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动物医学的意义

时间:2023-12-20 10:47:34

导语:在动物医学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动物医学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学 课外活动 学习积极性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以前的传统教学还是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教材展现知识的同时,设计了很多活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有实验、探究、调查、资料分析、课外实践活动。“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证明,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建立生物课外活动小组。

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生物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较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因而活动的开展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并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并逐步形成特长,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目的。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动人进行造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例如在学习“植物向光性实验”、“抨插技条生根实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发其独立思考、去努力探究实验的真谛。

2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生物活动课的教学能够突破学科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按学生的兴趣和基础,扩大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可把最新的信息 及时传递给学生;还把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了解生物学的科学和社会意义,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可见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 重要补充和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如发现性、探索性、批判性等问题研究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易于接受方式让学生去接触新事物,传递新信息,获得直接经验。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例如讲到植物的无土栽培这部分内容时,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无土栽培的概念就可以了,但是无土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土栽培与常见的有土栽培在常规上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是,课时有限,矛盾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怎么办?笔者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课外活动中去处理,既解决了课时矛盾,又有效延伸了课堂知识,同时学生也对此内容印象加深,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满足学生好奇心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动物学教学时,可开展小动物的饲养和观察、采集制作昆虫或青蛙标本等活动。另外生物学课外活动还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外活动,所采集制作的各种生物标本,可作为实验材料和直观教具,还可协助建立和管理生物实验园地、生物角及实验室。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可以充当实验教学的小助手,他们研究的材料 和成果,还可充实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有的教师讲苔藓植 物,就让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向全班介绍采集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这就可帮助大家形象地认识苔藓植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3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学生有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需要,单靠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生物学课外活动正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使其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所接触的生物界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载体,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无疑会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此外,由于课外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并以实践活动和素质教育为主,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劳动态度、纪律性以及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作风等方面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4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课题提出、方案设计、实施操作总结讨论、撰写论文等全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进行自我组织和评价,培养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亲身体验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生物与环境的科学统一;不断确立生态学观点、进化论观点,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增强德育效应。

第2篇

关键词: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32-02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以往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等以传授知识为主,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理论,忽视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以往该两种学科的三种实验课按阶段分学科进行,学科间难以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实验内容有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学时多,更缺乏自行设计、自行完成实验的科学训练。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投资的效益低,仪器更新换代困难。因此,我们对以上两种学科、不同层次的实验课进行了有机重组,建立了动物机能学实验室,得到了很好的效益。

一、改革的目的

1.创立高效率实验课教学模式,该研究的特点是将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课有重复性质的内容经过重组、融合而成为课时减少的动物机能学实验教学内容,目的是尝试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

2.场地、仪器和资金等共享优势,学时虽然减少,但是重组获得的教学场地、仪器和资金等共享的优势,使每班学生上课都拥有一倍以上的资源。学生动手机会增加了,改革了以前实验课只能多看少做的现象。

3.省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环节,节省的课时可以加强临床教学。共同的合并,较好的经典性实验的保留,而以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和实验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4.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通过以上四门课程改革带动了相关实验课的改革之外,探索性实验还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

二、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

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

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独立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三、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

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

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201308)。

第3篇

关键词:DNA疫苗;动物医学

近年来,许多畜禽病毒性传染病,已不能依靠传统疫苗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等对其进行防治,DNA疫苗的出现使得这一状况得到改善。编码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不同种类抗原基因的质粒DNA,能够引起脊椎动物如哺乳类、鸟类和鱼类等多个物种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DNA疫苗被称为继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DNA疫苗简介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编码免疫原或与免疫原相关的真核表达质粒DNA(有时也可是RNA),它可经一定途径进入动物体内,被宿主细胞摄取后转录和翻译表达出抗原蛋白,此抗原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2种免疫应答反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2 DNA疫苗的应用

(1)伪狂犬病病毒(PRV)将编码PRVgC或gD基因的质粒DNA免疫猪,能诱导保护性抗体的生成和细胞免疫的产生;将编码gB、gC、gD的多种质粒DNA混合使用,对引导免疫反应更有效(Gerdts V等,1997;Rooij E M等,1998)。

(2)猪流感病毒(HIV)Mackling等(1998)的试验结果表明,编码HIV1株的血凝素(HA)和核衣壳蛋白(NP)质粒DNA用金颗粒包裹,以基因枪轰击猪的表皮进行免疫后,HA质粒DNA能使猪产生粘膜免疫反应而对流感病毒的攻击具有抵抗力,DNA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与灭活疫苗相当。

(3)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PRRS基因片段ORF5编码的主要囊膜糖蛋白GP5是该病毒的3个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含有ORF5基因质粒DNA能诱导猪抗GP5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产生;且免疫猪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P5重组蛋白存在时能够发生转化反应,显示了GP5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产生(Pirzadeh B等,1998)。

(4)口蹄疫病毒(FMDV)将FMDV全长基因组的cDNA克隆到质粒,并去除其编码核衣壳蛋白VP1的细胞结合部位的DNA序列,构建成质粒DNA以肌肉或皮内注射,初次免疫后2~4周,可使所有的猪都产生特异的病毒中和抗体,攻毒试验中呈现部分保护作用(Ward G等,1997)。

(5)猪瘟病毒(CSFV)余兴龙等(2000)构建了CSFV主要保护性抗原E2基因4种不同的真核表达质粒。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E2基因上不同的功能区对基因疫苗的免疫应答有很大影响,有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可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且无跨膜区序列的E2基因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有跨膜区序列的强,而无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有跨膜区序列的强,而无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则不能诱导产生CFSV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家兔最少可抵抗10个最小感染剂量(MID)的猪瘟兔化弱毒苗(HCIV)的攻击;免疫猪可抵抗致死剂量的CFSV石门株强毒的攻击。

(6)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用BRSV G基因构建的DNA疫苗,以无针方式免疫小牛时比皮内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免疫反应强烈。

(7)牛疱疹病毒(BHV)用表达BHV 1 gD基因的质粒DNA疫苗免疫牛,能产生很高的中和抗体;攻毒试验后发现,免疫组比非免疫组的病毒排放量明显减少(schrijver R S等,1997)。此疫苗通过肌肉或皮内注射均可引导免疫反应的产生。但皮内注射引起的免疫反应更强(孟松树等,2000)。

(8)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表达BVDV1型主要糖蛋白E2的质粒DNA肌肉注射小牛,可产生病毒中和抗体和抗原特异的细胞增殖反应;免疫后16周进行攻毒试验,发现免疫牛能产生针对BVDV1型和2型的血清中和抗体强烈的记忆抗体反应,对牛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Cox G J等,1993)。

(9)新城疫病毒(DNV)Sakaguchi等(1996)将NDV F基因插入质粒载体,F基因的表达受巨细胞病毒早期增强子和鸡β肌动蛋白启动子控制。1周龄试验鸡肌肉内注射重组质粒后,有2/5注射线性质粒的鸡和4/5注射线性质粒与脂质体转染剂混合物的鸡产生了高水平针对F蛋白的抗体,而注射闭环状质粒的鸡不能产生抗体。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动物生物学动物行为学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动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多、范围广、发展快,但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成为动物学教学过程顺利实施和提高学生学习动物学课程兴趣的阻碍,为此,本课程组以动物的系统进化为基础,在讲解动物形态学知识的前提下适当补充动物行为学的知识,既拓宽了动物学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动物生物学》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感性认识和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动物生物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新、发展快,使该门课程教学的难度很大。同时,近几年我国高校着力进行课程改革,不断压缩传统学科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增加了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课程,使原本内容多课时少的动物生物学教学面临新问题。

当前,动物生物学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仍以形态、结构、分类等传统内容为主,而生理、行为、进化等现代动物学内容少。动物之所以能够引起公众的格外关注而且走进我们的生活,主要在于它们具有千变万化的行为,大熊猫的憨态、金丝猴的敏捷、藏羚羊的轻灵等有趣行为本身就是公众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因此,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单纯的介绍动物形态和结构的“静态”教学方式,而需要以一种“动态”的思维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真实的生活状态。

为此,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学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制作了《动物生物学》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有针对性地补充动物行为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讲授重点章节时通过提供影像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们结合学科进展和自己的科研,将诸如蚂蚁的通讯、鱼类的洄游、青蛙的鸣叫、鸟类的繁殖、灵长类的表情等有趣的行为学知识融合到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1 数字

比如,雌舞毒蛾分泌的信息素可把远在400m以外的雄蛾吸引到自己身边来。若将雌性松叶蜂关在笼中置于田间,可招来多达11000只雄性松叶蜂。

原核生物和多数原生生物是通过细胞的直接分裂而实现个体数量的增加,也有的物种通过出芽方式(如水螅)产生新的个体,为什么性和有性生活时如此普遍呢?性的产生对整个生物进化进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而导致了有性生殖的出现。大概在6.0亿年前的新元古代晚期,可能就已经出现了性的分化,从而导致有性生殖的产生。动物的求偶行为是指伴随着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所有行为表现,是动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求偶行为的表现形式极其多样,复杂的过程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种行为非常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它常常涉及一些奇特的动作。雄性滑北螈的求偶行为是很独特的,为了使求偶过程最终能够达到受精的目的,雌螈必须捡起雄螈排放在池底的精包。当两性相遇时,雄性一般会排出2、3个精包甚至更多。在雄螈求偶期间,雌螈捡拾精包的积极性是逐渐增加的。因此,其捡拾第三个精包的概率比捡拾第一个精包的概率大很多。因此,数字反映了动物行为的过程或者特点,对于准确地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具有非常客观和直接的帮助。

2 听觉

动物体结构十分精巧和复杂,其形态、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这是理解动物生物学知识和原理,发挥动物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基础课程作用的关键所在。比如两栖类动物,根据鸣囊的数量有单鸣囊和双鸣囊之分。因此,鸣叫便成了一种发挥重要通讯功能的方式。

蛙类在繁殖季节发出各种鸣叫,进行种内通讯。一般都是雄蛙发出鸣叫,雌蛙根据鸣声判断雄蛙的优异程度。部分种类的雌蛙也能发出鸣叫。崔建国等的研究发现,峨眉弹琴蛙在时,雄性从背部抱住雌性并做前后摩擦运动,以刺激雌蛙排卵。一旦雄蛙停止运动,雌蛙立即发出刺激鸣叫直到雄蛙重新摩擦运动。有趣的是,如果研究者用手阻止雄蛙的运动,雌蛙就一直鸣叫。除此之外,在野外和室内回放这种刺激鸣叫还导致雄性间的竞争甚至打斗行为。繁殖期的雄性弹琴蛙在池塘边缘打洞筑巢,并将洞口用落叶覆盖作为“婚房”。雄蛙在洞内鸣叫吸引雌蛙前来产卵。最有意思的是,当雌蛙来到“婚房”附近,雌雄互相无法看见,这时雌蛙发出刺激鸣叫。雄蛙听到后就会出洞迎接雌蛙,一起返回“婚房”共度良宵。 转贴于

3 视觉

视觉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极其中的通讯方式。我们在解释眼球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也适当补充关于视觉的行为学实例。

视觉信号具有一定的作用距离,它有确定的方向性并可被光感受器感受。常见的例子有,雄性三刺鱼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小块红色物体,由于红色是雄三刺鱼的标志色。在繁殖季节,雄性孔雀冒着生命危险张开色彩美丽又硕大无比的尾羽以吸引雌性与之等等,这些内容的补充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其对“动物结构适应于其机能”的理解,把各类群动物执行相应功能的形态结构以系统比较的方式加以说明,从进化的角度比较不同动物相应的器官结构,阐明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统一,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和融会贯通做了良好的铺垫。

4 化学通讯

近年来,大量新理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学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在动物界,化学通讯是非常普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讯方式。动物的很多分泌物是针对同种个体或其他物种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近日在线发表中科院动物所肖永红等从北京幽灵蛛首次鉴定出首个雄性蜘蛛信息素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Z)-9-二十三烯是北京幽灵蛛的求偶期雄蛛特有的化合物成分,能够刺激成熟雌蛛步足跗节的化学感受器产生电位反应。行为试验结果显示该物质对期雌蛛没有吸引性,不会激发期雌蛛的捕猎行为,但暴露于该物质环境的雌成蛛与对照组相比更易于与寻偶雄蛛,其配对雄蛛的求偶时间显著缩短。信息素通讯很可能对生活于黑暗环境中的洞穴蜘蛛的生殖行为有及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并通过种间特有的信息素保证种间生殖隔离,信息素的分化也可能是蜘蛛物种分化与物种形成的机制之一。

近年来,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动物生物学的另一方面,即只有与人类生产或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才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也才能使该课程为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我们在主要描述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等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扩充动物行为学的内容,增加了动物生物学的知识点,提高动物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动态知识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07-02

一、动态知识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内涵

1.动态知识观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对于知识的学习是“静止”的,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各个方面的因素的紧密结合,进而不能实现生物课堂的优质和高效。而动态的知识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被学生主动吸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得以充分的彰显出来,学生的个性塑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得以最大化的学习,能让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学到真正的东西。

2.动态知识观让知识的学习更加开放:动态的生物学习,成功的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局限,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动态学习的过程显得尤为开放。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必然要求。在动态的生物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更加多样。无论是对生物问题的探究,还是对实际生物问题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这是动态知识观的终极意义。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树立动态知识观的必要性

1.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试教育下的生物学习,最欠缺的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由于分数的限制,使得很多的学生都着重在做题和记诵知识,很难将这种学习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高中的生物学习并没有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发挥空间,而动态知识观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欠缺。动态知识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使得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水平都能够有迅猛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充分地融入了动态的知识观,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提高。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态知识观从本质上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因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知识学习都是动态的,它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教育,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态知识观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对生物知识的本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动态知识观在课堂上的实际意义所在。

三、动态知识观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应用

1.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动态生物学的观点在生物课堂上高效地运用,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实行素质教育。生物是一门注重实践应用的学科,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对实验的学习。每章的课程中都会有相应的实验教学课,老师应积极地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做到实验步骤的精准化,无论是实际的操作还是理论上的指导,都应该做到没有遗漏,每个步骤和每个知识点,都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做到细致入微,对生物的本质探究得更为准确,只有将实验探究成功的做好,才能够保证在生物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老师讲课的思路,并顺着这种思路开展课堂的学习,这样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这同时也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其内容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它的学习思路却是固定不变的,掌握了学习的思路是成功的关键。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生物作为一门探究性的学科,起码的质疑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生物的实验性更是对质疑的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耐心地对其进行讲解,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还要积极地提倡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探究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同时还要善于比较不同的探究方法之间的异同和利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富有理性精神,具备最起码的学科素质,让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尽快地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且能够积极的寻找方法对自己的疑问进行合理的解释,最终不合理的质疑,这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思路,也是对生物学习的深化和升华。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在高中的生物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加上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科,如果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很难高效地将这门课程学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展开必要的互动,打破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习惯,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个过程中是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关键。老师起到点拨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力军,这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地参加课堂上的活动,多与老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动态知识观的内在要求。在课堂的学习中融入动态知识观的理论,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动态知识观是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思想,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才能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积极地将动态知识观的理论融入高中生物教学,才能打造出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曾文俊.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动态知识观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05,30(11).

第6篇

1“SSE”模式的应用

在2008—20092个学年,以动物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家畜内科学和江西农业大学2005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将94名学生随机分成2个班,即试验班和对照班,每班47人,两班授课教师相同,1班采用“SSE”模式,2班采用现行教学模式。两班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成绩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教学“SSE”模式的基本过程包括3个方面[4]:①课前印发自学提纲。给出自学内容、参考书目、思考题、病例,并围绕病例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②讲授、讨论与答疑三者结合。讲授内容主要限于重点、难点、国内外研究新进展、临床经验和讨论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讨论围绕思考题进行,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每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答疑。③诊治演习。诊治演习主要以临床病例为靶子,教师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出诊治疾病的场景,诊治演习主要在实验课和教学实习时进行。另外一班仍沿用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2“SSE”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2.1家畜内科学考试成绩

1班和2班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分别为86.7分和80.5分,“SSE”试验班90分以上的10人,60分以下1人。对照班90分以上6人,60分以下的学生3人。“SSE”班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操作上是可行的,具有推广价值。

2.2课程结束后问卷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100%的学生赞成新的教学模式,并且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是很好的教改措施,87.2%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SSE”模式的教学体会

“SSE”模式在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已实行多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首先在内科学教学中实行了临床教学“SSE”模式,发现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4]。在实施临床教学“SSE”模式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1)临床教学“SSE”模式的特点既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又能使教师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形成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它与“填鸭式”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施临床教学“SSE”模式时,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该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诊治演习的真实性设计是该模式达到实效的根本,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参加临床实践。

第7篇

据刘光辉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学习方式死板,不注重基础科学;②知识面窄,相关知识少,适应能力差;③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总结能力弱;④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特点了解少,不能立足于国情考虑问题,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⑤对专业不热爱,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少,对动物医学行业方面的政策了解得更少;⑥实践少,动手能力差;⑦学风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修养不足。针对当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我国当前“学农不爱农”的现象非常普遍,实际情况说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形势比较严峻,因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的教育和指导。

2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开展独树一格的学院品牌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学生社团是学生最感兴趣、活动形式最灵活的组织。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对于完成课内与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院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成立了“养猪及猪病防治协会”“养禽及禽病防治协会”“宠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协会”“反刍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协会”等专业社团,邀请相关专业老师和相关企业人士作为协会会长,带领和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相关活动,如深入兽医站、动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宠物门诊及养殖场等实践基地学习;开设企业家课堂,邀请行业成功人士走上讲台,为学生开设讲座、演讲,学生与企业家直接交流,了解他们创业的过程、创业的机遇以及创业时的艰辛,使学生增长了社会知识,受到了创业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深入企业实践等,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从2003年开始至今,学院与沈阳禾丰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多家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激发学生们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畜牧兽医行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的水平

专业技能大赛是高等院校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该院动物医学专业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动物医学专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参赛同学苦练技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专业技能竞赛在举办过程中根据当前畜牧业出现的变化,不断进行变化和创新,逐渐与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接轨。经过多年的举办,该专业技能竞赛已经得到学校和广大同学的认可,2012年该技能竞赛被学院和学校评为文化品牌活动。2012年推荐在院级专业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第二届“生泰尔杯”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二等奖。通过对参赛的学生调查发现,专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参与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技能竞赛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很高的职业素质,在择业和自主创业过程中占尽先机。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对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占50.9%,说明学生对能够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自身转化。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为社会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由动物医学专业党员组成的“七月之光”大学生党员支农协会在调研当地的毛皮动物特色养殖时发现,许多养殖户在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带领同学深入养殖区域提供技术服务,目前该协会已连续多年在当地进行社会服务,受到养殖户的广泛好评的同时也被当地的媒体给予报道宣传,并多次获得该院社会实践一等奖。高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课堂教育为高校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社会实践则为课堂教育提供了帮助,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技能并为社会服务。

第8篇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42-01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病所致的无心绞痛心肌缺血,DCG检测显示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本文对3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检查检测其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共328例,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和WHO诊断标准)。男244例,女84例,年龄38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剔除静息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带、重度贫血、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药物影响的ST段移位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心绞痛型264例,心肌梗死型4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心肌梗死恢复期16例)。

1.2 方法 采用世纪今科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监测。SMI的诊断标准是:1×1×1即ST段自J点后80/MS,开始成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1mm。持续1min以上ST段下降恢复后1min以上再次下降≥1mm为另一次发作,如原有ST段下降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mm。超过1min,同时对照换着生活日志,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DCG上显示的一过性心肌缺血不伴症状着一般都将被认定为SMI,非特异性ST-T改变不应视为SMI。

2 结果

在24h小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第一高峰期是在晨间07:00-11:00,第二高峰时间是在下午17:00-21:00,在凌晨02:00-06:00时缺血发作最低,此节律变化与心率呈正相关;病人的生活日志表明,白天SMI发作时,一般心率较快,多于运动、站立、吸烟、脑力活动及情绪冲动有关。以06:00~18:00发作频率最高45.18%。18:00~06:00发作频率最低11.82%(P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异常,不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虽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心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和/或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是没有疼痛的急性或慢性的心肌缺血,属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形式,Coho将SMI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完全无痛性心肌缺血;II型为心绞痛患者伴无痛性心肌缺血;III型为心肌梗死后无痛性心肌缺血[2],无症状心肌缺血机制为:①缺血程度较轻,范围小或长期精神紧张对疼痛不敏感,未达到阈值。②疼痛报警系统缺陷或体内β内咖呔基水平增高,使疼痛敏感性降低,也是可能原因[3]。③疼痛传导的精神通道异常。④与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也有关。本组监测结果显示,328例中发现228例有心肌缺血,其中68例4148阵次占75.51%,为SMI,远多于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SMI发生率较高(占总缺血发作的73.11%),无症状的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其缺血病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直至致命的一次发作[4],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24小时内SMI持续60min以上者预后更差,SMI与心肌梗塞和心脏猝死发生的高峰时间密切相关,睡眠期间发生的SMI因心肌缺血易诱发心率失常心律失常又可加重心肌缺血,这种因果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5]。本组发现SMI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Lown氏Ⅲ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46.99%,其中108例严重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较频及缺血持续时间较长有关,由于无症状,不易引起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DCG检测有利于发现瞬间变化的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心脏猝死,60岁老人更是高危人群。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临床,作为判断冠心病患者有SMI的依据,对可疑冠心病患者是一种简便、初筛的无创性重要而敏感的诊断方法。

第9篇

一、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意义

概念图作为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一时的教学模式,而且人们对概念的运用与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且正在逐年的进行扩张,通过相关统计,和概念图相关的文章与网页已经超过了100多万。然而在我国对概念图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当前还只是处在引入与介绍层次,并不能进行充分的实践与应用。

传统教育模式是把学习设立在学生的依赖性、自身客观性以及被动性等上面的,因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观能动性。这种学习结果就是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学习完后面的知识之后就会将之前学习的知识忘记干净,导致掌握的知识散乱,学习效果比较差,并在最后致使学生的学习成果不理想,学习成绩也不能上去。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里应用概念图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并和实践能力相融合,并在最后达成学习的合理性与有序性,并提升自身的物理成绩。

二、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优势

首先,概念图具有经济型特征,能够让知识通过经济的方式实现。其次,概念图具备表征特点,能够促进知识架构得到鲜明与直观的体现,因为概念图的图像传送信息能力优于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更加有助于学生进行只是记忆。第三是概念图具备可视化特征,并通过整合具体的题目,把所有因素依据一定规则进行创立,进而变成可视化的一个知识架构。第四是概念图具备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特征,它的知识架构具备科学依据。可以正确传递图像中的艺术意义,并且可以避免学生因概念图杂乱无章而发生排斥心理的情况发生。第五是概念图具备整体化的特点,它的知识架构准确且完整,可以把图示中的知识进行完整的诠释。

三、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功能

很多相关的研究都表明概念图具备以下的几种功能:第一是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物理相关教学能力,并通过应用概念图教育模式,能够重点强调物理的教学原理与概念包含的主要作用,促进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性与概念性的消化。第二是能够提升很多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研究方案主要是通过随机抽调法,而变量是运用概念图教育模式的高中的物理教学,因而取样主体是普通高中生;第三是概念图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局限性,只与具备科学合理性的教学课程相适应,在语文、英语等教学课程中不能起到很明显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能量的守恒与耗散”时,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进而使其能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不会太陌生,因为物理教学属于科学性的学科,能够与概念图教学模式相适应,在学习能量守恒时,能够让学生通过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学习知识,了解能量的定律。

四、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的结构看起来好像不复杂,但却可以利用学生了解层级结构的特点,明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并通过学生分析的概念图案例,归纳学生对概念图的了解深度与对概念含义方面的了解程度,并且教师能够观测学生亲手制作出来的概念图与概念图图形方面的完整度,总结归纳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学生会投入多少心血。利用对这三个方面的归纳,可以充分的将教师是否完成教学目的完整地反映出来,并且能客观具体地反映出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教师还能够充分学生会概念图的制作这一珍贵信息,及时评价自己的课堂物理教学,进而依据学生们的具体物理学习情况,对自己的物理教育方法进行迅速且及时的改善。例如在学习“分子动理论”一章时,可以试图让学生在课前制作概念图,教师通过观察这些概念图完善学生对分子结构的认识,并对学生对概念图的掌握程度、对分子作用力的掌握程度与学生投入精力的多少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完善教师的教学课堂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