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5:27:22
导语:在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财务管理 措施
在很多地区中,房地产是主要的产业,虽然我国房地产产业起步比较迟,但我国房地产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房地产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财务风险是阻碍房地产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加大对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及控制。
一、房地产财务风险管理的涵义
对于狭义的财务风险而言,财务风险是由普通的收益而带来的大幅度的风险或者是财务杠杆而为企业带来可能会导致破产的风险。而对于广义的财务风险而言,财务风险是在投资、资金运作、融资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资金成本收回的难度加大以及投资的回报不高的风险,进而不利于企业稳定的发展。为此,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加大对财务管理力度。
二、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出现的原因
(一)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对于我国很多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即使具备一定数量的财务管理人员,但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基本上都认为财务管理只是一项记录企业收支的工作,而且所记录的数据并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意见,同时,当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只能依赖于财务管理人员,从而导致财务管理欠缺一定的科学性,最终不利于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二)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为了确保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而言,虽然都建立了财务管理体系,但是基本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财务管理人员只是表面分析财务数据,并没有深究财务数据的价值。财务管理部门虽然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预计出企业在融资的时候会出现的风险以及效益,但是理事会并没有重视起来。此外,企业为了尽快得到贷款,并没有认真对贷款的款项以及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进而造成企业的负债率提高。由于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最终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三)预算管理不够科学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所需要的资金的流转数目十分庞大,同时开发项目越庞大,所需资金就会更加多,而且资金占有的时间就会更加长。一部分的企业发现市场房价水涨船高,通过竞标得到土地后,就会采用捂地、囤地等方式促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当企业并没有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没有全面对土地开发成本进行考虑时,很容易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甚至会增加企业的开发成本,从而导致企业获得的利润减少。为此,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加大对预算管理的力度,同时要清楚国家的政策,从而能够防止因为政策的变动而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的情况出现。
(四)成本控制不合理
对于房地产开发而言,最突出的特征是建设时间长、所需资金多,而且,在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流动,当企业不能合理的控制成本,就会造成资金的利用率降低。通常情况下,企业往往只重视工程的进度,而忽视了成本控制的必要性,进而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同时,企业不重视成本控制,不单单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也会导致企业内部一些人员谋取私利,最终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及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通过促使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使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般而言,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有效,是与财务管理的综合素质有直接的联系。财务管理人员不单单要学会做报表以及记账,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成本控制、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从而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要加大对财务管理的力度,首先,企业一定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并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的促使施工员工素质的提高,同时要强化会计工作,因为,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更好的防范财务管理风险。
(三)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此,企业一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为了能够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充分的认识风险,从而才能科学的对将会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比如,再筹资风险、利率变动风险等,对于不同的风险,企业要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同时,有效的预测以及规避风险,能够促使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最终能够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四)促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在开发项目前,一定要进行预算管理,从而促使成本的降低,最终促使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房地产企业而言,财务部门一定要重视资本预算,同时要以项目预算要基础,有效的对资金的活动量进行控制。此外,要制定预算管理方案,有效的对房地产进行财务预算,最终促使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的提高。财务管理部门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合理的对资金进行分配,从而促使财务风险的降低。最后,企业要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重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加大对财务管理的力度,全面进行预算工作,从而促使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就一定要加大对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财务管理风险中的问题。为此,企业一定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才能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一、加强人才管理
首先,培养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医院领导大多数所学专业为医药类,对经济、财务领域的知识比较生疏,加强医院领导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在进行医院日常业务的有效管理的同时,务必要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专业素养,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深入、系统地分析财务报表,适时把握医院的基本状况,要能够深刻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利弊。此外,还要定期聘请懂经济的教授来医院为领导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讲授经济管理的要点与方法,使医院的经济管理更科学、更规范,为医院培养新时期的医院经济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经济管理使医院能够在垄断竞争的市场和改革的大环境中扬长避短,努力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其次,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制定财务战略计划时,务必要充分运用已有的科学的决策经验与方法。医院领导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种种因素,在做好医疗管理的同时,一直坚持对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对医院资金结构、负债状况和财务进行系统的分析,实现医院资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最后,要进一步提高相关财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可以说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深刻地影响着医院财务管理的实际质量。因此,抓好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必须要做好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还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知识更新来强化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于财务风险要做到及时发现并做好预防,为医院的经营与管理决策的制定做好信息基础。
二、强化医院成本管理
要想强化医院的成本管理,就必须重点抓好人工费、材料费、资产使用率,特别医院中药品、卫生材料占比重大,其周转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资金使用率,通常来说,资金的低运用率,往往伴随着财务的高风险,对药品、医疗设备等必须要进一步减少库存量,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此外,还要把成本核算管理深入到各个科室与个人岗位中去,实现与绩效考核的整体挂钩,让广大职工的个人利益能够与医院的实际效益保持同步,从而强化职工的经营、管理以及参与的意识,使职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成本节约习惯。并通过成本核算来强化财务管理过程的评价与控制,做到财务风险的准确预测与分析,找出医院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为医院制定下一步的经营目标而提供重点依据,从而大大降低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医院将原有物资部门整合为一个从材料、设备、供应到配送、使用的一个有机整体。材料、设备、采购进行招标。配送设有专门的“168”配送中心。在组织物流的过程当中,要实现两个部门将物流视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既各司其职又互相监督,使医院物资在采购环节上实现公开和透明,让物流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与细致,达到降低成本的经济管理最终目的。
三、针对医保费用以及医疗欠费进行重点管理
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关键内容是过大的医院的流动资产比重。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收住院与病人医药费用以及医疗应收款。这两项资金可以说周转的速度较快,这则能够说明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就意味着同时具备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应收医疗款的大量存在,则会产生大量的的坏账,一旦应收账款中积累了大量的坏账,那么就容易导致医院资金负债表中的资产被严重地夸大,则会直接导致医院不真实的资产统计,使得收入虚增,从表面上来看医院的整体经营效益被过分地夸大,以致埋下隐患。我们可以将改善医院财务管理的具体办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医院的内部管理制度。第一步要优化医院的各个收费环节。强化管理力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上,并对入院的病人包括姓名、职业、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其次,务必要在住院处设置专项的会计岗位。主要负责接收与审核医院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收费单据,进行详细的总结、核对以及上账。此外还要配备催账小组。负责催收应收账款,做好应收账的收、欠记录,及时反映催款情况。
(2)严格欠费审批制度。欠费审批制度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医院要加强对于该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要定岗并配备专业的人员开展工作。其大体流程是由病人递交书面申请函,表明具有实际可行性的还款计划,经由其主治医生填写病人的基本病情,最终由主管院长确定批准后才能够生效,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相关医院领导批准的欠费,必须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头。
(3)加强医疗服务的监督与控制。对病人的检查要细心,要始终将责任心贯穿于工作的全程,不能在利益的趋使下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在用药方面,必须要科学合理。对于处方药品必须要严格管理,将不正当药品销售抑制在萌芽中,控制药占比。此外,对于医保病人的特殊用药,如果药品并不在医保的范围或自付比例较高,必须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努力提高治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病人费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4)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政策法规意识。加强对于国家各级政府医疗改革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精神,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教育医院上下的全体医务工作者务必要严格地遵循医保的相关规定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施治,在医保规定的范围内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科学用药,并对于在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问题,要及时与医保部门纪念性第一时间的沟通与协调,寻求解决途径,从而杜绝因为执行政策的错误和不力为医院造成严重的损失。
(5)依靠法律手段强化清欠力度。医院必须要依靠法律武器来积极地维护好切身利益,维护医院运营的正常秩序,医院可以专门聘请律师,对欠款数额大、催收难度大的单位与个人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经济仲裁机关使他们归还。
四、建立健全医院财务的预警系统
医院财务预警是以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监测、预测,及时反映医院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医院各环节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发出预警信号,及早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为医院的经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医院财务部门制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及时计算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源,及时防范风险的发生。下列指标常被用来判断医院的财务状况是否处于危险情况:
(1)资产负债率。该指标是医院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是评价医院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医院长期负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2)流动比率。该指标是衡量医院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关系,是流动性的决定因素最佳值为2∶1。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表示医院有短期偿债能力。但是,流动比率过高,又可能出现资金呆滞,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
(3)速动比率。速动比率用来评估医院立即偿还短期负债能力的大小,最佳值为1∶1。
(4)资金安全率与安全边际率。当资金安全率与安全边际率大于0时,表明医院运营状况良好,可以适当采取扩张策略;当资金安全率大于0时,而安全边际率小于0时,表明医院财务状况尚好,但运营效率欠佳,应进一步拓展经营能力;当安全边际率大于0,而资金安全率小于0时,表明医院财务状况已露险兆,已处于过度经营状态,应改善资本结构,调整信用政策,加大账款回收力度;若2个比率均小于0时,则证明医院的相关业务已经全面地陷入了非常危险的状况,财务危机爆发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摘 要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的市场都出现一定波动,企业在进行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进行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两种主要风险。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增加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内控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做好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内控管理 财务风险 防范
自本世纪开始,全球经济环境波动较大,一直缺乏稳定态势,各国金融危机不断出现,这无疑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风险,一些企业由于不能有效地避免风险,甚至走向倒闭的尽头。中国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发展,但是发展方式和政策不断的进行变革和调整。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企业要想求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就要加强内控管理,全面防范企业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确保企业的资金链的有效供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存在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规范
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够规范,往往是把对于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经济利益的追求作为主要的目标,但是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够,对于风险评估也不足。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的情况下,组织架构必然不够健全,内部控制只能是流于形式。相关人员对于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和基本的规章制度,执行与不执行结果一样,执行好与坏结果也一样。这些都使得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存在着出现风险与损失的潜在危险。总之,企业的内部控制财务制度有失规范、脱离实际等问题,都给其实施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二)缺乏有力的落实与监督
许多规章制度在设立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与监督,往往被束之高阁,形同虚设,灵活性讲得多,原则性讲得少,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常常被视为可有可无。这些对于规章制度的无视使得企业的风险增加,也是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事故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相关部门与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运作和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监督的效果不尽人意,内部监督与审查的功能严重发挥不足。
(三)管理人员对内控以及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加强企业的经营与经济效益的管理上,而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的管理以及科学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潜在效益。很多企业仅仅是在应付上级检查采取临时措施实施内控管理,这些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认识以及错误的做法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积极作用的发挥。但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便缺乏了对于风险机制的设立与风险防范的执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内控人员的意识和责任心具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内控人员对外部风险不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就可能对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强化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塑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与风险防范的环境
环境因素在整个的企业内控制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一定要为自身的管理、经营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人是管理的主要因素,企业要培养一批具有合格素质的现代化财务人员,从企业的高层领导到最基层的员工都要形成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意识,要形成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一致的财务管理结构,也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企业的各项事物都能够在一定的程序约束下进行,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可以通过制定预算方案,通过预算方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控制。
(二)健全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
1.积极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这一项目方面的风险涵盖多方面,从会计从业人员、到会计信息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会计人员,加强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核对,全面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
2.加强资金风险的防范。资金风险有很多种,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营项目,要完善对资金的风险防范就要加强对资金的投入与收益的调控,确保所投放的资金都能够有所收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完善企业的内外信息交流。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必然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要利用信息来进行有效交流,各个部门通过信息的交流来实现对企业基本经营情况的掌握,从而科学地制定财务政策,来全面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加强监督和信息沟通
在进行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企业要发挥多个部门的监督作用,保证风险防范的真实和有效。对控制活动的相关环结以及控制的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的具体方法与流程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时,要加强信息的沟通,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在对风险进行控制时,也应该注重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从而能够把控制失效或者风险转移等信息传递给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以便他们能够迅速及时做出反应。
三、总结
由于目前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潜在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从我国目前的企业内控管理现状来看,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企业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正视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熊湘江.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应对措施.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关键词】企业 内控管理 财务风险 防范 措施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我国国内的各种企业都在一定层度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财务风险。然而,企业的发展与市场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以,要想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企业自身方面的管理。我国企业发展领域虽然在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并且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重视。
一、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缺乏内控管理的动力
要想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势必需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而来约束公司员的一些行为。所以,如果一些人不想被一些规章制度所束缚,就必定缺乏企业内部管理的动力。与此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也一定会产生一些成本,而一些缺乏远见的企业不愿意承担这些费用,进而也导致了内部管理方面问题的出现。
2.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
无论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还是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要想做好,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管理人员。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这两个方面的观念都比较落后,认识不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加意识不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严重性。所以,在企业的发展中,落后的管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内控的评价和检查部门不具有独立性
很多企业都是由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负责内控管理,这些人员往往既是内控管理的执行者,又负责对内控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价。企业内控执行的情况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评估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检查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也有助于改善内控管理。
(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常常盲目扩张,想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但是企业的盲目扩张不仅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2.筹资造成的财务风险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不能发挥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作用,没能够准确进行分析和预测,选用了不合理的筹资组合,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由上述可见,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中,无论是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还是在企业的风险防范方面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所以在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然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以及财务风险防范方面下功夫,进而解决企业中由于这两个原因引起的问题。笔者在此对如何做好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提出了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
(一)塑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与风险防范的环境
控制环境是关系到风险控制与防范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防范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质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我们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打造一种适合于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环境和相关的机制体制。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评价考核机制,保证评价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很多企业都缺乏专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评价考核机制,缺乏专门的工作部门,而是由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负责内控管理。这样的工作模式存在很大弊端,这些企业财务人员既是内控管理的执行者,又负责对内控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价,必然会对内部控制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企业内控执行的情况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评估和检查。
(三)加强相关的监督和信息的沟通
在进行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企业要发挥多个部门的监督作用,保证风险防范的真实和有效。对控制活动的相关环节以及控制的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的具体方法与流程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时,要加强信息的沟通,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由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在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所以,要想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而以上也仅仅只是笔者在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方面的几点研究,且这些研究都还比较粗略,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所以,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还需要企业专业领域的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对于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涉及的方面很多,同时我国企业发展研究领域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要加强对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和重视,同时要号召企业中的相关人士共同学习、研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两个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参考文献:
[1]隆晓玲.浅析企业内控制度下的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防范机制 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招生规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高校的投资、筹资以及资金管理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管理的难度估计不足,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改进。
一、 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风险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高校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向其他市场活动主体借贷,给高校带来的潜在的无法偿还负债并造成高校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筹资风险的根源在于高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建设规模,由此导致的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近年来,我国的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根据社科院的一份文件表明:从1999至 2011年期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320%,而在此前1993到 1998年的6年间,在校学生规模只增长了34.4%。并且,高校每年的招生计划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资源已经很难满足不断扩招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地增加资金的投入,财政资金拨款和高校自有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使得高校不得不大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筹资。
2007年,全国政协在对全国几十所重点高校调研后,对外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的报告,调查显示,全国高校的贷款总额已经超过了2 500亿元,并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吉林大学的数据为例,该校的债务总额高达3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55%,学校每年需要支付给银行等的利息将近2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益严峻,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高校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大规模的负债给高校造成了巨大的还款压力,而偿还贷款只有依靠高校未来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学费标准的增加。高校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高校未来支出压力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面临很严重的偿债风险。巨额利息的偿还要求使高校未来的财务结构越来越不稳定。
(二)投资风险
随着高等学校参与市场活动越来越广泛,高校的投资活动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一些高校不仅从事教学活动,还拥有自身的产业,下属的公司,并进行一些金融投资等,给高校带来了比较大的投资风险。我国高校的投资活动形成的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类: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经营性资产;高校下属产业以及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教育部直属的高校的校办产业账面投资总额共计1 586 455万元,主要表现为高校下属产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投入;其中投资收益为60 845万元,投资收益率为3.85%。高校在进行下属产业等投资中,由于权责不明以及产权关系不清晰等原因,使得校办产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市场竞争力比较差,校办企业面临着亏损、倒闭等风险。另外,一些高校还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债券投资,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债券投资总额为3.3亿元,由于债券市场属于风险市场,因此给高校带来不可避免的投资风险。
(三)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是指高校的财务状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结构不合理,收支不平衡等总体的失衡现象。首先,目前我国高校的资金结构不合理。高校的资金结构中,债务资金尤其是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过大,负债率过高,导致企业债务利息负担较重,长短期偿债能力受到削弱。其次,高校的收支不平衡。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的资金支出压力非常大。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不同,缺乏足够的资金收入来源,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现象,使得高校没有资金用于日常开支,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甚至会发不出工资,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创新财务管理,构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议
(一)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出发,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其次,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财务活动。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如高校的规模、资金管理模式、贷款规模等,科学规划资金运行和管理,管理和协调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根据科学的预算方案选择合适的筹资方案,使得高校的现金流量能够始终处于稳定充足的状态,避免因为财务规划不合理给高校带来现金流断裂等财务风险。最后,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高校的会计核算虽然和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但是其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些符合高校日常财务工作所需的会计科目,并严格按照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高校还要建立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等进行严格的控制,防范因为内部控制不严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
所谓事业单位就是由国家投资创办且非营利性组织单位,创办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公益提供相应的服务。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事业单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改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规避外界环境中隐藏的各种风险,增强其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现,并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提高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过程中,有效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成效,并对财务部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能,同时促使部门之间以及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约束关系。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具备一定的约束力,无形当中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成效,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确保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及相关资料真实性及可靠性,为事业单位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措施
(一)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首先应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进行划分,并且确保不同层次的的独立性。第一,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所谓内部牵制制度就是对各项业务分工明确,并且任何一项业务都不能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工作人员独立完成,在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主要由不相容职务分离、赋予一定的权利、相互制约等构成则,明确各个部门及其岗位之间所行使的权利及应该承担的责任,确保不相同岗位之间或者职务之间相互监督和约束,进而建立健全的制衡机制。第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日常核算的管理力度,确保财务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周期性汇报。第三,加强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内部审计这一问题,从内部抽调或者外聘专门人员组建内部审计部门,赋予内审部门一定职能,促使其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其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结构。事业单位应该将整体结构作为切入点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仅仅对单位中某个部门进行改进是远远不够的。事业单位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各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沟通通,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在井然有序的内部结构中才能得以完成。在此基础上对事业单位中各部门的全责进行明确划分,让每个部门都清楚的知道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及权利,将各个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以最大限度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管控责任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划分,确保各部门职责的合理性。
三、事业单位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第一,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成都,进而增强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并将这种内部控制意识传递给各部门的员工,采用自上而下传递的方式增强事业单位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为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夯实基础。另外,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深入了解并掌握如何有效防范财务管理风险,认真学习《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会计法》,充实自身防范财务管理风险及内部控制知识,一旦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可以灵活应对。(二)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制。事业单位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制,有助于单位在经营和运行过程中潜藏的风险,并提前制定防范和应对措施,规避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隐藏的各种风险。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的理财对象是现金,这和盈利性企业截然不同。盈利企业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事业单位则恰恰相反,事业单位更为重视其运转过程中,各项资金的支配状况,资金是否准确合理的运用到经营活动当中,金额是否满足经营活动运转需求。因此,事业单位较为重视对各项费用的现金控制,提前对资金流量以及开支状况进行预算,做好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工作,有效规避各种资金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事业单位长远发展。(三)明确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多元化经营,防范风险就是保障在对预期回报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的基础上,将经营活动中不确定因素以及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转变,继而保障财务管理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事业单位在进一步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将自身的力量就财务力量集中起来并充分发挥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另外事业单位可将发展策略转变成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收缩战线,尽可能利用自身有事弥补不足之处,促使事业单位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及风险防范对财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和参考价值,因此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制定有效防范风险措施,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赫.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J].商讯,2019(34).
[2]杨谷樱.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纳税,2019(32).
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均是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2017年全国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751亿元,比2016年增长6.7%。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还会时常遇到一些风险点,若忽略了这些风险点,那么就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新时期国有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经济效益,那么就必须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由此可见,防范财务风险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本文就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点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二、财务管理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经营的核心
获得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的最终目的,而其前提条件就在于良好的财务管理基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之一就是成本支出,国有企业既可以通过有效的成本支出措施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来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查看财务报表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可以综合分析财务管理情况来获取全面而具体的财务指标,便于及时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能够为国有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促使国有企业实现稳定、有序、高效发展。
(二)财务管理可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既可降低成本支出,又可增加企业的收入,兼顾节流与开源两个方面,这无疑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筹集到一定的资金。
(三)通过成本信息来有效监督财务活动
国有企业可通过成本信息来合理控制、监督各项财务活动,既能够充分挖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又能够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各种资源,才能够实现“小投入、大效益”,并且还能够有效整治“五项”经费超标、“收支两条线”、挪用专项资金、挤占公款等违纪行为。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点
(一)规章制度存在问题
各项管理制度始终贯穿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那么就务必要有效完善国有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避免出现各类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国有企业管理层应该要制定出台可执行性较强、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目前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较为轻视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将规章制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内容,并未将其与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些人员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较为肤浅,在应用中会遇到较多问题。
(二)监管工作不到位
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管工作的作用极为重要。通过监管工作能够让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落实到位,既能够增加财务工作质量,又能够提高预算工作结果的准确性。但从目前来看,较多国有企业往往侧重于经济效益,而轻于财务监管,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的财务问题,例如:利润与销售收入严重不成比例、销售费用与应收账款失控等,尤其是成本控制更是存在著较大的问题。
(三)成本控制手段单一、落后
成本控制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采取先进的成本控制手段。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手段单一、落后,严重影响到了成本控制效果。
四、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基于内容来看,国有企业财务规章制度中应该对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财务管理遵循原则、财务管理鼓励政策等进行明确。国有企业管理层应该定期成本考核下属的各个部门及基层单位,并且还要在规章制度中对财务考核标准、财务考核内容、财务考核对象进行明确,一旦出现财务管理不当问题,那么首先要对责任认定进行细化,尤其是要对执行失误、决策失误、调研失误的责任内容进行有效界定,避免出现“乱作为”、“不作为”的现象;其次,按照责任划分情况,依照规章制度对违规决策情形予以追责问责。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若希望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为了避免出现各类不必要的财务风险,那么就务必要对财务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岗位,并且还要严格执行企业所制定出来的奖惩制度,切忌出现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情况。此外,财务规章制度制度应该贯穿于国有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那么就务必要加大财务管理力度,这样一来,既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便于更好地予以完善和修改。此外,财务规章制度应该贯穿于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那么就务必要加大对财务规章制度的利用力度,这样一来,既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便于更好地予以完善和修改,共同开拓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式转变,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二)加强财务监管工作
1.合理编制权力清单。国有企业应该以清单的形式来对企业运行流程、权责分类等进行列明,以便能够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制约与监督,避免出现“监管缺失”和“权力真空”的问题,尽量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而其关键就在于要对国有企业现有的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各级结构及各个岗位、各个部门的权限范围,国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在授权范围内承担责任、行使职权,都应该自觉自愿地开展财务控制,将财务控制意识带到日常工作中。
2.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控制。若要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工作,那么就务必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控制工作。首先,做好事前控制工作。事前控制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应该要准确地预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要合理规划各种措施。其次,做好事中控制工作。事中控制的重点在于有效控制国有企业正在开展的计划、实施过程等,主要包括:控制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国有企业的物料库存成本、控制国有企业的物料采购成本,这既是整个财务监管工作的核心,又是财务监管工作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有效开展定制管理与即时数据管理。再次,做好事后控制工作。事后控制的重点在于考核、总结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归纳总结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选择相应措施,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另外一方面,及时考核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管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并形成正式版本的财务控制文件,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三)改进成本控制手段
国有企业若要提供其成本控制效益,那么就务必要改进成本控制手段。一方面,国有企业可利用各种成本控制软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来信息化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耗费,以便能够对企业成本支出的动态信息进行准确掌握,这样一来,无疑有利于更好地节流减耗。另外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成本控制工作中可应用价值链分析法来对比分析形成价值链中的各个作业环节、各个部门的成本支出情况,进一步细分国有企?I的每项价值增值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支出。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国有企业的售后服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都要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建立成本控制反馈与评价机制,若成本控制出现问题,那么再第一时间内及时反馈、按时整改,并且还要评价成本控制成效,做到有功则奖、有过则罚,提高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
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综合分析当前财务管理情况,以此来获取全面而具体的信息,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评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能够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财务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促使国有企业实现稳定、有序、高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还要注意选择先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包括目标成本法、成本企划法、作业成本法等,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成本控制工作之中,以此来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并且也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求生存、谋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目前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后续阶段,高校独立和自我管理权力的逐渐加强,以及法人实体地位的进一步明确,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日益显著,要实现管理与发展需求的完美对接,就必须要构建企业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而这,正是本课题的提出背景。进而,风险与发展是并存的,要加强高校的财务风险防范,落实高校的发展战略,就必须要开展财务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消除风险隐患,加强财务管理效用,而这,即为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高校目前存在的财务风险探析
1.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
虽然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的运营模式越来越贴近企业,然而,从本质上说高校依然是教育机构,它的最终目标不是盈利,而是教育学生,而这就造成了财务工作与发展需求之间的脱节,这在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的身上集中体现出来。
(1)高校的“不盈利”特质和学校的不重视使得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少,安排职工的家属作财务工作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虽然当前有些高校调整了人员结构,但从本质上与企业的财务工作模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高校的“不盈利”特质使得高校难以对财务人员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而在缺乏激励的前提下,财务人员难以发挥岗位职能,财务工作也难以取得实效。
2.过分依赖财政拨款使高校的财务风险加大
当前,有些高校仍然未能认清自身的发展局势,坚守传统理念,过分依赖财政拨款,使高校的运转资金往往“入不敷出”,一些教学设备陈旧、老化,缺乏保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财务风险的恶果由此而体现出来。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针对学生的收费,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高校财政拨款的力度,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贫困生的增多,仅依赖财政拨款完全不能满足高校的日常运作,再加上难以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融资渠道的狭隘使高校的财务风险日益加大。
3.管理力度不足,收支严重倾斜
总管当前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现状,管理难以到位、管理范围狭隘、收支不均、日常性支出膨胀,而这些,都是构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归根结底,管理是维系财务工作运作的根本,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加强财务工作效用,保障财务体系的正常运作,而管理力度的不足与管理方法的落后,使得高校的财政收支严重倾斜,在造成财务风险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高校的正常运营。
二、基于财务风险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1.针对不足,严控财务风险
在工作实践中,高校财务部门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工作评价了解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严控财务风险,加强管理效用。
(1)正确认识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不足,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人员配置,从人力资源视角构建起完善的财务运作体系。例如,在本区域寻找合作企业,定期或不定期与企业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开展交流会,或带领高校财务人员参观企业的财务运作模式,借鉴新经验和新理念,并将其应用于高校的财务工作中来。再如,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增加人员的配备,明晰各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从而加强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正确认识财务工作方法的不足,改变传统的纯手工、纯人力的工作模式,利用高校的网络系统,构建电算化财会工作体系,减少人为操作产生的风险。引入先进的、适合高校使用的财会电算化工作软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让软件能够为高校财务工作创造最大效益;和银行合作采用一些先进的方式,如用POS机收费、银行代收业务等,款项直接收入高校的账户中,减少现金业务带来的各种风险。
(3)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分析当前所存在的不足,加强对日常收支的管理,加强对大额支出的监管力度,加强收益管理,以避免财务风险,使高校的财务运作更科学,更流畅。同时,管理者或管理部门要用新理念来开展管理,正确认识高校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战略规划,要拓宽筹资渠道,不能仅依赖政府拨款来维系高校的日常运作。
2.拓展财务管理方法,强制财务管理优化
严格来说,财务工作并不是由单独的个体来完成的,而是一个组织、一个系统、或一个体系。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工作实践中的财务管理是由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所构成,进而,也说明了财务管理既是对“财会运作”事件的管理,又是对相关人员的管理,由此,这也探明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两个基本方向。
首先是对“财会运作”的管理。传统的财务管理通过各类表格来完成日常收支登记,而相对来说,高校并不像工业企业般有繁琐的日常收支和庞大的资金流动,因此,在实践中管理者要构建资金集中、内部核算、量化收支的管理模式。
这体现在了三个方面:
(1)统一控制资产,将资金和资产档案化,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来操作管理。
(2)量化收支,即将高校收支中的每一个项目都单独提取出来,实行单独预算、单独管理。如科研项目,该项目中又包括科研收入和用于支持科研项目的投入资金,每一阶段的数据反映应纳入当期损益,不在高校总收支列表中表现出来,同时严控支出项目审批,加强对科研项目收支的管理力度。
(3)要保障真实反映高校当前的财务状况,加强对财务表单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资金动向,或核对表单的真实性,从而强化财务管理的效用。
其次是对相关财务人员的管理,高校要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新体制,重点处理好财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其中,集权是满足高校财务部门整体向着既定目标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分权则是通过实行分级管理来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因此,在针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方面,管理者可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效用。在实践中,管理者在上述基础上应保留统一制定财务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以及经费分配政策的权力,通过适度的分权和授权,依照财权和事权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控制。
3.用制度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制度是维系一个体系运作的根本,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制制度落实,并以此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严格来说,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既有构建过程,又有试行分析,以及包括最后对制度的评价。此外,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是单一的,其中既包括针对工作细则的制度,又包括针对人员行为规范的制度、明确管理者职能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整体评价制度。首先是制度的创建。鉴于财会工作的严肃性,因此,所有制度都要体现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同时,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能,加强对财务人员行为规范的约束,并用绩效考核制度来激励财务人员,提升他们对财会工作的认识,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意识以及严格律己的工作精神。其次是制度的落实。管理层要用严谨的态度来强化制度的落实,对于有困难的人员,要深入了解困难的产生根源,并以最大限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以及加强制度的实际效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体现在了三个层面: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工作中的不足,全面解析财务风险的存在根源,对目前的工作做出整体性的评价;二是从加强人员素质、优化工作方法、拓展财务管理方法等方面入手,全面创新财务管理工作,加强管理效用,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三是从制度入手,构建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强化制度落实,用制度来维系财务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只有这样,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推助高校的健康发展,而也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雄厚财力的推动下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黎东霞: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措施[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2, (12): 27.
[2]何浣月:非赢利组织财务管理探析--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防范[J].北方经贸, 2013, (2): 67.
[3]刘 瑛:浅谈我国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 科学咨询,2013,(3): 46-47.
【关键词】财务公司 信用管理 融资 风险防范
一、引言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金融领域内,经过股份制改造,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越来越成熟,银行业务基本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和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市场、金融的有机结合,使得信用的作用日益彰显,现代意义上的信用社会逐步发展起来。
在当前经济金融关系普遍存在的社会中,一个有序、高效的信用体系至关重要。良好的信用可有效保障信贷交易的安全性,减少欺诈,并通过建立信用记录档案,保护守信者,警戒失信者,培养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意识,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风气,从而营造一个社会的诚信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良好的信用可以促进经济金融活动的繁荣,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反之,信用链条的中断,会造成信用的萎缩,也会制约经济增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自1980年代开始,我国的征信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确立了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所遵循的制度规则。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对征信业的监督管理职责和管理手段,为实现对征信业务的常态化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同时,我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并稳定运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为国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截至2012年12月底,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为8.2亿自然人和1859.6万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为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财务公司信用管理及征信系统建设
所谓征信是指征信机构通过提供信用信息登记、调查、报告、评级等方式来为社会信用活动服务,具体表现为征信机构通过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社会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生成信用报告并提供给有具体信用需求的社会企业或个人,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主体在信用交易中获取信用信息、判断信用状况的需要。
企业征信包含丰富的信息量,作为企业集团内部金融机构,财务公司面向企业集团提供结算、信贷等类银行的金融服务,对于企业征信同样肩负重大职责。财务公司也根据自身情况作为接口行或非接口行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进行企业相关征信业务数据的录入、查询等业务。
财务公司相较于商业银行来说普遍规模较小,属于中小金融机构范畴,大多是以非接口行的形式接入征信系统。为保障征信工作的顺利开展,财务公司投入人力、财力购置专项办公设备,指定专门的信贷人员负责征信数据的录入和申报,保障征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财务公司也着力制定内部征信管理办法,规范内部操作流程和风险防范程序,建立起财务公司企业征信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征信工作开展。
财务公司征信管理和征信系统建设,一方面为自身作为金融机构在企业信息调查和业务维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一方面也完善了企业集团在融资市场上的征信数据库构建,提高了企业集团各单位在融资中的资信水平。财务公司征信管理和征信系统建设工作,既促进了自身业务的开展,在企业集团融资业务开展工作中也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征信管理与财务公司信用风险控制
对财务公司来说,征信管理及征信系统建设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财务公司是服务企业集团、服务成员单位的内部金融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公司可以不注重信用风险管理,财务公司是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从事信贷业务过程中同样必须建立如商业银行一样严密的业务流程体系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也必须有完善的尽职调查,以有效的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而征信无疑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非接口行的征信系统,财务公司可以完成企业信用数据的上报,也可以便捷的查询到贷款主体信用情况,包括目前的贷款余额、贷款笔数、贷款期限、有无逾期、有无贷款被调为关注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财务公司可以有效地评估贷款主体的资信状况和信用等级,评估授信额度或贷款承诺。在发放贷款后,征信系统还是财务公司贷后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查询成员单位信用报告,财务公司可以充分掌握成员单位的贷款及其偿还情况,为贷后检查提供有力依据。一旦有成员单位出现逾期或贷款被调为关注,则可以进行风险提示,保持密切的跟踪,必要时候可及时要求归还相关贷款。
可以看出,财务公司征信管理和征信系统建设促进财务公司实现了信贷决策从简单的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提升了信贷业务开展的效率,有效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
四、财务公司征信管理对企业集团融资的作用
对于企业集团各单位来说,财务公司征信系统将财务公司“服务”的金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征信系统起到的桥梁作用,是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内各单位相互合作的信任平台,彼此实现共赢的目标。财务公司的征信管理在企业信息采集、增信、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方面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首先,财务公司录入企业集团各单位信贷相关信用数据,在征信系统中完善企业集团各单位的信用记录,通过积极而畅通地沟通,宣传和灌输征信管理的重要作用,促使各单位自觉维护信用记录,从而提升整个企业集团在融资市场的资信水平,为企业集团各单位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或者银行信贷等方式取得融资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财务公司征信管理极大地方便了集团内信用信息的查询。集团内各单位可以通过财务公司的征信系统开展自身信用信息的查询,也可以通过授权查询控股或参股单位的相关信用信息。通过信用信息的查询,既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也可以通过信用报告反映信息找出自身或控股、参股单位相关信用风险,提升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和融资的掌控能力。
最后,财务公司征信管理可以对集团内各单位进行风险预警和反馈。由于参与相关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都与人行的征信系统相联系,征信系统查询到的信息汇集各金融机构对开展相关金融业务的企业多方面的信用评价。因此,企业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些负面的信用记录,比如贷款逾期、不配合金融机构信息采集等出现的关注等信用记录。这将极大地影响企业在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展,不利于企业的各项融资业务,可能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信用成本,不仅贷款成本提高,甚至可能借贷无门。因此,财务公司不仅对成员单位在本公司的信用情况做到充分的提醒,还充分利用财务公司征信系统,将各单位相关信用信息进行反馈,对容易出现不良记录的风险点进行提示,从而避免出现不良信用记录。当出现不良信用记录时,及时提醒,并找出出现不良记录的原因,协助企业进行补救,从而维护信用记录。
通过企业征信系统的管理,财务公司将有效维护集团内成员单位的信用,促进其资信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企业集团整体资信水平,维护企业集团融资的良好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集团融资成本,极大地便利了企业集团融资工作的开展。因此,财务公司征信管理对企业集团融资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铀,倪海鹭.征信管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金融,2010(23).
[2]杨建莹,沈杭.完善征信管理体系 推进征信系统建设[N].金融时报,2008(3).
[3]高宏业.征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J].金融论坛,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