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共关系学的认识

时间:2023-12-19 11:19:53

导语:在公共关系学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关系学的认识

第1篇

向下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16—01

班主任处在学校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在学校教育以及管理工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只有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为自身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向下关系:班主任与学生关系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班主任作为与这个核心最直接的接触者和管理者,搞好与学生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在班主任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中,需要认清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是与班干部的关系;一是与普通学生的关系。班干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不断与他们交流和探讨班级问题以及工作方法,指导他们开展日常工作;另一方面要协调好班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关系,为班干部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将班级的人际关系纳入到正常有序的教学工作中来。在班主任与普通学生的关系中,全面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熟悉学生情况是作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既关心他们的日常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班主任处理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是班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平行关系:班主任与代课教师、家长及其他班主任的关系

代课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与班主任共同承担着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时刻与他们保持联系,交流问题,了解学生情况,使一些学生的偏科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在教学上,对教学进度与学习节奏进行整体把握。因此,作为班主任要与代课教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搞好班级的教学工作。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在校表现都有着影响。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重要媒介,对一个学生的全面了解离不开对学生家庭的了解,关心一个学生的发展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家庭。为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的管理以及发展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发挥成效。

班主任与其他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一种特殊的关系。说其特殊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他们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都从事班级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又由于管理不同的班级而有着不同的管理形式和体验。所以,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班主任之间要不断交流管理经验、相互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同时,班主任之间的良性、有序竞争也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

三、向上关系:班主任与校领导的关系

第2篇

在现代国家里,警察是与公众打交道最多的执法人员,警察的形象往往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中国过去曾长期处于权力本位的管制意识之下,特权观念影响深远。而今,中国已然迈入千年未有之大转型,新的时代以法治为政府运行的基本规则,权利本位意识在社会层面日益生长。当特权观念遇上公民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以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形式为公权力设定运行的轨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也有助于避免权力滥用伤害民众利益,从而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此次“条令”的颁布之前,也有各种“禁令”,如中央政法委的“四禁令”、公安部的“五禁令”,等等。地方公安部门下发的类似“禁令”就更多了。从特征上来说,“禁令”多属于因应某一时段违法违纪行为多发的态势,临时针对特定现象发出特别强调。“禁令”并不能替代法律规范本身,要做到令行禁止,还亟待规范的跟进。

大凡法律规范,无一例外地应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这三要素。行为模式即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方式。条件假设是指法规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有约束力。法律后果则是指人们在作出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行为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这三要素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以称之为“规范”。如果“禁令”缺少法律后果这一必备要素,势必导致“老虎虽威猛,奈何缺了牙”。近年来,令虽行但禁不止的情况常有所见,个中原因不能不引人深思。

第3篇

>> 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升的实效性 有效提高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浅析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分析 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探讨如何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 关于提高中职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强化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谈谈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 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 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浅议 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 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刍议 浅析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分析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分析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因此做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良好的师德、无私的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师德 师爱 自我评价 自我管理 赏识教育。

德育在学校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由于生源问题,职业学校中有不少文化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大多在中学养成了自由散漫、不认真学习、不求上进、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中职德育工作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班主任是中职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骨干力量, 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欲成才,先成人”,针对当代中职生的特点,如何使学生成人、成才,是值得教师和班主任思考的。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深深感到,要有效实施有“灵魂的教育”,就要把“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到班主任工作中,就是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引导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一、良好的师德、无私的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平日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只有不断注重自身的职业素质、品德修养的提高,真正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同时,师爱也是成功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只有真正关怀、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在生活上教师给以他们细心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以他们热心的指导、帮助,让学生在接受关怀的同时也加强师生感情的交流,这是落实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另外,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批评教育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

当代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比较强,对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及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为此,在日常管理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以便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

班主任工作辛苦复杂,千头万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呢?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新的班集体成立以后,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完善各种班级规章制度,使班主任工作切实有章可循。班规应当与校规保持一致,从班集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班规的制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学生知道并加以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学生遵守班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地与违反班规的行为作斗争。其次在制定班规的时候, 要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对好人好事,要公开地充分地加以表扬,有利于在班集体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对违反班规的行为要适当地处罚,起到警示作用,以便使这部分学生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改进。

(2)选好学生干部,培养得力助手

如前所说,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杂。同时很多班主任都有相当重的教学任务,事必躬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 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一个新的班集体建立以后,班主任往往要通过观察、了解和培养,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热爱集体,乐于为同学服务,组织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同学来担任班委干部和团支部干部。只有这样的班干部才能赢得同学的支持,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敢于和善于放手让班干部开展工作。但要把握好尺度,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班主任要牢牢把关,对于班级的日常工作,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干部去作,实行民主管理,要让学生干部既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又有权利的约束,要善于维护班干部的威信,作班干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3)进行赏识教育,作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赏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班主任常规教育的一种方式, 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班主任的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加倍关注,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并加以赏识, 充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公开地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做人的信心和勇气,并且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爱,从而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对有些不遵守纪律,但比较聪明、组织能力强的后进生要大胆的委以重任,比如,补选为班干部,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主动地找出缺点并加以改正。

除此之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总之,班主任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建立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结束语:

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除了专业知识精深,还要有广博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吸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确保工作稳步向前。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此,才能使班集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培养出同样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期人才。总之,针对新时期中职学生凸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思路,因材施教,不断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公共关系;任务引领;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48-02

高校扩招以来,“普高热”持续升温,企业改制,职工分流,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中职学校生源锐减,质量骤降。以我校为例,招收进来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在智力素质方面和非智力素质两方面都比较欠缺。智力方面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认知、记忆、思维能力较差,对授课内容难以理解,考试成绩差;在非智力方面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不足,不愿思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能抗拒内外诱因的干忧,难自觉遵守纪律,懒惰散漫、畏难、粗心等。教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难管。如果对这些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学生,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陈旧的统一的尺度去考核,是很难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这个现状急需我们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这是我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法的一个动因。

《公共关系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商贸类学生职场入门起到关键的作用,如何利用好任务引领型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掌握好这门课程,是我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有关概念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含义。“任务引领型教学”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意义。在笔者大学时参加的一次教案比赛中,大部分参赛者采用的都是“五步教学法”,即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学生操练教师总结。这种方法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引领学生参与课堂,优点是课堂节奏易于掌握,效果评价方便,但学生先学后用,参与的积极性不太高。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的自控能力都比较差,采用一贯的“五步教学法”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在公关课程中有意识的尝试提倡“做中学”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法。

任务引领型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规律,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劲头就越高。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或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满怀热情的投身于学习。为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力求使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的设计、编排很重要,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任务引领型教学的过程:

1.课前准备:分析教材设计任务

2.课堂教学:布置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独立完成任务分小组交流讨论任务完成作品交流知识归纳总结。

3.任务点评:对学生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例

(一)任务的确立。任务确定的好,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任务的制定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制定任务时,根据教学进度情况以及内容性质选择适合进行任务引领法教学的部分先尝试,比如笔者选择的是第六章交际礼仪中一般交际礼仪.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二)情景的创设。以实际情况举例,把学生思路引入到预定的任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本次课中提出假设情景――机场迎接:香港ABC公司是我国上海友传公司在欧洲市场的总,2008年9月,ABC公司的杨总经理到上海来考察生产企业,并商谈某项产品向英国出口,扩大市场份额的问题。杨总经理之前没有来过上海,友传公司只有王秘书见过杨总经理。假设你就是王秘书,你如何安排接机?

(三)任务提出,引导思路。有了情景的激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了。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老师先进行简单的分析,对总体的思路让学生有一个概念。如:教师提示:

1、去机场前应该做哪些准备

2、客人下了飞机,见到客人应该怎么做?

3、离开机场时,如何安排车上的位置?

(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部分很关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五)组内交流,合作沟通。这一阶段是在大多数学生都已完成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进行的,由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交流、分角色排练。

(六)作品展示,成果点评。这是学生最终展示自己的阶段,各小组派代表在师生面前展示自己组交流合作后的作品,由评委投票评选。

对于学生过程评价,我们制定了如下评价表:

学生过程评价表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总结

(一)“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任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任务引领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引领教学法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上仅是我们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法的一点体会。

参考文献

[1]刘芳.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Z].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纪国和,张作岭.关于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关系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5,(12).

第5篇

关键词: 学生管理 教育工作 精细化

所谓“精细”就是精密细致之意。宋朝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也就是说,对任何事情要做到精密细致,好了还要求更好。现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起源于日本的丰田汽车,他们以“精益”相号召,切实改进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流程,达到“零缺陷”、“准时化”、“零库存”的目标。再如日本的索尼、丰田,美国的戴尔等企业。我国海尔引进这一思想,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他们提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小;把每一件易事做好就不易。”我国教育引入精细化管理是近几年的事精。细化管理指精密、细致的管理,即用精心的态度实施细致的管理过程,以获取精品的结果。

一、何为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现代管理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对于辅导员来讲,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登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二、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辅导员工作的成败、得失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做到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与粗放型管理相对立的。班级工作能否精细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辅导员,有道是:有什么样的辅导员就有什么样的班级。搞粗放型管理的辅导员特点是“急急忙忙开班会,马马虎虎搞活动,糊里糊涂到毕业”。

(一)精细化管理的价值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纵观国内的优秀学校,都在细节的管理上下过很大功夫。学校靠口号和粗放管理就能打造出品牌、就能培养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正是不注意细节的毛病使很多有潜质的教师不能成为一流名师,使无数智力出众的学生和理想失之交臂,使不少硬件一流的学校不能成为一流名校。教育资源闲置浪费、课程改革裹足不前、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人浮于事相互推诿……凡此种种,无不可以在细节上找到源由。希特勒・希尔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好习惯是我们成功的基石,也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辅导员的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社会赋予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更是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这是企业管理达到的境界,学校也同样可以借鉴。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已由低质量的规模增长转向扩大优质资源总量,由粗放型的学校管理转向集约型学校经营,由只关注学生升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是个战略问题,质量也是个战略问题,一所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质量和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本精神。辅导员管理精细化,有助于学生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三、如何进行精细化的操作

创造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环境,克服大而化之、粗放型管理的旧习。《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说,西点军校的秘密在于“没有任何借口”,所体现出的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正是秉持着这一重要行为准则,西点学子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工作能力,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自信、主动、敬业,从而成为了可信赖和承担责任的人。通过学习,全体教师认识到: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能让人如意一世;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对待工作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正视现实,踏实敬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发现并肯定自己的能力。

(一)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精确管理目标――明确。

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学校制订、完善各项制度,引导教职工遵守日常工作规范,约束教职工个体工作行为,明确教职工遵守或者违反规定的奖励惩罚措施,保障学校各项措施执行的政令畅通,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严格管理过程――到位。

再好的制度也须在执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一堆废话。事实证明,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力不到位也是没有用的。对制度执行的跟踪管理不是对职工的不信任,而是基于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的需要,避免出现理解不一致导致执行结果偏差的需要,跟踪执行管理实际上就是执行的信息反馈办法,实现对制度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

(二)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1.精细校园环境管理,使校园更和谐。

校园环境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大管理,它涉及的内容有:学生一日常规,校园环境卫生,校园文明用语,宿舍、教室卫生等。这些工作,每天都要责任到人;这些管理,每天都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检查督促。辅导员千万不能忽视这些工作,往往有时由于这些看似细小的工作未做好而出大问题,影响学校全局。反之,这些工作做细了、做实了,会使校园显得更有序、更文明、更和谐。

2.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要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二是从组织上抓起,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之间和谐同步,让学校目标变为行动;三是从制度上抓起,学校规章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从问题抓起,哪儿有问题就研究到哪儿,就解决到哪儿;五是从质量上抓起,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质量观念,而且把质量观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3.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辅导员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了认同感,使学校与辅导员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辅导员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4.管理的关键在落实。

加强管理监督、过程控制。定期通报,及时反馈,奖罚分明。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奖惩定期兑现,期末总评表彰。通过落实管理责任,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

(三)凸显精细化管理的效应

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要找到与人本管理的最佳结合点,组合各种教育元素,如师生关系的调整、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发展及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包括学生来源质量与学校毕业生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师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特色的形成与社会声誉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等等。

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合理的规章制度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只会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无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致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又不是高不可攀,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可见精细化自古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农业上讲“精耕细作”,生活上讲“精打细算”,军事上讲“精兵简政”,企业管理讲究“精益求精”。现在的校园是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诸多新鲜事务层出不穷,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事无巨细”,精细化工作更要进一步完善。

学校办学育人为本,全员育人是一个终极目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应有之义。其中,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方面军,辅导员的特殊就在于和学生的直接联系,在于与学生的朝夕相处,在于对学生的耳濡目染。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青年社会化过程的延长,以及大学生生活背景、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大学生思想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高校办学资源相对不足与学生需求提高的矛盾逐渐显现,各类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只要每一位辅导员真正工作到位,把每一位学生的冷暖铭记在心,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通过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送到每一名学生的心坎,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就有了基础,教育和影响学生就有了途径,化解各种矛盾就有了信心,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就有了保障。因此,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建立高质量的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泽锋.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J].经济问题,2005,(12).

[2]朱智刚.对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3).

[3]潘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4).

[4]孟彦乔.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

第6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小学教学管理;缺陷;建议

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教育机制改革中,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特别是针对正在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教学理念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因此,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把学生个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概述

小学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是指注重“人”的需求,将人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前面,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解放人、以人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小学管理教学中不仅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的对象,而且要把师生作为管理的主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工作中来,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将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优越性最大地发挥出来,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潜能,更好地将教学管理目标和个人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二、小学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缺陷

(一)陈旧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个性的发挥

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古板,甚至陷入了僵局。传统的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学校制定的,这个管理体制是由管理原则和各种管理细则构成的,教学管理人员只需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管理体制的细则,不准有任何的逾越。这种管理体制的存在严重的束缚了教师个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判,使得教学管理体制呈现出一潭死水的僵局。而且,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是由学校领导直接制定的,因此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使得评价的结果会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教师也会为了获得较高的教学评价而按照教学管理体制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自然学生的个性的差异性也不会得到重视。由于陈旧教学管理模式的存在使得教师失去了创新的意识,甚至一些寻求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还会因此受到责罚,使得教学管理体制陷入了更加僵化的局面。

(二)过分注重学习成绩限制了学生多方位的发展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教育界愈演愈烈,然而却被家长和教师之间“唯成绩论”的气氛给打压了。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只能陷入不停的刷题刷分来提高自己的成绩,这样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严重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陷入僵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的课上和课下的行为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一旦学生的行为稍有超过教学管理体制允许的范围教师就会予以及时的制止,严重的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局面。

在“唯成绩论”的影响下,教师和家长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灌输成绩最大的思想,使得学生对音乐、美术、体育、德育等方面的副课课程失去兴趣。同时,部分教师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修课程的成绩,会直接占用这些素质教育的科目的教学时间进行文化课的讲授,制约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还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相关建议

(一)学校领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学校的领导应该逐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的内在要求。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很多领导在制定教学管理办法时只是一味的按照个人主观的意愿为标准,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多维度评判,使得制定出来的管理体制不适应于教学管理的需要。而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成绩按照管理体制的要求选取不适合自己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成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师是教学管理理念落实的关键人,他是将学校制定的管理体制落实到学生学习中的执行者,也是反映学生诉求的中间人,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确切点说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责任制和岗位津贴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上岗环境,开展教师之间的考评,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学习应该定期组织教师的职业培训,完善教师的听课制度,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做功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严格遵守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小学教学管理体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应用能够确保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教学环境,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需要。科学发展取决于科学决策。法律规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决定重大事项,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事关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它是人大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抓住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重点对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城市建设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依法认真进行审议,及时作出决议、决定,才能保证和促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法律监督的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加强法律监督,将监督的重点转移到“五统筹、五坚持”上来,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切实把科学发展纳入法治轨道。要加强司法监督,推进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深化机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司法保障。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完善有效的监督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充分发挥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促使国家机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视察调研、专题审议、执法检查等监督方式,及时督促“一府两院”更正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措施和做法,确保各项工作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轨道运行。要抓好与科学发展观有直接关联事项的监督,人大工作必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主动介入,积极工作,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克服困难,妥善处理,真正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第8篇

论文摘要: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并以价值工程在薪酬管理和人员聘用决策中的运用为例,探讨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中充实相关学科方法手段的必要及可行性,这一探讨过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实用及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新的应用性课程,由于设置时间不长尚未完成其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完整化、系统化,教材的编写缺乏具体方法论如必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结果导致本课程知识含量不足。本文以价值工程原理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薪酬管理”和“人员聘用决策”中的应用为例,提出一些具体教学做法。

一、薪酬管理、人员聘用决策与价值工程原理方法的应用

众所周之,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上世纪40年代由美国人劳伦斯·麦尔斯(L. D. Miles)创立的一种以提高产品(或劳务)的“价值”为目的的先进管理技术;在价值工程中,“价值(V)”被定义为“功能(F)”与“成本(C)”之比,其含义是指用最低成本代价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产品的必备功能。由于强调“功能分析”即缘于使用者购买“产品”是购买其内在“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的具体结构,价值工程的思想因此在工业产品技术创新和建筑产品设计方案的比较选优等领域获得广泛运用;至于价值工程从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化为一门定量化的实用管理技术,则主要在于其提出了以下两方面的应用原理要点。

第一,为了解决“功能”与“成本”量纲不同(后者为费用单位,但前者表示功用且无法定量)因而无法得出两者确切比值也就是使“价值”得以准确量化这一问题,通过先引人成本“为实现某一功能的现实成本”;功能“为依照功能重要性系数(功能重要性系数可按环比评分法和包括0一1,04评分法在内的强制评分法确定)对成本进行分摊计算得出的功能目标成本”概念,再定义“价值系数二功能目标成本/功能现实成本”,从而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可比;当可比性一旦建立起来,价值系数的作用便在于衡量按功能度量的成本结构的合理性并具体指明成本结构的改进方向,其判据是:若价值系数大于或小于1,将分别表示与相应功能对应的现实成本过低和过高,因而应分别予以提高和降低;若价值系数等于1,则表明此时功能现实成本与功能目标成本相互匹配,因而成本结构一般无须改进。

第二,为了实现不同方案的定量化分析比较,提出“方案价值指数=方案功能指数/方案成本指数”概念,并通过定义“方案功能指数”等于该方案对各项功能的满足程度与相应功能重要性系数的乘积之和再与相关各方案上述乘积之和的总和相比所得的比值、“方案成本指数”等于该方案成本与相关各方案成本之和相比所得的比值,从而给定方案价值指数的具体算法。在此种情况下,功能指数超越成本指数即成本转化为功能的程度大小便成为方案选优的基准,其判据是:取价值指数大于1且值大者对应方案为最优方案。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薪酬管理是指对员工报酬的给付标准、结构进行确定与不断调适的动态管理过程;而人员聘用决策在本质上则属于多方案选优问题,即“人力资源产品”的使用者需依据一定的可靠方法从多个备选人员中优选出能更好满足使用需要即具有更高“性价比”的特定人选。显而易见,以上两者均属前述价值工程定量化管理技术应予解决的问题范畴。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求解

(一)薪酬管理问题实例

例设:因人工工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某企业拟将某一职位的月薪水平自当前1 000夕口月调高至1 200元/月。但企业劳资管理部门认为,当前该职位工资结构按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及福利报酬工资各占40% ,40% ,20%比例分配不利于人员激励,为配合今后逐步实行的绩效工资改革,新的调资方案应进一步突出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并因此将岗位、技能与福利三者的重要程度比确定为2: 4: 1。试作答以下问题:一是就现行工资结构评价其不合理性;二是分析此次调资带来的工资结构变化。

基于前述价值工程原理方法形成的本例解法可归结如下:①为判明现行工资结构的不合理性,可按表1所示解题过程求出与工资结构成分对应的岗位、技能、福利3项功能目标成本同对应功能现实成本相比所得的价值系数,经观察可知,由于3项价值系数中的第一、第三项取值大于1而第二项小于1,因此可判断现行工资结构是不合理的,至于其改进方向则是在降低岗位和福利工资的同时增加技能工资;②如表2分析计算过程所示,此次调资带来的工资结构变化是工资总额从原来的1 000元/月调高至1 200元/月,其中技能工资从原来的每月400元增至686元,岗位、福利工资则从原来的400元和200元分别降至343元和171元,即岗位、技能、福利工资的每月增减数分别达到一57元、+ 286元和一29元。

(二)人员聘用决策问题实例

例设:某企业就某职位进行人员招聘,前来应聘的甲、乙2人月薪报价各为2 000元、3 000元。经企业人事部门设立学历、工作经验、人员个性特点、体质条件等四方面考察指标(依次用A,B,C,D表示)并按10分制评分,二人得分情况分别为:甲依次得IO分、7分、6分、8分;乙依次得8分、9分、8分、8分。若对于各项人事考察指标,企业人事部门认为根据该职位特点,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要求均应摆在首位且同等重要,而相对于体质条件,人员的个性特点条件应更为重要。问该企业应选聘哪一人员出任该职位。

本案例属价值工程多方案选优问题,其具体解法步骤可归结如下。

(1)如表3第①栏所示,定义人员4项考察指标为人力资源使用者所需“产品”的功能并确定这4项功能的功能重要性系数;

(2)如表3第②栏所示,按功能重要性系数与功能满足程度得分(即企业人事部门赋予应聘人员各项考察指标的评分)乘积并通过对乘积进一步求和确定甲、乙两人员聘用方案(下称甲、乙两方案)各自的加权总得分依次为7. 96和8. 38;

(3)确定方案功能指数。甲、乙两方案功能指数分别为7.96/(7.96 +8.38) =0.49,8.38/(7.96+8. 38)=0. 51;

(4)确定方案成本指数。甲、乙两方案成本指数分别为2 000/ (2 000 + 3 000) = 0. 4 ,3 000/ ( 2《XX)十3 000 ) 0. 6;

(5)确定方案价值指数。甲、乙两方案价值指数分别为0. 49/0.4 = 1 225 ( > 1) , 0. 51/0. 6二0. 85(

(6)根据上步计算结果,甲、乙两方案中前一方案的价值指数大于1,表明该方案“价用所值”;后一方案的价值指数小于1,表明该方案“价超所值”,因此,应取前一方案为最优方案,即企业人事部门应聘用甲出任相应职位。至此本案例分析完毕。

第9篇

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多路径的,经济环境和教育体制越是发达,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方式、价值取向等元素也会越加多元化,原因很明确,那就是信息技术是培养人在信息社会中的适应与创造能力。这种适应与创造,涉及生活、生产、学习等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合格信息公民的信息技术基本需求,还有信息创造者对信息技术的创新需要。因此,我们探讨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价值观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多元化。

过去的课程明显区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没有强调单独教授,但是仍然因为人为割裂而被曲解与诟病,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是从各自角度看待,没有从全局考虑,因此我们此处仍然借用“价值观”这个词汇,去观察、设想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面对的法律、道德、态度以及技术情感等,以及它们对技术学习与运用的价值观影响。

法律教育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包括信息社会和虚拟世界,法律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尤其是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领域,对于初学者和技术成熟者一样需要把法律观念和法律方法作为首要的学习内容。

以往的技术领域的法律教育局限性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在内容上一般局限于信息安全、软件版权等纯技术内容;二是在方式上采用法律条文罗列和反面案例分析等就事论事的说教;三是在评价上达到知道程度后无法提高。另外,随着新情况、新法律的出现,在教育上更是容易滞后或误导。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抓住法律教育的本质——“公共契约”,我们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正面宣传、反面警示,缺乏的是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契约精神?试举一个假戏真做的“庭审辩护”项目学习案例。

第一环节,法律准备:首先安排一次小论文、小调查的写作,涉及科技、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可以,强调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观点,比如,《我的校训观》、《电动车的安全改进》、《手机利弊调查》等;然后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从原创度、真实性等挑选有争议或者抄袭的作品,由另外小组进行简要的法律针对性分析,对著作权、肖像权等进行分析,或对发明权、经销权、税法等进行论证,即无论是支持方或者反对方都要找到部分法律依据。

第二环节,模拟法庭:确定几个经典案例,组成法官与陪审团、原告律师团、被告律师团和大众听证团,进行一定约定后模拟法庭辩护,通过诉讼、辩论、合议及审判等相似流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网上抄作文”、“发隐私图片”、“造假调查数据”等是有法律责任的,或者能够对“修改公共安全设施、工具(如电动车)”、“使用实名反面案例”等寻找法律依据,并且判断不同的行为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程度。这样的过程,可能涉及的法律要素不一定全面,但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第三环节,宣判与公约:因为是模拟法庭,宣判侧重在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公共的意见共识达成,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处罚的决定,可以作为对败诉方及所有人的一种意识校正。更进一步,通过公共讨论,形成班级一定的技术学习与运用的公约,如《上课合法应用手机的班级公约》、《作文网络抄袭公诉基本规定》等,达成公共契约之后大家执行,有公诉团体或者个人监督,定期通告或公诉。

组织这样一次或多次项目活动,用时较长,细节繁杂,并非一两节课可以完成,但是可以有一定的准备周期,学生经历后会对法律的核心精神有所领悟,不仅对遵守法律而且对用法律和制定法律都会有一定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契约或法律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班级制度、学习环境等。

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无论是应用“贴吧灌水”还是应用“作业神器”,大家不再以盗号、拷贝、匿名谩骂等违法行为作为骄傲,也不对法律过度敬畏,而是真切有法律的意识,运用法律去维护权益,制定法规去管理大众,认可、遵守和尊重公共契约精神是最基本的社会人属性。逐步达成法律教育目标,再有技术变化、技术法律变化都可以应对,因为不是被动学习的法律条文,而是主动去寻找法律依据、完善法律需求。

法律条文会变,公共契约精神不变。

道德养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自律意识的促进

法律与道德不相同却有关联,这一点在以往的课程中往往表述不清,致使混为一谈或者前重后轻。于是,形成只要不违法就行,自我意识强的人并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比如,公共人物在隐私权和肖像权方面是存在薄弱的地方,但是从尊重社会道德的角度思考,一方面不宜过度放大问题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能通过网络暴力对他人和自我心灵造成一种畸形认识观失去道德自律,在幸灾乐祸中忽视生命。因此,法律意识是一种遵守的公共契约,道德意识则是一种尊重社会规范的自律。法律教育不仅是从反例分析,还要寻求法律依据;道德培养更注重正面引导、养成教育,而非反面经验。

在技术价值教育中,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更多,主要是指技术的合理利用(相反的如PS造假、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或谣言,包括不加论证的科普虚假信息等)。

自律的培养靠说教是事倍功半的,甚至起反作用,这一点在未来的教育中必须要克服。试想,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思想教育,为何效果不理想?原因很简单,就是空话太多,实践太少。道德意识是言传身教,是日常行为的是非判断,是具体的而非理论的。因此,我们要进行细致的渗透教育。例如,通过动漫、绘画、摄影等技术创作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认识、描绘善良、美好和信心,通过技术在向别人表达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加强自我美育,自律养成就会水到渠成。再如,学习邮件不仅是简单的发邮件技术,而是向学校、市政等主体单位提出工作建议,在发挥民主的技术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责任感,养成关爱社会、有责任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意识,能够运用技术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而非是游离或凌驾社会,这是对自律意识的促进教育。

道德源于自律,自律促进来自主动的实现社会价值中的感受。

态度生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科学认同感的校准态度不仅是学习、求知的态度,而且是对具体技术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正说明态度是方向盘,必须时刻校准。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原因,已经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态度,在学生心理上缺乏科学认同感,在学校与社会眼中缺乏课程认同感,原因就是技术的价值显现中严重缺乏科学元素,于是缺乏科学方向,直至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是内容要变革,信息技术也是一种科学技术,里面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的创造,不能再只局限于应用,要找回“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无论编程、动漫创作,还是实验软件、系统软件,都要面向科学。编程方面,从低年级起要在创作中体验、培养如何驱动机器解决问题,而非仅在主题上深化以致与应用软件使用不加区分;动漫创作方面,要在中年级提高交互与自动化技术价值体现,以提高技术对动漫的价值;在实验方面要在各年龄发现问题,系统软件要探索机器运行实质等,不能仅仅把系统软件作为用户界面。如,用系统检测软件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研究、调整计算机内部的硬件、软件运行环境,这是超越使用手册式学习的信息技术科学角度的学习。

其次是教学方式要变革,态度来源于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认同课程、认同教师、认同科学技术的方式正是让他们自己去证明、去感受、去创造。认同感的基本需求是“真实”,这是最大的科学原则。我们教师也不要瞎吹,学了电脑多好,用了什么软件会成绩提高多快,这些非理性的商业夸张会在毁掉产品本身的同时毁坏学生的科学认同感。技术就是工具,科学就是规律,不能神化,而是要辩证应用与开发。例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学习方式,而不是统一要求看微课、用在线课程。学生在非强制下有需求了,会主动认同微课、寻找在线课程。

良好的态度来自于民主式的科学认同感,因此形成最重要的科学精神。

技术与德育整合教育的线索与方法基准权衡以上从内容和方式的角度分类对国家的法律规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个人的认识态度进行了思考,当然涉及技术的德育内容还有很多,以上仅是举例。目前,国家课程越来越提倡学科的整合教育,那将有更多有关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面对可能繁杂的德育任务,我们需要厘清属于技术教育领域的德育线索与方法,并且要有基本的准则权衡,在内容、方向和时间上有所权重。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以“科学精神”的认同感培养为根本。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我们是要运用科学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非反科学;科学技术一定会不断发展,不存在万能的科学技术。拥有科学的精神与意识,真正实践“实事求是”,一切“公共契约”、“自律”和“态度”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们需要科学地面对世界、创造未来。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方式仍然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课本的束缚,破除网络的瓶颈,把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论是物联网、创客还是微课,都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与技术运用的方式,需要借鉴这些载体与方式去实践。甚至是平凡技术的应用,比如利用信息采集技术,完整记录、拍摄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运用信息搜索、交流技术探索动植物生长中的问题与规律,形成很有成就感的认知收获,那么不用说教的一种德育的生成,就更自然、更有力量地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