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0:16:41
导语:在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及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前言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音乐知识,促进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还需要促进审美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在促进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音乐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优势,音乐教材本身具备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为一体。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前提下不断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1.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德国美育家席勒提出想让一个感性的人变得理性就需要促进其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美学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美学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主张美学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美学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2.音乐审美教育是实现美育的关键途径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教育是实现美学教育的关键途径,鉴赏音乐感知音乐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也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在人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对音乐本身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能够满足自身的审美要求,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努力同新课标保持一致相比较其他学科,音乐学科在审美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在促进学生审美教育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音乐学科的特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促进审美能力潜移默化的提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初中音乐课程的特点,不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丰富,从这个培养目标出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感受音乐的美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美,这样能够促进音乐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美好,在教学中将审美意识逐渐地渗透给学生。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兴趣是推动学习行为开展的动力,对于初中音乐学习也不例外,所以想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具有欣赏价值的内容,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兴趣的推动下促进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本身这首歌曲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贴近,无论是歌曲的曲调还是歌词都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切,在这首歌曲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获得很好的审美体验。3.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带来的优势,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才能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背景下所强调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凸显,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悟体验音乐。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中,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些情感方面的引导,所以利用创设情境法开展初中音乐教学,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某种情感,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充分感知音乐带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满怀深情地将这首歌曲演唱出来,强化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歌曲比赛的现场,自己当评委和选手,这样在学生相对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能够对音乐畅所欲言,充分感悟到这首歌曲的情感,真正体验音乐的美感。4.在音乐教学中促进音乐美学教育的升华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仅仅是简单地强调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很少重视审美的内涵。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美,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有限,生活常识有限,所以对于音乐的欣赏往往比较局限,在进行音乐审美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需要教师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由于初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能力不强,所以很难将一系列的音乐作品有机地整合起来,发现其中的联系,进而促进音乐美的升华,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将具备相同元素的音乐作品放在一起,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内涵,拓宽对音乐审美的视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对这些歌曲进行对比,对比歌曲表现的内容,从而对于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不断的对比、总结过程中找到审美的落脚点,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学艺术,初中阶段作为小学阶段同高中阶段的衔接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需要侧重对于学生音乐意识和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在教育方面教师需要重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综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音乐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秀清.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5,(21):179.
[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05).
[3]王丽萍.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科技信息,2007,(11).
关键词:合作教学;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创新能力
合作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灵活生动、形式多变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通过与学生加强沟通和协作,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合作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分组。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具体操作步骤是按照综合音乐素质、智力及能力的差异,将全体学生分为A(优)类、B(中等)类、C(差)类三类,然后各类按照相同的比例抽出若干位同学与其他类别抽出的同学有机组合,最后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调整,例如如果同一个小组的两个及以上成员在某一方面(例如唱歌都很有天分),那么就应该将这几个同学与别的组的同一层次的同学相互调换,合理分配资源。建立小组之后,还要选出一位临时小组长,或者采用轮流组长制,这样分组才算完成。小组建立之后,教师就可以把一些问题交给小组自身去解决,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小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通过竞争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合作完善他们的不足,如此,才能打造最好的合作效果。
二、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合作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从教室外观到教学过程着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首先,教师应当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适合发挥个性和创意的课堂,例如贴上同学们自己喜欢的歌手的海报,甚至可以请班上字写得好的同学把同学们喜欢的歌词抄下来作为书法作品挂在墙上供大家欣赏,还可以根据特定的音乐主题需要临时改成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环境。在讲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七年级下册)的时候,为了给同学们营造一种春天的感觉,我要求各个小组在讲课之前好好布置一下教室,各个小组根据组内资源分别领取一个区域负责,例如有的小组负责墙面,他们自行设计,用饱含绿色和大自然的贴纸布置墙面,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有的拿出剪纸的绝活,在窗户上贴上了美美的剪纸,负责窗台的小组则把自己家栽的盆景带了一些放在窗台上,不到一周,整个教室就被布置成了一派生气盎然的“春天”。试想,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学生们怎能不感受到“春天的脚步”,又怎能不对这堂音乐课满怀期待?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教室布置的最后阶段,不用我多说,各个小组之间为了协调整体的美观,相互配合,共同打造了一个美丽的“春天”。对此,我特地在课堂上表扬了全班同学。听到我的表扬,同学们内心都喜滋滋的。
三、目标自拟,提高参与
不少音乐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以及知识结构都不一样,而教师必须提出一个“放之全班皆准”的教学目标,不要说教师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即便是能够了解,也难以考虑周全。因此,让学生们自主制定教学目标,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参与度,而且也能优化目标本身。也许有的教师会担心学生的目标定得太低或太高,甚至根本懒得去定目标,没有实际意义。这时就要发挥小组的作用了,小组成员之间应当建立一种相互监督的学习机制,包括目标制定和目标执行。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小组成员对彼此的学习基础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可以帮助制定者调整目标;在目标执行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写下来,用便利贴贴在课桌上容易看到的地方,然后让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定期填写他们对其他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评价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到学生们的目标执行情况,从而对其进行相应的奖罚。
四、积极引导,适当放权
组建小组,构建合作教学模式,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合作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抛砖引玉地引导。教师适当放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挑战意识,还能让学生们感到自己被信任,从而更出色地完成任务。例如在歌唱教学的结束阶段,传统的教学过程习惯于教师分析作品,给出定唱要求,而学生只是进行一些情感的处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跟在教师的身后人云亦云,或者鹦鹉学舌,一味地被动接受,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降低,更严重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都被不同程度地扼杀了。教师如果适当放权,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做主,尝试着提出对作品进行二度处理的方案,并根据学生们提交的方案,重点突出和鼓励创新,指正不合理之处,起到一个指示、引导的中间者角色,那么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被激发出来,他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总之,初中音乐有其特殊性,但归根结底还是艺术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合作教学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全面发展。可以说,在初中音乐课堂引入合作教学,能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让学生们合奏一堂课、共筑一堂课。
参考文献:
[1]白雯.做好新时代的初中音乐教师[J].大观周刊, 2012(9).
[2]吴楠.探索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J].软件,2013(8).
[3]李文静.谈初中音乐小组合作教学法[J].神州,2012(2).
【关键词】音乐教学;持续性模式;自身素质;持续提高
当前,音乐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平台式教学基础之一,越来越为各级学校所认可,人们更多地寻求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式探索,并对音乐教学寄予厚望。然而,实践中音乐教学所产生的素质教育成果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音乐教学缺乏持续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连贯性教学,学生对于音乐知识不能进行系统化深入学习,只当旁观者,不能深刻感受音乐的乐趣,也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素质教育的氛围中。因此,探讨通过持续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促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的建立,以达到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1.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持续性教学模式的含义
持续性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设计或规划教学目标为前提,注重教学形式、内容、标准等要素的系统化和连贯性,采用模块式持续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1)教师素质的持续性提高。持续性教学模式中,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很多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吃老本,这样的教师水平已经适应不了当今多元化的教学了。这就要求教师素质必须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水平,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在理论知识、教学手段、心理学、课程设计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全面的综合能力,以便适应教学过程的逐步细化和深化。
(2)教学过程的持续性衔接。重点对教学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标准和模式,知识点之间循序渐进,核心不变,形式多样,使课与课之间有衔接点、连贯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目标的融入,对学生的要求要持之以恒,通过阶段性学习而不是一节课、一个教学点来体现。由于中学阶段音乐课是每个星期一节,所以,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或本单元的重点,而忽视了常规的音乐知识的教学。如:学生的视唱能力、演唱水平等。以至于学生在音乐课中看的多,听的多,走过场。而音乐素质的提高却甚少。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要一味地埋怨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好,应该从自身课堂入手,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3)学生兴趣的持续性培养。由于家庭、学校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社会上有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而学校也开设了各种各样兴趣小组,其用意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可是,到最后有哪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更好地掌握一门音乐特长的前提。通过课内与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声乐训练、器乐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兴趣,分组、分内容加以强化,最低目标通过技能性培养使学生能入门,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渐体现个性。
2. 初中音乐教学持续性教学模式应用的意义
(1)应用持续性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结合的需要。音乐教学强调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音乐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很好平台,因此,音乐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实践素质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应具备训练方法的过程化,例如,声乐、器乐训练,其过程中要求有高度的专注力、毅力、自制力和自信心,要熟练必须要求持续进行,而该训练方法的技巧性,同时也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一而再、再而三的实践过程中,既训练了各种素质能力,又获得了成熟感,增强了自信心,对其人格发展与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应用持续性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结合的需要。音乐种类内容的繁多复杂,正慢慢成为制约学生迅速掌握音乐技能的因素之一。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要求必须进行持续性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教学,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贪多求全,而忽视了音乐知识基础的夯实,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浅尝即止,不能进行很好的融会贯通,常常是一节课的内容与另一节课脱节;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对本身学习内容进行持续性训练,新鲜有余,熟悉不足,很难形成系统,也缺少情感投入,素质教育作用十分有限。采用持续性教学模式,可以避免学生学习内容的脱节,并在掌握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审美、表现力等音乐素质教学目标等,必须在持续刺激的基础上,在掌握欣赏知识和技术指标后,才能进行训练,只用一节课,或几小时的课程内容实践,是达不到效果的。
(3)应用持续性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表达与价值观结合的需要。同其它课程相比,音乐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差一个样,这样造成学生失去了动力,特别是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学生认为音乐基本没有用,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音乐内容多样,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入门难,学生兴趣低下,不能直接融入音乐的世界,达不到音乐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提升内涵等内敛式的效果体现。音乐教育的持续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迅速入门,固化学习动力,不断提升。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实践音乐中的素质教学环境,必须要求进行入门式训练、持续性教学,促使学生将价值观与情感表达实践相结合。
3. 初中音乐持续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那么,如何将持续性教学模式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结合该模式含义的提出,以初中音乐教学为例,不妨考虑从这几方面入手:
(1)目标设计。教学中以一学期为周期,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按照阶梯式、延续性、类并式等原则,把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规划学期教学过程,使课与课之间、课内环节之间、师与生之间、知识点之间、一种情感情绪与另一种情感情绪间既有变化,又有延续性。保证学生在学习中乐趣与成果,过程与素质相伴增长。按照教师、学生、内容等范畴划分,可以分为教师素质提升目标设计、学生素质训练目标设计、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另外采用课外、业余活动、竞赛安排、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方案补充,创建多个载体提供实践平台。
(2)具体实践。①分组。建立三个小组,分别按对照组、课堂组、全面组,分别进行具体实践。②评价。按照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标准要求,设立具体项目进行评价,对分组进行每月评价。评价体系可以参考性格测试等试题进行。③结果。把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挑出变化对比较大的组别,分析主客观原因、存在的问题等,修改完善设计目标。
(3)反馈检验。在实施持续性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实时地对目标进行检验,可以采用课堂交流、课后感想、课外体会,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并实时调整设计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可以说,我国教育部门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一,合作学习从学校应满足学生主体需要的基本假设出发,创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有了平等参与的机会,他们可以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参与的发展性教学。
第二,合作学习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广泛合作,平等交流的空间。合作学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有益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同时,学生在与组内同学的合作交流中,一些不良的态度,错误的价值观受到批判,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好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在互动中,学生通过担任各种角色,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第三,在普通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音乐观念和音乐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音乐鉴赏、技能练习和歌唱实践中,运用音乐语言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音乐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合作学习所倡导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中“接受”到大量的、不断的语言和感官刺激,当学生接受到自己可以“说”或“做”的程度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去“表达”,并且在连续的表达过程中,逐渐更正错误,使语言表达日趋完美。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对策
第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在合作类型上分为: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及全员合作三种。其中小组合作最为常见。只有认真学习了合作学习的内容,并对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进了深入的研究,才会清楚在各个教学内容中使用合作学习的目的;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才不会呆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调动各种动态因素进行互动合作;怎样正确地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等等。可以说,合作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不仅是一种社会交往,还是一种资源的共享。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地运用和操作合作学习,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合作学习,才能使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获得双丰收。
第二,教师要切实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要让学生明白同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合作是一种资源共享,要鼓励学生学会以合作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鼓励学生和同伴分享观点,向同伴请教问题,甚至和同伴共同冒险。在培养合作技能上要注意两点:第一,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音乐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例如作品欣赏交流、音乐问题讨论等内容,更多需要合作者之间的表达与倾听,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表达或只有倾听都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让孩子们听其他合作者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说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里不足。学生们的说在听的基础上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双方达成了有效的合作。第二,让学生学会互助和支持。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合作者们的互助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模仿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小组成果展示中,互助与支持可以帮助解决表达、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音乐、舞蹈创编或表演中,可以通过合作者间的互助使他们的作品变的更美。实践证明来自同伴间的帮助是非常宝贵的,因此要采用多种方式肯定并鼓励互助、支持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互助和支持。
第三,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教学评价。音乐教学评价是指对音乐学科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价,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反馈信息,从而促进和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我们,音乐评价要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合作学习中形成的日常性评价是一个自然积累的过程,做任何一件事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收获。合作学习的评价给学生学习生活赋予了更新的生命力,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打下了基础。
总之,通过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使学生了解合作中个体服从群体的关系,在合作中体验着同一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高科名.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影评介,2010,(02).
(江苏省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江苏盐城224300)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在音乐教学中也有很大的利用空间。文章从“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结构”“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创造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音乐;教学情境;教学结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和音乐新课程标准对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初中音乐课教学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出发,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音乐课堂中,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最重要的活动和方式之一是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创造活动,而这一切均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实现。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审美体验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应始终贯穿这一理念,即要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一个多元化、多维度的立体化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这一空间里能够真实感受到音乐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月光》时,教学目标是听赏乐曲,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感受钢琴独奏曲的神韵。《月光》是一首优美而明朗的钢琴曲,清淡的色调、诗意的柔情,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夜色茫茫,望月咏叹抒怀的绝妙图画,富有生机的美妙意境。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结合了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选择了一些与音乐情景相交融的画面一——被宁静月光温柔地笼罩下的田园风光片,来辅助欣赏。在欣赏时,当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随着乐曲旋律的流淌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在倾听音乐的同时,与这些优美的画面产生着心灵的共鸣,视听结合,充分感受着月光带来的那种静谧、美妙的感觉,身临其境,抒怀,让他们难以忘却。这与传统的音乐欣赏,只通过单一的音响,在听觉上给予学生粗浅的感受,效果迥异。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结构
客观上来看,音乐的本质是情感艺术,是人的一种心理情感的表达。通过心与心的专心聆听和细微揣摩,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熏陶。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合理与充分利用,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想象的视野。传统的教材插图.其形态是静止和单调的,并且其音乐形象也是相对模糊不清的。然而,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投影绘制,将音乐作品以图片形式表现出来,音标也以动态的形式出现,良好地实现动静结合。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形成强化记忆意识,深化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笛卡尔曾指出,没有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使拥有强大的知识量,犹如盲人摸黑一样,也无法在黑暗中顺利地行走。在音乐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音乐,能够为教师的教学结构产生优化促进作用。比如,通过对视听、声像技术的不断创新及运用,使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拓展教学空间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创造美
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鉴赏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和高尚情操;应当不断引导学生从美好的东西中创造美的享受,并且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理解、创造美好的东西。基于此,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
当不断地启迪学生去欣赏和创造美,去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小雨沙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雨声、沙沙声等一些录音,接着播放该首歌的主旋律,在欢乐的音乐声中再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种子发芽、生根的过程,最后长出油油绿叶。此时新歌之意境便可以全部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深刻了解与掌握该歌曲的词意,并以此来培养视觉与听觉感受力。在初中音乐课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旋律、主体以及节奏的感知、鉴赏能力,而且也实现了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之目标。
在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应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手段,将聆听、观察以及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在“新疆之春”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应用,可有效地展示新疆美丽的风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自觉地随着音乐哼唱,引导他们创造美。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辅助技术以及现代电教媒体纷纷进入初中音乐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从实践来看,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音乐课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清感性音响,而且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
对音乐艺术的合理想象,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初中音乐课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孙学伟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 音乐 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11-01
新课标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它明确指出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教育能否实现新课标对其的殷切希望与要求呢?为此,笔者将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为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一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音乐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在全新音乐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音乐教学理念正展现出勃勃生机。在这样的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时期,日喀则地区学校的音乐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音乐教师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在一系列的改革、发展基础上,我国初中音乐教育取得了振奋人心的伟大成就。
然而,在我们面对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可喜成绩时,却不得不正视当前日喀则地区初中音乐教育中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形式主义,在没有理解学科综合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弄成了“大拼盘”;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追求时尚,而忽视了对音乐本体的教学;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有些音乐课堂的合作学习时效性不高,且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等。
上述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导致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更严重地影响了课堂功能的整体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审美为其主要核心的教育,研究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审美要素以及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特征已成为了当今音乐课程最突出、最重要的课题。所以,在现今日喀则地区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已成为了当今时代赋予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
其次,扩大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管其是否有音乐天赋,都应让其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快乐。如《我的家在日喀则》,为学生讲解一些他们不知道的地域风俗,提升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及了解,让他们富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
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是一种承认个别差异的教育,然而,承认个别差异并不代表着“选择”和“淘汰”。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以开发,使每一名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相信这是每一名音乐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第三,重视学科综合、创新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领域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倡导各科课程逐渐向学习者的生活和经验回归;重视学科课程与学习者发展需要的联系;追求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结合以及整合。由此可见,要将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密切地联系起来,不仅是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所以,初中音乐的教师们应尤其注重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更能加深学生对该音乐所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感悟与思考。
第四,了解多元文化、重视教学评价和反思。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的世界,学生只有详细地了解多元文化、认识多元文化,才能够接受、尊重多元文化,并从各种不同文化中汲取精华、丰富知识。所以,当今日喀则地区的初中音乐教师们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确审视各种文化,找出其中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为其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三 小结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观、树立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然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初中音乐教师们应顺应时展的潮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来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并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雪芳.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4)
[2]黄金.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0(23)
体验式教学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值得推广应用。
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让清泉般的的音乐流的更加畅快,让熔炉般的音乐烧的更加旺盛。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快乐,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在概述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阐述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引入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氛围或者场景,以此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1]。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怎样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已经成为了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时候,需要创设符合学生需要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愉快、耳目一新、心平气和,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作用:一是,通过愉快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深化。二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互动与配合,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观。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音乐的关键点与精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喜欢听歌的人非常多,但是可以真正自如放声歌唱的人很少。针对初中生而言,正是积极学习的年龄,具有参与性强、学习能力强的特点[3]。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和体验,以此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不要将音乐课堂形式拘泥于习惯,转变严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放松身心,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青春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展开课堂互动。首先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这首歌,之后师生共同演唱,最后通过互动、对唱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演唱。此歌曲的首段较为简单,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通过自由自在的方式进行演唱,以此增加歌曲的欢快成分,倘若情况允许,还可以添加一些激情的呐喊等,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此歌曲的第二段为,通过情感的融入,可以充分反映音乐内涵,表达青春的激情;此歌曲的第三段为节奏鼓乐,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乐器,以此获得激情。在课堂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完成歌曲演唱,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充分体会《青春舞曲》的魅力,以此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
巧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确保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体验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验活动中,调动学生思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因为学生对音乐体验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对学生体验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美感、乐感,从而提高审美观。同时,因为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可知,让学生多学习一些音乐背景知识非常重要。比如,《草原牧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老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并且意境非常优美。此歌曲主要就是对草原蒙古族牧民建设家乡的描述。为了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牧民们辛勤劳作,防灾害、防风暴。此歌曲音域非常广,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的豪迈,自然、生动的展现了草原牧民的美好情怀,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在此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草原场景,并且让学生穿着蒙古族服装,烘托一种草原氛围,同时在歌曲播放过程中跳蒙古族舞蹈,想象着绿绿的草原上,蓝天白云下一群充满活力的蒙古族人民一起动情歌唱。
发挥想象力,体验音乐精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保持快乐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人心情好的情况下,就会自觉的哼唱一些小曲,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当学生感受到音乐美的时候,也会随之起舞。怎样构建让学生自觉舞动的课堂,是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唱脸谱》这首歌很多人都听过,伴舞者都在表演京剧动作。为此,在学习《唱脸谱》这一歌曲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京剧元素,随着音乐的播放,师生一起做京剧动作,充分感受国粹京剧的魅力。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京剧片段,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进而予以了解。通过《唱脸谱》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京剧,并且深刻感受京剧的魅力,了解京剧的历史背景与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少学生的亲自参与体验,将导致教学活动不完整,无法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体验式教学的应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美,并且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89-01
合唱教学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合唱教学,能在给予学生艺术熏陶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我国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要求中还增加了“轮唱”内容。根据课标精神,现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教材在演唱教学内容的编订方面做出了调整,以江苏省自编苏少版初中音乐新教材为例,各年级合唱歌曲的数量大幅增加。可见,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然而我国中小学合唱教学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多数以组建校合唱团(队)或合唱兴趣小组为主要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合唱训练。在中学基本上以临阵磨枪的做法为主,多是为应付合唱比赛而进行突击性、短时间的合唱训练,特别是在音乐课堂上,许多合唱歌曲在教学时变形为只教唱一个声部,合唱歌曲变成了独唱曲、齐唱曲,在公开课、优秀课评比上,合唱教学也是难觅踪迹。基于以上现实背景,笔者立足音乐课堂,探索总结出一些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以期为一线音乐教师的合唱教学提供参考。本文的“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是指以班级为组织单位,基于每周一节的音乐课,以音乐教材上的合唱歌曲为主的合唱教学。
一、点滴渗透,积少成多
学生合唱意识的建立,须渗透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每一节音乐课,开辟5――8分钟进行合唱的和声训练,训练的素材需要教师从合唱歌曲中提炼、编创。短小的片段练习,能让学生迅速品味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合唱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也能在演唱声音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练习若成为一种常规坚持下来,积少成多,势必能促进学生合唱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听优秀合唱曲目的机会,了解合唱发声与独唱发声在声音状态上的异同,培养合唱意识,使每一位学生在意识上能辨别好的、和谐的合唱声音状态,逐步学会用合唱的演唱状态较准确地演唱合唱歌曲。
二、编创整合,梯度进阶
目前现行初中音乐教材合唱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人文线索为主线的。合唱的编配方式和难度依循具体歌曲而定,而并非按照学生合唱能力形成的学习规律进行,这样的编排思路不利于学生合唱能力的稳步提升。以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在合唱数量和难度的编排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合唱作品数量上,初一有11首合唱歌曲,初二有9首。有的单元两首都是合唱曲,有的却连续两单元没有合唱曲,这样的数量分布与学生合唱能力的获得进度不相称。再如合唱作品难度上,七年级上册《念故乡》的难度比八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难度要大,各册合唱歌曲的难度没有梯度,时而难时而容易,教学时很难把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合唱作品的数量和难度重新排序和布局,以顺应学生合唱能力的获取进度。具体来说,从整体的目标上,建议七年级以轮唱、补充式合唱、音程距离较大或低声部有较强旋律性的合唱为主,长度一般为两个乐句。八年级以三度叠置的合唱为主,乐句从两个乐句逐步扩展到四个乐句。九年级在巩固的基础上,合唱曲目可以丰富一些,难度适度提高。又如,针对一首合唱歌曲,教师可以改编成不同难度系数的若干版本,供学生学习。教学中因材施教,学生不断挑战升级,逐渐完成他们所能达到的学习内容。教师整体规划设计有梯度的合唱教学进程,能有效地达成合唱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合唱能力的提升。
三、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合唱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和总结,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以优化合唱教学效果。如,在两声部合唱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多样化形式进行合唱练习,既能保持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又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合唱效果。常用且有效的做法是:第一步,分别练唱两个声部,演唱熟练。第二步,让学生倾听合唱录音,提出听赏声部的要求,并跟录音张口默唱。第三步,跟录音合唱,录音高声部(低声部),全体跟老师唱低声部(高声部)。第四步,老师唱高声部,学生跟钢琴一起唱低声部,或反之。第五步,学生两声部合唱。第六步,再听录音,听辨优质、准确的合唱声音。最后,调整自己的声音,再次合唱,达到理想的合唱效果。又如,关于学生的音准,教师平时可以多用手势,引导学生养成边唱边倾听的习惯。在两声部合唱时,在声部引导或关键的衔接处,教师的指挥动作可以改成音高手势,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还面临着学生的基础不同、音乐课时较少等诸多困难,但这些都不能阻挡音乐教师努力探索的步伐,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喜爱合唱,并拥有合唱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审美教育
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是没有添加任何渲染自然而然形成的,因此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总是感到悠然自得。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其中蕴含的美,音乐欣赏能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感知和体会。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在鉴赏音乐作品过程中,要求学生静心聆听、鉴赏,体会音乐美感。
一、初中生的审美能力现状
分析发现,现阶段初中生音乐喜好存在一定差异,如部分学生偏爱古典音乐,部分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还有部分学生倾向于摇滚音乐的聆听。当前信息时代的环境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供了便利,学生利用网络不仅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还能提升自己对音乐的认知。但是,虽然当前网络对音乐传播提供了便利,但学生依旧没有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逐年提升,但这也只是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水平,学生在艺术能力和艺术欣赏方面依旧进步甚小。虽然在初中音乐课文中,明确规定了教师要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教学赏析,但由于受到教学政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到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对这项要求引起重视,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还会忽略这部分内容。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音乐为一种听觉艺术,针对学生而言,学生只有学会聆听,掌握聆听技巧,方可深层次感受音乐旋律中所蕴含的美感。在初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为其创建的音乐情景中,能够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此鉴赏、感受音乐作品中所传达的独特美感,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学生在初中音乐鉴赏课中,通过不同音乐题材、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的学习及研究后,可尝试自主分析并判断音乐作品中所传达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音乐美鉴赏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接受音乐鉴赏教育,不仅可拓展音乐视野,还可增强音乐技能,掌握更为丰富的音乐知识,并促使学生针对音乐作品内涵形成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真善美及假恶丑的是非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不断提升,还可实现学生高尚审美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通过对音乐鉴赏课堂的深度剖析,可发现音乐作品鉴赏过程中,学生将会调动多种心理要素参与至音乐作品鉴赏中,其中不仅包括分析、感知和判断,还包括思考、想象以及创造等。音乐作品一直都是以一种非常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的,学生在感受到音乐中的歌词或旋律后,会在自己脑中产生比较鲜明的印象,在情感上也会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由此可见,通过初中音乐欣赏课,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打开了自己的思维之后,也就能够自己去创造美了。
三、在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上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美
教师将审美教育融入至初中音乐鉴赏课中,可鼓励学生主动发掘身边的审美元素。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均为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地挖掘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至教学活动中,引导初中生全身心参与至音乐美探究活动中,挖掘审美元素。音乐教师还可有机融合小组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两种学习模式,为学生发现美创造良好条件,以此推动学生发现美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只有如此,方可达到培养学生发现美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元素
在生活中,人们听到节奏欢快的音乐就会感到兴奋与放松,而听到节奏低沉的乐曲就会产生悲伤、压抑之感。因此,音乐鉴赏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鉴赏音乐节奏、音乐旋律的方式,实现学生良好音乐洞察力的培养。初中生通过音乐节奏旋律,能够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美产生深刻的感知,想象力在此时也会得到激发。例如,在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清凉的泉水》时,就可以对这首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美进行充分的挖掘,引导学生聆听清澈悦耳的泉水流水声,感受山林间的清泉之美,大自然之美,以及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各种乐器发出的音乐之美,从而在聆听过程中形成一定审美感知。初中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还应耐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所蕴含的音乐审美元素积极挖掘,聆听音乐之美。与此同时,教师需为拓展学生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体系提供海量鉴赏资源,推动初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为学生营造轻松的音乐课堂氛围
初中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心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在有序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可以增进初中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想要创建这样的课堂氛围,那么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教育水平。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好榜样,为学生鉴赏音乐营造良好氛围,通过鉴赏音乐作品,实现学生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时,需运用自身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鉴赏讨论中来。对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论问题简单与否,教师都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耐心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只有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下,学生方可静心对音乐作品展开鉴赏,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学生在教师所建立的美好音乐氛围中,通过优美音乐作品的赏析,还可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底蕴,提高审美能力。
(四)欣赏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审美热情
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及认知特点将学生感兴趣且具备音乐鉴赏价值的乐曲、歌曲向学生播放。同时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审美渴望的激发作为首要前提,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造良好条件。为此要求教师自身需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发现可用作教学素材的音乐作品,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美育资源、美育价值展开深层次挖掘。此外,在音乐鉴赏作品选择时,教师需充分、全面地考虑学生欣赏能力差异、年龄层次差异等诸多因素,向各层次初中生推荐难度适宜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要求教师需展开长时间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长时间积累也尤为重要。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设计,带领学生逐步展开音乐作品鉴赏、音乐作品理解及音乐审美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审美渴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鉴赏音乐作品《彩云追月》时,可将同名器乐曲《彩云追月》向学生播放,并让学生发表自身感受。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民族乐器所传达的意境及气韵形成深刻感知,并由此对中国乐器之美形成深切感受,推动学生音乐审美兴趣的逐步培养,实现学生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的强化。《彩云追月》为一首演唱歌曲,是同名器乐曲改编填词所形成的,因此歌曲具备浓郁的民族器乐旋律。教师在学生熟练演唱后,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发掘生活中乐曲的美,可向学生播放《金蛇狂舞》《春节序曲》等乐曲,引导学生鉴赏生活中的乐曲之美,发掘生活中乐曲所蕴含的审美元素,以此推动自身独特审美素养的形成。借助此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实现对学生音乐审美渴望的激发,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强化基础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一项长期积累过程,学生需不断思考并整合所积累的音乐知识。初中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将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内容、日常音乐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是丰富学生音乐知识积累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需有机结合音乐教学活动及音乐基础训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审美教育充分感受,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素养。为此,教师需从如下几方面展开: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学生音乐基础训练。例如,在学生学习认知五线谱时,便可让学生借助边唱边学的方式,对五线谱上所表达的优美旋律形成认知,增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身体感觉及肌肉反应作为切入点,渗透情感训练活动,借助声势律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对音乐高低起伏形成感受,并对自己情绪变化加以控制,在有节奏的音乐律动中理解音乐,不断提高学生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至音乐鉴赏课堂中,通过多媒体互动音乐课堂的设计,为学生音乐鉴赏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视觉感官、听觉感官,深化学生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歌曲《长江之歌》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述歌曲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以整体视角出发感知此首歌曲,对作者在创作乐曲时的心境形成了解,使得学生在情感渲染下欣赏作品。然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向学生播放《话说长江》纪录片,通过真实视频的观看,帮助学生对母亲河的辽阔形成真切体会,促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刺激下,推动自身审美感知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强化,培养音乐审美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美旋律,从而让初中音乐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陶冶自己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胥晓妍.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4):82.
[2]于新香.用心聆听,品味音乐———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27):77.
[3]王红娟.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如何开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1):152.
[4]张晓丹,盛海明.改革创新高职教育模式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8):44-45.
[5]孔祥玲.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J].北方音乐,2014(8):149.
[6]肖园华.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