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12-20 15:18:26

导语:在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陕西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茶文化及其产业的兴起

1、茶文化的内涵

(1)茶文化的概念。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无论是最早发现茶、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从古至今,茶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涤荡之下,茶已经由物质文化上升到了精神文化,是融多种科学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在实际生活中,以以下几种形态构筑成为茶文化,即分为物质形态文化、心理势态文化、行为艺术文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文化。物质形态文化主要是从研究茶产业的基本品种栽培、相关产品制造、专业加工技术、运输过程保存、品种化学成分及成品疗效价值等有关方面出发,专指人们进行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当然也涵盖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如:品茶时所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心理势态形成了茶德,造就了茶道,充分体现了人们在应用茶叶的同时从中提炼出超越茶叶本身意义的价值观念;行为艺术文化将端茶待客之礼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茶叶在其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相关法律制度文化则在法律法规方面为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2)茶文化的典型特征。茶文化是典型的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着重渲染精神层面文化上的产物,是高雅与通俗的结合。从陆羽的茶经开始,就不难看出,他不仅从自然现象方面讲茶之源、之出、之造、之具,而且在谈茶的生长、烹煮时又融进了辩证思维,提出哲理。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各具特色,人们又可通过品茶、饮茶来达到雅志、修身、交友等的一些高层次追求,成为精神的象征。茶文化是实用与娱乐的结合。茶,可解人烦渴消人处暑,可养人性情怡人情操,可医人病症可入人药方,可娱人以乐进而放松身心。在茶叶文化之旅中,可品味茶的芬芳,享受茶的内涵,更可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拥抱久违的乡土气息。

(3)茶文化的功能。发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茶文化隶属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哲学思想都介入茶文化。儒家的饮茶之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将茶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认为饮茶能够修身平气护心元、陶智养德增心智、修品炼行广心胸。道家的饮茶之人认为茶的自然本性中含有“静、虚、清、淡”的一面符合道家的核心思想 “虚静自然”、“无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佛家的饮茶之人认为,饮茶之后能涤烦去燥,内心宁静,这是参禅悟道最佳的状态,因此,茶事也就成为了佛家禅事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深刻而积极的作用,做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的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容纳包涵了譬如坚忍谦虚、节俭奉献等等的传统美德,推广茶文化,必能使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蕴含“最中国”的别样美丽!

整合社会关系,加强社会交往。礼俗生活与茶紧密联系。在百姓生活中,以茶待客是一种基本的礼节。在婚姻礼俗中,茶也被当做媒介物和吉祥如意之灵物。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带去了茶,也将汉族饮茶习惯带到了边疆。茶也用于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中,在产茶区,丧者要枕茶枕,手中要拿茶包等。茶也具有良好的交际功能,一杯清茶饮下去,能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思维清晰;待人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也表示友善与尊敬他人之意,在现代的一些外事活动、招商引资、亲友聚会等活动中都能够借助茶来增强会晤交往时和睦融洽气氛。

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一些人在精神层面和心态层面出现了用功力去衡量一切现象、去评判一切事物。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奉为人生信条。而茶文化中清廉俭德的教化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的第一章中就写明饮茶对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俭德之人最为适宜。在当代,中国、日本、韩国的茶文化都体现出“重义轻利”、“德治教化”等价值观。以茶为伴,在飘渺的茶香中使人忘却名利之争,在微涩的口感中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茶为媒,扩大对外交流。茶文化具有国际性,不光是在亚洲范围内流传,也传到世界各地,融入本地的生活方式,让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具典雅之气,从而发展成为风情各异的饮茶风俗。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就是茶叶。18世纪,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就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是当时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茶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世界各国的茶叶爱好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茶文化的交流已经超越了国界、种族、流派,必将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及特点

茶文化产业,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活动,它开发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商品价值,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产领域,创立了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是以具体的茶文化产品和有形的茶文化服务为依托,体现了精神性和商品性相结合的双重属性,茶文化产业是介于茶文化元素的概念和茶叶经济产业的概念两者之间,其着眼点在于产业的建设、侧重点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注重点在于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茶文化产业是一种休闲文化产业,人们可以从茶文化产品和服务中获得身心的舒适自由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茶文化产业是一种审美文化产业,由于文化的参与和渲染,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日常品茶、包装、茶具,以及茶叶的选购、冲泡,乃至整个过程,无不体现出中国美的创造和鉴赏,品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指责,臻于极致。显而易见,茶文化产业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养生文化产业。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普遍追求健康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茶的自然品质也符合当代社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风气。

二、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1)生态条件优越,无污染。陕西是秦巴茶文化的发祥地,是黑茶的发源地。陕茶始于西周,明清时期,曾为贡品。据有关材料表明,目前仅全陕西省就有21个县、区种植、生产多品种的茶叶。各地茶园总面积已经达到62942公顷,年茶叶总产量高达12827吨。茶叶生产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该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

陕茶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茶园全部在秦巴山区,属江北高纬度茶区,湿度大,阳光照射率高,常有水雾笼罩,绿植覆盖率为50%左右,特别符合茶树生长特性。受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温度的影响,茶芽生长缓慢,嫩度非常好。又因为生长周期长,微量元素涵盖率高,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较多,茶多酚含量甚至可以达到28%以上,咖啡碱含量达到4.5%以上,氨基酸含量达到3%以上,水津出物达到43%;而江南茶区的上述各值分别平均为23%、2.5%、1.8%和37%。

(2)产量增多、品质提高。有资料表明,2003年陕西产茶量为7952吨,2006年陕西产茶量为12827吨,而到了2013年陕西省茶园面积达到162万亩,茶产量为4.3万吨,产值55.9亿元,陕西的茶产业处于良性循环发展阶段,目前,省级标准化茶园24个,其中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园9个。这为茶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企业势头强劲、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陕西省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涌现出了相当数量的省级龙头茶业,创建了“茶叶基地+龙头茶企+养茶农户”的新型特色产业链发展的规模经济。已经重点打造了“午子仙毫”、“宁强雀舌”、“紫阳毛尖”、“秦岭泉茗”等大品牌。

2、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茶树品种老化、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陕西茶园整体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茶园鲜芽萌发时间不同,叶片颜色不一致,芽叶大小不等,种植技术落后,广种薄收,单产低。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受地理条件限制,茶叶初加工还依赖于半手工操作,现代机械化利用率不高,据调查,大多数茶农还都使用的是传统机械加工茶叶,产能严重偏低。

(2)经营分散、管理混乱。长期以来,陕西省内的茶叶从生产到经营,始终都是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并没有稳扎稳打的形成以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为链接,将销售市场和产茶基地连接起来的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并且大多数经营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管理经营培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难以招架,从而使茶企业的优势潜力难以发挥。茶叶经营的营销网络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注重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抓起的人少。而且,茶叶品牌多但是没有名牌产品,对茶叶的副产品开发不足。

(3)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商的资金投入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在茶园建设上,新建和改造茶园步伐比较缓慢,企业规模小,虽然引进了一些名茶加工机械,但也是杯水车薪,在更新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上缓慢,影响着茶叶开发步伐。

(4)专业人才缺乏,宣传不够致市场占有率低。从一定程度来讲,相关茶叶技术推广人员的从业率极低,并且在这一群体中,受过正规茶文化教育的人员更加稀少,所以茶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陕西虽然有着久远的茶叶历史,但是,对茶文化的提炼不够,只能通过整理民间传说,来作为佐证茶文化的历史资料,使得拓展陕西茶历史工作难度较大,以至于陕西茶文化提炼和宣传滞后于全国其他省份。

三、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提升低产茶园产能,打造茶园优质生态环境

对于低产茶园,最有效的改造方式就是提升其产能,加大推广先进茶叶技术,不断引进新茶品种,全面有效提升低产茶园产能,建立健全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并增加专项研制多花色品种的茶叶门类,将乌龙茶、花茶、和特种保健茶不断推向市场,促进茶叶的产品多样化,从而提高产值。加快茶叶加工体系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淘汰落后的设备,有效增强精细加工的技术工艺能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减轻劳动强度,继续严抓茶叶产品质量,以期做到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高。

2、深入研究茶文化,加大茶文化的宣传与拓展,进一步丰富茶文化内涵

陕西省做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厚重广博,具体在南宋时期,中央政府专设茶马司于汉中,负责该区域茶事。应进一步加大陕西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走茶产品与禅文化一体化的经营道路,要认真提炼和宣扬茶文化,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发茶旅游产业。可以根据茶文化的特点,推出茶园生态游,努力打造以茶产地为主的休闲游;茶叶节庆游,依托茶叶节,展开“茶与文化;茶与健康;茶与城市;茶与旅游”为主题的活动,以提升陕西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他如茶文化旅游,各地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如人文环境、历史渊源、独有特色等等,再结合游客的需求偏好,如探秘心理、增广见闻需求、爱茶成痴状态等等,创建和组合出别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茶乡夏令营,茶乡健康游等等。

3、加强从业人员生态文化技术培训,提升生态化生产水平

茶农是茶产业文化中组织化程度低的单一个体,他们主要凭借的是传统经验对茶树进行栽培,以及对茶叶进行进一步加工,要加强对企业员工和茶农的培训,将茶农的传统制茶经验与现代化生态科技相结合,培养茶文化产业专门人才,调整目前茶文化行业内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导,调整其知识结构,尽快发挥这些人才在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4、完善产业政策,实施系统工程

产业政策是茶产业文化的有效保障。基于我国茶叶品种多样化,地域之间的竞争激烈,同行业和各部门壁垒难以打破等原因,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寻求政府的支持,寻求政策方面的支持。从而使茶产业文化体系中的各方参与者准确定位自身属性,明确产业主题,兼顾产业交叉,推动产业辐射,坚持走国家、集体、社团、个人一起兴办茶文化产业之路,制定投融资政策,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将多种所有制成份引导进来,丰富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经济多样性,打造茶文化产业的规模化。

【参考文献】

[1] 李天芳.陕南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结构研究[M].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8.

[2] 刘华旭.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03.

[3] 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M].产业与科级论坛,2009.01.

[4] 吴澎,黄晓琴.茶文化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07.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对策

武术文化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武术文化需求而使武术文化产品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等领域的产业。随着我国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体育文化产业也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快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促进武术文化与世界的融合,必定会使中华武术得到块数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数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为我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1.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有利条件

1.1我国具有得天独厚武术文化资源

中国武术底蕴深厚,资源储备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间拳师已达数万人,高级武术教练员人数达百人,高水平武术运动员1000余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达200余人。另外,我国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河北沧洲、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等许多武术旅游景点,武术馆校林立,各种传统拳种表演、擂台比武表演、武术文物、武术名家座谈和学术探讨、武术套路功法、武术点穴气功诊病等。巨大的资源将会为我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我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据统计:我国武术人口近 7000万,武术馆校院 12000多所,100多家武术器械制造工厂和武术服装公司。如此庞大的人员群体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并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武术在健身、修身的独特魅力也就成为人们健身的首选,因此,武术的技能培训、辅导、咨询等方面也会有市场要求。

1.3我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

我国武术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市场的培养与开发、产品加工的技术体系到相互之间的协调等方面都能够从其他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中借鉴。在世界发达国家中,有着成熟体育俱乐部制经营模式,有着市场开发和推广的经验,有着成熟的宣传途径和手段等等这些,都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参照。同样,我国的其他体育项目产业化也相对成熟,它们发展壮大的经验和理论都可以为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

2.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因数

2.1没有足够的政策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一直缺乏产业约束力的政策性法律文件,随着武术文化产业化的逐步推进,武术竞赛表演、教育健身娱乐、武术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明显滞后。比如,武术比赛受到社会诸多因数的影响,其公平性、公正性得不到保证,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别国抢注的文化流失现象,这些制度的缺失制约了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2赛事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武术赛事组织过程中,政府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行政权利过度进入市场,使一些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武术赛事成了某些行政官员牟利的工具,甚至是捞取政绩的资本,严重损害了大众的热情的。而且,由于“管”“办”合一,举办一场武术赛事不管如何经营的如何,都会变成业绩,因此就不可能关注赛事运作外相关的衍生商品。中国武术有“ 太极拳、散打王、武林大会 ” 等深受人们喜爱的赛事品牌,但武术用品开发、技术推广等活动却没有很好运用,主要因为赛事体制运行不够。

2.3武术文化产业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足够的人才,更需要广大的消费群体。目前,我国并不缺乏武术人才,缺少的是懂武术的经营型、管理型人才,造成这一客观现实的原因与我国武术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武术消费群体虽然众多,但是,由于我国门派林立,多数处于一种自发、松散、随意的状态,缺乏统一认识,形不成合力,武术爱好者和观众的欣赏角度有很大差别,导致武术竞赛市场不尽如人意。

3.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3.1健全体育产业法律体系,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换

只有健全的体育产业法律体系才能保证体育产业繁荣和发展,政府部门认真把握市场脉搏,研究武术的本质特征,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对于武术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赛规则,让其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下,根据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和满足市场需求。政府主管部门应由管理向服务转型,不能再作为各种赛事的直接承办者,包揽一切,而是要做好长远的规划和服务:第一,需要营造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充当好铺路石;第二,要当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总舵手,把握方向大局;第三,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为武术文化产业提供保障。

3.2重视武术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保持产业的独特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武术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形式,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世人的目光。武术文化产业要紧扣民族主题,深度挖掘武术内涵。作为具有观赏性、竞技性为目的的武术套路运动,应结合功力训练和技击价值;作为激烈对抗的散打项目以及武术文化旅游,要让人们体会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还要充分整理武术的医、禅、礼、智等内容,通过广泛宣传,开发出新型的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健身娱乐项目,带动武术用品市场、旅游市场、出版物市场等全面发展。

3.3以品牌效应和明星效应为先导,开启武术文化产业营销之门

武术在国外叫做“功夫”,它在世界的影响力足以表明它就是中国最大的品牌。说到武术,人们马上就能想到“少林寺”、“太极拳”等,还会不自觉想到“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等,说明中国并不缺少武术品牌和功夫明星,缺少的的现代的市场营销观念。目前,中国武术、中国功夫、太极拳在世界上影响力就如空头支票,要想成为像美国NBA那样具有世界影响的名牌,除了要借助各种现代传媒进行全方位宣传造势,更要通过教育普及让武术融入现代生活,让明星走入练武者的生活,才能产生更多的人民品牌、人民明星,才能培养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和忠诚的消费者,使我国的武术产业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第3篇

>>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供给侧改革下的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对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思考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融支持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龙江文化”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的现状、挑战及路径 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黑龙江省乡村林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浅谈提升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9.01

[3]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9

[4]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R].2008

[5]宋魁.建立黑龙江省旅游集散中心带动旅游发展[EB/OL].

[6]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第4篇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属性;与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以追求利润、产品价值的补值和增值为目标;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且采取经济战略,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文化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双重属性,其一是经济属性,作为知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可以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其二是精神属性,传递价值观、思想,促进和维持文化多样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功能就体现在经济功能和娱乐教育功能上。

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和非物质基础,与我国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与原生性等特征,在客观上构成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特有胎记。近年来,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如,2008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陕西省文化产业却逆势而上,2008年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较2004年的65.33亿元增加了109.4亿元,年均增长29.4%,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15.5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7.1个百分点。同时,文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培训业、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文物和艺术品业、会展业等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行业,文化旅游、演艺等行业在全国已经具备一定竞争优势。总体看,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2008年西部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如表所示。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西部地区在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大力发展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也在积极推进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业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势头。以重庆为例,2008年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产业实现增加值60.84亿元;“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实现增加值32.62亿元。统计分析表明,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实现增加值之比为41.54:36.19:22.27。

(三)文化精品工程不断出现

西部地区在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战略,推出了一批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精品挤进了国际国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03年,由杨丽萍主创的《云南映象》成功演出。这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目前已经在国内巡演300场,其上座率和购票率高达100%,创造了中国舞台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所到城市最广、演出场次最多、票房收入最好等6个第一。广西桂林则把利用著名的漓江山水、壮族民歌和传说中的民族歌手刘三姐的品牌资源通过国内有名的舞美、灯光、编导整合起来,在基于传统歌舞剧《刘三姐》的基础上,成功运作了大型山水实境歌舞剧《印象・刘三姐》,极大促进了桂林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支持和引导下,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如,陕西省全部省直文化单位已经成功完成了转企改制,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公司相继成立,尤其是在具有深厚盛唐文化历史底蕴的曲江建设了曲江新区,极大促进了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区并没有沿用国内常见的经济开发区模式,而是按照西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区定位,借助于市场化手段,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周边园林景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曲江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快速提升与市场转化。2007年8月,曲江新区与深圳华侨城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五)文化产业已步入多元化经济形式发展阶段

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得以巩固。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效果明显。如云南省民营文化企业也在政府扶持下,发展成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涌现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吉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带动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与国际相关文化企业合作也在深入,如《云南印象》在国内国际团队的通力运作下,成功改造成符合欧美主流文化市场需求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和文化效应。

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存在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08年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的59%,从业人员数占67%,拥有资产占75%,营业收入占78%,增加值占69%。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2.73%,中西部地区分别仅占1.63%和1.34%,东北地区占1.38%。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大,这与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富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文化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较低,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不强。虽然我国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仍然较低,文化消费极其有限,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更为典型。西部地区文化消费能力不足,市场不够活跃这种特点也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幅度较“十五”期间皆大幅下降,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差距更是迅速拉大,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占总消费比重均比“十五”期间大为下降。2008年,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为5.23%,低于“十五”末年1.29个百分点,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四川更是落到了全国最后5位;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6.80%,低于“十五”末年1.23个百分点,重庆、甘肃、四川、云南落到全国最后4 位。同时,东西部地区文化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三)文化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无论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还是文化贸易的主体都应是企业。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培育、扶持、帮助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有实力、有能力的文化企业,迅速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对西部地区而言,市场微观主体重塑远未被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而是大多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比较模糊,体制内享受财政扶持实惠的“单位”继续享受产业政策的好处,文化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在第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家入围。

(四)文化资源的转化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

第5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新兴产业 现状 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是高技术化和高文化化的统一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新兴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省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确定了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伴随着全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历史进程,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取得了较大成就,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意识滞后、经济欠发达,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有效解决,将成为制约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本文针对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更加有力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涵辨析

(一)文化产业内涵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我国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在实体结构上,可分为市场型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产业。在发展结构上,可分为基础型文化产业和特色性文化产业。一般认为,文化产业有三个层次:一是以生产、销售主体文化产品为主的“核心层次”,如新闻、出版发行、图书、报刊、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等;二是以文化服务为主的“层次”,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旅游、戏剧舞蹈演出、体育、娱乐、策划、博物馆、经纪人等;三是向其他产品提供文化附加值的“关联层次”,如文化用品、装潢、装饰、设备、形象设计等。从产业分类看,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二)创意产业内涵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由英国人提出来,又译为“创意工业”或“创意经济”。我国将创意产业界定为“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创意产业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强调人自身的创造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多数国家将创意产业的范围归纳为广告、建筑、手工艺品、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互动性娱乐软件、音乐、表演艺术、软件及电脑游戏、电视广播、电影与录像、出版、艺术品和文物交易等十三个行业门类。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比较起来看,二者存在的差异并不大。“文化产业”强调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产品的消费价值。“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强调创意主体以才华和智慧去创造财富。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所以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

(三)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的产物,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就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其最核心的东西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文化创意产业凸现出多重属性,如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等。多重的属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既有一般产业的性质,又有自已鲜明的特征。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相关资料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具备最明显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发展后劲。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增长点,其发展动力主要靠知识和现代科技,具有附加值高、辐射拉动能力强和环境影响小及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再次,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抓住机遇,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一)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取得的成就

据报载,自2004 年以来,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超同期GDP 增速约6 个百分点。其中,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主营产业总量不断做大,成为江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江西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江西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之一。

从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取得的成就来看,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增长速度较快,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只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中部省份的“进位赶超”;二是文化创意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其“核心层”、“层”、“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稳步增长;三是红色文化产业成为新亮点,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三分之一,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领跑者”;四是一批国有和民营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省投资规模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有61个;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4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39家。这些因素促成了了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

几年来,江西以惊人的速度,规划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品牌、重点企业和特色园区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新兴业态逐渐形成,传统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热情步步高涨,文化创意产品丰富多样,标志着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带动的软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调查表明,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基础薄弱、意识滞后、经济欠发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现实问题:

一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二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不足,很多人还分不清经营性文化创意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差别,或者只乐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善于发展经营性文化创意产业;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片面强调政府拨款和政策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资金还未能充分整合利用;四是同一项目往往重复建设,既浪费资金,又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影响品牌打造;五是尚未形成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六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较为缺乏,其管理型、经营型和专业技术型三类人才都严重不足,制约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文化需求缺口将达到12940亿元,这对江西来说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江西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和文化创意市场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基本合理;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水平在中部地区位于先进行列,夯实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基础。

针对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树立大文化观念,依据江西的区位优势和现有的文化特色以及产业优势,加速制订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要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树立产业和市场观念,加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设立专门的文化投资实体,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要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江西红色旅游业、陶瓷业、新闻出版业等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要设立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第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过程。要创造各种体制条件、政策条件、机制条件和环境条件,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体制,塑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产业主体,把一批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坚决的、彻底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大胆开放文化市场,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民间资本,鼓励大企业进入和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深入推进文化系统人事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

第三,建造大型文化企业航母,培养优秀文化企业家,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要立足江西地方特色,整合江西文化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集中优质资产,加快培育江西大型文化创意骨干企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形成江西强势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要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有眼界、有水平、有经营管理才能和资本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家,帮助他们走上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要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要依靠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大对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知名度。

第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因此,要大力开展文化创意领域的理论研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要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选拔和评估激励机制,培养大批善于管理、长于经营、精于专业技术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要依托江西本土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开设包括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文化创意生产经营、文化创意经纪人、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以保障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博宇.发展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初步研究 [J].价格月刊,2012(6)

2.崔玉霞.江西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J].科技广场,2011(2)

3.李玉英.发挥创意在江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江西,2009(12)

第6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现状 经验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发展重点由农业、工业和服务经济逐渐转向以创意和智慧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众说纷纭,目前普遍认可的是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出的观点,即源于个体创造力的技巧和才华,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创意、建筑设计、时尚设计、艺术品和工艺品、美术、电影、音乐、表演艺术、互动休闲软件、电视、广播、出版等13大门类①,其本质是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差异化、高层次的精神体验。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融科技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物。与一般经济增长要素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社会和经济体发展过程中更为内在和基础的增长原动力,对其他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已远超第一和第二产业,成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大幅攀升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了这些地区新的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开发和争夺,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文化领域发展和软实力竞争的新焦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是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生动力,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已形成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但缺乏有效规范和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聚集、高辐射的特点,易形成一定规模。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已建成若干各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城市内已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我国也已基本形成,包括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及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其中,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其优势行业包括:工业设计、广告策划、室内装潢等;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和香港为主力军,在网游动漫、影视制作、广告创意等行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包括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沈阳等地,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旅游休闲等作为集群的发展优势。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主导倾向严重,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一些非文化创意类企业也趁机“搭便车”,鱼龙混杂,管理混乱,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②。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完善。由于文化创意类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较为低廉,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易模仿性,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出台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以及各地方性区域法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仅围绕传统领域,如图书、音像制品等,对新兴行业如艺术品、影视作品等重视程度有待加强③。从整体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交易数量相对较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缺乏主动权。

第三,企业面临资金不足境地,缺乏有效的投资融资平台和渠道。与其他行业内的初创企业类似,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在发展初期同样也会面临资金不足的境地。由于中央财政资金有限,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缺口较大,仅靠财政资金较难满足该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需要。而文化产业在银行信贷评估体系中属于高风险行业,如艺术品、古玩等经营企业,产品成本高,但无法获得权威机构认定,银行贷款难度较大。国内缺乏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融资平台,尚未建立有效的投资融资渠道,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造成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成本高。

第四,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大型跨国文化创意集团。品牌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一直保持迅猛发展,产品出口以工艺品、设计类产品、视觉艺术品为主,而电影电视类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缺乏高科技含量和独特创意的主导产品④。与好莱坞、迪斯尼等知名品牌相比,我国缺乏知名的文化创意品牌,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跨国文化创意集团,现有企业较难影响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五,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滞后,无法满足行业实际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中涉及到动漫制作、演艺娱乐、时尚设计、艺术品鉴赏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从创立到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大多依托于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养目标与企业和社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相脱节”的现实问题,现有人才无法满足行业实际需求,而文化创意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挖掘。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也是首个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作为全球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已开始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1997年,英国政府专门组建了跨部门任务小组,统一协调和调动各部门有限资源,大大加快了将个人创造力和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进程。英国政府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在于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以及智慧、灵感、技能、理念是产生和创造价值的核心。在政府的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为处在困境中的英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英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英国相比,美国强调知识产权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版权的含义,采用“版权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日本和韩国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分别以数字内容产业和电子游戏产业作为各自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中,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自身多元文化传统、海归创意人才的经验等优势条件,不仅培育了诸多知名文化品牌,使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纵观上述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发展与政府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的支持、倾斜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一系列措施手段密不可分。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国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如韩国在1998年提出“设计韩国”的战略,于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制定新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在资金、标志性建筑定位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文化多项策略。

第二,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创意企业和个人权益。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立法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美国政府先后通过和修正了《版权法》、《半导体芯片保护法》、《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一系列版权保护法律法规;韩国政府颁布和实施了《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

第三,建立资金支持机制,积极推行优惠政策。文化创意类企业常常面临启动资金短缺、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发达国家或地区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减免税负以及低息贷款等方式来帮助企业或个人。如英国通过提供全国各地创意资金支持机构相关信息以及由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直接提供发展基金的两种方式对创意企业和个人进行资金扶持。韩国政府先后设立文艺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出版基金等专项基金,以扶持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从事游戏开发、动漫制作的风险类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或免除税收负担,免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各类费用等。

第四,大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有效整合和开发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走在世界前列的许多国家都扎根于本土文化,挖掘其色优势,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并逐渐发展成为本国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如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在多元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下,大胆探索和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在吸纳现代文化理念上表现出突出的包容力和理解力,呈现出东西方相互融合的特点。台湾文化创意领域坚持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并行,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时尚元素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革新,如融合西方现代舞和东方意蕴的“云门舞集”等⑤。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明确政府职能角色,制定产业集群长远规划。划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实现由“政府经营”向“政府服务”的转变。厘清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效率边界。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文化创意企业的需求和意愿。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文化创意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生态链。通过与社区、文化团体、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等合作,推动文创产业投资的长期项目,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介和指导机构,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包括产业资讯、战略规划等全方位服务。利用产业集群内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出集群效应和协同效应。

第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继续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观念。推进建设知识产权的相关门户网站,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公共推介和商品交易平台。针对影视表演、时尚设计、动漫制作等子行业制定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顺应数字化时代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要求。积极加入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推动和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充分保护本土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保护会扼杀创造力,而放松监管又会造成个人和企业的权益受损。因此,权衡利弊、顺势而为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未来工作的重心。

第三,健全和完善资金支持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建立财政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融资、民间社会资本投资等多项投融资途径,鼓励多元化投资。推动创意类企业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人开展对接合作,搭建行业资金支持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补助、税收减免、贴息等方式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尤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各专项发展基金,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整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通过兼并、收购、品牌经营等手段鼓励文化产业集团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积极推动文化创意类企业上市融资以及上市之外的资本运作,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

第四,打造本土知名文创品牌,组建大型跨国文化创意集团。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文化创意类企业应根植于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本土创意资源,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将现有文化创意产品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以凸显出更多民族性和文化性。此外,文化创意类企业还应注重个性化的定制环节,由借鉴模仿向独立原创转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密切关注数字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产品创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来实现创新和变革,以培育出更多的文化创意国际知名品牌。鼓励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组建大型跨国文化创意企业和集团,积极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第五,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实现用人单位和培养院校的有效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意人才的争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培养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实际需求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应广泛整合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教育资源,确立以高校为主导,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共同作用的教育主体,构建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学士、硕士等多层次文化创意教育体系。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及优秀的文化创意团队,形成结构合理、专业精湛、富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探索出有效的“传帮带”助手制度和师承制度,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商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厦门理工学院国家基金预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C115,XYK201451)

【注释】

①徐丹丹,孟潇,卫倩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105~113页。

②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③孙梅:“美国版权业概况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见刘牧雨主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④肖文红:“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 推动盐田文化产业发展”,《特区实践和理论》,2009年第6期,第54~57页。

第7篇

关键词:泰顺石;资源;优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22-02

“泰顺石”资源丰富,居住在当地的先民将其用于生活当中的磨刀石、建筑雕刻、祭祀用具、印石(章石)等,当地人就称泰顺石为“匣石”。 近年来,“泰顺石”的产业发展缓慢,因定位不清、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市场销售渠道狭窄、文化产业层次低。因此,全面了解泰顺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是当前我们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泰顺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叶腊石矿产资源概况

1、存储量。泰顺县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主要有辉绿岩、花岗岩和叶蜡石等。泰顺石主要有三个矿区,分别是龟湖矿区、白岩矿区和双林矿区,目前开采的主矿区是龟湖矿区,另外两个矿区也有部分开采。上世纪70年代,浙江省地质11队探明龟湖叶腊石矿矿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矿脉长5580米,理论储蓄量1亿吨,享有“世界蜡都”之美誉。

2、矿石分类。泰顺石具有硬度低、耐高温、微热膨胀、疏水、悬浮、绝缘、耐腐蚀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陶瓷、玻璃纤维、耐火砖原料;橡胶、塑料、油漆、涂料、化妆品填充料;品质绝佳的矿石,可雕刻成工艺美术品。

(二)开采利用现状

1、开采工艺。目前,龟湖石矿的矿石开采是采取“自上而下、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方法,用中深孔爆破配合挖掘机对表土层、风化层进行剥离。爆破方式采用潜孔机穿孔、中深孔多排孔延时爆破为主,凿岩机凿岩、浅孔爆破为辅的方式。

2、开采利用。现矿山开采主体为浙江龟湖矿业有限公司,截至目前,矿区内从事叶蜡石粗加工企业有30多家,矿山开采宕面7个。除工业用叶腊石外,其他成份矿石基本上未予分类利用,矿石浪费严重。尤其是雕刻石开采与利用未引起重视,更未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二、泰顺石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资源优势。高品质的泰顺石温润如玉、质地细腻、色彩丰富、纹理分明、光泽度好,而且品种繁多,即是篆刻艺术的最佳印材,又是石雕艺术的理想石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周锦云讲:“通常所说的寿山石、青田石,其实都属于叶蜡石。泰顺叶腊石在全国叶蜡石中品种非常优秀,不亚于寿山石和青田石,而且石材与青田石一脉相承。”

(二)市场基础。近年来,泰顺石成了一部分雕刻大师们创作艺术品的“新宠”。在我省青田县和福建等地,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大师也经常来泰顺挑拣石头。一些能工巧匠创作的泰顺石作品,深受收藏家欢迎,并在国家级大赛中荣获奖。如郑道全的作品“风华正茂”荣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2006年他的巨型石雕“百鹤迎春图”,高2.63米、重6.3吨,被中国人民银行金库收藏。

(三)人才基础。目前,已经将石雕人才的培养计划列入了战略规划。泰顺石雕艺人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100多人的创作队伍,有13位省、市工艺美术大师。其中的郑道全、潘成松等一批知名工艺美术师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分别北京、青田等地创办了工作室、艺廊,在全国石雕行业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向全球限量发行的29套纪念金盘,有23套安装在潘成松雕刻的石雕底座上。

(四)区位优势。我县地处经济发达、市场文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和海西连接地区,随着“十二五”期间及之后高速公路的南接北连,高速铁路的东通西达,交通条件将大大改善,对外联系日趋便利。而且,我县处于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中国三大名石产区的三角区域,发展泰顺石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三、当前泰顺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发展定位不清。泰顺石产业发展尚未制定出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长期以来,各企业松散型自我发展,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县泰顺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县的矿工基本上是农民工,技术人员比重失调。在全县100多人的石雕从艺人员中,省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只有13人。而从事石雕工艺的学徒基本上是文化偏低,美术专业不强,严重影响我县的石雕刻发展。

(三)市场销售渠道狭窄。泰顺石的销售地一般都是在国内我省和福建等地,其它大城市几乎为空白。由于矿产品基本上处于原矿贸易的状况,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一些高品质的泰顺石工艺用石,均被商贩私自收购,转手倒卖。而且大多数的销售人员都是等着顾客上门,处于被动局面。

(四)文化产业层次低。经营者只追求量上的突破,造成了对矿石的掠夺式开采,造成矿石资源供大于求,使得原本十分珍贵的矿石变得廉价。在生产过程中,很多质地一般的石料没被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浪费严重。

四、加强泰顺石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

1、制定泰顺石文化产业发展近中远期规划。同时,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合理布局和矿业结构调整,有效控制资源消耗总量,进一步提高矿产品附加值。石文化产业是个以资源为主导的产业,掌握了丰富的石头资源,也就有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利”优势。

2、成立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和县雕刻家协会。将泰顺石文化创意园打造成集研发、创作、培训、展示、贸易、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园区。目前,我县石雕市场混乱,下一步,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

3、引进企业。寻找资金实力强、工艺水平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合作对象共同开发经营。不论与谁合作,政府要牢牢掌控采矿权,与合作对象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多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文化需要创意来释放,创意需要人来完成,有了人,才会有创意。”要发展泰顺石,就要多种形式引进优秀人才。

1、提升技术人员。支持矿山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促进知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矿山工作, 提高科技人员的比重。

2、长期举办培训。只有建立起一支可持续发展的石雕人才队伍,泰顺石的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响泰顺石文化品牌。坚持在泰顺职业教育中心扩大工艺美术雕刻专业培训规模,长期聘请工艺美术大师授课,培养石雕人才。积极鼓励师带徒的传统传艺模式,开展“一对一”教学模式,促使这批人员早日成为泰顺石雕的骨干力量。

3、返程就业。引进我县在外创业的泰顺石雕人才,掌握他们人才的型态和分布情况。为他们搭建桥梁,让雕刻家们都能回乡安心创业,实现石雕产业的大发展。

(三)加强推介,注重市场拓展。一是在“内”做文章。引导企业在整合资源、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上狠下功夫,打造一批产品品牌。同时,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提升产品档次。二是在“外”做文章。通过举办或参加经贸洽谈会、工业产品展销活动、设立营销体系、联结专业营销大户等途径,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8篇

关键词 武汉市 文化产业园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文化特区指的是在一个都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而文化设施高度集中在该地区内,创造出吸引力。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艺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分工为基础,不同等级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一种生态化企业群体。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业态有四种类型:一是政府首推动并实行统一管理的“搭台唱戏型”。此中形成政府规划推动与企业市场运作良性互动机制,此机制下开发形成的集聚区具有整体风格。二是企业自动聚集和自行孵化而后由政府保护的“池塘型”,也成为自上而下的自发形成型。“池塘型”的聚集区如同一个自然形成的生态群落,政府后来的介入,旨在调整“池塘”的生态平衡。其典型代表上海田子坊就是从陈逸飞等一批知名人士进驻,到吸引众多的设计机构,这个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几乎是一个完全自下而上的自发过程。三是根植于某一区域的特定文化的“大树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是由那些积累沉淀了百年文化与沧桑的区域,吸引容纳涵养而成。四是企业因为行业内龙头的入驻慕名蜂聚而来的“蜂聚型”。这种类型园区通常是一个园区内进驻了1-2家著名的大型文化企业,其他中小企业就会慕名而来快速跟进,形成交叉产业链,以及由最初产业延伸的行业网。

二、武汉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园区现状。

近年来,武汉市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了“以东湖开发区为核心,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远城区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已建成文化产业园区23个,涵盖出版印务、创意设计、艺术交易、文化旅游、动漫网游、现代传媒的等多个行业,分布在武汉市5个中心城区、2个远城区、1个风景区、1个开发区。中心城区以创意设计、艺术交易、出版印务等现代服务业园区为主;远城区、风景区以文化旅游园区为主;开发区突出发展动漫网游、现代传媒等高科技创意园区。发展比较突出的有:以出版文化产业园、长江日报印务园等为代表的国有骨干企业园区;以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东创创意园等为代表的池塘性园区;以花园道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园区;以北港创意园、汉阳造创意园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园区。

目前,武汉市各区文化产业园区经营状况良好: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实现经营收入约26亿元,实现利税约2亿元,出口创汇230万美元。在企业聚集方面,截至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吸引入驻企业298家,其中投资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45家。在人才聚集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园区分别是:汉阳造文化产业园区(吸纳就业1.52万人)、洪山开发区北港创意园区(吸纳就业4360人)、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吸纳就业2900人)。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园区定位不清,战略雷同。目前武汉市不少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缺乏合理规划,文化含量低,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这样的园区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在招商的过程中对企业缺乏限制筛选,存在“拉郎配”的现象,进入园区的企业匹配度不高,产业链的上游、下游等没有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失去了文化产业聚集发展的意义。

2、中小企业生存难,处境尴尬。伴随地产热的升温和文化产业园区的日趋成熟,近年来武汉市主要文化产业园区的租金价格上升,诸多中小型文化企业在园区一轮轮洗牌中遭到淘汰,这些还未孵化的中小企业面临尴尬的局面。

3、商业比例过高,喧宾夺主。从目前武汉运营的文化产业园区来看,已出现了商业配套比例过高,运营惨淡的现象,这一情况在一些定位为文化、时尚的文化产业园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看不到创意的痕迹,也不知道所谓的文化产业究竟在哪里。我们有些文化产业园区为商业化的动机所蛊惑,大张旗鼓地复制国外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徒见商业,不见产业。

4、融资瓶颈亟需突破。目前,武汉市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中小园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投资主体对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的观望态度明显,导致产业园区始终存在后续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因此如何拓展投资渠道,有效争取风险投资就成为了产业园区需着重关注的问题。

三、加快发展武汉市文化产业园区的策略

(一)注重实施差异化战略,加强园区特色和品牌塑造。

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与文化内容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呈正比关系。这就要求武汉市各区因地制宜,依托本地独特资源禀赋将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个性化、差异化,以避免重复及恶性竞争。同时,针对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引入相关的评估机制,在园区项目上马前、建设中、运营后均进行评估,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经济损失。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建设层次分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助力中小型文化产业企业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中的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为了能使这些企业真正在产业园区内被孵化,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和产业园区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笔者建议,政府可对园区建设业者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相关装备、设备进口免除关税,使得园区场所租金保持稳定;政府可建立“文化产业支援中心”之类的机构,为具有一定技术,但饱受资金困扰的中小文化产业企业提供长期、系统的扶持,改变过去一次性补贴的做法。

产业园区孵化器的建设可以层次化,例如分为一级孵化器——项目孵化器、二级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三级孵化器——企业升级孵化、四级孵化器——跨国孵化。如此,分工明确的企业孵化器建设可协助中小型文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发展的可能性。

(三)增强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完善产业链经营,转变盲目商业化的运营逻辑。

文化产业园区要以产业链方式来经营,而不是以追求商业化的方式来经营。

第一种产业链是内在产业链,或者称为纵向产业链,它的主要特点是多种产业共享一种内容资源,形成价值链延伸的产业链。如故事线索或创意,形成小说或者漫画,制作成影视节目或者改编成动画游戏,制作 DVD 销售,节目授权媒体播出,节目中的肖像和形象权授权使用其它产业使用,开发衍生产品等等。 所以,哈利波特的故事可以形成几百亿元的产值,这个故事可以做成所有产业的产品,包括现在要做的主题公园,影视动漫、图书、DVD,所有东西都可以派上用场。

第二种产业链是协同产业链或者称为横向产业链,如传媒产业园中各种传媒之间的协同效应,或者旅游产业园的娱乐公园、旅游、餐 饮、夜间演出、住宿、工艺品销售的协同规模效应。迪斯尼乐园就是一种文化产业园,再比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首个“文化产业示范街”的青岛路特色文化街区,集文化、休闲、消费于一体,也是产业链的典型例证。

第三种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或者称为配套的产业链,是产业要素的整合,如原材料提供、人才、资本、产业配套或者产业供应链的要素整合。以动漫为例,动漫属于影视产业,动漫产业的园区最好有出版(漫画)、影视和动画节目制作、影视动画技术企业、人才培训和经纪、广告公司、艺术授权公司、衍生产品开发、国际影视贸易等,不能仅仅是孤零零的几家没有多少收入的所谓原创动漫企业的集聚。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破解融资难题。

第9篇

一、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__年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5家,其中棉纺企业6家,预计年产值近4亿元,棉花生产、营销和加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是:

——面积逐年扩大,农民增收明显。棉花是我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较高的大宗作物,20__年种植面积10.8万亩,占农田种植总面积的32,是20__年4.2万亩的2.57倍。其中铜闸、运漕两地种植面积达7.5万亩,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70。据了解,棉花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县棉田平均亩产籽棉230公斤左右,按目前棉花收购价2.55元/斤计算,亩产值1170元,每亩纯收入比水稻增收近500元。经测算,在运漕、铜闸等镇,农民从棉田获得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

——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棉花市场蓬勃发展。目前,我县45家加工企业年加工籽棉10万吨,年产值4亿元,棉花经纪人4000多人,他们的足迹到了新疆、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年采购籽棉5万吨。每到棉花收购季节,从外地调进的棉花车辆络绎不绝,交易市场火爆。随着棉花市场的蓬勃发展,棉花企业税收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__年,运漕镇棉花加工企业就实现税收200多万元,棉花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经销赚钱、企业发展、政府增税”的“四赢”局面。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链初具雏形。从1995年___创办首家棉花企业(裕丰轧花厂)以来,经过10年发展,棉花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20__年已发展到53家,其中还新上了6家棉纺企业,实现了从轧花到棉纺的跨越。振华棉业于20__年投资1200万元新上了气流纺生产线,佳诚纺织投资20__万元建成环绽纺生产线,实现了从轧花到纺织的产业升级。振华棉业20__年、20__年分别实现产值3200万元、42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5000万元,并跻身于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裕丰棉业、佳诚纺织也都跻身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这批骨干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经营趋于理性,如振华棉业在今年开秤收购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推迟收购,待价格跌至2.6元/斤再行收购,较好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目前的管理技术骨干都为市内本行业内的精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棉花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长期存在并且日趋加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认真研究。

从棉花种植情况来看,规模小、棉种杂、质量低。我县棉花种植都是由小农生产为主,一家一户只有几亩地,生产规模小,种植零散,形不成规模。同时,棉种市场混乱、棉花品质不高。目前我县棉种市场品种繁杂,棉种价格每斤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造成质量差异很大。加之我县众多棉花企业在收购季节纷纷抢购,忽视对收购棉花的质量要求,甚至出现混装、混级、优劣参半,造成收购的棉花品质不高,也很难生产出上等级的皮棉。

从棉花加工情况来看,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39家,年加工皮棉可达150万担,可实际只能加工40—50万担,仅占加工能力的30。由于僧多粥少,各企业为抢购棉花,相互竞争,价格混乱。同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多数是三五个人合伙创办的小轧花企业,收购证和加工证两证齐全的仅8家,无证照经营问题非常普遍,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边棉站”。据统计,全县拥有200吨打包机的棉花企业只有11家,其它都是60—80吨的小企业,无一家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400吨打包机的标准。同时,这些无证企业大部分设备不符合棉花加工标准,许多还在使用土打包机和小轧花机加工棉花,棉花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也严重。另外,许多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企业做大做强显得办法不多,大多数企业还是家庭式管理,管理水平低。所谓的股份制,也就是几个人各拿几万元凑在一起合办的企业,凭感情和关系维系企业,管理松散,难以发展壮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融资难制约企业发展。由于棉花交易的季节性、集中性的特点,特别是棉花价格高的时候,银行放贷风险加大,不敢轻易放贷,棉纺企业收购资金严重不足。调研时,所有棉花加工企业都反映在流动资金上存在困难,银行贷款“门槛”太高,要求凭土地证等不动产作抵押,而我县新建的棉花加工企业用地都无法办理土地证。许多企业在没有领到土地证的情况下,提出用机器设备、厂房等作抵押,银行也不认可。棉花加工企业只能将解决流动资金的出路放在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上。来源没有保障不说,而且成本也高,融资难使轧花企业无力库存籽棉加工,纺织企业无力库存皮棉生产,企业只能生产半年、停产半年,开工不足极为普遍。

三、推进棉花产业化的若干思考

当前,国际国内的棉花市场为棉花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为棉花生产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空间。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承诺20__年至2013年全部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国内与国际棉花价差将缩小,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三是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矛盾有加剧趋势。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十一五”期间纺织业仍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供不应求趋势将长期存在。面对机遇,我们要在提高棉农组织化程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棉花生产规模化、棉花加工集约化和棉花流通网络化。

(一)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棉花向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当前要着力从农业标准化方面着手,推广优质棉品种,扩大间作套种,推进规模化生产、推动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种棉综合效益和示范作用。要选育并推广适合本地生产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正确引导棉农发展优质棉,杜绝棉花新品种乱引、乱种行为,从根本上消除棉花品种“多、乱、杂”;要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棉花产量;要积极推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二)以培育大企业集团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棉花产业整体水平。随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小企业在市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退出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如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