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交通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3-12-23 16:39:08

导语:在交通发展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交通发展的意义

第1篇

一、积极实施“兴港强市”战略,全力推进港口又好又快发展

(一)港口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沿海城市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港口在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功能日益完善的港口,已成为沿海城市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提升产业、拉动经济的最大优势。在充满竞争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增强实施“兴港强市”战略,加快港口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实施“兴港强市”战略是“以港兴市”战略的延续和提升;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全省“三个发展”排头兵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抓港口发展就是抓重点、抓大事、抓长远的思想,把港口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强力推进我市港口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港发展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二)功能定位。根据交通部、省政府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和*港总体规划,*港是我国沿海的重要港口,是我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建设现代制造业、旅游度假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三大基地及临港产业的重要保障和依托,是山东半岛对韩国和辽东半岛的客流中心及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要积极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将*港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油品中转中心,成为中韩国际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港区以集装箱、能源(煤炭)运输、油品中转功能为主,成为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港区;石岛港区作为*市港口群中的重要辅助港区,发展集装箱、客货滚装运输、水产品出口和钢铁、建材等散杂货运输,并结合镆铘岛石油化工基地建设,考虑油品中转运输,实现港口从单一功能向现代综合物流功能的转变;龙眼港区以石油及制品、客货滚装运输为主;蜊江港区以煤炭进口、水产品出口为主,兼顾当地的件杂货运输;张家埠港区和乳山口港区是*港的补充部分,主要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服务。

(三)发展目标。1.到2010年,全市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100万标准箱。其中,*港区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80万标准箱。“十二五”末,全市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1.3亿吨。2.拓展港口客运服务功能,扩大对韩国和辽东半岛的客流量,逐步形成挂靠高等级豪华邮轮的能力。到2010年,全市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50万人次,国内旅客150万人次,游客300万人次。3.扩大规模,提升等级,拓展功能,调整结构,使港口建设适应国际航运业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市港口计划投资73亿元,新建、扩建码头泊位50个,深水泊位35个,其中5万吨级泊位10个,7万吨级泊位2个,10万吨级泊位2个,30万吨级泊位1个,使全市港口深水泊位达到51个,港口等级达到10万吨级,年货物通过能力达到6000万吨。

(四)指导原则。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和社会、速度和效益、结构和质量、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流的规划理念和工作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维护港口规划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坚持深水深用,宁慢不乱,科学开发,有效利用,严格岸线审批管理,强化岸线资源保护,避免港口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2.坚持港口优先。在港口用地及铁路、公路、电力、给排水等与港口密切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中,要与港口发展相适应、相衔接。当其他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与港口规划发生矛盾时,原则上应服从于港口规划。

3.坚持资源整合。按照港口总体规划,对全市港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突出中心港的龙头地位,使港区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竞争有序,提高港口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对外竞争的整体优势。

第2篇

关键词:交通工具;道路建设;政策法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onditions of the city's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wo aspects:the development of roads and transport tools in city,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we are facing of the city's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ehicle, road and policy, so could we relieve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protaion in our city. At last, we refers to the important menanings of the foundational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vehicle;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 poli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血液循环系统的交通体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建设。1995~2006年的11年间,全国城市铺设道路总长度从130 308公里增加到241 351公里,铺设道路总面积由118 181万平方米增加到411 447万平方米,全国各大城市修筑桥梁数量由

32 123座增加到54 643座,其增长率分别为85.2℅、248℅和70.1℅。(2)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从1990~2006年间,公共交通运营的数量从6.2万辆增加到31.6万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2.2标台到9.1标台,增长率分别是248℅和313.6℅。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不论是在道路建设,还是在交通工具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并且开始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1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机动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机动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汽车和地铁等,从1995年到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的数量共计分别增长了85.2℅、248℅。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建设的承受可能。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即将迎来又一个汽车增长快速期。而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1]。

1.2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未来交通需求量估计不足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道路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路面狭窄曲折,线网的连续性、连通性与可达性差,甚至不成环不成网,瓶颈断头亦经常出现,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的需求很不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线路分布不合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停车场建设不够,只做表面文章,道路越修越宽,停车场却没有相应的跟上发展,导致市区中好多车辆停靠在道路两旁,影响了交通。按照目前北京拥有社会公用停车设施的水平,到2010年北京缺少停车设施超过60万个。

1.3交通法规不健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一些城市在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重视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应的一些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等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北京和东京为例,北京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是东京的3℅,每公里交通标志是东京的15℅,地下人行横道数是东京的4.8℅。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差距则可以想见。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754 919起,死亡人数达105 930人,折算经济损失308 787.3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148.1℅、43.3℅和57.3℅。

2加强我国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2.1加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工具体系建设

2.1.1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根据专家预测:一个人出行如果乘坐大型公交车,占路约为1平方米;骑自行车占路约为4平方米;骑摩托车占路约为10平方米;驾私家小轿车占路约为14平方米。而在我国由于交通拥挤,致使更多的人在出行时选择了自行车。在国内的许多城市,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首选,而自行车出行量多、频率高,是造成交通拥挤、城市道路利用低、交通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2]。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转向了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采取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方式的出现,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公共交通,并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电车、轻轨电车、城市地铁等运输方式,北京、深圳、昆明、南京、西安等一些大中城市已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1.2“轨道交通”——我国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城市地铁、城市轻轨、市郊铁路、独规铁路、有轨电车等组成,与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大。地铁单方向每小时可运送6万人次,轻轨交通可达3万~4万人次,而公共汽车若使用普通路面仅能运送5 000人次,专用道路也只能运送1万~2万人次。其次,运行速度快。轨道交通在专用线路上行驶,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地铁列车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可高速无阻的运行,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80~120公里;轻轨、独轨交通时速可达70~80公里,而在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等公交车辆仅为10~15公里。其三,占用土地面积少。城市地面空间有限,征用城市土地解决交通问题困难,节约建设用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轨道交通的“上天入地”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1]。

2.1.3发展其他形式的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

大力发展通勤车制度。我国城市交通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客流量比较大、时间集中、方向固定,尤其是在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更是如此。这部分客流量主要是由各个单位和学校的职工、学生组成。如果各个单位企业和学校能建立完善的通勤车制度,上下班高峰期利用通勤车接送,就能使一些客流量得到分流,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

积极培育发展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由于私家车增长过快是导致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控制私家车增长的速度。完善的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可以使一部分人的汽车购买欲望转变为汽车租赁或者购买二手车辆,这样就可以从总量上有效的控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

2.2加强道路建设

从1995~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城市的道路建设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06年底我国道路铺设长度和道路铺设面积与199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5.2%和248%,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低于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我国很多城市依然表现出道路拥挤。在我国常规的道路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走出因单纯修路导致的系列交通问题

我们在进行城市交通道路的规划时,切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就形成了扩建道路与交通拥挤的恶性循环。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应该做到,对交通基础的研究例如:本地交通基础数据;本地突出的交通问题与隐患的系统研究等,并且,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交通这个长期而动态的问题上得到圆满解决(图1)。

2.2.2重视停车场建设

道路的静态建设也就是城市中机动车辆停车场的建设,目前,我国好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建设、轻管理,道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而停车场的相对数量却越来越低,导致好多车辆停靠路边,严重影响交通。一些城市的停车设施与机动车拥有量之间的距离相差悬殊。由于停车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停车需求,造成大量的车辆无处停车或随意停车,从“停车难”导致了“停车乱”,对城市动态交通造成很大影响。

第3篇

关键词:城乡教育 均衡发展 两手抓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现状分析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直接反映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和消费结构上。本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对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证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

(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量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绝对数量上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绝对差距为4027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253元,绝对差距为11922元。近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达7895元,差距依然在增大。

(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对数量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不同步增长趋势,但从相对数量上看,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为1.86∶1;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为2.55∶1;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减少,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比为2.07∶1,仍高达2倍以上。

(三)农村居民人均支出数量和增幅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支出

从数量上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支出4998元,农村居民人均支出仅有1670元,消费差距达3328元;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支出11243元,农村居民人均支出为3661元,消费差距达7582元。从增幅上看,农村消费增加1991元,城市消费增加6245元,城市消费高于农村消费3.13倍。从消费结构上看,200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1;200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农村消费主要以食物为主。

我国城乡教育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城乡差异的特点是:农村基础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明显落后城市基础教育;农村高等教育明显低于高等教育水平。

(一)城乡基础教育发展非均衡

虽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加之有限的资源不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城乡教育基础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差异。

1.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本文所指的生均教育经费主要包括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在内,总体上看,其城乡差距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农村都低于城市。以2007年刘继安研究的数据为例,2004年,小学,城镇小学平均为1980元,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1326元,城镇小学平均是农村小学的1.49倍;初中,城镇生均教育经费是2288元,农村为1487元,城镇初中平均是农村初中的1.53倍。显然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大于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

2.基础办学条件的城乡差距。城乡基础办学条件差距明显,在生均校舍建筑上主要是校舍质量明显,农村校舍质量差,危房面积大;在城乡生机比、生均拥有图书量、生均仪器设备值上,城乡差距较大。以2008年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2007》为例,2007年,农村小学自然仪器达标学校比例53.14%,城市小学为73.8%,城乡差距为20.66%;农村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3.30台,城市小学为7.67台,城乡差距为4.37台。可见,城乡基础办学条件存在的差距。

3.师资队伍的城乡差距。城乡师资水平和教师素质差异依然存在,高职称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比例上差距较大。以2006年为例,城市小学高学历教师比例82.54%,农村小学只有53.61%,城乡差距为28.93%;城市初中高学历教师比例68.47%,农村初中只有29.97%,城乡差距更多,绝对差距为38.5%(见表1)。

(二)城乡高等教育发展非均衡

“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潘懋元,2004)。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必然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这一社会存在制约。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生产相对落后,国家对于高层次教育的投资主要偏向城市地区,农村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城乡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从现行高等教育结构上看,农科院校所占比例偏低。截至2010年4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分校办学点和网络高等院校合计2483所。而全国农村高等院校只有“323所,其中广播电视大学179所、县域独立高校及大学县级分校144所”(崔艳艳,2006)。农科院校仅占全国院校13%。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根据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异分析,我们发现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于农业发展的落后;根据城乡教育差异的分析,我们发现城乡教育的差距在于农村教育的落后,存在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教育水平正相关,即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严重影响了城乡教育的投入水平和均衡发展的程度,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反过来又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二)对策

一手抓农村基础教育,一手抓农村高等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高等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根本路径。

1.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增长。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均衡发展,就必然会影响教育整体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必须做到:

首先要以公平理念为指导,制定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确保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首先教育公平理念淡薄。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育公平理念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基础,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从思想理念层面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基本均衡,最终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

其次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创新教育投入的多元机制。教育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因素,据统计,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1%,投入水平偏低,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更低,2009年,农村中小学人均公用经费只有300元、500元。为此,要依法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建立完善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要作为投资主体的国家逐步增加教育投资。“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要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建立市、县(区)两级政府基础教育发展经费的分担与补偿机制,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对于财政收入确实困难的个别区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保证教育经费足额到位。三要探索完善多渠道、多举措筹措教育经费,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捐资,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来扩大教育供给。

再次要建立和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既要合理引导农村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和高效组合,又要统筹城乡学校教师力量,实现城镇教师支援乡村教育,在调优配强做大优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分布合理。

2.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均衡城乡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发挥作用(潘懋元、王伟廉,1995)。刘尧教授(2009)认为农村贫困的根源是知识贫困,而消除知识贫困的根本途径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快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统筹城乡教育、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优势,着力抓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一要解放思想,创新农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趋势,面向农村居民,按照“学有所需”的原则,创造性地把农民培养成大学生。二要面向市场,努力改革农村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的人才。“市场经济体制调节着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调节着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结构和特点,也调节着高等教育体制”(刘颖,2010)。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按照生产经济规律办事。三要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优势,对接帮扶,为农村教育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整合诸如“西部志愿者”行动、“苏北计划”、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行动资源,定点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四要区域内组建教育集团,促进农村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轮换流动、互动支持。五要创新农村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农村高等教育要实践“临床教育”理念(文辅相,1994),“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农村社会环境中,由学校和农村社会单位共同培养,既注重专业技能教育,又加强普通文化教育,真正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耿富云,2010),把农民真正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院.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水平比较[N].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

2.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崔艳艳.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存量分析及其发展指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2条

5.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刘尧.中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7.刘颖.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社会经济制约性关系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2

8.文辅相.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4(11)

9.耿富云.农村高等教育实践之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10.2

第4篇

1 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认知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

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趋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

例如,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中,福州市玉环小学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 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提供学生认知成功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数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 发挥情意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炼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

数学学习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而且数学知识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今后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是难以预料的,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现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稍难的题目就想抄标准答案,或者请同学、家长讲解答过程;作业、试卷出了错题也懒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长脖子抄附近同学的结果,以应付老师检查: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推客观原因等等。归根结底,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斗志与精神。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也可以利用本校、本班学生遭受挫折不气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间的干扰、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题目类型的多变,解题思路的蹊跷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攻克难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练习中,有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暑假中李莉计划7月份完成1860道数学题,结果头2天就完成计划的1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大多数学生列式为:31-1860÷1860X 10%÷2),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可以提前X天完成,列方程得:31-X=1860÷(1860X10%÷2)。老师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工程应用题的思路,能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又想出了以下儿种方法:31-1÷(10%÷2);31-(1一10%)÷(10%÷2)-2;31-2X(1÷10%);直接设调,列方程为:31-X= 1÷(10%÷ 2)。老师再启发学生:你们刚才用工程问题的思路,把计划(实际)的工作总量看作“1”,列出的算式比原来简便得多了,再想想能不能把实际的工作时间看作“1”,列出更简便的算式呢?一部分学生终于想出了:31-2÷10%这种最佳解法。这位教师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同时,学生在动脑思考、探索多种解法的过程中,经历了思维上攻关的困难,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磨炼了坚韧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协同作用,注意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促进。要把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

第5篇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协同发展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组成小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要素。认知因素的功能体现在个体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转化上:情意因素的功能体现在对认知意向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上。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学过程中重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意因素的状况,致力于沟通两者的内在联系,促进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

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趋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教具、学具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比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抽象难懂的。有些教师上《角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角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先通过认真观察教具的演示,再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的体验,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不仅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打好基础,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进行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

例如,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中,福州市玉环小学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数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例如,厦门实验小学苏惠珍老师在福建省义务教育电视观摩中上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课中苏老师曾请一位女生上台,边演示学具边叙述“9十3”的思考过程,可是这位女生只会摆不会说,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非常沮丧地回到座位上。如果苏老师对学生这种心理体验视而不见的话,很可能使她今后产生自卑情感,不愿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苏老师请一位男生回答之后,再一次把这位女生请上讲台,虽然她只是重复了一道,但由于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走下讲台时已是满脸笑容。苏老师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仅仅关系到这个学生某个知识的掌握,而且让学生的心理上感受到深刻的成功体验。

数学学习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而且数学知识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今后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是难以预料的,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现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稍难的题目就想抄标准答案,或者请同学、家长讲解答过程;作业、试卷出了错题也懒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长脖子抄附近同学的结果,以应付老师检查: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推客观原因等等。归根结底,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斗志与精神。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也可以利用本校、本班学生遭受挫折不气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间的干扰、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题目类型的多变,解题思路的蹊跷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攻克难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练习中,有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暑假中李莉计划7月份完成1860道数学题,结果头2天就完成计划的1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大多数学生列式为:31-1860÷1860X 10%÷2),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可以提前X天完成,列方程得:31-X=1860÷(1860X10%÷2)。老师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工程应用题的思路,能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又想出了以下儿种方法:31-1÷(10%÷2);31-(1一10%)÷(10%÷2)-2;31-2X(1÷10%);直接设调,列方程为:31-X= 1÷(10%÷ 2)。老师再启发学生:你们刚才用工程问题的思路,把计划(实际)的工作总量看作“1”,列出的算式比原来简便得多了,再想想能不能把实际的工作时间看作“1”,列出更简便的算式呢?一部分学生终于想出了:31-2÷10%这种最佳解法。这位教师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同时,学生在动脑思考、探索多种解法的过程中,经历了思维上攻关的困难,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磨炼了坚韧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6篇

[关键词]综合运输;交通运输一体化;铁路运输;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39-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已无法解决我国交通供需矛盾。而交通运输一体化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运输资源,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缓解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紧张局面,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铁路运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担负着主要的客货流运输任务。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铁路运输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铁路运输能力依然比较紧张,仍然处于供给不足的状况,与我国经济地理格局和经济发展的适应度还较低,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从铁路运输需求和发展规模分析,我国铁路还必须要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从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目标出发,今后要进一步加快铁路的发展速度,才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和效益,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一体化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它包含了综合运输的思想,而又远远地超越了综合运输的内涵。一个完善的一体化交通系统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的一体化;交通运输规划与运营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信息一体化;控制一体化;运输系统结构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需求、供给、信息的一体化等。它将交通运输的发展从单纯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施,延伸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组织、运营、管理等整个过程中,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调配,以达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化,以便最充分地利用交通资源和最好地满通需求。

在对交通资源、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信息进行统一规划、调配时,要实现系统整体优化,则必须尽可能准确且实时地掌握交通信息,否则是无的放矢。这就要求必须及时获取交通需求的信息及其变化,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要掌握交通需求的变化规律,通过修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管理措施来影响未来的交通需求,以便达到优化的目的。这种交通需求管理是统一的,包含了所有的交通方式。交通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优化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反馈、不断变化的过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才能够实现统一的交通需求管理。

铁路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主要具有如下优势:运输能力大,适合于大批量商品的中长途运输;单车运载量大,加上多类型的车辆,使它可以承运多种商品;车速较高,平均车速在多种运输方式中,仅次于航空运输;能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耗和更好地减轻环境污染,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受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可以方便的实现集装箱运输及多式联运;具有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安全性,是“ 全天候”型运输方式;但铁路也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货物在途时间长,不能实现“门到门”运输,通常需要其他运输方式进行配合等缺点。

在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起着主导性作用。虽然随着公路、航空运输的发展,其主导性作用有一定的弱化,但其在中长距离运输中具有其他运输方式不可代替的优势。未来铁路运输在一体化交通中的主要功能是:承担大宗低值货物和散装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如煤炭、金属、矿石、谷物等;中长途高附加值集装箱运输及快运行包运输;大批量旅客的中长途运输;都市区与组团之间的通勤运输。铁路运输适应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对策。

运输枢纽是运输方式的结合部,车、船、飞机运转作业的操作场,旅客和货物换乘、换装和集散的中枢,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各种运输方式只注重自身运转作业场所建设,而对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枢纽设施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交通结合不好,客、货运转不方便、不通畅;甚至一边扩大枢纽建设规模,一边交通挤堵加剧,成为影响综合运输效率的重要环节。为此,铁路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铁路枢纽在综合运输枢

纽中的布局,并结合运输体系现代化,与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实现布局合理化,运输过程“无缝化”。铁路运输枢纽布局合理性应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枢纽在全国铁路网上布局合理;二是在综合运输枢纽地区铁路枢纽与各种运输方式及城市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应紧密衔接,布局合理,特别是在对全国交通乃至国际交通有重大影响的特大城市、大城市综合运输枢纽中的铁路枢纽,应该做出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规划。

优化运输结构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以适应市场对运输数量、质量和品种不断提高和增多的需求。对铁路而言,要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和客货专用铁路,提高电气化铁路和复线铁路比重,充分发挥其在中长途旅客运输、大宗长途货运中的优势。铁路加快发展电力牵引,不仅在完成的运量上,而且在线路里程上,电力牵引都应不断增大比重。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

大超过货运年均增长速度,充分显示了旅客运输的旺盛需求。预测今后这一发展趋势还将保持下去,并对运输速度和运输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快发展高速旅客运输正是时不我待的大事。国内外实践证明,旅客运输高速化,既是增强客运能力、增加运输线路客流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节省旅客在途时间的根本举措。我国客运高速化发展势头很好,铁路实施提速战略成效显著。在此情况下,应该统筹加快高速客运设施建设,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由提速铁路和高速铁路连接各大中城市的全国快速铁路客运系统。

现代物流是新世纪运输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理念的重大转变和经营方式发展的高级阶段。铁路运输企业应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束缚,调整经营战略,加强物流管理,完善物流设施,提高物流技术,形成物流系

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充分发挥铁路遍布全国的网络和节点优势,建立现代物流中心,使其从传统单一的运输装卸作业转到以货场为中心的运送、装卸、包装、仓储、保管和库存管理等综合物流,并且对物流运输实行功能系统化、组织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最

大程度地为顾客提供全过程、综合性、高质量的增值服务,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拓展铁路新的服务范围和经营项目,不断提高铁路货运、行包运输的经营层次和利润水平。

第7篇

关键词: 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U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023-02

0 引言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公路交通事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公路建设的发展使交通工程机械及其配套零部件的总需求量不断增大,这为我国交通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不仅带来了发展带来机遇,而且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是,我国属于世界上交通工程机械制造大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于机械产品之技术水平、机械产品质量水平和先进的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强国相比依旧存有一定的距离。[1]因此,我们仍旧要对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形势及企业本身的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

1 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定地位。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应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行业、技术、以及企业组织等结构方面正在平稳发展。[2]当前,我国公路建设与公路维护工作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蕴育着很大的商机,交通工程机械市场定会成为可持续的开发热点。今年是“十二五”规划之第四个年头,同交通建设紧密联系的交通工程机械行业自然也期望能借此顺风走出发展低谷,实现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2 目前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自主研发机械产品能力 目前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处于发展的阶段。但是对大部分企业来讲,许多方面同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大的差距。此种差距不但体现于产品的品种、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品质、产品的可靠性等诸多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于产品之技术含量与对核心技术的把握程度方面。许多产品因为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之核心技术,致使关键零部件只好依靠进口。

2.2 机械行业基础发展落后 相较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发达的国家,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的基础零部件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全球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针对我国来讲,因为高端技术核心严重依靠进口,对于机械关键零部件愈来愈受到进口的约束,价格的增长,交货期限保障方面,均严重制约了我国交通工程机械的发展。

2.3 机械产品质量较差 尽管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年的技术引入、合资与联合制造,切实履行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诸项工作,整个行业总体的产品质量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仍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国际市场上总是排在二三流产品的位置。据调查报告表明,应用我国产交通工程机械的利用方一致认为国产交通工程机械运用周期比较短、液压件极易产生漏油现象,发动机动力不够,部分零配件容易损坏及至出现伪劣产品。

2.4 机械行业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还不具备适宜机械制造行业信息技术规范与产品标准之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不健全,集成度过低,使得行业中联系平台不能较好的交流联系,导致出现“信息独立”的局面,致使资源未得到科学的利用,偏低水平建设行为多存在于行业之中。此外,对信息化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企业针对电子商务系信息化的认知度有待于提升。

3 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零部件的质量 零部件即构成整机产品之基础,其决定着整机之质量、整机之可靠性和整机之发展水平,因此,提升零部件质量是化解交通工程机械质量矛盾与振兴交通工程机械之基础工作,要放在首要位置实施攻克。应重点搞好关键部件之专业化生产与质量管理工作,以部分基础较好之零部件生产单位为重点,由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促使这部分企业把生产做大做强,为交通工程机械发展与竞争力提高打下有利的基础。[3]此外,整机厂能够实施有效零部件发展战略,针对核心零部件增大投入、偏重发展,针对非核心零部件实施外包形式,以达到“重主业,轻辅业”之目的。

3.2 强化对机械行业人才的培养 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一定要强化对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组织员工展开技能培训、综合知识学习等,以此来提升我交通工程机械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同时要建立一支富有活力的企业营销人才队伍。不断更新营销管理理念,培养高品质的营销人才,熟练掌握营销技巧,构建科学的营销管理机制。这样,我们方能达到交通工程机械行业产品的最终价值。

3.3 注重机械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要从目前我国机械行业的实情出发,加大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换工作,在因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下重视产业结构之调整,促进经营方式的转换,以适宜不断改变、发展之市场行情。对于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来说,企业之合并、重组愈来愈频繁,此对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来讲,不仅存有机遇而且存有挑战。这便需要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应当具备雄厚的资金储备、卓越的管理团队等方面之优势,应当做好此充分的准备,不仅不会被同行业兼并,而且有机遇对发展不利的机械行业实施重组收购,此不但为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对企业本身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3.4 提高机械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企业若想具备自己的品牌,若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若想有长足的发展,则一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要一味依靠引进的国外技术支持。因此,我国要集中力量搞好企业集团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大大中型企业引入技术汲取能力与技术创新力度,让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并且联合科研院所、大学院校等与此行业相关的科技力量,紧密结合市场与生产之需要,实施科技攻关与产品研发。促使将来的技术来源应从国外变为国内为主。[4]在这方面,我们应像日本、韩国那样,在引入别人领先技术的同时,归纳经验,创新出自主开发之路。

3.5 促进机械行业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的经济背景下,信息技术业已广泛运用于各领域之中,针对交通工程机械行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更深层次的融合,对于本行业的产品开发、销售等诸多方面的业务流程实施深入的变革。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化信息化系统与机制的构架与健全,一个适宜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系统的构架与健全,是构建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此外,要增大软件开发力度,推动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规模朝着智能、网络、服务的方向转变。

4 结语

总之,交通工程机械是保障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关键手段。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生产制造产品水平之高低,直接对交通工程项目建设起着推动或者抑制的作用。因此,正确探究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问题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

[2]贺文晖.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中华建设,2012(08).

第8篇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学校教育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Way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LIU Xiangru

(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function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o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very necessary. ①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to their strengths as well as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ainly analyzes the way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hop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by reference to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社区教育主要是指以社区大众作为对象,以社区作为依托,对社区内所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社区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学习氛围,社区内的成员享有基本的学习权利,使社区成员全面发展的建设得到促进的一种教育模式。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配合,及时的处理好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现阶段社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1 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

目前正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具有社会性、生活性和闲暇性,那么社区教育过程中,就要将这些元素纳入到教育体系汇中,同时将实践性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点。与社区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属于是系统性文化教学。受到国民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属于是全民普及的正规性教育。虽然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但是从教育本身而言,两者都属于是对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延伸到全民素质提高。实现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协同发展,在发挥合力作用的同时,还要实现教育的优势互补,以使得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此外,社区与学校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学校是传递知识的场所,知识更为专业化、系统化,加之多年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配备着优良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展开,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校具有充分利用正常教学资源的优势。而社区教育有所不同,其主要是依赖于社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以补充教育为主,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实现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可以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借鉴和利用学校教育,同时还要将社区教育的特点发挥出来,以实现社区教育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社区教育因为存在自身的优势,比方说丰富的社区文化信息资源、生动鲜活的学校教育案例以及深厚的社区群众基础等等,所以社区所提供的是丰富的社会实践场所,与此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可见,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建立起交流的桥梁,不但促进了家庭、社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形成,也成为了补偿教育的必要条件。②

2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效果

2.1 学校教育对社区教育产生的影响

首先,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中,学校对社区各种有益的问题活动进行积极的支持,主动为市民提供师资、硬件设施、场地,从实际上解决了社区面临的困难;其次学校为社区开设了很多课程,使市民的求知欲望得到相应的满足,同时提高了市民的素质。社区的市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生活得到了丰富,社区教育的宣传范围得到了扩大。学校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知识储备带到社区中,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社区中发挥了一定的智力支持作用,同时也发挥了一定的文化辐射作用,社区的学习氛围因而得到了相应的增加;最后,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利于社区教育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目标体系、评价手段学校组织结构的借鉴,进而逐步建立起关于学校教育的行为和规范体系,最终形成与学校办学水平相适应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制度、评价机制、师资队伍、成果认证和终身学习规划,为社区教育提供规范、全面的服务。

2.2 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

首先,社区文化环境永远都是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它可以发挥传统教育发挥不了的作用,使学校教育的不足得到弥补,同时社区也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为发展学生的道德等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社区中有非常丰富的物质教育资源,比方说科技馆、历史遗址、公园等,学生可以对这些社区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脑能力,使学生较早地了解社会、感知社会、体验生活,目前学生志愿者群体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很多学校已经将社区实践纳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因地制宜地推进学校课程逐渐走向充实与丰富;最后,现阶段社区与学下“共生”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人们的意识中,学校管理应该有社会参与管理、监督、评价。

3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途径

3.1 完善二者协同发展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应该和学校教育、社区发展等内容相结合,从多个层面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良性互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保障,使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得到建立与健全,使个人的行为得到组织与规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性作用,使协同活动的稳定、长期开展得到保障。

3.2 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应该得到相应的加强,更好地为学校与社区的协同发展服务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对于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使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入职标准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建立起学校、社区共同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共同考核的评价体系,对于提升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统筹协调机制应该得到建立与完善

为了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效果得到保证,应该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共享的统筹协调机制得到建立与完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进来。使各部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学校应该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多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性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学校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应该进行一定的统筹与协调,使各项教育服务能够尽量使广大市民的需求得到满足,使社区教育的目的得到实现。

4 总结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教育,需要社区教育为其提供社区支持,同时社区教育也需要学校教育的参与,在社区教育中,师资是重要的教育力量。③二者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途径得到促进。

注释

① 李娟.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探究[J].成人教育,2013(8).

第9篇

主题词:合同法统一化、通则、公约、比较

作者简介:张照东、叶勇,大道之行律师所律师。通信地址:福建厦门湖滨北路振兴大厦六楼大道之行律师事务所,邮编:361012,电子邮箱:falv@8848.com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法律规定不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法律冲突,造成国际交往的法律障碍。因此,制定有关国际交往的统一法,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

早在1930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就着手拟定一项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以便协调和统一各国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实体法。1964年海牙会议正式通过了《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由于这两项公约都未能达到统一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预期目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OTRAL)在上述两项公约基础上,于1978年完成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简称CISG)草案,并于1980年3月10日在维也纳召开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了该公约。1988年1月1日,该公约正式生效。

鉴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商事惯例的需要,UNIDROIT于1980年成立一个由来自不同法律文化和背景、具有实践经验的众多合同法和国际贸易法方面的专家、学者、律师、法官组成的工作组,探求阐述国际商事合同的一般原则。1994年5月,UNIDROIT理事会在罗马召开的第73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简称PICC)。

本文将对这两个法律文件进行比较,展示PICC在合同法统一化进程中取得的新成就。

一、总体比较

作为合同法统一化在晚近发展的两大成果,CISG与PICC都是在国际贸易法统一化的背景之下,通过国际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法律统一化的结果,二者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国际商事合同领域,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减少国际贸易的法律障碍,推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上述共性,为CISG与PICC的比较提供了可比性的基础。

1、文件的性质

就法律文件的性质而言,CISG是一项国际条约。作为国际条约,它是国家间的书面协议,其效力来源于各缔约国间的协议,对各缔约国都有法律约束力。各缔约国都有义务保证条约在本国的贯彻和实行。对于非缔约国,条约则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对于PICC的性质,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项国际惯例,笔者较早也持这种观点。但是,经过近两年的思考,笔者认为这种定性是不恰当的。国际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长期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做法,它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其效力来源于国家认可或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国际惯例“是由于各个国家或者某些国家的类似国际行为形成的。它的特点是长期使用和令人确信具有法律约束力。”1一般认为,“构成国际惯例,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时物质因素,即有重复的类似行为;二是心理因素,即人们认为有法律拘束力。因此,国际惯例一般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逐步形成。”2对比国际惯例的上述特点与构成要件,PICC的性质显然不能界定为国际惯例,因为:(1)PICC在1994年才出台,至今不足十年,称不上“长期使用”;(2)各国商人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国际商事合同一般对法律适用做出了约定,即使未作约定,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在审理案件时一般也会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法院地法原则等私法冲突规则对使用法律做出选择,很少直接适用PICC作为解决纠纷的法律依据,而且直接在合同中约定以PICC作为适用法律的也不常见,因此在物质因素上PICC缺乏经常“重复的类似行为”;(3)各国关于合同问题都有历史悠久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以两大法系为代表的合同法在某些重要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各国对合同法有着自己固有的不同见解,要在短期内消除所有分歧对合同法形成一致的认识确认PICC当然的法律效力是不可能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理事会自己就明确承认“它们还未被普遍接受”3,因此在心理因素上PICC缺乏“法律确信”。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PICC不是一个国际惯例,它只是国际组织制定的具有统一法性质的文件,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示范法”。当然,笔者并不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在合同立法上不断趋同,PICC在实践中也得到经常的适用,并且得到内心法律确认,那时PICC将成为一个国际惯例,但至少目前还不是。

区分两者性质的意义在于其效力的不同。根据国际条约优先适用的原则,当一国法律与该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有不同规定时,优先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声明保留条款除外)。国际惯例的适用则受到诸多限制,由于它不具有强制适用的效力,所以只能由合同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或者在本应以一国法律为准据法,但该国法律及该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相关规定时才适用国际惯例。但是,作为示范法,只能由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或者在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的法律时由仲裁庭或者法庭依据自由裁量权决定是否适用。

2、适用范围