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3-12-21 10:35:37

导语:在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第1篇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许多发展机遇。首先,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已建立了庞大的、学科分类较为齐全的农业公共科技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其次,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以“基础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为核心的工资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绩效与收入挂钩,运行机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第三,自2000年以来,政府财政拨款的农业科研投入年均实际(扣除物价)增长率达到15%以上,虽然目前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还相当低,但近年来政府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第四,农业领域开始吸引一批企业参与科研投资,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据本中心2007年开展的一项大规模农业企业调查表明,企业向农业科研投资的经费从1999年的不到2亿元,迅速提高到2006年的近20亿元,相当于当年政府农业科研投资的15%。估计目前这一比例可能已经达到20%。第五,过去三十多年,尽管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坎坷而又艰难的改革过程,但截至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是世界各国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分布最为广泛的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该体系遍布所有乡镇和边远地区,为加速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组织体系保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农业部门来说,就是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将是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农业科研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急需改革和创新。目前,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相对于其他部门的科研机构,农业科研缺乏吸引力,从总体来看难以吸引大批的顶尖科技人才参与;二是农业科研体系没有很好适应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农业科研立项同现实技术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难以较好满足农业生产对各种技术的需求;三是农业公共科研单位定位不清,社会公益性和商业性科研活动混淆,难以培育和吸引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难以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四是虽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正逐渐提高,但到2012年政府在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也仅为0.7%左右,农业科研投入依然不足,同时竞争性项目投入比例偏大,使科研人员忙于申请项目、应付检查和汇报,科研方向也往往随研究课题的变化而变,出现急功近利现象,使重大研究成果难以形成。

与此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更大的挑战,农技推广体系更需改革和创新。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和家禽水产等生产技术的推广上做出重要贡献,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定位还未完全理清,受地方党政中心工作的影响,农技推广人员难以专职从事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一些地方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上收的改革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三是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长期以来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四是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薄弱,推广能力偏低,难以适应新技术扩散要求;五是传统的从上到下的技术推广方式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对农民技术需求的信息缺乏反馈机制,推广技术难以满足农民增收的多元化需求;六是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使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问题不少,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各级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与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虽然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重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亦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但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改革仍将任重道远。

二、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十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建立新时期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急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一)新时期农业科研体系的改革

在建立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方面,建议如下。(1)实施农业科技国家创新人才战略,吸引和培养一批领军级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大批优秀创新群体。(2)探讨建立农业科研投入新机制,国家农业研发项目的设置以农业发展目标和农民技术需求为依据,使农业科研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3)在强化农业公共科研单位的公益职能和现阶段在农业科技创新中重要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分离农业公共科研单位可商业化的研究和产业化活动,把研究重点放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为企业进入农业科研提供发展空间,使企业逐渐成为农业应用研究和科技产业化的主体;同时,强化知识产权的实施力度和提供优惠政策,建立企业进入农业科研领域的激励机制。(4)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建议到“十二五”末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要逐渐从现在的0.7%提高到1%以上;同时,调整政府的农业科研投入结构,提高固定经费拨款(相对于竞争性项目经费)在总投入中的比例,增加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研投入。

(二)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第2篇

在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杜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柯爱伦:在中国这一周,我们过得非常愉快。前半段,我们在北京拜访我们的客户,包括北京的官员,后半段在成都参加财富全球论坛。我们非常骄傲杜邦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经营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3年。长期以来,我们的方针是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特别在食品和能源领域挑战非常大,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杜邦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以能源为例,一方面我们可以让生产变得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此外,通过科技手段可以让我们的粮食作物亩产提高,更有营养,等等。但要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和中国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做到有的放矢。

在数字化时代,杜邦作为一家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公司,怎样进行持续创新?

柯爱伦:这非常有趣。杜邦是一家有着210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在第一个百年,杜邦是靠火药发家,第二个百年是凭借现代化学工业快速成长。现在进入了第三个百年,我们希望能在化学、生物、纳米以及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生产出更多品类、更高质量的产品。

数字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你会发现在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脚步大大加快了,互联网把我们所有人连在了一起,而大数据让大规模数据分析成为可能,这些在过去都是不可能的。这也凸显了我们“创新中心”的重要性,这个项目可以把各种技术结合到一起。我们相信未来杜邦在中国会有更多机会。

作为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你怎么看待现在的中美贸易?

柯爱伦:对具有巨大经济体量和全球影响力的中美两国来讲,双方需要经常流,探讨各自优势、利益共同点和需要应对的分歧。我会经常与中国同仁们交流两国的商机、贸易策略、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研判等情况。两国的贸易管理制度比较复杂,需要更多交流才会达成共识。

中美两国在农业、能源、科技创新等方面正在做很多交流,目前还很难预测这些交流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希望到7月中旬可以绘出一个合作“路线图”,明确两国在经贸、知识产权等方面如何继续合作。

第3篇

粮食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让人吃饱;二是提供高质量的有营养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食物。从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粮食的数量大体是足够的,而且还有增长的潜力。目前中国粮食安全并不存在重大的数量缺口,更重要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安全,比如能产出来却卖不出去,农业就有可能会衰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还关系到几亿中国农民的就业和生计安全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进口和库存都在增加,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一是生产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结构之间存在非常大的不适应,二是中国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小麦、大米、玉米等谷物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管控好要素价格。一方面GDP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都在快速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也在提高。第二,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基本上都采取了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这样的措施并没有相应地带来经济的快速复苏,反而出现需求下降。2012年底以来,全球各类大宗商品价格都迅速下降,其中就包括粮食价格。2015年底至2016年初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与2012年底相比,以美元计价的小麦和大米的价格约下降1/3,大豆价格下降40%,玉米价格下降45%。一方面国内的粮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粮价大幅下降,于是造成前一段时期中国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平均比国际市场高出30%-50%。第三,能源价格下降使得粮食贸易中的海运成本明显下降。第四,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折合成人民币后价格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粮食突然之间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并不在于能不能更多地增加生产,而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这是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下,保障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二要加快农业体制创新。从农业科技创新角度看,尽管中国农业有很大发展,但从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使用的投入品数量来看,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20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大豆产量最高、出口最多的国家,但目前中国大豆产量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5年中国进口大豆约8200万吨,占到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4%。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对大豆的科研投入不够,因此中国大豆单位面积的平均产量正在与世界平均水平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我下乡到黑龙江农场种地,种过大豆、小麦、玉米,回顾这将近半个世纪来的变化,我感触很深。当时小麦亩产仅300斤,如今亩产800斤、1000斤不足为奇。那时候玉米每亩地只有350斤的产量,如今可以达到1200斤甚至1500斤。但唯独大豆,当时亩产达到210斤到220斤,如今还达不到250斤。和其他粮食品种相比,中国农业科研部门对大豆的研发投入是不够的。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品种,就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很简单的道理:东北农民种大豆,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格是每斤2.4元,如果亩产250斤,种1亩大豆的毛收入就是600元。而玉米亩产1200斤,2014年国家在东北实行的玉米收储价是每斤1元,种1亩玉米的收入可以达到1200元,相当于大豆毛收入的两倍。所以,农民不愿意种大豆,愿意种玉米。于是,大豆越种越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进口,而玉米越种越多,甚至多到卖不出去的地步。

这背后的问题看起来是市场问题、价格问题,核心还是科技问题。中国要想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各国之间应该更多地加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促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

第4篇

银行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信息科技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稳健经营,关乎银行的声誉、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2年中国银监会正式设立信息科技监管部,并于今年将信息科技作为评级要素,纳入银行机构整体监管评级体系。在2012年底举办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2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银行业要围绕“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三大战略切实加强信息科技建设,集银行业与监管者的共同智慧,不断研究探索并发挥信息科技的支撑作用,运用信息科技的创新作用,切实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成绩显著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基础建设与科技创新并行、提升服务与保障发展并举的科学发展观。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科学创新等方面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信息科技有力支持了银行业跨越式发展

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科技投入保持较高增长,信息系统数量、建设速度同比增长,科技总投入增长较快。与此同时,银行业总规模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资产质量不断提高,盈利能力、风险抵抗能力不断增强。

信息科技创新意识增强

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应用信息科技推进业务模式的创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蓬勃发展,建设了一批紧密服务民生的特色业务、系统,服务渠道日益多元,服务效率日益提高,社会体验日益改善,在进一步方便人民基本生活的同时,在引导金融消费理念、规范金融消费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息科技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层次化、立体化的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为维护金融信息安全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2012年银行业信息科技突发事件数量明显下降。

在肯定成绩、肯定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国情世情的变化,使得银行业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面临的挑战及监管措施

当前银行业信息化工作面临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在先进技术与安全可控的选择上,银行面临两难选择。银行的信息技术应用从一开始就强调安全性、稳定性,不可靠的技术不用,这就形成关键硬件和软件国外产品占绝对垄断地位的现状,而国内产品主要是低端服务器,且占比极低。关键设备及软件不能自主生产,形成金融安全运行的潜在隐患。

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当前,银行服务体系对网银等电子渠道的依赖不断加深,电子银行替代率越来越高。网络攻击随之增加,攻击行为的性质也从个人炫耀转为组织化的经济利益获取。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客户信息的保密和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公众最为关注和忧虑的问题,任何流程隐患都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或被不当利用,产生严重的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而可能影响金融行业的整体稳定性。

信息科技发展不平衡

银行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维的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银行业务快速扩张,信息化建设压力倍增,管理和运营维护跟不上。首先,对多起突发事件的分析表明,多数是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很少有纯技术原因引发的。其次,信息技术外包的依赖和集中度较高,部分银行机构外包管理粗放,外包过程中敏感信息泄露,由于管理不善而引起的信息科技事故屡发。外包风险凸显,其风险隐患与银行安全风险体系形成叠加。此外,还存在业务连续性管理滞后、灾备管理设施不健全等问题。

总体来看,信息科技风险仍然是当前和较长一段时间内银行业风险的重点领域,也是监管重点领域。中国银监会设立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部,体现了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专业化监管的决心。据透露,信息科技监管下一步将围绕监管和指导两方面开展工作。监管是以风险为根本,以合规为准绳,旨在加强银行科技风险的管控能力;指导是以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为原则,旨在提升银行信息科技的建设能力。监管和指导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监管和指导的合力,推动银行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监管

在加强监管方面,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监管法律法规,充分运用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专项治理等监管机制,深入探索适合信息科技风险特点的监管方式,继续加强在网银、外包、业务连续性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下大力气解决这些系统性、全局性的风险问题。对于已经暴露的风险,要层层剖析,以对风险早暴露、早发现、早干预为目标,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全方位有效监管。2013年将进一步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的约束机制,信息科技将作为评级要素,纳入银行机构整体监管评价体系。

加强指导

在加强指导方面,研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在基础架构、数据管理、灾备体系等关键领域,集中行业智慧,突破发展瓶颈。大力推进银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银行业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开放性,促进标准与监管法规的衔接,重点开展标准的应用、推广工作。深入挖掘行业信息化建设最佳实践,促进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通过专业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机制,以大带小,以老带新,帮助银行进行信息化发展。

三大战略

在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的宏观形势下,“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成为银行业切实加强信息科技建设的核心。

自主可控战略

逐步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难题。这些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很快,部分领域已经与世界同步甚至领先。目前国产技术虽然确有不足,但有些成熟技术是可以推广应用的。这方面首先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比如国产ATM机应用就是一个成功案例,经过多年应用,其稳定运行并能更快响应银行需求,目前占有市场近半壁江山。银行要充分利用我国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的优势,扬长避短,合理构建自主新一代可控的信息系统,做到规划严谨、架构开放,层次分明、操作简洁,在信息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持续发展战略

彻底扭转信息科技工作中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维的局面,重点是弥补管理和运营维护的短板,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技充分参与决策。业务决策缺乏科技参与,是当前很多矛盾的症结所在。要正确认识信息科技对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理顺治理机制,完善首席信息官制度,保障信息科技在决策中的话语权,畅通业务和科技的沟通渠道,从根本上避免科技和业务两张皮的现象。二是内控融入科技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信息科技日常工作,实现科技管理流程化、精细化。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促进科技建设和管理的协调发展。三是要扎实做好运营维护工作。从银行业务、客户服务的角度看,运营维护是银行科技的实际展示,是应对信息科技风险的前线,代表了科技服务水平和科技能力,直接关系业务连续性的开展。要像关注业务指标一样关注信息科技运维指标。要善于通过运维体系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提升运营维护的规范化、智能化、制度化水平。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123-01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第6篇

>> 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科技传媒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对施工企业在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应对能力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煤矿企业中层干部能力的思考 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 新形势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问题与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新形势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思考 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对策探索 新形势下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与对策 新形势下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作用初探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 关于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农业新闻受众群体及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EB/OL].(2013-02-04)[2013-03-10].http:///zwgk/2013-02/04/content_2326419.htm.

[3] 广西年鉴2011[M].南宁:广西年鉴社,2011:172.

[4] 林继阳,朱朝枝,张良强,等.提高福建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J].福建农业学报,2008(1):72-75.

[5] 黄跃东,王丽玲,陈丽萍.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J].发展研究,2004(11):44-46.

第7篇

关键词:化学工程;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挑战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物理过程及其所用设备的设计与操作和优化的共同规律的一门工程学科。化学工程领域涉及工艺开发、产品研制、过程设计、装备强化、系统模拟、环境保护、生产管理、操作控制等内容。该领域包含无机与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与煤炭化工、冶金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化工、材料化工等行业。在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中,化学工程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且化学工程与信息、材料、生物、能源、资源、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共同推动高新科技的发展。

1我国化学工程的发展历程

化学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称为“单元操作”[1],该阶段的化学工程是一门共性化学工程学科,以各工业种类所需的单元设备或操作的共性规律为基础;第二个发展阶段称为“传递原理和反应工程”[2],该阶段总结出了不同的单元设备和操作中的共性现象———流动、传热、传递和反应,即“三传一反”,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的知识深化;第二阶段中,化学工程吸收了当时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强化了解决工业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模型化的方法论,进一步推动了化学工程在其他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阶段“三传一反”的相关研究引领了化学工程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化学工程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特别是资源、能源利用与环境破坏问题的挑战,使得化学工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然而,一方面化学工程的现有理论与方法已经愈发无法满足当前工业工程应用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纳米科学、生命科学技术等也为化学工程未来深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此状况下,化工界关于化学工程新的发展阶段的讨论越来越多。我国化工学者郭慕孙提出“三传一反+X”[3],认为传递过程与反应工程的研究必须扩展到介观尺度、微观尺度范畴,并在探索多尺度转变规律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更新(汪家鼎)[4]。复杂性科学的进步将有力推动化学工程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化学工程的需要,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化学工程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然后面对这些挑战怎样将其转变为机遇。

2化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目前,在我国化学工程的发展中,第二阶段的“三传一反”依然是化学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化学工程的研究内容只有产生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和经济需求的变革,才能继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此变革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多方位的挑战。

2.1化学工程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近二三百年来,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资源的急剧消耗,环境也日趋恶化,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迫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努力建立与自然新型合作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我国政府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而化学工程是对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加工的生产过程,该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部分有害、有毒,进入环境会造成污染。并且有的化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化学工业对环境影响巨大,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对化工生产尤为重要。化学工程领域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或产品对环境的危害。这是化学工程今年来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资源、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问题也面临着突出挑战,因此,化学工程的研究对象将由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向生物质能等新兴可再生能源进行实质性的扩展。新兴可再生能源应当具有环保性、成本低和宜于大规模利用等优点。随着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能源清洁利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将成为化学工程面临的重要难题,化学工程必须重视并解决这一难题。今后,化工必须以重大需求作为牵引力,以解决能源、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为目标(李成岳)[5]。

2.2化学工程与科技创新

传统的化学工程对于“三传一反”的研究难以突破常规化工过程的量化放大和调控这一瓶颈问题,更需面对高新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因此其时空内涵和范围必须深化和扩展。化学工程需要解决的大多数难题都具有多尺度结构特征,空间上跨越从原子、分子到设备、系统,甚至自然生态的尺度,时间上跨越秒、月到年甚至更大的尺度,之前的计算方法并不能在这样的时空尺度中运算,更无法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系,因此认识不同层次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十分困难,这是解决很多化学工程问题的瓶颈。我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对化工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从产品研发开始就必须提前考虑以后整个周期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如何回收资源,这就需要大大扩展化学工程研究的时空范围。化学工程必须树立复杂性的观念,进入复杂性科学[6]。由于当今很多新兴领域在持续高速发展,而目前的化学工程理论与技术并不能满足这些领域发展对于化工技术的需求,因此很多化工行业的企业在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的推动下,采用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但如果长期忽视了化学工程相关知识的扩展和应用,忽视了化学工程学科自身的发展,长此以往,化学工程会失去发展的机遇,甚至可能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进程中落伍。

3结论

我国化学工业正面临许多挑战,并且也会伴随有机遇,化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和对环境的友好型发展的步伐也将有较大进展。面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趋势,应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调整发展战略,全面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avisGE.HandbookofChemicalEngineering.Manchester:DavisBrothers,1901.

[2]BirdRB,StewartE,LightfootEN.TransportPhenomena.NewYork:Wiley,1960.

[3]KwaukMooson,LiJinghai.Transport,reactionandmulti-scale.ProgressinNatural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2000,10(12):1078~1082.

[4]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展望21世纪的化学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LiChengyue.Progressandperspectivesonchemicalengineering.ChemicalIndustryandEngineeringProgress(化工进展),2000,19(3):4~7.

第8篇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如下几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将更为雄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我国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较为充裕,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由于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仍将是外资的理想投资地;特别是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多方面、多方式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十二五”时期资金的供应将更为充裕。与此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的加强将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资金将更多地向服务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倾斜。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农村综合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向深层次迈进,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体系将会趋于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会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可望基本完成。政府职能将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会不断加大。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深化。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局面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将继续提高。

    面临的困哪和挑战有: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突出,各种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第9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14-02

Promot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Advancing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Wang Zhengping, Zhao Kun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Security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ctivity, propo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sures of promoting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competition.

Key word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ng activities; cre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platfor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共同面临的课题。什么是创新人才,目前还没有统一说法,但综合各方观点,创新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极强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勇于尝试,喜欢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这些特征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科技竞赛具有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团队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实践表明,科技竞赛在推动课外科技活动建设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近几年来,随着学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作品的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不强,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很好的体现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天赋较好的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的平台开展实验,实现自己的创新作品。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虽然对创新活动充满了兴趣,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入手,以至于出现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科技创新”作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但这种脱离实际、自娱自乐的科技创新活动最终收效甚微,同时也有悖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的继承性和借鉴性没有充分利用和体现 牛顿说:“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借鉴前人经验的重要作用,而目前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基本是学生自拟,由专家统一评审通过后进入实施阶段,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发现,有时学生为了能申请到项目,对自身水平和可能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开始时往往将题目拟得过大,结果造成无法按规定时间完成全部内容的局面,最终只能匆匆应付结题。而下一届学生又是重新开始自己的题目,对上一届学生的创新作品不了解、不借鉴和不利用,以至于出现“重复性”的创新,浪费时间和精力。

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性不高 使得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没有完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业负担较重。由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品从开题到最后的结题答辩在时间安排上也有要求,有时可能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冲突,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做到学业和创新活动的兼顾,从而放弃了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说明这些学生不优秀,或者以此就判定他们不具备创新意识,不能取得成果[4]。目前很多科技创新活动只是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行为,并没有硬性的学分要求,因此当学业和创新活动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选择的是放弃创新活动,这无可厚非,但这确实就有可能造成很多具备潜质的创新作品半途夭折。如果能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又能拿到学分,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 竞赛对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竞赛在项目设置上都是较强工程背景 在竞赛活动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序,只有一定的竞赛规则,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将理论知识与竞赛项目相结合,通过综合分析、创新思维,最终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竞赛来检验自己的成果。

如由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其中有一项竞赛“1 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就是规定飞行器重量不超过1 kg情况下,比拼飞行器的搭载质量和投放准确度。这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知识,通过科学的、创新性的思维去设计并加工出质量轻、搭载质量大的飞行器。而这个竞赛项目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想对我国航空工业飞行器结构方面的设计及制造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竞赛的项目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一般来讲,竞赛所设置的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做大范围调整和改变,只有当某个项目进行得趋于完善时,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这也就保证了依托竞赛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继承性,在一届学生没有完成或完善的情况,下一届学生可以在此基础继续进行,通过借鉴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去补充和完善。这样一是可以防止“重复性”创新,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二是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得科技创新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精神 竞赛项目的设置很多都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这就使得参赛队员明确地意识到要想取得好成绩,从准备、训练到比赛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团结协作。因此,依托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样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在这里既要有独立的科学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敢于担当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都是优秀的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素质。

3 以竞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

以竞赛为契机,积极推动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必备条件,创新实验需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加工工具、加工材料、工作台及设计平台等软硬件条件保障,而这些条件均需要资金支持,并且创新实验室的日常运作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学院科技活动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就是通过积极组建团队,参与航空航天类的赛事,以比赛促发展,以比赛促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认真筹备,积极申请经费和场地条件开展创新实验室——新概念飞行器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并依托此平台辐射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除主推的飞行器类竞赛科技活动外,实时推进其他类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活动中心也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协调创新平台的使用,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了软硬件的保障。

依托竞赛推动实践教学建设 实验选修课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学分要求。针对科技创新活动与正常教学活动脱节情况,依托竞赛内容,结合相关专业特点,适当地开设实验选修课,在丰富实践教学课程的同时也缓解了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学环节冲突的矛盾。这样学生既进行了科技创新活动,又满足了正常教学的学分要求,拉近了学生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距离,让创新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例如,借鉴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的赛事内容,开设“多功能飞行器设计与实现”这门实验选修课,并参照赛事规则提出课程建设目标要求,将竞赛要求搬到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航空航天的魅力,感受到飞行器设计的魅力。

依托重要赛事带动校级赛事,多层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的竞赛有三个层次:国家级比赛,特别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学科赛事,引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向;由省行政部门组织的省级赛事,实际上是国家级比赛的补充,与国赛穿插举办;校级赛事或立项,是科技创新入门的重要途径。如学校推出一系列的“世纪杯”科技作品竞赛、飞行器创新大赛等,这些赛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创造了“崇尚科学、提倡创新、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提出以“挑战杯”为竞赛龙头,以“中航工业杯”和“全国航空航天锦标赛”为依托,积极开展自己特色的各项赛事,设置多样化的专业竞赛项目,降低参赛门槛,提高竞赛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4 结束语

科技竞赛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5-6]。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赛事形成了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特别以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航模队为基底搭建的学生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有近百名学生参加了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各类赛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平台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11(增刊):7-9.

[2]张峰,李涛.依托科技竞赛 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67-68.

[3]郑伟,陈昊.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346.

[4]季宜敬,杨瑾,王洪洲.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