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向

时间:2023-12-20 15:18:24

导语: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向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及学生实践能力概念

1.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伴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完善,旅游管理专业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的一个新型应用型学科,随后被纳入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当中,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与其他普通应用型专业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涵盖层面更广,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还要求学生要具备旅游、餐饮、住宿、地理、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为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着重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即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学生实践能力概念。旅游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学科中,实践性最强的的一门学科,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其在毕业后获得良好的就业发展。因此,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旅游专业学生从业的必备条件和专业能力。所谓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研究活动以及岗位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与实践客体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展现出学生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实践能力能反映出他们的整体能力,也能反映出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的高低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其中涵盖扎实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熟练地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优越的文化讲解能力等,涉及的层面相对较广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旅游管理专业虽已获得多数应用性本科院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在校内纷纷置办自己的导游模拟厅、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培训基地,甚至还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期望的教学效果相差较远。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其教学本质。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虽为旅游管理专业置办多种实践培训基地,并加大资金投入,但由于实训的场地过于局限性,难以跟随时展而做出调整,实训内容也比较单一,难以使学生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学校合作的旅游企业到旺季时期未解决人手问题,便会调动学生到一些人手缺乏的中西餐厅、客房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实习内容比较单一,工作又相对较辛苦。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过后怨声载道,并不认为自己学到什么知识,提升什么能力。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是附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或者是经济管理的学科门下,很少有设置独立的旅游管理系或是旅游学院。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也大多数相同,比如管理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而涉及会展旅游、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却相对较少。也正因如此,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比较单薄。此外,还有少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基础平台课,而忽略对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另一方面则是很少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细分、指导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数都是酒店、旅行社等,很少会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特长而为其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因难以寻求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而难以即刻就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创新研究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模式,与相关企业之间共同建立“店中校”学生实训基地,将实践企业当成学校,将实习现场作为课堂,而学生则作为员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过程当中。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通过将“校企协同、产教一体、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渗透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以此来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技能的培训。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相关企业岗位参与实训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让学生真正地对客服务,帮助客人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学习实践经验。2.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并将其纳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课程当中,以此来加深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是针对目前行业发展需要的,而不是为附属于某一个学科专业的。故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针对学校本身优势以及教学情况,来突出旅游管理课程的某一个方向,比如旅游规划方向、酒店管理方向等,针对这个方向来设置一些具有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实践环节。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其自身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将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而“双师型”教师结构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其教师队伍的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共同目标。

第3篇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2016年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2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部分院校仍选用多年前的教材,缺乏旅游界的前沿性知识,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些脱节。其次,其开设的课程重点为导游证考证课程,如导游业务、全国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等,而对于海外领队培养的相关课程非常少。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基础知识的部分内容重复严重。最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课时量远高于实践课时,很多院校即使有实践课程,也大多受制于实践教学平台的滞后而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2.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生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广西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占41%,博士学位仅占2.5%;在教师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1%[1]。而在广西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更加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此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狭隘地界定为具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部分教师虽然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很多高职院校也缺乏旅游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优秀人才兼职授课,学生对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认识不清。此外,由于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较少,对国外旅游发展趋势与理论动向不了解,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广西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但实习的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企业的选择问题,由于旅行社招聘实习生更多要求已获得导游证,学校出于安全问题,就长期实习而言,高职院校多选择酒店、景区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从事服务员、讲解员等工作,这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致。第二,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基础性操作岗位,其中在酒店实习表现得尤其明显,缺乏管理岗位的实习,而学生轮岗实习也很难实现,因而实习效果不佳。第三,目前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还不够深入,大多数的合作还仅限于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缺乏深入合作。

3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旅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其行业动态、知识等更新较快。广西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首先要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设置的课程体系。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三个方向,不同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然后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优化教材选择,尽量选择近2年质量较高的教材,掌握最新的前沿理论和资讯。第三,课程设置应多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本区域的发展,如针对出国游开设海外领队相关课程,针对广西主要客源国开设客源国概况课程。此外,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综合性知识,课程设置方面可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第四,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并举。对于部分重复的课程,相关任课老师可协商好避免重复讲授。此外,加大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把学生真正培养为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加大师资投入,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提高进入学校的门槛,优化旅游管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增加高学历教师的比重。第二,大力引进具有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以弥补现有师资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第三,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如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将本校骨干教师送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还可以针对其行业实践薄弱的劣势,选送部分教师进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增加行业经验与技能,丰富课堂教学。第四,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如利用假期参与茶艺师、调酒师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并考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3深化校企合作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应秉着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选择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选择国内外知名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档次以及平台;部分优秀学生可由之前基础性操作岗位的实习提升至底层管理岗位,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由于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如寒暑假和法定小长假等往往是游客出游的高峰期,旅游企业可在假期多为旅游管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其更早的认识旅游行业。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与旅游企业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吸引优秀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入校授课,传授最前沿的旅游资讯和发展方向,共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张志明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经济与管理系

第4篇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将会成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应强调厚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教育出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旅游管理人才。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的意义

全国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及类似专业教学部门均不同程度地给合自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具体实际,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然而,总体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并未根本消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缺失以致在就业市场的“相对过剩”正危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无疑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敲响了警钟,客观上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显得既重要又紧迫。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的建议

3.1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可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是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应选派教师到国内各大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行业的迅速发展。

3.2建立校内模拟导游实训室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建立校内模拟导游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建导游模拟实训室,第一学期有三周左右的模拟导游训练,使学生掌握导游技巧,为下企业打下基础。

3.3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协作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校高专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了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特色,我们加强与企业联系,共建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校外合作范围,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聘请校外专家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为学生实习提供真实战场,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5篇

教师社会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理论成果来检验实践的正确与否,同时又经过实践来提升理论水平,丰富理论成果,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对高职教师而言,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将已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职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接触行业,感受行业文化,明确社会对旅游管理行业的需求,有利于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更新思想观念,练就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真正成为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二)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引路人和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广博的知识能刺激学生智力发展,同时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也将影响学生日后的从业过程。

(三)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把握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的融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对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现状

(一)实践渠道与培训机会不多

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受诸多实际因素的影响,实践渠道与培训机会不多。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旅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间外全面切实参与旅游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寒假或是暑假的时间虽说有一定的连贯性,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但是两个月的时间对旅游社会实践来讲也仅仅只能观其皮毛不能切其肌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若要真实感受旅游行业的运转,必然要打断常规教学。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空前重视,在寒暑假都会安排专业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尤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家级培训时间就从暑假延伸到了秋季开学以后。这对于提升教师社会实践效果固然有益,但院校在执行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教师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因为在编教师的短期培训而另外新增编制。

(二)专业教师要求社会实践主动性不高

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理论水平很高,行业实践经验不足。通过走访发现,六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单位要求,一半左右的教师单位要求多于自己申请,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申请的多于单位要求。在费用来源上看,一半以上的教师觉得实践能力培养的经费应该由学校承担,只有十分之一的教师愿意自掏腰包参加社会实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积极性不高主要还在于对教师社会实践认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当然也存在经费短缺难题。

(三)学院培训制度建设不完善

高职院校针对教师社会实践的制度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专业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小部分老师认为学与不学都差不多,更有甚者认为工作中用不着。可以看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对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职称晋升,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实践水平应该与职称挂钩,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进行量化是有难度的,所以表示反对。大多数教师表示学院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专业能力要根据所讲授的课程来制定。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形式及其效果分析

随着旅游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教师社会实践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形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应该开展以专业对口为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而言,社会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短期社会实践培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基层单位进行顶岗实践,接受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了解行业的详细情况和行业最新资讯,找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2.调查研究。在寒暑假或是节假日期间,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单位进行调研活动。调研内容包括单位的用人制度、要求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技术和知识的需求方向,然后据此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社会针对性。

3.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完成相应任务。高职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活动的安排时,可以安排一些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实习带队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完成自身实践水平的提升。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效果分析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也是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认同度。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技巧。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教师对实践型人才的认同度并不高。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便受到了阻碍,无法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安排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旅游相关单位进行实践,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讨论等方式实现对教师的引导,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转变传统的理论式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实践型人才的认同度,从而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更新知识结构,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依据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建立以旅游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教学比重,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运用能力。以上是目前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经过专业实践的培养后,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由此能够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强化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为指导,培养时代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3.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对于专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导游方向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带团经验,熟悉整体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应的带团技巧,并具备处理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饭店方向的教师要有饭店服务的经历和体验,对饭店行业的相关业务要十分熟悉等,如此,在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对旅游职业技能和管理理念要求较高,而这些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快,这也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吸收和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创造条件深入行业第一线。教师社会实践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又使得实践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发展现状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其始终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从教育教学现状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同时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并且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手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优质旅游专业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其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人才培养的高级性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及技能,对于现代化的旅游管理理念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过去只注重学生某一方面能力培养的教学发展策略截然不同,而且在教学中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

2.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差异明显,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时,其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为教育教学发展目标。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企业培养优秀的中高级管理者,如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期间,尝试与企业建立合作,订单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会根据旅游企业的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等多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更加理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都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人才类型的应用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旅游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与本科教育所培养出的理论型和学科型人才截然不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以复合型人才居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其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4.就业方向的基层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旅游企业的第一线人才,学生在就业时大部分都是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当前高职院校大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流入人才市场,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企业所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有限的,因此学生的就业方向存在基层性的特点。

5.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手段的多样性是由旅游业发展状况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征决定的。如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尝试应用项目驱动法,借助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形式上,高职院校一直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而且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师不再只是由学校指定,企业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大批的师资力量。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认识,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缺乏,学校教学与市场之间的需求矛盾突出,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业机构专业人才匮乏,行业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二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工作的时效性较差,就业容量较大,一个岗位往往有多名学生同时竞争。旅游专业的就业门槛较低,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中难以感受到自身岗位具有的升职发展空间,就业积极性不是很高。三是旅游企业的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尤其对于刚刚出社会的学生来说,部分毕业生可能会力不从心,这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发展策略

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发展问题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直以来都主张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专业旅游人才,在未来工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1.高职院校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说,其虽然知道自己未来将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但对于自己未来应当何去何从,做何种工作是迷茫的,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职业观产生偏差,这些对学生的求职就业都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可以分阶段进行,首先在学生刚刚进校时,其对于未来是比较迷茫的,职业观尚未完全建立,在此阶段职业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认识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明确旅游业对于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即便只是做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也有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就业信心。在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即将走上实习岗位时,可以结合岗位实习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2.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希望实现企业、学校与学生的共赢。然而,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情况看,笔者发现校企合作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部分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片面,认为自己只需提供资金支持即可,至于其他方面无须过多操心。但实际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会走向企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如在导师制的建设管理方面应当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将企业优秀人才引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要提高竞争能力

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使其未来走上理想的职业岗位。外界因素虽然会对学生的求职就业产生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说,学生未来会走向何方,与其自身综合素养密不可分。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还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使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道德品质和应变能力等。只有学生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学生就业发展需求相一致,只有坚持这一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解决学生在就业期间遇到的种种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2]王天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者:陈娜(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随着中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旅行社和酒店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却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跨专业就业,“有业不就”,频繁跳槽,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对促进学生理清就业思路,实现高效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1.职业方向不明确

为了更加明确地分析目前学生们在制定职业规划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方向比较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规划。要知道,毕业生如果能够科学准确的认清自身的方方面面,并在此基础之上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在面试时更加顺畅。除此之外,职业规划还可以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长处,使得工作更有效率。当然学生们拥有不确定的职业方向是有多方面因素的,除了以上阐述的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之外,还有自身对于旅游管理这一项专业的热情程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职业认识不全面,学校职业规划教学缺失

虽然学生们是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但学校也要承担必要的责任,只有学校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够适应旅游管理这一门学科的未来发展以及满足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在此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均不到位,无法为学生们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学校也不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使得双方陷入恶性循环状态,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旅游行业的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对固定的发展方向。一般都需要从基层做起,比如旅行社,一般从地陪导游做到领队,承接境外团,就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而在酒店行业中,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从服务员到领班,再到主管、经理,一步步向前发展,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以平和的心态,踏实的工作态度来正视这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很多学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心浮气躁,频频跳槽,造成旅游行业留不住人,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旅游行业来说,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平稳的心态理性就业,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完善政策,改革专业限制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和设计理念、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性格和价值取向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有效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就业理念。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会启用开放性的转专业模式,只要学生有意愿并通过转专业考试便可以转变自己的专业,但也有一些学校在转专业方面的限制性比较严格,所有专业安排都按照当初学生填制的志愿来进行,这两种极端性的转专业模式都会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们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情况而随便转专业,亦或者是学校的转专业严格限制导致学生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心态,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后续发展。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要完善在此方面的各项政策,吸取先进经验,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改革当今的专业限制模式。

2.教学中职业教育全程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要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调查、案例分析、论证和情景模拟等多样的授课形式,将学生摆在教学主体的位置,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避免枯燥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是否持有正确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保证,所以高职院校在日后还要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将这项职业教育不断推向全程化和专业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要经常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习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这样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实践活动当中获得参与的积极体验,还可以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以及缺陷,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内外条件兼创

第8篇

独立学院,作为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全国已经有313所,其中湖北最多,有28所,江苏有26所,浙江22所,辽宁和河北18所,广东17所等。截止2012年已转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或撤销、更名的“独立学院”有20所。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也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以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在我国,这门学科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1世纪,中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高等旅游教育不断壮大,独立学院也随之得到极大发展。独立学院也逐步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区别于普通研究型的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的高校大多将培养目标不断调整目前定位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创新性,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相对于技能性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或是技术的二次开发。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全国75所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高等院校为例,各学校旅游教育专业所依托的专业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依托历史学的5所,依托地理学的14所,依托管理学的11所,依托经济学的15所,依托地质学的4所,此外所依托的专业还有外语、交通运输、园林学、中文、建筑学、农学、财贸等等。由此可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所依托的专业门类众多,导致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尽管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强化和提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对承担的教学学科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但缺少对教学所需的整体知识的掌握和前沿知识的了解,缺少其他学科那种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即知识的点掌握较好,知识的面略显不足,这样在教学中很难张弛。更多的专业教师缺少旅游实际工作的和经验,更缺少对旅游业发展的同步跟踪和深入研究。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是旅游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同时也将影响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一定程度决定着我国旅游业这一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的未来。基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旅游教育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民教师。

同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热爱学生,做好学生的价值导向者,解决其人生成长中的困惑,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选择能力,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导师。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旅游服务业是特殊的行业,对从业人员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开始树立和培养。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次还当结合旅游服务业的特征践言践行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情服务、宾客至上、诚实守信、公私分明、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一视同仁、不卑不亢。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无形的感召力,并在日常规范中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以自身的强化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拥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旅游教育具有边缘学科和综合专业交叉较深的专业性和较强的应用性等的特点,它涉

及到国民经济的29个部门和108个相关行业。这决定了旅游专业教师掌握外语、哲学、当代世界经济、法律等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等专业知识, 更要懂得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等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技术和策略。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4.具备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

旅游业属于外向型经济,是与市场联系紧密的行业,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职业化导向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这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不仅对本专业具有宽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专业技术的实践,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即要求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双师型”的,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既能讲解又能示范,旅游高校人才培养对专业教师的必定要求。

5. 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外向性和涉外性要求旅游教学必须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案例浅析、专题研讨、操作训练、多媒体教学等相的多样化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发展,从传授理论知识、提高技能转向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向发展,教师独具匠心的课程设置、变化丰富的教学方法、灵巧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激发学生的参与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协作、而启发学生讨论一些热点和现实不足,能培养学生独立浅析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也会增强学生对于旅游服务工作的认识,培养从业的兴趣和信心。

6. 具备相对较高的情商

第9篇

1.1行业适应能力较差

在调研的过程中,67%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33%的人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服务主动性差、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1.2教学内容不实用或陈旧

大多数学生在实习后都会发现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技能与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的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大家纷纷开设近年发展较好的专业,结果学生毕业时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学生就业率下降。

2.2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许多学校都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一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能达到1:1,在课程选取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实践教学条件限制、师资短缺等原因,很多课程只能照本宣科,而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

2.3“双师”素质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很多学校制订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等规章制度,但由于相应配套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使许多老师不愿意去企业锻炼。

2.4校外实训基地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许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的学生实习合作协议中更多涉及的是学校和实习生的义务,而对实习企业的要求尤其是关于实习岗位等要求较少,实习生只能在某个部分或岗位进行实习,学校一味迁就实习企业,使实习生感到实习艰苦、乏味、所学知识技能很少,失去的对实习的兴趣、失去了对旅游企业的兴趣。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

3.1以职业情感为主线,加强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

学校从入学起就要通过认知实习、业界人士做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3.2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

学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不能盲目模仿其他院校,而应根据所在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和学校的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专业。

3.3创建多元教学情境

学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景、竞赛教学情景、现场教学、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4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努力拓展国际化合作

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学校合作共赢,这样才能保障双方的长期合作。同时学校要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联系,大量输送学生到全国、全世界各地实习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3.5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老师下企业锻炼有制度的保障,如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以折合为课时、计入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中,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履职晋级的条件之一。

3.6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应该提供和争取相应配套资金,鼓励老师和旅游企业共同编写紧跟行业动态、适合行业发展、适合本地经济建设需要的教材、培训讲义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