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

时间:2023-12-20 10:47:35

导语:在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学生 健康水平 体育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所以健康包涵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能。高中学生随着高考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高中学生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能够对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健康观的建立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均获得蓬勃发展,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群体生活的特点,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学校必须全面进行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促进。在学校健康促进中,体育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要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锻炼在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干预学生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疾病,从而满足“健康促进”的要求。高中生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和体育健康促进的途径来达到健康的满足。

1 高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和体育锻炼

生理健康的定义有多种,生物学健康观强调“无疾即是健康”。在医学上,健康相对与疾病提出的,而疾病是对根据已确定的常规的偏离来判断的。如果一个个体的身体从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没有缺陷,同时也没有种种负性影响,如情绪上的负担或危险因素的堆积等,应被认为是健康的。

1.1现代生活对生健康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力推进了社会生产的现代化,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时间增加,脑力劳动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减少,以及营养过剩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导致人的生理机能的退化,使人的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视觉、听觉、方位觉、灵巧、力量等出现退化,直接影响着人类作为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蔓延。

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行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生活方式致病因素就占据了首位。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有八种主要疾病(见表1),发挥致病作用的第一位因素依旧是生活方式。

1.2高中学生的生理健康现状

学生是现代文明病的高发人群,其脑力劳动强度大,相对的体力劳动少。同时电脑的使用频繁,这些都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发生。但生理健康方面和以往相比有相当大程度的提高,这与当今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出现了营养过剩,最后导致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老年人群才有的疾病。高中学生进入高中校园以后,由于面对高考竞争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忽略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文化专业上面,而缺少应有的体育锻炼。

1.2.1男女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不同的差异。由于女生的社会要求是文静、少动,所以她们的生活环境就是相对的安静,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相对比较差。加上女性所特有的生理因素,是她们不能也不愿意经常性的去参加体育锻炼。但是,男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能够由于好玩而去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1.2.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也有差异。农村学生由于其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从小都要帮助家庭作一些农活,在作农活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必要的身体锻炼,这样就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由于农村家庭父母没有扼杀孩子玩的天性,使得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游戏和玩耍。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们,他们的玩耍时间就相对的少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同学间成绩的压力,加上父母对他们过多的期望,使得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被课后作业和业余补习班辅导班所占用。在没有积极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下,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1.3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主要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来实现的,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理念来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先导,健康促进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健康促进不以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先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向健康促进发展的话,那么其作用就极大地受限。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作为促进干预的重要实施领域,通过各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改善学校社会环境,增进社区关系,但学校必须完善体育健康政策,改善体育物质环境,增强学生的个人健康技能,所以,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双向互动的。

体育锻炼通过机体能量的消耗,促进了新陈代谢,从而使机体重新获得了能量。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强度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在剧烈的大强度活动中,机体所被消耗的是糖原,如肌糖原(无氧运动);当长时的运动中,机体所消耗的脂肪等机体所储藏的能量,这种锻炼能够使人体得到彻底的减肥效果,消耗脂肪可以使人变得健美。在体育运动当中可以抵抗各种病毒,从而得到机体的免疫功能。积极从事身体锻炼可有效降低许多基本的风险性:降低血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提高骨密度。有助于许多慢性躯体性和心理性疾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腰痛病等各种生理上的疾病。

体育教学钟的健康促进干预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转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促进干预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健康概念。在疾病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转向“神经病时代”的变化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在给学生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现代人格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发展人际关系和培养社会角色感等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大力开展体育活动,通过学校体育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积极改善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健康危害,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努力达到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享有健康的人。

2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

健康在心理学上为健康是与疾病、不良行为、偏离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心理能力与心理“幸福”的存在,也是克服内部与外部各种要求的前提与结果。

2.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表明,在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学生自杀倾向的产生。其中学生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 种。

2.1.1传统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传统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以及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做得不够。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阶段,都是片面要求孩子听话、服从,循规蹈矩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大多数教育者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从小学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产生了种种焦虑,如因考试受挫而产生严重焦虑,有的因希望值过高,现实条件又不尽加人意而感到失望无助,造成种种学习障碍。同时家庭的宠爱,亲友的过分呵护,使学生的发展相当单一,在生活上表现为自理能力差,在学习上表现为 “高分低能”(当然“低分低能”也不少见),在心理特征上则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差、缺乏自信及缺乏创造性等等,从而出现焦躁、压抑、敌意、孤独、忧郁等心理。

2.1.2自主性与依赖性共存。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使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然而,他们毕竟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的支持;在生活上,不少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差,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不能独立地去适应社会,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强烈要求独立,同时他们又感到自己实际上并未“真正独立”,从而表现为自主性与依赖性同时存在。由于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复杂便成为一个敏感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心理闭销性和渴望被人理解的特点,他们常常处在矛盾状态,感到不自在、不顺心、不适应。加上缺少社会交往经验,又有过多的人际错觉,往往会影响学生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逐渐产生多愁善感心态,严重的威胁到了他们的心里健康。

2.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尚有一部分心理缺陷者。他们常常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范围,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最常见形式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2.2.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Stephens(1988)研究指出,身体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即努力进行锻炼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而不努力者的不安感明显要高。因为长期持续身体锻炼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状态焦虑,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同时运动锻炼中能够体验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所以说体育运动锻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身体锻炼能够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增强了“变更意识状态”与对应激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2.2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有关,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在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以达到精神振奋。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那么积极得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心放松,消除疲劳。

2.2.3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代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就得去拼搏、去奋斗。平时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提高对生活环境适应力。

2.2.4体育运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①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缓解不良心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 Ellis,1973)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那些娱乐性强的体育锻炼项目,既能充分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这样就能够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②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加强。③体育锻炼以其人际关系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North etal,1990)。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④体育锻炼以其注意力的分心性促进心理健康:分散注意理论认为,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

3 高中学生的社会健康和体育锻炼

社会理论把健康定义为有机体对其环境适应能力。该理论强调了一种必要性,即对一个社会来说要尽量创造开发健康条件,使该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克服而面临的社会冲突情况。

3.1高中学生社会健康现状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高中生高考竞争压力的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化,并且中学生接触社会机会的减少,其社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1.1高中学生处在走向成人阶段的关键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则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社会健康影响是巨大的。现在的高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治能力比较差,缺乏良好的集体意识,依赖性强,禁不起挫折,社会健康程度不容乐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环境认识的加强,他们的社会健康状况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因为社会健康水平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文化层次的提高,也会得到提高的。

3.2 体育锻炼对社会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活动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锻炼人不怕失败和承受失败,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体育锻炼是一种开放式、灵活性的活动,多以个体或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所以个体或群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彼此配合、相互协调与对方进行较量,开展竞争、服从规则;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相互接触和交往,随时都会结为组合进行合作对抗练习,或给予帮助和保护,并有可能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师生角色、“组织者”与“被组织者”、“决策者”与“被决策者”,社会角色的预演和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能够学会控制和自我控制、服从与顺应。这样就能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得到社会健康状况的提高。

3.2.1体育锻炼调节社会健康的具体方法

体育锻炼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调节社会健康,下面列举几项方法:①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理,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可帮助你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同伴交往。②假如你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项目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跌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你的胆子定然会变大,处事也会老练起来。③如果你有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长期锻炼能帮助增强果断的个性。④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⑤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选择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锻炼一个时期后,信心就能逐步得到增强。⑥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你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球比赛,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取得优胜。经常在这种场合进行锻炼,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⑦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问题,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还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傲。

4 结论

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令人不太满意,不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当中尤为严重,国家教育部门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的关注的。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健康第一”,这主要面对是在校的学生,充分为了他们的健康出发。体育锻炼能够充分调节人体的心里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对人的健康方面都有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体育锻炼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也没有强制的手段,需要学生的自觉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季 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郑 毅,陈学诗.北京市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1

第2篇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 锻炼干预

中图分类号: G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08-02

一、前言

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身体活动是个上位概念,它是指任何由骨骼肌肉产生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移动,包括体育锻炼以及职业劳动。也有学者认为,身体活动是指那些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活动,通常指那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有助于健康的身体活动,如有规律的长时间散步、骑单车、爬楼梯等等。而体育锻炼则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份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等。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这一方面与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生物医学领域大脑-机体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该观点认为,身体和心理相互分割,所有的疾病和身体不适都与解剖结构的变化和生理过程的紊乱有关,与大脑无任何关系。因此,这种身心分割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从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转移到研究普通人体育锻炼的心理状态,锻炼心理学因此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二)都市环境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国家这疾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变

20世纪70年代,一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疾病、不适或损伤变成了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此前,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炎、胃肠炎等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疾病的预防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作为健康行为之一的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身心效应,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少疾病,还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愉悦感。因此,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被受广泛的注意。

(三)导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得到发展的一个因素

医疗费用上升、余暇时间增多、传统治疗手段有限等因素的出现是致使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不断出现,其使用价值局限很大,价格也非常的昂贵,如一盒五行针价格在100-200元之间,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近半个月的收入了;都市上班族现在的假期越来越多,闲暇时间就多了,而玩的机会也普遍上升,上网打游戏,使其大脑受到辐射,严重得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很明显,体育锻炼是一种非常经济、合算的健康行为。因而,体育锻炼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纷纷涌现出来,而锻炼心理学也就因此又寻回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四)现代人健康观念发生了变化

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现代人在健康观念上发生的变化,是促进锻炼心理学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有了全新的理解,健康不再被看作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被看作一种良好状态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也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关于锻炼的心理疗效的研究,其中很多涉及到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锻炼疗法,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酒精或药物依赖等。据统计,1983年至1990期间,对抑郁群体的研究增加了约40%,有23项研究是针对锻炼的抗抑郁效能,有42项研究是针对焦虑、心境和其他自评症状,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是对抑郁、焦虑以及自我概念等所进行的元素分析。此后,研究者又对锻炼处方、锻炼动机、锻炼人群、锻炼干预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及衡量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因而它既是一种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了解释。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卫生,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国际心理卫生学会确立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反应协调,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精神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季浏(1995)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智力正常;(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3)对自己能作出适当的评价;(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1]。王极盛(1998)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智力正常;(2)心理特点符合年龄;(3)情绪稳定而愉快;(4)意志健全;(5)行为协调;(6)人际关系适应;(7)反应适度[2]。

三、体育锻炼造成的心理耗竭

心理耗竭的含义及测量。

心理耗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运动应激症状,它是指运动者在运动中因长期无法应付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它与运动者的认知因素直接相关。有研究者认为,心理耗竭是一种综合症,是体力和情感被耗尽、运动被贬值和运动表现不佳的综合表现。心理耗竭不仅损害心理健康,而且往往会直接导致运动者中途退出锻炼。其主要症状如下:失去活动的欲望;失眠;躯体和心理上的精疲力竭;消极的自我意识;头痛;心境变化;药物滥用;价值观和信念的变化;孤立感;焦虑等。

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耗竭测量工具是心理耗竭量表,它主要用来测量自我报告的疲劳感的频率和强度。该量表主要测量心理耗竭的三个成分:(1)心理上的耗竭:自我感觉精疲力竭。(2)去人性化:消极的自我意识和一种对生活、工作、他人的消极态度。这是一种对人疏远的感觉和宛如行尸走肉般的经验。(3)个人成就感:是一个人具有胜任能力和成功愿望的感觉。疲劳者常常会感到低成就感,这通常是由于自己感到缺乏控制情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颜军等.体育运动对神经心理免疫影响的研究述评[J].体育与科学,1999,18(5):48-52.

[2] 王极盛.体育心理健康的标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1-25.

[3] 颜军.运动损伤与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因素[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52-55.

[4] 王长生.体育健身中的心理疲劳及其疗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0(2):61-64.

[5] 简耀辉等译.竞技与健身运动心理学[J].台湾运动心理学会,2002(3):44-46.

[6] 符明秋.季浏.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4-203.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66-00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体育有健身和健美的功能,也有健心的功能。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特殊的作用。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就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体育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精神。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心理准备。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二、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体质也得到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相应提高。

2.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觉。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4.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5.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6.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 体育锻炼 情绪 调控

高中生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又处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因为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琐事,非常容易产生情绪的波动,影响学习和生活。要想让中学生在学校能有好的精神状态,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必须关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做教育工作的,我们首先要讲科学,明白不良情绪的危害。不良情绪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进行了许多研究,目前虽尚无定论,但大多倾向于人在不同情绪状态时,下丘脑、脑下垂体、自主神经系统都会有一定的升华改变,并由此引起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变化,这就是情绪可以致病的生理学基础。生理和心理学研究认为,应激状态可使人抵抗力降低,易患疾病。

那么,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情绪、情感又有何特点呢?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学习,发现高中生在情感方面有两方面非常突出:情绪体验强烈,情绪两极波动大。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情绪体验非常强烈,重感情更易动感情。他们(特别是女生)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对符合自己兴趣、理想的事件和人物,往往会迅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如对英雄人物、体坛明星等从内心崇拜和尊敬;相反,他们对不符合自己信念的人和事,则常常气愤异常,甚至会产生一些非理性、不分场合、不顾影响和不计后果的不良行为。高中生的情绪又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比如成绩进步或提高很大,他们会兴高采烈、尽情宣泄;当遭遇挫折时,又垂头丧气、苦恼悲观。高中生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与他们认识事物尚不深刻、意志力比较薄弱以及特有的神经过程较强有关。

参加体育锻炼是促使情绪健康的营养剂和良药,能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有运动习惯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心情舒畅,改善机体器官功能,增强免疫力;当心情忧郁焦躁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则能振奋精神。

调节情绪状态的形式多种多样,高中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条件,选择方便、行之有效的调节方法。

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转移注意状态法

高中生迫于学业竞争、家庭压力和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烦恼和忧愁。此时,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人忘却不愉快的事情,从消极的体验中摆脱出来,及时分散对忧虑和挫折的注意。这种对注意状态的有效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如参加乒乓球、篮球、长跑、滑冰、健美操等运动都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使注意状态发生转移,从而稳定情绪。

二、宣泄消极情绪法

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时,采取妥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对其身心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时去运动场来个百米冲刺、打打沙袋、踢踢足球,来个快速大力的射门、连续俯卧撑等运动项目,均可有效地宣泄消极情绪。但要尽量避免与同学进行身体直接对抗,降低由于应激事件所导致的内心紧张状态。

三、提高自我效能法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所体验到的成功感,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消除忧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选择运动量小、强度小、对抗小的以个体为主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健美操、自行车等,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改善情绪。

四、增强活动胜任感法

当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此时,最好选择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在活动中感受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我信心。这种成功的感觉随之也会进入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五、社会交往法

相比于日常生活,在运动场上和比赛场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使用语言和文字,更多地是采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通常队友的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自己就能领会到他的意图,从而进一步增大队伍获胜的概率。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使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会因为感情深浅、身体高低、年龄长幼、长相俊丑、不同种族而存有戒心。这种全新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会随运动时间、运动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强化,这种被强化了的关系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成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对心理活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能丰富中学生的生活,能使他们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感,也能控制和克服不良情绪。酣畅淋漓的运动后,学生们会感到精力更充沛,学习更有效率,从而也变得更加自信。当不良情绪侵扰时,学生们的调控能力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办法,这对他们优秀人格的塑造、顽强精神品格的养成都有巨大的作用。

参看文献

第5篇

摘 要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青少年的焦虑心理,体育锻炼还有利于缓解青少年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从而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考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青少年的情绪也会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在传统认识观念中都关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消极情绪的缓解作用,要想真正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将缓解消极情绪和预防环节结合起来。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作用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智力和心理都有积极影响,在体育锻炼中青少年可以获得更多交往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文化和阶层上的差距,帮助青少年融入集体生活,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体育锻炼对积极情绪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喜怒哀乐也不稳定,在观念认知上会出现偏差。青少年的孩子们正在上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有来自父母的严格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产生焦虑、抑郁等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缓解这样的消极情绪,在情感上青少年也会有体验。研究表明,不同的时间段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体育锻炼十分钟紧张感就会消失,如果持续锻炼一百分钟在心理上就会非常的愉悦。在实际生活中,长期坚持锻炼的青少年心理喜悦感平均高于不锻炼的青少年。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快乐幸福的氛围中成长。

二、体育锻炼对自信心的影响

自尊、自信心主要指的是从整体上对自己的评价,自尊、自信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如果能获得成功,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教给青少年要尊重爱护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改变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青少年在锻炼过程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当然,短时间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微妙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自身要将体育锻炼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提升自尊心,建立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对道德品质的培养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国人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培养是热点讨论的问题,面对突发性的状况,很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样的事件在道德和法律中间任意穿行。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是该扶还是不惹麻烦,这到底是人情冷漠,还是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等等,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答。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案例都对我们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处于青年的学生还没有正式接触社会生活,仍然活在校园的象牙塔内,他们的道德品质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并且,针对青少年的道德考验也是非常少的。那么,面对如今的社会现象,教师和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积极影响。

体育虽然是娱乐、强身健体的项目,但说到底,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和其它学科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对学生的德育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样的过程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在体育游戏中任何同学都要遵守规则,不仅要尊重每位同学,还要听从裁判的指挥。在体育锻炼中很多项目都是小组内合作完成的,在小组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要树立集体责任感。在竞技体育中教师也要教导学生要团结互助,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树立起来。

四、体育锻炼对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体育锻炼中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身体上,在心理上都是一种考验和锻炼,青少年想要在体育竞技中取得好的成绩,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条件,然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日常的锻炼中,青少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也是必要因素。在锻炼过程中会受到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考验,不仅要抵得住严寒酷暑,还要在心理上积极的暗示自己,鼓励自己,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比赛过程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青少年要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共同享受成功带来的幸福感是非常容易也是大家所期盼的。但是,竞技体育有输有赢,这就需要青少年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经得起困难挫折的考验,在反复的锻炼过程中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上,要提高自己的胆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学校和家长首先要正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生活中转变传统观念,将体育锻炼真正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体育锻炼的各项技能和作用才会呈现出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素质、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健身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差异较大,显得有些混乱,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认识非常肤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没有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概念的涵义以及改革课程的目标和意义,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今天,显得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够。

一、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身体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匀称,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这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维持健康的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同时,体育锻炼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一定好处的。体育课,则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途径。体育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组织有条理的进行合理的体育运动。学生通过体育课不但进行了对身体有促进作用的运动,更在教师的指导下,避免了过度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二、如何使高校体育回归健身

1.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健身方案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健身理论来制订学生的健身方案,本着从健身者个人兴趣出发的原则,制订适合个人的健身计划,逐步培养健身的良好习惯。根据目前国内大学生健身的现状,大学男生可以从事的健身项目有:走跑类,如散步、跑步、足球、篮球;徒手类,如游泳、气功、健身操;器械类,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软排等。大学女生可以从事的健身项目有:走跑类,如散步、跑步;有氧类,如健美操、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保健类,如太极拳、棋类运动等。

2.教师要驾驭综合学科知识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含义已远远超出单个学科的范畴,突破单纯的生物医学框架,扩大到社会、心理、环境、生活方式等社会领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体育教师要担当起健康教育的角色,不但要有扎实的体育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医学、保健知识和预防知识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精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学科、学习过程的兴趣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越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多方面的知识和以往的生活、工作经验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善于归纳总结,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健康的知识。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关键期教育,对学生不良的健康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这样,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3.调整教学内容,建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竞技体育项目。体育课的教材也是按照竞技体育的分类来编排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各个项目的动作要领、重点、难点逐一讲解、练习。对竞技项目动作要求过细。学生学习的竞技项目不少,但是真正把它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去运用、实践的很少。学生总体上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没趣,特别是对生理感受很强烈的某些教材,如短跑、中长跑等教材具有强烈的惧怕感和反感。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逃避。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将技术动作按照竞技体育的要求,抠得过死。我们应当改变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内容,建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教学内容,降低竞技项目的难度和深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把竞技项目作为锻炼身体的各种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享用一生。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第7篇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讲解预防传染病的内容时,通过讲解几种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和危害及预防知识,培养学生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不洁净水果等良好习惯。讲解呼吸系统时,告诉学生痰的形成过程: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分泌黏液,黏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经咳嗽咳出体外于是形成了痰;说明痰的危害:病菌随尘埃漂浮在空气中,如被人吸入,就可能引起疾病。这样讲解使学生明白随地吐痰的害处。在消化系统的教学中讲解龋齿的形成过程:口腔中的微生物将残留在牙缝中的食物碎屑发酵产生酸,腐蚀牙釉质使之缺损而形成龋齿,告诉学生早晚刷牙,饭后立即漱口的益处。这些讲解以科学事实为依据,较枯燥空洞的灌输说教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逐渐养成。

2培养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但是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数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以致体质普遍较差。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在讲解人体的运动、血液循环、呼吸、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时告诉学生适度运动使关节囊增厚、关节韧带增粗,可加强韧带的伸展性、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从而使关节的牢固性加强;适度剧烈运动使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强加快,促使血液更快地循环,为骨骼肌输送更多的养料和氧,同时运走更多的废物,从而使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得到加强。由于上述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因此,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加强对神经系统的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的营养,增强脑的功能,提高思维和记忆能力。这些生物学原理切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对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无裨益。

3培养学生扶助老人、主动给孕妇让座的良好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教师责无旁贷。如在讲解人的运动时,通过对老年人骨的成分中无机物的含量超过三分之二,而有机物的含量不到三分之一,致使老年人骨脆硬、弹性小、易骨折等特性的分析,告诉学生要主动搀扶老人以免他们摔倒发生骨折的道理。在讲解人的生殖时,通过对新生命孕育过程的阐述,列举在怀孕的约280d里,孕妇的体重大约要增加10kg左右,子宫的容量比平时增加500多倍,胎儿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从母体里吸取,胎儿排泄的废物也要经过母亲的肾脏等器官排出体外等一系列数据、事实,使学生明白孕妇在怀孕期间,其生理负担是相当重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给孕妇让座的良好行为。这以科学为依据的说理比思想品德课空洞的说教更易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

4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

第8篇

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淡化竞技运动模式,把自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内容锻炼身体,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忽视学生主动地寻觅和求索。这不符合新课程关注学生体验的教学理念。高校采用自主选项教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是当前大学生身体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导,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在享受运动、享受健康、享受快乐的同时达到增强体质、健康体魄的目的。

1 高职体育实施自主选项教学

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未来就业方向不同,对身体素质、人格素养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但归根到底拥有“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因此,高职学校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时代特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乃当务之急。因人而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挖掘潜能、展示特长、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1 高职体育自主选项教学是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的需要

为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本着实用性、灵活性、多样性的原则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帮助学生选择延续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锻炼项目。如:音乐表演等服务与艺术类的学生,对形体气质要求较高,强化形体、礼仪、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等训练十分必要,这些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态气质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空乘、酒店管理等服务类的学生,对站立基本功和姿态,体型的健美、匀称要求较高,选择礼仪、形体、乒乓球等训练项目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抗挫能力,满足所学专业未来需求,为劳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护士、助产、针灸推拿、医学美容等医学类的学生,对手指、手腕各关节的灵活性和精确触觉能力要求较高,乒乓球、排球的上手传球、手指手腕操、按摩、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专业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身心素质、安全意识和适应能力很强的综合型人才,同时为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实现终身健康和生存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1.2 高职体育自主选项教学是改善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状况的需要

大学生身体素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一刀切的体育锻炼便使有些大学生因自身素质的关系很难完成训练任务,而采用自主选项教学是逐渐改善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状况的需要。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长期以来大学生重智育、轻体育思潮泛滥,这一错误认识造成许多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没有制订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普遍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压力,为了强身健体的寥寥无几。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在网上休闲娱乐(打网络游戏、聊天等),根本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有的大学生通宵上网,锻炼时间严重不足,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荒废了学业。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关系到家庭甚至国家、民族的兴旺与发展。

因此,高校通过选项教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十分必要。高职大学生应借助高校应有尽有的运动器材,把个人充裕的自主活动时间安排在强身健体训练活动上,收到“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良好效果。

2 体育选项教学的独特魅力

2.1 体育教师的魅力

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单是知识的本身,还应包括掌握知识的技能。教师今日的“教”是为了来日的“不教”。体育自主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某一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各项目人数差异较大,教师上课难易程度不一,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这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意志品质、道德修养、言谈举止,甚至是一颦一笑,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体育教师要从业务能力、师德修养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内塑气质,外塑形象,用自己的教学实力、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位学生。教师优美、熟练的动作示范,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定能激起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冲动,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准备条件,为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运动技能提供平台。

2.2 课堂的魅力

体育选项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是在遵照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去遴选体育课程的。课堂为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打破了原有的班级建制,重新组合,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而且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实行同课异上、异班同上。教师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因此,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往往是下课铃响,学生还意犹未尽。通过教学尝试,笔者发现选项教学形式的课堂特有的魅力在于它能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2.3 学生的魅力

选项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心理素质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也是按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主动参与意识更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突显,个性得到张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融洽,上体育课成为学生健、力、美的一种享受,“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思想变成了现实。在课堂上,教师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加强对学生技能练习的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学生也在兴趣爱好的内驱力作用下积极自觉地去学习每一个动作,咀嚼消化动作要领,不但对健身的兴趣日益提高,而且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开朗的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这样集健身、教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体育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体育平台的魅力

改进教学手段,构建体育平台,是自主选项教学的基本要求。国家要加大对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尽量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学校要结合学生自主选项的内容来完善师资和加强硬件建设;要结合当前体育运动发展趋势,适当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将娱乐体育、保健体育、休闲体育等纳入体育课程中来;定期举办体育理论讲座、体育赛事点评、体育锻炼答疑等窗口,为学生体育锻炼搭建平台。体育教师要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需求和职业特点,具有康复、保健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将来就业准备条件。利用校园网开设体育俱乐部,为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搭建平台。

3 体育自主选项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体育自主选项教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任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健身意识等方面意义远大。

3.1 自主选项教学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选项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确保选择的体育训练项目有益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体的发育成长与职业技术和职业体能的发展提高保持同步,旨在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这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力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3.2 自主选项教学加快高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开展高职体育自主选项教学,教师不但要拥有必备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否则就不能适应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为适应自主选项教学的需要,高职体育教师应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高职体育教师应主动参与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观摩课、体育教学展示课,以提高自身体育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高职体育教师应带头加入各类体育学术组织,为构建学校体育平台献计献策。通过锻炼造就专业水平,加快专业成长步伐,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3.3 自主选项教学打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更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规律。高职体育选项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依据学生差异合理评价,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赢得鼓励、欣赏和认可。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了他们克服弱点、战胜困难的信心。

3.4 自主选项教学培养学生自信的人生态度

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自主选项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差异性,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出自己较喜欢的项目,由于完全出于学生的自愿,因此学生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意识参加运动的。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行及时评价,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在这一项目上的真实水平,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开朗的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4 结束语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锻炼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自主选项教学更符合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应确立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构建体育平台,充分利用体育的多功能优势,把每一位高职学生都培养成自然人、健康人、有用人。

参考文献

[1]张树利.对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147-148.

[2]潘施伊.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学生择业能力培养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4):76-78.

[3]宋一心.我院体育课程分层选项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第9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个性化;策略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我国教育事业也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拓展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关于初中的体育教学也要向着个性化培养方向前进。“个性发展”指的是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体育是学生进行文化学习的基础,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改革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动力。

如何实施及发展初中体育个性化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这一方面提出了粗浅的认识。

一、新课标教材体现健康第一的育人思想

新课标教材的编写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教材以课程标准的五个方面为目标,按照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改革,适合学生、教师的发展需要。

例如,新的体育教材围绕课程标准的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将内容一共分为“你的身体健康”“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以及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游泳、野外活动等内容。

新教材的内容和课程设计是将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锻炼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锻炼身体紧密结合又注重了对学生体育情感、态度和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个性化培养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拓展体育教学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以往传统体育教学都只是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在一味的体育锻炼之外再无其他知识的传输,这样造成了学生对体育知识认知的浅薄和轻视,让体育教学发展被其他文化教学所掩盖。新课标提出的体育教学个性化改革就是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将体育知识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障、环境、社会、安全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旨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例如新的体育教材中编写了:脉搏检测、科学减肥、营养学与平衡膳食、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提高学生的抗打压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和遵守规则。

体育知识的拓展是响应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号召。将生理、心理及体育知识相结合能让学生从小就有一个正确的知识结构和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对生理的正确认知也能避免学生在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态度,这样也能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更好的投入文化学习当中。

三、教学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性并且都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就得尊重学生,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对体育产生兴趣,兴趣是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

例如在教材中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融合在新教材中。通过设置学生树洞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再如教科书中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理念,为学生学会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体育学习实践,体验、感悟体育对自身成长的价值提供了学习的策略、内容和多种学习方法。

用学生感到亲切的语言,用学生周围的人和事作为实例编写如教材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锻炼实际,能使知识学以自用,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上有了很大改变。开篇提出问题引出问题和主题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篇中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课后思考能力。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由重教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同一规格教育向个性化教学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构向重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最后还有师生关系的转变。

总结:初中体育教学实施个性化培养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帮助老师们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们的个性都各有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因人而异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独特个性改善了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使得社会人才更加多元化。

总之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竞争性和公开性等特点就决定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体育教学的因人施教,促进了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磨砺了学生的意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