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10:02:40
导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
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也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庭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许多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它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甚至有很多老师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即使有的学校开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它也只能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如要解决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精力也有限。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村学校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不能正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引导孩子,而是采取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又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有部分教师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其本身都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更别说教育学生,这样的教师往往也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再者,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农村中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耐挫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此外,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精神上对父爱、母爱的需求。
二、如何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留守儿童”
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辈带、儿童满地爬、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没有人关怀等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关注,除了从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精神上还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平时应与留守儿童多沟通,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开导。
2、整合资源,积极开辟未成年人心灵沟通的多种渠道
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师资的优势和心理协会的作用,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组建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队伍,成立 “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网站系统”、“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由心理专家和心理服务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心理专家到中小学校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公益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3、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要优先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核定并增加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完全中学和中等职校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初级中学和小学也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应给予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职称评定机机制,制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
4、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80%的不良情绪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任课老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把师源性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使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应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5、家校互动,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进一步完善现有家长学校(委员会)的管理机制,使家长学校(委员会)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学习,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子女心理问题,加强与子女交流沟通,努力形成家、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改善措施
1.新时代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周围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心理等方面。
1.1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独生子女变成每个家庭的“小主人”。[1]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逐渐传播,某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之间存在攀比现象。
1.2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今时代,家长的文化素养、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多数农村的(离异)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以维持生活,只有将孩子转交给长辈看管。[2]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缺少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交流,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3学校因素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初期,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到怎样的教育将会影响终生。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小学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成才教育,而忽略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3]部分老师在教育思想方面态度不够端正、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受新思想的影响,学生能力普遍较高,自我表现欲望极为强烈,希望得到身边人的肯定,往往采取一些非常极端的形式表现自我。
2.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2.1了解、研究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4]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诚挚的感情,而且注入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期望,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将直接展现出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流,加强心理沟通。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表达思想,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利用适当场所,让学生自在地表达出内心想法和感受,从中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老师应该区分对待,做好保密工作,选取适当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通过私下谈心,教师可以发觉、掌握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以此“对症下药”,经过耐心有效的调节,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尊重、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师生关系在学校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前提。处理好这种关系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当下研究师生关系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反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往往将“该生是否尊重师长”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品行优劣的前提条件,而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做到了尊重学生吗?”那些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常常会存在自卑心理,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坚持对那些在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不能当面批评、指责。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他们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会发挥出应有作用。
2.3转变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氛围。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加强培养孩子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采取一些竞争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精神,充分发挥孩子间的合作学习效能,并将小组合作中的成果进行量化、评比,给予公布,为小组合作学习夯实基础。除了学校的常规教育外,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班主任要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乐趣,帮助一些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点滴成绩要给予肯定,多多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主题班会,消除学生虚荣、骄傲、狂妄等不良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经常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爱集体的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矫正不良心理。
2.4重视家庭教育的培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父母关系不良将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多数成年人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问题都能从童年找到线索,所以说,儿童时代的不良影响将会成为其成年生活中种种心理问题的隐患,我们要对孩子的童年心理加强教育和保护。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有突特性,在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九年义务阶段学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本文主要是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的大课间等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着重地分析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心理情绪的积极影响,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真正的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殷恒蝉等在阐述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时认为: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为了弄清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增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湖南省常德市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即对常德市9个区县(市)52所中小学的1134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试与调查。结果表明:①4—6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5.84%,与全国同类研究比较相对较好;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21%,比全国同类研究检出率要高。②7—9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0.01%,比4—6年级相对要高;7-9年级学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6%,比全国同类研究检出率要高。③小学生、初中生内心最大的渴望是“被尊重、被理解”,“减少压力”和“多一些自由空间”。因此,“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1、体育锻炼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学者彭蕾、刘永奇等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使人得到放松,缓解紧张和不安,控制人的情绪,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因学习、生活等带来的紧张,使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3、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体育锻炼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无论是什么规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只要是体育,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
4、体育锻炼能锻炼意志品质。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专家贾明俊、黄泽文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大课间提议活动的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彭蕾.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生的感恩父母,入学新生的环境适应,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阶段的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等。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多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要做到“精”。活动整个过程及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是写或是说,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应多种形式相结合,各种形式之间紧密相连,且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设计应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比较适合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而不适合辩论赛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是否做过,以及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征,在原有活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设计备用方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突发因素的出现,如室外活动的设计则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具有灵活性。如实施一个活动方案时,在发现有不足之处时,则可以用另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实现预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动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参与设计,活动中担任主角,还体现在活动后参与评估。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二)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在控制时间上应灵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动中浪费过多时间,而影响下一个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范或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减少封闭式提问。心理活动课注重的是心理体验与自我表达,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感受,而封闭式提问,其答案具有固定性,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地表达与倾诉中,可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多关爱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言语表达中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于表达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多用表扬与赞美的语言,使学生增强愉悦感与自我效能感。
(五)教师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气氛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之中,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避免消极的情绪对活动氛围的影响。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活动氛围出现压抑时,及时调整,促进良好活动氛围形成。教师的言语应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使课堂气氛更愉悦。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演小品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中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不仅对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在此觉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
首先从家庭说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拿一件真实的事例来说吧,有一位学生去偷了超市的玩具,第一次得逞后,又去了第二次,后来被当场抓住,超市负责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他仍然无动于衷,后来将学生送回到家才知道,该学生从小父母就离异,丢下他跑了,他是被以卖菜为生的爷爷带大的,家庭生活很具体。长期缺乏管教和关爱的他很冷漠、自卑。在他看来,别人能有玩具,我也要有,而且要比别人的更好。这种病态心理导致了他行为上的失误。所以说,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这种“问题家庭”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做好心理上的疏通,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其次校园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有关部门进行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学习任务过重压力过大以及教师的教育方法等让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自私、嫉妒、自卑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而我在教育教学中,也时常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发现问题就及时沟通,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转变和改善。班上有一名教师子女,成绩不错,课堂上很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因班额很大,为了照顾其他的学生,遇到简单的问题我并没有常常叫他,使得他回家后常抱怨老师没有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以后他再也不会举手了。果然,从那以后他真的就不举手了,课堂上做什么也不积极了,我知道他是认为老师忽视了他,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将他带到了办公室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老师为什么没有常常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原因,帮助他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他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课渗透,教师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体育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的课堂一般设在室外,并且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因此,其组织难度大,学生的思想易分散。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违背心理卫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如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罚学生站立或罚跑,甚至污辱学生人格等等,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摧残学生的心理不良行为,其最后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支援、心理辅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把精神营养补充给学生,要坚决杜绝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现象发生。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必须严格遵循体育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的原则:
1掌握“愉悦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学的轻松,玩得开心,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要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和谐、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利用教师饱满的情绪,幽默、和谐的教学语言,优美有力准确的示范动作,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激励性原则”,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才能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俗话说:忠言逆耳,可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逆耳”的“忠言”巧妙地转变为“顺耳”的忠言,也就是把严厉的责罚转变为适度的鼓励,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自然得多,也信服得多,学习起来的劲头将会更足,将会增强学习信心。
3实行“支援性原则”,让学生心理形成较好的定势
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知识探索时,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极不稳定的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几率会更多,当他们出现听不懂或者做不了动作的现象时,有些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感到厌烦,不想学,对学习失去信心,使学生情绪低下,对学习的兴趣随之也会有所降低。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为学生思考,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体谅学生训练的枯燥与繁琐,老师要伸出支援之手,要体贴关心他们,助其渡过难关。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正确与否,都应积极耐心予以解答,多鼓励多赞赏学生,让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较好的心理定势,才能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加强“预防性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和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为防止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倦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练习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但也不能太少。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不可达到,所练的技术动作最好带点趣味性或者实用性。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在成绩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他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对训练产生更多的兴趣。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Simple discuss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Zhang Qin
【Abstract】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is one special group. They have multifarious mental bewilderment or problem in their self consciousnes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jobs, growth, learning and life. In the circumstances, to launch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subject that the vocational teaching workers must face.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入学基础一般而父母期望值偏高,文化素质较低而学业难度较大,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而社会就业录用技术要求门槛较高。所以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一项对840名职校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当中从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为14.41%;学习成绩居中下游的为86.6%;上职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作业经常不完成或从来不完成为16.76%;课余时间看书学习者为12.97%;对学习缺乏自信者为1.89%;对今后生活毫无打算者为7.58%。在这种情形下,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中职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1.1社会环境的压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从入校到毕业前,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1.2家庭环境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由此产生两种心理压力,一种人怕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会挨责备而产生心理压力;另一种较懂事的孩子则怕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心理压力更大。
1.3学校环境的压力。职业学校与初中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多,专业性较强,许多中职生难以适应这一转变,感到压力很大。
1.4自身的原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到职业学校是不得不来,无可奈何而来,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
2.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还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独特的功能。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长期以来,中职生的德育工作中缺乏心理辅导,使许多教师在认识方面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学生所有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道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德育去完成。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有时反而使德育陷入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地位,而心理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了上述的不足。
2.3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生的社会化的关系看,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做人处事。
3.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职业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
3.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要不断改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1、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
3、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4、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
(来源:文章屋网 )
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项专门教育来开展,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应该严格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一是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要专题研究制定《心理健康实施方案》,从组织领导、教员队伍、骨干培训、教材编写、配合活动、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做到与年度理论学习与政治教育集体筹划、统一部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推进。
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心理学课程作为军校大学生公共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以经常举办讲座为辅,开阔学生的心理视野,扩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面。做到在课堂上能够详尽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随机教育内容。针对军校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些有利时机,进行前瞻性教育,帮助大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抓住演习外训、党员发展、骨干调整、立功受奖、毕业分配等时机,主动安排“抗挫折”教育,与学员一同分析遭遇挫折后的心理反应,学习心理调控知识,帮助学员掌握受挫折后排除不良心理反应的方法,增强军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 教育中注重良好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
诱发心理问题的主导原因是心理素质本身。特别是18~20周岁之间属于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极易出现矛盾心理,形成孤僻性格。但由于外部环境的优劣,能直接影响个体的心境,因而对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实践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外部环境,保证军校大学生身心不受侵害。
一要做到优化官兵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长期失调而来的。
二要注重成才需求,营造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成就和荣誉是新时期军校大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给一个学习机会,创造一个成才环境,最能给军校大学生一个心理满足。通过模拟锻炼、专长展示、学员论坛等多种形式,给军校大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舞台,不断提高适应未来岗位的能力,增强心理自信。还可通过建局域网、科技练兵模拟室等,改善学习条件,满足成才愿望。
三要公正处理“热点”问题,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军队院校,“热点”问题处理不公,是导致军校大学生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在学员中评选学习、训练、守纪等标兵,以此作为评选先进、优先晋级、入党、分配等问题的基本依据。民主公开透明的办事原则,使军校大学生始终处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
3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中疏导方式的运用
对军校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训练、健康等方面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只有及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搞好心理疏导,才能使其认识、情感、态度、思维逐渐转向正常状态,防止诱发其他问题。
一要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指导与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开办心理知识讲座,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告诉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的办法,让军校大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心理求助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心理教育,教给军校大学生一定的心理知识,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克服、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疏导存在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