学习任务二(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什么特点?”

图1研究相互作用力大小

实验:将两只弹簧测力计按图1所示的方法联结,用测力计甲去拉测力计乙时,你有什么观察?改变拉力的大小,重复实验3次,你有什么发现?再3次改变拉力的方向,你又有什么发现?

梳理上述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问题解答,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同伴交流:

归纳:①甲对乙的拉力作用在 测力计上,乙对甲的反拉力作用在 测力计上;②甲对乙拉力的大小 (>,=,

思辨:手托排球时,手和排球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弹力;地上滚动时,排球和地板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摩擦力作用;吸引的反作用是反吸引,排斥的反作用是反排斥……你能继续推想吗?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性质应该是 (相同/不同)的.

图2路面上行驶的汽车

练习:如图2所示,在①汽车的重力、②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③汽车对路面的压力、④路面对汽车的摩擦力、⑤发电机的牵引力五力中,肯定存在相互作用力关系的是 (填序号).

学法设计意图:实验时,固定一只测力计,只让另一只测力计主动去拉是为了去除互拉嫌疑.同一方向上拉数次,而且多次改变拉力方向,是为了得到普适意义的规律,以防止实验的偶然性.对于定向思维问题,归纳、思辨、练习等环节,都应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对于开放性质的问题,独立思考或操作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们利用小组交流方式“分享”同伴的智慧和经验.

学习任务三(感悟):“人类是怎样利用相互作用力规律的?”

演示:①用弹簧测力计提起一只微型电扇称出它的重力,给电扇通电,你将发现什么?②理解实验现象原因后,小组交流你的联想.

图3

活动:如图3所示,在旧光盘中央用玻璃胶倒着粘上一只中央开有小圆孔的塑料瓶盖晾干,将吹足气的中号气球开口处套上瓶盖上且平放光盘后松手放气,观察气球放气时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小组交流你的联想.

观看:教师播放水母运动的视频,小组交流你的联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