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时间:2023-12-22 10:16:40

导语: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第1篇

1.1编写目的

编写本报告的目的是研究本系统的总体需求、实现方案,并分析开发系统的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是否开发该系统的依据和建议。

1.2定义

图书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对于现代图书馆而言,是能否发挥其教学、科研作用的至关重要的技术平台。对于读者和图书管理员来说,是决定其能否方便、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关键技术平台。所以,图书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准确的信息和快捷方便的操作。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信息化不但能方便学校的管理,更能使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模式。由于学校藏书量大,借书的学生多,原来的人工工作方式不仅会造成办理时间的延误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在借书高峰期时这种冲突更加明显,而且存在着各种信息不易存放、易丢失、难以备份和查询等缺点。因此,实现一个将各种图书管理和服务功能集成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有效存储、更新、查询信息,提高工作和服务效率。为了方便图书管理员对图书和读者的管理,同时提高学生的借书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势在必行。

开发的系统要求界面友好,方便直观。既要方便管理员对图书和读者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查询和统计等管理,图书管理员根据权限将数据库到互联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不限时的对图书信息进行访问,查询相关信息和进行续借操作。

2.1要求

A、主要功能

开发的系统要实现一下基本功能(1)、读者管理:管理员要为每个读者建立借阅账户,并o读者发放不同类别的借阅卡(借阅卡可提供卡号、读者姓名)。(2)、借阅管理:持有借阅卡的读者可以通过管理员(作为读者的人与系统交互)借阅、归还图书。(3)、读者查询:可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内查询终端查询图书信息和个人借阅情况,以及续借图书(系统审核符合续借条件)。(4)、图书管理:图书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入库、修改、删除等图书信息管理以及注销(不外借),包括图书类别和出版社管理。

B、主要性能

可以方便快捷有效地完成借阅、查询等的各项操作,录入数据合法性校验,查询速度快。同时保证信息的正确和及时更新,并降低信息访问的成本。技术先进且可靠性高。

C、安全性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只有具有一定权限的管理员用户才能允许有借、还书权限,只有具有高级权限的部门管理者或维护人员用户才能对用户进行管理,一般的读者用户只能查看图书信息和借阅情况。

还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机制,防止系统被恶意攻击,信息被恶意修改和窃取。有完善的备份机制,如果系统被破坏应该能快速恢复。

3.对拟建立的系统分析

3.1业务流程及数据流图

(1)组织结构图与信息流关系

4.所建议的系统

所建议系统是C/S和B/S模式结合。系统管理、书籍管理、读者管理和借阅管理等大部分的功能通过图书馆内的局域网实现,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图书信息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询、续借等功能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利于有效地提高系统使用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局域网和互联网数据交换的自动化。用户在经过身份确认后,系统按照权限的不同向其不同各种类型用户所对应的功能。

4.1影响

在建立所建议系统时,预期会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设备的影响:由于所建议系统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所以需要配备足够符合以上列出的各种软硬件条件的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系统失效后,服务器端需要利用备份的数据库恢复数据信息,要求要有足够的数据备份空间。(2)、对软件的影响:需要落实是否有符合本报告所列出的正版的软件环境,如果没有则需要购买。(3)、对开发的影响:开发过程需要用户进行密切的配合,准确阐明需求。(4)、对经费开支的影响:除了需要支付开发单位的有关费用外,每年还需要一定的运行维护费用(见经济可行性分析)。

4.2 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本系统是一个基于局域网、互联网和WINDOWS操作的系统,现有技术已较为成熟,利用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系统开发目标。同时,开发期限较为宽裕,预计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开发任务。

5.经济可行性分析

5.1投资成本

A一次性支出

(1)系统开发、建立费用共23万元。其中:本系统开发期为7个月,开发人员为在校教师,按每人每月天2000元补助计算,需开发人员4人。根据软件系统的规模估算,开发人工费用为5.6万元。书籍、读者等基础信息建立需要5人2个月即10人/月,每人月的人工费用按2000元计算,需2万元。

(2)硬件设备费共13万元,其中:微机6台约3万元;服务器3台及网络等设备费10万元。

(3)外购开发工具、软件环境费用共9万元。

(4)其他费费用共2万元。

一次性支出总费用:28.6万元。

B经常性费用

主要是系统运行费用,假设本系统运行期10年,每年的运行费用(包括系统维护、设备维护等)5万元,按年利率5%计算,10年共需要花费38.6082万元。系统投资成本总额为:

28.6+38.6082=67.2082万元。

6.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

6.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所有软件都用正版,技术资料都由提出方保管,数据信息均可保证合法来源。所以,在法律方面是可行的。

6.2用户使用可行性

使用本系统的人员均有一定计算机应用基础,系统维护员由计算机的专业人员担任,所有人员经过本系统的使用培训后,都能熟练使用本软件。

7.结论

本项目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投资回报利益大,使得图书管理实现电子化,符合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技术、经济、操作、法律方面都是可行的,可以开发本系统。

参考文献:

[1]钱乐秋等,《软件工程》,青海大学出版社;

[2]张害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Eclipse;图书管理系统;设计

一、Eclipse的相关介绍

Eclipse是替代IBM Visual Age for Java的下一代IDE开发环境,它本身不具有任何功能,但是通过各种开发插件,它可以扩展到很多语言的开发。Eclipse基本上是本地文件,其帮助系统会先建立一个Web服务器显示文件,它有相当舒适的本地浏览和很强大的文件搜索功能。

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的用户可分为借阅人员和管理员两个方面。基于Eclipse的平台的Web应用程序把整个网络系统的设计分为四层:Web应用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和数据层[1]。应用层包括表示层和控制器,业务逻辑层可分为业务接口和业务对象,持久层是为了实现DAO数据持久化而创建,数据层指的便是关系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指的是根据用户需求在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建立数据库的一个过程,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完整与统一性。设计可分为三块进行,一是建立系统数据模型。二是建立系统功能模型,三是建立系统的行为模型,用以记录各用户的借阅历史。整个系统包含的信息要有:一是图书信息,二是读者信息,三是借阅图书的信息,四是图书的分类和库存信息,五是管理员信息。

(三)系统主要功能的设计与实现。(1)系统的主界面及数据库的连接。系统的主界面就是我们登录系统后看到的第一个浏览界面,这是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的模块,在这个页面中应包含着各个系统模块的连接。

由于图书的具体信息、读者的信息和借阅的信息等都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所以如果要添加和整改这些信息,就必须要连接到数据库。我们可以连接数据库的操作封装到类Dao.

java中,在其它模块调用它就可以实现连接,执行相应的操作,从而省去了每次都要编写连接程序来对其进行操作的繁琐行为,这样一来数据库的连接就变得安全高效,程序代码也更清晰简洁[2]。

(2)用户的登录与查询。用户登录是图书管理系统的入口,用户只有先完成注册再登录,才能进入系统,实现图书信息的查阅和管理等相关功能。在该系统下可划分四个不同角色,借阅人员、数据录入员,管理员和高级管理员。其中高级管理员拥有着最高管理权限,他可以管理其他所有用户,可以实现对用户的权限分配、初始化密码和删除用户等操作。普通管理员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数据录入员主要负责数据库中书籍信息的录入。借阅人员则只能浏览查找相关图书的信息。图书的查询可分为全部图书查询和按条件查询。

(3)图书信息的管理。图书信息的管理包括图书信息的添加,图书信息的修改和删除几个方面。进行图书信息的添加时,要对图书的名称、编号、作者、出版社等相关信息的录入。在修改图书信息的时候,要对特定的图书进行修改,只需要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即可,修改时也可添加图书的相关信息。而图书的删除需要管理员的确认后才可进行。

(4)图书的借阅与归还。这是此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主要是管理员对图书的外借和归还进行管理。图书借阅主要是记录读者的编号,借阅日期,图书编号和归还日期,插入借书记录到数据库中,进行借书管理。图书归还则是输入读者的编号进行相关信息的查看,删除其借阅记录,并将该记录更新到历史记录的信息表当中,读者还书时,如果图书超期,则应该为其办理逾期缴费,并做好相关记录(图1)。

结语:综上所述,以Eclipse为开发环境,用于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不仅具有充分的安全性及灵活性,还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行性。可以很好的实现对图书的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和借阅管理,优化了图书馆里的各项操作,简化了管理流程,达到了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RFID;RFID应用;图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2-0103-02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感应卡、电子条码、电子标签等。RFID与传统条形码依靠光电效应方式不同,它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读标签内容,具有体积小、数据读取速度快、非接触式远距离读取 、存储容量大、可重复使用、安全性等特点。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因其先进的技术和快捷、方便的管理服务手段,在图书馆界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目前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已经遍布全世界。在我国最早、最大的RFID项目的图书馆是深圳图书馆,2006年采用RFID系统进行流通管理。之后汕头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也纷纷引入了RFID系统 。通过使用RFID技术,可在图书馆中实现快速馆藏清点功能、读者自助借/还书功能、安全防盗功能、快速准确的数据库检查和更新功能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笔者所在的株洲市图书馆新馆在土建工程完工后,将进入全面的内部装饰和布局阶段,计划全部采用RFID技术进行管理,现就RFID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做个简述。

1 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1)读取方式便捷、读取速度快:我馆目前使用的条形码是需要扫描器逐个对准条码标签才能进行读取的,而RFID是以非接触式来读取信息,只要是在探测范围内,就可以以任何方向和角度读取数据,同时还可读取多个芯片信息,同时处理多册图书的借还手续,更可在移动中读取数据,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和读者。但是由于天线角度、标签重叠、障碍物遮挡及信号反射等情况,会影响数据读取准确率达到100% 。因此我们在新馆布置规划时要根据周边环境考虑设备的摆放位置,规划好业务流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信号干扰;

2)启用自助借还设备,节省人力资源:采用RFID系统之后,有两种读者自助操作模式。一种是读者通过自助借还书机进行自助式的借还操作,这种操作可以发挥读者的自助能力,有效保护读者隐私,同时还能有效减轻流通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一种是闭馆后的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助还书系统,通过在馆舍外设置自助归还系统设备,方便读者在图书馆闭馆后进行图书的归还操作。通过自助借还设备的启用,确实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是取代了人力劳动,但是随着自助设备的使用,图书的流通率会有一定的提高,相应的归架整架工作量也会增加很多,即便引入了自动分拣设备,最终的上架依然需要人工完成。因此在新馆的人力资源分配方面,可对工作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切分,通过合理的人员调配,发挥RFID系统的最大功效,使之更好地完成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加强管理的应用目标;

3)提高了馆藏清点工作的速度:通过手持式RFID阅读器,只要沿着书架上下扫描一遍,就可以快速、非接触式的识别书架上图书的RFID标签,了解图书的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馆藏图书清点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清点的准确性也有了质的提升。工作人员通过馆藏清点,不仅能准确掌握馆藏图书的数量,更能掌握图书类别,从而实现传统手工清点方式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读者服务和图书采购部门提供精确的馆藏分析数据。工作人员还可借助清点设备,通过对书架及图书RFID的扫描,可以对流通库图书进行架位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出详细的书架分布地址数据模型图;

4)减少了图书的错架率: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采用的是开架借阅方式,读者多了后,图书错架、乱架的现象也不断增加。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在系统里显示是入藏状态的图书,却因为放错了位置,而在几十个书架中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如果我们采用了RFID技术,则只需在RFID阅读器中输入要查找的分类号或要找的图书名等,就可以沿着书架依次扫描,利用无线电波感应,一旦找到所要的图书时,立刻用声光报警。同样这种方法还可运用到平常的清架、整架工作中,使得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同时还能显著降低图书错架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RFID系统的架位库很难按照我们现有的分类号排架规律进行排序,RFID系统是区域读取,难以精确到点,点检设备也只能提示大概位置。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建立RFID系统时就要放弃原来以类、种次号为单位的排架方式,更改为以层板为单位排架,通过RFID系统来建立新的导引体系。

2 RFID图书管理系统硬件组成

电子标签(包括图书电子标签、书架专用标签、光盘专用标签)、借书证、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还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安全门检测系统、推车式盘点系统、便携式盘点系统、自助图书馆系统等。

3 RFID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功能模块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标识初始化系统:通过RFID的标签转换系统完成图书的RFID标签加工及初始化工作、读者证的加工及初始化工作、书架标签的加工工作;

流通管理服务系统:通过自助借还系统实现读者对图书的自助借还操作,OPAC系统实现读者对图书的查询定位导航;RFID安全检测系统用以保证图书的安全保障等;

图书定位系统:通过RFID移动智能书车和书架RFID层标识,实现工作人员和读者对馆藏图书的查询定位导航操作,流通书库架位的采集、整理及更新,工作人员对流通图书的上架、清架、整架操作等;

采集典藏系统:通过馆藏盘点设备,对书架的RFID层标识、图书RFID标识的数据采集、统计、对比分析,实现图书的精确盘点和典藏。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必将发生巨大变革,现代图书馆事业正在向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方向迈进。RFID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典藏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总之,RFID技术的利用必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1.高校院系资料室的重要性

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图书馆一起承担着为全校师生做好文献信息服务,其优势及特色与学校图书馆在功能及服务上形成有效的互补。

1.1资料室是图书馆的有效的补充,系部资料室图书报刊都在一室,因此为老师做科研调查,学生查找有效的资料节省了时间,使查找者能在更快的时间内方便快捷的查到有价值的专业资料。

1.2系部资料室是院系老师进行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室为教师提供最专业的学科服务,教师也为资料室带来最新的专业学科资料需求信息,从而更加完善资料室的学科资料,这样就有效的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方面都决定了系部资料室存在的重要性及合理性。

1.3系部资料教室是图书馆和系部之间沟通的桥梁,系部资料室虽小,但是功能强大,因此是图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系部资料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它可以更加容易使查阅者在此查到更加前沿的科技信息,有效的补充校图书馆藏书的不足。而学校图书馆的大容量也可以使系部资料室在建设资料储备时做到在一个大范围的更具针对性。

综上所述,系部资料室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丰富的特色资源,以及在把握教学以及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的快捷性,使得资料室在学校整个资料系统中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建设好系部资料室显得特别重要。

2.系部资料室存在的问题

2.1系部资料室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并对现今的图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及业务水平不高,因此造成了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科学的对资料室的学科资料进行归属,并且在操作中也达不到精而细的要求,使得系部资料室的整体管理水平达不到高校对图书管理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有的资料员还身兼数职,造成了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进行学习、钻研图书馆业务知识,缺乏相应的图书馆知识和专业训练,无法对高校师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教学和钻研的服务。

2.2经费不足影响了资料室的发展

系部资料室经费不足使得系部资料室的图书资料不能进行及时的充实和更新,尽管每年学校为各个系部资料室投入资金不少,但是随着许多新课程的开展,及由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多个学科之间的渗透,对相关的专业资料需求更大。因此投入的比例远远达不到资料增加的所需。同时,由于系部资料室的资料比较珍贵,针对性比较强,不少教师在借阅的时候会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长期使用,使得有效的资源得不到更好的流通,有效的资源不能共享,反而大大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

2.3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协调配合不够

系部资料室在整个高校图书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整个完整的图书系统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很多高校,常常会忽略了系部资料室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反而把它看做了一个孤立的个体。因此,在现行的图书管理制度中,未能把高校系部资料室纳入到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体系中实现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在管理中的这些疏漏使得系部资料室收藏的有价值的学术资料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使系部资料室的优势变为劣势,大大降低了文献的利用率,因此应该完善图书管理体系,使得系部资料室的优势更加突出。

3. 系部资料室的重要性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因此,在当前,高校应针对目前系部资料室在自身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3.1努力提高系部资料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由于资料室现代化建设及高校资料室的需求,要求系部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图书管理系统管理使用等基本技能。因此,首先要对资料室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业务水平进行整体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对软硬件设备出现的一般故障及问题能够做到及时的解决,能够进行熟练的信息查找与信息开发,并且能够较好的利用网络,了解目前学科发展的大致走向,可以更好的把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归总和反馈。其次在日常的工作中形成一个互相帮扶、岗位轮换的管理模式,把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与系部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岗位互换,并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工作心得,这样可以使资料室工作人员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利于激发资料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校图书馆与系部资料室的一体化实现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2规范资料室管理,建立馆系一体化模式

首先对系部资料室的资料进行清点,并且根据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及专业设置对资料的需求,做必要的资料储备。明确系部资料室的收藏的方向和重点,与学校图书馆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一个体系,避免与图书馆脱节造成的资源重复,学科资料空缺等问题。其次完善资料室的规章制度管理,并且对图书资料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纳入员工日常工作评定中。最后提高资料室的硬件水平,建立必要的数据库和综合处理技术,从而实现对系部资料目录的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

系部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作用,将会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图书馆与资料室若能够协调到位,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功效,而且馆系一体化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科研需要的一种可行性机制。建设好系部资料室责任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规范其成长,使其真正的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康清香,王群英.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院系资料室建设[J].科技信息,2007,(6).

[2]吕新惠.《高校图书馆参与院系资料室管理对策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3)

第5篇

Luo kun  Xu Ping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oftware system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xample is introduced to guide teaching.And a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ubject guide two-way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At last,through data analysis this metho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in teaching.

Keyword:engineer;software development;teaching;interactive

1.“基于工程实例引导教学法”在软件开发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1 软件开发平台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

软件开发平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NET平台下的编程能力为主, 通过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的能力,从而掌握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相关软件开发打下良好基础。课程的首要重点是学习.NET开发平台复杂的体系结构、.NET应用程序框架基础,以及学习.NET平台下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基本思路。课程难点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实际动手编写应用程序,能与实践相结合快速建立Web应用程序、网络编程等。

1.2 “基于工程实例引导教学法”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基于工程实例引导双向互动教学法以实际应用需求为中心,以实践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属于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它是一种以工程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获取来源于老师课堂讲解,对于老师没有涉及到但市场上需求的新知识的主动研究和探索精神明显偏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普遍停留在被动学习模式上,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较差,实际能力和市场相结合性较差。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照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校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要的人才相背离。

针对软件开发平台这样的应用型课程,我们采用一种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导和双向互动的方法引入到软件开发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选用的项目、活代码展示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实践教学中严格划分项目小组通过统一指导、个别指导、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散知识点和具有一个规模项目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工程实例引导教学方法在软件开发平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工程实例引导教学法在.NET软件开发平台课程中任务目标的确定

“数据库应用编程”在实际软件开发课程中数据库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关知识已经成为软件开发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环节,我们选择这个知识点作为主体,以一个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工程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

注意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的基本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定义功能。用户通过定义语言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进行定义。

2)数据操纵功能。DBMS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用户通过操纵语言操纵数据,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在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由DBMS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它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转换功能,数据库的转储、恢复功能,数据库的重组织功能,以及性能监视、分析功能等

2.2 以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工程项目实例来说明引导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按照事先的教学计划我们把全班同学按照能力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有一个负责人,成员5-6人。同时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理论背景知识讲解,把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流程划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确定每个小组完成时间,每个阶段必须达到的目标。

(1)分析管理系统应用需求阶段

学生在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鉴别、综合和建模,清除用户需求的模糊性、歧义性和不一致性,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为原始问题及目标软件建立逻辑模型。分析人员要将对原始问题的理解与软件开发经验结合起来,以便发现哪些要求是由于用户的片面性或短期行为所导致的不合理要求,哪些是用户尚未提出但具有真正价值的潜在需求。在这一阶段老师可以参与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可行性的需求分析报告。

(2)数据管理系统总体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自己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我们以一个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为例。

1)由项目负责人提出总体的模式设计

图书订购系统应用程序结构设计就是采用了这种比较流行的分布式三层结构模型,把整个应用程序在逻辑上分为三个层次:

①界面表示层,采用ASP.NET 2.0技术开发的瘦客户端(基于Web的页面系统)描述了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②业务逻辑层,采用C#2.0的组件技术,把诸如订单的生成、修改等业务逻辑封装在组件里面。

③数据访问和存储层,使用ADO.NET 2.0提供的服务SqlClient来构建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的组件。

2)由项目小组共同提出系统作业流程

图2.1 系统流程

3)由项目小组成员提出图书数据库管理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让用户能够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书籍,所以图书订购系统主要提供如下的功能:

图2.2 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划分

4)由小组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具体模块设计和实现

①用户模块管理。

②书籍管理模块。

③书籍订阅及下单模块。

④用户意见反馈模块。

注意:在本系统设计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完成一个模块,要求在项目小组负责人的功能整合下,在老师的具体技术指导下能按照需求完成具体的功能设计。

(3)项目结题讲解及演示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提出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方案,然后每个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具体模块功能。

图2.3 具体功能演示及其讲解

学生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其他小组负责人对系统的方案及其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根据其现场回答给出各个环节的相应的分数,经过评议后算给出这个知识环节的综合得分。

3.实际课堂教学效果的数据分析

基于“工程实例引导下的双向互动教学法”是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特别是在软件开发平台这样的实践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最后考试的成绩和学生的课后信息反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表3.1 关于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表(人数百分比)

新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上 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满意度上 新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互动上 备注

1.优秀 49% 46 % 60%

2.良好 46% 45% 40%

3  合格 5%  9% 0%

4.不合格 0 0 0

为了说明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我们对在一些教学质量的关键数据做数据调查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得到新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表3.1)。

我们通过班级调查对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在教学质量上也做了一个分析对比,以一个班级学生为基数做了统计调查,结果对比图例如下,发现教学效果几个指标显著提高。

图2.3 教学质量满意度

第6篇

[关键字]高职图书馆;社会服务;服务层次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3-0051-03

在经济发达国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被读者称为大学里的公共图书馆,任何人都可进图书馆看书;在日本、德国,许多大学图书馆也全方位向市民开放。在我国,当前已经有许多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在尝试对社会公众开放,很多专家也认为,高校图书馆向地方社会开放利大于弊。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丰富信息资源优势及社会辐射功能,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拓展服务范围,进而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

1、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今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的开放力度。文化部和财政部的“三馆”免费开放政策虽然并未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但是,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既是社会各阶层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1.1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1.1.1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社会服务是政策上的要求。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有职责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必要逐步地、分层次地向地方社会开放,主动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

1.1.2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社会服务是办学上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学校的办学目标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专业建设要与地方工业、科技和文化建设相对接,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在地方经济做大做强后又可反哺高职教育,做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高职院校图书馆具备丰富的、有特色的信息文献资源,同样需要积极参与为地方社会服务,这既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需求。

1.1.3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社会服务是地方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总量仍然不足,其中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覆盖率仅有79.3%;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公共图书馆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我国2009年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册,远远低于IFLA的标准。公共图书馆设施及资源的不足以及地方社会读者的刚性需求,都要求当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

1.2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社会服务具有可行性

1.2.1 丰富的专业文献资源以及较低的利用率。诞生于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高职教育,由于育人目标和专业设置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学校本身对资源信息有较高的需求。因此,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拥有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由于学生层次、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普遍比较低,经调查,有的仅为37%,甚至更低。丰富的馆藏,较低的利用率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向地方社会开放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

1.2.2 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服务队伍。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大多数已经拥有比较先进的服务设施和设备,如网络化的图书管理系统、高性能的大中型服务器、高容量的磁盘阵列等,这些都可以满足图书馆多角度、全方位的文献信息存储、加工和服务的需求。同时,图书馆也培养了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和服务队伍。他们不仅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能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并拥有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他们不仅具备检索搜集、分析鉴别、筛选加工、整合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大量的情报信息及其线索来源,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获取信息。这些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服务队伍不仅能够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而且可以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2.3 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支持服务范围的自然扩张。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使得数字化资源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进行远程传输、传播,并且不受时间、地域和复本的限制,在服务范围上打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图书馆读者无论在校内或校外,都能方便、快捷地利用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些技术及平台在为本校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图书馆向地方社会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2、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层次及措施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社会服务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摸索、发展和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应该从基本、简单的形式开始。逐步完善、升级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这个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文献资源的基本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2.1 基本服务

第7篇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系统;资源整合;Web Services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179-01

一、资源整合简述

“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资源整合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源整合,主要针对的是信息数据库的入口,按不同原则分类进行标示,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标准的数据库检索入口,即系统应用平台整合;二是数据整合,即深入到数据内部结构,根据统一的检索机制实现众多异构数据库的统一检索,有本地数据整合及网络数据整合两种模式。

校园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针对异构分散的数据资源,并考虑到在现有信息资源管理配置的条件下,实现系统集成,在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达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这方面对于校园一卡通系统优化平台的应用具体就在实现新功能方面,如机房管理系统的实现,WEB查询系统的实现,以及考勤门禁系统等新应用系统的实现上。这些系统都是在原有系统基础上研究开发。信息资源整合目的就是消除所有孤岛信息,提供信息资源管理、异构数据整合、建立门户统一、管理应用系统整合等功能。校园一卡通系统优化过程中需要的是对一卡通系原系统数数和新系统数据进行整合,这还涉及到原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再有就是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如机房上机收费系统、学生网上查询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等)对接。

二、资源整合技术比较

(一)传统资源整合模式

一个全新的统一的数据库模式的建立。解决了原有各部门管理系统的数据格式不规范统一和重复定义等问题。因为按照《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立的统一的数据中心。使它严格规范的定义了数据,是校园一卡通系统和其他应用管理系统的超集。该模式的优点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系统,解决数据整合中的各种问题。使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通信没有障碍,数据共享程度极高。但是,该系统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这样建立全新的系统不仅需要我们放弃原有系统,并且需对原有系统进行全新的研究设计。同时还涉及到教学办公、学生工作等业务和生活各个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巨大,风险很高,并且失败后损失巨大。这种整合模式只适用那些校园应用子系统较少、系统数据也很少并且校园应用管理系统不完善的校园或是新建园区。

还有一种资源整合模式是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统一授权给各个子系统,让子系统单独登录,子系统之间采用漫游的方式,无法识别各子系统的生命周期,所以没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该模式不进行子系统底层数据库的重新构建和整合。它的优势在于不需重新构建系统底层数据库,开发周期较短,原有系统无需做很大的调整。整合后也能达到简单的校园一卡通效果。但这种整合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现为各子系统太不相关,数据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将会存在大量信息冗余、信息重叠甚至导致信息不一致。这种整合模式适合于各个子系统都是有自主开发,并且子系统很多规模较小的校园。

三、基于Web的整合模式

所谓基于Web的整合模式即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建立一个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以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基础平台,利用WebServices技术搭建一个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第三方系统接入平台和校园管理平台。0将多个应用管理系统包括校园网中的所有应用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全部整合到校园一卡通基础平台,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支撑下,实现真正的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传递和共享数据。

基于Web的整合模式如图1所示,整合时采用原系统数据管理形成的“逻辑数据库”为新的数据管理中心,屏蔽了各种分散异构的数据。由原数据库定义、映射形成新的统一数据管理中心。这样原数据库数据不需要重新修改。这种资源整合技术的采用成功的避免两种传统整合模式的局限性,原系统的优点也能得以保留。在一卡通系统优化的过程中,就采用Web Services这些技术,很好的实现了系统的整合。验证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四、结论

通过对资源整合技术的分析与研究,详细分析了基于Web的数据整合技术的优势。基于Web的数据整合技术将多个应用管理系统包括校园网中的所有应用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全部整合到校园一卡系统平台下,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支撑下,实现真正的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传递和共享数据。

参考文献:

[1]裴沛.一卡通在数字化校园整合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7):12-27.

[2]邓杰超.数字校园建设中的资源整合研究[J].广东科技,2007(2):24-35.

第8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学习效果;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术语较多,各部分知识点较杂乱,不易贯通。部分章节内容还有些抽象,特别是有关“范式”和SQL语言的章节,这让有些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实,我们只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讲解基础知识,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据库原理时,总觉得入门迟、得道难,一方面是由于学习重点的偏差,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忽略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的偏差,只注意新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掌握方法论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不同的学科既有共性的方法论,也有各自的方法论。就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而言,其主要的方法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这种逻辑思维与数学思维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即与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点。

在学习数据库初期,我们会向学生讲授有关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可以如此逐一介绍。首先介绍数据,所谓数据(DATA),就是对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符号描述,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所谓数据库(DB),就是数据的仓库,是指能够长期存储的、大量有组织的数据的集合。从广义范围来看,可以说是任何一张二维表,包括用Excle或Access建立的表格。但从专业角度来说,它只意味着用数据库软件建立的文件的集合。严格地说,数据库是相关数据文件的集合,而不是指单个文件。所谓数据库管理员(DBA),就是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人员。所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就是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的集合。经过这种介绍方式,学生对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管理系统就熟练掌握了。

2.循序渐进教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SQL语言、关系代数、关系演算语言、数据库设计与保护、关系理论等章节,最后以数据库系统设计实例为总结章节,对设计实例章节进行了规范和完善,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际应用的示例,使学生学以致用,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关系代数和SQL语言这两章节的内容难度都不大,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语句的关键词及其应用,透彻理解书中的例题并且多做多练就可以帮助自己熟能生巧。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部分属于需要多看多记的内容。第一范式,第二范式……这些概念非常抽象,学习的关键是要抓住数据依赖关系来区分各种范式,要弄清改变各种范式最终的目的是优化数据库,并把各种概念应用到实际例子中来记忆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这一章节时,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需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老师会结合实际应用实例讲解,多听多想多提问,就可以在脑海中把数据库的知识要点串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

数据库设计章节的内容则属于记忆加应用的类型,在熟记设计步骤的基础上,要反复阅读书中的例子以加深理解。学习数据库设计时必须要对整个数据库设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数据库设计分为六大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其生成的相关文档都要清楚明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参照书中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理解各个阶段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3.立体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大学学习生活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课堂、机房、网络等空间,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环境,把传授和理解,思考和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利用教室空间进行课堂教学,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引入新知识一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启发思维、激励情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加强机房实践环节,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及实验步骤,让每一个实验起到应起的作用。“精讲多练”,强化上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利用网络空间开设课程网站,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电子课件和电子教案可供下载;网络课程集中了本课程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交互式的自主学习;按照讲课的顺序,每章都配有同步练习题,供学生预习和复习;每章都设有网上自测题,供学生自我测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授课过程中,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理论知识扎实、兴趣浓厚的学生,组成兴趣实践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训练,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运用得更透彻。为学生提供机会参加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实际项目设计,运用所学的数据库设计理论来指导实践,让学生实地调查了解数据库系统,分析各个系统的功能及其应用领域,指导学生自己用SQL语言做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加深学生对前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加深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调动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和系统设计能力,使这部分学生在得到较快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班整体学习风气的改善。

5.结语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承担本课程的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来组织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库原理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雪忠,罗海驰,陈国俊.数据库理论及技术课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范剑波.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实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第9篇

关键词: 软件工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50-04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Li L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nstitute,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 030051,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a major course in computer special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ie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work,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and self-learning.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course teaching is emphasis on the technology more than the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based off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and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put forwar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 teaching is expounded.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case teaching method;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method

0 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高质量软件的学科,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它以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等课程为先驱,糅合了工程化软件开发思想,旨在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软件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掌握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建立以工程化思想管理软件开发维护进程。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以及项目管理、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工程一直是高年级专业课程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从对学生就业单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未达到理想状态。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

第一,本课程理论性强,如何引发学生兴趣是重中之重。单纯引入案例教学,没有良好的组织过程,学生仍未能有“身临其境”感觉,无法达到教学效果[1]。

第二,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起于理论,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理论实践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点才会有深刻体会。目前教学仍有重理论轻实践特点,理论与实践有所脱节。

第三,实践过程的组织耗时耗力,评价体系不完善。软件工程的实践环节涉及到数据结构、程序语言、开发环境、数据库等多方面知识,因此实践的开展,易受到先驱课程没有学好或没有拓展、遗忘等影响。需对学生知识状况进行摸底评估。对于实践过程耗时长,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工作;如何评估划分不同学生知识结构的层次;针对学生良莠不齐情况合理管理及高效引导实践进程。而目前对实践过程的评价,除了印象分,仍是以最终结果评价为主,有失公正性,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也是桎梏。

第四,本课程知识体系一直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误区。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各大高校逐渐推展开。工程教育认证,明确将项目管理能力、承担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力、沟通能力等写入了毕业要求。加大学生软件工程管理能力教育力度,培养符合工程化认证标准的人才,是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加实践来推进的。本文从软件工程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育方法三方面出发,浅谈对软件工程课程教改的一些思路。

1 件工程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软件工程理论知识、职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能力。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结构化开发和面向对象开发中各阶段的任务、任务完成的步骤,以及相关模型建立的方法。职业技术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使用Microsoft Project进行软件项目管理,使用visual Source safe进行版本控制、使用 Rational Rose和Viso进行软件系统建模,使用JTest进行辅助测试、使用loadrunner进行压力测试。职业素养方面,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开发,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能力,谈判、沟通、写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教育认证基本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革新教学模式[2]。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基于社会需求及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实践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开发能力。针对面向过程软件工程,设计了《期末成绩统计软件》模拟案例。针对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设计了《小型图书管理系统》模拟案例。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以学生分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谈判、沟通、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是一门工程化的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并重。如果教师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对课本内容进行PPT讲解,极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本课程知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针对软件工程课程各类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自学等多种方式混合的综合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好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1 课堂教学方法

3.1.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3]。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巧妙设计,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到一个个具体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完成任务,达到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简述本人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需求分析阶段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和一些教学体会。具体过程如下。

⑴ 描述问题。教师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项目-小型图书管理系统。对项目问题定义进行简要阐述。

⑵ 提出需求分析任务。将教师本人作为客户,要求学生获取小型图书系统需求。

⑶ 执行任务。学生根据自生经验,通过各种方法获取需求,并将需求表述。获取需求过程中,学生用到的通常的是与教师面对面沟通方法,沟通方法单一且因为沟通歧义,会导致获取需求与实际需求矛盾,或只为实际需求的一部分。教师就此引导学生,学习情境分析、问卷、试用客户老系统、简易应用规格说明技术、快速原型等多种获取需求方法。获取需求过程中,要对需求结果进行表述。学生通常会用文字以段落方式长篇大论。这种方式逻辑不严谨,且容易产生误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用例图及用例文档的表述方式,并让学生对用例图方式与段落式表述方式比较,达到对用例图的理解、认可及掌握。

3.1.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以包含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即“案例”为载体,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识别、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及掌握,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在此简述本人在面向过程软件工程总体设计方面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一些教学体会。具体过程如下。

⑴ 学习软件设计原理、模块内聚、耦合、启发式规则。

⑵ 基于《小型考务处理系统》数据流图,使用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映射出结构图,将该结构图作为案例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软件设计原理、技术等相关知识对结构图进行结构优化。

⑶ 个体准备。每位学生独立思考,准备优化材料,包含理论来源和结构图处理方式。

⑷ 分组讨论。按3-4人一组对学生分组,并进行组内讨论,给出结构图优化的统一意见。

⑸ 按组发表意见。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叙述本组对结构图的逐步优化方案及理论来源。

⑹ 总结阶段。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随后,教师根据每小组总结的结果,同学生一起进行汇总归纳,并依据教师自身的优化经验对结论进行点评补充。

3.1.3 自学

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软件工程课程要求学生掌握Microsoft Project、visual Source safe、Rational Rose、Viso多个软件的使用。教师可在课堂上对这些软件的学习做适当引导,并布置学习任务及作业,及时检查并纠正错误。

3.2 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组织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为媒介,通过实践方式完成项目,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的系统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用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实施过程如下。

⑴ 学生分组。每个项目小组,设组长1名,组员3-4名。为避免学生自由组队强强联合造成的“马太效应”,教师发动班干部辅助完成分组工作,M量做到强弱联合组队。

⑵ 项目布置。教师具有实际意义的多个项目问题描述。通过分配或自主选题方式提供给各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在一个班级中最多重复三次,以防小组间抄袭。公布内容抄袭处罚办法,达到警示作用。

⑶ 项目实施。项目小组选用合理过程模型。将教师作为模拟客户,严格按照软件工程思想完成项目。完成项目过程中,着重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监控。

第一,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必须提交相应文档。具体包含《关于系统规模和目标的报告书》、《软件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用户使用手册》。文档要求符合软件文档规范。

第二,必须运用Microsoft Project、visual Source safe、Rational Rose、JTest、loadrunner 等作为软件工程支撑环境,辅助进行软件开发。

第三,坚持阶段性的考核。

传统实践环节考核,通常是项目完成后,以小组答辩形式进行的终极考核方式[4]。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在实践过程早期及中期,发现学生项目进展的重大问题并及时纠正。尤其对某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能出现实践前期自由散漫工作进度缓慢,后期又无法按时完成的情况。

猿纸锥涡钥己朔绞较缘糜任必要。考核成员由教师和项目组长担任。考核成绩由各阶段考核成绩、最终项目答辩成绩按比例计算。各阶段考核中,将小组项目的组织过程、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成员对项目本阶段的贡献等多个方面,都作为考核指标。通过阶段性考核方式,既督促、鼓励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态度和团体合作精神,又能够及早让项目小组认识到本组工作不足并抓紧改进,最重要的是阶段性考核方式较终极考核方式更公正客观。

4 总结

根据本科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现今社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计算机专业人员要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阐述了进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分别论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实施过程。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切实可行,达到了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准则是持续改进,我们将在软件工程课程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对新的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长期的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辰尹,衣杨.面向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教改关键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8:27-31

[2] 贾玉祥,陈争艳.面向工程教育的软件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